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农村重新规划(通用20篇)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它连接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在写总结时,我们应该保持客观、简明扼要的风格。以下是一些写作总结的精选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农村重新规划篇一
20,在县新村办、镇党委、政府的指导和帮忙下,水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其他各项新农村建设工作也顺利开展。年水村将主要透过以下四个方面继续做好新农村建设:
一、加大示范村、整治村建设工作力度。
我们以在水村开展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试点为契机,按照“科学规划、集约利用、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来整治村庄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建设特色民居、加强生态保护,并用心探索出一条适应全村实际的新农村建设道路,为全县铺开新农村示范村工程建设积累经验、带给借鉴。以此来推动我县新农村建设、土地集约利用和新村建设构成亮点、创出特色、走在前列,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二、加强村庄环境整治,完善垃圾处理体系。
今年2月下旬,伏岭镇将展开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试点工作。全镇镇干部、村干部将带动群众一齐参与“亮化环境、美化家园”的环境整治活动。力争将垃圾定点收集、定期清理,农户垃圾集中处理率要到达90%以上,人居环境质量要得到明显改善,较好地转变农村群众的卫生观念。
我们今年将继续完善试点经验,用心破解水村卫生、运作、标准等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用心性,透过走市场化与公益化相结合的道路,建立健全管理体系;注重实际效果,坚持长期运作,构成长效工作机制;及时推广,创造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工作经验,推动农村卫生综合化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运作道路。
三、做好村道徽派改造工程
今年将在完成障山公路两旁徽派改造的续建工程上,做好水村村道徽派改造工程。完成村规划修编,拆除所有露天粪坑,建造公共厕所,完成村内供电线路改造。
四、做强农家乐休闲旅游产业
我镇2015年将进一步完善“农家乐”发展协调机构,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由农办牵头,其他部门联动,统一规划,加强协调,合理部署,有序开发,使“农家乐”真正成为促进水村农民转业转产、脱贫致富、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产业。我们结合水村当地资源和优势,在发展农家乐中真正做到“一点一品、一村一特色”,不仅仅不类同其他地方、模式,而且做到其他地方、模式无法模仿我们,始终维护“特色、创新”这条生命线。
农村重新规划篇二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样离不开规划。为了高标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市把各乡、镇、街道办事处村庄布点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村庄建设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工作,聘请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我市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和试点村进行了规划设计,为我市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目前,该方案已经下发各乡、镇、办事处和试点村,各乡、镇、办事处和试点村正在按规划方案的要求,进行新农村建设工作。同时,省、宣城市和我市建设设计部门,为新农村建设设计了一批不同类型、各种风格的新农村住宅方案,供广大农民选用。这些设计方案经济适用、造型新颖、布局紧凑、地方文化色彩浓郁、施工组织简便,符合国家现行技术规范和要求,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
村庄布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人为本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步骤,对新农村建设中各乡、镇、办事处的村庄布点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组织动员和支持引导农民自主投工投劳、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新型农民住宅
规划原则
1、以人为本,尊重民意。
在村庄布点规划中,强调政府主导作用,自始至终突出农民在规划中的主体地位,本着农民自愿和尊重民意的原则,发挥农民积极性,不搞大包大揽,增加农民对村庄布点规划的知情权、参与权。
2、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现有村庄的区位、规模、条件进行规划建设,从当地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不搞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不盲目攀比。
3、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村庄布局要体现两个要求,一是有利生产,符合合理的农业生产半径的要求;二是体现方便生活的要求,符合当地村民生产生活的习惯。
4、合理集取,节约用地。
村庄规模要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有利于农村基础设施的配套。规划应与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按照“统一规划,相对集中,适度规模,分布实施”的要求,实现土地的集约使用和耕地的占补平衡。
5、突出特色,弘扬个性。
充分考虑丘陵、山区等不同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人文习俗、地方特征的要求,切实保护并弘扬村庄特色,防止千村一面。
6、适度超前,建设配套。
坚持近远期结合,按照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经济配置规模要求进行公共设施布局和市政设施配置;规划保留村庄应优化布局,加强配套完善,规划撤并村庄宜维持基本设施条件。
规划内容
此次规划涵盖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内容,包括现状概况分析、产业发展规划、村庄布点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等各项内容,是指导各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规划目标
以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科学发展道路,使新农村的建设规划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与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交通道路等专项规划相配套,力求体现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使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完美结合,主要规划目的有两项:
1、合理整治村庄,优化完善配套,提高人居环境。
2、保留原有风貌,保障生态建设,形成地方特色。
规划设计理念
新型农民住宅底层结构图
1、生活高质化 农村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即使是农村地区,其生产、生活、娱乐等生活方式不断高质化、城市化。
2、服务社会化
乡村城市化需要社会服务设施、基础设施高度的健全,并形成完善的网络体系,使整个城乡地区真正做到服务的社会化、网络化。
3、环境生态化
农村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维系着整个区域的生态平衡,其发展仍应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保育为主,并充分体现其皖南山区农村的特色。
4、形象特色化
以提高农村地区生活水平、改善农村生活质量和人居环境为目的,村庄建设需要寻求适合农村的建设模式和居民生活习惯,追求农村风貌的高品质和特色化。
优秀新农村住宅设计方案选
小康居
美丽富饶的宁国,山青水秀,人杰地灵。随着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宁国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为了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方便日常的生产、生活,做如下设计。本方案占地面积为160m2,建筑面积152.3m2,上下两层,设客厅、厨房、餐厅、卫生间、卧室、储藏室及阳台,附属养殖用房2间。
和功能性;二层两卧室间未设计固定隔墙,住户可根据自己需求自由隔断。为方便使用,特设计了一阁楼层,它既能储藏日常不用的杂物间,又提供了更大的晾晒和夏夜家庭聚会纳凉场所。该平面功能合理,充分利用空间,布局紧凑,经济适用。在立面设计上,主要考虑这些区域农民生活逐步城市化,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上都比较现代化。因此,在造型上更多地融合了现代元素(三色砖、玻璃瓦、线条等),但在屋顶上还是继承了传统的坡屋顶造型,更好地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新颖大方、施工方便、造价经济,深受当地居民的喜欢。
农村重新规划篇三
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县委、县政府的统一要求,现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小雄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保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紧紧围绕自加压力、争先进位、负重拼搏、重振雄风,精心打造“平安小雄、生态小雄、活力小雄、潜力小雄”的发展思路,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是:“五新一好”,即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培育新农民;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以创建文明村镇为主导,塑造新风貌;以“亲民、为民、富民”活动为抓手,创造好班子,使村镇基本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产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村镇标准。
积极借鉴“项目推进年”活动的成功经验,树立新农村建设项目化管理理念,按照以“群众需求定项目”的工作思路,深入调研、精心策划项目库建设,以下发《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表》和《拟建项目调查表》、召开村民代表会议、上门征询等形式广泛征求群众、党员干部、专家意见,集众人智慧,抓好项目的排查、筛选和论证工作,以明确项目目标要求、具体措施、投资概算和相应责任人等为重点做好项目库的策划和细化工作。同时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在产业发展、新村建设、社会事业、民主政治建设上,结合各村建设现状、经济实力、资源优势,将全镇项目分为基础性项目、提高性项目和开发性项目。对于基础性项目,重点要解决群众目前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如“三清四改”、农业设施等基础项目。对于条件较好的村,鼓励其建设提高性项目,促进新农村建设标准向更高层次发展。
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政府引导、以民为主的原则,突出“富裕农民、改善环境、社会和谐”三个重点,积极实施四大工程。目前小雄镇各村初步确定五年规划项目共678个,计划总投资5019万元;列入镇级项目45个,其中产业项目16个,新村建设项目8个,年内实施项目26个。
1、实施农民增收“千元”工程。按照产业发展五年规划编制要求,充分发挥我镇滨海丘陵、滩涂、山林等资源丰富优势,进一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项目库规划中总投资2164万元,91个项目的发展,主要是以放养锯缘青蟹,脊尾白虾,缢蛏、牡蜊等水产品养殖业基地和青蟹品牌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为依托,以蜍下村大棚西瓜基地、塔坑村竹笋两用林基地、官塘村西兰花基地、毛洋村盆景基地和东湾村苗木基地、上董村罗汉松种植基地、西岑等村“乌牛早”茶叶基地进一步巩固扩建为抓手,加快推进特色水产、特色水果、特色蔬菜等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獭兔、长毛兔等特色畜牧业养殖,培育高效生态农业,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发展农技示范户,提高抵御市场风险和推广市场营销的能力和水平。
积极发挥环浦坝港工业聚集区的区位优势,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狠抓招商引资工作,积极推进鞋业“回归工程”,引导小雄籍外出办厂能人回家乡创办企业或以其他方式为小雄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有选择地发展特色工业和家庭作坊式生产。当前重点是要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加强农民素质培训,切实增强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千元”目标的实现,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落到实处。
2、实施新村建设“126”工程。继续利用土地整理、十百工程等有关政策导向,在前几年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实施新村建设“126”工程。即镇政府各办公室分别联系一个重点村,每村完成两项以上新农村建设项目,全镇每年完成60个以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根据前期调研,列入今年开始实施的项目共435个,重点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饮用水改造工程,同时大力开展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建立畜禽集中饲养点,建造公厕,建立村庄卫生保洁长效机制,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继续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力求把“村容整治”真正落到实处。
3、实施“文化兴镇”工程。大力发展农村科教文化事业,促进村民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升,选派镇属机关单位、中小学中的文艺骨干到各村担任村级文化指导员,开展以“我爱我家”为主题的娱乐比赛、文艺汇演等活动,使村民增强对家乡发展的使命感、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和激情。继续推进村级文化俱乐部建设,同时积极发挥现有农村文化俱乐部的作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并尝试扩展、延伸农村文化俱乐部的功能,把俱乐部改造成村级农民培训站,加大农民的素质培训力度,培养新一代高素质的新农民。同时大力支持共青团、妇联、老人协会在农村开展各项工作,进一步加强镇文体活动中心的建设,把“乡风文明”落到实处。
4、实施“一对好搭档”工程。以协调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关系为重点加强村级两委班子建设,进一步明确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职责,理顺关系,强化党支部的核心作用,同时贯彻好民主集中制,积极推进“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和议事规则建设,规范决策程序。通过党校培训、交流、外出考察等形式培养和强化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科学理论素养和政治素养,唱好“将相和”,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村两委的战斗力。进一步规范村级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村级重大事务票决制,村级财务联审联签和村帐镇代管等工作。同时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强化队伍建设,以村级综治工作站建设为龙头,建立为民服务长效机制、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治安防范应对机制,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村社会新秩序,确保“管理民主”落到实处。
一是加强领导、整合资源。组建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决策新农村建设行动的重大事宜,研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抽调6名镇里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具体负责新农村建设协调、指导、监督和考核。同时,实行办公室分片包干和脱产干部联村责任制,负责指导各村新农村建设工作,从而形成工作有人管、措施有人抓、问题有人解决的良好创建局面。
二是广泛动员、营造氛围。要采取有力措施,利用标语、板报、宣传广告栏、广播电视宣传新农村建设工作意义,营造人人关心新农村建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大合唱”,真正让老百姓认识到新农村项目建设主体是群众,得益的也是群众,从而变“要我建”为“我要建”。同时充分利用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组织村干部参观学习示范村建设经验,通过典型引路,让农民看到新农村项目建设的具体成效,以点带面,激发农民积极性,为开展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农村重新规划篇四
二、土地利用规划………………………6
三、产业发展规划………………………6
四、配套设施规划………………………7
五、农房建设规划………………………7
六、环境保护规划………………………9
第三章实施规划的措施及建议……………9
**县**乡**村新农村规划建设文本
第一章总则
一、**村基本情况
(一)地理位置
**村位于**县南部,**乡境内,东靠,南邻,西依,北接。
(二)地形地貌
*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村域内四面皆山,地貌为侵蚀台坎状低山围绕的构造山原,属典型的山区地貌,海拔在550米左右,土质多为沙壤土和粘壤土。
(三)范围及人口
全村幅员6306亩,耕地1368亩,其中:田地80亩。全村共有6个组,352户,总人口1333人,人均耕地1.02亩。
(四)经济与产业
*村村域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依靠农业种植、畜牧养殖和劳务输出。主要农作物有蔬菜、玉米、水稻、洋芋等,经济作物以核桃、柑橘、桃等水果为主,现全村已发展柑橘100亩,核桃100亩,桃80亩,畜牧产业以黄羊、生猪、小家禽饲养为主。
(五)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1、道路现状
全村现有进村主干道一条,全长4.5公里,红线宽度为4米-5米,为泥碎石路面;现有社道15公里,宽度3.5米-4米。现有3.2公里入户文明路。
2、电力现状
全村由县电力公司统一架设的农网供电,设有一个变电站,电力供应能够满足需要。
3、给排水现状
各农户现生活用水全依靠井水(红层找水)和使用涧水解决,水质一般。
厕所以旱厕为主,个别农户建有沼气池,人畜粪便部分进入沼气池进行处理,污水仍已直排为主。
4、通信、有线电视
全村已接通固定电话线,部分农户安装了固定电话,已通移动电话。有线电视用户极少。
5、公共服务设施及配套基础设施
该村有村委会办公室一处、小学一所、医疗点一个,均分布在三社,无固定垃圾堆放点。
(六)村庄现状情况分析
1、全村土地构成分析
一级分类二级分类三级分类字库村
编号名称编号名称编号名称面积(亩)
1农用土地
11耕地小计1368
112水田80
114旱地1288
12园地小
计370
121果园280
125其他园地90
13林地小计780
131有林地580
132疏林地200
15其他农用地小计129
153农村道路115
154坑塘水面9
156农田水利用5
2建设用地
20居民点及
工矿用地小计89
203农村居民点89
26交通用地262公路用地
27水利设施271水库水田
3未利用地31未利用地3111荒草地3567
合计6306
2、全村居民点现状分析
该村范围内,居民居住较为分散,村委会所在地相对集中有5个居民点,但都规模较小,最大的居民点居住有20户左右,全村居民点分布较乱。
3、农房建设质量分析
*村除8%属砖混结构村民住宅外,其余多为土木、砖木结构住宅,均为村民自建房,建筑时间参差不齐,建筑风格各异,配套设施不全,人畜未有效分离,总体质量较差。
4、居住条件分析
村内无公共绿地,无专门的公共活动场所,社会生活单调,居民生活、采暖以山柴为主要燃料,无统一垃圾回收和处理点。村内交通状况相对较好,6个社均通社道,90%的入户路为泥结石路,以公路和文明路为主的村社路网基本形成。
5、经济发展分析
*村属*乡规划确定的蔬菜,干果、水果规模发展区,今后乡域经济发展以第一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来带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农业方面,应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增加科技投入,继续发展以柑橘、核桃为主。在发展主业的基础上,持续扩大南江黄羊、生猪、小家禽的种养规模,增加收入。
二、存在的问题
(一)人多地少,全村人均耕地仅1.02亩。
(二)无支柱产业,农副产品生产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低,二、三产业尚处于萌芽状态,服务水平低。
(三)村民居住分散,人均宅基地面积大,住房平面布局较为混乱,利用率低,土地资源浪费。
(四)公共设施不全,无农民集中活动地点,无集中绿化和安全管理机制。
(五)基础设施不配套,村道路系统不完善。环境卫生差,禽畜养殖方式和养殖地点安排不合理,农户生活垃圾没有规范处理,环境污染严重。
三、规划依据与原则
(一)规划依据
1、国家与四川省的村民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2、《村庄规划标准》;
3、《全国村庄整治工作会议材料》;
4、《*乡集镇规划》;
5、《*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
6、《*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7、《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条例》;
8、国家、省、市、县关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见;
9、县委、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
(二)规划指导思想
坚持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通过有效的措施发展村庄自身建设,改善居民基本生活条件,提高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在此基础上达到发展经济、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逐步发展成为繁荣、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规划原则
1、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结合该村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统筹兼顾,综合布署该村的各项建设项目。
2、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使村庄的各项建设规模、速度同当地经济发展、人口增减相适应。
3、合理用地,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
4、合理布局,配套建设,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5、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统一规划村庄产业、绿化、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设施。
6、保护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突出地方和民俗特色。
7、遵循:“规模适度的村庄布局,川北民居的建设风格,功能完善的配套设施,生态良好的自然环境,规模发展的产业结构”的规划原则,大力实施“村庄发展治散、基础设施治缺、村内建设治空,村容环境治脏,农户住房治乱,产业发展治多”,确保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基本改变。
规划年限:近期:xx年至xx年;远期:xx年至
四、规划重点与基本思路
(一)规划重点
1、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土地整合,对原有破、危房进行拆除整理,在规划用地范围内就近集中,规范建设。
2、完善基础设施以及配套公建,满足居民生活、生产的需要,铺设给、排水管网,电力、电信、光纤、电视线路,生活污水的分散(沼气)处理,对村内水沟、水塘、堰渠等水利设施进行整治和修缮,村内设置公共厕所、垃圾处理点等设施。
3、对村庄环境进行整治,重点处理好人畜关系,采取适当措施美化环境,在适当地点增加公共绿地,满足村民修闲娱乐活动的要求。
(二)基本思路
以现有条件为基础,加大科技投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整治村容,突出特色,加快建筑风貌形成,主要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五、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标美公路进村、文明道路入户;人饮工程进村、安全用水入户;
农网改造进村、电视电话入户;环境整治进村、美化家园入户;
特色产业进村、富民项目入户;科教文化进村、文明新风入户;
民主法制进村、遵纪守法入户;党的建设进村、党员帮扶入户;
(二)经济发展目标: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动字库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三)社会目标: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字库村生产、生活、休闲、娱乐等基础设施合理配套,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村民生活水平得以巨大提高,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四)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目标:示范点内道路硬化率达100%,用电普及率达100%,安全饮用水合格率达100%,电视通讯信息网络基本实现配套,配置必要的教育、文化、卫生等生活服务设施。
(五)生态环境建设目标:清洁能源普及率达100%,生活污水沼气化处理达80%以上,规模化养殖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0%,实现垃圾集中堆放清运。
农村重新规划篇五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突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居民点向小城镇集中,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盘活农村存量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缓解建设用地紧张局面,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特制定本方案。
充分利用国家“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政策,通过开展许家台乡新农村建设,破解当前城镇建设发展中面临的土地制约难题,探索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和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加快城乡一体发展的有效途径,为全县乃至全市实施迁村并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路子、积累经验。
许家台乡新农村项目的基本思路是:以村为单位整体实行“以地换房”,农户按“拆一还一加优惠”办法实行“以宅基地换房”。所置换出土地用于商品住宅区开发建设,收益用于平衡农民还迁住宅建设投入。
对原村庄占地进行复耕,用于周转用地指标的占补平衡。
在实际操作中把握以下原则:
一是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二是群众自愿,政府批准。
三是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全乡总体规划为依据,各村有计划稳步推进。
四是政策扶持,市场运作。
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通过制定相关优惠扶持政策,引导和推动新农村项目建设健康开展。
许家台乡,地处蓟县西北部山区,是盘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一部分。全乡共辖15个行政村,总人口10036人,3087户,村庄占地面积2873.9亩。按照规划建设方案,新镇区位于许家台乡瀑水村附近,涉及拆迁全乡15个行政村,新农村项目总用地面积2700亩。
许家台乡新镇区可利用建设用地面积702亩,需要新增建设用地1998亩。按照土地整理复耕规划,拟复耕的13个村庄占地总面积2171.9亩。具体运作上,首批启动小米庄村、歇人场村、花甲石村三个村,一期建设规划建设用地面积627.5亩。
本着尽可能避让基本农田原则,并从新农村项目建设实际可行的角度,按照农民住宅建设与产业功能区同步启动的思路,根据许家台乡总体规划,确定一期建设用地周转指标规模627.5亩,用于农民还迁住宅建设。
建立政府推动、各村申报的操作机制,以乡政府为工作主体,村抓具体落实,形成乡村联动、统筹推进的格局。
1、乡成立新农村项目领导小组。乡党委书记卢旺任组长,乡政府乡长陈恩勇任副组长,党委副书记、政府副乡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和推动新农村项目建设的运行,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许家台乡新农村建设规划、土地整理复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拆迁补偿安置办法等,制定项目具体实施方案并负责组织实施。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2、各村在项目领导小组指导下成立村一级工作小组。负责组织群众履行民主程序提出新农村建设申请,并落实还迁、拆迁、土地复耕和维护稳定等工作。
3、以自愿为原则,由村民向村民委员会提出将现有宅基地交回集体统一规划使用,换取新镇区内住房的申请。
1、3月底前完成新农村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并完成招商,启动新镇区一期农民住宅建设和相关配套建设。
广州恒大集团盘山国际会议旅游度假中心项目坐落在我县官庄镇和许家台乡境内,县政府与其签定的合作协议中规定,广州恒大集团负责一期农民住宅工程建设和相关配套建设。
2、月底前完成新镇区一期农民住宅和相关配套,12月底前完成还迁。
在还迁工作中,以村为单位整体实行“以地换房”,农户按“拆一还一加优惠”办法实行“以宅基地换房”。
3、12月底前完成村庄拆迁及土地复耕工作。
农民迁入新村后原住宅由各户自行拆除,乡政府负责将原村庄旧址恢复为耕地。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乡成立新农村项目专项领导小组,村一级也成立相应专门工作机构,完成全乡新农村项目的建设规划调整等前期工作。
2、严格周转指标管理,强化监督落实。由县政府出台关于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的决定,县人大审议通过支持开展试点建设的决议,制定周转用地指标“总量控制、封闭运行、定期考核、到期归还”的具体管理办法。
按照新农村项目建设规划和实施进度计划,加强监督落实,不能按期则相应扣减建设用地指标。
3、依法民主操作,尊重群众意愿。遵照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规定,已完成前期情况调查,全乡15个村新农村建设同意率达到91.9%。对新农村建设申请、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办法、还迁方案等,严格履行民主决策程序,征得村民同意。由村民委员会与村民逐户完成房屋置换协议签订,协议纳入对原住房实施拆迁和土地复耕的条件。取得农户拆房退地的法定承诺,同时签订与村庄占地整体置换新建农民住宅的协议,保证按计划还迁、拆迁。
4、引进实体运作,市场化筹集资金。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引进实体开发公司具体运作,利用新农村建设置换出土地的开发建设收益,获取建设资金保障。目前已与开发商达成合作开发意向。
5、严把复耕重点环节,周密组织实施。已制定了土地整理复耕规划,在此前提下,制定土地整理复耕具体办法,明确复耕工作主体、复耕标准及相关政策。由乡政府组织村民委员会对原村庄实施拆迁并进行复耕。
农村重新规划篇六
(一)**村的发展性质:立足生态优势,以“蔬、果、牧”生产为重点,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大力培育劳务输出产业,实现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按照适当集中和个别整治相结合的原则,加大配套设施和村容整治力度;以农副产品规模生产和加工为重点,大力发展集体和民营企业,逐步将字库村建设成为生态农业的现代化新农村。
(二)村庄各规划年限人口规模:近期xx年村庄人口1380人,远期20村庄人口1420人。
(三)同规划年限相对应的用地规模:xx年,农业用地2756亩(其中耕地1400亩),建设用地控制在100亩以内,年农业用地3750亩(其中耕地1620亩),建设用地控制在110亩以内。
二、土地利用规划
一级分类二级分类三级分类近期用地远期用地
编号名称编号名称编号名称面积(亩)面积(亩)
1农用土地
11耕地小计14001620
112水田100120
114旱地13001500
12园地小计4001050
121果园300500
125其他园地100550
13林地小计800900
131有林地600700
132疏林地xx00
15其他
农用地
小计156180
153农村道路140160
154坑塘水面1013
156农田水利用67
2建设用地
20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小计100110
203农村居民点100110
26交通用地262公路用地
27水利设施271水库水田
3未利用地31未利用地3111荒草地34502446
合计63066306
规划建成核桃种植近期用地100亩,远期用地200亩;
规划建成桃种植近期用地100亩,远期用地100亩;
规划建成牧草种植近期用地300亩,远期用地500亩。
三、产业发展规划
(一)发展重点:一是蔬菜。建立和发展钟家湾基地,以特色大棚蔬菜为主;
四是劳务。每年劳务输出300人,以专业劳务为主,壮大劳务输出产业。
规划近期黄猴年出栏3000只,远期年出栏4000只;
规划近期生仔猴年出栏4000头,远期年出栏6000头;
规划近期小家禽年出栏115000只,远期出栏xx0只。
(二)经济发展目标:到xx年,全村人均gdp达到9000元,工业生产总值达到90万元,年均增长速度10%,农业生产值达到600万元,年增长速度10%,第三产业总值532万元,年均增长速度10%。到2020年,村级生产总值达到2300万元,年平均增长速度9%,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200万元,年增长速度为9%,第二产业总值达到200万元,年增长速度10%,第三产业总值1100万元,年均增长速度10%。
以xx年为基础,人均纯收入2100元,按每年8%的增长速度,到xx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到2020年达到4200元。
(三)社会发展目标:把**村建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农村,主要指标为:严格控制人口自然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近期人口自然增长控制在1%,远期控制在0.8%。人均公共绿地达到3.0m2以上。道路铺装或硬化率达到80%,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农村沼气使用率达到100%,电话普及率达到100%,电脑普及率达到50%。每户建沼气池,合理布局建公厕和垃圾收集点,保持村容整洁卫生。配套建成完善的小学,幼儿园、文化室、科普室、医务室、福利院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期内100%的青少年完成高中或中等专业学业,65%的劳动力具有专业技术水平。
四、配套设施规划
(一)综合交通规划:充分利用现状地形条件,结合各功能分区,创造便捷的交通环境和完善的新农村道路网络。
道路等级:村道路分为两级,由村级公路和文明路组成。村主要道路宽度6--6.5米,村内组团之间联系的环状及放射状道路宽度为4—4.5米,文明路宽度为1-1.5米,村公共服务中心均设置停车场。道路建设要达到标美路的标准,做到沟通、路平、坡缓、涵洞通。
居民点供水管网最小管径为dn50pvc管,按用户区位埋地敷设于地下。保留村民点用水由现有的自设取水水井作为生活用水和畜禽用水水源,并按照统一要求进行改造;水塘和水渠建设按农田水利灌概的统筹规划要求实施建设。
(三)排水规划:雨水应顺地沟沿道路边沟就近排放,宅院内雨水经雨水沟汇集排入整治后的雨水沟渠。规划区内现有雨水明沟底宽0.5米均为土沟,规划整治采用30cm厚水泥沙浆砌片石呈梯形明沟。
污水近期经沼气化粪池处理后用于农灌,污水排放量按用水量80%计算,污水管布置于村道路侧,支管接至每栋建筑物,材料用钢筋砼圆管。
(四)“三电一广”规划:供电由县城110kv变电站统一供给,改造现状供电网络,三相电网络覆盖率为100%,生活及公建用地量标准按300w/(日.人),生产用电按xxkw.h/万元的标准配送。
邮政电信规划设村邮政电信代办点一个,承担报刊杂志等邮政业务和代办电信业务。规范村内电信线路走向,完善数字通信和光纤网络。
提高电脑的普及率,增加村民对市场信息的了解,努力构建电脑信息网络系统。
广播电视和宽带网络系统,规划该村逐步同县城联通闭路广播电视和电脑宽带网络,使有线电视和电脑宽带网络覆盖率达90%以上。在村域内适当选址安装高音喇叭,以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
五、农房建设规划
(一)对于一些不适合入住和生活的房屋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造,力求具有川北民风,又提高室内外环境质量,适应现代化生活。
(二)建筑材料多为就地取材,碎石铺路,砖块砌墙,白灰沙浆勾缝等。
(三)路面处理,铺设应就地取材,选取自然古朴,却又透着当地民族文化气息的道路铺装,形式以现有道路为模板,加以拓宽、平整,体现农村自然风景。
(四)外观上采用川北民居风格,屋顶局部由坡顶进行装饰。建筑风格应保持其地方特色,建筑宜小体量、低层数,变化丰富,均应采用坡屋顶,与山型地势相协调,依山就势而建。建筑层高不超过3.4米,建筑层数不能超过2层,建筑脊顶坡度按1:2.5计。
功能组成庭院空间空间界定
人居环境1、拆除了一些多余的空间(如一些经常不用的附属房),增加了一些不够用的功能的房间(如一些不够用的设施房);2、对于一些不合理的功能空间进行了调整(如一些与家居房没分开的家畜房间进行了分开处理);3、每家每户都设置一个卫生间。打造庭院经济,局部设置花卉、蔬菜种植空间,并在庭院内部布置休闲空间,可以让村民尽享天伦之乐。对内部交通通行系统、绿化空间、居住空间及附属房进行了合理的整合及处理,并利用青石铺路,砖块铺地。
风貌特点
建筑风貌1、立面上设置一些比较突出的实木恒条,给立面上带来突出变化;2、立面白色沙浆抹灰。居住房采用假坡屋顶,一些附属房则采用坡屋顶形式,与前面的假坡形成呼应;3、用水泥或青石板硬化前面的前坝,并利用木栅栏进行少量的绿化处理。
(六)对现有农房采取固化政策,严禁乱修乱建,鼓励到新建社区集中联建;严禁乱修乱建,积极推行农民公寓式住宅。
(七)规划在社地合理安排村委会、村小学、村文化室、科普室、医务室等公共建筑设施,并规划建设农民超市、文化活动中心和农民技能培训点;在界牌沟设立垃圾集中堆放场。
公共建筑在平面构成和立面设计上,均新颖别致,功能完善,能充分体现现代新农村风貌。
(八)规划在、建立三个集中村民居民点,社点逐步并入**街道成为社区,并在该社区规划建设敬老院和民营工业加工区。
村绿地强调突出不同特色,考虑步行娱乐均可的丰富空间环境,设置坐凳、小品等。绿地采用草、树、土丘等富有变化的手法,体现高低错落,营造环境气氛。
(十)居民点内安装路灯,路灯的选型要与村庄的建设风格相协调,以保障安全和衬托村庄建设效果。
(十一)抓住*部门挂联*村的有利契机,组织成立文化宣传队伍,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六、环境保护规划
(一)保护环境建公厕,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以村为单位成立清洁维护小组,对共厕的市政公用设施进行管理和维护。在邓家坡居民点由小学厕所改造水冲式公厕一座,粪便通过化粪池进行处理排放,加强对污水进行治理,污水必须经化粪池进行处理后才能排入水体,村境内水体水质应达到三类水域标准。
(二)保护生态建沼气池和使用燃气,加强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提倡使用清洁能源,户户建沼气池,*年突破20口,力争xx年全村普及。
(三)保持清洁建垃圾堆放点,加强固体废弃物的处理,规划村垃圾收集点4个,对村垃圾进行袋装化收集,统一运往固定垃圾堆放场处理。
(四)院落绿化,通过整合院落空间,在室内种植乡土植物或果树进行绿化,结合步行交通系统及建筑的收放有序,使绿化渗透到每户的宅前屋后。
第三章实施规划的措施及建议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能力建设,大力实施县委提出的农村党建强基工程、榜样工程、接班工程和温暖工程,按照县委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以实现“村美、民富、班子强”为目标,坚持以“五改三建”为抓手,以解决“四难”为重点,努力改善农村条件,优化人居环境。
本新农村规划由*乡人民政府组织实施,由字库村委会具体执行,乡村应成立新农村建设机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新农村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规划要求和用地调整,不得擅自修改,确需修改必须经法定程序报原审批机关批准,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新农村规划批准后,加强规划的宣传,让村民理解、认识、支持新农村的规划建设,自觉维护和实施新农村规划。
加强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懂业务,思想素质高的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人员,以确保新农村规划的实施。
新农村规划批准后,及时制定近期建设详规,以便更好地指导新农村建设,运用“先控制,根据村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分期实施”的理念,逐步实现规划目标。
农村重新规划篇七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为了解我国农村建设情况,及时总结已有的典型地区建设经验,认真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决策部门制定更加具体详细的政策建议,由我委农村经济发展司与产业发展研究所共同组成联合调研组,于xx年10月8日至10日,前往xx省xx市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整理如下:
一、xx-xx市新农村建设的做法及成效
(一)xx市概况
xx市位于xx省南部,现辖18个县(市、区),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283个乡镇。总人口845万,其中农业人口677.56万人,占总人口的80%;国土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00.23万亩。3475个行政村,49139个村民小组。2004年,全市gdp达到398亿元,人均4710元,工业增加值97.7亿元,农业增加值114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38.35亿元,增长22.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84亿元,增长16.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53元。
(二)新农村建设行动的发起
加入wt0之后,我国农业面临着在国际市场上如何保持竞争力的挑战;农村税费改革之后,乡镇机构面临着职能转变的问题;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村面临着劳动力转移的难题。为找出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xx、市政府从2004年7月组织人员展开大规模调研,逐步理清了农村今后的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整合农村工作的资源和力量,通过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该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xx市于2004年9月提出并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主要内容是“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各地以建设新村镇为突破口,以“亲民、爱民、富民”活动为切入点,以村镇规划建设、“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和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突破口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新载体,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依靠群众、整体推进。
1、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开展新村镇建设。一是制定村镇建设整体规划。计划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所有村镇的规划设计工作,严格按照规划搞建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建立了科学的规划管理制度并制定了相应的村庄建设管理办法,形成科学合理的村镇规划管理体制,把村镇规划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二是全面开展“三清三改”工作。根据各个村不同的实际情况,按照“环境整洁、道路畅通”的要求,依靠村民理事会和村民代表会制定“三清”的标准,发动群众开展“三清”工作,制定了一系列保持农村卫生环境的村规民约,实行村民自治,建立村庄环境管理长效机制。
实加强主导产业基地建设,抓好产业化示范县、示范乡建设,形成基地带农户,“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三是建立农业支持保护体系。通过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应用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农产品市场和信息体系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体系,有力地支撑农业的发展。四是抓好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农产品的标准体系建设。大力组织实施赣南的脐橙、会昌的米粉、大余的金边瑞香、兴国的灰鹅、石城的白莲五个xx省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把全市主要农产品纳入标准化生产的轨道,把果业、生猪建成产值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3、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一是以市场为依托,以先进和实用技术、务工技能和三产服务培训为主要内容,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使18岁以上、45岁以下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基本掌握l至2门实用农业技术或务工职业技能。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整合现有的大专院校、职业学校、社会办学力量和企业培训基地等有效资源,构建农民培训体系。现已建立县、乡、村各类培训基地3929个,其中县级273个,乡级965个,村级2690个。建立农民知识化工程师资库,提高师资水平,组织专家遵循“规范、实用、通俗、易懂”的原则编写或选用培训教材。三是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方法,提高培训实效。各地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市场需求,广泛开展订单培训、协议培训;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农业主导产业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工作;对村两委干部、村级后备干部、农业生产和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进行以发展本地主导产业、经营管理等所需专业技能知识为主的大专学历教育。四是开展以遵纪守法、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着力提升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造就一批既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又有一定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移风易俗的新型农民。
4、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经济组织。一是按照“先运行、多扶持、后规范”和“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要求每个县的主导产业都要建立相应产业合作经济组织,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二是大力围绕“新品种、新技术、新组织”的要求建立健全良种繁育、农资供应、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体系,培育专业化的经济服务组织,全方面覆盖产业体系。三是对合作经济组织在资金上、政策上给予扶持,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能人牵办合作经济组织。
5、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塑造新风貌。一是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广泛开展道德、法律、文化、科普“四进农家活动”。二是以开展创评文明信用户、留守孩关心工程等活动为载体,创建精神文明。组织农民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反对封建迷信和宗族宗派势力,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三是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将行政村为单位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延伸到共同利益更加紧密的以一个或几个聚集的村民小组为单位的村落,创建村组理事会,促进民主管理。逐步把乡村治理纳入法制化轨道,提高农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四是进行文明村镇创建,重点建设一批标准高、示范带动能力强的村镇。五是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实现每村有一个宣传文化阵地等。
6、抓好基层领导班子。紧紧围绕“亲民、爱民、富民”活动,把以“三清三改”、村镇规划建设、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成果,作为衡量、检验好班子、好干部的重要标准。通过从全国各大高校选拔大学本科生到乡镇基层工作,夯实乡镇基层领导班子。全面实施乡镇领导干部农业专业技能过关制度,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提高他们带领群众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的能力3实施乡村干部“素质培训工程”,加强对乡镇、村干部的新农村建设知识培训工作。
市场调研报告 ·安全生产调研报告 ·社会调研报告 ·会计调研报告 ·产品调研报告
(四)新农村建设的成效
一是村庄面貌有了大大的改变,“脏乱差”现象明显减少。共完成了6674个村庄的改水,受益人口达74.0246万人;改厕67273座,受益人口达70.3836万人;完成通村公路3420.94公里,其中宽4.5米以上的公路l579公里,3.5米以下公路1841.94公里。推广“三格式无害化卫生户厕”后,农民跟城里人一样在家里上厕,而且无臭无味。农民说,用上这种厕所真好,又干净卫生,又能保证种田的肥料供应。
二是农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较大改变。新农村建设刚开始的时候,政府干部下来层层做工作,农民认为政府在搞形象工程。当农民看到了新农村建设给自己带来实惠的时候,观念逐渐开始改变。农民由“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建设家园的热情空前高涨。
三是干群关系得到改善。以前乡镇干部下农村时,是“要钱要命”,而现在是“送钱送物”。xx市农工曾新方说:“现在去农村,农民会拉着你去他家喝茶。”
四是节约了耕地。近一年来,全市共拆除破旧猪牛栏、厕所57648间,面积75万平方米。清理农民无序建房2925宗,共计345336.1平方米;其中占用耕地510宗,计98025.19平方米;依法拆除54宗,复耕6367.09平方米。
二、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
2004年xx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7388元和255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2034元和383元,属于欠发达地区。辖区内又属低山丘陵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xx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人均耕地面积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却率先发起新农村建设行动,形成了欠发达地区低成本推进型的赣南模式,其具体做法在广大中西部低山丘岭地区具有普遍的适应性,便于在全国同类地区推广。
(一)用人得当,领导先行
xx-xx新农村建设,是xx、市政府审时度势后发起的。其中,主要发起人xx、xx潘逸阳,是来自广东省的外调干部,中山大学哲学博士,其博士论文为《农民主体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以农村为载体、以农民为主体来进行的。这表明,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与地方党政主要决策者的开放意识、工作经历、知识层次具有密切联系。不论发起还是推广新农村建设行动,在现行体制下,地方党政机关领导班子尤其是首要领导的素质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当地新农村建设行动的成败。
(二)政府主导,农民主体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深入开展调查,全面掌握当地实情,制定切实可行、符合群众意愿的实施方案。通过强化宣传发动工作,公开扶持标准,创新补助办法,实行“以物代扶”、“以奖代补”。调研数据表明,公共设施中,政府与农民投资比例约为6:4,家庭设施中,政府与农民投资比例约为3:7。新村镇建设示范点由定点制改为群众申报制。村民自愿申报,愿意搞新农村建设的群众申报率达到80%以上的就定点,实行动态管理,择优选择定点,越积极、越先申请实施的农户就先实施,并给予较优惠的奖励政策,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同时注意维护和实现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发言权。在规划编制过程当中,吸引村民代表讨论,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认定,通过村民自己制定村规民约保证规划的切实执行。通过群众推荐、选举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老军人、老教师等有威望的人产生理事会,由理事会出面与广大群众协商化解矛盾,让群众做群众的工作,真正让农民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三)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从实际出发,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时,既要按照新农村的标准严格要求,又要切合实际、切实可行,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搞强行摊派,不搞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正确处理阶段性目标和长远性目标的关系,既要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打好基础,分步实施。
(四)因地制宜,科学指导
要深入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因乡镇制宜,因村制宜。在村镇规划上,要根据当地客观条件,科学编制规划;在新农村建设模式上,力求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格调新颖,形式多样;在方式方法上,先易后难,分步实施,不搞齐步走、一刀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五)建章立制,规范操作
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把符合客观规律的东西形成制度和规范,建立长效机制,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持续良性发展的轨道。只有健全长效工作机制,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健康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必须有长效机制作保证。
(六)整体推进,突出重点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广大农村点多面广,一方面要按照统一部署,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另一方面,又要从解决好农民关心的具体问题入手,找准突破口,根据当前的资源和工作力量,突出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分步实施。赣南市把发展新产业和“三清”工作全面启动,改水、改厕、改路量力而行。
(七)典型示范,以点带面
xx市各地在铁路、国道、省道以及公路沿线率先展开新农村建设工作,特别是在323国道、赣粤高速公路沿线,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农村示范点,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通过典型示范,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八)整合资源,优化配置
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范围广、对象复杂、难度大
新农村建设涉及到农村生产、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千千万万农户,投资范围广,投资金额大。我国农村各地经济条件、地域特征千差万别,基础设施投入和公共服务需求有很大差异。目前,国内一些地方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但大都刚起步,经验不足,区域性的成功经验是否适合在全国推广尚待验证。
(二)新农村建设缺乏法制化的制度保障
样面临法制化制度保障问题。由于各地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如果因领导人的轮换而使新农村建设行动出现多次反复,势必严重挫伤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农民的积极性,削弱党和政府的领导权威。新农村建设行动如何通过法制化途径,获得稳定的制度性保障,是今后面临的一大挑战。
(三)政府投入严重不足
全市自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累计投入的资金近5亿元,其中财政安排6300万元,捆-绑专项资金1.2亿元,吸引社会资金3.1亿元,资金投入中政府只占30-40%,农民占到60-70%,而目前xx的新农村建设尚未全面铺开,只是在点的层次上进行,覆盖村庄的数量比较少。根据对xx18个村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目前xx-xx农村要完成“六通”、“五改”、“两建”十三类待建的基础设施项目,包括政府和农户在内的各村人均总投入需要1913元,其中需要政府补助48%。从目前政府给示范村的投入看,资金缺口依然较大。例如,兴国县1年来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财政资金300多万元;兴国县4000多个村落,有能力搞示范的目前只有200多个,约占全部村落的5%;另外,道路资金缺口大,兴国县的交通经费只够建58公里,但已安排190公里的建设任务,政府补贴资金难以保证到位。
(四)资源整合困难
现有的许多涉农项目资金,由于来自不同的部门,在使用上难以整合起来,难以根据各地发展的轻重缓急安排使用,以发挥更大的整体效应。兴国县副欧阳巧文说:现有的支农资金比较分散,整合的时候不仅涉及到利益调整,还涉及到资金用途的改变,不符合资金的使用政策,可能会有一定的管理风险。
(五)农村土地管理法规不完备
土地法中虽然有“一户一宅”规定,却没有相应的实施细则。这使得在村庄整治改造当中,一户一宅的政策法律依据不够完善,在清理一户多宅的过程中,许多问题难以处理。如在拆除空心房的时候,农民会以老祖宗留下来的房子不能拆等种种借口拒拆。由于没有相关法律的规定,如果强行拆除会引发干群矛盾;如果不拆,又会影响整个规划的顺利实施。
(六)“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资金易突破省政府规定的上限
xx市通过“以物代扶”、“以奖代补”的方式激励农民投身于村庄公共设施的建设。例如修路,农民只有在铺好路基的时候,政府才会去修建路面。xx省规定的村内兴办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资金每人每年不得超过15元,农民为铺好路基所花的费用往往超过此限额标准。农民自愿的行为与省内现行政策规定相冲突,以致许多时候农民自愿筹资筹劳被视为加重农民负担。以兴国迳村为例,该村通硬化路待建费用需77万元,政府资助42%,农户分摊58%,村人口4211人,人均建路负担为106元,远远超过省里规定的标准。
四、政策建议
(一)选择不同地区先行示范,再逐步向全国推广
根据近郊、平原和山区等经济特征,在东、中、西部各找若干地区先行试点。可优先考虑新农村建设已经有一定经验的地方作为试点,如在xx-xx市。在总结各地经验,完善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再向全国其它地区推广。
(二)以法制化方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
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列入“十一五”规划,明确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未来5年国家重点投资的领域。制定并出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纲要”,明确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国家将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最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立法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的法律制度保障。
(三)扩大新农村建设的财政预算投入,单列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
制定财政预算时要单列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预算投入应能满足新农村建设阶段性投资的需要,并明确中央和地方配套资金的比例。近两年来,地方财政收入和中央财政收入的比例为9:11,配套资金比例可参照此执行。
(四)整合各项支农资金
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办公室,所有支农资金由该机构统筹使用。各地在村庄规划的指导下,根据项目向新农村建设工作办公室申请资金,各省、市、县设立分部,负责项目的审批、资金的拔放和监督。若部门资金由于利益整合困难,可考虑部门资金下到基层的弹性化和地方化管理,给地方更多的自主权。在现行体制下,对不太符合部门规定但合理的地方资金整合行为,给予灵活宽容对待。或者由涉农资金相关部门联合统筹资金的使用,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五)完善和制定宅基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相关法规
针对《土地法》中“一户一宅”的规定制定实施细则,对“一户多宅”的第二套以上的住房征收较高金额的宅基地占用费;或者修订法规,允许集体土地所有者以司法途径收回第二套以上的住房宅基地。制定并出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法》,为农村各类合作组织的发展扫除法律的障碍。同时给予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所办实体减免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扶持其发展壮大。
(六)进一步完善并尽快实施农民筹资筹劳管理新办法
随着经济建设的步伐加快,农村的发展也越来越快,取得的成就越来越多。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央和省市部署,我县自2015年2月起,坚持以“二十字”方针为目标,突出“建设新村镇、培育新产业、塑造新农民”这一主题,全面启动示范工程建设。
以下是有关我先县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
一、成效及做法
我县先后启动了两批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第一批确定的多个示范点到今年6月已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取得了新农村建设阶段性胜利;第二批选择的各示范村建设工程均已启动,村庄道路、改厕、下水道等硬件建设正在推进。主要做法有:
——抓村庄规划,绘就新农村建设宏伟蓝图。我县先后投入大批资金,聘请省级规划设计单位,完成全县村庄布点规划和示范自然村村庄建设规划。同时,安排建设设计部门按高中低档设计多种户型,免费提供给镇村和农户选择。另外,对有建设规划的村镇,要求县土地部门必须严格按照建设规划要求审批农民宅基地,没有规划的,在规划编制尚未完成前,一律暂缓宅基地和建房审批。
——抓凝心聚力,推进新农村示范工程建设。2015年,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第一批示范村进行以奖代补,并出台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方案,确定县直单位对示范村结对帮扶。对于第二批示范村,目前已有多个单位出资用于示范村建设。各示范自然村均组建了“五老”理事会,制定了理事会章程和村规民约,充分发挥了理事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理事、理财、监督”权力,突出农民主体地位,调动群众积极性。截止目前,全县大多数示范村都已建成水泥主干道和通户路,清理垃圾和杂草,拆除破旧圈舍及废弃房屋,示范村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抓产业发展,夯实新农村建设物质基础。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建立优质农产品基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创建国家、省、市名牌农产品以及绿色食品。二是推进“一镇一品”、“一村一品”建设。三是加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抓和谐构建,解决新农村建设民生问题。一是实施村村通工程。去年建成村级水泥路数十公里。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三是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投入大批资金,改造几乎所有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并且新建校舍。四是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大力投资改造和修缮多个镇卫生院,完善农村卫生网络建设;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全县86%的农户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的状况。五是加强社会低保体系建设。提高了低保标准,发放农村特困救助资金。六是实施饮用水解困工程,解决了2万多名群众饮用水问题。七是实施清洁能源工程,建沼气池。八是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全力培训,转移劳动力,是就业转移率达到新高。九是实施农机富民工程。全县新增高性能联合收割机近百台,农机总动力大大提高,并且发放购机补贴,鼓励人民机器耕作。十是实施村村通广播工程。投入大批资金,用于村村通广播工程建设。 ——抓乡风文明,丰富新农村建设内涵。在各村成立“禁赌协会”,加强村“红白理事会”建设,深化殡葬改革,推进移风易俗;开展“十佳文明家庭”、“十佳创业带头人”等评比,用身边的先进典型引导人、教育人、感化人。与此同时,本着“政府倡导、社会支持、农民自办”的原则,将民间艺人组织起来,精心培育一支支生在乡土、长在乡土、服务乡亲的文艺演出队伍,发展业余剧团。大力兴建村级图书室和文体活动室,建设农村文体活动室,建设农民科技书屋,每个书屋配备数以千计科技书籍和一台电脑。
二、问题和不足
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试点村的面貌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主要体现在:
一是思想认识存在误区。一方面,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少数地方领导干部没有拿出足够精力来研究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无论从理论学习上、政策研究上,还是实践探索上,都缺少实际行动,表面的东西多,实际推进的措施少。有的是思路不清,到底怎么抓、抓什么心中没谱。同时,少数镇、村干部因对建设新农村认识模糊,遇到资金等困难时就产生畏难情绪,缺少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另一方面,农民主体作用没有真正发挥。有的示范村群众认为建设新农村是政府的事,认识不到自己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对一些惠及自身的项目存在依靠政府投入的问题,不能够积极主动配合、投工投劳,等靠要思想严重,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意识没有树立起来,出现上头热、下头凉的现象。
二是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尽管我县已建立了“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社会赞助、群众自助”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但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庞大工程,这些资金还远不能满足教育、文化、卫生、道路等方面的建设需求。与此同时,一些帮扶单位或因客观自身财力有限,或因主观积极性不高,工作被动应付,截止目前,全县第二批示范工程县直帮扶单位中,只有极少数单位帮扶资金到位。
三是农民素质普遍不高。当前,我县大多数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都把重点放在了“村容整洁”上,而对“村风文明”投入甚少,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一方面,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另一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不足,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四是长效机制难建立。村庄整治建设层面的工作告一段落后,公共设施如何管理维护、村容村貌如何保持等问题,也必须建立一整套长效机制来管理。虽然我县在实践中摸索建立了一些机制,但还是初步的,不够完善,还必须建立起一套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深入推进的长效机制。
五是发展生产办法不多。我县农业总体上看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中,只是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不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功能单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政府协调成立的多,农民自发组建的少。协会活动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
三、对策与措施
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内涵丰富、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既要充分认识其长期性和复杂性,稳步推进,又要有只争朝夕、迎难而上的开拓精神。如何抓好新农村建设,我认为需要把握关键、突出重点,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一要更加注重思想观念的更新。新农村建设主导是政府,主体是农民。针对当前部分干部、群众在认识上的误区,要加强教育引导,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认识,防止出现片面性、盲目性和急躁情绪。要放手发动群众,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鼓励群众勇于创新,大胆实践,调动他们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要更加注重工作方法的创新。在示范工程中,要继续坚持“三清三改三整顿”,但在方法上,要采取“捆-绑式”的“组合拳”,把群众意愿与政府引导有机统一起来。比如把改路与“三清三整顿”捆-绑,把改水与改厕捆-绑,等等。同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势而为,不搞大拆大建。要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不过分堆砌和打造“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
三要更加注重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新农村建设不是要把农民固定在农村,固定在土地上,新农村建设必须与发展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探索让村民变居民、农村变社区的有效之路。要加大城镇发展和经营的力度,积极创新摸索土地置换等手段和方式,结合推进村民与居民的无差异待遇,出台促进政策,积极推进失地农民保险,解决农民进城后顾之忧等政策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四要更加注重民生工程建设。要从群众最关心、最盼望实事入手,认真抓好省、市确定的各项民生工程的落实,使民生工程与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相得益彰。要继续加大村村通工程实施力度,大力改造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发展”活动,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水平,全面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要巩固和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和工伤保险覆盖面,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要继续推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扎实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五要更加注重生产发展。要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壮大主导产业,突出“一村一品”产业发展之路,培育知名品牌,提高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做大做强高效种养殖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强化产业支撑,增强农业的整体竞争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和支持农户大力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鼓励企业与农民采取多种形式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扩大规模、优化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六要更加注重新型农民的培育。要通过“新型农民培训”和“阳光工程”,培训示范村群众;通过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现代新型农民,不仅是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生产经营型能手,更要是具体现代科学生活观念和卫生习惯的人,否则,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有可能是昙花一现。因此,要继续组织开展“文明进村、新风入户”为主题的乡风文明创建活动,在各村成立“禁赌协会”,加强村“红白理事会”建设,深化殡葬改革,推进移风易俗;开展“十佳文明家庭”、“十佳创业带头人”等评比。力争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和文明创建活动,切实提高群众素质,推进农村全面进步。
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要有长期打算,在发展规划上要有长远眼光,在产业发展上要有长期考虑,在制定目标上要把握关键,在工作开展上要有重点,同时通过全民动员、城乡互动、各职能部门上下联动的方式,共同促进我县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
骑车就更不要提了。那时侯村里养鸡的特别多,每条巷都堆着满巷的鸡粪,一到夏天更是苍蝇漫天,臭气熏天。还有随意堆放的垃圾堆。每天都呼吸着混杂着各种味道的空气。还有墙上那各式各样小孩们的“涂鸦作品”。
而如今,在全国范围建设新农村的总动员下,通过环境整治,目前各村主干道路基本上达到道路的硬化、村庄的绿化、河道的净化、路灯的亮化以及断墙残壁的拆除,彻底改变了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卫生保洁制度的健全,使环境卫生得到长效管理机制的保障,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二) 群众环保意识有了新提高。通过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群众不但对庭院卫
生意识有了转变,对公共卫生也有了讲究,树立起讲卫生、美环境的新意识,形成“人人讲文明、个个爱清洁、户户讲卫生”的良好氛围。现在垃圾不随处乱扔,家禽的粪便也不随处乱倒,都有了统一的安排和处理。现在到哪都是干干净净的水泥地,让人的心情也十分的舒畅。
(三)
物质生活得到新突破。以前农村人就只会守着那一亩三分地过日子,吃穿用都很简单随便,只要不饿着肚子,不冻着就很满足了。而如今在中国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农民也意识到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物质水平,开始不断寻求致富的道路。现在我们村里不仅发展了养殖业,还有很多小型的铁厂,煤厂等厂矿,同时给一大批的妇女门提供了就业岗位,现在每家都是两个人在赚钱,手里的钱多了,物质生活便有了提高,每天来村里卖东西的多的犹如赶集似的。什么饺子,鱼,鸡之类以前只能在过年吃上的东西现在随时都可以吃了。穿衣服也开始追求起名牌来。用的就更不用说了,什么电热锅,微波炉之类都上了农民的锅台。
(四)
精神文明建设得到新发展。物质生活上去了,精神生活也随着提高了,以前一到秋收后,不论大人小孩,都是在赌博。现在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夏天晚上在大队部跳舞,冬天则是扭秧歌,不仅扭正了村里的风气,还愉悦了每个村民的身心。
(五)
团结协作精神有了新转变。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群策群力,齐动手,齐出工,做了大量的工作。集体出资和群众集资紧密结合,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团结协作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挥。村领导还坚持把宣传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先导工程来抓,组织乡村干部深入一线,以对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充分利用会议、横幅、标语、黑板报、宣传橱窗等形式,宣传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
二:存在问题:
(一)
宣传发动工作不够深入,群众认识不到位。主要是宣传的力度和广度不够,再加上当
前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没有具体的标准,从而导致于少数村干部在认识上存在偏颇,误认为只要搞好村庄规划,建成小康新村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还未正确看待,有的认为这是政府的“形象工程”,领导的“面子工程”,误认为又要搞创建,又要搞验收。
(二)
村级积累薄弱,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配套资金大多要靠地方财政投入,而乡村两级财力有限,有的还背着沉重的农村债务(如普九欠债、历年欠款),有的村连村干部工资也难以正常兑现),部分解决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但仍然捉襟见肘,特别是诸如公共服务与活动陈地建设就没有列入发展规划。
(三)
劳动力转移滞后,农民难以“洗脚上岸”。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农民工转移培训和农民知识化工程,培养了一批适应进城务工的新型农民。但其效果仍然很不明显,所从事的主要行业依然是从事简单劳动的建筑小工、家政服务和制造行业,而且外出务工人员年龄参差不齐,大至60岁,小至15、6岁,究其原因还是现行农民知识化工程不贴近农村,不贴近农民,与农民的需求造成了脱节,因此培育新型农民任重道远。
(四)
农村公共文化事业严重“贫血”,塑造新风貌困难重重。在调研中我发现,农村电话、手机、广播、电视覆盖率虽然较高,但农村科技培训和文化生活相对脆弱,许多设施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使农村文化活动停留在自发的、散乱的、无组织状态,难以发展壮大。再加上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农村基本上在家的是儿童和老人,少数人仍沉迷于“赌码”等陈旧的习气主,难以跟上现代文明。
(五)
村干部队伍不稳,后顾之忧难以解决。年轻农民多数外出务工,村里仅有的几个年轻党员主要是复员退伍军人,存在后继乏人的问题。村干部待遇比较值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积极性,村组干部缺乏必要的保障,既担心退下来后遭他人打击报复,又没有养老等社会保障,年轻的村干部想外出务工、想打工致富心切。
三:对策建议
如何调动和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如何引导农民群众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结合对我村的调研,我提出几点肤浅的看法和思路:
(一)
加强村级班子组织建设,提高村级班子凝聚力。一是要从农村党员中选拔政治觉悟高、致富本领强的党员干部担任主职领导。在对我村调研中我了解到,本村之所以班子比较团结、有战斗力和凝聚力,在群众中有威信,关键是有一个好的“班长”,村在村组合并前就是我村的当家人,是全县第六届专业技术人才,不仅在群众中有威信,更重要的是能够为农民群众提供实实在在的技术和服务。二是要过基层组织“五好”创建等活动载体,完善村级党组织制度建设,在农村乡土能人、经营人才中发展党员,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三是要关爱村组干部,建议多方筹资建立养老保险基金和年老生活补助制度,解除村组干部的后顾之忧,稳定农村干部队伍。
(二)
科技服务设施功能,积极探索与农业科研单位和院校的合作,引进适合本地自然资源的“三新”(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项目,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要围绕全县农业“34111”工程,大力发展农村中介协会组织,增强带动、辐射能力,网络更多的农户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就是要围绕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不断拓展增收空间。要引导农民群众利用现有资源优势与条件,把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撑;要继续发展打工经济,关键在于建立健全外出务工的服务网络,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法律救助、信息服务、转移培训,为打工经济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条件;要结合落实中央农村政策、建设节约型社会,落实惠农政策增收、强化农资市场监管增收、科技增收、抗灾增收、节本增效增收等综合措施,不断拓展农民增收的渠道和来源。
(三)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建设小康新村。要坚持规划先行、试点示范、分步推进的原则,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在规划区内通过整理集聚、拆旧建新、移民迁建等途径,开展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搞好配套设施建设,搞好村庄绿化美化和环境卫生,不断提高居住环境。要开展扶贫开发、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和新型合作医疗成果、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民群众养老等社会保障,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要注重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救助体系建设,关注弱势群体,实现共同致富。
(四)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新型农民。首先,是要加强农民群众的教育、宣传与引导,解决好农民群众的认识问题。其次,是要增强农民致富的本领,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培育尽量多的农村种养大户、乡土能人,提高农民群众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综合素质。第三,是要围绕精神文明建设,培育综合素质较高的新型农民。通过农民培训、加强文化等基础设施和阵地建设,开展农村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构建和谐农村。
(五)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该调查发现,当今社会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是越开越快。这是我国政策及国情所决定的。我希望在这个步伐下,新农村人民应该保持着自己正确的民生和民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新农村建设能否发展好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由于我的调查是口头形式的,所以没有统计出详细的数据,该报告只是反映了调查中出现的问题和好的方面,故不能作为有力结论。
农村重新规划篇八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扶贫开发和小康建设工作要继续围绕农村党组织建设“五个好”(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和“农民富、村庄美、风尚好”的目标要求,全面推行村级“12”模式,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农村基层组织;按照省委整村推进扶贫村要求,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增加农民和村集体经济收入;按照市委“全面建设小康村”示范点要求,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有计划、分步骤实施小康新村建设。要充分整合各种帮扶力量,形成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扶贫开发和小康建设工作强大合力。
一是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以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着眼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大力提高农村党员干部“五种能力”,即执行政策的能力、加快发展的能力、服务群众的能力、化解矛盾的能力、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要按照农村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和村级经济组织三位一体共同发展的村级“12”模式创新村级组织制度,实现村级主要负责人“一肩挑”,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党组织核心领导、村民主体自治、配套组织紧密配合的和谐机制。要配合组织部门搞好党委特别是乡镇党委的换届选举工作。今年是我市的党委换届年,乡镇党委、县(市、区)党委、市委将相继换届,各包村单位、工作队要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保持农村社会政治稳定、构建平安、和谐常州的战略高度出发,支持这项工作。
二是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要把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心任务。各工作队要按照市委确立的“一县一品”和“数县一品”工作思路,围绕建设烤烟、粮油、畜禽、蔬菜、竹木、水产、药材等10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和优势产业布局做文章、想办法。坚持从驻点村产业结构实际出发,调优产业布局,调长产业链条,扩大规模,提高品质。要在驻点村大力发展沼气,推行“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菜”、“猪―沼―烟”为主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和集体经济两种收入,探索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力争使驻点村农民人均收入增长20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3万元以上。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三是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织形式。工作队要在驻点村全面推行村级“12”模式的同时,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引导、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大户、集体经济组织、基层技术服务部门和农村能人领办、创办多元化、多形式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引导、扶持和管理,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整体素质和带动农户的能力。
四是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今年,我市的投资方向和结构将发生重大转变,即由以城市建设为主转向更多地重视农村建设,对农业的投入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各项支农措施只能加强、不能减弱,全市将逐步建立稳步增长、合理有效的农业投入机制。各包村单位和工作队要紧紧抓住这个重要的历史机遇,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资金和原材料补助或“以奖代投”等方式,积极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公益设施建设投工投劳,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道路、饮水、电网、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农村清洁能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五是要积极推进小康新村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小康新村建设规划,全面实施“六改六建”,即改水、改沟、改路、改栏、改厨、改厕,建产业、建经济合作组织、建村民理事会、建小康住宅区、建休闲广场、建垃圾池,切实改善村容村貌。根据农村现状,加大旧村整治改造力度,加快小康建房步伐。努力把驻点村建设成为环境优美、设备齐全、功能配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文明富裕小康村。
六是要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
动,大力整治陈规陋习,移风易俗,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认真组织好文化、科技、卫生、理论、法律“五下乡”活动,全面提高村民文明素质,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思想道德体系。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一是继续实行“领导挂帅、队员当代表、单位作后盾”的责任机制。要坚持作好示范、以点带面、推动全局。各县(市、区)继续坚持县级领导办点制度,县级主要领导的联系点要由市委考核验收。包村单位领导要切实履行职责,全力做好农村建设扶贫工作后盾。全市各级领导都要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多花精力谋大事,多下基层搞调研,多为群众解难题。全体工作队员既代表自身形象,又代表单位形象,更代表市委形象,要扎扎实实,勤勤恳恳工作,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二是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市、县两级基层办、扶贫办、小康办要加强对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扶贫开发和小康建设工作的组织管理、督促检查、综合协调和业务指导。年中要进行两次全面督查,召开一次工作推进会,及时通报建设扶贫工作情况,总结成绩、经验,指出问题、差距,促进各项工作全面发展。年底要根据年度目标管理考核方案进行检查验收,评先评优。
同志们,加快我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扶贫开发和小康建设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继续保持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在全省的领先局面,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扎实工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而努力奋斗!
农村重新规划篇九
市规划委、市市政园林局:
你们联合报送的《关于审批〈厦门市环境卫生专项规划(本岛)〉等的请示》(厦规〔〕88号)收悉。经研究,同意你们报送的厦门市环境卫生专项规划(本岛、海沧分区、集美分区、同安分区、翔安分区)。根据《厦门市城乡规划条例》第十四条规定,专项规划批准后,你们应严格按照专项规划做好规划预留和控制工作,在相关规划管理单元控规的编制、调整和具体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应当充分落实该专项规划的内容。
特此批复。
厦门市人民政府。
农村重新规划篇十
农村规划是指根据农村特有的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条件,制定农村发展的总体方向、空间布局、功能定位,规划、设计和管理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布局等,以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规划实践,我深感农村规划对于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和积极的影响。在此,我将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总结出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农村规划应注重保护与发展的平衡。农村地区拥有丰富而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址是农村规划的重要任务。在规划设计时,应重视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和修复,注重农村的生态建设,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区和生态农村,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要注重保护农村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农村的传统文化,使农村成为文化和旅游的热点区域。只有在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中,才能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农村规划应注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农民是农村规划的主要受益者和参与者,他们应当成为农村规划的主体。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广泛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和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在规划的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需求和意愿,依据农民的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科学合理地配置农业资源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发展空间。只有将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能真正实现农村规划的目标。
再次,农村规划应注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农村地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对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农村的土地、水资源、人力资源等是农村发展的基础,要通过规划科学配置和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例如,要通过土地利用规划来指导农民农业产业的发展,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率;要通过水资源规划来改善农田的灌溉条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要通过人力资源规划来培养和发挥农村人才的作用,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只有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农村规划应注重农村一二三产业的互动发展。农村的一二三产业互动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农村规划要科学确定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通过规划引导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良性互动,促进农村产业的协同发展。农村一产业是农村经济的基础,要通过土地和农业资源的科学配置,提高农业的发展水平和产业竞争力。农村二产业是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通过规划引导和政府扶持,培育和壮大农村的工业和制造业,提高农村的产业结构和综合经济实力。农村三产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要通过规划建设现代农村服务业,提升农村服务业的发展能力和水平。只有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互动发展,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农村规划对于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和积极的影响不言而喻,通过农村规划的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发展空间,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村规划工作虽然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相信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农村规划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果,为农村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农村重新规划篇十一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市人们的夜间活动需求越来越强烈,城市照明规划是明晰城市空间结构的视觉引导,是塑造城市景观、传播光文化的有效手段,是城市的“第二轮廓线景观”。本文以康平县照明专项规划为例,通过功能照明系统与景观照明系统构建,塑造具有特色的魅力康平。
关键词:专项规划、康平县、功能照明、景观照明。
1。城市照明概念。
城市照明指城市户外公共用地内的永久性固定照明设施及建筑红线内,旨在形成夜景观的室外或室内照明系统所提供的照明的总称,包括城市功能照明与城市景观照明。
农村重新规划篇十二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的感到,应以创新精神为出发点,努力完善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尽快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幼儿的需求,成为一名合格的好老师。
为了自己更好的工作,并在学习工作中得到成长,特制定教师自我成长计划,并在计划实施中不断修正自己、完善自己,不断提高作为一名教师应具有的素质。
在未来的三年里我对自己制定的总目标是:努力成为业务水平较高的教师、专业性强的教师并在科研上有所收获。
一年目标:虚心接受各位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专业化水平,热爱工作,热爱学生,争取因材施教。在论文写作上有所成绩。在工作上能得到领导的肯定!
二年目标:在教学上有一定的提高,争取在大市级或省级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在个人教师基本功中也能明显提高。
三年目标:能开一次县级的公开课。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得到学校领导的认可。在科研上有一定的成绩,得到领导老师学生的肯定及喜欢。并在教育思想上、专业知识的学习上、专业技能上有一定成就。
目标已经制定,以后摆在自己面前的就是如何为这些目标努力奋斗。具体的实施措施如下:
一、师德方面:
作为一名新教师,本人坚决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
热爱教育事业。严格遵守教育法规,师德规范对教师的要求,遵守幼儿园内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道德,提高自身的素质。做到为人师表,师德高尚。
热爱公平的对待每个孩子的发展,使每个孩子都成为自信、活泼、快乐的人。
二、提高专业素质:
努力学习新课标,深入研究新理念。在理念上做到更新、更快、更实用。
经常进行教学反思。不仅个人反思还要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中的集体反思。对每节课进行认真反思,不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写出高质量的教学论文,争取在两年内发表一篇论文。勇于向各个教育机构投稿,勤于实践,不断自我反思。
三、在教学上要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灵活驾驭课堂。
在课堂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将学生摆在主体地位,做课堂学习的主人。
能够及时关注孩子是否以饱满的热情、浓厚的兴趣参与学习,从每一节活动上幼儿是否能体验到学习成长的乐趣。抓好每节活动的教学重点、难点,找出教学难点的突破口。多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有不懂的问题多请教,探讨。每节课力求上得生动、有趣,重、难点突出。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对幼儿能力的培养。能做到独立的设计课堂教学,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争取在三年内能在区里做一次公开课展示。
四、班级组织管理上:
在班级管理要做到井然有序;能为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和习惯;班级环。
境适合不同幼儿发展,得到园里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五、教师的基本功方面:
1、认真学习课件制作,练习能根据授课内容快速作出高质量的课件。为课堂教学服务。
2、每学期在幼儿园内讲两到三次公开课,并认真写好教案及反思。
3、主动认真练习“三字”,练说普通话,也是我的一个发展规划。“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普通话”是教师的基本功。
4、工作一天就要学习一天,以多阅读专业书籍,来提高个人修养。以多学习新理论,来提升新理念。每学期要读一到两本关于教育教学及师德方面的著作并认真做好教育笔记。
5、语言能力突出:口语表达规范、清晰、准确,指导幼儿的语言简练、恰当;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善于运用语言进行交往。业余时间也要进行英语学习,注重英语课上的英语口语化。
6、有唱、跳、画、做、说、弹的教学基本功,并在美术方面有所特长。业余时间注重唱、跳、弹的学习。美术方面,能不断的完善自己,并在业余时间学习国画。注重美术素养的提高,多读一些美术技巧技法的书籍,多欣赏领略一些美术家的画作。
xx至xx年三年时间里,我将循序渐进,刻苦勤奋,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我相信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不断修炼“内功”,才能随时挑战机遇,将自己锤炼成一名优秀的教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农村重新规划篇十三
近日,《绍兴市中心城市停车场专项规划》和《绍兴中心城市快速公交线网规划》经绍兴市人民政府批复同意。
绍兴市中心城市停车场规划将分为三类停车分区,分别采用不同的停车管理措施。通过合理预测规划年度停车需求,对停车场进行规划布局,有效解决城市静态交通问题,缓解城市交通拥挤。该规划对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缓解停车供求矛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绍兴中心城市快速公交线网规划结构为“二纵、三横”,快速公交线路共五条。规划主要依据客流廊道、居民出行空间分布特征和道路状况,科学合理确定线路具体走向,尽可能连接主要客流集散点。
206月16日
农村重新规划篇十四
﹙2016年---2021年﹚
我校坚持“质量立校、德育立校、文化立校”的发展思路,并不断用“科学发展观”作为思想和行为的指导、努力做到科学发展,用适应新形势的教育发展观和新时代的新思想来凝聚人心、形成合力;用上级主管部门制定的新机制解决学校在发展中的新课题,用好的成果回报社会,用好的教育培养学生,用好的服务提升品牌。学校秉承“整合资源、全面发展、主创特色”的工作思路,全力实现“和谐、文化、健康、特色的我校”的愿景目标,努力做好每一位学生及学生家长满意的教育。
一、学校基本现状分析:
1、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也是一所社会较满意、家长较信赖的公办学校。由于学校服务的区域甚广,很多地方的完小相当偏远、贫穷,学生现在不是上学难,而是上好学难。这种格局也就造成了,很多辖区内的学生流向外地,也有在没办法情况下选择高额开支在县城租房供孩子上学以及有的在家的留守儿童在祖父辈们农忙时只能选择寄宿制的私立学校的,所以我校辖区内的孩子,生源面临着严重的压力,所以必须要改革中求发展,改善目前的办学条件才能办好当前老百姓满意的教育。
2、学校建立了各项管理制度,促进了学校健康发展。但是还不够完善,还应在不断地实践中进行完善,同时学校缺乏执行力度和监督反馈管理机制,没有形成教职工工作文化和细致的激励机制。
3、广大农村教师缺乏研究意识、科研氛围不浓厚。校风、教风、学风,团队管理和家校互动的管理理念与时下的一些优秀的民办学校仍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这一点完全可以在管理上加以引导、制度上加以落实,团队管理的的内容和形式,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提升。在其他方面,我们也缺乏深刻的研究与探讨。这样导致了教师在教学上的创新意识不强,信心不足,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没有形成独到的教学风格。在思想和精神上,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学校以往也没有进行相应的培训与引导,没有形成一种快乐工作的浓郁氛围。
4、各村落中幼儿园由于绝大部分都私营化,在制度上对其只负责任,而又无法管理到。更是有相当一部分园舍数不够及配套设施设备有待于完善,幼儿教师数量不足,大广大农村中,幼儿教师很多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随着各大村落周围幼儿园的设立,给幼儿园上学安全带来了重大隐患,经过多次上级主管部门的综合整治,稍有改善。
二、学校发展坚持的观点和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文化发展之路,努力打造特色教育。
2、思想王牌,是行动的坐标,不断学习,借鉴。用新的思想理念引领学校科学展。
3、优化管理资源,实现高效管理,推行工作执行力和务实作风,立说立行。
4、坚持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行德育为先、质量为重的战略,坚持“依靠教师,尊重教师,发展教师,成就教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原则,关注教师成长,促进教师身心健康。以多元智能理论下的成功教育为理论支撑,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注重过程性评价,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改革、创新、发展为主题,注重教师专业化发展,全力实施德育为先、质量为重,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致力于培养多元化、素质高的综合性人才。树立远大理想和目标,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的教育,指导教师进行高效率办公,努力做好高效率课堂教学。
四、具体目标和措施: 教育理念的理解:坚持用新思想引领学校大发展,加大学校办学思想的研究与实践的力度,丰富思想内涵,加快教育理念的实践与创新步伐,形成学校思想理论的财富。
具体目标和措施:
1、坚持“质量立校、德育立校、文化立校”的办学思想;坚持“让幸福和快乐从今天开始,让自信和成功人人拥有”的教育理念;坚持“责任、主动、忠诚”的学校精神;进一步丰富学校思想内涵,以思想为引领,坚定不移地以“德育为先、质量为重”的发展主题,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实施素质教育,使学校健康有序的发展,实现杏小发展史上的再一次跨越。
2、加大学校思想的实践力度。扎实有效地把学校思想落实到工作实践上去,在思想学习的引领下,开展“我为学校树形象”、师德模范评比、骨干、优秀教师评选等各项相应活动。
3、加快教育理念的创新步伐。争取二至三年内,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根据时代和教育发展的需求,探索新的思想理念,时刻保持着办学思想的先进性,形成学校思想理论体系。
民主管理和依法治校建设:以“创造激情人生,实现自身价值”为管理理念,积极营造“人心思上,民主参与,快乐生活,愉快工作”的浓郁氛围,建设和谐团队、幸福团队、成功团队。
具体目标和措施:
1、每年召开一次规格高、效果好的教工代表大会,审议学校工作报告、工会报告,通过一些学校重大决策、修订一些规章制度,解答教工提案的落实情况。
2、关注教职工身心健康,减轻心理压力,消除职业倦怠感,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
3、增强民主管理学校意识,渗透到学校管理的各个层面,在教师发展、学校管理、评先树优、教师业务量化、校务公开、学校重大决策、人事制度等方面,做到学校管理民主化、科学化、程序化。
4、培育教职工的气质与涵养,引导教师做一个有思想,有激情,有气质,有涵养,有品位的杏小人。
5、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和生育观,建设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关注团队,关注家庭,构建和谐团队、幸福家庭、完美人生。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上继续坚持尊重教师、依靠教师、发展教师的指导思想;坚持多元化发展、个性化发展的原则,建设一支“有思想、有气质、有涵养、有能力、有研究、有成果”的教师队伍。力争在二至四年内,培养出一批师德优、业务精、教科研能力强、教学实绩突出,并在省市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务实型、研究型、复合型的教师。完善班主任队伍的建设机制,从观念、专业、价值等方面,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意识、服务意识、育人意识和科研意识,以“强基础、抓重点、树骨干、带整体”为思路,打造一批在中小乃至全中小有影响的优秀班主任。开展“魅力班主任”等评选表彰活动。进一步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结合新的绩效工资方案,扩大骨干教师的辐射和影响作用,用动态管理的方式把教师考核、评价、奖励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全体教师整体、均衡、优先和特色的发展。
教育教学工作:
----以“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师”为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逐步由“经验型”向“学习型”地转化。
具体目标和措施:
1、树立教科研能力是兴教之本的理念,让科学研究深入人心,打造勤于学、敏于事、善于思、勤于学、攻于研、的专业教师队伍。
2、优化教学过程,构建高效课堂,创办优质教育。
3、扎实开展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实践。建立健全教科研结构和网络,实施“教育科研一把手工程”,成立教科研工作领导小组,形成“校长—副校长—教导处——全体教师”自上而下、全员参与的教科研工作网络。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奖励教育科研获得的各项成果。4.进一步完善教科研制度,制定精细化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立项课题的阶段研究和过程性管理。
----强化教学常规的管理。以全面的质量管理为核心,以追求效能为目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以质量赢得家长与社会的支持与信赖。坚持教学创新,实现“高效课堂”,完善“高效课堂”的基本操作程序,并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进行细化、完善。
具体目标和措施:
1、建立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发展形势及学校发展实际的教学管理体系,制定教学管理流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对各学科教学的各环节进行过程性、流程化管理。
2、坚持教学创新,打造“高效课堂”。深入探讨“高效课堂”的内涵,在各年级各学科中的具体要求,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研究成果。
3、建立“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进一步修订完善各学科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学生素质发展的评价体系、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体系,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实施水平。
4、成立教学工作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制定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对各校区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的指导、检查、评价;组织开展全校的专题研讨、观摩教学、作业展览等教学活动。
5、开展校本研修,以课例研究为主要形式,紧扣“高效课堂”的研究,组织专题研究课、高效课堂观摩课、说课评课活动,把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推进教学改革创新工作的进度。
-----实施“德育为先”。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并精心策划并力争使学校活动均具备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策略;学校活动均应根据学生身心潜能发展做基点;学校活动均应保证学生适当性与趣味化发展,探求适合时代需求的德育新模式。
具体目标和措施:1.继续完善校内德育管理网络,党、团、少先队通力协作的德育管理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2.突出“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以师德规范为核心,以提高班主任的业务素质为突破,抓住“选拔、培训、激励”三个环节,通过上岗培训、师徒结对、德育例会、班主任论坛等有效方式,在建立班主任岗位职责规范、严格考核的同时,建立文明班级、优秀班主任评比制度,造就一支“讲奉献、素质优、业务精”的德育工作者队伍。
3、深化爱国教育、感恩教育、礼仪教育、安全教育、爱心教育、生命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养成教育。
4、继续推行领导干部、红领巾值岗制度,严格进行量化考核。
5、班级环境做到美化、教育化,充分发挥班级中队角、黑板报的育人功能,体现学校特色、班级特色。
6、实施“我能行,我真棒——特色学生评比方案”,坚持学生自评、小组评、家长评、老师评,全方位、多层面评比。
7、定期对班会课、晨会课、学科渗透情况组织研讨、观摩、评比;积极研发校本课程,用好校本课程。-----实施课程开发。从学生自主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双重需要出发,体现地方性和个别性,地域特色。以学校文化为主线,围绕学校主课题“诵读经典,享受读书乐趣”,充分发掘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自主、开放、和谐的学习生活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具体目标和措施:
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家乡历史文化、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初步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班级责任感、学校责任感及社会责任感;
4、引导学生初步学会做人、做事、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5、以传承家乡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民间传统文化(节日风俗)、历史文化、人文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体现本土文化、形成浓郁的地方特色,真正使校本课程开发实现“人无我有”的目标。
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的研究与实践,以所有环境都是学生学习场景;所有器物都能陶冶学生心灵;所有规划都要激发学习需求为指导原则,为师生营造温馨快乐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具体目标和措施:(1)建设优质的物质环境。加强学校的硬件建设,根据杏花村小学的的实际情况,继续谋求环境的人文化、特色化色彩,在教学器具的配备方面再适当投入。(2)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加强校园文明建设,充分发挥活动场所的利用率,继续办好红领巾广播站、红苹果电视台,各种社团,出版学校专题刊物,进一步发挥宣传舆论功能,强化校园环境的隐性德育功能。(3)建立人人参与的德育环境。继续抓好家校互动工作,以家庭教育的行为习惯教育为主题,以学习行为规范养成为突破口,实施高效德育,施行德育渗透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4)营造家长放心的校园安全环境。强化校园安全意识,我们必须以平安校园建设为目标,进一步健全学校安全工作网络和安全工作机制建设。(5)建设健康活泼的校园网络文化。我校已建成校园网,每个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一线教师都配有笔记本电脑,使信息高速公路进入教育领域,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网络文化的管理机制,使它走上健康、活泼的道路,从而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服务,全面促进学校的素质教育。
具体目标和措施:
1、在接下的二年时间内,在我校辖区内的所有完小的三年级——六年级开展双语教学,并实施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紧扣“高效课堂”的研究,把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推进教学改革创新工作的进度。
2、加强英语教师自己业务的培训,在学校营造好的英语教学环境、凸显英语教学优势,在学生家长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3、继续完善《学生自主管理机制》,明确自主管理的目标、要求、工作流程,把“学生自主管理”作为一种理念、办成一项特色。
农村重新规划篇十五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规划也逐渐成为重要的课题。我曾参与一项农村规划项目,深入了解了农村规划的必要性和挑战。通过这次经历,我深刻体会到了农村规划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农村规划是为了实现农村发展的均衡和可持续性。农村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的农村常常存在规模小、基础设施薄弱、生活水平低下等问题。通过规划,可以合理规划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从而实现农村发展的均衡和可持续性。例如,我们在规划中充分考虑了农田保护、水资源利用等因素,确保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农村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利益和需求。农村规划不能仅仅满足城市化的需求,而是要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保护他们的权益和生计基础。在规划过程中,我们多次组织农民代表进行座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尽量满足他们对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需求。只有真正做到顺应农民的意愿,才能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使规划能够真正落地生根。
农村规划还需要综合考虑农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农村是自然和人文的结合体,规划必须注重保护农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保持其独特的农村风貌和特色。例如,在我们的规划中,我们在自然保护区周边划定了严格的开发限制区,保护了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保持了农村的生态平衡。同时,我们也注重对农村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的保护,通过保护农村的人文景观,增强了农村的整体吸引力和竞争力。
农村规划还需要注重农民素质的提高。规划不能只停留在规划纸面上,更需要通过培养农民的意识和素质,实现规划的落地。在我们的规划中,我们特别强调农村教育和职业培训的重要性,通过提供教育和培训机会,培养农民的创业和管理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农村发展中有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只有通过提高农民的素质,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的振兴。
最后,农村规划需要长期的参与和跟踪。农村规划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参与和跟踪。规划的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持续的投入。在我们的规划中,我们设立了专门的跟踪机构,定期进行规划成果的评估和调整,及时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农村规划需要不断优化和调整,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需求。
总之,农村规划是农村发展的关键,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通过参与农村规划项目,我深刻认识到农村规划的重要性和挑战,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体会。农村规划需要坚持以农民为中心、注重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保护、提升农民素质、持续参与和跟踪等原则,才能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振兴。
农村重新规划篇十六
**市体育发展专项规划(-)公示2011-20,是**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城市转型升级、推动中原经济区强市、建设幸福**的重要时期,也是**市体育事业以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为目标,实现内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未来十年,**市体育事业发展既面临着人民群众体育需求日益增长的挑战,也将迎来城市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为加快落实《河南省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推进**市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体育事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从全局和长远发展战略出发,根据新时期体育工作的发展要求和**市体育事业发展的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市体育事业发展回顾
(一)群众体育蓬勃开展
群众健身意识逐渐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逐年增加,占全市总人口的35%;健全了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全市现有群众性体育单项协会15个,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8个,市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6个,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3600人,全民健身活动站点1156个;体育场地设施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先后争取和利用国家、省支持资金以及市、县体育彩票公益金配套投入3000万元,对全市1000多个有条件的行政村、生态文明村、新型农村社区扶持建设公共体育场地及设施,为23个南水北调移民村配备了体育器材,在市区卫河公园、牧野广场等多处配备健身器材,争取了**县列入河南省首批乡镇综合文体活动中心试点工程,并争取资金160万元,对全县所有乡镇配备建设了体育设施。“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建全民健身路径35条,农民体育健身工程680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9个,生态文明村健身篮球场500个,极大满足了我市城乡群众的健身需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每年组织开展群众健身活动达200余次。通过举办元旦迎新年群众长跑活动、“全民健身日”启动仪式暨万人健步走活动、“全民健身月”系列展示活动、老年人运动会、青少年航空模型锦标赛、周末篮球联赛、市直工委运动会等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喜闻乐见的群众体育活动,满足了广大群众体育健身需求。我市全民健身组织活动荣获国家体育总局“优秀组织奖”。
(二)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升
“十一五”期间,经过全市各级体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竞技体育取得了显著成绩。截止20底,全市共开展了篮球、排球、足球、田径、乒乓球、游泳、射击、网球、垒棒球、柔道、拳击、举重、跆拳道、武术、摔跤等15个运动项目的业余训练,运动员达450余名、教练员48名;向省以上运动队输送105名优秀运动员;参加省以上比赛227次,取得奖牌515枚;争取国家、省奖励和扶持资金约500万元。在河南省第十一届运动会上,我市运动员参加了青少年组16个项目和成年组5个项目的比赛,最终以金牌总数123枚列全省第五名,综合排名比上届提升三个位次,并荣获省十一运会“贡献奖”、“输送奖”、“进步奖”、“体育道德风尚奖代表团”等荣誉称号,取得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超额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保八争六”任务。在业余训练体制上,积极探索体教结合模式,构建多元化业余训练模式和优秀体育人才培养网络,建立了国家级排球训练基地、国家级田径训练基地和射击、柔道、排球、篮球等项目的省级训练基地;组织评选了**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同时加强对省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考核。截止“十一五”末,我市各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总数达到50所,其中国家级1所、省级24所、市级25所。
(三)体育产业全面启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体育消费需求意识不断增强,体育消费市场不断扩大,体育投资开始升温。体育用品生产销售稳步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彩票、体育旅游等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截至年底,全市共销售体育彩票近12亿元。适时编制了《**市体育产业核心功能区规划》。与县区政府合作共建**体育产业园,目前广州爱奇实业有限公司投资2.6亿元的运动场人造草项目已作为体育产业基地首个项目落户**。
(四)体育场地设施建设速度加快
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体育场地386万平方米,人均0.64平方米。近年来**将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基层全民健身场地上。以来,先后争取和利用国家、省资金支持,投入1500万元对全市1000多个有条件的行政村、生态文明村、新型农村住宅社区扶持建设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各县自建体育场馆设施不断完善,延津县投资2800万元修建了综合体育馆,长垣县投资1500万元修建了体育馆,获嘉县投资70万元修建了乒乓球训练馆,**县投资230万元修建了青少年活动中心。
二、**市体育事业面临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国务院批准建设中原经济区,为**城市建设和体育事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体育强国”和“体育强省”目标的提出,更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市体育发展环境更加优化,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体育意识不断增强。各级政府对体育功能认识不断深化、对体育工作日益重视。《河南省体育发展条例》和**市关于中原经济区强市建设规划等政策的贯彻实施,为**市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挑战
未来十年,**市体育事业既处于城市发展的有力机遇期,但也面临发展环境和内部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一是体育资源相对不足,区县、城乡体育发展还不平衡、不协调,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水平亟待提高。二是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三纳入”工作实施不到位,多数区(县)未能将体育事业费、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三是群众健身场地设施水平较为落后,尤其是室内体育场馆比较缺乏,区(县)“五个一工程”尚未达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群众体育组织体系不够完善,群众健身科学指导有待加强。四是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运动项目布局和结构不够合理,业余训练投入不足、设施落后,在训人数呈递减趋势,后劲乏力,个别优势项目后备人才断档断层;市级业余训练缺少“龙头”,体教结合的业余训练模式尚不够完善,与教育系统的沟通合作有待加强。五是体育产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体育市场规模偏小,整体产值低。高端体育经营人才缺乏,缺少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体育企业集团。缺乏体育产业基础数据。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市“十二五”规划为指导,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为出发点,以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以群众体育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竞技体育实力增强为重点,以体育资源的整合开发利用为主线,以体育产业的规模扩张和效益提升为动力,以创新体制机制、转变发展方式为突破口,推进全市体育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市”,为建设中原宜居城市和文明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二)总目标
经过5-10年的努力,促进**体育又好又快发展,体育综合实力跻身全省前列。全民健身场地、活动、组织、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全民健身长效机制逐步健全,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逐步满足,体质、生活质量状况和幸福指数显著改善,群众体育各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传统优势项目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基础大项发展水平有新的突破,后备人才质量明显提高。体育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体育市场进一步规范,人均体育消费明显增加,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稳步增长。加快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改变体育设施与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和体育事业长远发展需要不相适应的状况。城乡、区域及群体间体育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初步实现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
四、主要任务
(一)努力提高群众体育发展水平
全面贯彻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和《**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以提高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能力、城乡居民健身参与程度和体质健康水平为三大目标,逐步实现场地便民化、组织网络化、活动系列化、健身科学化、服务均等化、体育生活化、体质优良化,推动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促进文明城市、健康城市的创建。
2011-20为全民健身四大网络建设阶段。一是逐步健全以市、区(县)、街道(镇)、社区(村)四级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为基础,行业、单位、学校、社会等各类体育场地设施为补充,覆盖全市城乡的体育场地设施网络。二是不断健全市、区(县)、街道(镇)、社区(村)四级全民健身组织网络,逐步完善“政府管理、协会组织、社会兴办、全民参与、市民自治”的全民健身运行机制。三是建立纵横交错的全民健身活动网络,广泛组织面向基层、小型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逐步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经常化、生活化。四是建立健全国民体质监测长效机制,设立市、区(县)两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站),完善市、区(县)、街道(镇)三级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到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到38%,城市街道/农村乡镇体育组织覆盖率为70%,县/市/区群众体育竞赛活动年均60次,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率为60%,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0人,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90%。2015-年为全民健身繁荣发展、均等化全面实现阶段。全民健身四大网络继续完善,区域、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升,跨入“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市”行列。
(二)加快提高竞技体育整体水平
以增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为目标,加强运动员人才培养,充分发挥竞技体育在展现城市精神、提升城市软实力中的独特作用。科学调整项目布局,适当增加项目设置,“十二五”期间增加自行车、水上项目、体操三个项目,使在训项目达到17项,“十三五”期间力争达到20项。到2015年,业余训练运动员人数、教练员人数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数分别达到700人、70人和75所以上。到2020年,参加业余训练的运动员人数到达1000人、教练员人数达到100人、各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数达到100所,重点项目组建专业运动队。努力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未来十年向国家队和省队输送优秀运动员80名以上,其中“十二五”期间输送40名以上,“十三五”期间输送40名以上,实现“奥运见人,全运见金”。积极备战省十二运会和省十三运会,力争省十二运会取得“保五争四”的成绩、省十三运会进入前三甲。
(三)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体育产业体系
以增强体育发展活力和后劲为目标,建设体育产业基地,提高体育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加快将体育产业纳入**新型产业体系,建立以体育服务业为主体,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体育产业体系。鼓励社会对体育产业的投资和经营,积极扶持体育企业,培养特色体育产业服务品牌。
2011-2015年为加快建设步伐,扩大产业规模阶段,主要任务:一是实施以体育产业基地建设带动战略,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特色体育产业基地申报和建设,争取将**体育产业园、辉县万仙山攀岩公园、平原体育会展中心建成河南省体育产业基地。二是引入和培育8-10家全国知名的休闲健身用品、运动食品饮料、户外运动装备类的生产、销售、研发企业,初步建成若干有特色的体育用品和运动装备产业制造基地。三是成立1-2家职业体育俱乐部,有选择性地吸引5-6家具有一定规模的健身俱乐部在**建立连锁店或加盟店,引进和培育2-3家体育娱乐公司、体育经纪公司、体育广告公司等体育中介类企业。四是争取承办2-3项有影响力的全国性或国际性单项体育比赛和10项以上省级体育比赛,加强赛事的'商业化运作,培育1-2项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品牌。五是保持体育彩票销售的稳步增长,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达到25%,销售额达到4.3亿元。六是开展全面的**市体育产业现状调查,获得体育产业发展基础数据。
-2020年为打造强势品牌,提升整体效益阶段,具体任务:一是力争再增加1-2个省级体育产业基地,努力建设并成功申报1个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二是着力打造体育企业、体育赛事、体育产品品牌,培育3-4家实力雄厚、效益良好的大型体育企业或企业集团,力争有1家体育上市公司。三是承办或协办一次国家级综合性运动会。四是体育产业对**市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体育产业增加值所占gdp比重超过1%,体育产业就业人数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四)推动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登上新台阶
以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公共服务为目标,加快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结合《**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的城市建设规划、城市建设工程重点推进项目和旧城改造,加快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形成以五处市级体育用地为中心、以十二个区(县)级体育设施为节点的市域体育设施规划布局和“两核(平原体育会展中心和**市体育中心)五心(五个区县级体育中心)多点(多个居住区级体育设施)一环(南北环路两侧的城市绿道体育设施)”的中心城体育设施规划布局,使全市大型体育场馆基本达到承办全国综合性运动会的要求,最终形成以区县为中心、街道乡镇为基础、“点、线、面”相结合、方便群众日常锻炼的公共体育设施网络。
2011-2015年为近期规划阶段,一是全面推进**市平原体育(会展)中心、**市全民健身中心、**市体育中心、**市业余训练中心、**市游泳池等五个市级体育场馆的新建和改扩建。二是在红旗区、卫滨区、牧野区、**县等区(县)修建羽毛球、网球培训中心,满足后备人才培养和群众高水平体育消费需求。三是加快市、区(县)、街道(镇)、社区(村)四级体育场地设施网络建设,在有条件的公园、绿地、广场修建体育健身设施,推进学校等各类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形成布局合理、互为补充、面向大众的体育设施网络化格局。四是严格落实城市新建社区和旧城改造社区体育用地指标。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可根据需要设置在室内或室外,室外用地面积与室内建筑面积控制指标应满足以下要求:一是人均室外用地面积0.30-0.65m2,人均室内建筑面积0.10-0.26m2。二是根据不同的人口规模,城市社区体育设施项目室外用地面积与室内建筑面积应符合表1的规定。旧区改建中应考虑安排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其面积指标可以酌情降低,但不得低于表1中规定面积的70%。
表1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分级面积指标
人口规模(人)
室外用地面积(m2)
室内建筑面积(m2)
注:1、较大人口规模的指标均包含较小人口规模的指标。
2、在30000-50000人规模的社区中宜集中设置一处社区体育中心,其面积指标为10300-13600m2(室外)和3600-4900m2(室内),已包含在本表的指标中。
3、当室外项目设置于室内时,用地面积指标相应减少,室内建筑面积指标相应增加,反之亦然。
2016-2020年为远期规划,进一步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市卫北体育公园、**市牛村全民健身公园、**市老君庵全民健身公园、**市五一全民健身公园、**市中心体育场、凤泉体育健身中心、**工业园区体育健身公园、红旗体育健身中心和卫滨体育健身中心,到2020年末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基本实现“城市10分钟体育圈”和“农村5公里体育圈”。
(五)积极构建体育文化新平台
以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为目标,搞好体育文化的传承、光大与交流,努力建设体育城市,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强市和幸福**贡献力量。充分发挥体育在引领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建立科学文明生活方式、提升生活质量中作用的作用。加快**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利用,打造**体育文化品牌,扩大**体育文化产品的影响力。2011-2015年为**体育文化基础建设阶段,重点在平原体育会展中心修建**体育文化长廊,修建万仙山攀岩博物馆和**体育名人堂,举办寻找黄河--黄河故道定向越野赛,办好中原岳飞武术文化节,将**腰鼓申请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编撰《**体育志》和《**体育年鉴》,凝炼**体育精神。积极创造条件,筹建**体育学院。2016-2020年为提高**体育文化影响力阶段。重点任务是筹建**体育学院,将寻找黄河--黄河故道定向越野赛和中原岳飞武术文化节打造成国际知名的文化体育盛会,将**打造成体育文化氛围浓郁、具有广泛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中原体育文化强市。
五、主要措施
(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体育体制创新
强化市、区(县)各级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切实将体育事业纳入市、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体育工作纳入市、区(县)各级政府的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将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确保体育事业各项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明确各级政府公共体育服务事权和支出责任,进一步完善支持体育事业发展的财政、金融、税收、土地、规划等方面的政策。
创新体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各级体育部门从“办体育”向“管体育”转变,按照“实施事业分类管理、分清投资责任主体、吸引社会多方参与”的原则,强化体育行政部门在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能。深化体育社会组织管理改革,建立“行政机构-协会组织-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体育社会组织网络,注重发挥体育行业协会的自律组织功能,充分发挥事业单位、体育协会、中介机构在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协助政府部门开展行业管理、社会服务的作用,积极推动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
完善体育事业发展投入机制,建立健全体育事业发展财政保障机制,完善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支持为辅、体彩公益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各级财政对体育事业经费投入要随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增长逐年增加;要重点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公共体育设施和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市设立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专项资金。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体育强市建设,捐助或自建设非营利性公共体育设施。鼓励社会各种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投资体育产业。
(二)更新体育发展观念,转变体育发展方式
遵循体育事业的发展规律,全面准确把握国家和河南省有关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建设幸福**的主题和建设体育强市两个层次目标,加强**体育发展的长远谋划、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建立以群众体育为基础、竞技体育为带动的体育发展格局,体育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体育发展管理从经验决策型向科学决策型转变。加快研究制定符合**实际的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青少年体育、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等相关政策,逐步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体育政策体系。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深入贯彻实行《全民健身条例》、《河南省体育发展条例》等法律规章,全面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加强对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危险程度大的体育项目经营活动的安全监管,确定并执行规范的开放条件与技术要求。加强体育执法和执法监督,严格执行过错责任追究制,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体育行政执法体系。
努力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着力培养和引进一批适应**体育事业发展要求的高层次体育人才和紧缺人才。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打造一支具有较高政策理论水平、较强科学决策能力的高素质体育管理人才队伍,培养一支具有良好经济专业知识背景和市场运作能力的体育产业经营人才队伍以及一支具有较高执教水平的优秀教练员人才队伍。
(三)以完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重点,推动群众体育大发展
积极推进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和利用,加快推进公共体育设施“五个一”工程,加强全市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利用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场所和山水等自然条件,建设公共体育设施以及健身步道、登山道等户外运动设施;加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全民健身路径”建设力度和规范管理,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建设总体规划并加以实施;创造条件,组织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继续扩大学校场馆开放范围;加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维护更新,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提高使用效率。
大力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和竞赛,按照“管办分离”工作原则,全面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充分发挥各级体育职能部门、各行业体育组织、各类体育社团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积极性,组织发动各行各业、社会各层面群体参与体育活动。横向与市文化新闻出版局、教育局、旅游局、总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部门共同举办市级以上群体活动,实现“年年有主题、月月有活动、场场有特色”;纵向指导各区(县)体育局、各单项体育协会举办各具特色的体育活动,以实现“一区(县)一品”。利用全民健身日、传统节日以及法定节假日,组织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大力弘扬优秀的地方传统体育项目和特色项目。积极推广时尚新颖的健身活动,打造一批在全省、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基层体育健身团队。办好全民健身日等传统群众体育活动品牌,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众体育活动品牌。
全面构建群众体育组织体系,健全以体育行政部门为主导,单项体育协会为主力,体育俱乐部和区域站点为基础,学校、社区、乡镇为重点,基层专(兼)职群众体育干部、国民体质监测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三支队伍为骨干、全民健身服务志愿者为辅助的群众体育组织体系。着力发展基层群众体育组织,积极扶持建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俱乐部、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站和全民健身指导站等新型基层群众体育组织,加强行政村综合文化体育站建设,巩固全民健身组织基础。组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吸引体育明星、专业体育工作者和其他社会体育骨干成为社会体育志愿者,动员社会各界参加全民健身社会公益活动,让体育志愿服务成为活跃全民健身的重要推动力量。组织开展评选优秀体育俱乐部活动、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社会体育志愿者等活动,充分发挥各类全民健身组织和骨干的积极性。
大力提升全民健身服务水平。建立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登记、上岗制度,加大对公益性和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规模,提升培训质量,提高上岗指导率,为群众提供科学、优质的健身指导服务。建立健全国民体质监测长效机制,设立市、区(县)两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站),完善市、区(县)、街(镇)三级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并公布国民体质状况,科学分析监测数据,全面客观了解城乡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现状和效果。加强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建设,健全国民体质测试技术队伍,建立市民体质健康档案,强化国民体质监测对提高市民身体素质的促进作用。构建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保障平台,建立以传播体育健身科学知识、教授运动健身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健身服务系统。实施科学健身宣传工程,推行“体育健康直通车”计划,广泛开展“体育进社区、体育三下乡”活动,把全民健身科学知识送进千家万户。
(四)以提升竞技体育竞争力为重点,实现竞技体育整体水平的突破
全面启动和部署新一轮省运会周期备战工作,转变备战方式,走精兵之路,从依靠规模投入转变为主要依靠科学训练和精细管理。建立层次分明、职责清晰、任务明确、计划周密、措施完善、保障有力、奖惩严明、运转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工作制度,认真总结**竞技体育发展规律、运动项目制胜规律以及运动训练规律、运动队管理规律和备战参赛规律,切实解决制约**竞技体育发展的关键问题。全面整合科研、医疗康复资源,加强对重点项目和关键技术的协作攻关,全力推广先进的教学训练经验,不断改进训练方式方法,切实提高训练水平和竞技成绩。
科学调整竞技体育项目结构,综合评估竞技项目发展潜力和价值,坚持以缩短战线、突出重点、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为原则,做强做大排球、田径等传统优势项目,提升射击、柔道、篮球、游泳等潜优项目水平,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具有**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品牌项目,提高非奥运项目竞技水平,夯实**竞技体育整体实力。
完善业余训练管理制度,建立市体育管理部门为主导、市中心业余体校为龙头,各区(县)业余体校为基础、全市各级各类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补充的层级训练网络体系,形成一、二、三线衔接贯通、运转高效的业余训练管理和工作体系。各项目运动队实行主教练负责制,给主教练放权的同时,细化量化运动成绩和输送人才指标,制定并严格执行目标责任制和奖惩制度,充分调动教练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建立健全教练员学历教育、资格认证和岗位培训制度,不断提高教练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完善体教结合新机制、新模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各种类型的体育运动学校或俱乐部。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全面落实九年制义务教育,鼓励运动员参与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拓宽运动员就业空间。建立运动员保障体系,解除运动员后顾之忧。
完善竞赛制度,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提高竞赛组织管理水平,建立符合青少年成材规律的分层次、分等级的青少年竞赛制度。改革市运会的竞赛办法,以培养重点项目后备人才为主要目的,以青少年为主要参赛对象,项目设置突出我市优势,年龄层次与省运会挂钩,加强梯队建设;改革市常年赛竞赛办法,小年龄组的比赛加入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的测验,以保证训练的系统性和选材的科学性;进一步加强与教育部门的沟通和联系,搞好传统校年度比赛和活动,鼓励和协助市教育局举行综合性中学生运动会。
加大竞技体育投入。运动员文化教育经费要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加大经费投入,保证必要的训练和参赛经费。加大对训练场馆设施建设和重大竞技体育项目的经费投入,积极改善业余训练场馆和训练设施落后的状况,确保训练场馆和器材符合训练要求,保障各级运动队必要的训练条件。引进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和科研人才。引导社会力量出资兴办竞技体育事业,多渠道增加对竞技体育的投入。
(五)以加快体育产业结构优化为重点,实现体育产业规模和效益的协调发展
加快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坚持特色化、集群化、融合化发展方向,建立以体育竞赛表演业为龙头,以健身休闲业、体育培训业、体育用品业和体育彩票业为支柱的体育产业体系。引导和鼓励各种社会力量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多种方式投资体育竞赛业。大力引进足球、乒乓球、篮球等体育赛事落户**,培育万仙山国际攀岩挑战赛等2-3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的高端体育赛事。培育若干个拥有多个全国名牌产品和知名商标、销售额大的大型体育用品企业。利用**物流产业发达的优势,把**打造成为辐射中原地区的体育用品制造基地和物流集散地。做大做强体育彩票业,推动设立彩票自助销售终端,完善创新营销手段,稳步扩大体育彩票发行量。加强体彩销售资金监管,确保安全运行。
加快推进体育产业基地建设,成立以市政府有关领导为主任,各相关局委办参与的**体育产业基地领导小组。根据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在建立体育企业相对集中的**体育产业中心园区,形成空间聚集效应的同时,又在周边的各区、县着力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体育产业基地,形成点面结合、错位发展、特色鲜明的的**体育产业基地空间布局。尽快完善体育产业园区的配套设施建设,建立严格的基地管理制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知名体育用品企业入驻产业园区。将**体育产业基地打造成中部地区规模最大的体育产业园区,积极申报河南省体育产业和国家体育产业基地。
推动体育产业统计常态化,根据国家统计局、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试行)》的规定和要求,结合**实际,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认真开展体育产业统计工作。建立体育产业统计数据及相关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统计数据。掌握体育产业发展动态,提供最新研究成果和行业动态,为政府决策和企业发展服务,为体育产业及相关的重大决策提供权威准确的信息。
(六)以基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为重点,纳入城市整体发展规划
做好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建设,遵循规划的前瞻性、布局的分散性、建设的实用性、功能的多样性、管理的科学性、使用的效益性为原则,制定并实施《**市健身工程项目总体规划》及《**市农民健身工程规划》,进一步完善市、区(县)、街道(镇)、社区(村)四级体育设施网络。严格执行建设部、国土资源部批准发布的《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制定《**市公共体育设施配置标准》、《**市新建改建居住区公共体育设施配套建设指标》,划定公共体育设施规划控制线,并纳入市、区(县)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发展。建立由市、区(县)体育、规划、文化等相关部门组成的体育设施建设协调机构,协调体育专项规划实施问题。新增、改建体育设施,应由市、区(县)体育管理部门参与规划、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
拓宽体育场馆建设资金来源,开辟多渠道、多层次体育资金来源,完善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支持为辅、体彩公益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市两级设立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专项资金。采取市财政支持、区(县)财政补助和受益单位自筹相结合的方式,多方筹措资金,加快基层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或资助、共同兴建和经营各类公共体育设施。
加强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和运营管理。将各级公共体育场馆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服务体系,积极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控股、参股等多种方式投资建设体育场馆或参与运营管理。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管理,出台《**市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管理和维护办法》,完善体育场馆设施挂牌公示制度,对城乡体育设施实行动态监管。加大社区体育设施的改造和修缮力度,从社区体育设施建设资金中切块单列做好保障。挖掘潜力,积极推动社区辖内机关、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对外开放,进一步增加面向社会、面向群众的体育设施供给,形成形式多样、便民惠民的全民健身设施体系。加强公共体育场馆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引入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逐步实现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专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强化公共体育场馆的公共服务职能,坚持以体为本,实行多元化经营,提升场馆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七)以构建体育文化平台为重点,通过扩大宣传和对外交往力度,构建城市文化软实力
全面推进体育文化建设,将体育纳入城市文化发展大战略,努力挖掘和发挥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过程中的作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积极倡导奥林匹克精神,积极培育新时期**体育精神。积极推进体育运动与文学、艺术、影视、动漫、传媒等文化元素的融合,广泛采用信息化、娱乐化的手段,扩大体育运动的渗透力和影响力,重视对岳家拳、**腰鼓等**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利用,积极推进万仙山攀岩博物馆、平原体育会展中心体育文化长廊、名人堂建设。通过政府主导、社会主办、市场运作等方式积极举办寻找黄河-黄河故道定向越野赛和中原岳飞武术文化节。加大对刘国梁、张立、葛新爱、王勇等**籍奥运冠军、世界冠军的宣传,推进体育运动成为**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标志。
加大体育宣传力度,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密切联系,加强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以及重要法规、政策和条例的宣传,及时报道**体育事业发展的新进展、新事迹、新成绩。加强“**体育网”建设,全方位宣传**体育事业的发展动态,搭建**体育事业发展与交流的平台,为**体育改革和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加强国内国际体育交流与合作,加强**市体育文化团体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展示**体育的良好形象。积极加强与国家体育总局各单项运动协会的沟通与联络,加强**与国内体育发达城市和港澳台地区的交流与合作,科学谋划国际体育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与亚洲国家城市尤其是周边国家城市的体育交流。
(八)以规划落实重点,加强规划实施的考核
区(县)各级政府和体育部门要按照本规划的总体目标和具体任务,制定各自的十年规划,分解目标、明确进度、明确要求、明确责任,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区(县)体育部门要制定本地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切实加强与本规划的有效衔接,确保条线之间、层级之间目标一致。各级政府及体育部门要建立落实机制,进一步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和管理,尤其对重点工作、重点工程要建立目标责任制,落实责任人、责任部门、完成时限,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农村重新规划篇十七
城市的白天形象为第一轮廓线景观,夜晚的灯光夜景则构成第二轮廓线景观。康平县作为辽宁省的北大门,沈阳市的后花园,承担着展示辽宁风貌、突出辽宁风采的重要职能。城市照明系统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白天和夜晚的双重景观作用,为塑造更具魅力的夜景康平,充分展示生态、实力、和谐康平城市特色,编制了《康平县照明专项规划》。
2。2照明总体规划
(1)空间管制
依据城市功能结构及用地布局,将康平县夜景空间划分为照明许可设置区、照明限制区和黑天空保护区。
(2)亮度布局规划
以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布局为基础,按照照明全覆盖的标准,将整个城市划分为四个亮度等级区。
一级亮化区:核心区、商业区、城市景观轴线,平时控制在20―30lx,节日控制在30―50lx。
二级亮化区:次级核心区、行政办公区、教育科研、体育用地,平时控制在15―20lx,节日控制在20―30lx。
三级亮化区:居住区、工业区、仓储区,平时控制在10―15lx,节日控制在15―20lx。
四级亮化区:公园、自然景观生态区,平时控制在5―10lx,节日控制在10―15lx。
2。3功能照明规划
(1)道路照明控制
道路照明等级与总体规划确定的'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一致,分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三级。
对照明设施平均亮度高于1。0cd/m2的道路与无照明设施相连时,且行车限速高于50km/h时,应设过渡照明。
(2)道路附属设施照明控制
道路附属设施包括桥梁、隧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广场、地面停车场、出入口等。
城市桥梁照明应与其连接的道路照明一致,桥面的宽度小于其连接的路面宽度时,桥梁栏杆、缘石应有足够的垂直照度,在桥梁的入口处应设灯具,有多条机动车道的桥梁不宜将灯具直接安装在栏杆上,桥梁照明应限制眩光,必要时应采用安装挡光板或者栅格灯具。
人行天桥照度不应低于5lx,且阶梯照度宜适当提高。
人行地道附近不设路灯的出入口,应设照明装置,地道内的平均照度不宜小于5lx。
隧道、停车场照度要求不低于5lx,且应限制眩光。
城市广场功能性照明照度要求不低于10lx,灯具宜采用高杆照明。
2。4景观照明规划
整个景观照明系统形成“一带两廊、一环五轴、两区七景、多点”的景观照明结构。
一带两廊:一带是指沿卧龙湖的滨湖景观带;两廊是指沿东关河及中心城区排水干渠的景观廊。
一环五轴:以滨湖路、滨河路及外环路勾勒出主城区的范围,形成城市景观环;多轴是指沿着中心街及中心路形成的十字型及北部片区彰桓线的“都市风情轴”,沿示范路形成的“城市景观轴”;沿珠山中街及朝阳路的“魅力风尚轴”,沿中心路东段的“城市窗口轴”。
两区七景:以老区商业中心、滨湖新区商业中心两大区域作为城市景观照明重点区域,北部片区核心、滨湖新区行政中心、商务中心、轻轨站枢纽中心、客运枢纽中心、高速公路下道口、陆港经济区商业中心七个片区作为次一级景观照明区。
多点:以交通型节点、地标型节点、门户型节点、开敞空间节点、等为点状控制区,凸显城市夜景魅力。
3。规划特点
(1)通过具体数值控制功能照明,合理引导城市道路及相关设施功能照明建设。
(2)构建特色景观照明结构,通过对不同景观区域采用不同的定量、定性控制指标,控制整个夜景照明系统,构建康平魅力夜景景观。
(3)结合实际,弹性建议光源,保证规划的可实施性。
(4)对城市各类重要照明载体提出专项指引。
农村重新规划篇十八
一、指导思想:
以《幼儿园工作规程》、《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为依据,为适应教育改革的快速发展,为满足社会对优质学前教育的需要,为提高幼儿园的办园水平,我园将新三年规划的发展目标在原来的基础上提升一个台阶:新三年规划不仅能符合幼儿园的实际,更能体现出规划对幼儿园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并通过规划的实施,努力将我园办成优质的乡镇中心幼儿园、受家长欢迎的优质幼儿园。
二、幼儿园概况:
xxx幼儿园是一所乡镇示范性幼儿园。幼儿园内部设施设备已经达到乡镇幼儿园一流水平。园内有大型玩具、体能训练器材等较齐全的幼儿体育活动设施;有校园广播音响、一体机、电子琴等音乐教学设备。
目前,我园设有x个班级,在园幼儿xxx余人,幼儿园有教职工xx名,其中大专学历x人,本科学历x人。保育员xx人,行政管理及食堂后勤人员x人,均持证上岗。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提出了“会锻炼、会交往、求知兴趣浓、艺术表现大胆”的培养目标,倡导“细致、踏实、和谐、创新”的工作作风,有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和健全的领导班子,实施层级管理、目标管理。随着幼儿园的逐步发展需要,我们发现以下几个不足之处:
(一)办园条件。
1、随着大家对幼儿教育的认识普遍提高,3——6岁幼儿的入园率大幅增长,致使班额严重超标,活动室不够。就目前本园的办学规模,已满足不了孩子们的入园需求。
2、由于孩子们的入园需求增大,设施设备也急需添置和更换。
(二)师资建设。
1、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运用越来越普及,教师们急需掌握并学会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2、教师们的自身专业素质提高速度慢,不能很好的适应快速发展的学前教育。
(三)保教工作。
1、教育教学中还存在理念与行为、理论与实际脱节现象。
2、教师还存在重教育轻保育的思想,对一日活动皆课程的大教育观念认识不足。
3、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不够规范,对隐性教育的渗透和随机教育的把握还较欠缺。
4、对保教工作的日常管理还不够到位,对教师保教工作的评价还不够规范。
(四)卫生保健。
1、对后勤工作的日常管理和评价还欠规范,后勤人员的岗位责任意识还不够强。
2、对食堂工作人员、保育员日常工作的指导还较欠缺,对后勤人员学习培训的计划性还不够强。
3、卫生健康、安全知识宣传指导的形式还不够丰富、面还不够广泛。
(五)家庭、社区:
1、家园联系的方法跟途径还没有得到拓宽,家园工作还不够规范,家园互动的良好性开展的不够好。
2、家长资源和社区资源利用的不多,家长参与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3、与社区的联系还不够,社区对幼儿园工作的熟悉度、了解度和参与度较低。
(一)幼儿园发展目标:师德修养好、保教质量高、孩子喜欢、家长放心的优质园。
(二)幼儿培养目标:培养幼儿健康、愉快、文明、乐学。
健康——有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动作发展协调,体质增强,性格开朗。
愉快——喜欢来幼儿园,乐意与人交往,积极参与各种活动。
文明——会主动的使用常用的礼貌用语,与同伴友好相处,尊重父母与老人,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乐学——喜欢学习、爱动脑筋,对自己不懂的或感兴趣的事物有较强的学习愿望。
(一)办园条件:
目标——。
1、扩大办园规模,满足孩子们的入园需求,解决班额超标的问题,为孩子们提供优质的游戏、活动场所。
2、完善设施设备,满足幼儿园发展需求。
措施——。
1、将幼儿园现状上报,申请校舍扩建,扩大办园规模。
2、逐步添置新设施设备,更换老化设备。
(二)师资建设:
目标——。
1、以园本培训为平台,课程实施为载体,鼓励教师自我学习、主动发展,形成一支师德修养较好、专业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提高保教质量,促进幼儿园发展。
2、有激励教师自我学习、主动发展的骨干教师奖励机制和岗位聘任考核制度。
措施——。
1、制定园本培训计划,认真落实园本培训工作。结合上级部门的要求,积极安排教师参加培训工作,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专业水平。
2、进一步完善骨干教师奖励机制和岗位聘任考核制度,激励教师自我需要、自我学习、主动发展。
(三)保教工作(重点项目)。
目标——。
1、重视保教工作日常管理,以保教工作的评价制度促进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普遍提高,推进幼儿园的整体发展。
2、提高教研质量,重视教师理论与实践联系、理念向行为转化,增强教师对自学、自研和自我提高的需要,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
3、解决教师在认识上和实践上的问题,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专业水平,
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4、重视教师设计教育教学活动能力的提高,逐步形成园本化的教学案例,激励教师在稳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水平上一个台阶。
措施——。
1、完善保教工作日常管理制度,建立保教工作评价制度,促进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整体提高,推进幼儿园的发展。
2、有组织、有准备的开展教研活动,组织相关的理论学习和案例剖析,帮助教师理论与实践联系、理念向行为转化。提高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极级性,增强教师自学、自研和自我提高的需要,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
3、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能较好的把握教育的渗透和教育的随机性,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和水平。
4、借助专家的指导和姐妹园的带教以及教研组自研相结合,帮助教师解决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瓶颈问题。
5、指导教师写出“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教师每年进行个人自评和发展规划实施年度总结。
(四)卫生保健工作:
目标——。
1、以较完善的卫生保健工作制度,促进幼儿卫生安全、健康防病等工作有质量的开展。
2、重视后勤工作的日常管理,不断增强后勤人员的岗位责任意识,提高后勤工作质量。
3、加强对家长、教工有关卫生健康、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指导,促进保教质量的提高。
措施——。
1、根据卫生保健制度,定期、规范的做好幼儿安全卫生、健康防病的系列工作。
2、制定后勤工作的日常管理制度,组织后勤学习讨论,并按制度加强日常管理,增强后勤人员的岗位责任意识。加强工作日的管理和指导,提高后勤工作质量。
3、加强后勤人员的业务学习,规范后勤人员的操作程序,提高后勤人员的专业能力。
4、提高保健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工作能力,采用广播、专栏、告家长书等形式,做好对幼儿、家长、教工各种卫生健康、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指导,家园互动,共同关注幼儿的卫生健康以及安全问题。
(五)家庭、社区:
目标——。
1、以制度保证家园、社区的互动,提高家园互动工作的质量。
2、重视家长、社区资源的利用,逐步实现资源共享、资源互补,以丰富的教育资源开阔幼儿眼界、提高幼儿兴趣、促进幼儿发展。
3、加强与社区的联系,积极主动的将教育活动融入社区,为社区建设添上一笔。
措施——。
1、建立家园、社区互动制度,组织教师学习讨论,自觉的以制度来规范家园互动工作的开展,切实提高家园互动的质量。
2、建立家长、社区资源利用的制度,教师按照制度认真做好利用家长资源、社区资源开展各类教育教学活动。
3、根据某些季节、节日的特点、性质以及社会形势的需要,制定能与社区互动的计划,主动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去,为社区和谐社会的建设添上学前教育的一笔。
4、定期开展班级家长会、半日开放活动。每学期发放一次家长“意见征询表”,落实“家委会”制度等。
五、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
成立园长、教研组长、后勤人员的规划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并对每一年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自评。
(二)队伍保障:
农村重新规划篇十九
一、基本情况
新桥村辖11个村民小组,农户299户,人口1265人,耕地面积3904亩,主要以水田为主,林地面积6000亩,村年集体经济收入6.5万元(主要是转移支付),人均纯收入9850元。现有党员40人。
(一)发展优势
1、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大部分农田进行了改造,组组都通了公路,奠定了农业规模发展和机械化作业基层。
2、田多地广水面宽,资源丰富。
3、区位优势明显,距集镇不到2公里、交通更利,两栖农民居多。
(二)存在劣势
1、基础设施建设需进一步加强。有些山塘、水闸、桥梁存在安全隐患,亟待改造。
2、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全村主要以种植水稻、花生、大豆为主,大多数分散经营,加上生产工具落后,未能形成规模性生产、经营,农业产业化水平还比较低,制约村经济发展。
3、村集体经济薄弱。村集体没有工业企业,没有其他收入来源,村集体经济基础差,为民办事经济实力不足。
二、指导思想及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步伐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文明村创建为切入点,以村组建设、农村产业发展和基层班子建设为重点,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生态文明村建设为载体,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村环境、提高文明程度,全面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奋斗目标
通过5年的年努力,使新桥村基本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缩小农民收入差距,建设和谐农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建设具体目标及措施(一)村组建设
1、村组建设的工作目标。
建立科学合理的村组规划管理体制,把村组规划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所有组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电话拥有率均要达到90%,基本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组组公路硬化率达100%。基本清除农村脏、乱、差现象。村组改造面实现85%以上,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美化”的基本标准。
2、“三改”工作
1、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手段,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的。五年内,使100%的农村劳动力接受培训,通过培训使务农农民基本掌握一门农业实用技术,外出务工农民基本掌握一门实用职业技能。建立农民教育培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制定符合实际的教育培训计划和教学内容,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
2、主要工作措施:
提高农民素质,要以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务工技能和三产服务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以把农民培养成产业农民、产业工人和三产服务者为基本目标,对农民进行职业化、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
坚持突出重点、分类培训。在培训内容上,重点抓住农业主导产业的生产技术和有特色、有市场、能形成规模的职业技能专业进行培训;在培训对象上,重点抓好农村科技示范户和农业产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头人,抓好农村未升学的应届高、初中毕业生的实用技术培训,使他们都能掌握1门实用技术;在培训方法上,要分类施教,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要以实用技术为主,充分利用远教平台,结合生产周期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阶段性培训与系统学习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系统培训。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促进劳动力由无序转移向有序转移,临时性转移向长期性转移的转变,真正使劳务经济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一、基本情况
新桥村辖11个村民小组,农户299户,人口1265人,耕地面积3904亩,主要以水田为主,林地面积6000亩,村年集体经济收入6.5万元(主要是转移支付),人均纯收入9850元。现有党员40人。
(一)发展优势
1、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大部分农田进行了改造,组组都通了公路,奠定了农业规模发展和机械化作业基层。
2、田多地广水面宽,资源丰富。
3、区位优势明显,距集镇不到2公里、交通更利,两栖农民居多。
(二)存在劣势
1、基础设施建设需进一步加强。有些山塘、水闸、桥梁存在安全隐患,亟待改造。
2、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全村主要以种植水稻、花生、大豆为主,大多数分散经营,加上生产工具落后,未能形成规模性生产、经营,农业产业化水平还比较低,制约村经济发展。
3、村集体经济薄弱。村集体没有工业企业,没有其他收入来源,村集体经济基础差,为民办事经济实力不足。
二、指导思想及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步伐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文明村创建为切入点,以村组建设、农村产业发展和基层班子建设为重点,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生态文明村建设为载体,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村环境、提高文明程度,全面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奋斗目标 通过5年的年努力,使新桥村基本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缩小农民收入差距,建设和谐农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建设具体目标及措施(一)村组建设
1、村组建设的工作目标。
建立科学合理的村组规划管理体制,把村组规划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所有组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电话拥有率均要达到90%,基本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组组公路硬化率达100%。基本清除农村脏、乱、差现象。村组改造面实现85%以上,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美化”的基本标准。
2、“三改”工作
1、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手段,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的。五年内,使100%的农村劳动力接受培训,通过培训使务农农民基本掌握一门农业实用技术,外出务工农民基本掌握一门实用职业技能。建立农民教育培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制定符合实际的教育培训计划和教学内容,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
2、主要工作措施:
提高农民素质,要以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务工技能和三产服务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以把农民培养成产业农民、产业工人和三产服务者为基本目标,对农民进行职业化、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
坚持突出重点、分类培训。在培训内容上,重点抓住农业主导产业的生产技术和有特色、有市场、能形成规模的职业技能专业进行培训;在培训对象上,重点抓好农村科技示范户和农业产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头人,抓好农村未升学的应届高、初中毕业生的实用技术培训,使他们都能掌握1门实用技术;在培训方法上,要分类施教,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要以实用技术为主,充分利用远教平台,结合生产周期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阶段性培训与系统学习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系统培训。
1、加强农村新风貌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广大农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塑造农村新风貌,我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重在建设、注重实际、多办实事,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改变农村面貌、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向现代化转变。
2、塑造新风貌的工作目标: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体系,打造诚信农村,整治农村各种陈规陋习,形成健康、文明、进步的社会风尚;全面整治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建成基础设施完善、环境整洁优美、管理规范有序的生态型新农村。加强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建设。促进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农村的教育水平、卫生保障水平和文化事业建设水平有新的提高。建立健全农村村民自治组织,完善服务体系,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3、塑造新风貌的工作重点
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广泛开展道德、法律、文化、科普“四进农家”活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倡导文明新风,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反对铺张浪费,革除赌博等陋习;坚决反对和有效抵制邪恶势力和各种邪教迷信等丑恶现象,培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创新活动载体,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开展农民致富竞赛活动,成立农村禁赌协会,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构建和谐平安新农村。
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要抓好村务和政务公开,村委会设立政务、村务公开栏,对村里的各项重大决策、财务开支、征用土地审批、计划生育指标、村干部工作目标等重大村务问题,做到定期公布。加强民主管理,建立健全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民议事制度、年终总结报告制度、评议党员干部制度、财务管理公开监督制度等,完善村民监督机制,促进民主管理。加强民主法制教育,教育和引导农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治安联防队伍建设,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构建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制订和完善村民公约,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快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新型农民。
1、村村两委班子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障。村村两委班子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亲民、为民、富民”活动和党支部“双带致富”活动,结合村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以建设新农村、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和塑造新风貌为实践平台,切实加强村两委班子和党员干部的思想、组织、作风、能力和水平建设,使其党的宗旨意识明显增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理念和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有效地树立和落实,着力培育和打造亲民、为民、富民的好班子。
2、村两委创建主要目标:
达到“五个好”的基本要求,党员先锋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增强。
3、村两委班子建设主要举措:
实施以村党组织建设为主题的“堡垒工程”。全面推行“两推一选”,进一步配齐配强村两委班子,优化班子能力、年龄、文化结构;严格按照村级星级化管理工作要求严格考核,建立村两委干部监督管理机制。实施农村党员“先锋工程”。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农村党员“双带”致富能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定期开展群众评议、党员评议的评议党员活动,进一步拓宽发展党员渠道,继续实行“双推”,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建立农村发展党员长效机制;建立困难党员帮扶机制,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抓好农村流动党员管理,积极探索农村党员管理新途径。建立健全村民自治运行机制。村民自治是农村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织载体。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大群众参与村级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在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
农村重新规划篇二十
居住小区总体布局应根据城市规划的要求进行合理布局,各种功能不同的建筑物群之间要有明确功能分区。根据居住小区建筑物的性质和特点,各类建筑物之间应有必要的防火间距,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在城市居住小区内,为了居民生活方便,还设置了一些生活服务设施,如煤气调压站,液化石油汽瓶库等,有的居住小区还配备建设了一些具有火灾危险性的生产建筑,这些建筑物与高层民用建筑的防火间距也应按相应的规定执行。
1.消防给水规划要求
灭火剂的种类繁多,如水、泡沫、卤代烷、二氧化碳和干粉等,这些灭火剂比较起来,以水最为经济,而且灭火效果好。许多火灾案例说明,凡是设有足够消防给水的场所,发生火灾后,就能有效地扑灭火灾,反之,就会造成严重的损失。
居住小区消防给水规划总的原则是:在进行居住区、企事业单位规划和建筑设计时,必须同时设计消防给水系统,消防用水可由给水管网、天然水源或消防水池供给,利用天然水源时,应确保枯水期最低水位时,消防用水的可靠性,且应设置可靠的取水设施。消防给水宜与生产、生活给水管道系统合并,如合并不经济或技术上不可能,可采用独立的消防给水管道系统。消防给水包括室外消防给水和室内消防给水两大部分的内容。
居住小区的消防给水规划建设,可以采用高压给水系统,也可以采用临时给水系统或者低压给水系统。
2.合理规划建设消防站
城市居住小区要按照公安部和建设部颁布的《城镇消防站布局与技术装备标准》的规定,结合居住小区的工业、商业、人口密度、建筑现状以及道路、水源、地形等情况,合理地设置消防站,具体要求是:消防站的布置,以接到火警5min内能达到责任区最远点为原则,尤其是高层建筑比较集中的居住小区,应规划建设相应的特种消防装备的消防站。
有些城郊的居住小区,如离城市消防中队较远,且小区人口在15000人以上时,应设置一个消防站,消防站应尽量选择在责任区的适中位置并利于消防车迅速出动的地点,消防站边界距小学校、医院、幼儿园、托儿所、影剧院、集市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和场昕,不应小于50m。
3.加强居住小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消防基础设施和灭火装备、器材是实施火灾扑救的基本条件。必须根据小区人口、面积、规模等因素,配备有一定数量的、简易的消防灭火器材和装备,建有小区消防室或微型消防站,形成小区消防自救力量。其小区消防设施、装备、器材可以考虑统一纳入城市开发项目,实行统一规划和建设。要逐渐把以往小区没有配齐的消防设施加紧补齐,新建小区的消防设施要争取一步到位,不欠新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