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春教案(热门18篇)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资源和活动。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组织。下面是一些精选的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初一春教案篇一
1、地理位置:亚洲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部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为界与欧洲相邻,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以白令海峡为界与北美洲相望。(图6.2p2)亚洲的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2、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注意不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和北冰洋)
3、地形与河流: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图6.5p4,结合图认真完成第5页的活动题)
4、亚洲之最:
(3)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注入南海。(注: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欧洲],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亚马孙河)
(4)亚洲面积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5)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咸水湖);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湖泊:贝加尔湖[俄罗斯];世界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5、气候: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初一春教案篇二
透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
透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在我国消灭了20xx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政权,为恢复国民经济创造了条件。
透过教师讲述土地改革的结果,引导学生从中分析土地改革的意义。
重点: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土地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三大运动之一,土地改革的进行也是当时势在必得的,土地改革的完成对巩固新政权有极端重要的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运用刘文彩这个典型案例来分析旧社会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状况,从而突出进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对于土地改革的资料与性质,可结合教材图片让学生进行总结。
对于土地改革的意义,应当先进行补充,讲述土地改革所带的结果及其在农村土地制度上的变化、农民社会地位的变化、农村经济的变化等方面进行列表比较,然后再从结果中引导学生归纳其意义。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白毛女》的故事或电影资料吗?(吸引学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及对土地改革的感性认识)。
生:(思考并讨论)。
师:《白毛女》描述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十分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注:“白毛女”在现实中,是有此人存在的。罗昌秀――1923年出生在四川宜宾县凤仪乡,当地的恶霸地主罗锡联及其妻陶天珍等人逼死她爸爸,打死她哥哥。1939年,年仅16岁的她,被迫躲进深山老林,过了17年的野人生活,直到年届33岁时才重返人间,此时的她已是满头白发。20xx年去世,死时80岁)。
生(思考并回答):收取高额地租;强迫农民为他们干活……。
师:四川大地主刘文彩,占有超多土地,阡陌相连,他依靠对农民的残酷剥削,过着奢华的生活。最为典型的就是利用“大斗进,小斗进”的伎俩巧敢豪夺,住的是被装饰得富丽堂皇的庄园,专门用水牢迫害穷苦百姓;当时在他家干活的雇农却难以住上完整的茅屋。一句话,站在地主这边来说,就是坐享其成;站在农民那边来说,就是劳而无获。
有个农民叫唐礼福。他家有件棉衣,已祖孙多代穿了162年。传到他这代的时候,已补丁摞补丁,看不出它的模样了。农民的生活十分艰辛,连温饱都解决不了,更不要说买新衣服穿了。
生(思考并回答):土地。
师:对,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历朝历代,人们不堪忍受的时候,就起来造反,其最根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得到自己的土地。总之,农民从始到终都在为土地而奋斗。到了毛泽东那里,以他对历史的熟谙和研究,深知中国农民――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一部分人――最渴望得到的东西是什么。因此,他毫不犹豫地去为农民争取他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土地,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展开了,下面就让我们一齐来学习新课。
(讲授新课)。
第3课土地改革(板书)。
一、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板书)。
(引导生阅读p11的第一段,了解旧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状况,真正理解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于情于理都要进行土改。)。
师:正是由于旧封建土地制度的严重盘剥,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热情,阻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简介地主、富农、贫农、中农、雇农的阶级成份划分)。
(注:1950、6、30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时的阶级成份划分。
地主――占有土地和生产工具而不劳动,或者只做轻微的附带劳动,靠剥削农民为生的人,划为地主。
富农――凡自耕农土地有余,而兼顾人耕种或以余田出租者及佃农民,自己无土地,资本租得大批土地,所收获超过需要,并雇人耕种者为富农。
中农――虽然占有土地,又拥有必须的生产工具,但既不剥削别人,也不出卖劳动力,靠自己的劳动或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为生者,划为中农成份。
雇农――完全没有土地,而靠被人雇佣耕种者为雇农。
贫农――占有不完全的生产工具,没有土地或土地不足,靠出卖一部分劳动力为生者,划为贫农。这种农民一般都租种他人土地。)。
(副板书)。
地主、富农(10%)。
贫农、雇农、中农(90%)。
70%――80%。
20%――30%。
1、旧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板书)。
师:在旧中国的状况是这样的,那么,新中国成立后,又是怎样的呢?
2、新中国:新解放区未进行土改(板书)。
师: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的地位有什么变化?(大家回顾第1课的资料,是否能够从中找到答案?)。
生(思考并回答):中国人站起来,人民当家作主。
师:对,大家回答得很正确,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翻身作了国家的主人,也掌握了国家政权,地位得到提高的他们,于情于理都想去争取他们一向以来最渴望得到的东西――土地,最典型的就是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改,获得土地。那么,在前面我们提到毛泽东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已意识到这一点,此刻新中国成立了,他具体又是怎样去实践的呢?(引导生阅读p12的相关资料)。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1950)(板书)。
师:新的土地改革法里规定,在农民土地所有制下,土地归谁所有?
生(思考并回答):农民。
师:对,这是和旧的地主阶级所有制的区别所在:大家一齐来观看p11―p12的四幅图片,在颁布新的土地改革法后,1950年冬起,全国又分批进行土改,土地当时都掌握在地主手中,就应如何做?――没收地主土地。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耕种(引导生看p12的图片),那么,为什么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给农民?(动脑筋p12)。
生(思考并回答)。
师(归纳总结):首先,封建土地制度是农民遭受剥削、压迫的总根子,要把它给废除,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其次,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就当拥有土地的所有权。
师:地主赖以生存的土地被没收了,他们会有什么反应呢?
生:反抗、阻止土改的开展……。
师:那么,在土改过程中,也分给地主一份土地,这是为什么呢?
生(思考并回答):使地主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减少土改的阻力……。
三、土地改革的成果(板书)。
1952年底,近三亿农民获得七亿亩土地(板书)。
(引导生阅读p12,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土改状况)。
(引导生阅读p12的第二段小字部分,找出这次土改与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
生(思考并回答):保有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生(思考并回答):使中农放心,稳定……孤立……减少……发展……。
师:土地改革后,带来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
(展示相关历史资料并加以适当的讲解来到达这一目的,让学生明白建国初期的土改的意义是十分重要而又深远的)。
注:
土地改革前。
土地改革后。
(1)地主占有农村土地的70―80%,农民占地20―30%。
(1)全国3亿多无少地的农民无偿分得土地4660多万顷。
(2)农民每年要向地主缴纳大约300―350亿公斤粮食供应的地租。
(2)每年交地租达350亿公斤粮食。
(3)存在着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对立。
(3)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地主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人。
(4)194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103亿公斤,工业总产值为2,45亿元。
(4)1952年,全国粮食供应总产量1639亿公斤,工业总产值为349亿元。
四、土地改革的意义(板书)。
废除了……消灭了……巩固了……解放了……(板书)。
师:人民政府的威望在广大农民中迅速树立起来,即使在3年经济困难时期,农民们也坚持下来与共产党和国家共赴难关。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没收了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建立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全国大部分地区改革都已完成,农民成为了土地的主人,真正获得了解放。土地改革的完成有着重大的意义。
课后练习:做《历史学习指导》(第3课)。
初一春教案篇三
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汉武帝的用人政策;“推恩令”;盐铁专营,五铢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
二、通过了解汉武帝用人政策、兴办太学的做法等,认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世封建统治思想的影响。
三、通过本课的教学以,使学生了解到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同时要认识到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说明国家在政治上的统一是实现强盛的重要原因。对待汉武帝要辩证地认识:他作为一个封建帝王,确是雄才大略,更可贵的是他有勇气承认错误。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汉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先秦文明的基础上,秦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并对此后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中国以一个发达国家闻名于世,是从秦汉开始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大一统,是秦汉文明的突出特点。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他统治中国的半个世纪中,“外事四夷,内兴功利”,进一步扩大了版图,发展和巩固了大一统事业。“秦皇汉武”成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对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理解及评价。
这主要是涉及到对历史事件尤其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而历史评价问题历来是历史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要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评价汉武帝,既要看到汉武帝顺应历史潮流,变革图新,发奋建国,发展和巩固大一统的事业的历史功绩,同时也要认识到汉武帝统治毕竟是封建统治,其目标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从更深更远的层面维持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能否恰如其分地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进行评价,是本课难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
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大一统,是秦汉文明的突出特点,而“大一统”的事业在汉初才基本上得以全面完成。通过了解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对汉武帝进行评价,应该说是整个中国古代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而采取的措施中,“推恩令”是收到了显著效果的重要政策,理解这一政策的作用,有助于学习本课的重点问题。
教法建议。
1.本课在具体授课时可着重采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分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等措施在巩固大一统方面所起的作用;比较“秦皇汉武”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异同,认识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做法,使儒家思想成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并逐步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
2.“王莽改制”一目为小字,各地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处理。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对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理解及评价。
教学思想:通过借助各种资料,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政治方面的内容。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西汉何时建立?汉初的统治者为恢复发展经济主要采取了什么措施?
西汉建于公元前202年,汉初的统治者如高祖刘邦、文帝、景帝等主要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为汉武帝时达到鼎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请一位同学朗读课前提示,了解将要学习有关汉武帝的哪些内容。
一、汉武帝的大一统。
在讲课之前,先解释什么是大一统,即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汉武帝时能实现大一统,决非偶然,如果没有从高祖"文景之治",近半个世纪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如果没有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奠定了巩固的政治基础,恐怕大一统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大一统的局面出现,也和汉武帝这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的统治措施密切相关。
然后教师结合课文,并提供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部分见"相关资料"和"媒体资料"),由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采取了哪些措施,为什么,教师逐条和学生分析讨论。
例如关于重视人才的内容,学生可根据材料介绍一两个下层人物,突出汉武帝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关于"推恩令"的内容,在学生讲述后,教师可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再补充强调:诸王除了嫡长子继承王位、爵号外,可以推恩,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由皇帝定封号。这样,可以使一个大王国分割成许多小侯国,使王国封地越来越小,权力越来越分散,大大削弱王国同中央对抗的实力。后来,汉武帝又用其他方法如"酌金夺侯"等,逐步夺去王侯的爵位,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为进一步加深理解,教师可让学生把"推恩令"与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作比较,进一步分析它的巧妙之处。
关于盐铁经营权由中央专卖和取消地方铸币权,教师可从国家税收和商品交换的角度提问此项措施的必要性。可回顾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的原因,提醒学生学会类比及前后知识的联系。教师也可联"欧元"的出现进行讲述。
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可以在学生讲完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如何评价这一措施。锻炼学生学习在历史情境中思考问题。
最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综述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并逐条列出来,既作为板书,又可作为本目小结。
二、知错能改的汉武帝。
本目内容为小字,各校可根据进度等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一般简单介绍即可。讲解时应侧重于个人品质。
三、西汉的衰亡。
本目内容虽为小字,但和13课内容联系紧密,建议教师配合媒体资料的图片简单讲解。
例如:介绍王莽,他如何篡位,改制背景及失败,绿林、赤眉起义推翻王莽政权。为13课埋下伏笔。
板书设计。
初一春教案篇四
第二章2.1正数与负数2.2数轴
【教学目标】
1、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理解负数的意义。
2、会把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能说出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3、了解数轴的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能画出数轴。
4、会比较数轴上数的大小。
【知识讲解】
一、本讲主要学习内容
1、负数的意义及表示2、零的位置和地位
3、有理数的分类4、数轴概念及三要素
5、数轴上数与点的对应关系6、数轴上数的比较大小
其中,负数的概念,数轴的概念及其三要素以及数轴上数的比较大小是重点。负数的意义是难点。
下面概述一下这六点的主要内容
1、负数的意义及表示
把大于0的数叫正数如5,3,+3等。在正数前加上“-”号的数叫做负数如-5,-3,-等。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如:低于海平面-155米表示为-155m,亏损50元表示-50元。
2、零的位置和地位
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但它是自然数。它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在数轴上分隔正数和分数,甚至可以表示始点,表示缺位,这将在下面详细介绍。
3、有理数的分类
正整数、零、负整数统称为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为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正整数
整数零正有理数
有理数负整数或有理数零
分数正分数负有理数
负分数
初一春教案篇五
1、美国位于西半球,美国本土有48个洲,位于北温带;两个海外洲,一个是位于寒带的阿拉斯加洲,一个是位于热带的夏威夷洲。美国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北部与加拿大接壤,南部与墨西哥接壤。
2、美国人口超过3亿。是一个移民国家,有白种人、黑种人和黄种人。华人华侨集中在旧金山、纽约、洛衫矶等城市。美国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
3、美国地形呈纵列分布,西部为多条平行山脉组成的科迪勒拉山系,绵延于南北美洲西部,为世界上最大的山系。中部平原广阔,面积占全国总面积一半以上,耕地广大,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0%。东部为阿拉巴契亚山脉。全国最大的河流是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四长河。五大湖(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苏必利尔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各湖有水道相通,并通过圣劳伦斯河流入大西洋。
5、美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和专业化,效率高,产量大。阅读材料p83,读图9.9p85,了解美国农业带的分布。
6、美国是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主要工业区有东北部工业区、西部工业区、南部工业区。美国是世界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位于旧金山(圣弗朗西斯科)东南端的硅谷,是美国兴起最早、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读图9.12p86,了解美国的主要工业区和工业城市的分布。
7、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也是世界上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
第二节巴西
1、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读图9.18p90,了解巴西的经纬度位置、地形、河流。世界最大的河流是亚马孙河,最大的平原是亚马孙平原,面积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世界上占有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巴西。
2、巴西的铁矿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主要分布于东南部,伊塔比拉露天铁矿石巴西最大的铁矿山;伊泰普水电站位于巴拉那河上,由巴西和巴拉圭合建,是仅次于长江三峡的规模第二大的水电站。
3、农业是巴西重要的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热带经济作物咖啡、甘蔗、柑橘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全世界都希望巴西保护的是亚马孙热带雨林。6、巴西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首都是巴西利亚,圣保罗是巴西最大的城市和工业中心,也是世界特大城市之一。巴西把首都从沿海的里约热内卢迁至中部高原的巴西利亚,既有加强对内地的开发和管理的考虑,也有缩小城市规模,避免出现城市环境问题的考虑。
图10.1、10.2p100、101南极地区北极地区
纬度位置南极圈(南纬66.5°)以南北极圈(北纬66.5°)以北
特征是地球最冷的地区,降水很少,风力很大,素有“冰雪高原”、“白色沙漠”、“风库”之称,冰山是南极大陆附近海面显著的自然景观。比南极温暖湿润,但大部分地区也是终年冰封。降水量普遍高于南极,风力远不及南极。
自然资源丰富的矿产,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沿岸无数的海洋生物,原始的自然环境是最为广阔的天然实验室。石油、天然气、煤、铁,也在科学研究和考察方面有重要地位。
科考站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18个国家140个)
世界之最
初一春教案篇六
欲望与生俱来,人人都有。世人如何不心安,只因放纵了欲望。明末清初有一本书叫《解人颐》,对“欲望”作了入木三分的描述:“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当了县丞嫌官小,又要朝中挂紫衣。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可见人心不足蛇吞象,不是一句空言。做人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就会成为欲望的奴隶,最终丧失自我,被欲望所役。
【多向解读】解读一:锁住欲望,就是锁住了贪婪;锁住欲望,就是夯实了堤防。做人要想真正做到俯仰无愧,堂堂正正,就必须扶正去邪,扬公抑私。解读二:要锁住欲望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
初一春教案篇七
本节教材属区域篇中的内容,区域的是建立在祖国篇的基础上,主要是对的综合与运用。黄土高原地区在新教材中首次被单独作为一节课列入课程中,而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因此,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有其必要性,同时,又可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来引导认识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一)知识目标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形成原因。
4、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二)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一)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二)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导学法、读图分析法、活动法相结合。
有关课本插图和多媒体教学软件。
二课时
(一)第一课时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播放影片--我们的黄土地。
然后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形成--"风成说"
为更详细地了解黄土高原,请同学朗读黄土高原的材料
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其证据是:
1.黄土的厚度均匀
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
3.矿物成分不同
4.有多层古土壤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让学生阅读图8.7的对话,分组讨论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教师归纳总结。
1、人为因素
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学生阅读p69页图8.6"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上流失",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初中地理。
得出结论:植被对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学生读p68页图8.4"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进行分组讨论。
2、自然因素
请同学们阅读图8.8,找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并根据图上信息,分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归纳得出:还是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
略
初一春教案篇八
教案通常又叫课时计划,包括时间、方法、步骤、检查以及教材的组织等。它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依据。
1、了解作者,积累字词,熟悉文章内容。。
2、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3、感悟斑羚在危急关头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1、理解斑羚飞渡的情境,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感悟斑羚在危急关头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理解人和动物的关系,激发学生珍视生活、关爱动物的情感,增强保护动物的责任感。
学习过程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悲怆()娴熟()逞能()肌腱()
恍惚()迥然不同()参差()眼花缭乱()
(2)解释下列词语
1娴熟:
2恍惚:
3进退维谷:
4迥然不同:
5一尘不染:
6略胜一筹:
本文选自《》,作者,原名,祖籍,1952年生于上海,1980年开始从事儿童文学创作,所著动物小说将故事性、趣味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充满哲理内涵,风格独特,被冠以“中国动物小说之王”。
1、指名朗读课文。
2、请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复述)
3、斑羚为什么要飞渡?
1、文中的斑羚没有姓名,作者是如何说清楚的?
2、文中所描绘的斑羚是一群怎样的斑羚?
1、听写生字、生词。
2、复述课文内容(重点是飞渡的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不看动物世界?
师:今天,老师就给同学们讲一个动物世界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西藏,一天,一只肥硕的藏羚羊被猎人发现了。奇怪的是他并没有逃跑,只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猎人,然后冲着猎人前行两步,两条前腿一弯,扑通跪下了。与此同时,两行长泪从他的眼中流了出来。猎人呢,并没有被他的怜悯所打动。枪声响起,藏羚羊应声倒地,到最后仍是跪拜的姿势,两行泪迹仍然清晰的流着。
同学们,请同学们猜猜看,藏羚羊为什么下跪,是怕死吗?
不是
师;我被这慈母的跪拜深深地震撼了。可见,在动物的世界里,
也充满了浓浓的亲情与厚意。
师:今天,我么么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斑羚飞渡》,再一次将这动物世界中感人肺腑的一幕呈献给大家。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动人的故事。
1、听写生字词
2、复述课文内容(重点强调怎么飞渡过去的,学生复述完以后,赏析flash,电脑演示飞渡的全过程)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斑羚飞渡的悲壮美,课文中的第几段把斑羚飞渡的过程写的最具体?是不是课文中的第九段?(这样悲壮的一幕,作者是怎样把他写的生动、真实、感人呢?)我们一块来赏析这一段。(课文中的第九段之所以把斑羚飞渡的悲壮美写的如此)
1.找出主要的动词。找出运用修辞的句子。
2、有感情的朗读这一自然段。
师;这些动词那你写得好,不用这些动词或者换掉好不好。
生:不能。
师:对,这些动词能够把斑羚飞渡的过程具体而又生动。那么再读这些动词的时候应该怎么样?(生:重读)
师;谁愿意来读一下,突然,半大的斑羚朝前飞奔起来,等于是一前一后,一高一低。
教师评价学生朗读的内容
师:又写了哪些比喻句呢?
生:读出比喻句。
你认为人类应该怎样和动物和谐共处?
六
1、熟记本课字词。
2、预习下节课内容。
1、通过复述斑羚的故事,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品读斑羚飞渡的细节描写,学习细节描写的方法。
3、体会本文详略得当的.叙述与具体生动的描写。
4、领会动物之间老斑羚那种在危急关头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和悲壮,领会文章的深刻主题。
1、体会本文详略得当的叙述与具体生动的描写。
2、领会动物之间老斑羚那种在危急关头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和悲壮,体会文章深刻的主题。
2、文中惊心动魄的场面描写很是精彩,而14、15两段则运用了________描写,它通过作者的________,赞美了斑羚的精神。
根据你预习课文的情况,在头脑中快速地组织一下,准备复述课文。(可从斑羚为什么要飞渡、斑羚用什么方法飞渡、斑羚飞渡的结果怎样三方面来组织语言)
1、文章那么多只斑羚飞渡,作者是如何安排详略的?
3、镰刀头羊是这场飞渡的组织者,文中重点写了它的哪些表现?谈谈你对镰刀头羊的印象。
4、文中“彩虹”这一意象一共出现了几次?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并且说一下“彩虹”的作用。
通过本文学习我们从斑羚身上能学到哪些品质?从人身上我们又能想到哪些呢?
从斑羚身上我们能学到:
从人身上我们又能想
藏羚羊跪拜
一天大清早,老猎人从帐篷里出来,伸伸懒腰,正准备要喝一铜碗酥油茶,突然瞅见两步之远对面的草坡上站立著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他眼睛一亮,送上门来的美事!沉睡了一夜的他浑身立即涌上一股清爽的劲头,丝毫没有犹豫,就转身回到帐篷拿来了杈子枪。他举枪瞄了起来,奇怪的是,那只肥壮的藏羚羊并没有逃走,而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与此同时,只见两行长汨从藏羚羊眼里流出来。老猎人的心头一软,扣板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藏区流行着一句老幼皆知的俗语,“天上飞的鸟,地上跑的鼠,都是通人性的。”
此时藏羚羊给老猎人下跪自然是求他饶命了。但他是个猎手,不被藏羚羊怜悯打动是情理之中的事。他双眼一闭,板机在手指下一动,枪声响起,那只藏羚羊栽倒在地。它倒地后仍是跪卧的姿势,眼里的两行汨迹了然清晰地留着。
那天,老猎人没有像往日那样当即将猎获的藏羚羊开膛、扒皮。他的眼前老是浮现着给他下跪的那只藏羚羊。他有些蹊跷,藏羚羊为什么要下跪?这是他几十年狩猎生涯中唯一见到的一次情景。夜里躺在地铺上的他久久难以入眠,双手一直颤抖着……次日,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对那只藏羚羊开膛扒皮,他的手仍在颤抖。腹腔在刀刃下打开了,他吃惊得叫出了声,手中的刀掉在地上……原来在藏羚羊的子宫里,静静地卧著一只小藏羚羊,它已经成形,自然是死了。这时候,老猎人方才明白为什麽那只藏羚羊要弯下笨重的身子给自己下跪?它是在求猎人留下自己的一条命,以保全怀在腹腔中小藏羚羊的生命啊!
读完这篇关于藏羚羊的文章之后,你又有什么感想呢?
初一春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了解总体、个体、样本及样本容的概念以及抽样调查的意义,明确在什么情况下采用抽样调查或全面调查,进一步熟悉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教学重点:对概念的理解及对数据收集整理。
教学难点:总体概念的理解和随机抽样的合理性。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引入新课。
二、新课。
1.抽样调查的意义。
在上述问题中,由于学生人数比较多,全面调查花费的时间长,消耗的人力、物力大,因此需要寻求既省时又省力又能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的方法,叫抽样调查。
2.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意义。
总体: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
个体: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个体。
样本:抽取的部分个体叫做一个样本。
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
3.抽样的注意事项。
下面是某同学抽取样本数量为100的调查节目统计表:
表中的数据信息也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或扇形统计图来描述。
初一春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会实验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
(2)学会比较细菌和动植物细胞结构图,知道细菌的结构特点。(重点、难点)。
(3)知道细菌的生活方式、营养方式及细菌生命活动的特点。(重点)。
2、能力目标。
(1)增强把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相联系的能力。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分析推理、概括总结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细菌的学习,使其认识到讲究卫生、维护人体健康的必要性。
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学习了巴斯德的曲颈瓶实验及结论,了解了微生物生命活动的探究方法,能阐述植物和动物的细胞结构,为学习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奠定了基础。并且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为讨论交流活动获取知识做好了准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资料、图片、视频、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细菌的发现、发布、形态结构方面的资料。
教学过程:
及时间安。
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3分钟(课件展示情境图片)。
那么细菌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与我们的关系又是怎样的?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细菌的世界,了解未知的奥秘。
出示课题:细菌生1:巴斯德的实验告诉我们,肉汤变质是细菌引起的。
生1:这些都与细菌有关系。
学生观看图片,通过教师的讲述对图片产生极大的好奇心,快速直接的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到细菌并不陌生,其实自己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15分钟知识点一:细菌的形态结构。
1、阅读下面小资料来认识一下细菌:从小资料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小资料】细菌是所有生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据估计,其总数约有51030个。细菌的个体非常小,大约1000个细菌排成一行才有1毫米长;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和水中,人体身上也带有相当多的细菌。科学数据显示,一双未洗过的手上最多有80万个细菌,一克指甲污垢里可藏有38亿个细菌,平均每只手上有150种细菌。
过渡:细菌那么小,我们用肉眼能看到吗?要想观察到它们,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行。
演示实验:观察细菌。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110页实验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方法步骤并讨论完成下列内容:
(1)小组内共同回顾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2)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时,为什么要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观察的物像?
(3)转换高倍物镜时,为什么要转动转换器而不能直接扳动物镜?
2、请2位同学到前面演示操作步骤,要求其他同学仔细观看,指出其不足之处。
总结:细菌的形态有三种,及球形、杆形和螺旋形。
5、课件展示:几种细菌不同的形态图,让学生区别分类归纳。
过渡:虽然细菌的形态各不相同,但基本结构却是相同的。
6、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图2、3-6,结合相关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从结构上看,细菌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
(2)细菌的细胞基本结构有哪些?
(3)有的细菌还有一些特殊结构,分别是什么?这些特殊的结构对细菌有哪些作用?
精讲:细菌都是单细胞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都有遗传物质。有的细菌还有鞭毛、荚膜等特殊结构。
7、指导学生比较植物、动物细胞。
和细菌细胞的结构特点,列表比较它们在结构上的异同点。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成形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
植物细胞有有有有有有有。
动物细胞无有有有有有无。
细菌细胞有有有有无无无。
精讲:细菌细胞比动植物细胞结构简单,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遗传物质,属于原核生物,而动植物属于真核生物,因此,细菌比动植物低等的多。
认真阅读资料,从中提炼信息。
生1:细菌十分微小。
生2:分布很广。
生3:细菌的种类繁多。
生4:我们要经常洗手、讲究卫生才能减少身体上细菌的数量。
小组内回顾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并讨论其他问题,尝试回答:
生1:低倍镜视野大,容易找到物像,而高倍镜视野小,不容易找到物像。
生2:直接扳动物镜易导致镜头松动而损毁显微镜。
两名学生代表到前面操作,其他学生认真观察他的操作是否规范。并思考问题。
全体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菌,尝试描述细菌的形态。
生:球形、杆形、螺旋形等。
继续观察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菌,更清晰的认识球形、杆形和螺旋形的细菌。
迅速判断、并抢答。
认真观察细菌结构示意图,阅读课文,回答:
生1:细菌是单细胞的。
生2: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壁和遗传物质。
生3:有的细菌还有荚膜,对细菌的内部结构起到保护作用。
生4:有的有鞭毛,能使细菌运动。
回顾植物、动物的细胞结构。
比较细菌细胞与植物、动物细胞的结构,总结出细菌的主要特征。
比较后回答: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线粒体、叶绿体。
认真听教师精讲,理解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
添加这个小资料,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提取一下有关细菌的知识,对细菌有初步的认识。通过数字,体会细菌体积之小、数量之大、分布之广、与人体关系之密切。
通过复习,对显微镜的操作步骤熟练掌握,进一步学会由低倍镜转换成高倍镜的操作方法,循序渐进。
教材在此处第一次安排高倍镜的使用,因此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设计这两个讨论题,能有效的增加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对以后使用高倍镜观察物像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学生亲自操作,锻炼了学生熟练使用显微镜的能力,并让学生对细菌的形态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对刚学的知识进行联系、巩固。
设计这3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在观察图时有一定的目的性,降低难度,起到导的作用。
学生已经学习了动植物的细胞结构,通过比较分析它们与细菌细胞之间的异同和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同时让学过的知识得到巩固。
通过引导学生列表比较,自然而然的发现细菌的突出特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此处给学生介绍真核生物比原核生物更高等,帮助学生建构结构越复杂的生物越高等的生物学观点。
(二)、10分钟知识点二:细菌的生命活动。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111页有关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细菌细胞内没有叶绿体,它是如何获取有机物的?
(2)我们把这种营养方式称为什么?
(3)细菌在分解有机物获得能量,对氧气的需求相同吗?
总结:可见大多数细菌是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的,需要从外界获取有机物,我们把这种营养方式称为异养,异养有分为腐生和寄生。
点拨:根据细菌对氧气的需求,我们把细菌分为好氧菌和厌氧菌。
2、课件播放(细菌的繁殖过程和芽孢的形成视频),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
(1)细菌是如何繁殖的?
(2)细菌繁殖的速度如何?
(3)当遇到不良环境时,细菌是如何度过的?
点拨:芽孢不是生殖细胞,和前面学过的孢子不同。芽孢是一种休眠体,可以生存十几年,当环境适宜时,休眠体就会重新萌发成细菌。
过渡:细菌的繁殖能力特别强,几乎无处不在。尤其看了电视剧《731》以后对细菌更深恶痛绝。你认为细菌对人类是有利还是有害?带着问题自学课文,讨论并回答问题:
生1:有些细菌靠分解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获得有机物,这种营养方式称为腐生。
生2:有些细菌是直接从其他生物体内吸取营养物质,我们称之为寄生。
生3:不同的细菌对氧气的需求不同,有些细菌需要氧气才能生活,有的在无氧条件下分解有机物获得能量,也有的有氧无氧都可以进行。
带着问题仔细观看视频,并尝试回答。
生1:细菌是通过分裂生殖的。
生2:在条件适宜时,细菌每隔2030分钟就分裂一次,分裂的速度特别快。
生3:当遇到不良环境时,细菌内部形成芽孢,度过不良环境。
动手算一算,看看结果如何。
生:细菌繁殖的速度真快!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思维、归纳能力。
通过总结和精讲,拓展自养和异养的概念,好氧菌和厌氧菌的分类,在生活中经常出现这些名词,因此有必要拓展。
细菌的分裂生殖和芽孢的形成是难点,比较抽象,此处利用一段视频动态的展示其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突破难点。
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正确区别芽孢和孢子,理解生物能适应环境的观点。
初一春教案篇十一
教案通常又叫课时计划,包括时间、方法、步骤、检查以及教材的组织等。它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依据。
1、了解作者,积累字词,熟悉文章内容。。
2、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3、感悟斑羚在危急关头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1、理解斑羚飞渡的情境,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感悟斑羚在危急关头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理解人和动物的关系,激发学生珍视生活、关爱动物的情感,增强保护动物的责任感。
学习过程。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悲怆()娴熟()逞能()肌腱()。
恍惚()迥然不同()参差()眼花缭乱()。
(2)解释下列词语。
1娴熟:
2恍惚:
3进退维谷:
4迥然不同:
5一尘不染:
6略胜一筹:
本文选自《》,作者,原名,祖籍,1952年生于上海,1980年开始从事儿童文学创作,所著动物小说将故事性、趣味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充满哲理内涵,风格独特,被冠以“中国动物小说之王”。
1、指名朗读课文。
2、请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复述)。
3、斑羚为什么要飞渡?
1、文中的斑羚没有姓名,作者是如何说清楚的?
2、文中所描绘的斑羚是一群怎样的斑羚?
1、听写生字、生词。
2、复述课文内容(重点是飞渡的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不看动物世界?
师:今天,老师就给同学们讲一个动物世界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西藏,一天,一只肥硕的藏羚羊被猎人发现了。奇怪的是他并没有逃跑,只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猎人,然后冲着猎人前行两步,两条前腿一弯,扑通跪下了。与此同时,两行长泪从他的眼中流了出来。猎人呢,并没有被他的怜悯所打动。枪声响起,藏羚羊应声倒地,到最后仍是跪拜的姿势,两行泪迹仍然清晰的流着。
同学们,请同学们猜猜看,藏羚羊为什么下跪,是怕死吗?
不是。
师;我被这慈母的跪拜深深地震撼了。可见,在动物的世界里,。
也充满了浓浓的亲情与厚意。
师:今天,我么么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斑羚飞渡》,再一次将这动物世界中感人肺腑的一幕呈献给大家。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动人的故事。
1、听写生字词。
2、复述课文内容(重点强调怎么飞渡过去的,学生复述完以后,赏析flash,电脑演示飞渡的全过程)。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斑羚飞渡的悲壮美,课文中的第几段把斑羚飞渡的过程写的最具体?是不是课文中的第九段?(这样悲壮的一幕,作者是怎样把他写的生动、真实、感人呢?)我们一块来赏析这一段。(课文中的第九段之所以把斑羚飞渡的悲壮美写的如此)。
1.找出主要的动词。找出运用修辞的句子。
2、有感情的朗读这一自然段。
师;这些动词那你写得好,不用这些动词或者换掉好不好。
生:不能。
师:对,这些动词能够把斑羚飞渡的过程具体而又生动。那么再读这些动词的时候应该怎么样?(生:重读)。
师;谁愿意来读一下,突然,半大的斑羚朝前飞奔起来,等于是一前一后,一高一低。
教师评价学生朗读的内容。
师:又写了哪些比喻句呢?
生:读出比喻句。
你认为人类应该怎样和动物和谐共处?
六
1、熟记本课字词。
2、预习下节课内容。
1、通过复述斑羚的故事,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品读斑羚飞渡的细节描写,学习细节描写的方法。
3、体会本文详略得当的叙述与具体生动的描写。
4、领会动物之间老斑羚那种在危急关头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和悲壮,领会文章的深刻主题。
1、体会本文详略得当的叙述与具体生动的描写。
2、领会动物之间老斑羚那种在危急关头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和悲壮,体会文章深刻的主题。
2、文中惊心动魄的场面描写很是精彩,而14、15两段则运用了________描写,它通过作者的________,赞美了斑羚的精神。
根据你预习课文的情况,在头脑中快速地组织一下,准备复述课文。(可从斑羚为什么要飞渡、斑羚用什么方法飞渡、斑羚飞渡的结果怎样三方面来组织语言)。
1、文章那么多只斑羚飞渡,作者是如何安排详略的?
3、镰刀头羊是这场飞渡的组织者,文中重点写了它的哪些表现?谈谈你对镰刀头羊的印象。
4、文中“彩虹”这一意象一共出现了几次?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并且说一下“彩虹”的作用。
通过本文学习我们从斑羚身上能学到哪些品质?从人身上我们又能想到哪些呢?
从斑羚身上我们能学到:
从人身上我们又能想。
藏羚羊跪拜。
一天大清早,老猎人从帐篷里出来,伸伸懒腰,正准备要喝一铜碗酥油茶,突然瞅见两步之远对面的草坡上站立著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他眼睛一亮,送上门来的美事!沉睡了一夜的他浑身立即涌上一股清爽的劲头,丝毫没有犹豫,就转身回到帐篷拿来了杈子枪。他举枪瞄了起来,奇怪的是,那只肥壮的藏羚羊并没有逃走,而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与此同时,只见两行长汨从藏羚羊眼里流出来。老猎人的心头一软,扣板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藏区流行着一句老幼皆知的俗语,“天上飞的鸟,地上跑的鼠,都是通人性的。”
此时藏羚羊给老猎人下跪自然是求他饶命了。但他是个猎手,不被藏羚羊怜悯打动是情理之中的事。他双眼一闭,板机在手指下一动,枪声响起,那只藏羚羊栽倒在地。它倒地后仍是跪卧的姿势,眼里的两行汨迹了然清晰地留着。
那天,老猎人没有像往日那样当即将猎获的藏羚羊开膛、扒皮。他的眼前老是浮现着给他下跪的那只藏羚羊。他有些蹊跷,藏羚羊为什么要下跪?这是他几十年狩猎生涯中唯一见到的一次情景。夜里躺在地铺上的他久久难以入眠,双手一直颤抖着……次日,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对那只藏羚羊开膛扒皮,他的手仍在颤抖。腹腔在刀刃下打开了,他吃惊得叫出了声,手中的刀掉在地上……原来在藏羚羊的子宫里,静静地卧著一只小藏羚羊,它已经成形,自然是死了。这时候,老猎人方才明白为什麽那只藏羚羊要弯下笨重的身子给自己下跪?它是在求猎人留下自己的一条命,以保全怀在腹腔中小藏羚羊的生命啊!
读完这篇关于藏羚羊的文章之后,你又有什么感想呢?
初一春教案篇十二
(课件展示)《满江红.怒发冲冠》这首词,师生共同充满激情地朗诵后,提问该词的作者及该词表达了作者一种的怎样的心情。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出:这首词体现了作岳飞当年不愿虚度年华的激昂心情以及决心抗金的雄心壮志。然后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你想知道《满江红.怒发冲冠》中“靖康之耻”是怎么回事吗?岳飞为“收拾旧山河”作出了怎样的斗争?从而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集中注意力,带着问题积极思考。)
(提问)金朝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建立的少数民族分别是怎样的?金与辽的关系怎样?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第1目,师生归纳知识要点)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第1目,师生归纳知识要点)
(生1:由于发生了靖康之变。生2:北宋统治者的妥协投降和腐败。)教师及时作出肯定及表扬。
北宋灭亡的同一年,南宋建立。生答出南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及定都的都城。南宋建立后,金又发动了对南宋的大举进攻。面对金的大举进攻。以岳飞为代表的抗战派坚决抵抗。教师积极创设一系列环环想扣的问题情境:
课件一:《七嘴八舌岳飞》,你知道有关岳飞的哪些故事?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查资料,学生补充了大量课本以外的知识,使岳飞抗金将领的伟大形象跃于纸上。)
课件二:你知道岳飞领导的岳家军取得辉煌战果的原因有哪些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了积极热烈的讨论,讨论的结果是:抗金斗争是正义的,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这是抗金斗争取得胜利的最主要的原因。其次就是岳飞领导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等。)
课件三:抗金形势一片大好,宋高宗为何急令岳飞班师回朝?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又展开了依次积极热烈的讨论,讨论的结果是:宋高宗害怕抗金力量的壮大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教师及时总结和表扬,指出岳飞班师回朝后,宋高宗和秦桧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父子。
课件四:你如何评价岳飞?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体验、探究、参与、讨论、调查、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通过综合分析,自己得出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看他对历史发展起的作用”;“看他的作为是否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符合当时人民的利益”。对于学生创新的火花,教师及时作出表扬性的评价。
有的学生认为岳飞是南宋杰出的军事家,著名的抗金将领。他领导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他领导宋军还取得堰城大捷的胜利,打败金军大将兀术领导的最精锐的部队“铁浮图”和“拐子马”。岳飞等人领导的抗金斗争,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有效地遏制了金统治者发动的掠夺性战争,保护了中原地区较高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使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
有的学生补充道,岳飞还是一个优秀的词作家和书法家,因为他曾留下了慷慨激昂、豪情满怀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这首词;写了充满爱国情感、气吞山河的“还我河山”这四个大字。总之,岳飞虽死犹生,流芳百世,永远受到人民的尊敬。我希望自己也像岳飞那样,做一个对班级、学校、社会有贡献的人。
课件五:我们说岳飞是抗金名将,能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
在学生互相争辩的基础上,教师指出:一般把为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勇于通外国侵略者斗争的人物称为民族英雄。学生举出了象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等属于民族英雄。
学生畅所欲言,一致认为应学习岳飞爱国爱民的高尚品质。从而达到了古为今用、在体验中感悟历史的目的。
岳飞被害后,宋金加紧了投降议和活动,并于1141年,签定了宋金和议。学生回答宋金和议的内容和影响。然后教师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课件展示)你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历史上的三次议和?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三次议和的内容,从正反两方面引导学生考虑三次议和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宋金和议后,为适应对劫掠来的高度发展的农耕地区的管理,(课件展示)假如你是金朝的统治者,你将采取哪些措施改变女真旧俗,巩固自己的统治?(学生根据课本,各抒己见,献计献策。)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宋金南北对峙,(课件展示)心灵探险:学习了这一课后,你有哪些感悟?又有哪些疑问?(主动探究,互相解疑)最后:得出:历史和人民永远是公正的,爱国爱民者永远受到尊敬;祸国殃民者遭到唾弃,遗臭万年。教师让学生对照板书设计复述宋金南北对峙形成的过程。(课件展示)
以“走进少数民族”为题,调查了解周围生活区的一个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及其历史,办一期历史小报。
初一春教案篇十三
1、熟读课文,积累生字词及具有哲理的语句。
2、理解夏里宾的生活哲学。
3、领会课文阐述的深刻哲理。
理解夏里宾的生活哲学,领会课文阐述的深刻哲理。
一课时
小黑板及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二)走近作者:
雷因:原名雷因·伯吉斯,美国作家。著有《远方星辰下》等奇幻小说。
(三)题目解说:
文题“只有五条街的距离”蕴含深意。事实上是在0条横马路口,很远,但把它分解了就显得近了,因此本文标题是针对“我”与夏里宾先生要走过60条横街口的距离面引起的,它暗含了夏里宾的生活哲理。
(四)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1、朗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述故事内容。(不超过45个字)
(2)划分课文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1-2)我当时的处境。
第二部分(3-14)到达目的地并提示哲理。
第三部分(15)夏里宾人生哲理对我的影响。
(五)研读赏析:
1、本文重点部分是在第二部分,请给这一部分划分层次并写出层意。
3、用“xx”画出夏里宾先生充满生活哲理的一句话。并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5、本是一次极其平常普通的“长距离”步行,却被作者选中,并赋予了深刻的哲理。我们把这种表现手法叫做什么?在你以前学到的课文中出现过这种手法吗?请举例说明。
(六)拓展延伸:
谈谈夏里宾生活哲学对你的启示。
板书设计:
背景:“我”失业后四处碰壁
到击游艺场
只有五条街的距离?经过??到公园看猩猩?以小见大
回到百老汇路
到达宾馆
结果:影响深刻
初一春教案篇十四
1.了解多边形及有关概念,理解正多边形及其有关概念.
2.区别凸多边形与凹多边形.
1.重点:
(1)了解多边形及其有关概念,理解正多边形及其有关概念.
(2)区别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
2.难点:
多边形定义的准确理解.
一、新课讲授
投影:图形见课本p84图7.3一l.
你能从投影里找出几个由一些线段围成的图形吗?
上面三图中让同学边看、边议.
在同学议论的基础上,老师给以总结,这些线段围成的图形有何特性?
(1)它们在同一平面内.
(2)它们是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几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
这些图形中有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那么什么叫做多边形呢?
提问:三角形的定义.
你能仿照三角形的定义给多边形定义吗?
1.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位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如果一个多边形由n条线段组成,那么这个多边形叫做n边形.(一个多边形由几条线段组成,就叫做几边形.)
2.多边形的边、顶点、内角和外角.
3.多边形的对角线
连接多边形的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让学生画出五边形的所有对角线.
4.凸多边形与凹多边形
看投影:图形见课本p85.7.3―6.
5.正多边形
由正方形的特征出发,得出正多边形的概念.
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二、课堂练习
课本p86练习1.2.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相关概念.
四、课后作业
课本p90第1题.
备用题:
一、判断题.
1.由四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四边形.()
2.由不在一直线上四条线段首尾次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四边形.()
3.由不在一直线上四条线段首尾顺次接组成的图形,且其中任何一条线段所在的直线、使整个图形都在这直线的同一侧,叫做四边形.()
4.在同一平面内,四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组成的图形叫四边形.()
二、填空题.
1.连接多边形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2.多边形的任何整个多边形都在这条直线的,这样的多边形叫凸多边形.
3.各个角,各条边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三、解答题.
1.画出图(1)中的六边形abcdef的所有对角线.
初一春教案篇十五
本节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是学习陆地和海洋的基础与铺垫。本节教材内容包括海陆分布、七大洲四大洋和各大洲的分界线三部分内容。
1、海陆分布:教材利用文字和图从两方面来说明世界海陆分布及其特点,使学生了解“地球”“水球”称谓的依据。
2、七大洲和四大洋:首先从大陆、岛屿、大洲的基本概念入手,然后说明通常情况下,人们把全球陆地划分为七大洲。通过“读图”,分别认识七大洲的名称、大小和位置,进而通过文字和图来介绍连接在一起的大洲的界线。另外,还通过“活动”来启发学生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大洲基本轮廓,引导学生通过轮廓来认识各大洲。四大洋:首先说明地球上的海洋既被陆地分割,又相互连通。然后介绍了四大洋的名称,进而通过图表对比四大洋的大小,最后通过“阅读”介绍大洋、海、海峡。
3、各大洲的分界线:利用图片来说明各大洲的分界线。
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网、五带的划分和地图等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涉及到若干本节课的内容,尤其是前几节中出现的地球人造卫星照片、半球图等,使学生具备了学习本课的基础,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总之,只要加以适当的情景创设、问题引导和学法指导,就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初一的学生在小学中已学过一部分地理知识,所以对本节课的内容并不陌生,但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等方面都存在着欠缺与不足,针对这些情况,在学习时主要利用地图和学生的参与,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并指导学生用“图上记忆法”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知识目标: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征在地图上能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等。
在地图上能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
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3、七大洲的名称、面积排序。
4、四大洋名称、面积排序。
1、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2、海峡的概念及其重要作用
新授课
教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启发,互动,提问?
学法:学生紧跟老师的思路,学会分析地图,及时动手记笔记。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大洲轮廓图卡片、地球仪、地理图册
(一)导入新课
我们居住在这个美丽星球上可是我们真的了解它么?接下来跟着老师一步一步的探索和了解地球吧。同学们,你们知道的中人类第一个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人是谁呢?(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那中国第一个登入太空的`宇航员又是谁?(杨利伟)
播放ppt,展示太空中拍摄的地球的图片。提问:看这张图片有没发现什么特点?
那么人类给地球起名字的时候,为什么叫它是地球,而不叫它水球呢?
如果你是一名宇航员,当你在太空中遨游的时候,你会发现地球上有什么?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板书)。
1、设计目的:以加加林、杨利伟等事迹提出地球像一个水球的观点,使学生感觉真实,既创设了本节课的学习情景,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步骤一:世界海陆分布
教师:翻开课本26页,我们一起来看下p26图2、1“世界海陆分布”,学生观察海洋和陆地的面积后回答:“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
学生:(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教师;通过看p26图2.2“世界海洋和陆地面积比较”,我们是不是清清楚楚的看到海洋和陆地各占地表的比例是多少,快速记忆,七分海洋,三分陆地(地表的海陆分布:海洋:71%;陆地:29%)(板书)
教师提问:观察地球仪说明,南北半球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略
教师:世界海陆分布并不是均匀地分布在地球表面上的,而是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边说边在地球仪上指示)
人们没有交流,海洋被视为天地的尽头,他们根本不知道地球的全貌。)
(目的: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谈谈对地球名称的看法,不是让学生争议地球的名称是否科学合理,而是通过学生讨论、运用地球仪和地图求证,加深对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认识。)
3、教师:下面阅读下书本“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部分,谈感想。
学生:略
(目的:了解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艰苦历程,知道我们今天能够从课本上认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大势,这是无数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外交使节拼搏奋斗和科学探究的结果,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步骤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2、首先,读课本图2.5,认识下“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
(课件展示)大陆:指地球表面面积广大的大陆块;
半岛:指陆地延伸进海洋的部分;
岛屿:指与大陆分离,面积较小的陆地;
海洋:面积广大且包围大陆的水系
初一春教案篇十六
1.使学生知道我国三级行政区的划分,记住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及分布。
2.使学生了解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
(二)难点。
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分布。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三级行政区划。
1、请同学们看信封,填写寄信。(找几位学生将填写结果念给全班听)]。
2、总结归纳。
我国采用的是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划,就像我们学校的年级、班级、小组一样,上一级区划包含若干个下一级区划。这里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和民族乡是民族自治地区。除此以外,国家根据特殊需要,还可设立特别行政区。
(二)、省、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和直辖市。
1、拼图讲解。
教师在黑板上按照分区的顺序,在黑板上用吹塑纸完成中国政区演示拼图。(学生在教师拼出某个省的同时,在课本的“中国行政区划简图”上找出这个省的名称)。
小组讨论、回答。
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可分为几种呢?每一种的数量是多少呢?小结:。
我国共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1个香港特别行政区、1个澳门特别行政区,总计34个省级行政单位。
探究:同学们能不能想办法来记住这些名称呢?
巩固练习:下面我们通过小组竞赛游戏来记住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先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来熟悉这些省区。
竞赛以小组为单位计分,每轮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问题,答对加10分,答错不得分,
简评竞赛结果。
2、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
读表回答。
学生读教科书中“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表,思考这些简称是怎么出来的?(根据学过的历史知识和常识,分组讨沦回答,能说出几个就可以。)。
小结:。
取用全名中的一个或几个字:。
用本省的河流或山名:。
用本省的历史名称:。
一个省有两个简称:。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的行政区划,了解了中国三级行政区划的设立。重点学习了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分布,希望同学们对照地图记住。
初一春教案篇十七
本模块题材为童话故事,主要是关于goldilocks的故事,另外增加了精卫填海的故事。内容和情节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语言简单易懂,描写细致生动,非常有利于开展听、说、读、写方面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语言,促使学生更有意识地自觉学习英语。
语音:规则动词的一般过去时的发音。
语法:规则动词的一般过去式。
功能:按时间顺序描述事情。
话题:以“童话故事”(fairytales)为话题。
听:能听懂简单故事中的主要人和事。
说:运用一般过去时表述事件,讲简单的故事。
读:能读懂简单的故事,明白主要的人物、事件以及情节。进行简单的技能训练。
写:运用一般过去时写简单的事情。
1.学习策略:形成自主学习、有效交际、信息处理、英语思维能力。
认知:联系,归纳,推测等技能。观察并归纳规则动词的一般过去式、提高自学能力。
调控:从同伴处得到反馈,对自己在叙述及作文中的错误进行修改。
交际:学习运用恰当词语讲解童话故事。
资源:通过其他资源获取更多简单英语的“童话故事”
自学策略:能够尝试阅读一些简写的英文童话故事。能注意发现语言现象背后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举一反三。
合作学习策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注意从他人的演示中汲取经验、注意学习策略共享。
2.文化意识:比较中国童话与外国童话的异同、通过外国童话了解世界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从而拓展视野、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
重点:通过童话故事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掌握规则动词的一般过去式。
难点:掌握规则动词的一般过去式的形式和逐步形成正确使用一般过去时的意识。
(moduletask)。
能够运用规则动词的一般过去式讲述简单的故事。
我们把本模块划分为3课时:
period2:readingandvocabulary。
初一春教案篇十八
学习目标:
1.了解议论文的相关知识,能够认识议论文的三要素。
2.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教师适当点拔
课前预习:
搜集整理一下相关知识:
1.议论文相关知识
1.定义: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
3.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事件,现象,人物,观念等)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论据可分为:
(2)道理论据:作为论据的道理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如:名言、警句、俗话、谚语、定理、公式等。
论证: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与论点的关系:证明与被证明
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
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增强文章说服力,体现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用___来比喻___,使观点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论证方式: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论逆境》同步练习
收获平台
一、写人的文章一般以人物的言行直接表现其性情,有时也借助旁人的态度来间接地表现,《闲话章太炎》有没有这种间接的表现?请你找出来,谈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答:
三、塞涅卡模仿斯多葛派哲学的名言写了一句话:“幸运固然令人羡慕,但战胜逆境则令人惊佩。”可谓仿出了新意。同学们,我们也来模仿塞涅卡写一句话,表达你对人生的感悟,看谁写得最有哲理意味。
答:
四、细读下面一则寓言,联系课文《论逆境》,完成1-2题
落难的王子
可是,厄运终于落到了他的头上。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中,他的父王被杀,母后受辱自尽,他自己也被敌人掳去当了奴隶,受尽非人的折磨。当他终于逃出虎口时,他已经身罹残疾,从此以后流落异国他乡,靠行乞度日。
我是在他行乞时遇到他的,见他相貌不凡,便向他打听身世。
《论逆境》课文研习
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的弗兰西斯?培根,将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和思考,以及对人生的理解,浓缩成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品读后犹如醍醐灌顶。读他的《论逆境》,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在人生的道路上,既有风调雨顺的坦途,也不乏坎坷曲折的逆境。但一切幸福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逆境也绝非没有希望。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逆境中被显示的。
本文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来阐明道理的呢?经典名句的引用,生动形象的比喻,鲜明精彩的对比,培根将有关处世的哲学从各个角度广泛论述,非常精妙,简直是字字珠玑,句句经典。
1.经典名句巧引用:文章一开头就引用塞涅卡“幸运固然令人羡慕,但战胜逆境则更令人钦佩”的话,来诠释逆境能够创造奇迹,并更令人钦佩的道理,较为深刻。接着继续引用塞涅卡“伟人既是脆弱的凡人,又是无畏的神人”的话,非常经典地说明伟人的双重性:在逆境中沉沦就是“脆弱的凡人”,战胜逆境获得成功就是“无畏的神人”。引用塞涅卡的经典名言,会使人一读而终生难忘。
2.生动举例寓深意:文章举古代诗人的神话传说“赫克里斯去解救盗火种给人类的英雄普罗米修斯的时候,他是坐着一个瓦罐漂渡重洋的”来象征人生要历经各种危险和逆境,寓意形象而鲜明,使大家在阅读有趣的神话传说的同时,受到哲理的启迪。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