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望月有感读后感(模板13篇)
读后感是读者对作品价值、内涵和艺术魅力的感悟与反思,是思想感情的倾诉与展示。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读后感需要具备哪些关键要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望月有感读后感篇一
诗歌在首联叙述了自己一家经乱后,祖业荡然一空、兄弟天各一方的悲剧。接下来诗人又将视野由一己扩展到整个中唐社会,在颔联绘出了一幅**中的流民图:干戈之后,农村凋弊,田园荒芜,为避乱兵劫戮,无数人家流亡道中,骨肉分离。后两联转入抒情,颈联巧作比喻,抒写兄弟离散的凄凉与悲哀:古人常以“雁行”喻兄弟有序,而今自己却为离群千里的孤雁;古人常以“同根”喻兄弟关系,而今大家却如秋蓬般漂泊异乡。尾联借助天上的明月,把分离五处的亲人紧紧联系在一起。月圆是团圆的象征,诗人以“共看明月”传达出彼此的思念之情,又寄寓了早日团圆的希冀,故杨逢春评道:“末二折到望月,语总摄,笔有余情。”(《唐诗绎》)。
望月有感读后感篇二
朝代:唐代。
原文: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译文】。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家业在灾年中荡然一空,兄弟分散各自你西我东。
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骨肉逃散在异乡道路中。
吊影伤情好像离群孤雁,漂泊无踪如断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都该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小编赏析: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约作于公元7(唐德宗贞元十五年)秋天。其时诗人到符离(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公元799年(贞元十五年)春,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望月有感读后感篇三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
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寄上浮梁大兄、
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
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1、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2、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3、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幼文,贞元十四、五年间任饶州浮梁(今江西)主簿。
4、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5、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6、符离:在今安徽省宿州市。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7、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白氏祖居曾在此。
8、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
9、羁旅:犹漂泊。
10、寥落:冷落。
11、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
12、根:喻兄弟。
13、吊影:对影自怜,身边没有亲人,独对着自己的身影感伤。
14、千里雁:指离群之雁,孤独的雁。
15、九秋蓬:秋天蓬草脱离本根随风飞转,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
16、九秋:秋天。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
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
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
各自在一处。
便随性写成一首来记录感想,
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
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
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
兄弟漂泊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
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
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
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约作于公元799年(唐德宗贞元十五年)秋天。其时诗人到符离(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公元799年(贞元十五年)春,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望月有感读后感篇四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象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望月有感读后感篇五
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时难,即指题目中所说的“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到白居易和产业,经过这场战乱已荡然无存,骨肉兄弟们为了生计也不得不背井离乡、各奔东西。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写战乱结束后的凄凉景象。战乱纷争终于结束了,然而,田地荒芜,杂草丛生,骨肉亲人仍流离失所,漂泊者相望于道。这两联以作者的亲身经历,描写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历来,战争带给人民的都是无穷无尽的灾难,亲人们有家不能回,战争一起,田地、产业个部付诸东流,劳命伤则一,所有的不幸都得由人民来承担,兴、亡,最苦的都是百姓。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望月有感读后感篇六
原文: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
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寄上浮梁大兄、
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
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释:
1、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2、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3、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幼文,贞元十四、五年间任饶州浮梁(今江西)主簿。
4、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5、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6、符离:在今安徽省宿州市。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7、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白氏祖居曾在此。
8、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
9、羁旅:犹漂泊。
10、寥落:冷落。
11、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
12、根:喻兄弟。
13、吊影:对影自怜,身边没有亲人,独对着自己的身影感伤。
14、千里雁:指离群之雁,孤独的雁。
15、九秋蓬:秋天蓬草脱离本根随风飞转,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
16、九秋:秋天。
翻译: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
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
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
各自在一处。
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
便随性写成一首来记录感想,
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
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
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
兄弟漂泊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
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
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
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赏析: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约作于公元799年(唐德宗贞元十五年)秋天。其时诗人到符离(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公元799年(贞元十五年)春,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望月有感读后感篇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假期。
午时间隙,桌上一本诗集,引人入胜。随手翻开书页,便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这是一首由望月怀念远方亲人的诗,一轮皎洁的明月在宽阔无比的的海上徐徐升起,只身在异乡,此时此景最容易勾起对远方亲人的念想。唯一相连的是一轮明月,将天各一方的`人串在一起。
想起远方的亲人,她在干嘛呢?生活是否安好?家务是否繁重?她是否也会想起我?诸多疑问在诗人的脑海里萌生,不像现在通讯手段那么发达,一个电话,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不像现在交通那么方便,一张机票,就能抵达相聚千里的老家。
所以有情的人总是怨恨漫漫长夜,一整夜会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灭掉烛光,透窗而入的月光充满整个屋内,走出去,欣赏那盈盈月光,来消解心中的思念,却又觉得身上的衣服单薄,露珠沾在身上,有些凉,更有些冷。
高空皓月,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地上仿佛披了一层银霜,很美,想手捧月光,送给远方的亲人,却只能是空想而已。哎,还不如回屋睡觉,因为梦里还可能有会面的时光。
感想:意境清幽,情如月般的柔美,琴音瑟瑟,余音袅袅,回味无穷。
【知识扩展】。
(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
(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
望月有感读后感篇八
这是一首抒情诗,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秋天。其时诗人到符离(安徽宿县),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诗以白描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每个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言辞清丽,不加雕饰,句句扣紧主题,意蕴精深,情韵动人。
望月有感读后感篇九
读月,望月自古以来,许多诗人都借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对世人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感叹;对亲人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祝愿;对朋友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思念。失意时可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孤单时一个人“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欢聚时看到“月上柳上头,人约黄昏后”。
似乎在每个人心里,月亮都是一个特殊的符号,寄托了人们内心无限的情感。喜欢读月,更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望月。因为在我心中月亮是天地之间一面明亮的镜子。夜越黑,她就越亮,不惧烟火的熏染,也不怕灰尘的玷污。更重要的是,这面镜子能映照出我们白天看不到的内心深处的那块心田。在记忆当中,每到晚上睡觉之前,我总会到屋外抬头望一下月亮,尤其是在学校的晚上。而每次看到月亮,我总是会想起在外打工的爸爸,有时甚至还会禁不住流下眼泪。冥冥之中爸爸的面容便会若隐若现地在月亮上冲着我微笑。看着这“微笑”,我却感到很伤心,因为我知道他一个人在外拼搏不容易,没有妈妈的陪伴,没有奶奶的呵护,也没有女儿的欢声笑语。
我想此时他也一定在那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城市,站在空旷的工地上,迎着风,望着这轮明月,掂念着家里的每一个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亮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出来,却夜夜不同,有时特别圆,而有时却亏得那么遗憾!春节是一家团圆的日子,爸爸每年春节匆匆回家的那几天,也是我一年中最期盼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我多想用相机把幸福定格在那一瞬间。因为从小到大,我没有和爸爸合过一张影,更不用说一张完整的全家福了。可每每都沉浸在幸福里,当爸爸又要匆匆的离去时,才猛然想起。
于是一年一年的相见却也成了一年又一年的遗憾。“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古往今来,月亮不知陪伴了多少人?领略了多少世事沧桑?又目睹了多少悲欢离合?而依然是那么明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在变化中保持着某种永恒。每次见到爸爸,变的是他日渐的苍老的面容,不变的是他的微笑,这微笑蕴含的或是鼓励,或是欣慰,或是幸福。我知道那是对女儿,对妈妈,对全家一种永恒的情怀。
望月有感读后感篇十
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赏析《望月怀远》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及妻子而写的。
古人对月,有着深厚的感情,联想非常丰富。望月怀人,常常成为古诗词中的题材,但像张九龄写得如此幽清淡远,深情绵邈,却不多见。诗是通过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二句寄景抒情,出句写景,对句由景入情。诗人用朴实而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画面:一轮皎月从东海那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正因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就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他设想,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诗中人不说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诗寄托的深远。诗着一“生”字,极为生动,这同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字,有着同工异曲之妙。“天涯共此时”句,是从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化出的。这两句,由海上、明月、天涯构成雄浑阔大的意境。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诗人巧妙地把写景和抒情融合起来。写出彼此共对皓月之境,又蕴含怀远之情,也留下联想和想象的空间。首联擒题,以下诸句便由此生发开去。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二句,是说多情人怨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这是对诗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现实,由望月而转身就寝的`矛盾心情的表述。这里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连锁动作过程,也包含着有情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这一声“怨遥夜”,包孕着多么深沉的感情!
按律诗的要求,颔联应是工整的对偶,但此诗却采用流水对的格式,这固然说明唐代初期律诗尚无严格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仍保存着古诗的风貌,另方面此联采用流水对的形式,跟首联在内容上就显得更为密切,蝉联而下,自然流动,给人一种气韵纯厚之感。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二句,写诗中人因遥思远人,彻夜相思,灭烛之后,尤觉月华光满可爱,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独自对月仰望凝思,不知过了多久,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方觉醒过来。这是一个因相思所苦的非痴即呆的形象。这一联貌似写赏月,实则寓写怀远幽思。月的清辉,最易引入相思,诗人神思飞跃,幻想月光能成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身可与之相依为伴。诗人多想让这种幻想成为现实!所以“灭烛”,正是为了追随月光;“披衣”,则是为了同月华多停留些时刻,此中情景,甚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意。诗写出月光的可爱,也写出诗人寄意的深远。这联属对工整,顿挫有致。句中的“怜”和“觉”两个动词用得好,使诗中人对远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达,这是一种因望月而怀人,又因怀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写法,它勾勒出一个烛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单思苦,望月怀远的幽清意境。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二句。写因思念远人不得相见,故面对月华情不自禁地产生把月赠送远人的想法。晋人陆机拟古诗《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句,诗中的“不堪盈手赠”即由此化出。随之而来便产生寻梦之想。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诗便在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
《望月怀远》是月夜怀人之作,情深意永,细腻入微。全诗以“望”、“怀”着眼,把“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所以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把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写得那么沉着,把月写得美丽。望月念远,相思难眠,梦中相逢,都是人世间常有的情景,诗人娓娓道来,亲切感人。《增定评注唐诗正声》引郭云:“清浑不著,又不佻薄,较杜审言《望月》更有余味。”《唐诗刊选脉会通评林》云:“通篇全以骨力胜,即‘灭烛’、‘光满’四字,正是月之神。用一‘怜’字,便含下结意,可思不可言。”
这首诗表现的情意是沉着缠绵而不见感伤,语言是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这种风格对以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望月有感读后感篇十一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我们一家坐在阳台,吃着月饼,望着月亮,我的思绪飘得很远很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以明月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远方的游子,是多么怀念自己的家乡。在中秋这个团圆佳节里,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离乡万里,孑然一身,有谁能知道他们的心,恐怕也只有月亮了。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对于其它诗人来说,月亮身上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但这时的辛弃疾来说,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这是难得的欢乐。夏夜农村田园风光,一副悠闲宁静安祥欢乐的生活,恰恰与他们相反。
古人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之说,这给人们许多遐想,月亮上真得有广寒宫吗?有神月桂树吗?有月亮,这个神秘莫测的地方,不禁让人想去一探究竟。
十几年前,人们终于踏上了月球,可是眼前的景象让人大跌眼镜,只有小丘和灰尘,没有广寒宫,没有神月桂树,没有嫦娥、吴刚。人们把月球的尘土带回月球,发现用月球尘土当泥土种得庄稼长得格外快。人们现在已经将嫦娥四号与玉兔二号送上了月球背面,这又是一个伟大的成就。
月亮,给人无限的幻想,给人不同的情感。
望月有感读后感篇十二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言:“欲上青天揽明月”,”床前明月光”,“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等千古名句,自古以来,月亮仿佛就是身在异乡的人挂念家人和家乡的象征,也是因美而从古至今赞扬的对象,近几月望月,有感有想。
月亮皎洁而美丽,自古就令无数诗人着迷,尤其是中秋十五、十六的月亮,不但巨大无比,端庄圣洁,金黄的像一块巨大的黄油,仿佛一热就会融掉。月光照在水面上时,天上一月亮,水面一月亮,互相对应,令游人探手如水中,像抚摸这美丽的月光,往往是徘徊于此,一夜不宿,只为能多看看这令人魂牵梦绕,陌生却亲近的景色。
传说射日的后羿的妻子,美丽的嫦娥因渴求长生而进入冷清的月宫,从此夫妻不得相见,后羿还有人间的热闹供他快乐,而嫦娥有的只有后悔,痛苦罢了。如果可以的话,我想让二人重聚一回,令嫦娥回心转意,令后羿喜笑颜开。
“月是故乡明”,在外留学、奋斗的人们每到中秋便怀念亲人,这天本是该团圆的日子,可因为特殊情况而回不了那心心念念的家,只有月饼和赏月能稍安定思亲,思乡之情。
月亮是多么的大啊!圆啊!亮啊!我穷尽词也无法想出能与之配上的话,这朴素平凡的话是我能写得最好的了。但这无法阻止我对月亮的喜爱。
望月有感读后感篇十三
古人总是举头凝望柔情似水的月亮,埋头创作流芳百世的诗词,回头思念远在天边的恋人。
若是有月亮的晚上,我总喜欢站在阳台上,痴痴地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月初的时候,它像一小牙西瓜,慢慢的,待到十五的时候,它就成了一轮圆月。看着它是那么的高不可攀,神秘莫测,让人可望而不可及。可当你仔细看它时,又觉得它是那么的`柔和,慢慢地自己的心也被它融化了,平静了下来,心如止水。
想那月圆月缺,本是一种自然规律,可有多少文人都吟诵它,用月亮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就连现代人也说:“你问我爱你有多深,爱你有几分,月亮代表我的心”。每个夜晚的月亮都仿佛有一个故事,一些变幻的脸,一些被人遗忘的名字……什么是悲,什么是喜呢?人生只不过是像一轮月亮,有圆有缺,有失有得。
一年四季的月亮,在我的眼里是不一样的。春天的夜晚,坐在老家的院子里下,望着圆盘一样的月亮,好像看到嫦娥正在月宫里边舞边唱,玉兔在旁边伴舞,吴刚在不远处砍桂花树,那是多么美的场景啊!自己的心也随之静下来,便能听到各种植物生长的声音,让你感到生命旺盛的精力,觉得大自然是如此的神奇,如此的美妙。
每每望月,我都会想七“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古往今来,描写月亮的句子数不胜数,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