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与人文的论文(模板19篇)
作文是综合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和观点的过程,通过写作文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写总结时,我们要注重逻辑性和结构性,以便让读者更好地把握总结的重点和思路。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的归类和总结,以下是一些小编整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您提供一点灵感。
医学与人文的论文篇一
1.1人性的内涵与教育在人性发展中的作用。
所谓人性,一是指人的性格;二是指人的属性。
前者指人对人、物、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的心理特点;后者指人所具有的性质和本性。
关于人的性质或本性,古今中外众说纷纭。
人性是可塑的,是后天培养的,通过教育可以使人向善;四曰或善或恶,认为人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即世上既没有绝对善的`人,也没有绝对恶的人,而是善恶、是非兼具,但人通过修身可以去恶兴善。
事实上,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只是人性变化的前提或基础,不管人性善、性恶,但抑恶扬善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也正是对善的追求,人类才能得以繁衍、发展和进步。
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育场域中,即便承认上述人性假设,教育也不是无所作为的。
教育在本质上是追求善的,性善论者主张通过教育发展人性,性恶论者主张通过教育改造人性,性无恶善论者主张通过教育塑造人性,性既善又恶论者主张通过教育抑恶扬善。
不管他们对人性持有怎样的观点,但都认为教育对人性有重要影响。
从教育的本质看,其要义为“善”的影响,或使人向善。
[2]应从生成论的人性假设出发,张扬人性中的善,使人性中的善从潜在状态转变为现实;抑制人性中的恶,把人的恶性矫正到理想的善行上来,引导人的善性自觉,这是教育亘古不变的使命。
我国古语“苟不教,性乃迁”,明确地指出了教育在提升人性中的巨大作用。
西方近现代教育也有类似的思想,如,康德深刻指出,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人是教育的产物。
卢梭也指出,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
[3]从上述论说我们可以断言,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人善性的生成,成就人的“圆满人性”。
医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医生是最富有人性的职业。
在社会关系方面公正、平等地给人以关爱;从人的精神方面尊重人的生命价值,为人施以终极关怀。
要求不仅要竭力为病人寻求治疗和缓解病痛的措施与方法,更要以同情、慰籍、关爱等态度和行为方式给予病人情感关照。
正如大医孙思邈所言:“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悲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就是对医学人性的精辟诠释。
前已述及,教育对塑造人性有巨大作用,然而,教育又有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分野,二者在人性教化中的作用却是不同的。
科学的功能在于探寻自然规律、发现客观真理,科学教育使人达理、求真、重利,它虽能给人带来实在的物质利益,却忽视人的精神。
而人文的主要作用在于关注心灵、陶冶情怀,人文教育使人通情、求善、尚美,它虽能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但不能给人带来实在的物质利益。
正是由于科学的实用和人文的虚空,科学压倒了人文。
医学与人文的论文篇二
摘要:研究循证健康教育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为持续提高神经内科护理服务质量提供科学根据。方法将20xx年神经内科252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遵医师医嘱常规护理;实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循证健康教育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工作小组的建立与培训、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解读心理健康、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知识的健康教育宣讲。结果实验组住院患者问卷调查的满意度情况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患者,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循证健康教育在神经内科护理服务中有利于患者充分了解其自身健康状态,并能将其心态调整好、配合诊疗护理,有助于促进住院患者的健康和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情况。
关键词:循证;健康教育;神经内科
健康教育是目前护理界最为广泛探讨的话题之一。健康宣教能使患者从思想上和心理上加深对疾病的理解及诊疗护理的配合度,进一步强化护患高度配合的目的,减轻住院患者的疾病痛苦,提高护理服务满意效果。神经内科为提高科室护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能力,探讨循证健康教育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及效果[1],選取神经内科20xx年252例住院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实验,现将此次循证健康教育应用相关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xx年神经内科252例住院患者,其中男性168例、女性88例。年龄4~85岁,平均年龄(62.7±8.5)岁。患者均经影像检查脑出血66例、脑干梗死62例、大面积脑梗死78例、多发性脑梗32例及蛛网膜下腔出血14例。将这252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26例和对照组126例,两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临床基础资料比较均p0.05无显著性差异,具有临床试验研究的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遵医师医嘱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最佳循证健康教育护理措施。
1.2.1成立循证健康教育护理措施干预小组选择科室护理优秀人员5名,组建循证健康教育护理措施干预小组,专门负责和组织实施对实验组患者的健康宣教,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制定科室《循证健康教育护理措施干预工作手册》。
1.2.2构建良好和谐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时对其基本资料、家庭状况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详细掌握,充分理解患者本人的性格及爱好,并以此为话题进入点,开展与患者交流沟通。初次交流沟通以护患间的了解熟悉为主,建立起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以便于今后工作的开展需求。在中后期的健康教育时,则应抓住宣教主要内容,主次分明的对患者进行宣教讲解,应当充分利用多种表达方式来获得患者的支持,例如非语言式的沟通“表情、动作”及“文字、图片”等[2]。
1.2.3心理健康护理干预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因长期卧床诊疗护理或者受各种各类诊疗仪器的影响,极易出现烦躁、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因此健康教育应以心理护理干预为前提,首先端正患者及家属治病的正确心理态度,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要充分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和护理配合,再行开导和心理安慰使其积极的面对疾病和人生[3]。
1.2.4疾病知识宣教当患者出现不良情绪或是对诊疗护理不愿意配合等情况时,多半是由于对疾病的恐慌或不理解。在为患者宣教疾病常识时,不仅要从患者自身状态出发,详细讲述其所患疾病的致病原因、发生发展、治疗护理、自我心理调整等,而且也要展示积极的临床案例,充分为患者提供榜样和借鉴参考作用,提升患者面对疾病的信心。与此同时,要以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影响患者及家属的,努力改变其心理观念,共同面对、共同努力对抗病魔、战胜疾病。
1.2.5患者家属的健康宣教神经系统内科疾病患者大多数需要家属日常生活的协助及生活护理帮助,因此在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的同时,其执行亲密护理家属的宣教也是尤为重要。要想法设法有效提高患者家属对于其疾病护理的意识和操作技能,特别是在出院前对家庭护理的指导需要通过专业护理人员的考核来提升家属能力和技巧。
1.3观察指标
制定《神经内科护理健康教育调查问卷》,共25题,每题4分,分别对两组神经系统疾病出院患者进行调查问卷,低于60分为不满意,60~80分为较满意,81~90为很满意,91~100分为非常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监测收集两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相关资料数据经审核无误后,用spss2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2检验,以p0.05表明有显著性差异即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问卷调查结果比较。对照组126例患者中不满意37例,较满意35例、很满意30例、非常满意24例,满意合计89例;实验组126例患者中不满意5例,较满意46例、很满意43例、非常满意32例,满意合计121例。实验组不满意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不满意例数,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神经内科患者的护理服务工作是一项需要“耐心、细心、恒心”的“三心”工作,并且需要护理人员拥有足够的工作责任心,充分体现出护士的职业价值理念。循证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措施的核心是宣教患者树立健康意识观念、促使患者积极改变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危害健康的高危因素。研究表明循证护理能很好地缓和紧张的医患关系,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共建[4]。
由表1表明采取循证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措施之后,实验组患者较满意度、很满意度及非常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虽然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两组总体满意度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循证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措施能在护理服务工作中能够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通过循证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措施,能切实有效帮助人们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哪些行为方式是促进健康的,并能自觉地选择有最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方式,促进医疗卫生机构的护患和谐建设。
参考文献:
医学与人文的论文篇三
近年来,模块教学在大学英语基础英语教学中已逐渐受到关注和应用,但在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体系中涉猎较少。模块式英语教学能够完善英语学科教学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过渡性。本研究以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为背景,在明确社会对人才培养现实需求的基础上,确定对应的英语技能培养方向,结合语言知识,专业知识,岗位职业技能三方面的需求,进行教学分析和课程设置,形成教学模块,其研究目的旨在建构一套适合我国医学院校科学合理的英语教学课程体系,进而推动全国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二、模块化教学的实施与探讨。
通过对医学高等院校本科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医学高等院校本科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已经从学以应试型转变为学以致用型。大多数学生的主要学习动机是提高英语的日常交流和综合应用能力。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从事医学科研及学科国际交流的能力。然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欠缺已经成为制约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大障碍。结合医学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本课题组提出了模块化教学理论,以帮助学生从听说,读写,翻译和综合能力等方面来实现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本研究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医学院校的本科生进行了英语学习的需求分析调查,明确学生的学习需求,继而开设合理的英语课程,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并利用这门语言深化专业课程的学习,实现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1]。首先,该研究将模块式教学理论应用到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中,设定了在各个年级分别侧重“听说,读写,翻译和综合能力”等培养目标的四个教学模块,在保证各模块自身相对完整性的同时又实现了模块间的有效衔接和合理过渡。听说是学习和掌握语言的基础,听说训练跟上了可以有效地带动读写译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加强听说技能训练是使本科生阶段英语学习继续深化的必要措施之一[2]。根据对本科生的问卷调查反馈的情况显示,强化听说技能训练不但加强了学生运用英语和应试的基本能力,同时还起到了增强学生学好英语的自信心,促使他们形成积极主动同时富有创造性的学习方式的作用。针对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重知识,轻实践的不正确指导思想和学习方法,我们在教学中着重强调英语学习作为工具学科的实践性和实用性。通过对医学院校学生的需求分析,本研究构建了高等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体系的设想。这一研究初步设立了基础英语教学阶段,公共医学英语教学阶段,即教学重点为读写能力培养兼并医学人文英语教育,专门用途英语阶段以及大学英语教学提高阶段,即分别重视医学专业英语教学和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其目的是探索并建立医学院校科学,立体的英语教学模式,进而推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展开和发展。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大学英语基础课程,主要侧重学生听说等语言基础知识的训练,并把这一阶段的教学分为语音强化教学,听说强化教学,读写强化教学三个小模块。在这一板块中,同时建设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构建网络自主学习的平台,完善网络自主学习教务管理系统,优化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体系。采用教师课堂面授和学生网上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大学二年级作为一个过渡阶段,开设大学公共医学英语,即医学人文英语教育。本阶段教学目标定位为读写强化,兼顾听说,同时将医学人文教育纳入到教学中,旨在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基础英语到医学专业英语学习的过渡,为学生进入医学专业英语的学习做好铺垫。选取的教材主要侧重医学人文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结合医学小论文等写作方面的输出,逐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一方面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得到强化训练,另一方面也通过医学人文知识的渗透,让学生切实的将医学专业与英语学习相结合,在兴趣和需求的引领下,完成由基础英语向专业英语的平稳过渡,同时学生可以坦然面对专业英语,教师也可以放心增加教学难度,为最终学生的学习目标而努力。大学三年级主要侧重医学专业英语教学,课程教学内容涉及英语语言知识,专业学科知识和医学文化知识三方面,对于这一阶段的英语教学可分为三个小模块:医学词汇强化教学,医学英语翻译强化教学以及医学英语写作强化教学。这三个部分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融合辅助,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大学三年级之后为大学英语教学提高阶段,通过多元化选修课的开设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及文化素养的提升,使得学生在本专业和相关专业领域的英语交流能力上一个新的台阶。本阶段选修课的开设分为公共英语和专业医学英语两个方向,其中公共英语选修课开设方向为英语专项技能训练,如英语报刊阅读,实用翻译技巧以及考研英语,托福等培训课程,专业医学英语选修课开设方向主要包括医学英语听说,写作,阅读,翻译等课程,旨在为其就业后利用英语进行相关领域医学研究铺平道路[3]。
参考文献:
[1]程晓堂,康艳.关于高校英语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10,(6).
[2]陆伟成.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计原则、程序及教学指导[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j].2009,(2).
[3]孙有中,和esp与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j].外语研究,2011(5).
医学与人文的论文篇四
1.1人文(humanism):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它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在尊重人、关心人和爱护人。
1.2医学(medicine):在专业技术层面,医学是指以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为研究内容的科学。在专业等技术层面以外,医学更多地涉及了医生的气质里不经意流落出的气魄和言语。医学在技术层面、知识层面、哲学层面、智慧层面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要求。总而言之,医学是技术和道德的一个共同体,它除了关乎人的生命,更关乎人本身的价值。
1.3人文医学(humanisticmedicine):目前在国内,对于人文医学通常流行三种看法。第一种看法是把人文医学是医学的组成部分。即人文医学看作“医学人文学”(ze)的同义词。并认为现代医学可分为基础医学、应用医学、技术医学和人文医学四大部分。第二种看法是把人文医学理解为“humanistimedieine”即与“生物医学”(biomedioine)相对应的一种医学体系。第三种看法是把人文医学理解为一种医学模式(model)1。
笔者比较赞同将人文医学理解为一种新的医学模式。人文医学崇尚“以人为本”为其医学理念,以“人文精神”为核心,强调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要推崇的一种医学使命感及个人价值观。随着精神文明程度的逐步提高,仅仅拥有专业素养已远远达不到人们对一位医务工作者的要求,如今随着人文理念的深化,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环境-人文医学”模式,人在医学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加强。人文医学包括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哲学、医学方法学、医学人类学、医学美学、医学社会学、医学逻辑学等学科,是对医学中的人文内涵的高度概括和抽象,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同医学相结合的交叉性学科群。人文医学作为一个新的学科群是医学走向成熟的标志2。
医学与人文的论文篇五
高质量研究生的培养需要有高水平、高素质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是提升医学研究生学术水平和育人水平的重要因素。
现阶段,由于研究生的扩招和授予学位的细化,导师队伍也不断扩大,但是,导师队伍的扩大不能以质量下降为代价。
我们的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仍在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也不断健全。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具有正高级职称的导师比例偏低、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比例偏低、导师队伍年龄仍然偏大、学科建设中近亲繁殖现象严重等。
另外,临床研究生导师多集中于大型三甲医院等高一级的医院或高校的附属医院,现阶段医疗制度的缺陷又使这些医院患者愈来愈多,使作为医生的导师疲于应付临床工作,对研究生的指导和教育所分配的时间明显减少。
因此,有必要通过制定更严格的导师队伍建设机制,提高导师遴选门槛,废除导师终身制,扩大导师队伍、提高导师自身的素养,进而建设高水平的导师队伍。
临床医学医学发展医学制度
模块式教学的产生已经展现了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科学性,以及与时俱进的创新性。
为了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全面反映该学科的内涵,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于2009年对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进行了教学改革,充分整合各学科的课程,以模块式教学为架构,强调多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
首先对教学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课程体系以器官系统(或问题、病例)为中心,以临床医学问题为切入点,根据各医学院校的特点将基础各学科之间、基础与临床之间进行横向整合和纵向衔接,改变以往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模式,打破传统的医学前-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三段式课程结构,整体设置长学制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
整个课程设置强调整体性,各阶段既有侧重,又互相联接和交错。
整个课程体系注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注重医学与人文、生理与心理、预防与治疗的有机结合,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医学人文贯穿在整个过程中,始终不断线,相互交错融合,几次反复,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注意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并重。
第二部分是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整合课程,整合了部分基础医学课程如诊断、影像等和临床医学的内容,包括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生殖系统八个模块。
医学论坛推荐:《实用放射学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优秀期刊。
自创刊以来,以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为主题,坚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读"的理念。
实用放射学杂志内容详实、观点新颖、文章可读性强、信息量大,众多的栏目设置,实用放射学杂志公认誉为具有业内影响力的杂志之一。
实用放射学杂志并获中国优秀期刊奖,现中国期刊网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对于科学型研究生,由于社会资源的分配并不一致,今后从事科研为主的职业和临床医生之间的收入存在一定差别,绝大多数招收为科学型的研究生,今后的人生计划还是以做临床医生为主。
很多进入临床医学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因为专业型学位有指标数量限制,是被动地被招收为科学型研究生,其目的是“曲线”进入临床,而不是真正地喜欢基础研究,拿到研究生学位就业时,即转入临床岗位,因此在校学习期间,用于科研实验和临床工作的时间有所偏倚,多数研究生希望更多地在临床工作中接受锻炼。
这样就造成临床医学研究生用于实验的时间偏少,科研素质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为了使科学型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能踏实地进行科研工作,国家也出台了科学型研究生不能以该学历报考执业医师的规定,然而这一规定并不能限制具有本科临床医学学位的研究生报考,反而会使科学型研究生更加不重视研究生期间的教育,从而将研究生学习作为跳板,而不是踏踏实实地专心于科学研究。
研究生的培养要建立一套有针对性的考核制度,加强培养过程中的科研管理,这就需要一些科学严谨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指标。
考核指标可有很多项目,例如文献阅读和综述、外文水平、科研能力和工作量等方面。
科研能力和工作量是考核研究生的主要内容,它表现形式有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
由于毕业论文的弹性很大,所以目前各院校往往制定一些政策,要求学生必须发表1~2篇论文,甚或必须发表在sci收录的期刊,才能毕业并拿到毕业证书。
发表论文是经过期刊编辑部、审稿专家审阅,同时要面对广大读者和科研工作者的评判,故而这一指标较毕业论文更为客观。
这一考核指标无疑对导师和研究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提高了导师和学生对科研的重视程度。
医学院校中,尤其是临床科室的导师忙于临床工作,能直接参与实验的时间有限,研究生是实验研究的主力军,对研究生毕业设立这样的硬指标,无疑会提高导师的科研成绩和产出量。
同时,科研实力是高校之间的评比和竞争的重要一项。
很多院校也乐此不疲,出台相应的政策和制度,通过对研究生毕业发表的论文增加砝码,来增加学校总体的科研产量,进而提高学校的软实力。
科研活动有其严谨性和科学性,不能搞急功近利和浮夸。
尤其是医学科学研究,临床观察和随访需要有一定的周期,基础研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去进行选题、实施。
如果不能科学地制定研究生质量的评判指标,单纯地以发表论文作为毕业的条件,反而会出现不利影响。
研究生为了毕业,把精力放在写论文上,而不能专注于具有实际意义的科研活动上。
临床医学研究生由于需要临床实习,实验时间多在一年左右,时间较短,难以完成高水平的课题。
要么采取短平快的办法,寻找一些较小的、先进性不足的课题;要么只能拼凑一些数据,难以形成深入、重要的医学成果,写出的论文质量也不高,只好找一些质量低劣的期刊来发表文章滥竽充数,实际上造成国家财力和人力的浪费。
最初大学生的扩招,有很大成分是为了缓解高中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将高等教育作为“就业蓄水池”;研究生扩招,也有将研究生教育作为大学本科生“就业蓄水池”的考量。
硕士研究生的报考人数从1999年的31.9万人上升到2010年的140万,录取人数从1999年的6.5万人扩充到2010年的46.5万人,十二年期间翻了七倍多。
研究生人数的增加一方面促进了整个国家科研水平的提高,为国家的发展储备了大量的人才;另一方面,研究生人数的增加也对研究生教育制度与管理以及教学等方面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我国的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每年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面对如此庞大的毕业生群体仍显不足,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加,报考研究生的考生数量随之增加,很多毕业生攻读硕士学位甚至博士学位不是因为他们喜爱科学研究,而是希望通过研究生学习增加自己的就业机会,这就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学习不认真、不刻苦,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国家教育资源。
有高素质的生源,才能有好的研究成果。
由于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一些高校为了完成招生任务而降低录取分数线,招收一些基础薄弱、学科知识不扎实的学生,也难以培养出高质量的科研人才。
按照整合的'"代谢与能量"课程模块的要求,我校制订了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打破学科间的界限,注重学科间的有机联系,加强学科间的合作。
在讲解糖代谢这一部分时,我们以体温调节为切入点,引出维持体温的关键物质基础-血糖,通过血糖来源-代谢-去路三部分将基础代谢、生理病理等知识点串联统一。
血糖来源中结合激素调节,代谢中讲解氧化供能和无氧酵解的具体过程,去路中强调与脂肪、蛋白质等代谢物质的相互联系,将代谢的三大物质有机整合。
并随时抛出相关病例,请学生思考其中涉及哪些代谢与能量方面的知识,从能量与物质代谢的宏观角度把握各病例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并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准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评价学生是否参与互动教学、翻译与讨论课成绩3个部分组成。
将学生的积极互动和主动参与在成绩考核中体现出来,不仅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肯定,更能激发学生在课上认真思考,自愿配合的愿望。
在理论课上,教师对学生参与互动教学情况进行评分。
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互动,对参与较少的学生以提问的方式使其加入互动教学过程。
在课程结束时,发给同学一些英文资料并进行翻译,使学生掌握专业词汇和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始终与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接轨。
设置小班讨论课,讨论课上要求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查阅准备材料并根据知识点回答问题。
理论试卷的题型包括单选题、结构式、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不仅考核知识覆盖面,还要考核学生对内容理解的深度和综合分析能力。
为加强理论联系实践,我们授课时采用了实践-理论-实践的总分总模式,先以医学实例为切入点,串联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然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讨论新的案例,既能吸引学习的兴趣,又能使学生掌握怎样在实践中运用理论。
讨论课的开展使学生能敏锐的发现问题,自主的查阅材料,全面深入的分析问题,在不断重复复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了解前沿领域的研究成果。
代谢与能量模块式教学方式实施以来,学校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反应素质教育培养综合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频繁,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取得可喜的成果。
但目前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有待深入和完善。
整个《代谢与能量》模块的课时数为27,授课内容包括酶和维生素、糖代谢、脂类代谢、生物氧化、蛋白质分解与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物质代谢调节、体温调节与发热以及讨论课。
课时数与传统的生化课程相比较,被极大地压缩,导致上课时进度过快,很多重要的内容没有时间进行讲解,例如在物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的维生素仅有不到1课时的学时进行讲解,而能量代谢中的基本内容——生物氧化一方面由于《从细胞到人体》模块对它进行详细的介绍,另一方面由于课时数的原因《代谢与能量》模块几乎没有进行讲解;同时由于课时数的原因,在课堂上很难对于授课内容进行知识的延伸与拓展。
成绩优异,进展迅速,正快速替代传统章节式教学,成为目前应用广泛的先进教学模式。
但与之配套的教材建设进展迟缓,学生还只能通过教师的课上降解和课件进行学习和复习,却无法完成课前的预习任务。
因此加快相应的教材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医学与人文的论文篇六
在医疗市场化的大趋势下,医患关系本应该是共赢的关系,一方面医生为患者解除或者缓解病痛,从而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另一方面患者向医生求助,并支付相关费用。目前导致医患关系严重扭曲的成因复杂,涉及患者、医生、医院与政府甚至媒体各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但是调查提示导致医患纠纷的前3位原因仍然是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差、服务态度差、医患沟通障碍。医护工作是个“生命所系,性命相托”的特殊职业,职业的属性要求从业人员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当前大众对健康水平要求提高的形势下,对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也相应提高,这也提示医学教育应在调节医患关系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除了少数医务工作者医德医风确实存在问题以外,医疗问题的专业性导致患者缺乏了解,对医护人员期望过高,另外医生相对短缺,任务繁重,时间和精力都制约了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要想走出医患困境,必须加强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
2.基础医学教育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无论是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和临床医学教育阶段,主要采取“基础课-临床课-医院实习”的教育模式。基础医学教育阶段是每个医学生成长为合格医生或医务工作者的必经之路。因此作为医生的摇篮,基础医学教育在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同时基础医学教育改革也必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学生医学知识有限,学生和老师与患者之间没有直接接触,在医患关系调节方面的作用很容易被忽视。但是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既对获取医学知识正处于极度渴望的阶段,又苦于缺乏接触实际问题的'机会,同时他们与进入临床实习后的医学生不同,不会涉及有关患者隐私等方面的利益冲突,在与患者沟通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因此,他们可以在医患之间构建医学知识和互信的桥梁,从而在基础教育阶段寻求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可能途径将成为一种合理的选择。
2.1构架知识的桥梁。
对医学专业知识的正确认知是医患有效沟通的基础。患者医学知识匮乏,不清楚医生的诊断,不了解医生的用意,就很容易产生误解。患者饱受病痛折磨,带着毕生积蓄,甚至是四处筹措的医药费,来到医院寻求帮助,对医疗期望值往往过高,由于不了解医疗风险,将责任归咎于医生。比如湖南湘潭市产妇羊水栓塞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的医疗意外,如果患者家属对分娩并发症羊水栓塞的危险性有所了解,也就不至于爆发冲突。另一方面,目前医生接诊量巨大,任务重,很难有充分的时间为患者讲解相关的医学知识。而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老师和医学生肩负着传播知识、服务社会的责任,将正确的医学知识和可能的医疗风险通过合适的途径和渠道,持之以恒地进行系统科普,在患者和医生之间构架知识的桥梁,为医生和患者有效交流提供基础。同时医学生在充当医学知识桥梁作用的过程中,也必然经历一个“学中用,用中学”的过程,有助于解决医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面对实际问题以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活学活用,加快医学生的成长。
2.2构建医患信任的桥梁。
患者及其家属与医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缺失,是造成医患关系扭曲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医疗投入相对不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导致一些“医疗乱象”的发生,例如“收红包”、“大处方”等现象,患者不信任医生,有的患者只信任资历深厚或者自己熟识的医生,时刻提防甚至排斥其他医务人员。而有的医生为了规避医疗纠纷中的责任,也会相应的采取一些自我保护措施,比如放弃高风险手术、过度依赖医疗仪器、开具不必要的检查、出现过度医疗等问题。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医患关系的恶性循环。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医学生走进社区,志愿服务,不仅可以起到传播知识的作用,而且和患者长期接触,建立联系,关心其心理感受,一方面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医患沟通技巧,同时防止把病人当作疾病的载体,只见“病”、不见“人”,为以后医学生步入医生岗位后建立互信、互通、互容的医患关系奠定感情基础。
3.具体对策和方法。
3.1建立健全医患关系认知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人文教育。
医学生的医患关系认知水平和沟通技能的培养,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它决定未来医生的职业态度、行为举止,必将为化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当前我国医学教育过程中,对引导医学生树立科学的医患沟通理念的相关课程体系不够健全。存在只注重临床带教,把医患关系的建立与养成寄于临床实践阶段,忽视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人文素质培养等现象,是很不可取的。在当前医患关系的新形式下,医学院校必须在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增加社会学、伦理学、人文科学等非生物学知识的课程比例,在原有的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和政策课程基础上,增设沟通技能、医疗事故与医疗纠纷等课程。要切实避免人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流于形式,理论脱离实际,生硬地进行概念、理论、原理的灌输,同时要打破与其他学科的“壁垒”,将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纳入医患关系认知教育课程体系中,特别是在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医学基础课程中及早地渗透人文课程的教育内容,进而使学生潜移默化接受医学学科的人文性,增强医患沟通及医疗纠纷防范与处置能力。
3.2改革现有的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
基础医学教育过程中传统的单一以课堂讲述的lbl(lecture-basedlearning)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医患关系对医学生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医学生不仅需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与职业素养,掌握广博的知识与专业技能,又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因此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lbl、pbl(problem-basedlearning)、cbl(case-basedlearning)以及rbl(resources-basedlearning)等教学方法,积极引入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教学模式,注意多学科融合,创新教学手段。例如应用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p)、simman综合模拟人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模拟病房和模拟医院等,加强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基础和临床有机结合,用一切手段实现知识的无缝对接,为学生营造自主、独立、创造性学习的教学环境,为医学生顺利完成向医生的角色转换做好充分的知识技能储备和心理方面的准备。
3.3建立基础教育阶段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学分制度。
开创培养健康医患关系的新机制和途径为解决医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医学教育早期临床实践已经逐渐受到重视,但从医患关系的角度,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患者的生命健康权和隐私权及无证行医等问题。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可以建立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学分制度,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进入社区,进行医学知识科普活动,让医学生在运用自己的医学知识为群众的健康问题答疑解惑的过程中建立自信,一方面可以提高沟通技巧,使他们逐步掌握应对医患关系的策略,并且与群众逐步建立互信互重的情感联系,增进医学生对患者生命的尊重、敬畏和关爱;另一方面,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主观察,不断发现医学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医学与人文的论文篇七
2.1医患关系:从狭义上讲,医患关系是指特定医务人员与特定患者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医治关系。从广义上讲,医患关系是指患者及其家属在就医过程中与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之间发生的一种特定关系。
2.2医患关系现状:根据广东省科技计划软科学项目“服务管理和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医患信任与控制机制探索”调查小组于2009年进行的调查数据表明:在患者就医的医院中,认为医患关系非常和谐占7.1%,认为和谐占48.8%,认为一般占34.5%,认为有点紧张占7.2%,认为非常紧张占1.2%,认为说不清占1.2%。从调查数据上看,绝大多数被调查者都认为医患关系是和谐的,认为医患关系紧张和非常紧张的只占被调查人数的8.4%。但是最近几年来,恶性医疗纠纷案件的不断发生,职业医闹的出现,甚至黑恶势力的加入,媒体的宣传报道,把本该和谐的医患关系推到了风口浪尖上,甚至国家不得不以立法的形式来打击医闹及黑恶势力。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目前的医患关系,找出改善医患关系的方法。
医学与人文的论文篇八
最基本的文学常识和艺术欣赏能力都在倒退,这对高校毕业生日后的发展必然会产生影响的。此外,在社会利益和不良风气的熏陶下,许多学生因为缺乏独立健全的人格,思想逐渐堕落。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难就一蹶不振等等这些现象屡见不鲜。这种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错位,是值得当代教育者深思的问题。
专业知识和人文素质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教育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让学生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毋庸置疑,汉语言文学是提升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学习,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陶冶高尚的情怀,提升自我精神涵养,甚至可以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那么针对高等院校学生目前存在的一些人文素质方面的问题,我们也在积极的探索新的解决办法和途径,希望可以通过汉语言文学教育培养出更多更加优秀的高校人才。
1选择优秀教师,以德育人。
汉语言文学教育本身,就个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对文字和语言有一定的驾驭能力。选择优秀的教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渊博的.知识会让学生领会到汉语言文学的博大精深,深刻感悟文学的魅力,对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此外,教师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体,就要身体力行,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气质修为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多数汉语言文学教材中的作品都生动形象的反映了某种社会现象,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恰当的时机,深刻诠释人文主义精神,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到作品中的人物魅力,体会字字珠玑的睿语箴言,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考试方法改进,以实育人。
高校大学语文的考试方法多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这种考察方法是学生最为反感的,也就失去了原本的学习热情,因此这里不建议采用闭卷考核的形式。笔者建议可以采用一些灵活多样的形式来进行改进,比如说通过课生学生的交流情况、读书笔记的记录情况、人文精神和自身素质的进步情况和学习心得的交流情况来综合考量学生的汉语言学习情况,对学生给与充分的肯定,充分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生活教人求真,学习交流感受也应该来源于生活,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各方面素质,有针对性的进行点拨和指导,提倡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深刻体会为人处事的内涵。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塑造健康的人格,培养高尚的情操。
3结束语。
汉语言文学多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的,我们在选择最佳的方式将权利留给学生,尽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尽可能多的和学生交流,通过文化的熏陶和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最重要的是,以汉语言文学为代表的教育将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引导和教育起到关键的作用。笔者认为,各大高校也应该逐步增加对该类课程的投入力度,充分重视起来,力求通过汉语言文化的熏陶和文化素养的沉淀,能够培养出更多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高校人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医学与人文的论文篇九
原始医学、经验医学和现代医学构成了医学的3个不同发展阶段。长期以来,以生物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医学,全力以赴的解决患者生理病状,创造了无数的辉煌。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出现了各种繁杂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得医患关系逐渐紧张起来,医患矛盾便得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各级医院不仅具有治病救人的功能,还应具有及时、有效地解决医患矛盾的能力;医生不仅仅是一位治病救人的“工匠”还应该成为具备深厚人文医学素养的导师。本文从人文医学的角度来探求医患关系,找到解决医患矛盾的一条途径。
1.人文医学概述。
1.1人文(humanism):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它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在尊重人、关心人和爱护人。
1.2医学(medicine):在专业技术层面,医学是指以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为研究内容的科学。在专业等技术层面以外,医学更多地涉及了医生的气质里不经意流落出的气魄和言语。医学在技术层面、知识层面、哲学层面、智慧层面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要求。总而言之,医学是技术和道德的一个共同体,它除了关乎人的生命,更关乎人本身的价值。
1.3人文医学(humanisticmedicine):目前在国内,对于人文医学通常流行三种看法。第一种看法是把人文医学是医学的组成部分。即人文医学看作“医学人文学”(ze)的同义词。并认为现代医学可分为基础医学、应用医学、技术医学和人文医学四大部分。第二种看法是把人文医学理解为“humanistimedieine”即与“生物医学”(biomedioine)相对应的一种医学体系。第三种看法是把人文医学理解为一种医学模式(model)1。
笔者比较赞同将人文医学理解为一种新的医学模式。人文医学崇尚“以人为本”为其医学理念,以“人文精神”为核心,强调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要推崇的一种医学使命感及个人价值观。随着精神文明程度的逐步提高,仅仅拥有专业素养已远远达不到人们对一位医务工作者的要求,如今随着人文理念的深化,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环境-人文医学”模式,人在医学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加强。人文医学包括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哲学、医学方法学、医学人类学、医学美学、医学社会学、医学逻辑学等学科,是对医学中的人文内涵的高度概括和抽象,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同医学相结合的交叉性学科群。人文医学作为一个新的学科群是医学走向成熟的标志2。
2.医患关系及其现状。
2.1医患关系:从狭义上讲,医患关系是指特定医务人员与特定患者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医治关系。从广义上讲,医患关系是指患者及其家属在就医过程中与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之间发生的一种特定关系。
2.2医患关系现状:根据广东省科技计划软科学项目“服务管理和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医患信任与控制机制探索”调查小组于进行的调查数据表明:在患者就医的医院中,认为医患关系非常和谐占7.1%,认为和谐占48.8%,认为一般占34.5%,认为有点紧张占7.2%,认为非常紧张占1.2%,认为说不清占1.2%。从调查数据上看,绝大多数被调查者都认为医患关系是和谐的,认为医患关系紧张和非常紧张的只占被调查人数的8.4%。但是最近几年来,恶性医疗纠纷案件的不断发生,职业医闹的出现,甚至黑恶势力的加入,媒体的宣传报道,把本该和谐的医患关系推到了风口浪尖上,甚至国家不得不以立法的形式来打击医闹及黑恶势力。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目前的医患关系,找出改善医患关系的方法。
3.人文医学调节医患关系的探究及对策。
3.1医学院校人文教育滞后及对策:目前,各个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仍然沿用着生物医学模式下的课程设置方法和人才培养体系。重点放在科学教育知识和技术层面的训练,相对忽视学生对患者人文关怀的培养。虽然也有部分院校开设了人文医学相关的部分课程,但师生都缺乏重视,使得人文素质教育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边缘地带。这样,培养出的部分医务工作者在医疗过程中大多缺乏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不能设身处地替患者着想,不能换位思考。而较多地考虑各自的经济利益。随之而来的便是过度医疗,过度检查,态度生硬等现象的出现。客观上加剧了目前已经紧张的医患关系。因此,医务工作者人文素质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医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为克服上述弊端,大力推进并强化专业教师的人文教育功能,提高教师的人文教育水平,使每一位专业教师都明白,培养医学生的医疗知识、医疗技能与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同样重要。将人文精神渗透进医学专业教育之中,把医学生教育成既具有精湛医术的医生,同时又是拥有丰富人文知识和高尚人文精神的医务工作者5。
3.2将中医整体观统筹于人文医学理念,提高医者素养:祖国的传统医学博大精深,它强调形神的相一性、阴阳的气血平衡、五脏六腑的整体思维,而人的精神活动建立在身体的完整统一之上。将中医学的观点运用于人文医学的教育中,便是要求医务工作者要以一种全局的观点,统筹兼顾的视角来看待所学的零散医学知识。所谓全局观,就是指从患者所处的社会环境、疾病状况和精神状态等诸多因素通盘考虑;所谓统筹,不是单纯的知识整合,还应该将整体中加入情感的成分,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对理性的知识加入感性的认识,从而可以有效提高医务工作者的医德素养。
3.3“人机化”的诊疗技术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及对策:随着物理、化学、电子、计算机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自动化设备层出不穷,大量的高新技术及设备广泛应用于临床,使得诊断、治疗、护理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医生通常通过仪器和设备获得患者的各项数据指标,为诊治疾病提供重要依据,但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检查和检验费用,造成患者的不理解。另外,这种以机代人的趋向,加重了医生对高技术设施的依赖,淡化了医患之间的思想交流,忽视了患者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使医患关系变成了“人机关系”缺少了人文关怀。因此,利用语言、文字等载体,加强医患交流,缓解目前越来越紧张的医患关系,人文医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5。
3.4人文医学在对待生死问题的策略:虽然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法则,但部分患者死亡之后,由于患者家属不同的生死观,对于亲友的离去,不能接受这样的现实,继而引发医疗纠纷层出不穷。在对待生、老、病、死的问题上,医院和社会都要责任和义务让每一个人明白:医生只能医“病”而不能医“命”当人的身体会出现各种病状时,医务工作者经过努力,可以治愈许多的.“病”;但在“命”快终结时,我们的医生却显得无能为力,医务工作者不是“万能的上帝”不可能让人不死。
就生死问题站在医学生教育的角度,笔者认为,将人文医学的理念引入医学教育中可以有效避免重蹈“玩尸门”的悲剧,认识到每一个即使是已经离开的人也会有“灵魂”的存在,而人文医学便是让每一个医务工作者在医学入门时就将一种使命感放入心底,时刻感受到一种信念力量的督促,让初学者感受到那些大体不是玩具,更不是取乐嬉笑的工具,它们是为教育献身的英雄。当医务工作者触及他们的骨肉之躯,虽然没有言语的交流,但是相信那些千言万语早已通过指尖连通,或许幻化而出的也就是两个字一“责任”所以笔者认为人文医学的根基是那些大大小小的责任,只有当医务工作者懂得了责任之重,生命之贵的时候,才能真正走进患者的心理,去体察他们内心的那些感受,才能更好地学会懂得。一个人如果知道了生命终会有一个结局--死亡等待着我们,便会对生命的价值、宝贵生命的珍惜坚定很多。
对一个濒临死亡的患者来说,医务工作者要格外注重对患者的临终关怀,同时利用人文医学的知识对患者的家属进行生死观的教育。对于每一个医务工作者,或许也可以说是行走在生死之间的使者,对于死亡或许没有了那青涩的眼泪,不是麻木,而是选择用默然冷静给生命多一份默然和敬畏,每—个医务工作者都必须明白掩盖的悲伤是因为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书写着生命的无限可能,如此才能不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
医学与人文的论文篇十
16、该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本文提出的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监督难度增加、会计监督深度增加、会计监督环境相对较差和会计人员监督责任加重等几个方面问题,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的一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
17、本论文选题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文献材料收集详实,综合运用了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所得数据合理,结论正确,有创新见解。
另外论文格式正确,书写规范,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优:
18、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目有较高难度,工作量大。
选题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参考)价值(较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强,能全面收集关于考试系统的资料,写作过程中能综合运用考试系统知识,全面分析考试系统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强。
文章篇幅完全符合学院规定,内容完整,层次结构安排科学,主要观点突出,逻辑关系清楚,有一定的个人见解。
文题完全相符,论点突出,论述紧扣主题。
19、语言表达流畅,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参考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其时效性较强;没有抄袭现象。
20、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目有难度,工作量较大。
选题具有学术研究(参考)价值(实践指导意义)。
21、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较强,能较为全面收集关于考试系统的资料,写作过程中能综合运用考试系统知识,全面分析考试系统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较强。
文章篇幅完全符合学院规定,内容较为完整,层次结构安排科学,主要观点突出,逻辑关系清楚,但缺乏个人见解。
文题相符,论点突出,论述紧扣主题。
22、语言表达流畅,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参考了较为丰富的文献资料,其时效性较强;未发现抄袭现象。
23、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目有一定难度,工作量一般。
选题具有学术研究(参考)价值(实践指导意义)。
24、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一般,能收集关于考试系统的资料,写作过程中基本能综合运用考试系统知识,全面分析考试系统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一般。
文章篇幅完全符合学院规定,内容基本完整,层次结构安排一般,主要观点集中邮一定的逻辑性,但缺乏个人见解。
文题基本相符,论点比较突出,论述能较好地服务于论点。
25、语言表达一般,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参考了一定的文献资料,其时效性一般;未见明显抄袭现象。
26、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基本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目难度较小,工作量不大。
论文选题一般。
27、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较差,不能全面收集关于考试系统的资料,写作过程中综合运用考试系统知识,全面分析考试系统问题的能力较差强。
文章篇幅符合学院规定,内容不够完整,层次结构安排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观点不够突出,逻辑性较差,没有个人见解。
文题有偏差,论点不够突出,论述不能紧紧围绕主题。
28、语言表达较差,格式符合规范要求;占有资料较少,其时效性较差;有部分内容与他人成果雷同。
29、在为期三个月的毕业设计中,该同学能在老师的严格要求下顺利完成整个毕业设计工作和论文的撰写。
程序能正确的运行,界面安排合理,论文符合要求。
30、在整个毕业设计的过程,态度端正,学习也比较认真,时间安排也很合理,能按时到实验室,不存在无故早退或迟到的情况。
能基本在每个阶段完成相应的任务,还能主动加班,做到时间上前紧后松。
当然,在这其间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提高的地方。
医学与人文的论文篇十一
住址:____________________
请求事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实和理由: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致
敬礼
___________人民法院
申请人:_____________
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医学与人文的论文篇十二
有医学论文发表吗?答案是否定的。不仅没有而且收取审稿费和版面费,医学期刊没有政府补贴的绝大部分,承接各种生产成本独立,这些成本来自于信息时代,期刊种类和感兴趣的杂志的读者,不愿意支付订阅作为医学职称的刚性指标评价,自然传播到我们的医疗医生头上的医疗出版物的成本。
一般论文发表或按页面收费,或按单篇收费。另外还会有的费用,也就是审稿费。审稿费收稿即收,不论刊发与否。而且大多数习惯是:只有收讫了审稿费后,稿件才可以开始走审稿流程。很多学报在稿件被正式刊发录用后,还会以“稿费”的名义退还或部分退还审稿费。同时,会有部分如cnki等数据库、情报文献中心等,少量购买学报或可网络发售的电子版,大约一年会给3k到2w不等。(2w是需要你独家授权不能卖别家才能给到的费用)还有极少数会适当刊载一个到两个页面的广告。这些广告的年费,大约也就是5k.以上这些,构成了绝大多数学报的全部对外收入。
那么为什么论文不是获取稿费反而倒贴钱呢?学报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即便按2块钱一公斤出售,也不会有发行量的。所以,与普通的社会性杂志不同,学报即不可能、也不允许追求发行量。同时会有大量“被索取”(各高校图书馆、国家级图书馆、相关系统单位、常务编委……)等等等等。
这其间,学报需要付出的费用构成分为:
2、编辑校改论文格式、排版、与作者沟通、办理各项费用及印刷的日常工作人工成本;
3、与作者沟通的网络费用、电话费用、邮寄费用;
4、办公场所的各类年费租费水费电费邮资费(独立信箱是要给邮局付费的);
5、版面印刷费用;
6、应对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协等各类年审、申报、doi码等购买、每年编辑学习、考试费用等等等等其他费用。
相比之下,超过一半的一年的盈利花费超过了一年的盈利。这是由在中国印刷管理与学术期刊的收集确定低维权成本高。因此,大多数数学报纸都隶属于一些单位,以便于生存。高校学报是比较容易的,因为他们是由我们的老师处理。他们速度快,价格低,更容易出版。
筹集公共资金和社会资金维护学术出版是国际惯例标准。即使现在的习惯是,只要最后的手稿将立即发送到最后,提前网上公布,该文件印刷版完成后,重新排卷数量的问题…只是为了早点拿到钱。尤其是在社会资本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进入学术出版业,在中国的公共资金的流通极为狭窄,对该杂志的选择是更小。
医学与人文的论文篇十三
徐经世,男,1933年1月28日生。安徽省中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安徽省中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安徽省委保健委专家组成员。曾历任安徽中医学院成人教育部主任、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院长、党委书记等职。为医之道惟德惟术,有济人之术,必有济人之心者,方可为苍生良医。故医者宜存仁心以济世,存仁术以济人。徐经世乐善好施,谦恭好学,精勤不倦,淡泊名利,堪称一代儒医。从其所走过的路,让人足以看出他的成长历程是怎样得影响了一代名老中医的造就。
徐经世[1-2]祖籍巢湖,安徽巢湖市黄麓军徐村人,是解放前有名的文化村,距离张治中将军家乡3里路。抗战前全家定居肥东,生于肥东湖滨徐骆村。此村也是文化村,比邻巢湖长江,河中木船运输,此种商船来往,大宗商业临河而出,村里有钱绅士创办朝霞学社。张治中曾资助创办黄麓师范学校,1946起,徐经世在其附小读书,因距家有10余里路,来往不便,即住校学习。在肥东成长,后来合肥,业已60个春秋。
徐经世生活之地,隶属今之合肥,位于安徽省中部,因东淝河与南淝河汇合于此而得名。历史上属古之庐州,又名庐阳,是昔日的“淮右首郡,吴楚要冲”,现为安徽省省会,列中国城市五十强之一。合肥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素以“三国旧地”闻名于世,当年魏将张辽大败孙权十万大军,威震逍遥津;到了南北朝,合肥依然是南北军事前沿阵地;北宋时,又变成抗金前沿;而明末,张献忠领导的起义军曾智取合肥;及到清末,太平天国李玉成与曾国藩指挥的湘军在此会战,取得了三河镇大捷;大大小小的战役不断证明着合肥曾是名副其实的“淮右襟喉、江南唇齿”。
合肥尚是全国卫生城市,有著名的逍遥古津、教弩梵钟、蜀山春晓、包河秀色、李鸿章故居景点;有紫蓬山国家森林公园、浩淼的八百里巢湖包公文化旅游区、徽园、西郊风景区,并将昔日只在府苑别墅里才有的亭台楼阁、水榭回廊搬上街头,建成似翡翠项链般的环城公园,营造出城中有园、园中有城的亮丽景观。
合肥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因北宋清官包拯生于此、长眠于此而有着“包公故里”之美称。合肥历史上的名人还有五代十国时期吴国的缔造者杨行密,清末名相李鸿章,台湾第一巡抚刘铭传,爱国将领聂士成。到了现代,则有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杨振宁,旅美女词人、知名学者阚家等。
徐经世依托的安徽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创建于1959年,2004年增挂安徽省中医院机构名称,是一所集医、教、研、防保与康复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甲中医医院,是国家发改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确定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目前拥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65人,有传统疗法治疗中心、体检中心、名医堂等11个诊疗服务中心和52个专病特色门诊。附院承华佗神韵,继新安衣钵,发挥名老中医的传帮带作用,造就了一批部级名老中医和江淮名中医。近年依托名医堂,启动老中医工作室工作,年轻中医在继承中汲取学术精华,在实践中创新理论,一大批中青年专家脱颖而出,形成了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老中青结合的学术梯队。徐经世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和文化环境下成长并发挥着作用的.。
徐经世曾祖父母,均为当地私塾先生,曾祖乃晚清秀才;祖父徐恕甫,在清朝废科举后,也从私塾,1956年调入安徽省中医进修学校,任《伤寒论》教员;1957年任安徽省中医研究所研究员,在1959年成立中医学院和安徽省第一康复医院时,是接纳治疗抗美援朝伤病员的中医顾问,后仙逝。
父亲徐少甫,姊妹4人,2个妹妹均不幸夭折;姐姐80多去世,家在肥东。少甫后因署瘟高热英年早逝,时30岁,学业刚成,惜乎憾哉。徐经世时年4岁;11岁时母亲也因急性心肌梗塞撒手人寰。以后唯赖祖父母抚育,并潜心读书。经世尚有2个妹妹,幼时也均由祖父母抚养,小2岁者现康居上海,小3岁者康居巢湖。徐经世后与童氏女结婚,相依为命,现为合肥市无线电一厂退休职工。徐经世膝下有1子3女,学业皆有建树,惜无后代从医。
名师出高徒。徐经世幼年从研读《四书》、《五经》开始,逐渐旁至诸子百家,为其以后学习中医理论,打下良好的古文字基础。后由祖父徐恕甫言传身教,从背诵《药性赋》、《汤头歌》、《濒湖脉学》等开始,然后精读四大经典,反复研读《医学心悟》、《临证指南医案》等临床医著,深刻领会祖父辨证思维和处方用药技巧。
曾受省中医管理局委托,2000年开始徐经世偕门弟数名对祖父遗存手稿进行抢救性整理。先是列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此为安徽省对老中医的发掘整理研究立项开创了先河。随后多年,影响诸多老中医项目成为本省科研项目。徐经世结合昔学,参阅祖父遗留的医案、医话和临证心得手稿,进行精心整理,出版了专著《中医临床家--徐恕甫》,2003年还获得安徽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奖。
徐经世尚私淑历代诸多名家,如理脾宗东垣,和胃效天士;崇尚丹溪滋阴学说,提出了许多弘扬医理的独特观点。中医教育的历史,历来虽以师徒传授为主,但不排斥正规化中医教育。早在南北朝即有政府开设专门的医学教育机构。目前,我国有30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和50多所中等中医药学校,为国家培养约27万中医人才。院校教育为中医教育建立了正规专业的学校办学体制,不仅实现中医教育的大规模、高效率办学,培养大量中医专业人才,而且促进了中医学科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既保存中医特色,又融入现代的科学指导思想,同时加速了中医与世界的接轨。徐恕甫于1956年任安徽省中医研究所研究员,一边临床,一边在安徽中医学院前身--安徽中医进修学校任教员,自行编撰《伤寒浅解》教材4册,为全省招收的进修学员讲授经典课程。徐经世先随祖父调动举荐到学校深造,毕业后任安徽中医学院内科教授,为学生以及附属医院实习生讲授临床课程,同样以临床依托,理论指导临床,再从临床升华理论,两者结合,反复经临床、教学和实践的历练。应该肯定的是,现代院校教育基本实现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规模化、标准化和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较好地完成了与现代教育制度的接轨。假若能在此基础上注重中医学术本身特点的传承,正确引导,发挥学员能动性,那么,造就成批的中医药优秀临床人才是完全可能的,相信应该比单纯的师带徒占有明显成才优势。徐经世先后被遴选为全国第2、3、4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以此方法培养了多名优秀继承人,如陶永、卓思源、樊巧云等。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下发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管理办法文件,给每期500名老中医每人选配1-2名中青年业务骨干之继承人,采取师承方式进行培养,以达到继承、整理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培养造就高层次中医临床人员之目的。遴选的继承人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审批后,报人事部、卫生部备案。可见现代意义上的师承教育包括院校中研究生的教育均属于高层次的政府指令性师承教育,是在专业基础教育及实践之后的继续医学教育。
1999年12月及2004年,安徽省中医管理局先后下发文件,由政府指令性要求培养安徽省跨世纪中医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和江淮名中医,先由国家中医管理局及安徽省人民政府相关领导出面主持拜师仪式,随后实施3年的培养计划,每年进行20余项指标之考查或考核。徐老也是这项工作的指导老师,且拜师学生最多,如李泽庚、王化猛、韩宁林、张国梁等均是其中高层次门第。鉴于徐经世培养人才的成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曾在2006年授予他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予以表彰。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余靖等出席颁奖仪式,并在“传承中医,弘扬国粹”巨型签名卷轴上签名;200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授予徐经世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光荣称号。
国家和各省发展中医药条例,均提出要重视和支持中医文献的收集、保护、整理以及有独特疗效中医诊疗技术的发掘和利用。2007年7月18日,安徽中医附院也专门下文成立了徐经世名老中医研究室,配备助手和必要的硬件设施,进行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的总结。
徐经世自1951年正式跟随祖父侍诊;1956年安徽省中医进修学校进修,1957年留校从医、任教工作,并一边临床,一边继续深造,时光飞逝,迄今有近60年从医历史。历代名医中他推崇和崇拜诸多,如李东垣、朱丹溪、叶天士等。从这些医家学术中,他汲取充足必要的养分,使自己临床中能够游刃而有余。如今可说他已是“病家满天下”、“桃李满天下”了。
古老的中医学,多年来通过一代代学术经验传承,才使其可以发扬光大。徐经世主要受业于徐恕甫,他又传授给了诸多门徒。
2.1徐恕甫授徒
共5人。徐少甫,30余岁学成之时,英年早逝。徐经世,部级名老中医。郭幸福,舒城人,为嗣超公子,1965年安徽中医学院首届本科毕业,乃安徽省著名中医临床家,现为安徽中医学院国医堂主任医师,曾以75岁高龄,参加国务院颁布的《中医条例》政策竞赛,荣获三等奖,可喜可敬。吴德庆,曾在徐恕甫先生调离家乡来肥后,旋即在巢湖肥东一带名气大振。2009年去世。罗申道,学徒,中途因家事退出。
2.2徐经世授徒
凡20余人。目前较有影响的有:一、陶永,1957年生,浙江绍兴人。1983年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中医内科主任医师。为徐经世全国第2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大弟子,率先研究徐经世学术经验,先后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主持承担老师临床课题3项。二、王化猛,1963年生。1986年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现为涡阳县人民医院主任医师,科教科科长。是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的全国基层优秀名中医,安徽省卫生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卫生厅中医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亳州市政府首批、第2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市政协委员。8次分获省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青年科技奖;主编《中国道家医学文化研究》1部;发表老师中医学术经验论文20余篇。传承方面似有神悟之处,被徐老誉为最得意门生之一。重点协助老师完成2部专著,整理部分医案,撰写发表老师一些重要论文。传承方面,如徐经世注重未病研究,王化猛则承其学术,有所发扬,在国内创造性提出“慢性肝炎无证可辨型”新理论,并进行系列探讨,日本业内曾介绍[4]该项成果;再如,徐经世注重中州胆胃调理,王化猛则系统总结徐经世该专题,并付诸临床,尚对其消化复宁汤进行文献追根式研究,与脾胃、胆胃升降理论有机结合,研究得以充实。三、张国梁,1961年生。1984年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中医附院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感染科主任。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手足口病、艾滋病临床专家组成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专业委员会委员、防治艾滋病分会常务委员,安徽省中医药学会肝胆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主持国家、省、厅级科研项目8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专著编写3部。对徐经世的消化复宁汤进行实验研究,用现代方法对老师用药特点进行数据分析,是难得的现代化中医临床研究型人才。四、韩宁林,1960年生,1984年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医学硕士,急诊科主任。是安徽省医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委员、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中医药学会急症专业委员会委员。五、卓思源,中医内科研究生,副主任医师,是徐经世全国第4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现为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发表老师学术思想
医学与人文的论文篇十四
中医时间医学可追溯到年前《内经》时期就奠定了基础,经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发展,已日臻完善。纵观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五运六气、子午流注等学说,无不包含时间医学的内容。中医时间医学就是用中医理论来阐述人的生理,病理节律变化,并运用这些节律变化来诊断疾病,选择有利时间进行治疗和预防疾病。《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曰:“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尚指出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发病时间和传变规律。根据不同时间症状,脉象和色泽的变化,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对疾病的防治,《内经》强调“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因四时气候不同,防治疾病的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种因时施治,择时防病的观点为历代医家所遵循。
中医时间医学在对人体生理、病理以及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均有它的特点。东汉张仲景通过长期临床观察,撰写的《伤寒杂病论》,不仅认识到许多疾病的时间节律,而且提出了择时治疗的原则。如阴虚病的年变动节律是“春夏剧,秋冬差”,妇人淤血崩漏的昼夜节律是“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干燥”。此外,对寒热、谵狂、劳病、黄疸、疟疾等疾病变化的时间节律都进行了论述。对六经病缓解痊愈的时间节律性论述尤祥,指出六经病的病愈或转到另一经的周期是6―7天。六经病的缓解各有不同时辰,“太阳病欲解时,从已至未上”。“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戊上”。“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认为这些节律变化的原因,是阴阳变化的结果。在择时治疗上,提出了运用汗、吐、下法的适宜时间,主张“春夏宜发汗”,,“春宜吐”,“秋宜下”。张氏这些主张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尤其是金元医学四大家运用得十分娴熟,倍加推崇。
李东垣根据“时不可违”,“勿伐天和”的原则,主张春天患病者,于所用药内加清凉风药,夏天患病加大寒药,秋天患病加温气药,冬天患病加大热药。并制定了春天宜服补中益气汤;夏天宜服清暑益气汤;秋天宜服升阳益气汤;冬天宜服神圣复气汤。季节不同,加减用药也不同,如羌活俞风汤,在望春,在大寒之后服药时,宜加半夏、柴胡、人参;在夏季之月服用,宜加防己、白术、茯苓;在望夏之月服用,宜加石膏、黄芩、知母;在秋处,大寒之后,宜加半夏、厚朴、藿香、桂枝;霜降至望冬,加附子、官桂、当归。李氏的按季节选方用药的原则,至今指导临床仍有实用价值。在民间代传名老中医,亦有按季节选方的原则,即春天宜服参苏饮;夏天宜服五积散;秋天宜服藿香正气散;冬天宜服十神汤。择时治疗历代医家非常重视,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已故名医蒲辅周认为,一切外感病,称时病,也称六气为病,二者是统一的。治疗外感热病必须掌握季节性,一年12个月,有六个月的气候变化,即风、火、暑、湿、燥、寒。春季时病有风湿、寒疫;夏季时病有温热、暑病、湿温;秋季时病有温燥、凉燥;冬季时病有冬温、伤寒。应根据发病季节辩证治疗,蒲老运用时间因素治疗疾病,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如54年石家庄流脑大流行,蒲老以白虎汤主治,取得满意疗效。56年北京流脑大流行,医疗队效仿蒲老的治疗方法治疗却无效果,后请教于蒲老,蒲老认为治病要了解发运的变化,54年天气干燥、暑热偏胜,故用清泄暑邪法能获救,56年湿气偏胜,暑邪夹湿为患,当清暑热,通阳利湿法治疗,验之果效。
结语;认识疾病的目的,在于驾驭疾病,认识疾病与时间的关系,在于了解疾病的传变规律,掌握它的传变,转化与欲解向愈的时间,在有效的时间内采取积极措施,使疾病向有利人体的方向发展。所以,时间与治疗的关系显得特别重要。因时施治是根据不同发病时间,来考虑治疗原则,在辩证确定治疗原则时,首虑时间因素,以提高治疗效果。择时治疗是选择最佳时间治疗,病人在这个时间治疗,效果显著而无副作用。因此,受到历代医家重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时间医学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医学与人文的论文篇十五
该课题采用二甲基亚硝胺肝硬化模型研究了5种古典方剂的干预作用,并对有效方剂研究了效应机制,工作量大,指标先进,设计合理,操作规范,逻辑性强,数据可信,论文结构层次清晰,文字表达通畅,建议作为博士学位论文安排答辩。
运用比较医学方法研究古典方剂防治肝硬化的“病-证-方”效应,是富有中医药特色的研究思路。
作者在既往工作的基础上,基本掌握了本专业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广泛搜集了本课题范围内的国内外最新进展,获取了不同方剂干预肝硬化的实验数据和作用机理,说明作者能够站在当前肝病中医药研究的前沿,具备独立从事中医药研究的能力。
由于时间仓促,论文中有一些体例尚不统一,建议在“材料与方法”之后(一、二部分合为一起),研究结果分成三个部分,使全文体例一致。
医学与人文的论文篇十六
摘要:生物化学是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本门课程的学习能为后续的检验专业技术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培养适合检验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本课程从课程标准修订、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高职医学检验技术;生物化学;课程改革。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在医院检验科、疾病控制中心、检验仪器及试剂产销公司行业生产、服务第一线能从事医学检验技术岗位等工作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充分体现“做、学、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拓展专业思维,加强沟通、表达及团队合作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生物化学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及医用生化中相关物质的代谢过程及产物;了解学科领域的新成果和发展动态;为学习后续检验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运用生化代谢知识原理解释医学中常见的现象;能简单判断生化指标,对疾病进行诊断,为了达成目标,我们对生物化学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探索。
1重新修订课程标准。
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教育是能力本位的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根本目的,我们在充分调研岗位需求的基础上,以知识、能力、素质三维空间结构为主线,结合医学检验同行和专家的意见,以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医学检验技师资格考试大纲为依据,对高职医学检验的生物化学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
1.1优化与重组教学内容。
增加了检验岗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将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根据每个模块对应的岗位任务和执考点制定课程内容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使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紧密对接。
1.2重视和优化实践教学。
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学会应用生化检测技术来进行分离提取、活性测定、含量测定及生化分析,使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得到切实加强,为其后续检验操作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理念遵循医学检验技术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根本目的,设计思路为基于职业分析进行体系构建,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基于任务驱动进行教学设计,基于学生主体进行课程实施,基于实践技能进行课程考核。
3课程实施。
本课程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度,以理清流程、强化实用、培养技能为原则,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及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接近生活的部分(糖代谢、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嘌呤代谢),采用案例教学法,对于接近临床的部分(肝的生化、血液生化、电解质代谢与酸碱平衡),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如此有力保证了教学的有效实施,全面提升了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
4课程考核评价。
使得课程评价和考核真正面向素质、技能、知识“三位一体”,这种改进对学生的发展,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外,我们还通过学生考试成绩分析、同行专家意见、学生对老师讲课评价、督导组听课意见等多方位的综合评价,保证了课程改革的有效进行。
综上所述,在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我们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的高职教育理念,从课程标准修订、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考核评价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改革凸显为医学专业技术岗位服务的特性,达到了高职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3]黄川锋,尚喜雨,刘庆春,王挺,归改霞,全碧波.基于岗位任务的高职医学检验专业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体系的构建[j].卫生职业教育,,05(34):136-137.
医学与人文的论文篇十七
为了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社会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临床专业学位教育以培养高层次临床医师为目标,注重临床能力的培养,要求研究生在系统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本学科的临床技能,并能独立处理本学科领域的常见病合并疑难病症,从而提高临床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临床医学专业现状
1.1临床医学管理的不规范,制度欠完善。医师缺乏紧迫感和使命感。一是由于各医院的建设目标均为自己设定,缺少具体的量化指标和参照系,加上学科分布不一,考核较难。二是上级机关由于人力、精力等诸因素限制。对临床医学中心运行机制研究不够,缺乏有力指导和组织管理。
1.2部分临床医学专业自身建设不足建设经费投入中绝大部分均用于病房和手术室改扩建、重大仪器设备购置等硬件建设,用于科学研究、新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等软件建设不足:人才流动受人事分配制度和内部运行机制制约明显;半数以上临床医学中心学科带头人已过65岁;面临扶植、培养新一代中青年学科接班人的问题。
1.3部分临床医学专业作用发挥不足大部分单位为适应发展需要,不同程度地对临床用房进行大规模的改扩建。对一些新进设备的使用产生一定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临床医学发展:临床医学专业人员的收入与所承担的工作数量、质量、风险、难度之问差距明显,各医院之间分配悬殊,直接影响人员积极性与创造性,制约了临床专业的产出,导致其作用发挥不足。
2未来发展政策及建议
针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建设,我们提出“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发展思路。
2.1实行科学管理:一是要建立科学、可行的申报、审批程序和管理细则以利于开展检查与指导,体现管理效益。主管部门既要严格临床医学专业准人,又要在之后的每一轮评审中加强动态管理,督促临床医学专业的计划落实。
2.2抓紧研究建设规划,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现:一是主管部门要通过调查研究,充分论证,组织专家对临床专业的数量、结构、布局进行科学论证,正确引导处理增长与数量,质量与速度、效益的关系,本着“适度规模、适度数量、提高质量”的原则。即要有长远规划。又要有近期计划。二是医院要有重点学科发展的科学规划。结合医院自身条件、市场因索、支撑条件、专科技术等方面,在多专业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充分选择论证重点发展专业。
2.3建立临床医学中心:由于临床医学中心研究在当地具有专科技术优势,能够吸引周边地区大量疑难危重病例。然而普通病例与疑难危重病例在诊疗技术方法、卫生资源消耗上差别很大,如不将其加以区分。就很难合理实施质量控制。传统的评价指标如治愈率、平均住院日、床位周转率、死亡率等在不同的医疗单位之间缺乏可比性,依据这些指标进行评价。往往不能反映医疗单位的实际情况。病例分型管理理论结合患者病情,将住院病例进行科学分类。解决了当前医院管理中医疗质量指标体系不完善、分类过粗、可比性较差等问题。防止了临床科室片面地强调以。指标为中心。鼓励多收治复杂危重病例。从而发挥了医疗质量管理的正面导向作用。同时有利于奖金分配、评功评奖、职称晋升和人才堵养、医疗保险理赔等措施的完善。
2.4加强临床医学专业的软硬件建设:针对临床医学专业“重硬件轻软件”的情况,要进一步加强临床医学的软硬件建设。尤其是人才培养、课题研究及管理等软件建设。以人才培养为例。
一是注重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从岗位和需要出发进行选拔培养,综合思想品质、工作作风、学术水平和组织领导能力等多方面,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培养具有推动新兴和前沿学科发展能力的学科带头人。
二是要培养技术骨干队伍。大力启用培养现有中青年骨干的同时,积极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打造一支梯次合理、整体素质好、技术水平高、医德医风好。具有团结、拼搏、奉献精神的技术人才队伍,以保证学科竞争实力和发展后劲。
三是不断改善支撑条件。完备专科设备、实验室、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医疗用房和一定规模的床位,保证资金投入,强调设备购置高精尖和配套适用,保证临床医疗中心规模和重点学科科研顺利开展。
四是努力进行技术创新。集中精力,重点突出,突破高新技术、重大疾病防治及疑难危重病的诊疗技术,瞄准国内外学科发展趋势和主导技术。着眼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同时注重新兴、交叉、边缘学科领域,填补学科领域空白,确实提高学科核心竞争力。最终达到持续的、高层次的学术地位和技术水平。
五是深化人才激励制度改革,拉大收入差距,使分配向临床第一线、向优秀人才倾斜,建立有效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支持知识、技术和管理要索参与分配。体现人才价值,对少数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年薪制”。
2.5构建优势学科群:以重点学科为。龙头、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疾病诊治链为纽带、以重大研究项目为切人点。深入开展研究。通过若干同类相关学科或跨门类学科组合、交叉、渗透和联合,使原有学科优势和效能得到更大发挥,进而组建集不同学科之长、体现群体协作优势、跨学科联合攻关的学科群,形成强大综合实力,实现知识、技术的创新及新知识的推广用,以此构建医院的创新体系。
临床医学专业研究是为了探索专科技术新理论、创造新技术、提供新经验,带动整个上海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要在技术上勇于创新、改进。及时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并负责对其他单位进行业务指导、技术帮带和协作联合,通过交流经验、现场劳教指导、培养进修人员等方法促进本市医疗技术的提高和普及。组成本市同类临床专科技术中心协作网;在临床医学中心运行过程中注意总结管理经验,针对中心建设模式、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进行总结、交流,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4]易学明.狠抓教学查房确保教学质量[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xx,12(1)
[5]李桂红,赵江霞,帕尔哈提克里木.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研究及实践能力方法探索.,28(5)
医学与人文的论文篇十八
要写好一篇sci医学论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标题必须是有吸引力的,明确的概括和美丽的地图。这三个是决定sci论文命运的关键。事实上,大多数的评论,评论的方法是在sci文章标题咋一看,抽象的图,如果这三个不满意,本文主要在这。必须让人的心情!不要挑战他的心情!因为这些评论家大多是很忙的人,你让他感到累了,你的文章将不会有好结果的`。
2、标题是简单的,明确的和强大的。尽量不出现新的,新的和其他的话,从逻辑的角度来看,目标是写科学论文报告了新的进展,如果不是新的,那么它也不必要。从人的角度来看,他首先不是因为你写一个新的文章,你会觉得没有什么新的,有时甚至是适得反,使人认为你挑战他的经验和智慧,使人努力找到你的文章并不是新的地方。中国杂志上经常出现探针的初步研究等词,这些都不是文章发表在sci。
3、在没有充斥着数字摘要。因为大多数人敏感的数字不是抽象的,需要的是逻辑思维清晰,必须是结构化的。
4、表的选择。我可以尝试使用图,图,包括各种图表。更直观的图,表是数字的,它是很难理解的。如果一篇文章让人看起来不舒服,那么结果可以想象。此外,近年来,由于主张图结合在一起,这也更容易理解。图还包含足够的信息不快出来的地图,图的文章是不是更好,因为布局图太多。
5、参考文献,资料必须标准化。最好的文献管理软件编辑,不费力的手工制作的,而不是请。所有来稿,所有引用的重新发现,并用软件生成,确保不使各种小错误。
6、标题必须准确的拼写。不推荐使用的一个词,并提出用一个短语或句子。
7、避免长段落。通常一段3—5句适当,不追求连贯的感觉,堆放在一起,经常一大张纸使任何人阅读焦虑。要让文章看起来简单清新。
8、图表不应掩盖。在一般的评论相图和文本是分开的,它必须是高质量的,必须有足够高的分辨率。
9、按照常规科学写作要领。技术写作是有自己的规则,规则不说话,只允许评论者认为你是一个新手或非正规军,拒绝期高到几乎没有心理压力。
10、论文格式遵守规则。通常,双倍行距,段落之间留下了一个空白行,引用来区分文本字体。
11、完成了在国外后,最好先找个中国人花费几年的时间来修改第一,如书面纠正明显的错误和表达,并了解你的写作的意义,然后找一个英语为母语的人修改,最好是一个医学生,所以能够正确的一些小错误习惯的表达。最终的目标是,甚至排斥不是因为语言问题。修改完成注意文章中回答致谢。
医学与人文的论文篇十九
随着医药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临床检验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医学检验工作在临床上的地位日趋重要。生物化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一门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紧密结合的学科,实践性很强。现有的课程体系与岗位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脱节、实验技能训练与临床差距较大、考核方式单一等,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因此,我们以岗位需求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基于岗位任务的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体系,着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医学检验人才[1].
新课程标准构建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本位,体现职业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满足职业岗位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在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实践环节、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打破传统的"三段式"培养模式,充分体现"教、学、做、拓"一体化,对学生基本技能、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进行培养,着力打造适应岗位需求的医学检验技能型人才。
基于以上课程体系构建思路,构建"1243"课程体系,即1个课程标准、2本教材、课程实施"4个要素"一体化、教学评价三位一体。
2.1修订课程标准。
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教育属于能力本位、素质教育,以培养具有基础知识、临床知识、医学检验等方面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各级医院、血站及疾病控制中心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3].
我们在充分调研岗位需求和查阅专业文献的基础上,以知识、能力、素质三维空间结构为主线,结合医学检验类职业岗位需求,以岗位能力为核心,以临床医学检验技士/技师/主管技师资格考试大纲为依据,以加强技能训练为突破口,对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
(1)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突出岗位需求。删除了与其他课程重复或赘余内容,包括实验用纯水、化学试剂的配制、实验方法的选择与评价、室内质控基础知识、室间质量评价、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等。增加了岗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如检验报告、生化检验质量管理、室内质控、化学发光技术、肿瘤标志物检验和生化分析仪参数设置范例等。将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根据每个模块对应的岗位任务和执考点制定课程内容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使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紧密对接。
(2)加大实践教学比例,侧重技能培养。高职医学检验专业人才重在技能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定位为胜任临床检验工作,即熟练掌握各种常规生化检验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为临床提供高质量的检验结果[4].我们进一步增加了实践教学比重,理论和实验学时比例达到1∶1.5,实验课增加了医院见习学时。除了理论性很强的内容在教室讲授外,其余教学内容都在实验室进行,让学生提前做好预习,理论内容"先做后学",基本操作技能狠抓规范。综合性实验主要采取小组讨论和技能比武方式进行,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使实验课教学实现课堂翻转,明显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
2.2编写基于岗位任务的模块化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依据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按照岗位任务模块编写"理实一体化"教材。将教材内容设计为五大模块,其中包括24个子模块,模块内容从基本知识、常用技术、检验项目到临床应用,每个子模块包含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与临床生化检验工作无缝对接,从而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技能(见表1)。常见疾病的生化检验引入典型病例,将病例分析与生化检验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综合操作能力。编写与教材配套的实验讲义,加大综合性实验比例,实验项目选择临床常用的检验方法,附录中加入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实验项目试剂盒说明书,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每个实验项目制定了详细的评分标准,数字化实验资源正在建设中,用于教学和学生自学,着力提高学生规范操作水平。
2.3课程实施"4个要素"一体化。
课程实施内容包括理论、实验、见习、实训、实习、课外拓展等,重在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充分利用我校"院校一体"办学模式在师资队伍和资源共享方面的优势,将教学和临床紧密结合。临床一线教师和校内专任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开发与建设、教学、实习带教和考核。采用pbl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和仿真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5].安排见习、综合实训、专题讲座等,帮助学生能够早临床、多临床。通过"教、学、做、拓"一体化的实施,立体化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2.4教学效果评价三位一体。
改革以期末试卷考核和实验考核为主的静态考核模式,重视教学过程的考核评价,将形成性考核、终结性考核和第三方评价有机结合,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三位一体"考核评价方法[6].
(1)理论考核。分为平时考核、期中考核和期末考核,考核内容与资格考试考点和岗位需求紧密结合,重点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考核重在平时,平时考核评价可以提问、小组比试、随堂测试、单元测试、调查问卷、作业等多种方式进行,并不定期检查学生笔记和考勤情况,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动态检验教学效果,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期中考核和期末考核题型、题量参照资格考试,主观题以一个工作场景命题,如给出一个糖尿病检验报告单,包含血糖、葡萄糖耐量试验、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测项目,让学生填写检测方法名称、基本原理、正常参考值以及在诊断中的作用,从而考核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
(2)实验考核。实验课学时占生物化学检验课程学时的一大半,重实验、轻考核已成为阻碍实验教学质量提高的突出问题。我们将实验教学分成基本技能训练、常规实验、综合性实验3个模块,实验考核贯穿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分为平时考核、模块考核和期末考核。平时考核有逐人考核、小组考核、抽考等多种形式,模块考核和期末考核由医院检验科骨干人员对学生逐一进行考核。实验成绩占期末总评成绩的40%.此外,我们在实习前进行为期两周的综合实训,并将实训成绩单列,考核合格的学生才能进行实习。
(3)第三方评价。我们在实验期末考核、实训考核、实习中期考核中邀请医院专业人员参与,在课程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向实习医院、用人单位和学生家长发放调查问卷,通过第三方评价了解教学效果和质量,为进一步做好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自本方案在20xx届普通专科检验班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成效。优化后的课程体系更加适合岗位需要,课程实施与工作岗位紧密结合,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专业素质和临床工作能力得到实习单位的充分肯定。然而,课程体系改革和实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广大教师、学生积极参与并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2]侯振江,牟兆新。高职医学检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模式的开发[j].教师教育研究,20xx,22(3):3-5.
[3]杨裙,吴怡春,徐建国,等。基于岗位任务的高职高专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xx(5):80-81.
[4]侯振江,李红岩,李吉勇。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j].检验医学教育,20xx,15(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