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公园景观设计论文大全(18篇)
写一份总结可以让我们时刻保持警醒,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完美的总结应该有具体的数据和案例支撑,增加说服力和可信度。这是一些来自各个领域的优秀总结范文,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公园景观设计论文篇一
第一,衔接问题。这一问题是非常的重要的问题,公路与桥梁的衔接是不可避免的。长期以来这是一个难点,很重要很关键,但是总会遇到问题,正是这样的原因我们应该加强制度的制定,对于衔接的部位制定详细的责任方面,一旦出现问题就要追究责任,机械设备油污泄露会流入河流,与此同时也要注重辅助工程,这部分一定要做好保护措施,这样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第二,材料问题。由于特殊的特性,材料腐蚀是不可避免的考虑问题,一般的工期都是比较长,一旦下雨等天气就会出现材料流入河流,这样就会造成极大的污染,大大的影响到我们的生活环境。这样就要求我们进行材料放在离河流比较远的地方,与此同时建立临时排水渠,避免水体污染。
1.2路面周边地表植被的保护措施。
第一,合理选择公路横断面。公路的设计应该立足于实际的情况,更多的进行现场的勘察,更多的与当前的情况进行结合,与此同时我们应该以保护水源为前提开展这项工作,这样才最后确认公路横断面的尺寸以及位置,避免后续问题的发生。第二,绿化带保护。当前的公路建设为了更好的发挥效果,在中央都会构建绿化分割,这样能够很好的进行车辆进行双向行驶,提供非常明显的标记。这些植被的种类以及搭配一定要科学合理,构建和谐的氛围,对于过往的车辆都是一种很好的欣赏,排解大家的压力与烦闷的情绪。第三,加强周边绿化。为了更好的进行道路的维护,一般的都会在路边进行绿化植被,这一部分能够很好的防治水土流失,与此同时能够很好的进行景色的提升。这一方面长期以来不被人们重视,现阶段我们我们已经深深地注意到了这一方面,设立专门人员进行维护保养,这样才能够保护长期的绿化健康。
1.3空气污染的防护措施。
施工过程当中的环境问题是我们必须要注意的,对于环境而言主要来自于几个方面:第一,材料的堆放。施工材料对于环境而言都是有一定的污染,这样对于储存的位置而言就是非常的重要,应该远离人们居住的地方以及水源事物;第二,对业对方的周围一定要进行地面洒水,避免灰尘过大,降低环境污染;第三,针对于运输的车辆一定要进行非常严格的控制,一定要进行严格的控制,避免对于环境的破坏。
(1)因地制宜:根据公路的实际状况,必须要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根据当地的实际的情况进行树种的选择,与此同时也要关注美观的效果。在很多的地方原来都是有绿化的,一定要最好最大的利用,避免大面的浪费,这方面绿化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一定要做到规划详细。(2)遵守自然:设计人员按照景观生态学理论来作为理论依据对自然植物的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进行模拟,尽可能的减少人工操作的投入,这样可以保持其所具有的自然性良好,而且采用不同的绿化手法进行协调弥补和美化公路建筑,对周围的环境破坏和后果程度也是各不一致的。(3)经济可行:经济问题也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一般在设计的过程中很多的方面都是进行多方面综合考虑,进行施工的企业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盈利,这样就需要我们在整个的过程中进行多方面的考虑,涉及到的初步的投入的费用,以及后期的保养费用,成本问题也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
(1)桥涵:在对桥涵进行建设时,要最大程度的减少对所在地的生态环境破坏,尽可能的保持河流、农用灌溉以及排水系统等的原始状态,对于不同的地形特征要针对性的进行设计,选择最恰当合理的工程形式,把可能造成的破坏减少到最小。(2)隧道:公路设计中,隧道的施工是常见的中形式,它的出现大都是集中在高挖方地区。在具体的设计工作上,按照早入洞、晚出洞的原则进行规划,洞顶部位是零填挖方式;依据隧道所在的地质地形特点合理选择洞门,同时也要对其排水系统有合理设计,把污染水和清洁水的排出相互分开来。(3)平面交叉:在公路设计中,还需要考虑的一方面就是居民的正常出行,要把公路建设区域内的公路网和路线相交叉的地方按照既定的间隔设置平交,给附近居民的出行提供便利,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平面交叉进行设置时,要尽可能的满足路网和所建公路的有效衔接,为经济发展提供便利,实现通达和集散的功能作用。
3结语。
公路工程是实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当前形势下,公路设计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要结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兼顾环境保护和景观设计,并在施工建设的过程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实现社会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晓程.基于环境保护的公路景观设计方法初探[j].工程建设与设计,20xx(06).
公园景观设计论文篇二
1.1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应做到“人化”与“物化”的统一
人类设计是体现一定时期人们对审美、道德、历史文化以及伦理情感因素的行为活动。唯物主义论称之为物的人化或者是造物的人化。但人类的意识、情感和文化必须要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来体现,而人类设计作为人类生活方式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也承担人类精神的表达,这可称之为人类精神的物化或者是人的物化,物化和人化构成了人与设计作品的互相联系的关系,物化和人化是统一结合体,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4]我们从这个层面也应该明白设计中的人性化是人类自身就拥有的特质,而不是空穴来风。对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只是将人化和物化有机相融合,达到人与物融为一体的过程,即所讲的人性化景观设计过程。古时也有天人合一之说,从辩证的角度分析,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应遵循人性化的`理念,达到人与景观统一的效果。
1.2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安全性与实用性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广大的市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园景观环境,为人们营造一个充满人文特征的,人性化的满足人们需求的设计作品。如果景观设计过程中未将人性化理念作为设计思路,而是沿着传统的公园景观设计理念和方式进行设计,过多的束缚思想将难以给人们打造具有时代气息和人文气息的公园景观作品,难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换句话说,这样的设计作品只不过是现代城市建筑中的摆设品而已,毫无实际作用。此外,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应严格从人性化的角度考虑设计内容,比如,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设计结构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尽可能地在城市公园的构造物中少设带有尖锐棱角的景观物体,台阶高程尽可能地低,这样的设计思路主要是为老人和儿童着想,使每一位使用者人身安全都有保证。这是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基本要求也是关键要求,如果做不到这点,即使公园景观装点的华丽无比,也谈不上人性化设计。
1.3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脉传承
城市公园景观具有地域性特征,也就是说不同区域的人文风情、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不同对城市公园景观的要求不同;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作为设计者应充分认识到地域文脉的差异性,针对不同区域城市的公园景观采取不同的设计思路,将各个地域的文脉得以体现和传承。具体分析,作为公园景观设计者在景观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同一文化背景下,人们普遍对事物的认知存在相似性,历史遗留下的建筑或者其他事物能引发他们相似的情感共鸣,勾起他们相同的回忆,因此在景观设计中应注重将多数人认同的景观事物融合到设计作品中。第二,在景观设计中应深度发掘该城市的历史文化,将最具该座城市历史文化的元素融合到设计中,使设计作品具有较强的识别性和唯一新,将城市的历史文化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公园景观使用者享用者因处于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景观环境中倍感自豪和荣耀,提高使用者对公园景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只有深刻认识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将最有地域特征的体现城市文化底蕴的元素深挖出来并融合到设计中,才能创作出优秀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精品。
公园景观设计论文篇三
一、理念、原则、目标
(一)设计目标和性质定位。本设计以“烟波浩渺”和“生态之湖”作为规划的目标。形成以水体景观为主,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生态公园,力求将其打造成“清新自然、水绿相融”的生态之湖。充分利用“两湖”这一绿色自然的元素,将自然带回城市中来。
(二)设计理念和原则。“生态设计”是两湖公园设计的总原则。突出“以人为本、注重生态”的原则,达到再现自然地景观效果,并以现状条件和规划场地的周边情况及总体关系确定功能分区布局,以水陆交通流线的组织形成动线连结各景观服务点,和健康娱乐作为吸引城市居民的主要景观特色。
二、总体布局及专项系统规划
(一)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针对用地的现状情况以及用地区位、外部交通条件等因素,本次规划设计拟将用地大体上分为都市风情景观区、生态园林景观区、滨水景观游乐区、植物科普教育区、儿童游乐场、高尔夫球场、别墅区、柳堤春晓景观区、湿地景观区、水上项目游乐区十个功能区。
(二)功能分区情况及概念阐释。(1)都市风情景观区。该区为整个规划区域的中心景观区,是本次规划的重点,其中的景观重点为园区的主体建筑——景观塔,屹立于西侧的大湖面之上,周围环绕喷泉,每到夜晚,华灯初上,景观塔通体发光,蔚为壮观。(2)生态园林景观区。在这一区域中成片种植高大的乔木,营造森林景观,林下设有曲折自然地小路、木栈道,到处都是生态、自然的植物景观,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3)滨水景观游乐区。该区位于邻水区域,通过对湿地景观、荷塘景观、岸边景观的塑造来丰富两湖公园的总体景观效果,同时对生态环境也起到了一定的改善作用,并在水边设置游憩、休闲设施,为人们提供进行亲水活动的条件,充分满足人们的亲水心理。(4)植物科普教育区。植物科普教育区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对色叶植物、荫生植物、地被植物等的展示对人们进行植物科普教育,并设置植物科普管、给植物挂牌标注名称,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对植物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并增强人们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5)儿童游乐场。儿童游乐场是孩子们的乐园。有游乐设施、滨水演艺广场,还有亲水空间和木质广场,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尽情的嬉戏、欢笑,享受无忧无虑的七彩童年。(6)高尔夫球场。该球场为国际标准18道的球场,场地内营造起伏的地形和水池,并种植树木,增强击球的难度和竞技性,并设置停车场、会员俱乐部、新手练习场等配套设施,使人们在这里体验到竞技的快感和心情的放松。(7)别墅区。将家盖在水边、林中、水天之间,在这里,一座座小楼点缀与碧树绿水之间,优美、安静,这里不仅景色优美,而且空气清新,为人们营造了良好的居住空间。(8)柳堤春晓景观区。通过宽阔的湖面、平缓的堤岸及岸边的茂密的柳树林和水中的睡莲,营造出一派安详的水岸之间;到了春天,水面微波粼粼,再配以鸟儿鸣叫、树影婆娑、暗香浮动,这美妙的景致,足以让那些终日奔忙于繁华都市中的脚步得以片刻的`驻足,让人们的心灵获得暂时的安宁与回归。(9)湿地景观区。设计中将水位较浅的区域处理成人工湿地景观,种植各种耐水湿的植物,姿态娟秀、色彩淡雅、野趣尤浓。在湿地内铺设木栈道,引导游人进入湿地的深处,并栽植高大乔木形成湿地水森林,人们可以在林中木栈道上行走,欣赏湿地植物,还可以与湿地内的小动物们近距离接触,体现人与自然共生的主题。(10)水上项目游乐区。本区共设有快艇竞赛项目、水上巴士项目、木船自助游项目、水上航模比赛项目、水上滑板项目等多种丰富的比赛、游乐项目。
(三)道路交通组织。东湖及西湖外围道路为两处环装游览路线。民生路穿越公园,设计中充分挖掘它的景观文化内涵,将其拓展为一条重要的景观带,并为园区内的交通组织提供便利条件。
(四)绿地、水系生态系统规划。(1)植物规划原则:两湖公园的植物规划以体现景观的生态美为造园基础,充分遵循自然植被景观的原则,尽量减少人工雕琢的痕迹,创造层次分明的林缘乔木、灌木、草坪、花卉景观系统。(2)绿地生态系统:两湖公园规划以水域为核心,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随道路及岛屿分隔形成不同的水面,沿湖设置规划游览路,同时围绕整个湖区种植绿化隔离带,使整个湖区掩映在绿带之中。(3)水系生态系统:在现状水面规划基础上进行整理,营造曲岸、湖光、水影相映的自然景观。同时以种植耐水湿的植物为主,配以灌木和藤本植物,不仅增添水面空间层次,丰富了水面空间的色彩,还吸引鸟类、鱼类、昆虫等生物来生活、栖息,使整个公园沉浸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之中。
(五)景观与视线规划控制。两湖公园大致分为高度郁闭景观区、半郁闭景观区、开放式景观区,并专门规划出滨水景观区。滨水区由半郁闭向开放式过渡的景观类型构成,除局部码头区为硬质岸线景观外,其余大部分均为软质的自然岸线景观。将“以人为本、注重生态”作为原则,对公园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考虑到游人的参与性,设计“清新自然、水绿相融”的景观,让人们更切身地体会到两湖公园的清新、自然与浩瀚。
公园景观设计论文篇四
在研究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校园公共空间设计的关系中,以城市设计的理论为基础,结合相关理论包括:环境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环境行为学概论等一些涉及到环境和行为关系的理论。以辽宁工业大学校园为例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和课题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得出第一手数据材料,在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理变化和一定的行为模式特征后,进一步把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趋向,研究学生行为习惯的变化对校园公共空间设计长生哪些方面的变化。以此为基础,对现代大学校园的发展和未来趋势的现有蓝图进行分析,为校园设计建立一套有效的体系和设计理论。
经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总结了关于校园公共空间应具有多元化、公共化、秩序性、开放性的设计要素,特别是校园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性。指出适宜的校园公共空间是促进形成学生们学习生活和交流的空间诱因,在一定程度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模式。校园公共空间的设计应满足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心理需求,通过设计人性化的校园公共空间能够增强学生的上进心、求知欲,促进学生的交流并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气氛。论文最后辅之以辽宁工业大学新校区的规划设计方案,作为对本文研究结论应用的尝试。
1研究的意义。
在当代高等教育规模飞速发展,大学校园承载能力不足,适当地进行扩建活动以适应人流量的增长。在校园设计中,在空间利用率、用户保养和空间尺度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校园外部空间作为在校生活的用户的重要场所,应该是是最有活力的地方之一。学生发生在校园外部空间的活动是校园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成公共记忆的地方。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助于为校园营造良好的氛围,营造出丰富的校园生活,学习空间会从教室扩展到整个校园空间中去。因此,对校区外部环境空间设计亦应考虑给予受足够的关注度。通过学生行为的变化对于本校园功能设计的影响,提出这一研究课题,力求通过课题研究对校园设计方面的理念进行一个较全面的整理并根据现在学生行为发展变化进行一定的补充。
2高校校区研究的必要性。
根据当今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现状。有一些高等学府需要进行扩建新校区或建成新的高校。校园是青年学子放飞希望与梦想的地方,是青年人集中聚集的区域。它的规划关乎着校园气氛和教学环境的质量。通常的方式是引入城市设计的做法来设计校区。在这个过程中侧重的不是单纯的景观规划和混凝土建筑物的设计,应当是一个有组织方向的规则,在人的潜意识里人人可以参与在建筑单体与单位空间的使用走向和设计流程中来。对于校园内的空间应考虑其建设的年代性,使不同年代的建筑在同一个校园平台中和谐共存,应用新建建筑功能上的优势来弥补其他建筑的不足,连贯整合建筑内外部空间,打造出一个不仅具有时代感而且能保留校园建筑所特有的精神缩影和文化内涵。本课题研究目的是改进功能主义规划原则的不足之处,呼吁对人的行为习惯应给予关注并深刻理解,并力图为设计者、行为学者和日常使用者之间架设起联系的桥梁,以行为理论为基础,把视觉信息分析做为工具,探讨使用者在既定环境中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随着社会发展,学生的行为习惯和交流方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学生对校园环境的要求也随之改变,从而提出改造,的评价体系和设计程序,在教学研究与现实设计中进行应用。
3大学校园研究的特殊性。
大学园区建设区别于常见的单体建筑设计,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首先,他是单体的建筑营造方式,而是多个上万平方米的建筑单体,依照不同功能和用途进行的建筑空间整合,其次,它不会受到社会政治、人民经济因等素的影响,而是使用方式相对单纯,占地面积广阔的综合设计,校园建设不能单单只的从平面分区规划出发,也不应该只侧重于单纯的建筑设计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公园景观设计论文篇五
文化和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无可取代的核心。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景观设计中,应该在景观元素和设计手法上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创意的营造。
1)明确园区的功能和性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性质不同,需要明确景观主要功能和性质,如工业遗产类产业园,艺术社区产业园,综合消费类产业园等。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应根据自身的特色,进行具体的设计定位。不同类型的园区应该有所区别,弄清它的主要功能和性质,也是景观设计符合产业园本身的需要。
2)明确园区使用主体和消费者对空间的需求。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内的主要使用者是创意阶层,他们有着独特的工作方式。另外,在一些对外开放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中,消费者也是使用者,需要考虑到他们的行为方式和活动需求。为了营造能激发创意阶层的创造力的环境氛围,在创意产业园区内的物质环境空间可分为两部分:创作空间和交流空间。首先,创作空间种类要多样,需要室内室外兼而有之,同时不仅需要安静独立思考的空间,也需要交流协作的空间。需要设立激发创意灵感的景观元素,例如一些娱乐设施,趣味景观小品等。此外,创作空间还需要有人性化的环境,在一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内将内庭、回廊等户外空间引入工作环境中,这样可以减少人们长时间在密闭的工作空间内产生的压抑、烦躁和疲劳感,继而提高工作效率。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内交流空间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正式交流空间一般在会展中心、培训中心等,要求有较大的室内空间尺度,为各类创意人士和普通大众提供广阔的互动交流空间;非正式交流空间种类很多,包括一些室内的特色餐厅、咖啡屋、酒吧、书吧等,当然还包括步行道广场、庭院等户外空间场所。创意阶层的人员通过面对面交流,思维得到放松、活跃和激发,从而产生创意和灵感。
1.2.1多义性规划原则规划园区空间。
多义性空间一般具有功能的多元性和功能转化的灵活性,也就是指创造的丰富空间能够满足不同活动的不同需求,或者是多种功能同时存在于同一空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重新的组合和调整。具体做法是:。
1)同点多时混合使用。对于同一个地点,在不同的时间段,使用人群的感受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在同一空间通过多时段、不同层面、多种功能地混合使用,可以促进活动的不断发生。
2)多种活动的混合。产业园区应该提供能够满足多样变化的活动空间,这样才能提供与城市大众生活相联系的机会。城市公共空间吸引各类人群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不同人群活动的彼此交融和沟通。
3)场地资源的共同享用。通过场地共享使人的活动集中,使场地中的人可以看见别人的活动,这样的场地更容易使人停留,从而激发各种活动的产生。
4)交通可达。交通可达指到达一个目的地可以选择的路径数量及其便捷程度。场所的可达性高就会吸引更多的人使用它。
1.2.2原场地元素的利用和改造。
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文化。在工业建筑为形态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中就包含着先天的旧工业文化和后天的创意文化。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中的厂房等建筑物,管道、烟囱等构筑物或是铁轨、码头、机械等设备这些具有明显识别性的元素,记录工业时代的奋斗故事,它们所象征的工业精神与文化应该被艺术地重塑和表达。从场地中提取原有的元素,如原厂房的钢构架、断墙、铁轨、机器等,进行艺术地再创造,例如利用原厂房改造成使用功能建筑,铁轨成为道路装饰,断墙或机器重新装饰成为空间小节点的主景。让这些元素成为园区的“标志”,唤起造访者的记忆与共鸣,同时又具有新时代的功能和审美价值。
1.2.3新元素的植入。
保留原场地元素是营造场地文化的重要手段,但还应该为了塑造园区的新功能而进行再创造,这就需要植入新的景观元素,这些景观元素应该具有时代性和产业的主题性,这样才能和原场地元素一起创造出特色鲜明的空间特征。新的景观元素可以独立设置,成为主景,有的可以和原场地元素组合,形成复合型构成元素,彰显场地文化与特征。
1.2.4植物配置设计。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中一般不具备大面积绿化的场地,所以植物规划往往是“见缝插绿”,这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植物配置设计最大的特色。在原有植物尽可能保留的基础上,增加植物种类和数量。原有植物能够增强场地的成熟感,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着场地的历史。植物种植上也需要像其他类型的元素一样,采用以少胜多的艺术手法,一棵树成一景,一种植物成一季。在需要突出植物的空间中,选用形态个性、色彩变化的树种,在需要隐藏植物,但是需要植物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空间,就需要选用形态规整,色彩和枝叶均质的植物,以融洽植物和大环境空间的关系。
二、结语。
1)传承文脉精神。应该深度发掘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历史文化特征,塑造具有园区文化的环境,使人们获得认同感。同时也要注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所在城市或区域的文化提炼,传承区域文脉精神,形成大区域文化氛围下特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脉精神。
2)营造创意氛围。创造力产生的源泉,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灵魂就是创意。所以,创意氛围的营造可以增强园区的艺术气息,同时也将增加园区自身的艺术魅力,这将会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
3)发挥艺术魅力。景观设计与艺术的关系十分密切,如上所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景观设计更是如此。艺术的设计手法在建筑外立面的设计与改造、雕塑小品的主题表达、功能性设施的人性化设计和植物配置的生态设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重视生态设计。良好的生态环境设计是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态设计不仅仅是保留原有的植物,还要考虑通过保留、调整、增添营造合理的生态体系,发挥植物造景的功能,改善促进生态恢复等。
公园景观设计论文篇六
水生植物的颜色十分丰富,尤其是水生花卉,在开花季节绽放出色彩各异的花朵,鲜艳亮丽,能让平时并不十分出众的景观大为增色,大大提高其欣赏价值。水生花卉的颜色常见的有白色、红色、蓝色和黄色等。白色的水生花卉主要有王莲、白睡莲、泽泻、慈姑、姜花和水鬼蕉等,给人以圣洁纯净之感;红色系的水生花卉常见的有千屈菜、红睡莲和水蓼等,让人感到娇艳热情;黄色系的水生花卉主要有黄花美人蕉、黄菖蒲、黄睡莲、黄花水龙、萍蓬草和荇菜等;蓝色的水生花卉常见的有凤眼莲、雨久花、燕子花、再力花、梭鱼草和芡实等,令人感觉平静祥和。仔细观察的话,除了各色艳丽的花卉之外,水生植物的叶色其实也十分的丰富。虽然大致上都是绿色,但是色彩的明暗和饱和度之间都存在诸多变化,例如菰的叶色为黄绿、菖蒲为亮绿、梭鱼草是油绿,而慈姑的叶色为草绿、黄菖蒲是粉绿、水葱则是深绿等到。具有不同颜色花朵的水生植物在栽植时可以根据各异的颜色进行片植或混植,形成不同颜色的带状景观或是混合景观,再适当与不同的叶色进行协调搭配,不仅能充分体现水体景观的艺术性,同时也能为水景增色不少。目前很多城市水景中应用的水生植物存在严重的雷同,使得景色单调重复,在不改变水生植物品种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不同的规划搭配,使景色呈现出別具特色的美感。
二、水生植物的姿态。
水生植物的姿态也是各不相同,挺水植物一般高大挺拔、直立于岸边;浮叶植物的叶片浮于水面,根则相对固定;漂浮植物整株漂浮在水面之上,依水流而动;沉水植物整体沉于水中,具有很强的生态功能,景观作用相对稍弱,但其枝叶在水中随着水流而摇曳,也别有一番风味。还有岸边的滨水木本植物,在水面与陆地之间形成自然的过渡,不仅增强了景观的连续性,还优化了驳岸,使景色具有连贯的美感。水生植物高低各异,按照高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高草层、中草层和矮草层。高草层主要由株高1m以上的水生草本植物构成,常见的代表性植物为芦苇。成熟的芦苇株高2牐恚浚担恚生长在灌溉沟渠旁或河堤沼泽地中,叶片为长线形或长披针形,质感粗糙,圆锥花序分枝稠密,呈大型毛绒状,秋季抽生于顶端,季相变化明显,极富野趣和渲染力。古人常借芦苇以抒发春去秋来时光飞逝之感,如司空曙《江村即事》诗云“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或寄情芦華以表达清贫自守的志节,如余亚飞在《咏芦苇》中写到“浅水之中潮湿地,婀娜芦苇一丛丛;迎风摇曳多姿态,质朴无华野趣浓”。中草层主要由30cm ̄90cm的水生草本植物组成,包括水烛、菰、香蒲、水葱等挺水植物,这类植物大多挺拔直立,细长如剑,质感细腻,用来表现含蓄雅致的空间氛围再合适不过,成片种植时可构成规则的竖线条,与岸边陆地的水平线形成鲜明的形态对比,矮草层则由株高不到30cm的水生草本植物构成,浮叶植物和漂浮植物因浮于水面,株高不明显,都可以看作为这个层面的组成部分,还有水岸边的大多数湿生植物也都属于矮草层。合理搭配不同高度层次的水生植物栽种于近岸水域,不仅可以丰富品种,还能形成错落有致、层次丰富的水岸景致。
三、水生植物的质感。
不同水生植物由于生长特性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质感也不一样,有的柔和纤美,有的刚毅粗犷,不同的质感也给人以不同的心里感受。例如精细质感的水葱、石菖蒲等水生植物,整体纤细柔软,令人愉悦放松;而粗糙质感的芦苇、海芋、再力花等水生植物,粗放的线条搭配强健的形态,给人以有力的视觉冲击;而干屈菜、梭鱼草等水生植物则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过渡类型,既不过分纤细也不过于粗糙,将不同质感的水生植物完美的衔接在一起,融合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连续而丰富。在水体景观中搭配水生植物时,应注意不同质感的水生植物间的互相搭配,既要有对比,也要协调统一,以达到良好的整体景观效果。
四、水生植物的芳香。
观赏植物除了欣赏其鲜艳的花朵、独特的姿态和各异的质感外,在幵花时节所散发出来的令人陶醉的芳香,也是吸引人们的_大因素。水生植物很多都能绽放出芳香的花朵,因此在营造水体景观时,也要综合性的考虑到这一点。有些水生植物甚至连叶片都具有芳香,例如温暖气候下的甜菖蒲、水薄荷,叶片会散发出独特的清香,别具一格。精致的美景,怡人的芳香,不仅带给人视觉上的享受,还能带来嗅觉上的偷悦,微风拂来,花枝摇曳,香气流转,时浓时淡,不变的景观突然变得灵动起来,显得生机勃勃,令人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在水体景观中很多水生植物与人存在一定的观赏距离,不能十分靠近,而这种芳香正好拉近了人和植物、人和自然的距离,显得更为亲近。例如睡莲,漂浮在水面,人们往往只能远观,而其浓郁的芳香却让人可以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它的优美和雅致。不同的水生植物所散发出来的香味也具有不同的特色,在栽植时要考虑在这_影响因素,香味较浓郁的水生植物往往要单独栽植,例如荷花、睡莲,可以在某个区域内片植,观當效果为佳。不要将香味浓郁而各不相同的植物栽植到一起,这样不同的香味互相交叉,不但不能增强效果,反而会加重游人的嗅觉负担,根本无法欣當美景。
五、季相变化。
季节变化对于水生植物的生长具有明显的影响,因此在水生植物造景时应当考虑到这一因素,尽量做到水体景观在时间上的延续和连贯。对杭州西湖风景区内的水生植物生长规律进行研究发现,水生植物集中在3月份萌发,4-5月份快速生长进入花期,4月中旬黄菖蒲就可开花,多数植物花期集中在4-11月份,禾本科植物如芦苇、斑茅等的花期则在10 ̄12月间。这一时间很多水生植物会进入枯萎期,10月过后水葱、干屈菜、荷花、慈姑等会接连枯萎,12月中旬时绝大多数水生植物都已枯萎。12月到次年2月是休眠期,除了芦苇等具有观當价值植物之外,其他水生植物要么腐烂要么被收割,景区较为萧条。春季的黄菖蒲,夏季的荷花、睡莲,秋季的斑茅等都是季节鲜明具有代表性的观赏植物,而冬季的主要观赏植物主要是禾本科的芦苇、芦竹等。了解不同水生植物的花期,然后通过分层配置、分区种植和混合种植的方式,可以有效的延长花期,创造出四季花景,体现四时变化,增强整体景观的全年观赏性。
公园景观设计论文篇七
随着人们保护环境、珍惜资源意识的不断提高,作为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者应将“绿色”、环保、低碳的理念融入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坚持走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达到设计出的城市公园景观作品既能满足当代人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需求造成影响的效果,使人、环境及社会的发展达到和谐统一。
二、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应从人性化角度出发,设计出让公园使用者感到舒适、自由、放飞心情的现代城市公园景观作品。在景观设计中应融入人性化的元素,使景观设计作品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不断地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促使社会的和谐发展。
公园景观设计论文篇八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重视城市园林景观发展,雨水收集利用方式是园林景观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目前,我国水资源越来越匮乏,影响了城市持续发展,因此,相关人员要认识到雨水收集利用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城市绿色发展。
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但随着我国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使得水资源较为紧缺,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合理运用水资源,减少水资源浪费。因此,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相关人员要加强对雨水收集利用方式的重视,进而促进我国生态环境持续发展。
1.1城市园林景观水资源紧缺的表现。
目前,城市园林景观工程逐渐增多,但我国水资源有限,使得一些园林景观中的水资源问题越来越严重,影响了绿化工程的持续发展。很多城市都建有喷泉、鱼池等园林用水景观,由于水资源缺乏,使其处于干涸状态,使这些景观失去了原本的观赏价值[1],进而影响了城市园林景观的发展。有的园林绿化带苗木得不到灌溉,使得一些苗木干枯而死,给园林工程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经济损失,也导致园林景观生态防护能力逐渐降低,不利于园林景观持续发展。
有的园林工程为了获得较多的经济效益,加大土地开发力度,使得城市自然水系数量逐渐减少,河流水系可利用水资源无法满足城市建设需要,导致城市园林景观水资源越来越紧缺。很多设计师为了方便取水,使用城市自来水作为景观设计用水,不但使城市自来水越来越紧缺,还对优质自来水造成浪费。大多数景观对于水资源要求较低,完全可以利用雨水、二次用水对植物进行灌溉[2]。但由于设计理念不合理,使得对雨水资源的收集和利用度不够,影响了城市园林的发展。
城市园林景观需要水资源维持植物的生长,园林景观范围越大,需要更多的水资源供给,从而达到美化城市环境的目的。园林景观中植物传统的灌溉方式是对植物进行直接喷洒,所使用的水大多都是自来水,不仅会增加园林景观的成本,还会对自来水造成浪费。城市园林景观中的植物对水质要求相对较低,很多植物通过雨水就能健康生长,并且雨水中含有一定的微量元素会使植物更好地生长。由此可见,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利用雨水资源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3.1构筑蓄水系统。
建设城市园林景观时,常常会考虑修建人工湖泊供人们观赏,这种人工水系景观不但能够达到观赏效果,还能成为雨水收集引流的渠道。以北京植物园为例,设计师在植物园中设计了3个人工湖泊,使人们在游览植物园能够观赏,还能把附近地区降落的雨水集中收集到人工湖泊中[3],使得人工湖泊水资源较为充足,能够为周围的植物进行灌溉,减少由于植物水资源不足,导致植物枯死的情况发生。当城市园林景观的可利用面积不够时,相关人员可以把蓄水池建在地下,通过引流的方式对周围的植物进行灌溉,确保植物健康生长,从而达到美化城市园林景观的目的。
3.2增强土壤的蓄水能力。
土壤具有蓄水池的功效,能够减少水分流失,尤其是植有绿化作物的土层中,具有较强的自然雨水收集储蓄效果。当雨水渗透到土层中,相关人员可以在地下修建蓄水池对雨水进行收集,还能收集屋檐流下的雨水并通过管道引流,最后引入到园林景观植物中进行灌溉,增强土层中植物的储存水量。渗透到植物中的雨水还能对植物根茎进行过滤,减少多余的杂质成分,从而使地下蓄水池更加纯净[4]。除此之外,相关人员还可以加大人工修建河道的弯度,减少雨水冲刷土层的速度,减少雨水流失,增加土壤的蓄水量。
3.3建造漏水型园林景观。
我国南方地区有充足的雨水资源,如果缺少对雨水的合理利用,会造成水资源浪费。因此,相关人员可以通过修建漏水型城市园林景观,让雨水流到地下水系中,存储雨水,从而对园林中的植物进行灌溉。工作人员还可以通过修建漏水槽的引流水道,把水道与蓄水池相连接,这样会使一部分雨水流入到地下水系中,另一部分雨水流入到园林景观的蓄水池中。不但能够提高雨水的利用率,还能减少对城市自来水的使用,从而减少水资源浪费,促进城市园林景观持续发展。
4结语。
城市园林景观是城市绿色发展的主要标志,其中对雨水进行有效的收集利用,不但能够减少对自来水的浪费,还能有效解决我国水资源紧缺问题,使城市园林景观植物有充足的水资源,从而实现美化城市园林景观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硕.基于雨水利用的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
3袁璐.城市绿地雨水收集利用的植物景观设计探析[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
公园景观设计论文篇九
雨水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水资源,轻污染,为城市水资源的补充与调节与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改善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时候,较为发达的国家已经在逐渐重视利用雨水与资源化的研究,且已经渐渐达到标准化以及产业化的环节。就现在的情况下,德国在雨水利用方面已经进展到了第三代,其特性是集成化的设备,构成了系列化的定型产品与组装式的成套设备。本文主要讨论了现在雨水利用依旧存在的问题及在各方面的改进措施,希望能对他人有所帮助。
在美国的一些城市,例如波特兰或者西雅图,雨水全年为充沛状态,景观设计师就会常常通过对雨水花园的应用使城市的排水功能得到加强。在停车场之类的城市公共场所中,此类雨水花园可以十分有效的使收集到的雨水发挥功效。在注入广场的水体之前,雨水首先需要通过有水生植物与微生物组成的净化水塘,将水的净化与二次过滤完成,使水体的卫生状况得到保障。广场水面紧邻南部运河,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水网系统,给闹市区里的人们营造出一个主题为水的生态环境景色。
2、如何利用雨水。
2.1加强雨水储存。
雨水储存的装置,绿地里建设的蓄水池也是其中一种,所储蓄的雨水同样可以用于景观的灌溉或者是其他部分公园建设的公共用水设施,比如厕所中马桶的冲洗,马路上的洒水车等等。这是由于当雨水未注入水箱的时候,首先利用过滤设施去除污染物及碎片。将水管安装在蓄水池里,用以进行存储水的传输,或利用重力和水泵,把储存的雨水直接运至需使用的位置。在通常情况下,一套溢流系统可以输送多余的雨水至指定的地方,比如较为干燥的土地或者用水的景观内。
储存且进行雨水利用的另一个方式就是落水管截留。在较为传统的建筑内,积存在屋顶的雨水通常会通过下水管流至排水沟,之后再流到雨水井,最终流进下水道里,给管道增加了负荷。落水管的作用主要是将干净的屋顶雨水进行截留,进而让雨水不用流进已经超负荷的下水道系统,可以将屋顶的雨水再一次输入庭院或公园,或是雨洪种植池里,或是输送至蓄水池与储水罐中。管理人员能够依据自身及不同地点的情况选择安装容易或者复杂的系统。同样能够把落水管截留和建设景观结合在一起,特别适于在公园内设置,构建成别具一格的用水景观,加强公园的整体格调。
2.2加强雨水的渗透,将地下水有效回补。
某些区域出现地下水位下降的情况时,将雨水进行回渗到地下的工作,不但能够将雨洪径流量减少,而且能够缓解地下水回补的问题,对于减慢城区雨水洪涝与地下水位的降低问题,雨水径流污染的控制,生态环境的改善等等都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以上同样是可持续雨水利用的重要途径。利用各种人工或者自然渗透装置让雨水向地下渗入,使地下水得到有效补充。具体方法如下:
用透水砖替换不透水的地面砖,运用透水砖的缝隙收集雨水,在透水砖下设置过滤层,过滤层通常由碎石、砂砾、沙子构成。使雨水能够顺利的渗入到地下,还能够渗透渗水井。渗水井为一条埋在地下的穿孔管道,它的四周由碎石填充,有着收集雨水的作用,再把雨水渗透到地下。这种设施能够收集屋顶、停车场以及另外不透水建筑上的雨水,经过集水管流入渗透井内,将雨水管引入渗水井并渗入地下。
2.3通过绿化屋顶,使雨水继续利用。
实验数据说明,屋面雨水的径流量正在进行有效的削减:绿化屋顶能够让屋面径流系数降低至非屋顶绿化的0.3,让排水的强度降低70%,在排水工程进行过程中能够将相对应的下水管道、以及溢洪管、储水池的尺寸都适当减小,节约建设经费。绿化屋面也可利用植物的茎叶来对雨水进行截流作用与种植基质的吸水将大部分的雨水进行储存,有数据表明,大概有1/2的降水滞留在屋顶。除此之外,绿化屋面排水层通常又能够当作蓄水层,过剩的雨水储存在卵石层里,在种植土干燥的时候,又能将其再吸入土内。
2.4建设景观沟,进行雨水的过滤净化。
景观沟的意思是,在道路或者广场内设计排水的凹槽,里面种植了各类植物。景观沟的边缘位置设置了切口,雨水顺着切口淌进每一个种植池里。景观沟在创建收集、清洁、滞留、渗透等等功能的雨水收集系统,与此同时,也创建出了优美自然的街道或者广场景观。
景观沟可以使雨水径流消失或显著减少。通过利用污染物的过滤来使水质得到提升,回补地下水。在排水的大区域,景观沟的植物可以为建筑以及停车场提供树荫。植物还可以防止土壤受到侵蚀,给野生生物创造美观的栖息地以及视觉上的美感。一组或者多组景观沟系统可以对场地的所有雨水径流进行完全的处理,还可以节省城市雨水管道的费用。
3、雨水的积蓄利用。
3.1雨水利用竖向设计。
植物园的土方主要有两处来源,一为挖湖的土方,二为植物园建设的过程中,与场地外工地建设的土方刚好相遇,形成大规模的向外运输,构成了植物园多种多样的地形变更,且不用考虑土方量工程造价的问题。通过起伏的地形,对雨水的径流进行阻止,路经几个比较集中的地段,在水体附近进行汇流。
3.2建筑公园雨水的收集。
建筑设计时包括了展览馆内的设计。与建筑屋顶的排水系统相结合,在公园内设置水池,让此水池不光具有观赏的功效,还具有蓄水的功能。且与落水管的截留相结合,构造出公园内的落水景色。公园的景观也得到了有效的丰富。
3.3道路雨水的渗透以及效益分析。
植物园的设计是宽度2.5m,其主游路采取的是彩色的透水沥青,小游路采取的是透水砖,且用砂石作为道路的基层,使面层结构的透水设计得到有效的实施;停车场全都应用嵌草来铺垫;广场不必采取透水的材料,因为它可以采取坡度的设计,把雨水全部输送到广场中的景观凹槽内。在一些道路的两侧和广场的入口处,有由人工挖掘的整齐的景观沟,内部种满了菖蒲、水杉等植物,既对广场内的活动没有丝毫影响,又能够给广场增加一些特别的乐趣。在雨水过大的时候,可以利用溢水管把雨水输送到中心水面上。
雨水的利用在多方面均衍生出效益。在经济效益方面,利用雨水可以节约水资源从而产生直接的经济利益,除此之外,雨水还能够就地吸取并加以利用,在有效利用雨水的同一时间,还能够对城市排水管的超负荷有些许减轻,减少收集污水管道以及污水处理厂,对城市排洪设施扩建的政府所投入的资金,出现了更加明显的间接的经济利益。从生态环境意义的角度上来讲,返还以及补给地下水,有效地降低了雨水径流,与此同时也能够对当地的小气候进行调节,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从社会的意义来说,能够行之有效的加强城市的水资源提供,使用水开支得到节省,也能够促进社会的可持續发展。
结语:
当今社会,人们已然充分的了解了雨水资源利用的重要功能,在新城市的公园设计时,把雨水资源的收集与利用与整个绿地的用水系统的设计全部结合在一起,使雨水的可持续使用得到有效实施,继而进军将来城市绿地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公园景观设计论文篇十
(一)街道景观概念。
街道景观是一个规范严谨的概念,外部景观的设计具有系统性与整体性的特点,其一切构成都要和街道自身所处定位的特性统筹规划。将城市交通外部环境和城市广场有机结合,让外部不光是交通枢纽的集散中心,也成为景观链带中的一环。
(二)纪念性景观的概念。
纪念性景观的概念比较宽泛,它包括的景观都带有纪念性的意义,纪念多指人们内心精神层面上的东西,讲述人的思想活动和情感活动,纪念景观就是围绕这种情感而展开的景观。
(三)街道景观与纪念性景观的联系。
街道景观与纪念性景观都与普通的公共景观有相一致的服务性,但却区别于普通的公共景观,它有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独特的功能属性以及特定服务人群。而对于老街道的景观而言,街道景观围绕于城市故事、建筑、设施、植物、人流等展开。将两种不同的景观融合在一起,围绕的同一主题则成为了他们之间最大的联系,而吸引、服务的人群也更为广泛,可谓得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二、城市街道的'国内现状。
城市街道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发展,城市街道它是城市的组成部分,在以车行交通的发展下逐渐产生多种多样的变化。由于这样快速的发展,城市街道空间普遍整齐而统一,但是却毫无自己的特点,导致很多城市很多街道难以分辨,如果没有指示牌甚至会迷路,更别说历史情感纪念性。
(一)尊重纪念特征。
1.注重环境因素。
当代纪念性景观设计中,环境因素在全部设计中所占的比重日趋增加,注重环境因素的营造,创作纪念氛围,日益成为其设计的导向。
2.具有人文主义内涵。
人文主义思想在当代纪念性景观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人文主义推崇人性,重视自我价值,反对宗教桎梏,拥有卓越的前进动力。在纪念性景观中可以让存在记忆中的人物、景象鲜活起来,从人文关怀人们的精神世界,以人文主义的前提展开纪念,起到社会宣传作用。通过对可贵生命的缅怀与赞颂,来宣扬人文主义,展现时代风采。
3.表现时代特征。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新材料的应用使现代纪念性景观的设计与构建发生了不容忽视的革新,令其设计的传达形式更为焕然一新,成为当代纪念性景观的现代化和艺术化的技术支撑。
(二)多样化的纪念性街道界设计。
面对整齐划一的街道空间,千篇一律的街道界面,个性化、多样化的建筑界面更加值得鼓励与提倡,采用合适的建筑及街道记忆性在街道设计中产生变化,形成自身的街道肌理与文化特点。注重对临街老建筑的保护和改造,保留城市记忆,对老街建筑的再利用有效避免了街道空间的单一性,增加了街道的形态与城市街道的纪念性。
(三)与纪念性结合的街道标识设计。
城市街道的重要功能有疏散人流、引导行人辨认方向的责任,由此城市街道中的标识尤为重要。而标识设计不仅可以指导方向,更可以体现城市记忆性。标示的城市纪念性设计应该与整体的城市街道纪念性设计统一风格,从标识的材质、尺度、色彩、元素等综合设计。
四、结语。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是个系统工程,在现在日益雷同毫无记忆性的街道面前需要我们设计工作者做出更细致更值得回味的街道空间。从基础做起,方能营造出富有城市特色、有序健康、人性化的城市街道景观。本文从对城市街道的纪念性设计进行粗浅的分析和总结,希望针对中国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公园景观设计论文篇十一
摘要: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是风景园林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学生从基础理论知识到实践过渡的一门重要课程。文章介绍了“嵌入式”教学相关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通过五个教学模块进行详细说明“嵌入式”教学策略。
关键词:嵌入式;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教学策略
风景园林专业升成一级学科后,其专业课程都面临着升级整合,“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必修课程及特色课程,主要是运用有观赏价值的植物,根据其生态习性和观赏特性,将植物与植物,植物与其他造园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创造具有意境的优美景观,供人观赏。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既是前期植物认识识别等基础课程的总结,又为后续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园林工程、毕业设计等综合性课程打下基础。
1.1园林植物景观设计
“嵌入式”教学的界定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有着很强的操作性,尤其是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这门课程,很多学生都缺乏对植物景观设计的整体把握,直到毕业了还对植物配置不甚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弥补这些都显得很关键。本次教学方法是将与其相关的教学信息融入“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教学新方法,是一种借鉴计算机软件工程等专业开展“嵌入式”教学。
1.2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嵌入式”教学的内涵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嵌入式”教学在授课过程中,对涉及到相关知识的理论点、实践内容知识或者相关专家进课堂等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理论研究前沿的问题及实践内容通过一定的模式都嵌入到课程当中,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打破固定的思维,使学生在学校课堂中就能接触到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更为直观地感受园林植物景观设计。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是天津城建大学风景园林系在原有的“植物造景”课程的基础上改革和扩展所形成的,并于2016年在制订风景园林培养方案的时候重新制订了新的教学大纲,是风景园林专业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从原有的24课时,扩展到64学时,并从以往的纯理论讲解扩展到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这门课在大三开设,在学习阶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嵌入式”教学应用在这门课程上,既然是对以往的理论知识的一个总结,又可以对新的知识有大体的认识,为新的课程打下伏笔。
3.1课程现阶段的问题
3.1.1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不够很多学生在听讲或做作业的过程中,对之前讲的内容一知半解,如对植物形态不了解,“张冠李戴”;在选择天津本地的植物做设计,往往会出现南方的树种;有的应该是适宜种植在阴面的植物,就在没有遮荫的阳面地方出现,学生普遍缺乏对植物动态欣赏的把握,这都是由于学生对之前知识储备量不足造成的。3.1.2学生对空间关系的把握缺少尺度感学生对于空间关系的把握还是停留在建筑的尺度上,不能够正确处理植物和空间之间的关系,设计的时候缺乏层次感。3.1.3学生图纸表达不规范,表达效果不理想学生在和老师交流的时候有很多的想法和理念,但是最终交图的时候却与当时的设想有很大的差距,学生在最终表现的时候有点“力不从心”,所以在课程当中应该“嵌入”相关的内容,来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3.1.4教学实践环节课时较少以往24学时的教学理论占主要课时,只有最后的4学时是对学生下达任务书,布置结课作业,结课作业往往是针对某一花园或小区居住花园的植物景观设计,在缺少实践环节的情况下,导致作业的效果和学生的掌握程度往往不是很理想。以上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嵌入式”教学来解决,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嵌入(如园林树木学、植物生态学、设计初步等理论知识)、空间关系的嵌入和实践能力的嵌入来贯穿其中。
3.2“嵌入式”教学策略
笔者针对新的培养方案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内容重新进行的脉络清理,把课堂教学分成五个模块,在课堂上始终以理论教学为主线,见表1,以知识点(相关理论内容)的嵌入、实际项目(实践课程)的嵌入为主要途径,提出五大模块,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和嵌入的内容:通过作业来考察学生掌握的情况。模块一,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的种类、习性和识别,这一模块把园林树木和花卉学的内容嵌入在里面,通过校外实践识别常见的园林植物,来强化这部分内容,最后这一部分考核是完成一份天津本地植物调研报告;模块二,主要在“嵌入”美术基础、设计基础及风景园林艺术原理,把课程重点放在对种植设计和对形式美法则的应用上,从植物形状、大小、颜色、质感和立面形式以及组合的形式美法则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因为艺术都是相通的,这样学生能够触类旁通,能够更感性地把植物设计提升到艺术的层次上,这部分考查要求学生运用植物群落的季相、色彩、层次等方法,完成一份植物景观案例调查分析的ppt;模块三,主要是讲解植物造景的生态学应用,这部分内容就需要“嵌入”光、温度、湿度等植物生态学的内容,通过学生课下查找网络及书籍资料,来获取植物生态设计的案例,以课上汇报的方式来进行考核这部分内容;模块四,是把学生分组,为天津市近几年比较成熟的公园和新建的广场、居住区小游园等空间进行测绘,并以组为单位进行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的绘制,这一模块是通过“嵌入”景观规划设计原理和城市规划原理,使学生在做小项目的时候从宏观规划考虑出发更能深入地了解植物选择的内涵和文脉;模块五,是最后一个也是比较重要的内容,考虑到课时的限制,由教师提供一块规划好的场地,由学生进行自由改造或提升,在考察完现场之后,这就要求学生对植物的布局和种类选择进行设计,让学生在项目布置任务书阶段就介入,通过对任务书的解读更好地理解场地的设计,之后通过功能分区的设计、景点的规划、植物的选择等进行讨论说明,完成植物景观设计,最后通过“园林工程”相关理论知识的嵌入,使学生有意识的让设计达到施工图的标准,使学生意识到什么样的植物设计才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实施。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对“嵌入式”教学的探索,为系统的教学和实践教学拓展了改革的思路,拓宽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并学以致用,进一步提高了学习兴趣,拓展了知识面和实践能力,调动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5]邵锋,包志毅,宁惠娟,谢云,郑钢。风景园林专业“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农学卷,2010,02:96-98+101.
公园景观设计论文篇十二
摘要:文章前半部分阐述美和审美本质与特征、建筑形式美与审美的发展;后半部分以城市美学和景观设计的思路为主体,重点介绍了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追求目标和设计思路。
关键词:城市美学;美;审美;现代园林
一.美与审美
1.1美与美的概念
1.1.1美的认识
人类从原始蒙昧状态发展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极大丰富的今天,创生了无数美的事物,美的文化。人们都谈论美、知道美、追求美,但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在“美”这个维度上却存在问题:“美”日渐变得单一、绝对、普遍,缺少个性的丰富,缺少差异性,美的丰富内涵被削弱,也失落了其真实的意义。其原因在于美学和艺术的理论和生活中的美相互脱离,人们在美的理论中找不到美的要求;中国人所一直接受的片面的审美教育;各色审美文化的冲击和中国人长期以来对感性生命的压制,从而导致美的生命力、活力以及带给人的愉悦、丰富的感觉没有了。
1.1.2美与审美的关系
人对于“美”如何理解,他也就如何进行审美。审美何以作为人性丰富与完善的根据,为什么要用“审美”去审视人的发展与完善?原因应该在于审美能够体现人的本质的丰富性,能够使人超越有限并给人以自由。接着,提出审美观是怎么样的,决定了人如何去完善自身,如何去创造生活。在人的依赖性阶段,将人的审美观概括为“崇拜型”的审美观,它所反映的.是人们对于自然、对于“天”、“神”及封建等级制度的崇拜,是对人性的压制;在人的独立性阶段,将人的审美观概括为“感受型”的审美观,是一种“物化”的审美观,更多的是人为的、对人为之物的感受。人要对自身的发展有所超越,要向着能够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自由个性”阶段迈进,就要形成真正能够满足人性的生成和完善的审美观,。
二.建筑形式美与审美的发展
2.1建筑形式美与审美的表现
2.1.1对称与均衡
处于中心轴两侧的形象相同或相似称作对称。对称是美的法则之一。
我国的古建筑造型形式中常用对称的构图。例如北京故宫的房屋、大殿、天安门城楼及金水桥均采用对称的形式。对称是我国建筑和民居布置中传统的手法。
对称形式包括反射、平移、旋转、扩大四种。
均衡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使构图的各方面保持平衡关系,它在视觉上产生形态的安定感。
2.2.2建筑形式美与审美的时代变迁
正如世间万物都是在不断变化中发展的一样,建筑的形式美也经历着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古希腊的帕提农神庙之所以被誉为人类艺术殿堂中的瑰宝,正是因为神庙庄严典雅的立面,与历经千锤百炼的完美柱式。曾几何时,这些柱子被人们从废墟中重新发掘出来,安放到各类建筑之中。柱式建筑到处享受尊敬的席位,学者们对它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根据它来探索美与和谐的“永恒”规律。但事物不可能停滞不前,人们的审美情绪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
三.当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追求目标
3.1园林城市与城市设计
3.1.1当代园林城市是城市设计的目标
创建园林城市是我国近几年开展的一项有关提高城市总体景观和生态水平的活动,这项活动就是要把各个城市建设成为风景优美、品味高尚、生态健全的现代化城市。而这个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城市设计(urbandesign)的进行。
园林城市之所以是城市设计的根本目标,就在于园林城市这个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城市文明发展的最高级形态。
3.1.2城市发展的趋势
城市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分工的结果,是人类努力摆脱自然完全束缚的结果。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开始“”了在自己制造的人工环境中去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和返璞归真的历程。
3.1.4城市设计的规律
城市设计所追求的情景交融原则、景观集合原则、空间序列原则、环境气氛原则、品味最优原则等都是园林城市所体现的基本要求。这些基本要求反映了包含在视觉艺术之中的空间艺术的创作规律,而空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工艺品、雕塑、建筑和园林等。园林又把建筑、雕塑和工艺品等因素囊括其中,形成了综合性的空间艺术。城市设计实质上是把构造园林的这些规律拓展到整个城市,它运用各种空间环境因素、设计符号语言来表达一种文化蕴意和价值取向,表达一个城市的“神韵”,都是在把城市从一般性的功能体和人类聚集体的物质为主的形态,升华到更多地体现人类精神文化的高级形态。
四.当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设计思路
4.1易于居住的城市环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4.1.1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人性需求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方便人的使用。城市环境设计不能只停留在空间形状、体量、比例、尺度、色彩等形式美学的层面上,要了解人的需求,研究人的行为特点.掌握人认知和使用空间的规律。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应以人为本.以满足使用和功能要求为首要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创造具有一定空间形态、舒适宜人的城市物质环境。
4.1.2城市园林景观的空间与设计
城市环境设计的主要对象是人们的户外活动.如购物、娱乐、商务、运动、交往等.首先考虑人的行为需要.其次考虑形式上的要求,进而进行空间组织与设计。
五.结束语
园林景观是一个兼具社会、自然、艺术多元功能的综合体。园林不仅依靠形式上的美,还必须具备艺术美,才能从根本具备审美的要求。建设园林城市要求整个城市都园林化――建设城市大园林,这是城市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要求。建设园林城市应该说是城市设计追求的根本目标;而园林城市的建设也必须通过加强城市设计来实现,二者一个是目标,另一个是手段。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年04期
[2]段汉明.城市美学与景观设计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1
[3]华中建筑.1995年第03期
公园景观设计论文篇十三
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但随着我国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使得水资源较为紧缺,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合理运用水资源,减少水资源浪费。因此,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相关人员要加强对雨水收集利用方式的重视,进而促进我国生态环境持续发展。
1我国城市园林景观用水现状
1.1城市园林景观水资源紧缺的表现
目前,城市园林景观工程逐渐增多,但我国水资源有限,使得一些园林景观中的水资源问题越来越严重,影响了绿化工程的持续发展。很多城市都建有喷泉、鱼池等园林用水景观,由于水资源缺乏,使其处于干涸状态,使这些景观失去了原本的观赏价值[1],进而影响了城市园林景观的发展。有的园林绿化带苗木得不到灌溉,使得一些苗木干枯而死,给园林工程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经济损失,也导致园林景观生态防护能力逐渐降低,不利于园林景观持续发展。
1.2城市园林景观中水资源紧缺的原因
有的园林工程为了获得较多的经济效益,加大土地开发力度,使得城市自然水系数量逐渐减少,河流水系可利用水资源无法满足城市建设需要,导致城市园林景观水资源越来越紧缺。很多设计师为了方便取水,使用城市自来水作为景观设计用水,不但使城市自来水越来越紧缺,还对优质自来水造成浪费。大多数景观对于水资源要求较低,完全可以利用雨水、二次用水对植物进行灌溉[2]。但由于设计理念不合理,使得对雨水资源的收集和利用度不够,影响了城市园林的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公园景观设计论文篇十四
生态文明的宗旨是维护和尊重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着重强调人类在开发利用大自然的同时,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平等的思想,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生态美学原则。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越来越渴望回归大自然的怀抱。每个城市都有景观,但不是所有景观设计都符合生态美学原则。一个具有生态美的城市,代表着人与城市景观和谐的发展状态。
1.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和谐化的生态美学原则。
现代城市街道景观基本由人工建造,很多城市的景观往往忽视了原有的自然地貌。当今城市大多受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水泥、钢筋成了一个城市的特征。当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重视生态美,走绿色、低碳、环保、生态的景观之路。城市为自然增添了浓厚的历史人文底蕴,而自然则为城市增添了感性和诗意。
2.城市街道景观文化传承性的生态美学原则。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城市的精神文化比地理位置更加重要。生态美学强调,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自身的价值;若能把传统文化和现代街道景观有效融合,即可赋予景观设计丰富的文化内涵。城市的街道景观设计跟一般的城市公园设计不同,应该让自然成为主角,挖掘人与自然亲近的空间,使身居城市中的人可以获得回归大自然的轻松愉悦的精神感受。
3.生态美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城市街道景观从一个侧面代表了这个城市的形象,用无声的语言传递城市的文化。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要有创新,更要具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因此,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必须和旧城保护、城市更新互相依存、互相协调,缺一不可。城市街道景观不仅可以满足人们观赏的审美情趣,也可以增加景观的文化感以及人们对景观的亲近感、认同感,体现了城市街道景观和人类和谐发展的完美状态。将生态设计概念引入现代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让人们重新认知自然、体验自然、关怀自然。
三、徐州城市街道景观街道的现状及分析。
1.徐州城市街道景观介绍。
近几年,徐州整个城市的街道景观焕然一新,道路绿地率逐年上升,政府也越发重视城市景观建设。如,将位于青年路的徐州老市委大院改造成为中华老字号精品街区,整个街区采用民国风格。与毗邻的老东门时尚街区不同的是,中华老字号街区引进了国内有名的老字号企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融入其中,主打传统文化牌,保留了老市委大院原有的建筑风格特色,再现了徐州的城市历史风貌。但总体而言,徐州作为有着悠久文化的`历史古城,城市街道景观的文化底蕴还略显不足。
2.徐州城市街道景观问题分析。
(1)街道景观千篇一律城市中的大部分道路景观都有类似或雷同情况,特别是徐州新城区道路景观非常相似,缺少独特性,也缺少标志性的景观设计,没有体现出徐州的城市特色和地域文化。
(2)街道绿化带植物配置单调目前徐州市街道景观绿化面积有很大的提升,但在绿化植物配置种类、形式美感及植物色彩、季节变化上单一且缺乏文化主题。
(3)道路命名与景观配置缺乏衔接目前徐州地域文化与道路命名已经逐步有所关联,如汉源大道、彭祖大道、楚风路、汉风路的命名,彰显了徐州的两汉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底蕴。不足的是,道路名称与道路景观缺乏融合与衔接。
(4)功能设施不健全不能仅仅满足道路交通功能的实现,而忽略了城市街道其他设施的建设,如城市交通标识、导示系统、霓虹灯夜景观等。
(5)城市街道硬件设施不足部分城市街道的照明系统还不完善,无法满足交通需要,步行道地面材料持久性差。地面铺装材质要考虑耐磨、防滑,在此基础上再满足与周边环境的协调。特别缺少专为残疾人、老人、推儿童车的家长提供方便的无障碍设计,这是目前徐州城市街道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辅助设施短缺,为行人服务的设施如公共厕所、导示牌、公共电话亭、供路人休息的空间等严重短缺。
四、改进完善的建议。
针对徐州市街道景观设计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改善。第一,对历史特色古街景观的创新设计改造。城市景观中那些具有悠久历史和浓郁地域特色的地方往往让人印象深刻,也是一个城市的名片。这些具有悠久历史的建筑形式、建筑风格和色彩、视觉符号最容易唤起人们的怀旧情结,使人随之产生文化认同感。喜爱老街,不仅是因为它的历史沧桑,而且是透过这些所感受到的质朴、恬淡的心情和内心的安宁,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童年片段,唤起人们的记忆。第二,对城市街道绿化的设计改造。街道绿化种类繁多,有草坪、花坛和行道树等,选择哪种形式不是随意的,要根据街道的建筑风格、环境特色等进行规划。商业街区客流量大,应慎用草坪,草坪容易受到破坏且占用空间较大。另外,设计要考虑绿化的灯光效果,考虑到灯光的色彩、律动、层次感和空间感,使绿化带夜晚时不会漆黑一片、没有生机和美感。第三,城市街道广告的改造。徐州近几年建成了很多成功的商业街区,位置区域不同,商业街区也风格各异,为徐州这座城市增色不少。值得注意的是,商业街区内要适当增加广告数量,突出商业氛围;但绝不可随意布置,而要统一规划,确保广告的设置不会对景观、交通及行人造成不利影响;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呈现出形式多样的广告,以适应不同的空间环境,营造与众不同的视觉效果,为商业街增加商业氛围。结语城市景观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而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又直接反映出城市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人文内涵,这对于一个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至关重要。文章对城市街道景观进行一些试探性的研究,希望通过对城市注入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学研究方法的探讨,加深人们对于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认知,引发关于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新的思考,使现存的问题得以改善,让美丽的徐州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诗意栖居”城市。
公园景观设计论文篇十五
1.1设计缺乏人文性
建设园林景观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审美的需求,城市园林建设主要是为了美化城市,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并且让人赏心悦目,因此,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要加入人文性因素。但是在目前我国一些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只是盲目追求所谓的艺术,在设计中体现出来的是一些形象化的并没有实际作用的园林景观,特别是一些城市市中心的园林景观设计,完全没有考虑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忽略了设计中的人文性。
1.2设计存在攀比心理
城市园林景观是体现一个城市的档次,因此,园林景观的设计必须要具有一定的档次,所谓的档次并不是盲目追求价格高档,材料进口之类,而是真正造福于整个城市的设计才算是档次。然而我国一些园林设计师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将档次理解为花大量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在一些住宅小区和别墅的园林景观设计上,大多数设计师存在着攀比心理,认为所用的材料必须是要进口才能体现出该园林景观符合该住宅小区以及别墅的档次,导致在园林景观的建筑中耗费大量的资金。
1.3设计缺乏创新
目前我国的景观设计越来越多,但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不免发现大部分景观设计都大同小异,很难体现出个性,设计中缺乏创新,失去了园林景观的最初目的。每一个地方都应该有其自己特色的园林景观,对于盲目照搬照抄的设计来说,不仅丢失了该地方的特色,甚至是丢失了整个设计作品的灵魂,不能体现出当地的内涵。
1.4施工过程的问题
园林景观的设计图纸再好也是要建设出来后才能看出实际效果,园林景观的成功与否全靠施工单位的仔细与否。我国的园林景观之所以大同小异:一方面是因为设计师没有在园林景观设计方面进行创新,另一方面是我国的施工单位还不够仔细,即使设计出的好作品也很难建设出来,好的园林景观不仅需要施工单位来打造,更需要设计师亲自到施工场地进行指导,设计师比任何人都清楚哪棵树该怎么种植,对于园林景观施工中的问题,设计师更能提出建设性意见。但是我国一些设计师不愿意置身于施工场地中,也不愿意与施工单位过多的交流,导致园林设计出来后与图纸有较大的差异,从而留下遗憾。
2.1设计要以人为本
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将城市的生态环境发展的更好。因此,设计师在设计园林景观时要根据该城市的规划设计出与之相应的园林景观,以满足人们需求为设计基点。如在设计城市花园时,可以按照季节规律进行摆放,这样更突出自然生态,让人们更赏心悦目。
2.2注重实用性
园林景观不仅只是美化城市,凸显城市的档次,更重要的是对城市的实用性。因此,设计师在设计时不能盲目追求价格的攀比,而要考虑材料的实用性,在材料的选择上要考虑材料是否适合该园林景观的建设,并且还要考虑该材料是否会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等,将这些因素考虑到园林景观的设计中,不能以贵为美,争取用最少的投资设计出最好的景观。
2.3结合当地文化
我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大国,各个地方都具有各自特色,因此,园林景观设计师在进行园林设计时首先应充分了解当地的特色文化,并将不同的特色文化融入到园林景观的设计中,不能盲目照搬其它设计师所设计出的景观。好的设计师懂得将各地的特色设计到当地的景观中,不仅能凸显当地城市的档次,还凸显了个性,突破景观设计的局限。
2.4注意施工问题
施工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园林景观的成功与否,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格外注重施工中所出现的问题。设计师要多与施工单位进行交流探讨,在施工过程中遇到问题要帮助施工工人进行解决,最重要的是设计师很有必要到施工现场亲自指导施工,施工工人按照设计师的要求进行施工比直接施工的效果要好很多倍,这样可以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失误,避免设计师以及施工单位留下不必要的遗憾。
园林景观不仅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档次,更是体现了该城市的人文特点。设计师在设计园林景观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特色文化,进行创新设计,并且要注重实用性,不能盲目攀比。
公园景观设计论文篇十六
现代城市商业步行街一般都地处繁华的城市中心是集购物、旅游、商务、展示、文化5大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集散地,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流碰撞的公共活动空间。本文对现代城市商业步行街的植物景观的功能,当前商业步行街植物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对商业步行街植物景观设计的建议。
植物造景;商业步行街;人性化设计。
现代城市商业步行街一般都地处繁华的城市中心,现代城市商业步行街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购物街,而是集购物、旅游、商务、展示、文化5大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集散地,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流碰撞的公共活动空间。如今,商业步行街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是反应一个城市的基本特征的形象窗口。而随着城市建设的大发展,现代建筑所造成的热岛效应,更使得植物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商业步行街的植物景观设计更加人们所重视。本文拟就商业步行街的植物景观设计谈点初浅的看法,抛砖引玉,以就教于方家。
商业步行街的植物景观的功能因分类不同而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一下几种:
(一)实用功能。
商业步行街的植物造景选用多种多样植物,包括高大乔木、灌木、藤本和草本等,它们具有遮荫、滞尘、降温、降噪、增湿、净化空气等作用。尤其在炎热的夏季,高大乔木那宽大的伞状树冠,把强烈的太阳辐射和热能予与阻隔,在树阴下,街上行人充分领略到植物对人类的人性体贴。由此可见,合理运用植物,可以调节、缓解和弥补现代城市建设给人们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审美功能。
商业步行街植物造景既是园林植物与人工艺术创造的结合,又是物境与人文的结合,融合了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要。科学合理的植物造景对城市商业步行街具有自然和谐的、高品位的美化效果,可以柔化现代城市建筑冰冷单调生硬的直线条,给人以自然、宁静、艺术的享受。
(三)调控功能。
人类源于自然,有亲近自然的天性。城市建设的高速现代化,使远离自然的人们产生生理和心理失衡。优美的绿色园林景观不仅能满足人们的视觉享受,还能满足人们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科学已经验证:绿色植物对人的心理有镇静作用,使中枢神经系统轻松,并通过它对人的全身起调节作用。经常处在优美、安静的绿色环境中,能使人皮肤温度降低1——2℃,脉搏1min减4——8次,呼吸慢而均匀,血流减缓,心脏负担减轻,同时人的嗅觉、听觉、思维活动的灵敏性得到增强。
此外,花的颜色和花香对人的身心健康也是非常有益的。如浅蓝色的鲜花对发高烧的病人具镇静作用;红色的鲜花能增加病人的食欲;绿色的花叶能吸收阳光中紫外线,减少对眼睛的刺激;茉莉花的芬香能使人消除疲劳而精神为之一振。“绿视率”的理论认为,如果绿色在人的视野中占25%时,能解除眼睛和心理的疲劳,可使人的精神和心理最舒适。
(四)经济功能。
优美舒适的商业步行街植物造景,将使商业步行街更具吸引力,更加聚集人气,增加客流量,提高商品销售额,使商家获得更为丰厚的商业利润,从而使商业步行街更具商业价值,由此,将吸引更多的地产商、开发商、投资经营户,以致金融、保险、证券、企业总部、外国领事机构等住入,进而促进城市的经济繁荣。
当今商业步行街的植物景观设计有很多局限,概括起来表现如下:
(一)对步行街植物造景的实用功能重视不够。
商业步行街的规划和设计师们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时,往往更注重的是植物的美化功能,而忽略其实用功能。这一理念又往往影响到对植物的种类选择和植物造景设计上,使其设计难以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致使现在很多步行街的园林设计,看上去很美,但在夏季,整条街仍处于暴晒之中,未能很好起到绿色植物的遮荫、调节温度、湿度和净化空气的作用。
(二)植物布局设计不合理。
一是非植物景观与植物景观的比例不合理。目前,一些商业步行街非植物景观设计过多,如水景、小桥、石山、楼台亭阁、硬质艺术小品等,使本来就狭小的空间,显得更加拥挤不堪,然而绿化量却偏少。
二是植物布局不合理,多显凌乱,没有主题,体现在植物种类的选择搭配和造景设计上。很多植物,尤其是乔木,被低矮灌木围成的栅栏或砖石砌成的护栏大面积圈住,使游人难以亲近到植物,享受树阴的清凉。
显然,其设计缺乏真正的人性关怀。商业步行街是人流集中的地方,其道路本来就狭窄,不宜将植物连片栽种,而圈围太多的游人禁区。其设计应以“点、线”为主,兼以少而小的“面”点缀。以便留出更多的空间供游人活动,使人与植物融为一体,真正体现“天人合一”。
(三)植物配置不合理。
一些商业步行街的园林绿化设计中,乔木偏少,花草、灌木偏多,绿量不足,其生态调节作用降低。且在乔木的品种选择上,更注重的是新、奇、贵,而缺乏对其实用功能甚至是否适合当地生长条件的考虑,致使栽种的一些树木要死不活,长势不良,未能体现其在原产地应有的风貌,更难实现其美化和实用功能。如在重庆常见栽种的棕榈树就是如此。时下还流行栽种“光头树”,即花巨资从偏远山区移植古树。为了移栽成活,几乎将其枝叶全部砍光,只留部分主干及次级枝干,形成“光头树”,以移栽古树提高园林设计的品位和档次。这种树多数难成活,即使能成活,也难以恢复其在原生长地的雄姿,更难收到枝叶繁茂、绿树成荫的效果,多半只能当个活树雕欣赏,难起生态调节作用。此外,植物种类单调,季相变化小。步行街不宜种植草坪,也不宜种植过多的灌木花草,因在相同单位面积上,栽种乔木获得的绿量比栽种前两种植物获得的绿量多。乔木的制氧量、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以及保持生物多样性的能力均要比草坪强。因此,在人流集中、空间狭窄的城市商业步行街,适宜多栽乔木,向空中发展,立体绿化,以求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获得最大的绿量。
面对当下中国掀起的商业步行街建设热潮,本人对其植物景观设计提出以下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商业步行街植物配置建议。
城市商业步行街的植物配置应以高大乔木为主,灌木和草花为辅,当地树种为主,适当配以外来优良树种,注意不同叶色树种搭配,这样,既能增加绿量,遮荫降温,充分发挥其实用功能,又能丰富植物种类和色彩变化,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在树种选择时,应把握适地适树原则,根据当地气候、生态条件,历史人文,突出地方特色,体现地方文脉。选择易栽种成活,阔叶、绿量大、树冠大、遮荫效果好的树种。如在重庆,最理想的当属黄桷树,其特点为生命力强,生长速度快,阔叶,叶片大小适中,疏密适度,树下空气通透而不闷湿,树冠展开,遮荫面积大,枝形和冠形优美。随着年代的积淀,逐渐透出古典韵味,仿佛在向人们述说那久远的故事,令人生出别样情,显示出与人巨大的亲和力,被重庆市民推选为市树,作为步行街主打树种,又能体现地方特色。可选当地一些常绿果树作点缀,如红桔、广柑、柚子、柠檬等芸香科植物,既观叶,又观果,春华秋实,最能体现季相变化。还可选择一些香花树种如桂花、白玉兰等进行点缀。每当香花盛开之际,悠悠兰香、甘甜桂香沁人心脾,使游人神清气爽,心情愉悦。至于外来珍稀树种,则只宜作适当点缀,以丰富景观。适当配置灌木和草花,以丰富层次感,增加色彩,赋予动感和变化,同时考虑香化。如在重庆,可选择含笑、小枝栀、香水月季、六月雪、小叶女贞、小叶黄扬、芙蓉、杜鹃、郁金香、太阳花、万寿菊、鸡冠花、凤仙花、三色堇、波斯菊、长寿花、报春花、矮牵牛、百合、彩叶草等作变化搭配。
(二)商业步行街植物设计建议。
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首先考虑实用功能,其次考虑美化功能。让行人能与植物亲密接触,尤其是高大乔木。在植物造景上,既要区别于交通公路行道树,整齐划一,机械呆板,又应区别于公园的纷繁复杂,因商业步行街人流量大,空间面积有限。在设计上应突出“步行街”的特点。可视街道宽窄,在道路中央纵向种植2~4行冠形优美、遮荫覆盖面积大、常绿的高大阔叶乔木树。使其形成林荫道。可多个树种搭配。其树宜稀植,留出足够生长空间,以充分展示其单株个体美,同时也给行人留出更多的活动空间。围绕每棵树设置一圈精制而美观的木条或花岗岩座椅,使座椅掩映在树阴下,以便游人小憩。在高大乔木沿街方向植株间或街两侧,即靠近街边商店门面处,可间或设计灌木草花台,花台的面积和长度不宜过大过长,应以不妨碍游人行走或进出商店为宜。其花台可用砖石砌成,也可用木料制成精美工艺花台。除常用植物外,花台中心还可栽植含笑,花台四周栽植小枝栀等香化植物作矮篱笆。花台中的艳丽草花,最好采用塑料小钵在花圃培植好后放置于花台中,以便随季更替,不留观赏空档,使街头周年呈现五彩缤纷,喜庆热烈之氛围。与街中乔木相互辉映,动中有静,动静结合,尽显其实用及美化功能。
总而言之,现代城市商业步行街的植物景观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自然景观加以升华,才能创造出一个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更适合人类生活与栖居的生态环境。
[1]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园林出版社,1994。
[2]候庆云.浅谈植物造景在城市绿化中的作用[j].北方园艺,20xx.2。
公园景观设计论文篇十七
我国有很多的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人员,可是并未真正具有非常多的能够将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规划目标进行确定的设计工作者。即便具备非常强的景观设计的专业理论知识,可是并不能够将城市发展和园林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设计当中并未充分的将园林景观的功能实用价值全面考量,并未有充分的长远规划景观设计的思想。
2.2园林景观设计不合理
虽然园林景观的设计在不断的发展中,但是就目前的园林景观的建设情况来看,在设计之初就存在问题。虽然园林景观在一定程度上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较多的休闲娱乐的场所,但是由于设计缺乏规划,导致现有的园林景观并没有因地制宜,与整体城市环境之间存在冲突。另外,现有的园林景观的设计内容较为单一,由于苏州园林景观的成功典型,在全国各地都是存在一些模仿的痕迹。但在园林中种植的一些花卉有些因为环境不合适,会出现生存期较短或者是无法实现设计目的的结果。不仅如此,部分园林景观的设计虽然较为美观,但却不能实现涵养水土的作用,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水土流失和土壤的污染。
2.3現代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着盲目追风的现象
目前发展非常迅速的园林景观,一味的照搬照抄园林景观设计模式的问题非常严重,当前园林景观建筑一般都无法将大众对园林景观欣赏的需进行满足。与此同时,当代的城市对原理景观建筑的需要量非常巨大,有的企业单纯的追求经济利益,经常照抄园林景观,一旦不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园林景观设计工作,肯定会出现明显不搭的情况。
2.4文化冲突
现代城市中的园林景观设计需要与城市的整体设计之间相互呼应,由于我国的地域辽阔,各个省市之间的地理环境存在较大的区别,城市发展中的文化积淀也是有所不同。但是在现有的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一味地模仿西方或者是模仿一些比较典型的园林建筑,导致在城市中的园林景观与整个城市的整体风格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不仅不能够给与城市的局面精神的享受,还会产生出一种“逆反效果”。特别是一些具有现代感的园林景观并不是每个城市都可以驾驭,一旦造成与城市人文环境之间冲突的问题,还会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和谐发展。
公园景观设计论文篇十八
在城市园林景观区域内通常情况下会设计各种人工河道、湖水等水体景观,这些水体景观不仅可以作为观看的景致,也可以在经过改造后称为雨水的引流渠道。例如我国北京地区的植物园当中就建立了三个人工湖,并且通过园区内的人工河道将西山、樱桃沟等地区的自然雨水资源收集在园区内部。这种人工湖为其周围的植被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源,在种植各类植物时可直接从湖内抽提湖水进行灌溉。而当城市内的土地面积有限时,则还可以在地下构建雨水池,并通过管道引流到地面进行灌溉。
3.2增加土壤蓄水量
土壤是保持水分不流失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具有绿化带种植的土壤对于雨水的蓄水能力非常强,其中雨水下渗后可以通过地下雨水池进行收集。通常情况下城市内各房屋的顶部均装有倒水截流的管道,但大多数管道均是将雨水引入楼顶后白白流失,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应该利用这些引流管道,将雨水导入楼前的绿化带当中,这样就可以增加土壤的蓄水量,同时绿化带当中植被的根茎还能够对雨水当中多余的杂志进行滤过处理,使得蓄水池当中的雨水得到净化。另外,增加人工河道或明沟的弯曲度,这样可以达到缓解雨水冲刷速度的目的,极大程度上降低了雨水流失量。还可以在绿化带上增加临时蓄水池、透水槽等。
3.3构建漏水型园林景观
在我国南方或沿海雨水量充沛的地区可以构建漏水型的园林景观,建立楼水槽等,使雨水能够与地下河水汇流。同时还可以见楼水槽的水道与园林内的蓄水池相连通,这样就能够保证部分水进入地下水当中,而另外部分则进入到园林雨水池当中。但是这种直接漏水的方式较土壤渗水更难控制,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降水量、蓄水池储水功能以及净化功能等进行核算,然后利用相应的技术对水体的质量进行控制[2]。
3.4园林景观道路和广场雨水利用方法
在园林景观当中道路和广场所占的面积较大,并且这部分的结构不能栽种绿化植被,也就不能利用土壤对雨水进行收集。其中道路本身的宽度较小,但是其长度较大,因此不能使用渗漏管道对雨水进行收集,这样会导致利用成本增加,而是应该在道路两侧建立排水斜坡,将甬道上的雨水均排入两侧的绿化带当中。园林景观当中的广场本身覆盖面积较大,而且在广场上活动的人较多,因此不能在广场下直接建造地下蓄水池,而是应该在其周围的绿化带下建立蓄水池,在广场四周建立雨水渗漏管道,将雨水汇集到蓄水池当中。
4城市园林景观雨水收集净化系统的应用
以北京朝阳区内某公园威力,该公园在时开展了园内雨水收集系统改造工作,并且在时正式投入使用。在系统的建造方面,利用渗漏管道将雨水汇入到蓄水池当中,其中渗漏管道铺设位置包括绿化带、假山四周、主体道路等,蓄水池则位于公园的中央位置,略偏西方向建设了一片面积较大的绿地,蓄水池即在绿地之下。该公园设计师为了有效控制成本,将绿地直接设计为土壤滤过系统,并配备有滤池。根据系统运行后的计算显示,该园区内每年的年雨水储蓄量为1.2×104m3,而园区内总用水量为1.6×104m3,也就使得自来水的消耗量降低到3.5×102m3,为园区大大节约了自来水资源。同时园区内还建立了水资源循环系统,其主要以土壤滤池作为主要的净化设备,雨水可以在渗漏和运输的过程中得到净化,减少了运营成本。当雨水降下后可直接流入到蓄水池当中,然后经由水泵将其提升到土壤滤池,进过净化后就可以被运送到净水池当中,而净水池内也设有相应的水泵和管道,其中一份用于绿地的灌溉,另外一部分则直接被运输到人工湖内,将人工湖内水质变差的水体更换排入到蓄水池当中,再次进行循环利用[3]。该园区不仅对雨水进行收集利用,同时对山体和市政雨水收集管道也进行利用,从而增加了雨水收集量,提升了园林景观区内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度。
5结语
城市园林景观的作用是保持城市内的生态平衡,因此其水资源的供应非常重要,应该深化雨水收集改造工程,利用雨水循环净化系统提升园区内对雨水的利用效率,同时将市政管道也接入园林当中,提升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李红军.浅析城市园林景观工程设计与施工中实现雨水的回收利用[j].中华民居(旬刊),(05):102~103.
[2]付尧涵.雨水收集利用方法在公园设计中的应用——以北京大兴生药基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工程建设与设计,(01):108~112.
[3]吴欣,崔鹏.基于雨水收集利用的高校景观设计研究———以西北大学长安校区为例[j].地下水,(05):16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