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中药学论文(通用13篇)
总结是思维的碰撞,是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写总结时要注意用词得体,语言简练,以增强总结的可读性和吸引力。如果你正在纠结如何写一篇好的总结,不妨看看下面这些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启示。
中药学论文篇一
摘要: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通信工程市场的繁荣,通信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通信工程项目建设中必然存在多重风险,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强化风险管控,提高风险管控工作效率,最大程度地控制风险,从而在风险管控工作中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通信工程;风险;控制。
1通信工程风险特征分析。
1.1客观存在性。
通信工程项目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这是因为通信系统工程是一个相对较大的过程项目,覆盖范围较广,服务领域较多,且具有高成本、高投资等特征,而且其实际运行中容易受到内外因素的干扰,这就使得其风险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等特征,要想有效规避风险问题,就必须意识到风险的客观存在性。
1.2多层次性。
通信工程项目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层次性,且建设周期较长,项目工程工序之间也存在者较多的关联性、风险性,这就使得通信工程项目内部存在某种必然的关联性,且这种关系相对复杂,再加上内外因素不良影响,使得风险更具多元层次性。
1.3变化性。
通信工程项目由于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例如:外界环境因素、气候因素、自然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外部环境、国家政策法规因素等,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会对通信工程带来不良影响,其中某个因素出现变化时,都可能牵动到其他因素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对通信工程项目带来风险。
因此,可以说通信工程项目风险是不确定的、变化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不可预知的。
2通信工程的风险管控工作内容。
2.1施工风险管控。
结合通信工程特征,范围广、周期长、过程复杂,对此就必然涉及到施工周边环境、施工现场的协调工作,开工前科学合理的协调沟通,才能确保施工顺利,规避施工风险。
施工现场风险管理还应强调施工条件、施工环境的规范与协调,例如:交通运输条件、材料存储空间、周围建筑物保护等。
只有打造出规范、文明的通信工程现场施工环境,才能推动工程施工的顺利进展,从根源上规避防范风险。
2.2技术风险。
通信工程项目是一项技术性工程,无论是设备组装、线路敷设还是设备调试都涉及到技术的运用,所采用的技术能否达标,安装技术是否具备现代化手段,决定着工程施工质量,技术风险管控至关重要,是通信工程项目的灵魂。
2.3设备资源风险。
通信工程项目建设中必然涉及到多种设备、资源等的使用,例如:测试仪表、通信线路等,这些仪器、设备以及线路等的质量能否达标,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工程施工质量。
3通信工程风险管理与控制策略。
3.1风险识别。
风险管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进行风险识别,通过科学地判断与识别,明确风险确实存在,再对应采取措施来控制风险,要形成预先防范的积极意识,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项目负责人必须形成超前意识,创建风险识别系统,利用此系统来有效识别、监督内外不良因素、干扰性因素,通过分析这些因素来判断并识别风险。
通信工程项目风险体现出隐藏性、不定性、变化性等特点,对此,有必要在项目工程开工前及时判断并识别风险,并进行动态识别,同时,根据风险类型来积极地采取有效措施来规避风险。
风险识别方法具体如下:第一,测试表法。
所谓的测试表法就是锁定工程项目可能出现的风险关键点,编制测试表,对各个风险环节实施深入测试,从中找到其缺点、问题,再深入分析这些风险关键点中潜藏的危机、危害,再对应提供防范与管控对策。
第二,流程图法。
采用流程图法识别工程项目风险,就是绘制通信工程项目流程图,该流程图覆盖了从项目立项、招投标、投入使用的整个过程,对每一个阶段进行风险预测,再根据各个流程之间的关系来深入判断风险,对应总结出工程项目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并积极地采取规避措施。
3.2强化风险评估。
对风险进行客观识别的基础上还要重视风险评估,具体的评估方法为:科学判断风险可能出现的概率,因为通信工程项目风险具有变化性、不确定性,这无疑为风险评估带来困难,智能对其发生概率进行粗略估算,对此一方面要结合已有的经验,另一方面则需深入分析影响风险的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得出其可能导致的结果,明确风险类型,是技术性风险还是经济性风险。
3.3创建并完善风险管控体制。
任何一个通信工程项目,从项目立项到施工再到管理都存在若干风险,这些风险将威胁到各个参建方的经济利益,对此,有必要创建风险管控机制、体制,形成风险管控制度,明确通信工程项目中风险的关键点,给予积极重视。
所谓的风险管控机制应具体包括:工程项目参建方的评审,具体包括资质审核、信誉度审核以及信息档案等的审核,对此有必要创建一个参建方信息档案系统,以便资审查询。
为了进一步健全完善风险管控体制,有必要创建监督机制,及时分析、预测、跟踪风险,发挥监督机构的监督功能,从通信工程项目立项到项目施工进行全程监督、监控,并提出合理化的风险防控对策。
同时,为了提高风险管控工作效率,有必要创建并实施责任制,通过明确各岗位的职责任务、工作分工等来强化风险管控,提高风险管控工作效率。
中药学论文篇二
2013年初,国家发改委出台《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开展绿色建筑行动的重要性。未来,中国将开启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转型,以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主线,经济社会从外需向内需、从高碳向低碳、从强国向富民的发展。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走向中国特色“五位一体”。节能低碳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发展方向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拐点。现如今科技飞速发展,呈现出“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下的大规模社会化协同,信息化3.0大数据的深度挖掘与融合应用,实现全系统、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的互联、互通、协同,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与效率提升实现节能,以满足社会需求市场需求,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经济。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将迎来发展黄金期。数据显示,我国既有建筑面积约430亿平方米,建筑能耗的现状:
(1)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比重大(约33%);
(2)高耗能建筑比例大,加剧能源危机;
(3)既有建筑能源利用效率低。伴随城镇化建设,我国建筑能耗的总量继续逐年上升,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1/3。因此建筑节能是关系建筑材料、建筑设备等生产制造领域与工程建筑领域多方面的建设低碳经济、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
1建筑现状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是指对建筑中的围护结构、空调、采暖、通风、照明、供配电以及热水供应等能耗系统进行的节能综合改造。针对南北方不同气候特点及用能形式,国家分别出台了北方采暖地区和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实施意见、技术导则和资金奖励补贴办法。无论是资源、环境的现实压力,还是百姓对居住环境舒适度的迫切要求,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势在必行。我国既有建筑面积约430亿平方米,大型公共建筑面积近22亿平方米,能源资源消耗占社会总能耗约为1/3,其中缺乏有效管理的建筑多于90%。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每年新建房屋面积甚至超过所有发达国家每年建成建筑面积的总和。建筑能耗迅速增长,其中照明系统占20%~30%,采暖、空调能耗约占60%~70%。每年的新建建筑中,已逐步开展“节能建筑”的设计与施工。
中药学论文篇三
中医药的所有学科都是以中药学研究作为基本学科的,研究中药学的目的主要是促进中药在中医各个专业领域上的应用和推广,因此将中药药性理论介绍作为教学重点的教学方法,不符合现代化教学理论对中药学的促进和推广。文章从中药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中药教学的内容、课程和方法等进行分析,给予中药教学改革和创新指出了新的方向,以更好的促进中药教学在实践中的科学化开展。
(一)以专业为指导,设置个性化中药学教学内容中药院校在不断的扩大招生,随着学生的增加,多层次、多专业的办学模式也成为了中医院校的办学特色,这也对中药学教学在内容设置上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中医院校在教学内容年限设置上分为四年制、五年制、七年制,如中药制剂专业属于四年制教学课程,临床医学属于五年制教学课程,针灸专业则属于七年制课程。每个专业的教学年限不同意味着每个专业的学习内容不同。
教学质量是否会受到影响关键在于中药教学在各个专业当中对教学内容的设置,因此中医院校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务必要以个性教学内容为教学目的,以专业为教学指导策略。在学科知识特点设置方面,要以中药理论、中药技能、中药性质等为教学内容的重点。在教学专业设置方面,要以学生毕业从事药物研发、进入药房和药厂工作为重点,设置药物化学成分和药物合成功效方面的教学内容。
(二)以技术为载体,实施先进的中药学教学方法改革创新中药学的关键在于教学学方法能否革新,随着网络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计算机技术在教学当中的应用无可替代,教师在与时俱进的同时更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加快传统模式教学向现代教学模式的转变。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技术教学当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多媒体能够为教师提供大量的文本、图像、视频等信息,将中药当中比较抽象、莫测的理论变成具体、形象的内容帮助教学在效果和质量上的提升。另外多媒体还可以让教师的教学氛围变得轻松愉快,更容易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在虚拟临床教学中的实际操作能力。
吴圣华在处理多种信息的过程当中发现cai软件在处理综合信息方面的能力比较强大。能够通过听觉视觉等感官对人体产生多重的刺激,满足人在最短时间里对于大量信息资源的需要。cai软件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的灌输模式对比即生动又活泼。多媒体技术在中医教学当中的应用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来说优势不言而喻,但是多媒体教学同样也要遵循,教学内容设计上的原则、做到课件的设计合理、设计科学,充分实现新型教学方法的在教学当中的作用。
(三)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中药学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多元化体系教学评价的改革。在评价方面方法要选择合理,要将评价内容的科学性作为教学改革方面的`重点设置,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将考核教学做为中药教学评价的主体,促进评价体系多元化的形成。因此指导和管理学生在学习中的态度,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考核作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尤为重要。
教师除了将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作为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的考核部分外,学生学习的态度和在中药知识运用方面也应该纳入学生的考核范围,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系统考核,促进学生能力全面的提高。根据刘立萍等人研究表明,就多元化考核方式在中药学教学当中的实施来看,促使教学评价和其他要素融合的中药学的学科专业特点和教学内容逐渐形成了三种有效评价方式,分别是实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其思维模式在教学实践和理论加强方面都非常完整的贯穿在了整个中药学教学评价体系当中。
(四)以人才为目标,开展科学化的中药实践教学培养实用性医学人才提高医学人才的应用价值是改革中药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将培养人才作为教学改革的目标,用科学化手段开展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在实践教学当中对感性认知的提高,扩宽知识面,扩充知识结构,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实践能力。因此实践教学是实现学生在实践中自我能力提升的关键,是中药学改革创新培育中医药人才与时俱进的前提。
张彦通过研究提高中药教学在实践中的效果表明,想要提高学生对中药的了解能力和对中药的鉴别能力,就必须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全面接触中药药材的教学环境,去引导学生直观的了解药材的原形标本、饮片标本,让学生能够初步的掌握和识别药材特性,提高学生对药材的认知程度。通过中药实践教学以人为本的教学策略,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在实践能力上的提高,实现最终的教学目的。
二、结语。
总之,中药学教学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药学在教学方面的变化很大成绩明显,但是和经济发现比较中药教学还有更多探索的空间等待实践。因此在改革创新中药教学过程当中,要时刻以专业为指导方向,以技术突破为前提,围绕学生以培养人才为目标,打造中药教学内容的个性化设置和教学方法的与时俱进,用科学化的改革创新理念不断提高中药教学的质量,培育更多的优秀的现代化中医人才。
中药学论文篇四
在对中药西化与中西药合用的基础上探讨分析中药学发展的科学理念,并论述了其所具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并不等于宏观等特点,认为中药学发展需要西药来补充,但要以科学理念为指导,不断总结与发展出新的辨证施治规律。
1.1中药西药化。
以往所进行的中药学科学研究,大多探讨的都是中药西药化。因为无论它们是怎样表述的,其核心都是从现有的中药中寻找、分离及提纯所谓的“有效成分”或化学单体,其针对的大多都是西医学的疾病,而这不正是西药的发展历程吗?如青蒿素、黄连素等,大都失去了中医药学理论的表述和应用原则,我国《药典》也已将它们归入西药收载。中药西药化也许是新西药发现或创制的一条捷径,然而,其作为中药发展之路尚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其一,从已有的中药西药化的'结果来看,其虽然有成功的范例,但与整个中药的数量比较就显得非常之少。其二,从西药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现代西药的发展本身就似乎陷入了一个走不出的“迷宫”。鉴于已有药物的临床毒副作用和病原耐药性等问题,人们忍痛地否定了一批又一批药物的使用价值,不断寻求合成新的药物。
1.2中西药合用。
中西药合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由于中药辨证与西药辨病治疗侧重和经验积累的不同,使中西药合用在很多情况下都收到了好于单纯中药或西药的临床疗效。然而,由于中西药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其临床适应症也各有不同,在没有合适的结合理论指导的前提下,尤其是在当今西医药学理论愈来愈强势,中医药学理论愈来愈弱化的条件下将它们合用,不仅难免发生用药理论和方法上的牵强附会与偏差,而且亦会常常影响它们的临床疗效,甚或导致严重的临床毒副反应发生。
2.1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古希腊的一个哲学观念。然而,由于在“单因素线性分析”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现代医药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都将这一点忽略了。如现代医药学不仅注重对疾病发生的每一种因素的单独认识与把握,其虽然也用复方,或在处方中也常有两种以上的药物使用,但多是针对不同“病因”而各自为战的大拼盘;其也重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但其多局限于两种药物之间。而中医药学辨证施治不仅在诊断上强调要“四诊合参”,形成一个整体“证候”,而且在治疗上,也是采用君臣佐使理论将其多味中药组成为一个整体处方来进行试验与观察的。如研究发现,龙胆泻肝汤与关木通加六味地黄丸及关木通加滋阴药的配伍,能显著减少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关木通加利水药与关木通加清热药,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减少不显著;而关木通加甘草与关木通加附子,均可显著地增加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关木通经过炒焦、与滑石粉炒和与麦麸炒后,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均有显著性降低(p0.01)[1]。当代名医用附子,李可最大量一昼夜达600克,祝味菊最大量在45克,姜春华用9克,而李翰卿则用0.3克治愈过心衰的患者,其间最大相差达到2000倍,而都取得了“起沉疴”的临床疗效[2]。这用传统科学的理念是无法理解的,对此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2.2整体并不等于宏观。
整体观念是中医药学的一大优势,但整体并不等于宏观。后者只是对宏观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前者则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由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使整体具有了“非线性”与“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等复杂性科学的特点;从而使其整体的特性不仅取决于其物质的构成,而且更是由物质之间的关系与构成方式来决定的。如“蝴蝶效应”只能在特定的复杂气象条件下产生;由于中药的配伍、剂量与炮制等不同,使其处方的作用有很大区别等等。那么,中药学发展不仅要重视其有效成分等物质性研究,更不能忽视对其复方配伍、炮制及其临床辨证施治规律等的认识。中药的疗效与毒性,既不能唯成分而论,也不能简单地依据剂量的大小来确定;而是要综合考虑其辨证施治、处方配伍与药材炮制等诸多因素。
2.3整体认识需要微观化但必须转变科学观念。
整体认识不仅需要微观化,而且可以随着认识方法与观察指标的微观化而微观化,只是要以复杂性科学的观念为指导。这是因为:(1)证候状态的认识、分析与处理,不断需要新指标、新方法与新药物来提高、发展与丰富其水平、能力与手段。如有人将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x光、b超等)称为“放大眼”,把听诊器等叫做“放大耳”,它使我们看到和听到了以往未能见到的现象。再如温病学向称湿温缠绵难愈,因湿邪重着黏腻,湿与热合,如油入面;但诸如肠伤寒、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杆菌病等湿温类温病,今天已知并非“缠绵难愈”,因为用特效抗生素治疗,多能迅速遏制病情[3]。(2)中医药学的辨证施治或对证候状态的认识、分析与处理,虽然说传统上以宏观指标与天然的动植物药物为主;但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每一次随着新指标、新药物与新方法的引进,都给其临床疗效与辨证施治规律的认识带来了飞跃与发展。中医药学现代研究既要重视对每一种因素、每一种药物甚或单体物质的作用特点与规律的认识,更不能忽视对中药复方综合作用、处方配伍、剂量与炮制,尤其是其临床辨证施治规律的研究;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不断引进新指标、新药物与新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新的辨证施治(证候状态分析与处理)规律,以更好地丰富与发展中医药学。
[3]乔富渠.中医理论应不断创新[j].世界中医药,2008,3(5):
中药学论文篇五
临床中药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患者为对象探讨中医辨证实质及其与中药四气五味归经的关系,从而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应用学科[1]。
它作为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标志着中药学改革的一个方向。
从属于中医中药之间一门新的学科,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与多学科紧密联系培养复合型药学人员;协助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高临床药物治疗水平;开展药学信息咨询服务;指导患者安全合理用药,进行临床药学拓展研究。
近几年来在综合性医院药学工作中,由于中药部分所占比例甚小使临床药学的开展更加受到限制,而如何发展临床中药学才能广泛地适应临床,提高天然药物的应用比例,是广大中医中药师值得去探索的课题。
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探讨了临床中药学的发展方式现阐述如下。
1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开展多学科的研究
临床中药学以中医基础为指导,对于基础中药学,中药鉴定学,药理学,中药炮制学等融会贯通外,还需要学习与医学相关的专业,如病理毒理学,全科医学,临床诊断学等。
并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及发展,如微生物学、化学,计算机,外语和结构基因组学,药事管理法规等。
熟悉医药卫生方面的新政策新法规。
新时期临床中药学的发展研究必须从加强对中药药性的理论研究,分析毒副作用控制临床不良反应等多种方式作为突破口来开展。
[2]只有多学科研究发展才能使临床中药学的发展有更为广阔的前景。
2努力培养中药学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临床中药学人才,不仅指知识复合,还要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现代医学的特点是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
在以中医药基础学科知识为主体的前提下,还要学习中药现代学科体系中边缘性学科的知识,培养临床观察研究能力,药学实验研究能力,药物管理及协调应用能力,文献理论研究。
文献理论研究能力是基础,临床观察研究能力和药学实验研究能力是核心,药物管理及协调应用能力是支撑和保证[2]。
临床中药学人员要具备以上各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种积极上进刻苦钻研的精神,要有对药学工作的热爱和无私奉献的品质。
新的'临床中药学在传承了传统中医药学“以人为中心”的用药思想,还要求中药师在整体用药过程中关注患者的身心康复,而且要积极、主动、科学、深层次地探讨临床中药学的应用问题[3]。
3积极开展药事服务内容
临床中药学人员除参与临床医师查房,了解患者病情,协助医师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并进行药物浓度监测外,还要收集药品信息,掌握常用中药配伍中的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中西药结合治疗疾病的临床疗效,以及中药治疗疑难杂病方面的方剂,进行科学实验性评估,学习国内国际方面的药事管理法规,关注新药的上市和老药的更新,经常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用药的情况,同时将临床用药观察的结果反馈回来进行整理和研究。
为患者提供全面的药品信息服务是临床药师重要职责。
4完善中药材质量标准
国家对中药饮片的临床标准还需进一步完善。
地方药材种类繁多各省级炮制规范又有所不同。
全国一品多产,一物多名现象普遍。
如南沙参和北沙参,南五加皮和北五加皮,南北差异使临床疗效也有所不同。
伪品冒充正品应用于临床使得药物滥用,这均要求中药学人员运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鉴别。
随着国际社会逐渐认可中药指纹图谱的质检模式,指纹图谱已广泛用于中成药标准的制定[4]。
确定部分药材的有效成分及分析方法,完善药材的质量标准,建立成分-药效-毒性指纹图谱数据库,作为中药材质量标准和方剂成分研究的依据。
随着人类生存环境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各类疾病谱的变化使得中药饮片在临床的标准急需完善和丰富。
规范饮片的临床标准是临床中医药学人员的主要任务之一。
5临床中药学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拓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临床中药师应不断地将中药拓展在生命科学等多个领域如:食品卫生,营养保健,生物医药等。
在坚持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下开展创新意识。
6月5日《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中医药医疗资源和服务等提出了具体目标,要求中医药工业总产值达5590亿元人民币,这将推动中医药的服务渠道,为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持。
中药学论文篇六
摘要:绘画训练是发展儿童个性特长的一条重要途径,对儿童眼、脑、手的协调能力的培养,对其智力的开发是大有裨益的。儿童在绘画活动中,眼、脑、手得到一定的训练,想象的翅膀便在他们心头油然而生,渴望得到一种客观物体形状相吻合的表现形式来直抒胸臆。需要美术教师引导去冲破一第强大的低年龄绘画意识的封锁线。
关键词:儿童画;想象;个性;引导。
早期的绘画训练是发展儿童个性特长的一条重要途径,对儿童眼、脑、手的协调能力的培养,对其智力的开发等都是大有裨益的。这也正是越来越多的家长关注孩子的美术教育的重要之原因。
儿童作画时不受任何外界条件的干扰和限制,他们画画时随心所欲,表现的东西包罗万象,大多是些意向的组合,如把火红的太阳画成淡蓝色的,这种用图式表现物象的方法从4岁开始。儿童在绘画活动中,眼、脑、手得到一定的训练,想象的翅膀便在他们心头油然而生,以后逐步成熟,到9岁左右已近顶峰。再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心中便渴望得到一种与客观物体形状相吻合的表现形式来直抒胸臆。这时应当引导学生向写实期过渡,教其必须掌握的正确作画姿势和基本绘画知识及作画方法,否则极易使其失去绘画信心。这就需要美术教师引导冲破一条强大的低龄绘画意识的封锁线,下面就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教学体会:
一、根据孩子的特点,讲究科学的教学方法。
1.借助孩子生活中熟悉的实物或动物形象,从小培养敏锐的感觉。
在少儿步入艺术殿堂之初,我们就必须强调对其敏锐感觉的培养。两、三岁的孩子还不具备独立的判断能力,还不能直接依据父母口中的是、不是、不要、可以、不可以、应该或不应该等判断语句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但若把他们喜爱或厌恶的各种实物、形象作为“外力”,却可以对其行为起到鼓励或抑制的作用,因为在这些物象当中,饱含着他们天真纯洁而深厚的情感。譬如,小孩儿都比较喜欢黑猫警长、白鹤阿姨、琢木鸟医生、讨厌毛毛虫、苍蝇、蚊子、害怕大灰狼、狗熊、刺猬等。依据孩子的情感倾向,有意识地经常使用这些物象与他们交流,就可以进一步强化小孩对这些物象的情感和行为反应。如您的孩子睡觉不喜欢盖被子,您可以说:“天黑了,小朋友要睡觉了。蚊子就会嗡嗡地叫着说:‘唉,我的肚子好饿呀,到小朋友的身上去找点吃的吧。‘”孩子听完后,往往会乖乖地把被子盖上。而且此后,每当睡觉时,只要家长说一句“蚊子又要出来找吃的了”,小孩子就主动地盖好被子。
2.每堂课确定明确的绘画主题,让孩子在玩中画。
制定每学期的教学计划,确定每堂课的绘画主题,逐步引导学生扩大观察和表现的视野。有一次,我教孩子们画海里的渔船,我先是什么也不说,让他们自己画。半个小时以后,几个小孩都画完了。十几张画排成一列,什么形状都有。对于孩子们的画我进行了点评:画得都很漂亮,很有创意。但是画的都不是渔船,缺少渔船的特征。于是,我在一个星期天的早上,我带着这些学生及他们的家长来到了停泊着渔船的码头边,先是大体地让孩子们观察了一下其中的一艘渔船:船头、船体、船尾、驾驶仓、铁锚、缆绳、轮胎、救身圈等等,然后又带他们上了这艘船,玩了好长一段时间,期间,好客的船老大对孩子还讲解了许多不同时期的渔船式样、构造及鲜为人知的一些渔民捕鱼的传奇故事……经过这次码头之行,孩子们观察了渔船,也听了不少有关渔船与渔民的故事。后来我又让他们画了渔船,这次他们知道了为什么画船必须画铁锚;为什么必须要画黑色的大轮胎;为什么必须要画救身圈等等。由此可见:不管是成年人学习绘画,还是孩子学画,都必须来源于生活。
二、依据儿童不同时期的心理规律和直觉感应,去开发和引导他们的美感和创造性。
时下,有不少学校包括幼儿园的美术教学常常是采用用灌输和强制模仿的教学方法:教师上课前预先准备好一张范画,上课的时候把它挂到黑板上(此画有明确的主题、完整的构图、完整的结构、漂亮的色彩,完全就是老师的杰作)。然后对画进行讲解,讲完了以后让孩子们画,最后谁画得好的标准就是:谁画得跟老师的画最象、最接近就是最好的。这种儿童画教学方法压抑和限制孩子本能的审美情趣以及自由的思维方式,儿童画中的那些淳朴的的、稚拙的、率真的东西就会丢失。而是应通过孩子自己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和老师、家长的正确引导和启发来学习创作儿童画。鉴于此,我们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1.让孩子摆脱盲目性。
在开始阶段,全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同的孩子对事物的想法和认识也有所不同,因此,也会有不同的作画内容。从儿童感兴趣的漂亮玩具花衣服等生活用品着手,或带他们走出教室,以美丽山川、房屋建筑、飞禽走兽作为表现对象,开展线描写生练习,此时,尽管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物体歪扭,不合比例,画面线条稚拙,有的甚至将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拼凑在一起等等,但毕竟是他们能动的对物体感知的结果。有一位教育家说过:一名好教师必须永远相信自己的学生,不管成绩多么不好的学生,脑子里其实都埋藏着无穷无尽的潜力。事实上不是学生脑子里缺少资源,而是我们自己缺少勘探这些资源的能力。
我们要用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儿童,使他们逐步想画、愿画、敢画而不拘谨。
2.让孩子进入立体世界。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儿童画教学经验告诉我,必须老师亲自带头,引导孩子们去观察,在观察习惯形成后,应帮助学生建立立体的、结构的形体意识,时而让孩子们俯身触摸地上鲜嫩的花草,时而和他们一起抬头仰望天上的宇宙星辰,既要巩固原始的热情,又要激发他们新的求知欲,引导儿童逐步走向感受物体的空间形态发展尝试的阶段,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3.别让孩子陷入误区。
待学生心理、视觉感知能力达到一定程度,随着造型训练的深入,画面已有立体感,对透视有了朦胧的认识,线条也相对稳定,理性思维在作画过程中明显体现出来,但他们仍处于眼高手低的.一种矛盾心理状态中,常表现在对画面中的某一条线要反复修改。此时,作为家长在孩子学习绘画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自作聪明,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强加给孩子,以成年人的理性的思维去指导自己的孩子画画,作为教师也一样,需引导得法,启迪和提高重在顺应天性,贵在陶冶稚趣。正如日本研究幼儿美术活动的专家板光严所说:“幼儿美术活动不在于教会幼儿画成一张或制成一件工艺品,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画家,而是把他当做开发智力,培养创新意识、创造才能和高尚情操的一种手段。”
三、提升孩子的审美意识。
随着孩子们生活阅历的增加,教师应不断地引导孩子拓宽自己的视野,通过接触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去了解生活中业已存在的更多更美好的事物,让孩子们捕捉到更为丰富的创作素材。通过讲评优秀儿童画作品或通过直觉体验优秀作品的创作过程,成为识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过程。
孩子们都喜欢画画,他们天生都有表现才能,有极强的表现欲,我们应对孩子在画中表现出来的天真、稚拙、淳朴的艺术语言,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赞美,让他们在鼓励声中树立自信,在赞美声中发展和培养勇于创新的个性。应当提醒各位家长和老师注意的是,儿童在获得了运算能力特别是形式运算能力后,他们眼中童话的、幻想的世界逐渐变为客观的世界,以绘画的形式表现这一客观世界则需要具备更丰富的专业语言,许多孩子由于缺乏这种能力的培养而难以表现这一世界,致使他们从此不再有热情作画。
我们应顺应儿童对艺术的认识规律,不断的激发儿童的情感和作画欲望,同时把这些与发展创造力相结合起来,促使儿童学会异想天开,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得到启发,使儿童从小就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从而在今后的创造空间里自由翱翔。
中药学论文篇七
摘要:河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学科设置于1959年,从首次跨入河南省重点学科,至今已经连续建设五届。
其中,从以来,连续两次被评为河南省重中之重建设学科。
随着多年的积淀和发展,学科由建设之初涵盖的中药化学、临床中药学和分析测试中心组成单元,已经形成涵盖中药化学、临床中药学、药用植物学、中药栽培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等多个分支学科的一级学科,已经打造成为河南一流中药教学、科研、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特色重点学科,整体进入国内同学科第一梯队。
本文从学科研究方向、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条件建设和产学研等方面介绍我校中药学科的建设与实践。
1中药活性成分研究及新药开发研究方向。
该方向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采用现代分析化学、植物化学、药理学、天然药物化学等多学科交叉综合手段,分别从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研究中药复杂的化学成分,对中药活性成分尤其是水溶性成分进行研究,为开展中药的资源、种植、药效物质基础等研究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药开发和相关研究。
学科在国内较早开展水溶性成分的研究,解决了中草药中水溶性成分的提取、浓缩、分离、检测等整套技术难题,研究水平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学科开展中药化学成分的可拆分可组合性研究,构建中药化学组分配伍的理论和技术体系,诠释了中药的药性理论和作用模式的现代科学内涵,为现代中药研制和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2中药品种整理与药用植物资源研究方向。
该研究方向主要包括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药用植物种植及田间管理研究,中药材产地加工与质量控制研究以及中药材质量标准的制定等方面。
对河南道地药材冬凌草、连翘、山茱萸、柴胡、银杏、葛根、怀地黄、茜草等的种质资源及规范化种植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规范化种植标准操作规程(sop)和药材质量评价标准。
同时也为我省道地药材的规范化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目前与河南宛西制药、羚锐制药、顺势药业、济世药业、豫西药业等开展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课题研究及基地建设。
建立河南道地药材种质资源基因库,重点对怀地黄、怀山药,山茱萸等进行品种培育和改良,培育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中药材新品种。
针对河南道地大宗药材病虫害种类进行防止技术研究,初步建立其病虫害防治体系,制定相关的综合防治标准。
制定和完善了冬凌草、山茱萸、柴胡、金银花、怀山药、裕丹参等药材的生产标准操作规程(sop)。
3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化研究发向。
该研究方向主要对河南道地药材或主产药材的炮制工艺和质量标准进行深入系统研究,逐步形成了以河南道地药材为主的加工炮制技术和饮片质量控制研究为主的特色和优势。
在怀药、禹药以及斑蝥、山茱萸、猫爪草、卷柏、桔梗、雄黄等河南道地和主产药材的加工炮制研究方面处于领先水平,在国内首次建立了怀地黄、怀牛膝、怀山药等中药炮制工艺规程和饮片质量标准。
服务于我省饮片加工企业,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培育示范加工企业。
与我省企业等进行行业合作,申请药材饮片国家批准文号。
河南道地大宗药材颗粒(饮片)炮制规范和“河南道地大宗药材颗粒(饮片)质量标准”。
4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方向。
该研究方向从中药资源种类、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更新,研究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及中药现代化;基于中药材的栽培知识和技能及中药材质量分析评价,建立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质量标准;从濒危中药的调查中寻找新的替代用品,建立新的药用资源和食品资源;利用现代技术开展物质合成机理以及中药新品种选育的研究。
目前,按照“gap”的要求,系统的对怀地黄、冬凌草、山茱萸、柴胡、金银花、怀山药、裕丹参的种质资源等进行了研究,制定和完善了怀地黄等药材的生产标准操作规程(sop),指导并协助制药企业完成了山茱萸、怀地黄、怀山药、冬凌草等药材的gap认证。
5中药药性理论及中药应用研究方向。
本方向针对中药的基本问题—药性理论、中药功效与应用,按照中医药的科学思维,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开展研究。
目前主要开展了中药药性物质研究、中药抗焦虑研究。
中药药性物质研究:提出“性效同源”新观点及通过中药功效物质认识药性物质的新思路,建立了“病证-药效-血清药化学”结合认识中药药性物质的系统方法。
并以此为契机,开展中药归经研究。
先后开展了鲜地黄、生地黄、熟地黄、生姜、干姜、炮姜等药性物质研究。
开展熟地黄、百合、知母、酸枣仁、五味子、丹参、黄连、石菖蒲等中药抗焦虑筛选及组方研究。
中药新药创制及大品种二次开发,阐明药效作用,提高临床用药的准确性,完善内在质量,强化“可控”“稳定”,提高制剂工艺,改进剂型,适应当代社会需要。
在“十三五”期间,中药学科将坚持以人为本,以现代中药研发为主线,紧紧围绕国家医药科技发展的大健康总体战略需要,针对现代中药研发重大科技问题,以理论创新、技术创新为重点,以创新平台和能力建设为基础,组建创新团队,培养高层次的中药制药创新人才,搭建产学研紧密联合的现代中药研发平台。
发挥研究的特色优势,针对河南省大品种中成药,阐明药效作用,提高临床用药的准确性,完善内在质量,强化“可控”“稳定”,提高制剂工艺,改进剂型,适应当代社会需要,阐明中药及其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
解决现代中药研发的关键技术,研制一批安全有效的现代中药。
使中药学科成为现代中药学开放性教学、科研基地和国内外交流的重要基地,成为中药制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基地,抢占国内外中药行业的某些技术制高点;实现向中药行业提供技术服务,促进中药行业实现技术升级,为推动中药现代化和提高我国中药产业的竞争力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中药学论文篇八
毕业论文是每个大学生的必经之路,对于学习中药学的学生来说更是重中之重。本人在撰写中药学毕业论文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但也收获了许多。今天,我将分享我在毕业论文中的心得体会,希望对正在撰写论文的同学有所帮助。
二、选题
选题是毕业论文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研究的方向、内容和形式。在我的选题中,我首先确定了自己的研究兴趣和能力,并结合当前中药学领域的前沿热点,最终选择了“中药临床评价指南研究”的话题。在选题过程中,我学到了要对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充分了解,以及要有深厚的学科基础知识。
三、研究过程
在研究过程中,我经历了反复推敲、不断修改的过程。由于选的研究领域较为新颖,相关资料较为有限,因此我花费了大量时间进行文献调研。同时,我结合实际中药临床评价的实践,进行了许多访谈,并进行了数据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同时也收获了向专家请教的重要性。
四、撰写论文
论文的撰写过程是最为困难的一步。在我的论文中,我遇到了许多语言表达、排版、论证等困难。为此,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修改和完善。在此过程中,我学会了基本的论文写作技巧。比如说,要有清晰的逻辑结构,恰当的专业术语、准确的数据、丰富的例证等等。
五、总结
毕业论文的撰写对于每个中药学学生都是一个挑战和机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始终保持耐心、专注和创新精神。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地学习,保持对新知识的敏感度和好奇心,以便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希望我的经验和体会能够为论文写作中的同学提供帮助,让更多的人顺利完成中药学毕业论文。
中药学论文篇九
以往所进行的中药学科学研究,大多探讨的都是中药西药化。因为无论它们是怎样表述的,其核心都是从现有的中药中寻找、分离及提纯所谓的“有效成分”或化学单体,其针对的大多都是西医学的疾病,而这不正是西药的发展历程吗?如青蒿素、黄连素等,大都失去了中医药学理论的表述和应用原则,我国《药典》也已将它们归入西药收载。中药西药化也许是新西药发现或创制的一条捷径,然而,其作为中药发展之路尚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其一,从已有的中药西药化的结果来看,其虽然有成功的范例,但与整个中药的数量比较就显得非常之少。其二,从西药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现代西药的发展本身就似乎陷入了一个走不出的“迷宫”。鉴于已有药物的临床毒副作用和病原耐药性等问题,人们忍痛地否定了一批又一批药物的使用价值,不断寻求合成新的药物。
1.2中西药合用。
中西药合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由于中药辨证与西药辨病治疗侧重和经验积累的不同,使中西药合用在很多情况下都收到了好于单纯中药或西药的临床疗效。然而,由于中西药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其临床适应症也各有不同,在没有合适的结合理论指导的前提下,尤其是在当今西医药学理论愈来愈强势,中医药学理论愈来愈弱化的条件下将它们合用,不仅难免发生用药理论和方法上的牵强附会与偏差,而且亦会常常影响它们的临床疗效,甚或导致严重的临床毒副反应发生。
2.1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古希腊的一个哲学观念。然而,由于在“单因素线性分析”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现代医药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都将这一点忽略了。如现代医药学不仅注重对疾病发生的每一种因素的单独认识与把握,其虽然也用复方,或在处方中也常有两种以上的药物使用,但多是针对不同“病因”而各自为战的大拼盘;其也重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但其多局限于两种药物之间。而中医药学辨证施治不仅在诊断上强调要“四诊合参”,形成一个整体“证候”,而且在治疗上,也是采用君臣佐使理论将其多味中药组成为一个整体处方来进行试验与观察的。如研究发现,龙胆泻肝汤与关木通加六味地黄丸及关木通加滋阴药的配伍,能显著减少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关木通加利水药与关木通加清热药,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减少不显著;而关木通加甘草与关木通加附子,均可显著地增加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关木通经过炒焦、与滑石粉炒和与麦麸炒后,其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均有显著性降低(p0.01)[1]。当代名医用附子,李可最大量一昼夜达600克,祝味菊最大量在45克,姜春华用9克,而李翰卿则用0.3克治愈过心衰的患者,其间最大相差达到倍,而都取得了“起沉疴”的临床疗效[2]。这用传统科学的理念是无法理解的,对此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2.2整体并不等于宏观。
整体观念是中医药学的一大优势,但整体并不等于宏观。后者只是对宏观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前者则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由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使整体具有了“非线性”与“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等复杂性科学的特点;从而使其整体的特性不仅取决于其物质的构成,而且更是由物质之间的.关系与构成方式来决定的。如“蝴蝶效应”只能在特定的复杂气象条件下产生;由于中药的配伍、剂量与炮制等不同,使其处方的作用有很大区别等等。那么,中药学发展不仅要重视其有效成分等物质性研究,更不能忽视对其复方配伍、炮制及其临床辨证施治规律等的认识。中药的疗效与毒性,既不能唯成分而论,也不能简单地依据剂量的大小来确定;而是要综合考虑其辨证施治、处方配伍与药材炮制等诸多因素。
2.3整体认识需要微观化但必须转变科学观念。
整体认识不仅需要微观化,而且可以随着认识方法与观察指标的微观化而微观化,只是要以复杂性科学的观念为指导。这是因为:(1)证候状态的认识、分析与处理,不断需要新指标、新方法与新药物来提高、发展与丰富其水平、能力与手段。如有人将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x光、b超等)称为“放大眼”,把听诊器等叫做“放大耳”,它使我们看到和听到了以往未能见到的现象。再如温病学向称湿温缠绵难愈,因湿邪重着黏腻,湿与热合,如油入面;但诸如肠伤寒、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杆菌病等湿温类温病,今天已知并非“缠绵难愈”,因为用特效抗生素治疗,多能迅速遏制病情[3]。(2)中医药学的辨证施治或对证候状态的认识、分析与处理,虽然说传统上以宏观指标与天然的动植物药物为主;但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每一次随着新指标、新药物与新方法的引进,都给其临床疗效与辨证施治规律的认识带来了飞跃与发展。中医药学现代研究既要重视对每一种因素、每一种药物甚或单体物质的作用特点与规律的认识,更不能忽视对中药复方综合作用、处方配伍、剂量与炮制,尤其是其临床辨证施治规律的研究;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不断引进新指标、新药物与新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新的辨证施治(证候状态分析与处理)规律,以更好地丰富与发展中医药学。
【参考文献】。
[3]乔富渠.中医理论应不断创新[j].世界中医药,,3(5):
中药学论文篇十
摘要:我们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医疗事业的发展,临床中药学的发展和研究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现在临床中药学的基础任务为科学的阐述中药理论知识,深入研究中药防治疾病以及康复保健中的作用机理,为临床经济、安全、合理并且有效的应用中药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由于我们国家现在对于中医药行业的重视程度提高,临床中药学的学科发展需要保持自主创新、支撑发展以及引领未来作为指引,明确临床安全并且有效的应用中药治疗作为首要任务,继承并且创新作为发展目标,因此临床中药学的未来发展需要着重于开展下述工作,深入研究中药文献资料,研究中药药性理论知识,研究中药药效、体内代谢以及作用机理,研究中药防治各项重大疑难疾病中的用药规律,研究中药所产生的不良反应,研究民间医药,研究中药标准体系,研究多学科以及多部门的联合应用,从而保证临床中药学能够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临床中药学;标准用药;发展趋势;用药规律
引言
临床中药学指的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将临床用药作为核心,对于中药辩证用药理论和应用规律进行不断研究的一项学科,重点在于科学的阐述中药基本理论,深入研究中药在防治疾病以及康复保健中所产生的作用机理,为临床安全并且合理的用药提供可靠的依据。国务院早期颁发国家中长期科学以及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表明了中医药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思路,需要提高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将中医药推向现代化以及国家化。临床中药学的发展需要将自主创新、支撑发展以及引领未来作为指引,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通过和现代多学科的融合,将中药基础理论以及中药临床应用开展积极的推动,使其在传统医学领域中得到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地位[1]。
中药学论文篇十一
临床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及其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合理性为核心,根据临床需要对中药进行加工、配伍、调配、临床效验的评估以及指导临床应用的一门应用型学科。中药分析是对中药的不同组分进行分析,以此推动中药的全球化发展进程。在临床中药学中引入中药分析中先进的分析技术与方法,使中药治病因素进一步明确,如中药色谱分析方法、中药指纹图谱、生物色谱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等。为了使中药分析的各技术、方法能够在临床中药学中得到合理、有效的应用,现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总结与归纳。
1.临床中药学
1.1临床中药学的概念临床中药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以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合理性、有效性为核心,研究中医辨证用药基本理论及应用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着眼于科学地阐述中药的基本理论,探索中药防治疾病、康复保健的作用机理、物质基础及代谢过程,为更好的提高中药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提供科学依据。
1.2临床中药学的目的和意义临床中药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运用中医药基本理论,使中药与临床密切结合,在人体内发挥最好的防治疾病的作用,并用现代的科学的方法、技术研究和探讨其相关的作用机制,从而达到更加安全、合理的用药。临床中药学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降低药品之间不良反应的发生,减少药品资源的浪费,避免药源性疾病的出现,以及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等,这些方面在临床和科研等不同领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3临床中药学的发展趋势临床中药学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如中药及中药复方制剂的成分分析、疗效分析、机制分析等,融合了现代化新技术,如药理学、药物分析、毒理学、流行病学、生物学、基因芯片技术,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在新时期发展阶段,要加强临床中药学的发展必须从中药药效,中药的不良反应及中药的毒副作用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以此作为突破口。只有使临床中药学与多学科相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安全、有效、合理的临床用药目标目的。
2.中药分析
中药分析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关键,随着我国中药行业及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近些年来,整个中药分析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同时中药分析的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在各个学科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从而推动了整个中药行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2.1中药色谱分析方法检测中药有效成分常用的分析方法有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色谱法,配以不同的检测器,如紫外、荧光、氮化学发光、电雾式h等,这些检测方法在中药分析中应用都很广泛。随着科技的飞跃发展,高效液相色谱法作为一项高效、快速的分离分析技术手段,弥补了其他方法的不足,此方法被广泛地用于中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当中,现在已经成为中药成分的质量控制及中药分析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i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在近十几年来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现已广泛用于中药材各类有效成分及中药复方制剂的各成分分析p]。现在,中药分析的主要技术包括hplc-质谱联用技术,gc-质谱联用技术、hplc-nmr联用技术等,除此之外还有近红外光谱、超临界流体色谱快速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技术等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2.2中药指纹图谱技术中药指纹图谱是借用dna指纹图谱的概念发展而来的,可以用来鉴定药材的种属、研究植物的分类和品质,是中药信息表达最重要最基本的模式之一。成分复杂、多变是单味和复方中药的'特点。也可以说,任何一种活性成分都不能全面地反应中医用药的整体疗效。而指纹图谱的优势就是能解决上面所说的问题。最先出现的是中药化学成分色谱指纹图谱(chemicalprofile),特别是局效液相色谱技术的使用,使得中药指纹图谱成为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信息表达模式。随着研究理论的逐渐深入和分析技术的不断完善,指纹图谱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出现了多波长指纹图谱、多维多息指纹图谱、2-d指纹图谱、指纹图谱融合技术以及在线指纹图谱[19,等新的技术和方法。从开始,我国中药指纹图谱技术全面启动pi],使中成药质量标准达到更高的水平。采用的方法可分为色谱法(tlc、ce、gc、lc)、光谱法(uv、ir、nmr、m3)等。
2.3生物色谱技术分子生物技术是把生物体内活性物质固定在色谱填料中,利用中药材中的活性成分与它们相互作用,从而达到中药活性筛选及质量控制网。如dad和高分辨质谱的联用技术。
2.4基因芯片技术中药及中药复方制剂的作用机制可以采用组学分析技术,包括基因组学、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其中基因芯片口是最主流的组学分析技术,此技术可以从中药中发现新的有效成分,这是由于中药具有复杂的特点及作用方式的原因。
2.5代谢组学技术和蛋白质组学技术代谢组学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在中药复方多靶点作用机制、中药复方配伍规律及安全性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代谢组学分析技术包括gc-ms、nmr、及lc-ms等。蛋白质组学技术已成为后基因组时代重要的研究手段,被广泛应用到生命科学的多个领域,越来越受到中外学者们的重视。蛋白质组学技术包括二维凝胶电泳、荧光差异凝胶电泳、蛋白质芯片等。
3.中药分析在临床中药学中的应用
近几年,hpce法在中药复方分析中应用较多,许平波等m采用hpce法测定川芎注射液中川芎嗪的含量。(1电泳电解液为150mmol/l磷酸盐缓冲液。(2)电压30kv。(3检测波长284nm。(4内标物是氨茶碱在以上条件下测定川芎嗪的含量是5.83~93.33ug/ml,浓度与峰面积比1=0.9999。居玲玲等采用固相萃取hplc法研究六味地黄方中马钱素和莫罗苷的血药浓度及配伍变化,其结果证明二者的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达到95%~105%,也说明了血清中的内源性物质不干扰此方中莫罗苷和马钱素的测定。高娃金等[%采用uplc法成功地分离出了赤芍、桂枝、丹参、连翘及延胡索提取物中的复杂成分。魏刚对脑醒滴鼻液、醒神滴鼻液等中药复方进行鉴别,结果表明gc-ms指纹图谱中的特征成分的相对含量保持稳定,此方法可以更好地控制中药复方制剂的产品质量。虞科等m将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在中成药的定量分析中,建立了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快速测定复方丹参滴丸有效成分的新方法,同时采用hplc为对照分析方法测定滴丸中3种酣酸类有效成分的含量,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nirs与hplc分析值之间的多元校正模型,对未知样品进行含量测定,结果快速、准确可靠,说明此方法可应用于中药复方制剂有效成分的快速检测。中药分析中的很多技术与方法都广泛地应用到中药物质基础、质量控制、药效及作用机制、中药要代动力学、中药配伍规律等领域,使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得到明显的提高。
4.结论和展望
临床中药学是现代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面临极大的发展机遇,也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充分地理解临床中药学的内容、目的及根本任务,同时要与多学科、多领域合作,积极吸取多种学科的理论、方法、技术。中药分析领域中的技术方法在单味中药及中药复方制剂的物质组成、有效成分含量、作用机制、配伍变化等方面应用最为广泛。如中药分析的hplc方法在各领域中应用都很多,lc-ms已成为了主流技术,ce也有诸多优势;uplc在某些方面也有应用,但还未推广普及。中药分析研究领域在不断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
(1)中药药理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还不够全面、中药指纹图谱的全成分分析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3)中药分析在发展新方法新技术的同时也需注意加强集成和整合
(4)中药作用机理较为复杂,需要重视中药化学成分、代谢物、蛋白质及基因数据与临床数据的结合等。只有将两学科所面临的问题努力解决,不断融入新思路、新方法,才能使临床用药更经济、合理、安全、有效,从而更好地提高临床医疗水平。
中药学论文篇十二
临床中药学和临床药学比较,在发展中显著滞后,目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但是现在中药在临床中的应用逐渐广泛,这也要求临床中药学需要得到快速的发展,因为临床中药学现在依旧处于起步阶段,所以需要提高对临床中药发展趋势的研究和总结,明确临床中药学发展的方向与思路,不但有利于临床中药学的发展,还可以将其进一步进行推广。中药在我们国家已经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早在神农尝百草到现在,我们国家出现了许多的中药学大师,包括孙思邈、扁鹊、李时珍、华佗以及张仲景等,每一位名医都为中药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同时编写了书籍。近代我们国家为了将中医更好的服务于人民,创建了一系列中医改革措施,临床中药学将中医药理作为指导,将患者作为对象,探究中医辩证实质和中药四气五味归经的关系。临床中药学存在理论性一面,理论中理、法、方和药为重要组成部分,也属于整个中医学学科中的核心内容,此外,临床中药学的研究目的为中药在实际应用中怎样应用,所以其自身归属于临床范畴中,和临床医学不可分割。临床中药学需要对药物进行研究,但是也无法摆脱医学范畴,此外临床中药学也需要基础理论,但是也离不开临床实践,我们现今对于中药学的药化以及药理研究需要借助于中药学支持,否则无法体现中医本身特色,临床中药学属于中医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属于中医专业中的骨干,所谓用药如用兵,医生如果不了解药性,无法做到合理用药,又何以为医[2]。临床中药学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在重视对古代本草文献研究的前提上,不可以忽略国内外现代文献,从而充分体现时代用药特点。
2临床中药学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我们国家的中草药数量早在汉朝到清朝的历史记载中增加了多种,扩充药物属于一项十分缓慢的过程,大多数中药通过漫长的临床应用才可以被记录在史册中,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对于中医药的重视程度提高,到1977年我们国家记载中药达到5000多种,到了现在中药数量高达一万多种,不到2的时间中,中药数量相比增多了7000多种,如此快速的'增长速度令人瞠目结舌,虽然属于好事,但是我们国家中医需要大量临床实践,但是目前这7000多种药物在理论上无法被彻底融入到疾病的药物质量中,造成中药数量和中医实际应用数量出现严重失调。临床中药学的发展中比较欠缺的为中药理论方面的知识,最近几十年以来,通过试验研究了中药的配伍、炮制、四气五味、十九畏、十八反以及归经等,但是依旧没有突破性进展,我们国家古代早在黄帝内经中对于人体的认知方式和现在科学体系存在极大的区别,同时中医理论顺着我们国家先民对人体认知独特方式得到延续,这就造成大部分中医理论不适用于现代人体科学理论,十九畏、归经以及十八反中很多内容是现在不可以用科学进行解释的,但是在临床中上述无法解释的中药学理论却可以被证实,这也属于外国人将中医作为伪科学的因素之一,但是我们需要了解科学无法解释不表示属于伪科学,也许只是因为现在科学水平无法达到可以解释上述现象的标准。中医学和西医药学存在极大的差异,仅仅单独研究某一种药材毫无用处,研究需要从中药学的配伍机理着手,但是现在想要了解中药学中大多数复方科学化需要较长时间[3]。在新时期,临床中药学得到进一步的研究与开发,虽然我们国家在临床中药学发展过程中有一定的基础,但从长远来看,临床中药的发展正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临床中医学的延伸、临床中药学概念界定不清晰、临床中药学的发展不受重视等。
中药学论文篇十三
专业学位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形式,已经成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创新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决定着高校的办学实力,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热点课题,国内外各高校目前都在努力探索如何能真正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特色人才模式。当前高等院校都面临着同类院校不断增多、招生数量大量增加、学生人数大幅度增长的状况,高校之间如果优势与特色体现的不突出,极易造成“千校一面”,培养的学生变为“万人一面”,特别是以中医药办学为主的、规模相对不是很大的、专业辐射面相对较窄的专科学校,在办学实力方面将失去竞争优势。随着医疗卫生事业和中药学学科的飞速发展,以培养具有科研和教学能力的学术型研究生为目标的传统研究生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滿足中药行业现代化、多元化发展的需要。而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设立填补了这一空白。由于缺乏详细、规范的培养模式与历史经验,如何更好地开展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仍存在许多需要研讨与探索的领域。深入开展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构建以培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已成为当前中药学研究生教育领域的核心问题。
通过对国内各用人单位和同类院校相关专业调研,全面了解21世纪中药学科学和中药学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及社会需求导向,选派相关人员分别深入广东、天津、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山东、吉林等地走访、调研、搜集社会人才需求信息。在明确目标、充分调研、凝炼特色、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完成人才培养方案重新修订。新的培养方案注重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色,形成了“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坚持以“前期趋同、后期分化”为原则,重点培养学生实际生产能力和科研能力。按“中药新药研发-中药质量评价-临床中药学服务”总体体系设计体现“宽口径、多层次、多模块”的原则,根据人才需求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具体课程设置体现“高、新、精、现”原则,反映新知识、新科技、新成果。前期以加强公共基础教育为主,后期按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及个性化培养对学生进行分流培养[1-3]。新课程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德育教育应围绕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开展进行,在传承优良文化的基础上坚定中医药信念,“德”字为先,加强公德信念、提升道德意识[4];开展义务支教、“中医中药龙江行”宣传等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行为修养;构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心理平台,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能力。
2.2自主学习、激发兴趣
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符合自我发展需求的学业生涯规划,遵循自我选择,定位專业学习的突破口。教师根据中药学专业和中药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设定讨论主题,将学生分为5个学习小组,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图书等资源查资料、开展专题研讨,指导学生进行高校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开展“学生学习状态与效果评估”,对学生课堂学习状态、自主学习状态、学习成绩、人文素质、实习实践与效果、三创活动与成果等6方面内容进行评估,完善学生的价值观,巩固学生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意识,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空间,改善以讲教为主要途径的教学方式,缩短硬性的课堂教学学时,“解放”学生,使之能遵循自我兴趣需求进行个性发展。
鼓励学生申报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为学生开拓思路,培养创新思维寻求平台,使学生初步形成科研意识。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和团队意识,为学生今后从事专业的中药新药研究打下坚实基础。提升实验课学时在总学时中的比例,使理论课与实验课比例不低于1∶1,实验的设置也应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验证性实验可适当调整在理论课中出现。规划专门的时间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育,培养锻炼学生的应用性思维。
选修课设置科学思维训练模块、实践能力训练模块供学生进行自主选择,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空间。同时扩大选修课课程涉及的范畴、数量,特别是有关现代科学技术的学科,让学生体会大背景下科技发展的力量,结合自身寻求突破。
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的水平,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作风,熟练、规范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实践性强的中药学人才。
实践以理论为基础,创新以实践为平台。传统实验教学中验证性实验为主已延续多年,应彻底动摇其霸主地位,增加具有综合性、设计性和创造性的实验教学课程,使学生能够综合利用理论课中学习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整合个别实验,形成综合性思维。
中药学类专业实习分为两部分:一是科研实习,为学生配备实习导师,带领学生进行科研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及创新思维,增强实验动手能力,为中药学研究打下基础;二是生产实习,学生到医药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生产实践,由实习单位指定生产经验丰富的导师,带领学生进行生产实习,使学生对生产环境、生产工艺等加强了解,为学生从事中药学生产、质量评价等工作打下基础。
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时间有效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全面实施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构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及考核体系就是把原有定型的、较抽象的评价目标进一步量化、具体化,形成一整套可直接操作的、用以准确衡量与评价研究生实践实验进程与效果的操作系统,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实践教学各环节进行评价与监控,使实践教学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综合作用体系。
强化生产实践教学环节的各项考核和全程质量监控不断线。一是专业课考核不及格者,不能参与生产实习;二是生产实习考核以学生出勤率、实习报告完成质量、带教教师考评作为依据;三是科研设计是否科学合理,论文质量与答辩情况;四是毕业设计和论文是否有创新,是否被公开发表、是否有新的创建。同时制定其各项考核标准,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
通过为教师提供培训与进修机会、鼓励教学立项与研究、开展教学比赛与观摩等形式,积极构建教学交流与学习平台,促使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技术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根据不同的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选取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研究式、案例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建立现代教育技术平台,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构建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
积极推广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大力促进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研制、开发和推广使用。为进一步整合与更新教学内容,应开展多媒体教学课件评比活动,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技术,促进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水平和教学效果。
科学合理地改进具有创新性的、富有活力的考核模式,有利于造就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是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课程考试的改革不仅仅局限在考试形式上,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能够进一步推动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进而完成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更行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对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施单独的管理与考核办法,并以目标管理为手段进行要求和评价,采取课堂讲授、讨论、论文写作、实验、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5.1.1构建突出独立思考与团队合作相结合的形成性评价体系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多样化程度高,需结合课程特性改革创新,为不同课程灵活匹配符合其自身特点的考试方式,探索形成多维立体的考试模式,可综合参考传统闭卷考试、开卷测试、现场面试、分组测验、课程论文等形式,从而改变“一次闭卷考試统天下”的局面。考评体系应立足于减轻学生期末考试的负担,将考评贯穿于学业课程开设的始终,使学生在平时就能将所学知识消化吸收,学习进程有节奏有层次,也变向提高学生面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答水平。例如:由指导教师指导的小组作业,社会实践等评价模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协同合作能力,还能充分发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自我发展与团队合作相结合相促进,为培养新型高素质综合人才提供了强大的考评保障。
5.1.2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开放性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命题的方式及角度决定了考试的导向,命题时应该在遵循教学大纲要求、控制题量及命题难度、确保信度和效度的前提下,增加能体现知识与能力水平的测试,提升命题的含金量,提高创新性、能力性、开放性命题的.比例,脱离考试靠死记硬背过关的旧模式,在试卷中多设开放性无标准答案的试题,鼓励有创新、有新意的答卷,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能力。将社会实践效果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指标,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服务中。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学以活用的综合素质,鼓励创新精神。
5.1.3逐渐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建立全程监控的形成性评价体系更新“一卷定输赢”的局面,对于学生学习水平的认定应该扩大时间维度,成绩应分散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倡导学业教学全程考试,并适当提升平时考核成绩在总成绩认定中的比例,使考试更加公平合理。围绕不同课程在各教学阶段的特点,综合应用随堂小测验、课堂分组讨论、小组课外作业、综合性论文的形式,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充分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调整教学指导方式,提高教学活动的互动性和学生的接受度。
5.1.4完善考试管理制度,建立具有进取精神的形成性评价体系高效规范的评价管理制度是保证课程评价改革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因此,建立完善对应的管理制度势在必。常规管理必须要严格执行,使考试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必须配合反馈改革机制和评价奖励体系来进行,以达到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作用。
专业技能实践考核依据学生参与的科研、生产实践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模块式考核方式。
5.2.1中药制剂研究与开发模块考核模式适用于参加了中药炮制、有效成分提取、制剂成型工艺及质量检验评价、新药研究与开发等工作岗位实践的研究生。
考核常见中药饮片及中药固体、液体剂型的生产理论、生产流程与各岗位标准操作规范(sop)。
质量检验评价、新药及保健品研发、gmp管理等专业实践考核采取现场实践考核和问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要求学生达到独立完成现场采样、检验、质量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工作,或能够组织、开展中药新产品、保健食品的实验室研究及临床前研究等相关工作,或具备组织实施gmp管理、认证相关工作的能力。
5.2.2中药质量分析与评价模块考核模式考核学生对uv、tlc、hplc、gc等常用仪器的工作原理、标准操作、日常维护及简单故障处理方法的掌握。如:在中药质量评价方面,应熟悉实验室基本操作规范,熟练掌握常规的检验操作(包括药典制剂通则的检查和附录检查法),掌握中药制剂的定性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对中药制剂进行全面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掌握中药质量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和质量标准的方法学验证等内容。
5.2.3中药药效评价与临床应用研究模块考核模式中药药效评价:考核中药药效评价的常用方法,掌握和熟悉中药药效作用机制的常用研究方法,包括整体动物实验、组织器官、细胞和分子生物学4个药理水平上的药效研究。掌握常用的实验动物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掌握常用的实验动物模型建立和检测指标的选择;熟悉中药新药研究过程中药效、毒理等临床前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
中药临床应用:应掌握中药药性理论,掌握约200种中药的性能、功效、主治、临床应用、使用注意、用法,用药禁忌;掌握约150种中药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等;掌握中药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联合用药原则;掌握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与中药应用合理性的监测方法;熟悉常用中药的作用机制;熟悉中药临床应用的管理,包括含毒性中药材临床应用的管理;要求能够积极参与临床查房,指导患者进行中药的使用,收集、分析、评价中药不良反应与药品不良事件。
5.2.4中药提取分离技术与应用模块考核模式掌握中药常见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方法、结构特征、理化性质,熟悉中药提取与分离纯化新技术、新方法,同时结合品种开发和中药提取分离技术,促进中药新药创制和中药复方的二次开发。
5.2.5中药资源开发与品质评价掌握药用植物的种质保存、快速繁殖、引种驯化、栽培的知识与技能;尤其要掌握常规及珍稀中草药栽培、常规与基因工程育种以及细胞培养、组织培养等现代中药生产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及其品质评价研究;掌握中药资源质量评价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中药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检测方法,以及利用dna指纹图谱、蛋白质图谱、红外光谱等技术对中药材进行真伪、品质等评价方法。熟悉中药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及保护实施的基本思路和策略。
“宽口径、厚基础、重传承、求创新”是所有中药学工作者一直坚守的信念。坚持以人才服务社会能力为导向,努力扩大学科专业覆盖面,提升专业服务社会能力;坚持以中医药理论与基础为根基,融合现代科技教育,使中药人才发展有后劲;坚持中医药特色优势,结合现代医药学技术,使传承与创新紧密结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质量保障落实到教育管理的每一个具体环节,提升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