2023年美学原理论文好(通用24篇)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提升自己。在写总结时,不要忘记对过去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汲取教训。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和借鉴优秀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美学原理论文好篇一
不知道是谁发明的星级大酒店,先到的人在这里吃喝睡,迟来的人伺候人家吃喝睡。等到谁吃饱喝足睡够了走人,那伺候的人才能替补上去吃喝睡。
有个人来得太迟到,连吃喝睡的差事都没有了,只好去伺候撒。
但他还是很高兴的,因为这里有面大镜子可以照面孔,有香喷喷的毛巾码成一大螺,有热气烘手,温暖如春。鲜花天天换香水时时喷。有光洁的地板如镜。这一切比大酋长小酋长家的不知道要好多少倍。人家顶替轮流换了一轮又一轮,只有他爱死了这个岗位哪也不去,过了一年又一年。
终于他也到了婚嫁的年龄,只好告别相守多年的星级wc回家去了。但他心中总有一份挥之不去的美好情节。于是他把新房装饰成他心中最美的地方,无论是新娘还是客人都说这里真是漂亮,于是推广开来造出了许多wc似的屋宇。
美观是外部世界寸入内心的一样东西,那人觉得酒店的wc很美,就接受了它,并再现出来,这是多么纯的审美过程啊。
美学原理论文好篇二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在艺术接受中,每个接受者所具有的先在的自身素质,被现代接受美学称为()。
a.期待视界b.先验图式c.主体经验d.先见之明。
2.在艺术接受中,意象的重建过程主要在于()。
a.读b.悟c.观d.品。
3.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在于()。
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这段古诗中意象的类型是()。
a.仿象b.兴象c.喻象d.抽象。
5.现实主义艺术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属于()。
a.仿象b.兴象c.喻象d.抽象。
6.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区别不是表现在()。
7.从艺术起源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是()。
a.符号说b.表现说c.游戏说d.教化说。
8.古人云:“粗绢恶扇,败人意兴”。在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
a.物质实在层b.形式符号层c.意象世界层d.意境超验层。
9.下列美学家中不主张模仿说的是()。
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贺拉斯d.席勒。
10.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体现了美育的()。
a.形象性b.愉悦性c.独创性d.逻辑性。
11.叔本华说:“国王和乞丐从窗口看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这是在强调()。
12.最重要的审美途径是()。
a.自然b.社会c.人生d.艺术。
13.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
a.毕达哥拉斯b.苏格拉底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
14.在朱光潜的美论中,“物”与“物的形象”的不同主要是()。
15.与美学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当推()。
16.陶渊明认为,欣赏自然美景时“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指的是()。
a.审美的非功利性b.审美的非自觉性c.审美的具象性d.审美的个性。
17.“红杏枝头春意闹”在美感心理构成上主要是()。
a.直觉b.通感c.想象d.表象。
18.把人的感觉看作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的思想家是()。
a.黑格尔b.马克思c.亚里士多德d.卢梭。
19.春光明媚和冰天雪地给人以不同的美感,这说明了()。
20.“环肥燕瘦”十分生动地说明了审美现象具有()。
a.历史性b.民族性c.阶级性d.地域性。
21.唯物辩证法对于美学研究具有()。
a.总的指导意义b.具体方法的意义c.重要启示意义d.实践意义。
22.人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美的事物的基本规律是()。
23.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在美学上的两种意义,即()。
24.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探讨艺术的本质问题时,首先强调()。
25.美的本质问题的核心是()。
26.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事物并不是因为我们爱它才成为美的,而是因为它是美的与善的才为我们所爱。”这一观点表明,作者理解美的角度是()。
27.原始时代的狩猎民族虽然住在花卉极其丰富的土地上,却决不用花做装饰。这一现象说明()。
28.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严格地区别了美感和**的美学家是()。
a.德谟克利特b.休谟c.博克d.康德。
29.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说不同于柏拉图“美在理念”说的主要特点是()。
30.艺术操作中技与道的完美结合,在中国古代书画理论中常被称为:()。
a.心手相应b.刻镂无形c.胸有成竹d.气韵生动。
二、多项选择题。
31.下列诗句所包含的意境为无我之境的有()。
a.“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b.“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d.“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e.“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2.布莱克说:“从一粒沙里看一个世界”,这说明审美是()。
33.狄德罗认为“美在关系”,他所说的关系主要包括()。
34.李泽厚认为,美的`特点主要有()。
a.典型性b.观念性c.客观社会性d.主客观统一性e.具体形象性。
35.美学思想不同于审美意识的特点主要在于()。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三、名词解释。
36.寓教于乐。
37.美学研究的对象。
38.生命的机械化。
39.集体无意识说。
四、简答题。
41.简述喜剧性的效果。
42.简述美育与体育的区别与联系。
五、论述题(。
43.以李益《江南曲》为例,试分析对比联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
附诗: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44.画家郑板桥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创作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题画》)请结合艺术意象的孕育与生产过程,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美学原理论文好篇三
艺术操作是艺术创造才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艺术意象的生产过程中,艺术操作一方面是意象形成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又赋予意象以最终的形式符号,将意象孕育的成果物化为现实的可传达的艺术品。表面看来,艺术操作纯然是一种外在的技艺,实际不然。在艺术家准备操作时,心中的意象不一定已经非常清晰、完善,靠着操作运动,意象才逐渐鲜明、完整并得以最后定型、完成。郑板桥讲他画竹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霜气皆浮动于疏枝密枝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胸中之竹”之所以不同于“眼中之竹”,是因为经过了艺术家的意象孕育和改造,这一目了然;而“手中之竹”又不同于“胸中之竹”,则常为人忽视。其实,这是艺术家把心中孕育的意象用艺术操作加以表达并且用特定形式符号将之凝定下来。因此,不能轻视艺术操作,它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完成。
艺术操作是意象创造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深化,人们应当重视艺术操作中的技能,因为所有的艺术操作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作为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离不开特定的技能的。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艺术操作就是艺术技能的运用与发挥。
各种不同门类的艺术,由于其形式符号及传达媒介的不同,各有不同的操作和技能。对于外行,由于不能掌握其操作技能,就不可能进入艺术的创作过程,即使有了“胸中之竹”,也变不成“手中之竹”。因此,操作技能是艺术创作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然而,如果离开艺术意象的创作过程,孤立地追求操作技能,就会沦为匠艺。如一些广告画,就技能角度看,是符合“画”的要求的,然而缺乏艺术不可少的灵气,所以算不上真正的艺术。这就涉及艺术创造中“技”与“道”的关系问题。
这里所谓的“道”是指艺术创造过程中自由无碍、充满生气的最高境界。操作技能经过长期训练,娴熟自如,艺术家就能将它们化为自己的血肉,与对象世界亲密无间,从而进入“道”的自由境界。《庄子》记载孔子见佝偻者承蜩(知了)就像捡东西一样简单,便问其道。佝偻者答曰,他是经过长期的技能锻炼,并专心致志,从而达到这种境界的。在这种专注状态中,粘知了仿佛不需要技能,只需要粘就行了。这就是技、道合一的境界。这个思想在《庄子》的另一个故事“庖丁解牛”中也体现出来。它告诉人们,主体在技能之中,是可以探索到“道”的真谛的。也就是说,主体在技能的操作中,是可以体悟、把握“道”并进而达到“道”的。
“技”与“道”是相通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道”可以通过“技”体现出来,“技”也可以在高度娴熟时达于“道”。通过长期刻苦锻炼而达于“道”的技能,能将心中所感受的立即转化为手中所操作的,这就是古代书画理论所讲的“心手相应”。心与手之间达到了这种自由和谐,也就意味着消除了“道”与“技”的界限。一切优秀的艺术家毕生所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艺术创造的至高境界。
(摘编自《美学原理》,蒋孔阳主编)
1、下列关于艺术创造中“技”与“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操作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作为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离不开特定的“技”。
b.不同门类的艺术各有不同的“技”,如绘画和文学创作的“技”是不同的。
c.“道”是艺术创作的至高境界,郑板桥绘画的“胸中之竹”属于这一境界。
d.长期刻苦训练并专心致志,能使“技”转化为“道”,即“技”“道”合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意象形成、将意象孕育的成果物化为现实的可传达的艺术品都和艺术操作密切相关。
b.“手中之竹”是艺术家把“眼中之竹”用特定形式符号凝定下来的成型的作品。
c.艺术操作是意象创造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深化,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完成。
d.一些广告画缺乏艺术不可少的灵气,原因之一就是离开了艺术意象的创作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操作既是一种外在的技艺,也是意象逐渐鲜明、完整并定型、完成的凭借。
b.《庄子》中记载的粘知了的佝偻者和解牛的庖丁都进入了“道”的自由境界。
c.在创作的过程当中,主体只要操作和发挥就可以体悟、把握并进而达到“道”。
d.“心手相应”是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家毕生追求的一种艺术创造的至高境界。
【答案】
1、c
2、b
3、c
美学原理论文好篇四
一、单项选择题:
1、被后人誉为“美学之父”的是
a 鲍姆嘉通 b亚里士多德 c康德 d黑格尔
2、1883年,()采用汉字“美学”来命名法国美学家维伦所写的“审美学”的
译本,从此“aesthetics”等于“美学”便为中国学界所接受。
a鲍姆嘉通 b王国维 c中江兆民 d亚里士多德
3、美学属于()学科。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人文科学 d艺术学科
4、“异质同构”说的代表人物是()
a阿恩海姆 b恩斯特・卡西尔 c罗杰・弗莱 d毕达格拉斯
5、美学以()为研究对象。
a艺术品 b审美活动 c美的理念 d美的事物
6、美学的客观性靠()来提供保证。
a审美活动中超个人、超历史的普遍形式 b审美活动中的主体
c审美活动中的客体 d审美实践规律。
7、审美发生摹仿说的代表人物是()
a亚里士多德 b克罗齐 c别林斯基 d席勒
8、审美发生巫术说的代表人物是()
a爱德华・泰勒 b席勒 c克罗齐 d荣格
9、在审美活动中,人所追求的是()
a客体的合目的性 b客体的合规律性
c客体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d客体的审美价值
10、审美关系必定具有的双重性格是()
a客观性与主观性 b审美性与对象性
c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 d客观物质性与主观精神性
11、对于审美活动的特征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审美主体以一种审美的眼光看待人类的生活与生产劳动
b审美价值将以特殊的形式成为衡量一切生活与生产劳动合理与否的重要尺度
c对生活与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结果的把握,更多是从感性形式方面进行的。 d审美活动可以脱离生活与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结果的直观表象和情感体验形式。
12、审美的发生是从()开始的。
a工具的制造 b欧洲的洞穴壁画 c人类诞生 d原始人的巫术礼仪
13、对于审美与艺术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审美在先,艺术在后 b审美决定艺术 c艺术决定审美 d艺术在先,审美在后
14、关于美学表述不正确的是()
a美学研究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的艺术和审美活动
b美学所探讨的是文明与人的精神实践的关系以及人在精神上寻求自由的可能性
c美学是追踪、建构人类审美价值体系的人文学科
d美学研究始终不脱离感性形态,并且总还保留阐释上的明晰性、精确性和唯一性。
15、审美活动的关键在于()
c审美客体丰富可感的形象性
d审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16、关于“劳动起源说”不正确的表述是()
a审美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b劳动创造了人并为审美提供了物质前提和基础
c劳动为审美发生提供了现实素材
d人类的审美活动不产生于人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过程
17、审美发生的性本能说的代表人物是()
a达尔文 b席勒 c康德 d阿多诺
18、审美发生游戏说的代表人物是()
a雷纳克 b荣格 c斯宾塞 d弗洛依德
19、在()中,席勒指出:在摆脱了动物状态奴役的一切民族中,存在着共同的现象,即对外观的喜悦,对装饰和游戏的爱好。
a《论美》 b《美育书简》 c《谈美》 d《原始文化》
21、审美发生游戏说最初是由()提出的。
a荣格 b谷鲁斯 c席勒 d莱辛
22、()提出早期人类所具有的那种万物有灵的观念,成为原始人巫术观念的基础。
a雷纳克 b席勒 c克罗齐 d爱德华・泰勒
23、弗雷泽在他的代表作()中提出,原始巫术具有相似律和接触律两条原理。
a《金枝》 b《美育书简》 c《原始文化》 d《诗学》
25、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美学著作是()
a《诗艺》 b《诗学》 c《诗品》 d《论崇高》
26、不属于“前美学”形态的是()
a先秦两汉到近代王国维之前 b古希腊罗马到文艺复兴时期
c古典阶段 d美学学科的.建立
27、到()年,美学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了。
a 1800 b1705 c1750 d1735
28、自然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是()
a 克莱夫・贝尔 b谷鲁斯 c罗兰・巴特 d桑塔亚那
29、存在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是()
a萨特 b柏格森 c科林伍德 d苏珊・朗格
30、()开创了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美学学科。
a朱光潜 b王国维 c宗白华 d蔡仪
二、多项选择题:
1、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社会步入“后工业”时代,后现代主义的文
化思维转向了()。
a反深度性 b反中心性 c反体系性 d反折衷性
2、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代表人是()
a马尔库塞 b阿多诺 c德里达 d柏格森
3、()思潮的流变更迭,构成了现代西方美学的发展主线。
a人本主义 b表现主义 c科学主义 d存在主义
4、现代西方美学的主要特点是()
a以非理性因素解释艺术创造和艺术接受的本质。
b基本背离了传统思辨形式
c以审美――艺术为中心,重视研究艺术本质特征规律等问题。
d在经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基础上,展开了对具体审美经验或艺术事实的经验描述、理论推演和一般概括。
5、审美关系的形成首先取决于()前提条件。
a具有“对象化”自身本质力量的主体 b审美客体
c审美价值的形成 d“人化的自然”
三、简答题:
1、简述美学的研究对象。
2、简述美与真、善的关系。
四、论述题:
试述美的本质
1 abc 2 ab 3 ac 4 abcd 5 ad
简答
1 简述美学的研究对象。
美学是一门有自身特殊性的人文学科。其研究对象应从研究内容上反映美学的学科特性。
认定审美活动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普遍创造形式,体现了人文实践领域的价值特性
因此,把握美学的研究对象,就应抓住人类审美活动着个关键。
1 审美活动之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由其主题构成决定的。
2 审美活动之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由人对现实 审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1-3)美的活动关系特性决定的。
审美关系:审美活动中主体确定的自身与外界实物的对象性关系,产生与审美活动之中。
3 审美活动之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由美学的研究目的决定的。
目的:揭示审美现象背后的价值本质。离开人的审美活动,就没有美以及审美现象
2 简述美与真、善的关系。
它们并列为人类生活的三大基本价值,分别属于三个不同领域。
1 美与真 属不同范畴
艺术的真实服从美,是艺术的组成部分。
哲学、科学的真是真理,无所谓美与不美。
2 美与闪属不同范畴
善是指有用和有道德,而美是实物的观赏价值,无功利性。
美是一种相对独立是价值,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命创造活动。
论述 试述美的本质
1人的本质在于非异化的劳动
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动态的劳动。这是解决美的本质问题的基本理论基础 1 劳动的本质
2 异化劳动与真正劳动
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的一种必然扭曲形式。
非异化劳动是真正劳动,劳动的过程是自由创造与表现的过程。
1 人在本质上是审美的
真正的劳动是审美的,但劳动不等同于审美活动,劳动者不等同于艺术家,只表明人类的劳动不是纯粹的工具性劳动,还包含价值性方面。
2 美的主客观统一是以劳动为基础的
事物要成为审美对象,需要两个条件:1 自身的某些特性 2 审美主体的能力。因此,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劳动是人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活动,劳动本身具有主客观的统一性,这带来了审美活动的主客观的统一性。
总之,美是在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主客观统一。
美学原理论文好篇五
《美学原理》是由王德胜主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部适用于高等学校文科的教材。本书着眼于教学实际,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基础,在合理吸收传统美学思想精华、关注和借鉴当前国内外美学研究新成果的同时,突出了美学理论的当代特点。 书中着重以审美活动为基点,把全书分为十个章节,分别从美学学科定位及其对象、人类审美发生、美的本质、美的存在、审美类型、审美经验及其结构与过程、审美判断、艺术审美与创造、审美文化特征及其生产与消费活动、审美教育等各个方面,对美学中的诸多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本书强调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抽象与实证、概念与形象的统一,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美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审美分析能力,以益于学生的审美实践发展。接下来,我将着重从以下 方面来谈谈我读了这本书之后的感受。
第一章节向我们论述了什么是美学,从这一章节中,我了解到了美学的历史与现状、美学的学科定位、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以及怎样学习好美学。美学被称之为“无用之学”,这是从它的实际作用来说的,它没有特别实际性作用,但它却有着潜在的功效,一个人如果对美学有着特殊的理解,或者有着系统化的学习,那么他便会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形成一种意识,即审美意识,这种潜在的意识,会让你发现生活中的美,它会促使你不断发现和体会生命的无尽意味。
美学属于人文学科,它着重体现了人文实践领域的价值特性,因此,要正真把握美学的对象,就必须始终抓住人类审美活动。也就是说,美学是以人类审美为自身特殊领域,以审美活动为具体研究对象,以此来探讨审美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人的精神世界,从而来追踪、构建人类审美价值体系。
从这一章节中,我还了解到美学研究的方法,它包括: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理论与实践性统一、历史意识与当代意识相统一、兼收并蓄与民族特色相统一。这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对于我学习好美学原理这门科目,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节向我们论述了审美发生,从这一章节中,我了解到了审美的发生论史、人类劳动与审美发生、审美活动中的主客体、审美关系以及价值。审美的发生论史包括模仿说、巫术与图腾崇拜说、性本能说、游戏说,以上四种学说,在美学史上具有一定的理论代表性,有着一定的合理性,但他们有着共同的局限性,就是没有揭示出人类审美活动背后的、促使其发生的现实基础,即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它揭示出了审美起源于人类生产劳动。劳动创造了人并为审美提供了物质前提和基础,并且为审美发生提供了现实素材。
审美活动主客体的统一,推动人类审美活动的发展,扩大人类审美范围,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对人类文明进步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第三章重点向我们阐述了美的本质问题,包括美的定义、美的来源、美的存在。美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价值,与真、善有联系也有区别,我们必须辩证的看待。至于外观美和形象美,是两种必须加以区分的美,只有当外观美不妨碍形象美、完全服务于形象美的时候,二者才能达到和谐统一。
第四章即美的存在系统,包括美的社会存在及类型、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以及美与现代社会。美的社会存在的核心是人的生命活动,包括人的美、人文环境美、日常生活美等等。美体现在现代社会中,如建筑没、风景美等。
第五章审美类型是本书的重点,也是我重点所要写的部分。本章节包含了中和之美、优美和壮美、崇高和悲剧、喜剧、丑和荒诞以及审美类型的文化风格。
中和之美属于与“崇高”相对应的审美范畴,突出审美过程中主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及各种形式美的协调统一,给人以愉悦、轻松的审美快感。中和之美是处于优美与壮美之间刚柔相济的综合美。其意蕴刚柔兼备,情感力度适中,杂多与对立的审美因素和谐统一,具有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优美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优美的基本特性是“和谐”。优美作为一般形态,以和谐、协调、一致、均衡、统一为特点。优美的本质属性是和谐。优美能给人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壮美,也称“阳刚之美”,其审美意蕴、情感力强盛,具有宏大、奔放、雄浑特征。中和之美、优美和壮美以赏心悦目的形式感染欣赏者,其愉悦性质适应了人类最基本、最深层的享乐天性,能够充分唤起人们的审美欲望,使其投入到更加广泛的审美活动中。
崇高和悲剧属于同一序列的审美类型,他们都侧重于审美主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冲突。具有由不和谐到和谐,由痛感到快感的`过渡性、双重性,是以痛感、压抑感为基础的复杂的情感体验。崇高和悲剧对于人们振奋精神、升华理想、培育理性审美能力、端正审美态度等,有着非常积极的美育意义。另外,还有喜剧,它有利于培养人乐观旷达的审美心理和幽默的人生态度,使人眼界开阔、心胸宽广,能在平凡中获得价值,让生活充满情趣。
丑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不和谐,具有紊乱、嘈杂、破败、粗陋、畸形、邪恶、虚假等特性。荒诞最为丑的极端化形式,是理性协调的颠倒,表现为极度的不合理不正常,给人以无可奈何、哭笑不得的痛苦感受。但它们具有迁徙默化的影响,对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仍起到促进作用。
第六章至第十章包括以下内容:审美经验、审美判断、艺术审美、审美文化以及审美教育。在这五个章节中,我重点从审美教育出发来谈谈我的感受,审美教育是本册书最后一个章节,作者将其放在尾部,是因为它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功用。审美教育着力于以一定的教育手段,培养和强化人的感知力、想象力,丰富人的情感,拓展人的精神世界,塑造人的创新求异能力,它具有形象性、娱乐性、情感性、个人创造性和潜移默化性。他对于青少年德智体起着有益的补充作用。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借助美的魅力来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通过具体教学过程来贯彻审美教育的宗旨,而这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十分具体的要求。
审美教育的作务就是鼓舞人们去爱美、欣赏美、追求美、使其充满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美育更深层次的目标,则是培养人们的审美创造力。它是通过艺术等美感活动和审美方式,来提高人的素质和修养,来转移人的心理气质,改变人的精神面貌,从而达到全面培养人的目的,也就是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成为具备崇高情操与富有的实践能力的人。
美学原理论文好篇六
种酱卤的熟食,十分可口而又具特色,其中尤以卤鸭最为有名。50年代后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小餐馆搞了合作经营,他父亲不久去世了。韩老四成了人民公社的社员,祖传绝技失传,人家也忘了他曾是这韩家卤鸭的一代传人。
改革开放以后,他专门办起了一家“韩老四卤鸭店”。起初,虽然小本经营,但却门庭若市。钱越赚越多,他先在邻村办分店,渐渐将分店办到了省城,俨然成了连锁网络。于是韩老四成立了一家韩家卤食公司,产品品种增加,连锁店扩大,甚至办起一家工厂,专门生产袋装和罐头卤食。韩老四成了富甲一方的民营企业家,人们都称他为“韩老板”
韩老板认为,公司创出牌子、经营成功的关键是靠韩家的独门绝技,这包括原料选取、卤汁配方、烧烤工艺等全套技术。因此,持续这种独特风味,既是公司的长期立足之本,也是公司对爱好其产品的顾客所应负的职责。所以,他提出“质量第一,服务为本”的口号,高价聘请品尝师把关,十分重视对企业中厨工、技师、采购员等与产品品质密切相关工种的职工厂技术培训与考核。在扩充新产品及增设新的连锁店上韩老板极为谨慎,实行宁缺毋滥方针,决不为盲目扩张规模而损害产品质量与特色。
之后,经人引荐,港商李先生拜访了韩老板。李先生在香港经营多家风味食品店与餐馆,近年还将业务扩展到广东好几个市、县,财力雄厚,见多识广。李先生品尝过韩老板的传统美食后,赞不绝口,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与诚意,愿尽快投入资金与韩老板合资。对此,韩老板也表现出不小的兴趣。在谈及合资后的打算时,李先生认为:韩家公司目前所采用的传统式直线职能制结构,太落后于形势,应当改为按不一样产品性质而划分的事业部制结构,以适应公司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他还推荐韩老板借产品畅销、名气日盛的大好形势,不失时机地向讲究口福的华南地区发展,进而向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华人众多的国家拓展。他还劝韩老板,牌子既已打响,就不必僵守质量,应将重点转到扩大规模上来,并应利用名牌优势,向牛肉、羊肉、豆制品乃至饮料、酿酒等相关行业扩展。
对于李先生的想法,韩老板听后不以为然,面显愠色道:“我们韩家产品,靠的就是传家独特风味吸引顾客,为顾客带给优质的服务。你这种快速扩展的主张,显然有伤我店根本,违反我韩家传统经营道德,万万不可行。”两人因看法分歧,引起了争辩,渐至唇枪舌剑吵闹起来。最后,李先生大声叫道:“你真是个顽固不化的土包子,目光如豆,放着眼前发大财的机会不利用,真是不可理喻!”韩老板听后,脸色铁青,拍案而起道:“人各有道,我韩某有我传家的规矩。有赚大钱的法子你自我去赚好了。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说罢叫声“送客”,转身走向内室。李先生悻悻然拂袖而去。
请根据以上状况,回答以下问题:
1、在决定企业经营战略过程中,经营者主要就应思考(d)。
(a)经营者的文化与学识水平。
(b)经营者的个性与价值观等特点。
(c)经营者个人成长经历与知识背景。
(d)企业内在与外在等系列因素的综合作用。
2、以下关于本案例中,韩老板企业经营成功决定因素的论述中,哪一条最完整?(a)。
(a)产品的独特风味与专门的生产技术。
(b)韩本人注重质量与服务,与顾客间的人缘关系好。
(c)改革开放政策及市场中的需求与机会。
(d)“天时”、“地利”、“人和”等内外部、主客观因素的有利结合。
3、李先生推荐韩老板采取的事业部制结构的特点是:(d)。
aq对有独立市场、独立利益的产品实行分权管理。
(b)各事业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成为利润中心。
(c)公司总部保留重要人事任免、预算审批及方针政策等重大问题决策权。
(d)以上三者都是。
4、观察韩老板与李先生从开始接触到不欢而散的过程,你认为他们主要缺乏哪类管理技能?(d)。
(a)概念技能(b)人际技能(c)技术技能(d)技术与概念技能。
5、韩老板与李先生产生分歧意见的根本原因在于:(b)。
(a)追求社会效益与追求经济效益思想的对立(b)两种不一样经营价值观的冲突。
(c)两位企业家个性上的差异(d)两种不一样经营做法上的矛盾。
6、从企业未来经营成功的可能性来看,你认为以下哪一回答更为适当?(c)。
(a)李先生的主张必能取胜,因为他灵活进取。
(b)长远看韩老板会成功,因为他对顾客负责。
(c)需要结合政府政策p市场竞争p需求变化等因素变化状况综合思考。
(d)以上三条全不对。
案例2:汤姆的目标与控制。
汤姆担任这家工厂的厂长已经一年多了。他刚看了工厂有关今年实现目标状况的统计资料,厂里各方面工作的进展出乎意料之外,他为此气得说不出一句话来。他记得就任厂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亲自制定了工厂的一系列计划目标。具体地说,他要解决工厂的浪费问题,要解决职工超时工作的问题,要减少废料的运输费问题。他具体规定:在一年内要把购买原材料的费用降低10%~15%;把用于支付工人超时工作的费用从原先的11万美元减少到6万美元,要把废料运输费用降低3%。他把这些具体目标告诉了下属有关方面的负责人。
然而,他刚看过的年终统计资料却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原材料的浪费比去年更为严重,原材料的浪费率竟占总额的16%;职工超时费用亦只降到9万美元,远没有到达原定的目标;运输费用也根本没有降低。
他把这些状况告诉了负责的生产副厂长,并严肃批评了这位副厂长。但副厂长争辩说:“我曾对工人强调过要注意减少浪费的问题,我原以为工人也会按我的要求去做的。”人事部门的负责人也附和着说:“我已经为削减超时的费用作了最大的努力。只对那些务必支付的款项才支付。”而负责运输方面的负责人则说:“我对未能把运输费用减下来并不感到意外,我已经想尽了一切办法。我预测,明年的运输费用可能要升3%~4%。”
在分别与有关方面的负责人交谈之后,汤姆又把他们召集起来布置新的要求,他说:“生产部门必须要把原材料的费用降低10%,人事部门必须要把超时费用降低到7万美元;即使是运输费用要提高,但也决不能超过今年的标准。这就是我们明年的目标。我到明年底再看你们的结果!”
1、汤姆就任厂长后制定的计划属于一种:(c)。
(a)长期计划(b)短期计划。
(c)业务计划(d)人事计划。
2、下述各条列举了导致汤姆控制的失败的一些原因,除了(d)。
(a)缺乏一个详细的控制过程。
(b)控制目标不明确。
(c)矫正措施缺乏针对性。
(d)职责分解模糊。
3、汤姆的控制标准属于:(d)。
(a)时光标准(b)数量标准(c)质量标准(d)成本标准。
4、汤姆所制定的明年目标能完成吗?(b)。
(a)能(b)不能(c)视环境变化状况而定(d)难以预料。
5、从生产副厂长的回答能够看出,他属于:(c)。
(a)专制式领导(b)民主式领导(c)放任式领导(d)难以确定。
案例3:三个老同学的讨论。
三个20世纪60年代名牌大学的大学生,毕业后各奔前程,少有来往,某天在党校学习时不期而遇,想不到由于工作的需要,他们都被推上了领导岗位,分别在三个局担任局长工作。b约a、c两位老同学星期日到家一叙。老同学聚会,自然谈起了各自走立刻任后的状况。
a说,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分头召集机关处室负责人的座谈会,透过这种座谈形式,让大家了解自我,也使自我熟悉各处室负责人,从而对局内的整个状况有个大概了解。b与a的状况不一样,他选取的第一件事是,与局领导班子的其他成员逐个谈心,向他们了解局里的状况,同时也谈了自我新上任的一些想法,借以沟通思想,使彼此有所了解,为今后顺利开展工作打下了基础。
c走立刻任后的第一件事是,透过多种渠道,采取各种形式,广泛地开展调查研究,在较短的时光内,基本上掌握了该局的历史、现状以及当前面临的问题,同时与上下左右沟通了思想,建立了感情,密切了相互之间的联系。a与b两人对c的做法很感兴趣。c之后说,他上任后的第二件事是,要求全局各处室,群策群力,拿出“两制一规范”的方案。所谓“两制”,就是岗位职责制、奖惩制;所谓“一规范”,就是职位分类规范。c亲自挂帅抓这项工作,他与各处室领导密切配合,分工合作,出主意,想办法,制定了岗位职责制、奖惩制、职位分类规范,使大家明确,局机关是为基层服务的。透过“两制一规范”的制定,局机关全体成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减少了扯皮现象,奖惩分明。这样,逐步建立起一支素质好,技术过硬,清正廉洁,效率高,有实绩的干部队伍。c上任后的第三件事是,提议创办一张(快讯)小报,他与大家一齐讨论办报方针和信息输信息输出渠道等事宜,透过讨论使小报修改人员明确,这是一张信息快报,要求修改人员把从国外书报杂志中看到的有关新技术、新知识、新书目及时传递,其中,涉及到经济、科学、规划、管理等新动向的信息,要及时反映给局领导。
c谈完了,三个老同学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请根据上述状况,回答下列问题:
1、a、b、c三位局长上任后,a、b两人透过接触领导,c透过各种形式广泛调查研究开始各自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你认为哪种方式最好?(d)。
(a)a局长的方式(b)b局长的方式。
(c)c局长的方式(d)没有最好,关键在于适合本单位的具体状况。
2、根据你的认识,a和b借鉴c的经验,上任后就应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a)。
(a)广泛开展调查研究,了解状况,沟通思想。
(b)制定配套的规章制度,严格管理。
(c)办一份通信小报,加强沟通。
(d)不分先后,全面铺开,同时进行。
3、总结c的经验,你认为下列表述哪一条最准确?(b)。
(a)严字当头,快字领先,狠抓落实。
(b)摸清状况,制定措施,加强沟通。
(c)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d)从调查研究入手,以整顿和改革开路,大抓信息建设。
4、从管理知识和实际经验来看,你认为c上任后做的三件事哪一件是最根本的?(c)。
(a)抓调查研究(b)抓制度建设。
(c)抓信息建设(d)抓身体力行。
5、a、b、c三位局长之所以都被推上局级领导岗位,不是偶然的。从上述案例带给的信息分析,你认为下述原因哪一种原因更重要?(b)。
(a)他们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生。
(b)他们年龄适宜,有实际工作经验,工作努力。
(c)他们工作有思路,都注重沟通。
(d)他们有敬业精神,注重学习,包括学习别人的领导工作经验。
6、如果你参加三位局长的讨论,从领导的只能出发,你认为c在其所做的三件事之后还就应做的一项工作是什么?(d)。
(a)决策(b)用人(c)沟通(d)激励。
美学原理论文好篇七
我们生活在自然环境当中,环境与我们的各个方面都息息相关。城市化的进程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大大加快,但是在城市盲目发展的背后也陆续凸显出很多环境问题,好多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城市环境已经不再适合人类的居住,所以从1950年开始,许多国家都开始重新规划城市,改善城市环境。而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环境美学的作用非常重要。
城市环境的美是依靠自然美与人工美来显现的。城市的规划设计内容主要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而在进行环境规划设计时要利用环境美学的原理,使得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和谐共融,共同创造处环境美好的城市。
二、城市的自然化。
人类是自然之子,自然是人类之母。按照环境美学原理保护、利用和改造自然,使人、建筑、自然甚至整个城市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是城市环境规划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在重新规划设计城市的时候都考虑到了城市自然化的問题。城市的自然美指自然环境当中的山、水、花草树木之美,自然景观是环境美学的基础。以自然风光为基础,把山水、花草树木等有一定审美价值的自然景观巧妙地组织到我们的城市规划中来。比如依山而建的城市,在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可以运用地形的走势将城市建设成层次感很强的山水城市。
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城市的'自然美,保护好城市原有的风景名胜,充分利用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风景优势,在对其进行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使城市的自然景观与城市的整体规划和谐共融。
三、城市的人文美。
人文美指建筑、景观小品、马路、园林布局等的美。环境美学研究人们对生活环境的审美要求和审美规律,研究什么样的环境能够迎合人们的审美要求,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工作效率和心理情况等,这些都是环境美学在城市规划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城市的建筑。
城市的建筑有居住建筑、生产建筑和商业建筑。在居住建筑上,可以建设具有同样风格的居住建筑以突显出城市建筑应该有的整体性,而承担商业功能的建筑主要分布在城市的各个方向,外观一般都比较有个性,并配套有一个较大范围的商业区。生产建筑一般具有特殊用途,则可以将这些生产建筑设立在下风位上,使城市环境保护有保障。城市建筑应该具有自己的独自风格,既能够体现一个城市的定位,又能形成一个城市各自的特色。具有这种美的城市空间,没有高楼一憧紧挨一憧的压抑感,也没有色彩上和风格上的不适感,使人与建筑、人与整个城市、人与自然相得益彰。整个城市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城市里的高层建筑,然而城市街道两旁的高楼,假如总是一幢紧挨着一幢,密密麻麻地排列,人们就会感到沉闷和压迫。在一个建筑群当中,应该有落差高低和参差不齐的建筑,这种参差不齐不是乱七八糟,而是疏密相间,高低统一,充满和谐与自然。
(二)城市的道路设计。
堵车现象已经困扰了许多城市,在设计城市的道路时,要充分保证市民出行条件,比如在城市内修筑像地铁、轻轨等便捷的立体交通网,使城市交通错落有致,增添城市的美感。
(三)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
绿化是城市规划设计必须考虑的因素。一些城市在过去花大力气搞一些大规模的公园建设,这种用围墙围起来的大公园对城市美化作用并不大,同时也非常不便于人们游玩。近年来政府开始关注建设散点式的小园林,把公园景观放在街头。在道路小园林景观的设计上,既考虑了内部景观,又考虑园林外围的视觉效果,构成具有美感的的市容街景。这样,人们既使不去公园,也能欣赏到优美的园林风景。更有一些发达国家则开始在“立体绿化”上做文章,创造额外的绿色空间,创造不同的大自然色彩,满足城市居民对于大自然的青睐和向往。
四、结语。
一个文明的城市,应该具有整齐、干净、舒适、优美的环境。作为一种状态,美的环境应当随着城市建设加以合理保护并进行创造,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还处于环境保护和改善的初期阶段,环境美学还没能较好的应用于城市的规划建设中,但是规划设计人员必须了解城市规划建设的环境美学原理,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努力实现城市自然和人文的和谐统一,让城市生活更美好,人人得以安居乐业。
参考文献:
[1]梅伟民.城市规划建设与环境美学刍议[j].学术论坛,.
[2]刘光生.环境规划中的环境美学问题初探[j].环境科学与技术,1987.
美学原理论文好篇八
团队合作指的是一群有能力,有信念的人在特定的团队中,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持、奋斗的过程。通过团队合作,可以调动团队成员所有的资源和才智,增强相互间的信任,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虽然团队合作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的学校教育体系对“团队合作”的教育不够重视,也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而在《高级管理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老师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小组分工完成ppt的形式,将“团队合作”教育融入到了这门课程的教学中,让我对团队合作有了自己的认识。
这里,我以小组做ppt的例子进行分析。老师刚下发这个任务时,我们组选了一个代表,我们都以为这个代表能将所有的事都完成,就没有我们的事了。最后,发现仅靠一个人来完成这个ppt工作量有点大,于是我们小组课后进行讨论决定每个人完成其中的一部分,有人搜集材料、有人专门制作ppt、有人专门负责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制作图表。在这个分工的过程中,我就学到了不少。首先,对人员进行分工,都是根据每个成员的长处进行分配的,计算机比较好的同学制作图表,打字速度快的同学制作ppt,擅于收集材料的同学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所需的资料,而不是随便进行分配的。其次,学会相互宽容,因为分工的每个部分内容有多有少,我们不能因为分配不均而抱怨,或者觉得吃亏,我们应相互包容。最后,团队合作过程中沟通比较重要,在沟通中确定我们所要讲的大概内容、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以及重点是什么等内容,如果我们之间都不相互交流,各做各的,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做出来的东西也不是我们想要的。
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这个ppt完成了,但是效果不是很好。我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大致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为了完成任务,没有做到精益求精。这主要是前期没有做好准备工作,小组成员间也没有进行交流,认为只要有人做就好了。
二是,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不明确,刚开始我们组准备做管理移植方面的,后来觉得难度有点大换成了企业社会责任,最后又改成了食品安全问题,这样换来换去也会影响我们的成果。三是对高效团队的特征认识不足,杨文士在《管理学》一书中指出,高绩效团队的特征主要有:有效的领导、灵活和适应、持续地学习、高效的工作程序、共同目标、相互信任和尊重、充分的沟通、取长补短。我们小组虽然进行了交流,但没有达到有效的沟通,这与团队合作中“个性过去突出”也有一定的关系。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获益匪浅,并对管理学又产生了一些兴趣。在老师的教导下,不仅增强了我们有关管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为我们以后开展集体或社团活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次的小组合作,让我明白成员优势互补、团队分工的重要性。以后,我们可以将这种“团队合作”的精神渗透到大学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美学原理论文好篇九
a、组织资源b、提高效率c、正确决策d、有效领导。
2、管理者的首要职能是()。
a、计划b、领导c、控制d、组织。
3、高层管理者的主要工作是()。
a、领导b、协调c、决策d、控制。
4、与基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相比,高层管理者更需要的技能是()。
a、人际技能b、领导技能c、技术技能d、概念技能。
5、管理者在最为组织代表履行礼仪性和象征性义务时,其扮演的主角是()。
a、人际系方面b、信息传递方面c、决策制定方面d、组织管理方面。
6、对基层管理人员而言,其管理技能侧重于()。
a、谈判技能b、技术技能c、人际关系技能d、财务技能。
7、有效的管理者在其管理活动中花费最多时光的是()。
a、传统管理b、人力资源管理c、网络管理d、沟通。
8、管理学家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其含义是()。
a、决策的正确就意味着管理的成功。
b、管理潜力对于管理的成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c、管理是在多个方案中选取一个正确方案。
d、管理是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
9、研究发现,一位管理者花费13%的时光在传统管理上,28%的时光在沟通上,11%的时光在人力资源管理上,48%的时光在网络联系上。根据这一研究结果,如下结论那种是正确的()。
a、一般管理者将主要精力集中在网络联系上。
b、维护网络关系对管理者的成功贡献最大。
c、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对有效管理者相对共享较小。
d、成功管理者与有效管理者的管理风格相似。
10、在企业制企业中,公司总经理与部门总经理的考核有什么不一样的标准,已下那种标准更能体现二者的区别()。
a、总经理比部门经理掌握公司经营方面的信息更全面。
b、总经理比部门经理参加公司的会议更多。
c、总经理比部门经理掌握的资金更多。
d、总经理不部门经理对环境的洞察力更强。
11、领班是属于下述管理人员中的()。
a、基层第一线管理人员b、中层管理人员c、高层管理人员d、操作人员。
12、管理的核心是处理()。
a、人与物关系b、财与物关系c、各种人际关系d、隶属关系。
13、沟通、了解、激励下属的管理技能是()。
a、技术技能b、诊断技能c、人际关系技能d、分析技能。
14、管理者在进行经营决策时扮演的主角是()。
a、企业家b、纠纷调解者c、信息传递者d、组织发言者。
15、中层管理者的主要职能是()。
a、战略管理b、现场管理c、组织管理d、技术管理。
16、构成推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车轮”分别是()。
a、科学和技术b、先进的科学和先进的技术。
c、技术和人才d、先进的管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
17、管理者主角强调的重点会随组织的层次不一样而变化,在低层管理者身上表现的更加显著的主角是()。
a、挂名首脑b、谈判者c、领导者d、发言人。
18、虽然组织中所有管理者都要执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项基本职能,但处于不一样的层次的管理者在这四项职能上耗费的时光是不一样的。对于基层管理者来说,更多的时光耗费在()职能上。
a、计划b、领导c、控制d、组织。
19、成功的管理者在对于所从事的管理活动强调的重点上与有效的管理者不一样之处在于:成功的管理者认为()。
a、人力资源的相对贡献最大b、传统管理的相对贡献最大。
c、网络联系的相对贡献最大d、沟通的相对贡献最大。
20、一般来说,作为管理者需要具备的技术技能、人际关系技能和概念技能这三项基本技能,而对于管理者处于不一样管理层次,对这三项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又有所不一样。当一名管理者由低到高晋升时,这三种技能相对重要性的变化状况是()。
a、概念技能急需增强,其次是技术技能,最后是人际技能。
b、人际技能急需增强,其次是概念技能,最后是技术技能。
c、概念技能增强,人际技能降低,技术技能持续不变。
d、三种技能同时增加。
二、多项选取题。
1、管理的二重性()。
a、科学性b、艺术性c、自然属性d、社会属性e、实践性。
2、管理的科学性强调()。
a、管理具有系统性b、管理学是完整独立的学科c、管理具有实践性。
d、管理具有艺术性e、管理具有随机性。
3、管理职能包括()。
a、计划职能b、组织职能c、激励职能d、领导职能e、控制职能。
4、管理者在管理中承担的职责是()。
a、提出目标b、制定计划c、合理组织d、指挥部署e、协调统一。
5、管理人员所从事的工作的领域,能够分为()。
a、高层管理者b、中层管理者c、基层管理者d、综合管理者e、专业管理者。
6、在组织中扮演决策指挥者的主角是指()。
a、传播者b、谈判者c、资源分配者d、企业家e、障碍处理者。
7、在组织中扮演信息传递方面的主角是指()。
a、联络者b、监听者c、传播者d、谈判者e、发言人。
8、作为高层管理者所应掌握和应用的技能,按照重要性排列()。
a、技术技能b、人际技能c、计划技能d、演说技能e、概念技能。
9、皮特由于做过酒店管理工作很出色,被某家电公司聘为总经理,上任两年后使这家濒临倒闭的企业变为盈利企业。皮特的成功说明()。
a、成功的管理者经验具有普遍适用性。
b、最高管理者不需要专业知识。
c、成功的管理者的关键是搞好人的管理。
d、管理者需要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潜力。
e、高层管理者需要有较高的概念技能。
10、一项研究结果证明,在有效的管理者中,用于传统管理的时光为19%,网络联系的时光为11%,人力资源的时光为26%,沟通的时光为44%。根据这一研究结果,能够得出如下结论()。
a、沟通对有效管理者的相对贡献最大。
b、沟通对成功管理者来说相对贡献最大。
c、维护网络关系对有效管理者来说相对贡献较小。
d、维护网络关系对成功管理者来首相对贡献较小。
e、成功管理者与有效管理者的管理风格没有明显影响。
三、决定题。
1、任何管理都是某一特定组织进行的,是为特定组织服务的。()。
2、管理的有效性在于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以最小的消耗正确的实现组织目标。()。
3、管理的对象是组织的全体成员。()。
4、企业的超多日常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由中层管理人员直接负责进行。()。
5、管理普遍适用于任何类型的组织。()。
6、管理者和我们常说的干部是一个概念,都是对他人工作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期实现组织目标的.人()。
7、领导工作涉及为各项职务配备适宜的人选,并透过激励调动各方面的用心性。()。
8、基层管理者用在组织时光最多。()。
9、领导是指一种影响群体实现目标的潜力,其生产于正式的组织中。()。
10、优秀的管理者的技能是一种稀缺的商品,较高的薪酬是组织对这种稀缺商品价值的衡量。()。
答案:
一、单项选取。
二、多项选取。
三、决定。
1-5ttfft6-10ftfft。
美学原理论文好篇十
摘要:本文介绍了肌理的概念和作用,并且从色彩、文字、图形、材料等方面论述了肌理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肌理色彩文字图形材料
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即各种纵横交错、高低不平、粗糙平滑的纹理变化,是表达人对设计物表面纹理特征的感受。一般来说,肌理与质感含义相近,对设计的形式因素来说,当肌理与质感相联系时,它一方面是作为材料的表现形式而被人们所感受,另一方面则体现在通过先进的工艺手法,创造新的肌理形态,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工艺手法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肌理效果,并能创造出丰富的外在造型形式,会使人产生多种不同的感觉。运用不同的肌理效果构成种种的肌理装饰效果,就这一意义来说,肌理效果与肌理美是平面设计艺术的语言,是以平面设计为手法的各种作品不可或缺的艺术处理手法。从肌理变化与平面设计的关系,根据肌理元素的不同性质,运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对肌理效果与视觉效果等方面都有现实的意义。
一、现代平面设计中色彩的肌理构成
色彩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人对颜色的感觉不仅仅由光的物理性质所决定,比如人类对颜色的感觉往往受到周围颜色的影响。有时人们也将物质产生不同颜色的物理特性直接称为颜色。
色彩肌理变化大体分为4种:
1.粗糙无光泽表面中的色彩——由于粗糙的表面吸收光线的能力比较强,反射光线的能力比较弱,色彩看上去显得比较稳定,会表现得比本身的色彩明度低。
2.粗糙有光泽表面中的色彩——除了反光能力与无光泽有所差别外,更有一种滑动感和生命感,在流畅和宁静中毫无烦燥和粉气是其特点。
3.细密有光泽表面上的色彩——由于反光能力比较强,色彩也会表现得不太稳定,使之看起来比较实际明度要高一些。如金属、玻璃器皿等,在表现中应加以重视,力求让这种美感表现出来。
4.细密无光泽表面上的色彩——除了与有光泽表面在明度上的相同,它的`色彩比有光泽表面要稳定些,多少有些粉气,有些无生命体的味道,如石膏等材料物品。
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色彩可以最快、最直观传达信息,通过肌理构成强化设计作品中色彩信息的刺激,从而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并最终对作品产生好感。在对平面设计色彩肌理的构成中,通常是使用一些常用的色彩表现技法对色彩进行处理,一般包括自流、画、喷、洒、摩、擦、浸等手法。
二、现代平面设计中文字和图形的肌理构成
文字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起着直接传递作品信息的重要作用,同时文字也是作为一种特殊的图形存在于设计之中。因此,在设计中不仅要研究文字字体的笔画、结构、造型以及编排的变化,更要注重对文字运用一些肌理的表现手法进行处理,这样文字作为一个图形的概念,就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所以,平面设计中文字不仅仅是为了求得形式上的美,形与色令人赏心悦目,更重要的是通过肌理的构成手法使每个文字形态富有个性,并通过这种个性来表现作品的内涵。
平面图形设计从本质上讲就是以利用平面媒体传达信息为目的的,因此,平面图形设计本身就是元素的一种表达方式;同时,它又是以元素的方式,元素的原理为依据与手段的。由此可以见,对元素运用的合理与准确,对于达到信息传达的目的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找到一个元素,可以准确的传达的信息,成为了一个平面设计作品成败的关键。对图形进行肌理构成的再设计就显得非常必要。传统的肌理表现由于工艺只是局限在拓印、贴压、剪刮等手法,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电脑、摄影与印刷技术的广泛使用,设计中肌理手法的运用也随着技术的发展扩大了在文字和图形中的表现性。这将使得设计作品带有浓厚的感情倾向,这种倾向先给人以间接的情感暗示,但情感暗示很容易过渡到对作品的渴望和好奇,从而产生联想和好感。
三、现代平面设计中材料的肌理构成
肌理和质感是把触觉的感受引入到平面的视觉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摸过这些材料,因此看到这些图像时会唤起我们的感受。肌理和质感把不同材料的组织结构细节展现出来,或者人为地再现这种材料的结构和纹路。肌理偏重于材料纹理,质感更偏重于材料和质量对心理的暗示,如丝绸和钢铁分别给人柔软光滑和冰冷坚硬的感觉。自从杜尚以来,大量的现成作品成为了“材料”,可以自由使用。当然,当代艺术的材料的使用有着特殊的语义,但是无论凭着拿来主义精神,还是对现成品本身意义的开发,还是应该关注和开发成品在构成和设计中的应用。
综上所述,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肌理作为一种变幻莫测的设计语言与视觉形式,依托于色彩、文字、图形、材料等各种设计元素给人以美的感受,因此,平面设计这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它是沟通联系人——作品——环境——社会——自然的中介,直接影响人的生活方式。设计工作者应该在从上述种种方面人手,发掘肌理元素的潜能,将人文、科技、环保等主题融入设计肌理元素中,更多的传达出设计师对社会的关注和对美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钟蜀珩.色彩构成[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4.
[2]邹明.绘画肌理断想[j].美术观察,(10)
美学原理论文好篇十一
一、平面设计中的设计美学原理
1.节奏与韵律。节奏与韵律原本是用来形容音乐的名词,然而成为现代平面设计的完美艺术追求之一。马家窑文化的代表作品《舞蹈纹彩陶盆》,远古人类运用行云流水的笔法勾勒出三块空白,又在每一空白处以剪影似的平涂手法,画了五个手拉手的舞蹈人。以单色平涂来表现舞蹈的动态。这种规律的编排和变化,以及舞蹈的本身就象征着节奏的韵律,进而将平静的画面在二维的世界中凸显出视觉空间的动感因素。设计外在表现的节奏与内在意蕴和韵律,是成功设计的构成要素。nike公司把nike的标识叫做“swoosh标志”,因为这个标志像跑步时飞快的速度,“嗖”的一声。但此标志的内在意蕴是指胜利女神翅膀上的羽毛,代表动感和轻柔,又像老师用来判改对错的“对钩”,隐喻nike公司是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朝正确方向发展。
2.对称与均衡。对称是指形式上的相同、相等与相似,让人产生“严谨、庄重”的感觉,均衡是指各元素的摆放、组合,让人们在心理上感到客观的均衡,这种均衡是指画面的组合使人心理上呈现“稳”的感受。然而非对称平衡在平面设计中会运用大小、形状、距离、疏密诸因素来调节平衡,给人以新颖、活泼、运动的感觉。均衡作为形式美原理的基础,由于源自本心,符合最质朴、最经典的审美品味。例如马蒂斯的《蓝衣少女》画面,是带有一定变换因素的对称,人物形象既端庄稳妥,又栩栩如生,更有一丝回旋、辐射的均衡美。
3.对比与调和。妥善处理色彩对比与调和之关系,可以提高平面设计作品画面的视觉美感,进而促进广告整体效果的统一和谐性。在平面设计中对比与调和一般是指色彩、材质、重量等。例如香奈儿的口红广告,采用强烈的明度对比,主要配色的明度差在5机以上,叫做长调。此海报發挥了对比的优势,烈红与亮白的色彩形成视觉上的强烈冲击,使得女人左眼形象鲜明,富有光感,显示出了香奈儿口红的颜色纯正,好看的可以作为眼影,突出主题,画面强烈的对比而富有活力。
4.虚实与留白。绘画章法中有“密不容针,宽可走马”一说指的是布局的疏密、许是关系处理。所有的艺术形式都与虚实结合相关,平在面设计的构图中有明显的体现。留白画面中的无,亦是虚,有利于信息传达、情感交流,获得少则胜多的效果,能够提高作品的感染力,是设计中的重要组成。在平面设计中体现“虚实关系”的就是“图与底”,恰如经典的太极图形象,给人以共享空间的妙处,“虚空间”衍生出的设计意境亦是令人神往、流连忘返。其图案形状如阴阳两条鱼,阐释了相互依存的美学思想,表现了生生不息、持续的生命力。留白具有无声胜有声的感觉,犹如中国水墨画,留白运用于设计中,韵味也会出现。留白手法的运用譬如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空白有耐人寻味的意境感,诠释了留白所表达的奇特效果。
二、我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现状分析和解决办法
当今我国的科技高度发展,平面设计作品的制作方式愈加多样,电脑处理技术和电子成像技术日趋多样化,因此平面设计的表现力也显得投机取巧和浅显,比如过于注重视觉上的炫目效果和强调技术,缺乏艺术的真善美,逐渐远离了我国传统的美学观念,缺乏艺术感染力是现代我国平面设计作品的现状。
现今我国的平面设计师在熟练掌握技术的前提,应该是深入研究中国传统设计美学的规范,将生冷的技术设计赋予生命力和艺术感召力,提高平面设计的审美层次,中国传统美学的理念,诸如道家“返璞归真”思想、佛教美学思想的“禅意”等,平面设计师应当融入这些优秀的美学思想在设计作品中,设计出符合这个好时代的优秀作品。耐人寻味的作品总是源自于其中的'内涵,形势与内容相统一,表现力强而自然质朴。
三、结语
平面设计是一种形式美的体现,国内外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无不体现着均衡、韵律、节奏、调和、虚实等美学原理。但究其根源其实是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实际上是遵循形式跟随功能,形式和功能相辅相成,这种理念环绕在平面设计的全过程。我国早期的平面设计以大量的模仿和抄袭西方发达的工业国家为主,这种简单模仿缺乏艺术的真实性,是低层次的审美。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平面设计迅速发展,有一部分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已经开始深入融合本民族的文化,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根据市场的需求,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审美向高层次发展。应当继续弘扬现代的平面设计中的优秀基因,深入挖掘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学,现代平面设计的作品从市场需求、产品的实用性出发,使平面设计作品对消费者起到认知和审美的功能,最终回到实用功能。因此具有这种特色的中国平面设计才能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一样源远流长,屹立于世界平面设计之林。
参考文献:
[1]徐恒醇.设计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07).
[2]黑格尔.朱光潜译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李砚祖,芦影.平面设计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美学原理论文好篇十二
通过对《管理学原理》的学习,使我充分认识到:管理是社会中存在的最普遍的社会现象。从个人、家庭、企事业单位乃至其他社会组织,从农村、城市、国家乃至世界都需要管理,都存在管理活动。凡是有人群活动的地方或领域,都存在与之相适应的管理。
管理是在一定环境中、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以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组织之中,组织是管理的载体,是人类集体协作的产物。其管理的基本含义大致包括以下几点:
(1)、管理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任何一个组织都有一定的生存环境,包括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管理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之中。能否适应环境的变化,是决定管理成败的重要因素。
(2)、管理是在一定的组织中进行的。由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有共同目标的组织,就像一个乐队要演奏出动人心弦的乐章,就需要指挥使演奏不同乐器的人员分工协作。指挥就是管理。管理是一切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因素。
(3)、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所谓管理主体,是指在管理过程中具有主动支配和影响作用的要素。一切管理职能都要通过管理主体去发挥作用。要成为一名管理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和技能。
(4)、管理的客体是组织中的各种资源。所谓管理客体也就是管理的对象,指的是管理过程中管理者所作用的对象。在一个组织中,管理客体主要是指人、财、物、信息、技术和时间等一切资源,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是对人的管理。
(5)、管理是一个过程。管理是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管理职能的过程,这四个管理职能构成了管理过程。
(6)、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本身并不是目的,管理是围绕组织目标进行的,其最终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没有目标就是一种盲目的行动。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目标的管理,也不可能实现无管理的目标。即管理的目的是协助企业组织实现宗旨,完成任务,达到目标。
(7)、管理的任务是设计和维持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员工在这个环境里能积极主动、热情高效并愉快地工作,使组织有效地完成任务。
另外,管理学的产生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在当今社会,管理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大到国家、政府,小到家庭、个人,无不需要有效的管理。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发展和组织运行更是一刻也离不开管理,因此,可以说管理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在管理科学的学科体系中,管理学属于一般管理学。管理学研究的是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与一般方法。管理学具有一般性、综合性、历史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管理学研究内容的主线是从管理者出发来研究管理过程,从总体上看,也顾及从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个方面来研究管理学,以及从历史角度来研究管理理论的形成与演变。
所以,无论有没有时间,我们多多少少都应该学习一些管理知识。以管理学的系统理论来武装自己,充实自己;以社会实践与生活来解读和诠释管理学理论。从而提高我们的管理质量、工作效率和生活水平,使我们的'管理在社会实践与生活中不断巩固和发展,并与社会潮流同行,与国际舞台共舞!
二、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性:
在《管理学原理》中,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主要有唯物辩证法、系统方法、观察总结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试验研究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其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管理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性。为了不断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速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努力提高我国的管理水平,加速实现管理现代化。因此,我们要学习和掌握管理理论与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在总结中不断发展。
(2)、学习管理学是提高管理者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管理者要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必须把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结合起来,管理学的学习是获得间接经验的最有效、最迅速地途径。
(3)、未来的社会更需要管理。未来社会共同劳动的规模日益扩大,劳动分工协作更加精细,社会化大生产日趋复杂,管理就更加重要了。未来社会科学技术将有更大的发展,需要一套更科学的管理才能使新的技术、新的能源、新的材料等各种资源来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美学原理论文好篇十三
人类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中国的美学和中国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善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而西方的美学和西方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真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正因为如此,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的不同。以西方话剧和中国戏曲中的悲剧为例,西方的悲剧可以说是彻底的悲剧,一悲到底,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到最后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死了。中国的戏曲不是没有悲剧,但它一定要有一个光明的结局,或者称为大团圆的结局,一定要让“善”战胜“恶”,这就是中国文化强调的美与善的统一。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表现、抒情、言志,而西方美学强调的是再现、模仿、写实。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中国的艺术注重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如中国绘画更多地强调表现,不注重焦点透视,而是注重散点透视;西方绘画却强调再现、模仿和写实,非常注重焦点透视。为什么会这样?区别的`原因在哪里呢?我觉得除了两种文化不同以外,还有一个就是两种文学的源头不一样。中国文学史是从《诗经》《楚辞》开始的。《诗经》大部分在黄河流域,而《楚辞》是在长江流域。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抒情诗歌。抒情诗歌就是要表现、抒情和言志。所以中国文学艺术的源头是抒情文学,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中国艺术强调抒情的特点。西方文学公认的源头是《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荷马史诗》是史诗,是在讲故事,而且故事非常精彩。还有古希腊的戏剧也很有名。我们可以发现,《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叙事文学一定要再现、模仿、写实,和我们抒情文学的表现形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两种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造就了中西方美学与艺术各自的特色。不过,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民族文化的不同。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什么?答案众说不一,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文化的话,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季羡林先生和汤一介先生都曾经说过,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最精髓的地方,“天人合一”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西方文化从古到今都是“二元论”,最早是上帝和人,文艺复兴以后,变成了人和自然二元对立。因此,文艺复兴以后,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非常快。“二元论”就是强调主客分立,人要不断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我们现在用的自然科学包括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天文学都是从西方传过来的。现在进入21世纪了,西方文化潜在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后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是科学家,要求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精华,他们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东西是可以借鉴的,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就中西文化来说,很难说哪个优哪个劣,应该说是互相取长补短。归根到底,中西方美学的不同是由于两种文化的不同造成的。
(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艺术精神》,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文学强调抒情,其源头之一《诗经》中的诗歌基本上都是抒情诗。西方文学重视叙事,其文学源头《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
b.中西方对美学的追求不同,所以其绘画的注重点也不同,中国绘画强调表现,注重的是散点透视,而西方绘画则强调再现,注重的是焦点透视。
c.中国美学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美学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两者都追求美,但中国追求的是美和善的统一,西方追求的是美和真的统一。
d.中西方悲剧的结局大不相同,西方悲剧一悲到底,台上主要人物几乎全都死去,如《哈姆莱特》,而中国悲剧的结尾总有光明,如《窦娥冤》。
答案:d以偏概全。并非西方所有悲剧都是“台上主要人物几乎全都死去”。原文中说的“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死了”只是对《哈姆莱特》的陈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终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这是西方文化潜在的弊端的主要表现。而且长期以来,这种弊端愈加明显。
b.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不同点在于,西方文化注重改造、征服自然,而中国文化则恰恰不强调征服自然,而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c.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诗经》和《楚辞》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都是抒情文学,尽管它们产自不同区域,分别代表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
d.中西方美学与艺术之所以特色迥异,一方面是因为它们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另一方面是因为中西方民族文化不同,而后者是最根本的。
答案:a时间不当。“长期以来”应该是“21世纪以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方文化自古至今都是“二元论”,只不过由于时代的不同,“二元论”的内涵也有所不同。最初的“二元”是指上帝和人,文艺复兴后是指人与自然。
b.西方文化强调主客分立,此传统让西方人不断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这使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很快。
c.中西方文化并无孰优孰劣之分,因为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科学家,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他们希望从中吸收精华。
d.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季羡林、汤一介都曾经以“天人合一”来概括中国文化,这四个字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对中国文化的最精练的概括。
答案:c因果关系不当。中西方文化难分优劣,其原因不是西方人“已经认识······希望从中吸收精华”,而是中西方文化各有优缺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美学原理论文好篇十四
2、了解干电池、铅蓄电池、锂电池、燃料电池。
3、了解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二、知识重点、难点。
原电池原理、装置特点、形成条件、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三、教学过程。
引入:你知道哪些可利用的能源?电池做为能源的一种,你知道。
是怎么回事吗?它利用了哪些原理?你知道金属是如何生。
锈的吗?
美学原理论文好篇十五
美学原理是关于艺术设计、审美观念、艺术哲学和美学思想的体系和理论,它是对艺术赏析和美学价值的探讨和分析,是人类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美学原理过程中,我有着诸多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美学原理是多学科交叉整合的综合性学科,从哲学、文学、艺术和心理学等角度对艺术美学和审美价值进行分析和解读。学习美学原理的过程中,我认识到艺术作品是一种语言形式,它通过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表达情感和思想,而审美则是对这种语言形式的解读和体验。因此,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我们不仅仅是在欣赏艺术家的创作,更是在欣赏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第二段:对于美学原理的学习,我认识到美学并非内涵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美学价值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标志着社会、文化的变革和更新,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如同现代主义的艺术提倡以纯粹艺术表现形式为主,而后现代主义则更强调个体经验和意义的表达。
第三段:在学习美学原理的过程中,我认识到审美不能仅仅根据个人情感和喜好来判断,而是需要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看待艺术作品和审美价值。艺术家首先要考虑的是作品的符号意义,而非仅仅是对观众的情感反应,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出对事物的真实观察和理解。艺术家在表达的同时,也会创造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和颠覆创意,在理解这些方面时需要更加敏感和包容的态度。
第四段:美学原理的研究也让我明白,艺术作品所传递的审美信息不能被简单地理解和描述,而需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分析和解释。美学研究需要多视角、多层次地分析,包括文化、社会、历史、心理等多种角度,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和审美价值。而在对不同文化、不同时间背景下的作品和世界观开展研究时,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其所有内涵和价值。
第五段:在学习美学原理的同时,我还深刻地感受到美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艺术、文化和设计无处不在,我们的观念和生活都被它们所影响。认识到艺术对人类的意义和贡献的重要性,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文化和历史,更能够提升个人审美品位和生活品质。美学的思考和它所传达的价值,是通向更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的路标。
美学原理在艺术创作和美学研究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对我们每个人来说,美学思想和审美价值的认识与提升,也将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渗透到方方面面。通过对美学原理的学习,我进一步认识到艺术之美、设计之美、生活之美等方面的内涵和优越性,可以更好地走向创造性和充实性的生活。
美学原理论文好篇十六
姓名:班级:学号:专业:
学院:
指导老师:
日期:2013年4月20日
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选择。
摘要:城镇化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又是经济加速发展的推动力;在加速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种种误区,并因此带来诸多后遗症,必须来取相应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关键词:小城镇化;小城镇化道路选择。
发展小城镇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应当统筹规划,综合清理。由于在当前小城镇化建设中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持,在小城镇化道路的选择上,陷人了种种误区应当予以澄清,并采取相应对策。
一、误区之一:建设小城镇就是农田变作坊,瓦房变楼房由此产生了小城镇建设出现的以下几种现象:
(一)乱占耕地,盲目建厂。
有些乡村不考虑当地的资源和人口素质等状况,把耕地都建成了厂房;而厂房又建得像小作坊,建成后又无法良好运作。更有甚者,大搞运动,强迫农民出工出劳,“创造”城镇,结果是毁了农业又造不起工业。
(二)不顾实际,拔苗助长。
(二)布局混乱,规划滞后。
城镇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用今天的眼光来建设小城镇,还不等小城镇建设起来就已经落后。当前有不少地方的小城镇建设仍然缺少规划,甚至没有规划随处可见“三无”城镇,即规划无特色、建筑无风格、环保无举措。小城镇建设成了“大杂烩”,生活区、生产区、休闲区全都在一块商业区、娱乐区都往一个中心挤,垃圾无人清理,这对长远发展十分不利。
二、误区之二小城镇建设就是把人口集中,让农民进镇。
由于这种片面思想使某些乡政府不用间接手段调节农民进镇数量和速度,而是直接命令式的搬迁和盲目地鼓动、误导结果又导致了下列现象的出现。
(一)盲目进城,大批失业。
小城镇建设需要大批农民进城,有些地方在城建时大力建市场,使农民进城后各就其位。但是也有一些地方人为造城,硬性指派迁人城镇追求“聚集效应”。既没有考虑农民进镇后的就业问题,又不在改善经营环境、培育市场主体、举办实业上下功夫,而仅仅在造声势上做文章。造成进城农民生计无着落,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潜在因素或出现农民退镇返村。
(二)浪费土地,耗费资金。
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农民工”,一旦被划成市民,就在自家地上建起了住宅,占地少则七八分,多则一亩,大大浪费了可居住面积,而住宅一旦建成,便是积重难返,阻碍了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盲目进镇的农民自发兴办的非农产业,由于资金分散难以形成一定的规模效益,从而使资金的使用成本增高,增值率降低。所以兴办小城镇应是在政策推动下,乡镇企业集中到一定程度,农村自觉有序地流人城镇,而不应当是利用行政手段“建镇”。
(三)保险滞后,缺乏保障。
农民离开土地进人小城镇面临务工经商的压力。一方面,劳动力转移制度不健全,现行政策,户籍制度,土地经营制度等改革不配套,使本来就脆弱的农民承担了完全的市场风险。另一方面,对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和生活服务体系,如住房制度、医疗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都还存在一定的缺陷,造成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障“断档”。农民的后顾之忧不能较好地解除,是小城镇建设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误区之三:效率的“绝对”优先。
一切以经济建设先行,其它的以后再慢慢考虑,于是忽略得最多、政府最无暇顾及的是—环境。如果在发展小城镇的一片呼声中,引进严重污染的项目,虽然工厂暂时“冒了烟”,机器“转了圈”,一旦造成污染影响了生态平衡,达到人们无法接受程度,再反过来治理污染那就要花很大的代价,将远远超过污染项目本身所产生的效益。
四、走出误区的若千思路。
由“村落”改变为标志人类文明的“城市”是一种巨大的进步,是自然与人类,落后与文明,“自在”与“他在”的激烈碰撞,须正确处理好各种碰撞和冲突。先哲先贤有“天时,地利,人和”之说,小城镇建设也应“天时”之要求,择“地利”而为之,更为重要的是,人作为小城镇建设的主体,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探索实现城镇化的正确道路,避免再现城市发展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悲剧。
(一)应该明确村镇发展的方向不能是绝对城市化。
因为相对城市而言,村镇均是地域范围较小的居民点,它不可能具备多元化的现代功能。更主要的是它负有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经营任务。小城镇的根本目的在于在乡村和城市间建起技术,信息、资金流通的渠道和桥梁,为农业的现代化提供动力。
小城镇能否持续发展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1)能否同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2)能否吸引城乡生产要素的适当集中;(3)能否带动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这就决定了小城镇建设必须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从宏观上讲,小城镇的布局必须科学合理,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诸如人口、资源、交通、通讯、经济结构特点以及市场发展前景等建设小城镇,不能根据现在的行政区划,乡乡建镇,一哄而上,遍地开花,不切实际地贪多求快,否则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效益的下降。同时,应当修订设镇标准,增加对建镇的外部环境、服务设施等指标的考核。根据以前设镇中出现的基础设施滞后和盲目攀比等问题,需要增加硬环境指标,以便依法对设镇质量和数量进行调控。同时制定产业政策鼓励轻工业、服务业、旅游业的发展,限制重工业和带污染项具的开发。
(二)改革投融资体制,实行主体多元化。
以前的小城镇主要依靠政府的投人,但由于财政压力大,各级政府用于小城镇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因而难以支撑大范围的小城镇发展,在今后的小城镇建设中,各级政府给予资金支持仍是必要的。但政府资金的投放重点应当集中到诸如供水、供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以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得到集中利用。除政府支持之外,解决小城建设资金问题的根本之道是要逐步建立小城镇建设的多元投资体制,吸收各种投资主体参与小城镇的综合开发。其中包括各类开发公司、工商企业和城市广大居民尤其要注意吸引农民参与进来。
(三)小城镇的发展要同体制改革结合起来。
小城镇的建设从一开始就应注意使经济和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都按新体制运作,避免出现“新城镇,旧体制”的现象。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1)改革土地制度杜绝土地无偿使用。一方面要从保护耕地出发,制定农村非农用地规划,以利于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土地的集约使用。另一方面还要探索农民进城身份转变后原有耕地使用权的流转制度,以利于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生产效率。(2)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应大力推进小城镇的户籍改革,对于有稳定收人、稳定就业和稳定居住场所的迁移人口应允许登记本地常住人口,并逐步实现城乡户口的一体化管理,取消就业的歧视性政策限制,为农民进入城镇创造条件。(3)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目前全面实行社会保障的条件尚不成熟,现实的最佳选择是对进人城镇而无城镇户口的农民的耕地承包权进行一定时限的保留,以此作为他们的基本生活保障,为进入城镇的农民解决后顾之优。
(四)小城镇的发展要同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进程相协调小城镇的发展离不开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而农村二、三产业的主要推动力量来自乡镇企业。因此应把乡镇企业和发展小城镇结合起来,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分散在村里的企业逐步搬迁到城市来,吸引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到镇上来办企业。
(五)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要与自然环境,资源环境友好相处,使之步人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轨道,最根本的就是要确立“人是自然之子”的现代生态观念,承认自然界本身具有发展权。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自然成本。进一步说,在行为准则方向上应当要求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都要注意代际平等和代内平等,体现整体长期发展。代际平等指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代内平等是指任何地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别的地区的发展为代价。小城镇作为开发的热点,在保持一个比较高的发展速度的同时,还应当考虑小城镇的发展后劲和发展的均衡性问题。具体地来说,要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包括:农业生产以节地节水为中心;工业生产以节能节材为中心;生活服务以适度消费为中心。
环境保护方面要加强城镇环境综合治理,改造现有生产技术,走“洁净生产”和“绿色技术”的道路,谋求资源开发,加工,消费与还原的良性循环;大力值树造林,推广生态农业;保护水资源,控制大气污染和防止噪声污染,引进治理污染工程和净化技术。
总之,小城镇发展方向的主导因素是人,当人的发展目标与自然发展目标相协调时,人才能最终享受到文明的生活环境,才能健康地生活下去。所以,在城镇建设中必须树立起一种生态理念,即:系统内耗的最小化系统扩张的理性化,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化。
参考文献。
美学原理论文好篇十七
1、美学名称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
2、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
3、审美活动的基本特点?
1)、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人性的需求,没有审美活动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人。
2)、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
3)、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它在人类历史上发生、发展,他受人类的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而审美活动具有社会性、历史性。
4、对柳宗元“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芜没于空山矣”的理解?
1)、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
2)、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蕴。
3)、美带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级,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5.、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
6、审美意象的最主要的性质有一下四点:
1)、审美意象不是一种物理的存在,也不是一个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也就是中国美学所说的情景相融的世界。
2)、审美意象不是一个既成的、实体化的存在(无论是外在于人的实体化的存在,还是纯粹主观的在“心”中的实体化的存在),而是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生成的。
3)、意象世界显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即人与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这就是王夫之说的“如所存而显之”、“显现真实”(显现存在的本来面貌)。
4)、审美意象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即王夫之所谓“动人无际”,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使人产生美感(狭义的美感)。
7、美感不是认识,而是体验。
8、审美活动的对象不是物,而是意象。移情作用的核心就是意象的生成,所以移情作用是。
一种美感活动。
9、美感与快感区分我们要注意:
1)、人的美感,主要依赖于视、听这两种感官。
2)、除了视听这两种感官,其他感官获得的快感,有时也可以渗透到美感当中,有时可以转化为美感或加强美感。
10、美感的综合描述(特点)?
2)、直觉性。这是美感的超理性的性质。超理性不是反理性。美感中包含有理性的成分,或者说,在“诗”中渗透着“思”。
3)、创造性。美感的核心是生成一个意象世界,这是不可重复的,一次性的。
4)、超越性。美感在物我同一的体验中超越主客二分,从而超越“自我”的有限性。这。
种超越,使人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感和解放感,使人回到万物一体的人生家园。
5)、愉悦性。这是人的心灵在物我交融的境域中和整个宇宙的共鸣和颤动。
11、美与美感的社会影响因素。
任何审美主体都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因而他的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必。
然受到时代、民族、阶级、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文化教养、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这是美和美感必然具有社会历史意蕴的一个原因。
12、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在整个社会集中体现为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
13、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特点?
1)、自然美的特点:a、侧重于形式美。
b、变易性:不同时期看同一景物美感不同。主要是自然物自身的运动规律和人为因素影响。
c、多面性:同一种景物可有不同美感。
2)、社会美的特点:a、侧重于社会内容。
b、社会美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阶级性和民族性。
c、社会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确定性。
3)、艺术美的特点: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的统一。
(一)艺术美的概括性、集中性。
(二)艺术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三)艺术美的理想性。
(四)艺术能化丑为美。
(五)艺术美的超越性。
14、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1)材料层(2)形式层(3)意蕴层。
15、崇高的特点:是一种庄严、雄伟的美,具有巨大的力量和慑人的气势。崇高,是惊心动魄而不是玲珑雅致。它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社会生活与艺术中。崇高作为美的一种范畴,又被称为壮美。它是指对象以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键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心潮澎湃、惊心动魄,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高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优美:优美即狭义美。又称之为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优美是人类活动中目的和现实的一致,是真与善的统一。它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关系,是人类在实践中最早发现,最常见到的客观审美属性。作为美的典型表现,优美的本质在于人与世界的和谐共存,是人对这种和谐状态的情感肯定。和谐是美的观念。
16、崇高和优美的区别?
1)、优美的对象使人亲近,而崇高的对象让人有点疏远。
2)、优美的对象使人感到愉快,这种感觉是单纯的,始终如一的;崇高的对象使人有痛。
感的愉快,这种感觉是复杂和变化的。
3)、优美的事物偏于静,在形式上显得和谐、精致、完满,崇高的事物偏于动,有突然。
性,不合常轨,在形式上有些卤莽粗糙,不加雕琢,它不仅容纳美,还要驯服丑,把美和丑放在一个炉子里去锤炼。
17、崇高的审美特征?
1)、从对象形式看,崇高的特征是大,凹凸不平,变化突然,朦胧,坚实笨重。
2)、从主体心理看,崇高以痛苦为基础,令人恐怖,它涉及人的“自我保存”的欲念。
3)、崇高对象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对象形式无规律、无限制,具体表现为体积和数量无。
限大,以及力量的无比强大。
18、关于悲剧的实质:
1)、悲剧性是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表现出来。
2)、矛盾产生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不可能实现。
3)、由于新生事物代表了历史的发展方向,但它的力量太小,不足以战胜新事物,所以,在矛盾冲突中失败,就是鲁迅先生提出的“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19、悲剧的美感主要包含三种因素:一是怜悯,二是恐惧,三是振奋。
类型的悲剧是英雄人物的悲剧。例如古希腊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笔下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第二种类型的悲剧是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不幸和苦难。例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第三种类型的悲剧是旧事物的悲剧。例如,光绪皇帝就是这样的悲剧人物。
21、荒诞的审美特点:在形态上的最显著标志是平面化、平板化以及价值削平。
22、中国美育之父:蔡元培。
23、现实丑进入艺术的过程?
首先,要考虑欣赏者生理、心理方面的特点。
其次,要考虑各种艺术体裁的特点。
丑,作为美学范畴,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艺术家在创作中,就有一个如何站在审美进行感受、体验,从而通过对某种丑的现象的描写,使其显示出一定的社会意义来。鲁迅写闰土那双松树皮样的手,是要写他苦难辛酸的经历,都是属于自然方面的特征,可是,在这里却显示了深刻的社会意义。
24、艺术美的应用。
艺术美强化意义与形象的结合,它是美的集中表现。
2009年7月,赵本山有可能被取消二人转国家级传承人资格一事闹得沸沸扬扬。事件缘起于6月中旬落幕的中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上,有专家质疑眼下火爆的刘老根大舞台演出的不是传统二人转,而是变了味儿的“二人秀”。二人转的基本形式是一男一女配合表演的“双玩艺儿”。它的表演特征是:第一,男女两演员分别彩扮“丑”和“旦”形象,而不做具体人物扮相——中性扮;第二,中性扮的男女演员在一出剧目中变换着表演多个人物角色,并且自由出入剧情,在演员、解说和观众身份之间转换——“分包赶角”、“跳入(人物)跳出(人物)”;第三,二人转是“唱说扮舞”(四功)综合的表演艺术,但以唱为首要。二人转的唱腔独特而丰富,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之说。二人转的特色,既表现在“跳入跳出”的表演形态中,也结晶在它独特的唱腔及其表演中的灵活编配中。第四,在审美特色上,二人转追求一种独属于东北黑土地的“俗”,这种“俗”,是本色而鲜亮的,其根底是东北传统的刚健而诙谐的生命品格。
特别创造了具东北人独特性格的人物——如痴如狂思夫的王二姐,“二哥你走一天,我墙上画一道,二哥你走两天,我墙上画一双。不知二哥你走来多少日,我横横竖竖画满墙。要不是二老爹娘管得紧,我一气儿画到苏州大街上……”(《王二姐思夫》);还有插牌招夫的刘金定,“刀压脖子问亲事”,“你要应了婚姻事,一到高山拜花灯,你要不应婚姻事,想过此山万不能”等等这些都是令东北老百姓最珍惜和留恋的二人转人物。这就是真正的东北二人转,这就是二人转的艺术精华。
赵本山把刘老根大舞台的演出标榜为“绿色二人转”,是名不副实的!刘老根大舞台演出的不是“绿色二人转”,而是“灰色二人秀”。现在媒体上用赵家班的“二人秀”的红火来宣告“二人转”的繁荣,无疑是一种严重错误的舆论导向,它在强化追捧赵家班“二人秀”的同时,致使二人转在舆论的遮蔽下无声无息地灭绝。
美学原理论文好篇十八
艺术操作是艺术创造才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艺术意象的生产过程中,艺术操作一方面是意象形成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又赋予意象以最终的形式符号,将意象孕育的成果物化为现实的可传达的艺术品。表面看来,艺术操作纯然是一种外在的技艺,实际不然。在艺术家准备操作时,心中的意象不一定已经非常清晰、完善,靠着操作运动,意象才逐渐鲜明、完整并得以最后定型、完成。郑板桥讲他画竹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霜气皆浮动于疏枝密枝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胸中之竹”之所以不同于“眼中之竹”,是因为经过了艺术家的意象孕育和改造,这一目了然;而“手中之竹”又不同于“胸中之竹”,则常为人忽视。其实,这是艺术家把心中孕育的意象用艺术操作加以表达并且用特定形式符号将之凝定下来。因此,不能轻视艺术操作,它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完成。
艺术操作是意象创造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深化,人们应当重视艺术操作中的技能,因为所有的.艺术操作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作为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离不开特定的技能的。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艺术操作就是艺术技能的运用与发挥。
各种不同门类的艺术,由于其形式符号及传达媒介的不同,各有不同的操作和技能。对于外行,由于不能掌握其操作技能,就不可能进入艺术的创作过程,即使有了“胸中之竹”,也变不成“手中之竹”。因此,操作技能是艺术创作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然而,如果离开艺术意象的创作过程,孤立地追求操作技能,就会沦为匠艺。如一些广告画,就技能角度看,是符合“画”的要求的,然而缺乏艺术不可少的灵气,所以算不上真正的艺术。这就涉及艺术创造中“技”与“道”的关系问题。
这里所谓的“道”是指艺术创造过程中自由无碍、充满生气的最高境界。操作技能经过长期训练,娴熟自如,艺术家就能将它们化为自己的血肉,与对象世界亲密无间,从而进入“道”的自由境界。《庄子》记载孔子见佝偻者承蜩(知了)就像捡东西一样简单,便问其道。佝偻者答曰,他是经过长期的技能锻炼,并专心致志,从而达到这种境界的。在这种专注状态中,粘知了仿佛不需要技能,只需要粘就行了。这就是技、道合一的境界。这个思想在《庄子》的另一个故事“庖丁解牛”中也体现出来。它告诉人们,主体在技能之中,是可以探索到“道”的真谛的。也就是说,主体在技能的操作中,是可以体悟、把握“道”并进而达到“道”的。
“技”与“道”是相通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道”可以通过“技”体现出来,“技”也可以在高度娴熟时达于“道”。通过长期刻苦锻炼而达于“道”的技能,能将心中所感受的立即转化为手中所操作的,这就是古代书画理论所讲的“心手相应”。心与手之间达到了这种自由和谐,也就意味着消除了“道”与“技”的界限。一切优秀的艺术家毕生所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艺术创造的至高境界。
美学原理论文好篇十九
鲍姆嘉通:“美学之父”。认为感性认识也应该成为科学研究对象。建议成立一门新的科学,专门研究感性知识。1750年,正式以“伊斯特克”这个术语出版了他的《美学》第一卷。我国最早接受美学的是王国维,他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红楼梦》等文章中,阐明“古雅”作为美学范畴位置等。他继承了康德、叔本华的美学观点。古希腊的柏拉图是在欧洲美学史上最早对美的问题作深入的哲学思考的人,最早提出“理念说”,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没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康德的美学是建立在先验论基础上的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在美学上,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达芬奇,在《画论》一书中要善于窥视自然,他认为美并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要重视比例和谐,比例论在文艺复兴时期很受重视,《神圣比例》荷迦兹,英国著名画家,艺术理论家,《美的分析》得出的结论:美正事现在所探讨的主题,我所知的原则就是: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所有这一切彼此矫正,彼此偶然也约束,共同合作产生美,他提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从社会生活中探索美的根源。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孔子,“里仁为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墨子,“万民之利”才是美的标准。孟子继承了孔子发展孔子的“仁”变“修身”为“养性”突出人性的作用。在美的观点上提出了“充实之谓美”,主张“人性善”荀子主张“人性恶”
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
但是在生产劳动中的产品并不是一切都是美的。
在美的产生过程中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从实用价值到什么价值的过度,这中间人类的观念形态起了中间环节作用。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它不仅根源于实践,而且本身就是实践的最直接表现。社会美首先表现在那些作为实践主体的先进人物身上。其次表现在劳动产品上,这主要是指那些已经改变自然原有的感性形式的劳动产品。社会美直接体现了人的自由创造,是一种积极的肯定的生活形象。
社会美重在内容。“心灵美”“精神美”“性格美”“内在美”都是强调美的内容,即人的内在品质、性格等等。
自然美是自然事物的美。
容是间接地、朦胧的。
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艺术美来源于客观现实生活,但不等于生活,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传神-----神形兼备。传神在艺术中主要是指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也包括为花鸟鱼虫传神。
简答题。
1.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其中有哪些合理因素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
一部分美学家是从精神世界去探索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的根源归结为绝对观念,或主观意识、审美感受。
另一部分则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出发探索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的根源归结为自然事物本身的某种感性特征和属性。
2.自然美在教育上的意义。
祖国大自然的美,可以激发我们对生活对祖国的热爱。方志敏烈士曾把祖国的山河比作母亲的肌体,著有《可爱的中国》,激发我们对祖国的热爱。
单纯齐一。对称均衡。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多样统一:是形式美法则的高级形式,也叫和谐。
上述形式美法则说明,人类在长期实践中自觉地运用形式规律去创造美的事物,并在美的创造中积累愈来愈丰富的经验。形式美的法则概括了现实中美的事物在形式上的共同特征,研究形式美是为了推动美的创造,以便使形式更好地表现内容,达到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高度统一。
运用上需要结合内容灵活地掌握,形式美的运用应当有助于美的创造,而不是束缚美和艺术家的创造。研究形式美的法则主要是为了提高美的创造能力,培养我们对形式变化的敏感,善于在探索美的形式时,从内容出发选择最适当的形式以加强美和艺术的表现力。
4.黑格尔对艺术美的看法。
否认艺术美来源于生活。真正的美是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
抽象的发展了人的能动性,强调想象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
反对机械的模仿自然。
5.优美与崇高的对比。
优美的特点是: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它在形式上的特征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从美感上看,能给人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这种优美的表现是风和日丽、鸟语花香、莺歌燕舞、或是山明水秀、波平如镜、倒影清澈的自然景色;或是夕阳西下,一脉金晖斜映在山头水面。这些境界就是优美,给人以和谐安静的审美感受。
崇高的特点是:美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化中。它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是一种不可阻遏的强劲的气势。它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一种粗狂、激荡、刚健、雄伟的特征,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在社会生活中,崇高通过严重的阶级斗争,艰巨的实践,展示出人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巨大力量。
论述题。
1.为什么说艺术美源于生活。
生活是艺术家进行创造的前提、基础。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创作素材都来源于现实生活。艺术美是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自然美丰富生动,是艺术家的创作源泉。
生活是想象的土壤,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艺术家的创造性想象活动,必须依靠生活中所积累的大量的感性材料,掌握愈丰富,想象就愈自由。
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情感是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对事物的态度,它是客观实践的产物,艺术家脱离实践就无法培养对生活的感情。
生活推动艺术家的技巧。艺术技巧不仅为表现生活思想情感服务,而且是在表现生活与情感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技巧的提高是没有止境的。生活在不断发展,要求艺术家在技巧上也要相应的变化。
以上三个方面都说明,生活是艺术美的源泉,艺术美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身所呈现出来的外在优美形象完美统一的美。
它包含两个要素:一是源于品行、修养、人格等内在方面的精神特质,包括道德、理想、才识、情感等,称内在美;二是人的外在体现,包括语言、举止、风度、服饰、仪容、形体等,称外在美。
特点:人的美既有社会性又有自然性人的美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有机结合。外在美是人的美的形式,内在美是人的美的内容。
欣赏一个人,既要欣赏他的外在形象,也要注重他的内在表现。
一个真正具有美感的人,应该是内在美和外在美高度统一、协调一致。人的美既包括个人的美也包括人类群体的美。
(2)车尔尼雪夫斯基一方面说凡是能够显示现实生活的都是美的,另一方面说只有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才是美的,这样,同一个命题就出现了矛(3)主观上的喜欢与生理上的满足是“美是生活”在理论上的两根支柱,前一方面容易滑向主观唯心主义,后一方面则容易走向庸俗的生理学观点。
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在审美类型中,优美通常是指一种单纯的美、常态的美。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核心之所以是和谐,其实质就在于它体现出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也体现出理智与情感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本质就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的和谐统一,并且在对象世界中得到感性的显现。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
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在审美类型中,崇高的基本特征是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冲突。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客体企图以巨大的气势和力量压倒主体,主体在严峻冲突中更加激发自身的本质力量与之抗争,最终战胜与征服客体,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比在优美事物中更加充分的显现。崇高的核心在于“冲突”。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审美主体所受到的挑战越严重,遇到的冲突越激烈,斗争的历程越险恶,就越能激发和显示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也就越能令人感到崇高。论述题:。
美学原理论文好篇二十
理,小城镇规划建设,新农村规划建设。
3、规划管理:规划地方立法研究,规划实施,规划评估,城市治理,城市规划职业资格制。
度,近期建设规划,城市“大事件”
5、公共参与:公共利益,物权与城市规划,规划公开,规划监督,城市拆迁,包容性发展。
7、住房建设规划:居住区规划,城市规划与房地产业发展,保障性住房规划与建设,社区。
管理。
8、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安全:城市能源规划,城市水资源规划,城市防灾规划。
9、城市交通:城际交通与城市交通枢纽,机动化与城市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公共交。
通规划。
美学原理论文好篇二十一
【论文摘要】在城市设计针对的空间范畴中,相当一部分学者更将城市设计的对象界定于城市的公共空间。因为私人领域的设计无论在学术研究还是实践活动中都是建筑师分内的事,对城市设计的理解仍应以公共空间的塑造为主,这样才能真正有效的发挥作用。
【关键字】城市公共空间,广场,商业步行街,主题公园,合肥环城公园,cbd。
【正文】。
(一)概念、作用与类型。
美国学者简•雅各布(janeiacobs)认为,“城市最基本的特征是人的活动”。人的活动是沿一定线路进行的,城市中最富有活力的地方,就是城市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公共空间狭义的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其广义概念,则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滨水区、城市绿地等,而佐金()将公共空间理解为包容物质安全、地理社会、社会社区、文件识别性多个内容的容器,她认为公共空间是城市活动的容器。公共空间具有“物质”和“社会”的双重属性。物质性注重公共空间的“开放性”的外在形式和物质性功能,是对城市的体型环境特征的展示。公共空间所表现出的社会属性反映着城市的性质、经济特点、传统文化等等,其社会内涵包括了公共性、生产性和公平与公正三个方面。文森特•莫斯可(vincentmosco)等人将公共空间的内涵界定为“实行民主的一系列社会过程,也就是促进整个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决策过程中的平等和最大可能的参与。”空间具有强烈的生产性,顾名思义公共空间保障的必然是“公共”的利益。由市民直接享用公共空间,最终也应该由市民来当家话事,公共领域对于民主、平等是必不可少的过程,是公众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体现。公共空间具有开放性、可达性、大众性、功能性多项特质,方便人们到达、休憩和日常使用,具有提供生活和感受场所、有机组织城市空间和人的行为,构成城市景观和维护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城市防灾等。
(二)构成要素及规划设计。
城市公共空间由建筑物、道路、广场、绿地与地面环境设施等要素构成,除有各种使用功能要求外,其数量与城市的性质、人口规模有紧密关系。城市人口越多,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量也越大,功能更复杂,条件设置内容更丰富。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内容很多,包括总体布局和具体设计,在本质上属于城市设计范畴,需要做城市设计,其目的是创造功能良好、城市空间富有特色的环境。
城市公共空间的重点是城市中心、广场、街道、公共绿地、城市滨水区等。
二、广场型城市公共空间——广场。
(一)定义、地位和分类。
人类进入高度文明的现代城市时期,城市广场的涵义也更为丰富和深刻。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多样的定义:
《城市规划原理》中:由于城市功能的要求而设置的、供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空间。----从功能作用角度。日本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认为:城市中由各类建筑围成的城市空间。他强调边界清晰、围合感好、领域明确、与周围建筑比例协调----从空间的构成角度,城市广场主要是位于城市中心区内的以硬质为主的户外空间,它一般是由建筑物、街道、绿地和水体等围合或限定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在城市中的地位:城市广场是城市外部公共空间体系的一种重要组成形态,是城市空间环境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魅力,最能反映城市文化特征的开放空间,常被称为城市的“起居室”或“客厅”。广场的性质取决于其所在位置与环境、相关建筑与主体标志物的性质。现在广场的功能复合多样,仅能以其主要性质进行归类。按广场的功能性质分为集会广场、纪念广场、商业广场、交通广场、娱乐休闲广场、建筑广场。按广场平面组合分类,归纳起来分为单一形态和复合形态两大类广场。
(二)设计原则及重点和表现形式。
广场设计应在旧城总体规划指导下解决内外交通组织、风貌等问题,提升广场的功能和作用;尊重阳城旧城的历史风貌和旧城特色;尊重与周围环境,交通组织的协调统一。广场设计的重点主要有:功能定位、交通组织、空间层次、比例关系、注重阳城城市特色、设计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得广场,广场风貌及景观轴线、景观节点的创造。
城市广场是一个涉及众多学科领域的复杂的综合体,是环境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构成的表现形式有二种:一是物质材料的构成形式,即构成元素——人、建筑、水体、绿化和小品的构成表现形式;二是精神或文化上的构成形式,即空间的主题与文脉,这是环境潜在的内涵。一个优美的空间环境应当是二者的统一体,否则是不科学的、违背人性甚至是乏味的。也不是一个真正的有机的空间,一个有血有肉的活体,更激不起人心灵中的深刻的感受。
三、街道型城市公共空间——步行街。
(一)概念、发展及类型。
代步行街:成为了社会活动中心。步行街有两种类型:一是旧城市原有的中心商业街通过交通管理或改造而成的步行街;二是旧城市的新区或新城市的中心区,按人车分流原则设计的步行街。旧城市的中心商业街,往往吸引大量车流和人流,就地居住的人口少,流动人口多,交通量大,道路拥挤,车辆交通和步行活动混杂,环境质量下降。把这类街区改造。而根据步行街的功能侧重,亦可将步行街分为以下几类:以商业为主要目的商业步行街,以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休闲步行街,居民小区中所形成的社区、生活步行街及其他特色步行街。
简•格黑在《建筑之间的城市生活》一书中把城市生活分为三类:必要生活——基本的,带有强迫性的日常生活,如购物、上下班;选择活动——户外条件允许时人们乐于进行的活动,如散步、观光、户外休息锻炼;社交活动——公共场所的交往活动,如谈天、打招呼等。后两类活动是高质量的城市生活所追求的,它们受环境质量的影响尤为明显。
作为城市重要建设,步行街应该具有良好的交通系统,完整的空间环境意象,丰富的空间形式以及独特的景观构成。步行是人类最基本的空间易地方式,城市街道最初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徒步行走的人。街道空间自古就是“步行者的天堂”,盛天的礼仪、竞技、狂欢、市场交易都是在步行前提下存在的。我国古代的《东京梦华录》和“清明上河图”中记述的市井生活、京城看灯,街头买解、法场劫人、茶棚献艺等都构成了一幅幅街道生活的画卷。在城市中设置步行街(区),根本目的就是把空间留给市民,改善市民的生活居住环境。据资料表明,中等城市市民平均出行2.245次/人*日,出行耗时24分钟/次,自行车出行比重65.05%,步行出行比重32.95%.城市规划设计必须为市民出行提供方便的交通体系与休憩系统。今天,历史走了一个“之”字形,街道重新回到市民的身边,步行街(区)——作为一种富有活力的街道开敞空间——已成为现代城市设计中最基本的要素构成之一。
四、公园型城市公共空间——主题公园。
(一)概念的起源。
一般认为是主题公园起源于荷兰,后来兴盛于美国。荷兰的一对马都拉家族夫妇,为纪念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独生子,而兴建了一个微缩了荷兰120处风景名胜的公园。此公园开创了世界微缩景区的先河。1952年,开业时随即轰动欧洲,成为主题公园的鼻祖。
华特·迪士尼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兴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大型主题公园——迪士尼乐园,于1955年7月17日正式开幕。迪士尼乐园将迪士尼电影场景和动画技巧结合机械设备,将主题贯穿各个游戏项目。由于能够让游客有前所未有的体验,结果即风靡了美国,再传到全世界各地。
(二)分类及特点。
根据旅游体验类型,主题公园可分为五大类,分别是:情境模拟、游乐、观光、主题和风情体验。主题公园有如下特点:主题具有独特性,每个主题公园都拥有一个很强烈的主题特色。主题公园里的景观规划设计以及游乐设施都要配合这个主题。一个鲜明而具有独特性的主题,可以给游客带来一种新奇的体验感觉,这就是一个成功主题公园所具有的核心竞争力,也是该主题公园的标志;投入高、占地面积大,主题公园的投入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大面积的用地。中国主题公园投资额在l亿元人民币以上的有142个,超过20亿元的有12个。如深圳欢乐谷投入资金10亿元人民币,总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游乐产品要精致化,主题公园设计必须要符合该公园的主题,一切景观和游乐设施尽量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而一个成功的主题公园的设计施工无不精巧。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高科技越来越多的运用于主题公园产品设计创造。高科技的游乐产品,将是未来主题公园创造娱乐空间的发展趋势。
(三)以合肥环城公园为例谈主题公园功能。
环城公园是在原围绕合肥老城区一周的旧城墙基础上修建而成的多功能,开放式公园。合肥市环城公园的建设始于上世纪50年代,1984年全面展开,环绕老城区的绿带造就了城市“翡翠项链”的美誉,1986年被国家建设部评为中国优秀设计、优质工程一等奖。环城公园生态综合治理自2000年开始,本着保持风格、完善功能、优化环境、挖掘文化的原则,通过污水处理回用、沟通水系、河道清淤、生态型驳岸、绿化的调整与扩建、增加地被以及配套设施的建设等综合治理,形成了水清林绿、莺飞草长的生态环境走廊,为改善合肥市的人居环境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因此城市主题公园应该具有以下社会文化,经济及环境三个方面的功能。城市公园是城市的起居空间,作为城市居民的主要休闲游憩场所。其活动空间、活动设施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大量户外活动的可能性,承担着满足城市居民休闲游憩活动需求的主要职能,这是城市公园的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功能,它为周围居民提供了很好的社会文化活动场所,随着文化活动的展开,不仅陶冶了市民的情操,提高了市民的整体素质,形成一种独特的大众文化,推进了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其次,主题公园的修建其显著作用是能使周边地区的地价和不动产升值,吸引投资,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另外,公园还承担着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功能,主要是靠绿化来完成,比如合肥环城公园具有大面积的绿化,整个西山景区被森林环绕,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在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滞尘,调节气候,降温,防风引风以及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同时还能美化城市景观,具有增进社会交往,提高市民意识等功能。
五、区域型城市公共空间——cbd(centralbusinessdistrict)。
(一)概念及发展。
cbd,中央商务区。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其概念最早产生于1923年的美国,当时定义为“商业会聚之处”。随后,cbd的内容不断发展丰富,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枢。国外cbd建设已经比较成熟。纽约曼哈顿cbd、巴黎拉德方斯区、加拿大多伦多、日本新宿副都心、德国法兰克福、澳大利亚悉尼、伦敦、新加坡等大都市已经在上世纪后半叶基本形成。国内cbd经历了建设起步和发展建设阶段,现在达到一个调整提高阶段。1992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cbd的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实践上,国内的多个大城市以政府为主导提出cbd规划构想。2003年,40多个城市包括一些县级市提出要建自己的cbd;到2009年,全国已经70多个城市提出兴建自己的cbd。有cbd已经成了城市化中的一个新时尚。
(二)分级及构成要素。
一级cbd:包括高端服务业(如银行业、保险业、政府和总部等)集聚形成的传统cbd,主要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公交枢纽地区。
二级cbd:新型的服务业(如公司总部、媒体、广告业、公共关系和设计业等)在距离核心区5-8公里范围内集聚形成的新型cbd。
三级cbd:由特定的专门化功能(如教育、娱乐和运动、展览和会议等)在距离核心区35-65公里范围内集聚形成的专门化cbd。
构成要素如下:
第六,cbd具有最高的服务集中性(serviceintensity)。cbd所提供的服务,涵盖经济的、行政的、管理的、娱乐和文化的服务多个方面。
结语: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要做到:关注民生,回归大众;强化整体,构筑系统;优化生态,协调自然;功能多样,汇集活力;通达顺畅,步行为先;尊重文化,提升品位;精做细部,宣导人性;鄙弃克隆,倡行创新。将广场型,街道型等类型的城市公共空间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规划设计,从而达到建设现代化环境友好型城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城市景观设计方法》(德)普林茨著李维荣译天津大学出版社。
[2]《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赵之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3]《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吴志强李德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美学原理论文好篇二十二
美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理念,而美学就是研究美术、音乐、文学、舞蹈以及其他艺术领域的原理和规律,并探讨它们对我们情感和思想的影响。而在美学的研究中,有一些重要的原理,如美的概念、美的标准、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等。在我的学习和实践中,我深刻领悟了美学原理的精髓,也从中获得了许多思想启示和体验感悟。
第一段:美的概念。
美的概念是美学研究的基础。美是一种主观感受,是一种情感体验,也是一种客观价值。在我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发现人们的美感体验是因为人类本来就具备感知美的能力。从自然景观到艺术作品再到日常生活,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的情感。这直接说明了,人类的美学需求是不可或缺的,因为这种对美的体验,能够缓解我们的压力,释放我们的情感,增强我们的幸福感。
第二段:美的标准。
美的标准是在不断的体验中形成,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也会发生变化。在我的学习和实践中,我更加明确了美好与丑陋、优秀与普通之间的区别。同时,我也更加了解到一个作品要成为真正的艺术品,需要满足一定的结构、内容、技巧要求等多重因素。在我的创作中,我更加注重创作出自己对美的表达和追求,同时也吸取了先驱者的经验,如检查、修改以及改善自己的作品。自我的审美标准会不断的提高。
第三段: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是通过创造性的手段来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想。对于艺术家来说,一个成功的作品不仅仅在于它是否符合艺术标准,更重要的是它所表达的内涵和别人与之交流时所感受到的感受。在我的实践中,我发现,通过艺术创作,人们可以向外展现自己创造性的一面,同时也获得了一种自我发现和成长的机会。优秀的艺术作品会给人们带来深入的思考,启迪人们内心深处的力量,甚至塑造和改变人类的文化浪潮。
第四段: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是观看、聆听、阅读或参与艺术表演等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在我的学习和实践中,我意识到每个人对审美体验的感受是主观的。鉴赏不同类型的艺术品时,有不同的审美体验。同时,我也意识到每个人对美的标准和偏好都是不同的,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期,所对美的标准和偏好也有所不同。所以,我认为,通过美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和他人,提高我们的感知和沟通技能。
第五段:美学在人类生活中的价值。
美学是一个广泛的学科,在人类生活中具有丰富而广泛的价值。不仅仅是从艺术角度而言,美学从模式、风格到审美价值等方面,与社会和文化具有广泛联系。通过美学,人们可以了解他们生活中的世界,深入了解自己和他人,使之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演绎生活。同时,也可以通过美学丰富人们的生活,提高他们的幸福感。
结论:
美学是研究和探讨艺术生产、观看和理解的一门知识。众所周知,人们的美学体验和欣赏能力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在不断创作和实践中,美学原理和规律也会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因此,学习与实践美学,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更能够带来更富有深度和思考的生活。”
美学原理论文好篇二十三
2、在美的产生过程中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3、从实用价值到审美价值的过渡中,人类的观念形态起了中间环节的作用。
4、在创造美的实践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是一种辩证关系。三,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它经常表现为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社会美是美的形态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种,也是美的最早存在的形态之一。社会美的形态包括:(1)人的美。(2)劳动产品的美。(3)劳动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美。社会美与自然美的最大区别在于:自然美以形式取胜,在社会美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而不是形式。社会美的具体特点表现为:(1)具有直接的实践性。(2)具有鲜明的社会功利性。自然美是自然事物的美,它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自然美的主要特点是侧重于形式,自然美主要是以自然原有的感受性形式特征直接唤起人的美感。它同社会功利性的联系较为曲折。因此,自然的某些属性,如色彩、形状、质感等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意义,它是自然美形成的必要条件。艺术美指艺术作品的美,是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中审美特征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家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它作为美的一种高级形态,既来源于客观现实,又不等于客观现实,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美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1)艺术形象对现实的再现;(2)艺术家对现实的情感、评价和理想的表现。所以,艺术美是客观与主观、再现与表现的有机统一。艺术美不同于现实美的特点表现为:
1、现实美是客观存在的美,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而艺术美是现实美的能动反映,是经过艺术家创造性劳动产生的美,凝结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艺术美决定于艺术家创造性的劳动艺术美虽然来源于生活,但不等于生活;现实美虽然生动丰富,但代替不了艺术美。因为艺术美的本质在于艺术家的自由创造,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是艺术美的决定性因素。人们之所以从艺术品中感受到美感,从本质上说,是因为艺术形象中体现了艺术家的主观精神、创造才能。艺术美虽然来源于生活,但不等于生活;现实美虽然生动丰富,但代替不了艺术美。因为艺术美的本质在于艺术家的自由创造,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是艺术美的决定性因素。人们之所以从艺术品中感受到美感,从本质上说,是因为艺术形象中体现了艺术家的主观精神、创造才能。四,意境与传神。意境是客观景物经过艺术家思想感情的熔铸,凭借艺术家的创造出来的一种情景交融艺术境界、美的境界。意境以意蕴和情趣取胜,是客观(自然景物、现实生活)与主观(创作者的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的结晶。意境的特点主要有二:
1、“言有尽而意无穷”,“境生于象外”。
一、对称均衡、调和对比、比例、结奏韵律和多样统一。七,优美与崇高优美与崇高作为美的两种类型,在本质上都是人的自由创造的生动显现,但是他们在表现特征及给人的美感方面都有明显区别。
1、优美的特点是: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它形式上的表现特征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从根本上说,优美体现了作为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处于相对统一的状态,使人产生和谐与愉悦的美感。
1、中国古典美学史上没有“崇高”这一名称,而是把崇高称作“大”和“阳刚之美”、“壮美”。
1、时代差异性。
2、民族差异性。
3、阶级差异性。
4、个人差异性。美感的共同性(普遍性)。
1、时代共同性。
2、民族共同性。
3、阶级共同性。
4、人类的美感共同性通过学习我了解了中西方的美学史,了解了中西方的一些著名的美学家及他们的一些美学理论。在之前,我认为美就是美,美的东西让人一眼就能看出美。学了美学原理之后,我才知道就“美的本质”(即“产生美的原因”)这个问题就有很多美学家的许多不同的理论。比如毕达哥拉斯认为„事物由于数而显得美‟“,美就来自于数的秩序”“秩序和比例是美的和有用的,而无序和缺乏比例是丑的、和无用的”。在他那里,美就在于客观事物的均衡、对称、和谐、多样统一以及黄金分割等形式。而狄德罗则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求美,他认为“美不是孤立的,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要看它与人及其周围其他的事物发生一定的关系,然后才能说是美的或是丑的。”而车尔尼雪夫斯基则主张“美在生活”说,他认为美来源于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当然还有其他美学家的不同观点,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总之,在学习这本书之前,所有的这些对我而言都是陌生的。其次,通过学习我还了解了“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美学学科直到1750年才诞生。但是,就美学所研究的基本问题的源头而言,则十分古老久远。”早在原始人类那里就已萌发了对美的追求。其中“美育”一章,我认为尤为重要,它阐述了美育对人的重要性。“美育,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析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人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因此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我们的身心,使之净化、升华和提高。”
美学原理论文好篇二十四
作业:按要求撰写一篇与美学相关的短文或学习心得(2000字以内)。
美的本质与形态,美的类型,美感的本质特征,美感的心理素质,美感的差异性、普遍性,审美主体的提高(美育),从而提高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美学理论知识分析、评论、鉴赏文学艺术的美、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中的美,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文里的西施,是春秋末年越国的美女,传说此女绝色盖世无双,有沉鱼落燕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席美女-------中华第一美女。女性美的理想标准是什么?整体全面的美应该怎么要求?明张潮的《幽梦录》提到:“以花为貌,以柳为态,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肌肤,以秋水为姿色,以诗词为情肠。”这可谓是美女的最高境界,只是能达到者太少。世界之大,谁是最美的女性,大家一直公认的是希腊的海伦和中国的西施。
海伦的美是如何呢?在《伊利亚特》中有这样的描诉,为了争夺海伦,斯巴达和特洛伊竟然打了十年的战争。这个世界只有好战的将军,没有好战的士兵。作者肯定没有见过海伦,但是却借助参战士兵之口说:“为了这样的美人,即使再打十年也值,我是自愿来参战的,我爱海伦,我要她留在我的国家。”怪不得两国的国王各不相让呢!海伦之美由此可见。真可谓是闲静似娇花照水,回眸一笑百媚生。
可是传说毕竟只是传说,我们都没有亲眼所见。虽说黄金有价,美貌无价,但是这也只是对外表的一个片面的标准。西地简单的认为:“美的女性应该脂粉气和书卷气兼而有之。云鬓蓬松,秋水映人,唇红眉黛,容颜娇媚,亭亭玉立,楚楚动人,翩若惊鸿,袅如春风,外在美固然很重要,这些也都是令人喜爱的,但是如花似玉,还要有智慧灵气,琴心诗韵。作到双绝,才能达到最美。她应该是整体的,多样统一的,内外俱佳才好。一个女人当其容貌.形体.衣着.发型和心灵.思想.才智.谈吐达到和谐统一时,她才是最全的美,即“美是和谐”
400多年前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巨人达.芬奇呕心沥血用了4年时间画成的《蒙那丽莎的微笑》曾使多少人为之倾倒,为之消魂,人们对她的临摹之多,复制之多,影印之多,用之插图插页,封面封底之多都史无前例。有的国家甚至将她印制在钞票上。一幅画,何以让世界如此的痴迷?一件艺术作品如此珍贵,真是一大奇迹。几百年来,不知有多少美术家,艺术家,批评家去探索这一微笑的意义,但至今未能找到圆满的答案。据说画时为了让她愉快,能自然流出动人的微笑,画家请来乐师,为她演奏她最喜爱的音乐,“凡音之起,皆由心而生。”黑格尔曾说过:“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可见音乐是主情的,是长于传情的,善于挑动人心弦的一种艺术。“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种空灵之美的境界只能在虚实真幻隐露之间,只需略带笔意,要妙在笔外,才能真正空灵之焖的最高境界。可谓是用心良苦。据说画中人是画家的梦中情人,不然没有深沉的爱意,画家是画不出其中的情意蒙蒙。据说画中人也热烈的爱着画家,不然何以画中人能如此安详的在画家对面一坐就是整整4年。据说……。能有如此多的据说恰恰说明《蒙那丽莎的微笑》的成功。在她问世400年里,在人们的心里他始终是个活着的人,她具有的艺术美和艺术魅力高超而又永恒。画中的少妇,衣饰普雅,神色自如,清秀端庄,仪态万千。画家着重从内心的自然去描绘人物,表现了她那昂然的青春活力。一层蝉翼般的薄纱在额头上轻轻的撩起,更增添了她的妩媚,线条分明的嘴唇给人一种无以名壮的美,加拿大美术史家吉鲁曾公布过一项令人震惊的研究成果。她说蒙娜丽莎那倾倒无数观赏者的口唇,是一个男子裸露的脊背。她那自然交叉在胸前的丰润有致的手,是优雅娴静,悠然自得,还是温存诱惑,英国医生基友博士相信蒙娜丽莎怀孕了。他的根据是:她的脸上流露出满意的表情,皮肤鲜嫩,双手交叉着放在腹部。性学专家则推测:蒙娜丽莎刚刚经历了性高潮,所以才表现出令世人倾倒的微笑。实在难以说清。她那蓬松如流云般的卷发,披散下垂在裸露的颈上,别有一番风韵。尤其是画中的微笑,是圣洁,是鼓惑亦是永恒,令人百看不厌,很是耐人寻味。近日,科学家运用电脑技术做出了新的解读:“她”的微笑中带有喜悦、厌烦、恐惧等多种情绪。对蒙娜丽莎的微笑的分析结果是:其中包含83%的喜悦,9%的厌烦,6%的恐惧,2%的愤怒。这一研究成果将刊登在既日出版的《新科学》杂志上。不过,究竟是什么情景竟然同时勾起了“蒙娜丽莎”的四种情绪?这大概又是一个难以说清的“谜外谜”了。美国哈佛医学院的神经生物学家利文斯通认为,蒙娜丽莎微笑的时隐时现,是我们的眼睛运动的结果。按照利文斯通的分析,人眼通过两个不同的区域来观察世界。一个是中心区,被称为视网膜的中央小窝,它让人们看到颜色,认出印刷符号,辨别细节;另一个是外围区,它分布在中央小窝的周围,是人们区别黑白、捕捉运动、分辨阴影的区域。当人们观察别人时,常常注视对方的眼睛。在欣赏《蒙娜丽莎》这幅画时,人们首先注意的也是人物的眼睛。当观察者眼睛的中心区在蒙娜丽莎的眼睛上时,“外围区”视线会落在她的嘴上。鉴于外围视区的观察特点,它会很快地注意到蒙娜丽莎颧骨的阴影,这些阴影又恰恰使人们意识到笑容的存在。但是,当直接观察蒙娜丽莎的嘴时,人眼的中心区又不会注意到阴影,所以“人们永远无法从她的嘴上看到笑意”。由此,利文斯通得出结论:蒙娜丽莎的笑容时隐时现,完全是因为观察者的视线在其脸上游动产生的效果。当我凝视达•芬奇的传世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时,常常被那带有三分柔情、七分迷离的美丽笑容所迷惑。看着看着,恍然有所感悟,只觉得爽意的眼泪直涌上来……是的,蒙娜丽莎的千般美,万般美,及至的美都在她那甜润迷人的微笑上。
画家是一位伟大的人文主义战士,他高举思想解放的巨手冲出中世纪的黑暗帷幕,向腐朽的神权和残酷的禁欲主义开战。歌唱崇高与自由,追求幸福与欢乐,蒙娜丽莎的微笑表现了画家一种审美理想,表现了中世纪被压迫和窒息的人性的觉醒和复苏。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空灵含蓄的,富有神秘色彩的,给人回味无穷的。她的笑是迷,耐看,耐思,耐捉摸。像音乐中的华彩,时而高,高扬到无法举首瞻仰,时而低,低沉到大海中的深渊,令人安然消魂。不同的观者,不同的感受,多样而又统一,像少女的天真?少妇的会心?嫣然一笑是那么的难以理解,羞涩?温柔?闲雅?诱惑?得意?还是暗示?表情似乎时刻在不停的变换着,难以揣摩。总之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都是一种美。一种空灵含蓄的美,一种有限的艺术形象,给人一无限的艺术遐想的品味。美主要是被欣赏到的,美就是活在某种欣赏里面的东西——鲍桑葵美是生活,美是和谐,美是微笑,美是蒙娜丽莎的微笑。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