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论文(专业16篇)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问题的根源,从而解决问题并提升自己的能力。总结时应注意思路连贯,避免跑题或离题。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发现自身的潜力。
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论文篇一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虽然远程教育模式在当代教育教学中地位逐渐得到提升,但在能动性发展和实质性发展上远程教育却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更好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创新远程教育理论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远程教育的有效性。本文从当前远程教育模式的现状入手,提出了一些创新远程教育模式的途径,希望能为远程教育的发展提高参考。
关键词:远程教育;模式;问题;创新;实践。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在过去60多年当中不断进步,经过远程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现代远程教育三个重要的阶段,其中远程教育模式发挥的作用不可估量。目前,我国远程教育模式还存在一些不足,针对远程教育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索创新的思路,对远程教育模式创新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远程教育毫无疑问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教学发展的新趋势。所谓远程教育,指的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卫星等现代化的通讯技术,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远程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中开放教育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四种:课堂辅导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模式、协作学习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模式,即导学结合、网络教学、协作互动、实践教学这四种教学方式。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方法的变革,远程教育在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创新和变革。如今,远程教育利用先进的.网络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比如课程网站、视频会议、电子邮件等。早在,远程教育教学就开始发展成为开放远程教学的模式,利用网络制造一个虚拟学习环境开展教学,实现了远程学习活动、信息收集以及学生管理的目的。虽然远程教育模式总体令人满意,但是我国的远程教育由于发展比较晚,总体还是落后于别的国家,在发展上存在对远程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远程教育制度缺乏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满足远程教育发展的要求、教育资源粗糙、教学资源缺乏、课程设置比例失调等一系列问题。由此看来,远程教育必须创新教育模式,在不断的实践中找寻最合适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2现代远程教育模式的创新途径。
2.1教学人群的创新。
教学人才的创新是指远程教育不仅对在校学生开展远程教学,对社会的其他成员也要开放教学,既包括学历教育也需要包括非学历教育,为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提高更好的学习机会。人才培养应该针对社会需要而提供相应课程的教学,比如,当前社会需要大量的it人才,应该加强it人才的培养,并制定相应的远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
2.2专业设置的创新。
远程教育在保证专业课程多样性的同时,必须保证专业设置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在满足生源多样性的要求的同时,保证所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的要求,不至于所学不能用。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人才的培养开始转向个性化的方向发展,需要改变传统的标准培养模式顺应时代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学生的不同而对教学进行科学合理设计,以学习者为主开发新型专业课程的学习,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3课程设置的创新。
很多大学都是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远程教育也应以此为培养目标,不能只以完成课程而为教学目标,因此远程课程设置和教材的选择应遵从社会的职业需求。课程的设置既要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满足社会的需求的同时也要考虑学习者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课程,以最合理的课程设置,使教学资源最大化地满足社会和人才需求。
2.4教学模式的创新。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指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逐步转向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模式。在这样教学模式下,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自身情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探讨式的教学方法来对进行人性化的教学,充分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制定教学和学习计划时,需要考虑学习者的实际情况,以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比如,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学习会计,教学应该多注重学生基础的提高,针对有应对会计基础的应该注重专业技术的提升,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促进远程教育的有效发展。
2.5评价方式的创新。
以往学校对学生评价主要以学生的考试情况作为依据,如今很多学校由传统的评价方式转变为多元化评价方式,主要引用了发展性评价方式。远程教育和传统教育不同,因此对学习者的评价方式采用传统的评价方式显得不合理,我们可以借鉴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注重学习者综合性的评价方法,这就要求除了考试,还需要对在学生实践操作、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等方面进行考核和评价。
3结束语。
远程教育应摒弃应试教育的束缚,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根据成人教育的目标和特点,在远程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内容和考试方式等方面加强创新力度。加大远程教育的重视程度,使远程教育在现代教育大平台真正实现开放化、现代的、大众化和终身化。未来,远程教育将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周礼良.论我国远程教育制度创新[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
[2]施旭英.现代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高新科技,,(5).
[3]孙艳君.开放大学远程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3).
[4]李伟,王慧书,杨海燕.构建现代远程教育课程创新性教学模式的探索[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9).
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论文篇二
在经历了一大前后的艰难起步后,从二大到八大这长达34年的历史中,随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渐趋全面、深刻,革命斗争的日益广泛、深入进行,经验教训的不断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不断取得突破,结出丰硕的果实。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断,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学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十中国的具体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vii。从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有了旗帜鲜明的标志性方向。以党的七大为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飞跃,达到了第一个高潮。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以及革命的动力、领导权的问题,并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前途,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做足了思想准备、理论准备和组织准备,带领中国共产党把新民主主义革命顺利地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20世纪50-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面临着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社会主义是作为一种理想制度被介绍到中国的,但是究竟社会主义是什么样子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不仅一般人不清楚,就是以它为奋斗目标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当时也“不甚了了”,毛泽东也不例外。建国前夕,他指出:“他们已经建设起来了一个伟大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起点。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过程中,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国内,经历了百年战乱,基础十分薄弱,百废待兴;国际上,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反华势力的叫嚣,如何搞建设成为了摆在新中国面前的一个新问题,是一项需要我们去开创的崭新的事业。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以苏联为借鉴,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构想。
195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内率先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二大改造完成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的根本任务,并制定了党在经济、政治、组织等方面的方针和政策,取得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成果。随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从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等各方面,进一步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后的问题》重要讲话,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取得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1)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不仅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而且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框架基础,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邓小平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宣告:“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ix。此后,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逐步形成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们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以这次会议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始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伟大实践。在这场伟大变革中,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注重总结历史的和现实的、中国的和外国的、成功的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978年以后,邓小平同志领导全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命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从而基本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设党”的基本问题。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随着实践的深入,新时期一些新的矛盾暴露出来了,仍然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积累新经验,实现新飞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基本问题的回答,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的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保证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如何使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迎接21世纪的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就成为中国共产党面对的重大课题。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明确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x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继承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论品格,从事关党和国家命运前途的高度,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总结,科学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历史课题,这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巩固立党根本、坚实执政基础、扩大力量源泉的必由之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的政治宣言和执政兴国的指导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又一新的理论成果。
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事业驶入了21世纪。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从普遍意义上讲,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时代的特征,无论对于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来说,还是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中国来说,发展都显得十分急迫而重要。中国共产党和世界上其他执政党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发展问题对保持党的先进性、保持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新的世纪,新的世情、国情下,中国共产党能否继续引领中国走向新的辉煌成为对党的一种考验。因而,时代要求中国共产党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基本问题作出回答。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在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不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同时,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等重大战略思想,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些理论创新成果,涉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推向前进。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演进历程,体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渡和发展,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渐进与飞跃交替的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萌生初始思想到明晰科学概念,由实践探索积累经验到认识升华形成理论形态,由领导革命取得成功到领导建设和改革取得伟大成就,它经历了一个从失败到胜利,从不成熟到成熟,以及再探索的过程,是一个艰辛探索的历史过程。
三、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实质。
理论创新就是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之所系。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一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因此,理论创新的实质,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就是研究实践中产生的新情况,解决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总结实践中产生的新经验,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践相结合,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形成反映这两次历史性飞跃的两大理论创新成果: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既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又开拓创新,它们就是各自所在特定历史阶段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更为复杂的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成果,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农村包围城市理论,还是改革开放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点以及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等,都是党自觉的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表现。
中国共产党的95年,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根据变化的历史条件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95年。中国共产党人根据现实条件的变化,不断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没有他们的勇于创新,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就没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提出走不同于十月革命城市武装起义的、由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道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他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政治、军事、文艺和其他领域,都有创造性的见解。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国情和实际,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的理论。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则更高度重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领导和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并在实践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指导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科学发展观,不但给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而且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又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所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理论观点,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些思想都是理论上的卓越创造,都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发展。
回顾95年党的历史实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与时俱进是党的理论创新的灵魂,是贯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条主线。实践证明,什么时候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和不断变化的实践相结合,在继承中创新,我们党的事业就顺利、前进;什么时候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一些个别论断去裁剪现实,我们党的事业就受挫,就失败。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遵循着实事求是这一理论品质,坚持不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可以说,中国共产党95年创新理论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历经艰辛,走过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发展道路,伴随这条道路的,也是党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是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复兴,也是中国人民的翻身解放和扬眉吐气,而指导这条道路的,还是不断创新的科学理论。95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不断开拓,我们党的事业的每一个伟大胜利,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结果。与时俱进作为党的理论创新之魂,充分体现在它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事业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这也正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魅力所在和力量源泉。
党的95年理论创新的经验告诉我们,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是我们党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的根本所在,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的根本所在,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根本所在。
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论文篇三
摘要:体育教学中共包含两个方面的教学。一方面是室外的体育教学,另外就是体育理论课程方面的教学。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在室外教学方面都是如鱼得水,但是体育课程的室内理论教学方面却不容乐观。就体育理论教学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研究和讨论提高体育理论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
高中体育理论教学是体育教学的基础。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在体育理论教学方面呈现着诸多的问题。为改善体育理论教学这一薄弱环节,本文针对体育理论教学的教学特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论析和阐述。
高中时期是学生身体和心理发育的黄金阶段。在这一时期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受益终生。在此阶段,青少年身体正处于发育的高峰时期。所以,高中时期的体育理论教育主要是从学生的健身和保健等角度出发,教会学生正确的健身方式。在此阶段学生主要学习的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学生身体素质和卫生保健的教育。
高中时期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繁重,科学的健身方式和正确的医疗保健常识显得愈发的重要。学生拥有了良好生活方式不仅提高了自我的身体素质,还提高了学习效率。部分学生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在高中时期离开父母成为住校生,这就意味着学生要独立处理自己的生活问题。在体育理论教育中的卫生保健知识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学生心理发展方面的教育。
高中的知识较为枯燥无趣,在无形之中给学生造成了心理上的压力。另外,高中与初中无论在知识还是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此时学生会出现一系列的疑惑和恐惧问题,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体育理论知识中增加了这方面对学生的人际关系、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心理指导,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指明了方向。
3.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
在体育理论知识的选择方面,它不但要符合学生高中阶段的心理需求,而且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年龄、性别、生活环境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教师科学地讲授体育锻炼的方式方法,有助于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二、如何良好地开展体育理论课程的教学。
在高一时期,学生从初中阶段到高中时期,学习的方法和习惯正处于过渡阶段,教师要针对学生这一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此时学生的形象思维占据着主导地位,教师对此要针对其特点科学地安排教学方法。
1.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新性地采用一些新型的教学教具。
这样可以在体育理论课程中引领学生进入崭新的体育课堂。例如,在第七章第五节武术运动这节课上,教师可以准备各种关于武术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如果教学资源充足,教师可以将一些刀、枪、剑、棍等武术器材带到课堂之上,以便展示给学生观看。这样的课堂声形并茂,在丰富学生武术知识的同时也浓厚了学生的体育学习氛围。
2.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穿插一些启发性的提问。
这有助于活跃课堂的氛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方法化被动式教学为主动式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锻炼学生的思维。
3.在体育理论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穿插一些实例进行讲解。
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方式,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例如,在第三章第四节的体育与意志品质的培养一课中。体育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介绍一些理论知识,还要结合一些实例。比如,张继科苦练乒乓球,最终奥运圆梦获得大满贯等等。这样的例子,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得以提高。
总之,体育理论教学一直是体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寻求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够提高体育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晓晶。正确处理高中体育教学中“健康”与“技能”的关系[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10)。
[2]王勇坚。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评价的研究[j]。运动,2011(04)。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三十五中学)。
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论文篇四
群众文化以人民群众作为主体,运用贴近生活的方式开展活动,人民参与度较高,以此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养与文化知识涵养。本文将就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进行研究,并完善与创新其管理模式,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关键词:群众文化活动;时代价值;管理创新。
群众文化活动基于群众文化设立,是公民道德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公民的物质需求逐渐向精神需求转变。为了满足公民的精神需求,其最便捷、有效的方法便是组织群体文化活动,将活动内容与公民生活相联系,运用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养,满足其对文化知识的需求,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因此,需要加强对其的管理,创新其管理模式,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满足不同时期公民的需求。
一、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
群众文化活动具有着鲜明的时代价值,能够有效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养,丰富其知识含量,促进公民道德建设。此外,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发展社会经济及其管理工作,亦有利于传承民族、社会的文明与文化。其具体体现如下:
1.丰富知识含量,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群众文化活动具有普及性、平民性、丰富性的特点,因此公民接受度较高。此外,因其活动的丰富性,公民能够接受更多文化知识的教育,例如开展端午节赛龙舟活动,能够使公民了解更多关于端午节的知识;开展消防体验活动,使公民感受消防战士的生活,学习有关消防的知识。潜移默化间影响公民思想道德素养,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2.满足精神需求,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公民的精神需求体现在对文化知识的需求以及娱乐的需求。首先,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充分向公民传达文化知识,公民的知识含量得以有效提升。其次,群众文化活动的灵活性较强,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公民在积极参与时能够满足其对于娱乐的需求,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频率逐步变高,有效释放了其在生活中的压力。因此,公民在具备优秀知识含量时,还会具备充分的工作热情,工作成效将会大大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得以有效促进。
3.陶冶情操,传承文明与文化。
公民在参与群体文化活动时,能够充分受到文化的熏陶,以此来陶冶情操,有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文明的传承,其中,团结向上体现最为明显。团结向上不仅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民族中悠久的文明。通过分组参加活动,公民会对团结更加重视,并根据同组人员的互相监督与鼓励,加强公民团结向上的意识,进而能够有效地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与社会文明。
二、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创新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部分群众文化活动体系较为滞后,没有体现出其与时俱进的特征,因此,对其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十分必要,具体策略体现如下:
1.创新活动组织机制。
群体活动是否有效取决于其组织形式,因此,创新其组织机制十分必要。首先,相关管理人员组织文化活动,调查公民自身文化层次与知识含量,将参与者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组。其次,将公民作为组织者,因为不同人员之间会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及家庭条件,公民轮流作为组织人员,能够使得活动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且更显公平性。最后,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组织指导,引导公民设计出具有特色并与生活接近的活动,调动公民的热情,促进其积极参与,使得群体活动得以有效发展,并发挥出其最大的价值。
2.创新活动内容。
群体活动的内容关系着其教育是否有重要的意义,对其内容进行创新,并不是举办与生活毫无关系的活动,而是将文化知识与内涵同活动内容有机结合。并且,根据当前社会发展趋势,插入不同的内容,使得公民在参与活动时能够在丰富知识的同时真正意识到当前的社会形态,有助于公民将其应用到学习与工作中,有效提升其职业能力及思想道德素养。此外,要有创新意识,组织者要结合当前热门话题进行活动,并发表正确的言论,有效地引导公民对时事的辨别能力,使得我国传统文化得以正确传播。
3.创新管理模式。
一个健全的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保障群众文化活动的完美开展,并能将其中所要传播的文化知识全面地向公民展示。为此,首先创新管理原则。应该运用“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设计,充分将公民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一切以公民的全面发展为首要目标。此外,有关管理人员要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管理经验,并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将文化积极运用进活动之中。其次,建立完整的管理规章制度,使得群众文化活动在开展时能够体现出秩序化、规则化及完善化的特点。为此,需要建立相关管理队伍,并对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培训,提升其专业化素养与职业技能,并对活动中违反规则的现象进行明令禁止,对严重者进行有效教育。第三,建立正确的评价机制。对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进行有效记录,并对其研究探讨。需要建立一支专业的评价队伍,结合多名管理人员的经验及评价,查找活动举办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共同探讨其解决方案,促使我国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进行。最后,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设计集中化,较为分散化的活动会使参与者较少,教育成果不够明显,将其集中化能够使得活动具备有效性,以此来更好地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我国社会进一步发展。
结语。
群众文化活动是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途径,通过参加文化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公民文化涵养及思想道德素养。本文对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其管理模式进行探讨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其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丰富公民知识含量,促进其道德建设;其次,满足公民精神需求,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陶冶公民情操,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文明。其管理模式研究结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创新活动组织机制,使得活动发挥出其最大的价值;其次,创新其活动内容,加强对公民的教育性。最后,创新管理模式,使得活动举办更具规范化。总之,群众文化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需要广大学者与管理工作者加强对其的重视,意识到其真正作用,并积极对活动进行创新,提高其水平,为我国文化的传播奠定基础。
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论文篇五
1.专业认知实习。
会计专业知识对于初学者而言是抽象且枯燥的,因此我院在大一第二学期的暑假之前安排了为期一周的专业认知实习,学生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参观学习,了解企业的机构设置、走访会计部门,认识真实的会计资料,与财务人员交流,到生产车间了解产品的生产流程,使学生通过感性的观察与认知消除其对会计工作的陌生感,进而激发其对会计专业学习的兴趣。
2.专业社会实践。
专业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利用大三的暑假时间,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当面访谈、网上调查等方式进行一些专题调查,并根据调查的内容和结果撰写出相应的调研报告,进而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写作能力、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新技能实践。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我院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创新技能实践,并将创新技能学分的获取作为学生毕业的条件之一。学生可以通过参加课外科技创新、各类技能竞赛、社会实践以及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活动来获取创新学分,以此来提高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4.毕业顶岗实习。
毕业顶岗实习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重要方式。通过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顶岗实习,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接触具体的会计岗位并完成相应的会计工作,将其在学校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运用到现实工作中去,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会计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从而实现学习与就业的有效对接。
二、实施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校内实验室建设。
近年来,学院在已有的会计手工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财务管理实验室的基础上,又先后建设了erp沙盘实验室、审计实验室和会计开放实验室,先后配备了用友、金蝶、网中网等财务教学软件。在会计开放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受现有实验资料的限制,学院成立专门团队收集不同行业的全真会计资料(包括工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外贸企业、房地产企业、小企业等),形成了一整套多行业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全真会计实验资料,有效保障了轮岗开放实验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与此同时,学院加大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先后与20多家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金融机构等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为学生校外实训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此外,学院还成立了专业建设校外专家委员会,聘请知名企业财务总监、事业单位会计主管、金融机构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有关专家前来参与,共同探讨社会各界对会计应用型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探索有利于会计专业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式和方法。
(三)优化师资队伍。
一方面,学院通过积极选送教师参加财政部门的有关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鼓励教师联合企业和科研单位进行横向的项目开发与课题研究、鼓励教师考取相关的执业资证书等方式来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院积极聘请来自校外的财务总监、会计主管、财务经理、注册会计师等实践经验丰富且业务素质高的专业财会人员担任实践教学的兼职教师,除担任具体校外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外,还积极邀请兼职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案例开发、实践教学资料收集、实践教材编写等工作,为我院的实践教学提供了非常有益的补充。
(四)强调“多证书”培养。
“多证书培养”是指学院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各种能力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具体如计算机、英语、普通话等能力等级证书以及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职称证、理财规划师证等职业资格证书。近年来,我院毕业生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获取率接近100%,会计职称证书、理财规划师证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率接近20%。
(五)积极开展并参与各类技能竞赛。
多年来,学院高度重视各类技能竞赛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积极作用,学院每年组织的.“会计技能大赛”“、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和“创业设计大赛”等比赛,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锻炼与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激发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热情。此外,学院还鼓励学生参与国家级和省级的各项技能竞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院学生多次荣获“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企业沙盘模拟大赛辽宁赛区团体第一名和全国总决赛二、三等奖。
(六)改革毕业论文形式。
我院自开始对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进行试点改革,将原有的毕业论文环节调整为学位课程综合考试和实习单位专题调查报告及答辩两个部分,在会计开放实验室建设完成的基础上,将学位课程综合考试调整为综合轮岗开放实验。学院对毕业论文的改革,主要目的是要改变近年来学生不深入企业调研、单纯通过“东拼西凑”的方式编造论文应付了事的普遍现象,要求学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深入了解实习单位的实际状况,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现企业在生产经营、公司治理、投资策略、财务状况、内部控制等某个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通过撰写实习单位专题调查报告的形式,针对实习中所发现的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提出改进建议。最终,通过答辩的形式,教师可以更真实地掌握学生实习的实际状况,辨别其专题调查报告中所写内容的真伪,以便减少杜撰与抄袭等现象。我院对毕业论文形式所进行的改革探索,更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使学生在实际调研中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使其综合能力得以提高。
(七)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学院根据会计实践教学的实际特点,不断完善我院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具体做法包括:一是从考评主体方面,将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学生都纳入考评主体的范畴中来,区分校内外实训的评价主体,同时增加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将实践教学的多个参与方都纳入考评体系中来;二是从考评内容方面,既要关注学生提交的实验成果,也要关注其实验的态度、动手操作的能力、团队协作的精神、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等;三是从考核形式方面,将小组作业、口试、成果展示、小论文、调查报告、案例分析、技能比赛等形式运用到实践教学的考评中来;四是从考核方式方面,将原有单一的结果性评价调整为注重过程性的考核方式,在综合仿真实验和轮岗开放实验中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
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论文篇六
201101020734。
2015年。
5月教师评语: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年月日。
土木工程新型建筑材料摘要。
随着建筑市场的需要,新型建筑材料应运而生,适应了各方面的需要。所谓新型建筑材料,是在传统建筑材料基础上产生的新一代建筑材料,具有复合、绿色、节能、轻质高强等优良特性。
现在建筑业的发展趋势愈加倾向于新型建筑材料的的使用,和能源的节约以及再利用,这不仅是能源方面的突破,也是出于环保的要求。新材料和新技术手段的应用,为土建工程的施工提供了有力的质量保障,而求还能节省资金与造价,提高施工单位的收益,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
新型建筑材料的特点„„„„„„„„„„„„„„„„„„„„„„„„„„„„„4。
新型建筑材料发展情„„„„„„„„„„„„„„„„„„„„„„„„„„„„„5。
新型建筑材料发展建议„„„„„„„„„„„„„„„„„„„„„„„„„„„„„7。
4.1.1从产品上看„„„„„„„„„„„„„„„„„„„„„„„„„„„„8。
4.1.2从渠道上看„„„„„„„„„„„„„„„„„„„„„„„„„„„„8。
4.1.3从推广上看„„„„„„„„„„„„„„„„„„„„„„„„„„„„8。
4.1.4在管理上看„„„„„„„„„„„„„„„„„„„„„„„„„„„„8。
新型建筑材料概述。
新型建筑材料是在传统建筑材料基础上产生的新一代建筑材料。新型建筑材料主要包括新型建筑结构材料、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防水密封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
新型建筑材料一般指在建筑工程实践中已有成功应用并且代表建筑材料发展方向的建筑材料。凡具有轻质高强和多功能的建筑材料,均属于新型建筑材料。即使是传统建筑材料,为满足某种建筑功能需要而再复合或组合所制成的材料,也属于新型建筑材料。
新型建筑材料及其制品工业是建立在技术进步、保护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基础上的新兴产业。一般来说,新型建筑材料应具有以下特点:
(1)轻质高强化。轻质主要是指材料多孔、体积密度小。如空心砖、加气混凝土砌块轻质材料的使用,可大大减轻建筑物的自重,满足建筑向空间发展的要求。高强主要是指材料的强度不小于60mpa。高强材料在承重结构中的应用,可以减小材料截面面积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及灵活性[2]。
(2)工业化生产。工业化生产主要是指应用先进施工技术,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产品规范化、系列化。这样,材料才能具有巨大市场潜力和良好发展情景,如涂料、防水卷材、塑料地板等建筑材料的生产。
(3)节能化、绿色化。随着我国墙体材料革新和建筑节能力度的逐步加大,建筑保温、防水、装饰装修标准的提高及居住条件的改善,对新型建筑材料的需求不仅仅是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质量的提高,即参评质量与档次的提高及产品的更新换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对材料功能的要求日益提高,要求材料不但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还要求材料无毒、对人体健康无害、对环境不会产生不良影响,即新型建筑材料应是所谓的“生态建筑材料”或“绿色建筑材料”。
1980年以前,我国保温材料的发展十分缓慢,为数不多的保温材料厂只能生产少量的膨胀珍珠岩、膨胀蛭石、矿渣棉、超细玻璃棉、微孔硅酸钙等产品,无论从产品品种、规格还是质量等方面都不能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至少落后了30年。
装饰装修材料前提是满足绿色建筑;这对促进装饰装修材料的节能、环保、健康有重要意义。(1)绿色、环保发展趋势是大力推进节能型屋面、节能型墙体和节能型门、窗。
(2)绿色建材是环保型装饰装修建材,不含放射性物质,不含甲醛、芳香烃等有机挥发性物质。污染环境和危害人体健康的建材产品,已经引起国家和人们的高度关注。
建材主管部门和建筑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合作,尽快制定、落实新型建材纳入建筑应用规程和管理办法,切实解决新型建筑材料发展过程中科研、生产、建筑设计、施工等各个环节的具体问题;研究适合新型建材及制品应用的设计规程和施工工艺;编制、修订有关新型建材及制品的生产、施工规范、规程及施工通用图集;颁布比较成熟的建材及制品设计、应用、推广产品目录,部门产品可考虑实行生产许可证等。力争在工作到一定程度时以几个部门联合下文的方式予以法定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因此顺应可持续发展以及环保理念而研发的新型建筑材料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将建筑技术与人们审美理念相结合起来,充分从现代建筑建造、装饰中体现现代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体现生活品质的档次。未来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还应积极联系党和政府的政策,不断加大科研创新,并结合市场实际状况,充分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加大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的建设,最终实现规模完善、品种齐全的现代化建材一体化服务体系。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新型建筑材料应加大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建材的环保指标,研发真正的绿色建材产品,不断拓宽市场领域,把握未来新型建材的脉搏。
参考文献:[1]张光磊.新型建筑材料[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2]郑迎朝.新型建材的商业发展前景[j].中国科技信息.2008.[3]范文昭.建筑材料[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论文篇七
高等教育步入后大众化时代之后,研究生的规模日益庞大,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总结我校首届研究生文明修身工程相关工作,提出完善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创新举措,促进研究生全面成长成才,助力研究生综合素养提升。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最重要路径之一。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步人后大众化时代,研究生教育实现了规模与质量的双增长,但矛盾也日益突出: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与导师关系紧张、就业率不高、只会做科学研究不谙与人相处之道甚至由于心理问题辍学、自杀等教育管理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研究生教育管理需要将学术性与教育性、科学性与系统性、思想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实现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涵盖研究生思想建设、学术交流、就业创业指导、社交礼仪培训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研究生文明修身工程是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创新性举措。
研究生教育管理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校园文化,倡导“爱国爱校爱家”。思想上引领研究生群体,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远大的理想、健全的人格。加强学术规范建设与学术道德教育,重视学术研究的价值重塑。要求其把科研攻关与品行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文明素质,消除陋习和不良习惯,切实做到知行统一、以身作则。同时,深入了解研究生动向,高度重视和维护研究生层面的安全稳定。
第一,通过召开专题会议,要求全体研究生辅导员高度重视,研究生干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将研究生文明修身工程落到实处;第二,发起倡议,呼吁广大研究生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讲文明、树新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利用官方微博、微信平台与研究生互动,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动员最广大的研究生群体投身文明修身工程当中。
加强研究生专职管理干部、研究生导师、研究生辅导员、研究生骨干等四支队伍的建设是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证。在研究生专职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中,力求做到知识、年龄、性别、学缘等四个“结构合理”:在导师队伍建设中必须抓好“观念引导、条件保障、具体要求、规范管理”四个“到位”嘲;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合理定编,建立健全培训和考核制度;在研究生骨干队伍建设中,必须采取切实措施,着力提高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重视研究生权益,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努力建设研究生群体与导师、与辅导员、与学校沟通的平台。
研究生科研任务繁重,时间紧迫且宝贵,必须充分调研研究生最迫切渴望开展的活动,发现研究生层面亟待解决的问题,相对应的开展精品活动。侧重学术交流,就业、创业指导和社交礼仪培训等几个方面。举办院士专家报告会、名师访谈讲座、学术沙龙、学术论坛等活动,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培育优良的学风;开展就业创业指导讲座、求职训练营、模拟面试、社交礼仪培训指导等活动,增强研究生就业创业意识,锻炼研究生社交能力,培养最优人才。过程中,提高研究生导师的参与度,缓解部分研究生与导师的紧张关系。
随着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同时,研究生规模也不断扩大,由此带给研究生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不少研究生敏感、好胜,但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挫折往往会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13’开展系列心理讲座、专题团体辅导、心理约谈,势在必行。帮助研究生准确定位,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悲观自守,进而不断完善自身;助力研究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研究生在学习生活中要学会扬长避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以达到理想的自我境界。最后,引导研究生正确对待挫折。推进做好研究生学业减压,及时疏导科研带来的心理压力,实现研究生“轻松快乐做学问”的目标。
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进程不断加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必然也必须实现同步提升。所以,我们需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多维变革,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论文篇八
浅谈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
创新教育是我们这具时代教育的主旋律。创新教育对教育者来说有两层含义:一是教育方法的创新。墨守陈规,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永远也不会有奇迹发生。要敢于打破常规,尤其是对于有特长的学生,绝不能“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即使使其“与常马等”也不足取,一般的教育者,他培养的只能是一般的人才;高明的教育者,他培养的是英才、是天才,因为他有创新的教育方法。二是教育学生要学会创新。如果教师教的学生只是一个知识的储存器,那他只完成了教育任务的一少半,教育学生不但能掌握知识,而且还能够大胆思考,存同求异,发展创新,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课堂气氛是课堂的一种综合心理状态。每个课堂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气氛;有的拘谨而呆板,有的积极而活跃;有的冷淡而紧张;有的温暖而融洽。积极的课堂气氛会使课堂纪律良好,师生关系和谐,学生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反应敏捷,课堂中会呈现出有张有弛,热烈活跃与恬静,严谨有机结合的喜人景色。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以爱心、耐心、责任心及童心为主旨与学生接触交流,有助于学生对你的了解,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与尊重,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体现良好的协作意识,出现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达到探索问题的最佳情景,让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涌动,让学生主动接受汲取,形成敢疑、敢问的良好习惯。要在课堂教学上有其一定的艺术性,上课有节奏感,语音语调抑扬顿挫,赋有激情,引人入胜;上课时尽可能将讲授内容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的教学中来。
教师怎样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教师顺利的完成教学知识的传授,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及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教师应以“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这是思维出发点提出问题,创设问题的情景使学生在知与不知的矛盾面前产和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激发认知的需要,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应采取提倡发现问题集体解题,以及重视讨论已经成为调动学生学习主运动性与积极性的重要途径。教师善于营造一种愉悦的环境,诱发学习浓厚的学习兴趣,召唤学生主动而积极地接受知识的熏陶。
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一定创新萌发时,教师要抓住契机,激励学生勇于探索,去品尝很少人能享受到的成功的滋味。一般来说,学生的疑问一般有审题不清,产生疑问,知识点不清,产生疑问,解题方法和思维方式的疑问,求异创新的疑问,对于学生的疑问教师千万不能回避或制止,而是可以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适当给以补充和提高,对于一些有创新意义的疑问,还可以介绍给更多的学生一起探讨,形成一种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索欲望。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教师在教学中坚持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测、质疑等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1.对于数学问题的解答,教师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2.打破常规,发现问题,进行转化,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联想,大胆猜测相互间的内在联系,对现有问题进行推广引申,从而解决问题,获取更多的知识。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首先在教学方法中有所创新,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思维的环境,创造性的激情,更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发现、去创造,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得以提高,思维才能发展,才能从被动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主动学习,去接受问题的挑战,去探索知识的奥秘,使蕴藏在头脑中智慧的种子发芽、开花、结果。
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论文篇九
个人体会。
学生姓名:闫伟光。
学生学号:140231112指导老师:秦元成。
2017年1月。
创新一词经常被我们提及,不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各大媒体里,我们似乎对它很熟悉,但我们若是静下心来,问一下自己,到底什么才是创新,什么才叫创新思维,我们才会发现原来我们对它是细思极恐的,一个我们经常挂在嘴边,天天念叨的词,我们却连它到底是什么都不知,这样的我们是不是很浅陋,很浮夸。最近学校里组织了几堂关于创新思维实践的讲座,听完之后,我对创新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发现它并不只是一个空泛高大的名词,而是真真切切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对创新思维实践也有几点心得体会,故述之一二。
到底什么才是创新,什么才叫创新思维?这是我从创新思维实践的到的第一个答案。其实“创新”一词并不“新”,早在古代,我国的先哲就曾提出“革故鼎新”,去掉旧的,留取新的,只不过创新一词经过连续不断的发展,如今的含义更加丰富,也更加有时代感。具体说来创新就是从产生新的认识到认识用于实践的过程,前者得到的是认识成果,后者取得的是事实成果,举个例子,爱因斯坦推导出量子力学中重要的质能方程,并在二战时期将该理论用于了裂变式原子弹的研究,最终加速了二战的结束,他所提出的质能方程是前所未有的理论,这相当于创新中的认识成果;而裂变式原子弹的研制成功,则属于创新的事实成果。而什么才叫创新思维呢!由字面上不难看出,创新思维便是指思维上的创新,一个全新的方案、观点、思路,都可以称之为创新思维,其实严格来说创新思维与创新有着不同的含义,创新的包含范围比较广,可以是抽象的想法思路,也可以具体到一件东西,而创新思维则是指思维上的创新,由此可见,创新思维只是创新的一部分,一个阶段,创新包含了创新思维。那么为什么我们要着重讲创新思维呢!这是由于创新思维是创新的精髓和内核,俗话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只有想得到,才能做得到;只有想得好,才能做得好。也就是说没有好的创新思维是很难有好的创新的,好的创新思维给出了创新的思路方法,让创新变得有理可依,不在盲目,更加高效。
我们该如何创新,如何培养创新思维?这是我得到的第二个心得体会。从第一个答案里我知道了什么是创新和创新思维,可是我们又该如何实现他呢,我们整天喊着口号这要创新,那要创新,但这样我们真的就能够创新吗,显然是不能的。创新首先要求我们要事实求是,不能弄虚作假,自欺欺人,还要掌握科学的方法。我个人认为好的创新要先有好的创新思维,培养自己独特的眼光和洞察力,具体起来,我们要有一定宽度的知识面,这样我们遇到了某些方面的问题,我们可以在其他方面找到突破口,触类旁通,这就如我们在有难题时,在本领域找不到好的解决方法时,我们不放把目光移开,发散思维联系周边相似的问题,看看他们到底使用了何种办法解决的,再将类似的解决方法试着解决本领域的问题,聚合一下思维,这样往往会柳暗花明,事半功倍。其次,一个人的直觉和想象力对创新也是非常有用的,人的直觉是非常神奇的,他总是可以直接绕过一些弯路,直奔问题的核心,就如平时我们在作试题,当遇到一个我们都不知到该怎么解决的问题时,总有一些人可以直接给出正确的答案,我们就会去问他是如何求出答案的,可是他说他也不知道该怎么解,可他的直觉告诉他这就是正确答案,有时候我们也想拥有这种直觉能力,可是我们发现这些人大多是学习成绩非常好的同学,他们整天在学习做题,所以这些直觉能力显然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这要拥有丰富的知识,才能获得这种直觉能力;想象力的存在使我们思维变得宽广,特别是在研究一些抽象的问题时,例如量子力学的研究,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帮助研究少走弯路,更易建立起正确的微观模型,故平时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想象力的运用。
在我们所学专业到底都有哪些创新思维实践的方法呢?这个问题算是比较清晰的,因为各个讲座都有一个主题,每个主题又分别主要介绍了某一创新思维实践方法,下面我会选几个我比较典型的方法说一下我的个人体会。
从正交试验设计到均匀实验设计为我们的探索性试验设计减少了工作量,适用于水平数较多时的试验安排。以前做实验一般只有有两种或三种影响因素,都是使用正交试验设计进行探索的,但是随着实验复杂度的增加,相关影响因素水平的增多,正交试验变得越来越不适用,实验也难以正常进行,但是有了均匀实验设计的方法,对于多种因素影响的实验,也变得更加可行,但是由于均匀设计的试验次数较少,在进行较少水平数的研究时精度较差,故我们一般只将之用于多水平实验的设计。
组合法创新思维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这个研究方法非常有趣,它告诉我们一加一并不等一二,而有时候大于二,而这就是组合法的重要作用。组合法一般是根据特定的组合法则,运用数学、机械、物理、化学或者生物学的手段,在材料、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将有关的一群客体进行有目的匹配,以满足某种要求,达到人们预期的效果,例如在一些复合材料的研究里,我们想要得到一种既有一定的强度又有一定韧性的材料,我们表可以运用组合法来研究这种材料的合成,我们首先可以找一种高强度的材料作为增强材料,另一种韧性较好的材料作为基体材料,这样组合得到的复合材料便具备两者的优点高强度高韧性。故这种方法在材料科学工程领域应用十分广泛。
生物仿生材料。这一课题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我们总是可以听到一些新奇有趣的生物仿生材料的消息,足以看出它在材料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在上这堂讲座时,谢宇老师提到了一个非常典型的生物仿生材料----纳米防水材料,它是根据荷叶自洁效应仿生制造出来的,人们对荷叶表面微观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荷叶表面有非常多的多重纳米和微米级的超微结构,研究人员设想若是研究出一种像荷叶一样可以自洁的材料,并做成衣服,那么这件衣服几乎不用清洗都可以保持干净,因为油污和水污根本沾不上。生物仿生材料的确有很强大的功能,想必未来将会有更大的应用。
整体来说创新思维实践让我对创新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有关材料化学的创新思维及其方法有了更多的了解,作为一名材料化学系的本科生,我对专业相关的研究方法也有了更深的认识,我认为应该合理的运用这些创新思维方法将之用于相关材料的学习与研究,投入到化学产品的设计与生产中,化工属于一个国家的基础产业,它的好坏影响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纵观中国化工的发展史,经历过高峰期,现在已经步入平缓,但化工在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并没有因此而降低,为了更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各行各业,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创新在这个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创新意味着突破,昭示着革新,创新的力量是巨大的,作为时代的新生力量,我们更要培养好创新思维,为时代的进一步发展蓄力。即便以后的我们从事其他行业,我认为创新思维实践也是很有意义的一次学习,创新不分行业,不分领域,只要一个人拥有创新思维能力,那么他的价值将是巨大的。这次为期两周的创新思维实践讲座也算是我关于创新思维的启蒙课,受益颇多,有感于各位老师的耐心讲解,必将不负各位老师的期望,努力前行。
导师评议:
分数:签名:
****年**月**日。
系评议:
分数:系主任签名:
****年**月**日。
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论文篇十
众多学者从生物学、营养学及行为学等视角对人类健康饮食行为进行过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在诸如健康饮食行为对身体健康具有保障作用、健康饮食心理对生命质量具有促进作用等方面达成了共识。美国学者布朗还发现饮食与性格养成有关,认为儿时的偏食、挑食会影响到将来的性格养成。在中国,绝大部分家长都很关心孩子的饮食营养问题,一些条件较好的家庭更是对孩子的饮食思想上高度重视,经济上不惜成本,可是幼儿的偏食、挑食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许多幼儿对家庭或幼儿园精心制作的食物兴趣索然,许多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则为如何帮助幼儿从小养成健康饮食习惯伤透脑筋。为此,笔者基于儿童发展视角,对幼儿的健康饮食行为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从知行关系这一哲学视角探讨幼儿的饮食行为问题。
一、哲学史上有关知行关系的主要纷争
从哲学角度看,知行关系问题实际上是认识论问题。在哲学史上,有关知和行孰先孰后的问题,一直存在纷争。例如,著名教育家黄济先生在其《教育哲学通论》中对知行关系进行过深入分析。他认为儒家从伦理道德出发,基本主张是重行,认为“非知之艰,行之唯艰”,比如荀子主张“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朱熹则提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行相须互发”。孙中山又从人类进化与科学发展实际出发,认为科学家要进行创造发明,事先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故而推导出“知难行易”。〔1〕对于他明“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的观点,黄济先生认为他“混淆了知行的区别,把行也归于知之中”了。〔2〕根据他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观点,陶行知先生则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在教学中“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那么,对于幼儿的饮食而言,知和行孰先孰后呢?本文拟深入分析幼儿的饮食营养概念认知和幼儿的进餐行为,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面向幼儿更好地开展饮食营养教育,以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二、幼儿的饮食营养概念认知和进餐行为
笔者曾借助“营养”“维生素”“蔬菜”“荤菜”“肥胖”“挑食”“零食”“蔬菜”“水果”“饮料”“白开水”等概念,调查了300名3~6岁幼儿有关饮食营养概念的认知状况,结果发现,幼儿主要是根据事物可直接感知的外部特征来理解这些概念的。例如,对于“维生素”“蔬菜”“荤菜”“水果”“饮料”等集合概念,幼儿会以举例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理解,而很少会依据集合的属性来定义这些概念。调查还发现,大、中、小班幼儿的概念定义水平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45%的幼儿不知道什么是“荤菜”;74%的幼儿能解释为什么不能挑食,73%的幼儿能解释为什么不能多吃零食,75.35%的幼儿能解释为什么不能多喝饮料,且这些幼儿大多是从挑食或吃零食、喝饮料的不良后果角度来解释原因的。〔3〕可见,大多数幼儿是依据具体举例、可直接感知的具体情境或外部特征来理解饮食营养概念的,而不是从概念的内在属性来认知的;大多数幼儿能认识到不良饮食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害处,且大、中班幼儿对不良饮食行为后果的认识更加清晰。或许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3~6岁幼儿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饮食营养概念,已经懂得一些最基本的饮食营养知识,能够基本满足幼儿养成健康饮食习惯的认知需求。
笔者又通过对幼儿在幼儿园和在家的进餐行为的观察,发现幼儿的进餐行为具有以下特点:(1)因为缺少最基本的饮食营养概念认知,所以幼儿的健康饮食习惯很难建立。例如,幼儿经常会询问:“这个能不能吃?”“这是什么?是蛇(指鳝鱼)吗?”“海虾是鱼吗?”“为什么要吃这个?”如果幼儿的求知欲得不到及时满足,或相关担忧得不到及时解决,那会直接影响幼儿的进餐兴趣和进餐速度等。(2)在具有大致相同的饮食营养概念认知的前提下,幼儿的进餐表现仍存在较大差异。例如,虽然大多数幼儿都知道挑食对健康有不良影响,但是有的幼儿几乎不挑食,有的幼儿有时候挑食,有的幼儿却很挑食。(3)幼儿的进餐行为与其他生活行为的倾向趋向一致,已有的饮食营养概念认知不起决定作用。例如,平时做事磨蹭、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幼儿进餐时也容易出现发呆或边进食边说笑等情况,进而影响了进餐速度。(4)幼儿喜欢吃的往往是诸如鸡腿、鸡翅、盐水鸭、大虾、红烧带鱼等口味较重的荤菜和一些形象有趣可爱的面点。(5)幼儿不喜欢某样食物的理由多种多样。例如,幼儿不喜欢吃青菜是因为“塞牙齿”“难嚼”,不喜欢吃胡萝卜、芹菜是因为这些食物有特殊的气味,不喜欢吃苋菜是因为菜叶颜色太红,不喜欢吃螃蟹是因为害怕螃蟹张牙舞爪的形象,等等。(6)幼儿在具备一定的饮食营养概念认知却又食欲不佳的情况下,往往会以不咀嚼、不吞咽、玩弄食物、不断从锅里或大碗里盛菜到小碗里做游戏等来消极抵制进餐。笔者认为,幼儿的不良进餐习惯既受幼儿园的影响,也受家庭的影响。例如,幼儿园中、小班往往把孩子的饭菜放在一个碗里,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米饭被盖在菜肴的下面,幼儿不得不先吃菜再吃饭,不能饭菜交替吃。这样的进餐习惯一旦养成,幼儿很可能在家里也是“前面吃菜,后面吃饭”,结果因为菜特别是荤菜吃得过多,主食吃不下去了。又如,许多家长尤其是祖辈家长习惯包办代替,时常主动喂孩子吃饭,结果导致孩子进餐独立性不够,在幼儿园进餐时速度很慢。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多吃几口,时常会在孩子进餐时絮絮叨叨,想方设法甚至“不择手段”地哄孩子多吃。这时候家长向孩子灌输的营养知识往往带有误导倾向,进而容易导致孩子养成不良进餐习惯。
三、幼儿饮食知行关系对幼儿饮食营养教育的启示
通过对幼儿饮食营养概念认知的调查及对幼儿进餐行为的观察,笔者认为,幼儿的饮食营养概念认知与进餐行为之间存在着并不完全一致的现象。这也印证了黄济先生所说的:“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事物和不同的对象身上,知行的先后问题,知行的难易问题,情况是千差万别的。”〔4〕复杂多元的幼儿饮食知行关系可以概括为:基本的营养知识有助于幼儿养成健康的进餐行为,不过有的时候幼儿虽然知晓健康饮食的相关知识,但未能养成健康的进餐习惯,也有的时候幼儿虽然已经养成了一些健康饮食习惯,但并不一定很清楚其中蕴含的健康饮食知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及知识的拓展,不少幼儿挑食、偏食的程度会有所缓解。
笔者认为,幼儿饮食的知行关系对如何更好地开展幼儿饮食营养教育有如下启示。
饮食营养教育是生活教育,教师要在生活中适时适度帮助幼儿积累饮食营养知识。进餐过程是进行饮食营养教育的好时机,许多最基本的饮食营养知识都来自餐桌。教师可以在幼儿进餐时适时、简短地帮助幼儿积累科学的营养知识,从而帮助幼儿提高对饮食营养概念的认知。要注意的是,进餐过程还是应以进餐为主,学习为辅,切忌在餐桌上不停地教育幼儿,因为成人的唠叨很容易转移幼儿进餐的注意力,甚至可能激发幼儿的逆反心理。笔者在观察中发现,在幼儿进餐不专心时成人往往会进行很多干预,而在幼儿专心进餐时有的成人也会主动提起各种无关话题干扰幼儿进餐。许多教师和家长还没有意识到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养成根源很可能就在自己身上。成人的过度干预时常让餐桌演变成了成人与幼儿斗智斗勇的“战场”。面对成人的饮食营养教育,无论是食欲不佳的幼儿还是暴饮暴食的幼儿,往往都能说出自己的理由来抗拒成人的干预。例如,食欲不佳时,幼儿会说“太硬了咬不动”“闻闻味道就不好吃”“看这个菜的样子就不好吃”,等等;在暴饮暴食垃圾食品时,幼儿则会反复强调“我还没有吃饱呢”。事实上,在进餐环节,教师可以多着眼于眼前食物的色香味来引导幼儿品尝健康食品的美味,从而激发幼儿的食欲;在生活中,教师可以多引导幼儿了解垃圾食品的危害,强化幼儿对垃圾食品的厌恶感。教师还要注意为幼儿创设安静、轻松、愉快的进餐环境。教师切记,在餐桌上的教育应当适时适度,适可而止,不要因为看到了幼儿的不良饮食行为而说教不休,也不要在幼儿专心进餐时没话找话打扰幼儿,更不要在幼儿进餐时一味批评指责幼儿,否则很容易打击幼儿的积极性,对幼儿的健康饮食习惯养成造成消极影响。
饮食营养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幼儿养成健康饮食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幼儿的健康饮食习惯养成应在生活中潜移默化进行。环境是影响幼儿饮食习惯的重要因素。幼儿选择食物的倾向以及进餐习惯等,无论是出于从众心理还是好胜心理,其实都与特定的环境氛围密切相关。例如,母亲的“挑挑拣拣”、父亲的“速战速决”、同伴的狼吞虎咽或口里含着饭不下咽等,都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幼儿在家里和在幼儿园里往往会有不完全相同的饮食行为,但在幼儿园里养成的饮食习惯或多或少会在家里得到体现,而在家里养成的饮食习惯也会或多或少地在幼儿园中得到反映。可见,幼儿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幼儿园和家庭的密切配合。成人或同伴的榜样示范作用在幼儿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成人应当尽量避免在幼儿面前表现出自己对健康食物的消极态度,从而为幼儿养成健康饮食习惯作出表率。有的幼儿园,教师在与幼儿一起午餐时“同时同室不同菜”,这时教师就应当考虑自己的饮食习惯对身边幼儿的影响,不要随意点评所食菜肴。在平时的非进餐时间,教师也不要流露对健康食品的消极态度。
科学的饮食营养教育可以提高幼儿饮食行为与饮食营养概念认知的一致性水平,进而提高幼儿的健康素养。科学的饮食营养概念认知将有助于幼儿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也有利于幼儿深化对饮食营养概念的认知。幼儿的饮食问题既关系到幼儿的生存质量,又关系到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对幼儿已有饮食营养概念认知状况的分析,考察幼儿的语言特点、思维特点乃至心理反应,从而有的放矢地帮助幼儿改进饮食行为。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对幼儿饮食行为的考察了解幼儿的饮食偏好、食欲大小乃至社交特点,从而有的放矢地帮助幼儿提高对饮食营养概念的认知水平。例如,笔者曾观察到一中班幼儿在家里进餐时有意识地告诉母亲:“幼儿园(一顿)有三四只大虾,好久没吃西红柿炒蛋了(之前母亲曾与孩子提起过幼儿园过于频繁地提供西红柿炒蛋)。今天吃一个菜吧,明天吃其他的,过几天再吃这个。”可见这个中班幼儿已能根据幼儿园的进餐经验,肯定幼儿园食谱的多样性(尽管她尚未建立“食谱”这一概念),还能联系之前母亲对幼儿园菜肴的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其认知水平、言语水平、情感倾向、社交特点等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想象,此时家长若能顺势将“每天吃不一样的食物,样样食物都要吃”的营养知识告诉孩子,则孩子更易接受,行为上也更易养成良好的习惯。可见,饮食营养教育要基于幼儿的已有经验,顺势不断提升幼儿的饮食营养概念认知水平,从而帮助幼儿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这正是幼儿饮食营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论文篇十一
信息化时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大量优秀人才的培养和输送,离不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了许多高素质的技术性人才,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中职教育与普通的高等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中职教育的生源往往以初中毕业生为主,所接受的教育教学以普通高中的教学内容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形式为主,侧重于教授学生与就业相关的技能,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量的教学案例表明,许多人对中职院校的观念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认为中职教育一直属于较为“低端”的教育;其次,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中职教师对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和职业认知水平的提高不够重视,导致日常教学仍然通过枯燥乏味、单一机械的教学套路来实现,无法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再次,学校领导及管理层对信息化教育管理的实践程度不够重视,网络化管理平台相对欠缺或尚不完善,高效、便捷、准确、系统性教育管理机制无法充分发挥有效性,信息化教育管理水平存在很大程度的提升空间。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是素质教育理念的核心和灵魂,这一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在中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应积极贯彻、渗透和有效实践。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处于中职教育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尚不够成熟,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也较为主观和片面。信息化教学氛围的营造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接触到更丰富、具体的社会化信息,对学生的日常学习以及今后的就业、择业都大有裨益。另外,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校可以为教师构建更多元化的教学平台,如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等,丰富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增强教育教学的趣味性,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范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开发离不开信息化教育体制的构建,多角度、多层次管理理念的实现同样离不开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创设。首先,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有机的个体,有着丰富的情感表达能力,通过信息手段的应用可以为学生营造更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真正实现情感化教育;其次,将多种教育理念变为教育模式进行实践,可以促进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并且切实提高中职教育教学的质量;再次,信息手段与教育管理的有机结合,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方面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职教育管理的开发性、系统性和高效性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覆盖来有效解决。网络平台可以快速、准确地定位和搜索相关的管理信息,可以将现有的教育管理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优化管理机构的同时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多的信息获取渠道。例如,学生的学籍管理方面实现信息化,将使工作更加准确、透明、全面,尤其可以为学生学籍信息的查找省去许多不必要的环节;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资料库下载相关信息,也可以将学习资料有选择性地保存于个人信息账户中,便于日后巩固、复习;教师通过信息化平台,可以采集更加鲜活、生动的素材作为实例进行课堂讲解,也可以通过网络渠道接触到新的教学理念,开发新的教学思路,创设更适宜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通过网络平台建立教学评价体系,学生将自身的课堂学习感受和体验通过信息化平台反馈给教师,便于教师及时进行教学调整、改进,教师自身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参与教学评价过程,与其他教师相互交流、探讨,分享教学心得,以评价和反馈的信息为依据进行教学反思和剖析,合理引导、调节、激励教育管理工作进程。
信息化技术的合理应用,在中职院校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方面收获了良好的效果和评价,为整个教育体制的完善带来了有利机遇,但信息泛滥、信息误差等现实问题也给中职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中职院校的领导、相关管理层以及教师应该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价值和意义,不断更新教学、教育及管理观念,提高自身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促进教学革新,强化信息化教育意识,协调统一各教育管理环节,培养更多社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
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论文篇十二
真理越辩越明白,是非越辩越清楚,思想越辩越清晰。事故案例教育是安全教育的极好教材,特别是发生在身边的案例。在安全教育工作中通过道路交通责任事故、尤其是违法违规操作造成的事故为题进行事故原因分析、讨论,使广大驾驶员在事故分析的讨论互动中得到启发提高认识,纠正缺点充实知识,借前车之鉴的经验教训,在行车中摒弃不良的操作习惯,有效杜绝同类事故的再次发生。由于任何事故的发生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个人和集体带来危害和损失,因此对于公交企业和员工本身来说,更容易从事故讨论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从而达到警钟长鸣的效果。
二、定期活动式。
安全工作要常抓不懈。定期开展深入而又细致的安全活动是极其必要的。我们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在某个范围内开展安全日、安全周、安全月或安全季活动。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可将之与宣传工作结合起来,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片等方式向职工宣传或者以展览、放映电影、示范表演、竞赛、讨论等形式协助进行,让安全工作灵活而深入人心,是一种短期有效的教育方式。
三、安全竞赛式。
开展安全竞赛不仅可以提高班组成员的安全素质,还为员工们提供了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过程。通过竞赛形式,可以增强教育学习的趣味性,调动员工的学习进取心,同时营造“人人为安全,安全为人人”的氛围。例如开展“百日无事故竞赛”,“安全生产××天”等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可以提高员工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可把安全竞赛列入企业的安全计划中去,在班组、车间中进行安全竞赛,对优胜者给予奖励。但竞赛的成功与否不在于谁是优胜者,而在于降低整个公交企业的事故率。
四、图像视听式。
在公交安全教育工作中我们发现,视频、图片等影像教学以及文艺表演等安全教育方式既形式直观、视听效果又好,是广大员工们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各种安全宣传画、幻灯片既可以从正面说明小心谨慎、注意安全的好处,又可以从反面指出粗心大意,盲目行事的恶果;为了说明事故的全部情节、危险状况和产生的后果,利用电影等来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同时也可以避免工人不愿意接受枯燥的命令相劝告;将安全知识的内容采用文艺表演形式与娱乐性、趣味性相结合,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为培训专门摄制剪辑的安全视频录像片比安全宣传片更有价值。这对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更加有效。
五、实战演练式。
由于公交行业的特殊性,要求员工必须具有正确判断和处理突发事故的能力,因此实战演练也是安全教育的重要课题。通过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组织开展预案培训演练,可以使驾驶员熟知预案内容,提高企业全员防范应对自然灾害本领,尤其是一线驾驶员分析、判断、处理事故、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生产安全和市民出行安全。
六、演讲式。
演讲的方式看似教育力度不大,但实际上,员工们书写、记忆演讲稿的过程,本身就是自我教育与学习的过程。听取同类专业人员的知识演讲,亲身经历演讲,在倍感亲切的同时,又能产生一种共鸣意识,更能广泛有效地吸取他人成功经验来弥补自身不足之处,这样一来,对公交企业员工整体安全意识和驾驶从业人员水准的提高都有益无弊。
七、会议讲座式。
会议、讲座或者报告也是安全宣传教育的有力工具。利用这类方式向员工介绍安全基础知识,讲解某项法律法规条目的变动、新的规章制度的要求等,可以帮助其解决标准化操作和反习惯性违章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不断提高员工们预防事故的能力,减少误操作。特别是通过这种形式针对新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可以使他们对安全生产问题有一个概括的了解;而针对事故状况、安全规则、保护措施等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可以使员工与讲解者之间有面对面交换意见的机会,从而加强宣传教育的效果。
八、平面文字式。
简报、展览、黑板报、宣传栏、标语及安全出版物是安全教育的另外几种平面教育方式,该类教育方式不必占用员工共有的时间来完成安全教育工作。例如,通过《安全保卫动态》将一定时期内公交企业内部发生的安全事故情况、各类安全检查情况通报出来,并对该阶段工作进行总结且对下一步工作做出要求,使安全教育工作有了重心和方向。员工通过浏览简报,对企业安全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展览、黑板报则以非常现实的方式使员工们了解安全知识,能够较好地将安全预防措施等工作的价值体现出来。安全宣传资料和安全出版物一般内容较为丰富,形式生动活泼,包括对于预防事故的新方法,或是新型装置操作规则的介绍,以及安全方面的调查研究成果等。
九、知识问答式。
(一)、依事实采取不同教育方式。
(1)因人而异。在实际工作中,针对不同岗位、不同级别的人员应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安全教学方法。如对于各级领导,宜采用研讨法和发现法等;对于企业员工,宜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访问法、练习法和复习法等;对于安全专职人员,则应采用讲授法、研讨法、读书指导法等。
(2)针对性强。要提高安全教育的效果,需要选择的课题要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要与员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这样就可以提高参与人员的兴趣,也可以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说,从安全生产中的不安全因素和员工不规范操作等行为着手,针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宣传教育,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强,从而达到良好的安全教育效果。
(3)结合法。安全教育方式多种多样,多种方式相结合,可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宣传使人信服,教育给人提供信息,培训力图传授技能。在安全教育工作中,将三者结合使用,能收到不错的教育效果。例如在安全生产季中采取演讲式教育方式,或者在演习式教育之后采取会议讨论方式进行经验总结,都会对安全教育的效果起到促进作用。
(二)、重视制度之外的安全教育。
(1)非常规安全知识与技能教育。非常规安全知识主要是指平日正常性生产、生活和公共秩序被打破,或受到严重威胁,如果处理失当就会造成安全事故和安全事件的发生或扩大。如大雾、暴雨、冰雹、大雪、台风等气象条件下的安全操作知识与恶劣环境中的交通事故防范知识、避险知识,非常规情况下安全行车知识与技能,设备设施故障知识与紧急排除技能、逃生技能等等,都是安全教育不可忽视的环节。通过非常规安全知识与技能教育,不仅对保证人身安全,减少人员和财产伤亡与损失有着直接意义,并且通过这种教育,对树立公交全体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具有深远意义。
(2)安全心理健康教育。从事安全生产活动的人是否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对安全产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员工心理方面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使之在遇到事故或不安全因素时,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使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例如,组织员工进行心理教育培训,或者开设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信箱等,通过这些方式缓解员工的工作压力,保证安全工作有效开展。
(3)安全法制教育、道德教育与哲学教育。道德是不成文的法律,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作为公交员工,应明确国家制定的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运输条例,更应明确公交的从业准则,职业道德、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许多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仅是员工的法制观念和道德意识不强,还存在侥幸心理因素。对违规行为抱有侥幸心理的人不懂得安全辩证法,工作不按程序做,走近路,找窍门,成为自以为很聪明的经常之举。因此,我们对这些人进行安全法制教育、安全道德教育以及安全哲学教育,这对防止事故发生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提高员工的法律法规意识、遵纪守法意识,自觉遵守交通规则,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4)加强对各级决策层和管理层的安全教育。很多责任事故的原因,往往是因为管理层和决策层由于缺乏安全知识的瞎指挥或不作为,往往是因他们的安全意识淡薄。因此,不管从哪个角度讲,对各级决策层和管理层进行安全教育比对一般生产员工和普通百姓更为重要。其安全教育重点,在方针政策、安全法规标准的教育以及重视人的生命价值、树立正确的安全思想,以及强烈的安全事业心和高度的安全责任感的教育,除此之外,还在于培养安全管理能力的教育上。各级安全管理岗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对安全管理的态度、精力投入程度,以及安全管理能力,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生活起决定性的作用。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重点要放在安全责任感和安全管理能力上。
(三)、采取稳步前进的安全教育方式。
(1)精心组织。公交各级单位安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者的安排和组织,所以,组织者除了有强烈的安全责任心和安全现状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外,还应明确学习的目的,精心选定学习资料;把握学习主题,随时启发诱导。所选的教育资料不仅要具有安全教育意义,而且要能调动员工的学习兴趣。组织者对学习内容应有较深刻的理解,能在学习过程中,摆出问题,引导员工分析和讨论,开拓员工的思路,使之加深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学习结束时做好归纳总结工作,要用精练准确的语言把要点传授给员工。这样才能使广大员工真正学习到有关的安全知识。
(2)持之以恒。公交安全工作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经过一次、两次、多次、反复的“刺激”,促使员工形成正确的安全意识。基于提高员工安全意识,预防和减少事故的目的,完全靠员工的自觉是不够的,必须要开展一些强制性的安全教育活动,对于企业来说,员工安全教育活动要形成长效机制。在安全管理和教育中,要耐心细致,持之以恒。
十、结语。
安全生产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在安全教育方式的应用上,应创新思路,大胆实践,狠抓落实,不断加强安全教育工作的力度,提高公交员工的安全意识,运用一定的教育技巧,取得更好的安全教育效果,最大限度减少不安全因素的出现,为公共交通安全生产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刘佳单位:青岛公交集团公司。
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论文篇十三
摘要:
针对高校创新创业文化的发展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需要,重新构建大学创新创业文化,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通过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挖掘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论文以金陵科技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和创业实践为研究对象,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培养机制、实践机制、激励机制和孵化机制上做了一系列改革尝试,探索了一条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文化建设。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那时的中国将迈进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要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宏伟目标,亟需提升国民的自主创新能力。新兴新型应用性本科院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会生产模式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需要大学生成为转变的主体。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开展知识型创业的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积极培养各类创业型、创新型和创智型人才,是适应国家走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之路的最佳切入点和落脚点。大学创新创业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大学创业文化是注重创业教育、重视创业实践、提高创业倾向的文化,创业教育以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创业能力提高、成功创业为目的。大学创业文化虽然有与社会创业文化共性的一面,但是它又有独特的内涵和个性。大学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帮助学生创办企业,应当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脱离功利主义为导向,坚持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创业教育不但不排斥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而且必须更深地依赖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文化对国家而言,是具有中国时代特色的文化,对高校而言,是具有区域特色和自身特色的文化。根据我院应用型大学工科学院的特点,我们在科技创新和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革和尝试。
一完善科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培养机制。
(一)建立全开放、自学习实验教学平台。
国内高校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学计划的内容和教师制定的实验方案按部就班的完成实验实习,忽略了对学生个性化和创新性的培养。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加大,实验室硬件条件不断完善,充分用好实验室资源,对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为了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自主性、创新性的实践环境,我们建立了“三自主、四开放”的实践教学平台:“三自主”,即学生自主设计实践项目、安排实践时间和进行实践操作;“四开放”:即实践时间、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开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合理安排课内实践、实训和各类科技创新创业活动。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课程设置。
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开设适销对路的专业方向,增设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倡导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开展项目化、案例化教学,开设研究性课程,把课堂搬进实验室,实现理(理论)实(实践)一体化,同时按照项目、任务、和学科竞赛的具体内容进行小班化教学。
(三)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
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最常用的校企合作方式,这种合作方式以满足学校和企业各自的需要为基础,以对口生产企业为依托,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教学实践为主要内容。这种基地主要为教学实践服务,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方式,让学生在基地实习可以接触到实物形态的设备,了解生产的具体过程,深化课堂学习内容。我院机械类专业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建筑电气专业暑期企业实习都采用的是这种方式。另外我院还积极和企业共建校内实验室,共同开发科研项目,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同时根据我院专业特点,寻找一些行业知名的企业共建实验室和示范中心,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感受到社会上最新的技术和管理。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和基地不但有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增强自身办学活力,培养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人才的需要,还可以有效地弥补实验室条件和设备的局限性,对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让他们更快地融入社会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力争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专家化。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向和能力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创新创业的指导能力。我院由骨干教师牵头,邀请教授担任本科生导师,聘任校外院士、专家和企业负责人担任名誉导师,带领学生成立科技创新小组,给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技术指导。支持更多的教师下到企业挂职锻炼,促进教师观念和知识的更新。同时,我们还要求辅导员参加创业指导师、职业指导师培训,持证上岗,从专业和管理两条线,达到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专家化。
(一)积极组织、主办学科竞赛。
学院高度重视学科竞赛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分别从专业教师队伍和学生工作队伍两条线抓落实。专业教师队伍主要负责学科竞赛的组织、培训、指导等方面的工作,系主任、本科生导师、教授等全员参与,利用暑假较长的假期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学生工作队伍主要负责学生学科竞赛活动的宣传、开展、
总结。
等方面的工作。除了参加学科竞赛,学院还积极为主办大赛创造条件,让更多的教师、学生参加到学科竞赛工作中来,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建科技创新型社团。
学院在每个班级专门增设科技委,负责本班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自我管理,在学院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让科创工作深入到每一个班级。同时学院还积极鼓励学生成立科技创新社团,并以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大赛为载体,开展各项活动。
(三)指导学生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固化科技创新成果。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所收获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学院开展了专业论文写作、专利申报、知识产权讲座、创新创业讲座等,引导学生将科技创新活动中的认识、创意,整理成论文、专利,通过发表论文和申报专利,将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多元化、最大化。
三完善科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激励机制。
(一)实验室让学生参加管理,实验室助理竞争上岗。
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弥补实验室管理人员人手的不足,我们让学生担任实验室助理,参与管理实验室。学生实验室助理采取竞争上岗,优先录用动手能力强、有项目和课题的学生,学生助理一经录用,除了有相应的经济补贴,还可以优先使用实验室,实验室其他同学要服从其统一管理。实验室助理实行以来,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大大提升,学生自主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项目增多,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负担减轻。
(二)落实奖励,形成长效。
学院在综合测评细则、奖学金评定方案、学院贡献卡等规定中制定了科技创新的奖励措施,对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成绩的个人和集体进行相应的奖励。将科技创新、学科竞赛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一项重要指标,并形成长效机制。为了表彰先进,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学院还多方联系企业,设立企业奖学金用于资助或表彰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大学生。此外,学院还组织各类活动,举办学院青春故事报告会—科技创新专场,并且在校社团巡礼、科技节等活动中宣传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情况,在学院的网页和微信学生工作公众号设专栏跟踪报道,让科技创新表现突出和学科竞赛获奖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荣誉感得到极大提升,同时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中来。
四完善科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孵化机制。
(一)强化学生创业支持体系。
政府和学校都加大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设立了各类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开辟了场地让学生创业项目落地生根。学院除了帮助大学生了解这些政策,让这些政策红利真正惠及每位创业的大学生,还积极因地制宜,制定可操作性的配套措施。我院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学院现有的教学科研设备,依托其在机械加工、电气设计的专业优势,发挥科技创新能力,以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的形式开展创业活动,用微型公司的方式实现科技创新创业产品的孵化;组织挑选动手能力强的在校学生在创业学生的企业打工,利用学生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降低创业学生的劳动力成本;另外还积极联系企业,为创业学生提供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和合作。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对于创业学生的评价体系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学生个人的评价,在校大学生创业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可想而知的,对于创业的学生我们不但不能单纯用分数来评价他们,相反我们还要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学习方面给他们更多的优惠政策,同意他们用一些创业方面的培训课程、创新方面的成果冲抵一部分课内学分,同时给他们小班化辅导,解决他们因为参加一些创业活动而耽误下来的课程;二是对学生项目的评价,在评价学生项目的时候,我们重点关注的是项目的前期可行性,而对于项目的实施和后期的督查关注度不高,对失败的宽容度不够,导致很多创业项目一旦遇到难题就以失败告终,而不是指导教师、学生一起静下心来找到解决办法,这是高校学生项目成功率低的重要原因。所以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保证创新创业活动能够持续开展的关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符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需要,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专业教育,挖掘学科专业中创新创业教育内容,通过提高教师的创业素质,强化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把创新创业文化融入到专业教学和就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推动大学生真正成为未来创业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吴玉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困境和路径选择[j].教育探索,2015,(11).[2]王晓红.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有效机制的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3,(5).
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论文篇十四
【】随着我国现代化教育形式的不断转变,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都在积极的倡导教育改革。高校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在当前形势下的教育发展中,也应该积极的进行教学管理的改革创新。鉴于此,本文针对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措施进行了研究,首先进行了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分析,其次就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措施应用展开了分析,希望对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措施应用能够有所帮助。
【】高校;教育管理;创新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重要性保障,也是实现事物本质性转变的重要性因素,在今天的高校教育管理中,应该积极的将创新管理引进到现实管理中,并且在现实高校教育管理中,应该不断地探索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措施。只有保障了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措施应用能够满足现代化教育管理创新要求,这样才能全面的提升高校教育管理能力。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应该加强对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措施研究。
在当前形势下的教育发展中,都在积极的将创新性元素应用到教学管理中,在创新性元素的应用管理下,有效的提升了高校教育管理能力,在这种背景下,应该强化对高校教育管理措施应对研究,这样才能在研究中,及时的找到适合高校教育管理和发展的路径。从现今的教育形势发展来看,有必要对高校教育管理进行创新性研究。首先对高校教育改革创新是适应社会竞争力需求,同时也是满足教育发展的特色化转变需求,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有效的推动了高校教育管理的创新性改革[1]。其次高校教育管理改革是满足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在现代化教育发展中,由于教学市场的快速化转变,因此在这种情形下,有效的推动了高校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一)创建特色化教育培养模式
在创新教育管理措施实施中,首先要确立的就是创建特色化教育培养模式,只有保障在特色化教育培养模式的应用中,才能全面的提升教育管理创新能力。再教育管理的创新性探索中,应该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在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性发展中,应该将特色化管理手段运用到教育的管理中。另外在教育管理的创新性发展中,还应该将科学完善的教学评估机制进行完善,这样才能在科学的评估机制应用中,及时的将创新管理要素实施好。例如,在教学管理中建立完善的评估教学体制,要灵活的运用教学管理机制,这样才能在教学管理创新中有效的实施好教学管理创新。同时在教育管理创新评估机制的应用中,要注重对评估检查工作的清查,这样才能在评估管理清查中,及时的协调好相关的管理事项。进而在管理创新措施的实施中,及时的将教学管理水平提升上来[2]。
(二)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模式创新中,应该注重对教育创新管理模式应用的人才培养方式进行研究,这样才能在人才培养方式的应用研究中,及时的将相关的人才管理应用策略实施好,同时在人才应用管理策略的实施中,还能够进行专门的管理创新性元素构建。例如,在创新管理模式的应用中,将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推广,让学生自爱高校中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带入到企业中进行实践能力拓展,这样才能在实践能力和人才培养理论知识灌输中,形成一种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带动下,将能够实现教育管理的飞跃性转变。也能够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将校企合作作为高校教育管理人才培养创新性发展的要素去实施。
(三)高效的利用社会师资资源
随着我国现代化教育形式的不断转变,在这种形势下的教育发展中,要想保障教育管理能够实现创新,就应该在教育管理中,不断地完善教育管理的形式,并且要不断地将教育管理中的创新性要素完善[3]。例如,在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性转变中,积极的将社会师资能源引进到教育创新管理中。通过社会联合性培养输出管理形式应用,从而有效的提升高校学生管理的教学能力提升。比如,在实际教学管理中,聘请企业专家深入到院校教育管理中,进行专门的教育讲学,从而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开展中,能够让学生见识到很多在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的教学内容,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有效的拓展了学生学习的领域,并且在学生的教育管理发展中,及时而有有效的将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建设落实到教育发展中。因此在这种形势下的教育管理创新中,应该将社会师资能源引进到教育管理中,从而实现院校和社会联合培养输出人才模式。
综上所述,在现代化教育影响下,要想全面的完善高校教育管理创新,就应该在高校教育管理创新中,积极的对其创新模式进行探索。通过本文的总结,将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措施应用总结为以下几点:首先是要创建特色化教育培养模式,其次是要建立小企业联合培养模式,最后要高效的利用社会识字资源。只有在高校教育管理创新中,能够将以上几点策略处理好,这样才能全面提升高校教育管理创新能力。
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论文篇十五
初中学校的办学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技术型人才,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国家对初中教育越来越重视。要想提升初中学校的教学管理质量,需要创新其管理理念,探索出一套顺应时代潮流和符合自身情况的发展战略。解决初中教育教学管理问题,需要发扬其长处改善其短处,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原则,以科技发展为依托,在管理工作模式上进行改革。
初中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现如今,有的初中教育教学管理教学效果较为低下,课堂时间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学生在课堂中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古代教育学家孔子曾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教学主张,以及“以人为本”的教学主张。通过近些年的实践研究,下文将针对如何提高初中教育教学管理有效性作出如下的探讨。
(一)教学实效较低
初中教育教学管理是一种师生双方互动、并且相互联系的教学活动。在初中教育中,学生普遍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大多变现为学习成绩较差,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较弱,没有学习动力,学习方法不合适等多种原因。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出现在教育教学课堂上,往往会导致教师失去作为教师的教学热情,以其敷衍的态度来应付教学任务,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学习的厌恶感,从而导致初中教育教学管理质量大幅降低。
(二)教学效果较差
教师是课堂中重要的一个角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样的学生,如果让不同的教师教学,教学效果往往会是不同的。例如:有的教师缺乏课堂教学的教学能力,无法真实把握学生的需求,教师无法真正的了解学生,从而无法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得初中教育教学管理质量变低。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探索,如何努力让初中教育教学管理有效性达到最大化,如何使得课堂时间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并且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良好的课堂秩序是保障课堂高效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学效能。
1.防止学生做无关于课堂的事情。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一定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得学生更加积极的投身于课堂教学学习活动中去。教师应该正面引导学生,引导学生认真学习、积极向上,并且通过教学中自身语调的变化来调节课堂气氛,使得学生更加关注于课堂。或者通过进行分阶层教学以及分工合作完成任务的方式来让学生真正在教学过程中感受自身的存在感,真正做到有事可做。
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课堂的高效极大原因取决于教师对课堂的安排设计,因此要求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的编排并且减少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低效无用的教学内容。在上课前教师应该心中有数,随机应变,真正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高效的课堂。
将课上好是教师针对课堂而言的不可推却的重要责任之一。任何事情只要是用心做的都会有很好的结果,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最为饱满的热情、最充分的准备来迎接每一节课。面对学生应该用心对待,同时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勇于战胜困难,以一个榜样的形象来激励学生前行。懒惰是人类成功最大的敌人,懒惰的思想将导致懒惰的行为,懒惰的行为将带来极坏的结果。参与初中教育的学生往往素质各有长短,在面对这种情况下,教师要耐心教导,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用心的教师,教师应该从自身角度出发,改善自身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一个教师的职责。
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务必具备以下五种能力,即1.掌握并运用教材的能力,2.言谈的能力,3.了解学生以及其学习情况的能力,4.组织管理能力,5.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能力。教师能力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除此以外,教师务必注意以下两点。
1.提升课堂讲课能力。教师讲课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的目标是将枯燥乏味的课本内容变得更加的生动形象,以便于学生接受。在此之前,教师务必对教材内容有全面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取决于教师自身语言的运用是否恰当得体。
2.注重教育教学方式。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共同参与的过程,其本质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不应该主观的评断任何学生,应该积极与同学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内心的需求。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将学生视为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个体,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施教。传统的教学观念上将教师视为课堂的主体,即课堂的主宰者,这样观念是错误的,教师应该转变这种传统观念,从主宰者变为引导者,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生。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
在日常的班主任工作中,班主任时常会遇到这样的一些孩子,由于家庭、自身等各种原因,导致每位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也是不同的,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应该尽量改变这种现状,让每位学生都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可以让学生来充当小助手,参与班级的管理工作,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又能让学习氛围变得更加轻松愉悦。当然,班级管理工作是整个班集体的工作,每一位同学都应该参与其中,在班级中体现自身的重要性,发挥自己的能力,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
人们常说这样一句俗语:“跳起来摘苹果。”这句俗语告诉我们,在某些情况中,外界务必施加适当的压力,来使人接受训练,磨练人的意志。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有的学生往往有畏惧心理,面对人群有恐惧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主动的帮助学士走出困境,培养其自信心,促进其性格全面健康的发展。例如:在一些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可以任命一些不爱说话的学生担任班委,促使他们去和同学进行交流沟通,逐步培养他们,让学生的性格更加健康。
综上所述,初中教育教学管理是初中教育教学出路的未来发展的趋势,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应根据就业需要重点教学。而提升初中教育教学管理有效性主要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转变固有的教学观念、认真用心的进行教学活动。只要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意义上的提升初中教育教学管理有效性,才能最好最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最好的就业率。
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论文篇十六
——大学生创业创新服务实践报告
1001班 工学院 交通运输
一、实践调查时间:暑期7——8月份
二、实践调查对象:自主创新创业的大学生
三、实践调查方法:采访调查,问卷调查
四、实践调查人:张坤
五、社会实践调查原因:
社会实践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性的活动,是一个由学校向社会接轨的环节,是学校学习向社会工作转型的一大模块。搞好社会实践工作是很关键的,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从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他经历了无数可做的孩童时代,打扫学校里忙碌的学生时代,再到以后的社会工作阶段,而社会实践就像一个链子连着学习和工作。社会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
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社会实践可以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而且在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又加入了世贸,国内外经济日趋变化,每天都不断有新的东西涌现,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挑战,前天才刚学到的知识可能在今天就已经被淘汰掉了,中国的经济越和外面接轨,对于人才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习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
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中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
六、社会实践调查目的:了解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体会其中的艰苦与快乐,同时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使自己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为以后在社会中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社会实践调查内容: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毕业人数增多,最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压力更是空前增大。而且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完善,逐步生成了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从被服从变为自主选择,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有更高的素质来面对选择,迎接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显得特别重要。
我们大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有着蓬勃的朝气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精神。在学校里通过学习,也获得一些知识技术优势。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当代的学生创新精神得到了发扬,是他们有对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业挑战的信心和欲望,而这种创新精神也往往造就了大学生创业的动力源泉,成为成功创业的精神基础。
大学生创业的最大好处在于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增长经验,以及学以致用;最大的诱人之处是通过成功创业,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证明自己的价值。
大学生要想有创业能力,必须把握核心能力的如下特征:(1)价值优越性
一个企业拥有的核心能力应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核心能力的异质性决定了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和效率差异。
(3)不可仿制性
核心能力是在企业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积累形成的,深深地印上了该企业特殊组成、特殊经历的烙印,其它企业难以复制。
(4)不可交易性
首先要充分利用大学课堂,图书馆与社团。创业者通过课堂学习能通过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在创业过程中受益无穷;大学图书馆通常能找到创业指导方面的报刊和图书,广泛阅读能增加对创业市场的认识;大学社团活动能锻炼各种能力,这是创业者积累经验必不可少的实践过程。
做一些校园代理。大学生由于经验、能力、资本等方面都存在不足,直接创业存在很大的困难,既不显示成功率也低,而校园代理对经验、资金等方面一般没有太高要求,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代理校园畅销产品,积累市场经验、锻炼创业能力,做校园代理没有成败之分,对于大学生来说多多 益善,如果做的较好,还可以积累一定的资金,总之,通过校园代理可以为毕业后的创业之路准备必要的物质和精神条件。
大学生可以先就业、再创业。先就业、在创业是时下很多学生的选择。毕业后,由于自己各方面阅历和经验都不够,能够到实体单位锻炼几年,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再创业也不迟。先就业再创业的学生跳槽后,所从事的创业项目通常也是在过去的工作中密切接触的。而在准备创业的过程中,你可以利用与专业人士交流的机会获得更多的来自市场的创业知识。
创业,说得容易,但是做起来,比起就业来,创业反而需要更多的条件,因此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尤其对我国大学生而言,创业的能力和素质并非短期培训所能达成。有些素质甚至靠培训也很难达到,比如谋略、胆量,以及识人用人等,这些都需要长时间不断训练和积累。而我国相当数量的大学生从小就缺乏这方面的素质培养。创业的心理准备也是一个关键,许多大学生并不害怕自主创业,而是担心创业后很可能面临的失败打击。解决这一困境,从短期来说,要辅导选择创业的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大学生不仅需要明确自己是否适合创业,是否具备创业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还需要准确的定位、清晰的目标和合理的通道,确保创业在既定轨道上有序发展。从长期来看,还是要从小就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向英美等发达国家学习,这些国家都有从小学就开始的生涯及生计教育。创业从小抓起,未来才不至于彷徨。从近几年来的大学生创业现状看,我国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有这样一些明显问题。
第一,自从大学生接触并了解大学生创业以来,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激情逐渐增长,创业的速度,人数增加迅速。我国大学生创业欲望强烈,但实际参与创业的比例还是很低。
第二,在国内创业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从家教、零售、服务业等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即使涉及网络的创业者也都集中于一些不必进行产品设计、开发、生产的网站维护。
第三,大学生创业没有赢得社会、家庭、学校的完全认可和支持,明确鼓励大学生创业的高校、家长并不多。无论是向社会宣传创业的大学生还是向高校宣传创业的企业家都比较少,使得创业的舆论氛围不浓厚。
第四,大学生创业不同于社会人员创业的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创新性,大学生创业无论在资金、场地、经验等各方面都无法和社会人员相比,所以大学生创业要能走向社会,立足社会,就要在“新”字上下功夫,要走技术创新的道路。但是实践表明,我国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
第五,创业能力低。创业能力包括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社交沟通能力、风险承受能力、创新求变能力等,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虽然学校有很多的实践机会,但真正主动参与的少。如大学生假期的社会实践,大多数学生都是一走唱的形式来应付的,只要在鉴定书上盖了章就万事大吉。
第六,创业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目前,我国与创业相关的政策、法律、金融等设施不完备,特别是缺乏风险资金投入。由于大学生创业在我国的历史比较短暂,各方面认识不够,鉴于特定的国情,不能如英美等发达国家那样能够吸引一些风险投资家的青睐。
第七,系统化创业教育缺乏。虽然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意义有所认识,学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也有所了解,但学校的教育还是没有相应跟上,多电数高校没有开设创业教育的课程,绝大部分缺少系统化的创业教育体系。
因此,大学生创业必备硬件有:
硬件一:经验
一项调查显示,有四成大学生认为“资金是创业的最大困难”。的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金,再好的创意也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因此,资金是大学生创业要翻越的一座山,大学生要开拓思路,多渠道融资,除了银行贷款、自筹资金、民间借贷等传统途径外,还可充分利用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创业基金等融资渠道。
硬件三:技术
用智力换资金,这是大学生创业的特色之路。一些风险投资家往往就由于看中大学生所把握的先进技术,而愿意对其创业计划进行资助。因此,打算在高科技领域创业的大学生,一定要注重技术创新,开发具有自己独立知识产权的产品,吸引投资商。实践证明,鼓励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确实是解决就业难的成功途径之一。大学生创业成功,不仅自身不用再向社会索取岗位,相反会成为工作岗位的提供者,假如大学毕业生成功创业汇流成河,无疑可以大大缓解整个社会的就业难问题。
回到眼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发掘他们的创业潜力,需要学校和社会的教育与引导,需要政府施以制度和政策保障。在这方面,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地方政府一直都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对大学生创业也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放眼将来,如果我们将“创新创业”这一理念持之以恒地贯彻实施,让它在大学生、中学生甚至小学生心中就生根发芽,那么未来我们或许会看到不少类似微软、戴尔、谷歌的成功企业在中国遍地开花。
八、社会实践调查感想:
在学校,理论的学习很多,而且是多方面的,几乎是面面俱到;而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书本上没学到的,又可能是书本上的知识一点都用不上的情况。虽然大学生生活不像踏入社会,但是总算是社会的一个部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毕竟,4年之后,我已经不再是一名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分子,要与社会交流,为社会做贡献。只懂得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及的,以后的人生旅途是漫长的,我们上学,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为的都是将来走进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应该在今天努力掌握专业知识,明天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通过这次社会的实践,我学会了自立,懂得了团队在工作中的作用,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我会以此为起点,以后更加勤奋学习,锻炼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努力提高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知识的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犹如人的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大学生,应该懂得与社会上各方面的人交往,处理社会上所发生的各方面的事情,这就意味着大学生要注意到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必不可少。
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这次亲身体验让我有了深刻感触,这不仅是一次实践,还是一次人生经历,是一生宝贵的财富。在今后我要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磨练自己的同时让自己认识的更多,使自己未踏入社会就已体会社会更多方面。
大学生创新创业问卷调查
5您认为创新创业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多选)()a、领域知识积累 b、社会经验能力 c、良好的心理素质 6如果您在进行创业,那么您创业的目的或者动力是什么?()a赚钱 b积累经验 c成才的一种方式 d.解决就业 e.想自己当老板 f其它(________)
7您有创业的想法,是来源于()
a.家庭影响 b.朋友影响 c传媒影响 d其它_____ 8如果您在一次创业中失败了,你会()
11您认为政府在大学生创业方面应该做哪些扶持?()a.创业基金支持 b.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服务机构提供服务c政策支持 d.宣传鼓励 e.政府不应该扶持,不应再出台过多的这类政策,使大量大学生盲目地选择创业而荒废学业 f.其它___________ 12.面对当今就业问题,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自主创业,您对这种创业采取何种度?()a.迷惘,感觉创业离自己很遥远 b.自信,认为自己有潜力,寻求机会 c.没兴趣,觉得就业比较安稳 d.想自主创业,但具体过程了解甚少 13.创业取向方面,您选择该项目的考虑因素是?()a.和自己专业较对口或相关 b.该项目往后的发展趋势 c.依照自己兴趣 d.无所谓,抓住机会就好 14.大学生创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你认为比较重要的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