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散文读后感(汇总21篇)
通过读后感的写作,我们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记忆,提升学习的效果。写读后感时要注意节奏的掌握和感情的把握,以使文章更加饱满和有感染力。在下方是一些经典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一起来读、一起来思考。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篇一
《冯骥才散文集》是由多个散文组成的。
《书桌》这篇文章中,书桌记载了作者多年的记忆,从开始写字,就在这桌子上。书桌上净是些小划痕。一次作者捣恶作剧,当众受罚,自尊心受不了,在书桌上写李老师是狗,认为给自己报了仇。认为很神气。长大后,却感觉有些不光彩,有愧疚心情。有次,有些人说要砸烂旧世界,把家里的东西都破坏了个遍,也把桌子砍下了一块挺大的木茬。作者过去生活的一切,快乐和幸福,忧愁和不幸,都留在了桌子上。
《白发》这篇文章讲的是,作者发现周围的人,都在自己不留意间,渐渐有了白发。让作者感到凄然,无可奈何。后来作者在一位老这的开导下明白了:孩童有幼稚的美,青年有健壮的.美,中年有成熟的美,老年有恬淡自如的美。这就像大自然的四季——春天葱茏,夏天繁盛,秋天斑斓,冬天纯净。各有各的美感,各有各的优势,谁也不必羡慕谁,更不能模仿谁。生而尽其动,死而近其静。
冯骥才的语言让人感到亲近,朴实,每篇散文,都蕴含着道理,引人深思。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篇二
读刘墉的《刘墉励志散文集》,如纤纤细手拂过平息的琴弦,心久久不能平静。
读刘墉的作品,就好像冬天靠着火炉,手里捧着一杯暖茶;读刘墉的作品,就如同炎热的夏日经过雨的洗礼;读刘墉的作品,就仿佛躺在草地上享受暖春的日光。
在他的世界里,他永远都是善解人意,他永远都是和风细雨,他永远都是那么敏锐机智。他会抚慰你不平静的心,平息你心中膨胀的怒火。有人说,读书是一种享受,我倒觉得读刘墉的作品却是灵魂的涤荡,心灵的重塑。
在刘墉的书中找不到李白的洒脱,也没有杜甫的沉郁,更没有张爱玲的慵懒。它如同一位圣人,永远平静、豁达。
他告诉我,人要面对自己;
他告诉我,人要肯定自己;
他告诉我,人要挑战自己。
“我做到了,我终于不再懦弱,我终于不再浮躁,我终于能够重新接受挑战!当我重新披上铠甲开始前进的时候,我知道,属于我的‘经典时刻’,就要到了!”刘墉就是这样,简单的话语,朴素的风格总给人无法预料的感动。
我其实很平凡,平凡的很像江海中的一滴水,大地上的一粒尘埃;我是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最简单的人,是善良的人们给了我如此的——这是刘墉说的。
每个人都平凡,每个人都普通,可当我们跨过自己弱点这道难关,拥有平和时,那就变得特别,就像刘墉。——这是我说的。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篇三
《郁金香》的故事并不复杂,一如张爱玲过去的作品,在新旧杂糅掩映之中,展开旧式大家庭衰微的背景之下,两个少爷宝初、宝余与丫头金香之间的或明或暗,或轻薄或深婉的关系。情节看似单纯,但是结构非常讲究。作品以金香推门亮相始,以宝初的凄然回忆终,金香仿佛迎面而来,转身远去。在人物关系的发展中,可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作品开头写宝余狂追金香,使人误以为是要写金香与宝余之间的纠葛,并引出宝初与阎小姐之间的恋爱,然而山重水复之后才发觉金香爱的是宝初,而宝余最终与阎小姐成了婚。作品前半部分节奏缓慢,极力铺陈旧家庭中两三天间的日常生活情态,交待错综的人物关系。后半部分节奏骤然加快,倏忽已到中年。这种节奏类似于《金锁记》。后半部宝初渐成主角,金香等人退出画面之外,成为侧写的对象。结尾处,宝初与金香之间本有重逢的机会,然而在拥挤的电梯里,只听到别人喊她的名字,却无法分辨她的.身影,两人擦身而过但却并未谋面。这与《红玫瑰与白玫瑰》结尾写振保与娇蕊在公共汽车上相遇的情景大异其趣。作品故事虽然简练,但是线索明暗交错,起伏有致,充分显示了张爱玲结构小说的才华。
作品中三个最主要的人物宝初、宝余兄弟和金香之间的三角恋关系,从框架上看多少有点《边城》的味道,然而内涵是迥然不同的。宝余是张爱玲笔下最擅长的花花公子形象,是那种既轻佻又世俗的角色。宝初和宝余同是庶出,但是同父异母。由于母亲早逝,宝初由宝余的母亲养大,并一起寄居在宝余的亲姐姐阮太太家里。这样的成长环境养成了宝初沉静、忧郁的性格,读后感《张爱玲《郁金香》读后感》。与宝余对金香的轻浮举止不同,宝初是认真的,含蓄的。他尊重金香,爱护她,但他的爱是有限的,也是软弱的。
对浪漫爱的拆解,尤其是对男性爱的怀疑一直是张爱玲早期小说的主题。只有到了《多少恨》《小艾》以及《十八春》(后改写为《半生缘》)里,张爱玲才渐渐露出温情的面目。而这篇写于1947年的《郁金香》,通过宝初对金香的感情描写,透露出刚刚经历感情创痛的张爱玲对爱情的怀疑。作品写宝初出门的时候,金香将一个精心缝制的小礼物悄悄装到他的口袋里:一个白缎子糊的小夹子,缎子的夹层下还生出短短一截黄纸绊带,是装市民证和防疫证用的。金香设想得非常精细,大约她认为给男人随身携带的东西没有比这更为大方得体的了,然而宝初并未珍惜,反而心里有点鄙夷、轻蔑,觉得这东西看上去实在有一点寒酸可笑,也不大合用。而且每"一看见,心里就是一阵凄惨"。可是"怎么着也不忍心丢掉它",于是故意夹到书本里,让人家去摔掉它罢。这个看起来温文稳重、诚挚内向的宝初对金香的爱不过如此!陈子善先生说宝初的身上有《半生缘》里沈世钧的影子,我觉得从沉静、平和的性格来看自然相像,然而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张爱玲前期作品的爱情描写,多的是现实利益的斤斤计较,少的是花前月下的浪漫诗意,然而却不能说她是个爱的虚无主义者。她笔下的女人多少都带点怨女的气质。在男女爱情的"两个人的战争"中,女人往往是失败者。她们付出的感情总比男人多,对爱情的期待总比男人高,如葛薇龙之于乔琪乔,曹七巧之于姜季泽,王娇蕊之于佟振保,而金香之于宝初也不例外。从老太太的嘴里,我们得以约略了解金香后来凄苦悲惨的生活:嫁人,生孩子,男人待她不好,还不给她钱,她只能出来找事情做,养活两个孩子。读到这里,一个身份卑微的女子在艰难的生活中辛苦辗转的身影闪现在画面之中,一种郁郁苍苍的身世之感漫上心头,留给我们无限的叹息和惆怅。这时候,我们才真正领略到这篇小说题目的深长意味:"郁金香"原来是要把郁和金香拆开来读的。金香带着青春活泼的气息扑面而来,却连一个匆忙落寞的身影都未及留下。张爱玲又一次将她的"荒凉"抛洒在我们对"郁金香"的华丽想象之中。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篇四
尽自己所有的历练,不卑不亢,经营好事业、家庭、照顾好老人孩子,把一份责任扛着肩上,支撑着亲情,抵抗着压力稳步前进。
但是中年人的沧桑中,总有一种无言的伤痛,有一种始终过不去的坎。目送生命的逝去,目送生命的远行,却只能目送,无法挽留。更伤心的是那一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正如龙应台在《目送》中写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
看完,我不禁泪目了,因为“目送”两个字太过沉重,从而让我们学会了珍惜每一次遇见,感动于每一次花开的美好,收藏每一个的温暖的瞬间。
也学会享受生活,感受生命,品味人生,无论是缠绵忧伤,还是寂静孤独,都会让自己学会淡然。
只是希望在岁月的碾转中,在季节的更替中,不要再有太多的百转千回,在人生的旅途中,懂得珍惜拥有,在无奈和沉默中保持理智,因为我们已经到了输不起的年纪。
中年不易,且行且珍惜,让我们在平淡时光里,走过人生的春夏秋冬,在余生的岁月里,享受一份岁月安然,时光静好。
也一直相信:“你若盛开,清风自来。”愿我们在未来的日子,想要的都拥有,得不到的都释怀。
因为,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愿中年时光,守护一份云水禅心,只闻花香,不言悲喜。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篇五
时不时翻开这本书,这些文字总是需要慢慢的品味,总有一些文章读起来优美,可我读了半天也不明白写了什么。
然而,我止住了。我细读着《真诚相待》这篇散文。
看着这个题目,我会认为这是一篇很深奥的文章,没想我读起来这么易懂。
作者去参加朋友的葬礼,想起了他和朋友以前在一齐的日子,认为以前是多么完美,可此刻却什么也做不到。最终,作者提唱起大家好好珍惜此刻的时光,因为过了几百年后,这些都是不可得的了!平常我还曾抱怨那里不好,那里不好,此刻想想,过了那时,那些都是我永远无法挽回的好机会、好时光。以前,我总喜欢以光似箭,日月如梭来作为作文的开头,那是都是傻子,完全不明白这光阴怎样就如箭?这日月就如梭了呢?我甚至还不明白”梭“是什么?我真笨,直到大了才明白时间真的'不等人,世上真没有后悔药!
作者说:大口大口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吧!因为在百年后,就再也闻不到了。那时,就觉得空气原先是如此甘甜,他又说道:好好品味这浓香的咖啡吧!因为百年后就喝不到这样好的咖啡了。我也有看法,珍惜好此刻与同学间的友谊吧!因为在几十年后,就再也无法像今日这样亲密了,珍惜好与父母的时光吧!因为在数年后,就再也无法天天陪伴爸妈了。真的,我此刻异常后悔,有时一人想想往年的事,我恨死自我了。
在小学,我幸运的与全班成绩最好的女同学成为了朋友,我们的性格不是很像,那时她很外向,我很内向,可是我们有着同的爱好与观点,课间时常看见我们俩在位子上游戏,体育课上,也就经常看见我们俩在那打闹,玩得不亦乐乎。可是我厌恶她的自大与骄傲,她厌恶我的不进取与计较,我们有过争吵有过冷战,可是我们分开了,我们比冷战的冷战还要糟糕,一个星期看不到对方一面,我们离的很近,她在四班我在十班,却不能亲切地喊对方一声。或许我们真的很傻,仅有当在真正失去对方时才明白,才明白什么是珍惜,想着我们一齐说悄悄话,一齐玩捉迷藏,一齐画小人画,一齐看男生打架我们却心灾乐祸。此刻,我又是多想拨动闹钟,回到以前,我们欢乐却没有冷战与争吵的生活,可在枯燥的初中里连影子却没出现。
妈妈爱我,有时溺爱,可是妈妈也有误会我的时候,我很生气,动不动就发脾气,可是我厌恶我自我,我不该那样说话,那样妈妈会很悲痛,我又是倔脾气,有时也忍不住顶两句,妈妈在冬天总给我买那买这,我说你老别我买呀!自我厚衣服还没几件,可她说大过年的,小孩子不穿好点怎样行,我好的东西永远比妈妈多。有一次,她也帮我买了好几双漂亮的袜子,我再次说明不要光给我买东西,可妈妈却说,你穿我给你买的新衣服,不就是几双袜子吗?你穿着,我穿你穿旧了的!妈妈冷的生病了,每一天还要管我这的那的,等我离开了。妈妈,我到哪找这么好的妈妈?有时我还那样气妈妈,太不像话了,或许要等以后才明白什么叫珍惜与妈妈在一齐的时光吧?我此刻只是努力地做着,不让妈妈失望!
真的要更真诚的相待,我的人生难得,因缘难遇!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篇六
想想我们的教育,在每个孩子的成长路途上需要我们家长给予多少扶助,在背后付出多少努力呀!身心健康、懂得感恩、听写全对、诵读美妙、书写工整、口算准确、表达清楚······孩子的全面进步一定是在我们——作为孩子成长引路人的坚持陪同下才有可能实现的呀!也许,很多时候,我们都应该好好反思自己,在孩子学习、生活中,我们真正认真地投入了多少力气。
转瞬之间就是半期了,一晃孩子们很快就要跨入二年级了。在接下来的半学期,我们又该怎样陪伴孩子一同走过他们的一年级时光呢?记住:你放进去多少力气,它就会忠实地反映出多少成绩。钢琴如此,何况孩子。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篇七
雪小禅说:“一个人看透人世间是荒凉彻骨的,看清人生是满目疮疤的,如果心底间还有永远在的善良和温暖,她一步步走下去,看到的风景仍然是明亮的。”
人到中年便是如此,一个人坐在秋的午后,阳光落进窗子里,看时光安静地流淌,用一杯茶与秋色对饮,感觉出几分温暖,心境诗意,生活安逸闲适。
忽然觉得,秋天的风触动心弦,原来,美好的生活,会给人不一样的感觉,岁月的流逝竟然慢了下来,所谓的时光静好,只剩下温柔,沧桑与变迁都变得如此缓慢,仿佛时间都已经禁止了,年华都忘了老去。
在这个秋季,能够远离浮躁与喧嚣摈弃纷繁与嘈杂,让躁动的心,浮躁的心情安静下来,时光静谧,生活安闲,真是一种岁月静好了。
我觉得中年人是最懂生活的,平凡的生活,恬淡的日子,总是中年人的最爱,淡然的情怀,不愠不火,不急不躁,就如一股小溪,穿行在山野,清流浣花,山林幽静,少了瀚海烟波的沧桑,而多了几分空灵与悠然。
此刻,我坐在秋光里晾晒自己,用喜欢的心境与面对简单清澈的时光,手边一杯清茶,耳边禅音一缕,目光所及之处,任所有的繁华,随季节辗转成萧瑟,随风中落叶蹁跹而过。
就这样偷闲半日,不动声色地,等阳光再暖一点,任岁月的风吹干了往事的水墨,在生命的笺纸上,露出泛黄的记忆,把一份中年阑珊的斑驳,跌落在生活的光影里。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人生岁月,时光流逝,任凭你如何不舍,也只能让它无情地流走,看着它头也不回,消失在远方。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篇八
在暑假中,我读了《朱自清散文精选》,透过这本书,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视窗。我沉醉于其中,朱自清用他唯美的笔调描绘出了一个完美的意境,不论是美景还是一切生灵,在他笔下,都显得格外生动。
我特别喜欢的一篇文章就是《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所以,当一个人的生命走到尽头时,就会加倍地珍惜仅剩的时间,因为,他知道,他已经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了。“时间就是生命”,这是一句真理名言,在朱自清的笔下,就更衬托出了它的价值。
朱自清的文字不仅包含深刻的道理,而且还十分优美,他对景物的描写可谓是淋漓尽致,仿佛可以活生生地展现在你的眼前了。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篇九
因为竹久梦二,我知道了酷爱他作品的丰子恺,想当年,丰子恺买到《春之卷》,对他的作品爱不忍释,为了收集到《春》《夏》《秋》《冬》四本画集,他花了许多时日,最后让朋友从东京转送到上海,这其中辗转曲折,这股锲而不舍的劲头,让我记忆犹新,甚至当初看他写的《阿咪》时,与猫的点滴过往,也让我很深刻,作为中国文学大师,他热爱生活,热爱绘画,对我而言,他就是一个真性情的化身。
记得在《艺术的逃难》中,家人曾反对他画图,但是他说,“‘文革’中我承认我的画都是毒草,然而世间有一种人视毒草为香花,什袭珍藏。对此种人,我还是乐意给他们珍藏。”他或许在众人眼中是异类,但如今在我们眼中,是如此的与众不同。
朱光潜曾说丰子恺的性情向来深挚,待人无论尊卑大小,一律蔼然可亲,也偶露侠义风味。记得他看到一群学生在校园看抗日宣传画展板前能咯咯发笑,能镇定自若的说妇人头颅被炸,他是失望的,他内心痛斥着国人的麻木,他希冀人有“同情之心”甚至是“童真之心”,当一个人的疾呼找不到共鸣,他会渴望寻找放逐心灵。
丰子恺也许在国人眼中,是很光鲜的,他的名号很多,比如现代散文家、画家、文学家、艺术教育家和翻译家。作为一个文艺大师,他的成就可圈可点,但是在我眼中,因他有多舛、无奈的一面,同时他也有独立的一面。
这本新版丰子恺散文,收录了四章内容,从《带点笑容》到《山水间的生活》从《不惑之礼》到《我的苦学经验》,这里有不少经典旧作,如《儿女》《给我的孩子们》等。这本书里不仅有他的作品30篇,还有不少他的插画,编辑的用心之处,随处可见。
当然,这本书里的散文,笔调散漫,却自带一种天然之气,在《带点笑容》中,他曾说,我并不主张照相时应该板脸孔,也不一定嫌恶装笑脸的照相。但觉照相者强迫镜头前的人“带点笑容”,是可笑的,可耻,又可悲的。
丰子恺常常会在自己的文中,透着自己的主观思想,他既有叙事,也有抒情,比如《惜春》中,他写道,我也曾经立意要不费时间,躲在床角里不动。然而璧上时辰钟“的格的格”地告诉我,时间管自在那里耗费。于是我想,做了人真像“骑虎之势”,无法退缩或停留,只有努力地惜时光,积极地向前奋斗,知道时间的大限的到来。
丰子恺是很感性的人,他的文笔很细腻,也许初看,会觉得他很随意,但是细看,就会发现他条理清晰,对自己所感,都会徐徐道来。
他是一个用心过生活的人,在他眼中,猫是家人,他的孩子是他的伙伴,一年四季,都是他的灵感来源,但是他也有甘苦悲欣之时,他说,我的年龄告了立秋以后,心境中所起的最特殊的状态便是对于“死”的体感。
作者的文章,鞭辟入里,字字深得我心,也许很多事情,在我们看来是很细微,但是细微之处见真章,他的感性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文字是一个人的心声,我看见童真的丰子恺,他是单纯世界里,难得的单纯人。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篇十
寒假,我正觉得无聊,就拿起了一本冰心散文《寄小读者》来读。读着读着,我感到十分感动。冰心的母亲逝世,今天整整了,年年日日,她不敢任自己哀情的奔放。今天却要凭着“冷”与“静”,来细细的忆念她至爱的母亲。
嗯,母爱确实很伟大,不能为了一两件小事而与母亲争执;不能忘恩负义;更不能去惹母亲,去做不该做的事,要明白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母爱犹如一片天空,母爱犹如一个“避风港”,让我们向冰心奶奶学习,珍惜母爱,回报母爱,赞美母爱!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篇十一
上海,这座在几十年前就早已以繁华享誉全国的大都市拥有着一种光怪陆离的神秘气息,在这里的人,都被一种名唤做“欲望”的力量所驱使着,极力地追求著名与利。也正因为它这种纸醉金迷的朦胧美,才孕育出了张爱玲这样一位下笔浓墨重彩的作家,这里五光十色霓虹灯下的生活就是她创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在这座高楼林立的城市里,却有这样一位作家用他灵动优美的文字奏响了一曲闹市之中的天籁。他,就是赵丽宏。
他确实是在上海长大的,这一点不容否认,而他的文字却像一泓深山中的清泉,平淡而隽永。他极力追求美的感受却不矫揉造作,与张爱玲的浓墨重彩相比又是另一种平淡的美。
童年时期的赵丽宏经常在家门外的一条河流中凫水嬉戏。每当他从水中探出头来时就会望见对面城楼上所雕刻的石像。灰蒙蒙的石像给了幼小的他一种心灵上的震撼,连他自己也说不出来那是怎样的一种触动,只觉得那棱角分明线条流畅的石像所带给他的一种莫名的威严的感受便是所谓的“艺术”了。艺术的种子也在这时播种在了这个幼小孩子的心田里,日后竟出人意料地长成了一棵参天巨树。童年时期的赵丽宏其实与我们并无两样,他亦和我们一样喜欢幻想。他总是喜欢在夜阑人静之时望着头上的天花板,将上面红红绿绿千奇百怪的菌落想象成各种稀奇古怪的形象,这或许也是他日后能写出许多有趣的童话和小说的原因之一吧。
也许是厌倦了上海的繁华与喧嚣,赵丽宏之后便开始四处旅行,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游览了无数的醉人美景,也写下了许多清新脱俗的文字。跟随着他的文字,我赏阅了黄山在风景区之外的动人美景,也为他与那只本要杀掉做成晚餐的小狗的故事而泫然……我仍是不敢相信这些追求自然与本真的作品竟是出自一位上海人之手。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没有任何做作的雕饰,文章浑然天成,如行云流水一般。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篇十二
“……一只小鼠,悄悄地从桌子底下出来,慢慢地吃着地上的饼屑。这鼠小得很,它无猜的,坦然的,一边吃着,一边抬头看看我——我惊悦地唤起来,母亲和父亲都向下注视了。四面眼光中,它仍是怡然不走,灯影下照见它很小很小,浅灰色的嫩毛,灵便的小身体,一双闪烁的明亮的小眼睛。”
从冰心写的字里行间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只很可爱的小鼠,仿佛要忍不住想去静静地将它捧在手心,细细地去观赏。若在平时,我们看到老鼠的时候,绝对不会起一丝的怜悯之心。但是那只老鼠是多么地小。我想象着:在面对这一只小鼠的时候,我的心跳加速了,老鼠在我的概念中是不好的,但它有那么小,这还只是一个刚到世界不久的小生命。读着冰心的文章,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我仿佛看见了生命在字里行间欢快地跳动着。
“小朋友们,请容我忏悔!一刹那我神经错乱地俯将下去,拿着手里的书,轻轻地将它盖上。——上帝!他它竟然不走。隔着书页,我觉得他柔软的小身体,无抵抗地蜷伏在地上。”
那只小鼠的生命,就像是一颗流星陨落到地上一样,是那样地短暂,但是它却那样地从容,仿佛就是目睹了自身死去的一个全过程,我想这应该是一次痛苦的经历。每天在我们的脚下,有无数小生命也正进行着它们有滋有味的幸福生活,但是它们太渺小了,以至于我们看不见。于是每天就有许多的小生命在我们的脚边,静静地躺了下来。我记得,曾经发现过一只粉绿色的蝴蝶,它大概是受伤了,用力煽动着健全的翅膀,想努力飞起来,但是它始终没有成功,只在我的脚边像画圈似地动着。我蹲下身子,看着这只挣扎着的。我伸出了手,拎起它的一个翅膀。我感觉到它更加用力的扑腾,它想要从我的指间逃走。我感觉到它的翅膀如丝绸一般的滑,但仿佛比一张最薄的纸还要薄,好像我稍一用力,那蝴蝶的翅膀就会断似的。那只蝴蝶在拼命挣扎着,仿佛我的手是魔爪一般。在阳光下,我看见它的翅膀上飞泻下来的粉沫,随风飘走。我感觉到那种生命在我的指间跳动,在挣扎。
它仍然用着那不经打的翅膀抵抗我手指的巨大的力量,仿佛就像一只白兔要推开沉重的门一般。而此时,我已感觉到,那只顽强的蝴蝶已飞进了我的心中,在我的心中挣扎。我的心仿佛隐隐作痛,那生命里仿佛让我变地那么得渺小。我仿佛再也经受不住它的生命力了,我跑到门外,将它放在了草丛里,它仍在草丛里翻腾,发出“?”的响声。让我为之惊叹不已:生命是多么伟大。我想着:要是我当时没有将它抓起来,它也许就飞起来了,它那翅膀细小的鳞片就不会掉落了。我看了看指上那滑滑的粉绿色的粉沫,此时它们仿佛已经层层包围住了我的心。微风吹来,我仿佛闻见有阵阵的清香穿来,也许这就是蝴蝶独有的香气吧。我原本想着:蝴蝶就像是骄傲的王后,总是拒人于千里之外,只让人们看到它妩媚的掠影,只让人匆匆看一眼它华丽的服装。但那只粉绿色的蝴蝶让我对此大大改观了。也许在经历了许多的磨难之后,它们才登上这至高的宝座。而那只小鼠,它被压在了书本之下,它瘦弱的生命经不起一点儿风吹雨打。这也就是生命吧。
“一声喜悦的微吼,虎儿已扑着它,不容我唤住,已衔着它从空隙里有钻了出去。出到门外,只听得它在虎儿口里微弱凄苦的啾啾地叫了几声,此后便没了声息。——前后不到一分钟,这温柔的小动物,使我心上飕地着了一箭!……安息的时候到了,我回卧室里去。勉强地笑,增加了我的罪孽,我徘徊了半天,心里不知怎样才好——我没有换衣服,只倚着床沿,伏在枕上,在这种状态之下,静默了有十五分钟——我至终流下泪来。”
如何去像别人道歉,这我们都会。但惟独面对那小鼠,我们静默
了,仿佛已无话可说,我们该如何去面对那小生命?那小鼠只有那么小,小得如水做的一般嫩。那生命如一颗被烧毁的小陨石,消逝在了地球上。让我不禁想去待在暗黑的房间中,默默地流泪。生命是多么得脆弱。
“至今已是一年多了,有时读书至夜深,再看见有鼠子出来,我总觉得忧愧,几乎要避开。我总想是那只小鼠的母亲,含着伤心之泪,夜夜出来找它,要带它回去……”
面对小鼠,冰心奶奶十分得愧疚。让我在感动之余,又想起了一件事:
来越远了。我想着:如果我帮他们捡了,也许那小女孩的表情就会是灿烂的,而不是埋怨的。如果我帮他们捡了,也许我的心情也就是轻松的,一天的心情也就会更加好。但是我没有,这是多么简单的一件事情,而发生在我的身上,我去犹豫。事后,我经常问自己,这件事有那么难吗?我竟然犹豫不绝。我甚至觉得我应该去嘲笑自己决定的这一件事情。
碰到这样的事情,有的人会毅然决定,马上走过去帮他们。有的人会视而不见,继续走自己的路。而我却是想起帮助他们,但最后还是走开了。就像脑袋里有一个恶魔,它正驱逐着天使的到来。我有些后悔没有去帮助他们,虽然我与他们没有什么交情,但对于他们,我仿佛总有一种歉意在里面。我想我需要更多的爱来补充我的心灵。
爱就像是雨露,浇灌我们心灵的种子;爱就像是小船,我们乘着它乘风破浪;爱就像是翅膀,我们拥有它,就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爱是生活的信念,因为有了爱,我们幸福地活在了这个世界上。以爱作为我们生活的信念,去感恩生活。感谢父母给予我们的父爱、母爱;感谢朋友给予我们真挚的关爱;感谢陌生人在我们困难的时候向我们伸出了爱的援助之手……因为爱是我们需要用一生去体会的情感。用双手轻轻地放在胸口,你感觉到了吗?这是你的心跳,是你的生命,是你的爱。爱就藏在你的心中,爱是生活的信念,是一生都陪伴着你。
忘川飞渡,逝水流年。
在爬满甲骨文的钟鼎之上,读您童年的灵性;在布满烽火的长城之上,读您青春的豪放;在缀满诗意与科学的大地之上,读您壮年的丰稔。如今,一缕华夏风,为奥运增添风情,听那问候如潮,看那自豪笑脸,温暖八方高朋。“水立方”的一池清水净括一片蓝天,雄伟“鸟巢”竞放科技芬芳!一管羊毫饱蘸13亿人的智慧,一撇一捺当惊世界殊!
祖国,走过流年逝水!在圆明园烧焦的废墟之上,我看到的是一摊血;在“致远舰”的残骸上,我看到的是一团未熄的火,在南京大屠杀的纪念碑前,我呼吸到的是耻辱啊!但我的祖国!您没有沉没,在亚细亚的东部,您用宽厚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将炎黄子孙揽于怀中,用茅草和土砖修复残缺的岁月,用野菜和稀粥喂养饥饿的生命。国父孙中山,在黑夜里开始运筹治国方略;毛泽东,在贫弱的土地上,支撑民族的骨骼与脊梁;邓小平,炯炯目光中流露出钢铁般的意志,指引多灾多难的您,从世纪的风雨中神奇地走过!走过!
沿着黄河与长江的源头,漂流而下,过壶口,闯关东,走三峡,奔东海。在河西走廊,华北平原,我看到您风雨兼程的超越;珠峰上奥运的圣火温暖了千年的积雪;草树密匝的西双版纳,椰风氤氲的海南琼岛……都在述说您的崇高与巍峨……尽管,还有辍学孩子渴望的目光,还有下岗工人无奈的诉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让您心殇,让您流泪,但这更加让您感到生命的伟大,人性的光辉。
余光中先生说:“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是的,我们以《诗经》为歌喉,以《论语》为节律,以《橘颂》为音韵,吟唱您历史恢宏的岁月;我们以古风与乐府、律诗与散曲,以京剧与楚歌、梆子与鼓词,吟诵您壮丽如画的山河。我们以岳武穆的一曲《满江红》,以文天祥的一腔《正气歌》,以鲁迅的一声《呐喊》,以朱自清的一道《背影》,唱响您不屈的尊严与神圣。用心敲响编钟,于是那浑厚而清亮的音韵,穿越五千年的岁月,在河之洲,水之湄,山之阳,海之滨,泛起层层涟漪,响起阵阵回声,在亿万炎黄子孙的心中凝结一个主题:祖国,母亲!
祖**亲,您一定记得瞿秋白手中的那束野花,方志敏身上的那份清贫,赵一曼骨骼中的那股坚贞,杨靖宇腹中的那些草根,刘志丹胸前的那块补丁,刘胡兰就义时的那枝红梅,焦裕禄窗前的那盏油灯,孔繁森雪原上的那串脚印!那么就让我们用野花、清贫、坚贞、草根、补丁、红梅、油灯、脚印编织成的交响乐,唱响您的坚韧与顽强,唱响您的灵魂与精神!
黄河雄、黄山壮、长江长、昆仑莽。万里山河浩浩荡荡从**前走过,那是雷锋的兄弟,那是任长霞的丽影,那是中华民族最壮美的方阵!仰望蓝天,“神舟飞船”,太空穿梭;俯瞰大地,三峡工程,天路神奇。
亲爱的祖国,五千年的蕴涵和积淀,60年的扬弃和继承,30年的改革与发展,一个东方巨人,做到了可以说“不!”您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和平与发展是您的心声!您不卑不亢不躁不惊,以坦荡豁达和深邃、闲静,阔步迎接一个又一个黎明!
祖国,亲爱的祖国!让我们以采薇采茶采桑的手编彩织锦,让我们以喊江喊海的喉咙,在阳光明媚的早晨,唱响国歌和飘扬的五星红旗,唱响千百年来澎湃的激情。
瞧,细雨如烟的春天,燕子在风中飞来飞去。听,阵阵煦风送来了激越悠扬的歌声:“在爱里,在情里,痛苦幸福我呼唤着你。/在歌里,在梦里,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纵然我扑倒在地,一颗心依然举着你。/晨曦中拔地而起,我就在你的形象里。/……”
一直不觉得写出点值得留下的文字是提笔或者打开文档就可以完成的,至少我是这样的,需要有心情,有环境!
几天前,朋友借了本书给我,《最美的散文》,说拿去看看,没多想,想谢绝,但无意随手翻开,前言让我改变了主意。开篇就写到:当你久处于城市的喧嚣繁杂,长期面对学习和工作的压力时,你总会感觉到身心疲惫。如果此时,你能捧起一本散文,沏上一杯清茶,静静的赏读几页,感悟生活的真谛、陶冶性情、舒畅胸怀……遂决定,拿走,想找个合适的时间,安静的去赏读。
我觉得自己也是个很名副其实的宅女,周末,如果没有事先安排好要出门做什么,一般我都睡觉,很虔诚的睡觉,不把吃饭提到日程中的那种,除非饿醒了,就着豆浆牛奶吃点面包然后继续,了解我的人都知道,周末我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睡觉。今天彻底睡醒应该是在下午4点,打开电脑放上音乐,泡一杯花草茶,依靠在枕头上,翻开了《最美的散文》。
一百篇经典中,有一些都是小学和中学时课本上学过的,题目还很亲切但内容确实不记得了,我想,也许还能通过这些文字找到点孩子时候的回忆和心境吧。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是许地山的《落花生》,现在看起来短的可怜的文章,在当时读起来还真是个大工程,最经典的话现在需要细细品味:“花生的用处固然很多;但有一样是很可贵的。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挂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的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里,等到成熟,才容人把他挖出来。你们偶然看见一颗花生瑟缩的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
还有冰心的《小桔灯》《寄小读者》;朱自清的《背影》;胡兰成的《陌上桑》;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物是人非了,不过还是能带给我一些宁静和思考的,恩,再来一杯茶。
张晓风的散文集《从你美丽的流域》收了许多写儿女情长的篇什。从写作题材而言,张晓风跟其他女作家没有任何不同,爱情、亲情、友情几乎就是她的全部。可是当她起笔运笔,便完全超越了普通女人的情感。《母亲的羽衣》开头描写的是一个温馨场面,女儿入睡前,搂着母亲的脖子问:“妈妈,你是不是仙女变的?”接下来,甜蜜中有了感伤,再往下,又有了沧桑——世间每一个女子,究竟如何藏起羽衣,从仙女隐忍为平凡的母亲?张晓风写得极美,又极沉重,仿佛知悉世间所有的秘密。张晓风似乎有一种本事,再普通的物事,她总要忍不住翻过来,看看背面,甚至要透过经脉纹路去看它们在几千年前的模样。所以她写给丈夫的情书,写给儿子的诗篇,明明是写私人的感受,却似乎写尽了人类的共同情感,就连她写睡袍、围巾、绣品、油纸伞,也丝毫没有怡红快绿的娇弱之气。
忍不住写写柴米油盐丈夫孩子,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势。她写风衣,那风,翻阅过唐宗宋祖,“而你着一袭风衣,走在千古的风里”。她写酿酒的理由:“如果孔子是待沽的玉,则我便是那待斟的酒,以一生的时间去酝酿自己的浓度,所等待的只是那一刹那的倾注。”这样的文字比比皆是。张晓风的文章字里行间有一种江湖侠客的气度。
我读张晓风的感受,是仿佛放舟于岁月长河,溯回从之、溯游从之,追随着一路看来,千回百转,也被那百年烟波水气湿了一身。张晓风喜欢读古书,将它们视为夺地而出的思想泉脉,她这样写自己读《尔雅》:世界如此简单壮丽,如此明白晓畅,如此婴儿似的清清楚楚一览无遗。我读她,亦如此。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他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将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
他在一篇名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写道:“登山专家只看见山顶,不像我们,能享受海拔五百的乐趣。”我曾被这行文字很久感动。我们正在一种叫做“征服”的驱使中日渐遗落了一种知足常乐的平和心境,于是,我们只能努力想象“高处不胜寒”的孤冷,却对半山腰的迷人景致视而不见,殊不知,没有了自由的心情与平静的心态,再宏伟的目标终究是空想罢了。
林清玄的文章总是远离庸俗于污秽,更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是清丽悠远,沁人心脾。这些文字里,有花的鲜美、月的皎洁、风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长在人心中的一株树,虽然孤独,但忠实地为我们守住了天上皎洁的月,让生活在纷繁世界中的我们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还存有一些纯净。
作为《散文选刊》的主编,王剑冰肯定是应该阅读发表在全国各地报刊上的许多散文作品。实际的情况也正是如此,他阅读过的当代散文作品,确乎是太多了。正因为他读得如此的广泛,就能够在认真和深入的比较中,高屋建瓴地俯视着整个散文创作的园地,得出了很精当的评价。
章,以及在这里阐述和发挥出来的不少洋洋洒洒的见解,就很值得引起相应的参考和思索。无论是产生认同还是引发商榷的诸多看法,都能引起不断深入的探讨,这样就有可能推动当前散文创作和研究迅速向前迈进。
正是在这样广泛阅读和深入思考的坚实的基础之上,王剑冰对于散文此种文体的本体特征,就有着很牢固和确切的认识。他提出了“自由”和“自然”的问题,他在反对虚构的时候,还提出了“想像力”的问题,这是很有道理和境界的一种艺术设想。对始终立足于真实的散文创作来说,卤莽的虚构、矫情的诉说或随风飘荡的倾向,都会失去读者的信任,而运用艺术的想像力,充分和巧妙地表达自己纯洁与健康的个性,才可能引起大家的感动和共鸣。
他还认为“越朴素、越自然、越纯真的东西,就越有生命力”,认为在散文创作中间应有“坚韧与永恒,鲜活与纯美”,认为“散文的生命力在于它能让读者从中获得生命的感悟、思想的启迪、魂灵的慰藉、学养的滋润和审美的愉悦”。
王剑冰在肯定当前散文创作,对历史进行反思,以及追求人文精神,和在艺术上不断提高和升华的同时,也批评了某些经过乔装打扮的贵族化的倾向和独创性的缺乏。这是应该引起注意和思考的。
性”,他反对玩弄情节和虚构的做法;“抒情散文的诗歌性”,他不反对语言表达的诗意,却反对整体上刻意雕琢的诗化的做法;“游记散文的过程性”,他反对那种导游式的解说。“生活散文的无序性”,他反对那种事无巨细的全盘端出。这些都是从散文本体的视角,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和核心,很值得引起充分的注意。
在愈益趋于开放的时代,王剑冰主张要直面现实,拓展题材,深入思索,同时在审美方面又要注意文字和艺术技巧的升华,并且要广泛吸收诸如音乐和绘画这些艺术门类的表达方法。像这样坚实地立足在整个人类的生活之上,从事于哲思的深化和审美的翱翔,自然就更有可能提高散文创作与研究的水准。
王剑冰不仅在散文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像上述那样丰富多彩和高瞻远瞩的收获,而且在散文创作方面也是常常贡献出自己的佳作,像《绝版的周庄》和《回望乾陵》等等,就是不少朋友所熟悉的篇章。对于散文本体论的深思熟虑,颇多卓见,对他从事创作的起点,对于整个过程的分布与筑构,以及思想和艺术境界追求的高旷与美好,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而像这样在创作和研究方面相互的反馈与促进,自然就会获得双倍的丰收。
像他这样两栖型的既从事创作又埋头研究的情况,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是早有先例的,像这样就确实会在灿烂缤纷的触发与融会中间,获得更好的丰收。类似这样的经验是值得好好研究的。
握。对于不断涌现出来的诸多名家的佳篇,从思想与审美的视角,分别作出扼要和简洁的评点,既可以使得许多朋友更好地了解大概的情况,又能够引起进行欣赏的兴致。他还在这样微观剖析的牢固的基础之上,升华出不少宏观的理论见解,对于当前散文创作拓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若干需要解决的问题,都阐述了自己很有启迪意义的看法。他做出的这种贡献,确乎是很值得注意的。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篇十三
可是当她起笔运笔,便完全超越了普通女人的情感。《母亲的羽衣》开头描写的是一个温馨场面,女儿入睡前,搂着母亲的脖子问:“妈妈,你是不是仙女变的?”接下来,甜蜜中有了感伤,再往下,又有了沧桑——世间每一个女子,究竟如何藏起羽衣,从仙女隐忍为平凡的母亲?张晓风写得极美,又极沉重,仿佛知悉世间所有的秘密。
张晓风似乎有一种本事,再普通的物事,她总要忍不住翻过来,看看背面,甚至要透过经脉纹路去看它们在几千年前的模样。所以她写给丈夫的情书,写给儿子的诗篇,明明是写私人的感受,却似乎写尽了人类的共同情感,就连她写睡袍、围巾、绣品、油纸伞,也丝毫没有怡红快绿的娇弱之气。
张晓风始终是追求“大”的:大的格局,大的气象,大的胸襟,大的情感。她甚至是有点刻意为之了。十几年前龙应台出版《孩子你慢慢来》时请张晓风写序,我还记得她说的话。她说自己年轻时听到太多对女作家的嘲讽,人们觉得她们只会写些柴米油盐、丈夫孩子,所以就暗下决心,一旦自己“大笔在握”,坚决不写那些遭人辱骂的文字。她真的做到了。事实上从张晓风的文章里始终读得出她的良苦用心,唠叨琐碎自恋自艾她是看不上的,更别说撒娇作态,即使偶尔忍不住写写柴米油盐丈夫孩子,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势。她写风衣,那风,翻阅过唐宗宋祖,“而你着一袭风衣,走在千古的风里”。
她写酿酒的理由:“如果孔子是待沽的玉,则我便是那待斟的酒,以一生的时间去酝酿自己的浓度,所等待的只是那一刹那的倾注。”这样的文字比比皆是。张晓风的文章字里行间有一种江湖侠客的气度。
我读张晓风的感受,是仿佛放舟于岁月长河,溯回从之、溯游从之,追随着一路看来,千回百转,也被那百年烟波水气湿了一身。张晓风喜欢读古书,将它们视为夺地而出的思想泉脉,她这样写自己读《尔雅》:世界如此简单壮丽,如此明白晓畅,如此婴儿似的清清楚楚一览无遗。我读她,亦如此。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篇十四
比之前看过的所有散文集都简朴的封面。素白色,正中央是繁体的“李汉荣”三个大字,十分醒目。扉页是李汉荣的简介。
翻到那一页,只扫过第一句话,就知自己没选错。“人安静下来,就能听见自己的心跳。”这篇散文写的是“心”,寻找心,信仰心,牵挂心,守护心。在安静的时候我们只剩下心。即使有手,腿,脑子。它们都只是心的附件,无知而无情。在峡谷穿行的恐惧,我们可以听见那温热的,有利跳动的心脏。那为什么,要寻找心?人的一生都在寻找心。峡谷深处生长着柔软的野草和柔软的心。任世界险恶,痛苦,危险,只要有心在,就有寻找它的人。
我无法领悟到作者那么高深的境界,但我也愿意,成为一个寻找心的人。
往后翻动几页,指尖便停在了《我们为什么活着》。通常这种讲论道理的文章我没什么兴趣,匆匆之间瞥见以雪为开头,反倒有些好奇地读了下去。作者写自然界中的雪,树,草,飞鸟等存在世界上的意义,再谈到人生活着的价值。说话很少感动别人也感动自己,是白说了;走路终究要回到家,做梦能走千山万水,醒来却还在床上。难道作者认为这些是无所谓的?这我倒不赞同了。人做每一件事并不一定要充满意义与价值,交谈中能增长见识锻炼口才,没一定非要感动谁;走过的风景铭记于心,梦中何尝不是给自己一个幻境去畅想?再往下读,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是自然给予的,非但不回报,却常常加害于它,环境的污染,树木的砍伐,这一切结果的背后,是我们自己啊。既然无时无刻不在索取享受,那么究竟为什么而活。
用自己的全力去回报吧。树为荒凉岁月撑起一片绿荫,蚕用一生情丝结一枚茧,煤奋力燃烧自己,野花点缀一片灿烂。感恩和创造,才是我们人生的主题。
别忘了我们是谁,和那颗有力跳动的炽热心脏。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篇十五
五大本,共20xx多页的电子书《汪曾祺全集》,我零零散散地读完,共花了大概3个月左右。
汪曾祺的作品以散文及小小说居多,主要描述的都是他生活中的经历以及所遇到的人,当然,还有很大篇幅是描写“天下美食”的,由此观之,汪曾祺必是吃货一枚。汪曾祺的文字平实易懂,几乎与“华丽”二字没有交集,但却有一种让人能静心读下去的吸引力,有点“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味道。文章要达到这种水平,作者心态和写作功底都必须达到“双馨”才可。
我喜欢书中关于他自身人物的一些小小说及他谈到的一些关于写作的文章。虽说我现在脑中一片空白,并不能讲出书中他具体写了哪些人、哪些事、哪些理,但我知道我是有收获的,最起码心态是变得平和了些。要说到具体得到了什么,一时还真是无法言说。
很遗憾,汪曾祺并未发表过长篇小说(不知是否写过)。或许是因为他的文字太过随意,不习惯做去精巧的设计吧。总而言之,汪曾祺的散文作品是值得一读。
这是我读完之后目前所能想到的一些东西。对于没有的东西,我就不强拉硬扯了,这一点也是受汪曾祺的影响吧——平实真诚,不刻意卖巧。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篇十六
杨绛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翻译家、剧作家,她写的散文也别具一格。前不久,我拜读了《杨绛散文》一书。
书的扉页上有这样一首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首诗反映出杨绛与世无争的性格和她对艺术的追求。
这本书共收集了杨绛的近四十篇佳作,当我仔细品味这些精致的散文时,感觉到她的文章总是平易自然地娓娓道来,细腻而不乏哲理。其文字不仅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同时,映现出她人格深处的凛然大气。
作者脍炙人口的佳作不胜枚举,其中之一是《干校六记》。在整片文章中,她以平时的笔调,讲述干校劳动总的种种经历。从社科院的专家,沦为接受干校改造的人,杨绛没有抱怨命运的坎坷与不公,而是把经受的一切折磨,视为人生的一种锤炼。《干校六记》的叙述平淡而自然,不夸张,不虚构,不泄怒。她对“文革”不是口号式的批评,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掩卷体味。
《杨绛散文》还表现出了特有的幽默,如:夜空中的繁星,点点闪闪,轻松而不夸张。《丙午丁末年记事》一文,荡漾出回味悠长的幽默,她在挨批斗时被剃阴阳头,只好做了一顶假发。捂得头闷热不堪。在对自身命运的彷徨和无奈中,那幽默的自嘲,实际是一种自我宽阔。她把人生的心酸淡化处理,用含泪的笑,掩盖情感的创伤。因此,杨绛的散文,似乎不是刻意的创作的,没有语言和结构上的雕琢。但细读时,却在字里行间,透出了种种智慧和情感,犹如一杯清茶或温酒,包含着回味悠长的内涵。
文品即人品,通过阅读《杨绛散文》中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对**年代的回味,我可以感到一位学者型作家的大家风范。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篇十七
有些作家,尤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些著名的作家,今天为人们所熟悉的,只有他们的名字而已。我私下以为,王统照似乎就是这样一位著名的作家。为了验证我的私心猜度,我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询问了十几位朋友,这些人基本都有过中文系学习的经历,广义上讲,现在也都在文学从业者范围内——当然,不是研究者。我对他们提起王统照,没有人不知道,基本回答都是:“当然知道,文学研究会的!”还有一位甚至能说得出王统照的代表作有中篇小说《一叶》。但是,他们中没有任何人读过王统照的任何作品。
我想,除非研究领域涉及——如研究“五四”小说,或者研究文学研究会,当然,还有专门以王统照为研究对象的专家,此外的很多人,对于这样一位重要的现代文学作家,所熟悉的只是名字而已。也许我的猜度有所偏颇,但即便如此,一个把自己的名字变成了文学史常识的作家,也肯定是了不起的。
然而,流转的时空让他们的面容变得模糊,我们对他们的认识,正在从有血有肉、有温度有气味的文学生命个体,不断简化为有一连串闪光定语的学术评价,最后是文学史教科书上的一个名字,中文系考卷上的一个答案。
简化,某种意义上,也是遗忘的一种形式。
因着特殊的机缘,最近我集中阅读了七卷《王统照全集》,感觉如入茂林,繁花满眼。此前所读过的作品仅《一叶》一部而已,然后读完全集的感觉并不陌生。掩卷沉思,随即恍然。长久以来,正是“王统照们”建构了我们所熟悉的现代文学的精神气质:崇高、清新、诗意、忧伤、沉郁的文字,强烈到近乎怆痛的现世关怀,对理想的炽热追求,对未来和光明的坚定信念……这一切,也是我的文学世界和批评基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却顾归来径,苍苍横翠微。我们以为自己正在遗忘,四顾发现,他们始终不曾远离。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篇十八
关于读书的长河,读了史铁生的人生,与余秋雨一起搜寻文明碎片,都在我的长河中都有过波澜。
在七年级学过《秋天的怀念》,感叹他正值奋斗的时期却双腿瘫痪,后来又患肾病到尿毒病,需要透析维持生命。
但是他没有选择自暴自弃,还幽默的说“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我也是因为学校让我们选书,我才遇见了这本书。
我觉他的写作风格,没有很华丽的外表,但是很优美,是他的人生写照,也很深沉,让你很想摘抄下来。比如说在《二姥姥》里写的:“那纤细的手指历经沧桑,总在我的`发件穿插,颤动,问我这时间的故事都有什么,故事里都有谁”一开始我也跟理解不了,看不懂,现在只能懵懵懂懂,到以后再去回顾一遍吧。
他所给我感悟,请允许我八个字概括:学会承受,学会感恩。他回忆了很多小故事,遭遇了许多挫折,我希望能有像他一样的毅力。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篇十九
梁实秋真能侃,再小的芝麻粒的事儿,经他的笔一转一化,汨汨淌出一大洼水,一波三折,有滋有味。梁先生淡雅从容,典型一绅士,持杖岸立,口衔烟斗,含笑窥乐。
梁的散文:琐碎。没有故事情节,全凭见识,将古今中外、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拼凑成文,像碎花裙上的碎花点,杂而不乱,抖开斑斓。他下笔,东一鳞西一爪,若云里神龙,飘忽不定,反而没有编故事的斧痕匠气,触类旁通,信手捻来,随心所欲,东西八千里,上下五千年,逞才仗气,一泻千里地侃下去,毫不搭界的几件琐事,很巧妙地触电,通!任何琐碎小事,一落梁氏笔下,便衍化成滋润丰沛的长文。因为杂,读者永远新鲜不厌倦,恨不能一气读完。梁的行文看似轻松洒脱,没有梁的学贯中西的渊博学识,这一手是学不到家的,这是一绝。也有人效颦,结果堕入罗嗦,世俗。
至少在我看来,散文到梁实秋手里,又耸起一座里程碑。仿佛没有不可入文的事,不信,翻开梁的四集《雅舍小品》,就像个杂货铺,乱七八糟的货都齐。怒、脏、鼾、胖、并洗澡、理发,都是生活琐事,也是他佳作的题目。凡是他耳闻目睹的.都揽入笔底,正合老上海的一谚语:捡入篮里都是菜,这是高厨的本事。经他妙笔点睛,化龙飞舞,这不能不归功於他的渊博与机敏。梁讲究生活的趣味,他总能从最平凡的生活小事发现它亮晶晶的趣味,然后笔锋一转,洋洋洒洒,谈笑风生,不时闪烁出机智,忍俊不禁开涮几句玩笑,令人捧腹厥倒。他好幽默但不庸俗滑稽,这是他的文章特色。
他文章取材很世俗,人人都有此经历,一经点出其中的闪光点,自然引起普遍共鸣。行文幽默、情趣高雅、文字简洁、文采斐然、文笔活泼,深得读者珍玩。琐事入笔,典雅出锋,这是梁文的成功之处。
梁实秋又是大学者,莎士比亚全集汉译本第一人,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词典》更是华人学者研读西方文化的必备参考词典。但他写作从不掉书袋,没有头巾气的酸。他常常信手捻来中外大典的引文,置於一堆俗事中,还原出引文原有的世俗朴素,充实文章的知识含量,是调味品,不是醋,更有可读性。时下一些写手,才看几篇引文,甚至见广告上几句古代诗文,便迫不及待收入“拙著”,企图点缀出文章的源远流长,一副普人郝隆袒腹晒书的穷酸相。一坛回味尚可的米酒晒成醋,原有的酒味也洒。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篇二十
梁实秋的《雅舍散文》是我这次从大陆带回的图书之一。好不容易周日得闲,便拿出来翻翻。很巧,一翻就翻到那篇《六朝如梦》。这是梁先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追记他六十年前在南京“半年的勾留”。
散文一开头引了唐末五代诗人韦庄的那首著名的《金陵图》:“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必要的“寒喧”、交代后,梁先生首先写到栽种着“无情”柳的“台城”。
去年年底,笔者应邀到南京参加一个笔会。“笔会”的组织者曾安排与会者参观游览过“台城”。“那一段城墙有个颇为宽大而苔藓丛生的墁砖的斜坡,循坡而上,即至墙头。”不错,是这样。而且,当笔者“循坡而上”的时候,很不巧也想到了韦庄的那首绝句;嘴上还嘀咕着“此台城”,是不是“彼台城”的疑问。走在一旁的著名诗人、翻译家屠岸先生蛮有把握地说不是,韦庄诗中的“台城”指的是宫殿。看来自然是屠岸先生博闻强记了。
梁先生在文中说:“所谓台城,本是台省与宫殿所在之地的总称,其故址在鸡鸣山南干河沿北。今习称鸡鸣寺北与明城墙相接的一段为台城遗址,实乃附会。”但梁先生又说:“所有这些历史上的事实,后人不暇深考,鸡鸣寺附近那一段城墙大家认为是台城,我们也就无妨从众了。”
说的也是。“笔会”组织者把大家带到“实乃附会”的台城,可见,七、八十年了,大家一直在“从众”,一直在将错就错。其实,只要与学术无涉,对生活中的一些“美丽的错误”,是没有必要去太认真的。三国故事中“赤壁之战”的“赤壁”,有好几处,何处是真,何地是假?诸葛孔明隐居的“隆中”在哪里?历来就有“襄阳”、“南阳”之争。撇开学术的严肃性,作为一处人文景观、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对这些“美丽的错误”过于认真、过于刨根问底,反倒无趣!
笔会期间,虽然时令只是初冬,但南京的`天公并不作美,低温、阴天,还时有细雨。所以,“我去的那一天”,天寒地泠,西风劲吹。当然,一如梁先生所说,台城上的“景观甚为开廓”。居高的地势且不说,视野里尽是高大绵延的城墙、城堞,大号厚重的城砖,宽阔的走道、斜坡;再衬以恢恢然的远景,覆以灰蒙蒙的苍穹,景观不开阔也难。只是,却也因此更显空旷、寂寥、萧索。
草木非人,孰能有情。韦庄怪得无理。其实,是他自己太“多情”了!韦庄身处唐末五代的战乱动荡时期,面对有着那么丰富深刻历史、文化蕴涵的“金陵图”,自然生出许多的吊古伤今的感慨和悲哀。无奈之下,只好怪柳“无情”了。
这也是人之常情嘛,要怪就怪人为什么是感情的动物。常人如此,何况是诗人、文人!千百年来,登临之感,兴衰之叹,不知凡几。因此,才有这么多的“多情应笑我”、“多情自古伤离别”,这么多的“多情种子”!梁实秋先生当年登台城的时候,开始时不亦“殊觉快意”吗,可后来想起“一幕幕的历史悲剧”,“不禁兴起阵阵怀古的哀愁”,最后竟“偕友携手踉跄而下”!
情为何物?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都是情,都是感情。正是所谓的“一枝一叶总关情”。至于具体到亲情、友情、爱情、乡情等等,就更不用说了。甚至对眼下世界局势的忧虑,对两岸统独的省思,都是一种情,一种更为难得的感情。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篇二十一
初识铁凝,是通过她的小说《啊,香雪》,印象很好,清纯、富于诗意,很有回味。后来看到她的散文,才知道她的散文写得也很好,文字一如她的小说那样利落、流畅,充满着魅力。铁凝写散文,一是要滋养她的心灵,如她所说:“散文实在是人类情感的一种安然滋润”;一是通过散文来锤炼她的文字,“因为我写过了一些小说,才知道散文于我是多么重要。”(《心灵的牧场》)对散文,铁凝孜孜不倦坚持着写作,并不放弃,表现出一种高贵的追求精神。最近,读了她新近出版的散文集《回到欢乐》(河南文艺出版社20xx年出版),对她散文独具的韵致和气质,更加深了一层印象,并产生了由衷的喜欢。
铁凝的散文给人最直接的印象,是大老实的写作态度和文字间的自然自在。在人生的道路上,在世事沧海里,人都会有诸多的感触,有喜悦,也有不如意。无论喜悦还是不如意,重要的是要有诚实的人生态度,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读《回到欢乐》可看出,铁凝是用诚恳的态度、真挚的心去体味生活,感悟人生的,也让人文精神和社会道德审视自己,使人感到她的认真和实在。她自然、亲切的话语向读者叙说着自己心灵的体验,似月光下朋友把酒对话,了无隔阂和紧张感,亦无造作的矫情和板着面孔的说教,不饶舌,不卖弄,不做高深和自大,有一种很自然的亲和力,像一首舒缓低婉的牧歌,流淌着祥和与宁静,给人以人格和心理上的放松。铁凝在《心灵的牧场》中写道:“散文是心灵的一片牧场,心灵就是这牧场上的牛羊。当牛羊走上牧场的时候,才可能出现因辽阔、丰沃和芳香而产生的自在。”这就是铁凝散文可信、自然与自在的原因了。铁凝的散文就是仰仗了心灵的写作。铁凝在文章里从不裹藏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包括自己自私的一面,她将真实的自己向读者、向社会和盘托出。无论写人、记事,还是论及文学主张、社会现象,她都能直率地袒露心灵,这应该是一个真正作家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