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动能和势能课件范文(19篇)
寓言是一种通过虚构的故事来教育人的文学形式,常常具有深刻的寓意。总结的过程中要注重客观分析和冷静思考,避免主观臆断和情绪化的评价。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的总结经验,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动能和势能课件篇一
本课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十五章第四节——《动能和势能》。本节教材在学生学过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学生对能量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本课内容为学习《机械能及其转化》打下基础。
1、知识与技能:
(2)让学生掌握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了解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2)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对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分析与归纳概括物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2)探究决定动能、势能的因素。
(四)教学难点: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五)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斜面、带孔的小车、木块、钩码、直尺、不同质量的小球、一盆松软的泥砂等。
九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求知欲更强,认识事物的兴趣更浓,他们喜欢探索自己熟悉的或与所学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科学事件。
新课程理念认为: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
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法:实例教学法和实验探究相结合。
学法: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的方法。
教学手段:以实验教学为主,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本节课的设计,在教学环节安排中注重了知识点的条理性和层次性。在教学方法上,注意了密切联系实际,从问题的提出、概念的引入以及结论的出现,都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实验探究为主线,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视频(激发学生好奇心),学生看完后会感到迷惑不解:“小小的飞鸟为什么会撞伤坚硬的飞机?”由此引出课题:《动能和势能》。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首先让学生观察两幅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分析:风、汽车是否做了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能量的概念。
1、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能量的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
2、动能。
(1)在讲解动能的概念时,先用多媒体展示两幅图(图一:风吹着帆船航行,流动的空气对帆船做功。图二:流水推动水轮转动,水对水轮做功)。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运动的物体能够做功,他们具有能量”,引出动能的概念。
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具有动能的物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探究一: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先让学生猜想(鼓励学生,敢于猜想才会有发明创造),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此时,老师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然后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展示本人在教学中的片断)。记录数据,分析思考,得出结论,最后进行交流评估。(整个探究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重力势能。
(1)“重力势能”的概念难以理解,我让两个学生做以下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分析:被举高的钩码做了功,具有能量。引出重力势能的概念。然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具有重力势能的物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探究二: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在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让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实验器材,也可以用老师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再让两个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实验(学生边演示边讲解)。然后记录数据,分析思考,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
4、弹性势能。
(1)启发归纳:多媒体出示一幅射箭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弹性势能的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加深理解:你能举出物体具有弹性势能的例子吗?(张开的弓、拉开的弹弓、弯曲的撑竿、压弯的跳板、形变的.网球及网球拍等。)。
(2)老师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得出决定弹性势能的大小的因素:弹性势能的大小与材料及弹性形变的程度有关。弹性形变的程度越大,物体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5、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势能。与其他形式的能一样,动能和势能的单位也是焦耳,符号是j。
(学习这一内容,始终是尊重学生的想法和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循序渐进得出相关知识)。
第三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老师加以归纳总结。(学生通过对本节课知识的回忆和概括,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课堂反馈:
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入课题时提出的问题:“小小的飞鸟为什么会撞伤飞机?”(使课堂首尾呼应)。
练一练:
1、下列物体具有何种形式的能量:。
升空的火箭:;。
正在下落的雨滴:;。
被拉长的橡皮筋:________________;
在水平铁轨上行驶的火车___________;
被起重机吊在空中静止的货物_________。
2、唐诗中有“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这动人的诗句生动、形象地反映。
了这条大河蕴藏了大量的能。
3、一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物体的()。
a.动能增加,势能减小b.动能、势能都减小。
c.动能不变,势能减小d.动能、势能都增加。
4、思考:如果一块石头静静地躺在高山上,它是否具有能量?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分析资料:城市道路上的最高行驶速度v(km/h)。
同车型的限制车速不一样?(让学生体验学有所用的喜悦)。
为了使学生对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板书如下:
1、能量: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能量的单位:焦(j)。
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2、动能影响因素:质量、速度。
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重力势能。
影响因素:质量、举高的高度。
3、
弹性势能。
4、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转化法。
本节课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层次性,注意了密切联系实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研究新课标,深层次挖掘教材,虚心向同行学习,提高教学水平。我深刻地领会到“教无定法,学无止境”。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动能和势能课件篇二
本节的主要内容有:功和内能的关系,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分别与哪些因素有关,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能量的概念跟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功是能量变化多少的量度,做功的过程是能量改变或转化的过程),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新课程标准将能量作为三个内容标准之一,可见它的重要性。
首先通过教材中的图片展示,在前面学习功的知识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能量的初步概念,再通过教材中的图片展示列举风、流水能够做功的例子,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然后再通过“活动1”的实验,探究动能的大小跟物体的速度、质量的关系。势能的学习也是先通过教材中的图片展示,从做功的角度引入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再通过“活动2”的实验,探究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大小分别跟哪些因素有关。在建立这些概念的基础上,教材又给出了机械能的概念,并通过“活动3”研究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最后,教材指出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化。
本节需要达成“三个方面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什么是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分别与哪些因素有关。
2、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并能解释自然界中机械能相互转化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描述所观察各种能量现象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探究动能和势能分别跟哪些因素有关,学习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实验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
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比较形象直观,易于学生理解,但它是学生理解一般概念的基础;理解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是解释生产、生活中一些能量转化现象的基础,所以建立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理解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难点:能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因此让学生形成能的初步概念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我执教的对象是普通班学生,学生物理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学习能力“分化”现象较为明显,学习能力强,思维反应快的学生占10%,物理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占30%。但总体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较高,能感觉物理有趣,有学习物理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切入口,逐步展开教学。
教学方法:“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这句醒目的格言告诉我们: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光说是没有用的,听见后很快就忘记了。只有亲自动手去做,才能真正的了解。多让孩子有动手的机会,放心让孩子去实践,这样学习到的东西才是孩子自己掌握的。也就是说,动手第一,看见第二,听见第三。再依据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探究式学习的教育理念。
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和实验探究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所学新课。
利用幻灯片播放《超强台风》电影片段:排山倒海的巨浪冲入城镇,横扫一切,击碎一切。嚎叫的龙卷风中,汽车被贴在墙上、一艘艘巨轮在空中飞舞,然后砸向房屋!身陷绝境的人们到了最后的生死关头……。军民一心抗灾救人谱出一曲惊心动魄的乐章,人性在天灾面前绽放出瑰丽光辉。
为什么巨浪和龙卷风有如此大的危害呢?由此引入新课。
2、建立能的概念,知道功和能的关系。
演示实验:在讲台上放一塑料玩具小汽车,用吹风机对着小汽车吹,车子向前行驶。
让学生仔细观察演示实验总结出:车子向前行驶是因为吹风机吹出的风对车子做功了。电影中巨浪推动汽车、龙卷风吹动汽车也都是对汽车做功了。
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上的图,讨论分析:。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2)这些物体是否能够做功?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3)从功的角度来看,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给出能量的定义。
然后可以让学生列举具有能的实例,并从能否做功的角度分析,加深对能量的理解。
紧接着,可通过播放视频“微风拂柳、台风来袭”和演示实验“吹风机大小不同的风吹讲台上的玩具小汽车”顺势引导学生思考能量的大小和如何去判断能的大小。通过学生的回答和实验的总结,得出功和能的关系。
3、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播放视频“风车转动”和“冲浪运动”,启发学生通过分析,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总结出动能的初步概念。然后补充几个生活中动能的实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素材。进一步鼓励学生联系实际,列举具有动能的实例。
利用幻灯片展示车祸的图片和报道,让学生猜想动能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然后进行“活动1”的实验,在实验前,可让学生先动手实验:
1、探究同一小球从不同高度处滚到水平面时速度。
2、探究不同小球从同一高度处滚到水平面时的速度。
引导学生得出动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并渗透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的科学研究方法。
安排两道题反馈,努力引导学习成绩较弱学生发表看法。总结时,可让中等学生思考后回答,鼓励学生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再安排一道探究题让学生明白动能与质量和速度都有关,其中速度对动能的影响更大,从而明白为什么要对车辆限速,而且不同的车型限速不同。
然后播放“车窗垃圾”的公益广告,让学生从动能的角度分析它的危险性,并倡导文明。
4、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播放视频“打桩机”和“撑杆跳高”,启发学生通过分析,总结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初步概念。然后补充几个生活中势能的实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素材。进一步鼓励学生联系实际,列举具有势能的实例。
利用幻灯片展示图片“哪块大石头让你感到不安?”,让学生猜想重力势能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然后进行“活动2”的实验,引导学生得出重力势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并渗透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的科学研究方法。
然后播放“请勿高空抛物”的公益广告,让学生从重力势能的角度分析它的危险性,并倡导文明。
引导学生得出弹性势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并渗透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的科学研究方法。
5、机械能的转化。
让学生明确动能和势能都属于机械能。演示实验摆球的摆动,播放视频:跳板表演、蹦床、过山车,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认识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再演示实验:乒乓球的下落过程,让学生知道克服摩擦阻力做功,机械能会不断减少。
最后,举一些例子,让学生知道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
6、归纳整理知识,及时反馈矫正。
引导学生归纳整理,问学生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自主小结。
最后结束本课,布置作业。
谢谢!
动能和势能课件篇三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能举例说明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5、能用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解释简单的现象.
6、通过演示实验、生活中的现象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想象、归纳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教材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同时也为讲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埋下伏笔.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最后,教材给出了机械能的概念,并指出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教法建议。
对于能量的引入,可以从一些涉及能量的词中,知道“能”是重要概念.再联系做功的知识,列举实例如课本上的实例和演示小实验.
用学生自主的方法,让学生列举运动物体能做功的现象,并分析这些不同事物的相同点,进而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是动能的结论.进一步用实验或多媒体资料发现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并进而用学到的知识,即动能定义、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来分析和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对于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也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设计与动能相同的框架,让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学生可以加深体验的方法和感觉到的乐趣.
对于机械能的,可以用学生阅读课本或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材料,教师进行总结,注意要用联系实际的事例使学生能够分析机械能的实际问题,并理解统称为机械能中“统称”的含义.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节。
【课题】。
【重点和难点分析】概念的建立.重力势能概念建立:由于实际看到的下落物体做功都表现为有速度的物体的做功,所以在建立重力势能概念时,要强化能够做功的物体就有能量.
【设计】。
1,引入新课。
由于能量和做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由功和能的关系理解能量的概念.提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有:怎样才算做功了;功的必要条件和单位;分析具体实例引入能量的概念.
实验:演示钢球从斜面上滚下,在水平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一段距离,学生分析在碰撞过程中,做功的情况.由分析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出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在学中,能量和做功有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一个物体能做的功越多,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2,新授课:动能。
1),动能概念的建立。
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实例:风吹动帆船航行,空气对帆船做了功;急流的河水把石头冲走,水对石头做了功,运动的钢球打在木块上,把木块推走,钢球对木块做了功.
利用板图帮助学生找到不同现象的共性的内容:运动的物体能够做功,我们把它们所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
从板图上,学生应当能够总结出“物体由于运动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由学生总结结论,也可以教师帮助学生逐步的寻求共同点,得到结论.
2),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
实验步骤1:让同一个钢球在斜面的不同位置上滚下,观察小球撞击木块的现象,并分析得到的结论.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要思考的问题:钢球先后从不同高度处滚下的原因;撞击距离的远近说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说明了什么;实验结论.
分析过程:同一个钢球,原来的位置越高,滚到斜面下端时的速度越大,把木块推得越远,做的功越多,说明具有的动能越大,所以动能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
实验步骤2:观察钢球和木球在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撞到平面上的木块发生的现象,并分析实验的结论.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思考的问题:钢球和木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的原因;撞击木块的远近说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说明了什么;实验结论.
分析过程:钢球和木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到达斜面底部时速度相同,钢球的质量大,把木块推得远,做功多,具有动能大,所以动能的大小还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综上所述:物体的动能大小和物体的质量、运动速度有关.
3,新授课:势能。
1) ,力势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决定因素。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重锤具有做功能力,因而具有能量:重锤被举高,当下落时,能够把木桩打入地里,对木桩做功,所以它因能够做功而具有能量,我们把这种能量称为重力势能.
学生列举生活中存在重力势能的实例.并结合实例分析出物体和地面有高度差就有重力势能(可以让学生知道我们都是以地面为参考,来分析重力势能的)。
学生从实例中分析重力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并结合实际现象分析是否有重力势能、重力势能大小比较、重力势能的变化三个方面的问题.
2),弹性势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决定因素。
建议方法为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什么是弹性势能;举例说明物体具有弹性势能可以做功;分析压缩弹簧被放松而做功的实例;列举并分析弹性势能大小比较和弹性势能变化的实例.
4,新授课:机械能。
讲清机械能上的统称其中统称的含义:表示都属于机械能,即机械能有两种表示方式:.一个物体既可以有动能也可以有势能.
【】。
探究活动。
【课题】分析玩具小车在运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组织活动形式】学生小组。
【活动方案参考】。
1、观察小车的传动结构,在上紧发条时和松开发条时的情景;思考弹性势能大小和做功多少的关系.
2、看看市场或超市中还有哪些上发条的小车.
3、观察现在流行的儿童玩具靠什么发动的.
【评价】。
1、材料全班共享.
2、写出观察和分析的过程报告.
3、从网上查找的资料,要列出过程清单.
动能和势能课件篇四
本节课教材内容呈现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动能、势能、动手动脑学物理。动能和势能的呈现基本上是结合生活中事例,直接交待动能、势能的概念,接下来是探究动能(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经历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探究的过程,得到结论,通过小资料或想想议议等进一步对学习到的知识加以运用。动手动脑学物理是对本节所学内容效果的反馈、巩固。
教师教学在内容的选择上基本遵循教材,教学过程中对顺序有所调整。大致流程如下:。
1、首先通过演示小球沿斜面滚下撞击小球做功,说明小球具有能量,引导学生举例说说知道的能量有哪些,然后教师举例,请学生对所举能量尝试进行分类,从而引入动能、势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概念,通过反馈练习,依据动能、势能定义例举具有动能、势能的物体,巩固加深学生对动能、势能的理解。
2、以演示实验小球撞击木块移动距离不同入手,引出动能大小的差异,进一步要求学生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探究过程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分析、、实验、展示、讨论、结论等过程,继而反馈练习,运用所学到的结论分析实际问题。
3、限于课堂教学时间,有关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本节未做探究,留作问题学生课后完成。
4、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小结,交流学习收获、发现与感到的不足。
本节教学大体特点是:
1.教学注重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灵活处理教材,限于教学时间,对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做为重点、较为完整的经历探究过程,对学生课后完成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2.注重实验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整节课教师演示实验贯穿整个教学中,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时间安排充分,注重学生实验的引导,同时又放手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教师对学生实验小组分别指导,能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课件的运用能较好的创设情景,呈现内容,效果、效率上都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实物展示台的运用在小组交流实验结果时,使全体学生都能看到学生所呈现的报告内容。
3.教师教态自然,有较强的亲和力,教师基本功扎实,注重学法的指导,熟练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4.目标达成度高,学生在整节教学中积极参与相关讨论,参与面广,动手实验充分,反馈练习中,学生积极思考、交流看法,正确运用学到的知识分析讨论问题。
5.本节课教学整体感受流畅自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厚。
对于本节教学的不足看法如下:
1.教师在学生举例及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有意识的回避,我想这是出于课堂教学整体把握,不在过细问题上纠结的考虑,当然这也带来了对于课堂教学生成性的东西该如何及时处理的问题。
2、在观察小球推动木块移动距离时,分析讨论质量、速度哪个因素对动能的影响较大的实验设计上,当质量增大1倍,而速度也增大(实际增大2倍),就此说明速度对动能的影响较质量大,实验设想很好,但因速度并非增大1倍,可以考虑实验的改进。
动能和势能课件篇五
周四听温从跑老师的公开课——《动能和势能》,让我受益匪浅。温老师设计的每一个实验,语言的每一处衔接,选取的每一个事例,都显现出温老师的匠心独运。整节课深入浅出、气氛轻松活跃、师生积极互动、达成教学目标。
温老师课上得生动,以实验为载体,通过学生的观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教学过程中有多次的`实验、讨论、发言、展示,充分展示了课堂的丰富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活起来了。
温老师通过飞机在空中飞行的录象,轻松的引出运动的飞机具有做功的本领,再通过各种事例说明能量的存在和形式;再通过影响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探究实验,与学生巧妙的互动中,让学生体会出动能、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使得动能、势能跟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活动就很容易进行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在教学中的渗透,使学生再次巩固了这些实验探究方法。学生的分组实验、老师的演示实验,都紧扣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从概念感知到建立概念到概念形成到巩固概念,给我以后上概念课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启发。
这节课充分展示了新课程教学理念的魅力,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评价这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一、从教师的主导作用。温老师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讨论、交流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激励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学生一起分享探究活动成功所带来的快乐。例如上课一开始,温老师通过演示小球过山车的实验,引发学生回答知道的能量,学生纷纷抢答,一下子回答出了很多形式的能量,温老师在黑板上做了记录。然后告诉学生,我今天也准备了几种能量,让学生分类。学生通过分类巧妙的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表现出了温老师高超的组织教学,驾驭课堂的能力。
二、从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理念,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在课堂学习表现积极,学生学习投入度达90%以上。在这节课当中,学生积极配合,主动学习,动手动脑,主动探究,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说明温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能力。
三、从教育的本质,“教书育人”,关注所有的学生以其发展。例如学生讨论发言时,温老师即关注到前面的学生,又注意到后面的学生,即照顾的女生,又考虑到男生;巡视指导实验时,温老师参与到每组学生中和他们交流讨论,并及时用激励性语言给与肯定,如“你真厉害!”、“真了不起!”、“你们表现的非常出色!”。这样增强了所有学生的学习勇气和信心,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大面积提高。
当然针对整堂课上一些细节的表现上,我个人认为会有一些不同的想法,本节课容量太大,教学时间达45分钟,课堂结束有点仓促,对于《动能和势能》可以分成两节课完成。
当然瑕不掩瑜,这并不影响温老师在这节示范课上所展示个人风采与魅力,正因为有了温老师这样夯实的基础和独特的技巧,尤其是学生的积极参与与互动,使这节课依然是一堂难得的好课。
动能和势能课件篇六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动能和势能》。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动能和势能》是人教版第15单元第四个课题。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机械能以及功能转化课题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九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b.知道什么是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2.方法:通过探究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各和什么因素有关,并能利用相关的原理解释有关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重点的依据是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难点的依据是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我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将试验采用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更具生动直观,对实验方。
法及过程逐步讲解,使学生实验了如指掌,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知识。期望学生能学会如何会去学,主动去学,因为学生在学习上迟早要独立。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尽可能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
选用几件案例引入新课,提起学生的兴趣。
2.讲授新课:(35分钟)。
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华。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2~3分钟)。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
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动能与势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5.布置作业。
七、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我的说果完毕,敬请各位老师留下宝贵的意见指引我前进,在教学上有一个长足的进步,谢谢!
动能和势能课件篇七
授课内容是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四节——《动能和势能》。
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教材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教学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学生设计实验并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势能大小的决定因素。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继续发展,具有成年人那种从众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一般规律的能力,以及假设推理的能力。他们对问题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认识事物的兴趣更浓,但也有不扎实的地方。学生的学习态度比较认真积极,求知欲望较强。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2)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
(2)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3)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
(2)探究影响动能的因素。
(五)教学难点:势能的概念。
新课程理念认为: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因此,本节课采用了如下的教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提问引导法。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为了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我采用了如下的学法:实验探究法。
大玻璃球、小玻璃球、小木块、斜面、橡皮筋。
本节课的设计,在教学环节安排中注重了知识点的条理性和层次性。在教学方法上,注意了密切联系实际,从问题的提出、概念的引入以及结论的出现,都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实际探究为主线,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一)导入新知。
能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但它比较抽象。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认识它比较困难。应紧扣教材,从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来认识能量。举一些学生很好理解的例子,认识功和能的关系。
(一)动能。
由学生熟悉的实际情景来认识物体能够做功。通过学生分析总结出这些物体的共同特点,得出这些物体具有的能是同一种能,即动能。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得出动能的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让学生说出一些具有动能的物体,加深对动能的理解。知道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动能。
[学生猜想]:启发学生得出,动能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质量、运动的速度有关。
5、学生实验:利用桌上的斜面、小球、小方块来探究动能的大小是否与物体的质量、运动的速度有关。
6、交流归纳。
(有利于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试验、概括总结的能力)。
7、思考:高速公路上的限速为什么不一样呀?
(通过了解社会知识,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应用能力)。
(二)重力势能。
1、启发归纳:通过观看两个大石头的图片,想象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怎样的?这样可以体会到被举高的物体能够做功,得出重力势能的概念。
3、鼓励学生自己课下完成实验探究:重力势能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三)弹性势能。
1、启发归纳:学生对弹性势能的实例比较熟悉,通过几组有关弹性势能的图片,参考重力势能的概念,学生思考讨论得出弹性势能的概念。
2、得出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3、动手做做:把橡皮筋套在手指上,拉开橡皮筋后放手,弹开小木块,根据拉开的程度不同,观察几次弹开的情况。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程度有关,弹性形变的程度越大,物体的弹性势能就越大。然后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弹性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材料有关。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通过对本节课知识的回忆和概括,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四)巩固练习。
根据时间合理安排。
(五)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2、3。
(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及研究能力)。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影响因素:质量、速度。
2、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影响因素:质量、举高的高度。
3、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影响因素:弹性形变程度。
弹性物体的材料。
动能和势能课件篇八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能举例说明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5、能用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解释简单的现象.
6、通过演示实验、生活中的现象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想象、归纳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教材列举了风、流水等能够做功,以便使学生对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形成比较清楚的具体印象,同时也为讲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埋下伏笔.由此引出了动能的概念,用实验说明动能的大小跟速度、质量的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势能的也是从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势能概念,再由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学习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最后,教材给出了机械能的概念,并指出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
教法建议。
对于能量的引入,可以从一些涉及能量的词中,知道“能”是重要概念.再联系做功的知识,列举实例如课本上的实例和演示小实验.
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列举运动物体能做功的现象,并分析这些不同事物的相同点,进而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是动能的结论.进一步用实验或多媒体资料发现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并进而用学到的知识,即动能定义、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来分析和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对于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学习,也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设计与动能相同的学习框架,让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同时学生可以加深体验学习物理的方法和感觉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对于机械能的学习,可以用学生阅读课本或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材料,进行总结,注意要用联系实际的事例使学生能够分析机械能的实际问题,并理解统称为机械能中“统称”的含义.
设计示例。
第一节。
【课题】。
【重点和难点分析】概念的建立.重力势能概念建立:由于实际看到的下落物体做功都表现为有速度的物体的做功,所以在建立重力势能概念时,要强化能够做功的物体就有能量.
【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由于能量和做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由功和能的关系理解能量的概念.提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有:怎样才算做功了;功的必要条件和单位;分析具体实例引入能量的概念.
实验:演示钢球从斜面上滚下,在水平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一段距离,学生分析在碰撞过程中,做功的情况.由分析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出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在物理学中,能量和做功有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一个物体能做的功越多,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2,新授课:动能。
1),动能概念的建立。
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实例:风吹动帆船航行,空气对帆船做了功;急流的河水把石头冲走,水对石头做了功,运动的钢球打在木块上,把木块推走,钢球对木块做了功.
利用板图帮助学生找到不同现象的共性的内容:运动的物体能够做功,我们把它们所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
从板图上,学生应当能够总结出“物体由于运动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由学生总结结论,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步的寻求共同点,得到结论.
2),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
实验步骤1:让同一个钢球在斜面的不同位置上滚下,观察小球撞击木块的现象,并分析得到的结论.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要思考的问题:钢球先后从不同高度处滚下的原因;撞击距离的远近说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说明了什么;实验结论.
分析过程:同一个钢球,原来的位置越高,滚到斜面下端时的速度越大,把木块推得越远,做的功越多,说明具有的动能越大,所以动能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
实验步骤2:观察钢球和木球在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撞到平面上的木块发生的现象,并分析实验的结论.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思考的问题:钢球和木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的原因;撞击木块的远近说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说明了什么;实验结论.
分析过程:钢球和木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到达斜面底部时速度相同,钢球的质量大,把木块推得远,做功多,具有动能大,所以动能的大小还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综上所述:物体的动能大小和物体的质量、运动速度有关.
3,新授课:势能。
1) ,力势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决定因素。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重锤具有做功能力,因而具有能量:重锤被举高,当下落时,能够把木桩打入地里,对木桩做功,所以它因能够做功而具有能量,我们把这种能量称为重力势能.
学生列举生活中存在重力势能的实例.并结合实例分析出物体和地面有高度差就有重力势能(可以让学生知道我们都是以地面为参考,来分析重力势能的)。
学生从实例中分析重力势能的大小的决定因素,并结合实际现象分析是否有重力势能、重力势能大小比较、重力势能的变化三个方面的问题.
2),弹性势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决定因素。
建议学习方法为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什么是弹性势能;举例说明物体具有弹性势能可以做功;分析压缩弹簧被放松而做功的实例;列举并分析弹性势能大小比较和弹性势能变化的实例.
4,新授课:机械能。
讲清机械能上的统称其中统称的含义:表示都属于机械能,即机械能有两种表示方式:.一个物体既可以有动能也可以有势能.
【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分析玩具小车在运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组织活动形式】学生小组。
【活动方案参考】。
1、观察小车的传动结构,在上紧发条时和松开发条时的情景;思考弹性势能大小和做功多少的关系.
2、看看市场或超市中还有哪些上发条的小车.
3、观察现在流行的儿童玩具靠什么发动的.
【评价】。
1、材料全班共享.
2、写出观察和分析的过程报告.
3、从网上查找的资料,要列出学习过程清单.
动能和势能课件篇九
我在认真学习了大纲和教材之后,对这节课的处理力争在脱离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因为教材是以知识结构顺序为主线编排的,而我们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也就是要沿着学生的认识过程来安排教学,所以我改变了教材中由大量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规律这一单一过程,从引导学生研究单摆的摆球运动入手,使学生展开探索,举一反三来认识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这一规律,然后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设计实验验证这一规律。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观察单摆在各个阶段的能量变化,我在教学中选用一个摆动周期较长的单摆,也就是由一根长约2m的摆线将质量为2kg的球体悬挂在天花板的挂钩上。演示时教师要靠墙而立,把摆球拉到自己鼻尖处,然后将摆球轻轻释放,在摆球第二次靠近鼻尖时,头一点也不要动。学生从这种“惊险”的表演中可以得到极其深刻的印象,会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其中去观察、去探索,这时学生可以通过摆球高度和速度的变化,分析出实验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在引导学生得出摆球运动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规律之后,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你们能否用身边的物品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这一规律。之所以让学生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实验,目的是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这些物品本来的用途并不是进行实验,所以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富有创建的设计给予鼓励使学生能看到自己的成绩,获得成功的快乐,增强参与的勇气。
在设计与操作中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合作,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对其他同学设计的实验找缺点,挑毛病,甚至对课本演示实验“吹毛求疵”,经过教师一如既往的鼓励、指导,学生改进了许多实验,比如本节课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实验中小钢球碰撞的是弹片,由于弹片弹性形变发生在一瞬间,不易观察,经过反复实验,学生用弹簧来替代弹片,效果明显,这一器材也用到了我们以后的实际教学中。
另外,为了增强物理学科与科学、社会的联系,我在学生理解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之后,提出:流动的水可以做功,那么如何让水流能做的功更多一些呢?让学生利用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分析,然后建议学生查阅资料或通过各种媒体进行调查活动,以获得有关水电站的信息,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对于本节课的“想想议议”,教材要求学生把皮球涂上黑颜色做实验,这样容易把手和球弄脏,所以我启发学生:不涂黑颜色可以吗?学生决定涂上水来做实验,然而球反复落下时,留下的水印却是重合的,无法观察,怎样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呢?学生经过反复探索,终于想出了办法:在桌上放一平面镜,当球碰到镜面反弹起来后,稍微平移一下平面镜,使镜面上每个水迹都不重合,并按先后次序由大到小排列成一行,效果非常好。
因为学生事先不知道盒子里装了什么,所以他们会有极大的兴趣去探个究竟,甚至于下课了,学生还沉浸在研究探索的快乐之中,这样就将物理教学延伸到了课堂之外。
以上是我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一节的几点认识,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行、专家提出宝贵建议。
动能和势能课件篇十
本课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第十五章第四节——《动能和势能》。本节教材在学生学过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学生对能量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本课内容为学习《机械能及其转化》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让学生掌握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了解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2)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对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分析与归纳概括物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
(2)探究决定动能、势能的因素。
(四)教学难点: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五)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斜面、带孔的小车、木块、钩码、直尺、不同质量的小球、一盆松软的泥砂等。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求知欲更强,认识事物的兴趣更浓,他们喜欢探索自己熟悉的或与所学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科学事件。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新课程理念认为: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
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法:实例教学法和实验探究相结合。
学法: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的方法。
教学手段:以实验教学为主,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的设计,在教学环节安排中注重了知识点的条理性和层次性。在教学方法上,注意了密切联系实际,从问题的提出、概念的引入以及结论的出现,都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实验探究为主线,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视频(激发学生好奇心),学生看完后会感到迷惑不解:“小小的飞鸟为什么会撞伤坚硬的飞机?”由此引出课题:《动能和势能》。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首先让学生观察两幅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分析:风、汽车是否做了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能量的概念。
1、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能量的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
2、动能。
(1)在讲解动能的概念时,先用多媒体展示两幅图(图一:风吹着帆船航行,流动的空气对帆船做功。图二:流水推动水轮转动,水对水轮做功)。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运动的物体能够做功,他们具有能量”,引出动能的概念。
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具有动能的物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探究一: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先让学生猜想(鼓励学生,敢于猜想才会有发明创造),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此时,老师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然后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展示本人在教学中的片断)。记录数据,分析思考,得出结论,最后进行交流评估。(整个探究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重力势能。
(1)“重力势能”的概念难以理解,我让两个学生做以下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分析:被举高的钩码做了功,具有能量。引出重力势能的概念。然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具有重力势能的物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探究二: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在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让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实验器材,也可以用老师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再让两个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实验(学生边演示边讲解)。然后记录数据,分析思考,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
4、弹性势能。
(1)启发归纳:多媒体出示一幅射箭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弹性势能的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加深理解:你能举出物体具有弹性势能的例子吗?(张开的弓、拉开的弹弓、弯曲的撑竿、压弯的跳板、形变的网球及网球拍等。)。
(2)老师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得出决定弹性势能的大小的因素:弹性势能的大小与材料及弹性形变的程度有关。弹性形变的程度越大,物体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5、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势能。与其他形式的能一样,动能和势能的单位也是焦耳,符号是j。
(学习这一内容,始终是尊重学生的想法和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循序渐进得出相关知识)。
第三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老师加以归纳总结。(学生通过对本节课知识的回忆和概括,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课堂反馈:
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入课题时提出的问题:“小小的飞鸟为什么会撞伤飞机?”(使课堂首尾呼应)。
练一练:
1、下列物体具有何种形式的能量:。
升空的火箭:;。
正在下落的雨滴:;。
被拉长的橡皮筋:________________;
在水平铁轨上行驶的火车___________;
被起重机吊在空中静止的货物_________。
2、唐诗中有“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这动人的诗句生动、形象地反映。
了这条大河蕴藏了大量的能。
3、一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物体的()。
a.动能增加,势能减小b.动能、势能都减小。
c.动能不变,势能减小d.动能、势能都增加。
4、思考:如果一块石头静静地躺在高山上,它是否具有能量?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分析资料:城市道路上的最高行驶速度v(km/h)。
同车型的限制车速不一样?(让学生体验学有所用的喜悦)。
五、板书设计。
为了使学生对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板书如下:
1、能量: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能量的单位:焦(j)。
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2、动能影响因素:质量、速度。
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重力势能。
影响因素:质量、举高的高度。
3、
弹性势能。
4、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转化法。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层次性,注意了密切联系实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研究新课标,深层次挖掘教材,虚心向同行学习,提高教学水平。我深刻地领会到“教无定法,学无止境”。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动能和势能课件篇十一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动能和势能》。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动能和势能》是人教版第15单元第四个课题。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机械能以及功能转化课题的基础。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九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a.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b.知道什么是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c.会比较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大小.
2.方法:通过探究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各和什么因素有关,并能利用相关的原理解释有关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
教学重点:重点的依据是只有掌握了 ,才能理解和掌握 。
教学难点:难点的依据是 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我学法上谈谈。
采用多媒体教学,将试验采用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更具生动直观,对实验方
法及过程逐步讲解,使学生实验了如指掌,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知识。期望学生能学会如何会去学,主动去学,因为学生在学习上迟早要独立。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尽可能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 导入新课:(2~3分钟)
选用几件案例引入新课,提起学生的兴趣
2. 讲授新课:(35分钟)
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华。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 课堂小结:(2~3分钟)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
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动能与势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5. 布置作业。
各位领导、老师们,我的说果完毕,敬请各位老师留下宝贵的意见指引我前进,在教学上有一个长足的进步,谢谢!
动能和势能课件篇十二
我在认真学习了大纲和教材之后,对这节课的处理力争在脱离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因为教材是以知识结构顺序为主线编排的,而我们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也就是要沿着学生的认识过程来安排教学,所以我改变了教材中由大量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规律这一单一过程,从引导学生研究单摆的摆球运动入手,使学生展开探索,举一反三来认识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这一规律,然后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设计实验验证这一规律。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观察单摆在各个阶段的能量变化,我在教学中选用一个摆动周期较长的单摆,也就是由一根长约2m的摆线将质量为2kg的球体悬挂在天花板的挂钩上。演示时教师要靠墙而立,把摆球拉到自己鼻尖处,然后将摆球轻轻释放,在摆球第二次靠近鼻尖时,头一点也不要动。学生从这种“惊险”的表演中可以得到极其深刻的印象,会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其中去观察、去探索,这时学生可以通过摆球高度和速度的变化,分析出实验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在引导学生得出摆球运动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规律之后,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你们能否用身边的物品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这一规律。之所以让学生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实验,目的是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这些物品本来的用途并不是进行实验,所以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富有创建的设计给予鼓励使学生能看到自己的成绩,获得成功的快乐,增强参与的勇气。
在设计与操作中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合作,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对其他同学设计的实验找缺点,挑毛病,甚至对课本演示实验“吹毛求疵”,经过教师一如既往的鼓励、指导,学生改进了许多实验,比如本节课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实验中小钢球碰撞的是弹片,由于弹片弹性形变发生在一瞬间,不易观察,经过反复实验,学生用弹簧来替代弹片,效果明显,这一器材也用到了我们以后的实际教学中。
另外,为了增强物理学科与科学、社会的联系,我在学生理解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之后,提出:流动的水可以做功,那么如何让水流能做的功更多一些呢?让学生利用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分析,然后建议学生查阅资料或通过各种媒体进行调查活动,以获得有关水电站的信息,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对于本节课的“想想议议”,教材要求学生把皮球涂上黑颜色做实验,这样容易把手和球弄脏,所以我启发学生:不涂黑颜色可以吗?学生决定涂上水来做实验,然而球反复落下时,留下的水印却是重合的,无法观察,怎样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呢?学生经过反复探索,终于想出了办法:在桌上放一平面镜,当球碰到镜面反弹起来后,稍微平移一下平面镜,使镜面上每个水迹都不重合,并按先后次序由大到小排列成一行,效果非常好。
因为学生事先不知道盒子里装了什么,所以他们会有极大的兴趣去探个究竟,甚至于下课了,学生还沉浸在研究探索的快乐之中,这样就将物理教学延伸到了课堂之外。
以上是我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一节的几点认识,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行、专家提出宝贵建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动能和势能课件篇十三
知识目标1、理解重力热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4、了解弹性势能。
能力目标1、根据功和能的关系,推导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2、学会从功和能的关系上解释和分析物理形象。
德育目标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重力势能的系统性和相对性。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法、分析归纳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铁球(大小、质量均不同的`两个)、透明玻璃容器、沙子、投影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打桩机的重锤从高处落下时,可以把水泥打进地里,为什么?
学生:因为重锤具有重力势能。
教师那么什么是重力势能?
学生: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演示实验:
在一个透明的玻璃容器内装上沙子。
实验一:用一个铁球从不同高度释放,观察铁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
实验二:用大小不同的两铁球从同一高度释放,观察铁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
学生回答观察的现象:
在实验一中,铁球的释放高度越大,铁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越大。
在实验二中,质量大的铁球落在沙子中的深度越大。
教师:通过上述演示,我们可以定性得到:重力势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高度都有关系,且物体的质量越大,高度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
引入:那么,怎样定时地表示重力势能呢?
板书课题:重力势能。
动能和势能课件篇十四
3,分析和解释实例,说明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变化情况.
4,建立能量的概念,树立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念,为后面能的转化和守恒大小基础.
5、通过分析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养成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习惯和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安排了麦克斯韦滚摆实验来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接着又安排了把用细线悬挂起来的金属小球拉到一定高度放开,以及木球与弹簧片碰撞两个实验,来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使学生一开始就注意到动能和这两种势能都可以相互转化.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机械能减少转化为内能的问题安排在下一章讲,在这里没有涉及.教材最后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目的是加强知识与现代科技的联系,使学生了解他们所学的知识,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些高科技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法建议。
注重实验教学,分析上抛小球的实验到观察麦克斯韦实验,在中要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观察现象,清楚具体的过程,从速度变化、高度变化到能量变化,学生能从能量变化中知道能量的转化.
课本实验中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不用细致分析,但是要在中让学生注意观察的分析木球碰撞弹簧片的过程,由于碰撞非常短,所以应当帮助学生想象弹簧片的形变,从而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教学中注意把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注重分析实例,例如分析射箭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分析卫星运行时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在分析卫星运行时,应当利用板图标出远地点和近地点,使学生养成画图帮助分析的习惯.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难点解析】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分析转化过程.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
【】。
1,实验引课。
观察滚摆实验,用板图帮助分析.
实验时要注意观察:滚摆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如何变化;上升阶段速度如何变化.
注意分析的问题:到最高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到最低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在下降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在上升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
1)分析实例。
方法1: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己列举能体现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现象,并具体分析能量转化的过程.用讨论分析的方法完成课堂.
方法2:一般情况下,可以分析重点实例,例如分析乒乓球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过程中,不考虑空气的阻力,注意分析:乒乓球从某他高度下落到接触地面的过程;乒乓球从接触地面到发生最大弹性形变的过程;乒乓球逐渐恢复原来形状到反弹起来的瞬间;乒乓球反弹起来后上升到最高点的过程.
2)结论: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是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在乒乓球发生弹性形变过程和恢复原来的形状的过程中,是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所以动能也可以和弹性势能相互转化.
3)其他实例分析:可以做课本上的实验2和实验3,并由学生自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4)难点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分析能量的转化.
方法1,一把般情况下,学生由板图观察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和速度的特点,从而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从近地点到远地点和从远地点到近地点移动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并知道机械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也为以后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方法2,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板图观察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的特点,并告知学生在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让学生分析在卫星到达近地点和远地点的位置时,运行速度的特点是什么,并想象卫星是如何绕地球转动的,从而增强学生想象事物的能力.
【】。
探究活动。
【组织活动形式】学生小组。
【辅导参考】。
1,观察和实践蹦床运动,分析在接触蹦床过程中,蹦床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和能量转化.
2,拆开一个玩具小车,观察上弦时,发生的弹性形变,以及它在恢复原状过程中的特点.
【评价方案】。
1、学生自评.
2、写出分析和观察的过程.
3、应用到其他的实例.
动能和势能课件篇十五
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将多半的时间用在学生实验探究上,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环节:
看似简单的一节课,对老师来说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对于学生来说概念的理解始终是抽象的,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何乐而不为了,对重力势能理解为物体本身储存的能量,不管物体是否下落都具有能量,也就是说物体能够做功,就具有能量,而并不是说要正在做功才有能量。
这节课利用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这样做有两个利处:一是利用最简单的器材,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的全过程,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明确操作方法。二是用少量简单器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并不是一种多余,而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
动能和势能课件篇十六
(一)课程性质: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电气、电子信息类和部分非电类专业学生在电子技术方面入门性质的技术基础课,具有自身的体系和很强的实践性。本课程通过对常用电子器件、模拟电路及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模拟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深入学习电子技术及其在专业中的应用打下基础。
(二)课程任务: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习题、电化教学、课程设计、实验等环节,使学生获得模拟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深入学习电子技术某些领域中的内容,以及为电子技术在专业中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通过本课程教学,学生应达到下列教学目标:
1、了解模拟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
2、掌握模拟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技能及应用;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
本课程主要讲授内容有各类典型放大电路、运算电路、滤波电路、电源电路;要求学生掌握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深入学习电子技术某些领域中的内容,以及为电子技术在专业中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理论教学。
1.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应用。
1)了解本征半导体、杂质半导体和pn结的形成。
2)掌握半导体二极管的基本应用。
3)理解普通二极管、稳压二极管、晶体管和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掌握它们的特性和主要参数。
2.半导体三极管及其基本放大电路。
1)理解晶体管和场效应管基本放大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及性能特点。
2)掌握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和动态参数的分析方法。
3)理解多级放大电路动态参数的分析方法。
4)掌握放大电路频率响应的有关概念。
5)理解单管放大电路频率响应的分析方法。
6)了解多级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3.集成运算放大器电路基础。
1)理解差分放大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静态和动态参数的分析方法。
2)了解典型集成运放的组成及其各部分的特点,掌握其电压传输特性和主要参数。
3)掌握由集成运放组成的基本运算电路的分析方法。
4.负反馈放大电路。
1)掌握反馈的'基本概念和反馈类型的判断方法。
2)理解深度负反馈条件下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
3)理解根据需要在放大电路中引入反馈的方法。
4)了解负反馈放大电路产生自激振荡的原因、稳定判据和消除自激振荡的方法。
5.集成运算放大器在信号处理方面的应用`。
1)了解典型有源滤波器的组成和特点。
2)了解有源滤波器的分析方法。
6.信号发生电路。
1)掌握正弦波振荡电路的组成和振荡原理。
2)掌握rc桥式正弦波振荡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
3)了解lc正弦波振荡电路和石英晶体正弦波振荡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
4)理解典型电压比较器的电路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
5)理解非正弦波振荡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波形分析和主要参数。
7.功率放大电路。
1)了解功率放大电路的类型及特点。
2)理解功率放大电路最大输出功率和转换效率的分析方法。
3)掌握互补功率放大器的应用。
4)了解功率放大电路应用中的相关问题。
8.直流稳压电源。
1)掌握单相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
2)了解典型滤波电路的工作原理及电容滤波电路输出电压平均值的估算。
3)理解线性串联型稳压电路的工作原理,掌握集成三端稳压器的应用。
4)了解开关稳压电路的工作原理。
1)了解晶闸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掌握晶闸管的整流电路和触发电路。
(二)实践教学。
1、实验。
2、课程设计(包括综合实践)。
1)目的及要求: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能根据理论知识设计典型电路,通过实际测试或仿真分析,总结理论与实际的内在联系,以提高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独立写出实事求是、文理通顺的、字迹端正的课程设计报告。
2)课程设计题目类型:综合性课题。
3)设计内容:
1)扩声电路的设计。
2)函数发生器的设计。
3)负反馈放大电路的设计。
4)串联型稳压电源的设计。
设计工作量:2周(56课时)。
四、说明。
(一)本大纲是根据高职高专的学生而制定,体现了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导向。
(二)本课程对“电子电器类”专业的学生于第二学期开设,其后续课程《数字电子技术》于第三学期开设。与本课程相对应的实验教学部分《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在完成本课程第一章“半导体器件”的基础上进行,并密切配合本课程的教学进程进行。
动能和势能课件篇十七
1、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
2、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3、分析和解释实例,说明过程,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变化情况。
4、建立能量的概念,树立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念,为后面学习能的转化和守恒大小基础。
5、通过分析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养成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习惯和能力。
教材首先安排了麦克斯韦滚摆实验来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接着又安排了把用细线悬挂起来的金属小球拉到一定高度放开,以及木球与弹簧片碰撞两个实验,来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使学生一开始就注意到动能和这两种势能都可以相互转化。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机械能减少转化为内能的问题安排在下一章讲,在这里没有涉及。教材最后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目的是加强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的联系,使学生了解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些高科技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注重实验教学,分析上抛小球的实验到观察麦克斯韦实验,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观察物理现象,清楚具体的过程,从速度变化、高度变化到能量变化,学生能从能量变化中知道能量的转化。
课本实验中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不用细致分析,但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注意观察的分析木球碰撞弹簧片的过程,由于碰撞非常短,所以应当帮助学生想象弹簧片的形变,从而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教学中注意把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注重分析实例,例如分析射箭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分析卫星运行时。在分析卫星运行时,应当利用板图标出远地点和近地点,使学生养成画图帮助分析的习惯。
【重点难点解析】。
分析转化过程。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
1、实验引课。
观察滚摆实验,用板图帮助分析。
实验时要注意观察:滚摆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如何变化;上升阶段速度如何变化。
注意分析的问题:到最高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到最低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在下降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在上升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新授课:
1)分析实例。
方法1: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己列举能体现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现象,并具体分析能量转化的过程。用讨论分析的方法完成课堂学习。
方法2:一般情况下,可以分析重点实例,例如分析乒乓球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过程中,不考虑空气的阻力,注意分析:乒乓球从某他高度下落到接触地面的过程;乒乓球从接触地面到发生最大弹性形变的过程;乒乓球逐渐恢复原来形状到反弹起来的瞬间;乒乓球反弹起来后上升到最高点的过程。
2)结论: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是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在乒乓球发生弹性形变过程和恢复原来的形状的过程中,是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所以动能也可以和弹性势能相互转化。
3)其他实例分析:可以做课本上的实验2和实验3,并由学生自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4)难点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分析能量的转化。
方法1,一把般情况下,学生由板图观察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和速度的特点,从而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从近地点到远地点和从远地点到近地点移动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并知道机械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也为以后学习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方法2,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板图观察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的特点,并告知学生在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让学生分析在卫星到达近地点和远地点的位置时,运行速度的特点是什么,并想象卫星是如何绕地球转动的,从而增强学生想象事物的能力。
探究活动。
【课题名称】观察和分析某个动能和弹性势能转化的实例。
【组织活动形式】学生小组。
【辅导参考】。
1、观察和实践蹦床运动,分析在接触蹦床过程中,蹦床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和能量转化。
2、拆开一个玩具小车,观察上弦时,发生的弹性形变,以及它在恢复原状过程中的特点。
1、学生自评。
2、写出分析和观察的过程。
3、应用到其他的实例。
动能和势能课件篇十八
我今天在九年级上班这一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现作反思如下:
《动能和势能》这一节课是初中物理第十五章《功和能》的第四节课。机械能属于力学的范畴,另外“能”又可以看作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初中阶段要接触的能量包括机械能、内能、电能、核能等等。本节主要讲机械能的各种类型,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并不困难,但是内容较多较杂。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大量选择网络资源创设物理情景。课堂语言简洁化、形象化,学生自主探究和实验演示探究等方法进行教学。在新课导入和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分析应用中,我收集了大量的视频资源和图片,让学生体会物理情景,这对本课的理解和实践大有好处。对于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这几个问题我采用了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实验演示探究等方法进行教学。培养了学习科学精神和学习方法。本节课的实验也可选用动画展示,但是动画的效果还是没有让学生自主探索的效果好。本节课还应该多增加自主活动的时间,在今后的教学过程当中不断改正,使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动能和势能课件篇十九
本节课主要的教学内容有:(1)能、机械能、动能、势能等概念;(2)探究动能、势能的影响因素;其中“能”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八年级物理的重点内容,但它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由于八年级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思维处于感性阶段,他们容易接受相对形象的物理概念,对抽象的“能”的'概念都感到困惑,因而教学中课件展示物理现象来确定能的存在。动能和势能这两个概念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一些动画或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进入到学习状态。因此应用多媒体教学有其可取之处。对于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这几个问题,我让学生在观看动画的演示实验后得出结论。不足之处由于条件的限制,没有让学生做分组实验。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训练,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多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在实验中让学生有目的的观察,明确实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