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一个都不能少心得体会(模板16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使我们对自己的观点和理念更加清晰明确。写心得体会时要积极思考,对于问题和不足要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希望大家能够从以下的心得体会范文中找到自己的共鸣和收获。
一个都不能少心得体会篇一
奶奶告诉我爸爸刚出生时,爷爷在村里一边赚工分一边出门做做小生意,我们家在村子里经济是比较宽裕的。吃得上饱饭,还建起了旁人羡慕的新房子,墙壁是土块垒起的,屋顶是灰瓦片叠成的。而过了几年我们家又买了一辆自行车,那是当时引以为豪的事。
再到爸爸长大一点,奶奶当上了老师,一家人共同努力,经济越来越好。家里换上了大理石地板,琉璃瓦的屋顶。装上了风扇,又买了一辆小轿车,走在了村里的前列。
直到今天,村里家家户户都装上了空调,安上了彩电,硬邦邦的竹板床变成了柔软的席梦思床;人们可以随时网购、外卖各种各样的零售和饮料,新奇各异的衣服;几乎人人家中都有小轿车和各式出行工具。大家衣食住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奶奶不再愁眉不展,充满希望地告诉我:“虽然现在我们富起来了,但是要努力支持希望工程,帮助贫困山区的人们致富,让他们与我们一起奔向小康!”
一个都不能少心得体会篇二
斗转星移,花开花落,新中国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光辉历程。
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而在这成就的背后有一个梦——中国梦。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百姓的物质生活也迅速改善,不管是衣食方面还是住行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半个世纪前,我国还是资源匮乏的“票证时代”,而如今的市场货物供应充足,商品种类繁多,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新鲜事物层出不穷。
东、中、西部之中差距也逐步的缩小,经济效益也有明显的提高,经济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改善,也使我们离中国梦近一步。
虽然人民的生活改善了许多,但是在发展中我们还要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例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
因此我们要继续努力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中,我们目前的目标是力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翻两倍,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为了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人民更加幸福,我们要懂得贡献自己的青春与力量去实现中国梦。
发展固然重要,但民族团结,民族精神同样也重要。
我国很明确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中,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因为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精神关系到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关系到我国的伟大复兴。
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国家的强大精神力量。
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是我们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只有弘扬民族精神,才能集中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保持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我国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
就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又如在的抗洪抢险斗争中,中国人民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
再如
在20抗震救灾行动中,中国人民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
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
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就让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在社会上大力提倡民族精神,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动力,民族精神让我们又向中国梦迈进了一步。
一个都不能少心得体会篇三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我环视了一下外公外婆的新房子,嗯,看来外公外婆也迎来了小康呀!
两年前,它还是一座老旧的房子,潮湿拥挤.回南天,地上总沁出一层汗,年幼的我经常摔跤蹭身泥。每到夏天,尤其是傍晚,无数的蚊子在耳边嗡嗡叫个不停,很是烦人。蚊子还不时地送我们几个“大红包”,可我一点都不喜欢。于是,我总不肯在外婆家过夜,白天去,晚上回。自从新建了这敞亮的大别墅之后,那些讨人厌的蚊子就识相多了,再也不来送红包了。新房子空间可大了,我们捉起迷藏,随便猫哪里,一找就要找好久。院子里,新铺好的石头地面,我们可以自由自在地骑单车、奔跑……院角的瓜藤下,是我们最爱待的地方,搬把小椅子,伴着风吹叶子的“沙沙”声,我们可以静静地看一下午的书。这次,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只能宅在家里,可因为我们是住在外婆家,这几个月,依然过得快乐无比。每当外婆和大奶奶她们看到我们这一大家子围在一起热热闹闹的情景,就会忍不住感叹:“看,这有了房子就是好,多热闹啊,再也不用担心这一家子的小可爱住不习惯了。不然这特殊时期,难得大家都放假在家,想多呆几天都难,看着他们,我心里就高兴。”每次看到大奶奶望着我和弟弟妹妹笑得合不拢嘴的样子,我都暗自庆幸:这都要归功于这座“小康别墅”。
是啊,新中国成立71年来,我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生活,殷实充足。科技也在突飞猛进地发展,出行,购物只要带个手机就行。在这特殊的疫情期间,除了学校老师通过网络给我们上课外,妈妈还利用网络资源给我们筛选了好几个国学、写作、科学等课程,明天我和弟弟妹妹就在这宽敞的小康别墅里打卡各种喜欢的课程,真正做到停课不停学。越来成熟的网络科技,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所以,我现在也要好好学习,掌握更多的高科技知识,以后去创造属于我们这一代的新科技,迎接属于我自己的新的小康生活。
一个都不能少心得体会篇四
对克服新冠疫情影响、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通盘部署,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扶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千万般道理,落实才是硬道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扶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心得体会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5月27日和28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和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相继闭幕,全国两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两会”的胜利召开,在我国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努力实现新增“清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倒计时,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成功实现、“第二个百年”新征程正待开启的重要时刻,增强了信心、凝聚了共识、鼓舞了干劲。
凝聚共识
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你们那儿的马铃薯是做工业原料好还是食用好”“扶一把老百姓特别是农民”……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参加团组审议交流,与代表、委员们亲切交谈,一句句“拉家常”接地气、暖人心,朴实语言的背后浓缩着习近平总书记对民生的深沉关切。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000年,时任福建省代省长的习近平曾给出回答,“人民政府为人民,这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立场,虽经风雨,从未动摇”;2020年,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成功实现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的时代最强音。建党百年,“紧紧依靠人民”的初心从未改变、落实“不断造福人民”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的行动从未改变,落实“牢牢植根人民”到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去的措施从未改变,执政百年、矢志不渝。
增强信心
多策并举,把脱贫的底线兜住。2020年,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6000万湖北人民、14亿中国人民抗击新型肺炎、取得决定性成果的一年。在时刻绷紧“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这根弦,慎终如始、再接再厉的同时着眼根本、谋划长远,用八个“机制”定能化解“疫后综合症”,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按好“重启键”。以人民利益至上、以万家疾苦为重,实干为要、行胜于言,统筹把各项保障方方面面落实到位,让“过路财神”做好转移支付“直达地方、直达基层、直达民生”,“我们有把握完成今年决胜脱贫攻坚的任务”。
鼓舞干劲
稳就业,保民生。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全文虽不到1万字,但18次提到“民生”、39次提到“就业”,不仅将通常打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换成了“优先稳就业保民生”,更用政府过“紧日子”换得百姓的好日子,一字一句汇聚成“人民至上”的庄严承诺。李克qiang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稳住现有岗位、创造更多岗位,让“9亿张要吃饭的口”变身为“9亿双创造财富的手”,让大学毕业生成为“不断线的风筝”、让改革开放之初的“大碗茶”继续在马路市场的“烟火气”中飘香、让勤劳的中国人民在不断开拓和升级的市场中展现无穷的创造力。
留得青山、赢得未来。发挥好市场“稳”和“保”的功能,留住一亿两千万市场主体的青山;通过纾困、放管服改革,让市场主体活下来、活下去、长起来;做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加法”、做不合理的条条框框的“减法”,产生无形措施创造有形财富的“乘数效应”。
两会是民主政治的载体、更是凝心聚力的平台,是一次总结、更是一次动员。在接下来的各项工作中,把“两会”成果贯彻好、落实好,把“两会”精神传达好、诠释好,把“两会时间”当做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的节点,把“两会精神”融入到日常工作,才能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智慧和力量汇聚到开启”第二个百年“新征程上来,“两”“零”“二”“零”,砥砺前行!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两会的经济界委员时,忆起当年陕北农村百姓们的愿望,“将来干活挑着金扁担”,令人记忆犹新。从偶有细粮,到常能吃肉,再到全面小康,“金扁担”挑起的是百姓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挑起的是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必胜决心。
把握“平衡力”,脱贫攻坚“两头稳”。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然而,突出其来的新冠疫情,为脱贫攻坚增加了阻力,需要我们紧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一手抓疫情防控,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生活秩序,一手抓经济发展,守住社会发展快节奏步伐。疫情防控虽已进入常态化管控阶段,但国外形势依然严峻,国内小范围疫情仍然存在,持续提高警惕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仍然是当然疫情防控的必然选择。同时,受疫情影响,要精准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全面小康,必须促进企业复工复产,为企业提供生产便利,刺激人群经济消费,为经济社会秩序快速恢复加大马力,不断增强内生动力,在危机中育新机。
压实“耐受力”,脱贫攻坚“一肩扛”。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拥有着90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向心力。当前国内国外局势复杂,国外疫情防控进入“平台期”,在严峻复杂的大环境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韧性,让党建引领脱贫攻坚,扛起百姓的“金扁担”。要夯实基层的党组织建设,充实扶贫一线的攻坚队伍,抓实扶贫任务的精准导向,切实加快脱贫攻坚的坚实步伐。“金扁担”不仅是一种向往,更是一种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心,对党的建设的指引,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带领基层百姓走上致富的道路,确保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提升“续航力”,脱贫攻坚“久为功”。脱贫攻坚“决非一日一时之功”,这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我们久久为功,驰而不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贫困县摘帽、贫困人口脱贫只是迈向胜利的第一步,如何防止因病返贫、实现政府兜底人群全面脱贫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困难。尤其是受今年疫情的冲击,各种不确定因素加大脱贫攻坚的难度。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应对突发问题的能力,完善脱贫攻坚体系,确保脱贫攻坚“软”着陆。同时要做到稳扎稳打、持续用力,在集中攻坚的同时,时常“回头看”,有效防止“返贫”,做到一抓到底、常抓不懈,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为老百姓挑起全面小康的“金扁担”。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多次提及“人民”二字,再次强调“人民至上”这一执政理念,深刻指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落实到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去。”总书记的讲话掷地有声、催人奋进,广大党员干部要以“人民至上”的理念付诸实践,以“人民至上”的情怀砥砺前行。
“人”——读懂“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以人为本、问需于民。
疫情期间,各级政府千方百计保障群众生活必需品供应,截至4月底共安排疫情防控资金1499亿元;生命面前,无论年龄再大、病情再重都绝不放弃,湖北省治愈3600多名80岁以上新冠疫情患者,其中包括7位百岁以上老人;脱贫战场,截至2019年底,超过9348万人摆脱贫困,贫困发生率从10.2%降至0.6%……凡此种种,彰显的正是人民至上的国家意志和以人为本的为民情怀。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广大共产党人要时刻将群众利益挂在心上,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及时回应人民诉求,不断提高生活水平,保障全民健康,共享发展成果,努力兑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
“从”——读懂“民之所欲,天必从之”,顺从民心、问政于民。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必须顺从民心民意,不断强化党的宗旨意识,以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初心与使命。与往年不同,《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而是把稳就业保民生放在优先位置。这也要求我们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以人民满意不满意、幸福不幸福为最高指标,摸清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着重解决群众关注度高、民生关联度大的难题,在稳就业、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各项工作中精准发力,以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可与支持。
“众”——读懂“众人拾柴火焰高”,万众一心、问计于民。
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用勤劳、智慧和坚韧创造了“中国奇迹”,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疫情发生以后,340多支医疗队、4.2万余名医务人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14亿人民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成为全球应对疫情的典范;脱贫攻坚路上,25.5万个驻村工作队、290多万名干部奋战在脱贫一线,交出亮眼成绩单。这些实践启示我们:只要我们紧紧依靠人民,就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就没有成就不了的宏图大业。当前,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需要我们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汇众人之智、合万人之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胜利。
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以人为本、问需于民,顺从民心、问政于民,万众一心、问计于民,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最近,一条“米26直升机给修路工地运送工程机械”的新闻在网络刷屏,网友对这种大型直升机与小村庄同屏的画面纷纷感到震撼。据了解,这是四川省大凉山的阿布洛哈村出村公路的施工现场,在经过艰苦施工后,最后一个没有通路的建制村庄阿布洛村也快顺利通车。
大凉山州的阿布洛哈村全村只有253人,贫困发生率高达71.94%,截止到2019年11月25日,它还是全国最后一个未通公路的村庄。村民想要脱贫致富,怎么办,还是得修路。把天堑变为坦途,这条“致富路”,充满着满满的为民情怀;这条“致富路”,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我们走向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
这条路,凝聚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共同富裕、一个都不能少的决心。最后一个没通路的村庄,高达70%的贫困发生率,阿布洛哈村仿佛被打上了“贫困”的标签。“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是中国共产党作出的庄重承诺。不通路,就无法致富,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口号就会成为空谈。困难群众常念叨“想致富,先修路”道明了群众心中通往美好生活的“心路”,中国共产党“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决心让这条“心路”成为现实。在党的坚定领导下,我们踏过金沙江水、穿过茫茫大山、战胜白雪茫茫,就是要打通这堵住人民群众迈向小康生活的“最后一公里”,把交通闭塞的山沟沟变为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的“金饽饽”。这条蜿蜒在大山中的“幸福小道”,凝聚着每一名困难群众的“大写民生”。
这条路,体现着党和国家人民至上的初心。“初心是什么?”这是时代给我们的一张试卷,在阿布洛哈村,初心就是修通这条出山路,带领群众致富的践行。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就是要为人民利益而奋斗。阿布洛哈村民的经济生活发展提速离不开农村的公路建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得靠一条条水泥路铺垫。只有修通这条“致富路”,才可能为贫困地区群众打开脱贫致富大门,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可以说,阿布洛哈村出村公路修的是路,改变的是农村面貌,带动的是经济发展,联系的是党心民心,体现的是人民至上的初心。
这条路,是共产党人追求全民脱贫、扶贫扶志的苦心。3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对外通道公路,阿布洛哈村民的致富路走得很艰难,出村公路修通后,这一时间将缩短至30分钟。出山的路代表可持续增收的一个重要手段,金沙江畔的这个村落,终于有机会脱下这顶“贫困”帽子。回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从乡间小道到铁路网络再到高铁提速,经济社会发展得得靠路来加速,一条条路的建成成为提振群众致富信心的苦心“缩影”。无论是太行山上的挂壁公路还是金沙江畔的跨江险路,让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充满发展劲头朝着小康生活前进,凝聚着共产党人的苦心。在巍峨大山间,许多共产党人拿出“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坚强意志,为困难群众发展好生产‘提高生活水平做出郑重承诺。现在阿布洛哈有的村民已经卖了马,骑上了摩托车和三轮车,为未来的美好生活做足充分准备,人民群众的致富热情越来越高涨。把这条出山的“小康路”和群众心中致富的“思想路”打通,阿布洛哈村民美好的明天也将到来。
把乡间小道的泥土变为水泥,就可以把困难群众的“贫苦”变为“幸福”。每条“致富路”,就是不让每一名困难群众“掉队”,让其在家门口就能搭上奔向小康社会的“幸福客车”,朝着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稳步前进。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把脱贫作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点,再接再厉继续奋斗让日子越过越红火。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的丰硕果实,离不开乡亲们的不懈努力,更离不开广大党员干部精准发力、破旧立新、久久为功的实干本色。
以“纤毫物欲不相侵”的干劲精准发力。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广西环江县毛南族的领导干部们恪守初心,心无旁骛,在关键时刻乘势而为,用辛勤汗水和不懈奋斗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要求,通过创建“三园”产业、传授桑蚕技术、异地扶贫搬迁等精准举措,让曾经贫困的环江县顺利退出贫困县序列。各地的党员干部理应用好这本生动教材,戒骄戒躁、凝思聚智,用对一方土地和人民的真挚情怀,真正做到“蹄疾而步稳”“精雕而细琢”,顺利打开人民过红火日子的新局面。
以“乱云飞渡仍从容”的闯劲破旧立新。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喀斯特和岩溶山区,这些地方“草帽能盖地”“望天吃水”“一里挂九梯”……种种都戳中脱贫的痛点,除却已知之难,更有不测之困,但环江干部却迎难而上,探索新道。广大党员干部也要经得起考验,敢于吃螃蟹,落实扶智和扶志,彻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敢于涉险滩,持续推进产业和就业,坚决破解群众生活困难的难题;敢于破藩篱,积极培育本土“头雁”、能人,确保从“里子”“根子”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敢于担责任,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儿,真真正正为贫困群众蹚出一条新路。
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久久为功。毛南乡发生沧桑巨变,归根到底是广大党员干部凭借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定力,坚持以上率下、上行下效,一张蓝图绘到底、一锤接着一锤敲,才在攻坚拔寨中发挥最大功效,将“娄山关”“腊子口”一一拿下。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脱贫攻坚越到最后关头,越来不得半点松懈,“表格式扶贫”迟早露出马脚,“拔苗式扶贫”只能掩耳盗铃。想要保证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党员干部必须要继续发挥燕子垒窝、蚂蚁啃骨、老牛爬坡的韧劲,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一个都不能少心得体会篇五
自从习近平主席提出“脱贫一个都不能少”的倡议以来,全国各地开始了大规模的扶贫行动。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于减轻贫困户负担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但是最后扶贫还是要靠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力量。在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脱贫一个都不能少”理念的重要性。
第二段:不仅靠钱
扶贫不仅是靠资金,更是靠改变现状。直接给予贫困户经济上的支持只是治标不治本。在扶贫的过程中,需要引导贫困户找到可以自支的经济产业。比如,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农村土地资源丰富,扶持农业发展是许多地方脱贫的根本之策。此外,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加强产业培训和技术输出也是扶贫的有效手段。
第三段:借助科技手段
科技手段是扶贫攻坚的重要支撑。通过移动支付、电子商务等手段,贫困户与城市之间的壁垒被消除,进入了全新的消费时代,更加自由地参与市场竞争。此外,AI算法等新技术,也将帮助更加精准地制定扶贫方案,并创造更多的产业机会,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和收入问题,从而最终脱贫。
第四段:大力宣传‘脱贫一个都不能少’理念
贫困户改变贫困状态不仅是改变经济困境,还是要解决心理困境。社会舆论的引导和思想理念的倡导会给被扶助群众带来强大的正向力量。善意的宣传可以让社会人士与贫困户更加接近,让大家在扶贫中共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
第五段:个人体会
在扶贫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悟到“脱贫一个都不能少”的内涵。不断做自己的力所能及之事,积极参与群众社会扶贫活动,帮助自己的家乡提升城市形象,一步一个脚印的实现着“脱贫一个都不能少”的宏伟目标。
总之,“脱贫一个都不能少”是一项长远而又复杂的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每一个人都应该为扶贫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发扬“众志成城、不畏艰难”的精神,助力中国贫困地区加速脱贫致富,全力打造一个更加繁荣富庶的美好未来。
一个都不能少心得体会篇六
民族团结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心得体会3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要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群体,确保不漏一村不落一人。”习近平总书记对打赢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多次提出明确要求。在得知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后,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毛南族脱贫背后是共产党人常怀为民谋福祉的“三心”,远离意志涣散“三意”的真实写照。
激发必胜的决心,拒绝“心灰意懒”,促进高效率攻坚。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脱贫攻坚到了最“吃劲儿”的关键时刻,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成了检验脱贫成色的“加试题”。“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面对“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双重压力,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冲锋在前、同心一致、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战疫脱贫。“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为奋战在脱贫一线的党员干部注入了一针强心剂。面对“硬骨头”“深水区”,全体党员干部应振作精神,一扫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以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为标杆,激发出“凌绝顶”“济沧海”的必胜决心,迎难而上、持之以恒、攻坚克难,高效率解决脱贫攻坚收官战中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不忘为民的初心,隔绝“差强人意”,完成高标准收官。为确保脱贫攻坚如期收官、高标准收官,两会一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赴重庆、内蒙古、陕西、山西等省区市考察调研,走进群中,用脚步丈量初心使命,用行动兑现庄严承诺。“走进直播间带货”“五级书记同框”“忘忧草”,这一幕幕都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民为本、为民服务的初心,“我的心里惦记着每一个少数民族”“哪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大家要过上全面小康的生活”,这一句句都象征着习近平总书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脱贫承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全体党员干部应发扬“执政为民、尊重科学、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右玉精神”,敢于奉献、甘于奉献,隔绝“差强人意”的想法,不做“差不多先生”,严格要求自己、严慎工作成效、严肃验收流程,确保脱贫高标准收官。
坚持长跑的恒心,杜绝“意得志满”,确保高质量巩固。“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刚劲有力、掷地有声。脱贫攻坚不是终点,而是奔向幸福生活的新起点。“脱贫攻坚”虽然消除了“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习总书记的话对广大党员干部既是鼓励、指引,也是鞭策、警醒。广大党员干部不应有歇脚松劲的思想,应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契机,抢抓发展机遇,做好打赢“消除贫困拉锯战”的准备,坚持跑赢“消除贫困马拉松”的恒心。杜绝“意得志满”的松懈思想,提高思想认识、保持高度警惕,继续增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提高自食其力的主观意愿,引导群众自力更生、确保高质量巩固脱贫成果,为新起点打好基础,为新生活做长远谋划。
“人民事,无小事”,脱贫攻坚即将收官,党员干部切忌“三心二意”,应时刻将人民放在心中、将人民之事装在脑中、解决问题之道拽在手中,常怀“三心”杜绝“三意”,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添砖加瓦、尽心尽力。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希望乡亲们把脱贫作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点,再接再厉,继续奋斗,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整族脱贫是扶贫攻坚战的一大胜利,是民族发展进程中一件大事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我国作为拥有56个民族大家庭的多民族国家,全部脱贫,必然是“一户不落、一个不少”。脱贫攻坚工作是总书记牵挂最多的、投注精力最多的事情,从独龙族到毛南族,更多的少数民族实现整族脱贫,这次总书记同样欣然回信勉励,足见56个民族是一家的真挚感情。这必将激励各民族同胞一以贯之“继续奋斗”,全部脱贫、全面小康,携手开创美好新生活。
一以贯之“继续奋斗”,要坚持党的领导,让民族脱贫事业、民族发展始终在党的引领下阔步前行,让56个民族是一家更加心贴心、心连心。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愈发成熟和完善,在党的领导下,民族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果,毛南族脱贫就是很好的例证。毛南族是我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全县有毛南族6.45万人,占全国毛南族总人口的约70%。2019年底,环江县贫困发生率降至1.48%。2020年5月,环江县退出贫困县序列。综合全国毛南族脱贫情况,毛南族已实现整族脱贫。当前,脱贫攻坚工作临近收官,这场战斗走到今天,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党建在基层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整体性贫困基本克服,各民族聚居地区应用尽用各项保障政策,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将扶贫扶智扶志相结合,或推进产业扶贫、或推进就业扶贫、或推进异地搬迁扶贫,让更多民族同胞享受到国家和社会进步成果,摆脱“穷”字困扰,走上致富新路。
一以贯之“继续奋斗”,要坚持树牢为民意识,让民族的发展植根中国大地,让脱贫事业更加有质量,让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更加信心百倍。
群众路线是我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我们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是为了人民,我们实现脱贫攻坚也要依靠人民,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是我们脱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要防止贯彻中央决策部署一刀切,不能关起门来苦思冥想,靠拍脑袋做部署抓脱贫,要紧密结合民族地区自然禀赋,尊重民族地区人民传统习俗,将各地扶贫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办法和民族地区的实际相结合,在植根当地实际的基础上,或推出“摇钱草”,或推出“摇钱果”,或推出“摇钱牛”,而决不能想当然地制定政策、发号施令。另一方面,过了贫困线不是万事大吉,不可以“松一松歇一歇”,除了用好“四不”政策,防止“返贫”风险外,还要积极转向乡村振兴的大道,要以更高目标指引前进的方向,决不松懈、决不小富即安,要努力实现更大的富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三,要突出民族文化传承,保持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观念,在发展的同时,切实做好民族地区的生态保护工作。让全国各族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有梦想,有希望。
一以贯之“继续奋斗”,要不断完善和推进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让各民族之花竞相绽放,一起携手奔向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民族地区工作,多是和边疆守护、民族关系、宗教关系联系在一起,处理民族问题,必须坚持好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执政,依据宪法和各项法规,在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社会、文化交流,促进物品流通和民族互助,大力增强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携手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民族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一律平等,各个民族都是祖国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每个民族的人民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或缺的。我们要坚持好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尊重不同民族的不同习俗,在共同熔铸中华民族血脉传承的基因中,升华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偕行共进的力量。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民,聚合一切可以聚合的力量,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无坚不摧的蓬勃力量,书写民族团结、民族进步、民族携手迈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恢弘篇章。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群众回信,祝贺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独龙族是我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个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摆脱贫困,过上美好生活,这是独龙族同胞一直以来的期盼。如今,这个愿望变成了现实。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这是全国人民的心愿,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定决心。当一个个少数民族整体脱贫的好消息传来,人民欢腾,总书记心里亦由衷高兴,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浓浓的为民情怀,心系群众,心系人民。作为一名青年干部,更要常怀赤子之情,为民之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干部更要承担起职责和角色赋予的责任,履行国家和人民赋予的权利和义务,才能无愧于新形势下对青年人的嘱托。
常怀为民之心,多行务实之事。“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事业须成于实”。党员干部要让工作取得群众满意的成效,离不开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对于务实作风,习近平总书记有过很多生动的论述,如“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发扬钉钉子精神”等。作为青年干部,“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要将其始终镌刻在自己心中,一切从实际出发谋事业,使点子、明政策、做方案。要坚持政贵有恒,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大无畏思想,要深入调查研究,增强看问题的眼力、谋事情的脑力、察民情的听力、走基层的脚力,实实在在地干。干部干部,先干一步,干是当头的,中国之所以能创造出经得起人民实践检验的奇迹,靠的就是求真务实、真抓实干。
常怀为民之心,长兴利民之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敦敦习语犹言在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改革,为百姓谋利益,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求温饱到求环保的变化中可以看到人民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再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扫黑除恶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可以看到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共同富裕的乡村蓝图正在构造,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着力提升。“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干部,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与情怀,善做利民之事,做利人之人。
常怀为民之心,常谋惠民之策。“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二百多年前的潍县县令郑板桥爱民如子,力推惠民之举,百姓之声应听尽听,真正做到了廉洁爱民。作为青年干部的我们,更应主动担当,靠前作为,谋发展之大策,以为人民谋幸福谋福祉为己任,时刻探索人民富足的新思路新法子。当下,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脱贫任务越到后面,困难越大、压力越大,越是难啃的“硬骨头”。作为青年干部,越到最后越要绷紧神经,打起十二分精神,要善于“思、谋、行”。“思”群众疾苦之原因,“谋”群众致富之方向,“行”民生之实事,确保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民生无小事,一定要将群众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情去办,去拼尽全力,一心为民,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常怀为民之心,务实、利民、惠民,新时代民生工作需要走的路还很远很长,青年干部当奋笔疾书,翻开新的历史本页,用绚烂的人生在利国利民之上书写出一页页华丽篇章。
一个都不能少心得体会篇七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脱贫攻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脱贫攻坚任务作出部署,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扶贫开发思想,坚持精准发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
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这是对脱贫攻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所处位置的准确判断。越是任务艰巨越要迎难而上,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这是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的需要,更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体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一个突出短板。短板必须补齐,否则影响全局。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我们必须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不辱使命、勇于担当,只争朝夕、真抓实干,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这块突出短板。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基础和前提。习近平同志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他还指出,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就是要让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现在,我们党就是要领导广大农民脱贫困、奔小康,就是要让广大农民过上好日子。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不是社会主义。
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中西部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贫困人口规模仍然较大,而且剩下的贫困人口大多数分布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减贫难度大,脱贫成本高。扶贫开发进入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
贫困人口规模大、贫困程度深依然是我国贫困问题的基本特征。目前,全国有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2.8万个贫困村、近3000万个贫困户、7017万贫困人口。而且,现有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减贫边际效应不断下降,增收难度不断加大,贫困代际传递趋势明显,是难啃的硬骨头。
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弱的现象依然十分普遍。20__年,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610元,比全国农民平均水平低3282元。老少边穷地区贫困问题集中,贫困人口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低、健康水平低的两低情况,自我发展能力弱。建档立卡贫困村70.8%没有集体经济,内生发展动力严重不足。贫困人口致贫因素较多,因病致贫、因学致贫突出,缺资金、缺技术普遍,因病返贫、因灾返贫、因市场风险返贫常见。
贫困地区区域性贫困、发展基础差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全国12.8万个建档立卡村中,6.9万个行政村不通客运班车。87.1万个自然村中,33万个不通沥青(水泥)路。贫困地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20个百分点。建档立卡户中有652万户饮水困难,580万户饮水不安全。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偏低,市场主体发育不足,市场体系建设滞后,产业发展处于价值链低端。贫困县的存贷比普遍在40%左右,储蓄外流严重。
扶贫政策针对性不强、特惠支持不足问题依然存在。现有政策部分落实不到位、财政投入明显不足、行业支持缺少特惠、工作责任落得不实、社会动员支持体系薄弱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过去贫困面大,一项普惠政策就可以使许多贫困人口增加收入,越过温饱线。现在,贫困人口大多数自身能力弱,或者居住在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仅靠自己很难参与发展进程、享受发展成果。
一个都不能少心得体会篇八
人间自有真情在 。
一、 课前探究准备活动: 。
2、围绕下列题目搜集资料。(可酌情选择一、二个问题探究) 。
(3).从剧本描写来看,农村教育状况是怎样的?你认为怎样才能改变? 。
(5). 你能为贫困地区的同龄人做点什么?你知道如何帮助他们吗? 。
3、 可根据上述问题自行设计社会调查表格一份。 。
二、课堂探究学习活动 。
环节2. (1) 播放影片录音片断,请学生伴随音乐配音(第12段)。 。
引导学生比较剧本和影片中人物。 。
理解剧本的这一小节有两个场面(大排档、电视台门口)。 。
人物:村长、村民、省台的记者们 。
环节3.组织课堂讨论、交流 。
思考问题1:看过电影,学习本课后你对农村教育状况有了哪些了解? 。
归纳: a. 贫穷落后 失学、辍学现象普遍。 。
b. 教学条件差 教室简陋,桌椅破旧,粉笔奇缺。 。
c. 师资力量缺乏 小学教师都难找。 。
d.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帮助。 。
思考问题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一个都不能少”这句话的理解。 。
归纳: 1、反映乡村教师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 。
2、农村经济落后,一些地方办学条件差,穷困户子女念不起书。 。
3、师资力量薄弱。 。
4、需要发达地区人们的援助。 。
5、发展农村经济,使人们富裕起来。 。
思考问题3.结合你搜集来的材料说一说希望工程是怎么回事 ? 。
环节4. 布置作业并作相关指导 。
幻灯片展示今日作业:自己动手设计一份关于适龄儿童接受教育情况的社会调查表。 。
指导: a.调查地点可选择自己居住的社区或熟悉的农村某村(镇)。 。
c.展示、评价教师设计的调查表(或学生自行设计的) 。
这一环节中学生之间交流、评价,师生合作,修改调查表设计,力求实用。 。
三、课后深入探究活动 。
1、关于课件制作的说明: 。
本课课件由22张幻灯片构成。融入三个电影片断、九张图片及一些文字资料合成。 。
幻灯片的作用: 。
(2)使整个课堂教学环节衔接流畅、过度自然,内在联系紧密。 。
画面设计上的一些考虑: 。
2、本课质疑 。
3、备课后记:课件、教案和说课稿搞定后,总算是松了一口气,感觉像“小燕做窝衔春泥”,一枝一叶垒了一个“窝”,质量如何且由他人评说。但自己总归是有收获的。从网上的寻寻觅觅到书店、图书馆的徘徊搜索,自己对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状况、对希望工程10年业绩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过去我长期生活在大城市里,对农村的义务教育情况几乎没有什么关注, 也没有什么认识,更谈不上有什么感受。通过查资料,我发现偏远农村有那么多适龄儿童不能接受义务教育,这样的现实让人震惊,令人叹息。从搜集来的资料中整理获取信息,虽然耗费了许多精力,可到真正动笔写教案时倒是不觉得难了。我感觉重在过程,重在参与并不是一句冠冕堂皇的套话,而是一句十分真切、实在的话,教师备课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一种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积累材料、提高认识,丰富体验,得到一种满足和快乐。在这一基础上再谈创新,教师们的教学过程大约要走过这样一条轨迹吧。
一个都不能少心得体会篇九
b要注重积累,注重感受,注重运用和探究,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
c不设审题障碍。 。
e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验和审美活动。 。
f命题要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
考试范围:文言文仅考 五六册精读 。
考试内容:能够读懂作品表达要有创意 。
积累与运用: 。
现代文阅读: 。
b能整体感知所阅读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 。
c能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能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
d能理解文章中重要词语和句子,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
g能用相关学科的知识来解答阅读中的一些问题。 。
文言文阅读: 。
a能理解文中主要文言词语的含义; 。
b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
c能将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
d能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
写作方面: 。
a能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进行书面表达; 。
c能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
d能根据提供的材料进行缩写、扩写、续写和改写。 。
语文试卷:考题共分三部分 阅读写作分量重 。
评价意见:
教材把握好,教学重点确定恰当。尤其在以下两大方面很值得肯定。其一,教学设计处处考虑到学生实际,着眼于“放飞学生个性”:采用“讨论法”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形成多向信息交流,便于学生通过相互启发、感悟提高,并发展健康个性,教学步骤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着眼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教学步骤”中多处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思维障碍,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板书依据学生归纳、提炼而成,板书展开程序体现学生把握作品人物性格特征过程。其二,理论依据比较充分,并贯穿于教学设计的各部分内容中,较好地解说了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安排主要教学环节的理由,有说服力。
一个都不能少心得体会篇十
星期四的大课间,我和王慕鸿是值日生,所以我们在楼上拖地扫地。下楼以后,我们两个怎么也找不到我们班跳长绳的队伍,我们先后问了五三班,五二班,和四年级九班,他们都不知道我们班在哪里,最后我再一个转身的时候,看见张栋男在慢跑,我们便追上去,原来我们班在跑步,我们和大家一起在跑道上跑了起来,开始我怎么也想不出为什么要跑步,终于听明白大家的'话,因为同学整队稀稀拉拉,下楼太慢,被卢小军老师全校点名批评,所以刘老师让我们集体跑步,训练整齐划一的步伐。跑了三圈后,我们第三排因为跑得整齐,刘老师叫我们出来休息,而不认真的就继续跑,又跑了一圈,刘老师说,张栋男落在后面,队伍一点也不整齐,你们有什么好办法,竺一鹤想了一个办法,让张栋男领队,就不会有人落在后面了。果然一圈跑好,我们班的队伍整整齐齐,没有人落后。
这就这个事情给我一个启示,团结的力量是很巨大的,就像先人说的那样,一根木头很容易折断,两个木头也很容易折断,一捆木头折不断,我们以后也要学会互相帮助,团结合作,听从指挥,步调一致。
一个都不能少心得体会篇十一
优秀电影的成功因素很多,但有一个好的剧本是其重要因素之一,而有较高审美眼光和欣赏品位的导演是关键。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电影片断及电影文学剧本,不妨也试着当一回“导演”。
二、解题。
介绍剧情梗概。
三、研习课文。
(解说:充分利用现有影视资源,激活课堂,给学生以关的享受。在特定的艺术氛围中,培养学生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
2.赏析:请同学谈谈留下印象最深的镜头及感受。
(解说:将音像信息转换为描述性语言,再与文学剧本进行比照,进一步理解电影文学剧本的写作特点。)。
3.鉴赏品味。
(1)请学生试当“导演”说戏(可选某一场景)。
(解说:参与“导演”的过程,也是对剧本特点进一步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剖析人物形象的生动立体的表现方式之一。)。
(2)配乐模拟表演“摄制节目”场景。
(解说:由“导演”说戏到表演,遵循由理论到实践的学习方法,也是参与鉴赏的一种高级形式。)。
(3)请“导演”点评。
(解说:这一环节体现集中指导施教对象鉴赏之特色,可直接反馈效果的信息。)。
4.课堂训练。
表达:根据文本内容,按下列句式,请每位学生说一句话。
(解说: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鉴赏层次,将学生的感性认知提升到理性的思考进行评价判断,有助于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深入理解,亦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希望工程”的社会意义及人文关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5.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较灵活地欣赏了电影文学剧本,了解了电影文学剧本侧重于视觉表现、一切都化为画面和动作的特点。通过赏析,不仅陶冶了情操,也提高了审美情趣,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四、布置作业 。
一个都不能少心得体会篇十二
转眼间就过了个星期,电影也如约而至,这回等待我们的是部叫《个都不能少》的电影,虽然名字不怎么样,但是这可是大导演家张艺谋的巨作,也是非常值得看的。
这部电影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偏远地区的学校中,这所学校叫作水泉小学,在这里,你所能看见的不是栋栋林立的教学楼,取而代之的是间平平矮矮的土坯房;在这里,你所能看见的不是几十个班级,而只有那个班级;在这里,你所能看见的不是从到六年级层次分明的学生,他们全部集中在个教室上课,没错,他们也只有个老师,就连写字用的粉笔也是格外的珍贵,容不得丝浪费。所以,来到这里,你只能看到两个字——贫穷!
这天水泉小学迎来了位代课老师,可是这个代课老师也只不过是十三四岁的女孩,并不比我们大多少,也是中学生,名字叫魏敏芝,同学们都叫她魏老师。可是毕竟是小孩,第次当老师仍然有些胆怯,扭扭捏捏,好不容易站上讲台,却只是像完成任务样去教书强迫学生做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而且回家休假的老师给她的要求是她带的学生,个也不能少。看来当老师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也许是老天不想让她拿到那代课费,偏偏在她代课的时候“跑了”两个学生,第个是因为有运动才能被市里选上了运动员,但是第二个张惠科却是因为家里没钱而偷偷跑到城里找工作,前个魏老师是是在留不住她,可是这个她不能再丢了,所以她决定自己动身去城里找。
可是这钱从哪里来呢,在系列蛮横的“工作”之后可算是凑到了钱但远远不够买车票,而且想混车也没混成,所以只好走去了城市。繁华的大都市人可真多,车流量大的惊人,初来乍到的她用了所有的办法来找跑到城里来的张惠科,包括:广播找人、贴纸条、写寻人启事。可是都没用,最后还是在电视台找到了希望,好心的电视台长让她得以从电视这个角度寻找到了张惠科,而且也从这所城市募集到了很多的募款和学习文具,这让他们的贫穷落后的状态有所改变。
电影落下了帷幕,但是远在偏远山区的学生们落后的教育的现状还没有结束。但是我从中也悟到了些做人所具备的东西,就是责任,对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都要有能力承担。还有个就是承诺,对自己许下的承诺,定要不折不扣的完成,这样,你才能博得别人的信任与肯定。
一个都不能少心得体会篇十三
电影《一个也不能少》是一部反应中国农村生活,农村教育的影片。他是张艺谋导演的代表之作,它真实深刻的反映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我们不了解的一些农村教育的现状。这部电影纯朴,自然,简单,情节感人,在播出之后广受好评。作为国产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在国际上也引起广泛好评,获得了一系列大奖。这样的殊荣对国产影片来说绝对是个意外。几年之后再回过头来看这部电影,感动依然在胸中隐隐回荡。
是,因为电视台的报道,水泉小学的教育现状被外界所了解。
好的分析!
一个都不能少心得体会篇十四
我这个星期看了个电影名叫《一个也不能少》,我很有感触!
我记忆最深的就是魏教师为了找到那个在城里打工的男孩,找到了电视台的台长,然后出来了个戴眼镜的,问到:你是不是台长?她为了等到那个台长,等了几天几夜,睡也睡不好,就睡在那个电视台的边上,身体靠在电线杆上,把她自我写好的寻人启事放在一边。
还有就是他们在乡下的学校,很简陋的,讲台是三条腿的,一碰就倒了,他们用的粉笔也很少,我们用的粉笔只要是短的就不能再用了,而他们是要用手指甲来抓住它继续用的,我们睡的床很软,而他们的,女生和教师的床却要用椅子垫着,男生的是用几张桌子拼成的床,我们上课有上课铃的,下课有下课铃的,他们呢,上课用手来打铃,下课又是看太阳到一个东西上才打的下课铃的,我们升旗有铁的旗杆,高高的半奏声,而他们向左右后转斗不准的,旗杆也是木头的,升旗的时候音乐也没有的,多么简陋啊!
在大结局的时候,魏教师让他们每人拿一支粉笔写字,到了那个要去城里打工的那个男孩那,他对教师说:“我能不能多写几个字?”说完就写下了三个大字:“魏教师”,这一刻,多么的让人感动啊!
我从看过这部电影后,才明白教师是多么的辛苦,多么的好,农村的生活多么苦啊,连教室也那么简陋,我们应当伸出我们的援助之手帮忙农村,让他们能够和我们一样。
我们看完这个电影后才明白教师是多么的辛苦,还处处为他们自我的学生着想!
一个都不能少心得体会篇十五
优秀电影的成功因素很多,但有一个好的剧本是其重要因素之一,而有较高审美眼光和欣赏品位的导演是关键。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电影片断及电影文学剧本,不妨也试着当一回“导演”。
二、解题。
介绍剧情梗概。
三、研习课文。
(解说:充分利用现有影视资源,激活课堂,给学生以关的享受。在特定的艺术氛围中,培养学生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
2.赏析:请同学谈谈留下印象最深的镜头及感受。
(解说:将音像信息转换为描述性语言,再与文学剧本进行比照,进一步理解电影文学剧本的写作特点。)。
3.鉴赏品味。
(1)请学生试当“导演”说戏(可选某一场景)。
(解说:参与“导演”的过程,也是对剧本特点进一步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剖析人物形象的生动立体的表现方式之一。)。
(2)配乐模拟表演“摄制节目”场景。
(解说:由“导演”说戏到表演,遵循由理论到实践的学习方法,也是参与鉴赏的一种高级形式。)。
(3)请“导演”点评。
(解说:这一环节体现集中指导施教对象鉴赏之特色,可直接反馈教学效果的信息。)。
4.课堂训练。
表达:根据文本内容,按下列句式,请每位学生说一句话。
“《一个都不能少》有诸多让人感动的理由,理由之一是……”
(解说: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鉴赏层次,将学生的感性认知提升到理性的思考进行评价判断,有助于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深入理解,亦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希望工程”的社会意义及人文关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5.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较灵活地欣赏了电影文学剧本,了解了电影文学剧本侧重于视觉表现、一切都化为画面和动作的特点。通过赏析,不仅陶冶了情操,也提高了审美情趣,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四、布置作业。
一个都不能少心得体会篇十六
现在想起《一个都不能少》里面的情节,心中还是有些泛酸。记得这部影片在小学时候曾被巡回放映过,当时自己还是一个懵懂的少年,对里面故事情节所反映的社会教育问题还不大了解。那感人、催人泪下的情节还是深深地埋我的脑海中,“张慧科,你在那里?我已经找了你三天了,你快回来吧!”这是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女主人公魏敏芝在电视台面对镜头含着泪珠说的一句话,而此时在电视机前,她的学生张慧科也是泪流满面,当我看到这一段镜头时禁不住潸然泪下,现在也是如此。这部影片以独特的艺术视觉,切合现实,从侧面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的教育弊端以及社会发展等问题,其中反映最为强烈的就是农村经济落后,教育设施差,辍学儿童流入社会各个阶层。说真的,看后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这部电影讲述了发生在一个贫困山区学校里的故事,故事情节以主人公魏敏芝和学生张慧科之间的各种情节展开,影片的主旨也是围绕这逐步表现出来的。
影片中的主人公魏敏芝虽然是一个普通的代课教师,但她从每个情节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值得现在的我们去借鉴,去学习。片中最为印象深的就是魏敏芝孤身一人去了人生地不熟的城里找学生张慧科。她没有忘记高老师临走时对她的叮嘱,为了不使学生少一个,她努力在人人茫海中寻找张慧科,在车站待过,在街上睡过,为了充饥喝水龙头流出的凉水,那电视台大门口一声接一声的“你是台长吗?”的询问声,是何等的震颤人心,那是对所有观众心底的呼唤——不管前面有多大困难,只要坚定心中那永恒的信念,便只顾风雨兼程。她那种执着,那种坚持,那种尽职尽责、不达目的不罢休,那股犟劲,把自己生命的能量发挥到极致来实现自己心中的信念,是现在的我们所缺乏的,所没有的。试想在现实生活中用这样诚实和顽强的态度对待实际困难的又有几人呢?一个都不能少,多么简单的字眼呀,如今又有谁能坚持比这还小的信念呢?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告诉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质文明成了某些精神空虚得人的借口,他们每天过着物质高于一切的生活,将精神建设抛之脑后,却不知道自己有了只会享受不会创造的悲哀头脑,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
另外,影片所呈现出来的城市面目也令人看了不安,我国国内形成了阶层差距,造成了有些城里人对乡下人的歧视,即使是对一个乡村来的小女孩也是如此,影片中魏敏芝到电视台要见台长,那个接待处的女职员对她说话的口气和态度就表明了那种社会阶级性,城里人瞧不起乡下人,这就是我国国内真实情况的典型写照。在所有观看过该影片的观众眼中,片中女职员与魏敏芝其实毫无区别,只不过魏敏芝表现的是农村人纯朴的一面,农村人感动的一面,相比之下鲜明的突出了女职员的冷漠是。魏敏芝以一个性格烈,要强的农村姑娘形象,将农村的情况真实的呈现给观众,提倡大家关注农村,多想想农村的面貌和那些渴望知识的农村孩子。
现在,中国又何止一所水泉小学呢,又岂止一个像张慧科一样的辍学儿童呢,简陋的教室,坑坑洼洼的课桌,粉笔的短缺,遍布了中国各大贫困地区。如果这些人多关注一下农村,多了解一下农村现实的情况话,那么农村就不会变的再穷,教学设备也不会变的短缺,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也会走出农村,去寻找知识的殿堂,去放飞他们的梦想。
张艺谋导演以最朴实的拍摄手法,将我国某些地区孩子们简陋的学习生活的条件及其淳朴的心灵以影片的形式较为真实地反映出来,为的就是唤醒大家的思考,思考我国教育制度存在的失败和社会现状问题,从而寻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针,政策。
当再次观看到该影片时,自己不再像儿时那样,多了点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够从影片中学到“一个都不能少”的精神,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教育制度的缺陷和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岐视现象。该片意在教育我们,请我们为此时的幸福而感到高兴,学会珍惜眼前的美好,也请我们多关注一下农村,关注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