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旅游资源论文(优质21篇)
语文学习需要注重理解和运用。如何烹饪出美味又营养的家常菜?总结范文中流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和对过去的回味与祝福。
云南旅游资源论文篇一
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作为当代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形式,将当地茶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密切结合在一起,极大地促进了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本文在探讨北方茶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现状的基础上,探讨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之路,旨在为我国北方茶文化旅游的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
茶文化;旅游;北方;融合
随着我国社会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文化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休闲游需求也日益提高,文化与旅游资源的结合也势在必行,成为当代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我国北方如何将本地茶文化资源与北方旅游资源融合在一起,形成北方独具特色,囊括文化休闲与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文化游,已成为北方茶叶产地及旅游地人们思考的问题。
所谓茶文化旅游,就是茶叶产地以当地茶文化、茶资源为主题,与本地旅游资源密切结合形成的新型的文化休闲旅游方式,其立足于茶叶经济及茶叶文化,依托当地茶叶种植及生产环境以及茶叶悠久的历史文化,结合本地茶叶风俗习惯而形成的集文化、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性旅游,对当地旅游经济及茶文化宣传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1.1茶文化旅游的重要性
首先,茶文化旅游是当代社会重要的经济形式,有助于当地旅游文化及经济的发展。茶文化资源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内容,与旅游资源密切融合,必将成为当地旅游经济的龙头,将茶叶产地、茶叶消费、旅游消费结合串联到一起,既能促进茶叶消费也能以茶文化旅游,带动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尤其为当地剩余劳动力解决大量的工作岗位,对解决农村问题具有极大帮助。其次,茶文化旅游能满足现代游客对文化旅游的心理需求。现代社会旅游参与者不仅重视物质资源的消费,更在乎文化在休闲旅游中的欣赏和品位,文化已经成为旅游最具影响力的内容。茶叶产地的茶文化作为重要的文化组成,不仅能满足游客对历史经典文化的知识需要,也能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促进游客对文化的参与。最后,茶文化旅游能够形成对当地茶叶文化的深度思考。利用茶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能为茶文化的宣传和普及,传统茶文化的认知,茶文化习惯的养成,茶道思想的深入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1.2北方茶文化旅游资源
首先,我国北方地大物博,自然环境特点明显。虽然北方的茶产地相较南方来说,规模较小,茶叶种类有限。但是我国北方如河南、北京、山东等地自古以来就有种茶、产茶的历史,尤其在河南拥有南北过渡性气候,生态环境适宜茶文化及茶叶旅游业的发展。再如山东地区暖温带的湿润,让山东地区四季分明、雨量和日照都充足,为茶叶生产及茶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其次,北方茶叶在我国茶叶栽培及茶文化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茶圣陆羽就曾在《茶经》中对北方名茶如河南毛尖、山东诸城、日照的绿茶、尤其山东日照的江北地区直到现在仍被认为是“江北绿茶之乡”。北方茶叶品种虽少,但是茶叶品质不逊于南方,在全国具有较高的市场认知度。尤其河南毛尖绿茶,无论是色、香、味还是影响力都比南方名茶有过之而无不及,多次在国内外茶叶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可见北方和南方相比,同样具有茶文化必备的茶叶资源基础。再者,我国北方从90年代起,逐渐开始茶叶博览会暨茶俗文化宣传活动,如在北京、天津、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已经举办大型茶叶博览会及茶文化节不下30次,北方茶博会、茶艺茶品展等文化宣传促进了北方茶叶及茶文化的发展,为茶叶旅游打下了坚实基础。最后,北方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无论是孔子之乡山东、首都北京或是河南信阳大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明,具备丰富的旅游基础。如山东日照具有独特海文化,再如天津、北京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茶俗文化基础,能让游客既能体验到特定的茶文化,也能感受独特的旅游资源。
虽然北方具备了开展茶文化旅游的文化基础与旅游资源,但是由于消费者对北方茶文化、北方茶产地规模的误解,以及茶文化和旅游业长期的独立发展,使得北方的茶文化旅游没有真正的融合在一起,并未形成强大的市场号召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北方茶文化与旅游缺乏融合意识
由于北方茶叶产地规模较南方有很大的劣势,导致消费者及茶叶产地对北方茶文化资源缺乏正确的认识。虽然北方也具有悠久的茶文化及丰富的.茶叶资源,但是我国北方过度关注本地旅游资源的挖掘,在意识上没有重视本地茶叶及茶文化资源。例如,我国首都北京,在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首都文化的宣传,但是对北京茶叶、茶叶市场及茶文化的开发程度不够,对大碗茶这一极具北方特点的茶文化只是作为旅游附属项目。再如,河南信用虽然具有“茶都”的基础,但其茶文化一直脱离旅游文化的范畴,产业开发没有游客参与茶文化作为发展方向。
2.2北方茶文化与旅游融合形式单一
当前,我国北方虽然已经逐步开展茶文化旅游,但是在两者的结合模式上,仍将茶文化作为附属产品。我国北方目前的茶文化旅游,各地实质性的内容雷同,大都以品茶、购茶、茶叶观赏等初级旅游融合方式,茶文化的实质性融合程度不高,尤其是没有形成游客参与、体验性的多层次文化旅游结构,部分茶文化项目稀释了北方茶文化旅游内在的核心价值。理性高雅的、代表北方茶叶文化的消费内容至今仍没有占据旅游市场,导致北方茶文化与旅游内容的融合略显表面化和低俗化,影响了北方茶叶文化和旅游资源的高度融合,更影响了北方茶文化的影响力。
2.3北方茶文化与旅游缺乏基础设施
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需要的不仅是茶旅游经营性设施,更包括茶文化及旅游的配套设施,如茶主题餐厅、酒店及交通、服务设施,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北方茶文化旅游的发展。甚至某些北方城市单纯为旅游考虑,在生态上缺乏对茶产地及茶文化资源的保护,造成茶叶产地及茶叶资源的生态污染。如在山东日照和诸城,虽然旅游基础设施能够满足一般旅游项目,但是却没有为茶叶文化旅游开展相关建设,茶叶旅游景点缺乏基础交通设施,茶叶旅游服务机构缺乏专业服务人员和设施,茶文化酒店和主题餐厅等经济实体与南方旅游城市相比非常稀少,导致了北方茶文化与旅游因缺乏基础设施,而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影响了北方茶文化与旅游的融合。
3.1树立茶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意识
北方地区要促进茶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必须对北方茶叶及茶文化资源形成理性的判断,充分认识北方茶叶及茶文化的优劣势,尤其是与南方、华南、西南等茶叶产区相比,挖掘北方优势点。北方地区的茶叶行业、旅游行业及政府机构,应该积极地参与到茶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的研究过程中,对茶文化及旅游资源内容和项目进行充分论证,对北方茶叶、茶文化、旅游资源、配套设施等内容进一步研究并有机结合,才能真正的找到北方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结合的切入点,既能宣扬北方茶叶文化也能符合旅游经济发展的规划。
3.2推进北方茶文化宣传
虽然北方具有丰富的茶叶及茶文化资源,但是相较南方、华南等茶产地影响力稍显逊色,主要是因为北方茶文化宣传的力度不够,宣传形式单一。如山东、河南、北京、天津等北方省市,由于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旅游资源,在宣传上过分倾向于历史和物理环境的宣传。所以要想促进北方茶文化的影响力,首先必须改变宣传思路,在原有旅游宣传基础上,突出茶文化的主体地位,将文化宣传作为旅游业的名片。其次,利用北方茶叶集散地的优势,举办茶文化博览会等形式的文化宣传活动。北方城市还必须投身于茶文化旅游的推介活动中,以宣传活动吸引茶客、游客等消费者的共同关注。最后北方茶叶产地应利用现代新媒体,如手机、电脑等数字媒体,将茶叶、茶产地的自然资源以多渠道进行宣传,才能让潜在的茶爱好者转变为茶文化的欣赏者和参与者,从而树立北方茶文化旅游的新品牌。
3.3完善北方茶文化旅游的配套设施
由于北方受到气候和茶叶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在茶文化旅游环境及配套设施上很难与南方等茶产区相比。要想让游客在北方的气候和茶叶文化背景下,参与茶文化旅游,必须以更加完善和人性化的配套设施以及服务机构吸引游客。首先,北方茶叶产地应该加大对主要茶产地基础实施的投资,在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既要考虑到游客生理舒适性,也要考虑其心理文化需求。在茶文化及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应该将茶产区和茶文化体验区进行区别对待,让游客在不同的环境下获得不同的服务体验。其次,建立北方茶文化旅游的现代化服务机构。北方茶文化旅游地应该积极探索文化旅游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以茶文化体验、茶文化讲解、茶艺等服务与传统导游内容结合在一起满足游客对文化游的要求。
总之,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不应局限于南方等主要茶叶产地,北方地区应该充分认识当地茶文化资源及旅游资源,在抓住文化旅游发展的机遇,努力地提高自身对于茶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发展的认识。在茶文化旅游发展的意识基础上,北方地区应该积极地对北方特色茶叶、茶文化进行宣传,以品牌形象吸引茶爱好者转变为茶文化旅游的参与者,同时加大对北方茶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才能实现茶文化与旅游资源进一步的融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4].安柏彦,丁明来.山东茶叶市场的特点及发展对策[j].中国茶叶,2014(07):7-8.
云南旅游资源论文篇二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旅游市场迅猛增长,迅速成为世界重要客源输出国,并保持世界主要旅游接待国的地位,将来还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市场。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中国政府所实施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将强化中国作为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和最具潜力投资地形象。按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基本思路,到,中国海外旅游人数将超过210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80亿美元以上。国内旅游人次将达到29亿人次以上,旅游收入将达20400亿元人民币以上。旅游业总产出将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8%左右。国内外学者一致看好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强国。
开发成为旅游产品后,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严重者甚至削弱旅游资源的“重复使用性”,从而减弱旅游资源对旅游市场的吸引力。旅游资源的保护,不仅包括旅游资源自我保护的需要,使之不受损伤、破坏,而且还涉及周五环境的保护问题。目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旅游资源的保护,并视其为旅游业是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旅游资源作为开展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之一,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旅游资源的种类、数量、规模、特色及保护水平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发展总体水平。因此,要不断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从而实现旅游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我国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人均旅游资源却相对短缺。不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不但起不到无烟工业的作用,而且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旅游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可持续理论要求我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以可持续的发展观为指导,以资源利用的永续性为目标,尽可能地推迟其枯竭时间。
二、可持续发展思想。
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来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态良好和谐的发展道路。“globe’90”国际大会提出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目标是增进人们认识旅游对环境和经济的理解,促进旅游公平发展,改善旅游接待区的生活质量,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保护旅游开发赖以存在的环境质量。其核心是确保从事旅游开发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为满足旅游需求而进行旅游开发的可能性。
旅游资源破坏的原因有自然灾害,如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水火灾害等)、气象灾害(风蚀、水蚀、日照等)和生物灾害(鸟类、白蚁等)。旅游资源除了因自然的不可抗拒力量造成的破坏性影响外,人为因素是导致旅游资源破坏的主要因素,有时超过自然力的破坏程度,甚至是毁灭性的。旅游资源破坏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995年对中山北路、中华路等主要道路拓宽的工程中,砍去了数百颗已经生长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法国梧桐。
2、生产性破坏。生产性破坏指工农业生产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和对旅游环境的污染。例如由于旅游区周边各种工业的发展,给旅游区带来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不当的农业生产操作,砍伐树木、滥采乱挖等,严重破坏植物资源和旅游用地资源。如享有三国古城美誉的湖北某风景区,既有优美的自然风景,也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但景区周围的工业生产使景区乌烟瘴气,工业污水破坏了水质,严重影响了景区资源。
3、旅游开发与规划不当造成的破坏。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规划不当也会破坏生态平衡,影响旅游景观,失去旅游资源特色。有着悠久的历史的北京四合院,是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建筑,是老北京的骄傲,已驰名中外,世人皆知。建国后,为兴建国际大都市,大搞城市建设,拆除了大量的四合院,不当的开发严重破坏了四合院原有的生态,其景观价值和历史价值已大打折扣。近年来,如何保护好北京的历史文化,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的不断踩压,使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生长;景区的超负荷接待增加了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对人文旅游资源而言,旅游活动的开展也会导致人文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和特质的消失。例如旅游者的高消费、衣着方式等现代生活习惯,会同化边远地区的民俗风情,致使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逐渐失去个性等。
5、旅游管理不善带来的破坏。旅游资源是诱发旅游者出游动机的.主要吸引物因素。按照中国的法律,土地归国家所有,国家是旅游资源的主人,即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但由于长期实行的条块分隔的资源管理模式,几乎每一个部门和地方政府都对旅游资源拥有或大或小的管理权和使用权。例如,目前吸引大多数旅游者的旅游区,包括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它们分别归属建设部、林业部、国家环保局、国家文物局等管理。一些寺庙道观等则分属国家宗教协会管理。在一些乡村地区,风景资源及其所在的山体、水体、土地、森林等属于乡村所有。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出现了村庄、乡镇自行上马,缺乏科学规划和市场定位,出现了破坏风景资源的不良现象。
引中外游客的门庭若市到现在的门可罗雀,除了受宏观因素的影响外,与管理经营机构的变动、现有规划不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市场的重新定位等有很大的关系。
四、实施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的具体措施。
1、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法律法规为保障。旅游资源的保护问题已经在世界各国引起重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颁布、实施的旅游市场法律法规40多个。主要有国务院颁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环境保护法》、《城市规划法》等法律中对风景名胜区保护所作的规定。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强调了保护自然文化珍品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各地方也结合各自特点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上述各项法律、法规从不同角度规定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问题。将保护旅游资源提到了法律的高度,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利用专业手段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这些方法和措施对于资源的保护十分重要。
一。旅游资源管理方面,尤其是旅游规划的编制、资源保护方面与地方政府和各个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从保护旅游资源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有利于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实行统一的规划与监督。
降低。规划保护和法律保护一样,同属于旅游资源保护的指导性方法。对旅游资源进行整体的、有条理的的规划是必要的,大众旅游使一些政府认识到旅游的经济优势,认识到必须促进机构性和协调的旅游规划,在规划方面应该考虑全面的旅游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5、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教育保护为保障。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不强或根本没有资源保护意识,是造成旅游资源人为破坏的根本原因。由于游客类型受职业、年龄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不同素质的游客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也不一样。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旅游资源保护的宣传工作,不断增强旅游经营者、民众和游客的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发动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参与到资源管理中,是有效保护旅游资源,实现旅游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通过旅游教育,唤起他们保护资源、参与资源管理的责任意识,减少人为破坏;另一方面通过对旅游者的教育,使旅游者自觉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可以减轻环保人员的工作压力,这种与旅游者“合作”的管理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旅游资源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可以通过公益广告等宣传方式,提高旅游者保护旅游资源的自觉意识,做到全民参与。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宣传保护旅游资源的力度,提高全民素质,共同维护,使宝贵的旅游资源免遭摧残。
【参考文献】。
[1]卢丽蓉、金丽:全国导游基础知识[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金丽娟:旅游资源的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教育导刊,(6).
[3]刘又堂:旅游学概论[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4]刘爱玲:绿色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m].科学出版社,.
[5]高曾伟、卢晓:旅游资源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6]刘住:旅游学概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云南旅游资源论文篇三
针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当前旅游开发所存在的问题,地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须从保护与开发并重的角度进行考虑,合理促进提升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吸引力,保护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完整性,以求真、求实的态度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地开发。
3.1合理调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
要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先要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独特性出发,以更鲜明的主题突出资源特点,围绕此问题展开相关的旅游活动,减少与其他竞争资源之间的同质性,从而形成独特的竞争力。首先,各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商及文化管理部门要从保护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角度出发,以更深层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为指导,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进行挖掘。同时,要展开充分的市场调查活动,通过对旅游市场的覆盖度、需求特点、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分析,建立具有独特竞争力的旅游产业。最后,还要通过合理的资源分析,挖掘资源特有文化内涵,提炼最符合资源特征的文化特色,将其定为主题,以特色引导其他旅游活动。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一般都具有规模较小的特点,对其开发须充分考虑到自然资源的原貌,同时结合周围景点的特征,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通过适当的补充和连接,建立景点间的关联性,构建具有规模效应的旅游资源群,营造统一的历史文化氛围,具有特色的旅游线路引导旅游者的旅游情感,为旅游者打造一个全方位的旅游文化主题。
3.3强化系统性与持久性开发。
鉴于旅游资源管理制度的缺失,各地应基于地区现状,从旅游规划的编制开始,直至制度完善与实施,都应逐步完善,目的是确保在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内涵予以尊重和保护的基础上,加大开发力度,并确保开发活动的合理性。合理开发文化活动,并丰富其开展形式,既有助于开发旅游资源,又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游客,同时满足其对旅游内涵的需求。只有将游客同旅游资源紧密结合,深挖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才能令游客将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魅力体会得更为充分。因此,要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就需从保护资源真实性角度出发,通过一系列合理的旅游活动让游客多参与历史文化场景,增加互动与体验,使其体会更接近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以充分满足其旅游需求。
云南旅游资源论文篇四
一、伏牛山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条块分割严重,旅游发展滞后。
伏牛山贯穿多个市县,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域,旅游区涉及多个市县和多个相关部门,条块分割明显,不利于景区的长远发展和整体优势发挥。
另外,伏牛山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资金的引进、利用渠道与伏牛山地区旅游资源整体开发的实际需要不匹配,投资分散,回报率低,自我积累能力低,导致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优化和市场宣传、促销严重滞后。
(2)开发深度不够。
伏牛山独特旅游资源仅仅以观光为主,集中在了石人山、白云山等少景区,目前旅游业却偏好生态旅游、探险旅游、农业观光旅游等特点,景区的旅游产品也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入境游客少。
(3)人才短缺,思想落后。
目前,伏牛山区旅游管理机构,从业务人员学历结构看,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员并不多,毕业于旅游专业的更是寥寥无几,这无疑给导游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至于对旅游资源和景区策划、开发、营销和科学管理高级人员更是廖若晨星,严重制约了伏牛山旅游业的发展。
二、伏牛山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原则。
(1)全局性、整体性原则。
全区各景区的开发建设都要服从全局性、整体性原则,严格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分批有序开发,避免条块分割、多头领导、急于求成,乱开发乱建设,以致影响投资效果和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2)可持续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对资源进行全面管理的指导性方法,目的是使各类资源免遭破坏,使自然和文化资源得到保护。
伏牛山风景区旅游资源开发应把对自然景观资源、自然环境的保护放在首位,做到有利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保护性开发。
(3)市场导向原则。
伏牛山地区旅游发展应当把伏牛山视为一个市场导向的企业,把旅游的未来发展视为一种有市场潜力的产品,明确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威胁,面向旅游者进行设计、开发、生产、包装和行销。
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带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4)循序渐进原则。
对于经济实力落后的伏牛山地区,虽然其旅游资源众多,但不能不加选择地盲目开发,更不能不分先后地全面开发,应该选出特色突出、互补性强的旅游资源进行重点开发,快速启动伏牛山地区旅游业,然后再分期分批循序渐进地开发建设,形成滚动式发展。
保持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平衡,是保持伏牛山风景区资源特色、使其旅游业持续性吸引游客的前提之一。
因此,考虑到旅游对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消除这些影响的能力,伏牛山的旅游开发应当循序渐进。
三、伏牛山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战略。
(1)双七战略。
双七原则即“七个结合”和“七化开发”。
从以单一的观光旅游为主向多方位、综合化的开发形式转化。
在开发建设中,不仅要注重观光旅游的开发,更要注重休闲度假旅游、科考教育旅游、生态文化旅游的规划和建设,扶持度假、休闲、文化、生态等旅游产品的开发。
在开发中坚持“七化”开发原则。
“七个结合”即:旅游开发与山区脱贫致富相结合、开发旅游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旅游开发与城市休闲园林景观建设相结合,旅游硬件建设与软件配套相结合,远期开发与近期建设相结合,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相结合,宏观布局与微观建设相结合。
“七化开发”即:旅游氛围要突出生态化、项目设置要突出特色化、建筑物要求景观化、旅游服务要求标淮化、旅游饮食要突出乡土化、旅游商品要体现地方化、娱乐设置要求层次化。
(2)可持续发展战略。
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以环境的可承载能力为限,可持续旅游的首先标志是旅游开发与环境的协调,作为旅游环境系统与旅游开发中间环节的环境承载力,应当成为判断旅游业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实现伏牛山地区生态环境、社区居民和旅游者三者关系的协调和利益的兼顾,使该区环境社会和旅游经济能够稳定持续地发展。
(3)区域一体化战略。
由于伏牛山地跨三市八县,造成条块分割严重,为了扭转这种部门之间画地为牢、各自为战的局面,为了发挥其总体优势以及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补的旅游网络体系,伏牛山应该实施区域一体化战略。
其次,伏牛山各县市要建设一体化的旅游交通体系等基础设施系统;。
再次,伏牛山没有成形的核心品牌,致使该区品牌杂乱,缺乏竞争力,因此,应该整合伏牛山形象,提高其识别性。
(4)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导向战略。
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应注意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特色,以市场为导向,才能得到旅游者的认可,否则盲目开发将会受到市场的惩罚。
因此,伏牛山风景区的旅游开发应当把伏牛山视为一个市场导向的企业,把旅游的未来发展视为一种有市场潜力的产品,深挖其特色,明确优势、劣势,正视机遇、威胁,从旅游者的需求进行设计、加工、再创造,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带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云南旅游资源论文篇五
随着时代的发展,近些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舌尖上的中国》热播,使得饮食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成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相关联的旅游产品不断涌现,成为当下线上线下热门的旅游话题。学者赵荣光把“饮食文化定义为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1],即食生活、食生产、食思想、食事象、食风俗的总称。
二、南京饮食文化资源。
1、南京饮食文化资源类型。
南京的饮食文化包括京苏大菜文化、鸭文化、野菜文化和小吃文化。京苏大菜历史悠久,受人文荟萃的熏陶,京苏大菜名菜众多,蒸鲥鱼、酥鲫鱼、凤菜心、罐罐肉、炖生敲、素什锦菜、炖菜核、八宝一棵松、松子熏肉、扁大肉酥等都非常有名。南京人鸭的消耗量占全国四分之一,且历史悠久,有板鸭、烤鸭(北京烤鸭的前身)等,形成鸭文化。南京人素有“一口饭一口草”的传统习俗,野菜中的马兰头、芦蒿、菊花脑等十分热销,形成野菜文化。南京小吃位列中国四大小吃之首,历史悠久,风味独特,品种繁多,著名的夫子庙小吃响彻全国,形成小吃文化。
2、南京饮食文化资源特征。
(1)底蕴深厚的文化历史。江南自古是人文荟萃之地,不少古诗文中都留下了文人墨客的江南美食情结,读来令人食指大动。如苏东坡的《惠崇江上晚景》中描写到,“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蒌蒿、河豚留下了一段段东坡居士的江鲜情缘。辛弃疾的《鹧鸪天》中描写的“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率师征陈友谅至潇湘所写》中描写到“马渡江头苜蓿香,片云片雨渡潇湘”,荠菜、苜蓿头等自古就是南京人爱吃的野菜。郑板桥的“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可见鲜笋、鲥鱼也是郑先生的最爱。而在文学巨著《红楼梦》、《儒林外史》、以及《随园食单》、《白门食谱》等书中都有关于南京美食的记载。
(2)原汁原味的清香口味。南京是个包容的城市,接纳了五湖四海的人。“南京菜”就是原汁原味、不咸不淡、小资情调。利用时令原材料,体现了菜肴的原汁原味,对成菜的要求是,酥烂脱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淡而不薄,浓而不腻,突出原材料的本味。其风味特点主要表现在口味醇和、咸淡适中、适应面广、原汁原味。
(3)出神入化的刀工技艺。南京菜讲究刀工,擅长刀技,技艺高超的厨师,用一把普通菜刀,或雕或刻,或镂或削,可以做出多种花样造型,如月季、菊花、荷花等,在品味这一道道美味佳肴之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精雕细琢的工艺品,让人不忍心去下口,不得不感叹厨师出神入化的刀工技艺。(4)古朴淳厚的食俗风情[2]。南京为十朝都会,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当地特有的古朴淳厚的食俗风情。如南京有正月初八上灯,十八落灯,讲究“上灯元宵落灯面”,是南京人元宵灯节期间的食俗。三月三这天,南京人用荠菜花煮鸡蛋,传说可治头痛。四月初八在南京郊区有吃“乌饭”(青精饭)的习俗。饭是以南天烛(一名青精树)叶捣烂滤汁泡糯米,晾干蒸煮而成,据说人吃了能强筋骨、益气力,被誉为“仙家服食”等。
三、南京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1、饮食文化内涵挖掘不深。
目前南京餐饮市场上将饮食与文化结合起来的主题餐厅屈指可数,一些因为定位不明确、菜品和服务不佳,曾经“名噪一时”的主题餐厅已经倒闭或者“奄奄一息”。究其原因是在满足旅游者的基本温饱需求的同时,饮食文化的挖掘比较浅薄,仅从菜肴表面的色、香、味、形,难以深层次的体现文化特色。因为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旅游者不仅仅只是为了品尝美食而出来旅游,更要满足精神上的文化追求。
2、旅游项目参与性不强。
近年来,美食节目大行其道,前有《舌尖上的中国》,紧接着香港明星谢霆锋加盟《十二道锋味》携好友跨界做“厨神”挑动国民味蕾,掀起舌尖之旅。美食制作过程所展现的诱惑不亚于品尝美食,而南京旅游市场上目前能让游客直接参与制作的饮食旅游项目少之又少,旅游项目缺乏参与性,单就品尝美食,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3、品牌营销意识薄弱。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早已经离我们远去,饮食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商品,要有自己的运营方式和商业包装机制[3],在旅游市场上需要品牌营销战略,而目前旅游市场上有品牌辨识度的饭店极少,仅有的几个如“南京大排档”、“狮王府”、“绿柳居”,大部分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缺乏深层次的包装和宣传,品牌营销意识薄弱,不能满足旅游者的心理需求。
4、地方特色不够突出。
苏菜属于八大菜系,南京菜又属于苏菜的四大代表菜之一,被称为“京苏菜”,地方特色明显。近些年来,许多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口味,纷纷引入外地菜肴如川菜、粤菜等,菜品出现了多元化的现象,口味繁杂,菜肴中混杂了其他菜系的特色,失去了本帮菜原有的味道,游客难以再品尝到原汁原味的.京苏大菜,地方特色不再突出。
四、南京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1、打好文化牌,提升软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重要手段。南京拥有深厚的民俗饮食文化底蕴,挖掘文化内涵,可以通过对一些神话传说、名人逸事等加以开发利用来提升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在文化上做文章[4]。另外也可以通过定期开展节庆展、美食节等活动,利用微电影微视频展播、讲解员现身说法讲解美食渊源,图文并茂地呈现出南京的饮食文化风情,把文化注入饮食中,增强南京饮食文化旅游的竞争力。
2、激发游兴,提高游客参与度。
在品尝美食的同时,开发一些参与性比较强的旅游项目,让游客能够参与制作美食,体味其中的乐趣。比如在品尝南京小吃蟹黄汤包时,可以让游客亲自体验包汤包的乐趣,品尝汤包时可以告诉游客十二字要领:轻轻提、快快移、先开窗、后吮汤,让游客回味无穷。南京的盐水鸭非常出名,可以在品尝盐水鸭时,引导游客亲自制作盐水鸭,最后作为地方特产带回家乡等。游客在体验制作美食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到了美食制作的方法,而且还体验到制作美食的乐趣,提升游客的游兴。
3、实施品牌战略,增强竞争力。
实施品牌战略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游客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开始追求品牌、质量。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对产品进行包装宣传,提高品牌的辨识度。并利用广告宣传、节庆活动、美食活动如“农业嘉年华”、“南京美食节”等进行大力宣传,打响知名度,塑造出特色鲜明的知名品牌,从而塑造出南京地域的文化名片。
4、挖掘特色,体验地方风味。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方特色饮食是经过长年累月、世代相传而形成的,也是地方饮食文化的象征。它承载着人文情怀,传承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让游客体验到当地风味特色饮食,是南京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比如南京人喜欢吃野菜,可以开发别具一格的野菜宴;南京十大小吃非常出名,可以设计专门的旅游线路来品味地方小吃等,把原汁原味的民间菜肴挖掘出来,才能满足当代人寻求回归自然的饮食新风尚。
云南旅游资源论文篇六
当下,国内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既有成功范例,也不乏相对薄弱者。以四川为例,四川的巴蜀文化是根植于中国西部土壤的一支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一朵光彩夺目的新星,它的内容充实,积淀厚重,传统特色鲜明,成为中国西部文化的代表之一、中华民族文化的骄傲。并且巴蜀文化对加强对区域性文化的历史定位和历史特征的研究,对构建适应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域性特色文化,促进我国西部的大开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四川在旅游资源开发上以单一自然资源利用为主,而对“千年巴蜀文化”的开发则略显不足。对比之下,云南竭尽全力地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纳西古乐”人尽皆知,而它正是来自于四川清城山道教洞经音乐。其原因就在于四川可能在搜集与整理洞经音乐方面缺乏针对性,致使珍贵乐篇大量流失。与此同时,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面对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如何保护自然和独特人文资源成为最大难题。作为世界文化保护遗产之一,黄山开发过度,各色塑像馆与游乐宫大同小异,地域特色文化逐步流失。就整体来看,有些景区过多地被商业气息所包围,而无法凸显其固有风格。与四川形成鲜明对比,云南的旅游文化资源利用较为成功。云南旅游资源构成复杂多样、丰富多彩,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极其丰富,有雄伟壮丽的山川地貌和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及近现代革命历史纪念物,还有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云南成为中国大陆联结东南亚、南亚的桥梁,成为中原文化、藏文化、东南亚文化、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云南丽江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其清新与灵韵依旧得以保留,堪称世外桃源,既可追忆雪山清渠,又可回味纳西古乐绕耳余音与神秘图腾。丽江分新城区与旧城区,前者完全一派现代气息,而后者既有旅游纪念品,也不乏身着传统服饰闲谈的老者、辛勤工作的作坊主以及热情商贩,等等。可以说,云南很好地处理了保护古老文化与商业开发利用之间的固有矛盾,值得其他区域借鉴。
5结语。
应看到要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须从其珍贵性、特有性出发,将保护与开发共同推进作为指导方针,以文化特有价值为开发主题,通过旅游资源的积聚实现旅游资源整合,合理规划旅游文化活动,以更完善的旅游管理制度推动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实现地区旅游行业的发展。因此,各地区应从自身的历史文化特点出发,针对本地区旅游发展的状况,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开发策略推动地区经济及文化发展。
参考文献。
云南旅游资源论文篇七
所谓“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即可被用以开展历史文化旅游活动的那些以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为主的旅游资源。它是人类社会生活过程中的可为现在及今后所利用的遗存。其价值主要表现在历史、文化艺术与科学价值三方面。通常,按其历史形成与作用、民族文化特色、功能特点等对其进行区分,应有如下几个类别:一是古都类,二是区域统治中心类,三是少许民族文化特色类,四是纪念胜地类,五是古代交通重镇与手工业、工矿业发达类。以辽宁为例,辽宁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它主要由远古遗存、历史遗迹和近代战争纪念地等组成,具有极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及民族文化特色。我国历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这为发展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需要张扬与发展,要与时俱进,为现代旅游消费者广为接受。在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可以在原基础上适当的注入新鲜元素现并与现代科技结合,从而达到推陈出新的效果。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项涉及范围极广的系统工程,不仅要规划到位,从长计议,统筹开发,还要树立融合开发观,在市级层面加大资源的整合力度,实行多元文化与多种功能的融合。因此,我们要大力挖掘和整合利用文化资源,从而解放文化生产力,以着手进行合理有效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当前,伴随地区间交流日益加深,区域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因此,各地政府愈加重视旅游业,特别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特征鲜明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试图借由挖掘与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价值,实现其经济效益与文化价值的双赢。这是因为地区特色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推动。但因各地在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时,可能对合理性与系统性的兼顾不够,真正可凭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驻留的特色旅游地不多。面对这一现象,迫切需要针对现有问题,提出较有效的改进措施,以切实促进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
1.1展现特定历史文化。
我国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利用我国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对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增强区域竞争的优势,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可通过实物资源展现某一地方某一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文化,这对游客来说,是比较大的吸引力。游客在其旅游行为中,主要领略的是历史文化的再次熏陶;体会的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基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最表层的角度,历史文化遗迹凭其建筑石刻、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实物特征,向游客展示的是某一特定时期特有的文化与风貌,带给游客的感触是最外在,也最直接,其艺术创造力往往令游客叹为观止,更深刻地体会历史。
1.2满足游客思想情感需要。
诚然,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会凭其外部形势对游客直接感受产生影响,它也能凭借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对游客思想与感情产生影响。旅游过程中,游客将充分体会到历史文化魅力,并深受其感染,进而从特有的情感角度加深对历史文化的.体会。以安徽西递古镇为例,这是颇负盛名的历史名城之一。论及西递古镇所展现的历史文化,其核心应是“徽文化”。基于徽文化这一背景,西递古镇所营造的恰恰是古朴的民居,使游客借由对风景与古物的观赏体会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对源自于古朴村落的自然与悠闲印象深刻。
1.3引导旅游者价值思维。
就影响深度而言,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带给游客最深的影响就在于可引导其价值思维方式。历史遗迹不同,其历史文化特征迥异,它们会从不同角度对其情感与思想产生引导作用。需要指出的是,不同实物性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基于政治制度层面予以展示的,也有基于文化或礼仪的层面进行展示的。在视觉与感官的帮助下,游客可直接感受与领略其特有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观,而此过程中,则对游客自身价值观与思维模式的确立有利。
云南旅游资源论文篇八
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国家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物质生产活动必备要素之一,是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可能带动经济高速增长,成为经济赖以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但是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并不是无条件的。现阶段,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旅游开发常常伴随几个难题,这些难题常常桎梏着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进程,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入开发形成制约瓶颈。
2.1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间的冲突。
受传统思想禁锢,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常伴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冲突,成为制约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旅游开发的一大难题。事实上,常说的积极保护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其意义有两层:一是借由定期修缮与维护,免于外界环境侵蚀;二是借由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价值的梳理,强化其价值深入开发。然而,各地方政府及其文化管理部门观念相对传统,其管理机制也就或多或少地存在缺失,多认为开发便意味着破坏,而不乐于承担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失败所带来的破坏责任,普遍仅从免于外界环境侵蚀的角度保护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仅是避免外界行为破坏可能的损害,而鲜少基于资源再开发的角度分析资源保护问题,造成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同开发间的冲突。
2.2资源的有限性与不可再生性加大旅游开发难度。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固有的有限性与不可再生性成为加大旅游开发难度的又一突出问题。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特性一是稀缺、二是不可再生,它形成于特定历史阶段,但凡遭遇外界破坏必然不可再生。就全世界范围而言,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总体遗存量相对有限,尤其应视为珍稀资源的是优质历史价值资源,诸如敦煌莫高窟等。就我国而言,不论是无法抗拒的自然力,还是人力都已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造成相对严重的多重破坏,倘若后期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措施不当,那么,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将再次遭受重创,而这种重创也是不可恢复的。
2.3旅游开发的系统性与持久性不足。
除上述提到的两个问题外,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受限的又一难题就是因地区经济水平参差不齐所带来的旅游开发系统性与持久性不足的问题。深入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内涵,提升其旅游价值往往既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又需大量人力支持。我国地区经济水平多参差不齐,这就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产业化发展。而旅游管理制度机制缺失背景下,旅游专业管理人才匮乏,无法真正开发、管理旅游资源,致使系统性与持久性发展不足成为共性问题。
云南旅游资源论文篇九
xxxxx学院专业:
旅游管理姓名:
xxx学号:
123指导教师//职称:
xxxx讲师填表日期:
20xx/12/20教教务处制。
填表说明一、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应按要求逐项认真撰写,各栏空格不够时请自行加页。
二、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须装订成册,一式三份,本人、导师及所在学院各保留一份。
三、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打印格式1.打印用纸:a4(双面);2.字体:宋体;字号:小4号,行间距:固定值22磅;3.页面设置:页边距上2.6cm,下2.2cm,左2.6cm,右2.2cm;4.于左侧装订成册。
四、选题确定后,原则上不再随意改题。如确有特殊原因需改题者,须由本人写出书面报告,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报所在学院备案,并应及时补做开题报告。
选题背景及目的意义(一)选题背景红色旅游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专项特色旅游活动形式和产品类型,是革命传统教育和旅游产业观念与时俱进的结果,是革命精神与现代旅游经济的结晶,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随着经济、社会效益及政治影响驱动,红色旅游持续升温,已经步入一个共同关注、新兴发展的阶段。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内涵丰富;位于滇西部,是著名“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文化沉积丰富,区位优势明显,旅游市场潜力大。目前,红色旅游势头迅猛,红色旅游发展迅速,逐渐成为了游客心中“红色之旅”的必选地之一。面对现阶段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本文将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提升红色旅游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推动红色旅游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二)选题目的近年来,在政府的扶持下,红色旅游蓬勃发展,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大量历史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先后打造了国殇墓园、松山战役遗址、善洲林场、滇西抗战纪念馆等一批红色旅游景区,红色旅游年接待人数持续增长。但是红色旅游产品开发档次低,知名度不高,旅游产品单一。本文通过对红色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发展中存在的不足,科学合理的提出相关的开发策略,最大程度发挥红色旅游资源,以提高红色旅游的知名度,拉动红色革命区的经济发展,打造红色旅游品牌,促进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选题意义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不但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红色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不仅能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能使红色旅游产品多样化。本文为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新思路和开发建议意见。希望对提升旅游知名度,推动红色旅游转型升级,唱响红色旅游品牌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以及借鉴意义。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本论文研究红色旅游资源的特征以及其开发程度,分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认识了解红色旅游深度开发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如何才能有效合理开发,促进红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提纲:
一、前言二、红色旅游资源与开发现状(一)红色旅游资源特点(二)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三、影响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因素四、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价值(一)经济效益(二)社会效益五、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六、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建议与对策七、结语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查阅近五年来在重要刊物上发表的关于我国旅游业和红色旅游业发展现状的文章,并对这些文献进行分析、
总结。
作为本篇论文写作的参考。
2.综合分析法。在基础理论研究中,综合各学者的观点,运用旅游资源管理与开发、旅游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理论进行分析。
3.实地调查法。通过实地调查、访问获得的一些红色旅游资源的资料,进行总结归纳,分析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研究工作进度安排第一阶段(20xx年10月24日-20xx年12月10日):完成论文选题及开题报告;第二阶段(20xx年1月前):拟定写作提纲,完成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第三阶段(20xx年1月-20xx年3月):完成论文初稿;第四阶段(20xx年4月-20xx年5月):论文定稿及答辩。
参考文献目录略指导教师意见指导教师签名:
20xx年12月20日学生签名:
20xx年12月20日说明:可根据内容另加附页。本表指导教师审核后存入档案袋。
云南旅游资源论文篇十
旅游是现代生活高品质的一种表现,人们通过旅游,不仅能有效释放内心压力,也能长见识、了解更多地区的文化、民俗等,可以说旅游作为迅猛发展的新兴行业,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但目前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由于整个旅游资源应用不恰当,不但无法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同时因为缺乏旅游项目的深度和内涵,更无法实现“深度游”和“反复游”。本文拟从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共同点分析,如何利用茶文化来提升旅游活动的价值和作用,从而探究茶文化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的实施思路和方案。
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融合思路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生活的质量和消费结构也有了全新认知,从以往的“温饱”问题,逐渐深化为当前“优质生活”。正是人们消费理念的极大改变,加上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同时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旅游发展支持政策,促进了旅游行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但人们在旅游热情释放的同时,对旅游活动的品质与内涵也提出更高要求,这就使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充分完善开发思路,构建体系化开发方案。而这一切的重点和关键都在于旅游资源,不管选择什么样的思路,最终都是采取以旅游资源为核心的综合开发模式。
想要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有效融合,其前提和关键就是寻找到两者的共同点,这不仅是实现联动、融合开发的前提和关键,更是探讨二者相互融合可能性的基础。事实上,茶文化也是一种旅游资源,是一种容纳了多项元素的旅游资源。在一些茶文化资源丰富的地方,就形成了相关旅游景点。诸如:普洱的产地等等。可以说,二者融合符合旅游资源开发规律,也符合人们的旅游需求。
2.1都具有观赏性,能够让人感受身心愉悦
我们必须清晰认识人们通过旅游活动想达到什么目的,这是我们开发旅游项目的重要依据。只有满足人们需求,才会有市场,才有开发的价值和意义。无论是旅游资源,还是茶文化都有极强观赏性,游客通过参与其中,能够充分感受到这一系列资源所带来的心灵放松、身心愉悦,两者都可以让游客感受到快乐的重要资源。
2.2都具有资源独特性,具有开发价值
任何一个资源想要体现其价值,确保其独特性是重要因素。旅游资源和茶文化都有分布独特性,以及具体内涵,同时一些资源还是长期形成的,在短时间内不易被别人所模仿,其资源独特性也使整个开发更有价值和内涵。这就能确保在整个开发过程,可以实现开发投资有回报、开发内容有市场、开发活动成体系。
2.3都符合人们旅游消费心理,有市场价值
事实上,旅游是一项融入多重元素的服务能满足人们某些需求为代价的商品交易过程。所以,这一过程,也是“商品经销者”与“客户”互动的过程,因此想要确保整个活动有效开展,就必须从人们的消费心理出发,通过满足人们旅游消费的实际需求,确保其占有相应的市场份额,获取经济收益。而茶文化所反映的生态、养生、绿色、健康等理念正是当前人们所追求的理念和目标。旅游资源的开发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舒适生活的向往,这些都与人们的消费心理相匹配,所以只要开发得当,都能获取相应的收益。
茶文化是茶叶产地,经过上千年历史发展所形成的具有标志性的文化。其价值深远,且不可复制。而茶文化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独有的产地文化,即不同茶叶产地,所形成的茶文化截然不同,这不但确保了其不出现同区域内的类同化现象,更为形成体系化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重要保障。
3.1利用茶文化开展整个旅游活动的作用分析
通过高效利用茶文化,首先丰富了整个旅游活动的内容,实现了旅游活动从内到外的展示。可以说,茶文化是一种内涵,是一种精神,而旅游资源是一种客观物质,一种载体。如果片面的开发其中某一项内容,都很难达到理想效果。而通过将旅游资源与茶文化紧密融合,不仅延展了开发内容,同时也实现了整个活动从本质内涵到外在载体的充分展现。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有效融合,将大大提升旅游活动开发的价值,实现整个开发过程的“价值提升”。通过高效利用茶文化,能够充分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从“自驾游”比例逐渐超过“跟团游”这一旅游出行方式的变化趋势,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人们旅游消费理念不断成熟,在参与旅游活动时,更关注的是参与体验、自我追寻,更加关注的是整个旅游活动中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将茶文化融入旅游资源开发,能够为客户提供除了自然资源之外所带来的独有价值。游客通过参与茶叶制作,了解茶文化的历程变化,实现自我成功探索是茶文化价值链条有效延伸的重要表现。通过高效利用茶文化,能够为旅游资源开发增加附加值,为整个旅游资源开发过程提供重要保障。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通过融入茶文化,能够为整个资源开发过程添加新的元素,从而实现整个产业链条开发的有效延伸。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往往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只有具有一定内涵,才能为旅游资源开发的.资本回笼提供保障。
3.2利用茶文化开展整个旅游活动的注意事项分析
尽管利用茶文化对旅游资源开发有着重要作用和影响,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必须坚持注意以下事项:首先,茶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开发应坚持适度原则。正是这两者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使得我们在开发过程中,必须坚持适度开发、与发展现状协调一致的原则,通过合理的市场调研加上行业发展预判,来确保整个开发进度符合发展实际。再者,坚持以游客为核心的原则。客户为王的时代已经到来,当前游客有着庞大的备选群体,如果旅游景区开发建设不符合时代发展特点,那么游客就不会选择到此旅游,所以开发过程应该坚持围绕游客需求开展。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将二者有效融合。最后,应坚持深度融合,确保形成系统化内容。利用茶文化开展旅游资源开发,绝对不是做“表面文章”,是将两种文化资源进行深度融合,体系化开展的重要过程,更是通过有效融合,构造全面完善的旅游体系。只有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紧密结合,才能赋予其应有的生命力和内涵。
正如“布局一盘棋”的思路一样,将茶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实施深度融合,通过深度规划、全面布局,并通过切实合理的开发实践,才能切实实现两者资源的有效联动。而达到这一目标的具体思路和方案为:
4.1重视市场调研,规划切合实际
旅游开发的基础和前提是充分的市场调研,只有清晰知道市场现状、客户需求、发展趋势,才能为自身发展寻找到切合实际的发展定位。才能为旅游开发规划工作开展提供充分依据。规划是开展建设的前提,也是决定整个旅游开发的发展方向。贴近建设实际的规划方案为旅游资源高效开发提供了重要保障。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掌握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确保既能享受国家相关政策优惠,同时又在国家法规要求下开展旅游开发工作。
4.2重视产品开发,构建链条化产业
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最重要的是构建全新的旅游产品。通过构建链条化的旅游产品,确保游客参与其中,能够获得多样乐趣。随着旅游市场不断成熟,当前旅游市场已经出现“全家一起游”的发展趋势,因此只有构建链条化的产业,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比如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其表现形式除了观光休闲之外,也可以融入茶产品制作,茶文化体验等等,通过附加值增加,实现二者深度融合。
4.3重视产品品牌化,提升产品竞争力
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使得游客对产品品质有着明确要求。而市场经济的盲目性,使得某种业态一旦有了较好的市场,就很快会被其他地方所模仿。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竞争力,维护市场份额,就必须构建属于自身的品牌,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实现自身品牌的有效维护。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融合,必须形成独有的产品品牌,在最大限度保留各自特色的基础上,取二者的优点和特点,研发极具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
4.4重视开发建设步骤,阶段推进
任何产品的开发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必须在规划与市场影响下,有侧重的阶段性进行,这也是旅游资源适度开发理念的客观要求。茶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想要达到理想效果,就必须阶段性推动开发,而每一个开发阶段,都要将二者的融合深化,才能确保从根源上实现二者有效融合。阶段性开发不仅是由产品构建的实际状况决定的,也是由旅游开发必须坚持开发与保护相协调的原则所决定的。
4.5重视游客感受,构建游客主导的旅游开发模式
随着旅游市场游客主体地位的确立,如今在实施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不可能忽视游客的需求和感受。因此,要结合这一趋势,充分做好游客服务工作。通过精细化、智慧化旅游环境建设,提升客户的参与感受。构建游客主导的旅游开发模式,实际上是让所有建设都围绕满足客户需求出发。无论引进旅游配套服务,还是基础设施建设,其核心都是游客。只有充分融入游客的感受和需求,才能推动旅游开发成熟发展。
目前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开发层次低、资源体系化融合不强等一系列问题。随着旅游市场发展不断成熟,解决这一问题变得日益紧迫。茶文化是一项融入了历史文化、生态资源、养生健康等一系列资源的文化体系,其内涵多元、形式多样,是当前旅游开发过程所倚重的重要的资源。通过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有效融合,不但可增强旅游资源开发内涵,同时也让游客充分领略到茶文化独有的底蕴与魅力。
[3]张奎.旅游文化传播与旅游经济发展[j].旅游产品开发,2014,6
云南旅游资源论文篇十一
伴随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不断强化,生态旅游也如雨后春笋,并逐步成为旅游行业的发展重心。促进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旅游管理的主要工作,同时智慧的旅游理念的提出,为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技术支持,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推动了旅游行业的科学全面且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生态旅游业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加强生态旅游的管理,构建完善系统的`旅游管理体系,能够全面提升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在生态旅游管理体系中,智慧的旅游为其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持。智慧的旅游的提出,能够从整体上推动生态旅游的发展,能够全面优化旅游业发展的水平,同时还能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人们的旅游体验。智慧的旅游的出现,给予了人们更多的自主权,它将旅游信息推送给人们,供人们自主选择,这无疑增加了旅游的效率,避免了旅游资源的浪费。
智慧的旅游是一种信息化的旅行方式,它以技术条件为支持,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移动客户端为平台,主动推动旅游信息,帮助人们制定旅游规划,引导人们更有目的性地进行旅游。智慧的旅游是指,在旅游过程中,通过应用大数据技术、网络云等信息技术,对景区旅游信息进行收集、分析、整理,让游客借助移动终端,全面分析与认知旅游景点的信息。在游客掌握信息的基础上,他们可以自主进行旅游项目的规划和设计,可以带着明确的目的投入到旅游项目中,更能够节约旅游时间,全面优化旅游效率。同时,在智慧的旅游中,游客可以结合大数据,了解当前游客的心得体会及相关评价,以便做出是否旅游、如何旅游的科学决策。在生态旅游管理体系中,智慧的旅游的开展,它所辐射的群体是非常广泛的,不仅包括已经进入景区的游客,还包括其他社会大众。比如,某些没有旅游计划的人,通过大数据了解景区的特色景点,及其他游客的旅游经验后,也容易萌生旅游的想法。可见,智慧的旅游还具备旅游推广的功能和作用。此外,在生态旅游如火如荼的今天,智慧的旅游的发展已经具备了成熟的条件,也具备法律基础的支撑。可见,智慧的旅游是信息技术作用于生态旅游中的科学产物,是联系人们与旅游资源的桥梁。在智慧的旅游视域下,生态旅游应该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不断优化技术条件,全面提升旅游资讯服务。
在智慧的旅游视域下,生态旅游应该积极建构完善的管理体系,不断提升旅游服务力度,全面优化旅游资源,综合性提升生态旅游的整体发展水平。当前,智慧的旅游开展中存在比较大的问题,技术条件不成熟,基础设施比较差,旅游信息更新不到位,旅游信息服务范围狭窄等。基于此,生态旅游管理体系应该积极优化,以便更好地适应智慧的旅游的发展。
(一)更新管理理念,明确智慧的旅游。
在旅游业全面发展的今天,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了人们旅游的新选择。为推动生态旅游的发展,全面提升旅游水平,结合生态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全面更新生态旅游管理理念,全面提升生态旅游的发展水平,明确智慧的旅游的发展理念。一方面,加强旅游管理模式的全面创新,结合大数据,掌握游客的新需求,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更好地吸引游客投身到生态旅游中。另一方面,在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的构建中,还应该以智慧的旅游为指导,全面提升生态旅游的发展水平,明确智慧的旅游的理念,更好地服务于生态旅游。
(二)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搭建旅游信息平台。
在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中,基于智慧的旅游的核心理念,景区应该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景区应该积极搭建旅游信息平台。一方面,景区在经营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全面保护生态平衡,全面保护自然环境。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推动景区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景区要加强信息技术的投入,积极更新信息技术设施,不断提升景区管理人员的技术思维,引导他们通过技术投入,更好地开展智慧的旅游。另一方面,景区在智慧的旅游的开展过程中,还应该积极搭建科学完善的信息平台,全面覆盖景区的特色景点及旅游服务,同时定期更新和维护信息平台,积极吸引游客关注信息平台。此外,景区还可以借助信息平台,宣传和引导学生科学开展生态旅游,在旅游过程中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
(三)建立旅游管理体系,全面优化管理功能。
在智慧的旅游视野下,生态旅游景区应该构建完善的旅游管理体系,有效融合智慧的旅游的理念,并以智慧的旅游为指导,科学优化旅游管理体系的全面性,综合优化和明确旅游管理职能。一方面,在旅游管理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规范业务流程,明确工作权限,综合性提升旅游管理的质量。另一方面,在旅游管理中,还应该制定生态景区游览制度,对游客的行为进行相应的规定,从而减少游客对生态景区环境的破坏。
在智慧的旅游视域下,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的优化需要以智慧的旅游为理念,通过制度优化、管理优化、技术支持等,全面构建旅游管理体系,综合提升生态旅游的发展及服务水平。
云南旅游资源论文篇十二
摘要:导游业务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必修课,也是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的必考科目,是一门把导游服务理论运用到导游工作之中、并指导导游工作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导游业务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却不容乐观。
本文在分析了导游业务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目前导游业务课程教学过程中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形式建议,以期对导游业务课程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导游业务课程教学实践教学课程改革。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职业学院应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1]。
而导游业务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必修课,也是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的必考科目,是一门把导游服务理论运用到导游工作之中、并指导导游工作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2]。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就需要让学生掌握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导游人员,就需要学生必须具备各种导游实务知识和服务能力,熟练掌握导游带团技巧,培养良好的应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将来胜任导游职业及相关岗位的专业技术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导游业务课程的教学内容随着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不断充实,教学手段也不断推陈出新,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认同感就会不断提升,就会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效果的提高。
然而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导游业务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就显得不容乐观了,为了使导游业务课程更好的服务于旅游事业,该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1适应新形势、实施创新教育的必然要求。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现国家强盛的重要举措。
而高职院校是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
就需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充满探究、发现和创造,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特点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能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此改进教学效果。
因此,不难看出导游业务课程的学习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专业技能为基准的创新性教育为目标。
1.2优化课程结构的客观要求。
导游业务是旅游管理专业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之一,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导游服务综合技能,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这就要求我们在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的同时,将课程教学与旅游产业更好地结合到一起,进一步强化教学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1.3适应行业需要,加强教学实践的内在要求。
现在旅游行业急需动手能力强,尤其是对带团技巧及对突发事件的处理等方面能力强的专业型人才。
导游业务课程的教学如果只凭单纯的理论讲授,学生只掌握知识的条条框框,一旦面对实际工作,仍然是束手无策。
所以这就要求导游业务课程的教学需要对学生进行丰富的实战演练,只有如此方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社会对旅游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急需与落后的旅游教育之间的矛盾,使得导游业务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导游业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方式陈旧,学生综合素质不强。
旅游行业是具有创新意识的行业,需要的是面对不同情景,能够灵活应变的人才。
由于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缺乏具体实践经验就使学生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而教师在日常讲授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以课堂、书本和教师为中心,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指导欠缺,导致学生徒有理论知识,实际动手能力却很差,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2.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在教学实训条件方面,实训室的建设资金不足,截止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的导游业务课程所需的校内实训设施。
由于导游业务课程所需要的实训场所欠缺,学生对景点的模拟讲解、接团服务流程、酒店入住等服务流程的实践只能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举行,此种实训缺乏仿真环境,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最终导致学生的实际操练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严重缺乏。
2.3课程考核形式单一。
导游业务课程考核形式也主要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考试内容主要强调理论知识考核,缺乏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查,尤其不能够考查学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3.1创新情景模拟教学,培养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情境模拟就是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设计出不同的场景,让学生进行模拟练习。
在模拟过程中教师针对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不同的点评,分析其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
而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一方面可以系统地将各类服务程序、管理方法和技能掌握起来,从而让自己的应变、协调、社交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的综合技能素质得以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培养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3.2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针对导游业务这门课程的特殊性,该门课程与行业的联系更为紧密。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有些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可以在学校的课堂中进行,但远不如在企业中来的真实,学生也更认真对待。
而且,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实践操作技能也需要拿到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去真刀真枪地检验,也是基于此,导游业务这门课程需要建立一批技术条件较好、管理水平较高且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企业资源、社会资源来服务导游业务课程的教学工作,以弥补学校教学资源和设施的欠缺。
当然,对于导游业务这门课,如果学校拥有自己的旅行社、宾馆等实习实训场地,将更能保证该门课程学生实践技能目标的实现,从而更好的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3.3创新教学方式,以赛促学,以赛带训。
技能大赛主要是让职业院校更多地了解企业。
很多的旅游行业在进行技能大赛项目命题的.时候,主要是以一个企业为主体,其他企业共同参与为主。
在整个大赛的全过程,学校能够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到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这对以后学校选择课程内容是有很大帮助的[3]。
另外,技能大赛的比赛项目是专家根据现有的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而设定的,具有针对性。
从技能大赛项目的设置、到比赛项目的设计以及评价标准和培训体系的设计等,都对教学体系的构建有着很强的借鉴性,对以后导游业务课程的教学过程也起到了指引的作用[4]。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理论知识广博、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
导游业务这门课是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仅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因此,就要求学校给予教师更多地行业培训机会,鼓励教师深入到行业的第一线,到具体的岗位锻炼自己,并将最新、最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教授给学生。
同时,学校应该将有经验的、来自于服务行业第一线的兼职教师请进来,将企业最新的技术和技能能够及时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最新的技术或者技能。
学校还可以将本行业、本地区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以及学者请到学校中,让其将行业中最新的发展和动态以及存在的新问题,能够带到课堂上去,让学生了解。
通过这样,也能够达到学校的理论优势和企业一线经验完美融合,从而达到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以此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促进的良性循环,真正做到双赢、互动的局面。
3.5采取灵活多样的课程考核手段。
在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进行安排的同时,大部分的课程还是以笔试为主要考核形式。
但是因为《导游业务》是一门实践性操作很强的学科,因此在该门课程考核的时候,需要改变传统的测试方式,坚持以能力考核为重点,采取开卷笔试、情景模拟、专业竞赛等方式进行考核。
在笔试基础上,要考核学生思维判断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导游讲解能力,在模拟环境下情景模拟等能力。
这样的考核方式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避免不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中去,并通过专业竞赛,给学生搭建良好的展现自己才能的知识平台,既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又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云南旅游资源论文篇十三
名人旅游资源是具有吸引力,能激发旅游动机的名人及其思想、事迹和遗迹等,包括无形、有形两类。
前者指与名人有关的生平、事业、学说或轶闻、趣事、传说以及精神、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等,通过著作、诗词、书画、楹联或口头传说等不断传承;后者指与名人相关的历史遗迹、遗物以及为纪念名人而建造的纪念场所、建筑等,包括名人故里、故居、经历地、游历地、墓地和纪念地等。
主要包括故居、庙宇祠堂、陵墓、遗迹、人造景观、非物质遗产等,见表1。
第一,教育功能。
体验名人旅游产品,亲历当地流风遗韵、赞叹仰慕、见贤思齐、吸取精神力量、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第二,品牌功能。
开发地利用名人效应开发旅游资源,进行宣传促销,可事半功倍、效益倍增。
名人景区已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成为地方形象的首选品牌和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纽带功能。
部分名人的感召力和亲缘性,对海内外华人都有较大影响,成为联系海内外华人的纽带。
第四,经济功能。
“名人搭台、旅游唱戏”,以名人为品牌的旅游产品在市场上往往具有较大吸引力,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1、名人旅游开发的'模式。
不同领域、类型、历史地位的名人留下的历史遗产不同,依托其所开发产品的吸引力要素、开发模式与特点以及产品地位也多有不同。
根据名人的不同类型性质,总结开发模式见表2。
1、开发项目牵强附会。
为提高知名度以吸引投资、发展旅游、拉动经济增长,一些地方从神话传说、历史典故中捕风捉影、牵强附会地攀附名人,将与本地关联性不强甚至毫无关联的名人作为炒作对象。
和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两国四方。
这些名人故里争夺,无不是由政府牵头,在工商管理部门、新闻媒体甚至法庭上论战,涉及包括旅游发展、房地产开发、文化产业建设等地方核心经济利益,而对名人文化的真正保护与弘扬却并不热心。
很多经济价值不大的名人故居依然破败,甚至在旧城改造中灰飞烟灭。
2、开发思路和手段偏差。
开发者没有深入挖掘名人事迹和文化内涵,单纯大手笔投资、上大项目,热衷影视城、纪念馆园、主题公园之类的人造景观建设,以及酒店、景观房地产的开发;文物古迹得不到重视,资金投入少、保护措施不力;重硬件投资、轻文化环境营造,社区参与不足,最终导致名人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内涵和底蕴,与主题偏离,得不到市场认可。
3、产品内容与市场脱节。
名人旅游产品属于人文旅游范畴,普遍存在观光项目多、参与体验少,静态展示多、动态演绎少,传统形式展示多、现代科技运用少的问题,且展示内容单一、解说陈旧、以说教为主,缺乏深层文化内涵的挖掘,导致重游率不高。
4、旅游资源缺乏整合。
目前一些自然和人文复合型名人旅游地,旅游重心正在由文化观光向自然观光、乡村旅游等转移。
依托单一故居或纪念馆的名人旅游项目效益较差。
然而多数名人旅游地以一个或几个遗迹或纪念物为载体孤立开发,没有与周边自然山水或乡村旅游资源整合,也未与周边相关旅游地合作,开发名人游踪线路。
郑成功名人旅游资源主要分布于闽台、广东等地,涉及众多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具有影响力大、分布范围集中、文化品位高、种类繁多、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和可开发性强等特点,如表3所示。
1、提升两岸旅游合作层次。
自2008年7月18日大陆居民实现赴台旅游以来,两岸旅游合作主要表现在民众两岸旅游往来、旅游管理部门的定期磋商、互设办事机构、举办博览会和论坛、业界联谊等方面。
而两岸合作开发旅游产品和线路,尚属空白。
为此,如能利用郑成功品牌和丰富的旅游题材,开发相关旅游产品和线路,将会提升两岸旅游合作的层次,实现双方资源和市场的整合,加速环海峡旅游合作区形成,成为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齐名的旅游合作热点区域。
2、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郑成功年轻时求学于南京太学,拜于“东林党魁”钱谦益门下,深受东林党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士大夫优秀品质影响,在明朝危亡之际,敢于以血肉撑持华夏江山,展现抗拒不公不义及异族政权的民族性格。
来台后,郑成功将汉族先进文化和生产力带到台湾,建立了台湾的汉化社会。
今天台湾的许多文化和风俗习惯都与郑成功息息相关。
可以说,要了解真正的台湾文化、促进两岸文化的深度交流,进而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郑成功是重要的桥梁和窗口。
开发郑成功主题旅游产品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3、增进了解。
促进祖国统一。
两岸分隔一甲子,然而血浓于水,同为炎黄子孙的两岸人民在地缘、血缘、文源、商缘、法缘等渊源和日益紧密的经贸合作和人员往来的大背景之下,越走越近。
虽然两岸在生活方式、价值观、政治制度等方面还有许多差异和分歧,但相互了解与合作的趋势不可逆转。
郑
-成功作为成长在大陆、造福在台湾,深受两岸人民爱戴的民族英雄,是象征两岸亲缘关系的重要符号,也是拉近两岸民众距离、增进互相了解的积极因素。
因此,发展郑成功主题旅游产品客观上将帮助两岸人民加深了解,求同化异,实现经济文化上的双赢。
(一)开发模式。
1、整体开发模式。
郑成功主题旅游开发模式(见图1)。
与文化形态、旅游者的精神层次有密切联系。
“实体文化”是众多郑成功庙宇、陵墓、人造景观和纪念设施,“形式文化”是数百年来人们对郑成功及其丰功伟绩的追思与弘扬所形成的节庆活动与风俗习惯,“精神文化”则是郑成功忠君报国、不畏强权、仁民爱物的思想精神、传说典故和在民间的巨大影响。
三者是郑成功产品的开发基础。
与三种文化形态相对应的开发方向分别是实体开发(主题公园、博物馆、纪念馆、艺术馆)、活动设计(节庆、祭祀、游客参与、学术交流、竞赛、演艺、文化创意等)、氛围营造(营造社区与社区参与),形成三种产品类型,实现游客精神层次的不断升华。
和氛围等进行提升;另外还可采取扩大景区范围、更新设施设备、美化绿化园区、整治周边环境和增加地标建筑等措施。
(2)庙宇型:运用于台湾各地的郑成功庙宇,充分展示台湾深厚的郑成功信仰文化,与台南府城文化旅游、台湾民俗旅游等相结合,将郑成功旅游产品作为大陆民众赴台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主题公园型:在南安市建设郑成功文化园,包括以陵园、成功文化广场、两岸文艺舞台、仿阿里山和高山族村寨等为内涵的观光型产品,以及以歌仔舞台、射箭场、军事迷宫和南音博览园为内容的体验性产品。
(4)陵墓型:保护和完善南安郑成功家族陵园,注意周边环境保护和氛围维持,将其与南安郑成功故里、文化园等景点结合,形成南安郑成功系列旅游产品。
(5)遗迹型:在大陆地区开发以郑成功反清复明、进攻宝岛台湾为主题的遗迹型旅游产品,景点分布于泉州、厦门、漳州、汕头等地,以旅游线路连接;在台湾地区开发郑成功攻占和治理台湾为主题的产品,组成内容包括金门、台南等地的遗迹和其他地区以郑成功命名或与郑成功有关的地理事物。
(6)节庆与民俗型:将台湾郑成功主题节庆和民俗打造成台湾深度文化体验产品,通过郑成功这一标志性人物展现台湾的历史、风俗、民情,增进两岸人民的了解。
另外,台南、厦门、泉州三地可采取合办郑成功文化节,增加节庆活动的文化内涵和可参与性。
(二)开发对策。
1、整合区域旅游资源。
资源整合范围主要在海峡两岸、海峡西岸、福建省、闽南和泉州市。
目前两岸旅游合作大多停留在互相前往对方地区旅游,联手打造的旅游产品还不多见,而两岸郑成功旅游资源具有很大的亲缘性和互补性,如能加以整合形成整体旅游产品,将提升两岸旅游合作的层次。
从海峡西岸来看,郑成功活动范围与历史遗迹基本分布在这一区域,主要是福建、广东等地,可将郑成功系列作为海西旅游区的主打品牌和产品,提高该旅游区整体竞争力;从福建省角度,郑成功旅游有理由与“神圣的妈祖朝觐”一道成为福建省第11大旅游品牌和对台旅游合作的前沿平台;闽南厦漳泉三地是郑成功旅游资源的重点区域,应加强区内旅游合作。
在区域内与金门的小三通,打造郑成功弃笔从戎、抗清旅游线路产品;泉州市作为郑成功故里和主要活动地区,郑成功遗迹分布在南安市、惠安县和丰泽区等地,目前南安市已将“成功故里”作为该市旅游形象,泉州市也应将郑成功产品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
2、构建文化品牌系统。
首先,提炼名人文化品牌的核心价值。
郑成功文化核心价值包括3个层。
面:国家层面――忠君报国,打败殖民者、收复国土;区域层面――开拓台湾,发展当地经济;个人层面――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报国仇家恨弃笔从戎,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赏罚分明、爱民如子。
3个层面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且与现今时代密切联系,适合不同层次、不同受众的文化品牌打造。
第二,建立统一的名人品牌形象识别系统。
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十分发达,其在郑成功品牌设计与推广方面有一定发展,而大陆拥有资金、市场、资源优势。
两岸应加强合作,以郑成功文化核心价值为基础,结合闽台特色,设计出简洁、抽象、解读性和识别性强的文化形象,为旅游形象塑造和产品开发提供条件。
第三,建立郑成功名人文化品牌的支撑系统。
品牌创建时,获得法律认可,保证品牌独占性;利用郑成功在对应游客群体中的口碑和魅力,培育忠诚客户,提高市场占有率;通过两岸文化交流,提高大陆民众对台湾郑成功文化的认知度,获得舆论支持;不断挖掘郑成功文化内涵,赋予其时代意义,发展创新,争取更多人群的认可与喜爱,即从法律确认、市场口碑、舆论支持、知识创新4方面建立起郑成功文化品牌支撑系统。
3、线路规划与市场促销。
线路规划应秉持为游客服务,忠于历史事实与文化传统,注意旅游资源的区域性、特色性、互补性,旅游开发与对台旅游合作相结合等原则。
线路设计可以郑成功当年活动线路、郑成功旅游资源分布状况为依据进行,注意与现有旅游线路,如闽南黄金三角线路、泉州文化旅游线路、台南府城文化旅游线路等的对接,内容上应包括文化、民俗、美食、城市、科考、修学、乡村、滨海旅游等内容。
旅游线路包括郑成功早年生涯旅游线路(日本九州平户――南安――惠安――南京国子监)、抗击清廷旅游线路(南京――镇江――福州――泉州――厦门――金门――漳州――潮州――南澳岛)、收复台湾旅游线路(厦门――金门――澎湖――台湾)、治理台湾旅游线路(主要在台湾南部地区)、追忆感怀旅游线路(日本平户――台南安平――泉州南安――河南固始)、两岸历史古都――台南与泉厦――文化主题观光路线(台南――金门――南安石井――泉州市区――厦门――金门――台南)、台湾郑成功庙宇旅游线路、台湾郑成功民俗旅游线路等。
市场促销方面,泉州、厦门与金门、台南应加强区域联合促销,包括管理、接待、交通和资源开发上的协作等。
处理好两岸居民往来的通行证问题,简化办证手续、延长在台湾停留时间,实现深度体验旅游。
争取两岸民众更多的到对方地区游览,大陆方面主要发展观光型旅游产品,台湾主攻体验和感悟型深度旅游产品,实现双方优势的互补;采取广告、节庆、公共关系、交易会和网络等促销方式。
此外还要注意与其他两岸旅游线路、经由上述地区的过境客流对接,争取更多客源。
4、两岸合办节庆活动。
节庆活动已成为海峡两岸郑成功旅游产品的一种重要形式。
两岸以郑成功为主题的节庆包括旅游文化节庆、祭祀、庙会、巡游绕境、学术研讨会、官方论坛、体育运动赛事等。
未来在这方面,两岸可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打造郑成功文化节(台南、厦门、南安),统合活动的时间、内容与形式,将其发展成一项国际级旅游文化精品节庆,促进三地的旅游发展;深挖郑成功文化内涵、丰富节庆活动内容(可包括郑成功祭祀、郑氏宗亲会、美食、民俗表演、建筑艺术展示、歌舞、航海文化、爱国教育、学术交流等),增加节庆活动的参与性、体验性与互动性,打造成全民的嘉年华会;另外还要注意可持续性,将节庆活动变成传统与经典,长久流传。
5、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郑成功作为历史风云人物,其传奇身世、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有诸多可发挥创造的内容。
以郑成功为主题的文化创意产业包括美术创作、文学创作、纪录片和影视剧拍摄、电脑游戏、动漫创作等内容。
其作用一方面可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丰富郑成功旅游产品内涵,满足游客审美、求知、个人发展等高层次需求。
目前大陆漳州排演了以歌仔戏形式反映郑成功的戏曲《开台圣王国姓爷》。
两岸应借鉴日本经验,日本早在1715年就由作家近松左卫门创作了以郑成功为主角的戏剧文学《国性爷合战》而后一百多年,日本诞生了一大批以郑成功为主角的文学作品和戏剧,被称为“国性爷文学”。
此外,日本还有一批由国性爷文学衍生出的民俗活动,如虎舞、日本东北地方的火祭(nebuda)。
日本的元旦贺年卡和风筝中也常常出现郑成功形象。
2002年日本与中国合拍了电影《国姓爷郑成功》。
未来两岸应加强这方面的合作。
(三)保障措施。
1、整理研究相关史迹。
首先广泛搜集郑成功家族的族谱、轶事、文物、文稿、历史文献、口头传说、文艺作品等资料,对其进行深度挖掘、整理研究,建构郑成功名人档案,对一些尚未揭开的谜团如归葬地问题,海峡两岸学者可合作研究,早日将真相大白天下。
第二,深入挖掘郑成功文化内涵,郑成功研究涉及历史、政治、经济、地理、航海、民俗、文化、两岸、华侨、外交等诸多领域,应有两岸各领域学者共同介入,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编辑出版郑成功传记、研究论著、历史小说等,将郑成功研究发展成一门显学,为祖国统一、团结全球华人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也为开发郑成功旅游产品提供依据。
2、活化非物质遗产。
云南旅游资源论文篇十四
:加强绿化造林,发展生态旅游不仅能够保护生态环境,更能提高建设生态旅游的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绿化造林对我国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环境是人民赖以生存的环境,发展生态旅游在即保护了环境的前提下又拉动了经济发展,正可谓一举多得。基于此,重点论述巴塘县如何加强绿化造林来促进生态旅游发展。
绿化造林;生态旅游;巴塘县。
随着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对生态的破坏越显严重,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当前重要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生态旅游是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创造经济收益,在目前的绿化造林与生态旅游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
1.1有效改善地区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能够有效的增强地区人民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增强对旅游文化的重要意识,会使地区人民更加注重对农村的村容,萌生主动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减少部分因环境带来的自然灾害,并且在政府的指导下实施生态工程,在促进大环境改善同时,促进农村面貌改善,增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1.2提高少数民族生活水平巴塘县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区,是藏族人民的生活地区。发展生态旅游可以优化居民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居民收入。生态旅游的前期投资建设都由政府完成,居民的投入资本较少,这样给居民提供许多就业岗位,增加了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收入,带动了经济发展,进一步缩小了贫富差距。
1.3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旅游是运用地区已有的本土资源,运用现代化建设将地区景色突显出来,吸引游客,从而达到建设生态旅游的目的。生态是地区重要的生活环境,建设旅游发展,通过主观设计和游客相融合,最终达到协调地区发展,改善地区生态环境的目标,实现地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2.1科学绿化造林方式巴塘县处于川、滇、藏三省交界处,是高山高原气候,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无明显差异。适合种植各种树木和果树,巴塘的气候对树木的生长是十分有利的。巴塘以苹果之乡著称,苹果的种类繁多,主要有金冠、红冠、红星、大冬青、小东青、大东红、小东红、玫瑰香以及人头苹果等。所以巴塘地区对种植产生的经济效益较大,针对我国大部分绿化造林中常用的造林方式以及适合巴塘的种植主要提出如下几点方法。
2.1.1直播造林方式直播就是字面上直接采用种子在林地中进行播种的意思,这种方法相对比较方便,省去育苗工序,适宜大面积种植。这种造林方式要求播种的种子种类符合该地区气候环境且林后管理力度相应较大。播种的具体方式包括块状播种、条播和撒播等。巴塘地区的气候比较特殊,要考虑到播种的种类,依据当地情况而定。
2.1.2栽植造林方式栽植造林是将树根完整的树苗移植到要种植的地方,再进行移植后的灌溉养护方法。栽植造林的特点是对气候的恶劣抵抗能力比较强,对地区的条件相对比较宽和,林木生长稳定,正好于巴塘县的气候条件是比较适合的。这不仅是适合巴塘地区的种植方式也是应用比较广发的造林方式。造林种植应该取生长较好、营养较高的树苗,能保证树苗在生长过程中维持自身的水分和营养。
2.1.3分殖造林方式分殖造林方式具有节省育苗实践和经费的特点,并且其方式的操作技术较为简单,成活率也高,在初分殖后生长较快,能够保持在母根上吸收的营养,这种造林方式适合营养高的树木,对技术上也有一定的要求。
2.1.4插根造林方式插根造林对季节条件要求较高,是绿化造林中造林中一种常见的种植方式。但由于对季节条件的要求比较高,不适合巴塘地区的种植。插根造林主要在春季与秋季进行,分别在土壤解冻后和解冻前,避开寒冷的冬季。将在突然中培育成功后的树苗精心养育,插条造林方式不但有对季节的限制条件,还对人工培育的技术有要求。
2.2绿化造林推进措施。
2.2.1封山育林封山育林是将利用森林的自我更新能力,在自然条件、气候都符合的情况下,实行封闭山林,禁止开垦种植与人为的破坏,让植物自行成长。封山育林是一种投资小、见效快的保护生态的方式。经过多年的实践,封山育林有着重大的生态效益,不仅加快植被覆盖率,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生态破坏。在实行封山育林时,既要封山又要育林,要将两者相结合运用,前封后育才能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
2.2.2退耕还林退耕还林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因植被破坏带来自然灾害而进行有计划停止耕种恢复植被覆盖率的方式。退耕还林根据相关原则,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恢复绿色植被。这既是我国保护植被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一项重要的生态环保护措施。对更改不合理利用土地,开垦荒地的行为,退耕还林无疑是首选方法,它对加快农业合理发展,促进生态改善有着重要的意义。
云南旅游资源论文篇十五
随着生态旅游的出现与发展,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也应运而生。从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旅游的长足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矛盾,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并认识到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1986年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性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了生态旅游(ecotourism)的概念。生态旅游是个外来词,关于这一新词语,世界上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不同的使用者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诠释,这些诠释有的很相似,有的差别很大,甚至讲的不是一个层次上的内容。从中外学者70多条对生态旅游所作概念和内容的诠释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资源(包括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基础,具有生态伦理理念的一种高层次的保护性旅游活动。这种旅游活动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可创造持续的就业机会,是生态经济学和生态学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方式和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1.2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生态旅游作为最新潮的旅游产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全球范围的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其中特别是英国、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日本、西班牙、瑞士等旅游业发达的国家,生态旅游更是风靡全球,成为一种新时尚。
虽然生态旅游的最终目的是要改进旅游方式,促进旅游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对生态环境既加以利用。但是,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动包括生态旅游,都会对旅游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发展生态旅游,不搞好规划,就可能导致严重的生态旅游环境的问题,就会阻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地正受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成为开展可持续旅游和生态体验的理想场所。但是,生态旅游区(地)属于自然生态环境敏感区,开展旅游业极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2.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
生态旅游发展开发管理中的主要矛盾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的和谐发展,就成为生态旅游发展开发的重要原则。
生态旅游由于囊括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诸多关系,故对其进行开发管理时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观,并以此为指导,形成生态环境和旅游经济双向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2.2经济有效性与生态安全性兼容协调原则。
经济有效性是指人们在积极发展旅游经济时,应最有效地利用生态资源。
生态安全性是指人们在组织旅游经济活动时,应该有效地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使之保持存在和再生的能力。
2.2.1管理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衡量经济的有效性上。
衡量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管理体制对经济发展是积极而不是消极的,要把促进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第二,向自然生态系统索取资源要适度,坚持控制外延无限扩大的生产方式,反对掠夺或利用自然风景资源和旅游生态资源的做法。第三,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利用要充分,以便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多的生态感受和生态知识。只有做到上面三条,才能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的吸引力,使旅游收益得以实现。
2.2.2必须对生态安全性进行定位。
通过对经济有效性和生态安全性两个指标的分析,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有效性和生态安全性处于既矛盾又统一的定位整体中。其矛盾主要表现在经济的无限增长给生态安全带来的威胁,其统一主要表现为二者可以有机结合和转化。
2.3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整体统一原则。
(1)制定生态旅游区的专项规划时,要特别注意研究生态环境承载力,亦即生态旅游环境容量。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在某一旅游地环境(指旅游环境系统)的现在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包括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及未来人有害变化(如环境美学价值的损减、生态系统的破坏、环境污染、舒适程度减弱等过程)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或景点、景区所能承受的旅游者人数。
(2)对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规划。
成功的生态旅游有赖于高级导游、称职经理的合作,而熟练又有技巧的经营管理人员又需要有效的培养和良好的教育。因此,从事生态旅游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上岗职业培训,特别是导游更应具备较深的科学知识。对所有从事生态旅游业的经营人员进行生态环境伦理的思想教育,让所有的人都明白生态旅游是以生态环境伦理为指导,生态旅游的发展目标是与环境伦理要求和目标是一致的。生态旅游强调环境意识、自然感应,以唤起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3)生态旅游区的环境保护与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有直接关系。
只有保障当地居民的利益不受侵害的条件下,生态旅游才能正常地、持续地发展。许多经验证明,让地方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区的管理与服务,如在导游、环卫人员、宿舍管理、餐厅服务、工艺品加工等方面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他们的生活得以改善,会直接或间接地引起他们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激发他们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减轻因对资源需求而破坏环境的压力。当然,当地居民参与管理和服务必须经过严格培训。
[1]王佳,路紫,孙连敏。生态旅游环境问题与环境承载力诌议。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26(2):204.
[2]郭鲁芳。发展生态旅游的思考。旅游论坛,1998,(2):34.
[4]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5]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6]贺春艳。从生态旅游的三大效益再论生态旅游活动的形式。旅游学刊,2004,19(1):77.
[7]刘家明。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规划初探。区域旅游开发与管理。海洋出版社,1988.113.
云南旅游资源论文篇十六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外贸易。可以说,一个地区的对外贸易情况对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就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以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为着手点,分析了对外贸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后论述了在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力图使对外贸易更好的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关键词:对外贸易;区域经济发展;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也就要求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并根据现在的发展模式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促进经济更好的发展。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情况也日益上升。可以说,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是以地区对外贸易为基础,一个国家参与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和实现模式是建立在该国各地区的资源优势、技术水平、成本优势等所形成的区域竞争力基础之上。通过对外贸易的作用机制,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向来都是经济学界研究的重要问题。
在新经济市场下,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也有了新的互动关系。可以说,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对外贸易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是依赖于这个地区对外贸易情况,对外贸易可以把这个地区的经济增长要素进行改变,以最大化的资源配置、高科技人力资源等方式来促进经济增长。通过对外贸易扩大经济规模,使这个地区的产业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还降低成本。在对外贸易的同时,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创新企业管理制度、优化产业结构等,使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得到完善,这是对外贸易从另一个角度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方式。
2.区域经济发展反作用于对外贸易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是受该国的一些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政策制约的,区域也不例外。比如,东南沿海地区由于一些原因,拥有开放的政策、外贸政策、进出口贸易管理政策等,使得该地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该地区的对外贸易也比较发达。可以说,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使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持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而且还推动了东部沿海地区的收人水平、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对外贸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两面的,对外贸易在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给该区域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破坏,这里就从这两方面来论述对外贸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对外贸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我们都知道,对外贸易是分为两个层面,即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为此,要分析对外贸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就必须从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两方面入手。拿出口贸易来讲,它对区域经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刺激该地区的投资,增加资本积累;可以通过扩大外部市场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可以通过对其他国家的技术进行改进,促进产业技术进步,使得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更快更稳。与此同时,进口贸易对区域经济发展也是不容小看的。进口贸易可以刺激新的市场需求,加快新产品研发和新市场开拓;可以通过进口引进别国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从而节约我国的一些研发费用,提高生产效率;可以加速低效率企业退出市场,实现竞争的超越性。
通过制定合理的贸易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对外贸易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总而言之,通过对外贸易,不但可以使区域发展要素形成现实的生产力,而且也提高了区域发展要素配置效率。因此,对外贸易对于区域发展要素的积累和效率提高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并通过发展要素的作用机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2.对外贸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由于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不一样,使得其在世界市场上的经济地位不一样。所以,在经济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可以看出,我国的一些区域在对外贸易时,存在着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比如说,发达国家的一些地区在出口贸易中主要是以工业技术为主,而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则以原料、燃料这些不可再生资源为主,长期这样,就会使得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资源枯竭、环境不断恶化,最后当这个地区的资源和环境发挥不了效果时,这个地区的经济自然也不会好。因此,这是对外贸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又一消极影响。
可以说,在新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现如今,国际市场经济条件和国内市场经济条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贸易壁垒的出现使得对外贸易对区域经济的消极影响更明显了,如果要想继续取得全球领先的经济发展水平,首先对于一些经济发展模式就必须进行及时的调整,同时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也要经得起新市场的考验,因为如今的对外贸易对产品的质量和数量都有了新的要求,所以,也对区域经济发展也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可以说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势在必行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要根据不断更新的对外贸易政策和贸易壁垒来调整,这样才能使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越走越远。
可以说,对外贸易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它带给区域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总的来讲,建立一个健康、绿色的对外贸易环境能够促使区域经济更好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不同的市场经济结构调整外贸政策,最终使对外贸易真正为区域经济全面服务。
参考文献:
[1]周慧君.陕西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09(06).
[2]刘大为.新形势下的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j].企业研究,(07).
云南旅游资源论文篇十七
摘要:国际贸易通过促进区域分工演进、要素积累、结构优化和机制创新等途径加速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想实现区域经济更为广阔的发展,促进经济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就必须大力开展国际贸易。本文分析了国际贸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指出认清不同发展阶段国际贸易作用机制侧重点,有利于各地制订最适当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关键词:国际贸易区域经济贸易效应。
要想实现区域经济更为广阔的发展以及产品的进一步扩大再生产,要想实现规模化的经营以及促进经济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就必须大力开展国际贸易。贸易的发展与分工的实现为区域经济和经济结构转变提供了条件和动力。
1国际贸易促进区域分工。
从深层次讲,分工演进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分工的演进是逐次推进的,由一国内部区际推进到国际之间,并最终形成国际间的分工。分工也是剖析国际贸易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作用的切入点,而实现发展的两个基本机制是分工的二重性(专业化、多样化)。机制的充分发挥作用,要靠四个方面。一靠按比较优势的区域分工,凭借资源优势,获得提高区域经济福利水平的条件;二靠区域间的分工演进,分解产业部门,从而衍生出各式新的产业。在区域多样化产业格局下,差异化生产进一步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三靠分工促进的劳动专业化,并以此带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赖于专业化人员的持续操作,这种操作提高了人员的劳动熟练程度,使其不断积累相关劳动经验,改进劳动技能,并且通过人员的专门化节省重复学习的费用,加速积累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四靠规模化经济的发展。这种经济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像钢铁厂这样的企业更多地依靠规模效益,而像铁路则达不到一定规模根本无法投产。
2国际贸易是区域要素积累的首要途径。
国际贸易作为区域要素积累的首要途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贸易创造型投资”,这种主要靠外贸对资本的传动作用。
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共同特征是资源结余。许多国家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普遍,利用比较优势,既利于出口,又可积累国内财富。同时,可以利用出口商品来换取本国急需的资源或生产要素。宁波大部分公司,都体现了外贸的带动作用,它们大都起步于外贸生意,有了相当资金积累后再办实体。一般而言,相同条件下,由于贸易额大,利息与本金偿还转移易于发生,因而,贸易量越大,预期外贸流入量也就相应增加。而预期本息偿还机会欠佳,资本流入就要受阻。更进一步讲,外贸额(尤其是出口额)快速增长将增强外资投放的信心。原因在于:(1)出口增长迅速,外汇结余较多,国际投资信任度就高;(2)出口扩张,一则表明出口产业或产品前景广阔,再则表明该国产业或产品已达一定水准,国外企业投资信心增强;(3)一般而言,在增速较快的经济体系内,由于出口产业的蓬勃发展,投资者在产品销售以及外汇盈余汇出方面较少有后顾之忧。
第二,国际贸易的促发展功能,主要是通过将区域的储蓄转变为现实的投资来实现。资本品生产的充裕能力是实现储蓄转为投资的条件,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则很薄弱。在发展中国家,资本品的生产能力、转换能力不足以及获得国际借贷的局限造成了资本的缺乏。
第三,外贸还具有优化储蓄的功能。外贸引导国民储蓄,进而弥补储蓄缺口,要通过限制消费增加投资来实现。国民总收入支出公式,即y=(cd+cm)+(id+im)。cd、cm、id、im分别代表区内消费、国外消费、区内投资和国外投资,由此可见,国民收入等于消费加投资。区域的出口,相当于cm的增大,而在id有限的情况下,im的增大就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第四,外贸对于促进区域技术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它既是区域技术进步的纽带,又为其创造条件。外贸对于技术进步的促进有种渠道:(1)通过购买或引进的方式直接获取国外先进技术,推动区域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直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包括设备、工艺、生产能力等),可以提高现有生产效率,改进生产工艺,增强区域研发能力。但是,这些都不是白来的,归根到底,还要靠外贸发展积累外汇购买所得。(2)通过对于进口产品的研究,获得其相关技术,进行模仿创新。随着国际技术信息的交流,后进国家可以通过对进口产品进行细致研究,获得相关技术信息,模仿其产品技术,实现对于部分产品的仿制再现。例如,国外的一些西式快餐店在国内的大量出现,其西式快餐制作技术被国内逐渐模仿,甚至可与其一较高下。(3)通过外贸刺激出口企业加强对新产品的研发,进而带动整个区域内技术的进步。要想在国际贸易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依靠技术的进步和新产品的研发。外在竞争压力也迫使出口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的创新和产品的升级,而这种出口企业的技术研发既会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加企业效益,实现区域收入的增加,而且也会通过新技术的外溢效应带动整个区域技术的进步。(4)通过外贸与外资的联动导入国外先进技术。当前,中外合资经营的企业发展迅速,外商为实现利润最大化,也必须在新技术、新工艺上做文章,在此过程中国内企业也会分得先进技术的红利,国内汽车、机械、通讯电子工业等就在外资的驱动下,技术水平得到跨越式提升。
3国际贸易推动区域结构优化。
首先,国际贸易对于区域资源配置优化具有推动作用。贸易一旦不存在,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就会造成很大损失。举例来讲,甲地有劳动力和资金优势,但缺土地,乙地则有土地优势,欠缺劳动下,两地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就会达到双赢的局面。放大来讲,仅国内区际进行资源的优化与配置,也同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国际贸易就可以有效地突破这种局限,实现全球范围内最大化的资源优化配置。一般而言,生产资源都有趋利性,出口行业效益好,进口行业就要受冲击,而各种资源要素就会流向出口行业,从而资源的优化配置就能得以实现。
其次,国际贸易对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有推动作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显性指标。国际贸易主要通过两种力量,即出口的“拉力”和进口的“推力”来实现对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出口“拉力”具有前后双向关联的效果,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国际市场需求对出口产品以及相关原料及半成品需求增加的拉动,这种拉动作用会极大地促进生产此类产品厂商的快速发展。如果出口产品为中间产品,出口量的增大,会带动与此产品相关行业的发展。例如,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服装产业的成熟就与蚕丝出口带动丝绸制品发展有很大的关联。此外,为输出部门提供专门服务的辅助性产业也出现并发展起来,聚集经济和区位化经济已经与输出产业融为一体,并实现了平行发展的态势,这种局面的形成有利于降低生产和销售的成本,有利于促进输出部门进一步扩大再生产。
进口的“推力”作用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进口国内未有的产业产品来刺激国内对于此类产品的需求,需求量逐渐增加,国内相关产业也就应运而生;另一方面是通过进口对于国内已有的产业通过技术和设备的引进,使其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所凭借的就是进口的推动作用,这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和产业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国际贸易对于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还具有带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出口工业的布局上一定靠近便于产品运输的港口等地。由于保护的原因,扩大的国内市场的工业多半位于内地,其结果可使工业布局实现有沿海向内地的转移;另一方面,是通过出口的间接传导机制,包括各个区域要素之间的经济联系,这些联系内外交错,相互协调,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空间上的二次组合。
4国际贸易促进区域经济运行机制方面的创新机制创新。
主要指企业为优化各组成部分之间、各生产经营要素之间的组合,提高效率,增强整个企业的竞争能力而在各种运营机制方面进行的创新活动。机制创新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也显示着区域发展水平的制度优越性。国际贸易对于经济运行机制具有示范推动的显著作用。
首先,对外贸易对于推动政府进行管理机制创新具有迫使作用。我国长期实行的是计划指令性和行政管理为主的经济运行机制。行政包办一切,弊病很多,与国际贸易和惯例格格不入。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国际贸易,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就必须首先从政府层面进行管理机制创新。在正是在这种压力之下,我国外贸体制改革成为经济改革的排头兵进展迅速,成效显著。
其次,国际贸易对于区域微观企业的经营机制具有刺激作用。
对外贸易的开展使得企业在机制运作方面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市场经济也将企业与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予以切割,市场开始逐渐主导企业的发展,而行政干预式的计划经济模式则退出历史舞台。市场经济中,企业必须转换经营机制,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在国际市场竞争大潮的“逼迫”下,有力地推动参与国际竞争的相关企业转变经营管理理念和产业产品运作习惯。出口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不但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资源,还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生产技术,并且通过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来提高生产效率。在实践与学习的过程中,大批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会成长起来,从而带动产业的.发展。反之,如果是不开放且与国外无贸易的情形之下,低效率的国内或区内垄断企业一旦参与国际贸易,必将刺激其改进生产,更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当然,不可避免地,一些低效率、低技术水平的企业就只有被淘汰而代之以更高水平的企业。
此外,国际贸易对新的区域经济理念还具有传播作用。新的理念的传播可以转变企业的经营思路,开阔其经营眼界。
5我国外贸发展新阶段和区域差别化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活动,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东部沿海地区更是飞速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引进了大量的外资,以此有效弥补了国内资金的不足。此外,通过购买和引进国外先进的企业生产技术,以及在与国外企业的合资经营中,国内企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研发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明显加快,企业管理渐趋科学化,并且形成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对外贸易开展,优化了我国的经济结构,促进了经济体制的改革。
国际贸易加速区域成长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作用不同。小国(系指人口数量、疆域面积、经济总量等方面规模较小)囿于自身的局限,对于国际贸易的依存度比较高,而大国则相对要弱一些,大国本身内部就存在若干的区域,这些区域相当于小国,区域之间开展贸易交流的空间很大。然而,现有相关贸易理论的一个最大的不足就是多以国家为分析单位来考察外贸的影响,并且总是理性化地认为国内(包括大国和小国)的区际贸易机会和贸易空间都已经充分利用。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国内统一市场尚未发育成熟。长期以来,我国各地区特别是省际之间互通贸易不足,自给自足现象仍很严重,并且人为地设置诸多贸易壁垒。这种情况的存在,严重制约着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形成,不利于地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的合理有序流动。因而,在制定相关贸易战略时,必须综合考虑国内和国外贸易潜力的充分发挥,优化国内,壮大实力,并培育国际竞争力。考虑我国的具体实际,我们不难发现,虽然我国已经成为国际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对外开放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我国的对外出口还是停留在比较低端的层面,多以廉价的劳动力为支撑所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是我们出口的主要内容,并且综合对于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分析,可以预见,我国竞争力强的产品仍将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总之,我国要在国际贸易中站稳脚跟,赢得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优化经济结构布局,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还要做相当多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幼文等.外贸政策与经济发展[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
[2]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m].北京:经济科货出版社,.
[3]骆泽斌.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机制[j].经济问题探索,,(10).
[4]吕燕萍.浙江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及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09).
[5]杨秋宝.区域经济的特征、要素与地位[j].理论学刊,,(03).
云南旅游资源论文篇十八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最先提高出了生态旅游的概念,国际生态旅游协会于1993年具体定义了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在当地固有的历史、文化、自然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观光旅游,过程中不损害资源并进行适当地保护,在当地资源健康持续的基础上带动当地的经济开发。生态旅游是旨在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居民生活的旅游活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主要强调保护自然景观。长期处于城市恶劣环境中的城市居民,向往有利于健康的较为理想的生存环境,于是他们到良好的生态环境中休养、度假,在享受的过程中慢慢认识自然、感受自然、保护自然,同时保障当地居民的安定生活,促成观光旅游、区域经济开发、资源保护三者融为一体。
基于生态学思想,生态旅游管理旨在为旅游者提供满意的生态旅游服务和产品,同时保护着旅游区的生态整体性、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功能。
(1)生态旅游管理的特点及原则从生态旅游管理的特点来看,生态旅游能够满足旅游者对于精神文化等各方面的诉求。在生态旅游的过程中,旅游者置身其中能够系统地深切感受到自然生态、人文环境,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提高旅游者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自觉性。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遵守因地制宜与政府协助相协调的原则、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管理措施符合环境容量要求的原则。
(2)生态旅游管理的任务生态旅游管理的任务是以国家和地方生态环境建设保护胃出发点,积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协调和控制好旅游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制定和完善生态旅游发展的政策方针,较少开发过程中工作的盲目性,科学合理地进行生态旅游的开发。生态旅游管理的核心目标是保护生态旅游区的生态安全性、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多样性。
1、认识不足、缺少科学规划。
在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未深入认识和掌握生态旅游的内涵、特点、规律、原则、任务等知识,实践研究不充分,不能准确把握区域生态资源的优势,开发生态旅游时缺乏科学的规划。部分地方政府一味地追求生态旅游经济开发,粗放式开发和盲目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导致生态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地位不准、特色不足、开发层次低等,生态旅游资源并未充分开发利用,无法有效发挥潜力。同时,出现了过度开发、开发不当等现象,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这种重利益轻生态保护的开发方式将会严重阻碍生态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2、旅游区与社区间矛盾突出。
生态旅游区的发展离不开当地社区的支持,能否协调好旅游区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将直接决定生态旅游的实现。然而,旅游区与社区在土地权属、资源利用方面存在较大分歧,冲突日益加剧,当地居民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同时,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参与机制,之间的互动较少且规模较小,当地居民通过提供服务和产品来获得一定的利益,但是并未有效的结合旅游区开发经营活动,缺乏利益共享机制和相关补偿机制。旅游区和社区间日益突出的矛盾将会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生态旅游管理的实现。
3、理念落后、专业人才匮乏。
我国生态旅游的经营主体一般包括国有或事业单位和乡村居民,国有或事业单位的服务水平和质量较差且服务意识不足,同时乡村居民缺乏专业培训,经营理念落后。旅游主管部门专业人才相对较匮乏,具备旅游管理能力的专业性人才和拥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供不应求,生态旅游管理人才缺口明显,这直接导致旅游产品开发不足、市场营销落后、服务有限、经营管理不当等问题。
1、加强认识、科学发展。
政府需要在宏观方面推动生态旅游管理,提高主体对于生态旅游的认识和重视,加强保护生态资源的意识。相关部门和机构需要普及生态旅游的内涵、管理理念,并通过适当的培训来及时更新相关生态旅游态势。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综合考虑当地的基本情况和特色,因地制宜、协调开发发展生态旅游。避免以生态环境为代价地开发生态旅游,充分发挥生态旅游价值功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考虑社区和居民的利益,调动积极性。
在我国经济发展快速、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背景下,更需要综合分析考虑各方面因素,不能忽视社区和居民的利益,重视他们对资源的经营权。同时采取有效的机制和措施,调动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发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并增强他们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3、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高素质的生态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我国生态旅游有效管理的关键,他们不但需要精通生态学和旅游学,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旅游管理能力。只有保障了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后备力量,才能为生态旅游管理注入动力,有利于生态旅游的科学健康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带动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并增加了当地居民就业的机会,同时也提高了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生态旅游起步晚、起点低,但是发展速度和规模都很惊人,从而带来了一些生态旅游管理的问题。需要通过长期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旅游管理的水平和质量,促进生态旅游健康持续发展。
云南旅游资源论文篇十九
随着经济大潮的发展,知识经济在经济的发展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航空运输这种相对最快速的运输方式逐渐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开来。航空运输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建设程度的加深为城市的机场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而基于机场便利的交通而建立起来的临空经济区也有了较大的发展。这里的临空经济区可以利用城市机场极其便利的交通来吸纳大量的资本、劳动力、市场、技术等发展要素,通过辐射、带动、贸易的方式来扩大临空经济区在周围的影响力,从而提高临空经济区的规模和发展水平。
二、区域经济对临空经济区的影响。
1.区域经济对临空经济区的宏观影响机制。
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临空经济区产生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无论何时临空经济区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区域经济发展之上的。临空经济区的发展要素有很多,譬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资本流动量、城市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对外政策,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临空经济区的发展,而临空经济区的发展一旦受到制约,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又阻碍了城市中上列因素的完善和发展。
2.区域经济对临空经济区的微观影响机制。
可以说,城市机场是我们临空经济区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没有机场条件就没有临空经济区的建立和发展,而企业则是我们临空经济区运行的主体,企业的发展为临空经济区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居民的需要则是临空经济区转型的方向,只有更好地适应了本城市居民的需要,临空经济区才能更好地适应城市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机场因为有着相对便利的交通方式,机场所在区域往往人流量和资金流量都比较大,这就是机场为临空经济区提供的条件和便利,这些区域往往企业聚集,人口众多,为临空经济区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而人口对基础设施等的需要又为临空经济区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导向。
1.临空经济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区域经济对临空经济区有着引导和导向的作用,也为临空经济区提供了发展的动力,相应地,临空经济区也对区域经济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其中一点就是临空经济区为区域经济带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核心,能够最大程度地带动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发展,加速区域内人口流动和资金交互,优化了城市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为外来资本提供了更为舒适便利的投资环境,作为一座城市与外界交流的窗户,临空经济区对区域经济的促进无疑是巨大的。而另一点就是临空经济区的高要求给区域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功能提出了比较大的要求和挑战,很多城市现有的交通环境和基础设施并不能适应临空经济区的发展、满足临空经济区的要求。
2.临空经济区不同发展阶段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从前文的结论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区域经济和临空经济区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不同发展的临空经济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也不尽相同,这种差别是微小的,但值得我们探讨。通过了解不同阶段的临空经济区发展对城市区域经济造成的影响,可以得出相应的经济学一般规律,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的高速稳定发展,加快区域的城市化进程,获得更大的发展。
四、临空经济区的'发展建议。
临空经济区的核心要义就是交流,因此只有和所在区域形成紧密联系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临空经济区的特点和优势,否则就会受到孤立,不仅享受不到城市区域带来的基础设施方面的便利,而且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也没有帮助。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临空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和城市经济产业结构相吻合,临空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政策契合该地经济区域的发展政策。
2.加强临空经济区的集群化建设。
尽管现阶段信息交流手段越来越多,交流越来越便利,但是很多企业之间还存在信息交流上的问题。临空经济区交流的特性就要求在发展的过程中各个企业加强互相之间的信息、资本流动,把经济区内部的企业整合成一个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产业集群,只有加强临空经济区内部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才能对区域内部资产进行合理的配置,增加对外来企业和投资的吸引力。
3.加强临空经济区发展过程中的区域合作。
以临空经济区为基础的区域合作主要是要形成一个以临空经济区为核心的“大物流群体”,首先立足整体,针对世界现阶段经济发展情况制定一个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然后立足细节,加强临空经济区与本区域乃至周围城市的交流与沟通,形成一个比较大的物流网络,来发挥临空经济区的交流和沟通功能。
4.建立利益平衡机制。
临空经济区作为城市发展的一条新道路,不可避免地对城市原有的经济增长点产生影响和冲击,因此如何调整发展机制,在不损害原有经济增长点的基础上和平发展则成为我们现在应该考虑的另一个问题。同时临空经济区的发展势必会推动本城市的发展,由于这些城市往往是基础建设较好的大城市,因此周围的中小型城市将很难获得发展的机会。为此我们要加强临空经济区的交流作用,来协调各方面的利益,谋求共同发展。
云南旅游资源论文篇二十
区域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协调区域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是国家制定宏观发展的战略目标。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科技人才成为科技教育和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力资源作为高级劳动人员,可以促使区域科技更迅速的发展。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提升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科技人才资源不但影响区域发展水平,也关乎一个国家国力发展情况。因此,深入研究、分析区域科技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寻求各个区域之间的差距成为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科技人才资源存在的矛盾。
我国是一个土地资源有限,人口压力较大的国家,必须快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确保人口、资源、环境三者协调发展。基于非均衡增长环境下,部分主导产业或部门聚集在经济发达区域,这些城市以较快的速度获得发展,促使高质量的科技人才、技术、资源等生产要素从后进区域流向先进地区,导致发达地区越来越发达,后进区域更加落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更大的差距。同时,在中央放权让利思想的引导下,力图使地方政府作为区域经济投资主体及收益主体,地方经济权益不断扩大,地区政府必须使用各种手段对区域资源进行配置和结构调整。因调整的产业结构与科技人才资源结构不同步,调整的科技人才资源结构明显比产业结构慢,导致两者对接失败。科技人才资源量无法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区域经济发展必须由科技人才资源发挥指导作用,从而形成需求与供给深层次的矛盾,长期以来,恶性循环情况加强,无法改变。
科技人才资源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结合、协调,促使科技人才资源发挥应有的功效。在这一个结合过程中,出现科技人才资源与各个部门及行业对科技人才资源的水平、素质提出双向对接的问题。
(一)科技人才资源作为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各个区域科技人才流动的主要因素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部分区域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外来科技人才资源的涌入,能有效缓解科技人才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强化区域经济之间的竞争力。但是,部分不发达区域科技人才资源大量流失,导致区域经济间的差异明显加大,这种恶性循环影响我国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情况,导致区域经济间互补性丧失和削弱。社会经济活动必须从人类开始进行,如果缺少相应的人才,所有的活动无法继续进行,也不能保障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据相关研究资料可知,科技人才资源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培养的科技人才资源在生产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若人口的教育程度提高,就具备相应的人力资本,此时人口优势会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二)科技人才资源作为生产力的重要主题,掌握相应的知识和劳动技能的人成为生产力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
目前,在资源紧张的社会环境下,高水平的科技人才资源能有效缓解资源短缺情况,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从而弥补其他资源缺乏的情况。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主要表现为各类资源要素的增多及各资源要素的合理组合。由此可知,充分利用科技人才资源,不单单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确保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小到一个地区大到一个国家,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初期城市,合理开发科技人才资源尤为重要。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具备相应的劳动力,劳动力资源是否丰富直接影响经济增长情况。我国是一个人口密集型国家,随着人口的增多,尅及人才资源量也明显增加,若能合理运用人力资源,有助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人力资源的素质是指人力资源具备相应的智力、技能、知识等各方面总和。
高素质的人才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较大。我国是人力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但是人员总体素质不高,这是制约我国区域经济向前发展的阻力。改革开发之后,我国区域经济得到加大发展,但科技人才资源衔接部分发生失调,从区域经济发展长远目标可知,我国必须加快改革步伐,确保在极短的时间内提升中国人口素质水平。同时,产业结构现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我国的三大产业中,科技人才资源主要出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中,我国中部和西部发达区域成为第二、三产业的主要聚集地,吸引大量的科技人才到此就业、安家。西部因产业吸引力较薄弱,科技人才极其匮乏,这一情况阻碍我国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导致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明显加大。
(一)建立完善的区域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行为规则,从而正确引导人们的日常行动。制度所反映的事物通常具有两个特点,首先它们在过去被证实有用,其次他们成为追求其个人利益而与其他人交往必备的`。科学合理的制度能正确指导区域经济单位以最高效率的方式追求自身目标,也可以充分运用已有的人力资源。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不单单要改革人才观念及评判标准,也要改革原有的分配制度。这里所说的人才不是单指高学历、高职称的人,也指那些并未获取显著业绩,具备优良潜质和才能的人才,在这种观念下创建人才评价标准。大力实施管理、技术等各项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制度,对人才实施应有的报酬,对存在突出贡献的人予以奖励,有效解决人才分配存在的问题。同时,改革已有的户籍制度、用工制度,并解决其工作、创业及生活中的问题。
(二)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
目前,必须转变传统观念,将改善社会人文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放入同等重要位置,为区域经济发展营造优良的人才环境。首先,必须更新观念,不断营造注重人才的舆论环境。认识到科技人才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形成重视人才、尊重知识的舆论环境,以人才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各个区域必须创建科技人才资源开发基金,用来培训、各类高层次人才或落实国内外考察交流活动,奖励各个区域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专家及人才。
现阶段,部分区域缺乏完善的人才市场体系,不具备以区域经济为基础的竞争激励机制,并未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和激励环境。首先,必须更新分配制度,创建技术参与分配激励机制。其次,不断促进区域机关企事业单位相应的人事制度改革,创建最佳的科技人才资源开发及利用竞争机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指导专业技术人员实施以技术指导和服务。鼓励高校专业技术人才进入生产第一线,促使科技成果广泛应用到基层。建立并落实对突出贡献的人才实施奖励政策,从而形成相应的制度。对突出贡献的人才实施相应的物质回报及激励机制,合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所服务。同时,创建人才回流制度,确保青年人才回流。创建区域外流人才与在外就读学生信息库,可以制定合理的优惠政策促使外流人才回流,确保在外就读学生毕业后可以回到家乡就业。
(四)强化人才市场网络化建设。
在科技人才资源市场配置中,使用现代化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创建人才信息库成为合理配置人才的重点内容。政府应该加大人才市场网络化建设,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和技术手段,整合各个区域科技人才的分级别、分类型的信息资料,准确把握人才供需的整体状况,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精准、及时的用人信息。同时,必须强化人才市场管理,做到统一规范、口径发布信息,保证提供人才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结束语。
总之,各个区域有关部门必须意识到科技人才资源的重要性,分析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提出科学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开发人力资源的对策,合理开发并应用科技人才资源,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云南旅游资源论文篇二十一
本文在宜宾旅游资源总体概况的基础上,规划出宜宾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开发格局,提出了以“一廊、二带、四线”为重点的四大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并对宜宾旅游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了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服务业的地位越来越高,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旅游业作为一种综合性、关联性较广的产业受到了各个国家的青睐。旅游业有助于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与其他产业相比,在安排就业、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新时期旅游业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推动其他相关产业如餐饮业、娱乐业等的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国民素质等方面。
因此,大力发展旅游业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宜宾旅游资源总体概况。
宜宾市,位于中国四川省南部。因五粮液酒产于此,因此宜宾又称为“酒都”。又因岷江,金沙江,长江在此交汇,故又是著名的“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市是长江上游开发最早、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是南丝绸之路的起点,素有“西南半壁古戎州”的美誉,自古以来就是民族迁徙、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宜宾物产丰富,交通发达,气候宜人,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是川南的旅游热地。宜宾列入国家文物图集的文物点就有2704个,其中遗址38处,墓葬1411处,古建筑334处,石刻及石窟寺216处,近现代纪念性建筑、重要史迹和其他文物702处。全市共有世界地质公园1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国家级aaaa级旅游景区4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森林公园5个、省级湿地公园2处、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1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市级27处、县(区)级100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1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处。现已形成了以蜀南竹海为代表的“竹文化生态旅游”、以名城名酒为代表的“酒文化名城旅游”、以僰人悬棺为代表的“僰文化旅游”三大旅游主题,并正在构建名城、名酒、名景一体化旅游区。总体上看,宜宾丰富的自然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了宜宾市多样性的独特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拥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宜宾是一个集总量丰富、优势突出、特色鲜明于一体的.旅游资源大市,是一个可以推向国内外市场的自然生态及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
(一)宜宾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宜宾是一个集总量丰富、优势突出、特色鲜明于一体的旅游资源大市。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从具有资源优势适宜优先开发来看,大致可分为四大板块旅游区。
1.大城区板块重点包括翠屏区、南溪区、临港开发区、高县北部,挖掘酒文化、长江文化、抗战文化、道教文化内涵,开发文化观光体验、生态休闲度假为核心的旅游吸引物,完善中心城区旅游配套设施,提升旅游承载力,打造宜宾旅游母港。
2.大竹海板块重点包括长宁县、江安县南部、珙县北部,挖掘竹文化、川南民俗文化内涵,开发以自然生态和文化风情为核心的旅游吸引物,重点打造蜀南竹海养生休闲度假旅游区。
3.大石海板块重点包括兴文县、珙县中南部、筠连县东部,挖掘僰苗文化、石文化内涵,重点打造珙县僰人故里旅游区、兴文石海探险体验区和筠连雪山温泉休闲度假旅游区。积极推进兴文石海与云南石林打捆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
4.向家坝板块重点包括屏山县、宜宾县,挖掘金沙江文化、康体养身文化,以自然生态的高峡平湖、水体运动、温泉疗养为核心旅游吸引物,重点打造向家坝高峡平湖国际旅游度假区。
宜宾旅游资源的缺点是分布较散,进人性较差,服务设施不配套,因此,宜宾旅游资源开发空间战略应立足于宜宾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和经济发展基础的实际,根据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和资源空间开发模式理论,把握好各级开发的协动关系,突出重点,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坚持据点式和点轴式相结合的空间开发模式,以旅游中心城市为核心,旅游城镇为节点,重要旅游景区为支点,专题和特色旅游热线为纽带,以“一廊、二带、四线”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