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目送寂寞读后感范文(17篇)
读后感是我们在阅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所产生的个人情感和思考。写读后感时应该注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避免使用生僻的词汇和繁复的句子结构。下面是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升写作水平。
目送寂寞读后感篇一
老子”这个名字,我只是听说过几次而已,他所著的《道德经》我也未曾赏读。因为这些原因,我说出我自己个人对于老子的看法也只是在阅读了《寂寞圣哲》中的《老子篇》的基础上建立的。
老子推崇无欲,孔子说过“无欲则刚”,“无欲”真的这么重要吗?我同意老子的观点,“无欲”则无盗,则无争,则民心不乱。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老子与此同时也是有欲的,何尝不是呢?我们贵为“高等动物”就是因为我们能思考,会思考,因为我们有“欲”。我们摒弃我们的优点而不用,做一只“普通动物”,又是想要做什么呢?“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老子那智囊般硕大的大脑中的那么多的智慧,他有弃其如敝履吗?并没有,因此我认为老子与孔子的想法大同小异,因为孔子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我认为,这就是自私的表现。如今,人人都能用自己的智慧来为这个世界作出贡献,来为这个世界创造美好的明天,因为“人之初,性本善”。
目送寂寞读后感篇二
寒假里,我回到老家,乡音虽未改,但故友已不在,连本用来打发时间的手机也用不起来。百般无聊之下,只能取出这本名为”寂寞圣哲“的书来消磨这点滴时光。
书的封面为绿色,下面却是灰色,让人有种穿越古今、一望千年之感。心中的烦躁化为一种宁静。原本以为这种书肯定晦涩难懂,估计只能静读两章。可是细细一读后才发现,作者的语言朴实而又精彩,而且对书中人物进行了客观而又全面地分析,并没有像以前读的那些书一样,一味的赞叹或一味地批评某人。他带着我领略了老庄的风采,孔孟的儒道,墨子的兼爱非攻,以及才华横溢的屈原,让我这颗寂寞无聊的心和圣人来了一次远隔千年的呼应,让我在寂寞中充实自己,远离喧嚣,洗涤心灵。
下面来看看作者眼中的圣人。首先是老子,老子在一些动画中给人的印象就是“脑袋大,皱纹多”的一个看似仙风道骨的老头,所以作者在开头就唤醒了我们的记忆:”他硕大的头颅内究竟包含着多少人生智慧,他额际密密的皱纹中不知隐藏着多少阴谋与陷阱。”前一句我看懂了,老子肯定是个有智慧的人,但是后一句提起了我的神,一位圣人怎会有阴谋和陷阱?这使我对下面的内容来了兴趣。原来啊,老子是一位史官,他在那阴冷的书馆里读着一些令人心痛的文献,当他走出收藏室,他已洞穿了人生的厚壁,看看这现世人间,已经混乱无道,正如历史书中那么糟糕,于是他决定离我们而去,走之前便留下了传诵至今的《道德经》,一种看透红尘,无为而治的思想便跃然纸上。一些人对这种思想大骂不已,可是他们却可曾想过,一个已看透这颠倒的世界的人,能够想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已经不错,正如书中所说:“与其批评老子提倡一种不健康的人生哲学,不如批判老子所描述的那种不健康的生存环境与文化传统。”
再说说大家更为熟悉的孔子。开篇作者又用孔子的头来打趣孔子:“生而迂顶”,让我不禁怀疑是否古今圣人的脑袋都异于常人。这当然是玩笑之语,但孔子的影响不可谓不深,我们的国家在他的儒道下前进了两千多年。虽然如此,但孔子在当时是很不得意的。他的时代,混乱不已;他的思想,君主们看看也只是笑笑不语;他虽然有众多学生,可最终走的走,散的散。但是他正是一个在寂寞中努力实现主张的痴人,一生舟车劳顿,为扞卫心中的礼义奔走在诸侯国之间,也正是如此,才区别了圣人和凡夫俗子。
目送寂寞读后感篇三
读袁哲生的文字,总让我不禁想到胡迁。
虽然两者在写作风格上并无相似之处,但阅读他们的过程,总感觉有一种不谋而合的深重孤独感就藏在字里行间,伺机而动,呼之欲出。极端沉闷的,叫人要窒息。
诚然,我不知道也无从说起,这是否与两人均不约而同地选择于英姿之年结束自己的生命存在某种潜在的联系,而透过他们的文字,似也难以摸寻之间或可称作雷同的蛛丝马迹。唯独可以言明的是,那份深入二人骨血的孤独,万确千真。
不同的是,较之胡迁直接袒露的锋利与炸裂,袁哲生的字则显得收敛委婉。倘若从“喻”的角度比照观看,前者分明是一枚烈童,之于现象种种,他看不惯,于是大力戳穿,并企图通过以身殉葬来证明其荒谬与污浊。至于后者,隐忍而敏感,显然是相反的另一个极端,聪明得一早看透,深知无力戳破,故而萎缩进自己的壳,想要躲避,却到底还是没能安然泅渡过去。
比起胡迁的酣畅痛快,袁哲生让人阴郁且积痛,那种同样是寂寞的触感,他比胡迁更消极,也让人读来更绝望。
目送寂寞读后感篇四
寂寞,对于今日的我们来说并不是一种陌生的感受。我们绝大多数人注定要过庸常的生活,庸常的.我们也总会有庸常的寂寞。寂寞的时间让人无所适从,而寂寞的心绪简直能够置我们于死地。但在一定程度上,寂寞却是一种情怀。真正的“寂寞”只能是随缘偶得,无须强求,是跳出红尘烦扰一瞬间的妙悟。
寂寞,是一片丰腴的土地,能使静穆的种子开出令人醉心的奇葩。
老子背负着看透历史的痛。历史的黑暗、现实的邪恶,人性的泯灭?在这颠倒的世界与哲学里,一套老子的的处事哲学孕育而生。道可道,非常道。老子,是在预言着人性的倒退的路上前行。一切把戏他都已经了如指掌,各色人物他也都似曾相识。当悲伤逆流成河,就是到了该离去的那一天。柔弱胜刚强。沉默有时是对现实最强烈的反抗。在血色残阳中,行至关外。他去了,一去杳然。孔子背负着救世主的责任感。
从入朝为官到施展宏图,从心灰意冷到授业解惑。十四年周游列国,颠沛流离。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他始终守着最初的信念。《中国文化史》中有云:“弟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孔子洒泪而尽,带着他的雄心远去。只留下一个孤寂的背影,一声沉重的叹息。然后,也就是那一刻,他照亮了浩荡的中华历史,灿烂了千年的华夏文明。
庄子背负着永远的乡愁。化而为鲲,畅游海底;化而为鹏,翱翔天际。独与天地精华往来。在后人钦羡的眼光中,他悠悠然于濮水垂钓。不为功名利禄所累,汪洋恣肆,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美丽。庄子陷入了自己布下的哲学困境,画地为牢。世事庄周蝴蝶梦。午夜,梦回,化作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展现一种不可企及的抚媚。掀开神秘的面纱,沉痛的历史背后余下的是化不开的凄美与哀绝,是渴望光明的向阳花。圣哲的寂寞是对现实的哀叹,是对自我价值的追求,是文在心扉刺痛的甜美。一切的一切,他们甘之如饴。
寂寞,让他们如此美丽。
目送寂寞读后感篇五
名为寂寞圣哲,有些神秘感。寂寞,似乎原本就是圣人的处世哲学,投入寂寞得越深,那种由心灵养成的大彻大悟,浩然正气也就积蓄得越深。
这是一个向读者介绍先秦诸子百家的不同视角。通过这本书,看到的是作者对先秦圣哲们的立体感知,是一种不失满腔热情,却如白描画细细勾勒的细腻感。
圣哲们自然是寂寞的。如果不寂寞,老子怎会出关而去,一去杳然?庄子怎会与同一时期的孟子擦肩而过?孔子又怎会在长年累月的游说中奔波?寂寞,他们却甘之如饴。没有寂寞,怎会有他们世纪性的哀叹,没有寂寞,他们怎会传下给千秋万代的警示?当数千年后的我们脑海中想象他们的形象时,出现的是一位位极具风骨的翩然智者。
他们在自己的思想领域中构建自己的"存在",在梦中寻找着自己的家园。用作者的话说,他们是一意孤行,这一意孤行中充满的却是光明磊落,坦坦荡荡。
寂寞,也许是偶然的心境,也许是一段时期的心态。然而圣哲们的寂寞耐人寻味。他们是因自己的思想而寂寞,也因自己的思想而精神富有。他们的尊严带他们走上寂寞之旅,在漫漫人生路上寻求着自己所向往的哲学。"没有道德感的人是没有道德痛苦的,没有良好的文化熏陶的人往往也就没有文化负担。当然,受过文化熏陶的人中也有不少人更没有文化负担。"
他们有这种负担,像牢牢的人生枷锁一般。
老子背负着看透历史的痛。"在我走进血红的夕阳之前,我留下这五千言的零乱缄言,在世纪的废墟中如散落的弹子,愿你们仔细收捡。当一切都已堕落,一切都已不可为,你们就去玩弹子。"老子是哲学家,是在预言着人性倒退的路上前进。在这颠倒的世界与哲学里,孤独的他负担的是历史的痛楚。他走了,似乎是脱离世俗了,《道德经》作为他留给后人的精神寄托。
孔子背负着救世的责任感。"孔子正是这样的一位痴人。痴人往往缺乏现实感。他的精神就常常脱逸出现实的背景,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追寻着万物逝去的方向。是的,他一生都在追寻,他周游列国,颠颠簸簸,既是在找人,找一个能实施他主张的人,更是在找过去的影子,找东周昔日的文明昌盛。"孔子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他的儒家思想传承到现在千百年,他的著作《春秋》万古流传。
但他何尝不寂寞?十四年,他驾着马车,先后周游七个诸侯国,像是黑暗王国里的残烛,愿意将自己的最后一点光亮奉献出来。可是他找不到一个接受他思想的"明君",火光最后跳跃了几下,融入黑暗。
庄子背负着永恒的乡愁。"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文化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都在大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庄子是先秦一位独特的圣哲,他不看重君王权势、政治理论,他宁愿做一只楚国水田"曳尾于涂中"的乌龟。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把整个世界看得一清二楚。
永恒的乡愁,只为追寻这位哲学家梦中的家园。
圣哲们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文化负担而更加寂寞,而因为更加寂寞,他们身上的负担也就重一些。可他们并不因此忧愁,甚至可以说,他们其实都在追寻幸福。这样的幸福来自于常人之上的眼界和他们致毕生精力于其中的文化底蕴。他们深古久远的哀叹,是自身价值的富足。他们有这样的负担,也就有了传承他们思想的行行箴言。圣哲们的负担是一种美丽的负担。
我认为,文化负担,也就需要负担寂寞。学会负担寂寞,是对自己的一种切身感悟,是静下心来倾听自己的思想,是在自己的世界中规划自己的蓝图。
负担寂寞,沉浸于寂寞,自得于寂。
目送寂寞读后感篇六
名为寂寞圣哲,有些神秘感.寂寞,似乎原本就是圣人的处世哲学,投入寂寞得越深,那种由心灵养成的大彻大悟,浩然正气也就积蓄得越深.
这是一个向读者介绍先秦诸子百家的不同视角.通过这本书,看到的是作者对先秦圣哲们的立体感知,是一种不失满腔热情,却如白描画细细勾勒的细腻感.
圣哲们自然是寂寞的.如果不寂寞,老子怎会出关而去,一去杳然?庄子怎会与同一时期的孟子擦肩而过?孔子又怎会在长年累月的游说中奔波?寂寞,他们却甘之如饴.没有寂寞,怎会有他们世纪性的哀叹,没有寂寞,他们怎会传下给千秋万代的警示?当数千年后的我们脑海中想象他们的形象时,出现的是一位位极具风骨的翩然智者.
他们在自己的思想领域中构建自己的"存在",在梦中寻找着自己的家园.用作者的话说,他们是一意孤行,这一意孤行中充满的却是光明磊落,坦坦荡荡.
寂寞,也许是偶然的`心境,也许是一段时期的心态.然而圣哲们的寂寞耐人寻味.他们是因自己的思想而寂寞,也因自己的思想而精神富有.他们的尊严带他们走上寂寞之旅,在漫漫人生路上寻求着自己所向往的哲学."没有道德感的人是没有道德痛苦的,没有良好的文化熏陶的人往往也就没有文化负担.当然,受过文化熏陶的人中也有不少人更没有文化负担."
他们有这种负担,像牢牢的人生枷锁一般.
老子背负着看透历史的痛."在我走进血红的夕阳之前,我留下这五千言的零乱缄言,在世纪的废墟中如散落的弹子,愿你们仔细收捡.当一切都已堕落,一切都已不可为,你们就去玩弹子."老子是哲学家,是在预言着人性倒退的路上前进.在这颠倒的世界与哲学里,孤独的他负担的是历史的痛楚.他走了,似乎是脱离世俗了,《道德经》作为他留给后人的精神寄托.
孔子背负着救世的责任感."孔子正是这样的一位痴人.痴人往往缺乏现实感.他的精神就常常脱逸出现实的背景,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追寻着万物逝去的方向.是的,他一生都在追寻,他周游列国,颠颠簸簸,既是在找人,找一个能实施他主张的人,更是在找过去的影子,找东周昔日的文明昌盛."孔子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他的儒家思想传承到现在千百年,他的著作《春秋》万古流传.
但他何尝不寂寞?十四年,他驾着马车,先后周游七个诸侯国,像是黑暗王国里的残烛,愿意将自己的最后一点光亮奉献出来.可是他找不到一个接受他思想的"明君",火光最后跳跃了几下,融入黑暗.
庄子背负着永恒的乡愁."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文化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都在大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庄子是先秦一位独特的圣哲,他不看重君王权势、政治理论,他宁愿做一只楚国水田"曳尾于涂中"的乌龟.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把整个世界看得一清二楚.
永恒的乡愁,只为追寻这位哲学家梦中的家园.
圣哲们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文化负担而更加寂寞,而因为更加寂寞,他们身上的负担也就重一些.可他们并不因此忧愁,甚至可以说,他们其实都在追寻幸福.这样的幸福来自于常人之上的眼界和他们致毕生精力于其中的文化底蕴.他们深古久远的哀叹,是自身价值的富足.他们有这样的负担,也就有了传承他们思想的行行箴言.圣哲们的负担是一种美丽的负担.
我认为,文化负担,也就需要负担寂寞.学会负担寂寞,是对自己的一种切身感悟,是静下心来倾听自己的思想,是在自己的世界中规划自己的蓝图.
负担寂寞,沉浸于寂寞,自得于寂.
目送寂寞读后感篇七
读了《寂寞的春天》心中不免产生许多感觉,掺杂在一起也就不知道自己到底该怎样描绘此刻的心情了。
瑞秋卡森女士在四十余年前写下这本寂寞的春天,控诉了人类的无知,以杀虫剂和除草剂等化学物,杀死昆虫、杂草,同时也污染了环境,杀害了所有的生物,包括自认为聪明的人们,因为人也生活在这个地球上,造成今天每四个人里就会有一人得癌症,或死于药物中毒。
果然,这本书出版后,化工界花了数千万美元,企图打击她结结果适得其反。使瑞秋。卡森受到重视,甘迪总统还成立了审查小组,研究杀虫剂问题,审查小组完全证实了她的理论。以后,市面上再也看不见ddt了。她把我们从使用化学物质毒害地球的危机中唤醒,让大地有喘息的机会。如果真有一天,没有鸟语花香,叽叽喳喳的虫鸟时,这世界会是个什么样子?我喜欢作者给朋友信中所说:拯救生物的美,一直是我心中最重要的事;而且人们对这世界无知而残暴的破坏行为,也让我深恶痛绝。
现在我相信,我至少提供了一点帮助。的确,没有她的正义感,打击危害人类的化学物质毒害,说不定到现在我们还在使用ddt呢!
血淋淋的事实,呈现在她的著作中,希望唤醒无知、愚昧的人们,不要再用使用蛮力,来对付也是地球一分子的昆虫、植物。也呼吁我们要尊重生命,谦卑为上,不要自以位是。否则将有一天,会为人类带来无可挽救的灾难,毁灭性的灭亡。但四十余年后,其书中所提,滥用农药的情形,不仅没有改善,更变本加厉。除原有杀虫剂、除草剂外,更多的农药、清洁剂、化学药剂――纷纷被发明利用。将人类带入更深、更无可救药的境地。因为人类为了更方便的生活,而许多事实的真相,也被隐瞒和蒙蔽。许多人因为无知,陷人类于万劫不复的境地而不知。
人类非常的聪明,发明了许多化学物质、生物科技产品、核能发电厂。给人类方便却也带了大环境破坏,甚至数百年都无法恢复。数十年前,美国南方有许多产棉的农村用含砷的杀虫剂,结果养蜂业绝迹,农夫也慢性砷中毒,又污染河川,家畜、牛群都残遭毒死。使用杀虫剂是维持农产品产量所需,但所用的方式与剂量,但不能连同动物、昆虫一起杀灭。春天应是怎样的景象?三月杜鹃花开了。
绿油油地稻穗被徐风吹拂着,一旁是灌溉的流水声,漂亮的蝴蝶飞舞交织着百花齐开,画眉也唱出清快的音符。若环境继续污染,春天虽到,但一进门就闻到刺鼻的恶臭,人们也停下来咳嗽不已,好不容易终于到了工作场所,所有同事都七横八竖的晕倒了,自己也累积太多毒死病倒了。别说这些事不会发生,看完了瑞秋。卡森的《寂寞的春天》一书,我个人对未来的环境痛心不已。这世界之所以美好乃因天上、陆上、海上的万物有个平衡点,但人类用自己的小聪明破坏生物的平衡。黑蒙蒙的天空,枯黄的植物,突变的鱼类。哎!我们的春天已褪色。
近来我领悟到人性本恶的道理。这个恶应归功于人性自私、贪、欲,只图生活上物质享受,想得到更好的,更多的,而只为本身利益,不顾他人及一切。人类自钻木取火发明熟食即开始有文明,经过一万年演化至十九世纪末,也还保持能与自然相处和谐状态;自蒸汽机发明后,进入科技时代以至今日,已进步到全球资源逐渐耗竭(几十亿年地球积聚的东西毁于一旦)。
今日阅读该书,豁然明白,也为自己过去的无知,感到难过。生活中,为了房舍中的蚊蝇,随手喷洒杀虫剂,或使用蚊香等,一些曾致癌的化学物质。生活里,清洁剂、芳香剂、洗洁精等,更是变成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但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这些物质会为我们带来怎样的后果,只有方便和效果,被商业化的宣传和推销。
记得曾在学校的时候,为了做科展,曾经和老师一起做洗衣粉毒性的实验。在两个鱼缸中,分别加入洗衣粉和肥皂丝。结果鱼缸中的鱼,加入洗衣粉的立刻翻肚死亡。加入肥皂丝的还可以活几天。加入清洁剂的结果和洗衣粉效果一样。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大多数的河川早就没有鱼虾的原因。
因此,我们必须透过新颖、富有想像力与创造力的方式,尝试去解决和其他生物,共享地球会产生的问题。人累唯有更谦卑、尊重大自然,反省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停止错误的方式,才有可能挽救人类自己。
在语文老师的推荐下,我去新华书店买了几本世界名著。一回家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这本由法国著名作家法布尔撰写的《昆虫记》,通过作者美好的童年回忆,我很快被带到宝地荒石园,走进了那神秘的昆虫世界。
听!歌唱家蝉小姐在树枝上欢快地一展歌喉。看!美丽的'小阔条纹蝶成群结队地在花园里翩翩起舞。远不止这些呢!昆虫的世界多姿多彩,还有充满着团队精神的松毛虫;和平相处、互帮互助的椎头螳螂;勇敢勤劳的天牛幼虫……这些昆虫都是我们的大自然“小老师”,它们一个个轮流给我们上课,授予我们许许多多的知识和道理。
这本书的作者通过在野生环境中对昆虫的仔细观察,通过自己的想象、思考,写出了一篇篇生动鲜活、细致感人的观察报告,汇编成书。书里处处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使我读得津津有味、兴致盎然。
此外,作者也给我解开了困惑我以久的问题,那就是草原上有许多牛、马、羊等牲畜,他们每天要在草原上遗留无数的粪便,为什么草原还依然绿草如茵、风光无限呢?原来是因为圣甲虫把这些粪便做成粪球运回家了。来,让我们一起在昆虫的世界里探索、发现吧!
目送寂寞读后感篇八
子夜,合上书,倚窗凭栏,看云掩朗月。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从生命中走过,留下久久的沉思。
小心地围拢着一枚微弱的烛光,在黑暗中踽踽独行的孔子;以浩然之气特行独立,抱定“引而不发”为天下式的倔强的孟子;眼中闪着坚毅的光芒,事事以利天下而为之的“独行侠”墨子;以薄薄的柳笛吹起晚岚,最终却不愿埋骨乡梓绝尘而去的老子;执着地在文化屈从权势的深夜,做一株看守心灵月亮的孤树的庄子……这些用思想泽被后世的至圣至贤们,也用他们的人生证实着“古来圣贤皆寂寞”!
在鲍鹏山先生犀利的文笔和独特的视角的引领下,我穿越时空,回到那个蒙昧与激越并存的年代,与智者对话,与圣贤交流,零距离感受他们在落落寂寞中的坚守。
著名翻译家、艺术评论家傅雷曾说过: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而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才永远能够与普天之下的赤子之心想接相契相抱!
的确,先贤哲人们用他们内心的坚守印证了傅先生的话,他们用自己的孤独坚守着信念,使思想得以传承,精神得以弘扬。
周公英魂远逝,“礼”“乐”土崩瓦解。“痴人”孔子以脱逸出现实的精神颠簸于列国,在昔日的文化废墟中追寻曾经的辉煌,在纵横阡陌间奔走游说,以一己之力努力想挽狂澜于既倒。尽管像旷野上快要燃尽的一只蜡烛,也确使我们对那个遥远的年代不再觉得晦暗和神秘。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孔子的影响下,孟子、荀子等一代代儒家传承者始终以积极的入世态度游走世间,用“仁爱”思想感化众生,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定为混乱的社会正本清源。这份坚守的思想信念对后世的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阴暗的守藏室里清灯苦读的老子,饱学博识,阅历丰富,但面对晦暗邪恶的现实社会,也不免油滑狡诈。对老子的一些观点一直心有不解也不敢苟同,但鲍先生却用他的理解帮我们认识了真正的老子:一个颠倒的社会中一位激愤的老人,用他的冷眼看世界,用激愤之辞宣泄内心的矛盾。“没有道德感的人是没有道德痛苦的,没有良好的文化熏陶的人往往也就没有文化负担”。他的心如止水绝尘而去,或许正是他在动荡的世界里痛苦地坚守内心最后一道防线的唯一选择。
目送寂寞读后感篇九
本书的作者瑞秋。卡森是一位研究鱼类和野生资源的海洋生物学家,她用血淋淋的事实,希望唤醒无知、愚昧的人们,不要再用使用蛮力,来对付也是地球一分子的昆虫、植物。也呼吁我们,要尊重生命,谦卑为上,不要自以为是。
否则将有一天,会为人类带来无可挽救的灾难,毁灭性的灭亡。
作者描述:在美国有一个美丽的小镇,那里环境很美,在那里生物和四周的环境融为一体,一派生机,当春天来时,五颜六色的花朵在翠绿的田野中开放,无数鸟儿在树林里飞翔,人们快乐的生活在这小镇上,直到有一天这里发生了瘟疫,所有的牲畜都走向死亡,寂静覆盖了田野、森林和沼地。
原本快乐的春天,变成死寂一片。
归根究底,这是人们过度使用农药杀灭害虫和清除杂草造成的。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断破坏地球的生态环境,以致死于癌症和药物中毒的人不计其数,现已造成无可挽回的伤害。
昆虫的抗药性不断增加,所以要用更强的农药灭虫,这样不断来回往复,造成恶性循环。结果最终受害的是地球的生态,土壤的物质,水资源等等都被迫坏。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常会见到杀虫剂的广告,但广告内又有否明言其药物内有致癌物呢?单单是为了金钱,这样不实事求是的宣传手法,真是要不得,若不是看了这本书,可能我一世都无法知道事实的真相。
到底有什么方法可改善现在的情况呢?我真想不到,人们已经习惯使用所谓便利的产品,要他们放弃不再用,有可能吗?其实可以使用对环境影响较少的除草剂来对付已有抗药性的杂草。
因此,我们必须停用这种非自然的方法,以保存最后一片天然的生存空间。瑞。秋。卡森女士如此告诉我们。透过新颖、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方式,尝试去解决和其它生物,共享地球会产生的问题。
人类唯有更谦卑、尊重大自然,反省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停止错误的方式,才有可能挽救人类自己。
爱护环境,就是爱护我们人类自己。
目送寂寞读后感篇十
读了《寂寞圣哲》,才感受到古代圣人的无奈与寂寞。合上书,常常想起老子一个人骑在马背上的场景,想象着他置身于“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景致中,体味着“断肠人在天涯”的孤独与苦涩,心不禁一颤。闲暇时他抬头仰望苍天,感慨人生;更多的则是在思索他毕生所追求的哲学——一种无为却能立国安邦的哲学。
颠倒的世界扭曲了思想家的心灵,也扭曲了他的哲学。几千年前,老子向世界公开了他的理论和想法,但理解和接受的人却是屈指可数。无奈之下,他抛下一切出关。一个绝顶的哲人,不屑于他的同胞为伍,甚至不愿埋骨乡梓,这该是多大的勇气,才让他在哪个封建社会做出这种事,他又该多么痛心和寂寞啊。而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尊他为宗师,称它是哲学的先导,我们感受到老子的智慧,也就多少减少了他的一点点寂寞吧。
像书中所说那样:和时代拉开一定的距离,往往是产生真正思想家的前提之一。老子的哲学理论也是跨越时代的,如果说距离可以产生美,那么距离同样可以造就哲学家和思想家:思想家往往是和时代不同步的,他们或超前于时代,提出未来之蓝图,或落后于时代,留恋过去之生活。穆勒早对世界史中已有现实的描述,而老子,则是在该状态未出现之前对此进行设想,他拉开的距离又岂止是一个时代啊。也许正是这种距离,给他带来了超越时代的寂寞,那么从他选择这条路开始,他便注定是寂寞的。
思想家本身内心就是寂寞的,而哲学一直为现实所拒绝,其寂寞就更加无可名状了。我们也是寂寞的,我们的寂寞不同于思想家们的寂寞,我们的生活似乎比思想家的生活更加寂寞;我们每天都忙于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时间在每天三点一线中慢慢流逝,我们找不到原本清澈透明灵巧的心,取而代之的则是僵硬机械的心,我们忘记了思考,忘记了内心最原始最真实的想法,说出来的话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目送寂寞读后感篇十一
不知从何时起,心中有了一份对诗歌的向往。于是,带着一种青少年特有的痴狂,遂封堵起了这“零碎的思想”。忽容置疑,作为些家底一个上学的读书女孩子,冰心是幸运的。从小舒适的家庭生活及长期受文学熏陶生活环境,使得繁星春水的字里眉间都流露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朴实的母爱,纯真的童趣以美妙的自然都化作了点点滴滴的诗词。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娇柔的造作,一切都从细微中透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母亲啊!着零碎的篇儿,你能看看么?”这些字,在以前,以隐藏在你的心里。”《繁星春水〉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描写母爱的,和悦的颜色,循循渐透,这些都让冰心一直以母亲为榜样。平凡的母爱让冰心感受到了人的确是“人生唯一可靠的避难所”。于是,对母爱的颂扬自然而然的就成了诗集的一大主旨。如果说,对母爱的赞美诗一种深重的流露,那么对童年的歌颂则是另一种心情的独白。毕竟,繁星纯水中的作品大都由冰心二十岁前写的。那时候,不能说已经完全脱离了儿时的梦想,一种新近萌发的对新生物的崇高于自信便在诗中潜滋暗长。让人读后对生民的柔弱或顽强都有一揽天余。于是,在真切中感受到了活力。“我从不称自己是诗人”,也许正是这一点,才使读者在尽情领略文学的乐趣时,有不拘谨的向让思想重新达到一个高度的原因之一吧!
目送寂寞读后感篇十二
寂寞是我们生活中无法避免的情感,无论是身处人群中还是独自一人,寂寞总是犹如一道无形的难题,不断挑战我们的心理承受力。然而,目送寂寞也成为了我们成长的一部分,通过与寂寞共舞,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并在这个过程中收获许多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学会与寂寞相处,才能真正地成长。
目送寂寞需要我们懂得欣赏寂寞的美,拥抱寂寞的存在。寂寞并非一种负面的情感,而是促使我们思考和自我反省的压力。正是在寂寞的陪伴下,我们能够自我思考,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发现自身的不足和可改进的方面。只有当我们学会与寂寞相处,才能真正地成长。
第三段:寻找自己的内心世界,忘却寂寞的困扰。
在寂寞的角落中,我们可以尝试去寻找自己的内心世界。阅读一本好书、听一首动听的音乐,或者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都可以让我们摆脱对寂寞的困扰。通过走入内心的深处,我们能够与寂寞共鸣,并逐渐找到对抗寂寞的力量。当我们能够与自己的内心进行对话,理解自己的需求和欲望时,寂寞会渐渐远离我们。
第四段:与他人分享,寂寞可以变得不那么可怕。
寂寞常常使我们陷入孤独的境地,感到无法呼吸,无法忍受。然而,当我们能够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时,寂寞会变得不那么可怕。与朋友聚会、与家人交流,或者加入志愿者组织,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都可以帮助我们缓解寂寞的困扰。在他人的陪伴中,我们能够找到温暖和力量,让寂寞不再那么无助和沉重。
第五段:目送寂寞,品味珍贵的独立成长之旅。
目送寂寞是一种独立成长的旅程。当我们能够在寂寞中坚守自己的内心,充实自己的内在世界,我们会发现寂寞并不是一种痛苦的感受,而是让我们更加坚定和自信的力量。通过目送寂寞,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品味独特的成长过程,同时也能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验,为他人带去安慰和鼓励。
总结:目送寂寞不仅仅是对寂寞的描述,更是一种心灵成长的过程。通过与寂寞相处、寻找内心世界、分享与他人,并最终品味独立成长,我们能够不断成长并收获更多的人生智慧。因此,让我们拥抱寂寞,勇敢地目送寂寞,让自己的生命因此而更加充实、丰盛。
目送寂寞读后感篇十三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渐黄,圃圆花香,一声玉笛却吹落梅花,一曲折柳仍泛起孤情。
修指轻拨,暗云涌动,悠悠苍天,此人何哉?双袖挥舞,珠玉落盘,乌啼水荡,杜咳川崩。凝华清之温泉,泣孤舟之嫠妇。既非洋洋,亦非浩浩,一声声,诉出的是万里春江载不尽的寂寥,两崖悬瀑冲不开的罹忧。
雨,散了。水随天去秋无际,柳连竹动月难圆。人闲桂花落,落得决然,落得干脆。无声地,仿似秋风悲画扇,恰如流水绕孤村。
弯腰,拾起一叶落红,是那么的馨香苦涩,那么的绚丽而黯淡。涩得沁人心脾,淡得催人断肠。微风,吹乱了三千青丝,吹没了荇泥轻印,吹起了似梦飞花,吹散了,旧日的足迹。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一朝得权在手,便把敕令来行。居庙堂之上,针砭时事,聚讼国法,纵不能一语揽狂澜,亦能献一己之力而正纲。
而今,只剩孤窗残烛,卷帷对月空长叹,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至人的寂寞。
于是,灯光稀释的道上不再有我游荡的心,它已蛰伏在记忆的一隅,以一双局外人的视角,平静的看这一幕幕无语的话剧。
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
是将悠然啸于南山,采菊东篱,还是吟诗做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的自嘲?
或许,殊途同归,空余两轮日月,往来如梭。
目送寂寞读后感篇十四
读了《丛飞的事迹》,我特别感动,这篇文章主要写丛飞所做的所有好事。他多次在山区举办慈善义演,为失学儿童筹集学费,好让他们上学。就连自己患了严重的胃癌,需要许多钱治疗的时候,也没停止过给贫困灾区的儿童捐款。
丛飞的行为令我认为他十分有爱心,在他患有胃癌,需要钱,生命有危险的时候还会捐助很多钱给灾区儿童。他还收养了那么多的孤儿。在他知道自己的病情恶化后又勇敢地捐出了自己的眼角膜,好让失明的孩子重新恢复光明,看到美好的世界。
“在山区里,我看到那些孩子穿不上衣,吃不上饭,我心里就特别难受,而当我听到那些孩子有书读的时候我就特别高兴。”丛飞说的这句话一定感动了许多人,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丛飞的爱心是那么执着,他多么希望人们能够快乐的生活,他期盼贫苦的孩子们有书读,让社会上多几个有文化、懂知识的人。
丛飞资助的孩子达到178人,他也是一位普通的人,但他就可以这么有爱心,帮助这么多的孩子,让他们幸福成长。
我希望大家向丛飞学习,学习他关注贫困孩子们的生活,学习他无私奉献的精神。
有这样一个故事,讲得是一位病人的人生经历,你肯定会问我:“一名病人有什么好说的”。其实,他的名字叫丛飞,他也是一名普通的歌手,还是一名“爱心大使”。丛飞同志演出的出场费最高达到xx―xx元,本来丛飞可以和其他歌手一样,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但是,丛飞却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在丛飞五十几平方米的家里,没有任何值钱的家当,衣柜里的衣服都是三、五十元的便宜货,最值钱的只有一台19寸的黑白电视机。为了给17xx―xx“孩子”缴上学费以及资助几十名残疾人和孤儿,丛飞入不敷出,他只能马不停蹄地靠演出来支付这些费用。今年四月,丛飞因过度疲劳患上了绝症,他各地的`“儿女们”都鼓励丛飞要好好的战胜病魔,他的感人事迹也随即被报道出来。一位给丛飞捐款的小伙子说:“丛飞用爱心感动了我们,我们也要用爱心来温暖丛飞”。这就是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深圳市优秀青年丛飞的感人事迹。
奉献,不是痛苦,不是丧失,不是剥夺,而是爱心的流露,善意的升华,美德的弘扬。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我们一起唱响奉献者之歌,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吧!因为,生命因奉献而精彩!
目送寂寞读后感篇十五
寒假里,我回到老家,乡音虽未改,但故友已不在,连本用来打发时间的手机也用不起来。百般无聊之下,只能取出这本名为“寂寞圣哲”的书来消磨这点滴时光。
书的封面为绿色,下面却是灰色,让人有种穿越古今、一望千年之感。心中的烦躁化为一种宁静。原本以为这种书肯定晦涩难懂,估计只能静读两章。可是细细一读后才发现,作者的语言朴实而又精彩,而且对书中人物进行了客观而又全面地分析,并没有像以前读的那些书一样,一味的赞叹或一味地批评某人。他带着我领略了老庄的风采,孔孟的儒道,墨子的兼爱非攻,以及才华横溢的屈原,让我这颗寂寞无聊的心和圣人来了一次远隔千年的呼应,让我在寂寞中充实自己,远离喧嚣,洗涤心灵。
下面来看看作者眼中的圣人。首先是老子,老子在一些动画中给人的印象就是“脑袋大,皱纹多”的一个看似仙风道骨的老头,所以作者在开头就唤醒了我们的记忆:"他硕大的头颅内究竟包含着多少人生智慧,他额际密密的皱纹中不知隐藏着多少阴谋与陷阱。”前一句我看懂了,老子肯定是个有智慧的人,但是后一句提起了我的神,一位圣人怎会有阴谋和陷阱?这使我对下面的内容来了兴趣。原来啊,老子是一位史官,他在那阴冷的书馆里读着一些令人心痛的文献,当他走出收藏室,他已洞穿了人生的厚壁,看看这现世人间,已经混乱无道,正如历史书中那么糟糕,于是他决定离我们而去,走之前便留下了传诵至今的《道德经》,一种看透红尘,无为而治的思想便跃然纸上。一些人对这种思想大骂不已,可是他们却可曾想过,一个已看透这颠倒的世界的人,能够想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已经不错,正如书中所说:“与其批评老子提倡一种不健康的人生哲学,不如批判老子所描述的那种不健康的生存环境与文化传统。”
再说说大家更为熟悉的孔子。开篇作者又用孔子的头来打趣孔子:“生而迂顶”,让我不禁怀疑是否古今圣人的脑袋都异于常人。这当然是玩笑之语,但孔子的影响不可谓不深,我们的国家在他的儒道下前进了两千多年。虽然如此,但孔子在当时是很不得意的。他的时代,混乱不已;他的思想,君主们看看也只是笑笑不语;他虽然有众多学生,可最终走的走,散的散。但是他正是一个在寂寞中努力实现主张的痴人,一生舟车劳顿,为扞卫心中的礼义奔走在诸侯国之间,也正是如此,才区别了圣人和凡夫俗子。
看完了令人生畏的老子,一生壮志难酬的孔子,不如再聊聊作者笔下豪情四溢,虽勇猛却常怀仁慈的游侠墨子。看过《秦时明月―诸子百家》的人都见识过墨家的机关术的厉害,墨子好似一位独行侠,腰中怀短剑,眼中充满坚毅。作者说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剑侠,而且是最伟大的剑侠。你可曾想过,一个精通机械,武艺高强的人会拿起手中的武器,为黎民而战,不,也不是战,仅是防守;你可曾想过,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会徒步行走几天,为的只是心中的爱。墨家有儒家的仁,却拥有儒家没有的勇;他有堪比法家的武器,但法家的武器是指向人民,而墨家的武器是保卫人民。真可谓仁勇兼有。即便如此,墨家也只是红遍一时,这又是为何呢?因为他们一味强调守,却没发现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古代的圣人,他们所倡导的思想,有其先进的锋芒,也有黯淡的阴影,我们应该从其身上学习到优点,也要完善自身的不足,人生乃是一场寂寞的修炼,我们应该在寂寞中充实自我,寂寞使人美丽,圣人在寂寞中成圣。从以上的圣人的经历来看,作者所倡导的乃是一种寂寞宁静的心境,一棵树、一个月的高尚心境,在喧嚣中变得宁静,在寂寞中寻找精彩。
目送寂寞读后感篇十六
这是一个向读者介绍先秦诸子百家的不同视角。通过这本书,看到的是作者对先秦圣哲们的立体感知,是一种不失满腔热情,却如白描画细细勾勒的细腻感。
圣哲们自然是寂寞的。如果不寂寞,老子怎会出关而去,一去杳然?庄子怎会与同一时期的孟子擦肩而过?孔子又怎会在长年累月的游说中奔波?寂寞,他们却甘之如饴。没有寂寞,怎会有他们世纪性的哀叹,没有寂寞,他们怎会传下给千秋万代的警示?当数千年后的我们脑海中想象他们的形象时,出现的是一位位极具风骨的翩然智者。他们在自己的思想领域中构建自己的“存在”,在梦中寻找着自己的家园。用作者的话说,他们是一意孤行,这一意孤行中充满的却是光明磊落,坦坦荡荡。
寂寞,也许是偶然的心境,也许是一段时期的心态。然而圣哲们的寂寞耐人寻味。他们是因自己的思想而寂寞,也因自己的思想而精神富有。他们的尊严带他们走上寂寞之旅,在漫漫人生路上寻求着自己所向往的哲学。“没有道德感的人是没有道德痛苦的,没有良好的文化熏陶的人往往也就没有文化负担。当然,受过文化熏陶的人中也有不少人更没有文化负担。”
他们有这种负担,像牢牢的人生枷锁一般。
老子背负着看透历史的痛。“在我走进血红的夕阳之前,我留下这五千言的零乱缄言,在世纪的废墟中如散落的弹子,愿你们仔细收捡。当一切都已堕落,一切都已不可为,你们就去玩弹子。”老子是哲学家,是在预言着人性倒退的路上前进。在这颠倒的世界与哲学里,孤独的他负担的是历史的痛楚。他走了,似乎是脱离世俗了,《道德经》作为他留给后人的精神寄托。
孔子背负着救世的责任感。“孔子正是这样的一位痴人。痴人往往缺乏现实感。他的精神就常常脱逸出现实的背景,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追寻着万物逝去的方向。是的,他一生都在追寻,他周游列国,颠颠簸簸,既是在找人,找一个能实施他主张的人,更是在找过去的影子,找东周昔日的文明昌盛。”孔子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他的儒家思想传承到现在千百年,他的着作《春秋》万古流传。但他何尝不寂寞?十四年,他驾着马车,先后周游七个诸侯国,像是黑暗王国里的残烛,愿意将自己的最后一点光亮奉献出来。可是他找不到一个接受他思想的“明君”,火光最后跳跃了几下,融入黑暗。
庄子背负着永恒的乡愁。“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文化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都在大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庄子是先秦一位独特的圣哲,他不看重君王权势、政治理论,他宁愿做一只楚国水田“曳尾于涂中”的乌龟。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把整个世界看得一清二楚。永恒的乡愁,只为追寻这位哲学家梦中的家园。
圣哲们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文化负担而更加寂寞,而因为更加寂寞,他们身上的负担也就重一些。可他们并不因此忧愁,甚至可以说,他们其实都在追寻幸福。这样的幸福来自于常人之上的眼界和他们致毕生精力于其中的文化底蕴。他们深古久远的哀叹,是自身价值的富足。他们有这样的负担,也就有了传承他们思想的行行箴言。圣哲们的负担是一种美丽的负担。
我认为,文化负担,也就需要负担寂寞。学会负担寂寞,是对自己的一种切身感悟,是静下心来倾听自己的思想,是在自己的世界中规划自己的蓝图。
负担寂寞,沉浸于寂寞,自得于寂。
目送寂寞读后感篇十七
从这个题目看,你们应该会想,朱丽叶很寂寞吧。可我告诉你们其实她很幸福。
朱丽叶和好朋友思睫差不多如同姐妹,但总是之间产生了一点误会,然后友谊离朱丽叶远去了,后来朱丽叶的好朋友原谅了她。有一次,朱丽叶整理房间时看到了一个上锁的箱子,里面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女,2月3日,感谢好心人收养。后来朱丽叶从父母口中知道自己不是他们的亲身女儿,朱丽叶知道了很伤心。后来有个叔叔来找他,爸爸妈妈就好奇的问。爸妈告诉她:“你是那个奇怪叔叔的孩子。”朱丽叶仔细看了看那位叔叔,的确和她的样子很像,后来,朱丽叶从她的亲身父亲口中知道了关于他的身世。从此,朱丽叶既有了亲身父亲给她的.爱,还有养父母给她的爱。
所以说朱丽叶很幸福。
看了这本书之后,我觉得人身总会有一些挫折和不高兴的事,但只要你坚强的面对,就会幸福l快乐的。
从中我知道了要珍惜和好朋友之间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