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塔读后感大全(16篇)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后对书中内容和情感体验进行总结表达的一种形式。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还可以促使我们思考自己的感受和反思。读完一本书后,我觉得有必要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读后感是一种宣泄情感、表达思想的方式,也是对作者和作品的一种致敬和赞美。读后感不仅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书中的内涵,还可以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书中的内容和思想。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适当遵循一定的写作规范和格式,使文章更具整体性和可读性。阅读这些读后感,我们可以借鉴一些优秀的表达方式和观点。
东京塔读后感篇一
其实我也不知道要写些什么,书是昨天在去杭州的动车上看完的,读完还是感触颇多,甚至一度在读到母亲死后,父亲掩面哭泣的时候有种落泪的冲动,还是被我硬生生地憋了回去,不然在大庭广众之下就要丢脸了。
我做的最错误的决定就是在读完这本书之后立即捧起了《别相信任何人》,然后被直接抽到了另外一个故事了,难以抽身。
两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别相信任何人》会让我停不下来,想要一口气读完,而《东京塔》不会,她常常会让我慢下来,学会思考,想想周遭。母亲的爱的确让人为之动容,但也分明可以看出这个“母亲”没有很多小说中母亲的那种“神圣的光环”,她在无条件为孩子付出的时候,她也有自己的生活和喜好。她会在儿子生病的时候从老家敢来东京,在照顾他的时候,她也会和别人玩起喜欢的牌;会在和丈夫分居之后,与其他异性交往,会支开自己的儿子,把他仍在游乐场中。母亲是伟大的,但不是没有自我的,我喜欢作者笔下真实的母亲,不虚伪,不造作。我也喜欢那个父亲,我相信他和分居的母亲之间是有爱的,至少是有感情的,不然不会在每次母亲生病的时候从小仓赶来,不会在母亲死后动容地哭泣,这不仅仅是一种责任,维系之间的肯定的情感的纽带。这是一本很温情的书,会让人心平气和下来,看看别人的生活,再看看自己的。每个人的生活都在平凡中不平反着。
东京塔读后感篇二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半信半疑的借了《东京塔》这本日本文学,还和朋友打赌看后是否会流泪,事实证明我还是很坚强的,只是心情真的很沉重。我为书中构筑的强烈的母子亲情所感动,在不顺利的家庭关系日益增多的今天,这种执著于亲情关系的凄美令人垂泪。
《东京塔》以淡雅而又真实感人的笔触,抒发了对母亲的深切追忆。书中让我记忆最深的是,那位母亲写的一篇日志,日志中说到:“所谓的母亲,是没有欲求的;我的孩子将如何伟大,会多么富有,都不重要;心底深深希望的是,他每天都能健康、快乐,就算有在昂贵的礼物也不及我的孩子可以心地善良、幸福美满地度过一生;所谓的母亲,当真是没有任何欲求的;“是啊!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莫过于母爱,世界上最珍贵的情莫过于亲情。
父母、子女,一代一代的延续,而父母对子女却从来只有无怨无悔的付出,从未想过回报。而无知的我们却想当然的接受,从未想过父母的艰辛与不易。读完之后更加坚定了自考的想法,我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早点挣钱孝顺父母以及亲人。
更多读后感范文进入读后感大全:duhougan/。
东京塔读后感篇三
透爱上了诗史,透二十多岁,是一个大学生,而诗史三十多岁,是一个已经结婚了的女人,这样的爱情,在世人的眼中,是不符合伦理道德的,是离经叛道的。而这样的爱,似乎一开始便是错误。
但我依然很敬佩透对诗史的爱,他的爱是如此的纯粹、真诚。他爱诗史,仅仅就是因为她就是诗史这一个人。他深深地爱着这一个女人,不因为她的年龄、她的金钱、她的什么。“只要是诗史给的,即便是不幸,也比其他任何幸福都更有价值。”、“要是她从这个世界消失了,自己也许会死的。”这样的话看似每个热恋中的男人都会有过这样子的想法。但透,在5年的时间里,他是用着自己的一切去爱着诗史。这样的爱是如此的勇敢、义无反顾。而现实社会的许多人,却又是如此的懦弱,为了保护自己的心而小心翼翼,害怕受到伤害,但这样逐渐失去爱的能力,不是更可悲吗?拥有爱的能力才有资格去被爱啊。
东京塔读后感篇四
《东京塔》读后感透爱上了诗史,透二十多岁,是一个大学生,而诗史三十多岁,是一个已经结婚了的女人,这样的爱情,在世人的眼中,是不符合伦理道德的,是离经叛道的。而这样的爱,似乎一开始便是错误。
但我依然很敬佩透对诗史的爱,他的爱是如此的纯粹、真诚。他爱诗史,仅仅就是因为她就是诗史这一个人。他深深地爱着这一个女人,不因为她的年龄、她的金钱、她的什么。“只要是诗史给的,即便是不幸,也比其他任何幸福都更有价值。”、“要是她从这个世界消失了,自己也许会死的。”这样的话看似每个热恋中的男人都会有过这样子的想法。但透,在5年的时间里,他是用着自己的一切去爱着诗史。这样的爱是如此的勇敢、义无反顾。而现实社会的许多人,却又是如此的懦弱,为了保护自己的心而小心翼翼,害怕受到伤害,但这样逐渐失去爱的能力,不是更可悲吗?拥有爱的能力才有资格去被爱啊。
但另一方面,我在为透这似乎是行走在钢丝上的爱情而感到担忧。爱到极致会导致2种后果,要么重生,要么毁灭。直到小说的结尾,作者依然没有为诗史、透、浅野3人之间的关系作出明确的指向。透积极兴奋地准备到诗史的店里上班,实现两人的甜蜜约定“不在一起生活,但心永远在一起。”但这样微妙的三者平衡关系又能坚持多久呢?透对诗史的爱逐渐增强着,想时时刻刻都能在诗史的身旁,想要把她夺取在身边。一方的失衡必定导致关系的改变。而将发生这样的改变我们将无法猜度。人,需要有稳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也需要情感上的满足。诗史过着优越的生活,从不需要担忧钱财的事,生活悠闲自在。而这样的生活条件是由她的丈夫浅野为她所提供的。浅野也许不能真正给予诗史爱情、激情,但他绝对称得上是一个完美的.丈夫。温文儒雅的气质、成功的事业、姣好的外形、不过分干涉老婆的生活、懂得生活上的享受。而透呢?透只是一个刚大学毕业的年青小伙子,虽头脑聪明,却从来不热衷做些什么,正准备到诗史的店里打工。不过,最重要的是,他全身心爱着诗史,而这一份钱,会使他无所畏惧。
鱼和熊掌终是不能同时占有的。最终,诗史会如何选择呢?
诗史,花一般的女人。杏仁般的大眼睛,白净温润的皮肤,小巧的身材,丰满的胸部,这样的女人确实能让男人为之疯狂。喜欢喝酒、却不过分。精致的脸颊上总是带着柔柔淡淡的笑容。喜欢摄影作品,喜欢音乐演奏,有着极高的艺术品味。她的美,是细致的美,气质的美,一份不张扬的美。这样的女人连同性也会喜欢上她,升起想要保护她的冲动,想让她一直保持着平淡的微笑。更何况是透呢?透是寂寞的、孤独的。单亲的家庭环境,让独生子透从小就缺乏了必要的家庭温暖,透的母亲是一位寄情于工作的女强人,给予透的母爱更是比一般的母亲要少得多。也更是因为母亲的冷漠、强硬、独立自主,才让透更能爱上柔弱、纤细、娇小地让人想给予保护的诗史吧?而喜欢上比自己年龄要大许多的女人,也是因为想要补缺乏母爱的一种情感需要吧?诗史就像是母亲、恋人、朋友,让透演变成一个真实的自我,一个为诗史而存在的自己。诗史是一个任性的女人,甚至可以说,她是一个离经叛道的女人,她努力地在丈夫、恋人中求一个最佳平衡点。她的自身可能是完美的,但她却犯了世人都无法容忍的错误,婚外恋、背叛丈夫、诱导青少年、姐弟恋,各种难听的字眼都在批判着她的错误。但,其实她只是一个缺爱的寂寞女人,渴望着心的温暖。每个人都渴望的温暖。
“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谁都没有受过伤。即使天生有些疾病或者什么毛病,或者是出生在缺乏温暖的家庭,出生的那一瞬间大家都是健全的,没有受到丝毫伤害。可是出生以后,人就开始不停的受伤害,一直到死,伤口只会越多越多,不管谁都是如此。人只有受伤一条路。”这是小说的另外一个主人公耕二说的一句话。爱情固然有其甜美之处,但有些爱情在萌芽之处已是错误的开始。而这样的爱,只是在爱的名义下,逐步地伤害着他人,伤害着自己。最终,每个人的心都被伤害地伤痕累累、血肉模糊.
东京塔读后感篇五
恩,好久没有写书评了(道理很简单好久没安静看书了)。最近许多事情都告一段落,终于有时间看看书、上上网。实际上有2本书,名字都叫做《东京塔》,一本是说不伦之恋,一本是描述母亲。我看的是后者,在此说明一下。
偶尔在图书馆新书架上发现了这本书名很长的书《东京塔——老妈和我有时还有老爸》,因为看过电影,于是顺手就借了过来。很快看完了全本书我以为会如同电视剧的基调和发展,结果一开头便是平淡的描述,或者说比较琐碎,甚至有些乱,很容易就牵扯到其他的层面去了,可正是由于这种描述让我感触到一个小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所体会的种.种,那种环境当中被深刻影响到的母亲的关爱。
父亲更多的时候只是作为一个象征存在的,尤其在前面的描述中,或多或少是为了树立母亲的特质而存在的,但却完全没有抹杀父亲的价值,甚至没有抱怨的语调,家庭是自己组建的,可以有所分割,是做减法,亲情却是不可分割,一直都在维系。有了这种温情的基调,一切都不那么可悲。整篇当中也没有过多的描述主人公自己的工作环境和爱情,如此一来倒是显得主题清晰,整条主线围绕着主人公的家族感情成长而延伸下去。
向往东京的繁华,朝着人群汇聚的地方走去,被表象迷惑,沉湎于其中过着颓靡的生活,母亲只是在困苦中仍旧在物资上支持着,却不苛责。结果自己什么都没做,所以毫无压力,不知为何总抱有一种莫名的期望,觉得将来必然是好的。父亲也主张在东京一个人走下去,选择一种生活态度,坚持过五年的生活。这种莫名的支撑让主人公过了5年,5年虽然一事无成,可承受的东西远比其他人更多,看过悲欢离合,世态炎凉,姥姥逝世前,还想着要给自己买东西,此间种.种往昔不在。
这样的存在是不能再继续了,心态慢慢改观,到后来知道母亲患了癌症,突如其来想要接母亲来东京——一个母亲毫无熟悉的城市,却因为主人公的存在,这个城市是必然要适应的,只要有家庭和父母存在的地方,一切都不再惧怕,自己却没有感受到。
别离了十几年后,母子再次回归到当初一起生活的时光,却遭受病痛和社会压力一再的打压。虽然在一起,承担的重任到了自己身上,却没想到等母亲去逝的时候,才发现母亲还如同往常一般无二,想着儿子过得好一点,做了太多太多,原来自己承担的远不如母亲所背负的。
东京塔读后感篇六
最近我读了《乌塔》这一篇文章。乌塔她只是一个14岁的小女孩,但要自己独立行欧洲。她是一个自强自立的小女孩,我要向她学习。
但是我们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大部分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我们一吃完饭就放筷子走人,一写完作业就停笔去玩耍,一穿好衣服就停手去吃饭……我们不是向乌塔那样能自强自立我想起我们到14岁的时候又会怎么样呢?这件事在我的脑海中出现了,是时候我们只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同样是一个14岁的孩子,为什么差别会这么大呢?因为我们都是在家长的照顾下长大的,而不是向乌塔那样。我们每个孩子都应该放弃在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那样的幸福生活,要学会自强自立!
我们再想想我们的父母是会老的,到那时我们就要自己照顾自己,所以,从小就要学会自强自立。
东京塔读后感篇七
这是一个真挚而又细腻的,关于母爱的故事,也是我看过的所有以非爱情情感为主题的电影中人物刻画最真实,叙事手法最细腻的一部电影。
事实上当我对一部电影用到这些褒义词的时候,通常是在说日本电影。《情书》、《在世界尽头呼唤爱》、以及岩井俊二的几乎全部电影,这些电影的成功之处绝不仅仅在于感人肺腑,更多的时候他们让我感同身受,觉得这就是身边随时在发生着的故事,甚至我可以从主角身上找到自己过往生活的影子。生活化的场景、人物、对白、甚至是看似简单的情节设置,导演和编剧的每一处细节设计都恰到好处地为观众的情绪变化做好了铺垫,观众可以在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中投入到故事中去,处在每一处情节的背景中思考问题,情绪也随着角色起伏变化,一切好比是亲身经历,感受来得深切、却又真实。
回到《东京塔》,故事讲述了主人公从一名7、8岁的小孩子,父母离异后与母亲一同生活,读完小学、初中,离开母亲去外县上高中、考取东京的大学,最后在东京找到工作并与母亲一同生活直至母亲去世,一系列生活化的故事发生的同时也记录了主人公成长过程中与母亲的情感积累的过程,在母亲去世时,这种感情最终升华为主人公心底的无限哀思以及对于未来的憧憬,更加积极的生活态度。
主人公从一个懵懂的小男孩逐渐成长为一位高大挺拔的成熟男人,这样的成长背后源于母亲毫无保留的爱的关切,生活上、工作上、爱情上,母亲无时无刻不为自己的孩子考虑着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方方面面。当主人公由于学业倦怠而想要放弃的时候,母亲没有一味地责骂,而更多地是一种关切、一种提醒、一种对孩子能够成熟的期待,往往这样的期冀远比责骂和怀疑更能体现出母爱的崇高和伟大。反之当主人公经过打拼小有成就之时,他向母亲寄送了自己写的书,母亲立即打回电话给予儿子十万分的支持和肯定,眼光里透出无限的欣喜和感慨,而这个时候,事实上母亲已经由于过度操劳而换上了癌症,唯有儿子的成长,让她暂时抛开了病痛,快乐的心情仿佛如同过往单纯朴素的家庭聚会上所经历的那样。
片中的东京塔更像是一种象征符号,从最早的父亲的青年时代,那时候的东京塔还只是一个尚未完全建好的雏形,直到影片最后主人公拿着母亲的灵牌最终登上了无数次出现在生活场景中的真实的东京塔,完成了与母亲也是与自己的承诺。东京塔见证了一家人的生活,见证了一家人的情感历程,更见证了主人公的成长。登上东京塔的那一刻,主人公仿佛看到了自己所经历的30年中发生的一切。虽然只是一座无声的建筑物,但它对于主人公是如此意义非凡,同时对于观众和影片本身而言,它也成为了该片最好的“轴心”和情感线索。
作为一个还不算太“老”的影迷,《东京塔》给我带来的感动是持久的。我又想起来那句关于什么是艺术的评论: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东京塔恰恰是取材于生活中最最普通而又简单的故事情节,父母离异、异地求学、他乡就业、照料病母……看似普通的故事情节经过导演和编剧的整理使得故事更为流畅、饱满、充满温馨,给观众所带来的感动更是无与伦比的真切细腻。2个小时的片长,而我经历的确是主人公与母亲的30年,我想也只有电影能带给我们这种超越时间、空间束缚的情感抚慰。
也是在看了电影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作为儿子对于母亲的不积极的一面,而回想母亲对于我的照顾,却自始至终是一如既往的,无条件的,真实而质朴的情感。和主人公一样,我的生活一路有母亲伴随,她关注我、帮助我,为我快乐,也为我悲伤,我的每一次进步她都陪伴在我身边……我已经拥有了世界上最好的母亲。而现在的我就好像是影片中主人公在找到工作前的状态,依旧对生活和未来赶到迷茫无助。或许人人都会经历那样的阶段,但生活是无法复制的,每个人都会有各自不同的人生,对于我,从现在开始,做好自己,做好母亲的儿子,更多地与她交流,并伴随她一同面对未来就是我最大的责任。无论在工作中是否会非常成功,我已经做好了决定,孝敬母亲、孝敬身边的亲人,直至生活的尽头。
东京塔读后感篇八
这是一个真挚而又细腻的,关于母爱的故事,也是我看过的所有以非爱情情感为主题的电影中人物刻画最真实,叙事手法最细腻的一部电影。
偶然一次我发现了《东京塔》这部电影,电影中有一个剪影,母亲拉着年幼儿子的手在漫步与之相衬的是这样一小段话:“老妈就象是橡皮擦,越擦越小,小时候是你牵着我的手,走过大街小巷。现在,就让我牵着你的手,走完最后一段路......”这段话让我很有感触,且不说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各种意外事故了,人的一生真的很短,有些爱真的不能等。
事实上当我对一部电影用到这些褒义词的时候,通常是在说日本电影。《情书》、《在世界尽头呼唤爱》、以及岩井俊二的几乎全部电影,这些电影的成功之处绝不仅仅在于感人肺腑,更多的时候他们让我感同身受,觉得这就是身边随时在发生着的故事,甚至我可以从主角身上找到自己过往生活的影子。生活化的场景、人物、对白、甚至是看似简单的情节设置,导演和编剧的每一处细节设计都恰到好处地为观众的情绪变化做好了铺垫,观众可以在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中投入到故事中去,处在每一处情节的背景中思考问题,情绪也随着角色起伏变化,一切好比是亲身经历,感受来得深切、却又真实。
主人公从一个懵懂的小男孩逐渐成长为一位高大挺拔的成熟男人,这样的成长背后源于母亲毫无保留的爱的关切,生活上、工作上、爱情上,母亲无时无刻不为自己的孩子考虑着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方方面面。当主人公由于学业倦怠而想要放弃的时候,母亲没有一味地责骂,而更多地是一种关切、一种提醒、一种对孩子能够成熟的期待,往往这样的期冀远比责骂和怀疑更能体现出母爱的崇高和伟大。反之当主人公经过打拼小有成就之时,他向母亲寄送了自己写的书,母亲立即打回电话给予儿子十万分的支持和肯定,眼光里透出无限的欣喜和感慨,而这个时候,事实上母亲已经由于过度操劳而换上了癌症,唯有儿子的成长,让她暂时抛开了病痛,快乐的心情仿佛如同过往单纯朴素的家庭聚会上所经历的那样。
片中的东京塔更像是一种象征符号,从最早的父亲的青年时代,那时候的东京塔还只是一个尚未完全建好的雏形,直到影片最后主人公拿着母亲的灵牌最终登上了无数次出现在生活场景中的真实的东京塔,完成了与母亲也是与自己的承诺。东京塔见证了一家人的生活,见证了一家人的情感历程,更见证了主人公的成长。登上东京塔的那一刻,主人公仿佛看到了自己所经历的30年中发生的一切。虽然只是一座无声的建筑物,但它对于主人公是如此意义非凡,同时对于观众和影片本身而言,它也成为了该片最好的“轴心”和情感线索。
作为一个还不算太“老”的影迷,《东京塔》给我带来的感动是持久的。我又想起来那句关于什么是艺术的评论: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东京塔恰恰是取材于生活中最最普通而又简单的故事情节,父母离异、异地求学、他乡就业、照料病母……看似普通的故事情节经过导演和编剧的整理使得故事更为流畅、饱满、充满温馨,给观众所带来的感动更是无与伦比的真切细腻。2个小时的片长,而我经历的确是主人公与母亲的30年,我想也只有电影能带给我们这种超越时间、空间束缚的情感抚慰。
也是在看了电影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作为儿子对于母亲的不积极的一面,而回想母亲对于我的照顾,却自始至终是一如既往的,无条件的,真实而质朴的情感。和主人公一样,我的生活一路有母亲伴随,她关注我、帮助我,为我快乐,也为我悲伤,我的每一次进步她都陪伴在我身边……我已经拥有了世界上最好的母亲。而现在的我就好像是影片中主人公在找到工作前的状态,依旧对生活和未来赶到迷茫无助。或许人人都会经历那样的阶段,但生活是无法复制的,每个人都会有各自不同的人生,对于我,从现在开始,做好自己,做好母亲的儿子,更多地与她交流,并伴随她一同面对未来就是我最大的责任。无论在工作中是否会非常成功,我已经做好了决定,孝敬母亲、孝敬身边的亲人,直至生活的尽头。
东京塔读后感篇九
最近看了一部日本长篇小说《东京塔》,觉得并非人们所说的那么催人泪下,但却能感受到那一份悲伤与孤独,或许还有些可惜和怜悯,让人那样地印象深刻。
这是一本讲诉母亲的书。讲诉了主人公从一名7,8岁的小孩,父母离异后与母亲一同生活,读完小学,初中后,离开母亲去外县上高中,考取东京的大学,最后在东京找到工作并与母亲一同生活直至母亲去世,一系列生活化的故事发生的同时也记录了主人公成长过程与母亲的情感累积过程,在母亲去世后,这种感情最终升华为主人公心底的无限哀思以及对未来的憧憬,更加积极的人生态度。
《东京塔》讲的`不仅仅是亲情的故事,更多的是成长的故事。长大让我们失去年少时那份单纯的感动,长大使我们的亲人逐渐老去和死亡,长大也让我们陷入对大城市,对所谓理想的追求漩涡中。可正是长大让我们明白什么是亲情,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看完之后,我想,也许在自己努力追寻的时候还体会不到,只有自己为父母的时候才会明白父母的爱,只有自己为父母了,才会知道过去父母是多么地疼爱自己,而当明白这些之后,我们自己也会这么做。同时我们更应该好好活着,好好的爱所有爱你还有你爱的人。
东京塔读后感篇十
读这本书时,我正遭遇低潮,当我做下一个决定时,四周大多数都是反对和缄默,只有妈妈肯定着并一如既往地支持着我。那段日子,我都拿着这本书在附近的大学教室里读,完全沉浸在主人公的娓娓道来声中。每天如此,到晚上才回家。一次,当我读到书中的妈妈做好饭菜等待儿子和他的同事回家的场景,我突然想回家,真的就是那一刹那,妈妈给我打电话来,叫我回家吃饭,当时一直隐藏的连自己都忘掉的暖流涌向全身……伴着这样的感觉我读完了这本小说,我只能说,虽然这是世上最容易打动人们的情感,却不是每一个人能真真正正体味并珍惜的情感。
为什么我只在乎自己被四周抵触的感觉,而不在乎妈妈对我每天早出晚归不言不语的担忧?为什么我不能发现家人的关心和体贴?年轻的我只管走路,只管享受过程中自己的心境……父母默默地经营对自己的爱,自己却任由长长的时间拉着淡忘。
这本书在提醒着我们,年轻的我们不要忘了年迈的父母。因为我们都不想走过错过。
1/2。
华为主人公心底的无限哀思以及对将来的神往,更加积极的人生态度。
看完之后,我想,也许在自己努力追随的时候还领会不到,只有自己为父母的时候才会明白父母的爱,只有自己为父母了,才会知道过去父母是多么地疼爱自己,而当明白这些之后,我们自己也会这么做。同时我们更应该好好活着,好好的爱所有爱你还有你爱的人。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将信将疑的借了《东京塔》这本日本文学,还和朋友打赌看后是否会流泪,事实证明我还是很坚强的,只是心情真的很沉重。我为书中构筑的强烈的母子亲情所感动,在不顺利的家庭关系日益增多的今天,这种固执于亲情关系的凄美令人垂泪。《东京塔》以淡雅而又真实感人的笔触,抒发了对母亲的深切追忆。书中让我记忆最深的是,那位母亲写的一篇日志,日志中说到:“所谓的母亲,是没有欲求的;我的孩子将如何伟大,会多么富有,都不重要;心底深深希望的是,他每天都能安康、快乐,就算有在昂贵的礼物也不及我的孩子可以心地善良、幸福美满地度过一生;所谓的母亲,当真是没有任何欲求的;"是啊!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莫过于母爱,世界上最珍贵的情莫过于亲情。
父母、子女,一代一代的延续,而父母对子女却从来只有无怨无悔的付出,从未想过回报。而无知的我们却想当然的接受,从未想过父母的艰苦与不易。读完之后更加坚决了自考的想法,我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早点挣钱孝敬父母以及亲人。
2/2。
东京塔读后感篇十一
“人和人大概是因为空气而相互吸引的吧。”记不得是什么时候,诗史曾这样说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吸引并不是因为性格和相貌,而是空气。是一个人向周围散发的空气。我相信有这种动物性的东西存在。”透觉得诗史就有一种动物性。在她身上能改到一种自己没有的力度和活力,常常让自己不知该怎么才好。
——江国香织《东京塔》
生活在一起和心心相印是不一样的。
——江国香织《东京塔》
“······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谁都没有受过伤。即使天生有些残疾或者什么毛病,或者是出生在缺乏温暖的家庭,出生的那一瞬间大家都是健全的,没有受到丝毫伤害。很难得,对吧?可是出生以后,人就开始不停地受伤害了,一直到死,伤口只会越来越多。不管谁都是如此。”
——江国香织《东京塔》
耕二喜欢大龄女人是有理由的,就像他曾对透说过的那样,并不是因为大龄女人的身体有什么特别,或者是因为她们无需为钱烦恼,也不是因为和她们一起走在路上会引人注目,更不是因为她们不会严肃地追问将来会怎样,而是因为一个极为单纯的理由。
——江国香织《东京塔》
诗史什么都有:钱,自己的商店,还有丈夫。
——江国香织《东京塔》
“我对自己的人生很满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诗史这样说道,“虽然说不上特别幸福,但幸福与否又能怎么样呢?”
——江国香织《东京塔》
透觉得诗史就有一种动物性。在她身上能改到一种自己没有的力度和活力,常常让自己不知该怎么才好。
——江国香织《东京塔》
“在这儿一起读书的感觉很好的。要是还有月亮,气氛就更好了。”
——江国香织《东京塔》
不是嫉妒摄影家和诗史那么亲切的接触,而是嫉妒他的年龄。这个人知道自己无法知道——可能永远也无法知道——的那个诗史。
——江国香织《东京塔》
喜美子穿著黑色的内衣。她身体瘦削,几乎一抱就能碰到肋骨。但是,也许是得益于学习弗拉明戈舞的缘故,她的四肢线条优美、肌肉丰满有力。不过,她认为自己的手太大,说自己的自卑感就来自于此。
——江国香织《东京塔》
透终于发现了不依靠任何人的、完全独立的自己,他对自己找到了真实的自我颇感满意。那是自然的、自由的,也是幸福的。而且,这样的自己完全是因诗史而存在的。
——江国香织《东京塔》
幸福与否又能怎么样呢?透当时根本不懂这句话的意思,不过现在,他却觉得自己好像有些懂了。只要是诗史给的,即便是不幸,也比其他任何幸福都更有价值。
——江国香织《东京塔》
东京塔读后感篇十二
第一次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是来源于高圆圆在一个节目提起,具体我也不记得了当时她说了什么,只是特意去搜索了一下这本书,是作者中川雅也的自传,写了他自己与母亲生活的点滴,觉得有所感悟所以就买回来了。
大概花了两个周末看完这本书,全文不长,以作者的视角,描写自己从小到大与母亲相关的一切,同时父亲也会在成长的过程中某一个决定性的时刻出现。我把作者的经历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懵懂快乐的青春,迷茫沉沦的生活,成长醒悟的拼搏。亮点是你能从作者的经历中找到那个也在路上走着的自己。
成长醒悟的拼搏。母亲生病之后就来到东京,跟儿子住在一起了。这件事情其实是给了儿子很大激励的,好像又回到了从前,母亲带着儿子四处漂泊的日子。只是这一次,是儿子站在前面,为母亲遮风挡雨。虽然是这么说,但是我还是觉得母亲做得更多,无论是从朋友都很喜欢来家里吃饭,还是母亲安排好自己身后的所有事,都是母亲为了不麻烦别人,不让儿子操心,默默付出的一切。母亲的离开,细节描写到极致,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这一天会到来,但是对于失去的悲伤,我想我们更多的会是遗憾,为什么我没有能对他再好一点?为什么我没有理解到父母的苦心?所以请好好珍惜当下吧。
推荐大家读这本书,让正在失落没有方向的你,或者正在路上拼搏的你,希望你一定要继续坚持你正在做的事情,相信你自己。很多时候不是我们能力不够,经验不足,而是我们需要一颗强大的心脏去治愈自己,激励自己。最后的最后,孩子总是会长大的,父母也会变老,但日子也总是要继续走下去,也都会慢慢变好。每一件事,都像是一颗种子,其实都是自己最开始种下去的,我们要做的,是不害怕去面对。
东京塔读后感篇十三
偶尔在图书馆新书架上发现了这本书名很长的书《东京塔——老妈和我有时还有老爸》,因为看过电影,于是顺手就借了过来。很快看完了全本书我以为会如同电视剧的基调和发展,结果一开头便是平淡的描述,或者说比较琐碎,甚至有些乱,很容易就牵扯到其他的层面去了,可正是由于这种描述让我感触到一个小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所体会的种.种,那种环境当中被深刻影响到的母亲的关爱。
父亲更多的时候只是作为一个象征存在的,尤其在前面的描述中,或多或少是为了树立母亲的特质而存在的,但却完全没有抹杀父亲的价值,甚至没有抱怨的语调,家庭是自己组建的,可以有所分割,是做减法,亲情却是不可分割,一直都在维系。有了这种温情的基调,一切都不那么可悲。整篇当中也没有过多的描述主人公自己的工作环境和爱情,如此一来倒是显得主题清晰,整条主线围绕着主人公的家族感情成长而延伸下去。向往东京的繁华,朝着人群汇聚的地方走去,被表象迷惑,沉湎于其中过着颓靡的生活,母亲只是在困苦中仍旧在物资上支持着,却不苛责。
结果自己什么都没做,所以毫无压力,不知为何总抱有一种莫名的期望,觉得将来必然是好的。父亲也主张在东京一个人走下去,选择一种生活态度,坚持过五年的生活。这种莫名的支撑让主人公过了5年,5年虽然一事无成,可承受的东西远比其他人更多,看过悲欢离合,世态炎凉,姥姥逝世前,还想着要给自己买东西,此间种.种往昔不在。
东京塔读后感篇十四
读这本书时,我正遭遇低潮,当我做下一个决定时,周围大多数都是反对和沉默,只有妈妈肯定着并一如既往地支持着我。那段日子,我都拿着这本书在附近的大学教室里读,完全沉浸在主人公的娓娓道来声中。每天如此,到晚上才回家。一次,当我读到书中的妈妈做好饭菜等待儿子和他的同事回家的场景,我突然想回家,真的就是那一刹那,妈妈给我打电话来,叫我回家吃饭,当时一直隐藏的连自己都忘掉的暖流涌向全身伴着这样的感觉我读完了这本小说,我只能说,虽然这是世上最容易打动人们的情感,却不是每一个人能真真正正体味并珍惜的情感。
为什么我只在乎自己被周围抵触的感觉,而不在乎妈妈对我每天早出晚归不言不语的担心?为什么我不能发现家人的关心和体贴?年轻的我只管走路,只管享受过程中自己的心境父母默默地经营对自己的爱,自己却任由长长的时间拉着淡忘。这本书在提醒着我们,年轻的我们不要忘了年迈的父母。因为我们都不想走过错过。
这是一本讲诉母亲的书。讲诉了主人公从一名7,8岁的小孩,父母离异后与母亲一同生活,读完小学,初中后,离开母亲去外县上高中,考取东京的大学,最后在东京找到工作并与母亲一同生活直至母亲去世,一系列生活化的故事发生的同时也记录了主人公成长过程与母亲的情感累积过程,在母亲去世后,这种感情最终升华为主人公心底的无限哀思以及对未来的憧憬,更加积极的人生态度。
《东京塔》讲的不仅仅是亲情的故事,更多的是成长的故事。长大让,我们失去年少时那份单纯的感动,长大使我们的亲人逐渐老去和死亡,长大也让我们陷入对大城市,对所谓理想的追求漩涡中。可正是长大让我们明白什么是亲情,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看完之后,我想,也许在自己努力追寻的时候还体会不到,只有自己为父母的时候才会明白父母的爱,只有自己为父母了,才会知道过去父母是多么地疼爱自己,而当明白这些之后,我们自己也会这么做。同时我们更应该好好活着,好好的爱所有爱你还有你爱的人。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半信半疑的借了《东京塔》这本日本文学,还和朋友打赌看后是否会流泪,事实证明我还是很坚强的,只是心情真的很沉重。我为书中构筑的强烈的母子亲情所感动,在不顺利的家庭关系日益增多的今天,这种执著于亲情关系的凄美令人垂泪。
《东京塔》以淡雅而又真实感人的笔触,抒发了对母亲的深切追忆。书中让我记忆最深的是,那位母亲写的一篇日志,日志中说到:所谓的母亲,是没有欲求的;我的孩子将如何伟大,会多么富有,都不重要;心底深深希望的是,他每天都能健康、快乐,就算有在昂贵的礼物也不及我的孩子可以心地善良、幸福美满地度过一生;所谓的母亲,当真是没有任何欲求的;是啊!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莫过于母爱,世界上最珍贵的情莫过于亲情。
父母、子女,一代一代的延续,而父母对子女却从来只有无怨无悔的付出,从未想过回报。而无知的我们却想当然的接受,从未想过父母的艰辛与不易。读完之后更加坚定了自考的想法,我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早点挣钱孝顺父母以及亲人。
更多读后感范文进入读后感大全:更多读书笔记范文进入读书笔记大全:
东京塔读后感篇十五
《东京塔》读后感1一本令人忍不住落泪的书,能让读者感同身受,最后母亲的去世最让人难忘,对我们现在这种被娇惯的孩子,体会到什么叫做子欲养而亲不在.或许我们从来没有这种感觉,母亲在身边的日子,我们习惯了一切,习惯被照顾,习惯被关爱,但有一天,母亲离我们而去世时,我们的心会不会坠落谷底,满溢关爱的心会不会充满悲伤...书里的男孩与母亲十分亲近,却始终与父亲有一定的距离,因为我也是这样,与父亲是始终留有一定距离就先每个男孩成长一样,文中的主角也经历了从童年到中年的时期,他跟着母亲的那段日子,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母亲为他耗尽心力。这个男孩的成长几乎是所有男孩的缩影,这个母亲也是所有母亲的缩影。书的扉页上写着,“可以把这本书给妈妈看,但不要给爸爸看”
痛苦时,我却什么也不能做,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妈妈。
《东京塔》读后感2从作者幼时的回忆开始,点点滴滴。
我们都会对妈妈做同样的事情,虽然内心很爱她,但仍然不住地嫌她罗嗦,讨厌被管东管西。有时候在想,我们之所以这样做,是不是因为跟妈妈太过熟,知道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无论我们做错了什么,都会对我们敞开家门原谅我们的人,妈妈一直是那个无条件为子女奉献的人。
我欠了妈妈多少?不知道,也不知如何去计算。妈妈为我们奉献了多少,不知道,也不知道如何去衡量。想到自己可能永远也无法报答,我有一种负罪感。对于我曾经犯过的错,既觉得愧疚,也觉得无奈。有些错误我想要弥补,但事实是我肯能将,永远也不具备那样的能力。永远。于是我越来越不安。我想要让妈妈快乐,但我不敢因为自己的某些自私的原因让她再做出让步与牺牲。因为,妈妈总微笑着为你收拾着你混乱的世界。
世上有很多种思念,但是没有哪种思念比得上父母对子女的思念那么强烈、那么执著。
候人真的会获得某种可靠、真实的东西。
东京塔读后感篇十六
初读《东京塔》的时候并没有特别的喜欢。应该是年纪小阅历浅罢,“这本无意间翻到的书啊,太过于平凡了,以至于有些儿乏味。”粗略的翻阅之后在心里暗想着。平淡简单直白的文风,点点滴滴又琐碎的流水账一般的杂事…和那些引人入胜情节波澜的小说们比较起来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似的。
直到很久以后看完小田切让主演的那部同名电影里主角牵母亲手过马路那一段暴风哭泣之后才又觉得实在应该翻开这本书再读一遍。果然,许多感人的细节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发掘呢。
就算工作再辛苦也从没有抱怨过的妈妈,为了让我在早饭吃到喜欢的米糠腌菜而定好闹钟凌晨起床做准备的妈妈,偷偷往要去寄宿学校的我的行李里面塞钱的妈妈,明明手头不宽裕却二话不说为我买下机车的妈妈,就算患病也依然一心支持着我的妈妈…虽然这些对于很多人来讲都是再平凡普通不过的小事,但其实也是最重要的是呢。
就像步履不停里外婆的炸玉米还有院子里的黄蝴蝶和紫薇花。就像一一里小朋友们的合影嬉闹,对教导主任的恶作剧还有按下快门那一瞬间舅舅的后脑勺。
人生是一条长长的路,未必每个人都会经历惊险曲折或者大富大贵。但是那些平凡生活中温柔的日常也同样的伟大和来之不易呢。
夜晚奋战学习时桌边温热的牛奶,和朋友们出去玩晚归时车站边路灯下的影子,刚入秋的一声声“穿秋裤”的唠叨。
你看,这一生只愿只要平凡快乐,谁说这样不伟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