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政策论文(实用17篇)
总结是一面明镜,从中看到的是成长的足迹,也是激励自己更进一步的力量源泉。良好的总结需要有全面的了解与观察。掌握一些总结技巧和写作方法对于写好总结很有帮助。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论文篇一
1.低碳经济的发展会增加房地产业的成本。
由于受制于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低碳技术水平不高,在当前房地产发展过程中,如果广泛应用低碳技术,则会导致房地产成本增加。这不仅需要房地产业在投入雄厚的资金来进行技术研发。同时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地代替传统的能源,这就决定了在低碳技术的研发使用上具有高成本的特点,在房地产开发中应用低碳技术,会导致建筑成本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当前房地产业主要以中小规模为主,在发展过程中资金并不充足,这也导致无法广泛的应用低碳技术。
在当前房地产行业中,如果要走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这就需要加大对新型技术和能源的研发,这样房地产业势必会以低碳来对建筑中能源和材料的优越性进行宣传,并以此来提高房价。在房地产建设过程中应用低碳技术,房屋质量必然会有所提升,高质量的房子价格也会随之增加。所以在低碳经济发展下极易导致房价抬高。
3.低碳经济短期对房地产发展起到抑制作用。
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充足的能源供应,不仅能源用量较大,而且能耗也较高,特别是房地产业具有较高的排碳量。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如果没有充足的能源供应,那么必然会对房地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二、我国房地产发展提倡低碳经济。
1.制定低碳地产发展政策。
当前经济环境较为复杂,而且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完善的低碳地产发展政策,那么低碳房地产的发展必然会产生较多的问题,如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会导致违法行为增加,而低碳模式的房地产发展过程中,由于犯罪成本较低,而低碳模式下房地产利润较高,从而导致犯罪率较高,而且房地产价格还会出现虚假等情况。所以在当前低碳经济背景下,房地产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快各项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完善。
2.倡导绿色环保。
在当前低碳经济环境下,房地产业低碳的实现,需要加快在材料和技术上的创新,利用绿色环保材料来有效地代替高能耗的材料,实现材料的绿色环保。利用新型材料作为房地产的保温隔热材料,在达到良好保温效果的同时,也能够实现隔热目的,房屋保温隔热效果较好的情况下,对煤炭的需求量也会降低,确保达到环保的目的。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新技术不断涌现出来,高能源的材料使用率有所降低,但新材料在技术上并不十分成熟,还需要加大研究的力度。另外,还要在当前房地产建设过程中,还需要加大对太阳能和地热能的应用,充分地利用绿色、环保材料来降低高污染和高能耗材料的使用,打造低碳、环保、绿色的房屋建筑。
3.提高环保意识。
在全社会中加强对低碳环保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都能够具有较强的低碳意识,养成使用节能减排产品的习惯,加快人们思想和生活的方式的转变,引导人们绿色生活和健康生活,以便于为低碳房产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房地产经济管理创新发展相关措施。
1.健全法律法规控制排碳量。
最近几年来房地产产业在我国发展很快,法律法规的健全能够让房地产经济更加健康的发展,但是我国对于房地产经济的管理不是很全面,并且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就是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对低碳经济房产的排碳量没有严格控制,对于一些没有按照规定经营的房产商处罚力度不够。
2.低碳前提下对企业成本的控制。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房地产建筑过程中多会使用环保型材料和技术,这样房地产的成本必然会提高,所以在房地产建筑过程中,需要做好成本的控制。在施工过程中尽量应用新型技术,有效地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所使用的.绿色环保材料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有效地避免材料浪费的现象发生,科学对房地产建筑的前期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并制定具体的制度加以约束。
3.低碳前提下策划房地产业发展目标。
我国体制不断变革,而且速度越来越快,对于房地产企业经济结构和发展的方式都要有相应变化,并且对房地产的要求是排放低、耗能低,因此国家要对经济结构进行充分分析,为低碳背景下房地产如何继续发展做出策划,对于房地产低碳经济下发展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予以指导和扶持,让房地产业能够平稳发展,降低由于低碳经济而对房地产业造成的经济影响程度。
4.低碳背景房地产经济管理体制的完善。
原本房地产的发展就有很多问题,而目前提倡的低碳经济对房地产发展影响更大,问题也就越来越多,而房地产市场环境也愈来愈复杂,如果还是依赖于原有的简单的政策来对房地产经济进行管理,那么显然很难见到效果,因此低碳经济的前提下,国家要对房地产市场环境和企业本身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一些列规章制度,对房地产的经济做出指导,不断完善低碳背景下房地产经济管理体制,确保房地产在低碳经济下稳步发展。
5.低碳背景下地产财税政策的完善。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房地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量,这也导致投资风险增加。因此国家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来加大对房地产业低碳发展的支持力度,可以通过征收污染税及降低其他税收等措施来加快推动房地产业向低碳经济方向的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能源紧缺现象的日益严竣,低碳经济已成各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房地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地实现能耗降低,尽可能地减少污染,努力提高节能环保意识,有效地推动房地产业低碳的发展进程。当前我国房地产行业的低碳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所以需要在房地产经济管理工作上进行不断创新,在加快推动房地产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有效地对居民生活的环境质量进行改善,确保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论文篇二
(一)进出口增速低位趋稳,“稳外贸”措施初见成效。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28424.7亿美元,同比增长6.2%。其中出口14953.9亿美元,增长7.4%,比上年同期回落15.3个百分点;进口13470.8亿美元,增长4.8%,回落21.9个百分点;贸易顺差1483.1亿美元,增长39.1%。分季度看,一、二、三季度进出口分别增长7.2%、8.5%和3%。在国际市场需求有所回升、前期出台的“稳外贸”政策措施逐步落实等因素带动下,9月份进出口增速低位反弹,出口增速从8月的2.7%回升至9.9%,进口从8月的下降2.6%转为增长2.4%,当月进出口和出口规模均创历史新高。
(二)机电产品出口比重稳步提高,出口商品结构继续优化。前三季度,机电产品出口8548.3亿美元,增长8.3%,高出同期整体出口增速0.9个百分点,占出口比重从上年同期的56.7%提高至57.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240.6亿美元,增长6.4%,其中手机、集成电路分别增长18.1%和46.9%。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放缓,其中纺织品、服装、家具、鞋类、箱包、塑料制品、玩具等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7%,低于整体出口增速0.4个百分点。“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继续下降,煤和成品油出口量分别下降38.6%和9.8%。(三)对发达国家出口明显分化,对新兴市场出口总体增长较快。随着美国经济温和复苏,零售市场回暖,前三季度中国对美国出口2581.6亿美元,增长9.6%。受欧盟经济陷入衰退、市场需求明显萎缩影响,中国对欧盟出口2504.6亿美元,下降5.6%。对日本出口1125.1亿美元,增长4.5%。由于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相对较快,以及出口企业深入推进市场多元化,中国对新兴经济体出口总体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其中对东盟、俄罗斯和南非出口额分别为1447亿美元、325.8亿美元和107.2亿美元,增长16.6%、14.5%和10.8%。前三季度,中国自美国和欧盟进口分别增长7.7%和2.1%,自日本进口下降6.5%。
(四)民营企业进出口势头良好,一般贸易增速持续快于加工贸易。在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引导下,广大民营进出口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努力拓展营销渠道,深度开发国际市场,取得良好效果。前三季度,民营企业出口5515.2亿美元,增长19.2%;进口3264.6亿美元,增长18%,分别高于整体增幅11.8和13.2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出口7511.2亿美元,增长3.1%;进口6483.4亿美元,增长1.3%,分别较整体增幅低4.3和3.5个百分点;出口和进口占总体比重分别下降2.1和1.7个百分点。国有企业进出口增幅明显下滑,其中出口下降3.9%,进口仅增长0.9%。
年同期下降1.8个百分点;进口3520.0亿美元,增长1%,占总体进口比重26.1%,下降1个百分点。
(五)中西部地区出口持续快速增长,东部地区出口增速放缓。
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步伐加快,进、出口双双强劲增长,对外贸易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前三季度,中、西部地区出口分别增长21.5%和43.4%,其中重庆增长1.5倍,甘肃、安徽、贵州、河南和四川分别增长83%、69.9%、68.9%、62.8%和42.8%。中、西部地区进口分别增长7.9%和13.2%,其中重庆、河南分别增长69%和64.2%。东部地区由于受国际市场需求放缓和生产成本上升冲击较大,出口仅增长4.3%,低于总体增速3.1个百分点,其中广东、江苏、浙江、北京分别增长6.4%、4%、3%和3.2%,上海和山东分别下降0.1%和0.2%。
(六)农产品进口快速增长,机电产品进口增速回落。
前三季度,粮食和油料作物进口增长较快,其中谷物及谷物粉、大豆、食用。
植物油进口量分别增长2.3倍、17.7%和18.3%。能源资源进口有涨有跌,铁矿砂、原油、未锻造的铜及铜材、氧化铝进口量分别增长8.4%、6.4%、32.6%和2.1倍,成品油、原木、钢材进口量分别下降4.4%、10.8%和12%。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分别增长2.7%和6.4%,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回落13.6和7.3个百分点,但汽车、飞机保持快速增长,进口量增速分别达23.6%和22.5%。
近段时间以来,随着各国宏观政策力度加大,中国外贸发展面临国内外环境略有改善。美国房地产市场缓慢复苏,前8个月新屋销量同比增长21.7%,且售价明显上扬;9月份失业率为7.8%,达1月以来最低点。欧央行出台直接货币交易计划,欧洲稳定机制(esm)启动,希腊新一轮救助计划谈判取得进展,暂时缓和了欧债危机形势,西班牙、意大利等外围国家国债收益率明显下降。主要发达经济体相继出台量化宽松政策,短期内起到压低国债收益率、降低债务成本的作用,将在一定程度上提振市场信心。一些新兴经济体也放松宏观经济政策,将对经济增长起到刺激作用。据摩根大通发布的数据,9月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从8月的48.1小幅回升至48.9,表明世界经济下滑势头有所缓解。
中国经济增速趋于稳定,并且继续出现积极变化。9月份工业生产、商品零售、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增速均比8月有所提高;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实现4个月以来首次回升,达49.8,接近50的荣枯线;消费者信心指数回升至100的荣枯线以上,达100.8。9月中旬,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在做好出口退税和金融服务、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改善贸易环境、优化贸易结构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如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提高通关效率,调减法定检验检疫目录,规范和减少进出口环节收费等。这些政策措施正在陆续落实到位,将强化前期出台的稳定外贸增长政策效果,进一步提振进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信心,缓解企业经营困难,推动外贸增长企稳趋升。
世界经济将增长3.3%,低于的3.8%。其中,发达国家增长1.3%,低于上年0.3个百分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长5.3%,低于上年0.9个百分点,俄罗斯、印度、巴西和南非增长率均将低于20。世贸组织(wto)预计,年全球贸易增长率为2.5%,远低于年的5%。加上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摩擦大幅上升,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极其复杂,实现进出口稳定回升还需付出巨大努力。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预计2012年四季度进出口有望延续9月份的回升态势。在主要经济体对外贸易增速普遍放缓或负增长的情况下,中国占全球贸易的份额有望保持稳定或微幅上升。
从国际看,随着各国宏观政策力度加大,欧债危机略有缓和,美国经济复苏态势趋于稳定,市场信心和发展预期有所提振,全球经济发展环境可能有所改善。但发达国家主权债务问题削弱经济增长潜力,刺激经济政策措施的副作用日益凸显,新兴经济体面临的困难较多,加上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加剧,世界经济低增长、高风险态势不会明显改观。
一是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依然不足。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普遍需要持续紧缩财政,企业对新兴产业的投资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宽松货币政策无法根本扭转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加上失业率高企等制约,经济增长动力仍较疲弱。一些新兴经济体依赖能源资源出口、国际收支失衡等问题逐渐暴露,发展面临的风险上升,经济增速也在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全球经济增长3.6%,低于金融危机前4%的平均水平;世贸组织预计,全球贸易量增长4.5%,明显低于危机前10年6%的平均水平。
二是发达国家主权债务问题可能再起波澜。欧债危机既是欧洲货币联盟的制度危机,更是欧元区外围国家的竞争力危机。随着欧洲稳定机制启动和银行业联盟构想开始落实,欧元区制度设计的薄弱环节正在逐步加强,但外围国家不仅财政缺口大,而且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提高竞争力将是一个旷日持久的过程,其间若经济、政治形势恶化超出预期,可能在金融市场引起新的波动。2013年,欧元区外围国家融资需求依然高企,部分国家面临大选,对欧洲金融市场的影响值得密切关注。美国财政悬崖涉及金额约占gdp的4%,若处理不好,可能拖累美经济重返衰退。
续紧张极易冲击石油供应,加上全球货币政策宽松,投机资本涌入商品市场炒作牟利,农产品和能源价格面临较大上涨压力。
四是贸易投资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在经济复苏没有明显起色的情况下,一些国家为缓解就业压力,对外采取部分关闭国内市场的办法,扶持本土产业,阻碍了正常的国际贸易投资活动。世贸组织监测,2011年10月至2012年5月,各成员共采取182项新贸易限制措施,影响全球进口额的0.9%,且限制措施应对危机的一面下降,刺激本国产业复兴的一面上升,影响更为深远。一些国家对新兴产业领域的跨国投资态度保守,想方设法加以限制。在选举政治的催化下,部分国家经贸政策甚至出现“去全球化”的危险倾向。
从国内看,随着一系列扩内需、稳外需政策措施逐步落实到位并发挥成效,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党的十八大将进一步激发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有利于继续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普遍预计,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快于2012年。但经济企稳的基础还不稳固,国内需求增长受到一些体制机制因素的制约,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较为突出,企业生产经营仍然面临较多困难。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论文篇三
俄罗斯主管贸易的政府部门是经济发展部、工业与贸易部、农业部、联邦海关署等。经济发展部、工业与贸易部主要职责是制定对外贸易政策和管理对外贸易,签发进出口许可证,管理进出口的外汇业务,制定出口检验制度,审批有关对外贸易的协定或公约等。海关总署执行俄罗斯政府的对外贸易管理政策,办理关税业务和报关业务等。
3.1.2贸易法规体系。
在俄罗斯,与贸易相关的主要法律有俄罗斯联邦《对外贸易活动国家调节原则法》、《对外贸易活动国家调节法》、《俄联邦海关法典》、《海关税则法》、《技术调节法》《关于针对进口商品的特殊保障、、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联邦法》、《外汇调节与监督法》、《在对外贸易中保护国家经济利益措施法》等。
3.1.3贸易管理的相关规定。
(2)许可证管理。对两大类商品实行进口许可证制度。第一类属于特殊商品,包括化学杀虫剂、工业废料和译密码设备。第二类属于需要按俄总统和政府规定的特殊程序进口的商品、技术和科技信息,包括武器弹药、核材料、放射性原料、贵金属、宝石、麻醉剂、镇定剂、两用材料和技术、可用于制造武器装备的个别原材料和设备等。
(3)产品标识和认证。俄罗斯境内禁止销售无俄文说明的进口商品。对酒类制品、音像制品和计算机设备等产品,禁止销售无防伪标志及统计信息条的产品。
对化学生物制剂、放射性物质、生产废料以及部分初次进口到俄罗斯的产品,尤其是食品,需在进口前进行国家注册;工业、农业和民用建筑等用途的进口产品需具备卫生防疫鉴定。
俄罗斯联邦海关2005年1月发布的《需强制认认证的进口产品名单》中主要包括动植物及其产品、食品、酒精和非酒精饮料、纺织原料及其制品、机器设备和音像器材等部分进口产品实行强制胜认证。
【出口管理】(1)出口配额和出口许可证。俄罗斯对国际协议规定要求限制数量的产品、部分涉及国家利益的特殊产品和国内需求较大的产品等类产品实行出口配额和许可证管理。出口配额的分配主要是通过招标和拍卖进行。配额如有剩余,亦可根据出口实绩进行增发。需持出口许可证的商品包括:野生动物、药材、译码器件、武器装备、爆炸品、核材料、放射性材料、贵金属、宝石及半宝石、矿产资源及矿床信息、麻醉剂、精神心理药剂、毒性物质、某些可用于飞制造武器装备的原料、设备、技术、信息等。
(2)对军民两用产品出口实行监督。出口军民两用产品和技术需申领出口许可证,颁发依据为出口产品是否符合俄罗斯承担的有关国际义务。
(3)统一验证制度。俄罗斯对出口产品的数量、质量和价格实行统一的强制性验证制度,包括对石油、成品油、天然气、煤、黑色及有色金属、木材、矿肥等产品进行验证。
以上程序不适用于食品、兽医用品及壳类产品,此类货品的检疫及签证由国家检疫及卫生部门负责。
3.1.4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
俄罗斯对各类动植物产品实施进口检疫制度,根据2008年1月9日发布的关于《批准联邦动植物卫生监督局行使国家有关发放动物、动物源性产品、动物药剂、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应检产品的进、出口和过境许可证职能的行政条例》,对应检货物进出口文件进行审核,并做出发放或拒绝发放应检货物进口许可证的决定。
容器、包装材料(合成材料除外)、木材及加工品(成品、半成品和零部件)、原状土样和土壤标本;饲料、藁杆综合饲料及来自应检地区的动物的铺垫材料。
俄罗斯准许进口的检疫物,必须具有俄罗斯联邦农业食品国家植物检疫机关签发的进口检疫许可证。在许可证中要注明经由俄罗斯国境进境的口岸、进口和使用这些检疫物的条件。每批检疫物均应随附输出国植物检疫和植物保护机关出具的植物检疫证书。植物卫生证书应附在该批货物的运单中。没有相应机关的国家除外,但要求检疫物的卫生状况符合进口检疫许可证中的规定。
【动物检疫】2006年3月俄罗斯政府颁布了《关于活体动物进入俄罗斯关境时实施动物防疫措施的决定》,规定在通过《俄罗斯联邦技术调整法》之前,对部分活体动物和动物制品进入俄罗斯关境时,遵照执行俄联邦现行动物防疫规章中不与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国际兽疫局颁布的《国际陆生动物卫生法典》相矛盾的部分规定。此外,在俄罗斯联邦现行动物防疫规章与世界贸易组织现行动物防疫规章发生矛盾的情况下,将遵照执行该决定第1条中提到的陆生动物法典的要求。
俄联邦只能从经俄联邦国家兽医卫生部门检查的、并列入可向俄联邦出口的企业名单的出口国的企业进口应检货物。
3.1.5海关管理规章制度。
俄罗斯海关监管由联邦海关总署依据《俄罗斯联邦海关法典》和《俄罗斯联邦海关税则》执行。【管理制度】2000年4月1日起,俄开始实行新的进口关税税率(正式名称为《俄罗斯联邦海关税则》)。新税率表的商品编码由原来的9位数字变为10位数字;对80种商品的税率迸行了调整,其中上调的30种,下调的45种,另外5种商品在从价税不变的情况下规定了从量税。
【关税税率】俄联邦政府2000年11月27日发布第886号决定,自2001年1月1日起实行新的进口关税税率,大多数商品为从价税,但有的商品须计征从量关税和复合关税。新的关税政策将原7档进口税率(0%、5%、10%、15%、20%、25%、30%)减为4档,即5%、10%、15%、20%。
俄对不同类型国家按不同税率征收进口关税。
税率表上所标税率为基本税率。凡从享有最惠国待遇的国家进口的商品按基本税率计征关税;凡从不享有最惠国待遇的国家进口的商品按基本税率两倍计征关税。
与俄签有自由贸易协定的独联体国家及联合国贸发会议批准可享受普惠制的发展中国家均可在俄享受关税优惠。其中对产自与俄签有自由贸易协定的独联体国家及最不发达国家的商品免征进口关税,对产自发展中国家的商品按基本税率的75%计征关税。
3.2对外国投资的市场准入有何规定?3.2.1投资主管部门。
【禁止的行业】赌博业、人寿保险业。
【限制的行业】2008年4月2日、16日,由俄罗斯议会上下两院分别通过和批准,5月5日,由普京签署了《有关外资进入对国防和国家安全具有战略胜意义行业程序》的联邦法。该法第5款明确规定13大类42种经营活动被视为战略性行业,主要包括:国防军工、核原料生产、核反应堆项目的建设运营、用于武器和军事技术生产必须的特种金属和合金的研制生产销售、宇航设施和航空器研究、密码加密设备研究、天然垄断部门的固定线路电信公司、联邦级的地下资源区块开发、水下资源、覆盖俄领土一半区域的广播媒体、发行量较大的报纸和出版公司等。
【鼓励的行业】俄罗斯政府鼓励外商直接投资领域大多是传统产业,如石油、天然气、煤炭、木材加工、建材、建筑、交通和通讯设备、食品加工、纺织、汽车制造等行业。
3.2.3投资方式的规定。
【跨国并购】俄罗斯允许外资并购本地企业,但对战略性企业的并购比重有明确的法律限制:对联邦级地下资源公司的控股权不得超过5%,对其他部门战略性公司的控股权不得超过25%-50%。
若外资企业希望在按法律规定具有战略意义的相关公司或地下资源区块项目中取得10%以上的控股权,必须向相关全权机构(之前为向俄联邦反垄断署)提交申请,并经由联邦安全会议牵头组成的跨部门专门委员会审核。【股票收购】俄罗斯《有价证券市场法》规定,外国投资者有权购买俄联邦境内企业的股份、股金、股票和其他有价证券。购后必须在俄联邦财政部或其他授权的国家机构进行登记,按照证券交易所的有关规定进行。
3.3俄罗斯关于企业税收的规定是什么?3.3.1税收体系和制度。
俄罗斯新一轮税收制度改革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过几年酝酿,于1998年和2000年分别颁布了《俄罗斯联邦税收法典》第一部和第二部,标志税改取得实质性进展。此次改革最大的变化体现在:将个人所得税多级税率改为13%的单级税率;将预算外的退休基金、社保基金和医保基金合并为统一社会税,同时取消就业基金;改革公路使用税的征收办法,该税率原为销售额的2.5%,先改为按商品销售额与进货额之差额的1%征收;取消住宅及社会文化设施税;取消燃油和润滑油的销售税;取消车辆购置税;取消个别种类交通工具购置税等。
2001年,俄罗斯议会又修改补充了《俄罗斯联邦税收法典》其中将原35%利润税率下调至24%;将消费税普遍提高12%;增加矿产资源开采税,代替原矿产资源使用税和矿产资源基地再生产税。
俄罗斯实行联邦税、联邦主体税和地方税三级税收体制。联邦税在俄境内普遍实行,但其税收并不统归联邦预算。联邦主体税由联邦主体的立法机关以专门法律规定,并在相应地区普遍实行。地方税由地力自治代表机关以法规形式规定并在所管辖区域普遍实行。
联邦税包括:增值税、某些商品和资源的消费税、企业和组织的利润税、自然人所得税、国家预算外社会缴纳、国家规费、海关关税和规费、地下资源开采税、动物和水生资源使用权税、林业税、水资源税、生态税、联邦许可证签发手续费等。
联邦主体税包括:企业和组织利润税、不动产税、道路交通税、运输税、销售税、博彩税、地区许可证签发手续费等。
地方税包括:地税、自然人财产税、广告税、继承或赠与税、地方许可证签发手续费等。
3.3.2主要税赋和税率。
【企业利润税】在俄经营企业的利润税税率为24%,其中向联邦预算缴纳6.5%,向联邦主体预算缴纳14.5%,向地方预算缴纳2%。各联邦主体政府有权对个别纳税户降低税率,但最低不得低于13.5%。2008年11月21日,俄国家杜马通过了《税法典》修正案,将企业利润税降低4个百分点,从原24%降至20%。利润税降税部分为联邦税收,联邦税部分从6.5%降至2.5%,地方税仍然保持原17.5%的水平。
【增值税】俄联邦税收法典规定联邦增值税有三种,分别执行不同的税率。(1)一般商品增值税,税率为18%。(2)食品和儿童用品总值税,税率为10%。(3)个别商品增值税,税率为零。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论文篇四
关于全球化的内涵和定义,国内学术界存在不同看法。为了便于讨论,本文采用联合国和世贸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文件中常见的说法,因为这是一种宽松而又浅显的解释,易于为各方接受。
联合国贸发会议召开过一次题为《全球化和自由化》的讨论会,参加者有联合国直属机构的官员和专家,如工发组织、开发计划署、儿童基金、跨国公司中心等,也有来自联合国体系内各个专门机构的官员和专家,如国际劳工组织、世界卫生组织、教科文组织等,还有来自与联合国有联系的独立机构,如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教授,可见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其文件中关于全球化的定义反映了国际上的共识。这个定义可概括如下:全球化是世界各国在经济上跨国界联系和相互依存日益加强的过程,运输、通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有力地促进了这一过程(注:globalizationandliberalization,p.240,unctad/ecdc/pa/4/revl,geneva,.)。
世贸组织1995年度报告指出:“对全球化的定义和描述,首先应着重‘质’而不是‘量’,它是不同国家的市场和生产日益变得更加相互依存的过程,这是由于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以及资本和技术的流动所造成的。”(注:wto,internationaltrade:trendsandstatistics1995,p.19,geneva,1995.)。
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指出:“全球化的概念既指货物和资源日益加强的跨国界流动,也指一套管理不断扩大的国际经济活动和交易网络的组织结构的出现”,“但今天的世界经济与超国家范式相距还很远,对现状较为恰当的描述是全球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市场、生产和金融活动的跨国界联系已加强到如此地步,以至任何一国的经济都不能不受到国界以外的政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注:unctad,tradeanddevelopmentreport,pp.70~71,geneva,1997.)报告接着又列述了促进全球化的主要因素:关贸总协定8个回合所推动的贸易自由化;一系列国家金融管制的放松;信息技术惊人的发展。
根据上述,经济全球化的内涵至少可归纳为以下三点:这是各国在经济上相互依存不断加深的历史过程;其突出表现为商品和资本、技术等要素的国际流动日益加强;其主要因素是信息革命以及贸易和金融的'自由化。
经济全球化表明,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了升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各国的扩大再生产过程必须在世界范围的紧密联系中才能正常运行,这不仅决定了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空前加深,也要求资源在世界范围内优化配置,从而在客观上为经济的持续增长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故从生产力角度看,全球化是一个进步的历史过程,我们应当积极地适应它、促进它。但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这一过程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进行的,少数发达国家的垄断资本起着主导作用,因而必然带来深刻的阶级烙印和扭曲的表现形式,决定了这一过程是跛脚的,即在南北之间是不对称进行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与全球化进程不相适应的矛盾将更加突出。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经济也面临着这样的矛盾,必须从战略上加以重视和调整,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在进入21世纪后持续稳定地增长。在对外贸易领域中我国至少在下列四方面存在着不适应。
1.从货物贸易看:科技进步推动着全球化,科技产品的贸易增长最快,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交换比率日趋不利,削弱了贸易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
2.从服务贸易看:信息革命促进了全球化,信息密集型服务业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支柱,我国服务贸易的滞后会拖住国民经济的后腿。
3.从加工贸易看:“产业内分工”是全球化的基础,加工贸易便是其表现形式,但我国的加工贸易处于低级阶段,难以更多地获得分工的利益。
4.从贸易政策看:贸易和金融自由化与全球化结伴而行,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在转轨,若不加快改革,贸易政策将难以适应自由化的过程。
一
20世纪50年代,初级。
[1][2][3][4]。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论文篇五
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中,中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进出口额从1978年的200亿美元增长至2004年的10000亿美元以上。制成品在总出口中所占比重从早期的不到一半上升到2004年的90%以上。制成品出口内部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除传统的纺织品、轻工业品外,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也迅速增长,在全部出口中所占比重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10%上升到2004年的42。9%。外贸主体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早期国有企业几乎支配了全部外贸发展到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与民营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格局。至2004年,外资企业在全部出口中所占比重已从1985年的1%上升到超过50%。
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国家战,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其中包括外贸体制的改革。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是放开部分贸易经营权(包括对外资企业),以及贸易公司自主化改革,其中又分为三个分阶段。(1)1979年至1987年间,政府根据政企分开,外贸实行代理制,工贸结合,技贸结合,进出口结合的原则,下放部分外贸经营权,开展工贸结合试点,简化外贸计划内容,实行出口承包经营责任制。(2)1988年至1991年期间,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地方政府,外贸专业总公司和工贸总公司向中央承包出口收汇,上交外汇和经济效益指标。承包单位自负盈亏,出口收汇实行差别留成。(3)1990年12月9日,外贸企业出口实行没有财政补贴的自负盈亏,以完善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了配合外贸企业改革,国家采取了放宽外汇管制,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外经贸部下放部分权力等一系列配套改革的措施,增强了运用经济杠杆调节宏观经济的能力,并为外贸企业利用市场机制,自主经营创造了外部环境。
1992年开始,中国贸易政策体系的改革已经不限于贸易权和外贸企业等内容,伴随着1986年中国要求“复关”开始,中国的贸易政策改革已经开始以符合国际规则为导向,涉及到国内管理的各个方面。
1992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所作报告中提出了“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尽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符合国际贸易规范的新型外贸体制。”符合国际贸易规范,也就是要符合关贸总协定的规范,因此中国提出改革方向是统一政策,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以建立适应国际通行规则的外贸运行机制。
进出口管理:1992年中国取消进口调节税;1994年取消进出口指令性计划。此后中国进行了多次的关税降低,整体关税已经与国际平均水平大为接近,与世界市场更加接近。此外,中国的进口配额及其他的非关税措施数量也在逐年减少。
以国民待遇原则和非歧视原则开放外贸经营权:中国进一步推进了外贸放开经营,加快授予具备条件的国有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商业物资企业外贸经营权。加入wto之前,中国国内已经有30多万家企业获得了贸易经营权。并且加快转换外贸企业经营机制,在外贸领域推行现代企业制度。
服务贸易:1992年之后,中国服务贸易领域逐步向外资开放。国家在金融,保险,房地产,商业零售,咨询,会计师服务,信息服务,教育等诸多领域积极进行试点开放,并陆续颁布了一些短期或者过渡性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管理。随着国内服务业改革的深入,中国的电信等敏感部门也开始同外资合作。外汇管理体制改革:1994年,中国进行了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为核心综合配套的新一轮外贸体制改革。中国实施汇率并轨,建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有条件的可兑换,取消外汇留成制和上交外汇任务,并建立外汇指定银行间的外汇交易市场。
法律法规建设及透明度:中国于1994年颁布了第一部《对外贸易法》,开始了系统地完善外经贸领域法律法规的改革阶段。以国际规范为目标,在货物贸易,外资,知识产权,反倾销等各个领域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同时政府的政策透明度也不断加强。
这一轮外贸体制改革的实施,加强了市场经济机制的调节作用,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市场化的进程。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至今,中国在市场准入,国内措施,外资待遇,服务贸易等各个领域均较好地履行了自身的承诺和义务,得到了wto,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高度评价。这一阶段的最明显特征就是,中国的贸易政策体系改革已经与国际贸易体制接轨,发展同步,政策变化的动力由单纯的内生或者外生转变为内外协调。这种变化最根本的动力来源是中国经济贸易本身的高速增长,并且中国有着市场容量庞大,与发达国家经贸互补性明显,政策稳定性强并对国际高度负责等优点,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良性影响也逐渐加大。目前许多国际学者称中国“经济增长带动论”已经成为主流,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威胁论”趋于式微。
影响中国外贸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中国政府在1978年开始推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为对外贸易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在体制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出口提供了持续的资源及动力;在政策方面,政府的出口鼓励政策及汇率贬值为出口提供了强有力的刺激。其次,80年代初开始的中国香港、台湾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内地的转移,为80年代中期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出口的起飞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最后,中国政府在90年代初推行的积极引进外资的政策,极大地推动了来自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投资,而这些投资的很大一部分又是以再出口为目的的。这样,来自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又成为推动中国出口的一个重要力量。
人均角度来看,中国在贸易发展水平上仍居于发展中国家,因而仍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过去几年中,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一些深刻的变化。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崛起,使得中国必须承担起对整个世界经济的一种大国的责任。这样,在未来的10—15年中,中国的对外贸易将沿着什么样的轨道运行,不仅对中国自身的经济增长,而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都将产生重大的和深远的影响。
放:(2)出口增长速度显著地超过世界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3)出口主要由工业制成品组成;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占主导地位,这同中国在要素禀赋方面具有的比较优势是一致的;(4)以机械及运输设备为代表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出口取得了显著的进展;(5)进口主要是由出口支持的,而进口又主要由用于支持投资与技术进步的设备及工业原材料组成,这对于推动资本积累与生产率的提高都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在过去20多年中,中国的对外贸易尽管取得了异常迅速的增长,但达到“稳态”增长水平尚有很长一段距离。2004年,中国出口额在世界总出口额中所占比重为6.5%,而中国人口在世界总人口中的比重为五分之一,即中国的人均出口水平仅为世界人均出口水平的四分之一,而发达国家人均出口水平则数倍于世界人均出口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出口增长潜力仍是非常巨大的。按世界出口贸易每年增长5%,中国出口每年增长12%计算,则中国出口占世界总出口比重达到20%还需大约15年时间。或者说,至少在未来15年内,中国仍有可能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然而,要实现巨大的出口增长,中国政府必须要做出许多重大的、困难的政策调整。首先,如我们在过去几年中已经清楚地看到的,由于国内、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动,一些传统的贸易促进政策或者已不能继续使用(如汇率贬值),或者其作用已显著衰减(如出口退税)。事实上,从:1995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基本上保持稳定,并且自2002年后一直面临着升值的压力,而出口退税也已经达到了财政支付的极限。另一方面,简单传统劳动密集型制成品的出口在许多方面达到了一种“饱和”状态,并且面临日益严重的保护壁垒。由此提出的问题是:在新的形势下,政府应当和能够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手段来促进贸易的持续、健康的发展?笔者认为,中国政府下一阶段努力的重点应当集中在通过深化市场化改革来促进出口结构的转型,借此保持出口高增长的势头。
制成品出口高增长时间已持续了20年,在国际市场上也已经达到了很高的份额,进一步扩张的潜力总体上今后将呈递减趋势。因此,今后10-15年对于中国实现出口结构转型将是一个关键的时期,而出口结构转型对于在未来15—20年内继续保持出口高增长是绝对必需的。从目前中国的出口结构及未来中国增长前景来看,中国未来出口增长潜力最大的领域将主要是:(1)高质量轻、纺产品:(2)传统的资本(包括人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冶金、机械、汽车等等);(3)高新技术产业。
当前,中国在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包括高质量轻纺产品)上整体上仍处于进口依赖或初级进口替代阶段。因此,从中、长期来看,中国一旦在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进口替代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便能够在出口结构上实现第二次转变,即从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出口导向向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出口导向的转变。从日本、韩国的经验来看,在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出口扩张势头衰减后,跟着发展起来的依次是传统重工业(钢铁、造船、机械等)的出口,然后是电子类产品、汽车及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中国目前尚未开始出现传统重工业产品的大规模出口扩张。中国造船虽然已经大量出口,但同世界第一、第二造船大国日本与韩国相比仍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当然,中国未来出口发展不一定严格遵照历史上日本与韩国走过的道路。特别地,不能排除传统重工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发生大规模出口的可能性。然而在上述领域内,中国目前仍面临许多困难,如:企业技术落后,专业化分工程度低,技工缺乏,生产集中度低,一些行业仍是效益低下、技术落后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因此,中国要真正实现上述领域的出口增长潜力,必须大大加快企业体制改革与工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在这方面,笔者认为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在迅速发展的出口中,国内民营企业所占的比重同外资企业或国有企业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因此,促进国内民营企业更快地进入出口领域,应当成为未来出口促进政策的一个中心目标。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论文篇六
11月2日,商务部综合司和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联合发布《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秋季)》(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回顾了20前三季度中国外贸运行情况,展望了年全年和中国外贸发展形势。
《报告》认为,2016年前三季度,中国对外贸易总体呈现回稳向好态势,外贸发展新动能正在积聚,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各方面因素,2016年全年,经过不懈努力,中国进出口有望实现回稳向好。20,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存在不少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同时,中国外贸正处在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阶段,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
《报告》指出,面对外贸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将继续贯彻落实国家促进外贸稳增长调结构一系列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推动加工贸易创新发展和梯度转移,加快外贸新业态发展,提升进口综合效益,提高服务贸易发展水平,鼓励企业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促进中国外贸优进优出。
附:
综合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内容提要。
报告回顾了2016年前三季度中国外贸运行特点,展望了2016年全年和年中国外贸发展趋势。2016年前三季度,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中国政府出台了进一步支持外贸稳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措施,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狠抓政策落实,效果逐步显现,外贸呈现回稳向好态势,外贸发展新动能正在积聚,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
报告预计,经过不懈努力,2016年中国进出口有望实现回稳向好。2017年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但也正处在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阶段,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随着外贸稳增长调结构相关政策持续落地生效,2017年中国外贸占全球市场份额有望保持基本稳定,货物进出口大国地位继续得以巩固,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报告指出,面对外贸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将继续贯彻落实国家促进外贸稳增长调结构一系列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推动加工贸易创新发展和梯度转移,加快外贸新业态发展,提升进口综合效益,提高服务贸易发展水平,鼓励企业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促进中国外贸优进优出。
联系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安定门外大街东后巷28号(100710)。
电话:(010)64245741(010)64275863。
传真:(010)64212175。
目录。
内容提要。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论文篇七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一些制约贸易发展的问题不断涌现,如何解决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成为当今热点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建立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有利于我国贸易的健康稳定发展。本文概述了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在借鉴国外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我国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对外贸易公共服务公共信息服务。
底我国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21738亿美元,进出1:3商品结构不断优化,直接利用外国投资连年居世界首位,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但是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过高,贸易竞争力不强,出1:3市场过于集中,贸易环境改善不明显,中小企业市场开拓能力不足,贸易摩擦频发,利用外资质量不高等等。鉴于此,我国应积极建立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我国对外贸易水平。
在当今的贸易环境下,世界各国都在进行贸易体制改革,加快贸易体制升级,着力发展贸易促进机制,建立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也在尝试贸易体制改革,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因此,建立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是我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必经之路。
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关于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定义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论,没有形成统一的说法。笔者认为,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内涵可以理解为,国家为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和提高利用外资质量而提供的经济性服务。具体包括:改善投资环境和公共基础设施,建立更加舒适宽松的投资环境;统一发布对外贸易出1:3政策和公共商务信息,以帮助公众“一站式”访问现有的政府信息和服务;协调海关、质检、税务等相关的对外贸易管理部门,为出1:3企业提供更加快捷的贸易手续;强化政府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加速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提高中小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能力;开展海外市场调查,为出1:3企业提供全面的出1:3咨询服务。它的服务对象不仅包括国内企业,还应惠及普通的公众。
1.出口贸易公共服务体系。
出1:3贸易公共服务是指国家为促进出1:3的增长,为出:13企业提供政策性扶持和制定出1:3发展规划,并为出1:3企业提供公平、公正的公共服务。出1:3贸易公共服务包括:出1:3贸易金融服务(例如建立出1:3银行,为出1:3企业提供贷款等)、技术性促进措施、简化出1:3手续、政策咨询、出口商品技术服务、出口研发服务、出口贸易促进政策、出:13贸易摩擦救济、贸易市场凋研、贸易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出1:3贸易公共服务体系是以出1:3贸易公共服务为基础,以政府为主体,充分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调动出1:3企业的积极性,为出口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机会均等的公共服务。
目前国内外关于贸易环境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表述,但是可以归纳为:在整个贸易过程中,对贸易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总和,包括相关的贸易软件和硬件基础。具体包括:国家的政治稳定性,相关的贸易制度、政策和法规,基础设施和各种贸易配套设施,以及有关环境保护的法规与标准。对外贸易环境公共服务体系是指积极地运用各种行政手段,营造宽松和有利的对外贸易环境和投资环境,积极地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
对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行业协会为辅助,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旨在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为本国和国外贸易企业提供国际市场信息、国际贸易政策法规信息、对外贸易运行状况信息等。该体系有利于国内出:13企业了解国际贸易市场变化和贸易伙伴所在国的政策法规,规避风险,节约生产成本。另外,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还包括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出1:3商品技术服务体系、出1:3研发公共服务体系等一系列的公共服务体系。
二、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与演进。
近年来,随着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逐步放缓,对外贸易逆差不断扩大,这些国家大都对贸易体制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努力建立一套完整的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使之更加高效、便捷地为本国企业服务。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有助于加快我国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进入21世纪以来,法国经济形势出现了衰退的趋势,贸易逆差持续扩大。近年来,法国不断地改革现行的贸易促进体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该体系推动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中小企业营造了更加有利的贸易环境。
法国的对外贸易促进机构主要包括:经济财政工业部对外经济关系司、驻外经参处、各大区外贸局、法国国际化促进署(原对外贸易中心和法国国际化促进署合并)等。各部门通力合作,以向企业提供各种信息为己任,以为企业制定对外贸易促进政策为手段,共同为法国企业服务。法国的对外贸易促进政策主要以信息咨询服务和财政补贴为主,鼓励本国企业“走出去”和参加国际展览会,并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培养本国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简化为企业提供出口信息和支持的手续,并实行对外贸易促进手段完全商业化运作,既符合欧盟的相关规定,又不违反世贸组织原则。
2.高效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法国通过对外贸易中心和工商会等机构,收集、调查和整理全球对外贸易信息,为企业提供全方位、高效的信息服务。法国政府在国外设有100多个驻外经商机构,这些机构收集大量的所驻国的贸易信息、市场综合产业信息、法律法规、融资条件以及出口担保等方面的政策,为本国企业出口和对外投资提供服务。并对信息服务实施标准化管理,制定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标准化信息管理体系,实现整个信息服务程序的可控性和有效性。通过高效的信息服务,推动了本国企业的发展,开拓了海外市场。
3.完善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
法国的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所占的比重不高,一度只维持在40%左右。随着法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中小企业在法国对外贸易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法国政府鼓励中小企业扩大出口,中小企业很好地与政府或私人伙伴联合,这些企业在国外谋求发展,并在法国创造就业机会;设立了法国技术创新署、法国中小企业投资担保公司、法国风险投资公司以及风险投资基金等部门,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技术转移及国际合作提供财政保障,为法国中小企业在国外投资设点和开发业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英国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非常重视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对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一直尝试着改进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创新思维、服务思想及政策措施。试图更好、更全面的为对外贸易服务。
英国的对外贸易促进体系遍及各地,具有纵向与横向紧密结合、覆盖范围广、服务细致等特点。除了政府和地方当局各经济管理机构的广泛参与外,民间机构在对外贸易促进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英国的贸易促进管理部门主要包括:贸工部、外交部、国际贸易总局、出口信贷担保署等政府部门,这些政府部门在贸易促进方面的作用主要是制定相关贸易促进政策,维护出口企业和外投资公司的利益,营造公平的贸易环境,提供各种贸易咨询、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从而很好地促进了英国的贸易发展。
2.健全的创新服务体系。
英国政府高度重视企业的创新能力,并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创新的政策措施,极大地推动了本国企业的创新。作为英国创新的主管部门的贸工部,在资金、信息等方面给予了企业很大的支持。贸工部有多个创新支持措施,如知识转移网络、知识转移合作计划,建立了公益型信息平台;重视信息服务功能,支持信息服务领域的公共服务。此外,还提供培训、会议、考察、国际专家帮助、市场专项调查、人才流动等一系列服务,并且将这些服务渗透到企业技术或市场开发的每一步。
英国倡导贸易自由化,实施高度开放和自由的对外贸易体制,营造了宽松的对外贸易环境。英国实行统一的对外贸易政策,制定了税收优惠、设立自由贸易区、为国外企业提供国民待遇等一系列的措施,这些优惠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外资的流入,增加了国内就业机会。
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虽然内容和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对我国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在政府服务方面,强调服务至上原则,整合政府公共服务资源,更好地为本国对外贸易企业提供服务;重视对外贸易促进体系的建设,建立一套完整的对外贸易促进机制,各种贸易促进机构通力合作,更好地为本国贸易发展服务;注重公共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为企业提供各种贸易信息,搭建政府公共服务的信息平台;重视企业的创新能力,在资金、政策方面为企业创新提供帮助;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在公共服务领域方面,向中小企业倾斜,改善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为中小企业的成长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我国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明显滞后,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各个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为:
(一)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地区分布不均衡。
我国目前为止,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中,用于经济建设支出占gdp的比重保持在25%左右,虽然在总量上不少,但质量不高,且地区差异性十分明显。北京、上海等一些经济发达的省市,公共服务支出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同时产生的绩效也远远高于其他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公共服务支出明显偏少(如表1)。这主要是因为经济发达地区财力状况好于欠发达地区,可支配的公共服务支出非常充沛,再加上多年来的不断积累,在公共服务与经济增长互为因果关系的条件下,形成了目前我国公共服务分布不均衡的结果。另外,这六个省市的对外贸易总额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79%。由此可见,政府公共服务支出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对外贸易的发展。
(二)对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水平不高。
发达国家在推动贸易发展的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对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推动贸易企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虽然在对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建立了包括中国贸易指南、国内涉外政策环境、世界各国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等在内的数据库和网站,但是总体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信息内容不全面,分布零散,地区分布不平衡,很多经济落后的地区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地区,很难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快捷地了解最新的政策法规等信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落后于实际需求,缺乏统·的信息管理和分工。
注:根据公共服务综合绩效得分分布情况,将公共服务绩效等级分为五级:a级代表“优秀”;b级代表“良好”;c级代表“一般”;d级代表“不足”;e级则代表“匮乏”。
(三)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不够。
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对经济的发展、就业数量的增加、对外贸易的增长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公共服务领域方面,向中小企业倾斜。我国在公共服务领域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明显不够,主要表现在:政策法规不完善,虽然出台了《中小企业促进法》,但是相关的配套法规明显不足,且可操作性不强;资金扶持不够,我国中小企业无论在融资渠道,还是信用担保与欧美国家差距仍然明显;支持创新不到位,我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足。在财政、税收、咨询、技术等方面给予的支持不够。
四、建立和完善我国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鉴于我国对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发展的缓慢和滞后,通过的《对外贸易法》第五十四条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对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向对外贸易经营者和其他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因此,建立和完善对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有助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为社会公众和进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服务,切实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信息障碍,改善我国对外贸易的运行环境。加大对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的专项资金投入,使公共信息服务的覆盖更加全面;强化商务部的网站建设,为企业提供更全面的对外贸易信息服务;完善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及环境、国外贸易市场调研等数据库的建设,为出口企业提供更全面的指导。
我国的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还处于萌芽状态,对外贸易公共服务监督和管理存在着行政职能混乱、监管规则不健全、管理权责不清晰等问题。因此,在大力发展我国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同时,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对外贸易公共服务监管体系,促进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强化政府各行政职能部门责任,建立科学的对外贸易公共服务监管权责机制,确保对外贸易公共服务有效的进行;加大对外贸易公共服务的公开化和透明化,逐渐提高对外贸易公共服务的民主制度,使公众参与对外贸易公共服务的管理与监督;建立一支专业化监管队伍,确保监管工作的高效性。
(三)保证资金投入、实现外贸公共服务均衡化。
我国对外贸易公共服务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分布不均衡。经济发达的省市,由于财力状况充足,投入较多,所以效率相对较高,产出明显;而经济欠发达的省市,由于可支配的公共服务支出较少,所以效率普遍不高。因此,政府应在保证总体公共服务资金投入的同时,兼顾经济欠发达的省市,以达到对外贸易公共服务均衡分布,最终实现对外贸易各地区均衡发展。
(四)大力发展商会的作用。
我国的商会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在数量上已经初具规模,但是依然存在着“半官、半民”的性质、自律机制不健全、缺乏透明度、结构失衡等一系列的问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要大力推动商会的发展,促进其在对外贸易、招商引资、企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包括:促进商会性质的转变,由“半官、半民”的性质转化为自治的、自愿的、非盈利的民间组织;建立商会自律机制,实行管理透明化,切实保护好企业的利益,更好地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咨询服务和必要的技术帮助;扩大商会的权利,使商会的作用发挥得更加全面。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论文篇八
股利分配是上市公司对盈利进行分配或用于再投资的一项重要政策,按照国际惯例,公司要按照盈利的一定比例,分配给投资者。股利分配是公司经营重要的组成部分,关系到公司未来的长远发展。合理的股利分配政策一方面可以为企业规模扩张提供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吸引潜在的投资者,因此,上市公司非常重视股利分配政策的制定,通常会在综合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后,对各种不同的股利分配政策进行比较,最终选择一种符合本公司特点与需要的股利分配政策予以实施。股利分配重要的信号传递理论认为:公司股利分配政策不仅是一种分配方案,同时还是一种有效的信号传递工具。股利分配政策的变化往往是公司经营状况发生变化的信号,这些信号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市场影响。资本市场的效率性越强,这种传递方式越有效、成本越低。因此,上市公司在发布股利分配政策时,相当慎重。以免投资者误读,造成不必要的投资损失。
二、我国主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概况与特征。
目前我国主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基本形式有两种,即现金股利与股票股利,在此基础上又派生出了两者兼有的分配模式。由于我国上市公司通常在公布股利分配方案的同时公布转增和配股方案,使得转增和配股也带上了分配的色彩,也常被看作是股利分配的一种形式。主板股利类型可划分四种。
1、配发股本:
配股股票是指上市公司以一定的价格向原股东配售新股。配股实际上相当于增发股票,它并不影响本期收益,由于所有股东以低于市价同比例配股,股票将被稀释,股票价格将相应下降。
2、转增股本:
转增股本是指上市公司将公积金转作股本。转增股本只是在公司权益结构不同项目间的内部调整。因此与送红股一样,转增股本后每位股东拥有的股票价格总额不变,而拥有的股票绝对数增加,从而股价将下降。
3、派发股利:
上市公司所派发的股利具体又可分为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现金股利是指上市公司以公司的留存收益向股东发放现金作为投资回。现金股利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采用的最普遍的一种形式。股票股利是公司将留存收益以发放股票的方式发放给股东。股票股利并不减少公司的股东权益总和,只是在减少留存收益科目的同时,增加了股本科目。
4、不分股利:
不分配是指上市公司不进行留存收益的分配,由于我国历史遗留的股权分置问题的影响,很多国有上市公司的大股东都凭借其绝对控股地位,拒绝进行股利分配。为了改变这种现象,20xx年5月8日起实施的《上市公司证券发行治理办法》规定,希望此举改变我国上市公司以前普遍存在的不分配现象。
三、我国主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特征。
20xx年,我国经济第一个走出金融危机,率先引领世界经济走上复苏之路。我国的证券市场也一路高歌猛进,至20xx9年11月上证综指摸高到3465点。各上市公司赚得锅满盆满,业绩整体大幅度上升。上市公司派现极为慷慨。具不完全统计,在全部的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年中,有近百分之七十实现盈利。我国主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1、重高送高转,轻现金分红:
随业绩增加,不分配的上市公司所占的比例逐年减少。我国主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以转增、同时派现和送股、三种形式为主,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派现和转增、转增和送股、派现和送转多种形式。不过我国上市公司中有相当多公司,不重视股民的现金回报,除了不分配股利外,也有的上市公司不注重现金股利的发放。目前我国证券市场投机气氛浓厚、喜好炒高送配题材的股票,跟这种理念有很大关系。而在成熟的证券市场,现金股利比较受欢迎,投资者把现金股利视为最直接、最稳定的投资收益。我国上市公司为了股本扩张或者圈钱需要,在股利分配方案宣布的同时,往往伴随着配股、公积金转股等扩张行为,从理论上讲,转股和配股不属于股利分配范围。而现金股利作为给上市公司投资者超过国库券利率的较高现金回报,是上市公司对投资者承担较高风险的一种补偿。
2、股利政策缺乏稳定性:
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是比较稳定的。一般来讲,连续的、稳定的股利政策,是对股民负责,是对广大投资者利益回报预期的指向,是上市公司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的展示,也是企业形象的一种体现。在西方较为成熟的股票市场,上市公司一般都会尽量保持现金股利的稳定性,保持鼓励政策前后的一致性,以便企业有一个良好的市场形象。只有在管理层确信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企业的盈利会发生变动时,才愿意改变股利政策。但我国上市公司在制定股利政策时,短期行为严重,随意性较大,不仅在现金股利分配原则上缺乏稳定性,而且分配方式也会发生改变,上市公司很少考虑随意性的股利政策给公司形象带来的损害。上市公司忽视股利政策与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缺乏远见卓识。
3、不参与股利分配:
近几年,证监会加大了对上市公司的治理力度,对上市融资提出了许多硬性条件,做出了不分红上市公司不允许融资的规定,扭转了过去很多上市公司不分红的局面。但是现在仍有部分公司甘当铁公鸡,令投资人失望。我国上市公司一直不注重现金股利的发放。但是个别上市公司常常以假账的形式欺骗投资人,为其不分红制造借口。这些铁公鸡仍然有一定的市场。具不完全统计,我国主板市场每年仍有近百分之十的上市公司,一毛不拔。而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不参与股利分配是很少见到的。
四、创业板上市公司高送转动机分析。
随着创业板企业年报的相继披露,在高转送噱头的刺激下,创业板个股气势如虹。一时间,高送转成了印钞机。
1、高送转乱像。
(1)惊艳第一幕:
20xx年1月26日,同花顺公布了10转10派3元的分配方案。创业板高送转大幕正时开启,当日该股开盘即被封至涨停。在此股带领下,创业板气势如虹。许多投资者也蜂拥跟盘,在高送转光环之下,同花顺出现一轮上涨行情,股价一度摸高至100.10元。短短的两个月,同花顺股价大涨31.19%。
(2)史上最牛公司:
20xx年3月18日,创业板新贵神州泰岳推出a股史上最耀眼的分配方案10转15派3元。这一方案令其他高送转上市公司黯然失色,当年西飞国际10转12的分配方案与之相比相形见绌。其股价更是一路爬升到20xx元,时间也只有仅仅两个多月,涨幅高达百分之四十多。这一股价超过茅台,成为a股最高的股票。在其带领下,a股中共有143家公司推出10转5以上的分配方案。
(3)蝴蝶效应:
创业板风生水起,至20xx年4月16日,创业板大部分股票采取了高送转分配方案。大都推出10转5以上的分配方案,还有二十多家公司推出10送5以上的分配方案,包括九州电器、华谊兄弟在内的18家创业板公司,均推出了10转10以上的高送配方案。网宿科技、汉威电子、日宝通带、也紧跟其后。
(4)黑色滑铁卢:
高送转方案虽千差万别,但股价大幅跳水的结果却相同。同花顺除权除息日,当日大跌6.11%。而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汉威电子和宝通带业,除权除息日,两支股票均大跌百分6%,汉威电子成交额也被放大至近3亿元的历史第二高位,仅次于该股上市首日的成交额5.16亿元。而当日该股换手率更是达到了32.25%。而此后一日,宝通带业迎来除权除息日,在当日该股勉强以0.53%的微红收盘,但次日则股价大跌,跌幅高达9.53%。
2、高送转动机分析:
毋庸置疑,在创业板的一百多家上市公司中,科技含量高,业绩突出,发展潜力巨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公司还是存在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有许多上市公司质地和经营都不突出,鱼龙混杂。却都采取高送转分配方案,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动机。
1、主力为了出货:
高送转并非创业板的专利,热衷参与者,也不仅仅是业绩优良的公司。难道真的是高额回报投资者?这里隐藏着什么秘密。今年沪市送转冠军新安股份是一家经营管理都不是令投资者满意的公司,从公布的资料看,今年的净利润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近百分之九十,盈利能力大减,抗风险能力较差,但就是着么一只公司也采取了大比例的高送转方案,同样情况的还有美都控股,该公司整体毛利率为8.8%,比20xx年略增长0.23%,该公司3月27日公布的10转12派0.3元的分配方案远超市场预期,基本每股收益0.29元。但其盈利能力并没有明显改善。美都控股的高送转显然没有基本面的支撑。美都控股高送转预期的炒作始于2月份。具内部人士透露在公司发布高送转之前,就有超大户资金潜伏在其中,从大智慧大户资金买卖盘可以看出。在推出高送转预案的次日,主力资金就大举卖出流通盘的0.84%。当日该股大户和超大户均呈减仓之势,而从3月30日至4月21日,美都控股资金净流出1.81亿元,占到流通盘的6.3%,这一比例在同期地产上市公司中高居第一位。
2、为限售股解禁提供契机:
定向增发有一定的锁定期,长期持有相关股票的系统性风险比较大,而利用高送转,博得市场的欢迎,使得参与增发的投资者有机会实施退出机制。上市公司适时推出高送转就是为限售股解禁提供契机。在创业板的一百多家公司中,以九州电器为例,自该公司在推出10转10派1元的诱人分配方案,随即该公司行情的启动,股价一路飙涨,在此后的不到一个月,九州电器就有近百万股此股份解禁上市流通。同样的情况出现在建峰化工。该公司在3月3日公布10转5的高送转方案。但公司20xx年的业绩难言理想。20xx年建峰化工实现营业收入20.8亿元,同比增长43.75%。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2亿元,同比下降25%,每股收益0.6元。这或与该公司20xx年的增发有关。
3、为获取高额回报:
一些基金公司为了获取高额回报,不惜花重金买消息,第三大基金公司对中国卫星的参与就足以说明。也可见机构资金对高送转行情的踩点精准。在去年的十一月份,中国卫星的股价就表现出异常的兴奋,这家基金在低位加仓,不久,中国卫星发布10转10派0.5元的分配方案。当日中国卫星尾盘被持续大单封至涨停,全天成交总额为2.86亿元。而从当日龙虎榜可以看到,4家机构席位位于买入榜的前五位,累计买入6126.6万元。而卖出榜只有一家机构席位,卖出220xx元。而这与当日超大户增仓4121万元大致相符。而此后中国卫星涨幅已经达到52.75%。其间踩点精准的,获取高额回报是有着广泛背景的三只基金。
五、创业板上市公司高送转效应分析。
1、题材炒作:。
2、缺乏监管:。
从现有的法规制度看,似乎还找不硬性指标的监管规定,一般来说,如果上市公司出现莫名其妙的高送转,交易所等相关部门可能会电话上市公司询问理由,但是在法律法规上还没有明确说法需要禁止,而上市公司采用资本公积金转增等方式也比较隐蔽。虽然高送转常常在市场掀起风浪,但相对而言却并无太多约束机制,从长运发展来讲,适当的监管利于股市的更加健康的成长。
3、数字游戏:
让投资者了解高送转背后的数字游戏,表面上投资者手中的股票多了,实际上不会给投资者也不会给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变化。现实中,公司之所以能够高送转,往往是因为其高溢价发行积累了丰厚的资本公积金,将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实质就是把从广大投资者手中募来的资金,用于扩张股本而已,公司的经营状况不会因此发生任何改变。因此,高送转往往并不意味着上市公司高成长需要将利润和公积金转增股本,高送转本身并不会给投资者带来额外的回报。创业板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高比例转增预案主要是ipo超高价发行所致。而这些钱实际上都是二级市场上投资者自己的钱,现在这些多出来的资金只是又被重新分配了。现金分红才是上市公司对投资者的真正回报。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论文篇九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始于1984年。纵观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货币政策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中央银行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导致了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2、货币政策没有规定一个明确的通货膨胀目标,实际执行货币政策时,往往会出现货币政策的机会主义倾向。3、中央银行缺乏足够的独立性。中央银行在处理价格稳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时,往往对投资增长控制不力,进而导致总量失衡,总量失衡必然会导致价格的波动。4、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的时机、力度以及对货币政策时滞的把握存在缺欠。5、货币政策整体上比较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6、现行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未能真正起到名义锚作用。
二、积极创造条件,适时向通货膨胀目标制过渡。
国内一些学者建议我国应尽快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而不必等到通货膨胀目标的成功实施所要求的宏观经济制度和操作等方面的所有条件完全具备之后。但本文认为,我国中央银行不应一味追求尽快进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改革,而是要切实稳步推行相关制度的完善,待各方面条件成熟后再实行改革。我国中央银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地、有步骤地完善货币政策框架,选择适当时机向通货膨胀目标制过渡。
1.解决货币政策存在的多目标约束问题,确认稳定币值为首要目标。
随着货币政策理论的进展和中央银行实践经验的积累,理论界与中央银行对物价稳定作为货币政策首要目标的认识愈加深刻。前美联储主席greenspan、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friedman、lucas均认为在长期内中央银行可以系统地影响的惟一宏观经济变量是通货膨胀率,维护物价稳定是中央银行的惟一职责。我国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与上世纪90年代两次超过20%的通货膨胀教训后,已经认识到控制通货膨胀率的重要性。《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然而这种规定并没有区分价格稳定与汇率稳定的优先层次,有可能在经济受到冲击时,由于对汇率目标的考虑,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价格稳定,给价格稳定目标带来了威胁。卞志村(2005)提出我国在向通货膨胀目标制过渡中可以采用混合名义目标框架,这种目标框架既重视产出,又重视通货膨胀,可以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然而这只能是权宜之计,最终还是需要在法律上对价格稳定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做出明确规定。
2.利用人民币汇率改革有利时机,明确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主从地位。
中国目前的货币政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货币供应量和汇率同时充当著名义锚的角色:1993年起中央开始向社会公布货币供应量指标,正式采用货币供应量ml和m2作为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中央银行取消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限制后,每年会提前公布下一年度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目标并根据经济的实际运行状况随时调控货币供应量;同时,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实行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同时有义务来维持汇率和货币供应量目标的稳定,它们都可以被视为中国货币政策的名义锚。但是在这种双重名义条件下,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经常会存在冲突,中央银行往往会在维持汇率与稳定货币供应量目标两者之间陷入困境。
7月,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开始实行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水平的灵活性增加,汇率作为货币政策名义锚的重要性已大为降低。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之间,应避因为过多地关注汇率波动,造成汇率取代通货膨胀目标作为名义锚的问题。在两者发生冲突时,应以货币政策操作为主。
3.提高中央银行预测能力,建立一个实际可行的通货膨胀目标。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向通货膨胀目标制过渡的最大约束因素是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的预测能力和控制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缺乏大量可用的数据样本,这将加大中央银行利用预测模型和经验判断来预测通货膨胀的难度。在这个问题上可借鉴巴西、捷克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经验,利用小型宏观经济模型来预测通货膨胀目标,也可以利用时间序列模型来预测短期通货膨胀,然后逐步地建立数据库、发展大型宏观经济模型。此外,还应积极进行政策实践或模拟操作,例如建立预测模型。
构建中国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目标制,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选择合理的盯住目标。目前,我们最熟悉的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但它受诸如自然灾害或国际油价巨幅波动等短暂冲击的巨大影响。目前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利用的是调整后的cpi――称为核心通货膨胀(coreinflation)。与其他指数相比,核心cpi可能对货币政策来讲是一个较好的向导。首先,它度量了持久的基底通货膨胀而不是对价格水平的暂时性影响。其次,排除了本国货币政策无法控制的纯粹外生因素,输入型通货膨胀。最后,充分考虑了对通货膨胀产生持久效应的因素,而这部分因素同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密切相关。中央银行应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通货膨胀采取不同的政策工具,才能有防止货币政策的操作失误。
4.继续推行金融体制改革,培育发达的金融市场。
健康稳定的金融系统可以使中央银行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过程中集中力量关注通货膨胀目标的实现,最终有利于货币政策的.顺利传导。这就要求中央银行一方面应加紧推进、彻底完成四大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建立完善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建立真正的产权明晰、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管理科学的商业银行体系。同时,也要大力发展民营银行和降低外资银行的准入要求,打破国有银行垄断地位,实行公平竞争,完善金融体系结构,提高金融体系对货币政策变动的敏感性。同时,应大力发展金融市场,不断扩大市场的深度与广度,提供市场的流动性,并努力避免金融市场的波动性,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5.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
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的基本原理就是提高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透明度,从而稳定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达到在长期内锁定低通货膨胀预期的目的。因此,货币政策透明度在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内占据及其重要的地位。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多种形式及时地披露货币政策信息,如公布货币政策会议备忘录、发布《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发挥货币政策告示的作用。但也还存在可改进之处:
第一,中央银行应定期正式公布对经济的预测性报告,增加预测性报告的实质内容;更多、更及时地公布金融数据等。通过这种措施,有助于中央银行与公众之间的沟通,并为以后提高政策操作水平作准备。总之,只有当中央银行不断提高政策透明度,在市场上给出明确、有效的信号,引导公众对实施有关货币政策的支持,才能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第二,提高货币政策决策的透明度和科学性,限制政府的干预。与国外相比,我国货币政策委员会的组成不够合理,政府官员所占比例过高,中央银行和学术界的成员占的比例较低。因此我们建议增加中央银行的研究人员和学术代表以及产业界代表,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科学性,避免决策委员会成为政府各经济部门首脑的聚会。
第三,逐步公布政策制定的依据,提高公众对货币政策各项问题的认识。我国在公布一些经济指标时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没有具体说明这些指标制定的依据和方法以及要达到这些指标将要采取的行动等等,在中央银行每年发布的货币政策报告中仅仅是说明未来要达到的水平。我国中央银行虽然目前每周发布的《公开市场交易报告》以及每年定期发布《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将每季度的统计数据在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公布,并及时发布公告和披露市场动态。但是公告内容较为简单,缺少对目标的设定、对经济形势的变化、公开市场操作和目标的调整等等相应的说明,这都不利于公众对货币政策意图的理解,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将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建议,中央银行在公布货币政策目标时应向公众具体说明制定这些目标的理论依据、数量指标、工具以及关键假设,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对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更详细的披露。
参考文献:
[1]柳永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理论与实践:十年回顾”,《世界经济》,2001.(4)。
[2]奚君羊刘卫江:“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理论思考―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重新界定”,《财经研究》,2002.(4)。
[3]王中华莫学斌:“我国宜建立通货膨胀目标制下的货币政策框架”,《上海金融》,2002.(11)。
[4]王朝军曾令华王忠生:“试论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的可行性”,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5]王学武:“通货膨胀目标制度及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启示”,社会科学辑刊,2003.(4)。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论文篇十
第一,促进节能减排观念的落实。节能减排是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发展经济的重要方法。许多房地产开发者为了短期利益,不考虑国家与集体的利益,破坏地产周边环境。低碳经济模式是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相和谐的模式,与传统的经济模式有完全不同的观点。利用低碳经济模式实施房地产开发工作,需要保证周边环境得以保护,做好节能减排。
第二,优化房地产产业结构。房地产结构不合理,会产生错误的消费指示作用。在房产开发商的不断炒作中,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过于急迫,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大多数消费者在看房子时,只考虑地理位置、山水或者价格,而不是先看房子的质量。低碳经济模式的落实,让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政策得以完善,也让新技术得以开发。长时期利用低碳经济模式,会让房屋成本逐渐下降,促进房价的下调,调节房地产的产业结构。
第三,给房地产日后发展提供动力。在房地产经济一片繁荣的今天,房价不断提高,然而物极必反,持续走高的.房价必定会成为房地产行业的危机。在低碳经济影响下,开发商用低碳物品与新能源实施建筑施工,将建筑物的安全与质量放在第一位,更多地考虑长远利益,能够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一)加大对低碳经济的重视。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房地产企业面临更为激烈的社会竞争。房地产企业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应当更多地考虑住宅的低碳性与建筑的环保性,重视低碳意识的建立。在开发新房产时,应当将创新与环保作为第一要务。在房地产工作中积极利用新的施工工艺与能源,降低建筑施工对环境的破坏力度,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多利用铝合金材料与生态纳米技术,能够推动房地产的低碳发展。另外,房地产行业要多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的房地产行业发展模式,从中吸取合理的经验,重视工业生产方法在房地产行业中的应用。重视低碳经济的落实,尝试达到零废弃物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才能让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的积极影响发挥出来。
(二)政府及时给予政策支持。
房地产行业的低碳发展,不只有利于房地产经济本身,也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政府应当加强对低碳经济的重视,在政策上给予房地产行业以支持。为了推动低碳经济在房地产行业中的落实,政策应当建立对应的赏罚机制。对于积极应用低碳经济的房地产企业给予精神与物质上的奖励,而对于不主动实施低碳房产经营行为的企业,要给予打击。政府部门通过政策去调整房地产行业的结构,能够促进低碳经济在房地产经济中的落实。另外,政府要借助税收政策,给予低碳房地产企业以优惠。建立一个低碳经济基金,用这部分基金去奖励低碳发展的房地产企业,并用这部分基金帮助低碳发展的房地产企业去减免税收。让房地产企业在低碳发展过程中尝到甜头,有利于房地产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加强低碳标准建立与材料的推广。
每一个城市都应当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一个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的标准。政府部门要重视低碳标准的建立,并监督其执行,加大检查的力度,做好相关机构的建立。对现有的高耗能的建筑进行改造,以此来提醒广大房地产开发商低碳经济的重要性,警示其积极利用低碳技术与材料实施房产建设工作。支持节能减排的地产企业,鼓励消费者积极购买低碳建筑,利用优惠政策让引导消费者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重视低碳建筑物的示范,让更多人正确理解低碳的意义。建立了完善的低碳标准后,要做好低碳材料的推广。只有利用低碳建筑材料,才能提高建筑的低碳性。低碳施工,绝不意味着减少建筑施工中用的钢量与降低建筑本身的坚固度。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房屋结构设计的优化,减少总体用钢量,但要以保证房屋建筑的坚固性为前提。在采购建筑材料时,要利用无污染、低耗能的材料。像木质材料就是很好的选择。如果木质材料货源紧缺,可以用竹子代替木头,提升建筑物整体的低碳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保护自然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目标。只有生存环境得以保证,才能给房地产经济活动的实施提供平台。未来的房地产行业必然要向着低能源消耗与低碳排放量的方向发展,也只有落实好低碳经济理念,房地产行业才能和谐发展。明确低碳经济对房地产产业的双面影响,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才能保证房地产经济的繁荣。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论文篇十一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地球环境却越来越恶劣,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的出现引起了人们对地球环境的关注,主张经济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前提,因此提出了低碳经济这一理念。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产生了较大影响,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将明确低碳经济的内涵,分析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以及探究我国应对低碳经济的一些策略。
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如今欧盟已经明确将低碳经济作为其新世纪展现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美国也已将生物燃料、页岩气等新能源作为实现其经济发展和出口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也努力发展低碳经济,在共同保护地球环境的同时也力图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便是规则的制定,“无规矩不成方圆”说明了规则的重要性,为实现低碳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制定必要的国际贸易规则。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的提出最早是英国政府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其的提出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低碳经济是指通过制度、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以及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减少高碳能源的消耗,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兼顾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形态。
1.扩展国际贸易规则及内容。
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之一是扩展国际贸易规则及内容。发达国家凭借自身在新能源应用体系方面和产业技术方面的优势在国际贸易的各经济活动中将国际贸易与低碳经济联系起来,是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最首当其冲的影响。如当前衍生的新型低碳概念“碳国际标准”、“碳关税”等,这些新名词实质上是将一些发展中国家排除在外,尤其是在低碳发展这一方面做得相对不足的国家,从而达到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提高本国产品和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和维护国际贸易的目的。
2.促进新兴产业的出现与发展。
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之二是促进新兴产业的出现与发展。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是随着新兴科技成果和技术的发现而进行的,现今的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海洋、信息、生物和电子等新技术。低碳经济的出现和发展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尤其是新能源产业。新能源主要包括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核聚变能和海洋能等,其在应用的过程中极少产生污染,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能够兼顾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使国际贸易格局出现新变化。
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之三是使国际贸易格局出现新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大量运用环保、清洁的新能源能够改善以往运用传统化石能源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推动人类经济发展能源体系的根本改变。此外,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实力较强,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更为成熟和设施技术更为完善,因此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走在世界各国的前端,这成为发达国家在制定低碳经济国际贸易规则的优势,使得低碳经济国际贸易规则能够符合本国发展利益,能够维护其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且长期领先于众多发展中国家。
三、我国应对低碳经济的策略。
1.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低碳化。
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我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我国应对低碳经济最基础的方针。我国过去注重第一、二产业的发展,但如今第一产业经济效益不高,第二产业环境污染严重,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影响较大,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共赢发展。政府应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利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限制碳排放量高的产业的市场准入,减少和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低碳化,以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应鼓励发展低碳产业,利用财政政策鼓励、引导和支持低碳产业的发展,如文化产业、旅游业、生态农业等。
2.加大研发力度,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加大对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方面的技术能够降低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成本,以及保证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标准符合国际标准。低碳经济作为新事物,符合经济发展和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因此拥有先发优势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加大对低碳方面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能够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带去新的增长点,此外,还有利于我国环境的保护和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3.建立健全低碳经济法律法规体系。
发展低碳经济,需在其发展战略的领导下,建立健全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相关的鼓励发展低碳创新、进行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相关的政策,以及明确禁止一些不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行为。石油、天然气是我国如今主要使用的能源,但我国在石油、天然气等方面的能源单行法律和能源公共事业法方面的法律都较缺乏,导致我国能源与环境的协调不够畅通、不够全面,因此政府应加强能源立法工作,提高相关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4.进行宣传引导,提倡低碳生活方式。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应提升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发挥其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尤其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我国人口基本占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人民群众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尤为突出,因此政府应在全社会范围内对低碳经济进行大力宣传,使人民群众能够明确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进行科学的、合理的和有意识的引导,使人民群众形成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和绿色经营的理念。对人民群众进行宣传引导,提倡其实行低碳生活方式是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四、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其必将使得贸易条件、贸易市场和技术竞争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其必将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今后的经济发展方向。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产生一定影响,我国作为国际贸易的一部分自然也受到影响;反之,我国作为世界各国这一整体中的部分,我国应对低碳经济的策略同样能够被世界其它各国借鉴。总而言之,低碳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善与保护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进行兼顾。
参考文献: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论文篇十二
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正确经济发展理念,低碳经济模式实施的目标是为了促进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对后代子孙负责的经济模式。减少经济活动的耗能与污染性,用最环保的方式发展经济,才能让经济活动更具有社会意义。房地产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很大作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落实低碳经济理念,才能让房地产经济得到发展的动力。用低碳房地产经济活动带动消费者建立低碳消费理念,有利于房地产经济社会效益实现。
任何事物都是双刃剑,低碳经济对于房地产经济的影响也是双方面的。下面,我们就从消极与积极两个方面分析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的影响:
第一,房地产的产业成本提高。虽然低碳经济是一种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但目前来看,还没有相对健全的技术支持低碳经济活动的落实,在房地产经济中应用低碳经济模式,会提高房地产企业的生成成本。落实低碳经济,需要开发新的技术,而新技术的开发则必然需要资金的投入。低碳经济是新能源为主要能源,新能源的开发成本较高,将低碳经济模式应用到房地产行业中,必然会提高房地产经营成本。出于经济利益考虑,许多大型房地产开发商在没有确定低碳经济的实际效益前,是不会加大投入的。而小型房地产开发商又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低碳经济的落实。
第二,房价直线上升。房地产成本提高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房价的上升,利用低碳经济经济模式会使土地的应用形式发生改变。总有地产开发商将低碳经济模式视为销售的噱头,利用建筑施工低碳化与土地低碳化的观点提高房价,促使消费者购买。就目前来看,低碳建筑并不多,也只有极少部分高消费群体接受低碳建筑。更多的人认为低碳建筑就是一种价格高、质量好的建筑,房价就在这种观念的支持下直线上升。
第三,阻碍房产经济繁荣。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支持,要促进房地产行业更加繁荣,企业需要更多地利用木材与煤炭这些较为便宜能源,也只有这些能源可以满足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需求。但在低碳经济模式中,新能源才是房地产产业应当积极利用的能源,新能源价格高,必然会给房地产企业带来较大的负担,不利于房产经济的进步。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论文篇十三
进行技术创新的时候,主要是研究开发新能源技术和新的减排技术。当前,我国的低碳技术发展的现状决定近期关注的重点在减低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上来。从远期来看,应该是关注太阳能发电、核能等高科技的等。我国要极力抓住自主创新这一步调,同时要加大低碳技术研发力度。集中所有科技力量,最终提升对现有能源资源的利用率,通过科技来减低能耗等目的。
2、转变出口增长方式,加强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要极力推进能源节约,对环境污染进行重点预防和治理,从而让能源与环境进行充分的协调发展。今后,我国要走上科技含量高、资源能耗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并且国家应该大力扶持低碳生活。具体做法是可以提高出口退税率,让竞争优势逐步向低碳产业集中。从而在国民经济中增加低碳产业的比重,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提高能源利用率。
当前,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我国要逐步改变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型再生能源。同时要开放一些新型的洁净性能源,比如风能、核能、太阳能等。要让那些平时依赖性较大的石油、煤炭等高碳能源逐步退出使用市场。但是,在能源供应有保障的前提下,提高能源利用率。这样就要对当前的工业、建筑和交通这些用能部门开展标准建设,提高相应的能效标准。
4、积极开展环境外交,抵制国际贸易保护主义。
要对缓解气候变化方面的工作成效进行大量宣传,同时要对国际媒体与公众进行游说。并且要与合作国家进行深化和发展相关业务,要对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大力支持,从而提高这些国家应对气候的适应能力。在节能减排方面,我国要形成相应的'道德制高点。要对话语主动权进行掌握,通过谈判,大幅度地降低我国的碳减排压力。同时,我国要团结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通过谈判形成较好的合力来解决气候问题。
5、继续增大内需,努力实现区域一体化,增强经济实力。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还将依然表现在出口上。所以,要努力实现亚洲地区一体化。同时将内部潜力挖掘出来,从而发挥东盟的合作机制。并且,通过投资合作的方式,加强基础实施建设,从而提高各国投资贸易的方便。这样会在最大程度上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
6、推动市场多元化,发展新兴市场。
要制定多元化的市场策略,从而将新兴市场发展起来。当前,发达国家依旧是我国的主要贸易市场。但是,这些国家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贸易壁垒。因此,我国要建立新兴的贸易市场,可以获得较多的经济效益。
7、积极参与国际低碳规则的制定与应用。
我国要积极参与到国际低碳规则的制定与应用中来。比如,像碳关税这些单边贸易措施,严重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所以,我国不能只是被动地接收这些规则,必须要参与到规则的制定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建立起多边贸易体制,从而为贸易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在应对低碳经济给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时,中国应该从市场、国际规则、环境外交、经济增长方式、低碳技术创新等方面大力提升本国商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更好地维护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合法权益。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论文篇十四
推行绿色成为的当务之急,尤其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推行绿色建筑,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同时,还要进一步高瞻远瞩,通盘考虑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促使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6]。建筑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到最后的施工建设、运营及最终的拆除,形成了一个全寿命周期。关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意味着不仅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并利用环境因素,而且确保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低,运营管理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低耗、无害空间,拆除后又对环境危害降到最低,并使拆除材料尽可能再循环利用。这就是绿色建筑,不仅促进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缓解能源紧缺矛盾,减轻环境污染,而且保护资源和环境。因此,绿色建筑是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一项最直接、最廉价的根本措施。
下绿色建筑与环境保护的研究策略。
商务区规划用地面积约86.6km2,核心区的主体是现代商务功能,巨大的人流量和车流量使得其碳排放不容小觑。在高标准建筑的基础上,虹桥商务区的目标是实现核心区域全面低碳排放,局部区域或者建筑实现“零碳排放”。采用热、冷、电三联供,建成国内最大的区域集中功能系统;核心区域全部为国家标准一星级以上绿色建筑,其中二星级绿色建筑超过50%以上,江苏武进高新低碳示范区6月,江苏省武进高新区(图略)被江苏省发改委批准为省首家低碳示范区,并被江苏省住建厅授予“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又被国家住建部批准为“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武进高新低碳示范区的规划面积为27.8km2,规划空间布局总体框架为“一心六轴四片”。“一心”即示范区的商务、办公、商业、中心;“六轴”即示范区主要的“三纵三横”轴线与空间发展轴线;“四片”即示范区的四大功能片,包括滨湖生态片、生活与服务片、东北部与东南部的制造产业片。按照建设节能体系规划,低碳示范区具体分为零碳区、微碳区和低碳区三个部分[8]。示范区的建设追求六个“零”,“零工地”、“零能耗”、“零排放”、“零污染”、“零距离”以及“零资源”。通过多种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关键技术集成应用,充分彰显了低碳环保的特色。
低碳示范区的绿色建筑与环境保护研究措施。
低碳示范区的建设从绿色建筑层面出发,以完善区域建设为目标,探索建立一个低排放、低污染、低消耗、生态化的规划建设方案,从而达到符合低碳经济的、高水准的场地建设和建筑设计建造要求,实现一种循环、节约、可持续的低碳城市发展之路,塑造独具魅力、和谐社会生活的典范。示范区规划制定与开发利用研究对示范区的产业结构布局、交通规划、能源规划以及公园绿地的开发与建设进行规划与评估,并提出符合低碳经济模式的环境保护与规划策略,指导相关决策部门的管理与评价。示范区的建筑生态设计策略研究对示范区的和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室内外工程的开发与建设进行规划与设计,分析地域建筑合理的生态观和设计观,提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地域建筑特色空间的设计策略。示范区的建筑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评价分析研究对示范区的场地土壤、大气、噪声影响以及水污染和光污染等环境影响因子进行模拟和实证研究,开展相应的数值计算分析,提出场地建设阶段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以及人员的安全与健康管理措施。同时提出建筑材料与资源的节约与再利用使用策略与评价管理要求。示范区的建筑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研究对示范区的室内外环境进行分析,对原生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以及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绿色管理与监督的具体实施方法,优化管理政策和条例。
结语。
21世纪建筑的基本任务,绿色建筑及其研究和实践正是为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而提出的。绿色建筑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念,从理性设计思维方式和科学程序的角度,以提高建筑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资源效益为目的,不仅有利于使用者的健康,还能够降低环境的负荷,而且能够与环境相融,使建筑成为环境良性的有机组成[6],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
周围性面瘫的治疗和护理。
微博监督的法律规制。
我国法律补偿制度。
企业信息安全管理。
英语词汇教学方法之谈。
建筑质量管理。
会计国际化理由的论文。
中压配电技术经济性的论文。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档案管理论文。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论文篇十五
绿洲是与荒漠相伴生的一种景观类型。它主要是指干旱荒漠中有稳定水源,植物繁茂,生物活跃,具有一定空间规模,且明显高出周边环境的高效生态地理景观区。我国绿洲集中分布于贺兰山―乌梢岭―线以西的干旱地区,基本上分为三个区:东部河套平原绿洲区、西北干旱内陆绿洲区和柴达木高原绿洲区。
我国绿洲农业的开发,始于秦代。在绿洲农业开发的过程中,推进作用最大的是屯垦。历代的农业开发,促成了绿洲单一脆弱的游牧经济向农牧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过渡,使中国农业区域扩大,自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但是,大规模的绿洲农业开发,在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环境的人口承载能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
一、历史时期绿洲的农业开发。
中国绿洲农业的历史发展,是分区推进逐步在不同地理部位开发的过程,而军屯和民屯是绿洲农业开发的主要方式。屯垦和移民是有组织的、有政治、军事、经济目的的利用黄河流域的农业技术面进行的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内地先进农具及农耕技术的引入,加快了绿洲农业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了社会制度的演进。绿洲农业的开发过程从东到西、再南北地按地理(农业)区域发展,这也显示中国绿洲农业的分区还与历史发展过程有联系的特点。
(一)河套平原绿洲区的农业开发。
河套地区主要包括西部的银川平原,称西套;巴彦高勒与乌拉山之间的扇形平原,称后套;乌拉山以东的呼和浩特平原(土默特川),称前套(又称东套);鄂尔多斯高原又有内套之称。
春秋战国之际,匈奴占据河套大部分地区,过着“逐水草迁徙”的游牧生活。战国后期,魏、秦、赵先后占据河套地区南部边沿和东套平原地区,设郡置县,驻兵戍边,奏响了农业开发的序曲。
秦汉时期,河套地区首次大规模开发。始皇三十二年(前2),“使将军蒙恬将兵三十万北击匈奴,掠取河南地”。始皇三十六年,“移民至北河、榆中三万家”揭开秦汉移民实边、开垦河套的序幕。但是当时战乱频繁,屯垦规模非常有限,垦区只是点状分布。至汉武帝时,为解决戌军供给问题,于元朔二年(前127年),“募民徙朔方十万口”实边屯田。此后,移民活动连绵不断。据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一书统计,元始二年(公元2年),河套地区人口达到170万,超过以后历代的人口数量。移民还带来了先进的农耕工具和耕作技术,如代田法在这一时期被推广到边郡及居延城。西汉的开垦重点主要在银川平原、内蒙古西山嘴以东河套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东部等水土条件较好的地方。
北魏统一河套后,这里的绿洲农业又慢慢得到恢复和发展,屯田主要集中在河北(河套北部)、五原、固阳塞(包头市西北)及银川平原。
进入唐代,河套地区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开发。唐代前期实行府兵制度,在灵州、宁夏平原等处推行以军士营田为形式的农业开发。唐代的屯田使内蒙黄河与乌加河之间的广袤区域得到深入开发,同时,随着唐徕渠的开挖,西套灌区向北扩大至今银川附近,成为沃野千里的鱼米之乡。但鄂尔多斯高原区农业成分进一步减少,套区农牧业界限愈加明显。
唐以后,后套、东套、内套先后被党项、契丹、蒙古等民族占据,以畜牧业为主,而西套平原的农业却一直发展。元初,为恢复宁夏平原农业,即大规模治理引黄灌溉工程,修复唐徕、汉延等渠道,灌田一万余顷。明朝初期开始大规模在西套移民和屯军,永乐初年就出现了“天下屯田积谷最多”的景象。
进入清代,河套地区迎来了农业开发的第三次高潮,清政府废除军屯,将屯田军士一律转为自耕农,提高了农业开发的效率,对农业生产的恢复起了重要作用。除疏通旧渠外,又修建了大清渠、惠农渠、昌润渠三大主干渠道,使原本地广人稀的西套北部也得黄河水灌溉之利。嘉庆年间,西套平原灌地21000顷,宁夏府人口140万。道光年间,鄂尔多斯高原和长城以北的“黑界地”、“白界地”也相继得到全面开垦。
(二)西北干旱内陆绿洲区的农业开发。
西北干旱内陆绿洲区主要分布于贺兰山以西,乌梢岭、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以北广大地区,包括河西走廊绿洲和新疆绿洲,是我国绿洲的主要发生地区。
1.河西走廊绿洲的农业开发。
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北部,东起乌梢岭,西迄敦煌县阳关、玉门关故址,南界为祁连山脉,北界是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东西长1200公里,南北宽几十至一百余公里,犹如一条长廊,故名河西走廊。
自战国至汉初,河西走廊为乌孙、月氏、匈奴所占,均以畜牧业为主。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西汉收复河西。“初置四郡,以迫西域,隔绝南羌、匈奴”,汉武帝开始在河西大举屯田移民。元狩四年(前1),从朔方郡(今内蒙古伊蒙西北)以西至令居(今永登县西北)修渠开田,常年配有五、六万人屯耕。元鼎六年(前1),“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官田,斥塞卒六十万戍田之”,“用事者争官水利,朔方、西河、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这次大规模屯田使河西地区基本上得到开发。
东汉后期,河西走廊又开始遭受匈奴、羌族的侵扰,农业开始衰退。曹魏统一北方后,恢复和发展生产。西晋以后,北方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汉、氐、鲜卑、匈奴等四个民族在这里先后建立了五个独立政权。前凉时“中州虽乱,此方安全”,河西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农业较稳定。十六国时,诸凉之间混战,大批以游牧为主的鲜卑、羌族移居河西,河西又变成以畜牧业为主的地区。至北魏时,从凉州、张掖等处迁民于内地,河西走廊人口再次减少,农业进一步衰败。
唐代,河西走廊农业再次复兴。大足元年(701),甘州刺使李汉通负责屯田,“数年丰稔,乃至一匹绢籴数十斛,积军粮数十年”、“牛羊被野”;就连沙洲(今敦煌一带)也水渠遍布,“五谷皆饶”。据开元年间材料,河西有屯田49万亩,80%以上集中在东部地区,西部的肃州(今酒泉)只有3.5万亩,玉门为2.5万亩,河西走廊又成为以农业为主的富庶之地。
安史之乱后,河西为吐蕃所占,历经五代,河西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畜牧业又上升为主要产业。公元1036年,西夏占据整个走廊,农业经济一直处于发展之中。元代农业主要集中在绿洲中心。当时海路已经兴盛,河西走廊已逐渐失去它在中西交通中的重要地位,农业也随之衰落,屯垦仅仅集中于几个主要绿洲之中,其他广大地区仍以畜牧业为主。
明代以后,河西屯田再度复兴。永乐时,嘉峪关以东广招田种,募民垦田,兴修水利,“金城而达嘉峪关,屯田几万顷”。嘉峪关以西地区,由于蒙古等民族不断侵占,农业发展缓慢,仍是农牧兼重。
到了清代,河西地区随着外来移民的增多,人口大幅度增长,土地开垦加速。清代河西大规模兴修农田水利,渠道密如蛛网,形成一个四通八达的灌溉网络,总计渠道约217条,灌溉面积35750余顷。随着水利工程的兴建,农业垦殖规模逐步扩大。至嘉庆年间,仅敦煌一地就有耕田12万余亩。
2.新疆绿洲的农业开发。
新疆四周高山环绕,天山山脉横亘其间,把新疆分为塔里木和准噶尔南北两大盆地。盆地内部气候干燥,但周围高峻的山峰终年积雪,冰雪融水汇集成一系列河流,为发展农业提供了灌溉水源。
汉以前,北疆地区是乌孙各部落的聚居之地,这些部落“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基本上过着游牧生活。而南疆各地“自且末以往皆种五谷,土地草木,畜产作兵,略与汉同,”农业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汉朝统一新疆后,设西域都护府,西域第一次得到大规模开发。汉初,在塔里木河中游的渠犁(今库尔勒西南)、轮台一带进行屯田,后来逐步扩展到伊循(今若羌、米兰附近)、交河城(吐鲁番北)、柳中城(鄯善鲁克沁)、金满城(吉木萨尔北)、姑墨(阿克苏)、伊吾卢(哈密)等处。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民族混战,新疆地区农业生产受到一定的影响。隋朝统一西域后,“于西域之地西海、鄯善(今若羌)、且末等,谪天下罪人,配为戍卒,大开屯田,”为唐代经营西域打下了基础。
唐朝开始在西域进行第二次大规模屯田。贞观二十二年(626)设安西四镇后,“岁调山东丁男为戍卒,……屯田以糗粮,牧使以挽牛马”。开元时出现“轮台、伊吾屯田,禾菽弥望”的兴旺景象。除了南疆地区屯垦农业有了较大发展外,屯垦重心已经开始向天山以北地区转移,以庭州为中心,开辟了伊吾(今哈密附近)、轮台(今乌鲁木齐南郊)、清海(今石河子附近)、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等垦区,但当地的牧业比重还是很大。
两宋时期,新疆地区屯垦基本上处于中断状态。元朝统治西域后,主要在别失八里(今吉木萨尔)、阿里麻里(今霍城)、和阗、曲先(今库车)、高昌等地进行军屯。元朝在新疆屯田只有,而且是在战乱中进行,收效不大。明代西域地区在蒙古部落控制下,基本上处于分裂割据中。天山以南地区因战乱较少,农业仍比较发达,天山以北地区基本上回复到游牧状态。
清朝统一西域后开始大举屯田,屯田重心转移至北疆。乾隆二十一年(1756)在哈密试行兵屯后,南路推及鄯善托克逊、哈嗽和卓吐鲁番东、喀嗽河尔、乌什、阿克苏等地,北路推及巴里坤、乌鲁木齐、玛纳斯、乌苏、精河、塔城、伊犁等地。屯垦初期以兵屯和犯屯为主,乾隆二十六年起,大力提倡户屯。由兵屯向户屯的转变,促成了北疆新兴农区的'建立和巩固,至乾嘉之交北疆耕地面积达100多万亩,改变了以往“北牧南农”的传统经济格局。据《新疆图志・沟洫志》载,至光绪年间,全疆有灌溉干渠944条,支渠2332条,灌溉面积1120万亩,规模之大,超过以往任何朝代。
(三)柴达木盆地绿洲的农业开发。
柴达木盆地内气候寒冷,风沙多,土地粗贫,多盐渍,农业开发受到限制。西晋前西羌人活动于此,七世纪四十年代吐蕃进入青海,皆以游牧为生。盛唐时盆地是丝绸之路的南道经过地区,由此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十六世纪前盆地内还无长住居民,直到十八世纪,清朝雍五年,清军迫使内地汉民迁入,盆地才开始有种植业,但发展很缓慢、落后。吐蕃后裔藏族于十九世纪后期再度进入盆地,二十世纪初哈萨克族迁入盆地,成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1929年,甘肃大旱,部分汉族迁移到海西地区开荒,促进了盆地东部农业的发展。主要绿洲分布于盆地东缘和南缘,面积较小。
1949建国后,盆地农业才得到迅速发展,绿洲得以扩大,柴达木盆地以德令哈至格尔木为界限,分成东部和西部,东部河流较多,又是绿洲细土,土壤盐渍化不重,耕地、林地、优质草场多分布于此,解放后在乌兰、都兰、香日德、诺木洪、德令哈、塞什克、格尔木等绿洲都建立了农场,发展绿洲农业。
二、农业开发导致的生态环境变迁及其动因分析。
(一)生态环境的正向演替及其动因分析。
1.扩大和稳定了绿洲。
人类对土地开发最重要的积极影响就是增加耕地、扩大灌溉面积,绿洲的扩大是人类对荒漠生态系统的优化。我国绿洲自古为以游牧为主的民族居住,畜牧业在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自西汉开始大规模开发以来,绿洲面积不断扩大,农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河套平原绿洲自古水草丰美,以畜牧业为主,经汉唐两代大规模开垦,到明万历十四年屯田数已达18825余顷,永乐初年就出现了“天下屯田积谷最多”的景象。经过清代开发,至嘉庆年间,仅西套平原灌地达21000顷,宁夏府人口140万。
2.改善了小气候。
随绿洲农业的扩大,灌溉水面扩大,植被蒸腾加强,增加了绿洲的相对湿度、降低了地表温度、改变了荒漠的水热条件,创造了绿洲内新的水热平衡。由于植被茂密和地面较湿润,降低了地表的反射率、增加了对辐射的吸收,绿洲内温差变小。
3.改善了土壤性能,降低了盐分含量。
绿洲内新开垦土地大都有不同程度的盐溃化,通过开沟排水、种稻洗盐、合理轮作等方法,使土壤盐分含量降低。同时,通过翻耕、增施有机肥、种苜蓿等,提高了土壤肥力,改善了土壤性能。我国早在两汉时期就已认识到排水对防治盐碱土的作用,随着唐徕渠的建成,排、灌、洗、淤一整套改土措施得以综合利用,使原来湖沼密布、重度盐碱化的银川北部平原变成了兴旺的农耕区。
4.增加了环境的人口承载能力。
我国历代对绿洲的屯垦移民,使绿洲人口大量增加。秦对河套的开垦仅十数年,所迁人口,包括戍军在内,总数不过几十万,而据粱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元始二年(公元2年),河套地区人口数量达到170万。由于农业的发展,绿洲农耕面积不断扩大,即使在不长时间内增加了这么多人口,绿洲也足以支持。
(二)生态环境的逆向演替及其动因分析。
1.沙漠面积增大。
绿洲沙漠化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人为因素的影响更大,这与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农业开发状况、水源利用等情况密切相关。
因干旱、风沙导致的沙漠化。古绿洲多位于河流下游,水资源状况较差,加之与周围沙漠、戈壁相间分布,处于风沙前沿,干旱、风蚀强烈。而人工开发导致固沙植被破坏,使地表裸露,在强劲的风蚀、风积作用下,最终演变成沙漠。这样的事例在我国绿洲农业开发过程中屡见不鲜。汉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对绿洲进行大规模农业开发的朝代,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下游在汉初开发的民勤绿洲,由于上游武威绿洲大面积开垦,河水被拦截灌溉,导致处于下游尾闾地段的民勤缺水,汉代后期就使西沙窝北部三角城周围及其西部的沙井柳湖墩、黄蒿井、黄土槽一带荒芜,出现沙漠化过程。
因次生盐碱化导致的沙漠化。我国绿洲气候干旱,蒸发强烈,如用水不当极易发生次生盐渍化,历代因落后的生产方式、生产组织形式和人类认识水平的局限,以及因全面开发使古代就创立的“干排水”法难以实施,使不少绿洲因次生盐渍化严重而被迫放弃。
政治军事动荡也是造成沙漠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绿洲历来是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争夺的焦点,历史上该区战乱频繁,农业开发时兴时断,许多被开垦的土地被抛荒,在干旱、风蚀的作用下,逐渐沙漠化。河西走廊的马营河、摆浪河下游沙漠化即发生于唐安史之乱以后,古居廷绿洲三角洲中上部地区沙漠化也始于唐中期,盛于14世纪以后。
2.土壤次生盐渍化加剧。
水资源利用不当,引起地下水位上升,是造成次生盐渍化的根本原因。历史时期,由于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原因,灌溉工程差,未经衬砌的渠系渗漏严重。灌溉用水既无控制工程,又缺乏科学管理体系,到处跑水,大水漫灌,加之重灌轻排,淤积阻塞,排水不畅,使地下水位上升,土壤次生盐渍化加重,部分田地不得不被迫弃耕;此外,土地利用不合理也是引起次生盐渍化的重要原因。由于大面积开垦,土地不平整,使灌溉不均匀,造成低处积水、高处积盐,形成盐斑,土地逐渐盐渍化;土地只用不养,施肥不足,苜蓿、豆类等养地作物比例很小,不能合理轮作倒茬等,也是引起次生盐渍化的因素。
3.森林草地面积减少。
经历代不断开发,绿洲人口压力增加,开始开发山地草原,不合理的毁林毁草开荒及过渡放牧,使森林草原面积减少。西汉时赵充国率军在祁连山南麓屯田,“伐材木大小六万余枚,皆在水冰”,可见对森林植被破坏之大。明清时,祁连山区又一次被开发,“南北山地,听其尽力开垦,永不起课”,造成山地资源相继大面积被毁。祁连山东麓原有“黑松林山”,到乾隆时“昔多松,今无,田半”,至嘉庆时“绝少草木,令人闷绝”。
4.河流变短,湖泊萎缩。
绿洲分布于河流两岸,为典型的灌溉农业。不合理的农业开发引发的水资源盲目开发和滥用,引起河流萎缩、下游绿洲蜕化。塔里木流域下游罗布泊西岸的楼兰古国,西汉时大规模屯田,遍地开荒。上游的渠犁、轮台等地大量开垦,使下游水量减少,到西晋时,水源已感明显不足,来水减少、时间推迟,不得不修建“大涿池”蓄水,但还是不能保证灌溉需要,粮食减产,不能自给,最终被废弃。自唐宋以后,鄂尔多斯原始森林不断被毁,人工造林成就甚微,水源涵养能力降低,河水流量减少,伊克昭盟城川草滩地区自古存在一个湖泊,即《水经注》所载红柳河口之屠延择,在隋唐时称长泽,至清同治二年,该湖已成为无排水通道、与无定河没有联系的内湖,近代则缩成沙那卓尔等一群小湖。
三、结语。
绿洲的开发程度与政权控制能力及组织能力密切相关。国力鼎盛,疆土面积大,民族关系缓和,才有雄厚的人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农业开发,并得到军事、政治上的保证。然而,历史时期该区战乱频繁,农业生产缺乏长期安定的环境,农业开发时断时续,表现出不连续性。
政治、经济的稳定与强盛是绿洲开发的先决条件,战乱、不合理的开垦、利用以及对森林的滥伐和过渡放牧是造成绿洲沙漠化扩大的主要原因,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叠加导致了绿洲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论文篇十六
低碳经济,即是倡导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新型经济模式。自从该概念提出以来,人们更多地将经济发展的关注点从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转移至能源利用的高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上,从而也使得国际贸易的规则随之变化。同时国际贸易规则的改变也促使国际贸易整体向着更加生态更加环保的方向发展。下文研究了低碳经济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一、低碳经济概述。
在英国政府颁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里,“低碳经济”这一概念第一次被提出,并延续应用至今。作为工业革命的先驱国家,英国并不具备充足的自然资源供给其经济持续发展。也正是如此,在21世纪初期,英国便充分地意识到气候的改变和资源的有限性对其经济贸易的限制。因此英国政府也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国家经济的发展必须要从当时的能源供应模式走向依靠进口的发展模式。
所以在“低碳经济”提出后的间,我们必须要承认全球各国的贸易均不同程度上地被其影响及带动。世界环境组织举行的全球气候变化会谈提出的“co2减排”这一措施逐渐成为影响各国贸易进行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此发展的历程中,主要的经济发达国家并没有畏惧这次全球气候危机,却试图利用该危机中潜在的机遇,通过低碳经济的创新型发展模式构造自己国家的`新竞争优势,同时也使得尚未意识到环境问题的国家在这条新型发展道路上远远地落后。从而最终利用愈加拉大的差距发展成为自身竞争力而占领全球的领先地位。例如,以英国,德国为代表的欧洲联盟,已经充分认识到低碳的优势,而将低碳经济作为未来贸易往来竞争的主要部分;美国,一个经济科技同步发展的大国家,也把研究重点放在了生物燃料等新型能源上,不仅降低了碳的排放量,而且还树立了良好的国际进出口贸易形象。
然而,我国尚处于加大力度发展自身经济的过程中,难免造成碳的大量排放。在面对国际贸易对碳排放的限定发生变动时,我国经济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因而相关部门应对此产生重视,尽早清楚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对本国国际贸易的深远影响,从而完成从被动接受者到主动参与者的角色转变。
二、我国国际贸易现状。
进入到21世纪后,我国已经逐步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并且能够保持位居世界前列,但当从商品出口结构的角度看时,中国还是以制造业为主,即是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体,出口产业结构的技术含量和环境标准都很低。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出口产品中高新技术产品又因为技术单一、缺乏创新而无法构成竞争优势。所以为了从出口贸易大国转变为出口贸易强国,中国要有计划地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近些年中国正处于产业结构的转型期,工业农业尚处于贸易中较大比重。同时为了发展国际贸易,中国逐步成为了出口大国,但这也让人意识到该形势潜在的问题――出口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碳排放全部被计入了出口国,而与消费该产品的进口国没有关系。另外,发展国际贸易相对国内贸易对物流运输的要求更为高,长距离的运输也比较引起增长的碳排放量。
第一,低碳经济将成为新型贸易壁垒。“碳关税”概念的提出让我国认识到绿色发展模式的机会与挑战。20全球聚焦气候变化问题之时,美法两国提出试图以征收“碳关税”的方式来应对逐渐走入人们视线的气候变化问题。因此也引起了一些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有可能打着环保旗号推行本国贸易保护的急切担忧。无论碳关税的出发点如何,我国都应主动应对这一新贸易规则。在我国的出口份额占gdp比重很大的情况下,“碳关税”的提出与实施必将对“中国制造”产生深远影响,也或将根本上影响中国的国际出口贸易。同时我们也应该抓住绿色经济带来的推动力,大力度投入到对生产技术的提高,做到应对挑战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优化了自己的国际形象。
第二,低碳经济将削弱我国贸易的相对竞争优势。低碳化的趋势不仅将使得发展中国家将大量资金投入到低碳技术升级上,使得出口产品的单一成本增加,从而弱化了价格优势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然而还会引发发达国家借机大幅增长出口商品的价格,而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价格被迫压低的局面,最后致使发展中国家所处的贸易环境更加恶化。
第三,低碳经济的上升地位将促生出低碳相关的新型产业。随着所面对的环境和气候的压力日益增大,众多国家开始把发展低能耗、排放量的新兴产业作为业务转型的不二选择。届时,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如电子信息业、it业、服务业,都将成为未来低碳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而传统的生产业,如农业,工业,也将依托新技术进行产业升级,最终实现低碳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论文篇十七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的消耗程度越演越烈。面对巨大的能源消耗,低碳经济越来越成为贸易发展的主流。现今,各国经济的发展多以环境的破坏和能源的消耗为代价。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也发生了巨大改变。由此,本文通过正确认识低碳经济,分析制约低碳经济在国际贸易发展的因素,从而提出在低碳经济下发展国际贸易的策略。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资源集约型企业。在资源的大量消耗、人口日益增长的今天,发展低碳经济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手段。国际贸易的发展使我国经济步入国际轨道,低碳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但给国内经济带来了新的前景,还给国际贸易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要正确认识低碳经济,发挥低碳经济在促进社会和生态发展的积极作用,调整能源结构,以适应国际贸易的发展。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就是将能源消耗、环境污染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使能源消耗降到最低,环境污染程度得到缓解,从而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生态效益并存的目的。其特点包括全球性和多收益性。多收益性主要体现在低碳经济相较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更具发展前景,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中作用突出,在发展过程中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完美融合,从而促进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发展。因此,具有多效益性。
1.调整能源结构困难重重。
我国企业经济发展模式多数处于能源消耗阶段,且我国经济还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因此,在现今的经济发展状况下,大范围的能源结构调整无法实现。例如,我国的发电企业。我国主要的发电形式是火力发电,火力发电就要依靠大量的煤炭资源消耗为前提,大量的煤炭燃烧使空气污染加剧,生态环境随之破坏。调整发电企业的能源结构,就要缩小以火力发电为主要形式的电力结构,增加风力发电,潮汐发电等新型形式,然而由于受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制约,调整能源结构很难实现。
2.外贸竞争力低下。
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优势是产品的物美价廉,低碳经济的发展使各国在面对进口贸易时注重低碳产品的引进,提高非低碳产品的关税,短时间内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但使我国渐渐失去了对外产品的竞争优势,直接导致外贸竞争力低下。
3.贸易壁垒和碳关税使优势产品无法发挥。
贸易壁垒主要指引进绿色技术标准对进口产品实施相应的控制措施,从而保护生态环境和自身贸易[1]。我国对外出口的产品多数技术含量低,使在面临出口时无法满足其他国家的贸易壁垒要求,使我国产品失去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而碳关税的实行使我国碳超标的产品在对外贸易中成本增加,导致产品价格上涨,从而失去产品的价格优势。
1.调整能源结构,制定低碳标准。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是实现能源结构调整的有效办法[2]。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使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相关的数据标准,使人们树立低碳环保意识,进一步促进人们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低碳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避免因技术信息的泄露导致经济财产的损失。
2.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面对低碳经济这一经济发展趋势,一方面,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降低产品的碳含量,才能使我国产品在对外贸易中凸显优势。另一方面,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要加强与国际的交流,在交流中了解国际低碳经济的标准,学习国际面对低碳经济的先进技术。政府应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入力度,增加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使我国能源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
3.促进国家间的交流和谈判。
在对外贸易中各国贸易壁垒丛生,面对低碳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应加强与其他发达国家的交流与谈判,在谈判中制定同等的标准,维护自身贸易利益,使我国产品在对外贸易中减缓贸易壁垒带来的冲击力度,从而使我国产品的优势得以发挥。
四、结语。
在低碳经济这一大背景下,发展国际贸易要正确认识低碳经济,从能源结构调整的困难性、外贸环境的多样性、贸易壁垒和碳关税的多变性出发,制定符合能源结构的法律、法规,确定统一的低碳标准,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国家间的交流和谈判,使我国的对外贸易产品优势得以发挥,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的形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