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和课件(热门21篇)
总结是知识沉淀的过程,它让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前人的智慧,同时为后人提供宝贵的经验。在总结中可以结合个人感受和体会,增强表达的真实性和亲和力。以下是一些总结的实例,希望能够为大家的总结写作提供一些思路。
说课稿和课件篇一
1、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南回归线横穿澳大利亚中部,澳大利亚主要位于五带中的热带和南温带。最大的河流是墨累—达令河。读图8.38p75,了解澳大利亚的经纬度位置、地形。读图8.39p76,了解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
2、澳大利亚有许多特有的古老生物,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代表动物有袋鼠、鸸鹋、考拉、鸭嘴兽等(前两种出现在澳大利亚的国徽上)。
3、澳大利亚农牧业发达,是世界上绵羊数量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因此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澳大利亚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农牧业,形成四个不同的农牧业区,读图8.37p74。澳大利亚又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人口密度小,农场规模很大,农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很高,并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
4、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丰富,是世界矿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之一,矿产品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占有很大比重,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20世纪年代以来,澳大利亚服务业已大大超过农牧业和工矿业,成为澳大利亚的主导产业。
说课稿和课件篇二
阐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单位。
说明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质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是能量转换器。描述细胞核在遗传中的重要功能。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学习重点。
(1)说明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2)描述细胞核在遗传中的重要功能2、学习难点。
(1)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重要作用(2)细胞核控制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由原《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和《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两节合并而来,新教材安排一节删掉了原子知识,简化了分子知识,并将原来基因、dna、染色体的关系知识移到了八年级下册,是为了减轻七年级学生的学习负担,强调重要概念的教学。虽然合并后,知识有删减,但这一节的知识容量还是比较大。鉴于七年级的课时安排,我还是想突出叶绿体和线粒体是能量转换器、细胞核是控制中心这两个重要概念的传递,一节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学准备。
1、2、
实验材料:
小麦、解剖针、酒精灯、火柴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第四节细胞的生活。
七、反思。
本节课教材内容较多,总是给学生留的思考时间太少,我总想尽量将知识简单化,以便学生接受、理解。
说课稿和课件篇三
1、学生能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2、描述细胞核在生物的发育、遗传和细胞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3、学生能够认同细胞生命活动具有物质基础。
4、学生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2)、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2、教学难点:
(1)、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2)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3)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三、教学方法:讲解和演示结合。
四、教学过程:
1、复习提高,温故知新。
同们学上台试试比较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从物质、能量的角度了解细胞膜、细胞质中主要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的主要功能。明确细胞的各个部分结构既能相互独立、又相互配合,构成了分工合作的统一整体。
为“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章标题形式体现的重要概念提供有力的支持。引出细胞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生命活动,带领同学们一起走进细胞的生活。
2、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出示图片,一副美女图和一副烧伤后的图片,问同学们这么可惜的事情有没有什么补救的办法,同学们就会很自然的联系到植皮,请同学们当小小科学家,谈谈他们的看法,在培养人造皮肤的时候为了维持细胞正常生命活动,应该加入哪些物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思考)。
3、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通过图片展示学生得出细胞中含有的物质,对比之前学生们的推测,让他们记忆更加深刻。讲解物质有分子组成,细胞中的物质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进行演示实验,请学生上台展示在水中滴入红墨水并大声说出实验现象,辅助学生理解物质由分子组成。
演示实验:花生种子的燃烧,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小组讨论,通过实验现象将细胞中的物质进行分类。
出示图片,通过比较葡萄与葡萄干,让学生初步推测细胞膜是控制物质进出的结构。此时老师给出细胞壁全透性的事实,使学生进一步确定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
4、讨论质疑,探索新知。
老师利用教材实例,将人需要摄取食物与汽车需要加油进行类比,说明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不仅提供构建身体的物质,还可以提供能量。
引出细胞的生活也需要能量。
让学生谈谈生活中的能量以及能量进行转换的例子,启发学生细胞中也能进行能量转换,提出问题,细胞中的能量是怎样转换的?在哪里进行转换?联系小学科学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最后得出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细胞的能量转换器。
老师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分析小羊多莉的身世,谈论“多莉的长相为什么与b羊十分相像?”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知道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信息贮存在细胞核中。由此进一步得出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的结论。提出问题,为什么细胞核具有那么重要的功能?老师进一步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dna这种遗传物质的`存在,细胞核才能成为整个细胞的控制中心。
5、知识整理,归纳小结。
请同学谈谈本节课学到了什么内容,然后老师进行本节知识整理和小结。
6、作业布置,巩固提高。
板书设计:
第四节细胞的生活。
一、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1、细胞中的物质。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如水、无机盐。
有机物:大分子,一般含碳,如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
2、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和线粒体。
4、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控制中心:细胞核。
说课稿和课件篇四
水对于孩子们来说永远充满着神秘的色彩,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能看到孩子们把东西放到水里去,或是冲或是洗,玩的不亦乐乎。因此,根据幼儿的这一兴趣,我选择了“做果汁”这一科学活动。原先的活动目标是要求孩子能掌握正确做果汁的方法和知道溶解这一现象。我觉得这个目标太过简单,与实际生活也没有太多的联系,对孩子来说太过局限,也没有太多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我重新思考了活动目标和活动设计。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儿童的世界是他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所以,在本次活动中,我主要采取了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自己观察来获得溶解的知识,除了可以溶解的东西外,我还准备了日常生活中一些不可溶于水的物品,也是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来得知生活中有些东西可以溶于水,有些不可以。除了自己动手操作外,我还加入了说的环节,让幼儿大胆将自己的探索结果用语言表述出来,锻炼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
1、通过边操作边观察“做果汁”的过程了解溶解的现象,并知道有的东西放在水里会溶解,有的不会。
2、能独立进行溶解探索活动,并能用语言大胆讲述自己的探索结果。
3、对溶解现象产生兴趣。
通过边操作边观察“做果汁”的过程了解溶解的现象,并知道有的东西放在水里会溶解,有的不会。
并能用语言大胆讲述自己的探索结果。
师:看,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什么?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做的吗?(幼儿自由讲述)。
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果汁粉、勺子、装有水的杯子”,过一会请小朋友用你们说的方法去试一试。”
师:在小朋友身后的桌子上呢,我准备了一桌四个小朋友的位置,每个小朋友一个杯子,一把勺子,在做果汁时每个小朋友只要用勺子舀一勺果汁粉放到杯子中哦,在用勺子搅拌的时候请你看一看果汁粉和杯子中的水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小朋友快去试一试、看一看吧!
师:小朋友你们的果汁做好了吗?果汁粉和杯子中的水会发生了什么变化呀?我们一起来尝一尝它是什么味道吧!一口把它全部喝完。
师:你们喝得果汁水是什么味道的呀?这么好喝啊!刘老师也想来尝尝,谁愿意来帮刘老师也做一杯果汁?我请坐的最神气的小朋友。
(幼儿演示做果汁,师讲解)师:咦?果汁粉怎么不见了?你怎么知道的?
小结:哦!果汁粉放到水里变成了果汁水的这种现象,我们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溶解。叫什么?(请几个幼儿起来说说溶解)。
师: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会在水中溶解呢?老师这里还有几种不同的东西,你觉得他们会在水里溶解吗?我们先来猜一猜(出示表格)。
师:这是一张调查表,我们先一起来把小朋友们猜的记录在表格里。(认识调查表)。
说课稿和课件篇五
本单元课文中人物的坚强意志、高尚品质深深打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学习本单元课文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军神》记叙了刘伯承在重庆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使用麻醉剂的事情,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表达了作者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扬之情。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通过人物对话、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
二、教学实际。
小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已经对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阅读理解和感悟能力,活泼好动,愿意交流和表达,有助于本课的教学。我通过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选择了“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我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结合教材的内容特点、章节设置以及教学要求,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知识和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走近人物,研究人物,领悟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的方法。学生自读后,引导学生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2.以“自读、感悟、质疑、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坚强意志,使学生体会到伟人的那种精神,进而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欲望。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军神》的主要人物是刘伯承,但重点描写的是沃克医生的神态和情绪变化。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沃克医生的描写来衬托刘伯承的坚强意志。学生对这一点体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读懂重点段落,体会刘伯承的坚强意志。教学难点确定为:读懂人物对话、神态的语句,感受人物内心。
五、主要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时主要采用:导读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
六、主要学习方法。
1.以读为主,读中感悟。2.情境体验。3.比较法。4.课外延伸。
七、教学过程。
我把整个课堂教学分为五个大环节:
(一)讲述故事,激发兴趣。
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关云长不用麻药刮骨疗伤,全无痛苦之色,神医华佗尊称他为“天神”。
(二)锁定重点,品军神内涵。
引导学生找出沃克医生夸奖刘伯承是军神的句子读一读,理解“钢板”的意思,以及沃克医生为什么这样说。教师可让学生从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三个片段来探究刘伯承的坚强品质。
(三)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具体课堂上,我是这样安排的:
1.教师补充材料。由于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时空距离,因此我向学生介绍了一些相关的背景,使学生从中获得启迪,打开思路。例如,我在教学中声情并茂地给学生讲述了刘伯承负伤的经过:“19,在一次战斗中,刘伯承为了救一位战士,猛扑过去,敌人的一颗飞弹射中了他的太阳穴,又从右眼飞出,刘伯承当即昏倒在地,血流如注……”这样可以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刘伯承伤势之重,然后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刘伯承作比较,会更容易走进文中,理解刘伯承的镇定,从而产生敬佩之情。
2.尊重个体差异,出示自学要求。
(1)画一画。自由读文,画出有关描写刘伯承和沃克神态、语言的语句。
(2)想一想。读一读画出的句子,想一想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3)说一说。把自己的体会和小伙伴说一说。
3.集体交流反馈。教师可让学生仔细阅读“刘伯承伤势虽重,但十分镇定;手术之前,不用麻醉的坚定意志;手术中,承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疼痛;虽忍受折磨,但清楚地数下了72刀手术”等内容,然后让学生抓住“一声不吭”“紧紧”“居然”等词语,充分感受刘伯承所承受的痛楚和惊人的毅力、钢铁般的意志。此外,通过仔细理解“孤傲――冷冷地问――惊疑――目光柔和――怔住了、口吃――双手颤抖――擦着汗――失声嚷道――关上门,注视……”等表现沃克医生态度变化的词语,更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军神刘伯承的高大形象。
(四)扩展延伸,深化情感。
1.口语训练:我们也来夸夸刘伯承,好吗?
在学生夸完后,教师可接着出示小诗《赞军神》,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而进一步深化情感。
赞军神。
英雄壮举泣鬼神,铁骨钢筋铸军魂。
七十二刀生死痛,胜似昔日刮骨人。
2.“军神”这个称号不仅表现于此,刘伯承一生中一直是“军神”的表现。(教师可利用远教资源向学生介绍一些刘伯承的事迹。)。
(五)课后延伸,强化主题。
教师还应注重知识的迁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训练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里,我遵循学生的特点,设计了两个环节,深化主题。
1.坚强大本营。入营条件:做一个坚强的孩子,写一件能证明自己坚强的事。
2.辛勤的小蜜蜂。搜集有关刘伯承的故事讲给同学听,或摘抄和意志力有关的名言。
八、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课的精华,本课我把沃克医生对得伯承的称赞作为板书,体现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说课稿和课件篇六
《坐井观天》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二课。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的大小,告诉我们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所见有限,还自以为是,是不对的,《坐井观天》位于本单元四篇课文中的第三篇,上承《捞月亮》、《狐狸和乌鸦》下跟《小马过河》。它处于由知识的学习向知识的运用转化的过渡位置,因此,它是本单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中的一步棋子,是从掌握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架桥梁。
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比喻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四至七自然段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是教学的难点。
创新点。
为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可采用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1)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学生模仿动作,理解词意;(2)做实验,体验“观天”。学生用纸圈成筒体会青蛙之所以认为“天只有井口大”,是因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它的视线,从而揭示寓意;(3)借助情境,动画演示小鸟漫游,体会小鸟见多识广;(4)设计“跳出井口”,启迪学生创造性地想象,深化认识。
二、说教法。
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再有,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学生实际,可采用简笔画、录像、动片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自由选用“读、说、背、演”等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做实验等学习方法,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四、说练习。
积累和运用是新课标强调的又一重要内容,在这个环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精心设计练习,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1)学生听老师范读,听学生朗读,在听中感悟语言;(2)动画演示小鸟漫游各地后,让学生练说,抓重点词让学生练说,想象青蛙跳出井口后练说;(3)个别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比赛读、引读等形式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4)布置学习课后续写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故事,延伸课文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说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练的教学思想,可安排两个课时完成。下面具体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从学生实际生活中,所见到事物谈起,说自己认为天有多大,引入课题,释题质疑。
(二)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借助图片动画弄懂“落”、“井沿”,在简笔画中贴图找青蛙与小鸟的位置。
(三)指导朗读,启发想象。重点引导体会问号和感叹号的语句所表达的不同语气,从小鸟漫游的画面想象走过的地方,领悟出小鸟眼界宽,看得多,见识多。
(四)突出重点,解决难点。(1)通过动作表演理解课文;(2)通过卷纸筒“观天”,懂得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大”的原因。
(五)总结学法,引导自学。检查效果,完成练习。
(六)角色表演。假设情境,创造思维,练说:青蛙跳出井口的情境。
(七)归纳总结,提示寓意。
六、说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在板书中,我利用简笔画和图片吸引学生,理解课文,提示寓言,板书如下:
天无边无际。
看得多见得多。
天井口大。
看得少见得少。
说课稿和课件篇七
阐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单位。
说明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质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是能量转换器。描述细胞核在遗传中的重要功能。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学习重点。
(1)说明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2)描述细胞核在遗传中的重要功能2、学习难点。
(1)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重要作用(2)细胞核控制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由原《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和《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两节合并而来,新教材安排一节删掉了原子知识,简化了分子知识,并将原来基因、dna、染色体的关系知识移到了八年级下册,是为了减轻七年级学生的学习负担,强调重要概念的教学。虽然合并后,知识有删减,但这一节的知识容量还是比较大。鉴于七年级的课时安排,我还是想突出叶绿体和线粒体是能量转换器、细胞核是控制中心这两个重要概念的传递,一节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学准备。
1、2、
实验材料:
小麦、解剖针、酒精灯、火柴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第四节细胞的生活。
七、反思。
本节课教材内容较多,总是给学生留的思考时间太少,我总想尽量将知识简单化,以便学生接受、理解。
说课稿和课件篇八
(一)知识与技能。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过程与方法。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重难点。
(一)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二)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
(三)“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四)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自主阅读体验与教师引导、集体讨论相结合。
2.涵泳法、美读法为主兼用探究法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a、请学生熟读课文;b、背诵4-6段。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老师有声有色地背诵《春》中的一些典型段落,感染学生,调节气氛。然后再总结。)。
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了,初中语文教材曾选了他的散文名篇《春》和《背影》,这两篇散文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朱自清先生不愧为散文大家,关于他的生平经历,同学们知道些哪些呢?(教师引导学生口述,最后教师概述。)。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散文。(板书课题及作者:荷塘月色朱自清)。
二、听《荷塘月色》的配乐录音带:思考:作者细致描写荷塘的文字是第几段(第4段)?
好,那我们请一位同学再朗读一遍这个段落,然后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荷塘的美景。
三、作品结构分析:(再请全班同学齐读下这篇优美的散文,然后想想每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全篇又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缘起: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去荷塘: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观荷塘:第四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五段:塘中的月色。
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离荷塘:第七、八、九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十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画一个圆形的图解做板书,边板书边讲解。见!)。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看:
第一部分:(1)写观荷缘起。(情)(引子)。
第二部分:(2-6)写荷塘月色。(景)(主体)。
第三部分:(7-10)写景中人。(情)(尾声)。
(细讲线索:《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本节课我们对《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有了大致的把握,请同学们课后继续认真朗读这篇散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布置作业:1、背诵4-6段;2、阅读课后附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找同学背诵第4-6自然段,并做鼓励性点评。)。
二、自主探究:找出你所欣赏的语句,并说出你真实的感受。
(讲解:很有代表性的几句:)。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分析:这是分量很重的一笔,可见“文由情生”,本句是“文眼”。)。
问:起笔这样写是什么目的?
(分析: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即,欲排遣苦闷之情。)。
2、第三段中路上的一段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
(分析:此段抛开写景,句句都是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的主题呢?
明确:a、抒写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里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蕴涵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b、这“情”没有离开“景”,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
3、第三段最后一句:“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分析:a、这是过度句,提示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b、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
三、解析第四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
以上是顺序特点,细分析,还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
a、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回答,读进去)而且,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扬静而情动。
b、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了散文的神韵。所谓“可想”,是指由“可见”引起的合理联想,把不可见的景物写得很有风采。
“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分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花香(作用于人的嗅觉)——渺茫的歌声(作用于人的听觉)。
把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错置”到听觉上合理吗?
合理:而且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形象生动。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风中的赏花人嗅那馨香,时有时无,这种体验是真实的;听那从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时断时续,同样是真实的体验。这两个“真实”便把不同类的感官功能沟通了。作者在感觉上的体验是细腻而丰富的。这一句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l1]”。
四、请学生自己赏读并讨论第5、6自然段段::
欣赏的重点可放在对某些字词的品味上,也可以研究一些极有感情特色的比喻句上: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精确在哪儿?
五、小结全文:
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
六、布置作业:
自由命题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运用通感的修辞方法,在选用动词与叠词上下点功夫。
说课稿和课件篇九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九册《军神》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刘博承在重庆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用麻药,表示了刘博承钢铁般的意志,表达了作者对刘博承的敬佩和赞扬的感情。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并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情绪的描写,表示了人物可贵的品质。
二、析同学。
所教班同学语文水平良莠不齐,多数同学阅读课文已有一定的速度,有读书的良好的习惯,少数同学口语表达能力强,思维较活跃,能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语文。
三、说目标。
依据大纲要求和本班同学的实际情况,拟采用以同学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是这样设计的:
1、知识的传授点:通过学习课文,开展小组讨论,使同学能通过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和神情变化,对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提高同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认识刘博承钢铁般的坚强意志。
2、能力的培养点:通过学习课文,对同学进行听、说、读、写等全方位培养,本课重点加强对同学有语气、分角色读书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3、思维教育的渗透点:学习刘博承钢铁般的坚强意志。
4、习惯的着眼点:通过渗透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的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同学互学互帮、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5、教学重点:加强对同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理解课文从而进入角色会读书、会扮演。
6、教学难点:通过理解描写人物的对话和神态、情绪变化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可贵品质。
四、说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若干张。
五、说教学。
本课时教学思路主要是运用以同学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以小组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为主要授课形式。以读为本,以互动讨论为经,以“感知课文——感受语言——感悟形象——升华感想”为纬,努力达到使同学既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的目的。因此,本课时的优秀教案是这样的:
(一)、激发动机,引起需求。
1、板书课题——军神,好响亮、好威风的称谓,说一说,你想了解些什么?
2、让同学在充沛质疑的基础上,自读全文。
3、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生生互动,给予解疑。可出示阅读提纲:课文描写了故事,故事发生的地点(),故事的主要人物是()。
此环节是先让同学质疑,在初次质疑的基础上,生生间开始解疑,对于同学能理解的疑问老师尽量少讲,让同学自读自悟。接着,让同学通过再次读全文找出学习的难点,带着这个问题进行学习,因为这是同学自身的需求,学习兴趣应该比较高涨。
(二)、发展迁移,创新应用。
在同学充沛质疑的基础上,老师不时地给同学创设情景,让其发挥想象,从而培养同学的创新意识,因此设计以下环节:
1、创设情景,引发考虑。
背景资料。
19在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战争中,刘博承率领的东护国军攻占四川丰都城时,他身先士卒,带头冲锋,倒霉被子弹打伤了右眼,负了重伤。由于流血过多,他昏迷过去,一些人认为他不行了,但刘博承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后来在一家外国教会医院接受秘密治疗,手术后医生翘起大拇指对旁边的人说:“真不愧为英雄,我当了这么多年的外科医生,还没有遇见一个像他这样的人,他真有你们中国古代关云长刮毒疗骨的气概!”
考虑:同学们认为刘博承是怎样一个人?
(2)、分析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体会刘将军的“神”
过程病人情况沃克的神态、情绪变化。
手术前刘大川、24、邮局职员、眼伤。
手术中军人(拒麻治疗、一声未哼)。
手术后军神、男子汉、刘博承。
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快速阅读课文找到沃克称誉病人的话,出示考虑练习:钢板的特点是什么?
将军有哪些地方的表示与钢板相似?
以上无论是图表还是考虑练习都是为同学创设情景,让同学展开想象去思、去悟、去议、去体味,从而真正体现让同学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2、突破难点,有所创新。
(1)、分角色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让几位朗读能力强的同学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出语气,体会各自的内心世界。教师适时鼓励。
(2)、畅谈感想,夸夸刘将军。
引导同学结合课文内容,或给自身留下深刻印象的某些内容,谈谈读后的体会,鼓励同学大胆谈谈自身的见解,说出自身的真实感受。
(三)分层反馈,巩固提高。
同学在学习上是有所差异的,所以在反馈环节上也应有所区别。
a档同学接受能力强,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活跃,可让他们脱书扮演小品剧。
b档同学自身朗读课文,尽量让他们读出感情,读出味道,或个别读或分角色读。体味人物高尚大内心世界和可贵品质。
c档同学聚集在一起,老师和他们一起完成分角色朗读。
在这个环节中力求做到各档同学都有所提高。
六、说效果。
“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目标是让教师爱教、会教、善教,促使同学爱学、会学、善学。在本课的教学中,这种模式得到了充沛的体现,一些简单的问题,同学通过同学互动自身可以解决,对于同学的难点,需小组互动和师生互动来解决。
本课教师导向表示在:激发动机——发展迁移——分层反馈。
同学主体表示在:引起需求——创新应用——巩固提高。
总之,同学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运用理解并体会了刘博承钢铁般的意志。
七、说板书。
本课时板书简洁、醒目,既显示了本课的教学内容,又展示课文的中心,同时此则板书还具有形式美、色彩美、象征美,给人以启迪、以思索。
说课稿和课件篇十
1、课前出示课题:
师:“鸡兔同笼”是什么意思?
生:
师:你真聪明,回答正确,。是的,这是这是大约一千五百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的一道数学趣题。
原题是这样的:
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
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师: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知道吗?(生:知道)。
“雉”是什么意思?(鸡)。
2、把它翻译成现在的话是这样子的:(ppt出示,学生齐读)。
(二)探究算法。
1、师:鸡和兔各有几只,会算吗?会的举手,好把手放下,还有这么多不会的,不会不要紧,咱们先来猜一猜。
老师想先来猜一个可以吗?鸡18只。兔20只,行不?(为什么?)。
生:
师:是的,讲的真好。
师:谁还想来猜一下(学生猜测,师随机板书)。
请同学们想一想,鸡和兔共有多少种可能?
这些可能都是正确的吗?(不是)。
那怎样验证哪些可能是正确的?
生:通过计算对比腿的只数。
这样验证下去能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能)。
2、师:但是要验证这么多,真是太耗费时间了。我们可以先从简单地问题入手(出示例1)(化繁为简是不是需要出现)。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这里什么发生了变化?(数变小了)。
3、活动:同学们拿出老师课前给你们准备的表格,先猜一猜,填一填吧。
学生汇报:预设学生的几种思路(课前渗透,若没有出现则师举例说明)。
(1)直接想到鸡有3只,兔有5只。
(2)从鸡有6只,兔有2只开始推算。
(3)从鸡有8只,兔有0只开始推算。
调整方案有两种:一种是一个一个的调整:总结规律:每增加一只兔,减少一只鸡,脚的总数增加2只:反之,则减少两只(让学生必须领会透)。
另一种是多个调整:
列表法(板书)。
4、学习假设法。
(学生先在练习本上计算,再汇报思路)。
8*2=16(只)。
10/2=5(只)。
师:把所的有只数都假设成鸡,算出腿的总条数再和实际的条数比较一下,通过分析和计算,得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方法可以叫作假设法。(板书)。
5、师:同学们刚才的这两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最简单,或者说你最欣赏哪种方法?
生:
学生动手计算,汇报解题思路,
生:(都假设成兔)。
学生自己动手计算解决问题,汇报。
(三)回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
生:
师: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有哪些?
生:
说课稿和课件篇十一
各位老师,大家好:有幸借这次机会和大家共同学习,相互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从而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以此为理念,下面我从四个方面简要说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和教学目标。
1.对教材的理解:鸡兔同笼问题设置在数学广角中,其教学与常规课有所不同。区别之处在于要把数学思想方法贯穿始终,巧用素材,有效提升,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并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材借助我国古代趣题“鸡兔同笼”问题,通过应用和反思,加深对所用知识和方法的理解,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2.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制订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假设法的逻辑推理性和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列表、假设、列方程等解题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进而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我把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各种方法解决此类问题的优劣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把理解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问题的联系,掌握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作为本节课学习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法和自主探究法,其次还采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方法,以问题引领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从理解到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等数学思维方法是分析问题、探究规律的重要方法,并能运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三、说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鉴于数学广角这一特殊课型,我将本课分为复习铺垫、情境导入、尝试探究、应用练习、总结收获五个环节进行教学。在这五个环节的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尝试探究,解决问题”这一部分。目的在于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有序思考和逻辑推理能力。
第一环节:复习铺垫,激趣引入。
课件出示“鸡兔同笼”(3只兔,2只鸡)图片,观察图片找出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
鸡的只数+兔的只数=总只数鸡的脚数+兔的脚数=总脚数。
第二环节:激发兴趣,情境导入。
1.谈话:大约一千五百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了一道“鸡兔同笼”的数学趣题。
出示《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1)引导学生将文言文翻译为白话文。
(2)学生自主找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
第三环节:尝试探究,解决问题。
(一)化难为易,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
变换条件,出示例1:“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二)合作学习,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1.列表法。引导学生有序的思考,出示表格。并确定猜想的范围:鸡的'只数是8,有0只兔,总脚数有16只;鸡的只数是7,有1只兔,总脚数是18;计算依据还是数量关系,如果鸡有6只……由慢逐渐到快,由计算到直接报出结果,立即反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有些学生在填写时早就发现了规律,他们知道每一列都是依次地少1只鸡多1只兔,所以就依次多了两只脚。
2.假设法、方程法解决问题。
(1)假设法。让学生充分交流解题的思路,深入理解算理。
教学假设法时,我是采用课件展示与学生讲解同步的方法,让学生直观形象的看到脚的变化过程,理解每一步的思考,说出每一步的意思,从而化解矛盾的症结。
如假设都是鸡时,比实际少了10只脚,是因为把一些兔也看成是鸡了,把一只兔看成一只鸡少算2只脚,那么把几只兔看成鸡时会少10只脚?计算方法是:10÷(4-2)=5(只兔),8-5=3(只鸡)。
假设都是兔呢?由于有了第一种假设方法的经验,第二种假设方法我就放手给学生尝试、让学生说理。假设都是兔时,有32只脚,比实际多出了6只脚,是因为把一些鸡看成是兔了,把一只鸡看成一只兔多算2只脚,那么把几只鸡看成兔时会多算6只脚呢?推算得出有3只鸡。那么就有5只兔。
(2)方程法。分析列方程依据的数量关系,每一个分式的具体含义。
列方程解应用题,学生在五年级已学会。由于这种方法思路清晰,易于理解。因此只要明确等量关系,就能正确列出方程,只是设鸡有x只方程不易解。
3.解决趣题,尝试应用。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古代趣题。
4.对比分析,方法优化。
(1)我们用了几种方法来解决这类题?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列表法:有序思考,列举麻烦。
假设法:解答简便,推理复杂。
方程法:便于理解,过程复杂。
(2)假设法、方程法解题的异同。
假设法:假设鸡求兔,假设兔求鸡。
方程法:设鸡求鸡,设兔求兔(设兔解方程较容易)。
5.阅读资料,理解古人假设法——抬腿法。
第四环节:巩固应用,知识拓展。
1.停车场有自行车和三轮车共10辆,总共有26个轮子。自行车和三轮车各有多少辆?
第五环节:总结评价,激励提高。
学生总结谈收获。课堂要讲求实效性,既需要学生的广度参与,又需要学生情感与认知的深度参与,最后的总结收获才能验证是否实现较好的效果。
四、说教学反思。
“鸡兔同笼”本来就是很抽象的课程,这种类型的课对教师是一种挑战,教师应努力把握住问题的本质,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同时,教师又应努力帮助学生整理清楚自己的思路,指导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或报告自己的工作。本节课我从学的角度安排教学过程、呈现学习内容、提供材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活动中主动完成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因此,课堂基本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精神得到培养,创新潜能得到开发,让学生获得了亲自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体验。结合本节课的备课和授课情况,我再补充四点个人想法:
1.学会把握解决问题的关键(思维连接点)。当学生遇到较为复杂的问题时,往往因不自信二乱了阵脚,因此掌握解题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归根结底最重要的就是理解与简化信息,提炼数量关系,架起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的的桥梁,以获得问题结果或解决程序,逐渐积累数学经验,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
2.方法优化、简化。解题方法的多样化虽好,但不是学生人人都能全部掌握,而是多数学生喜欢的方法,教师易教,学生易学的方法,对后续知识的掌握有价值的方法,才是最理想的基本算法,因此一定要对方法进行优化,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简单方法才是好方法。
3.认真书写,完整、准确过程的好习惯。想的再好,说的再有道理,最终还是要以书面形式表现出来,因此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最好的示范和强调,让他们潜移默化的注重数学化的书写过程,既要完整、准确,又要简明扼要。
4.不断提升自我。总的来说,这堂课研究的方法多,容量大,好多地方只是蜻蜓点水,理解不深刻,练习不到位。部分学生对方法的掌握有依葫芦画瓢的现象。不过,对我来说通过对这堂课的研究,对新课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颇深,收获较大。同时也能发现自身的不足,如课堂的驾驭能力和调控能力不够灵活,松弛度不够自然;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准确、到位,激励性语言贫乏;语言还不够精准、风趣;对细节的把握还未发挥到最佳效果。
总之,知识是基础,方法是中介,思想才是本源。有了思想,知识与方法才能上升为智慧。数学是能够增长学生智慧的学科,我们只要抓住数学本质,与新课程理念有效结合,才能发挥数学教育的最大价值,凸显数学本色!这样做本身就是使数学课回归数学味,找回数学教学的灵魂!
我愿意与大家一起——继续不断地探索,与新课程共同成长!说的不到之处,请各位不吝赐教,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说课稿和课件篇十二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九册《军神》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刘伯成在重庆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用麻药,表现了刘伯成钢铁般的意志,表达了作者对刘伯成的敬佩和赞扬的感情。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并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情绪的描写,表现了人物可贵的品质。
二、析学生。
所教班学生语文水平参差不齐,多数同学阅读课文已有一定的速度,有读书的良好的习惯,少数同学口语表达能力强,思维较活跃,能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语文。
三、说目标。
依据大纲要求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拟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是这样设计的:
1、知识的传授点:通过学习课文,开展小组讨论,使学生能通过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及神情变化,对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认识刘伯成钢铁般的坚强意志。
2、能力的培养点:通过学习课文,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全方位培养,本课重点加强对学生有语气、分角色读书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3、思维教育的渗透点:学习刘伯成钢铁般的坚强意志。
4、习惯的着眼点:通过渗透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的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互学互帮、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5、教学重点: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理解课文从而进入角色会读书、会表演。
6、教学难点:通过理解描写人物的.对话及神态、情绪变化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可贵品质。
四、说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若干张。
五、说教学。
本课时教学思路主要是运用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以小组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为主要授课形式。以读为本,以互动讨论为经,以“感知课文——感受语言——感悟形象——升华感想”为纬,努力达到使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的目的。因此,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一)、激发动机,引起需求。
1、板书课题——军神,好响亮、好威风的称呼,说一说,你想了解些什么?
2、让学生在充分质疑的基础上,自读全文。
3、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生生互动,给予解疑。可出示阅读提纲:课文描写了()故事,故事发生的地点(),故事的主要人物是()。
此环节是先让学生质疑,在初次质疑的基础上,生生间开始解疑,对于学生能理解的疑问老师尽量少讲,让学生自读自悟。接着,让学生通过再次读全文找出学习的难点,带着这个问题进行学习,因为这是学生自己的需求,学习兴趣应该比较高涨。
(二)、发展迁移,创新应用。
在学生充分质疑的基础上,老师不断地给学生创设情景,让其发挥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设计以下环节:
1、创设情景,引发思考。
背景资料。
1916年在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战争中,刘伯成率领的东护国军攻占四川丰都城时,他身先士卒,带头冲锋,不幸被子弹打伤了右眼,负了重伤。由于流血过多,他昏迷过去,一些人认为他不行了,但刘伯成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后来在一家外国教会医院接受秘密治疗,手术后医生翘起大拇指对旁边的人说:“真不愧为英雄,我当了这么多年的外科医生,还没有遇见一个像他这样的人,他真有你们中国古代关云长刮毒疗骨的气概!”
思考:同学们认为刘伯成是怎样一个人?
(2)、分析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体会刘将军的“神”
过程。
病人情况。
沃克的神态、情绪变化。
手术前。
刘大川、24、邮局职员、眼伤。
手术中。
军人(拒麻治疗、一声未哼)。
手术后。
军神、男子汉、刘伯成。
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快速阅读课文找到沃克称赞病人的话,出示思考练习:钢板的特点是什么?
将军有哪些地方的表现与钢板相似?
以上无论是图表还是思考练习都是为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去思、去悟、去议、去体味,从而真正体现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2、突破难点,有所创新。
(1)、分角色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让几位朗读能力强的同学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出语气,体会各自的内心世界。教师适时鼓励。
(2)、畅谈感想,夸夸刘将军。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或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某些内容,谈谈读后的体会,鼓励学生大胆谈谈自己的见解,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三)分层反馈,巩固提高。
学生在学习上是有所差别的,所以在反馈环节上也应有所区别。
a档学生接受能力强,口语表达能力及思维活跃,可让他们脱书表演小品剧。
b档学生自己朗读课文,尽量让他们读出感情,读出味道,或个别读或分角色读。体味人物高尚大内心世界和可贵品质。
c档学生聚集在一起,老师和他们共同完成分角色朗读。
在这个环节中力求做到各档学生都有所提高。
六、说效果。
“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目标是让教师爱教、会教、善教,促使学生爱学、会学、善学。在本课的教学中,这种模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通过学生互动自己可以解决,对于学生的难点,需小组互动和师生互动来解决。
本课教师导向表现在:激发动机——发展迁移——分层反馈。
学生主体表现在:引起需求——创新应用——巩固提高。
总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运用理解并体会了刘伯成钢铁般的意志。
七、说板书。
本课时板书简洁、醒目,既显示了本课的教学内容,又展示课文的中心,同时此则板书还具有形式美、色彩美、象征美,给人以启迪、以思索。
观音小学陈太祥。
说课稿和课件篇十三
读写生字词:
大殿走廊耸立葱郁。
痕迹堤岸栏杆远眺。
神清气爽金碧辉煌。
自由读课文。
想想:作者游览了颐和园的哪些地方?
把这些表示地名的词注一上记号。
再讨论:这些地方分别在颐和园的什么位置?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小组合作学习。
各小组推选导游,其余的学生为游客,由导游根据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向大家介绍颐和园。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
说课稿和课件篇十四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一剪梅》,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作业四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说教材:
一、第三册语文主要是诗词,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诗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原因如下:
1、在这一部分,高考时直接题和间接题都很多,关键是直接题较多,如:(1)作家作品、作家的姓名字号、并称及文坛地位等;(2)风格流派、文体;(3)名句填空;(4)对相关背景的了解、对主要内容和重点字词的理解;(5)对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2、诗词教学从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谈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都有影响。
二、这首词可以说是比较重要的。李清照是一个大家,就像讲诗经要讲《氓》,讲楚词要讲到屈原,讲魏晋诗要讲到陶渊明,讲唐诗要讲到李白杜甫,讲宋词不能不讲到李清照,他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词对后代文人影响极大。
三、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背诵本词。
2、熟记作家作品地位。
3、把握婉约词的意境及特点。
说教法。
一、上片以讲授为主,用语言再现当时场面,引导学生去想象李清照积满苦涩忧怨的情景,尽可能使其有如临其境之感。
原因是:我们的学生阅历浅,学生几乎没有跟自己亲人分隔两地的经历,更不可能有过结婚后深切思念自己另一半的体会,如不引导,很难体会面对冷月凉席,深切思念自己的丈夫。但李清照又不同于苏轼辛弃疾,她倾向于写深闺体会的婉约词。
二、下片以讨论为主,启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因为有了上片学习的基础,把握全词意境问题不大,讨论更能深入领会到情景交融的写法;更能领悟到李清照用词的精妙,如“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我安排的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正体现了上述认识和想法。
说教学过程:
一、在导课时,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后面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婉约词与豪放词的区分打下基础。
二、在作者简介中,介绍得稍多了一点,有些内容似乎与本课内容联系不大,原想舍去,但又想到高考要考,所以就罗嗦了点,希望各位老师指正。
三、范读正音。
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朗读有利于记诵,朗读有利于理解,朗读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朗读时要把握诗词不同风格、不同基调。这是一首婉约词,应读得语调低缓,情感深沉。
至于将字词板书,我个人认为在高中教学中依然必要,字词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语文教学中极重要的部分,传统教学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好,相反,近年来流行的所谓“素质教育”对字词教学有点忽视。平时时间充足时,我会在一单元学完后叫学生听写字词并注音,开始学生不以为然,以为是小学生的事,慢慢地倒引起了重视。
五、赏析部分。
一是把握对字词的赏析;二是把握意境,尽可能地再现当时的情景;三是对一些艺术手法赏析穿插其中。
六、至于延伸比较部分,以李清照的另外两首词为例比较不同,是为了把学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性差异上升到理性,使这种感性更加深刻、明晰。
说板书及作业。
一、板书基本上是按行文思路来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是便于总结写作特点;二是便于学生按思路记忆背诵—本来还安排尽可能课堂背诵。
二、在指导检查作业时可以强调评价和鉴赏同一个人的作品,应从实际出发,我们所强调的风格流派不过是就其主要成就或主要方面来谈,不能一概而谈。
自己的缺点有时是自己清楚的,但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背面,旁观者更清楚,所以希望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畅所欲言,给我们年轻人一个不断进步的机会!
说课后反思:
这堂课流程比较完整,生成的东西也很多,比我预期的结果要好,很可能是因为学生听过《一剪梅》这首词的流行歌曲版,比较熟悉歌词。如果一定要说自己的功劳的话,就在于点拨恰到好处;这堂的不足之处在于,时间太短,有些地方(如对词中“红藕香残”“月满西楼”等意象)没能充分展开。
我在办公室来回走了几步,打开门和窗,觉得整个楼道空荡荡的',整座教学楼空荡荡的,好像只有我一个人占据整个教学楼。思及此,灵光一现,“自”字让我心头一动,从脑海中飘然而出。于是我写下如下文字。
“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话的魅力不仅在于“飘零”,更在于两个“自”字。花随水流,本来是自然现象,“飘零”二字融愁情入自然之景,两个“自”字更加明晰和深化了愁情。“花之飘零”与“水之流动”似乎两不相干,实则彼此一体,无法分开。两个“自”字拉开了花和水的距离,即景抒情,又兼比兴,和“一种相思,两处乡愁”具有相同的结构,意蕴可互相生发。分离之苦,如同无形的上帝,亚当夏娃本应互相扶持,共同消解上帝的惩罚,而事实是,李清照和赵明诚人在两地,各自漂泊,唯有分流水落花于两方以喻相思之苦。“自”字有孤独之情,有分离之意,这大概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无独有偶,喜欢用“自”字的人不止易安居士一人。在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个专题中,这个字就出现了很多次:
塞上长城空自许(陆游《书愤》),“自许”有一厢情愿的遗憾;。
映阶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自春色”有无人欣赏的落寞;。
各自东西南北流,酌酒以自宽(鲍照《拟行路难》),“各自”有种让人乏力的宿命感,“自宽”有愤懑难解的自怜。
这些句子当中“自”字的运用,各有其意,各抒其情,各具魅力。但相比较而言,以上诸句都未跳出自我的小圈子,唯有易安居士“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入乎景内出乎其外,能以“奴仆命风月”,又能“与花草共忧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说课稿和课件篇十五
我们教研组这次选择了《军神》这篇课文进行同课异构。这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选读课文,也是这册教材第五组课文的配套课文。第五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人物的精神,并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军神》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伯承在重庆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使用麻醉剂的事,表现了伯承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表达了作者对伯承的敬佩和赞扬的感情。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并通过人物对话、神态的描写,表现了人物的品质。
这篇课文中有两个人物——伯承和沃克医生,主要赞扬伯承的崇高精神,沃克医生只是起到陪衬的作用。但是课文对沃克医生的描写很多,重点写了他的神态和情绪的变化。这给我的教学设计出了难题,那就是该如何进行内容的整合?如果按课文内容顺序学习,既有对伯承的神态语言的描写的感悟理解,又有对医生沃克的神态语言的描写的感悟理解,我担心在有限的40分钟时间里,会对伯承的关键词句品味不够,对沃克的描写的表达作用也领悟不够。所以我想先就伯承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进行感悟、体验,而把体会课文对沃克的描写的表达作用放到课外进行。这样的安排相对集中,各个击破,会显得从容很多。
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通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
2.能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
由于这篇课文是选读课文,所以在目标的设计很简单,也没有了掌握字、词等方面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由于我们已经结束了六年级下册课文的教学,也有一段时间没有学习新课了,再加上本次公开课安排在下午第二节,所以在备课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应有一个适当的心理准备,内容的安排不宜过多。但是也应当看到本班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一些学生的表现欲望较强,这也是我上好教研组公开课的信心所在。
三、教学流程分析。
(一)、课前谈话,导入课题。
课前谈话是为了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也是为上课进行“预热”。我利用课前预备铃后的两分钟时间,与学生聊一些神话故事的`电视剧,让他们说说神仙与凡人的区别。上课铃响后,我直接揭示课题,让学生说说军神指谁?再理解“神”字的意思。这样的安排,以神仙为话题,将课堂内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二)、预习课文,整体感知。
(三)围绕问题,深入探究。
带着这个重点问题,学生再次默读全文,划出相关句子,圈出重点词语。在交流时,对“军人”的感悟,要围绕“伤势重”和“从容镇定”展开。伤势到底有多重?我准备了补充材料,让学生有进一步的了解。“从容镇定”这个词语,不仅要理解它的意思,而且要从课文中体会伯承从容镇定的表现。对“军神”的感悟,则要从伯承“拒绝使用麻醉剂”、“手术中强忍巨痛”、“一直在数着刀数”这三个方面来体会。
一、拒绝使用麻醉剂。
主要抓住课文第13自然段,这个自然段是伯承对沃克医生说的话,说明自己拒绝使用麻醉剂的原因。这样的语言描写应当细细体会。我设想了以下一些问题:这段话中,伯承最想强调什么?他为什么这么看重自己的大脑?从这里你认为伯承是一个怎样的人?还有,伯承说话的语气是怎么样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平静的说话?(他深思熟虑,为了革命的需要,早已作好了忍受巨痛的准备。)。
二、手术中强忍巨痛。
抓住课文第17自然段,这个自然段生动具体地写出了伯承强忍巨痛的表现。我准备先让学生想想,作者是怎么写出痛的感觉的?使学生明白,作者抓住了动作——“紧紧地抓”、“越来越使劲”,他的手——“双手”、“手背”,他的神情——“汗如雨下”进行细致地描写,虽然整段话中没有一个“痛”字,但是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伯承当时是多么痛。然后抓住“一声不吭”这个词进行再挖掘,在理解“一声不吭”意思的基础上发问:难道手术室里就没有一点儿声音吗?引导学生想象,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内心感受。
三、一直在数着刀数。
我将课文第14、20、21三个自然段整合在一起出示,因为这三个自然段,都强调了“刀”这个字,分别是“一刀刀”、“多少刀”、“七十二刀”。“一刀刀”强调了手术要承受巨大的痛苦,“多少刀”突出了沃克医生的怀疑和震惊,“七十二刀”说明了刀数之多。另外,还可以抓住两个人的不同语气。从标点符号处入手,沃克医生的话末尾分别是感叹号和问号,而伯承的话末尾却是句号。引导学生揣摩两人说话的语气为什么不一样,感受伯承的崇高精神。
(四)回归整体,升华感情。
进一步感受中心句,首先,沃克医生称伯承是“真正的男子汉”、是“会说话的钢板”、是“军神”,那么这三个短语可以交换次序吗?感悟这三个短语在意思上和感情上的递进关系。其次,通过出示补充材料——伯承的历史功绩,进一步感受伯承确实是当之无愧的军神,最后,让学生思考:伯承在手术过程中为什么能这么坚强?通过寻找刚毅勇敢的动力源,使人物的精神内涵得到升华。由此可以进一步拓展:像这样的人物,这样的英雄还有很多,你能举些例子吗?(如焦裕禄,强忍肝痛,为兰考人民服务等)。
(五)布置作业,写法迁移。
课文的16自然段是很有特色的,作者成功地表现了伯承的“痛”,却没有用到一个“痛”字,关键是抓住了人物的外貌、神情和动作进行细致入微地描写,所以本次作业,我要求学生根据16自然段来仿写句子,可以写写着急、喜欢、紧张等情景。
说课稿和课件篇十六
这篇课文记叙了刘元帅在重庆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使用麻醉剂,表现了刘元帅钢铁般的意志,表达了作者对刘元帅的敬佩和赞扬的感情。
课文先写了沃克医生给刘元帅检查眼睛伤势,发现这个邮局职员是个军人;接着写沃克给刘元帅做手术,刘元帅拒绝用麻药,最后写手术后沃克对刘元帅的敬佩。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并通过人物对话、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描写人物对话、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学习快速阅读课文。
为了突出重难点,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理念,能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忆军神指的是谁;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的层次结构等。以来巩固旧知,容易和本节课的新知产生有机的联系。
二、教师出示提炼后的上节课学生提的问题,学生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完成学习要求:快速地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找出来的句子,并想想、议议: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接着学生默读自学,而后小小组内朗读讨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自我动脑的潜力,又有利于小组的合作学习,让学生有备而讨论,让合作不流于形式。
三、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在汇报过程中,教师相机出示一些重点的句子,通过朗读、体会,通过沃克医生神态情绪的变化,进一步领会刘元帅的内心世界。也让学生有所朦胧的认识,体会到课文的主人公是刘元帅,但重点描写了沃克医生,因为沃克医生的.变化都是由刘元帅引起的。
这样汇报结束后,就很自然的引到了本文的写作手法侧面烘托。是以沃克医生神态、情绪的变化,在衬托刘元帅的坚强意志品质。
四、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感受。
五、进一步拓展阅读,扩大知识面。首先出示正面描写刘元帅受伤经过的片段,读一读,找出反映他坚强意志的句子。再推荐图书(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六、质疑后教师出示作业,课内的,一题是选词填空,用这种形式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辨别意思相近的词语及用法。另一题是综合全文内容的填空,学生借此巩固全文的要领。课外练习一是结合《军神》一文中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某部分,写篇读后感。小组内选择优秀习作张贴上墙。另一个是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举行《军神》课本剧的排演。以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能力。
说课稿和课件篇十七
课前研究性学习。
将班上同学分为4个小组,分别搜集以下有关内容的资料:疫苗的发明与应用、免疫学在各种疾病的临床检测和科学研究中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器官移植搜集资料,形成本组的发言稿,并推选发言代表。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免疫学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生活。
课堂交流、讨论、小结。
免疫学的应用。
组织学生讨论:你知道哪些疫苗?对什么病起作用?
引导学生回顾人教版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中用来说明细胞膜的流动性的科学史:1970年,科学家用发绿色荧光的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用发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这两种细胞刚融合时,融合细胞的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在37℃下经过40in,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其中的荧光标记法就是免疫荧光标记法,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先将已知抗体标记上荧光素制成荧光标记物,再用这种荧光抗体与细胞膜上的相应抗原结合,使细胞上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发荧光。
回顾与思考。
阅读、分析、讨论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感受免疫学的应用为治疗和预防人类疾病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认识计划免疫的重要性。
充分利用课本已有的科学史素材为教学服务,让学生感受免疫学技术对生物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充分认识到科学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也从器官移植供体不足中认识到科学的局限性。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技术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唤起爱心。
引入科学史,建构调节网络的概念。
介绍资料:20世纪70年代末期,瑞士学者besedvs等首次获得了神经与免疫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具体证据,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免疫—神经—内分泌网络假说。近十多年来,在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关系的研究中有了突破性进展,从分子水平上找到了两者之间的统一性。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神经免疫内分泌学。
思考、阅读、思考让学生感受到三大系统之间存在的有机联系,它们共同协调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从而主动构建调节网络的概念;同时也让学生了解现代科学研究的新进展,明白科学知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又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
小结反馈板书设计。
三、免疫学的应用。
1、疫苗的发明与应用征服传染病。
2、临床检测与科学研究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的特性。
3、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的使用。
四、人体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再次回顾本节内容,掌握要点。完成练习。力求简明扼要,突出重点。
课后拓展。
查找资料:骨髓移植适合哪些病?骨髓库里保存的是什么?获取造血干细胞的方法有哪些?你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吗?查找资料与思考全面认识骨髓移植,消除因不了解带来的恐惧,唤起爱心。
教学反思。
1、整合科学史教育的途径很多,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都给学生展现了一个广阔的天空。
2、教师对科学史素材的搜集、学习过程,就是教师自我提升的过程。实现教学相长。
2、科学史的教育功能很多,但也不能奢望每一次整合都达到多种教育功能,只要能使学生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我们都不妨试一试,因为这是一条值得我们去探索的路!
说课稿和课件篇十八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第一课“生活中的快乐”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快乐,感受生活中的快乐,并指导学生学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可见,这课时是本单元学习的起点和支撑点,学生只有真正地感悟到快乐的真谛,他们才有可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才有可能学会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快乐与烦恼,才会让挫折与失败成为他们人生的财富与进步的阶梯。这样,才有可能让本单元的主题——“成长的快乐与烦恼”得以凸显和突破。因此本课题无论是在第一个单元还是在全册书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说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及当代学生及本年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确定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呈现快乐的场景,带动学生去细心观察、发现快乐;知道快乐并不难寻找,让学生在发现快乐的过程中感受快乐,并懂得珍惜生活。
(2)过程与方法:本课堂主要采用小组合作、集体探究的自主学习形式,加上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发现快乐的过程中感受快乐,从而懂得珍惜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快乐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3、说教学重点:
懂得快乐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说教学难点:
知道哪些快乐是最珍贵、最持久的。
教具准备:
快乐树、多媒体课件。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人格成长的初期阶段。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学生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较为安逸的物质生活,不但没有满足他们的需要,甚至感动“欲求不满”,总是不断地希望用外在事物让自己快乐与兴奋。总是希望别人都能满足自己的意愿,而忽视了自己对生活的积极投入,忽视了对真实生活、普通生活中快乐的感受和体验。而这种偏差必然带来行动上的偏颇,使得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出现诸多问题。因而必须通过教学让学生对自己的生活、价值有个清醒、客观的认识,从而增强自己的心理调节。本节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三、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选择:(1)本课堂主要采用小组合作、集体探究的自主学习形式。(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2、学法引导:小组合作法。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图:
课前互动—体验快乐导入新课—寻找快乐凸显重点—创造快乐突破难点—感悟快乐走向生活。
2、教学过程:
【课前互动】。
这个课前互动,主要是让孩子们做一个游戏:老师把所有学生的学生卡收起来,指名让一个学生来“抽奖”,让中奖的学生按照事先出好的题目每人表演一个节目。(题目是:1、装扮齐天大圣孙悟空。2、唱歌。3、说个字谜。)。以这种做游戏的方式导入课文,主要是想让学生在游戏结束后,让学生说一句话“现在,我心情怎样?因为。”以这样的两三句样句,让孩子们对自己今天的心情做个“定位”,为这节课的成效检验打下基础。
【活动一】:音乐欣赏,体验快乐,感受快乐生活。
播放《喜洋洋和灰太狼》的主题曲。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三点:1、让学生们感受羊羊们的快乐;2、通过歌曲把学生带到动画片中,让学生感受快乐;3、也让学生明白一点他们就像这些小羊们一样快乐!因为快乐,所以大家会健康成长;因为快乐,所以大家很自信、聪明??所以,生活中,我们需要快乐!(板书:生活中的快乐。)(通过这样的板书,让孩子们很形象地感受到:生活就要“活得”像羊羊们这样“快乐”!)出示课件感受图片上小朋友们的快乐。
【活动二】:寻找快乐,珍惜现有生活。
活动要求:在小组内交流快乐。
(活动说明:本堂课的“快乐大寻找”,主要是通过“快乐调查表”来完成,分“自己”“家人”“其他人”三类人调查完成,从最熟悉的自己到身边的家人再到熟悉或不熟悉的他人进行,使得孩子对不同类别人的快乐有一个较为广泛的认识。这里主要是用“小组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完成“快乐是什么”的初步认识。)。
(互动说明:在全班范围内交流个人快乐时,教师要引导孩子领悟到各种各样的快乐,如:“成功之乐”“集体之乐”??)。
小结:通过刚才的“快乐大寻找”活动,我们发现,快乐在哪儿呢?过渡:对,快乐在生活中!其实,快乐其实很简单!我们都享受过!它是我们生活中的每件小事,它就在你的身边,我的身边,大家的身边!
(活动说明:至此,孩子们对“快乐是什么”已经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本课的教学重点也就完成了。但针对“学生总是希望用外在事物让自己快乐,总是希望别人都能满足自己的意愿,而忽视了自己对生活的积极投入”的教学背景,教师要相机提出问题,我们怎样才能让快乐延续下去,不仅让自己得到快乐,也要让家人,让他人获得更多的快乐?)。
而后,让孩子们进入下一个环节——“快乐大拼搏”的学习。
【活动三】:创造快乐,延续幸福生活。
活动要求:小组讨论“我们要如何做,才能让自己、让家人、让他人获得更多的快乐?”
(活动说明:这个活动,还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还是结合前面“快乐调查表”中的三类人——自己、家人和他人来进行针对性的探讨。)。
(互动说明:因为有前面“快乐大寻找”的基础,所以学生很快就能抓住问题的关键,都懂得说“要努力,争取更大进步,让自己、家人和老师更快乐”或“要多帮助人,让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等。那么为了让教材中的难点得以实实在在的突破,教师在学生自由发表完意见后,要及时地给予相应的资料补充,来说明“汗水换来乐”和“帮助他人的快乐”是最持久、最令人兴奋的快乐。并随机板书:汗水换来的快乐是最持久的;帮助他人的快乐是最令人兴奋的。
(活动说明:在这样的引导下,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得到了突破——学生懂得了“汗水换来的快乐”和“帮助他人的快乐”是最持久、最令人兴奋的快乐。
【活动四】:感悟快乐,展望未来生活。
活动要求:制作“快乐树”。
请同学们在各自的“心语卡”上记录下各自的快乐感受。感受可以是一张笑脸,一双迷人的眼睛,也可以是一幅幅快乐的绘画小作品,也可以是一句关于快乐感受的小句子,如“快乐就像妈妈的怀抱,让人温暖”等(可以是名言,也可以是自己想的)。
(活动说明:制作“快乐树”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时常想起今天的这份“快乐”,记住这份“快乐”)。
(互动说明:教师在学生静心感悟并完成“快乐卡”后,请学生先小组内交流、分享,再在全班范围内以诵读或展示的方式进行交流,并且将自己的作品及时地悬挂在“快乐树”上。)。
3、说板书设计:
1、生活中的快乐。
汗水换来的快乐最持久的。
帮助他人的快乐最令人兴奋的。
说课稿和课件篇十九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是小学音乐第一册第八单元《新年好》第二课时,我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精心设计了本课的教案与大家共同探讨。我是按下面七个方面进行的:
说教材,说目标,说重、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课后反思。
一、说教材。
《新年好》是一节以唱歌为主的音乐综合课,这首歌是一首流行全世界、家喻户晓、深受欢迎的英国儿童歌曲。3/4拍、f大调,曲调优美、流畅,歌词质朴亲切,能将人们带入互相祝贺新年的欢乐情景中,进而表现人们载歌载舞互相祝贺、轻松而愉快的心情。
二、说目标。
1、认知目标:运用亲切、甜美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新年好》,感受中外小朋友过新年的不同音乐情趣。
2、技能目标:通过游戏,培养学生感受、听辨已经学过的打击乐器的音色与节奏的能力,并能用动作感受三拍子的强弱规律。
3、情感目标:在活动过程中体验过新年、合作学习的愉快。学会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热爱世界的音乐文化。丰富学生情感体验,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三、说重、难点。
重点是:能以体验的方法、自主探究的方式,学唱歌曲《新年好》,能主动参与小组创编活动,大胆地进行即兴歌表演。创造性地表现歌曲。难点是:听辨节奏,用各种方式为三拍子的歌曲伴奏。
四、说教法。
我在本课中的教学方法是结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遵循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了创设情境法、听唱法、讨论法、学科综合法、拓展延伸等教学方法。根据低年级的音乐教学特点注重兴趣的激发,通过“演一演、猜一猜”的游戏、运用多种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愉悦的心情,积极主动参与开放、互动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
五、说学法。
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通过整体感知、讨论、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创造、模仿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让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知音乐、表现音乐、创编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说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把它分为六部分,分别是:
课前准备、激趣导入揭示课题、视听结合整体感知、合作学习体验创新、拓展延伸资源共享、课堂小节律动出室。
(一)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准备电子琴一台和打击乐器一批。
(二)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让学生听歌曲《过新年》在教室律动。
生:过新年。
教师再以情景导入,用多媒体引入课题,播放《新年好》课件。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
1、实施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
2、使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景氛围,视听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起共鸣。
(三)视听结合整体感知。
1、首先欣赏课件中的《新年好》,在聆听音乐时要求学生即兴的做律动,让学生整体感受歌曲的情绪。
2、节奏练习。
3/4×××××××××××××××—‖(念)新年好呀新年好呀祝贺大家新年好!
引导学生采用第一拍拍手,第二拍和第三拍双手交*拍肩膀的方法,让学生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突破难点后,再按节奏朗读歌词。
3、哼唱旋律。
用“唻”音模唱歌曲的旋律。
4、学生轻声随琴唱歌词。
5、全体师生边唱边用3/4拍肢体动作伴奏演唱全歌。
6、歌曲接龙游戏。开始是教师唱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然后是学生之间互动。
7、歌曲处理:引导学生运用亲切甜美的声音演唱并且自编动作表演歌曲。本环节的设计意图:
1、“唱节奏”和“拍节奏”,能把枯燥的节奏练习变得“有声有色”。
2、歌曲接龙游戏使师生、学生之间互动,降低教学难度,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四)合作学习体验创新。
1、猜谜语:
(1)一对小酒杯,好象小姐妹,一碰就唱歌,“叮咚”声音脆。(碰钟)。
(2)是鱼不下水,总是张着嘴,要它嘣蹦响,敲头不敲尾。(木鱼)。
2、合作创编:
以自由组合的形式将学生分成三个组。一组讨论创编一首新歌词,用原曲新词演唱。如:“儿童节好呀”。二组讨论打击乐器用什么节奏型为歌曲伴奏。三组讨论自编动作进行伴舞。然后分小组表演并进行自评和互评。最后是师生集体表演,从而掀起本课的高潮。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创编歌词和节奏型、表演展示等形式,既能面向全体学生,又能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互评、自评,能促进学生正视自己、尊重他人,提高了学生的鉴别、分析和表达能力。
3、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体现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五)拓展延伸资源共享。
1、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世界各地过年的风俗习惯的图片。
2、欣赏与新年相关的音乐。
3、互相说新年祝福的话语。
接着,轻声播放乐曲《新年好》,在音乐的气氛下,师生、生生之间互相说新年祝福语。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
1、通过了解各民族过新年的风俗,使学生了解和热爱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2、欣赏与新年相关的音乐,是对新课的教学内容的延伸、补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3、互相说新年祝福语,体现了音乐与文学之间的学科综合,能拓展音乐的视野,促进学生在各门艺术之间相互联系迁移,提高综合艺术审美能力。
(六)课堂小结律动出室。
让学生自由地说一说本节课学会了什么。最后做游戏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离开音乐课堂。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
1、回顾了本节课的知识点。
2、做游戏离开音乐课堂使一堂课的教学能首尾呼应。
七、说课后反思。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目标的提出,到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都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实践性、更浓的创造性,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
说课稿和课件篇二十
1、课前出示课题:
师:“鸡兔同笼”是什么意思?
生:
师:你真聪明,回答正确,。是的,这是这是大约一千五百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的一道数学趣题。
原题是这样的:
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
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师: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知道吗?(生:知道)。
“雉”是什么意思?(鸡)。
2、把它翻译成现在的话是这样子的:(ppt出示,学生齐读)。
(二)探究算法。
1、师:鸡和兔各有几只,会算吗?会的举手,好把手放下,还有这么多不会的,不会不要紧,咱们先来猜一猜。
老师想先来猜一个可以吗?鸡18只。兔20只,行不?(为什么?)。
生:
师:是的,讲的真好。
师:谁还想来猜一下(学生猜测,师随机板书)。
请同学们想一想,鸡和兔共有多少种可能?
这些可能都是正确的吗?(不是)。
那怎样验证哪些可能是正确的?
生:通过计算对比腿的只数。
这样验证下去能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能)。
2、师:但是要验证这么多,真是太耗费时间了。我们可以先从简单地问题入手(出示例1)(化繁为简是不是需要出现)。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这里什么发生了变化?(数变小了)。
3、活动:同学们拿出老师课前给你们准备的表格,先猜一猜,填一填吧。
学生汇报:预设学生的几种思路(课前渗透,若没有出现则师举例说明)。
(1)直接想到鸡有3只,兔有5只。
(2)从鸡有6只,兔有2只开始推算。
(3)从鸡有8只,兔有0只开始推算。
调整方案有两种:一种是一个一个的调整:总结规律:每增加一只兔,减少一只鸡,脚的总数增加2只:反之,则减少两只(让学生必须领会透)。
另一种是多个调整:
列表法(板书)。
4、学习假设法。
(学生先在练习本上计算,再汇报思路)。
8*2=16(只)。
10/2=5(只)。
师:把所的有只数都假设成鸡,算出腿的总条数再和实际的条数比较一下,通过分析和计算,得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方法可以叫作假设法。(板书)。
5、师:同学们刚才的这两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最简单,或者说你最欣赏哪种方法?
生:
学生动手计算,汇报解题思路,
生:(都假设成兔)。
学生自己动手计算解决问题,汇报。
(三)回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
生:
师: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有哪些?
生:
说课稿和课件篇二十一
各位评委:
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小学语文第六册的21课《太阳》。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四大块来说。
一、说教材。
《太阳》是一篇常识性课文。主要介绍了太阳的有关知识,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关系。课文共有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数字、假设、比较、比喻等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第二部分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从太阳和动植物的生存,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及太阳光可防治疾病等方面表现出太阳与人类关系的密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的三个特点,知道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
2、体会关联词的作用。能够正确填写关联词。
3、了解列举数字的作用。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内容、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了解太阳的三个特点,知道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难点的确立,我的教学思路也就清晰了,教法和学法的选择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说教法和学法。
1、选择教法,形成思路。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达成三维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动的语文课堂。在教学中,我采用自主合作法和点拨法。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
抓重点词句,品读赏析,丰富和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3、理念指导,精心设计。
抓住语文本色,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是阅读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本课内容浅显,但数据较多,意义深远。在教学中,我力求通过重点词句的赏析让学生感悟到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在感悟到太阳和人类密切关系中让学生习得语言,提高人文素养。
遵循阅读教学规律,重视体验和感悟。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在以上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力求通过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达成三维目标。于是,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人。
1、猜谜语:有个老公公,天亮就上工。那天不上工,准是下雨或刮风。猜一物。板书:太阳。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同时也让学生的课外知识得到了交流。】。
3、同学们对太阳的了解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太阳的课文,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会对太阳的特点以及与人类的关系有更多的了解。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谁想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帮助理清文章的思路。】。
三、学习太阳的特点。
1.太阳公公听说我们要了解它,很高兴,特意写了一封信。(请一学生读信)。
2.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l-3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三个特点写清楚的,选一个你最喜欢的特点进行阅读。
3.分组交流。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一个喜欢的特点进行重点学习,并分为学习小组进行交流学习结果,想学习“远”的分为一组,想学习“大”的分为一组,想学习“热”的分为一组。
4.汇报。
学习“远”的学生汇报: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二十几年。
口头练习: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坐(二十几年)。
引导学生发现里面填的是数字,通过数字具体说明,我们对太阳的“远”就了解了。所以我们知道了:在说明某一事物的时候,列出一些具体的数字,可让我们更好地来理解,但数字必须是精确的,有科学依据的。这就是列数字的方法。
师板书:列数字。
老师今年35岁了,我想坐飞机到太阳看一看,你们算一算,我回来大约有多少岁了。真可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没改头发白,你们看见不认识,笑问老人哪里来?太阳离地球真是太远太远了。
写太阳“远”这个特点还用了其他什么方法,找找着。(打比方;讲故事)。
【培养学生自学课文、发现问题的能力。】。
5.学习“大”的学生汇报:课文也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的“大”,
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等于1个太阳。(对学生能说出列数字的方法进行鼓励。)。
小结: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对我们而言,地球非常大,我们不可能走遍地球的每个角落,然而,拿地球和太阳一比,更突出了太阳的大。这就是作比较的方法。
引导学生发现一二自然段的'关系:先说远,再说大,进一步说明太阳“远”的特点。
【仍然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阅读中去寻找答案。】。
6.学习“热”的学生汇报:。
那中心温度是多少呢?请同学们动手算一算。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教师再进一步引导:真有一千八百万度吗?
同学们注意了“估计”,特别好。说明你们读书很细心,那看一看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作比较)。
7.教师让学生一起读一读描写太阳大、热特点的段落,感受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四、练笔。
1.月亮距地球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公里,到月亮上去步行要800天,骑自行车要400天,坐飞机要200天,49个月亮等于1个地球。
先让学生说出资料上月亮有几个特点(远、小)。
(师出示的资料为程度差一点的学生保底。)。
让学生自由说出课前查阅的有关月亮的资料。(学生用课外知识再次进行交流。)。
2.生进行练笔。
要求:选取月亮的两三个特点写一写,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争取把月亮的两个特点说清楚。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对学生知识的整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21、太阳。
远大热。
本课的板书,简单明了,既概括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又辅助了教学,达成了三维目标。
总之,这节课我以疑为线索,以思维为核心,以拓宽创新精神为本,以培养学生目的为能力,把时间留给学生,培养学生独自钻研,自主合作的精神,使学生由乐学到学会,最终达到会学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