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读后感(通用11篇)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城南旧事读后感篇一
童年是曾经的天真可爱,是美好记忆的开始,也是人生旅程的起点。童年亦真亦梦,回忆童年总能含泪带笑。
林海音写下《城南旧事》也是源自她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不舍情怀。《城南旧事》讲述了主人公英子童年成长中的五个故事,将我带进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
英子生活在北京城南四合院内一户温馨的大家庭中。随着书页一张张翻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情节展现在我面前:与“妞儿”一起快乐地看小鸡啄米;静静地听“秀贞”的“疯言疯语”;与“小偷”一起谈心;辗转于“兰姨娘”与“德先叔”之间为他们做“红娘”;与“宋妈”东奔西跑寻找“小丫头子”;面对“爸爸”去世而愈来愈坚强……一件件童年往事,勾勒出一幅幅童年的画卷,是那么地引人入胜。
合上书,依然意犹未尽,英子的童年有快乐,有忧愁,有相聚,有爱,有恨,作者从英子的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平凡小事,但平凡中蕴含着诸多深刻道理,她提醒我们无论经历了什么,都将成人生中的财富。
我的深刻体会是,我们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个人都将会成为过客,同学们毕业后会各奔东西;当你长大后,会离开自己的父母追求自己的人生,而父母终究有一天也会离我们而去……每个人都是这样在离别中长大,在离别中读懂人生。所以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亲人朋友,更加热爱生活。
童年像一个百味瓶,装满了酸甜苦辣,同时也绽放着耀眼的光芒。每个人都有无法抹去的美好记忆,那就请将它深藏心间,视为心灵深处最珍贵的宝贝吧。
城南旧事读后感篇二
《城南旧事》是文坛名家林海音女士独步文坛三十多年的经典作品,林海音以她超逸的文字风格,魔力的文笔,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城南旧事》将英子眼中北京南城风光恰切的融入了字里行间,在展现真实热闹的市民生活之余,更为读者架设一个明晰的时空背景,全书在淡淡的忧伤中弥漫着一股浓浓的诗意,让人禁不住再三寻思个中深意,它仿佛是故事,是梦幻,读时仿若音乐,轻轻扣动人心,字里行间所隐含的深意,更是令人撼动,久久不能自己,沉浸在那丰富的文字当中,深深的被人世的复杂所吸引。
《城南旧事》记录了小英子丰富多彩的童年故事,童越中带着伤感和离别,这本书讲述了英子小时候在北京胡同里发生的的故事,如忆及童年时代的骆驼队,儿时惠安馆的疯子,秀贞,以及父亲生命凋谢的痛楚。童年,是记忆的开始,也是梦的符号,英子的童年,在我们看到的是快乐和自由的,可在字里行间的深处,我们则能感受到英子童年里淡淡的哀伤,与离别之痛,但这一件件故事都是如此的真实,纯朴,纯净。
英子的童年是真正无忧无虑的,因为她的心灵无比纯净,她的思想像金子一样闪光,像玛瑙一样剔透,像牡丹一样鲜艳,《城南旧事》就像夏浪里的一缕清风,让我知道别错过童年。花儿谢了还会开,太阳下山明天还会升起,我的童年则像一片雪花,落下来,便消逝了,英子的童年那样不疾不徐,温厚淳和,那样的纯净淡泊,弥久恒馨,那样的满是人间烟火,却无半点追逐名利。
童年,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城南旧事读后感篇三
讲了童年时期,在北京居住时,经历的几个故事。
一个被情人抛弃、孩子被扔掉的疯女人,一个被继父捡回来、经常受虐待的小姑娘,到底是不是母女?孩子想不明白,大人不想明白。
一个败了家的旗人,靠偷东西供养弟弟读书,一直强调“我不是坏人”,却被警察带走。他到底是不是坏人?小孩子只想跟他去看海。
一个姨太太,忍受不了家里的虐待,跑来寻求庇护。怕她破坏家庭,破坏父母感情,小孩子智商爆发,为他人牵线搭桥,帮家庭避免矛盾。可能,这个姨太太之前之所以被赶走,也是这个原因吧。
家里的保姆,为生计出来打工,尽心尽力的照顾主家,赚钱养自己的孩子。然而,两个孩子,一个淹死一个送人,保姆辛辛苦苦,希望孩子健康长大,却遇到不成器的丈夫。
这本书,全是孩子的视角,只有一个个不完整的故事,没有善恶对错的判断,只有小孩子眼中简简单单的欢乐悲伤,没有大人世界的复杂虚伪。
我们都看惯了成人世界,习惯了成人的视角,看看这本书,换个视角,可能会有不一样的启发。
城南旧事读后感篇四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叫的女孩来到北京生活的一些事。
“我们看海去”里的那些学生让我认识到了那个年代的艰苦(学生也要抓去)。
在读这本书时,我看到了精细又生动的文笔,她通过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将小时候的自己眼中的北京风光写出了。
我喜欢,因为它让我知道了一个著名女作家的故事。
城南旧事读后感篇五
自从我读了《城南旧事》,有很多感受。
《城南旧事》主要讲述的主人公英子多彩的童年生活。在北京的胡同里,门前的骆驼队让英子不断模仿和询问;她又与惠安馆的“疯子”秀贞结为好朋友,并帮助她找到了“小桂子”;在门口侧面的废弃草丛里,认识了一位“故事贼”;爱打扮的兰姨娘还和有学问的德先叔一路奔走……这几个故事看得让我入了迷。
《城南旧事》精美的包装让我爱不释手,那些堪称经典的文段如涓涓细流流入我的心扉,一副恰到好处的插图又让我对此人有了不一样的认识,读起来更通俗易懂。
看了这本书,我总结了几点:表面的狰狞并不代表内心的邪恶,而外表的糊涂反而恰恰让人感到天真和单纯,有钱,奢侈的人不一定都是小孩口中的“坏人”,有时,善意的谎言会让人安下心来,甚至会让你觉得幸福,自己最爱的人或最爱自己的人突然离去,将是一个人最难承受的打击。
《城南旧事》是一本很好的书,给了我很多感受,而且语言优美,插图精致,很值得一读。
城南旧事读后感篇六
《城南旧事》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讲述的是六岁的小姑娘英子在北京城南的一条胡同里的童年生活。在这里,她认识了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一个为了供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的年轻人,打破了英子家宁静的兰姨娘。同时,她也体会到了父亲病逝的痛苦。这本书是布置给孩子们的课外阅读,也借此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很多年之后再来看这本书也别有一番滋味。
故事情节简单,故事蕴含却不简单。说它是儿童文学,却因其中意识流的写作风格和平行的写作手法需要反复去捉摸。轻合上书页,触动的文字跳动在心坎儿上,童年的流逝竟在怀念间渐行渐远。童年似乎是充斥着踢毽子、跳皮筋、掷识字、拍画片、打弹珠简单快乐的课间活动,是放学后坐在电视机前等待《大风车》的那一份迫不及待,抑或是笼罩在“非典”期间恐惧下,渗漏被停课的那一点小确幸。我们茫茫然的长大,没有开始童年的庄重仪式,竟也没有小学毕业典礼上那份对童年的郑重告别。
理性的思绪把我从对童年的怀念中拉了回来。“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蓝色的大海上,扬着白色的帆。金红的太阳,从海上升起来,照到海面照到船头。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一直萦绕在我耳畔,“哪个是疯子,哪个是傻子,哪个是骗子,哪个是贼子,我分也分不清。”“我不知道他是好人,还是坏人,我分不清这些,就像我分不清海跟天一样。”别人眼中的秀贞是疯子,是傻子,而作者眼中的秀贞不过是对爱情抱有幻想的痴情女子,因失去孩子痛苦到不愿意面对现实的悲惨人物。别人眼中的厚嘴唇青年男子是贼子,是受众人唾弃的众矢之的,而作者眼中他是为了弟弟上学而甘愿牺牲自己的老实男子。这世间哪有那么多的非黑即白。天空究竟是倒映着海,还是海的倒影?叶究竟是风的追随,还是树的不挽留?或许我们都像英子一样分不清好人与坏人,就像分不清天空和大海一样。
小时候我总喜欢把人按“好人”和“坏人”区分,把东西按“要”和“不要”区分。母亲很爱看谍战片。每次和母亲一起看家里二十寸的熊猫牌彩电时,我总爱追着她问,“这个人是不是好人?”“那个人呢?”妈妈总爱说,“这个人是敌人。”
“敌人是不是就是坏人的意思。”
“敌人不一定就是坏人。”
“为什么呢?敌人还不是坏人吗?那什么样的人是坏人?”
那什么样的人是好人,什么样的人是坏人呢?这个问题妈妈一直没有回答,在后来的日子也一直没有答案。
今天晚饭间,刚学会走路的儿子拿着自己的小鞋子摇摇晃晃地走到餐桌边,把小鞋子往餐桌上一扔。我脱口而出,“鞋子脏,不可以放在餐桌上。”
鞋子脏吗?昨天刚清洗晒干的鞋子。鞋子本身不是肮脏的,然而把它放到餐桌边上就是肮脏的。东西的“要”与“不要”是一个相对的观念,就好比“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那么人呢?复杂的多。这像是那个著名的道德两难问题。法律从人们的行为表现来判定犯不犯法,而道德往往从行为表现的原因看有没有道德。我们可以简单地说那个厚嘴唇的年轻男子偷东西就是“坏人”,但却无法简单地说那个厚嘴唇的年轻男子因为供养弟弟上学而不得已偷东西就是“坏人”。因此,在《惠安馆传奇》一章中,作者通过小英子生病时现实和幻觉的交替情境这种意识流的手法表达希望秀贞有个好结局的美好愿望。希望她能去往自己想要去的地方,这样一个对爱情充满期待、幻想,心中有爱的人不该成为人们口中的“疯子”。作者希望她能乘上“那条船,慢慢儿地往天边上挪动,仿佛上了船,心是飘的。”
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蓝色的大海上,扬着白色的帆。金红的太阳,从海上升起来,照到海面照到船头。去看看那是蔚蓝的天空还是湛蓝的海。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去看看我们从前的光景和岁月里的人儿。
城南旧事读后感篇七
暑假里重读《城南旧事》,读到《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一文时,再一次体会到父爱如山般的沉重。
大雨的天气,英子赖床,居然不肯去上学,从而引爆了父亲的怒火。英子被父亲拿着鸡毛掸子从床上打到床下,两条小腿上都是鞭痕。训了一顿之后,英子最终还是坐车去了学校。两年前初读这篇文章,每每看到这里,我就心想:英子的父亲怎么那么狠,难道所有人的父亲都是这样的吗?英子进了课堂,闭上眼睛回想着今天早上的一幕,父亲却默默地站在窗边注视着她,原来他是给英子送花夹袄的,同时还塞了两枚铜板给英子。父亲这是在弥补他打英子时的狠心吗?直到现在重读这文章,我才明白,父亲打得狠是爱之切啊。
父爱如山,这爱的表现从来是严厉,甚至有时粗鲁。
夏天的早晨,父亲让我和他一起出去走走,锻炼身体,而我正在沙发上看电视,怎么都不肯出去。本以为父亲马上就会自己出去锻炼身体,谁知父亲竟然会发火,冲着我大声吼:出去锻炼一下身体,就几分钟的事情,怎么还不去啊?他脸涨得通红,眉毛竖了起来,直接动手抓住我的衣襟,提起了我,硬生生把我拖了出去。我当时心中很是生气,怒气冲冲地拿眼瞪着他,这还是我的父亲吗?干嘛出去,外面那么热,散步有什么好处?直到现在回想往事,我才知道父亲当时的想法:多运动,才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保护好眼睛。
父爱如山,父亲的狠让英子改掉了赖床的毛病,父亲的凶让我的身体素质更好了。
城南旧事读后感篇八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写的,从中让我学到了很多,也了解到了很多!而且也让我知道了我自己的中国梦!
《城南旧事》是由六个小短篇组成的,是用小英子的视觉讲述了发生在就北京20世纪30年末的几个故事。从这几个都市中最令我感到感动的是《驴儿打滚》。《驴儿打滚》中的宋妈是一位对封建意识毒害很深的农村妇女形象。她勤劳、朴素、善良,具有中国农村妇女那种对生活十分执着的韧性,但是她的`丈夫好吃懒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去考虑,家中一贫如洗,她只可以丢下两个孩子,自己外出挣钱来养家糊口。可谁知到,在她走后,她的丈夫竟然把一个孩子送人,而另一个孩子也不慎掉入河中溺水而死。一位母亲就这样相继失去了两个自己的孩子。但她没有反抗,只有顺从。她没有悲愤,也没有愤恨。
三字经上也有我们应该的所作所为,比如:“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就是狗能为人守夜,雄鸡能打鸣而催人早起。人如果不学习,什么本领也没有,怎么配做人呢?蚕能为人吐丝,蜂能为人酿蜜。人要是不学习,什么有益的事也不会做,连动物都不如的啊!所以现在就要好好学习。
中国梦就是要从现在开始,打好基础,以后为中国效力,为社会助一臂之力,哪怕是微小的,再微小的也是一种力量,也能出力。如果每个人团结起来,都出一份力,那社会就会好起来的,对我们每个人都有帮助。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对社会,对国家做出回报。
城南旧事读后感篇九
这些人都陪过书中的小主人公——英子在一起,在第一章时,作者介绍了骆驼,它们的神态、细嚼慢咽的动作,都描写得活灵活现,仿佛让人脑里出现了当时的画面。第二章讲了好几个人:宋妈、妞儿和疯子——秀贞,在惠安馆里,开始作者还以为秀贞是和她玩“过家家”,后来英子把她那块很漂亮的手表送给了秀贞。英子记得,秀贞跟她说过,小桂子脖子后头正中间有一块青色的胎记,妞儿的脖子后边正中间也有一块胎记,然后,英子带着妞儿去找秀贞,秀贞立马带着妞儿赶火车去了。因为那天下着倾盆大雨,英子发了高烧,昏迷了十天。这一章描写了英子的天真无邪和善良。
第三章的题目很有趣——“我们看海去”这是一个小偷跟英子说的,虽然我不喜欢偷东西的小偷,但似乎是林海音的语言打动了我,我觉得这个小偷很好玩,很可怜,因为这个小偷没有父母,还要供他的一个弟弟上学,看到他被别人抓到的时候,好像大人们在欺负一个小孩,而且还要听着周围人的骂声。第四章题目就很明显了—— “兰姨娘”这一章里讲的是德先叔和兰姨娘,德先叔是一个大学生,因为那时候要枪毙大学生,于是躲到了英子家里,后来兰姨娘也来了,劝她的人家不要她了;后来,兰姨娘和德先叔一起走了。
第五章的题目也很有趣—— “驴打滚儿”刚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还以为林海音要写驴怎样打滚儿的。结果不是,主要内容是:宋妈的小栓子死了,小丫头子不见了,宋妈很伤心,宋妈和英子在找小丫头子间歇息时,看见有人买一种吃的,叫“驴打滚儿”,那是把黄米面煮熟了,里面包黑糖,然后在绿豆粉里滚,很香。找不到小丫头子了,宋妈就骑着驴走了。
最后一章的题目让我觉得有些伤感:“爸爸的花儿落了”,没错,英子的爸爸去世了,爸爸的石榴掉了,花儿也落了。
《城南旧事》,一本很好的书,悲悲喜喜,快快乐乐,都在这本书里展现了,从喜到悲,这本书让我们体验到了生活中的悲欢离合,是一本你看完了放不下、还要看一遍的书。
城南旧事读后感篇十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的作品,他描写了林海音童年时的事迹,那淡淡的.儒雅文字,使我第一次看就入了迷。
城南旧事分为6个故事,1、东阳。童年。骆驼队;2、惠安馆;3、我们看海去;4、兰姨娘;5、驴打滚儿;6、爸爸的花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这六个故事中,流露着林海音童年的真情。
读着读着,我心里也出现了一个天真活泼的小英子:一个小女孩和自己的爸妈从日本来到中国。惠安馆里的疯子秀珍和经常被打骂的好伙伴妞儿。躲在草丛里的小偷,放弃就生活敢于追求新生活的兰姨娘,放弃孩子来照顾自己的宋妈。
这本平凡、朴实的书告诉我们为他人奉献,敢于追求的朴实精神……
这本书为我缔造了一个美好的时代,为我呈现一幅美好的画卷,在这幅画卷里,平凡、朴实、美好、纯真、一切都那么真实。
城南旧事读后感篇十一
“我是多么想念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里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这是作家林海音创作《城南旧事》的初衷。本书主要以一个儿童视角,放眼大人的世界,有英子的种种遭遇,来到英子家的一个个人物,他们伴随了英子的整个童年。初次读还没有真正明白,作者为什么要以儿童视角来写的意图,但读着读着,其意图也渐渐明了。英子是一个少年儿童,她的内心是懵懂的,是单纯的,她的内心深处没有被污染,如雪一样洁白。从秀贞母子的死亡,到兰姨娘的来临,遇到的“小偷”,到宋妈的离开,直到爸爸的离世。英子用孩子懵懂的思维,化成了直击人心的语言。在“我们看海去”这章中,深刻地反应了儿童视角的妙处:因要供弟弟上学,杂草丛中的人不得已,要做着苟且偷生之事。但由于英子的单纯和懵懂,她没有认出那个人就是小偷,却和他交谈,和他成为了不错的朋友。她看到爸爸握着兰姨娘的手,正是因为她的单纯,但用了自己的办法,既不让妈妈受伤害,又撮合了兰姨娘与德先叔,而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痛苦。这是本书的内在的角度,令所有读者都能身在故事之中,体会到作者所描绘的北平。
之所以这本书能够直击人的心田,是因为作者的童年是她真正经历过的。真实的一切,读起来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而是用朴实、简单的文字,叙述了一篇篇北平杂记。如果没有自己的真实情感加入其中,如果一部作品没有真实的情感,而是用华丽的词藻堆砌,这样的文章,我个人认为,是不会感人的。冰心在《忆读书》中写道:对于现代的文学作品,那些写的朦朦胧胧的,无病而呻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十分质朴浅显的文章,哪怕只有几百上千字,我也看得心动神移,不能自己。《城南旧事》则是这样。英子(林海音)对于自己的童年的人和事,寄托了自己的真实情感。在第一章“惠安馆”中,英子耐心听秀贞的哭诉,为一个未曾谋面的小桂子落泪,为他们的困苦遭遇而感到难过,看见兰姨娘和爸爸的手握在一起,而伤心到哭泣。她对于生活的感悟如此真切与深刻,最终才创作了一部拥有着细腻情感的作品。一个孩子,一个单纯、稚嫩的孩子,她体会到了人间冷暖,酸甜苦辣。她所认为奇妙的一切。小英子每天观察骆驼,看着它们咀嚼的模样,她看着鱼缸里的小鱼,看着它们肆意欢快的游,忘掉烦忧,留下美好。
英子的童年不单调,可以说是波折不断的,她小小年纪就因为爸爸的离去,而成为了一个小大人,家里的重担,也要由她分担,这意味着小英子与爸爸永远的离别了,但这难道不是一次成长与开始吗?这次离别,让英子成了小大人。作者缅怀童年,书写了《城南旧事》。成长正是随着离别一次次上演。作者喜怒哀乐都融入到了这本书里。当英子听到“就属我最大了”这句话时,她的成长之门也就此打开,虽然和父亲不能相见了,但父亲的离开,让英子的泪与痛,都化成了成长的动力、坚持的源泉。
当时的北平封建生活使我思绪万千。更感叹当时英子童年的酸甜苦辣,因为爸爸的离去而哭泣,因为秀贞母女的离开而难过,因为与“小偷”的遇见……这样的种种事件,铺满了英子这看似简单的童年。她的童年,经历的事情太多了,多得数不过来。有让她开心的,有让她难过的。对于她的童年回忆中,永远忘不掉的是故事,永远回味在心头的,是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