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的论文(实用18篇)
完善的总结能够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学习的内涵和核心要点。怎样写一篇能够积极激励自己和他人的总结?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相信会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服务业的论文篇一
摘要:当前,我国产业结构逐渐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由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系,与制造业成为融合发展态势。本文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升级进行了理论探讨。总结了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升级的动因及作用机理,并提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升级融合互动的途径及政策启示。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动因;作用机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制造业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始终无法彻底摆脱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处于价值链低端等问题。我国制造业增长方式必须由粗放式向集约式、外延式向内涵式的转变,将发展建立在知识投入和创新驱动上,获取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核心竞争能力,实现质量提升和结构升级。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制造业的创新与升级不仅要靠自身,同时还要依赖于相关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具有专业化程度高、知识密集等特点的生产性服务业,对技术创新和制造业结构转型升级产生了极强的辐射效应,并通过研发、生产、销售、咨询等价值链关键环节与制造业进行融合和互动,发挥“推进器”的作用。
1.1基于分工视角。社会分工是目前对于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制造业效率、推动制造业升级的最重要推动因素。现代服务业的产生也是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面对着激烈的外部竞争,企业往往选择专业化生产而非规模经济,专注于核心业务,将非核心业务剥离开来,并且这种转移和剥离都以外包的形式进行。专业化的产业分工使得传统制造业企业将内部的生产性服务部门剥离出原有的产业链结构,原先由制造企业来满足越来越丰富的专业化需求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并且需要考虑技术限制、风险、是否经常性需要等问题,现在改为由服务业来满足企业的专业化需求则可以降低成本,减低风险。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良性互动,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内分工的融合,二者也会出现新的融合态势。1.2基于迂回生产视角。杨格(yong,1928)在斯密劳动分工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迂回生产的概念。他认为市场容量与分工水平是相互作用的,分工水平依赖于市场的扩大,反过来市场的进一步扩张又取决于分工的继续深化。生产迂回程度的加强及新行业的出现是最重要的分工形式,因此,生产性服务业是分工经济、生产迂回的结果。产业间的分工使得迂回生产链条加长,从而扩大了市场规模,而扩大的市场会进一步促进分工的深化。分工的作用也就在于为了造成越来越迂回、越来越间接的生产方式,从而不断把先进的生产方式引入到生产过程中来,其结果是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从根本上而言,当前全球范围内制造业的格局其实就是制造业分工深化、分工细化、在更大的范围内形成迂回生产的结果。1.3基于价值链视角。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能够降低制造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制造业企业将其非核心的服务环节,如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等外包给专业的服务企业,将这些服务成本转化为可变成本,能有效降低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和投入到制造业的中间服务的成本。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可以使制造业企业获得差异化竞争力,促使其优化升级。迈克尔波特认为在企业的价值链上,只有特定的环节才能够创造价值,不同企业之间价值链的差异奠定了产品差异化的基础。如今制造业企业将重点从微笑曲线中间的加工制造环节向微笑曲线两端转移,而微笑曲线两端的服务大多与生产性服务业相关联,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中间投入渗透在产业价值链的上游供应商、下游分销商等多环节中,是产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产品差异化的主要来源。生产性服务业能够强化价值链的核心环节,实现产出的服务功能,从而增强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提高附加价值,打造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制造业的产业价值进而促进制造业优化升级。
制造业升级是从生产性服务部门中吸收技术、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等要素,从传统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向集约型的内生增长模式转变,使制造业边际收益呈递增趋势。制造业利用生产性服务业来完成自身増长方式转变和升级从而使生产力得到提高;生产性服务业能够为制造业升级提供所需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等要素,而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等要素在制造业的投入,能够使制造业成为依靠技术进步作为其发展的内生因素。对于制造业本身来说,复杂的中间投入种类越多,生产力就会越高,越有利于其向更高层次深化。生产性服务业的形成,为制造业升级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和升级的动力。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作用机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生产性服务业能够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制造业的资源配置效率。社会分工和专业化顺利开展、迂回化生产不断深化的关键在于完善制度环境、降低交易成本,在这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通过交易方式和交易技术的变革,不断减少市场交易中的费用。商业、交通、通信等流通服务业通过建立市场网络,在集中固定的生产与分散变动的需求之间架起桥梁,将空间和时间上分割的市场联结起来,扩大了交易网络的延伸范围,扩大了市场规模。金融业所主导的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流动,也是规模不断扩大的商品生产得以流畅循环的重要中间环节。商务服务业中的广告等,为搜索交易对象、获取可靠的交易信息提供了便利,降低了交易的搜寻成本。在市场经济制度日益规范和复杂化的环境下,会计、审计、法律、税务等逐渐从企业内部分离出来,专业化发展,有效地帮助企业规避经营风险,降低了交易的执行成本。成本降低的制造业企业可以对原有的核心产业链进行生产拓展和延伸,通过深加工等形式调整产业链结构,有效提升整体生产效率。而制造业企业所需的生产性服务通过企业外部提供,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业具有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通过市场化条件下的资源配置体系能够使得制造业企业在获取优质生产性服务的同时也可以有效地简化交易方式降低交易成本。2.2生产性服务业能够有效地满足制造业的服务要求。在制造业的研发、设计、生产、营销及售后服务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上,构成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在制造业的产前、产中及产后服务中起着增加价值、实现价值的重要作用。根据微笑曲线原理,参与分工合作的企业,由生产最终产品转变为依据各自的要素禀赋,只完成最终产品形成过程中某个环节的工作。最终产品的生产,经过市场调研、创意形成、技术研发、模块制造与组装加工、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价值链。在工业产品的附加值构成中,中间的制造环节的比重越来越小,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的设计与销售环节,服务业特别是物流、营销、4研发、人力资源开发、信息服务、金融保险服务、财务法律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越来越大。2.3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了制造业效率的提高。生产者服务业作为高级要素投入,其发展降低了制造业的生产成本,提升了制造业的竞争力。生产性服务业的扩张促进了制造业的整体效率提高,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影响最为明显;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效率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受金融保险业发展的影响;科学研究对制造业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它与当年制造业的效率呈负相关,但可以提升次年制造业的竞争力,并且对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影响最大。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制造业效率的提高,其中以金融业的影响最为明显。冯泰文()研究得出,交易成本是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效率提升的中介变量,但生产制造成本并没有通过中介效应的检验。2.4生产性服务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制造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促进制造业升级。生产性服务业多为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其产出中伴随大量的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和技术被引入生产过程。企业通过生产性服务,引进了新技术和新知识,促进了技术服务和研发活动,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微笑曲线”两端的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上端的研发、设计、材料采购,下端的品牌、营销渠道、销售、制造服务等)附加价值和盈利率高,而中端的生产加工、组装等传统制造行业附加价值和盈利率低。向价值链两端延伸,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能提高制造业的附加价值和盈利能力,获得差异化竞争力,培育核心竞争优势,是制造业升级的本质要求和关键步骤。
3、我国制造业升级亟待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从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升级的动因和作用机理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在制造业升级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从我国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二者的互动融合并不乐观。由于制度和历史的原因,造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制造业的拉动作用明显不足。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3.1创新能力不足: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渠道。产业的创新能力不足使得产业的发展缺少源动力,制约着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互动融合发展。由于产权制度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培育的不到位,在企业中还普遍缺乏进行自主创新的内在机制,缺少自觉从事创新的内在动力和激励机制。在市场运行规则、价格体系和调节机制、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以及为企业创新提供服务的市场中介组织等方面还远没有形成,法律保证制度明显不足。自主创新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有效保护知识产权,没有一个以知识产权保护法为核心的支持企业创新的法律体系,任何创新活动都是难以进行和持久的。目前,我国企业的创新意识还比较薄弱,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偏低、创新人才不足,具备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渠道的产品比重低,尤其缺乏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同时,国际经济中的产业壁垒和技术封锁仍然存在,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继续寻求在竞争中的垄断地位,对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加之某些行业和技术领域因为存在严重的垄断而导致竞争不足等创新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企业自主创新内在动力最重要的问题。此外,与产品相关的品牌、营销渠道也被跨国公司牢牢掌控,无法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民族品牌,“中国制造”难以达到世界领先水平。3.2制造业盈利能力不强:以加工贸易为主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对于我国的制造业来说,在实现经济结构快速转型的同时,“大而不强”的情况十分突出,增加值率远低于发达国家。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面临着长期处于低端的尴尬局面。但是,我国制造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却远超发达国家,许多行业还存在着“贫困化”增长的现象。在参与全球国际分工过程中,低成本劳动优势加大了现阶段低技术生产性服务出口密度,迫使我国在过度追求“量”增的同时,表现出“质”劣的贸易条件恶化格局,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获利能力不断缩小。从全球生产供应链布局来看,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最优化的生产布局,将产业链延伸到各个角落,这导致许多发展中国家制造企业只是构成跨国公司整体运营过程中相对比较封闭、单一的环节,产品线和产业链延伸不足。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设厂,产品的研发、服务、营销等高增值环节都在外,跨国企业利用当地的低成本制造优势,进行加工组装。缺乏技术研发和创新的动力使得我国制造业很难与服务业形成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3.3服务业发展滞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带动作用不够。服务作为一种软性生产资料正越来越多地进入生产领域,对提高经济效率和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为制造业服务的金融、物流、研发、信息等项目的发展,对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并不充分,现有的生产性服务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和知识技术含量低,社会化服务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服务能力;同时由于服务规模小,服务成本较高,不能满足制造业企业专业化的需求,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
4、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升级互动融合的途径及政策启示。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现状的分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带动作用。4.1建设工业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推动制造业结构升级。科技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物流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基础与核心。建设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升级的关键纽带。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继续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工业由大变强。中国已经进入可以更多地依靠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自主创新已成为提高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以及制造业升级的动力。加快建设中国工业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是提高中国经济竞争优势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当前,中国制造业升级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相互结合的关键纽带在于加快建立企业自主创新体系。4.2适时进行产业政策调整,使企业由过去的做大转变为做大与做强并重。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结构,专业化分工水平低,各生产性服务环节内化在企业里面,发展水平和专业化程度难以提高。同时,相关生产性服务业的供给质量和数量相对制造业来说存在潜在需求不足的问题。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业处于需求和供给的低效均衡状态,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本应对制造业企业发展升级所起的战略性引领和支撑作用。首先,要从融入全球价值链开始,进一步构建国家价值链,努力培育和构造中国的跨国公司。构建基于本土市场的国家价值链的领导型企业,就是要求我们努力培育和构建中国的跨国公司。在培育跨国公司的同时,还要从深化改革、改变市场环境、优化税收入手,做活做强中小型企业;从强化政府的产业标准执行和完善市场机制入手,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建立产业升级正常机制。其次,调整外资外贸政策,提高制造业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放宽外资外贸管制,提升国际贸易竞争力。引导fdi流向,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改革出口退税政策,鼓励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不断降低“两高一资”行业产品出口退税率,甚至取消这些行业的出口退税政策。另外,要充分利用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鼓励工业企业加快技术进步步伐和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大生产过程中生产性服务投入和外包的比例,充分利用生产性服务业fdi,提高内资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4.3深化体制改革,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化进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化程度不够,政府服务功能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就需要深化体制改革,改变部分生产性服务行业垄断经营,市场准入限制过严和透明度较低的状况;进一步加大垄断性生产性服务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力度;分离行政管理职能,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加快实行企业化经营。鼓励非国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适宜产业化经营的社会事业改革进程,逐步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机制。具体来说,一是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大幅度削减行政审批项目,简化审批手续,将政府职能从市场准入规则的制定者和审批者转变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二是深化垄断行业改革,降低门槛、鼓励竞争。三是推进关键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如水、煤、油、电、气、环境补偿等,为提升制造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制定鼓励企业进行服务和产品创新的财税、政府采购等政策,为制造业的服务增强营造良好的实施环境,促进我国制造业的服务化发展。4.4根据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转移转型进展,规划引导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空间上的协同定位。交易成本(要素成本和商务成本)的变化决定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空间布局上的协同性。我国政府在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方面要发挥指导性作用,通过制度安排,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定位提供高效的制度框架;建立公共研究机构,完善公共知识的基础设施,为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提供丰富的公共知识;基于社会文化背景,积极引导社会网络向有利于空间布局上的二、三产业融合方向发展。要素成本的提高决定制造业的空间布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导致能源、原材料、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升,生态环境恶化,传统要素成本依赖型产业增长日益陷入高成本困境。在此背景下,我国要加快培育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做好服务内地制造业发展的准备工作。在服务业管理体制领域大胆探索,可以在沿海城市设立若干新的特区,吸引外资制造业落地,通过开辟新特区,创新体制,吸引内外资本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学习和探索发展制造业的新路径。降低交易成本是城市集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关键。中国的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大部分是存在进入管制以及垄断的行业,如金融、电信、铁路运输、信息等行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同时,进入壁垒的存在也抑制了该行业的市场竞争程度,导致服务业内部专业化分工程度不高。在新一轮体制改革中,应重点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改革,要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及其他相关政策性措施的功能,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实现集聚式发展,从而更好地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支持。建立健全现代服务业的行业组织,制定并完善服务业的行业规范和相关标准,提高行业管理水平,从而为生产性服务业的规范有序、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与组织平台。
参考文献:。
[1]江静,刘志彪,于明超.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提升[j].世界经济,(8)。
[2]冯泰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3)。
[3]邓丽姝.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升级的理论探讨[j].经济论坛,2010(2)。
[4]赵玉林,徐娟娟.武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升级[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
[5]刘书瀚,席芳沁,刘立霞.价值链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3(3)。
[6]沈家文.生产性服务业与中国产业结构演变关系的量化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年12月第1版。
服务业的论文篇二
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小城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了中小城市科技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出了中小城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中小城市;科技服务;发展思考。
科技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对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关注与支持逐渐提高。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中小城市纷纷加快了科技服务业发展步伐。
一、中小城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
随着服务业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中小城市科技服务业也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中小城市科技服务业虽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服务能力,总体来看,中小城市科技服务业还处于初步成长阶段。
1.发展速度加快,规模持续扩大。目前,中小城市科技服务业主要由科技服务载体,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研发机构、专业检测机构等组成,包括孵化器、工程中心、综合服务机构、各类平台、科技金融服务公司、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随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中小城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对地方经济贡献率日益加大。
2.服务载体不断加强,空间布局日趋扩大。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骨干的综合科技服务机构、科技风险投资公司,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不断聚焦,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孵化器服务能力日益增强,已成为推动服务业发展的生力军。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发展迅速,实现了市县区的全覆盖。
3.服务能力不足,区域差异较大。中小城市科技服务机构有针对性地为产业集群提供了研究开发、技术转移、科技咨询、知识产权和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但全方位的科技服务仍然不到位。从市场规模和完善度看,区域差异较大,发达地区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发展迅猛,出现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集成化服务模式,个别区域发展仍然比较落后。
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当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城市科技服务业普遍面临着诸多瓶颈制约和现实难题,主要表现在:
1.总量偏小,服务体系不完善。科技服务机构数量不足,科技服务业总体规模偏小,在产品检测、科技评估、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技术交易、高层次人才培训等专业领域,只有少数以政府为投资主体的机构,法律咨询、知识产权服务、审计、风险投资等业务机构较少。区域性信息网络尚未形成,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不足。
2.内容单一,服务程度较低。科技服务业中的政府背景比重较高,民营科技服务机构相对较少,科技服务业发展活力不足、动力不够。科技服务内容相对比较单一,综合性、高层次帮助企业解决科技创新的科技服务机构相对匮乏。
3.管理体系不健全,发展环境有待改善。机构和从业人员的准入、淘汰机制尚未建立,缺少行业机构评估机制和约束机制,不同机构的服务水平、服务方式、服务能力、服务信用参差不齐。科技服务机构自律组织、自律机制发展相对滞后。
三、发展对策与建议。
为实现中小城市科技服务业的健康发展,为此建议:
1.建设新型科技服务业产业体系。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院所和高校为后盾,加强产学研金(金融)介(中介)的有机结合,全力构建“以研发业为主体,设计、检测等技术服务业为支撑,科技中介业为补充”的新型科技服务业产业体系。
2.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步伐。进一步发挥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导作用,鼓励加快产学研结合步伐,通过科技计划引导,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产业化工程,支持企业开展难题招标等方式,引导产学研联合攻关和建立起产学研联盟。支持大中型企业,到“十三五”末期应全部建成市级以上技术中心。
3.加大产业公共研发平台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产业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为重点,总结和借鉴先进地区产业聚集区公共研发平台经验和做法,支持龙头企业和科研实力强的研究所、大学,在优势产业建立公共研发平台,形成产业技术联盟,为产品升级换代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4.积极发展小企业技术服务中心。把加快解决小企业“技术力量弱,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创新难”的问题,作为经济发展、结构优化、惠及民生的一件大事,加大扶持力度,整合、集中科技服务机构力量,选择一批工业产值过百亿元、小企业密集的行业,建立一批面向小企业为主的行业技术服务中心,并通过资助、奖励等方式予以支持,为小企业技术创新开拓新局面。
服务业的论文篇三
摘要:
随着国家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医学行业的热门效应,每年都有大批的医学专业招生,医学生的就业问题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且对健康服务的质量标准也在逐渐提高,当前健康服务业中的康复保健、医疗护理和健康养生等都是现代人们所需要的。且当前健康养生、护理保健的发展较为缓慢,很多科目都是表面化,没有专业技术水平的支撑,不能满足当前人们对健康服务的要求。
在当前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局势下,医学生的就业问题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而医学毕业生的大幅度增加,加上医学工作岗位的饱和,等给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增加了很大的压力。毕业生的就业体制与市场机制已经发生了转变,基于当前健康服务业的背景,就需要加强对医学生就业理念的深化,提高医学生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还要树立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理念,扩大健康服务的范围,从保健用品、医疗器械、药品、保健食品和相关的健身产品的等方面入手,扩大医学生的就业面,让掌握到健康服务水准的医学生能够有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关键词:医学生就业;前景分析;健康服务业。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和人口素质的逐渐降低,必须要通过健康服务行业来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20xx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xx-)》对健康服务行业的规范作了部署,并在会议中提出了关于健康服务行业未来的发展指示,重点在于鼓励健康服务业行业以多种形式存在,且可以融入更多的境外资本与社会资本,并实现从医疗卫生、健康养老、医疗保健、医疗护理、康复疗养等多方面发展[1],建立全民应用的健康网,打造具有专业技术团队的健康服务人员,鼓励社会资本的融入,建设健康服务业内的多元化从业人员,消除当前医学生的就业压力。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各大医学高校的扩招,医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加,而医学工作岗位基本趋于饱和的状态,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和竞争力日趋增大,故在健康服务业背景下,如何提高医学生的就业率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本文着重对医学生在健康服务业背景下的就业问题进行分析并阐述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可靠性建议和策略以供参考。
一、当前医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1、就业密集期。
21世纪以来我国各大高校开始陆续扩招,高校招生的门槛逐步降低,导致高校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自20xx年我国各大医学院校也陆续开始扩招,并且扩招量在持续上升,并且以每年30%的增速上升[2]。
据相关资料显示,20xx年我国医学毕业生数量超过120万,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目前医学毕业生仍在增加,而每年各大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中,医学行业占倒数第二名[3],给医学毕业生增加了较大的毕业压力和竞争力。
2、医疗岗位趋于饱和。
尤其是专科生,很多用人单位都倾向于硕士以上学历,且具有工作经验的人才,无疑给专科和本科的医学毕业生增加了较大的就压压力。我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前景广阔,人们对健康和养生问题等高度重视,但我国从事健康服务业也的工作人员较少,尤其是具有专业技术水平的健康服务业者较少,为医学毕业生的融入创造了条件。
3、就业市场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大幅度提高,人们对健康服务的要求也愈来愈高,故新型的健康服务业也油然而生,且发展速度较快。现代卫生服务中不仅包括传统的医疗、护理等项目,更多的融入了家庭护理、医疗保健、全科医生和计划生育等多种形式[4],是对传统医疗卫生行业的创新和扩展。健康服务业的复杂是顺应时代变化的,目的就是通过为人们的健康、生命、体育、康复等进行服务,扩展原有的医疗卫生行业,深入到医疗咨询、医疗保险、药品推销、药学服务、医疗器械等行业中[5]。就业市场和就业形势的转变,给医学毕业生创造了较多的就业机会,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也就相继增多,有利于医学毕业生的就业。
二、健康服务业背景下对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影响。
健康服务业主要包括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健身养生等领域,跟医疗服务有着很大的区别。医疗服务的前提是患者生病后到医院或者社区门诊进行治疗,研究的对象是生病的个体。而健康服务是面向全体受众,且服务特殊性强,可以针对全体的消费者,服务过程中以医疗服务为中心和基础,开展后延或者前移部分,让受众生小病、少生病甚至不生病的目的,为消费者增加更大的福利。
国务院在关于健康服务业指导意见中对产业范围进行了界定,其中主要涉及到医疗服务、健康保险、健康管理、药品经营、健身产品、保健用品、保健食品与医疗器械等类别。西方国家对健康服务行业尤为重视,美国每年对健康服务行业的投入占生产总值的17%[6],且其他发达国家对健康服务也非常重视,投入比例在10%左右,而我国受国情的影响,健康服务行业崛起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国务院和社会各界对健康服务的重视程度较高,未来我国的健康服务体系会逐步完善,开放程度也会大大提高,监管机制会陆续健全,资源投入加大,健康服务业会更好的发展。由于健康服务业发展范围较大,故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会受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毕业生的就业范围,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健康服务背景下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
(1)当前人们对保健和养生的问题高度重视,但是缺少专业的养生和保健指导师,鼓励医学生从事保健盒养生行业,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素质和水平。养生行业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故在就业时也可以涉入养生保健行业,为自己就业创造更多机会。
(2)健康服务业的崛起,使得小儿推拿师、康复医疗师和护士等需求量逐步增加,且各岗位上都缺少具有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较高的小儿推拿师和康复医疗师等从业人员,故医学毕业生可以从该方向入手,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并可以学习一些关于康复医疗、推拿等方面的知识,为后期应聘做准备。
(3)当前健康服务背景下,社会资本的大力投入,康复疗养和老年护理岗位逐渐增加,且农村健康养老也在逐步发展,社区养老形势已经形成,但缺少具有专业知识的从业人员,服务质量较差,群众对服务质量的评价较低,这就为医学毕业生创造了机会。健康服务的目的不是等患病以后进行治疗,而是通过对健康的服务指导,提高养生的质量,并从康复和疗养等方向入手,消除患者患病的几率,提高其生活质量。这就需要从业人员具有专业的医学知识[7],对健康服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来为受众提供一个更好的健康服务。医学生在学习期间要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为毕业后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4)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医疗器械、中医药、药品和医疗等重点产业迅速崛起,尤其是中医药和医疗器械的使用量较大,很多人对医疗器械,尤其是保健器械和中医养生的问题高度重视。故医学生对保健器械的应用,使用原理等需要掌握,对中医养生的知识要掌握,毕业之后可以向医疗器械使用、保健使用指导、器械销售经营、药品销售、养生顾问等方向发展,从而扩大了医学毕业生毕业之后仅向医院或者社区门诊就业的局势,提高了就业率,缓解了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四、讨论与建议。
当前医学生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且随着医学高校的扩招,就业压力和竞争力日益增大,在当前就业压力日益增加的背景下选择合适的就业岗位是每个医学毕业生的梦想。而当前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和进步,为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创造了较多的机会,医学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也在扩展,消除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提高医学毕业生的就业率,需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邓寿群,陈赟琪.基于社会需求导向的医学生就业前景影响分析及对策[j].商,20xx,(14):131.
[2]徐道银,谢超群,朱红梅等.教育与培训:高校应对社会的策略--大学生就业倾向调查研究与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xx,(3):57-58.
服务业的论文篇四
朱子在对《祭仪》进行考订的基础上撰写了《家礼》这本书。《家礼》是朱熹在因母亲去世而丁忧在家时编著的。清朝的王懋f认为《家礼》是后人假借文公之名作的伪书,不是朱熹所作,引发了后世对《家礼》真伪的论辩。这是因为《家礼》本就是一本还未编撰成熟的书,还没完稿的时候就被盗走,在后人为死去的朱熹举办丧礼的时候才又出现在人前。众所周知,北宋建立之前是一个非常混乱的时代。由于五代十国漫长的战乱,家族传承观念受到战乱冲击已十分淡薄,至北宋中期,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朱熹认为当时还存在的礼经“皆已不宜于世”[1],虽然有很多人斟酌古今礼仪的变化,变更出一种与庶人百姓更为贴近的新的礼法,但都是“或详或略,无所折中,至或遗其本而务其末,缓于实而急于文”[1]。既然“有志好礼之士”[1]都不能列举阐述出礼仪的精髓要点,那么贫穷的百姓有可能终身都不能触及礼的边缘,所以朱熹编写了《家礼》一书,使“礼”接近庶民生活实际,能够普及于社会。《家礼》也有了“庶人礼书”的名头。
二、朱熹《家礼》中礼仪规范所蕴含的传统礼仪教育观念。
(一)“养成”的观念。朱熹把生活中会遇到的事,遇到这些事时该说的话,都详尽地写在了《家礼》这本书中,除了冠、昏、丧、祭人生大事的四大类礼仪,还有日常琐碎的居家礼仪。本就是为了精简古礼而作的书,还要记录如此琐碎的日常礼仪,其重要性一览无遗。《家礼序》提到“有家日用之常,礼固不可以一日而不修”[1],朱熹独创“通礼”这一类礼仪,涉及的都是日常居家的礼仪仪节,并将其放在了篇首的位置,可见朱子对日常礼仪的重视。“通礼”对日常行为活动的礼仪规范进行如此详尽的叙述,目的是想要人们日常的一举一动都符合礼仪规范,把礼仪教育贯穿于人们的举手投足之间,进而养成人们的礼仪意识。这也等同于习惯的养成一样,当礼仪成为人们说话做事的习惯,也就不会再被遗忘。而对这些礼仪的提炼、删减、融合,将礼仪掰碎了揉进日常行为中,也是为了便于普通百姓学习礼仪,在底层民众中间施行礼仪。去掉一些繁文缛节,使礼仪更贴近生活实际,更让人能够接受,并一直坚持依照这些礼仪规范去做,在日常生活中让礼仪慢慢地成为习惯,建立起良好的社会风气。
(二)“敬”的观念。礼,起源于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祖先的敬畏,《辞海》将“礼”的本意解释为“敬神”。在《家礼》中,“敬”的思想也贯穿于整部书的始终。首先,在《家礼序》中朱熹就写下了“大抵谨名分、崇爱敬以为之本”[1]这样的话,告诉了读者《家礼》的中心思想就是“爱敬”,“爱敬”就是整本书通篇所有礼仪规范背后的实质。其次,作为在五大类礼仪中都出现过的重要角色――“祠堂”,它也是“敬”的一种物质化的呈现。朱熹的批注明确地解释了他把“祠堂”这一部分内容放在篇首的用意,并揭示了报本反始之“诚心”,尊祖敬宗之“敬意”才是礼之根本:“今以报本反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实有家名分之首,所以开业传世之本也”[1]。朱熹在冠、昏、丧、祭这四大礼仪仪式流程中,都会在特定的时间里用到“祠堂”,并对人们在“祠堂”里的举动都制定了严格的规则。“祠堂”是祭祀先祖的地方,朱熹对人们在“祠堂”里活动的种种规则制度的阐述,将人们对祖先的敬畏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渲染了强烈的“敬”的氛围。
三、朱熹《家礼》对现代礼仪教育的价值与启示。
(一)《家礼》对现代礼仪教育的价值。儒家思想传统家庭礼仪教育尊崇的是“修身齐家”。《家礼》就可以代表这一思想,书中的种种礼仪规范,都是在塑造一个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睦的美好家风。华夏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爱敬之风,就是家庭礼仪教育的精神馈赠。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的稳定和谐与国家的稳定和谐相辅相成,正是家礼文化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吸取传统家庭礼仪教育正面的经验,有利于建立更完善的现代礼仪教育事业体系,更有效地提高全民的礼仪素养。
(二)《家礼》对现代礼仪教育的启示。1.使礼仪教育行之有据。朱熹撰写的《家礼》,是在司马光写的《司马氏书仪》的基础上删减改良而来,是贴近朱熹所生活的时代的,既符合传统,又可行、可用的礼。《家礼》一出世,就广为流传,成为当时社会婚丧嫁娶、举止行为的依据。《家礼》的各类礼仪规范极为详细,但凡列举堂屋器服的制度,出入进退的礼节,周旋升降的仪节,还有不同人际关系之间的称呼,文书往来的程序形式等都有具体的规范。“礼”之所以为“礼”,是从日常平凡的一举一动、一节一仪中体现出来的,只有在一系列具体礼仪规范的约束和引导下,礼仪教育才能真正的行之有据。2.礼仪教育要融入情感。“凡礼有本有文”[1],“本”是指礼的本质、内在精神,“文”是指礼的外在表现形式。朱熹认为“礼”的本质是教人“爱敬”,而冠昏丧祭的各种礼仪章法是“礼”的表现形式。古人谈论礼时,非常重视礼的内在价值,因此礼仪教育应该在强调“文”的同时更加注重“本”,也就是在礼仪教育中更注重情感的投入。礼本是适应人生情感的需要而设立的,也会随着世间人情的变化而变化,司马迁觉得应该“缘人情而制礼”,朱子也说“先王制礼,本缘人情吉凶之际,其变有渐”。《家礼》一书,也充满了对于世间人情的体贴和兼顾。3.礼仪教育要从小抓起。《家礼》对于礼仪的养成教育观念可以证实就个人的`成长经历而言,礼仪教育应该从幼儿时期开始。幼儿时期是智力早期开发的重要阶段,是了解社会,学习各种行为要求的最佳时期,更是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的最佳养成时期。在日本和韩国,礼仪教育从小开始,已经形成了浓厚的社会风气。这些国家的小朋友,在幼儿园的时候不像在中国,学习认字、算术甚至英语,课余时间还要学习音乐舞蹈等特长,他们学习的是一些基本的礼仪规范:对人微笑的礼貌、如何鞠躬、耐心倾听日韩在礼仪教育上的成果证明这种教育方式是正确的,值得在中国的礼仪教育中借鉴,让中国人从小就开始学习礼仪,把礼仪刻进骨子里去。
四、结语。
《家礼》一书只是中国几千年传统礼仪文化的一角,本文从《家礼》出发,只不过是想要证明传统礼仪并不全是糟粕,它的精华对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还是有一定的价值的。《家礼》是朱熹为了适应时代发展而写,朱熹可以根据当时社会的现状改良古礼,现代人也就可以将传统礼仪作出适当的改动,使其可以适应现代的礼仪教育。而现代的礼仪教育也可以借鉴古礼,使礼仪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本文提出的建议简单来说就是将礼仪规范更加详细化,使人们的行为举止能够有据可依,并且将细化的礼仪规范运用到生活的点滴,不管是家庭还是学校,要在人成长阶段的幼年时期就开始进行礼仪教育,养成知礼守礼的中国人。
参考文献:
服务业的论文篇五
3、中国股市流动性风险研究。
4、基于我国内需结构失衡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研究。
5、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与资本结构关系研究。
6、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
7、出口退税政策对中国出口及经济增长影响之实证研究。
8、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有效性研究。
9、中国利率期限结构及应用研究。
10、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研究。
11、我国国际收支失衡与人民币汇率的调节研究。
12、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有效性研究。
13、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探讨。
14、人民币均衡汇率与汇率变动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
15、中国农民工养老保险路径选择研究。
16、中国平安集团并购深发展银行协同效应分析。
17、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研究。
18、化妆品行业研究报告。
19、万福生科财务造假事件案例分析。
20、黄金价格波动与美元、石油价格波动的联动分析。
21、基于logistic模型的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研究。
22、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协同度分析。
23、银行同业业务扩张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效率影响。
24、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
25、影子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影响研究。
26、我国商业银行结构型理财产品风险研究。
27、融资融券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现状及问题探讨。
28、经济转型下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问题研究。
29、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问题研究--以m银行为例。
30、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研究。
31、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模式与风险管理研究。
32、论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33、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创新研究。
34、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评价研究。
35、我国房地产信托模式研究。
36、我国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37、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与防范。
38、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39、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40、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影响因素分析。
41、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研究。
42、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定价研究。
43、科技金融的融合机制及对策建议。
44、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45、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与创新研究。
46、我国国际融资租赁业发展研究。
47、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问题研究。
48、量化交易在中国股市的应用。
49、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对策研究。
50、我国手机银行的发展现状及监管对策。
51、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创新研究。
52、中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研究。
53、我国村镇银行发展问题研究。
54、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型研究。
55、基于内部控制的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
56、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及融资效率研究。
57、基于协整的股指期货套利研究。
58、金融排斥背景下我国农村地区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联结分析。
59、我国货币政策的房地产价格传导有效性分析。
60、全球融资融券模式比较及对中国启示。
61、层次分析法在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62、小额贷款的模式与信贷技术研究。
63、fama-french三因素模型在国内证券市场的实证研究。
64、股指期货价格发现作用的实证分析。
65、基于eva的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研究。
66、对我国企业外汇风险暴露的实证研究。
67、生命周期理财理论在个人理财业务中的应用。
68、我国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69、我国上市企业运用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的实证研究。
70、广东工业产业中知识溢出效应的空间经济计量实证研究。
71、中国信贷市场金融加速器效应研究。
72、中国经济转轨中的中央控制力:作用及其调整。
73、非线性数学期望下的随机微分方程及其应用。
74、基于多目标决策的数据挖掘模型选择研究。
75、新国际分工视角下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相关性研究。
76、银行关联对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分析。
77、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异化与回归研究。
78、人口老龄化下的德国金融体系研究。
79、我国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定价及财务风险研究。
80、信用风险对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研究。
81、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研究。
82、社会网络与家庭金融资产选择。
83、后危机时代我国私募股权基金发展问题研究。
84、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研究。
85、中国住房金融风险分析及防范机制研究。
86、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早期预警模型研究。
87、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
88、认股权证定价模型和方法及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89、保险投资研究。
90、不确定性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和投资组合选择的影响研究。
91、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92、广东省外经贸结构、问题及转型研究。
93、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
94、中国城镇化进程中金融支持研究。
95、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
96、商业信用与中小企业融资。
97、我国民间借贷发展及其监管研究。
98、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研究。
99、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风险的策略研究。
100、保险业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
101、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路径研究。
102、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营销策略研究。
103、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的影响因素研究。
104、光大银行a分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105、中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实证研究。
106、中国影子银行发展及其监管。
107、关于a公司融资租赁的案例分析。
108、交通银行湖北省分行个人理财产品市场调研报告。
109、万科房地产公司投资价值分析。
110、第三方支付的风险控制研究。
111、贷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冲击。
112、国内影子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监管建议。
113、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小微贷款业务的思考。
114、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商品价格传递效应的实证研究。
115、欧债危机的成因、影响及中国的应对措施。
116、我国房地产公司资本结构与风险研究。
117、中小企业私募债信用风险研究。
118、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盈利模式研究。
119、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定价研究。
120、论中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建设。
121、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风险评估研究。
122、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创新性研究。
123、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124、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125、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对策研究。
126、普惠金融背景下我国农村金融排斥问题研究。
127、巴塞尔协议下中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研究。
128、私募股权投资以并购方式退出的研究。
129、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研究。
130、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研究。
131、当前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研究。
132、中国创业板公司ipo定价与抑价研究。
133、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机制研究。
134、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135、股指期货对我国股票现货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
136、不同成长阶段下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137、基于现金流的企业发展能力评价研究。
138、会展业发展模式研究。
139、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
140、基于swot分析的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战略发展研究。
141、我国私募股权投资退出机制研究。
142、服务外包风险的识别与控制。
143、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研究。
144、我国信用评级问题研究-美国次贷危机的启示。
145、基于问卷调查的居民家庭保险需求行为研究。
146、天津滨海新区开展物流金融业务问题研究。
147、次贷危机的原因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148、我国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研究。
149、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工具创新的研究。
150、消费者网络银行使用意愿实证研究。
服务业的论文篇六
随着社会化生产需求变化,生产化的快速发展,工业生产规模和市场范围的逐年扩大,社会现代化的分工越来越精细,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工业化生产和社会的发展,生产服务业逐渐成为独立行业,而且通过企业内部分工或外包等形式,与社会的各个行业的交集已经日益紧密,并逐步上升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当前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国民收入的逐年增加,对发展生产服务业的需求日益增加,但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并让其进入加快发展阶段,我们就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分析,科学运用政策、经济调节手段,创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机制,调整区域实体经济结构,从而有效促进和壮大区域实体经济实力,拨高区域经济实体发展质量。
一、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意义。
1、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以促进经济实体结构的优化升级。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新兴、独立的行业,它不单独的,而是与其他行业并存在且息息相关的,也是重要实体经济组成部分。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是对实体经济的有益补充,它能够依托实体经济主体为基础,凭借其创新的高度性,渗透的广泛性,产业的深层次关联性和效率倍增性的优势,达到促进优化实体经济的升级。
2、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以有效地提升社会实体经济整体的知识和技术含量,并能够增加实体经济的知识水平,扩大实体经济的赢利能力,为实体经济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
3、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会促进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中我国的地位。在世界国际产业链条中我国一直都处在一个中低端层次,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落后,没有高水平的研发和市场营销能力,生产性服务业不能在全球生产网络和价值链中取得了支配权,从而影响了我国在国际产业链条中的直接获益。
4、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我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可以得到全方面协调发展,从而提高实体经济的发展,提升产品出口能力,优化区域整体生产供给和出口产品结构,增加生产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企业在产品非价格竞争力,使我国的经济实体彻底摆脱依靠价格竞争的不利局面。
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产性服务业还没有形成规模,在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偏低。当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中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太高,新兴服务业比例偏小、规模较小、业务范围狭窄,使得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后劲不足,发展势态受阻,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与总体服务业的发展速度还有很大差距。
2、生产性服务业投资不足,发展缓慢。从表中可以看出,金融业比重在历年的表现中不升反降。租赁、商务、信息传输、软件业、科研、技术服务等产业在服务业中所占比重还比较低。
3、生产性服务业对整体经济的贡献度还较低。从生产性服务业绝对值来看,其创造的生产总值实现了逐年增长,但体现到整个第三产业中,在第三产业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却上升缓慢,甚至在个别年份不升反降,对于整个经济的贡献力量还不突出。
4、生产性服务业吸纳就业作用还不够明显。如今第三产业中吸纳就业人口的主要动力还是传统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仍不明显,吸纳就业人员的能力还较低。虽然近年来,交通运输、计算机服务行业等行业就业人数逐年增加,但其他的金融、科研等行业就业人数增减反复。
三、生产性服务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效应分析。
1、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通过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可以有效提升实体经济的科技含量,推动实体经济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2、提升生产率。生产性服务业可以有效改进实体经济的生产迂回度,从而使实体经济实现生产专业化,最大限度提高劳动和其它要素的生产率。
3、提升企业生产动力。生产性服务业在为企业提供紧缺的资金和技术的同时,还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规避生产风险,激发生产者新的投资信心,带动产业整体就业率的增长。
4、加快优化城市结构。因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生产服务业发展对于推进城市化进程影响作用非常大,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可以提升城市整体能力,并能在最大限度地降低各产业之间的信息和交易成本,进一步健全完善和促使城市功能。
四、生产性服务业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应措施。
1、要实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效应,就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环境,一方面要大力深化服务领域市场化和服务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彻底放开生产性服务业市场,给其营造宽松、积极、公平的发展氛围。
2、要助推区域经济发展,就必须要紧密结合经济实体发展共性需求,全方位为其提供公共服务。同时还要生产性服务业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经营模式,结合当前实际需要完善服务的流程和环节,大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市场化程度。
3、要紧密结合新一轮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机遇,结合区域实际,大力吸引海外服务业人才,吸引国外中高端服务企业经验,在技术法规、标准、认证体系上与国际市场逐步接轨,从而在当地培育一批具备国际化水平的龙头服务供应商,实现经济辐射,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实现当地生产性服务业跨越式升级。
4、要提升生产性服务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就要积极利用规划布局、政策引导、财政支持等手段,搭建各种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各种政策引导,对生产性服务业中技术研发服务、信息服务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国家给予其优惠政策,大力支持产业区域性聚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体化的发展,提升区域性生产性服务业实力提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并要求其在区域经济中发挥作用,就必需要结合人才战略实施更多的措施,面向国内外广泛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从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中高端人才能的发挥,积极服务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关键作用,促进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安云飞。服务业与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j]。经济研究。20xx,(12)。
[2]常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人文地理。20xx,(2)。
[3]高大海。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分析??中国统计[j]。20xx,(5)。
[4]顾旺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经济学家,20xx,(6)。
[5]姚守俭。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点关系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xx,(9)。
服务业的论文篇七
为帮助旅游企业有效应对疫情影响,稳住行业发展基本盘,经国务院同意,2022年2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若干政策》),将旅游业作为重点扶持行业,有针对性地推出一揽子纾困扶持政策措施。为进一步推动《若干政策》落细落实,增强企业政策获得感,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抓好促进旅游业恢复发展纾困扶持政策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指导各地加快推进政策落实工作。同时,不少地方也结合当地实际陆续出台了具体帮扶措施,积极支持旅游企业恢复发展。今天本报对《若干政策》中可适用于旅游业的纾困扶持措施进行摘编。后续,我们将持续关注并编发各地出台的适用于旅游业的纾困扶持政策措施,以便于广大旅游企业了解并用好用足相关政策。敬请关注。
1.延续服务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2022年对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纳税人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继续分别按10%和15%加计抵减应纳税额。
2.2022年扩大“六税两费”适用范围,将省级人民政府在50%税额幅度内减征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不含证券交易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和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等“六税两费”的适用主体,由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扩展至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符合条件的服务业市场主体可以享受。
3.鼓励各地可根据条例授权和本地实际,2022年对缴纳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纳税人给予减免。符合条件的服务业市场主体可以享受。4.2022年加大中小微企业设备器具税前扣除力度。中小微企业2022年度内新购置的单位价值500万元以上的设备器具,折旧年限为3年的可选择一次性税前扣除,折旧年限为4年、5年、的可减半扣除。企业可按季度享受优惠,当年不足扣除形成的亏损,可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扣除。符合条件的服务业市场主体可以享受。
5.2022年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继续实施普惠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在2022年度将中小微企业返还比例从60%最高提至90%。符合条件的服务业市场主体可以享受。
6.2022年被列为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所在的县级行政区域内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承租国有房屋,2022年减免6个月租金,其他地区减免3个月租金。各地可统筹各类资金,对承租非国有房屋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给予适当帮扶。鼓励非国有房屋租赁主体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合理分担疫情带来的损失。对减免租金的房屋业主,2022年缴纳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鼓励各地可根据条例授权和地方实际给予减免。因减免租金影响国有企事业单位业绩的,在考核中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认可。
7.2022年引导银行用好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释放的2.2万亿元资金,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优先支持困难行业特别是服务业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
8.2022年发挥好支持普惠小微的市场化工具引导作用,对地方法人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量的1%提供激励资金,用好4000亿元再贷款滚动额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困难行业特别是服务业领域的倾斜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续贷条件的服务业市场主体按正常续贷业务办理,不得盲目惜贷、抽贷、断贷、压贷,保持合理流动性。
9.2022年继续推动金融系统减费让利,落实好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行、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下调,推动实际贷款利率在前期大幅降低基础上继续下行,督促指导降低银行账户服务收费、人民币转账汇款手续费、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减轻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经营成本压力。10.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制止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行为,研究实施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完善整治涉企乱收费协同治理和联合惩戒机制,防止对服务业的各项助企纾困政策效果被“三乱”抵消。鼓励服务业行业采取多种手段开展促销活动。
二、旅游业纾困扶持措施。
1.2022年继续实施旅行社暂退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扶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旅行社维持80%的暂退比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进一步提高暂退比例。同时,加快推进保险代替保证金试点工作,扩大保险代替保证金试点范围。
2.允许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基金结余较多的省份对旅游企业阶段性实施缓缴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政策,具体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提出申请,经参保地人民政府批准可以缓缴,期限不超过一年,缓缴期间免收滞纳金。
3.加强银企合作,建立健全重点旅游企业项目融资需求库,引导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预期发展前景较好的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星级酒店、旅行社等重点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加大信贷投入,适当提高贷款额度。
4.政府采购住宿、会议、餐饮等服务项目时,严格执行经费支出额度规定,不得以星级、所有制等为门槛限制相关企业参与政府采购。5.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将符合规定举办的工会活动、会展活动等的方案制定、组织协调等交由旅行社承接,明确服务内容、服务标准等细化要求,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合理确定预付款比例,并按照合同约定及时向旅行社支付资金。
6.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合理增加旅游业有效信贷供给。建立重点企业融资风险防控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合理降低新发放贷款利率,对受疫情影响生产经营困难的旅游企业主动让利。鼓励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拓宽旅游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
7.对符合条件的、预期发展良好的旅行社、旅游演艺等领域中小微企业加大普惠金融支持力度。发挥文化和旅游金融服务中心的积极作用,建立中小微旅游企业融资需求库。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旅游相关初创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主题民宿等个体工商户分类予以小额贷款支持。
服务业的论文篇八
摘要:近年来,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为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动力,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营改增”环境下,现代服务业税收环境较以往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基于此,本文对“营改增”背景下现代服务业的税收筹划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营改增”;现代服务业;税收筹划。
1合理税务筹划对现代服务业的作用。
目前来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其中现代服务业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期间,做好税务筹划至关重要。一方面,合理的税务筹划能够有效提升现代服务业整体盈利水准。“营改增”的全面实施能够让服务业企业减轻税务成本,有利于企业将资源转移至创新上,从而对企业成长产生正向激励作用,间接提升企业利润率。另一方面,合理的税务筹划可在一定程度上推进现代服务业投资。在税收制度不断调整的情况下,做好税收筹划能够让服务企业占据先机,保持相对稳定的运营状态,有利于引入社会资本,从而为企业乃至整个行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
2“营改增”对现代服务业税收筹划的影响分析。
“营改增”是我国现代服务业自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一次税务调整变化,“营改增”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增值税税率提升至6%。现代服务业包括认知服务业、咨询服务业、鉴证服务业等行业,税赋税率由以往的5%营业税转变为现在的6%增值税。(2)企业可通过进项税额抵扣降低税负。通过进项税额抵扣,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税负。当然,不同行业所获得的效果存在着一定差异。以咨询服务业为例,其主要流动性成本为人力资本,所涉及的项目大多数并不是经常出现税收的项目,进项税额抵扣额度相对有限;饮食行业则有所不同,可通过采购支出抵扣销项税额,其税负压力将得到很大程度缓解。(3)税负转嫁。在新税收环境下,一些企业可与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价格博弈,以劳务或产品的方式将企业税负转嫁。
3“营改增”背景下现代服务业税收筹划相关建议。
3.1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
对于一般纳税人而言,若服务企业能够获取的进项税额相对较少,意味着企业能够从销量税额当中抵扣的税额也会有所降低。当税率由之前的5%(营业税)提升至6%(增值税)以后,在税基不变的情况下,服务企业所要上缴的税额自然有所上升。在上述情况下,服务企业若要真正意义上从“营改增”当中获益,则需要适当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首先,服务企业可以借助存量资产折旧来促进资产更新。相关规定明确指出,存量资产无法进行进项税额抵扣,只有增量资产才能作为进项税额进行抵扣。服务企业可加快内部固定资产折旧,并适当购入新资产,以获得更大的抵扣额。其次,服务企业要加强增值税发票管理。在“营改增”环境下,增值税发票十分重要,是企业进行税额抵扣的重要凭证。在企业税务管理过程中应该给予增值税发票管理高度重视。最后,服务企业要合理筛选供应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服务企业尽可能从一般纳税人供应商采购固定资产或原材料,从而获得增值税发票,扩大进项税额抵扣范围,以此来降低税负。
3.2合理应用税收政策条件。
现代服务企业在税务筹划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税收政策条件,进一步提升税收筹划成效。一方面,服务企业要密切关注国家税收政策、行业政策调整方向,尽可能降低课税税率,以此来获得更大的税务筹划空间,或通过降低税基的方式来降低税负。另一方面,服务企业要与税收管理部门进行密切沟通,保持良好的交流关系,从税收管理部门视角来审视税务筹划工作,确保税收筹划与宏观方向一致,降低税收风险,为企业赢得更大的利润空间。
3.3提升财会人员专业素养。
在“营改增”背景下,现代服务业税收环境较以往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对财会人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服务企业要督促财会人员了解新知识,快速掌握“营改增”改革内容,不断提升财务技能水平,以适应新环境要求。当然,税收筹划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除了财务部门外,还需要其他部门共同配合,才能将相关工作落到实处,让税收筹划真正意义上发挥作用。首先,企业可聘请外部专家对财会人员进行培训,系统性地讲解“营改增”相关知识以一系列影响、变化,让财会人员能够快速适应新形势变化。其次,企业应该制定一系列激励措施,并与其他先进企业进行交流,鼓励财会人员进一步深造,不断提升其专业技能。最后,企业可将税务筹划与绩效考核机制适当联系起来。对于一些在税务筹划当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给予其物质奖励及精神奖励;若相关人员由于税收筹划不到位而影响到企业运营效益,则扣除部分绩效作为惩罚。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督促财会人员增强自身业务能力,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与工作积极性,不断提升其岗位胜任力,促进税收筹划各项工作顺利实施。
4结语。
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营改增”的全面实施为现代服务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对整个市场稳定运行具有积极的作用。对于现代服务企业而言,适应新的税收环境还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企业要重视税收筹划工作,通过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合理应用税收政策条件、提升财会人员专业素养等举措,增强自身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董宗赢.浅谈“营改增”的全面实施对企业财务的影响——以生活服务业为例[j].商业经济,20xx(1).
[2]张玥.浅析全面“营改增”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j].经济师,20xx(7).
[3]孙显光,李薇.“营改增”形势下现代服务业的税务筹划[j].科技与企业,20xx(10).
服务业的论文篇九
我国自2001年加入wto后,国内的经济发展已经和世界接轨,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有的金融服务体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随着金融深化的不断加剧,银行客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客户的知识水平越来越高,他们掌握了更多的金融知识,因此对于金融服务的鉴别评价的能力也越来越强,这种情况下,银行原有的金融服务体系,根本就是不值一提的了,客户现在对于金融服务业的要求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融资的收益和成本上,他们也同样要求金融服务业在提供服务的同时可以节省时间并尊重他们,这样,客户对于金融服务业要求的提升,银行就只有通过创新服务来满足客户的需要,从而才能拥有更多重视长久的客户,来保证它们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如今客户的主动权也越来越大,客户在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上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也就是说,客户在选择金融服务的时候有了更大的可选择空间,银行若想吸引客户,只有通过不断的进行服务创新。
1立足市场及客户,追求经营效益的最大化。金融服务业之所以要进行创新的原因,说到底还是为了迎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客户的要求,为此,金融服务业在进行创新的同时,应该立足于市场及客户,这样才可以最求经营效益的最大化,满足自身的发展要求。金融服务业创新是增强自身实力,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因此每一项金融品种的创新,都要与客户紧密联系在一起,当然为了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追求经营效益的最大化也是无可厚非的。客户是金融服务业得以生存的最根本保证,而客户的要求则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息息相关的,因此,金融服务业的创新必须根据市场要求进行创新,积极开发出符合客户需要的金融产品。这在客观上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创新时,既要考虑实际情况,同时还要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和客户的需要。一旦推出的金融产品有市场、有客户、发展前景可观,那么我们就应该尽量使之尽善尽美,成为吸引客户的“亮点”;反之则要尽快转型,发展其他的金融产品。只有这样,随着市场和客户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自身的创新,才可以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并可以取得很好的发展。
2提高员工素质,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在银行这个最为普通的金融服务业中,柜台是对外服务的窗口,与客户的接触最为频繁,也是最为密切的,可以说在客户心目中,银行的金融服务水平如何完全是取决于柜面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态度的,为此,加强柜面人员的服务管理,是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的重要环节,也是金融服务业进行创新的重要方面。首先,是要加强对员工的金融知识的教育。客户在选择某种金融产品时,很多时候,对这种金融产品是一无所知的,这个时候,工作人员就成为了客户获取信息的最直接的对象,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员工自身的金融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客户咨询的金融产品,或是想办理的某种业务,工作人员对客户的询问表现的一无所知的话,只会引起客户的反感,从而造成客户的流失,那么对于该银行的发展是很不利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要对员工进行各种培训,利用培训班、网络学习等形式,带动员工学习各种新业务、新知识的热情。使得员工可以熟练掌握金融产品的相关知识,对于客户的询问可以对答如流,并为客户提供适当的建议,从而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提升竞争实力。这才是进行金融服务创新的最根本目的。其次,还要强化对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银行的工作人员除了要有足够的金融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热情的服务态度。要让客户在银行办理业务或是购买金融产品的同时,可以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这才是拥有忠实长久客户的最佳途径。为此,要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的教育,使工作人员树立一种正确的工作观念,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求员工具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主动热情工作观。只有从思想上提高员工的认识,才能指导员工的实践,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才能真正实现金融服务业的创新。
3完善金融服务创新激励机制,加强制度创新。一套有效的金融服务机制,是增强金融服务水平的有力保障。因此,要进行金融服务业的创新,完善金融服务的创新体制,则会成为金融创新的内在动力。建立和完善金融服务创新组织建构和制度依托,培养一批具有现代化科学技术和金融理论实践水平的人才,则是当务之急。只有为金融服务业培养出一批这样的人才,才可能适应目前经济迅速发展的各种要求。当今社会,客户对于金融服务的要求已经开始进入快节奏的氛围之中,客户要求简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面对这种要求,金融服务体制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才能满足客户的这种需求。创新金融服务体制,以客户的需求为核心,从而满足客户的各种新的需要,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不断提升自身的客户满意度,从而顺利实现金融服务机制的创新。
国内金融服务业创新面临的挑战。
1银行的经营压力加大。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先进的科学技术被应用到金融服务业中,促进了金融工具盒融资手段的不断创新,使得金融市场的效率大大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金融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的复杂化,使得客户对于金融服务的要求也加强了,由此就加大了银行的经营压力。
2模仿和借鉴的创新多,原创性的创新少。目前,我国的金融服务业的创新形式主要是吸收、模仿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虽然这种创新的速度很快,可以快速的为国内的金融服务融入新的元素,但这种创新是建立在外国的经验之上,很多内容其实是不适合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规律的,国内金融服务业的创新应该建立在国内金融市场的现状,这样才可以真正满足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由此,应该大力发展国内原创性的创新,对于外国相关经验的借鉴,应该适量,坚持批判继承的态度。
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给国内的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创新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工作的日益繁忙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对银行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的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为了争取到更多的忠实长久的客户,金融业的创新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总之,无论是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争取客户的角度,国内的金融服务业创新都是很有必要的。本文简单阐释了金融创新的几个途径以及创新过程中存在的挑战,这些内容相对来说是不全面的,仅仅只能从一个侧面来反映出国内金融服务业的创新道路,相信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一定会在人们的不懈努力下,极大的拓宽创新的途径,促进金融服务业更好更健康的发展。
服务业的论文篇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发展迅速,服务贸易已成为我国大经贸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出口占我国外贸出口的比重逐年上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服务业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服务业基础薄弱,发展严重滞后。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相当低,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据世界银行统计,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达到50%左右,而我国1996年仅为31.2%,接近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此外,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旅游、劳务出口、远洋运输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部门和资源禀赋优势部门上,而全球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咨询、邮电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服务行业在我国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是一个薄弱环节,与其他产业发展的需要很不适应。
第二,服务贸易总体水平较低,出口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不合理,新兴行业少,生产性服务行业发展不足,严重阻碍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进程。表现在服务贸易上,我国服务贸易额仅占世界服务贸易额的1%,而且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的匹配程度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第三,服务市场体系发育程度低,服务的社会化、商品化、产业化程度低,地区间发展也不平衡。从总体上看,农村落后于城市,内地落后于沿海,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广东、四川、上海、河南、北京等省市的服务业比较发达。
第四,服务业法律法规不健全。近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对外贸易法》、《外资企业法》、《保险法》、《商业银行法》、《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一批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但是,缺少一部统一的服务贸易基本法,一些重要的服务部门如旅游、卫星发射等领域尚无立法或立法不完备。此外,已有的法律法规比较抽象,缺乏可操作性,对在华外国服务机构服务提供者的规定较少或没有规定。有的规定主要表现为各职能部门的规章和内部规范文件,不仅立法层次低而且影响到法律的统一性和透明度,一些规定与国际经贸规则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入世”后对我国服务业的影响。
加入wto意味着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将向前推进,会给我国服务业带来重要影响。具体到每一个行业,由于开放程度、竞争力、劳动、技术、资本密集程度不同,因而受影响的强度也会不一样。
(一)电信。电信产业是我国通过引进、开发逐步建立起来的具有高新技术特点的新兴工业,基础电信由政府垄断经营,其兴衰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我国的电信产业主要集中在以南京、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环渤海经济区,特别是南京的电信产业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至1998年年底,包括移动电话在内,我国拥有电话用户总数1.1亿户,全国电话普及率达10.64%,1998年通讯业务收入达2295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之一。信息是重要的战略资源,目前94%的全球电讯市场已经开放。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一直觊觎着我国巨投资研究2000年第4期3大的电信市场,急于利用直接投资方式兼并我国电信工业的精华。“入世”后,电信市场将进一步开放,例如目前仅可以进行设备交易的美国电话公司,在中国“入世”时可以拥有中国电信企业49%的股份,两年后这一比例可增至50%。可以预见,“入世”将对我国电信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具体表现为:一是对国内市场产生巨大的冲击。外商进入不会承担“普通服务”的义务,不会去边远地区架设电线,为获得丰厚的利润,他们将在大城市开发业务,因此,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通等处于主导地位的电信运营商就会面临转变观念、提高竞争力的紧迫问题,关键技术的缺乏和管理机制的转变,将是困扰我国民族通信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二是可为设备制造企业创造新的商机。中国电信设备市场对外开放程度和透明度都很高,在引进设备和技术时遵循了公平竞争的市场原则。在与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等著名跨国企业的合作中,中方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培养了相应的技术人员,因此有助于设备制造企业生产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从而开发新产品,开辟新市场,扩大效益;三是由于产权明晰、服务质量的提高将使用户受益。从国际电信发展经验来看,电信市场自由化进程将导致电信资费迅速下调。如1994年,英国的前国有企业———英国电讯在实行开放和民营化的过程中,电话费平均下降50%。
(二)金融业。按规定,“入世”后两年,外资银行可以为中国企业办理人民币业务,五年以后可以向个人提供服务;允许外国金融公司在基金管理企业中持股33%,3年后增至49%。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三大政策性银行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包括多家股份制的全国性和区域性商业银行在内的银行体系。但是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管能力比较弱,监管范围窄,力度小,标准不统一,风险预警和监控机制远未建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不高,资产回报率远低于西方银行平均2%的水平,国际竞争力与外资银行相距甚远。因此,“入世”后我国金融服务业将面临空前的挑战和机遇:第一,导致中国金融格局呈现巨大的变化。开放后中国金融市场不会在短期内出现剧变,因为现有商业银行在全国拥有14万个网点,国企在改革期间和中资银行的依存度较大,预期外资银行不可能在短期内从中资银行中抢走大量客户。但是,在华外资银行在税务、经营体制和管理经验以及分配激励制度上较国内银行享有优势。随着我国加入wto的步伐加快,外资金融机构将越来越多地享受国民待遇,而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也意味着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将不断增加。预期外资银行进入大陆市场,在今后5至10年将改变我国的金融格局。第二,外资银行和保险公司的进入,将促使我国金融业加快改革步伐,用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建立全社会的信用体系,增强机构和个人的守信度,改善服务质量,提高竞争能力,通过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相结合,逐步建立起适应国际规则、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金融企业,推动我国金融业整体素质的提高;第三,加入wto将有利于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发展。在外资银行不断进入的同时,加快中资企业和银行“走出去”的步伐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特别是通过海外中资银行业的发展来促进海外中资企业的发展,使更多的中资企业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第四,加入wto可能会使我国商业银行遇到强大的人才竞争压力。外资银行在中国拓展业务,首先需要的是大量熟悉银行业务、拥有众多客户关系的资深银行职员,他们会以高薪、出国培训机会以及优越的工作环境等条件,吸引大量国内银行的优秀人才。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在收入方面的巨大差距将导致许多优秀业务骨干“跳槽”,而人才的流失又将恶化中资银行的相对竞争地位。
(三)旅游业。从我国的国情来看,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的优势资源是劳动力资源、文化资源、自然资源,这些都是难以转移到国外去的,因此吸引消费者前来我国接受服务的“消费者流动”的旅游业前景将十分广阔。从目前旅游业开放程度来看,我国加入wto对于一些开放程度相当高的行业特别是饭店业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对旅行社行业影响最大的可能是目前获利颇丰的入境和出境旅游业务。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入世”将有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使旅游业在开放中深化改革,规范秩序。进入国际市场,需要形成真正的市场主体,而开放可以为我赢得更有利的外部国际环境,这就为体制、管理与经营尚有差距的旅游企业带来了调整和完善的机遇,有利于我国建立比较稳定的国际服务4投资研究2000年第4期贸易秩序,将国内旅游贸易与世界旅游贸易融为一体。第二,有利于入境旅游市场的扩大。世界贸易组织对环保产业有各种保护条款,我国环保产业将因此进入黄金时代,从而改善旅游环境,吸引更多国外游客。此外,“入世”后,国外企业会抓住商机,进军中国市场,由此带动商务旅游的繁荣。第三,我国旅行社行业受到冲击,将会影响旅游业效益。wto要求国际贸易对等服务,在旅游业表现为人员要有进有出,因此我国将逐步放开公民出境旅游。同时,随着旅游业的扩大开放,行业竞争加剧,外方旅行社将撇开我方旅行社,形成海外客源一条龙服务体系,这些都会引起收入的境外转移,从而影响我国旅游业的效益。
三、“入世”后我国服务业应采取的对策。
(一)认真研究和掌握wto的各项规则,特别是《服务贸易总协定》,认真调查、研究各成员新的贸易保护措施。wto是一个大的竞技场,要参加竞技,就必须懂得它的竞技规则。另外,wto虽要求各成员国实行市场准入和公平贸易等各项原则,但并不反对对本国市场进行合理的保护。我国过去是封闭的,并不谙于设防,因此需要向贸易保护主义的鼻祖们学习,了解他们的贸易保护措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二)鉴于中国经济市场化中的时空差异,我们应对电信业进行必要的、有力的保护与扶持。电信业是集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于一身的行业,其国际竞争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和国家安全,因此国家应自主开发和经营如通讯卫星、程控交换机等事关国家和经济安全的电信工业部门,不能实施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要大幅度地增加对国有电信企业等民族电信产业的投入,制定必要的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对电信工业发放风险贷款;国家要加强对电信服务业发展的规划、调控和监管,制止无序竞争和行业垄断。
(三)加强金融监管,加速整顿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的工作,努力拓宽我国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覆盖面,抢在外资大规模进入前占领制高点和新阵地。这就要求建立有效的外部监管机制和严格的内部控制机制,建立金融机构风险预警系统和风险特别报告制度,建立科学的金融业内竞争规则,以消除恶性竞争带来的金融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保监会应该加快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这样既可以减少存款人因为金融机构倒闭而造成的损失,防止金融机构因经营困难发生挤兑而失去渡过难关的机会,还有利于丰富我国金融保险机构开拓新业务的经验。
(四)摒弃传统式工作思路和常规化工作方法,在营销理念、金融工具、管理体制、传导机制等方面推陈出新。随着wto范围的扩大,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也将进一步加快,中国银行业要在这个大潮中勇立潮头的唯一出路就是抓好金融创新,这样才能构建新的操作模式,才能形成自身经营特色,才能适应经济发展要求,才能开拓生存发展空间,也才能应付wto带来的许多挑战。当前,首先要面向市场积极开拓,在经营理念上创新,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整体营销体制,加大金融产品的市场营销力度,主动向客户推荐和出售自己的服务;其次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在金融工具上创新。
(五)积极创造条件,使上海、深圳、香港等地成为外资银行和大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集结地。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是中央最近作出的重要决策之一,吸引跨国公司是我们获取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来源,也是缩小我们与发达国家知识与技术差距的重要途径。上海、深圳以及香港等地应把吸引大跨国公司的投资、技术与自己的地域优势、人才资源优势和巨大的消费市场优势结合起来,鼓励大跨国公司与自己的大企业联合。应采取得力措施,加快为外资银行和大的跨国公司落户、云集上海、深圳等地创造条件。
(六)根据wto透明度原则的规定,完善立法规范问题,把原来主要依靠内部行业部门行政条令进行管理的做法,向国际通行的依靠公开的行政法规和法律来管制市场的方向靠拢,使中国服务市场管制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
(七)抓紧人才培训工作,尽快拥有大量符合电信、金融保险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并积极为他们发挥作用创造外部条件。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建立服务业人才高地是当务之急,而健全人才政策来保护人才以防止人才流失是重中之重。
服务业的论文篇十一
按照县委、县政府相关工作安排,现将我县服务业发展改革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推进情况及举措。
一是建立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发展推进机制。创新服务机制,改革办事流程,强化工作职责,为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软环境。二是出台促进当前全县经济稳增长的二十六条措施。三是培育发展电子商务。制定《县发展电子商务实施意见》,大力支持电子商务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等政策。积极申报国家商务部、财政部“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现已进入公示阶段。
二、取得成效及经验。
一是服务业经济效益明显提升。20xx年前三季度三产地方税收实现7.3亿元,占全县地税总总收入的70%。二是社会效益日益凸显。20xx年三产从业人员总量27.9万人,成为城镇化过程中解决社会就业的主力。三是产业结构逐渐优化。新兴服务业如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在总量上有较大提高,电子商务产业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问题及建议。
主要问题是受宏观环境影响,居民消费增长乏力。服务业发展奖励机制尚待健全,服务业与工业企业优惠政策存在差距。三产占gdp比重不高(上半年占比24.4%)。下一步建议出台优惠政策,健全服务业企业发展奖励机制,对纳入国家统计库的重点服务企业强化扶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服务业的论文篇十二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志;发展服务业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服务业有利于促进工业化的细分及深化;发展服务业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发展服务业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关系到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多样化需要、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结果、世界经济实际上以服务商品的生产为主、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会不断提出各种问题、劳动力由农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上升明显快于生产比重的上升等,具体请详见。
自20世纪60年代初起,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全球经济服务化趋势的不断加剧,其就业人数和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关系到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多样化需要,同时也是关系到工业部门、农业部门乃至影响整个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力量。
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结果,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服务业越发达,人均gdp较高的国家,其服务业的产出与就业比重也相对较高,也基本代表了一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目前,在世界总量中,服务业产值已超过了60%,其中一些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个别国家接近80%,而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发达国家已高达70%左右,中等收入国家为50%-60%之间。同时,世界服务贸易占到贸易总额的1/4;服务消费占到所有消费的1/2左右。因此,可以说世界经济实际上以服务商品的生产为主,己经步入了“服务经济”时代。然而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重,到20xx年仅为31.18%,我国服务业就业劳动力占就业人口比重为30%,与国外相比,显然比重过低,整体水平滞后,明显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逐步提高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促进第一、二产业的优化升级,这应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方向。我国经济结构长期依赖传统工业的发展道路,但一些重要的资源如石油、天然气、铁、铜等国内自给率日益下降,资源短缺已经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问题,而同工业相比,服务业具有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等一系列优势,并且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高新技术的应用从生产领域扩展到服务业领域,产生了许多新的职业和岗位,如信息技术含金量较高的现代金融、通讯等服务行业。这些行业的发展将提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而且可以优化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和就业结构。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就必须在继续积极发展具有竞争优势和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的同时,加快发展服务业,使其与经济整体发展相协调。
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会不断提出各种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往往有赖于工业技术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从而对工业提出新的要求,比如医疗领域中不断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在检测和治疗上的新突破要求有更高的生物化学技术、信息技术等,从而推动工业相关行业的发展。并且服务业中的许多行业具有社会基础性质,有利于市场的进一步深化。如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可以促进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结合,解决生产与消费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矛盾,从而保证工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提高市场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金融业是投资的载体,而投资是工业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因而金融业也就在国民经济运行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行业作用,它的运营状况直接制约着工业经济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因此以商业、交通运输业和金融业等为代表的现代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交织、持续运行在促进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深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由农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已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大规模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开始减弱,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将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我国未来几年,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就业压力十分巨大。据中国社科院和国家信息中心预测显示,“十一五”期间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在500万到550万之间。如果农村每年的城市化水平提高1%,就要转移1000万劳动力,加上往年失业的人口,“十一五”期间可能有四五千万劳动力需要就业。而服务业在吸纳就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服务业门类众多,各种类型的行业并存,就业形式灵活多样,能够容纳不同层次的就业群体,加快发展服务业有利于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经济相继面临产业结构升级缓慢、消费市场长期低迷等问题,城市经济的重要性和城市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受到经济学家的日益重视,这带动了对城市化功能和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郭克莎等对世界主要国家城市化发展历程的分析表明,工业在城市化中前期具有直接和较大的带动作用,工业发展所具有的聚集效应带动了城市的兴起和繁荣。而“当工业化演进到较高阶段、人均收入达到较高水平以后,对城市化进程的主导作用逐步由工业转变为整个非农产业…”,“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上升明显快于生产比重的上升,而这主要不是工业而是服务业的就业增长带动的”。这一研究结果揭示了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的关系,表明两者之间最直接的联系是服务业对城市就业具有较强的吸纳作用,服务业所提供的大量就业岗位是保证城乡人口顺利转移和城市化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总之,发展服务业在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加快发展服务业将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减少我国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降低对环境破坏的程度;加快发展服务业必将推动我国市场化、产业化、城市化进程,在促进就业、拉动消费、扩大对外贸易、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服务业的论文篇十三
摘要:国家第三产业里面就有现代服务业,在其所占比重不断提升的今天,已经成了西方发达国家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动力源泉。对现代服务业进行大力发展,增加其所占比重以及水平,对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非常有利,全面提高我国劳动就业率,促进经济社会达到全面协调发展目标。本文主要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现代服务业所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探究,提出相应的思考和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经济发展、现代服务业、作用。
在“十一五”规划贯彻落实后,对现代服务业进行大力发展已经是当前国家主要战略决策之一。依据西方发达国家里面服务业整个发展历程可知,一旦人均gdp在一千美元以上,那么服务业具体所占比重就会稳定上升,我国当前正处于该发展阶段。所以,为了使我国经济得到稳定高效的发展,就应该明确现代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且将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相对于我国传统服务业而言,现代服务业本身具有五大普遍特性,分别是:新兴胜:也就是在时间方面看是现代兴起并且发展的或者是由过去逐渐演变来的;高附加值以及集群性,也就是现代服务业能够产生服务的一种规模效应以及不同服务融合产生的聚集效应,导致服务增值非常显著;高技术性,也就是科技含量比较高;人员自身素质比较高,也就是现代服务业工作人员大部分均拥有较强管理以及专业技术能力,并且有较好教育背景;高知识性,也就是现代服务业可以给消费者带来知识生产服务、传播服务和使用服务,并且在整个服务过程中逐步增值。
现代服务业可以将一个国家或者是地区实际现代化水平有效体现出来,属于区域经济新的并且潜力比较大的增长点。对我国现代服务业进行大力发展,可以促进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落实以及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提高经济发展方式科学转变速度,降低就业压力,确保我国经济处于长期平稳发展状态,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并且提升服务业在当前国际市场上所占的地位。
(一)现代服务业可以从根本上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
现阶段,世界经济发展以及国际竞争焦点之一就为现代服务业。对现代服务业进行大力发展,可以对国家经济调结构、扩内需以及保增长产生很大积极作用,同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十二五”规划已经明确提出,应该将提高服务业实际发展力度当做产业结构优化并且升级的战略发展重点内容,同时提出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在全国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增加4个百分点,实现47%的发展目标。
(二)现代服务业和贯彻经济可持续发展具体战略需求相符。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以及产业结构逐步调整的条件下,经济发展中承受的环境、人口以及交通压力越来越大,其中包含有能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关键资源日益短缺的问题。依据我国当前工业发展模式可以推测出,至2020年,我国环境污染以及资源消耗均会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提高现代服务业实际发展力度,对优化社会产业结构,降低资源资源方面的依耐程度,环节环境损害状况非常有利,是促进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一种必然选择。
(三)现代服务业可以缓解就业压力。
整个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吸纳劳动力,其中现代服务业的高效发展可以推动其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带动就业。我国增长十分快速的现代服务业主要是信息咨询服务、金融保险业、电脑以及软件服务等各种资本密集型企业,这些企业的工作人员增长幅度非常大,可以对就业产生显著拉动作用。依据国际就业变动普遍趋势可知,在人均收入水平逐步提升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里面现代服务业所占就业比重会不断上升。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我国当前现代服务业实际吸收劳动力所占的比重还是比较低的。站在长远角度上看,提高文化信息产业以及教育事业等的实际发展力度,对优化劳动力素质非常有利,推动我国从现在的人口大国逐渐变成人力资源强国,从而获得比较理想的发展效果。
(四)现代服务业能够优化国民经济素质以及运行质量。
推动经济社会以及人得到全面发展,发展知识社会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优化国民经济素质以及运行质量。工农业带来中间服务的物流以及金融等不同专业服务的有效发展,可以对国民经济素养以及运行质量产生直接影响。现代服务业既可以促进服务业的高效发展,又能够增强其他产业所具有的竞争力,优化我国投资环境。对医疗保健、通信服务、文化娱乐、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以及信息服务等进行大力发展,是遵循以人为本发展原则,树立面并且协调具体可持续发展观的一种集中体现。
通过科技的进步有效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应该结合我国未来必须提高现代服务业实际发展力度的需求,同时考虑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状况,采取以需求为主、促进发展、共同受益以及协同继承基本发展方针,有效结合市场推动以及政府引导作用,确保现代服务业获得跨越式发展效果。
依据优化国民素质、尽量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各种精神需求,对文化产业进行大力发展。
通过信息化促进现代服务业的有效发展,同时通过现代服务业推动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提高现代服务业具体投资力度,并对投资以及招商引资结构进行优化,优化配置各种资源,从而获得足够经济效益。
现代服务业为了获得跨越式发展成效,就应该培育一批有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和良好信誉的大规模企业,产生集聚效益以及规模效益。应该引导工业企业,使企业附属服务逐步变为社会化的相应专业服务,从而保证企业可以集中力量大力发展核心竞争力,同时可以扩大现代服务业实际需求,促进经济的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服务业的论文篇十四
教育的服务性分析:
国民经济循环中,教育服务业的投资和产出都具有强大的外溢性。教育服务业的生产过程是人力资本再生产的过程,知识和技能由教授者向被教授者传递,所培养的人力资本能再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这种无形商品相比物质生产领域往往具有更高的投入产出比和回偿率。
与此同时,劳动力本身通过教育转变为作用于经济社会的人力资本,相应能得到经济酬劳和社会地位,因此教育又从生产性服务转变为一种消费性服务。由于这种利国又利己的双重属性,教育更应该在公益性的外衣下加一层个人投资,使教育服务业更加具有效率和效益。
教育的社会公益性是其首要的属性。教育作为全民性质的产业,不可能脱离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政府优化教育发展格局,消除教育机会不平等,多渠道筹集教育资金,颁布优待与引导政策。但与此同时,宏观上,全国范围内的教育事业不可能只依靠财政做到系统支持和面面俱到。
九年义务教育尚未消除一定程度上的机会不平等;高等教育和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等关乎教育大发展的关键模块。因此,无论是从教育的双重属性角度来看,还是从我国国情国力来看,要满足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教育投资层面必须做到政府、社会、个人的多元支撑,应实现非义务教育在政策引导下合理化有偿收费,并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教育服务业。
教育不仅产出人力资本,带来直接的经济价值和知识技术等的无形资产,更能为受教育者本身带来回馈和收益。教育事业强大的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溢出性和为个人自身带来的丰厚回馈使得教育投资必然只有呈现二元化才能激发产业本身的潜力和效能。
将教育事业正名为教育服务业,使教育本身即能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均衡地域发展格局,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平,得到政府多渠道的财政支持和政策优待,更能在社会资金和个人资金的投入下拔高国民受教育层次,培养多批次的专业人才和顶尖人才,并按照个人意愿自由发展,丰富人力资本格局。
现代学术界对教育服务业的认识,更加强调了教育的经济属性和服务性,对投资收益关系给予了更清晰的界定,使现代教育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范围,产业内的资源配置更加有效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并转换经济发展模式是经济长期稳定协调发展的必行之路,发展低碳经济是占领发展先机的保障,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利于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增加就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第一,发展低碳经济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阶段,碳强度高且具有重工业化特征的行业正相继进入快速发展通道。第二,发展低碳经济有巨大的环境效益、能源效益。低碳经济的出现和低碳经济的应用不仅降低了对能源的使用强度,更为能源使用结构提供了新的选择,缓解对一次能源的依赖程度。第三,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创造大量的绿色就业机会,提高国家与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作为未来国际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低碳经济可以带来诸如贸易条件、国际市场份额、技术竞争等的优先因素,增强国家的贸易竞争力。
不同于其他高碳产业,教育产业从事知识、科技以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产业本身从投入产出角度看,属于服务业。服务业的万元gdp能耗远低于平均万元gdp能耗,同量能源在第三产业的效率远高于其他产业,因此教育服务业从一般的投入产出角度来看,属于低能耗产业。大力发展教育服务业,提高教育产出占gdp的比重,可以从更长远的观点带动经济的新模式转轨。
因此,由教育服务业带动的经济向低碳化转型的力量不可小觑,如何利用教育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人才结构的转型和绿色就业,是进一步的体制问题和流程实际操作问题。就教育服务业本身而言,能源投入基本上是供应教育服务业的环境在产出方面,教育服务业所传授和研发的知识与科技则是未来知识经济的基石。
我国工业化处于无法跨越的重化工业阶段,高碳发展是此阶段的特点之一,虽然经济总量攀升较快,但当前的经济结构无论是地域结构还是经济实体本身的产业结构,都具有较强的二元化差异,使得转型的经济基础不甚牢固,表现在经济发展的强度够但纵深上问题较杂。城乡二元化和东南沿海和中西部内地的二元化发展差异使得经济低碳问题也不得不考虑二元化的风险,即广大农村的低购买力不能承担企业低碳发展的成本;中西部城市也未必跟得上经济转型的步伐。因此,想要跨越这些瓶颈式的问题发展低碳经济,发展教育服务业,提高科技水平,降低技术使用成本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经济和产业的低碳化从根本上取决于科技的创新进步和技术在生产领域的运用,《京都议定书》基于这个认识,在初期并未对发展中国家提出碳排放限制指标,并要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低碳技术援助。低碳经济的核心是相关联的产业链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清洁能源、绿色建筑和新能源汽车等的消费产品。利用科技研发对第二产业部门中的高碳行业进行低碳技术改造,也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以技术为先导发展低碳经济,从能源使用的源头的技术创新,可以实现从研发阶段到终端产品的整个产业链的低能耗。以基于技术革新的能源多元化来淘汰落后产能,可以逐步降低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消费比重,改变能源现状的结构性缺陷,确保我国能源供应的安全,使产业结构转型更加顺利和高效。
不论是科技降碳、产业降碳、还是低碳化生活,归根结底都是依靠人运作整个流程,最终达到低碳化生产生活的目的。我国经济、社会、产业的低碳化发展必须有与之相应的低碳教育体系,一方面树立人民的低碳理念,通过理念的普及和低碳基础设施建设的跟进来普及、带动生活方式的真正低碳化;另一方面利用高等教育来培养低碳行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利用高校科研机构开发低碳技术,提高高新科技的实际应用能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种业已形成的社会经济模式必定有其内生的与之相配合的社会价值观念、行为标准,一种社会经济模式的兴起和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媒介作用,通过教育使劳动者形成“低碳意识”,拥有“低碳素质”是社会经济模式发展的人力资源的“软资本”。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很多特性与绿色低碳相悖,社会环境中的低碳教育可以通过在全社会持续倡导低碳消费行为来引导;从九年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抓起向灌输低碳观念是可以改变一代人价值观的教育工程。
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是相关科研的发展为低碳经济提供技术支撑,唯有发挥教育产业的经济功能,使高校成为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的第一平台,利用高等教育为低碳领域直接培养专业,人才和相关领域的人力资本。各个大学在专业设置上要兼顾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前景。如新兴的环保设备工程专业、环保技术专业都能直接培养高专业能力的低碳领域人才,为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人才基建,并提供人才争相竞技的场所。而各个高校所成立的低碳研究中心、低碳技术研究课题等,通过和著名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办学和试验基地,“高校研发―企业实验”成为一些低碳技术出炉运用的模式。
由此,教育服务业在产出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在基础教育阶段也即学前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着力为低碳经济塑造劳动者的低碳意识,普及低碳价值观;在人力资本形成的职业教育阶段着力为低碳经济培养专业对口的低碳行业人才,通过在劳动力身上凝结低碳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以及能力,使高等教育培养行业专属的人力资本,创造绿色就业。通过教育优化国家人才结构,是实现国家劳动力结构转型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先导。
服务业的论文篇十五
问题提出:当今人们追求的不止是物质生活且越来越重视精神上的享受,所以企业和学术界不断的在研究着怎样让顾客满意并且达到行为上的忠诚,因此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是人们一直热论着的话题,虽然二者的关系不断的被研究再研究,但顾客满意对顾客忠诚到底有什么影响呢?这就是本文所研究的方向。
选题意义:在现今进行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的相关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关系着一个企业的发展趋势,本论文参考了很多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的文献,然而研究他们之间的关系的很多,但关于顾客满意对顾客忠诚的影响研究的却很少。
本文参考整理文献后,发现国内外研究的只有两者之间的关系或是带水而过的点了一下,并没有具体的研究过顾客满意对顾客忠诚的影响,所以本文在原有的基础上在进行具体的阐述和总结,让企业清楚的意识到顾客种定义,但始终都没一个统一的界定,本研究对顾客满意做出了综合的整理,并认为顾客满意是消费者在购买选择产品过程中,由于产品本身的属性、价值;售前、售中、售后服务质量、态度或周边的环境等影响,给消费者的一种心理反应和评价、判断态度。顾客忠诚也有很多不同的定义,然而整合后本文得出顾客忠诚是顾客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企业产品或服务不断高频率的重复购买或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保持选择偏好,甚至将该企业产品或服务视为唯一的选择倾向。
第二、本论文论述了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在定义、价值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然而在美国b2b信息提供商walkerinformation在五大通信行业部门服务的“通信服务行业顾客忠诚度报告”调查结果发现,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二者的关键性区别可用这样一个事实来说明:没有一个被调查的通信行业企业敢说自己的客户哪怕只有一半是忠诚的,但几乎所有通信行业的企业都声称自己的客户满意度至少达到75%。
可以看出,满意并不等于忠诚。最后本论文再用满意程度和忠诚类型来区别开来两者和衡量预测来区别。第三、影响顾客忠诚的因素很多,顾客满意只是其中之一,但不是惟一的决定因素,顾客满意会直接影响顾客忠诚的形成。另有间接的顾客满意感会通过顾客的情感性归属感和持续性归属感,间接地影响顾客的忠诚感。顾客满意是促成顾客忠诚的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有一点在学术界研究形成了共识,就是顾客满意是影响顾客忠诚最重要的因素,顾客满意驱动顾客忠诚。根据以往研究中满意对忠诚的影响,本研究主要侧重于满意一定会带来忠诚。本论文主要研究了顾客满意直接影响顾客忠诚;在销售过程中满意对忠诚的影响;顾客群体的满意对忠诚的影响;在双因素理论中满意对忠诚的影响等。
论文安排
时间任务安排
收集资料
确定论文题目方向
文献收集
文献阅读、摘要
文献精读
整理文献目录
2、何艳,欧绍华.满意顾客的忠诚度影响因素研究【j】.求索.20xx(4)
服务业的论文篇十六
: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现代服务业自身业态模式不断创新并日益成为诸多产业的纽带,推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本文结合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征,分析海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并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出思路及建议。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业的领域不断拓宽、范围不断扩大、新的产业形态不断出现。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当前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以及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2012年国家科技部发布的第70号文件,现代服务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它既包括随着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态,也包括运用现代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提升。
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创新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所在。现代服务业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即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人才密集、高附加值、低消耗、新兴性、辐射性等。目前,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分类将全世界的服务部门分为11大种类143个服务部门/项目。其中,现代服务业主要涉及九大类,即:商业服务,电子通讯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现代服务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越来越明显,改造提升了传统产业。
(一)信息科技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加速器。
以数字化和互联网为核心的第三次产业革命正在重新塑造诸多产业的边界。在全球服务业发展历程中,新技术革命通过改变商业模式和管理方式深刻影响传统服务业,同时技术不断突破又催生大量新兴服务业。美国是全球服务业最发达的国家,1993年美国政府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成为现代服务业开端的重要标志,服务业不断向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方向发展。2000年至2005年5年期间,信息服务业成为美国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年均增长32.2%,接近同期服务业平均增速的2倍,其中it设备的投资占现代服务行业设备总投资的75%以上。从我国的发展情况看,信息技术与管理等多学科交叉形成的技术服务也成为近年发展的热点。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整体交易规模达8.1万亿元,近3年平均增速达到30.1%。金融领域,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创新活动正成为当前引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亮点。近些年来,第三方电子支付、移动支付以及网络贷款等业务的快速增长,我国金融领域在存在较多管制的背景下,传统金融机构正借助互联网平台获得更多的拓展空间并进行深刻变革。
(二)生产性服务业是当前现代服务业最具活力的部分。
新经济增长理论指出,知识和技术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只有在与分工相结合时才能够进一步显示出来。生产性服务业是从企业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分离和独立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是社会化分工的结果。生产性服务业既是制造业的延伸,又是现代服务业中最具活力的部门。从统计数据看,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的比重普遍在60%~70%之间,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40%。随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边界越来越不明显,出现了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生长的趋势。生产性服务业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社会再生产环节之中,研究开发、产品设计、物流管理、品牌营销和金融服务等使得企业对加工制造环节的依赖性减少,技术、管理和信息等生产性服务活动越来越具有战略环节的性质。据oecd的统计,其成员国制造业增加值中通过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所创造的增长值高达25%~30%,部分国家甚至达到50%。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公司通用电器(ge)收入总额中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收入所占比重2004年为63.32%,通用汽车公司(gm)下属金融服务公司2004年利润占gm全部利润的80%。
(三)集聚集群体现现代服务业区域布局的重要特征。
与制造业相比,现代服务业集聚效应更加明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依托交通枢纽和信息网络,以商务楼宇为载体,将相关的专业服务和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合理有效的集中,在一定区域内实现互联互通与产业协调。集聚区具有资源共享、服务网络系统和品牌效应的特征,客观上为该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构筑起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在经济总量、经济结构和人口因素等驱动下,服务业集聚模式会由单一的大型cbd(******商务区)模式向多极化、分散化发展,在原来的基础上演变扩展成若干个微型cbd,即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为解决中心城区商务功能过度集中的矛盾,以伦敦、纽约、******为代表的世界级城市,都经历了单个cbd到微型cbd网络初步建立的过程。其中,伦敦的微型cbd由传统的市中心扩展出来,纽约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分阶段逐步形成布鲁克林、长岛、哈德逊广场等微型cbd;******逐步形成了品川、六本木等30多个微型cbd。多点发展模式更强调产业集群功能的可持续发展,兼顾综合功能和生态功能,体现了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且多元化发展的国际趋势[1]。
(四)国际大都市现代服务体系中金融业核心地位凸显。
金融业是现代服务业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金融业自身又有聚集、引导和配置资源的特殊功能,对现代服务业的整体发展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全球著名的国际大都市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大都以金融商务为核心,典型的代表有纽约、伦敦、******、新加坡、香港等。通过金融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突出了现代都市对管理决策和要素集聚的要求,有效提高金融服务产品的核心供给能力,刺激面向全国甚至全球的市场需求。伦敦金融城在1。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积聚了云集了500家外国银行,180多个外国证券交易中心,是全球最大的国际保险市场,场外金融交易市场,基金管理中心和外汇交易市场。国内情况看,当前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合作区模式尤其引人关注,其中围绕跨境人民币业务、财富管理、资产管理、股权投资、要素交易市场建设、金融产品开发、金融******服务等金融领域的创新和突破对未来我国金融业改革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起到了很强的示范效应。
服务业的论文篇十七
摘要: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对现代服务企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为企业带来了崭新的发展前景,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营改增政策的实施,避免了重复征税现象,有效提升了现代服务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本文主要针对营改增对服务业的影响和对策展开深入的研究,以供相关人士的借鉴,旨在推动服务业朝着更为规范化、专业化的道路发展。
关键词:营改增;服务业;影响;对策。
目前,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在服务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掀起了一股全新的浪潮,已经得到了服务业内部的高度重视和关注。服务业要想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获得更高的竞争优势,就必须要充分发挥出营改增政策的应用价值,保证企业合理的税负,进而满足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需求。
一、营改增对我国服务业的影响分析。
(一)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税负。
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增值税可以抵扣进项税额,避免了重复征税现象,也就降低了企业的税负,对于小规模纳税人来说,税率为3%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税负,在有进项税的情况下,小规模纳税人可以向税务机关申请******,税务部门“手把手”教申请代,税务总局对此明确了纳税人申请代流程。据统计,截至到8月底,全国范围内试点纳税人为超过500万户,累计减税已经达到了将近6300亿元。企业税负的降低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1],比如进行科技研发、设备升级等方面。所以服务业必须要充分利用好营改增政策,获得更多的扶持。
(二)影响着现代服务企业的产业结构。
营改增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加快服务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級,将其分工逐层细化,增强产业之间的契合程度。而且税制改革大大提高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更好地“走出去”,加快了企业设备更新换代的效率,进而提升了我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三)影响着管理和会计核算。
1、在营改增实施以前,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都可以开具一般的。营改增政策实施以后,企业需要开具专门的增值税,且要求越来越严格,增值税额度也有了全新的规定,十万元为最高的额度,高额的可以进行独自申请,然而有着长时间的申请审批时间。
2、营改增政策实施以后,一些服务业由于要扣除掉一定的'税率,都必须要重新计算收入和成本。因此,对企业会计的影响程度越来越深,认真核算企业的各项费用,而且因为一些税可以进行抵扣,既而在核算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而财会人员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营改增在服务业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造成了企业税负的增加。
营改增政策的实施,虽然有效降低了企业税负,然而也有一些企业出现了税负不减反增现象。据悉,一些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存在着难以抵扣问题,主要是由于增值税进项税的抵扣有着明确的要求,服务业必须要具备完善的具体完税凭证。由于房地产企业有着众多的开发环节,很难将所需凭证及时收集上来[2],大大增加了扣税的难度性。一些行业税负的上升主要是由于营改增实施以后有着较高的税率,可以扣除的税额并不多,尤其是交通运输业和租赁业等,进而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税负的增加。
(二)增值税申报缴纳过程较不规范。
众所周知,增值税税率存在着较大的变动性,多档税率比较多,增加了税收机关的管理负担。税制改革实施以前,我国增值税税率主要分为17%和13%两档,小规模通过会采用简易征收法来进行增值税的征收,其税率为3%。在营改增政策实施以后,交通运输业的税率为11%,一些现代服务业的税率为6%。一些服务业在申报过程中,往往会通过不法手段,选择较高的税率来进行进项税额的计算,或者利用较低税率来进行销项税额的计算,使纳税申报出现了较多问题,其规范性严重缺失,不利于税务部门稽查工作的开展。
三、营改增在服务业中的对策阐述。
(一)加强和税务机关的交流和沟通。
现代服务业要和税务机关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沟通,正确认识企业税负不减反增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由于受到行业性质的影响。对于交通运输企业和物流业来说,人工费用是重要的成本费用,企业很难每年都更换固定资产,在设备更换之时,增加了企业的抵扣税,进而做好真正“减负”。同时,要建立健全财政补偿机制,在税制改革造成税负增加的前提下,相关部门要给予相应的扶持和帮助。税务机关还要积极了解企业出现的难抵扣问题,在双方相互研讨之后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以便于企业进项抵扣的降低。对于类似鉴证服务行业来说,主要成本难以获取抵扣项,可以采用降低税率和享受税收优惠等方式,企业要适当延长产业链,以此来制造抵扣项。
(二)制定完善的现代服务业营改增的制度体系。
首先,要将一般纳税人的认定标准适当降低,我国服务业对于一般纳税人来说,有着较高的认定标准,和一般纳税人的规定数量并不符合,造成了严重的重复税收现象,不利于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要适当降低一般纳税人的认定标准,控制好小规模纳税人的比重[3],带动小规模企业的发展。首先,增值税税率的级次也要适当控制,由于受到新税收政策的影响,增值税税率的级次有所增加,阻碍着征收赋税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税收部门要将基本税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减少税收级次。
(三)规范管理,提升征管水平。
营改增实施以后,税务部门对的使用和管理的规定比较严格,服务业要严格管理自身内部的,聘请专业程度高的会计人员,保证的规范使用。对于材料选购、产品生产以及产品售卖等经营环节来说,必须要配备专用的增值税。此外,要认真记录的购买和使用的相关信息,避免出现滥用行为。
营改增政策的实施,明显增加了我国的税收项目,难免会出现偷税、漏税行为,不利于我国征收赋税工作的开展。因此,有必要及时出台最新的税收政策,保证征管水平的提升。比如:税收部门要加大税收的管理力度,服务业必须要充分掌握好税收的相关知识,做好的保管、传递等工作,税收部门在税收发行时,要将形式进行简化,增加的辨识程度。
除此外,新税收政策,使纳税人的纳税义务时间规定、地点规定以及纳税期限规定等方面比较复杂、繁琐[4]。税务机关要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能,提升纳税人的纳税工作效率,提升税收部门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减少税率级次完善增值税税率。
单一税率的增值税征收制度,可以有效降低纳税人的税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满足增值税改革需求。单一税率在应税服务的实施,能够降低税收监督的难度,节省了大量的缴纳应税服务得纳税人成本。服务业要充分利用好应该营改增政策,不能过多使用实收减免政策,不再设置增值税低税率,以免加剧纳税人的税收压力,进而推动服务业的稳定发展。
(五)加强税收风险的防范。
服务业要想防止税务风险的蔓延,就必须要不断完善税收风险管理机制,了解企业所在地区的新税制制度规定,营改增政策在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规定,正确划分企业纳税等级,产品销售和提供服务等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构成内容,企业要结合自身的业务结构,正确划分纳税等级,进一步强化税务风险控制,将赋税压力保持在可控范围内。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增强服务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降低企业的税收成本,保证服务业能够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永葆生机和活力。因此,服务业要充分利用好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和税务机关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完善相关税收管理制度,不断提升企业财会人员的专业水平,深入学习新税制的相关知识,推动服务业能够更好地抓住机遇、并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陈俊波,蔡国新,康国荣。浅谈“营改增”对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影响[j]。全国商情,,(16):86—88。
[2]何淼。浅谈“营改增”对民营快递业的影响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05):71—72。
[3]徐海燕。浅谈“营改增”对扬州现代服务业的影响及对策[j]。商业经济,2015,(01):125—127。
[4]侯志才。营改增对抚州现代服务业税负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金融经济,,(22):143—144。
服务业的论文篇十八
摘要: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现代服务业自身业态模式不断创新并日益成为诸多产业的纽带,推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本文结合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征,分析海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并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出思路及建议。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趋势。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业的领域不断拓宽、范围不断扩大、新的产业形态不断出现。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当前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以及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及内涵。
根据国家科技部发布的第70号文件,现代服务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它既包括随着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态,也包括运用现代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提升。
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创新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所在。现代服务业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即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人才密集、高附加值、低消耗、新兴性、辐射性等。目前,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分类将全世界的服务部门分为11大种类143个服务部门/项目。其中,现代服务业主要涉及九大类,即:商业服务,电子通讯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现代服务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越来越明显,改造提升了传统产业。
(一)信息科技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加速器。
以数字化和互联网为核心的第三次产业革命正在重新塑造诸多产业的边界。在全球服务业发展历程中,新技术革命通过改变商业模式和管理方式深刻影响传统服务业,同时技术不断突破又催生大量新兴服务业。美国是全球服务业最发达的国家,1993年美国政府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成为现代服务业开端的重要标志,服务业不断向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方向发展。至5年期间,信息服务业成为美国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年均增长32.2%,接近同期服务业平均增速的2倍,其中it设备的投资占现代服务行业设备总投资的75%以上。从我国的发展情况看,信息技术与管理等多学科交叉形成的技术服务也成为近年发展的热点。20,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整体交易规模达8.1万亿元,近3年平均增速达到30.1%。金融领域,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创新活动正成为当前引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亮点。近些年来,第三方电子支付、移动支付以及网络贷款等业务的快速增长,我国金融领域在存在较多管制的背景下,传统金融机构正借助互联网平台获得更多的拓展空间并进行深刻变革。
(二)生产性服务业是当前现代服务业最具活力的部分。
新经济增长理论指出,知识和技术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只有在与分工相结合时才能够进一步显示出来。生产性服务业是从企业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分离和独立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是社会化分工的结果。生产性服务业既是制造业的延伸,又是现代服务业中最具活力的部门。从统计数据看,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的比重普遍在60%~70%之间,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40%。随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边界越来越不明显,出现了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生长的趋势。生产性服务业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社会再生产环节之中,研究开发、产品设计、物流管理、品牌营销和金融服务等使得企业对加工制造环节的依赖性减少,技术、管理和信息等生产性服务活动越来越具有战略环节的性质。据oecd的统计,其成员国制造业增加值中通过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所创造的增长值高达25%~30%,部分国家甚至达到50%。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公司通用电器(ge)收入总额中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收入所占比重为63.32%,通用汽车公司(gm)下属金融服务公司20利润占gm全部利润的80%。
(三)集聚集群体现现代服务业区域布局的重要特征。
与制造业相比,现代服务业集聚效应更加明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依托交通枢纽和信息网络,以商务楼宇为载体,将相关的专业服务和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合理有效的集中,在一定区域内实现互联互通与产业协调。集聚区具有资源共享、服务网络系统和品牌效应的特征,客观上为该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构筑起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在经济总量、经济结构和人口因素等驱动下,服务业集聚模式会由单一的大型cbd(******商务区)模式向多极化、分散化发展,在原来的基础上演变扩展成若干个微型cbd,即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为解决中心城区商务功能过度集中的矛盾,以伦敦、纽约、******为代表的世界级城市,都经历了单个cbd到微型cbd网络初步建立的过程。其中,伦敦的微型cbd由传统的市中心扩展出来,纽约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分阶段逐步形成布鲁克林、长岛、哈德逊广场等微型cbd;******逐步形成了品川、六本木等30多个微型cbd。多点发展模式更强调产业集群功能的可持续发展,兼顾综合功能和生态功能,体现了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且多元化发展的国际趋势[1]。
(四)国际大都市现代服务体系中金融业核心地位凸显。
金融业是现代服务业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金融业自身又有聚集、引导和配置资源的特殊功能,对现代服务业的整体发展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全球著名的国际大都市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大都以金融商务为核心,典型的代表有纽约、伦敦、******、新加坡、香港等。通过金融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突出了现代都市对管理决策和要素集聚的要求,有效提高金融服务产品的核心供给能力,刺激面向全国甚至全球的市场需求。伦敦金融城在1。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积聚了云集了500家外国银行,180多个外国证券交易中心,是全球最大的国际保险市场,场外金融交易市场,基金管理中心和外汇交易市场。国内情况看,当前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合作区模式尤其引人关注,其中围绕跨境人民币业务、财富管理、资产管理、股权投资、要素交易市场建设、金融产品开发、金融******服务等金融领域的创新和突破对未来我国金融业改革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起到了很强的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