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之美(模板18篇)
阅读是提高语文能力和开拓视野的重要手段,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名著、报纸杂志等不同类型的文本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写一份较为完美的总结需要反复推敲和精益求精,细致入微。总结范文中的经验和教训,或许可以避免我们重蹈覆辙。
论文学之美篇一
摘要: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原始氏族公社时期。“仁”为礼的本心,“敬”为礼的重要变现。礼对于个人国家社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与人们息息相关。即使在现代社会也扮演这重要的角色,然而现在礼的缺失同样引领人们进行深度的思考。本文针对古代礼仪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作用,以及怎样去实践进行讨论。
关键词:古代礼仪现代社会中国礼仪的起源。
尚处于鸿蒙原始状态,但今天我国的全部礼仪文化成果,终究是从这里开始的。
远古时期人们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十分低下,认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上天的给予,冥冥中有神灵的存在。因此要通过祭祀仪式表达对天地神袛的感激之情,事物共享之意。即便现在我们举行的礼仪,一般也都蕴含祈福消灾之意。比如拜年仪式“恭贺新春”、“财源广进”;庆贺生日“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新婚时祝福“百年好合”,“早生贵子”;丧礼时要穿黑色衣服戴白色花朵寄托哀思?总之,礼仪都是用以表达或寄托某种良好愿望的方式。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婚姻状况向稳定态过度。一夫一妻制逐渐形成,家庭私有制和国家也开始产生了。婚姻礼制的建立意味着人对自身与禽兽相区别的认识飞跃。制定婚姻之礼的初衷在于保障夫妻关系的稳定、合好。那么,礼仪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先哲曾明确指出是在所谓“天下为公”的“大同”之后的“小康”时代。这标志着人类从野蛮时代跨入了文明时代,比较完全意义上的礼仪也就随之形成。
礼的内涵和作用。
谈到礼就不能不提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鲁国是制礼作乐的周公之封国,所谓“周礼尽在鲁矣。”自幼成长在鲁国的孔子自然受“礼”学思想影响很大。孔子根据西周礼制,集春秋礼说之大成,给“礼”注入了新的阐释。于是便出现了以礼正心、以礼修身、以礼治国、以礼为教等思想。说了半天“礼”,那么“礼”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首先要从人的内心出发,孟子认为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便可认为是人的“本心”而“礼”则是“本心”的表现形式,人们通过“礼”来表达自己的内心,而“礼”反过来让我们保持“本心”。人在孩童的时候并没产生“本心”,因为小孩子饿了就会哭喊,有食物便会去吃并不在意家里余粮是否充足,父母是否有吃的。即使是孔圣人在婴儿时期也会哭会闹,丝毫不在意是否在晚上,母亲是否疲倦。所以“本心”是在人们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礼”则是教会和保持“本心”的最佳手段。比如我们在向老师行礼时会记起对老师的尊敬和老师的教诲;在向父母行礼时会想到他们的不易和对自己的关爱,自然而然的会孝敬父母;在对君主行礼时会感受到君主的威严从而对君主产生敬畏之情不敢犯上作乱。所以“礼”是人的修身之道,立世之本。
“礼”不仅对个人修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有着重要作用。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句话说得便是为人处世之道,对待他人时脸色要温和、容貌要谦虚恭敬有礼、言语要忠厚诚恳这便会得到他人的尊敬与认可。子曰:“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已矣”意思是,在举行乡人饮酒礼后,孔子要等老年人都出去了,自己才能出去。体现了孔子对长者的尊敬与礼让。在此我们可以充分的感受到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祥和融洽的仪节秩序。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王的治国方法,先贤流传下来的道理,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此(依礼行事)。无论大事小事,如果只是死板地按照和谐执中的办法去做,有时也会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而不依照礼制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这句话点出了礼的核心为“和”,和谐恰恰是人类发展与社会繁荣最为重要的因素也与现在“和谐社会”有同曲之妙。
为政之要,礼是治国安民的基本原则。《左传·郑庄公戒饬守臣》记载“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礼作为政治秩序的规范,在孔子礼学思想中占有很大比重。当鲁定公问孔子,君臣关系怎样处理时,孔子答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意思是君王任用臣子要符合礼的规范,臣子侍奉君主要用忠心。这句话现在可以引申一下,即政府官员在面对百姓时应当以礼相待而不是颐指气使,官员在处理百姓事物时应当事民以忠,为人民服务。虽然实际与理想相差甚远官官相互、形象工程、暴虐的天朝城管部队,百姓上访无果无奈之下或刺杀官员或报复社会或走投无路。更可怕的是人们渐渐习惯了这一切,习惯了自己的无能为力,习惯了不去反抗,习惯了冷漠。当我们看见那些走投无路之人或报复社会或自杀时,只会去想着那些人怎么那么没用、那么烦人、那么蠢,却从来没体会过他们所受到的身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民的“本心”被蒙蔽了,被限制了,即便大胆的表现“本心”也会被当成八嘎。但是这又有什么好怕的,即便“本心”被蒙蔽限制可“本心”依旧在那mina依旧期望着美好世界的降临,依旧会在内心深处对八嘎们说“goodjob!”。我们每为自己所期望的世界努力一步,世界便会向我们期望的那样倾斜一分。“礼”在中国社会,既是维护社会规范和统治秩序的`政治准绳,又是人们言行的道德标准。历代当政者和先哲们所以推崇以礼治国,在于礼仪以伦理为基础,对人的长幼尊卑秩序,人在社会中的等级和地位做出了严格的划分,并以此为依据。对社会各阶层的人在社会中所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进行了详细而全面的规定,通过“定亲疏,决嫌疑,别一同,明是非”发挥序化作用,实现社会和谐与政权稳固。
礼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实践。
礼在中国现阶段毫无疑问是极度缺失的,这里并不需要进行什么调查问卷,数据统计什么的,只需要举一些很简单的例子。在城市里乱扔垃圾,公交来的时候一哄而上,在课堂上学生随意说话,快下课的时候就开始收拾东西,老师上课不认真甚至把一些知识点带到自己的补课班去讲。当然这一切都与经济的高速发展息息相关,人们为了更好的生活不得已去拼命的赚钱。所以古代的礼看起来就不合时宜了,这里的礼实际意义便是所谓的职业道德。比如给老师规定教学大纲给企业制定行为准则给产品规定质量标准。对职业道德的坚守可以让社会更和谐人们更和睦。然而这是治标不治本的,现实社会更是用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出问题了出人命了再会让企业和监管部门去关注那个“标”,三无奶粉喝出了大头娃娃,三鹿奶渴死了新生的婴儿,地沟油持续的对国人造成身体上的伤害。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教育出现了极大的缺失,我们过分的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本心”,这种缺失不是短暂的而是长久性的缺失导致我们找不出那么多德学兼备的老师来满足广大的学生团体。现在我们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广泛的对于“本心”的探寻,其实做起来也很简单。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去想一想自己所期望的乌托邦是什么样的,怎么样去做才能实现,儿时的梦想是什么,实现了吗?没有的实现的话又是为什么?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爱那些人,恨那些人,准备怎样去爱,怎样去恨?直面“本心”才能获得直面世界的勇气,从而知道为什么而活,怎样去活,敢于去爱去恨。于是礼自然而然就发生了,通过礼来表现自己的“本心”。
参考文献:
朱黎辉《孔子礼学思想及当代价值》。
史华楠《中国礼仪的起源与鸿蒙之初的礼仪文化》。
林友华《中华礼仪渊源及价值取向》。
杨伯峻《论语译注》。
论文学之美篇二
荷塘,月影,兰亭,浆声。那个“惊起一滩鸥鹭”的美丽女子,是否已经归岸?少女时的易安,也曾有“眼波才动被人猜”的羞怯,“斜飞宝鸭衬相思”的小小喜悦。当爱情来了又去,易安经历了太多大悲大喜。她的词里,总有一腔兰舟独行的愁绪。“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满地黄龙依然堆积,,她又在寻什么呢?家已破,国又危。也曾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感慨,却怎也敌不过晚来风急,留落一地茫然。找不到的,何止是归路,还是无可避匿的失措,山河亡失的痛惜,曾经相守又别离的点点滴滴。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的词里,少有圆满和相聚,却总有淡淡的遗憾,几抹轻轻的忧愁。时光无情,白驹过隙,当年的华服少年今天已是满鬓华发,不能没有感慨。记得那阙《听雨》,忧忆起荒唐的年少时光,立在僧庐门下,却只叹“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天江矿邈,风疾云低,蒋捷的词正如一只孤雁,向生命的渡口飞去。只留他问白鸥,“是身留,是心留?”
梦方醒,一树梨花,在眼前飘零。
那些遗失千年的思绪,化为诗词,凝入我心。亦真亦幻,似梦非景。
春梦了无痕。
1.中华经典古诗词90首。
2.中华经典古诗词(附赏析)。
3.古诗词的作文素材。
论文学之美篇三
有个年轻人和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砍柴为生。一天他上山砍柴,砍着砍着天突然下起雨来,他便赶紧找地方避雨。看到前面有座山神庙,他便进去避雨。过了一会儿雨渐渐停了,他刚想出去,突然听到有嘈杂的脚步声,并远远看到一群动物向这里走来。年轻人很害怕,便赶紧爬到屋梁上躲避。
很快一群动物走了进来,他偷偷一看,有老虎、狮子、狗熊、猴子等。只听猴子讨好地对老虎说,“虎大哥,兄弟最近得了一件宝贝,能变出好多好东西,所以今天特别请诸位大哥前来一聚。”老虎高兴地说,“好,好兄弟,快拿出来给大家瞅瞅吧。”只见猴子从胸前拿出一个酒杯,还有一双筷子。年轻人向外探了一下身子,想看清楚是什么宝贝。却听老虎突然说道,“怎么有生人的味道?”年轻人一惊,赶紧把身子缩回去,一动也不敢动了。猴子说,“虎大哥,这里哪有生人的味道,恐怕是大哥吃了人身上带的味道吧?”老虎哼了一声,“也许是吧!赶紧说说你这个宝贝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吧!”年轻人听了,紧提的心才略微放下些。只听猴子说道,“这个宝贝,只要你用筷子边敲酒杯边念咒语,你想要的东西就会出现在你面前。”只见猴子一边敲着酒杯一边念动咒语,眨眼间一桌美酒佳肴就出现在他们面前。于是他们坐下来开始喝酒划拳,一直喝得东倒西歪,趴下来呼呼大睡。年轻人等他们睡熟了,悄悄爬下来,蹑手蹑脚走到桌旁,小心地拿起酒杯和筷子揣到怀里,然后撒腿就往山下跑,一直跑回家。
嫂子看他气喘吁吁地跑回来,柴没半根,砍柴的工具也没有了,便责问他。年轻人便一五一十地将事情经过告诉了嫂子,并拿出宝贝来演示给哥嫂看。嫂子看了很是眼馋,便对年轻人说,“把你这宝贝借给嫂子用两天吧!”年轻人答应了。嫂子很高兴,拿着宝贝回屋又是变好吃的,又是变新衣服、胭脂水粉……两天后宝贝要还给老二了,嫂子很不舍,便怂恿丈夫让他也上山砍柴,也得件宝贝回来。
天黑了,丈夫还没有回来,嫂子急了,只好去找老二。老二一听嫂子的述说就急了,哥哥肯定是凶多吉少了。他顾不得害怕,立即点上火把和嫂子上山去找哥哥。在山神庙里外转了一大圈,他们终于在山神庙后面的半山坡上发现了奄奄一息的老大,他们赶紧把他脖子上的绳子解下来,然后背回家。回家后又忙活了好半天,老大才终于缓过一口气来,只是他的脖子被拉得老长了,怎么办呢?老二拿出宝贝,念动咒语,一下下轻轻敲着杯子,老大的脖子也一点点往回缩。嫂子在一旁看得等不及,就抢过筷子使劲敲,老二忙说这样不行,可嫂子不听,仍然使劲地敲。只听“咚”的一声,老大的头掉进肚子里去了。嫂子一见蒙了,立即扔了手上的筷子扑过去,可是已经晚了,老大已经气绝身亡了。嫂子后悔不已,都是自己的贪心和任性害了丈夫。
中华经典故事中华神话故事:三尺桥。
无锡县有个贪官胡知县,平时搜刮民脂民膏极尽能事。
一日听说钦差大人要来,胡知县吓得脸色发白。师爷说不要紧,只要有钱,皇帝来也没有关系。
话虽如此,还是得搞点政绩搪塞。师爷又献计说造桥吧,造一座桥的功劳大过造十座庙。
但是时间实在来不及,就在一条小溪上马马虎虎造了三座小石桥。
钦差大臣来了之后,胡知县请他看了三天大戏,吸了三天大烟,又送了三箱子珍宝。
钦差大臣回去后上奏皇帝胡知县造了三座大石桥,皇帝听了龙颜大悦。
胡知县升官去了,留下小溪上那三座只有三尺长的小桥,村里的老人常搀着孙儿诉说这荒唐的故事。
中华经典故事中华神话故事:老虎与青蛙。
老虎特别爱吃青蛙,肉香又无骨。青蛙的天敌很多,特别惧怕老虎,它天天在想:用什么方法才能逃脱老虎的袭击,过宁静的生活。
青蛙在沼泽里“哇哇”歌唱,招来了老虎,问:“小小的青蛙,你往哪里去?”青蛙答:“我找老虎去,想吃老虎肉”。青蛙反问:“虎爷你到哪里去?”虎答:“我吃青蛙去”。虎又说:“你说你吃过虎肉,请吐出几根虎毛来”。说也凑巧,老虎来前,青蛙吃了一些沿有虎毛的虎屎,它“哇”的一声吐了一堆,虎毛还不少呢。老虎看后,身在颤抖,一阵风消失在密林中。
虎越走越想不通,“小小的青蛙竟敢与兽王作对”。途中与它的好友狐狸相遇,它说了经过,狐狸说:“胆大妄为的青蛙,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实在可恶、可恨,咱们找它去”。老虎说:“我走得快,我牵着你走”。它将一根藤一头挂在自己脖子上,另一头拴在狐狸脖子上,它在前边拉着狐狸走。
聪明的青蛙知道虎会来报复的,躲在一棵长满“特夏”(大油瓜)的树上。虎和狐狸在树下找不着青蛙,大喊:“小小蠢虫,快填牙缝来!”青蛙从树上用力扔下两个有拳头大的硬果,正好击中虎头,老虎痛得直摇头,吼叫,青蛙说:“你们等着,我马上下来进午餐”。老虎抬头一看,又一个“特夏”打在它的脸上,眼睛出了血,鼻梁被打断,吓得它疯狂的逃窜,狐狸说:“虎爷!快停下来,我受不了了”。虎继续拖着狐狸乱窜,结果狐狸被拖死了,它还在飞跑,狐尸被石缝夹住,虎被弹下悬岩,悬吊在半空,成了雄鹰的佳肴。
论文学之美篇四
摘要:人们通过长期实践把自然形态概括为各种形式的美,并有意识地运用他们来塑造自己所设计的产品,这些产品便产生了形式美。
关键词:人;自然;经验美;产品设计。
人是感性的生命,美感是人类独有的情感。社会发展、物质丰富、人要求物质产品不仅要有实用功能,还要有审美功能。美,成为产品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自然与艺术是许多世纪以来传统所公认的审美经验的两个领域。自然之美,深沉静默,最天真,也最迥阔。我们生活在自然之中,没有人不曾感受自然之美。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的哲学范畴。表述人与自然与社会整体的归宿关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呈相反的顺序,是说人必须向善于馈赠的自然学习,要顺应自然运化。这个自然是我们的古人必须面对的穹隆形的天空。它包孕万物,含有丰厚的德性。人是自然的一个分子,与天道和谐而生,因而带有对于自然的无限依恋、无限热爱的情绪。
自然景物的美,是自然景物造型和姿态的和谐构成。自然景物由各种形式的自然因素有规律的组合而成,包括地形、水系、植被、动物、色彩、声音等。地形有山地、河谷、平原、盆地、高原;水系则有江、河、湖、海、泉、溪、潭、瀑等各种形态......在这山水之间,生长和栖息着生机勃勃的动植物,构成形式纷繁、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自然风景各种形象因素的组合方式契合美的法则,景物就美。
自然景物的色彩美,是各种自然色彩的和谐构成,具体表现为花树的色彩、池水的色彩、天空的色彩、韵味的色彩以及四时的变换......大自然以不同的色彩向我们展示了自然景物的色彩美。
自然景物的声音美,是自然界各种声响的和谐构成。泉水叮咚、惊涛拍岸、寂夜虫鸣、飞瀑落潭。。。以不同的声音表现了自然风景的听觉美。
任何一部艺术作品,都是现实经验的直接或间接产物。艺术创作,是无限经验的表达。我们无法想象某位艺术家的创作作品是空穴来风、无迹可寻的。“经验”是人的体验,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直接经验指人在现实生活的空间与时间中亲身经历过的'人和事,间接经验可以来源于街谈巷语或传媒杂志,对于主体来说是一种“信息”。
工业设计也是一种艺术,或者起码是一种创作,设计作品的创意来源于设计师以往的生活经验和想象。经验是方方面面的,来自社会生活、人际交往,也来于对自然的审美。所谓为学贵在用心,只要我们用心体察,身边的一切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
南朝时期《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这句话大致是说:优秀的作家都是学识丰富、勤于思考、博览群书,然后把心中的意象付诸实施。
清代善于画竹的郑板桥曾在一幅画上写道:“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落笔倏忽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存笔先,定则也;趣在法外业,化机也”。意思是说,竹的意象,也就是在意识中成的象并不是视觉上的竹,而最终画出来的竹的形象也并不完全是原来的意象了。这句话把意向性在中国水墨技法上的运作刻画得很清楚,即从对象--意象--形象。
而早在宋朝的时候,苏东坡就说出了“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以上这些也许是“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各种版本。
在设计当中,也存在一个“从对象--意象--形象”的过程。设计师一个整合性的工作,其间有许许多多个步骤,涉及很多工序及至很多专业门类,我们这里专门探讨设计构思这一阶段。
人的想象,总是借助于以往经验的,比如一个从来没有看见过颜色,只看见各种各样线条的人,他的心中对于风的想象,也一定是一线条的形式显现出来的。反过来,当我们需要表现心中之风,也一样可以采用各种形式,比如把风的印象,具体化为线条、色彩、甚至体积。。。。产品设计借鉴风的美,是用设计的手段表现心中之风。或许不同的人对于美的感觉和定义是不同的,但是当一件美的东西放在眼前,任何人都知道这是“美”。
人类的形式美的具体感受能力主要来自生产实践。在自然界,万物无不具有一定的色彩、线条和形体,但只有当人从自己的劳动对象中发现了他们,并通过生产劳动把他们赋予自己的产品的时候,人们才能认识他们的价值,逐渐把他们抽象、概括为各种形式因素,从中体验到丰富的情感。
参考文献。
《美学原理新编》杨新.甘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产品设计--历史、理论与实务》伯恩哈德.e.布尔德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论文学之美篇五
(一)敬词。
1.“拜”字族。
拜读:读对方作品。拜会:和对方见面。
拜望:看望或探望对方。拜托:请对方帮忙。
2.“奉”字族。
奉告:告诉对方。奉还:对方的物品归还。
奉送:赠送对方礼物。
3.“高”字族。
高就:询问对方在哪里工作。高龄、高寿:指老人家年龄。
高见:指对方的见解。高攀:和他人交朋友或结成亲戚。
高堂:称对方父母。高足:称对方的学生或徒弟。
4.“贵”字族。
贵姓:询问对方的姓。贵庚:询问对方的年龄。
贵恙:称对方的病。
5.“惠”字族。
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惠存:多用于送对方相片、书籍等纪念品。
惠顾:商家称顾客到来。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
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6.“令”字族。
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媛:尊称对方女儿。令爱:尊称对方女儿。
令郎:尊称对方的儿子。
7.“宝”字族。
宝号:称对方的店铺。宝眷:称对方的家眷。
8.“呈”字族。
呈正:指把自己的作品送交别人批评指正。呈报:指用公文向上级报告。
呈请:指用公文向上级请示。
9.“垂”字族。
垂问: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
垂爱: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
垂询:称对方(多指顾客)对本企业事务的询问。
10.“光”字族。
光临:称对方到来。光顾:商家多用以欢迎顾客。
11.其他敬词。
壁还:用于归还对方物品。俯就:请对方同意担任某一职务。
斧正:请对方修改文章。恭候:用于等待对方。
借问:用于向别人打听事情。千金:称别人的女儿。
雅正:把自己的书画等送人时表示请对方指教。鼎力:用于向对方表示感谢。
华诞:称对方的生日。海涵:称对方写的字或画的画。
(二)谦词。
1.“家”字族。
用于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
家父、家严:称自己的父亲。家慈:称自己的母亲。
家兄:称自己的兄长。
2.“舍”字族。
用于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低或年龄小的亲属。
舍侄:称自己的侄子。舍弟:称自己的弟弟。
舍亲:称自己的亲人。舍间:谦称自己的家,也称“舍下”。
3.“鄙”字族。
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自己的意见。
鄙见:自己的见解。
4.“愚”字族。
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自己的见解。
5.“敝”字族。
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
敝校:谦称自己的学校。
6.“拙”字族。
拙笔:谦称自己的.父亲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
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7.“小”字族。
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
8.“敢”字族。
敢问:用于向对方询问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
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9.“见”字族。
见教:客套话,指教(我)。见谅:客套话,表示请人谅解。
10.其他谦词。
久违:好久没见。久仰:仰慕已久(初次见面时说)。
错爱:表示感谢对方的关心、爱护。刍荛之见:称自己浅陋的看法。
过奖、过誉:用于自己受到表扬或夸奖。寒门:称自己贫寒的家庭。
寒舍:谦辞,称自己的家。马齿徒增:称自己白白增长年岁。
涂鸦:称自己字写得不好或画画得不好。
(三)雅语。
1.生活雅语。
请人原谅说“包涵”,求人帮忙说“劳驾”,向人提问说“请教”。
得人惠顾说“借光”,无暇陪同说“失陪”,归还物品说“奉还”。
需要考虑说“斟酌”,请人勿送说“留步”,对方到场说“光临”。
未及迎接说“失迎”,请人接受说“笑纳”,祝人健康说“保重”,接受好意说“领情”。
2.“别”之雅语:
分手辞别曰“告别”握手告辞曰“握别”拱手辞别曰“揖别”。
挥手告辞曰“挥别”亲吻离去曰“吻别”叩拜辞行曰“拜别”。
设宴送行曰“饯别”,致谢告辞曰“谢别”,临别赠礼曰“赠别”。
离别留言曰“留别”前往送行曰“送别”丢开离去曰“抛别”。
不愿分别曰“惜别”、“恋别”长久分别曰“阔别”、“长别”永久分别曰“永别”、“诀别”。
3.“笔”之雅语。
开始写作叫“动笔”,提笔撰文和作画叫“命笔”,轻松自如的文字叫“逸笔”,写作过程的中断叫“辍笔”,文章臃肿的文字叫“赘笔”,个人亲自动手写叫“亲笔”,对上写信的谦称叫“谨笔”,本人口授他人写叫“代笔”,对下写信的谦称叫“草笔”,文章韵味风格叫“文笔”,皇帝书写的文字叫“御笔”。
在前段文章中为后段文章埋伏的线索叫“伏笔”,读后感写的文字叫“随笔”,与题旨无关的话叫“闲笔”,结束后补充文字的话叫“余笔”,细致的文字绘画叫“工笔”,请人书画的稿酬叫“润笔”,无聊庸俗的文字叫“歪笔”,动手拟订集体名义的文稿叫“执笔”,文章写得好的地方叫“妙笔”,练习性的写作叫“练笔”,愉快地作文或作画叫“欣然命笔”,好的文章或语句叫“成功之笔”。
4.其他雅语。
劳驾:用于请别人做事或让路。
留步: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出去。
托福:依赖别人的富气使自己幸运。
割爱:放弃心爱的东西(婉辞)。
更衣:婉辞,上厕所。
借光:客套话,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
进言:向人提意见(尊敬或客气的口气),如“向您进一言”“大胆进言”。
二、春节有哪些礼仪。
1、根据传统,晚辈要向长辈拜年,以表达对过去一年养育的感谢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祝福。口头上的问候拜年自然必不可少,还可以让孩子通过一些实际行动来表达感情。比如,饭后洗碗擦桌,帮老人削个苹果剥个桔子,陪坐在家人中间,与老人拉拉家常。要知道,真正的骨肉亲情大多是小溪般涓涓地流淌出来的。看似不起眼的举动,既培养了孩子的劳动意识,又能让他们享受到自己的行动营造出来的亲情氛围。
2、春节期间,孩子们会跟着爸爸妈妈去探亲访友做客人,也会在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招呼客人做小主人。无论做主人还是客人,都应该是一个有礼貌的孩子才受欢迎,春节期间,可以来一个“文明礼仪强化培训”。
首先,要教会孩子怎样称呼。现在家中都是独生子女,平时亲戚走动也有所减少,亲戚间的称呼许多孩子搞不清楚,爸爸的兄、弟、姐妹、叔叔、阿姨、姑姑、舅舅……我们相应称:伯、叔、姑姑、叔公、姨婆、姑婆、舅公……妈妈的兄弟、姐妹、叔叔、阿姨、姑姑、舅舅……我们相应称:舅舅、阿姨、叔公、姨婆、姑婆、舅公……如果父母称呼为祖辈的,我们则称呼为“太祖辈”。
其次要教会孩子怎样使用春节的祝辞。当见到年纪比较大的人时,应该祝福对方“新年好,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当见到做生意的客人时,应该祝福对方“新年好,生意兴隆、财源茂盛”;当见到工薪阶层的客人时,应该祝福对方“新年好,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还可以教会孩子餐桌上的礼仪。春节在饭桌上聚会肯定不少,应该讲究餐桌文化,好吃的东西不能自己一个人吃,要留给别人吃;取菜时,尽量取自己面前的,不要“飞龙过海”;看准哪块就夹它,不要翻来覆去地挑,那是非常没礼貌的表现;夹带汤汁的肉菜时,更要小心夹,以免溅脏了自己或者别人的衣服;吃完饭后放下碗要有礼貌地对还没吃完的人说:“请大家慢用”。
外出做客时,应让孩子先轻轻敲门,经允许后方可进入。千万不可以随便翻抄主人的东西;主人递给东西时,要双手接。有客人来自己家里时,要礼貌待客。给客人敬茶,不能倒满,只需倒半杯茶,因为茶凉了可续茶;敬茶时只端茶杯的下半部,双手递给客人。亲戚朋友送红包时,千万不要当着客人的面拆红包,那是非常没礼貌的表现,应该双手接过,说声“谢谢”。
趁着春节,教孩子如何称呼、祝辞,这对训练孩子的胆量、口语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大有裨益,能让孩子年龄大一岁,懂事多一点。
3、春节时,安全教育是最重要的。外出旅行时,应带上本人有效证件,注意交通安全,遵守规则,保管好自己的随身物品;不要向陌生人透露家庭任何信息(尤其是家庭成员、住址和联系方式),谨防诈骗;假期外出乘车、旅游、购物、娱乐和聚会时保持警惕,注意防扒窃;在商场、市场和公共娱乐场所,注意疏散指示标志和通道,一旦发生险情,能保证迅速逃生自救,确保自己人身和财产安全。告诫孩子,不要到河边、湖边溜冰玩耍。另外,家长还要教育孩子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论文学之美篇六
摘要:中华礼仪,作为中国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传统文明的延续,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历史发展、社会文明进步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今,我们应传承中华礼仪优良传统,以推进精神文明的建设,加快我国文明进步及和谐社会的创建。
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并以礼仪文化的历史悠久及影响深远为世界所景仰。我国传统礼仪,即儒家所提倡的“礼”,它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其典章制度、宗教、法律,以及伦理风范、生活方式、做人本分。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我国传统礼仪在其延续中不断扬弃和完善,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礼仪不仅表现为外在的行为方式,如礼貌、礼节、礼宾等,还具有其深层的精神内涵,即思想道德及品格修养。显然,礼仪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更合乎人性,并更有利于时代的进步。从礼仪的社会功能来看,它虽不同于法律功能具有的强制性,但表现出的自律性、内控性和预防性的功能特征,其约束作用更广泛深入、更易于接受,并且对社会个体人格的要求更高。我国现处于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时期,需要倡导礼仪精神,通过“礼仪”的方式,化解种种矛盾、冲突,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创造其互利共赢的局面。审视历史的发展,不可否认,人类生活既要受自然规律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要受社会规律的影响和制约,会规律则指道德、法律和礼仪。因而,不可忽视礼仪精神对于当代的重要意义,我们应从民族传统礼仪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无疑是今后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但是,人们不无遗憾地看到,当年西方“后现代工业国家”所遇到的困惑,正在中国重现。人们更多地关注个人的钱财和前途,精神世界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物质欲望所挤占,对社会和他人缺乏温情和信任,表现出更多的冷漠。事实证明,我们所遇到的许多问题都出在道德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社会的发展,需要道德的引领。法律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底线,而不是做人的标准。不能说不犯法就是好公民,真正的好公民必须要有道德情操和人生境界。而两千多年来,中华礼仪所追求的,正是这一点。我们今天所最需要的,正是我们昨天亲手抛弃的。
道德和人格的培养,是儒家最为关注的问题。人是社会性的人,离开了社会,任何人都无法生存。因此,人必须学会与其他社会成员相处。人与人,社群与社群,国家与国家相处,可以是和平的,也可以是非和平的,它取决于人的道德的高下。儒家认为,在融入社会之前,人首先应该从道德上端正自己,这就需要修身。《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现在有关部门正在下大力气开展文明礼仪的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有些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首先,中华礼仪应当取得其应有的地位。大家知道,礼仪是任何。
一个文明民族的文化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与某个民族打交道,最先接触到的,就是服饰和礼仪。服饰和礼仪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我们一提起阿拉伯人、非洲人、东南亚人、欧洲人,除了肤色之外,第一反应就是他们的服饰和接人待物的礼节。礼节是民族成员互相认同的重要标志,礼仪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能给人以难以磨灭的印象。英国的经济很发达,但政府迎接国宾依然用18世纪的皇室马车,迎宾乐队的主要乐器是苏格兰风笛,他们以此来展示英国的历史与文化。每届奥运会在雅典点燃圣火,依旧沿用两千多年前的仪式,连点火少女的服装都是当初的样式,从而让人们在品味的过程中,铭记古希腊的文明。我们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中华礼仪是全世界最为系统、最为成熟的,我们理应正本清源,重建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礼仪。
其次,礼仪教育的兴奋点不应只集中在操作层面。中华礼仪最显著的特点是讲究内外兼修,不仅要求言谈举止上温文尔雅,循规蹈矩,而且内心要有鲜明的德性。而时下的`礼仪教育有时太过注重形式,忽视了行为主体的内在道德问题,把礼表面化、工具化了。比如教握手,要求大臂与小臂成一定的角度;两手相握,只能停留3秒钟,否则就是失礼。又如,微笑必须露出8颗牙齿,否则就不合格如此等等。这种礼仪教育,不问内心如何,但求形式合格,是十足的虚礼,没有意义。
我国传统的礼学把礼分为礼法与礼义。礼法,指的是怎么做,即礼的形式。礼义,指的是为什么要这样做,即礼的内涵,二者缺一不可。只有礼义而没有礼法,就是只有内容而没有形式,再好的礼义也无从体现;只有礼法而没有礼义,礼法就成了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德是礼的源泉和动力,推行礼仪教育,最根本的是要提升人的素质,让礼成为千百万人的自觉行为,千万不能舍本逐末。
礼仪不仅是一个理论层面问题,还有一个实践层面的问题,就目前的社会现状而言,后者更为迫切。礼是要体现在行为上的,只有人人践行礼,才能移风易俗,提升社会文明。近几十年来,尽管有关部门不断提出建设精神文明的要求,但效果并不理想,我认为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建立具体的、可以操作的规范,而往往流于空泛的口号,例如“五讲四美”中的“讲礼貌”,具体有哪些要求?无从得知,因而流于空洞,既无法落到实处,也无法检查。
我国历代儒者都十分重视礼的制作和推行。北宋司马光的《书仪》,以及陕西蓝田吕氏的《乡约》,都是规范一族或一乡之人的礼仪制度。南宋时出现的《家礼》(习称《朱子家礼》),将《仪礼》的繁琐仪节简化为冠、昏、丧、祭四礼,在民间流传很广。实践证明,只要按照礼仪规范去做,就可以逐步改变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
我国历来用礼仪规范来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但是近几十年来,我们的社会一直缺少一整套公民的礼仪规范,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建设中华民族的礼仪规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会随之改变,例如先秦都是跪坐,礼仪中的许多动作与此有关,但魏晋以后就流行坐椅子了,要像原来那样行跪拜礼不太方便,因此不少仪式要跟着变化。又如,先秦用的礼器都是钟鼎簠簋之类的青铜器,秦汉以后,随着青铜时代的结束,这些礼器也几乎见不到了,宫室、服饰的样式也不断翻新,所以也要有所变化。礼是要与时俱变的,宋朝的礼不同于汉朝,明朝的礼又跟宋朝不尽相同,这是很正常的现象。《礼记》中多次谈到“礼,时为大”的道理,不要求后人拘泥古代的仪式,而应该与时俱变,今天的礼也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变化,主要是指礼的形式,至于它的合理内核,即道德理性、人与人彼此尊重,则是始终被承传的。因此,我们在制订当代礼仪规范时,一定要很好地把握中华礼仪的人文内涵,需要遵循以下四点原则:
1、“相互尊重”为首要前提。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著名“层次需求论”,为我们揭示了“尊重”在人际交往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每个人都期盼得到外界重视,注重自我尊严的维护,因而唯有做到交往中的相互尊重,才能建立和保持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相互尊重原则,主要指交往中应尊重对方的人格、信仰、习俗、个性及兴趣爱好等。当今,此原则已被世界各民族视为人与人交往的道德底线。
2、“社会道德”为基本准则。
社会道德是社会全体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从历史来。
看,作为个体的行为准则及价值取向,是通过社会舆论、内在信念、传统习俗的力量,来实现对各种社会关系的调整。因此,作为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不同于法制规范带有强制性,必须依靠道德来维护。从某种意义上说,礼仪是道德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道德则是构成礼仪的内在基础。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要求的是一种秩序道德观,即要求个体在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条件下求得自身发展。社会道德反映了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共同相处、彼此交往的最一般关系,它维系着不可或缺的公共秩序和纪律,我们应当奉行这一原则。
3、“平等相待”为情感基础。
作为人类先进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礼仪,竭力倡导交往中“人格平等”的礼仪原则。这一原则表明,在礼仪面前,只有辈分、长幼、主宾的区分,而无贫富贵贱之别。诚然,在商品经济的社会中,由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环境条件的优劣之分以及个人客观机遇的不同,造成了贫富差别的现象,但社会交往中的以礼待人是不可因人而异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推崇的不嫌贫爱富、趋势附炎的高尚品德,便说明这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所共同建立和维护的一项重要的礼仪原则。
4、“诚实守信”为必要条件。
现为交往中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表现出为人处事的信誉和坦然。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确从现实来看,“守信”俨然是对当今社会存在的讲空话、套话、假话等不良风气的严厉抵制。在广泛的社会活动中,唯有奉行“诚信”的原则,才能提高自身信誉度,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四、践行“礼仪”规范。
当今,人类处于一个文明、开放的时代。无疑,一个时代的开放意识愈浓,其社会交往活动愈显示出它的价值,而作为维护健康和正常社会生活的礼仪规范,则更体现了其不可取代的作用。可以断言,在现代社会,礼仪可以有效的展现施礼者和受礼者的教养、风度与魅力,因而处在社交活动中的个人仪表、仪态及礼貌规范,通常对其交往效果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大量实例证明,一个具有良好礼仪风范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以其端庄的仪表风度、得体的言谈举止、高雅的修养品味等,令自身形象生辉,在各种社交场合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在人类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崇尚礼仪不仅已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精神需求,“明礼”也即当代公民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的立身之本。诚然,我国现处在一个特殊的转型时期,面临多种价值取向及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其传统道德礼仪规范不免受到干扰影响。处于新时期的中国人应不辱使命,以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自觉学习和运用各种优秀礼仪形式,与社会全体一道弘扬礼仪精神,共创礼仪文明新风。
结语:重建中华礼仪,弘扬传统文化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中华礼仪应对引领社会走向进步及民族的振兴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论文学之美篇七
词宛如一颗颗光芒四射的星星,虽然它们次于月亮之下,但它们一直一直都在努力着,拼搏着,奋斗着!它们竭尽全力散发着星光,总是试着把一颗颗早已暗淡了心照亮,为世界多添一份温暖,一份光明。那份浓烈而又陌生的温暖。跟着柳七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跟着易安笑看那海棠花“绿肥红瘦”,跟着辛师忧国忧民,去“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在一股股暖流涌上心头,多情的诗人一个个映入眼帘,带着我穿过一块又一块的芳香地,仿佛这份温暖渐渐地,在我不经意间悄悄照进了我的心里,顿时把我那小小的心窝哄的暖暖的。
正是因为一个个诗人的奋起,拼搏,直至死去。。。。。。或许,他们的灵魂真的在守护着他们的词,但你可曾想过,星星,它目睹了一切的一切,但它们的忧伤,谁来分担!那一个个微笑,确是在掩饰内心的孤单又害怕。
于是,它们的母亲出现了,那就是月亮,它代表着诗,千百年来,它一直听着星星们的苦衷,而星星也开始渐渐开朗起来,甚至有时不忍哈哈大笑,身为母亲的它,爱戴着世间每一个人,让他们不怕黑夜,因为有月亮。
当然,诗也是十分难理解的,在这里,你能看到李白落寞的才能,杜甫沉郁的容貌;你能看到沙场的冷酷,怨妇的悲鸣;你能看到诸目思入的游子,折柳相送的离人。。。。。。
灵动的诗与词,它用黑夜的寂静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那一丝丝温暖,教会了我什么是爱,什么是恨,什么是快乐,什么是忧伤。。。
清风吹拂大地,月光轻轻的颤抖着,迎着前方,默默的。。等待新一天的开始。
最后,请让我淋浴在这星光中,慢慢睡去,接着,思绪开始飞翔,飞到那无边无尽的星空,永远,永远。。。。。。
诗词之美,去吧,飞吧!
论文学之美篇八
冬日的午后,温暖柔和的阳光洒落在桌上的那一杯热腾腾的红茶上,我坐在舒适宜人的藤椅上,仔细品读手中这本书――《中国风俗》。
本书分六章,每一章都讲述着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风俗系列,让人大开眼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四章:“服装之俗”的内容。这一章分别介绍了惠安女服饰、苗族服饰和回族服饰。
第一节介绍惠安女服饰。惠安女是福建惠安沿海一带的妇女,她们头披花头巾、戴金色斗笠,上穿湖蓝色斜襟短衫,下着宽大黑裤,清丽脱俗。这头巾一般为蓝色的小花,衬以白底,显得活泼可爱;头巾紧捂眉眼和口鼻,衬出惠安女的含蓄和恬静。当地妇女以勤俭朴素、吃苦耐劳著称,所以我非常喜欢这一服装文化。其简洁干净,把妇女之美、劳动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没有光滑的外表,没有亮丽的首饰,只有踏实稳重的劳动生活,给人一种温暖可靠的感觉。
第二节介绍的苗族服饰也是中国服饰文化的亮点。与惠安女服饰相反,苗族服饰更注重首饰,例如:头帕。苗族喜爱头帕有其丰富的社会现实基础和心理基础,因为苗族人认为一个人的头部非常重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包头帕是一种服饰方式,也是一门传统艺术。苗族最令人瞩目的就是银饰,造型或呈四棱突起,绕如螺旋或偏圆,平面上錾出各种花纹图案。项圈则是苗家姑娘恋爱、结婚必备之物。看到书中的图片就知道此类饰品很高贵富丽,这正是苗族的服饰文化特点。我们看到光鲜亮丽的外表下正是蕴含着苗族在与自然的抗衡中对事物的认识和升华,当你欣赏苗族刺绣蜡染图案时,可以将数学公式、几何原理套入进行计算,其图案结构间的等距、对称关系是分毫不差的,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底蕴所在,令我由衷的佩服。
最后一节谈到回族服饰。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白色的圆帽,讲究的人会在帽子上绣上精美图案;妇女们常戴盖头,显得秀丽大方,庄重优雅,足以体现鲜明的民族和地区特色。
《中国风俗》这本书中介绍的中国服饰绚丽多彩,精美绝伦,各具特色。中国服饰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闪耀着民族的智慧,更是民族的灵魂,我们应该多了解和渗透中华文化的精髓,学习并延续中华文化的精神!
论文学之美篇九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叫项师曲,是__市__中__班的一名学生___,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永远的中华文化》。
翻开历史的画卷,中华民族曾几多苦难,血泪斑斑,国门被强盗打开,国家被烧劫躏辱;看看今天的世界,我中华民族却能傲立于民族之林,国人扬眉吐气。滚滚长江黄河翻涌不息,泱泱中华大国巍巍耸立,是什么力量使你龙的姿态亘古于历史的长河,那就是世界文明史中没有中断过的中华文化。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生生不息。智慧而锋利的刀刻文字象犀利无比的刀枪打败了一切外来列强的侵略;圆润轻巧的算盘珠圆了代代中华人的富强之梦;神农氏的百草园的中草药神秘驱散了东亚病夫的梦魇;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定为世界名人是75位诺贝奖获奖者联名提议,你是否已经感到中华文化的悠久、优美和伟大。
中华文化之美是采撷五十六个民族之奇葩的盛装,中华文化之久是中华几千年沧桑酿造,中华文化之博是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精心所雕刻绘制,中华文化之深是要你能听懂女娲补天和精卫填海的音符;圆明园大火烧不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南京三十万同胞的头颅筑起了新的钢铁长城;三峡截流的成功向世人展示中华风彩;紫荆花的盛开昭示了中华雄风,科学发展观描述中华民族和谐美好的愿景。中华文化的强大震撼擐宇!
优秀的文化更要我们去承接发扬创新光大。骄傲自豪的龙的传人让我们努力学习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在世界文化相互交映、激荡和碰撞中去丰富完美,不再有”非典“和贫困的无奈,不再有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的心痛,不再有海峡两岸分隔的撕裂,让我们努力学习,将奏响中华文化的音,弘扬我中华文化的青春和活力,从而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之巅。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返回目录。
论文学之美篇十
摘要:简约,是“用最少的笔墨去表达”,是“少就是多”的理念的再现。简约设计就是把设计简化到本质,简而不空。简约是当今社会人们所追求的一种流行时尚,是时代的产物。平面设计中的简约,不仅带给人视觉上的享受,而且有利于信息快速准确的传递。要做到平面设计的简约之美,首先要做到色彩、字体、版式、图像等各元素的高度提炼概括。从而才能设计出最简约风格的视觉设计,最单纯的视觉效果。
关键词:平面设计、简约之美、信息传递。
“简约设计”是众多设计流派中一种设计理念。简约设计作品如今无处不在,它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室内设计、服装设计、平面设计等等,且被大众群体所接受和喜爱。在此,笔者主要谈一谈平面设计中的简约设计。
一、“简约”在设计中的意义。
首先,简约设计就是把设计回归到它本质,强调它内在的魅力。简约并不意味着简单、单调刻板和空白滥用,更非内容空洞的借口,简约艺术不是内容的简单删减,它需提炼设计精华,展现迭出的创意,简而不空,给观者以非凡的视觉享受。简约的设计是慎之又慎、深思熟虑的结果。其次,简约是当今社会人们所追求的一种流行时尚,是时代的产物。“简约主义”的出现,无疑给人们一种简洁、清新之感。都市人已厌烦了嘈杂的社会,他们喜欢简洁流畅的线条,雅致的色彩和舒适时尚等造型元素,这些简约主义元素的应用能使人的心灵在瞬间被艺术净化。
简约设计作品如今无处不在。家具设计者力图删繁就简,用最简单的几何形状设计出极具震撼力的家具作品,精致繁缛的形式已不被大众所喜爱;服装设计者也采用简约的元素进行设计,那些采用简单图案做的衣料备受青睐。简约艺术潮流引导着其它艺术领域的进步和发展。简约风格的作品为什么极具影响力?也许是人们厌倦了刻意雕琢、铺设过繁的设计作品,渴望用简单的语言传达信息。所以需要重新关注设计的终极目标:传达信息。
二、平面设计的简约之美。
平面设计中的简约,不仅带给人视觉上以美的享受,而且有利于信息快速准确地传递给受众。要做到平面设计的简约之美,最简约风格的视觉设计,最单纯的视觉效果,首先要做到色彩、字体、版式、图像等各元素的高度提炼概括。
(一)图形之简:
现在的时代是一个图形的时代,图形具有很强的信息传递功能。图形是一种超语言和超国界的视觉化语言,无论是哪个国家和民族的人都可以通过简单的图形来了解信息,简约的图形不仅给人以简洁、明了、单纯的视觉印象,而且有助于信息快速准确的传递。
图形的应用应繁而不乱,简而不空,以最精练的表现手法达到最理想的视觉传达效果。在招贴广告中,图形的说服力远远大于文字,图形在招贴中比文字更具吸引力,即使在较远的距离,图形也总是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而视觉图形又是超越文字局限的最概括的语言,能够消除语言的隔阂,达到理想的视觉传达效果。
福田繁雄是日本当代视觉设计大师,他的设计理念及其设计作品所取得的成就,对当代平面设计界的影响非常深远。福田的海报语言简洁、明了、幽默、巧妙并深刻,他常采用简练的线和面的构成元素,用最简练的手法表现丰富的内容,具有强烈的对比性和视觉张力。福田繁雄说过:“一幅好的招贴,应该是靠图形语言说话而不是靠文字注解”。而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通用标识符号都是以简洁明了的图形来表现的。
(二)文字之简:
文字是人类传递思想表达情感的语言符号,在视觉设计中文字的设计已经超越了语言的范畴,并具有强烈的图形意念。汉字的`发展为平面设计的进程起到了标志性的作用,形形色色的字体如今无处不在,它们出现在各类印刷品设计、网络设计以及服装设计上。字体是具有最强的信息传播功能的交流工具之一。简单的字体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力。比如,中国美术学院的标志设计就是简约字体设计的,标志是将中国的“国”字两边的框架去掉而设计形成的。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海报作品经常采用少数的几个甚至一个单词用于设计,也可以以大面积的字母进行设计,甚至可以只采用字体进行设计。这样的设计效果往往具有鲜明的视觉冲击力。德国第九届“形式及内涵三年展”的主题海报就是以文字的形式,简约主义的表现手法设计的。设计师运用黑色和白色刻画画面中的主要内容,采用二维到三维的空间变化手法,从而在画面的视错觉上形成了立体感和穿透感,产生了比较独特的视觉效果。
设计人员运用文字图形化或图形文字化的设计方法,对设计内容、版式等设计元素加以推敲和重构,在设计风格上寻找个性。
(三)色彩之简:
色彩的魅力能给欣赏者带来的心灵深处的无限遐想。色彩是平面设计中最重要的因素,因为色彩往往带给人们对作品的第一感觉,这种轻描淡写或直白的视觉往往能给予人心灵上的享受,感受色彩的丰富内涵和赋予观者的愉悦,对心灵的抚慰是非语言所能及的。每种色彩在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装饰。
色彩之简是设计者根据图形创意、设计意念选择最能表达设计意念与情感的色彩,不同的颜色带给人不同的视觉和心理上的感受,色彩能强化视觉感染,起到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作用。可口可乐产品的包装、vi企业形象推广以及海报宣传都是利用红色和白色进行设计的,红色已经是可口可乐产品的形象特征,这种视觉冲击力和标志性是其他品牌无法比较的。还有在舞台设计上,不管是灯光还是演员服装,设计上都强调高纯度的色彩。为什么现在的标志设计都选择单色或者比较少的颜色,是因为简单的颜色识别度高,让人容易产生深刻的印象,方便读者的再次联想。
色彩对设计来说是一门必修课,它与色彩物理学、色彩生理学、色彩设计学相关,只有了解了相关知识和性质,才能更加准确地运用到我们的设计当中,以便于我们从本质上整体地把握色彩,成功地运用到平面设计的简约主义设计中。
(四)版式之简:
版式是集合了图形、文字、色彩等综合元素。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版式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设计的品质感和视觉效果,它对设计意义的表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些版式设计能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准确地传达出视觉效果。而有些设计则看起来含蓄温和,结构简单,实际上带给观者无限的想象空间。简约设计风格的设计者经过深思熟虑后,可以用“最少的笔墨”表达丰富的设计语言,使读者在浏览的时候信息传达更快捷。
设计中版面的简约主要表现在背景“空白”的使用上,这是使版式简约化的重要手段。在现代的设计理念中,“空白”作为一种鲜明的个性美的形式表达,越来越受到设计师的重视。设计师在创意“空白”设计中,通过对空间反思维的规律,按照设计画面的需要进行周密构思的过程,这种“空白”作品给人带来视觉轻松感,提升了意境和想象空间等多元价值。
随意翻看近几年的设计,不难发现各类的平面设计更加精炼简洁。简洁优美的设计能直截了当的表达设计意图,让人们节省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我们经常在名片、信笺、信封、请柬、手提袋等办公用品上看到简约主义设计作品,这些作品常常以突出其logo为主,选用朴素偏灰的色调,并对版式加以统筹的创造力。公司的办公用品直接反映了企业的形象,这种简单直观而又不缺乏内涵的视觉语言对广告客户极具感染力。版式精致的设计作品能够体现出高雅的经典气质。版式之简对设计意图的表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简约设计”作为一种设计理念,在现代社会中被大众群体所喜爱和追求。平面设计中的简约之美,更是起到准确快速传达信息的功能,它更直接的,一目了然的取悦大众眼光,具有很强烈的视觉效果。无论是文字之简、图形之简、色彩之简还是版式之简都是为了追求平面设计的终极目标:传达信息。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版.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版.
[3]阮雯.畅游两级.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版.
[4]海军.视觉的诗学.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版.
论文学之美篇十一
我国饮食文化内涵丰富,特别是表现在思想和行为层面的饮食礼仪更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邃和广博。
饮食礼仪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经验,而且对与此相关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形成也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深入研究我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形成的饮食礼仪,就对当今社会人类自我行为约束机制及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客观地说,饮食礼仪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大标志,因为“人由于保存了他以往的经验而与低等动物相区别„„对动物来说,经验是随生随灭的,而每一种新的活动和经验都是孤立的。
但人却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中,其中,每个都与对以往存在过的事物的反响和回忆相关,而每个事件都是对其他事物的提示,因此,人不像野生动物那样,生活在一个单纯的实在事物的世界里,而是生活在一个象征与符号的世界当中。”
饮食礼仪显然也就是人类世界中代表人类思维和行为的一种符号,而且社会越发达,物质财富越丰富,人们的饮食文明就越能走上一个新层次,更何况“饮食是人们生活的主要方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经济发展水平的直接体现。
正文-。
在我国古代社会,人们不单单把饮食仅作为满足自身第一层次需求的条件,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礼仪内涵,即礼虽然产生于饮食,但同时又严格约束着饮食活动。
因为“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而“礼”在古人眼中又是约束自我、处理人人关系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主要手段,“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分争辨讼,非礼不决。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宦学事师,非礼不亲„„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
所以便将其引入饮食领域,成为规范人们饮食行为和习惯的一种规则,进而成为影响人们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参照。
在礼乐方面,则表现出一种文质彬彬、寓教于乐的文化模式;在宗教方面,又反映出一种尊天事祖的神秘特征,所有这一切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饮食观中礼仪制度文化气质的深厚。
一.能够提醒自我,约束不雅行为。
饮食作为人人不可或缺的首要行为,不但是培育个体自我修养的第一站点,而且也是引导其生活行为的最直接方式,所以古人提出了诸多关于饮食行为要求,如孔子就认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也就是说,饮食别追求奢侈、居室别追求堂皇,办事勤快,讲话谨慎,这才是有修养的人应该做的。
而《礼记》更是明确规定了人们在饮食过程中应该避免的行为,“毋抟饭,毋放饭,毋流歠,毋吒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囉羹,毋絮羹,毋刺齿,毋歠醢„„濡肉齿决,乾(干)肉不赤决,毋嘬炙。”
“食肉不至变味,饮酒不至变貌,”如此等等。
即不要为了能吃得快些,就用食具扬起饭粒以散去热气;“毋嚺羹”,即饮用肉羹,不可过快,不能出大声,有菜必须用筷子夹取,不可直接用嘴吸取。
即湿软的烧肉炖肉,可直接用牙齿咬断,不必用手去擘,而干肉则不能直接用牙去咬断,须用刀匕帮忙;“毋嘬炙”,即大块的烤肉和烤肉串,不要一口吃下去,如此塞满口腔,不及细嚼,狼吞虎咽,仪态不佳;“当食不叹”,即吃饭时不要唉声叹气,以免让主人产生误解。
人们在进行自我约束时便有了参照,无疑对一些人培养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为毕竟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为了满足那些天生的欲望,为了得到快乐和避免痛苦,为了获得令人愉快的和避免令人不快的冷热温度,某些小心和预见作为达到这些目的的手段有其必要。”
二.能够尊重长者和尊者,形成稳定的社会伦理。
尊重长者和尊者是彰显我国道德文化的重要内容,这一点在饮食礼仪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如《礼记》“进食之礼”载:“侍食于长者,主人亲馈,则拜而食;主人不亲馈,则不拜而食;„„侍饮于长者,酒进则起,拜受于尊所,长者辞,少者反席而饮。
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饮,长者赐,少者贱者不敢辞。
御同于长者,虽贰不辞,偶坐不辞。
孔子更是强调指出,“有酒食,先生馔”。
而如果侍食年长位尊的人,少者还必须要先吃几口饭,谓之“尝饭”,虽先尝食,但却又不能自己先吃饱,必须等尊长者吃饱后才能放下碗筷。
其它诸如少者吃饭时必须小口小口地吃,而且要快些咽下去,以随时准备回复长者问话,谨防喷饭;如果是水果之类,则必让尊者先食,少者不可抢先,尊者若赐你水果,如桃、枣、李子等,吃完这果子,剩下的果核不能扔下,须怀而归之,否则便是极不尊重的了。
众所周知,尊卑之礼历来是我国传统食礼的重要内容之一,子女于父母,下属对上司,少小对尊长,都要表现出尊重和恭敬。
对此,不仅经典立为文,朝廷著为令,有的家庭还将之立为家训:“凡进馔于长,先将几案拂试,然后双手捧食器,置于其上,器具必干洁,肴蔬必序列。
视尊长所嗜好而频食者,移近其前,尊长命之息,则退立于傍。
食毕,则进而撤之。
如命之侍食,则揖而就席,食必视尊长所向。
未食,不敢先食;将毕,则先毕之,俟其置食器于案,亦随置之。”
应该说,这种意识的培养是强化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极大动力,因为“一个人必须做些什么,应该尽些什么义务,才能成为有德的人,这在伦理性的共同体中是容易谈出的:他只须做在他的环境中所已指出的、明确的和他所熟悉的事就行了,”
通过经常做这些熟悉的事来影响自身的思维,进而成为一种规则和“惯习”,成为一种自觉行为,那人性也就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得到提升,而“人并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他不可能单独地生活和行动。
也就是说,作为出发点和目的地,人都不能以个体的意愿为准则,而是必须符合作为类的整体原则。”
而如果这种限定能够成为全社会普遍层面的规范,那和谐状态的存在和发展就有了坚实的意识基础。
三.能够引导个体形成积极有益的社交规则,最终实现人人之间互相尊重的企及目标。
参与饮食活动者一般都是独立个体,所以表现出较多的个体特征,由此各个人都会在自己长期生活中形成不同的习惯。
但饮食活动又经常表现出很强的群体意识,因为它往往是在一定的群体范围内进行的,如在家庭内或在某一社会团体中,因此就必须用社会认可的礼仪和规则来约束每一个人,使单一个体的人的行为都能纳入到大家接受的轨道之中,从而对个体来说也能够逐渐形成积极有益的社交规则。
饮食是社会活动的主要方式,而宴会又是为人们提供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通过饮食利益培养传播其它社交礼仪、固化社会伦理也就成为古人的另一初衷。
社会伦理作为家族伦理的延伸,强调的是个人品德在公共领域的良好展现,虽然我国古代确定的伦理起初是适用于“士”以上阶层的,但由于这些阶层在社会中的公信力的强大,所以“士”以下阶层也就以这种伦理作为自己遵循的标准,由此伦理的规定性范围就扩展到了全社会。
宴饮作为人们社会活动和公共活动的主要场所,制定和遵循一定规则也就成为必要,其中主客之礼就充分体现了饮食观中的社交内涵,如“食至起,上客起,让食不唾,„„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三饭,主人延客食肉,然后辩肴。
主人未辩,客不虚口。
“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等等。
所谓“食至起,上客起,让食不唾”,即宴饮开始,馔品端上来时,客人要起立,当有贵客到来时,其它客人都要起立,以示恭敬,主人让食,要热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至于“客若降等,执食兴辞。
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则指如果来宾地位低于主人,必须双手端起食物面向主人道谢,等主人寒暄完毕之后,客人方可入席落座;“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进,肴之序,遍祭之”,指进食之前,一定等馔品先摆好之后,由主人引导客人行祭。
食祭于案,酒祭于地,先吃什么就先用什么行祭,按进食的顺序遍祭;“三饭,主人延客食,然后辨肴,客不虚口”,“三饭”指一般的客人吃三小碗饭后便要说饱了,须主人劝让才开始吃肉。
宴饮将近结束,主人不能先吃完而撇下客人,要等客人食毕才停止进食。
如果主人进食未毕,客则“不虚口”,如果主人尚在进食而客自虚口,便是不恭。
“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指宴饮完毕,客人自己须跪立在食案前,整理好自己所用的餐具及剩下的食物,交给主人的仆从,如果主人说不必客人亲自动手,客人最好才停住手,然后再坐下。
同别人一起进食时,不能吃得过饱,要注意谦让即所谓“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即指同器食饭,不可用手,必须用匙来享用,如此等等。
后人更是把这种社交规则推及个人饮食品德的培养,“宴集之事,其可贵者有五:饮量无论宽窄,贵在能好;饮伴无论多寡,贵在善谈;饮具无论丰啬,贵在可继;饮政无论宽猛,贵在可行;饮侯无论短长,贵在能止。
备此五贵,始可与言饮酒之乐;不则曲蘖宾朋,皆凿性斧身之具也。”
四.能够引导个体形成亲近自然的心态和习惯。
赐给了人类为生存而必须的物品,但其也不是永远无偿地善良赐予,自然灾害的出现就多次使人类的生存陷于困境,由此就产生了对自然和万物的敬畏。
论文学之美篇十二
我今天认识了一个大家都要认识的好朋友,它的名字叫“礼仪之美”。
礼仪之美是文明的表现。我们在每一个地方,都要有礼仪,礼仪让我们做一个小绅士、小淑女。
在家里,我们吃饭的.时候,要给长辈拉椅子,不可以自己先吃饭,要等长辈来了再吃;喝汤的时候,要小口小口地喝,不可以发出声音;如果家里来了客人,要给客人递水;客人有礼物给你,不能当面打开礼物,要等客人走了以后再打开;客人走的时候要说:“慢走”,放学回来的时候要说:“我回来了”。看到商场有的小朋友不吵不闹,我觉得这就是礼仪之美。
在学校,我们如果不小心碰撞到同学,要及时说:“对不起”;别人在讲故事的时候要认真听,不要打断别人说话;别人在看书的时候不要大声喧哗,在公共场所的时候我们不可以用手指别人。
在任何地方,我们都要有礼仪之美。如果我们都懂礼仪,我们整个世界就会更美丽。
论文学之美篇十三
艺术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景象,路边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只要是顺其天然的天性而动,都可以是美的拥有者,都可以称之为“艺术”。人们生活中缺少不了艺术,即不会欣赏艺术的人亦不会生活。
丰子恺先生认为“艺术三昧”就是:“多样、统一,多样的统一。人们很容易做到多样、统一,但对多样的统一就很难理解了,其实多样的统一在生活中处处皆是,简单地说它只不过是顺其自然、毫不做作的现象。路边的小树有大有小,有高有矮,但它们却整齐地排列在路的两旁,这就是多样的统一。倘若人们把它们裁成一般大小,这样看起来虽然整齐,但对艺术真正的美感又有谁会感觉到呢?一个人在阳光明媚的午后,安详地躺在椅子上小憩,但看这个人是极不文雅的,但从整体上来看却有说不出的美,这亦是多样的统一。
艺术提倡自然,天性,不伪装,这就是为什么外国油画经久不衰的原因。丰子恺先生曾在他的文章中写道“从前我习画的时候,有一天发现一个朋友的姿态很好,要他让我画一张速写,他限定明天。到了明天,他剃了头,换了一套新衣服,挺直了项颈危坐在椅子里,教我来画……这等人不足以言美。”
自然往往在人们不经意的地方出现,想要捕捉的时候,它们又被虚伪给替代了,所以时间上的艺术家多是画静物,天性的美在他们眼中是十分可贵的。
“‘美’都是神的手所造成的,假手于‘神’而造美的,是艺术家。”其实每个人都是生活的艺术家,关键是怎样看待艺术的!
论文学之美篇十四
对于一棵树而言,如果由它自由生长,可能成为一堆劈柴,如果对它进行修剪,又可能使他缺乏个性和活力。
一颗没有修剪的树虽然保持了自然和个性,但却失去了美感。这样的树最终只能成为柴火。
人也是如此。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没有人的后天的学习和雕琢,即使是一块美玉,也不能成大器。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虽然是神童但缺少了后天的学习,即使有指物成诗的天赋,也只能“泯然众人矣”。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荀子道:“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人就是需要不断的学习来修剪自己,使自己不断的.获得完善。通过学习,人应当把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修剪,那么就能达于“无过”了。
但经过太多的修剪,又会使树失去了他本来的个性和活力。这样的树。
只能成为人们的观赏物罢了。
但经过太多的修剪,又会使树失去了他本来的个性和活力。这样的树只能成为人们的观赏物罢了。
龚自珍对于天性的束缚大声疾呼,他言道:“江浙之梅皆病。”其实何止是树木梅花,人性亦是如此。在清朝大兴文字狱之下,人性受到了极度的压抑。正如梅花,在修剪之后符合了文人画士孤僻之隐,人也使自己经过修剪,以迎合大势。人的天性丧失,如病梅一样失去了个性和活力。这样的人只能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沦为历史车轮之后被抛弃与埋没的尘土。在程朱理学“灭人欲”的影响下,人性收到了极大的压抑。那些人们不得不遵从礼制,兢兢而如履薄冰。这样的生活失去了人性,也没有了生机。
所以,我们必须在“自然”与“美感”之间为树木找到一个平衡点。对树木的修剪也应当适度,所谓“过犹不及”,修剪太过则失去了个性,不及则显得粗野。
对于我们自身而言,也需要在“文”和“质”之间找到平衡,“文”就是文饰,既是礼仪制度,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之道,“道”就是天性,即是道家无为下的天地之大美。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只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我们的社会应当是一个兼顾文与质的社会,既应有一定的法度,又要鼓励个性的发展,唯有如此,才能使社会和谐稳定,人人自得其乐。
同样,我们也希望树木被修剪得文质彬彬,如谦谦君子一般,文雅又富有生机。子曰:随心所欲,不逾矩。这样的树木,这样的人,这样的社会才是丰富多彩,文质彬彬的。
论文学之美篇十五
摘要:目前漆画创作尽管有所兴起,但我们难以否认他在当代艺术的整体环境中还处于一个边缘化的状态。在多元与并存的当代文化语境下,漆画的发展必须放在当代艺术发展的大环境中来思考。漆画的创作要体现时代性与民族性,要参与时代,表现时代,反映当下人们的精神状态,描绘当代人们的生存本质。当代漆画将是中国当代艺术一个新的生长点。
关键词:漆画当代艺术多元化时代性民族性。
中国的漆画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画种,说他古老是因为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前的新石器时代,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的漆艺术走过了曲折而又漫长的发展历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跟水墨、陶瓷并称为中国三大传统艺术。说他年轻是因为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被国家正式定为一个独立画种,结束了艺术家、评论家、长期以来以传统工艺美术的视角品评漆艺的历史。从这之后到中国美协漆画艺委会成立,再到全国性的漆画展,中国漆画一直在摸索中不断向前发展。今天的漆画家们在努力学习传统漆艺技法的基础上,为追求漆画最大的表现力与自由度,努力进行全方位的开拓,不仅题材内容有向多方向拓展的趋势,而且艺术表现语言也呈现出多样化,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脱胎于传统髹漆装饰工艺的中国漆画,在保持浓郁东方色彩的同时,已初步显现出与当今人们审美情趣相适应的现代意味。但是,从目前国内漆画的发展情况来看,将漆画与同时期的油画、国画及其它艺术种类作横向比较,就会发现漆画作为当代美术中的一个独立画种,无论是在题材内容的宽泛度表现上,还是形式语言的多样性表现上,无论是在作品表面的气势氛围方面,还是在作品内在精神内涵方面,都与其它画种有一定的差距。目前漆画创作尽管有所兴起,但我们难以否认它在整体美术大环境中还处于一个边缘化的状态,除了从事漆画创作的群体相对较少外,还主要表现为创作观念滞后于其它画种,直接导致作品的题材内容缺少相应的时代感。抒情性与小品性的作品较多,而关注人的精神生存状态和当下社会热点问题的作品较少,这与漆画作为一个独立画种的地位很不相称。漆画要有突破,就必须摆脱工艺性思想的束缚,在题材内容和表现语言方面引入当代艺术观念,要结合时代精神和人们的当代审美趣味,才能使它不断向前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当今社会,美术创作越来越凸显出个人风格,正在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当然漆画也不是孤立存在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漆画的创作放在这个整体文化语境的大背景中来思考,放在国内外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中来探索。评论家喜欢把西方1960年以来的艺术称为西方当代艺术;1960年以来的西方无论是社会还是艺术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艺术在风格和观念上都经历了一连串让人眼花缭乱的变化,从抽象表现主义、极少主义、波普艺术、一直到包括装置、影像,行为等的观念艺术。这一时期也被称为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在后现代主义时期“艺术成了一个人人、事事都可以出入的地方,推敲形式的可以进去,商品可以进去,讨论道德的可以进去,热心政治的也可以进去,沉湎于自我心灵感受的当然也可以进去,总之现在你可以拿艺术来表现任何事……所以不仅多元成为后现代艺术的特点,折中和混杂也成为后现代艺术的特点。”中国在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与文化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受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和冲击,自20世纪90年代始,中国艺术领域出现了一批“新生代”画家,他们的艺术视野更加开阔,绘画风格更趋多样化。中国的艺术从来都没有像今天这样开放、包容与多元。“就形态史而言,进入当代艺术并不是模仿西方,而是艺术史的需要。同样,当代艺术的发展需要中国的参与,以使人们看到当代艺术的全球性景观。在中国引进西方艺术形态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否则我们就无法真正构成与西方平等对话的关系。当然,目前中国当代艺术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价值取向的混乱与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陈醉认为,中国近代以来在殖民,后殖民文化心理的影响和当今全球化背景与强势文化的渗透与挤压下,对外来强势文化表现出屈从与羡慕,从而导致主流意识淡化,民族精神淡薄。出现了一些世俗化,庸俗化的带有感官宣泄的作品,在寻求市场价值的强烈愿望的指使下,跟风、逐利、程式化和缺乏对大自然的热情和大众生活关切的作品大量涌现,抹掉了艺术的文化特性和人文价值。“在你面前出现的,无非是一团乱糟糟的贫乏与杂乱:亵神的快感、调侃的无聊、伪神学的自我表白、后殖民意识的繁衍、话语权争夺的闹剧、道德理想主义空洞的宣言以及名目繁多的小集团意识等等”不管是什么形式的当代艺术,我们需要的是参与时代,表现时代的艺术;是用新语言新观念来抒发当代人文情怀、正视当代问题,反映当下生活和人们的精神状态的艺术,是结合中国画的表现语言与西方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来描绘当代人的生存本质的艺术。漆画作为当今美术的一员同样也需要当代艺术观念的启发与指导。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样式。当代艺术具有当今时代的风格,更具有凝聚这个时代文化特征的精神内涵。在这个多元并存的文化语境下,在油画、国画的创作理念和风格已经让人目不暇接,甚至有时让我们怀疑自己的眼睛的时候,不少漆画家却还在沉迷于材料的堆砌和技法的崇拜,从而陷入了“匠气”的尴尬境地,当然好的材料和技法会使画面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脱离思想内容的材料和技法是空洞乏味的,所以积极拓展漆画创作的题材内容与表现语言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让漆画的创作更加彰显时代性与本土性、民族性的特色。
时代性是指当今时代的人们共同的审美理想和精神追求,身处今天的我们都深深的感受着这个时代变迁所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都市化、网络化、信息化、全球经济一体化迅速改变着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认识标准。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文化的多元性。当今社会关于都市的话题正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大众的话语中,新型的都市文化随着人们消费欲望的膨胀而日益成为社会的焦点话题。我们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多,楼房越来越高,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广泛而深刻的都市化正在酝酿着思想意识、社会规范、伦理道德、和生活方式以及审美意识等方面的`剧烈变革。“一种融合国际潮流和中国当代社会背景的都市视觉文化正在蓬勃兴起,这可以称之为“新都市主义”,对于那些站在当代艺术前沿的新锐艺术家们而言,中国目前正在进行中的城市化过程为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对那些随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一起长大的青年艺术家而言,都市不仅是他们的生存背景,更是他们艺术实践的舞台。以都市为主题的当代艺术将展示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对中国城市化各个层面的关照和思考,不断发展着新都市主义的鲜活风景和时代潮流。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已经渗入到各行各业,社会已经在我们不经意间进入了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化在改变着人们传统的交流与沟通方式,也在悄悄的改变着人们对道德观念的认识和评价标准。让人眼花缭乱的媒体宣传与商业广告构成了所谓的流行文化,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有点力不从心,身处这样的时代让我们既兴奋又茫然,因此人的精神生存状态是复杂的、多变的。作为身在其中的当代艺术家要适应当今人们急剧变革的审美需求和丰富多变的精神世界,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使作品的内容能鲜活地表述时代特色与时代精神。
谈到当代艺术,就不能不提80后的一代年轻艺术家。他们有着与父辈们完全不同的成长经历,80后出生的人,一步步地感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时代变迁,他们拥有的文化积淀来自应试教育,来自父母的娇惯和宠爱,来自电影、电视的时尚,来自网络的虚拟。在这个文化杂交,多元共生的时代背景里,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做保守,有人颓废,有人积极,有人恶搞,以各种不同的面孔出现。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后信息时代人们的忙碌、孤独、寂寞、郁闷、失意,一种对自身存在的疑问、对生命、文化的困惑在这一代人身上浮现。同时他们也是和传统艺术距离最远而和当代艺术最近的观众和热情的参与者,他们善于用视觉语言沟通和表达自己的个性。80后的新艺术家虽然在人们眼里可能还显得稚嫩,但他们的新视角,他们的创作热情,完整的知识结构,独立的思考能力、以及他们的个性表现却不容小视。他们并不仅仅是轻狂,至少年轻的他们正兴致盎然地做着用艺术记载社会记忆,繁荣艺术市场的探索。并继续探索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
民族性是指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与众不同的文化传统和艺术特色。我们强调民族性,可以使漆画家们摆脱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单一化的负面影响。突破当代艺术流行的某种单一化模式,保持和发扬本民族传统中的优良基因,采用和吸收传统艺术中独特的表现手法,以多样化的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丰富当代艺术的画廊。“这种兼容当代性与地域性的创新的作品,既具有时代精神的震撼力,又具有民族独特的表现力,才能满足当代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求,唤起人们普遍的情感共鸣。”
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过程也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和民族情结,在当下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文化语境中,要求漆画家们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积极投身到漆画创作当中,像皮道坚老师所说的那样:重温我们曾经有过的对传统漆艺的丰富细腻感受,唤起我们淡忘了的文化记忆,不仅是中国当代漆艺传承与创造的前提,从文化复兴的意义上说,更不啻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参考文献:
[1]王端芸.通过杜尚―艺术史论笔札.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
[2]王南溟.观念之后:艺术与批评.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版.
[3]张晓凌.解构与重建的诗学―观念艺术.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版.
[4]张朝晖.当叛逆沦为时尚.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版.
[5]王镛.移植与变异―东西方艺术交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
论文学之美篇十六
从小就没有艺术细胞,也一直以为美术课就是照着书本画点花花草草,大树或是房子,或者是拿着颜料掺着水调和各种稀奇古怪的颜色。但是这节课后,我知道,美术的美也是无与伦比的。
现在就说说这节课的美,美术的美。
第一,几乎是全员参与了。无论是画得好的,还是不好的,无论是照着模型画的,还是根据自己的想象画的,至少,每个人都在画。而且很用心,并且都很得意于自己创设的美术环境之中。这便是一个老师上课时要达到的目的,也是我们课改的精神所在:“全员参与,人人用心”。
第二,老师把学生引向了美的世界。从开头的《恐龙时代》动画片的导入,到老师自己画画的引导,无一不让学生对这堂课充满这兴趣。并且也都跃跃欲试的想要自己能够创造出这样的景象。看了这些学生都会充满自信的觉得自己也一定能够画出这样充满立体感的画面吧。立体是需要感知的,于是在感知中,学生们才能体会并才能给别人创造感知。
第三,创意的无限延伸。这节课还有着对学生创意的影响。立体图之后想像这些摆在桌子上的石膏会出现在什么地方。这是发散思维的训练。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图画。东方男子是有圆锥体长成的,天上打雷下的是三棱柱,花里开出了圆柱体,等等。这是对学生能力的一个训练,想象力的一个培养,很让人觉得刺激和无可约束。上着这样的课学生才会觉得是享受吧。
当然,课上还有许多亮点。比如小组讨论的激烈,比如展示时俏皮精准又让人不会忘记的诙谐语言,比如引导学生预习的到位。
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特点,任何学科都有着对美的'独到见解。老师要做的,就是要让学生发现其中的美,然后努力去让这种美走进自己的心里。虽然听的是美术课,但同样也想到我可以从这节课中反思到什么来进入我的课堂。这就是融会贯通了。每次在自评课中,骨干教师展示课中都会学到很多,也许重要的不是我反思了多少,而是我把反思后的东西运用了多少到我自己的中。
谢谢这样的自评课,谢谢魏军老师带给我们美的感受,那么我期盼着,也努力着把这样的美带入到我的课堂中。
论文学之美篇十七
学生们偶尔逛几次书店,往往是奔着各色辅导材料去的;大人在晚餐时看报看电视时,往往爱关注财经资讯;老人好不容易学会用手机,而最常看的总是养生秘方……他们是真心喜欢如此?未必见得,但是,它们有用啊!
有人说,山坡上开满了鲜花,但在牛羊的眼里,那只是饲料。我们今天并不是鲜花少了,而是牛羊的眼光多了。
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生活的节奏加速再加速,人们碌碌终日,生产与效率成为了时代的座右铭,而美则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并不是说人们不以美为好了,美仍然是一个褒义词,但它变成了包装袋上的花纹,是可有可无的,是必须在一切现实利益前让路的。
社会日益的物质需求使人变得功利,导致了审美感的缺失。正如当年北京为了生产,为了现代化计划拆屹立百年的.古城墙。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极力劝住,声嘶力竭地喊道:“你们现在拆了真古董,将来有一天你们后悔了,只能盖假古董了!”可惜,真古董依然被推倒了,倘若保存至今,它将是世界上唯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城,宝贵的城市记忆。美,往往充斥着文化,历史与自然的沉淀,审美则是一种人类的智慧,若是没有审美,我们便会鼠目寸光,只见表层的价值。
比文盲更可怕的是美盲,因为一人若是不会审美,他便会活得越来越麻木。一个看不见美的人眼里,生活只是生老病死,每天只有工作睡觉。生活若是离开了审美,音乐只是空气的震动,图画只是涂着颜色的纸,文学只是串联的文字。而对于审美者,全世界都是他的宝藏,因为有太多事物登着他去探索,欣赏,揣摩。
审美不仅是生活的香辛料,更是思想的启蒙者与熏陶者。他培养人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开拓人们的眼界,丰富人们的想象力,我们常谈论作为科学伟人的爱因斯坦,但很少人知道,他也是一个艺术乃至美的追求者。他常与普朗克一起演奏贝多芬的作品,常与友人一起朗诵海涅的《哈尔茨山游记》。在他看来有用的科学和有趣的艺术是相同的,因为他们最大的乐趣不是对物质的占有,而是不断的追求。这可能也恰恰点破了应试教育的弊端。日日夜夜地刷题背书可能会换来一个好成绩,但同时你的思维也被束缚,头脑变得僵化。而如素质教育所注重的对审美感的培养才能启蒙你的想象力,带来不断追求探索的乐趣,成为思想上创新力的摇篮。
庄子曰:“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有用,意味着一种奴役,无用意味着忠于本心。又如周国平先生所言:“我所说的‘情’便代表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它主张率性而行,适情而止,每个人都保持自己的真性情。”故审美之情不需大艺术家的超然境界,也并无什么门槛。在回家的路上,好奇路边的野花叫什么名字;月光皎洁之夜,能暂别书案,闹中取静,在月光下漫步;钻研一两道小菜,好在闲时与友共赏其味……也许只要这样,便可获得美的体验,激发对美的追求。故时尚的鲜花并为减少,是要保持真我,心向美,方可审美;细品生活,处处皆有美。
美好之物,多为无用。但也只有美能使人看清表层下的价值;能使人挣脱功利的禁锢;能富赋予人创造的乐趣。故有了审美之心,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谁说鲜花之于牛羊为饲料,有了美的眼光,牛羊也至少是个美食家。
论文学之美篇十八
摘要:可供我们分析艺术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将某幅绘画的物理性因素分离开来,在考虑他们相互关系的同时区别加以对待。一般来讲探索在实践创作中如何运用“调”实现个人情感价值的表现、视觉效果及心理反应.为实践艺术创作中表达内心带来启示。
关键词:调;音调;色调;节奏;明暗;空间氛围;审美效果。
“调”原本是音乐术语,转用到绘画上,往往是指“色调“。从艺术作品中看,色调的实际功用是非常明显的。“正是透明的色调,和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来的光的反射,把物象向前突出,使形象具有立体感”。“调”一词应用于多种艺术。可以说,调首先应用于音乐;然而,自从16世纪出现了艺术批评之后,“调”也用到绘画上来了。现在,音乐批评家也来添乱,他们在从事音乐批评过程中,常常将“调”一词同绘画术语组合在一起使用。如此一来,我们在报刊上会读到这样的句子:某某女士“由于缺乏丰富多采的色调,从而未能成为一名的优秀歌手。”音乐家使用“半音”一词的历史,几乎同画家使用“色调”一词的历史一样悠久。这些相互盗用对方术语的现象可能会走向极端,甚至发展到荒渗的地步,就象这段对达・芬奇《崇敬》一画的描述似的:“这棵梧桐树的艺术的造形与那颗椰子树的不连贯音符有关,。与生长在废墟上的那两颗树有关,它为整个构图凭添了一种色调节奏。”
罗斯金曾试想解释绘画中色调一词的含义,他说:“据我的理解,‘色调’指的是两件东西:首先是指物体形象与关系之间的虚实对比,这些画中的物体忽近忽远;忽明忽暗,相映成趣,组成完美的关系……其次,是指明暗之闻的色彩关系,这种关系使人即刻感觉到光的变化。”罗斯金对色调的解释并非十分清楚。也许,最好是把色调问题当作一个技术发展问题来加以处理。在用轮廓来暗示三维块体这个问题产生之后,继而又出现了以明暗分布来暗示块体的问题。线条是抽象的产物,与事物的视觉形象无关多线条仅仅在于暗示某一事物的意象。线条还可暗示对象的明暗分布(主要借助于线条的粗细变化),但线条最关切的问题是所谓实体的客观存在。光是流动的`,是一种不定现象,不时变换着自己的强度与角度。因而,仅靠固定而确切的线条是难以充分表现出光的变化的。鉴于此,我们采用了明暗法――即以黑、白二色之间的层次变化来表现光。艺术家为了真实地表现光,甚至在着色时,也要使用一定量的黑色颜料来冲淡光的亮度,以期形成一种明暗对比。马蒂斯的绘画表明,利用纯原色并置所产生的对比效果,可以对光作出图解式的暗示。
明暗层次变化过程可用来说明以下三种不同特征:1.光向影的过渡是在一种颜色或一个块体中进行的;2.在单色描绘过程中,不同颜色的相对强度有别于中性色度;3.实际明度或暗度与画中的主要光线的关系,是一种为整幅画面建立起来的关系。在拜读欧洲绘画中关于色调价值的详论之前,我们应先了解这个事实:东方艺术中的全部物质因素(如线条)皆从属于节奏与形式的抽象价值。“……在中国艺术与其他亚洲国家艺术里,形式主要靠线条来表现,单凭线条,就能表现出许多实实在在的形式;每一作品的地方色调是从涂抹在画面上的颜色中产生的。这种颜色通常是平淡的,然而,就象花瓣和鸟翼的情况一样,不同的色调会产生不同的层次变化。此外,随心所欲的层次变化可用来突出对象的轮廓,也有助于用线条来表现形式。”日本画家葛饰北斋的彩色版画《巨浪》,就是对这一地方色彩功用的简单图解。
文艺复兴初期的意大利画家在一开始研究光的效果时,曾把光与空间作了一下比较,发现如果不把空间分成层次,就很难表现出空间来。出于同一道理,也就是说,如若不处理好散射在所画物象上的光的层次,也就不可能表现出光来。如果整个画面上的光层次分明,就会使画面呈现出一种浅浮雕感,使画中的每一物象在明暗相宜的光影中脱颖而出。意大利画家曼特格那的绘画就充分体现了过一特征。
意大利画派是否完全认识到了这种无所不包的半透明气氛的视觉效果呢?看来还是一个疑问。甚至达芬奇――这位把光影科学发展到历史高度的大师――也曾承认:“尽管眼前的事物在互不干扰的情况下渐渐隐形,相互联结,但我还是要把我的(距离)法则确立在25码的空间基础上。就象音乐家一样,他们在融为一体的音调之间总要表现出一定的音调变化。”。
那种一直被称为‘窗户开放”(theopenwindow)的艺术理想,既表现一种统一的空间氛围的全部幻想,只有通过一种艺术传统才会得以实现。这种传统最早由法兰德斯画家凡・艾克创立,后来在维米尔这类画家的笔下臻于完善。事实证明,上述艺术理想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偏重技巧和科学目的,从而忽视了感受和审美目的。然而,在这期间,涌现出了意大利的提香、丁托列托、柯雷乔尔和北方的伦勃朗这些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他们凭其对于光影分布的熟练把握,利用上述艺术理想去追求纯粹的戏剧与审美效果。
也就是说,绘画的图案已成为一种光和影的图案,突出光影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明暗的对比,在一种配合旋律(盗用一个音乐术语)中,这种由光影变化形成的图案将与该幅绘画的组合结构融为一体。伦勃朗笔下的《善良的人们》就是一个范例。在这幅画中,简单的平面几何结构完全淹没在由光影形成的自由节奏与协调对比之中。
参考文献:
[1]德拉克洛瓦.德拉克洛瓦论美术和美术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约翰・罗斯金.近代画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意]阿尔伯蒂,论绘画[z],关晓辉译。
相关阅读:
雅颂乐章的艺术特征与美学价值。
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索赔的艺术。
从思想、艺术看《国语》和《左传》。
江西萍乡花果艺术包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