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集体备课教案(实用23篇)
教案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是教师教学的指导依据。写教案要注重细节,包括时间控制、教具准备和课堂管理等方面。在教案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对学生的主动引导和启发式问答,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科学集体备课教案篇一
集体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之一,是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必要前提和保证,它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群体智慧,使教师个人在研究交流、互动的思想碰撞中,博采众长,择善而从,真正实现资源共享。本学期我校的科学学科集体备课以市教研室的相关要求为指导,结合我校实际,通过老师们的积极配合参与,大家各抒己见,互相取长补短,让课堂“活”起来,集体备课工作也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备课效益大大提高,现将我们的一些做法总结如下:
一、实施过程:
1、制定计划
以教研组为单位,首先制定了详细的计划,确定主讲人,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2、确定任务,搜集材料
每个参加者本着积极参与的精神,充分挖掘和分析教材,并通过各种手段搜集各种有用信息,在备教材、备教法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为发言作好充分准备。
3、共同探讨,各抒己见
集体交流以讨论并形成教案为主,并附以讨论教、学具的准备、练习课的设计、安排。首先由主备人谈出自己对本节课或本周内容的见解、看法及教学设计,再集体交流后改进教案,再由主备人重新设计教案!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为了确保每一次集体备课的质量,我们组经过集体研究,采取了以下措施:
1、定活动时间和地点。
把集体备课时间固定在每周四下午。一到这个时间,全组教师都会放下手头的工作,准时到达多媒体教室参加集体研讨活动。
2、定中心发言人。
三、活动的大体程序。
观点和看法,为发言作好充分准备。最后,经过充分讨论后,形成最佳的教学模式。
四、活动的效果:
1、能有效凝聚集体的智慧
2、能显著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3、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集体备课是对教学工作进行全程优化的教研活动,使教师在教学的认知、行为上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更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
4、能大力促进学校的教科研氛围
集体备课中,一些大家感兴趣的课题,由于智慧的交流而得到理性的升华,其理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桥梁,教科研的氛围在集体参与的行动与反思中逐步浓厚。
五、活动的启示:
1、对《小学科学建议》新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又要关注学生科学概念的构建,尽量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小组学习是科学探究中常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在组织教学时,要做到让学生分工明确、人人参与,各司其责,同时相互合作,角色定期进行互换.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及时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求同存异、用事实说话。提倡在证据基础上的争论,尊重证据、尊重民主。
2、对新课标新的认识:把以“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活动转变为以“探究”为轴心的科学活动,即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又要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运用多种感官在活动中参与知识的发生和再创造过程,注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亲自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通过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3、集体备课为老师们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通过相互交流,了解他人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取长补短,推陈出新,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弥补了我专业知识的不足,使我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含量,提高了工作效率。更让老师们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协作、分享。
这次集体备课,给大家的感触很深,大家深深感到它的好处,也从中收获很多.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仅依靠个人孤军奋战,显然不可能的,集体备课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交流,取长补短,可以补充专业知识的不足。
科学集体备课教案篇二
设计意图:
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旋转现象无所不在,有的给生活带来了方便,有的给小朋友的游戏带来了乐趣,如:家里的电风扇、洗衣机;马路上的车轮;小朋友玩的呼啦圈等,因此,我设计了这一有情节的科学活动。在活动中我充分利用幼儿生活环境中的一些物品,创设了一个宽松、活泼的教育氛围,旨在通过幼儿自身的动手操作、与同伴的交流以及游戏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验探索的快乐。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旋转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能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体验探索的快乐。
活动准备:
1、伞、积木、陀螺、飞盘、风车等。
2、飞机、洗衣机、汽车、微波炉等图片。
活动过程:
1、感知旋转。
师:小朋友你们好!我是从旋转王国来的,你们可以叫我旋转姐姐!你们有没有到过旋转王国呀?在我们旋转王国里,所有的东西都会旋转。.来源屈.老师教案网;小朋友你们想到旋转王国去吗?可是进入我们旋转王国必须有一个条件,每个人都要带一样可以旋转的东西。你们看,在我们周围有许多东西:风车、积木、陀螺、雨伞等等,请你们动动脑筋想一想,玩一玩,把这些东西变成可以旋转的,这样你就可以进入旋转王国啦!
幼儿操作,教师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方法来使各类物品进行旋转。
鼓励幼儿大胆讲述并演示自己的探索发现。
师:你是怎样让它转起来的?
2、感知旋转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幼儿讨论后回答,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并引导幼儿说出旋转起到的作用。
3、游戏:寻找会旋转的东西
小朋友你们在教室里找一找还有什么东西是可以旋转的,我们可以把它作为礼物送给旋转王国的新朋友。(引导幼儿在幼儿园内寻找可以旋转的东西)
活动反思: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以幼儿的科学教学为切入点,尝试了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在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中,我也遵循了纲要中的多种原则。在本活动中,我以谈话导入,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通过提供多种幼儿身边熟悉的操作材料进行操作、观察、猜想、思考中体验、获取有关旋转的知识经验。
科学集体备课教案篇三
主备人
备课组成员
(九
年级组)
课题
课题3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
授课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3、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教学重点
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
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
教学用具
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空气中约有1/5体积的氧气,但是在有些情况下需要纯净的氧气,如何获得呢?
新课讲解:
一、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2)向上述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1)木条不复燃
(2)木条复燃
二氧化锰
1、过氧化氢水+氧气
过氧化氢在常温下能缓慢分解成水和氧气
讨论:
用过的二氧化锰能否再次使用?
备注(补充)
[实验2]
向用过的二氧化锰中再次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能否再次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现象]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以上实验可重复多次,好象二氧化锰永远用不完。如果在实验前用精密的天平称量二氧化锰的质量,实验后把二氧化锰洗净、干燥,再称量,你会发现它的质量并没有发生变化,把它加入到过氧化氢溶液中,还可以使过氧化氢分解。
小结1、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
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做催化作用。
二
有关催化剂:
1、催化剂的本质:“一变两不变”
2、催化剂的物理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可能改变
3、催化剂可使反应速度加快,也可使之变慢
4、催化剂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
5、离开化学反应就不存在催化剂
三、用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1、二氧化锰对氯酸钾分解起催化作用
二氧化锰
氯酸钾
氯化钾
+
氧气
加热
观察高锰酸钾是什么颜色?当它加热时能否产生氧气?
高锰酸钾(kmno4)
锰酸钾(k2mno4)+
二氧化锰(mno2)+氧气(o2)
[讨论]上述三个制氧气的反应与化合反应有什么不同?
四、分解反应的概念
分解反应就是一变多的反应。
即
a
b
+
c
四、总结反思
利用高锰酸钾加热和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应注意它们间的异同点,记住各物质的化学符号。另外通过比较,得出了分解反应的概念。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课题3
制取氧气
一、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二氧化锰
1、过氧化氢水+氧气
2、催化剂概念:一变两不变
二、用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二氧化锰
1、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加热
加热
2、高锰酸钾(kmno4)
锰酸钾(k2mno4)+
二氧化锰(mno2)+氧气(o2)
三、分解反应
1、概念:
2、形式:
a
b+c
教学反思
科学集体备课教案篇四
本组教材围绕“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由3篇精读课文、1篇略读课文和1个语文园地组成。《望天门山》赞颂长江的雄伟气势。《饮湖上初晴后雨》西湖的旖旎多姿《富饶的西沙群岛》反映了南疆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美丽的小兴安岭》描绘了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香港,璀璨的明珠》展示了现代都市香港的美丽和繁华。从导语到课文、到语文园地,各项语文活动的安排,都是围绕着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展现祖国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一主旨编排的。单元内各部分互相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听说读写各项能力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在二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和二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本组课文,可以将新旧两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山河壮美。学习古诗,要读懂词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其他三篇写景的课文,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在充分的阅读中,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加深对祖国山河的了解。同时,指导学生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两首古诗。
2、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按四季变化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5、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的,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1、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感情。
2、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我国西沙群岛的魅力和富饶。
3、准确理解课文描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的句子,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学习抓住景物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璀璨的明珠。
21、古诗两首 2课时
22、富饶的西沙群岛2课时
23、美丽的小兴安岭 2课时
24、香港,璀璨的明珠2课时 语文园地六1课时
科学集体备课教案篇五
教学要点:
模拟生活场景,学习辨别和选购常见瓜果,认识综合运用感官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感官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
生、熟、新鲜、采摘时间较长的西瓜各一个。其它瓜果蔬菜若干。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买过水果吗?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回瓜果供应商和采购商,来展示一下我们选择瓜果的本领吧!
二、瓜果交易会。
瓜果交易会的活动规则:
1、小组分工合作,分别负责采购和推销自己小组的瓜果。
2、负责推销的同学要设法向别的小组负责采购的同学介绍自己小组的瓜果的优点,争取以更高的价格成交。
3、负责采购的同学认真选购,争取以合理的价格买进。
4、当小组内认为购买的瓜果不满意时,如时间允许,可以继续卖出和买进,小组成员须协商进行。
5、小组共同参与,必须卖出和新买进水果。
6、及时填写采购单,记录交易时的观察收获和发现的问题。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三、交流总结。
通过这次活动,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科学集体备课教案篇六
集体备课是教师合作研究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是发挥教师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的备课形式。它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群体智慧,使教师在研究交流的思想碰撞中,博采众长,择善而从。本学期我们回民小学积极响应中心学校的号召,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工作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备课效益大大提高,现总结如下:
一、建立备课组,发挥集体优势。
为了能更好地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取长补短,我们成立了教导主抓的集体备课组。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长处,形成优势互补,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制定计划。
开学初制定了详细的计划,文科组确定了低年级的备课组长,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集体备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三、确定任务。
在进行集体备课时,我们采取主讲人轮值制。首先由主备人选定课题,写好教案初稿,并充分作好发言准备。同时预先通知各个成员,充分挖掘和分析教材,并通过各种手段搜集各种有用信息,在备教材、备教法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为发言作好充分准备。
四、强化参与。
内容进行消化、吸收,再补充,并进行修改,形成有自己特色的适合本班的教案。因此,集体备课不是个人备课的简单重复,而是个人备课的再认识,再创造的过程,是个人备课的深化和延伸。所以,我校强化教师的积极参与意识,把集体备课变成每个教师的自觉行动,让每一个教师都能真正参与到这一活动中。
五、共同探讨,各抒己见。
活动时,首先由主备人陈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并将本课在书中所处地位以及本课的大概内容加以分析和介绍。然后由大家自由发言,就本课的各个部分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导入新课部分选出最新颖、独特且能吸引学生的方案,并用材料加以辅助。教学重点部分,首先由主备人陈述自己的见解,其他人分别发言,要求发言必须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同时要把相应的教法、学法融入材料分析之中。最后,总结出既能阐释清楚课本观点,又能使学生容易接受的教法和学法。教学难点部分,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集大家的智慧与一体,分析出一种既不脱离书本又使学生通俗易懂的教法和学法,争取作到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相统一。当讨论完毕后,主备人负责整理和总结,形成集体智慧的结晶。
六、存在的问题。
1、由于我校教师都身负繁重的教学任务,工作量大,因此有的学科备课组准备的不够充分,显得有些仓促。
2、有时学科主备人说课后,听课教师或者是发言不积极,或者是赞不绝口,没有真正达到教研的目的。
七、改进办法。
1.提高认识,促进行为的自觉化。组织教师学习讨论集体备课的意义和作用,交流使用集体备课后的收获,使教师进一步认识到集体备课应是教师个体思维的碰撞,是教师共同智慧的结晶。
2.改革评价制度,激发教师备课热情。
总之,经过这一学期的集体备课,大家都受益匪浅。我们不仅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而且提高了我校整体授课水平,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科学集体备课教案篇七
参与人员:语文组全体成员。
作文:为心灵寻找一个有温度的字眼。
——学习写得有文采。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好的文章必须同时具备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
指导学生写出能表现某一思想或意愿的句子。【教学难点】。
让学生跳出有限的理论,为自己的思想找到一个有创意的表达。【教学创意】。
本节作文课的整体教学思路是:让学生扎扎实实地走进去,轻轻松松地走出来。
一、导入。
谈话式导入。
二、文质兼美。
活动欣赏一篇以“成熟”为话题的作文出示课件一(美丽的灵魂)。
感悟成熟是人的一种气质,是我们大家每天都在经历着的,我为了把这样一个琐碎的、无形的的内容写得具体,就想到把“成熟”与人的优秀品质联系起来,比如乐观、执着、甘于寂寞等,然而要做到“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还要锤炼语言。于是在文章的第二段(出示课件二)我以四季中有代表性的事物为喻体:成熟是面对荒凉仍要破土而萌的小草,成熟是无人欣赏也要亭亭玉立的野荷,成熟是懂得适时绽放的金菊,否则哪有人记得菊花的清香,成熟是不轻言放弃的残雪。
小结写文章首先必须有个好的思想,继而找到使这种深刻思想得以彰显,得以成熟的优美文字,即为自己的心灵、思想寻找到一个有温度有力度的字眼,这样写成的文章就具备了“文质兼美”(出示课件三)的特点。
三、讲究文采。
过渡语这里的“文”就是文章的文采,“质”就是文章的思想,那么什么样的文章能称为有文采呢?就是要在准确表达内容的前提下,做到词语生动、句.....式灵活、修辞巧妙、意蕴丰厚。下面我们就从精彩的语段理解文采,从文采的角...........度锤炼语言。
出示课件四。
(一)词语生动。
在新疆的塔里木河河畔,那一片沙漠荒原的土地上,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树,它的名字叫胡杨,胡杨树不畏风沙干旱,严寒酷暑,扎根于地下的根系比生长出地面的枝叶还要庞大,据说胡杨树活着不死一千年,死后不倒一千年,倒地不烂又一千年,下面是对胡杨树的一个描写片断。
出示课件五。
每一棵树的树干都扭曲着,如同剽悍的弓箭手拉开强劲的弓弩,绷开一身....赤铜色凸起饱绽的肌肉。..赏析语段描写的是胡杨树在风沙的卷裹下,周身都是破损的树皮,皴裂着粗大的口子,“扭曲”一词不仅写出了胡杨树生长环境的恶劣,而且可以使我们看到胡杨树与风暴斗争的痕迹,狂风袭来,胡杨被吹弯了站起来,狂风再一次袭来,胡杨树倒地后又爬起来,逐渐成了扭曲状,如果换成“弯曲”,就没有这种效果了,同学们可以回想一下,我们这里偶尔遭遇一下风雪,路旁的树都呈现出一种顺势而倒的情形,那就是弯曲。再看“绷开”一词,用得很有力度,给人一种痛快淋漓之感,就像一个钢琴家甩开臂膀大开大合的演奏,也像运动员挥动球拍给出的致使一击,“饱绽”一词呼应“绷开”,更是体现出胡杨树顽强的生命力,这里仿佛有个有趣的情形,肆虐的狂风本意要撕破胡杨树的衣服出一下胡杨的丑,谁知反而被胡杨饱绽的生命给震慑住了,在这里,作者要向我们展示的是胡杨树的力量之美,可文段不着一个“力”字,我们却分明感受到了。
小结追求文采的第一步就是善于选用能绘声、绘色、绘态的词语,做到写.......景状物,求其穷形尽相,写人叙事,求其惟妙惟肖,抒情言志,求其情理畅达。...........................要求以“蜘蛛结网”为话题,分别写出褒义、贬义且语意完整的一句话。褒义像蜘蛛结网一样,一丝不苟,才有圆满的结局。贬义像蜘蛛结网一样,企图网住别人也网住自己。
四、积累方法。
过渡语大家知道“推敲”一词的来历吧,也知道“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以及“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可谓一字传神,还有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可见锤炼语言虽然辛苦,但十分重要,所以老师给出一个锤炼语言的方向。
五、课堂小结。
由抽象的思想到具体的文字,就像过一座独木桥,桥下的流水会让你战战兢兢,桥身的颤动会让你时时止步,总之,你得小心翼翼,不那么顺利地走过去,过去了,你会看到别样的风景,在每一个思想的背后都有这样一座独木桥,那就看同学们愿不愿意走,走多了,走顺了,就能达到“妙手偶得”,浑然天成的境界了。
六、习作训练。
请以“欣赏”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要求:1.请自拟题目,按要求写作;
2.文体不限;
3.为心灵寻找一个有温度的字眼,学习写得有文采。
科学集体备课教案篇八
内 容2、《瀑布》
第二课时
内 容4、柳笛与榆钱
1、通过观赏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搜集资料,加大对花的了解的力度。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习惯。
3、围绕有关花的内容写一段话。把这段话写清楚,写具体。培养学生运用资料的能力。
积累成语及名句。
围绕“花的世界”写一段话,培养观察能力。
花的图片、花名、花的用途等资料。并提前布置下面内容:
1、要求学生观察家里、公园、街道上的花。完成表格的填写。
观察记录
花名
观察顺序总体印象局部印象
(样子、颜色、姿态、气味)赞美
(用途)
2、查找有关花的资料。
一、教师谈话: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鲜花盛开。无论走在繁华的街道还是僻静的小区;无论是在绿色的田野还是小小的花坛,都可以看到五颜六色的花朵,让我们感到万紫千红的春天正悄然而至,它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二、交流预习内容:
1、你看到了什么花,请说说你的观察感受。
(要求学生介绍花名、花的姿态、形状、颜色、长势等)
2、还可以把有关花的花期、用途等资料做介绍。
三、出示图片,指导写文
1、出示图片:
迎春花桃花月季
樱花玉兰花
2、指导写文。怎么介绍这些花呢?
迎春花:
(1)出示文字片在“迎春花”图片的下边。
(2)读描写迎春的例段。想想这段话是怎么介绍的?
(例段要求:从形、色、姿态几方面介绍的。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写的。)
桃花:
(1)出示文字片在桃花图片下,读例段。
(2)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3)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桃花的?
(例段要求:花名传说、用途、生长地、生长期、花期)
月季:
(1)出示文字。读一读例段。
(2)这段话与刚才两段话有什么不同?
(例段要求:是从赞美花的精神、作用的角度写的。)
3、小结介绍花的角度:
(1)可以从花的颜色、形状、姿态、气味等几方面写。
(2)还可以从花的传说、花的学名、花的生长地、生长期、花期、用途等方面介绍。
(3)还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写。
(4)赞美花:
可以从花的特点谈如耐旱等。从花的精神、花的用途、它带给人的启示等方面赞美。
4、怎么写
(1)有顺序:从整体到局部,局部又是从上到下的顺序安排的。
出示月季花文字片,读一读,研究写得好在哪儿?
(从运用修辞方法上;从运用好词佳句上;从表达情感上。)
(2)运用多种写法。
(3)小结:运用比喻、拟人手法使人像看到了花一样,带着喜爱之情写,表达自己对花的喜爱之情。
四、提供资料
1、有关“花”的词语。
2、部分花的资料、例段
例段一
春天,满树粉红色的桃花可好看了。如果你仔细一看,每朵桃花四个瓣,花蕊是黄白色的,还有一股清香味,真是使人赏心悦目。我爱套话,不仅在于它美丽,而且在于它预示着未来的收获。
例段二
我家的前后左右都是鲜红的樱花,一树树、一簇簇,鲜艳欲滴。每一棵树干都戴着一顶美丽的王冠,花枝随风摇曳着,活像一群快乐的姑娘,做着各种婀娜的姿态。青绿的细枝被一个个精巧的花球儿,挂得弯了腰。我盘亘流连,爱心欲醉,忍不住攀了一枝细细端详,每个花球都是由几十朵樱花组成,软绒绒的,红彤彤,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清香。盛开的花朵落落大方,异彩流光,花瓣一瓣挨着一瓣,托着芽黄的蕊,朵朵都像一个个小酒盅,那酒盅里宛如斟满了春天醉人的美酒。那欲开还未开的蕾口未启,就像熟睡的婴儿张开鲜红的小嘴,可爱极了。再看,在那鲜艳的花球底下,还有几个嫩绿的小叶芽,它们也探出尖尖的小脑袋,向人们报告春讯呢。
五、写一段话
1、围绕“花”写一段话。
2、写好后和同学交流。
3、班级评价。
六、修改后抄写在本上。
科学集体备课教案篇九
1、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3、热爱春天,愿意去观察、发现。
第一课时。
一、古诗引入。
出示古诗《早春》,老师范读或由会读的同学朗读,再说说早春的特点。
春天刚刚到来的时候,脚步轻轻,若隐若现,羞羞答答,躲躲藏藏。我们必须留心观察,才会发现春天的踪迹。当我们发现春天的时候,心里一定会荡起一阵惊喜,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让我们先读读课文,看看文中的小朋友在春天里发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想办法记住生字。
2、在小组里由组长带领大家学习自己不认识的生字,注意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3、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认识的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三、再读课文,感知发现。
自读或小组合作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后说说课文中的小朋友发现了什么。
四、配乐朗读,读出感情。
播放轻音乐,创造想象的氛围。教师与学生一起的'轻音乐声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课文。
1、交流自已课后找春天的情况。
2、你感受到“我们几个孩子”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找春天的呢?再带着这个问题读“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体会作者急切、向往、激动的心情,感悟“冲出、奔向”等词语。
3、你从“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这个句子中能体会到什么?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说说初春的特点,从而体会课题中的“找”字,体会课文表达的发现的乐趣。
4、作者找到的春天是怎样的?带着这个问题反复读课文,从找春天的过程中感悟春天,体会找春天的乐趣,体验发现的快乐。体会课文语言的美感和蕴含其中的感情。
5、带着欣喜的心情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找到春天的欣喜与激动。
二、指导写字,完成课后练习“找找说说”
1、重点指导“溪、摇、躲、解”四个字。注意提示和范写容易写错的笔画和部件。
2、采取同桌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找找说说”的练习。
三、选读课文,自主积累,练习背诵。
1、展示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或段落,说说自己读后的体会。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兔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可以读读背背,可以读读抄抄,也可以试着默写。然后让部分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积累的词句或段落。
3、练习背诵课文。
四、迁移运用,拓展想象。
1、画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然后写一句话。
2、齐唱《春天在哪里》的歌曲,在想象中结束教学。
科学集体备课教案篇十
三、教学计划(主要针对阅读和作文教学,在此间和课堂插入基础知识的学习)。
1、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教材,充分利用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独立思考,敢于创新,提高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阅读的能力;要求学生书写工整,上课要用普通话。
2、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教材,利用工具书初步了解所学知识,提出质疑,或通过课外书籍、网络、咨询、请教等收集有关资料,或在生活和社会的大课堂中寻找与课文相关的信息,或按照老师布置的思考题,做好准备。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认识、问题等走向课堂,促进课堂上的学习,更为学会收集、组织分析和学会运用知识,提供了锻炼机会,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激发学生课堂上“我要学”的欲望。
4、根据这几年的中考题来看,要特别重视阅读教学,扩大阅读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1)先预习、泛读,让学生在心中对文章主要内容有个大致的轮廓。
(2)精读,对文章的局部,即对字、词、句、段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达到对文章有更深层次的掌握,使心中的轮廓更透澈、鲜明。有了总体印象之后,还要抓住文章的具体内容、具体人物、情节、结构和具体的描绘,进行深入精读,达到从“点”的深化掌握,到“面”的深刻理解。
(3)找重点的阅读来让学生去做(每周至少一篇)。
5、继续采用上学期的合作学习小组(4人,前后桌为主)。课堂上,尝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对老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自学后,小组合作解决,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会各抒己见,大胆发言,大胆提出反对意见,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既当老师又当学生,学习就会是积极的。
6、加强作文指导,提高作文能力。训练题要创设情境,帖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说、想说话,要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创作激情作文;作文评改也要形式多样,坚持“多写少改详评”原则;如可让学生穿插改阅或自行改阅,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面批,多写有激励性的评语。
7、将文言文作为硬件,除在课堂上精讲多背外,把文言文知识总结成试卷、课件,变换形式让学生熟稔于心中,为中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8、搞好单元过关的训练和测试。每单元结束后测验一次,通过语文成绩动向表对没过关的同学的课外辅导,力求人人过关。
9、认真备好课(制定一份备课计划方向表)。继续络的有关理论文章,进一步提高自己素质和业务水平。继续学习计算机技术,上好多媒体课。继续摸索、实验,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重点是阅读教学方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科学集体备课教案篇十一
人教课标版教材一年级上册总复习(p116~121)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共分五个部分:20以内的数,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图形,认识钟表,用数学。
“20以内的数“的复习。重点是20以内数的顺序,数的序数的含义以及组成。“20以内数的组成”重点是使学生熟练掌握11~20各数是由1个10和几个1组成的。
“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的复习。重点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每一个计算问题,学生应能根据已学知识,迅速、准确地判断出怎样计算,并很快说出得数,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认识图形”的复习。重点是让学生能够形成对四种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表象,并能辨认这些图形。
“认识钟表”的复习。一方面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另一方面,通过练习看接近整时的钟面,使学生进一步说出大约是几时。
“用数学”的复习。
重在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合理利用各种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把数概念、计算和用数学分别集中起来复习。这样好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期分散学习的各部分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重点:复习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难点: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这部分内容可用4课时左右进行。教师可以结合本班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如平时教学中发现学生掌握得不牢固的部分要重点复习,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要重点给予辅导。
科学集体备课教案篇十二
复习内容: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感受现代生活 复习课题:第六课飞天梦想
第七课人类的翅膀
课前准备:课前把要复习的内容整理成问题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抽时间先把会做的题做了。
考标链接: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知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感受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运用)复习内容: 第六课飞天梦想 1、我国的科技现状:
我国在航天技术、核技术、基因测序、杂交水稻等诸多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跃居世界先进行列。但我国的科技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2、我国科技落后的表现:
公民受教育的程度不高,文化水平总体较低; 研发经费、技术管理、科学环境、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科技国际竞争力等在国际上排名不高; 在高科技领域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的尖端技术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3、4、辉煌的科技成就离不开科学家的辛勤劳动和献身精神。科技兴国战略:
(1)我国实施科技兴国战略的原因: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还比较低,科技水平、民族文化素质不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归根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 我国科技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很落后。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实施科技兴国战略。
(2)实施科技兴国战略的内容(关键):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教育创新、科技创新)。
(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国家怎么做:
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 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的热情和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全面客观地看待科技对人类发展的影响,明确科技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人类; 科学要关爱生命关爱世界,科学家也要关注科学研究成果是否合理; 在科技发展过程中,人类需要时刻修正科技发展的方向,修正科技成果应用的范围。5、创新的重要性: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 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课堂环节:
1、复习上堂课复习过的内容(学生齐读复习内容)(5分钟)2、检查学生课前自主复习的情况(做题情况)(5分钟)3、教师讲解复习内容题目,学生做笔记补充。(20分钟)4、学生齐读本堂的复习内容,理清头绪,加深印象。(5分钟)5、给予学生一定时间自己读、背当堂课复习的内容。
科学集体备课教案篇十三
1、使学生在运水游戏中,再次感知水的特性。
2、能认识和选择在不同情况下适宜运水的工具、材料,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3、在活动中充分感受玩水带来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水、充气盆、空桶、漏斗、瓶子、小水桶、小杯子,小铲子,小筐、小勺子、毛巾、棉花、吸水纸、海绵等。
(一)谈话引起学生对水的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水吗?""水是什么样的?""玩水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不能把自己和同学的身上弄湿)
(二)通过玩水,自由探索。
1、运水。
(1)我们今天接到一个新任务,就是把这边水槽里的水运到那边的水槽里去。(不能直接倒,并且不能漏了水或着撒了水。)
(2)学生运水。(渗透教育“水是很珍贵的,别把它漏到地上了。”
2、看图片。
师:看着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水会流东,水很珍贵,要节约用水;谁能给人们带来方便,也能带来危害。)
(三)活动延伸:
师:今天的任务都完成得很好,下面让小水轮转起来。(两人一组)
科学集体备课教案篇十四
教学。
目标:
1、描述传染病特点,认识传染病。
2、介绍传染病流行环节及预防措施。
3、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积极预防传染病。
重点: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及预防措施。
难点:
病原体的认识。
授课进程:
一、引入:
学生:纷纷举例(可能有人谈到癌症等)。
教师:好,那大家觉得到底什么才是传染病呢?
二、新课:
1、什么是传染病?
学生:会传染,可流行;由病原体引起。
教师:强调病原体是生物,多是微生物和寄生虫。
可在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
2、传染病的危害:
教师补充霍乱、艾滋病、非典等危害。
3、传染病的流行及预防。
传播途径:从“发”到“收”的方法、过程。
学生:认真领会。
教师:那么,我们可以怎样来预防传染病呢?学生:分组讨论后自由发言。
隔离病人;
杀灭蚊虫;
打预防针;等教师:
总结。
控制传染源:杀害、圈养、隔离等。
切断传播途径:灭蚊、讲卫生、空气消毒等保护易感者:锻炼身体、打预防针等。
4、常见传染病:
a、感冒:
教师介绍:多由病毒引发,经空气传染。
学生思考:怎么预防(锻炼身体、注意冷暖、空气流通等)b、非典:
教师介绍:非典型性肺炎(白细胞不增多),空气传播。学生总结:我们国家如何预防非典(隔离病人为主要措施)c、蛔虫病:
教师:人体最常见的传染病,人体寄生虫。学生:阅读书本相关插图,了解蛔虫生活史。
教师补充:蛔虫病主要症状(消化不良,磨牙等)学生:说出如何预防蛔虫病。d、肺结核:
教师:由结核杆菌引起,经空气传播。
多锻炼身体、打卡介苗可预防。e、病毒性肝炎:
教师:由病毒引发,经食物传播。
(引发学生回顾食物的消化)f、艾滋病:
教师:简介病人自我抵抗力降低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三、
练习:
书本:p111,t1,2四:小结:
板书重述。
五、作业:
1、查找艾滋病的有关知识,注意其传播途径。
2、为了预防传染病,你平时要怎么做?
3、练习册有关作业。
科学集体备课教案篇十五
本单元选取的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都是引导学生在感受爱、表达爱、奉献爱的过程中体会爱的重要性,把握正确的生活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古诗两首》是本单元的开篇之作,抒发了人世间最普通的友人离别之情,作为感情基石,为学生学习后面的课文打下了基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安西是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科学集体备课教案篇十六
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学会比较大小明显的三个同样的物体。
2.了解排序的简单方法。(大中小、小中大)
活动准备:
1.小猪、小熊一家头饰
2.大中小号碗、叉子、礼物盒、球、玩具、生日蛋糕等。
3.大中小三个大小不一样的字卡。
4.ppt课件
活动过程:
1.出示幻灯片。请幼儿观察,图片上是什么?
师:大家看,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什么美味的食物?
幼:蛋糕。
师:小朋友知道什么时候吃蛋糕吗?
幼:过生日的时候。
师:那么,大家猜猜看,今天是谁的生日?()
幼:小猪
2.出示幻灯片。
幼:……
3.出示幻灯片
师:小猪的好朋友是小熊一家,请小朋友说一下,这位戴着大大的眼镜,身材也是大大的,是小熊家的谁?中间的第二大的,穿着漂亮衣服的是谁?个子小小的是谁?(简单灌输给幼儿大中小的概念。)
幼:熊爸爸,熊妈妈,熊宝宝
4.出示幻灯片
师:再一次展示熊爸爸,熊妈妈,熊宝宝,让幼儿自己说出大大的熊爸爸,小小的熊宝宝,第二大的熊妈妈。
5.出示幻灯片
师:接着讲故事,收到小猪的邀请,小熊一家带上自己的礼物盒准备出发了,请幼儿说出礼物盒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幼:大中小
6.出示幻灯片
师:请幼儿说出哪些礼物盒是熊爸爸,熊妈妈,熊宝宝带的?
7.出示幻灯片
师:收到礼物,聚会马上也要开始了,小猪要请好朋友们开始吃蛋糕了,请幼儿帮助小猪来分餐具和蛋糕。
二、引导幼儿学会思考,养成物品用完,要随时整理整齐的好习惯,知道如何将物品排列整齐。
1.出示幻灯片
师:吃饱了,喝足了,小猪的家里成什么样子了?
幼:乱糟糟。
师:那我们怎样帮助他们收拾一下呢?
幼:把相同的物品摆放在一起。
2.出示幻灯片
师:展示大中小三种不同的柜子,请幼儿说出这三种柜子有什么不一样地方?
幼:大中小
师:出示幻灯片,展示大中小三个字,让孩子认识大中小三个字。
师:出示大小不一样的大中小字卡。巩固认识。
师:现在我们把物品摆放到这三个大小不一的柜子里(礼物盒、球、碗、叉子)
幼:……
师:物品摆放整齐了,屋子里干净整齐了很多,大家也要养成物品摆放整齐的好习惯。
三、活动延伸
收拾完屋子,天也黑了,小熊一家要回家了。这一天,大家玩的太开心了。小朋友也要学习小动物们团结友爱的精神,也要养成物品随时摆放整齐的好习惯。
科学集体备课教案篇十七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掌握字形、字义。积累文中好的词语。
在准确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中心,理解体育所蕴含的伟大精神。教学准备。
查询关于作者顾拜旦及奥运会的相关知识;准备与课文有关的多媒体资料。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奥运会画面。
提问:这些画面都与什么有关?谈谈从这些画面中你感觉到了什么?
二次复备。
画面如:刘璇的体操,刘翔110米跨栏,竞走运动员脸上的汗水,奥运冠军站在领奖台上等等。体育能给人们带来诸多美好的感受,被誉为现代“奥运之父”的法国人顾拜旦,就曾经热烈的讴歌过体育。请同学们翻开课本,先快速阅读课后信息窗。
二、预习反馈,了解学情。
1.学生展示自己在课前查阅的有关奥运会及顾拜旦的相关资料并做简要的介绍。
2.请同学们大声朗读《体育颂》,在朗读过程中融进你们对于体育的切身体会和美好联想。圈点勾画出生字、生词。
三、初读感知,质疑问难。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说说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文章高歌了体育所蕴含的伟大精神)。
2.全篇由9个自然段构成,每段都由“啊,体育”开篇,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赞颂体育的,写出内容提要。(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从以下九个方面赞颂体育:(1)体育是生命的动力。(2)体育能塑造美。(3)体育能体现正义。(4)体育能培养人的勇气。(5)体育能使人赢得荣誉。(6)体育能给人带来乐趣。
二次复备。
(7)体育能增强体质。(8)体育可以推动进步。
3.反复朗读课文,将未能理解的段落或句子提出来,全班讨论解决。如:
(1)“你猝然降临在灰蒙蒙的林间空地,使受难者激动不已”。受难者为何激动?(体育给地球和全人类带来希望的阳光,带来生命的活力)。
(2)体育“向暮年人微笑致意”的含义是什么?(同上)。
(3)为什么说体育就是“培养人类的沃土”?(体育能增强民族体质,矫正畸形躯体,对于民族振兴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1.学生自由地朗读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反复品读,并在班级中交流自己的体会。
2.自由地朗读课文,试一试应用怎样的语调、语速朗读课文,才能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课文应用高昂、激越、赞美的语调,才能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感情。)。
3.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主题深化,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奥林匹克精神。2.比较阅读《手拉手》。
二次复备。
(1)看一看这首歌词颂扬了怎样的奥运精神。(友谊、团结、参与、公平竞争)(2)两篇文章的风格又有什么相同之处:(结构工整严谨;语言简洁而热情洋溢,读了让人振奋而昂扬)。
三、总结全文,学法梳理。
1.文章通过热情洋溢的文字,讴歌了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
而意浓。
2.文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画出相关语句,自己练习读一读。
3.文章运用了第二人称的表达方式使文章亲切而热烈,情真。
四、畅谈收获,布置作业。
1.引言:同学们,这篇文章通过热情洋溢的文字,讴歌了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使人们树立正义、勇敢、荣誉、快乐的精神观念。学完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2.学生畅谈学完本文的收获,如对体育的认识,对体育精神的感悟等。
3.作业: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精彩语句。
五、板书设计。
体育。
一、生命的动力。
二、你就是美丽。
二次复备。
三、你就是正义。
四、你就是勇气。
五、你就是荣誉。
六、你就是乐趣。
七、你就是培养人类的沃土。
八、你就是进步。二次复备。
九、你就是和平。教学反思。
科学集体备课教案篇十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运水游戏中,再次感知水的特性。
2.能认识和选择在不同情况下适宜运水的工具、材料,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3.在活动中充分感受玩水带来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准备:
水、充气盆、空桶、漏斗、瓶子、小水桶、小杯子,小铲子,小筐、小勺子、毛巾、棉花、吸水纸、海绵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起学生对水的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水吗?""水是什么样的?""玩水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不能把自己和同学的身上弄湿)。
(二)通过玩水,自由探索。
1.运水。
(1)我们今天接到一个新任务,就是把这边水槽里的水运到那边的水槽里去。(不能直接倒,并且不能漏了水或着撒了水。)。
(2)学生运水。(渗透教育“水是很珍贵的,别把它漏到地上了。”
2.看图片。
师:看着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水会流东,水很珍贵,要节约用水;谁能给人们带来方便,也能带来危害。)。
(三)活动延伸:
师:今天的任务都完成得很好,下面让小水轮转起来。(两人一组)。
科学集体备课教案篇十九
教学目标:
1、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征,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2、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1、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征;
2、能定性地描述溶解变化;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食盐、白糖、勺子、筷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我们今天研究的主题是什么?
生:水变咸了(师同时板书)。
师:水为什么变咸了?
生:因为放了盐。
师:怎么知道水里放了盐?
生:尝一尝。
师:老师这有一杯溶液,谁来尝一尝?(指生品尝)
师:是盐水吗?
生:不是,是糖水,因为它是甜的,说明放了糖。
二、认识溶解。
师:同学们想不想做一杯甜水和一杯咸水呢?生:(齐答)想。
师:怎么做?说说你的方法,并说一说要用到哪些物品和器材。
(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表现好的同学给予小组鼓励。学生按照老师给的提示来配置溶液。(师巡视、指导)
强调:边做实验变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学生配置的溶液展示,并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引导:那我们刚才放到烧杯里的盐和糖去哪了?
(生来回答:化了、看不见了……)
引出:我们科学上称这种现象为“溶解”,根据我们刚才做的实验,你认为什么样的是溶解?(生讨论交流汇报,师简述溶解的意义)
三、深入探究,拓展认识。
在水里是不是所有的物品都能溶解?学生交流后师小结。
四、课堂反思: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指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五、作业布置:
把食盐水倒入盘子里,放在窗台上,没议案进行观察,会有什么发现?
科学集体备课教案篇二十
科学概念:
1.材料经过加工、改造、优化后,它的性能会发生改变。
2.性能得到改变与优化的材料可以用来制作具有一定功能的物品。
科学探究:
1.通过折的方法对普通的纸进行简单加工与改造,比较纸在改变前后的变化。
2.在老师引导下,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纸折叠前后纸的承重、隔热、弹性等方面的变化。
科学态度:
1.激发学生加工、改造材料的兴趣。
2.尝试多角度、多方式地认识材料。
二、教学准备
1.学生材料:普通a4纸、橡皮、订书机、方形塑料盒、热水、活动手册、小盒子、卡纸带。
2.教师材料:瓦楞纸板、课件、纸弹簧、普通a4纸、纸弹簧礼盒。
三、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展示交流
1.(出示一张普通a4纸)小朋友们,认识吗?这是一张普通的(白纸)(板书:普通纸)它有什么特点呢?(板书:薄、软、容易撕、可以画……)
2.你有什么办法让这张纸发生变化吗?
3.今天,老师没有带剪刀、彩色笔等工具,所以,我们用折的方法让它发生神奇的变化。注意,是神奇的变化。到底有多神奇呢?我们来看,这张普通的纸横跨在盒子上,不能承受小木块的重量。(演示)我们要来折一折,让这张纸横跨在盒子上能承受订书机的重量。想挑战吗?(ppt出示要求:挑战任务1:让加工后的纸横跨在盒子上,能承受订书机的重量!挑战时间:2分钟,音乐响起,停止挑战。)注意,成功的小组要保护好自己的纸,等会要上台来展示的哦!材料在桌子上,白纸每人一张,塑料盒和订书机同桌共用。
4.学生活动:每人一张白纸,尝试着用折的`方法让白纸能承受订书机的重量。
5.(瓦楞状纸)上台接受挑战,展示说一说,你是怎么折的?(ppt出示)
6.其他成功的同学也是这样折的吗?一样的吗?
(二)实验探究、交流研讨
1.是什么让这张白纸产生了神奇的力量呢?这两张纸有什么不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折叠后白纸侧面的形状。这种波浪形的纸,(板书记录纸的侧面形状)我们把它叫做瓦楞状纸。(板书:瓦楞状纸)
2.经过我们的加工,瓦楞状纸产生了神奇的力量,能承受比较重的东西,那它还有其他方面的变化吗?让我们一起来测试一下纸的变化。怎么测试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实验记录单。会操作吗?真的会?那老师要考考你了,摸一摸该怎么来操作?实验之前,老师还有一些小小的提醒:两人合作;每个小朋友都操作一下,记录在活动手册上。完成后,整理材料上交。特别提醒,手拿玻璃瓶时小心烫手!!!
3.汇报交流(板书:承重本领好,隔热好,有弹性)
(三)举例应用、引导思考
1.你在哪里见到过瓦楞状纸?介绍瓦楞状纸的应用。
2.观察瓦楞纸板。瓦楞纸板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要这么设计?
3.(ppt)出示各种瓦楞状纸的应用,思考:这些物品为什么要用瓦楞状的纸做?
4.小结:我们把一张白纸折成瓦楞状的纸后,它的承重能力变强了,隔热效果好了,而且还有弹性了。
(四)课后延伸、演示操作
1.今天,我们利用了折一折这么简单的方法,加工了一张白纸,使这张白纸发生了神奇的变化。其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对一些常见的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让它们发挥更大的作用。
2.课后,我们尝试着在报纸上刷一层食用油,再拿一张没有加工过的报纸,往两张纸上分别滴上一滴水,观察它们的变化。播放视频。(活动手册)
科学集体备课教案篇二十一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放大镜(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平面镜片。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猜想
1、导入:
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我来介绍一下放大镜。(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介绍)。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1)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二、探究与实践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拓展与创新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说说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尝试利用放大镜来放大物体。
四、小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科学集体备课教案篇二十二
1.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科学探究目标
1.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2.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2.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里,水蒸气、水、冰三态共存,水的三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冰融化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难点:持续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图片:冰慢慢融化的场景。
提问:冰在什么条件下融化成水呢?
2.出示一块冰。
提问:如果给这块冰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
3.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冰融化的场景,唤起学生前概念“温度升高,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并将冰融化需要吸收热量的道理暗含其中。
二、探索
观察一:冰块融化了
1.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给冰块加热?
2.教师出示吸管并指导:用吸管对着冰块的某一部分不断吹热气。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4.引导学生说说发现:
冰块发生了什么变化?
冰融化成水的原因是什么?
观察二:冰融化的过程
1.引导小组讨论实验方法。
(1)预测冰在融化过程中会有哪些变化?
(2)我们可以怎样用实验验证?
2.出示实验材料:一杯热水和一支试管(内有冰)。
提问:你能利用这些材料使试管中的冰温度越来越高吗?
3.明确实验步骤和观察重点。
(1)在试管的冰面处做好标记。
(2)将试管浸入水中,观察变化。
(3)冰完全融化后,标记水面的高度。
4.分发材料,小组观察,教师指导。
5.引导学生汇报发现。
冰在融化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怎样变化的?
6.小结:冰吸收热量,温度上升,固态的冰融化成液态的水,体积变小。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预测冰融化成水可能出现的变化,是希望学生能注意到试管里冰的体积、形态等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冰融化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冰如何融化成水这一现象的直接认识。
三、整理水的三态变化。
1.呈现资料。
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冬季下的雪也是固态的水。
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
2.小组讨论。
(1)水、水蒸气和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2)用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画转化图的方法,引导学生整理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进一步感受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以及水的三态变化的规律。
四、研讨
1.水、水蒸气和冰是同一种物质吗?
2.出示图片(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中,水的三种状态是怎么样转化的?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讨论,明确水、水蒸气和冰三者是同一种物质,只是状态不同。让学生通过对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的思考,将课堂中的观察所得与自然现象进行联系。
科学集体备课教案篇二十三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看清更多细节的作用。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边缘薄;镜片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3.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学习、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工具共同点和不同点的对比活动,探究放大功能器具的的特点。
2.学会使用放大镜,对比肉眼观察和使用放大镜,能发现更多的细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培养持续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
2.了解放大镜的发明史,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乐于与人合作,共同探究。
知道放大工具的结构特点,了解放大镜能放大物体图像,看清更多细节。
通过对比,探究具有放大功能器具的特点,明白放大镜是“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每生一面)、信封、钱币;十种对比观察的器具;烧杯、水、记录纸。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
一、导入
课前视频导入
1.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它与我们看到的实物有什么不同
2.组织学生回答,导入新课。
二、探究器具放大的秘密
1.出示10种不同的器材,分别用它们观察文字,寻找哪些器具具有放大功能。
(1)将器具按能否放大分成两类。(预测-实测)
(2)比较能放大的器具,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3)比较能放大的器具,比一比,想一想,怎样的器具能放得更大?
2.交流学生的发现。
通过比较发现能放大物体图像的器具具有“透”“凸”(中间厚)不能空心的特点。能放大的.器具如果中间越厚,边缘越薄(凸度越大)放大物体的图像也就越大。知道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3.拓展活动: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不具放大功能的器具也成为一个“自制的放大镜”。
4.小结,并介绍放大镜的历史。
三、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2.用肉眼和放大镜正确的操作方法进行物体观察,比较肉眼观察和在放大镜下观察有什么不同。并记录在记录纸上。
3.组织学生观察,教师巡视。
4.组织学生汇报各自的发现。
5.小结放大镜的作用。
四、总结延伸
1.你还想用放大镜观察什么?你还希望用什么工具观察物体?
2.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