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老子读书心得大全(16篇)
议论是一种通过辩证推理、论证等方式表达观点和见解的文字形式,旨在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讨论。总结中可以结合具体的案例或事例,使总结更加生动有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老子读书心得篇一
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__、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__的诱惑呢?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__,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__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__缤纷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贵重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__、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老子读书心得篇二
所为,有所不为,是我读完《老子》后的最大感受。辩证的“祸福相依”同样出于此部经典伟著《道德经》,另有许多的哲理成语,诸如“和光同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皆由此道中来。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始了变化。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远存在的。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
致虚守静----平淡处世《道德经》十六章有言:“致虚极,守静笃。”这句话强调了致虚守静的工夫修养和复归之理。我理解,所谓“致虚极”,就是“致极虚”;“守静笃”,就是“笃守静”。我想,这是修道的基本方法。“致虚极”是说,自己如果想修道的话,要努力使自己达到极端空虚的境界。极虚指心灵一尘不染,近于真空,就是要去除世俗的妄念杂欲。“笃”是敦厚,笃守就是坚守。“守静笃”就是坚守静寂一个事物的发展至极点,必然会向其反面发展变化。所以要能维持它的发展而不至于变为它的反面,就必然要先了解它的反面,在发展过程中不让其到达极点。“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自居于弱势、静态而保持一种弹性,促使敌对一方向膨胀、夸张发展以至成为脆弱,即产生盛衰的对转,这确实是看得很深。
老子提出了一个不分善恶美丑的观点,让我们不用好和坏,美和丑去评价别人,他认为美是因为丑的存在才有了美,善是因为恶的存在才有了善。所以美只是一面,还有丑的一面,善也只是一面,还有恶的一面。不仅如此,还认为困难与容易,长与短,高与低是相互比较而形成的,音与声相互谐和,前与后相互追随。这些都是永恒的道理,我们不应该太去在乎它。只有这样我们看事物才能更为全面。
老子觉得学道的人应该把自己看得比别人低一些,柔弱一些,弯曲一些。出门做事就好像在别人家坐客一样,与人说话就像对待自己的上级那样,行走在外看起来毫不起眼。他举例说大海之所以成其大海是因为自己所在的位置比别的地方都低,所以所有的水都汇聚到了海里。他更要求我们要从小事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高台以土垒之。只有这样才可以接近道,接近道的方向。
老子强调“不盈”、“不争”、“致虚极,守静笃”,“柔弱胜刚强”。老子的这一原则叫做“无为而无不为”,即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地去做。
有的.人觉得老子的不争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竞争。其实并不是这样,老子只是用了另一种方法进行竞争;不但如此,他的方法还可以帮助你在竞争的同时处理好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与人和善是方法。老子随时在提醒我们自己应该做什么,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换句话说就是在人生、社会中的定位是什么。只有明白自己的定位,才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潮湿的地方。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水有其种种美德堪比圣人,堪谓之“道”。
“上善若水”,就是一种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一种修德的必备境界,一种养身之术。我们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们离道就更近一层,更能体会到人生的本质。
每本书都有其局限之所在,有其不可理喻之处。如《论语》中的迂腐世故的君子主义,《庄子》的虚幻不切实际。《道德经》中也有其消极避世的一面。但我们不能否认古典的经、史、子、集历年历代给中国人以智慧的启迪,以心灵的释然,以生活的动力,以处于天地之间行动的规则。每一种道理也总不能囊括世间万物,合众人脾胃。因此才有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宴,与不同世界观的人生。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老子读书心得篇三
前几天,我读了《老子》这本书。这本书讲的是老子一生中经历的一些事。
老子,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71―477年间,原名李耳,字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写的《道德经》虽然文辞简炼,所蕴含的道理却至深至远,千百年来不知启蒙了多少人的心智。可见,老子对人们影响深远啊!
书中的老子多次提到水,而《道德经》中也不乏对水的赞扬:“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我觉得,水的精神是可贵的,水的力量看似柔弱而又十分刚强。正如老子所说:“真正强大的不是刚强而是柔弱啊!”
波澜壮阔的大海是由无数的水滴汇成的,滴水还可穿石,这是水的力量。海上的波浪永不厌倦地拍打着礁石,无私的水永远滋润着万物,这是水的精神。
水从不争强好胜,它能忍让一切。石头挡住了它的去路,它会绕开,继续奔流。它又是那样谦虚,总是往低处流,从而汇成了江河湖泊。然而水又是那样的刚强有力,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乃万物之根本。没有了水,也就没有了生命。水虽然无形无色,但它看似柔弱的力量却超越了一切。水使我明白了厚德载物,雅量容人的道理。能容天下之人才能为天下人所容。同时也使我认识到,在学习上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为学日益。我们才能精进有为,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
当今社会中,又有多少像水一样谦虚而又默默奉献的人呢?又有多少人为了名利、金钱而落得个臭名昭着、遗臭万年呢?水是伟大的,它的精神会让人们有所感悟。
老子读书心得篇四
荣格分析心理学有个重要的概念——自性(self),它是心灵的核心,又是心灵的整体;它与生俱来,然后在生命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性在生命早期实现的结果就是自我的形成,在生命中后期展现的结果就是人格的整合,自性完全的实现就是个体化(inpiduation)的完成。人的心灵最根本的目标就是追求自性的实现。
自性显然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一个重要的概念,但是自性又是一个很难理解的概念。最近读《老子》,刚开始,读到他关于“道”的论述,颇受启发,我倒是觉得我们老子所讲的“道”的特点很可以用来帮助我们理解自性的特性。甚至可以说,自性就是人心灵中的道。
按照陈鼓应先生《老子今注今译》总结,《老子》一书中的“道”有四种意思用法:1.构成宇宙的根本(实体)。2.创造宇宙的动力。3.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4.人类行为准则。
“道”有其一般意义的用法,比如“言说”、“道路”等一些意义。老子所用“道”却是一个专有名词,是不同于其他一般用法的一个独有概念。老子所讲“道”的特点是真实存在但又虚而不见,道是永恒的又是运动变化的;道的运动变化创生万事万物,同时万事万物又内化了道。这类似于女娲造人,但是这些人又都蕴含了女娲的“气”、女娲的特点。西方上帝造人中也是类似,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用地上的尘土造出了一个人,往他的鼻孔里吹了一口气,有了灵,人就活了,能说话,能行走,其实也是说人其实蕴含了上帝的气。
道的变化运动创生宇宙,宇宙又蕴含着道。道本来是看不到的,是“无”;道创生宇宙,宇宙含有道,因而道又是“有”的。“无”和“有”是道的两种状态,“无”是道无形质的状态,是形而上的;“有”是道落实到有形质的状态,是形而下。“无”是道,“有”也是道。
老子还给处于“有”的状态的道起了个名字,叫“德”。德者,得也。百度百科解释“德”:古人认为万物因“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花有花的“德”,狗有狗的“德”,人有人的“德”。孟子所讲“心”、阳明先生所讲“良知”就是人的“德”,也就是人所得到的道的部分。
于是,道一般就专指了“无”,德就指“有”。“无”和“有”都是道,“道”和“德”也都是道。《道德经》其实就是《道经》。
但是,道的有的状态却也有不同的。北宋周敦颐《太极图说》(这个曾被卡尔夫引用来说明人格发展的规律)这样说:
后面还有一些话,我们主要看看这个部分。“无极”应该是道之“无”的状态,它落实到有形质,就成了“太极”,是初“有”。太极也是道,道根本特性就是运动,太极动就生了阳;动到一定程度就静,静而生阴,这个生阴生阳的过程是这个“有”的实现、分化、丰富的过程,五行表示比较丰富的状态,五行互相作用,化生万物,就更丰富、更分化。
以上这些内容颇有助于我们理解荣格的自性这个概念。自性就是人的“德”,是人类从“道”那里获得的特性。孩子一出生,便是人,便具有了人的“德”,只不过这个“德”还是初有,是周敦颐先生所讲之“太极”。因为初从“道”中化生为“德”,所以它还很具有道浑然一体的特点,“太极”便是浑然一体的,所以周敦颐先生用一个圆圈表示,而不是用我们熟知的阴阳鱼的太极图。婴儿初生,即有人之“德”,便是自性,不过此时的自性还处在混沌初开而未开,还没有分化。所以婴儿的心理是毫无分裂的,也没有任何矛盾的。
心灵初生,犹如道之初有的太极,道的根本特点之一就是永恒运动,所以太极也是要运动,所以孩子的心灵也是要运动。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婴儿心灵动而生意识,静而生无意识。自性动而生自我,静而进入无意识形成无意识自性。
《老子》第二章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大家有了美的观念,丑的观念便随之而生;大家都有了善的观念,不善的观念便随之而生。心灵的运作有了意识,无意识便随之而生。心灵的分化就是如此的。
过去我们理解自性,觉得自性是无意识的,似乎是“无”的状态,至少如道之“无”是隐着的状态。但是现在思考一下,相比于道的“无”,自性是道的“有”,自性本来就是有的状态。而且自性一直在我们的心灵发展过程中起作用,不是到了三十多岁自我发展足够强大了才发挥作用。
自性在初生时是一体的,它向外产生自我,向内沉淀为我们原来讲的自性——无意识的、不被觉察的自性。这个有点像道的特点了,道向无形质就是“无”,向有形质就是“有”(德)。道包含了“无”和“有”,但是我们习惯把到之“无”称为“道1”,把道之“有”称为“德”。其实“德”也是道,“道1”也是道。同理,自性向看的见的部分发展成自我,沉淀在无意识中的部分叫自性1,所以自性包含自我和自性1,自我也是自性的表现、也是自性。
虽然有点乱,但是我觉得我说明白了,至少我自己明白了。
周敦颐先生所讲太极图说,还说万物复归于无极。就是化生出的万事万物又回归于道的最高形式的状态。人的心灵亦是如此。自我发展到一定水平,这个自性之“有”的部分就会回归到最根本的、无意识的自性之中,二者实现合一,这个过程就是个体化。
不过荣格的个体化的理论与这个过程似乎也有一些不同之处。第一,自我要去整合自性,而不是回归自性。这个过程如果没有强大的自我,自性反噬自我,会造成疯癫,那些天天觉得自己没有任何烦恼的人就可能是自性吞噬自我。第二,荣格个体化不是让自我回归到无的状态,反而是要把自性全部现实化,所以又叫自性实现。荣格个体化的结果似乎也不是回归到无的永恒之中去,而是进入一个无限丰富的有中去。
荣格和周敦颐为什么会有不同?一是境界不同吧。二是研究对象不同。三是文化差异。四是可能是因为我还没理解透彻。
老子读书心得篇五
老子爱水,并把水比作“善”人,即圣贤的人。正如短信中所表达的,生活中要拥有如水般的品德,做最接近于水的人。
学习中时要像水一样把握时机、抓紧时间,和同学相处要像水一样团结坦诚,遇到困难要有滴水穿石、坚忍不拔的精神。
老子读书心得篇六
老子是我国古代哲学家、文化名人之一,他的著作《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读书心得体会是一种对个人阅读经验的总结和反思,因此,通过阅读老子的著作,我领悟到了许多宝贵的人生智慧和价值观。本文将从感慨老子对于人生的思考、学会放下的智慧、追求无为的境界、关注自然的观点和对于礼教的思考等五个方面,阐述我对于“老子读书心得体会”的思考。
首先,读《道德经》让我感受到老子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老子认为人生是一场逐渐远离本性、走向虚妄的过程,只有回归本真,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与满足。他与其强调功名利禄,更重视内在修养与精神境界。通过读书,我了解到了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追逐享乐,而在于追求心灵的平静与内心的真善美。
其次,老子的智慧让我学会了放下。他提倡“无为而无所不为”,认为只有不强求,才能真正获得成功;只有放下欲望,才能得到内心的宁静。读书使我明白了放下的重要性,过多的埋头于功利与欲望之中只会让自己失去自由。
再次,老子追求无为无不为的境界给了我很多启迪。他主张让一切事物自由发展,不要人为干扰,将事物交由自然去处理。通过读书,我明白了要真正融入自然、和谐共生,就要学会在坏境中逆向思维,不逞自己的能,而是顺应变化,保持平衡与和谐。
而后,老子关注自然的观点给了我新的思考角度。他认为自然是无所不能的,生命的源泉。通过读书,我深刻体会到了自然与人类的关联。人类应该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保护自然环境,与之和谐相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和平与幸福。
最后,老子对于礼教的思考给了我深刻的启发。他认为礼教虽然有其必要性,但过度奉行礼教会制约人的个性和自由。我通过阅读,明白了教育的重要性,但也明白了应该鼓励多样性,培养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综上所述,通过阅读老子的著作,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人生智慧和价值观。老子的思想和智慧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我将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践行老子的教诲,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老子读书心得篇七
感谢甘肃张掖的祁振宸老师来苏州上开发光体时推荐的《德道经》,让我有机会透过熊春锦先生的系列著作的引导,简单正确读《德道经》,读老子心得体会。
3月底从北京德慧智邮购了部分书籍,前面几天读《慧性图文思维教育》,意识到诵的重要性。4月1日开始每天清晨6点在小区河边读大本简体带拼音的《德道经》,从头读到尾刚好一个小时。出门前将小丫读诵的《德道经》cd放入机器里,让孩子在它的背景中醒来。
不到一个星期,九岁的孩子突然要求要学习做饭菜,说自己学会了以后妈妈如果不空或不想做饭时他就可以为大家做。在与外人接触时也越来越变得彬彬有礼,愿意主动招呼(不知是听经的原因还是从他爸爸身上潜移默化来的,过去他是和我一样对人为外冷内热型不愿意主动招呼)。他向我们提的问题也充满哲理。比如:钱物和人哪个重要?世上最难的事情是什么?大人为何喜欢追究过去、争来争去、自己都没有做好却喜欢指责批评小孩子?这些问题其实在德道经中都有答案。大人学习读诵,孩子在无为(仅听cd没有读)中即获得。这不得不让我们惊叹经典的力量。读到《国学道德经典导读》一书第三章第五节熊春锦先生讲述汉字是道德文化的记录时,萌发了学习繁体字的决心(过去曾不解先生王彦赟在追求效率速度的现今社会为何还坚持写繁体字,现在通过学习了解古人造字的非凡前瞻性,才终于豁然开朗对他心生敬意),便立即换简体版为熊春锦先生校注的《老子德道经》繁体竖版。
身边喜欢读书的年轻姑娘姬晓晨花了两天时间抄写完繁体竖版的《老子德道经》后与我分享,说开始抄写德篇时很费力,坚持抄完到道篇时就变得出奇的顺利。不知她的这一体验是否可证明了要得道定要先修德以及熊春锦先生校注时恢复《德篇》放前《道篇》置后还《老子德道经》原貌的重要意义?事实上我在开始大声读诵时也有和晓晨类似的体验。4月9日读到附在《老子德道经》一书后的《经典诵读心诀》,立即改变之前没有目标的盲读,而是在练习完开发光体课程所学的七个能量之后,借着全身在光的沐浴时观想老子与自己融合再读,发现诵读变得更加轻松,明显感应到声音的共鸣。再将自己诵读过程中得到的启发与熊春锦先生的校注对照(前面仅读繁体经—文并没有看注释),发现不谋而合的地方越来越多了,或许这就是频率接近后能与古人居,与古人谋吧。今天早上在__江客栈禅修和儒教两房外的花园里读时,右小腿前面开始有阵阵热流。声音的启动结合观想能产生更大的能量共振,这是与由杨子军、郑锦燕导师传授的起源于美国欧林的开发光体课程原理殊途同归。看来无论是__还是美国在很早就都已经发现宇宙能量的秘密。这两位华人心灵导师能将美国的开发光体课程教导传授得比起源中心还要成功,这其中一定得益于导师从小对国学经典的学与实践四年前在上海锦燕导师曾说过她这辈子离开之前要完成的三件事:
一、创办掌上明珠学苑,
二、讲道德经还此经之真貌,
三、传讲龙华经)。
不断调整改变自己到自然(即自燃,甘愿燃烧自己为世界服务)的状态,依照经典或上师(品德高尚,思想光明之师)引导去乐行,就能掌握简单诀窍获得宇宙大能。
在十一天的时间中虽然仅凭自以为然的方式在读《德道经》,也很清楚继续下去的收获定会更多,终因无法等待忍不住内心的冲动写下上述初读的心得,期望能吸引更多的朋友加入诵读经典、为人格播下积极正面的种子为命运收割成功富裕的果实,为全国各地不断在身体力行推广德慧智的经销商们喝彩。相信有越来越多家庭的诵读,__的国学道德之光定会在全世界绽放。要提醒大家的是,万法归一,每个人都有最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修正自己行为让其合道与自然融合之法),这需要在对自己充满信心(信心不足者推荐利用简单的心理学科技工具——内在交谈全脑开发大师之金头脑组合对自己潜意识作有效改变、提升)的前提下开放、积极、脚踏实地去发现,切忌死搬硬套、东施效颦让自己失去自由,徒生烦恼而误解经典归罪上师。
感谢一直在世界各地不遗余力传播国(医)学文化的当代国学名家熊春锦先生,将自己的智慧凝结成清明正义的文字、简单生动的图表,竭力还经典之原貌,让一直在迷茫甚至错误中等待的人能重新认识老子,吸收《德道经》中的精华,做道德的修真者。推荐有信心的朋友读上的熊春锦先生在柏林__文化中心《老子德道经》导读报告——浅论道德救世,定会受益匪浅。
祝福所有朋友。
道德之路精进。
皆得暇满人生。
老子读书心得篇八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老子与韩非子,这两位先秦道家和法家代表人物,都是一个时代的伟人,在诸子百家的时代大放光华,身为一个时代的领袖级人物,身先士卒,带领着那个时代的人们走向辉煌。
韩非子的《说难》,表面看是臣子进言的把握,实为君臣之间心理学大典,君王用势,臣下用术,否则,臣子无术危险,君王无势霸业无成;此理论与西方马基雅维利《君主论》同出一辙,但早于千年,韩非应是太祖师爷辈分的了。
理论性强,实践性差,此乃历史上诸多理论家的命运;韩非子研究的如此精透,却深受之祸,本国君王没有欣赏,在秦国却受囹圄,最终命丧黄泉,进言的巧妙药方在自身上贻笑大方,可悲!可叹!司马迁感同身受,因为自己为李陵事件辩护,遭到武帝宫刑惩处,进言的《说难》别有一番滋味,大篇幅放在后面,实在是不幸呀!
老子读书心得篇九
感谢甘肃张掖的祁振宸老师来苏州上开发光体时推荐的《德道经》,让我有机会透过熊春锦先生的系列著作的引导,简单正确读《德道经》,读老子心得体会。
3月底从北京德慧智邮购了部分书籍,前面几天读《慧性图文思维教育》,意识到诵的重要性。4月1日开始每天清晨6点在小区河边读大本简体带拼音的《德道经》,从头读到尾刚好一个小时。出门前将小丫读诵的《德道经》cd放入机器里,让孩子在它的背景中醒来。
不到一个星期,九岁的孩子突然要求要学习做饭菜,说自己学会了以后妈妈如果不空或不想做饭时他就可以为大家做。在与外人接触时也越来越变得彬彬有礼,愿意主动招呼(不知是听经的原因还是从他爸爸身上潜移默化来的,过去他是和我一样对人为外冷内热型不愿意主动招呼)。他向我们提的问题也充满哲理。比如:钱物和人哪个重要?世上最难的事情是什么?大人为何喜欢追究过去、争来争去、自己都没有做好却喜欢指责批评小孩子?这些问题其实在德道经中都有答案。大人学习读诵,孩子在无为(仅听cd没有读)中即获得。这不得不让我们惊叹经典的力量。读到《国学道德经典导读》一书第三章第五节熊春锦先生讲述汉字是道德文化的记录时,萌发了学习繁体字的决心(过去曾不解先生王彦赟在追求效率速度的现今社会为何还坚持写繁体字,现在通过学习了解古人造字的非凡前瞻性,才终于豁然开朗对他心生敬意),便立即换简体版为熊春锦先生校注的《老子德道经》繁体竖版。
身边喜欢读书的年轻姑娘姬晓晨花了两天时间抄写完繁体竖版的《老子德道经》后与我分享,说开始抄写德篇时很费力,坚持抄完到道篇时就变得出奇的顺利。不知她的这一体验是否可证明了要得道定要先修德以及熊春锦先生校注时恢复《德篇》放前《道篇》置后还《老子德道经》原貌的重要意义?事实上我在开始大声读诵时也有和晓晨类似的体验。4月9日读到附在《老子德道经》一书后的《经典诵读心诀》,立即改变之前没有目标的盲读,而是在练习完开发光体课程所学的七个能量之后,借着全身在光的沐浴时观想老子与自己融合再读,发现诵读变得更加轻松,明显感应到声音的共鸣。再将自己诵读过程中得到的启发与熊春锦先生的校注对照(前面仅读繁体经—文并没有看注释),发现不谋而合的地方越来越多了,或许这就是频率接近后能与古人居,与古人谋吧。今天早上在xx江客栈禅修和儒教两房外的花园里读时,右小腿前面开始有阵阵热流。声音的启动结合观想能产生更大的能量共振,这是与由杨子军、郑锦燕导师传授的起源于美国欧林的开发光体课程原理殊途同归。看来无论是xx还是美国在很早就都已经发现宇宙能量的秘密。这两位华人心灵导师能将美国的开发光体课程教导传授得比起源中心还要成功,这其中一定得益于导师从小对国学经典的学与实践四年前在上海锦燕导师曾说过她这辈子离开之前要完成的三件事:
一、创办掌上明珠学苑,
二、讲道德经还此经之真貌,
三、传讲龙华经)。
不断调整改变自己到自然(即自燃,甘愿燃烧自己为世界服务)的状态,依照经典或上师(品德高尚,思想光明之师)引导去乐行,就能掌握简单诀窍获得宇宙大能。
在十一天的时间中虽然仅凭自以为然的方式在读《德道经》,也很清楚继续下去的收获定会更多,终因无法等待忍不住内心的冲动写下上述初读的心得,期望能吸引更多的朋友加入诵读经典、为人格播下积极正面的种子为命运收割成功富裕的.果实,为全国各地不断在身体力行推广德慧智的经销商们喝彩。相信有越来越多家庭的诵读,xx的国学道德之光定会在全世界绽放。要提醒大家的是,万法归一,每个人都有最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修正自己行为让其合道与自然融合之法),这需要在对自己充满信心(信心不足者推荐利用简单的心理学科技工具——内在交谈全脑开发大师之金头脑组合对自己潜意识作有效改变、提升)的前提下开放、积极、脚踏实地去发现,切忌死搬硬套、东施效颦让自己失去自由,徒生烦恼而误解经典归罪上师。
感谢一直在世界各地不遗余力传播国(医)学文化的当代国学名家熊春锦先生,将自己的智慧凝结成清明正义的文字、简单生动的图表,竭力还经典之原貌,让一直在迷茫甚至错误中等待的人能重新认识老子,吸收《德道经》中的精华,做道德的修真者。推荐有信心的朋友读上的熊春锦先生在柏林xx文化中心《老子德道经》导读报告——浅论道德救世,定会受益匪浅。
老子读书心得篇十
提起老子自然会想到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以及老子毕生都在传播的“无为”思想。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国第一个力图从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而不求助于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学家。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始了变化。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把天地万物之生的总原理称为“道”,而且老子认为道的作用,是没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原因就在于道。《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远存在的。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9\8z1i"q$l1a这是老子对“道”的一个总的理解。/xdth/心得体会。
老子认为,道产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养着万物,万物各成其形,各备其用。所以万物没有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贵重,不是有谁给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产生天地,德畜养万物,长育万物,成熟万物,覆盖万物。他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您正在阅览的是/xdth/心得体会。
在老子看来,“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恍恍惚惚的东西。道,无形无状,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始”,是一个终极实在,是万物的根源。并且在本质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说的,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它,我们也很难将其特性用语言表达出来。而老子对“道”的称谓也有很多,包括“无”、“朴”、“一”等。道是一种无限的、无终止的状态,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源泉。“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永远不停息的,流转与变迁的过程中。“道”还可以视作阴阳、刚柔等两相对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相互转化。
对于老子的“无为”思想,很多人误以为老子主张的是一种简单的无所作为的“无为”,其实不然,老子所主张的无为是一种变相的“有为”。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他所言的“无为”乃是非不为也,乃不乱为也,无为即自然,一切顺其自然,不妄为,尊重自然规律,顺应客观形势;无为即不胡乱作为,扰乱客观的规律,甚至于客观规律背道而驰。老子的无为思想是一种对生命智慧的追求,是一种对道的渴望。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方法于态度,与中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老子曾谈道,“为无为,则无不治,”意思是说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做不到、办不好的。因此,老子所讲的“无为”并不是消极等待,毫无作为的,而是“为无为”、“为而不恃”、“为而不争”,即以“无为“的态度去“为“,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老子身逢乱世,统治者的“无为”恰恰是人民所需要的,统治者的“无为”即让百姓安居乐业,生活没有大的变动,而一旦统治者有所作为,那么遭受其害的一定会是广大百姓,无为恰恰放映了政治的清明,人民生活的稳定。另外,身逢乱世,对于名誉与利益这些身外之物的追求应该减淡,不妄为,对于名利得之淡然,失之坦然。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尤其是他的“无为”思想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对于政治及个人修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去研究探索。
相关专题:尚无数据
老子读书心得篇十一
《老子》凡五千余言。去年数次欲读,数次搁置。遂拖至今年始读。五千言,读来并不费事,然要真正悟透学懂,谈何容易,掩卷细思,颇多感慨。
司马迁《史记》之《老子韩非列传》曰:“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由此可知,老子著书,其缘由乃是“见周之衰”。老子所在之春秋时期,就学术而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就社会而言,则是礼崩乐坏,世风日下;各诸侯国战争不断,民不聊生,孟子云“春秋无义战”者。老子不愿意见到社会之如此,便倡导无为而治,返璞归真,崇尚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传世,两千余年。自其传世,则与儒家一道,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社会道德、政治理论、伦理教育方面,儒家占统治地位;然在哲学、美学和艺术创作方面,道家思想的影响远远大于儒家。亦即,儒家文化在与现实社会联系紧密的学术领域中具有主导地位,而道家则在那些具有强烈思辨色彩和需要丰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学术领域中发挥重要的影响,这一点,可在《庄子》中得到最好的证明。《庄子》想象之丰富,语言之精美,于先秦诸子,当属第一流。
以道家思想为主发展而来的道教,也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土生土长的宗教。在道教的发展过程中,与儒家、佛教相互融合,相争相竞,最终形成了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局面,不可谓道家之作用和影响力之不大。
两千年来,注述《老子》,成了一门没有尽头的研究领域。注述《老子》也成了古今许多研究者的终生事业。然很少有人能够真正诠释《老子》的真意。五千言之《老子》,后世注者恐怕不止五十万,五百万言。其精义之深之广,夫可见尔。
《老子》无为而为,深奥难懂,作为道家的.开山鼻祖,实在是玄之又玄。然而,不读《老子》,终将是一生之遗憾。读之而不懂,就像吾辈,则在意料之中。
著名史学家吕思勉说,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诸家皆专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永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寥寥数句,近言《老子》之真义。
我读《老子》,只为知其大意,非为深入研究,故粗粗略读而已。与《庄子》、《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荀子》《孔子家语》一样,该等经书,非长期研读、反复研读、静心研读,而不能知其精华者也。苦于古人著述,今人书籍外加电子信息,浩如烟海,充斥各个空间,人目力之所及仅九牛一毛而已。
于是,感昔日光阴虚度之太多,慨人生在世时间之太短。唯有不再虚度,抓紧一切时间,日日研读经史子集,时时关注时事变化,方能读得自己称心如意之书籍,也不至于活在历史中而与当下决裂也,所谓食古而不化者,否则,真的成了活在当下的古人了,成了食古不化的古董老顽固了。
由是,我倍感人生于世,经事之少,读书之少,学问之浅。又观世人宥于抱怨焦虑,徒耗时日,浪费生命,实是可惜可叹。故唯有内心平静有力的人,才能活的优雅、从容,活出生命的质感和丰富意义。《老子》曰:“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又云:“致虚极,守静笃......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又云:“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此之谓也。
人生的真义,到底为何?以守道不争处世,则天下莫能与之争,概为待人处事之原则。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概为生活之原则。功遂身退,上善若水,处众人之所恶,概为对功名利禄之原则。
《老子》实为一本修身处世、待人接物、齐家治国之大百科全书,虽深奥玄黄,却一定能常读常新。
老子读书心得篇十二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内容反映了他对生活、人性和道德的思考。在阅读《老子》的过程中,我深感该书的智慧和深度,同时也对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有了一些新的领悟。以下是我对《老子》的读书心得体会的总结。
第一段:《老子》在哲学思想和智慧方面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在书中,老子提出了“道”的概念,认为其是宇宙的根源和本质。通过观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老子总结出了许多重要的道德和生活的原则。他强调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真正的治理应该是无为而治,让事物自然达到平衡。这种思想对我有很大的启示。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追求功利和争夺,而忽视了自然的规律和内心的平静。通过阅读《老子》,我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明白了追求无为而治的道路。
第二段:《老子》中的“无为而治”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信息爆炸,竞争激烈,人们常常感到紧张和焦虑。然而,《老子》告诉我们,无为而治并不是让我们不做事情,而是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问题,让事物自然而然地发展。这种思想对于领导者特别重要,他们应该学会放下自己的私欲和功利心,以身作则,让团队成员自发地发挥潜力。在我的工作中,我也深感到以这样的态度去处理问题能获得更好的结果。只有放下私心、去伪存真,才能真正做到无为。
第三段:《老子》也教会了我平和和宽容的心态。在书中,老子谈到“柔弱胜刚强”,提倡宽容和理解。他认为,宽容的心态能够缓解矛盾和冲突,使社会和谐。在我个人的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通过阅读《老子》,我明白了言辞之争和争斗不会带来真正的改变,只有用宽容的心态去理解和包容他人,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平和和宽容的心态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段:《老子》让我思考人的本性和追求的真正意义。老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柔弱而真实的,而追求功名利禄和欲望往往会使人迷失自己。他强调要返璞归真,让内心的柔软和真实去指导行为。通过阅读《老子》,我开始思考自己的内心追求和价值观。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通过与人为善、放下欲望,我明白了这是实现内心真正追求的重要途径。有了清晰的追求,人的行为才能符合道义和伦理,才能真正找到生活的意义和幸福。
第五段:综上所述,阅读《老子》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学习和思考,我明白了无为而治的道理,学会了平和和宽容的心态,重新思考了自己的内心追求和价值观。《老子》的智慧和深度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也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有了更多的思考。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努力实践《老子》中的理念,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和挑战,以宽容和理解去对待他人,以返璞归真的态度去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成长。我相信,这种思想和态度将会对我和周围的人产生积极的影响,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和有意义。
老子读书心得篇十三
第一段:引言(200字)。
老子曾经说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句话在我读书的过程中给予了我很大的启示。作为一名大学生,读书是我们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在我阅读了《老子》这本经典之后,我对读书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能够增长见识,提高修养。在阅读《老子》的过程中,我汲取了其中的智慧,让我对读书产生了深刻的体会。
第二段:读书的目的(200字)。
老子强调了个人的境界和修养,他认为“知者不言”是因为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过多地张扬自己的知识。他们更多地是用行动展现自己的智慧。这一点告诉我们,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素养和修养。读书可以使我们的思维更加开阔,增加我们的见识。通过读书,我们可以学习到前人的智慧,借鉴他们的经验和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自己的生活和面对问题。因此,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第三段:读书的困惑(200字)。
尽管读书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好处,但读书也会带来一些困惑和挑战。读书需要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会让人感到有些疲倦和厌倦。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难懂的内容或者是让人困惑的观点。这时候我们需要耐心和毅力。我们可以通过多次阅读和思考来理解这些困惑,或者寻求他人的帮助。在面对困惑时,我们可以向老师、同学或者专业人士请教,他们可以给予我们指导和解答。读书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我们必须坚持下去,不断克服困难和挑战。
第四段:读书的价值(200字)。
读书能够赋予我们深入思考的能力。通过读书,我们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和理解能力。通过深入思考,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奥秘和哲理。读书能够唤起我们内心的感悟和共鸣,使我们有机会体验到那种超越现实的美好感受。读书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大量的优秀作品,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培养我们的美感和审美能力。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欣赏到不同的文化和艺术,提升自己的审美境界。
第五段:读书的持之以恒(200字)。
读书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坚持。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只有坚持下去,才能收获到更多的智慧和成长。读书是一种自我修养的过程,也是一种与前人对话和交流的过程。通过读书,我们可以与大师们对话,学习他们的心得和见解,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作品。读书需要我们有时间规划和自律的能力。我们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比如在公交车上、排队等待的时候,读一些短篇小说或者诗歌,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时间来提高自己的阅读量和阅读速度。坚持读书是一种习惯,只有形成这种习惯,才能在不断的读书中获得乐趣和收获。
总结(100字)。
《老子》给了我很多关于读书的启示和思考。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丰富自己的内涵和修养。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自己的审美境界和美感。读书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坚持,只有坚持下去,才能在不断的读书中成长和进步。读书是一个与前人对话和交流的过程,通过与这些大师的对话,我们可以学到很多智慧和心得。读书不仅是一种学习的方式,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只有拥有这种态度,我们才能通观古今,广纳百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
老子读书心得篇十四
《道德经》是一部由老子撰写的不朽著作,这部道教经典中写明了许多道理。
初看《道德经》,其晦涩难懂的差点使我放弃,但经过仔细研究,其中的意蕴又令人醍醐灌顶,回味无穷。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分别讲“道”和“德”,这也是这整部文章的中心。
开篇第一句便是听的较多的“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其意为规律可以认识,可以说明,但不是永恒不变的,会随着事物发展而改变;规律可以用名称和概念概括,但这种概括也要随着事物发展而变化。我把它和我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大概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据了解,老子知识渊博又十分好学。在受教学习时,老子总是精益求精,打破砂锅问到底,对知识非常渴望。然后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望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辗转难眠。我认为在老子仰望天空思考时,已经是在参透自然之道的途中了。
《道德经》中的“道”,不仅是自然之道,还有个人修行所需的道,这便有了“德”。“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益有余”,“德”就是个人修行所需要的。老子写出《道德经》或许是想让人理解自然之道,并且学会如何自我修道,而拥有德,是修道必不可少的,只有以德为基础,才能修好个人的道。
《道德经》中“德”找了比较大的部分,与其是基础有很大关系。其中有说到“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大致意思为以前的世界在天道的约束下发展,因为社会发展天道离我们而去,就需要道德来维持发展,现在道德又失去了,只能采取仁义的方式,让人们懂得什么是爱,什么是推己己人,当世界有爱,一切都回美好。现在人心不古。连起码的爱人之心也丧失了。所以我们教他们什么是道义,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但道义不足以约束人们,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更有效的方式,那就是礼仪。李双优说“德是仁、义、礼、智、信的和合统一”,这让我懂得了坚持这些美好品质是多么的重要。
在《道德经?中我学习到:用“道”,可以事半功倍;为人,只要有“德”,就可以掌握自己的“道”。
老子读书心得篇十五
老子的哲学是中华民族之瑰宝。早有所闻,却总是望而生畏,觉神圣不可亵渎,深奥不可理解。这次学校开课之际,一为探寻,二也是学校的力量推着向前,才真正开始了解并学习这本华夏著作。一谈起老子,一些词就会蹦入脑海,如:道、有无、无为之治、上善若水、小国寡民等等。其实我们虽不懂老子,老子却早已融入我们生活。
作为一名学习外语的学生,我几乎把所有时间用在了研究西方文化、西方文学,敬仰西方大家上。中华民族之瑰宝被抛在脑后,快要遗忘。近来逛北京城的空档,也在思考这个问题。看到遗留下的建筑,优美雄浑,诸多讲究,一点都不输西方。关注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开始思考学习外语的意义。这个世界是充满联系的,学习外语重要的是搭一座桥,学习别的国家的优点,了解门外的世界;但我认为更重要的一点应该是:帮助我们把自己的国家介绍给世界,让我们的国粹不停繁衍下去。这也是学习老子的意义。学习老子,一为更好了解我们国家,二为增强自己的修为,三就是为把老子带给世界,让世界看到我们中国的哲学大家,在当下“中国威胁论”流行的时代,老子的一句“无为无争”之心也许是交予这世界的最好答卷。
儒家与道家可谓中国古代的两大哲学经典流派。如果儒家代表阳刚的力量,那么道家应该代表阴柔的力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意,天下希及之”。这是《道德经》第四十三章的内容。这篇文字中同时提到了在“柔弱的力量”。天下最柔弱的东西,驾驭了天下最坚强的东西。无形的力量穿透了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懂得了无所作为是有益的。不发一语的教导,无所作为的好处,天下很少人能够做得到。这段对柔弱的描写让我想到三个例子。一个例子是老子《道德经》中提起的柔弱的水,一个是中国的太极拳,最后一个是美国著名黑人领袖马德路德金所发起的“非暴力抵抗”运动。
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是攻打坚强之物时也没有能胜过水的,洪水来时,什么都挡不住,日积月累,水滴石穿。水貌似柔弱,一旦聚在一起,便会势不可挡。于是在第八章里老子写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是对柔弱的水的至高评价。水是最高的善。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其相争,停留在众人厌恶的地方,所以很接近“道”。老子把水与自己提出的“道”相提并论,可见此种柔弱之物的力量之大。
第二个阴柔的例子是我国的太极拳。太极拳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种拳法。电视剧里的演绎、体育赛场上的竞技,和公园里无处不在的打拳人,都是这种拳法在当代的演绎。元末明初,武当道人张三丰开中国“内家拳”之先河。其后发展出“太极十三势”,为太极拳原型。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太极拳和老子的阴柔之说是一脉相承的,它的核心也是以柔克刚,强调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所以,太极拳所体现的不仅是中国的一种武术拳法,更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思想结晶与文化瑰宝。
既然老子所说“道”是世间普遍存在的、最高的规律,那么它应该广泛适用。所以,不仅在中国,在世界的其它角落,也有着“柔弱胜强”之案例。读老子时,我不自觉想起美国著名的马丁·路德·金领导的非暴力抵抗运动。1955年12月1日,黑人女裁衣工罗莎.帕可斯夫人下班后在乘坐蒙哥马利市公共汽车时,因拒绝给白人让坐而被拘留。12月5日法院以“擅占白人专座”违反隔离法而被判处监禁14天。这件事引发了一系列的黑人运动。与流行的暴力夺取不同,马丁·路德·金倡导非暴力抵抗。
学问。有许多大学生在“运动”中被捕。马丁.路德.金早已向他的同胞发生了号召——“填满监狱”。他们在汽车旅店的走廊上“入睡”,在公园“入游”,在公共图书馆“入馆”,在电影院“入观”,在赌场“入赌”,在土耳其浴室“入浴”。他们最后赢得了胜利。这就是马丁.路德.金在美国所领导的这一次针对种族隔离法律的非暴力入座运动。结果,迫使南方社区的几十家联合商店分别在1960年和1961年取消了便餐部的种族隔离制。细细一品,这不就是老子所谓“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绝佳例子么?在那个时候的美国,黑人是弱势群体,白人是强者,这次非暴力运动摒弃了以往“硬碰硬”的策略,转向“柔弱”。白人对黑人欺辱、谩骂,看似白人赢了,实则这项运动为美国的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黑人地位的提升提供了铺垫。
以上三个角度,一是《道德经》中老子自己对“水”的见解,二是中国之瑰宝太极拳,三是美国的非暴力抵抗运动,都体现了柔弱的力量。这也是这本“至柔”的著作想要传达的思想。三个例子串联起来,从古到今,从中国到外国,都可适应,这表明了伟大思想之普适性,不受时间、空间与地域的限制。所以,只有更深入地学习老子,才能更好地了解世界,获得更多的人生智慧。
老子读书心得篇十六
《老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令我终身受用,当我们感叹别人是多么的成功、多么的有钱……但是我们只是停留在羡慕的阶段,从来没有坐下来静静地思考,别人为什么这么优秀、这么成功……难道他们一生下来就这么成功吗?当然不是,他们之所以走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前面,是因为他们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坚持不懈的从一无所有做起,他们所付出的是我们的很多倍,自然就会比常人收获的更多。
工作是这样,学习又何尝不是呢,我们为了取得一个好成绩,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的去吸取知识,不断的像土一样,一点一点的累,成就九层之台,像毫末一样,一点一点的生长,长成合抱之木。
人生亦或如是,人生路漫漫何其修远。我们每面对一个困难,就在人生的路上跨出了一步。这一步看似微不足道,其实对我们每一个人都至关重要。那一步,令我记忆犹新。
考试,看似痛苦,却如同人生一样,每解一道题都如同跨过了一道困难,我记得考试时,开始我做的行云流水,没有丝毫的问题,可越做到后面,就如同陷入泥潭里一般,寸步难行。我费尽脑力,终于一路过关斩将,杀到最后一题,可最后一题如磐石坚硬,油盐不进,我坐在那里冥思苦想,却拿它没有办法。我看向窗外,看着那蔚蓝的天空,纯洁的白云,突然产生一丝明悟,考试如人生,要学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只是一味的追求答案,却忽略了过程,忽略路上的一切。于是我开始从基础入手,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最后费劲千辛万苦,最终把这块磐石打磨成一件艺术品。这次,让我在人生的漫漫长途上,踩下了最困难的一步,但让我对这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老子那博大精深思想,所折服。
老子的思想、智慧,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老子在四五百年前便懂得了现在我们人类都难以理解的哲学。他的思想、智慧无时无刻侵润我们的人生,他的语言传承了我们中国璀璨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