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李保国先进事迹材料心得体会范文(19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成长和不足之处。写心得体会时,要注重提出问题和反思的部分,以启发读者的思考。接下来是一些优秀作家的心得体会,希望能给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启发。
李保国先进事迹材料心得体会篇一
李保国是博士生导师,是大学教授,也是实干家,曾荣获国家多项荣誉奖项和称号,但他不骄不躁,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是党员的先锋模范,是我们学习的先进典型。
一要学他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大学毕业20后还能重新走入学校,只这一点就很值得敬佩。为人师者,他身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使命,唯有自己博学、专学,才能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在学期间,他带领学生研发的多项科学技术研究都获得了一些列奖项,巩固了学生的专业思想,坚定了他们"学农爱农"的决心和信心,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要学他求真务实,狠攻技术难题。李保国率专家团队,经过深入采样、实测土壤截面,提出了“挖沟修库”的新办法,并种植最省水、易管理的核桃树,使太行山140万亩荒山披绿,10万群众脱贫奔小康。其实,很多山区乡镇都存在产业发展滞后的难题,自然条件受限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只要找准突破口,有限的自然环境也能释放无限的发展动力。
三要学他弯下身子,深入基层。一年365天,超过200天都是在艰苦的农村度过。作为农学教授,深入基层实地调研是必修课,只有切实掌握第一手资料,科学研究成果才能惠及人民群众。同样,作为基层工作人员的我们,也需要经常走村入户,倾听民声,了解民情,领会民意,多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四要学他淡泊名利,摆正“三观”。李保国作为农学教授,荣获多项荣誉奖项,拥有遍地学子,但他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不骄不躁,依然苦心钻研,这种崇高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党的领导干部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头人,更是为群众服务的载体,只有摆正“价值观、事业观、政绩观”,才能在服务群众的道路上走的稳,走的远。
我们不可能人人成为李保国,但能学做“李保国”,学他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深入基层、淡泊名利,学他良好的党员形象和崇高的精神,学他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李保国先进事迹材料心得体会篇二
李保国同志是时代楷模,他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学习他对党忠诚,心系群众的政治品质;学习他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的拼搏精神;学习他淡薄名利,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我也是一名党员,工作中要时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干事冲在最前头,不怕苦不怕累,传播中华传统美德,淡薄物质财富,追求永远的精神财富。
学习弘扬李保国精神,就要学习他“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领导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用来为人民服务。领导干部要做人民的勤务员,时刻牢记民生疾苦。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领导干部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领导干部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
学习弘扬李保国精神,更好为人民服务,不仅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也要深入了解人民的思想和生活,及时掌握人民的需求。决策部署如果没有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有可能因为脱离实际而失败。任何时候,实践都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干苦干才能获得群众点赞。
学习弘扬李保国精神,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奋斗需要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做指引,需要有勇有谋、迎难而上。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千锤百炼,始终向前。如今面对改革发展重任,领导干部更应坚持奋斗、主动作为。
学习弘扬李保国精神,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坚强保证,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内在要求,是适应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发展的现实需要。领导干部理当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给予而不是索取、奉献而不图回报,应成为领导干部为民服务的标准。
当前,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都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领导干部更要以身作则、勇于担当,学习弘扬并自觉践行李保国精神,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活着干,死了算!”“我最骄傲的是,我变成了农民,千千万万个农民变成了我!”“不要总想着爬多高,要多想着根扎多深”。一句句话语朴实动人,一个个片段扣人心弦,一段段故事感人至深。影片结尾,身着红色冲锋衣的李保国大踏步走在前面,身后,不计其数的青年学子步履铿锵前赴后继,浑厚激昂的画外音恰到好处地响起:“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让人激情澎湃,热血沸腾!以前,听过李保国同志的事迹报告,那么多感人的故事,被他身边的人用朴实的语言传递出来,已经感受深刻,如今立体的画面呈现眼前,这位“太行山上新愚公”的伟岸形象和伟大情怀更加令观者动容,其情其景感人至深,直达肺腑。作为当代的英模人物,李保国最突出的事迹是科技扶贫,精准扶贫。电影是形象的艺术,如果只是从工作角度塑造李保国形象,就显得有些单薄。为此,影片还通过一些生动的细节彰显了知识分子的个性和情感:在参加会议时,他因为领导讲的空话拂袖而去,当农民面临危机时,他又能放下所谓的面子,亦屈亦伸而不失风骨;贤惠的妻子为缓解丈夫的压力,邀请他跳舞,他却因走神而掉下戏台;他想为妻子过个惊喜的生日,不料却记错了日子。这些小细节小浪漫为影片增添了不少亮点,使得电影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立体式多角度地诠释了真实的李保国形象。
一件事,一辈子,心系太行山,魂归太行山,只求默默无闻地坚持做好本职工作,这一坚持就是三十五年。这对平凡岗位上工作的我和我们,是一种鞭策,更是一种号召,扪心自问,不正是差的这份担当、坚忍和大爱吗?观影后深思,如此,才能找到学习李保国精神的方向,才会脱离思想的困惑,迈出坚实的步伐。
李保国先进事迹材料心得体会篇三
为学习李保国精神,我们单位组织党员干部观看了此影片。我们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看完了电影,内心汹涌澎湃,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一名普通教授。他说,“这辈子最过瘾的一件事是把自己变成了农民,还有一件事,就是把农民变成了我”。这话说得铿锵有力,充满自信、快乐和满足。作为一名党员,他不忘初心、不移其志、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忘我工作,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的精神品格,他是拓展深化“太行山道路”的优秀带头人,做出了许多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实绩,用生命践行了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践行了自己的入党誓言。他35年如一日情系太行,把课堂搬进山沟,把实验室放在果园,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他见不得百姓受穷,一头扎进穷山沟,10多万农民因他而脱贫,被誉为“太行新愚公”。年仅58岁的他因心脏病突发猝然离世,留给人们无尽的悲痛。
他“把自己变成了农民”。他是文化人,却始终保持着淳朴的农民本色,他脸色黝黑,穿着朴素,和农民一起开山、栽树,走家串户体察农民的困苦,给农民讲授种植技术,自掏科研经费给太行乡亲们力所能及的技术帮助,下乡指导不给农民添负担,从来都不要一分钱,一双沾满泥巴的运动鞋穿在脚上,他被人们亲切地呼为“农民教授”。
他“把农民变成了我”。那么多太行山村先后富裕了,靠什么,一句话,靠他培养的数不清的种植土专家。这么说一点不过分。
他作为一个病患者,不遵医嘱,心系扶贫,以“活着干,死了算”的气魄拼命工作,带动了家属,带动了学生。
观看完电影,大家热泪盈眶。哀思之后,我们更应该化悲痛为力量,争做李保国式党员干部,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学习他甘于奉献、不为名利的精神追求,传承他待百姓似亲人的为民情怀,弘扬他让荒山披绿、穷岭生金的责任担当。李保国同志既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也是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榜样。李保国虽然走了,但他的精神不会走,他的事业不会走,燕赵大地一定会涌现出千千万万个李保国,汇聚起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磅礴力量。
李保国同志是时代楷模,他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学习他对党忠诚,心系群众的政治品质;学习他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的拼搏精神;学习他淡薄名利,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我也是一名党员,工作中要时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干事冲在最前头,不怕苦不怕累,传播中华传统美德,淡薄物质财富,追求永远的精神财富。
李保国先进事迹材料心得体会篇四
为学习李保国精神,我们单位组织党员干部观看了此影片。我们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看完了电影,内心汹涌澎湃,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一名普通教授。他说,“这辈子最过瘾的一件事是把自己变成了农民,还有一件事,就是把农民变成了我”。这话说得铿锵有力,充满自信、快乐和满足。作为一名党员,他不忘初心、不移其志、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忘我工作,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的精神品格,他是拓展深化“太行山道路”的优秀带头人,做出了许多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实绩,用生命践行了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践行了自己的入党誓言。他35年如一日情系太行,把课堂搬进山沟,把实验室放在果园,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他见不得百姓受穷,一头扎进穷山沟,10多万农民因他而脱贫,被誉为“太行新愚公”。年仅58岁的他因心脏病突发猝然离世,留给人们无尽的悲痛。
他“把自己变成了农民”。他是文化人,却始终保持着淳朴的农民本色,他脸色黝黑,穿着朴素,和农民一起开山、栽树,走家串户体察农民的困苦,给农民讲授种植技术,自掏科研经费给太行乡亲们力所能及的技术帮助,下乡指导不给农民添负担,从来都不要一分钱,一双沾满泥巴的运动鞋穿在脚上,他被人们亲切地呼为“农民教授”。
他“把农民变成了我”。那么多太行山村先后富裕了,靠什么,一句话,靠他培养的数不清的种植土专家。这么说一点不过分。
他作为一个病患者,不遵医嘱,心系扶贫,以“活着干,死了算”的气魄拼命工作,带动了家属,带动了学生。
观看完电影,大家热泪盈眶。哀思之后,我们更应该化悲痛为力量,争做李保国式党员干部,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学习他甘于奉献、不为名利的精神追求,传承他待百姓似亲人的为民情怀,弘扬他让荒山披绿、穷岭生金的责任担当。李保国同志既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也是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榜样。李保国虽然走了,但他的精神不会走,他的事业不会走,燕赵大地一定会涌现出千千万万个李保国,汇聚起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磅礴力量。
李保国先进事迹材料心得体会篇五
5月19日上午,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会议召开,集中收听收看了《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现场直播。
报告会上李保国同志的家人、同事、学生分别以《太行新愚公》《我见不得老百姓穷》《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我们的严师慈父》《我和保国的三个家》《扎根基层扎根人民的楷模》为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回顾了他在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再现了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情景。在坐的每一位党员干部都怀着沉痛的`心情观看了报告会。
县委副书记、县长李为军指出,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使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思想上接受了一次精神洗礼,心灵上受到了一次强烈震撼,精神上得到了再一次的升华。要把李保国精神学习好,在全县上下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为幸福美丽新正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要学习李保国同志对党忠诚、心系人民的政治品质,学习他艰苦奋斗、勇攀科技高峰的拼搏精神,学习他无私奉献、责任担当的价值追求,学习他朴实无华、大道至简的务实作风,学习他改革创新、改革突破的创新精神。李保国足迹遍布我省太行山所有山区县,他喜欢的不仅仅是太行山,他喜欢的是人民,是让山区老百姓尽快脱贫致富。他喜欢的是自己的事业,是把山区脱贫致富融入到自己的事业中,把事业与人民生活融为一体,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千方百计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
李为军强调,全县党员干部要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章,争做优秀共产党员。要夙兴夜寐,打好发展攻坚战。要以李保国'活着干,死了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对照任务目标再接再励,狠抓落实,实实在在干工作,用力用力再用力,确保各项工作任务高标准完成。要勇于创新,在各自领域争取新的成绩。创新无处不在,我们与先进地区如火如荼的创新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要完成攻坚战的任务目标,没有创新我们无路可走,各级各部门要把学习李保国改革创新、改革突破的创新精神落实在具体工作中,不断创新理论思想,创新方式方法,创新工作举措,盯死项目,死盯工作,动脑筋、想办法,自我加压,主动而为,全面完成'百日攻坚'各项任务目标,使正定各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要根植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实现十三五目标。要学习李保国心系群众,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的政治品质,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真正需要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和群众结合在一次,把自己变成老百姓,又高于老百姓,领着老百姓干,殚精竭虑,激情奉献,奋发有为,积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李保国先进事迹材料心得体会篇六
5月19日,电视直播了关于李保国同志的先进事迹报告会。通过李保国同志生前的同事、帮扶村代表、学生、家人等声泪俱下的讲述,李保国同志的事迹,感人至深,但是真正给笔者以震撼的是他生前说的三句话。
第一句是“我像个农民,农民才能像我”。一个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应该算是高级知识分子了,他能说出这句话,说明他是一个真正的了解农民、了解农村的人,没有把自己放到群众之上。我们现在经常提到要“接地气”、下基层等等,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真正的接地气,不是到下面走马观花的看一圈就能做到的,真正的接地气是把自己同群众放到同一台面上去了解农民、农村。这一点,李保国同志真正做到了。
第三句是“不为名来、不为利去”。这是李保国同志帮扶的村的支部书记,在腊月二十六,给他元买年货时,李保国同志说的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我们追求富足安逸的生活,这没有什么错,毕竟我们不能饿着肚子谈理想吧。但是,我们又不能不说,正是这些不为名来、不为利去的人,才真正撑起了我们民族的脊梁,才是我们实现国富民强的“中国梦”的基石。
李保国先进事迹材料心得体会篇七
会议记录材料一:
李保国,男,46岁,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李保国深知,为人师者,“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一缸”。他大学毕业20年后,为了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毅然放下教授的架子去读博士。他坚持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他主持的科研项目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分别获得了国家、林业部、河北省的一系列奖项,如他主持的“太行山石质山地爆破整地造林技术”获原林业部“国家七五重大攻关成果荣誉奖”,“太行山高效益绿化配套技术研究”获原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太行山低山片麻岩区‘聚续’生态农业工程技术”中心试点的前南峪村获得“全球生态环境建设五百佳”提名奖,并获得“河北省山区创业二等奖”,“优质无公害红富士苹果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保国每年在艰苦的农村工作超过200天。他带领学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第一时间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邢台县桨水试区,他们把一个穷山沟变成了花果山,成为太行山区最绿的地方,荣获联合国全球环境500佳提名奖。在内丘县富岗村,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运用到苹果生产中,生产出的优质苹果被评为a级绿色食品,创出了国内著名的“富岗”苹果品牌,在99昆明世博会上获得银奖,极品果卖到100元一个。大量的实践,使学生看到了学农也会大有作为;在与基层群众的接触中,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可喜变化,巩固了专业思想,坚定了“学农爱农”的决心和信心。
长期的科研工作,大量的科研成果,丰富的实践经验,使李保国最了解学科的前沿、农村的需要、果农的期盼。他及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把生产一线的信息作为自己调整教学内容的信号,更新教材,更新讲授内容。他先后主讲了《高级经济林栽培专题》等9门课程,每年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主持完成了《北方经济林栽培学总论》等9部教材的编写,在全国性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教学研究成果先后获省级二等奖一项、校级一等奖二项。他的进取精神激励着学生。他教的.毕业班,25%的学生考上硕士研究生,他带的硕士研究生,70%考上了博士研究生。
李保国讲:“我自己就是农民出身,农民的孩子上学不容易”。他自己出钱为贫困学生交学费。他主动和学习后进学生交朋友,使他们努力上进,完成学业。别人不愿意上的课他去上,别人不愿意管的班他去管,别人认为是“刺儿头”的学生,在他的帮助下,不仅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而且和他结下了深厚友谊。一些毕业十几年的学生,有了困难他仍然一如既往给予帮助。
他曾荣获“全国振华扶贫奖”,“全国科技兴村先进个人”;先后6次被授予“河北省山区开发先进个人”,两次被评为“河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还荣获河北省“特等劳模”,保定市“劳动模范”,“保定市教育系统红旗手”,“保定市生产建设红旗手”,和“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先进个人”等荣誉和称号。
会议记录材料二:
曾有作家主动提出为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立传,却遭到拒绝。“不想出名,也没有时间,有时间还不如多走访几户农民。”李保国如是回答。
只是这一次,李保国再也无法拒绝。6月12日,距离李保国心脏病突发猝然离世63天,北京,人民大会堂,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会上,“李保国”这个名字浸润着感情,从每个讲述者口中一次次说出。
“他亲自帮扶十几个驻村工作组开展工作,总是无偿为农户、企业提供技术指导。”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饶桂生清楚记得,曾有记者问李保国,“你有这么好的技术,整日奔波在外,每年至少有上百万元的收入吧?”李保国回答说,“不为钱来不为利往,一个心眼为百姓,农民才信你、才听你”。
岂止是不拿工资、不持股份,“岗底的穷帽子,是李老师帮我们摘掉的,村民的好日子,是李老师用命换来的!”“硬汉”杨双牛哽咽着,深情回忆:1996年8月,河北省内丘县岗底村连降暴雨,山洪暴发,洪水冲毁了村里200多亩保命田,山上果树损失严重。村民们都觉得“日子没法过了”。忙乱中,刚赶到村里救灾的李保国递给担任村支书的杨双牛一张纸条:“需要果树管理技术,我可以帮忙。李保国。”
就这样,李保国带着行李扎进了岗底村。岗底村的苹果原来不套袋,卖不上价钱。李保国教果农套袋,有的人说:“苹果不见光、不透风,还能长吗?”李保国花钱买来苹果袋,让果农白用,他对果农说:“赚了是你们的,赔了算我的。”秋天到了,苹果红了,套了袋的苹果细皮嫩肉,酸甜适口,一亩多卖了3000多元。如今,岗底村人均年收入31000元,100多户买了小轿车。
“李老师是我们的恩人,我不相信,我就是不相信,李老师竟然这样走了!”人民大会堂内,杨双牛声嘶力竭地喊着,那一刹那,他的眼泪一下涌了出来。
至今无法接受事实的还有李保国的妻子郭素萍。“保国,多想和你再去岗底看苹果,多想和你接着在车上聊绿岭核桃,多想咱家再吃一顿团圆饭,多想看到你再抱抱我们可爱的小孙子。保国,我想你!”
“我觉得我什么都满足,我就需要干点事,别的我都不需要,你不知道我在底下跑着有多享受。”“我这辈子最过瘾的是干了两件事,一件是把我变成农民,一件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李保国生前说的话,一句句被回忆起,人们为之动容。
“这是一次心灵洗礼。”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工作人员刘晓玉对报告会印象最深的是李保国的“三个家”:一个是永久的,在保定市河北农大家属院;一个是临时的,在平山葫芦峪、邢台前南峪等几个主要帮扶基地;一个是流动的,在他那辆越野车上,“李保国教授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带领10万多农民脱贫致富,他是新时代的楷模”。
走出人民大会堂,教育部工作人员王涛眼眶里仍泛着泪花。王涛感慨,一位大学教授竟然比“农民还农民”,心无旁骛地扎根农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今后会在工作中向李保国学习,努力成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
李保国走了,但他还“活”着,活在了太行山千千万万百姓的心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李保国先进事迹材料心得体会篇八
日前,对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同志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他指出,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35年如一日,李保国始终把党和人民的需要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的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创新了太行山板栗、苹果、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富岗”苹果、“绿岭”核桃等多个全国知名品牌,实现山区农民增收28.5亿元,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李保国用扎根山区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奉献的一生践行了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
奉献就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绝对忠诚。革命战争年代,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事业,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员冲锋在前、出生入死,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下,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人民群众的好日子。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面对太行山区“旱、薄、蚀、穷、低”的艰险面貌,李保国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先辈们流血都不怕,咱们流点汗算什么”,便全身心的投入到太行山区的开发研究中。起早贪黑、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山当餐桌地当炕,躺在地上吃干粮”,李保国带领团队用数年的时间创造了太行山低山片麻岩区“聚续”生态农业工程技术,使石质山地造林技术发生革命性变化,过往的8000亩荒山秃岭变成“太行山最绿的地方”,获得联合国“全球生态五百佳”提名。
奉献就是时时刻刻将人民群众的需要摆在第一位。作为一名教授,李保国坚持将科研课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群众最需要、最受益的选题上,“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深眼闷炮”控制爆破松土蓄水技术、隔坡沟状梯机械整地技术、太行山片麻岩区“蓄、集、整、改、排”防洪减灾工程技术、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技术、优质无公害草果栽培技术、绿色核桃配套栽培技术……只要是能够为群众带来福利,为地区发展带来效益的技术,他都义无反顾的埋头研究。李保国扎实苦干、奋发作为,用“滚石上山”的勇气攻下一座座贫困的城池,让他不仅成为了群众致富的带头人,更成为了群众幸福的引路人。
奉献就是至始至终将责任担当扛在肩上刻在心里。在李保国心里有一道永恒的数学题,农民=自己。他曾表示,这辈子干得最过瘾的事就是“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李保国深深地了解,仅仅自己或科研团队掌握技术是不够的,只有让广大群众都了解、熟悉、掌握,才能让野岭荒坡变成金山银库。办夜校、搞培训、出书籍、编口诀,李保国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手把手的为乡亲群众讲解新技术,使技术真真正正的刻进群众的心中,成为群众的拿手本领。35年来,李保国先后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推广36向实用技术,培训人员达9万余人(次),成为群众当之无愧的职业技能导师。
奉献还是低调做人、谦卑处世的生活态度。李保国始终把自己取得的成就归功于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的支持帮助,“是党和人民成就了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将能够参与党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的千秋伟业而感到自豪。在协助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路上,他始终秉持共产党员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的赤子之心,“记利当计天下利”,从不收百姓的一分钱,更不占企业的一份股,无怨无悔。
牢记党恩、对党忠诚;扎根群众,无私奉献。李保国的事迹告诉我们,一个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精神所激发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能够产生源源不断的进取动力,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心中的丰碑。请让奉献成为新时代最美的旋律,成为共产党员最可贵的品质!
李保国先进事迹材料心得体会篇九
李保国同志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杰出代表,是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脱贫攻坚的榜样,是太行山人民的好儿子,他用模范言行书写了一个党员的责任和担当,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奉献。以下本站小编为你带来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李保国,河北农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先进工作者、省管专家、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他自1981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要从事山区开发与经济林栽培技术推广工作。35年来,李保国扎根太行山区,立志做“太行新愚公”,把自己最好的论文和科研成果写在太行山上,镌刻在山区人民群众心中。他每年在山里“务农”的时间超过200天,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多个全国知名品牌,实现山区农民增收28.5亿元,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今年4月10日凌晨,58岁的李保国突发心脏病,不幸去世。
报告会上,李保国的妻子郭素萍,《河北日报》驻邢台记者站原站长刘秀礼,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河北农大林学院教师、李保国助理齐国辉,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李保国的学生陈利英,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李保国扶贫志愿队”总队长饶桂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满怀深情的向大家回顾了35年来,李保国同志在太行山区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讲述了他心系太行老区人民,呕心沥血,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帮助太行山区人民脱贫致富,把自己最好的论文写在太行山上的感人事迹。整场报告反响强烈,大家纷纷为李保国同志的感人事迹潸然泪下,深刻感受到了李保国同志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一生淡泊名利、扎根基层与人民结合的人格魅力,学习到了李保国同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生对党忠诚、坚定信念、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
4月28日下午,我校综合楼报告厅内座无虚席,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会在这里隆重举行。党委书记程庆会出席会议并发表了讲话。校长王志刚主持报告会。在校的校领导、全体教职工党员、部分学生党员,共1500余人眼含热泪听取了报告。此次报告会是我校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的一次重要活动,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报告会邀请了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高胜福,李保国团队重要成员齐国辉教授,邢台市林业局工程师、李保国的学生施丽丽,他们分别代表李保国生前服务的基地、同事、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回顾了与李保国一起工作、学习的点滴细节,展现了李保国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历程。报告会上还播放了专题片《魂系太行》,生动再现李保国的奋斗足迹和闪光历程。报告生动、真挚,感人肺腑,为全场观众上了一堂特殊的党课。很多人被李保国的感人事迹深深打动,禁不住潸然泪下,会场不时响起热烈掌声。
程庆会在讲话中对李保国同志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就我校下一步组织开展好向李保国同志学习活动提出明确要求。他指出,一要学习他心无旁骛、爱岗敬业的进取精神,做教书育人的好老师。他热爱教学工作,30多年来每年都超额完成教学任务。他注重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及时充实到教学中。他视学生为亲人,在这种手把手、肩并肩的实践教育中,许多学生在校期间就取得了科研成果。要学习他愿育学子成栋梁的教师情怀,用良好的道德风尚言传身教,教育、感染、培养学生,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授课水平,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二要学习他夙兴夜寐、朴实无华的高尚品格,立足岗位做奉献。他全身心投入工作,把群众的事、人民的事看的比生命还重要。他把时间献给老百姓,把生命献给老百姓。要学习他持之以恒、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儿,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拼命精神,“干事成事是我最大的享受”的实干担当作风,以“严”的精神、“实”的态度全身心投入工作,从本职工作做起,爱岗敬业、钻研业务、敢于担当、主动作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业绩。三要学习他情系山区、产业富民的责任担当,做“太行山精神”的传承践行者。30多年的扎根深山,他已经与千千万万的农民融为一体、成为一家。他以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科技和知识,让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他用生命谱写了深化拓展“太行山道路” 中最光辉的篇章。要牢记党的宗旨,自觉践行党的宗旨,继续弘扬“太行山精神”,循着李保国同志的足迹,发挥学校特色和优势,到农民中去,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带动和帮助更多的群众脱贫致富,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四要学习他对党忠诚、心系群众的政治品质,争做优秀共产党员。李保国同志是我们身边的先进典型,是全校党员 “两学一做”的标杆。作为他曾经学习生活工作过的地方,要先学一步,深学一层,不断把向李保国同志学习的活动引向深入。以李保国同志为榜样,深学、细照、笃行,深入查摆自身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思想境界、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深入思考自己应该如何施教、如何为政,如何干事、如何做人。始终对党忠诚、忠于使命,心系群众、勇于担当,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展现新作为,自觉把精力和智慧凝聚到学校改革发展上来。
校长王志刚着重就本次会议精神落实讲了意见。他说,要深入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的活动,把他的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要始终保持一颗进取之心、奉献之心、淡泊之心,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激情和锲而不舍的意志,用务实的作风创造一流的业绩,用实际行动争做一名好党员、好干部、好老师、好学生,在奉献社会、服务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实现自身价值,创造精彩人生。
9月21日下午,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暨湖南农业大学党委中心组(扩大)学习在大礼堂举行。全体在家校领导等参加会议。河北农业大学宣传部部长武宇清以《身边的李保国》为题,讲述了这位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的感人事迹。校党委书记周清明主持。
作为李保国的同事,武宇清讲述了李保国从一个学农爱农、积极进取的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山区综合治理专家,执着于太行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奋斗历程,感受他一心为民、不求名利,奉献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愚公精神”。
李保国,生前作为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知名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1981年,大学毕业留校的李保国报名参加了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的太行山综合开发研究;1996年,河北中南部发生特大洪水后,他又率先报名参加省科技救灾组;20xx年,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后,他积极为省委、省政府建言献策,在全省脱贫攻坚下乡干部培训大会上作首场报告,还帮扶十几个驻村工作组开展工作。他曾讲:“我这辈子最过瘾的是干了两件事,一个是把我变成农民,一个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他经常走进田间地头,用农民的语言讲解技术,手把手地传授技术,培养了一批“永久牌”的“技术把式”。他常说:“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他始终把“三尺讲台”和“田间地头”紧密结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及时充实到教学中,他主讲的课程生动、形象,实践性强、接“地气”,深受学生欢迎。然而,常年高强度工作让李保国积劳成疾,今年4月,58岁的李保国突发心脏病去世。之后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6月13日,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做出重要批示: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周清明表示,李保国同志既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也是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榜样。希望全校各级党组织把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的学习活动与打赢脱贫攻坚战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引导贫苦地区广大干部百姓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勤劳和智慧脱贫致富;把学习活动与“两学一做”紧密结合起来,用李保国同志的感人事迹与崇高精神引领党员、干部、教师做合格党员,坚持苦干实干,立足岗位奉献,勇当时代先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学习活动与推动学校改革发展、创建一流农业大学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奋斗激情,强化广大党员、干部宗旨意识,弘扬担当精神,为把学校建成位居同类院校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做出积极贡献。
李保国先进事迹材料心得体会篇十
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农民教授”、“科技财神”、“太行新愚公”。李保国同志扎根基层,深入太行山区,三十年如一日的为山区林业发展、农民生产致富殚精竭虑,奉献毕生心血和汗水,最终积劳成疾,永远离我们而去了。作为一名基层高速工作者,李保国的事迹对我触动很大,在开展“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之际,我们每一名同志都要向李保国教授看齐,要化悲痛为力量,弘扬他的高尚精神,为魅力张承做贡献,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砥砺奋进。
学习李保国同志,就要学习他务实的作风和质朴的品质,扎根基层不怕吃苦,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奉献精神。我站地处张家口半坝上地区,地理环境恶略,常年平均气温5摄氏度,冬季最低气温达-40摄氏度,无霜期130天。年前初来乍到时,忍受不了这里的寒冷,一度想放弃这个工作。在领导与家人的支持与劝说下,我下定决心要留在这里,誓要真打真干,做出一番成绩。既来之,则安之。作为一名站中层管理者,深入群众内部,围绕“爱高速,做贡献”聚思广议,为了更好的服务司乘人员,想方设法把大家业务技能搞上去,跟附近村民详细打问周边环境,熟练指引问路的司乘。
学习李保国,就要学习他心系群众、亲民爱民的大爱情怀。关注弱势群体,传递爱,送温暖。我们班组重视“善”,取名“福善班”。三月雷锋周期间,我班集体前往站临村看望一名七十岁的路姓大爷。他家境条件艰苦,无儿无女,是村里典型的孤寡老人。我们送去一袋白面,并帮他做了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六一儿童节当天,我班在站领导的带领下前往张家口市儿童福利院参加“快乐儿童,畅想六一”活动。给孩子们带去用募捐款购买的一台全自动洗衣机跟一台微波炉,并献唱《爱的呼唤》《感恩的心》。
学习李保国,就要学习他奋发作为,拼搏进取的创业精神。近日由于工作调动,我离开了收费班,到了监控新班组。在这里我还是外行,下定决心向同事们虚心学习,早日胜任新岗位。将工作研究透彻,与大家一起努力在后台服务司乘人员。
学习李保国同志不能只出于口中,不能只书于纸上,让我们大家一起付诸于行动中吧!
李保国先进事迹材料心得体会篇十一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李保国教授35年如一日,倾其心血染绿秃山、助农脱贫,把“最好的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他矢志不渝为人民,誓把荒山变金山,让老百姓不受穷,让人敬佩,令人深思,催人奋进。
“楷模是最好的镜子,榜样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争做李保国式扶贫模范,我们广大党员该如何做?我认为,要认真做好“四个对照”,向榜样看齐,比学赶超。
要对照李保国事迹,再强党性、再强宗旨。“群众高兴不高兴,乐意不乐意,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就要像李保国那样三十年如一日,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利的信念。要像他那样“把我变成群众,把群众变成我”。要主动扎根基层,融入群众,与群众朝夕相伴;要主动服务群众,视群众利益高于天。以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为群众分忧解难作人生的“座右铭”和“导航塔”;要像李保国同志那样,在千方百计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上走在前做表率,以实际行动表现自己坚定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要对照李保国事迹,艰苦奋斗、艰苦创业。“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面对太行山区落后的经济、极差的环境,李保国没有被吓倒、没有退缩,而是立志要做“太行新愚公”,他带领团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单是土质治理,就整整研究了十多年,最终使前南峪从荒山秃岭变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
当前,我们县区、我们乡镇大都面临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压力”、美丽乡村提档升级的“阻力”、信访稳定安全生产的“弹力”,但是,只要我们充分发扬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精神,任何困难都是暂时的,都会被克服。广大党员同志们要经常想想李保国教授35年如一日坚守“阵地”,奋发作为的感人事迹,经常从中汲取营养和力量。我们在优越的条件下,没有理由消沉懈怠,没有理由碌碌无为,相反,我们要事不避难、主动担当、艰苦奋斗、艰苦创业,力争把各项工作不断向前推进。
要对照李保国事迹,技术扶贫、精准扶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李保国扎根太行,致力于技术扶贫,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先后完成太行山板栗、苹果、核桃栽培等研究成果28项,实现农民增收28.5亿元,走出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路子。在脱贫攻坚中,我们党员干部要以李保国同志为榜样,练就过硬的技术本领,把精准脱贫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在行动上;要以李保国同志为榜样,扎根到群众中去,写好“传技术、兴产业、促发展”这篇文章,要围绕改变群众观念、革新生产生活方式、兴起产业帮扶热潮,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让父老乡亲不再受穷。
要对照李保国事迹,模范带头、甘于奉献。“辛勤白发人,事业总年轻。”李保国教授走了,但他时刻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第一位,把一篇人民满意的“大论文”写在了巍巍太行之上,展现了他的勇气、激情、抱负和智慧,人生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了绚丽的光彩。
李保国先进事迹材料心得体会篇十二
“他去世四年了,太行山植物馆在岗底拔地而起,大树苗重茬建果园的实验获得成功,并已推广95亩,太行山生态大花园规划已通过评估。”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党支部书记杨双牛说,李保国老师在世期间在外地建设的苗木组培中心,富岗公司已出资将该中心整体迁移到内丘,助力李保国老师的事业蓬勃发展。
6月12日,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李保国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发表四周年,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在岗底村召开了“传承李保国精神座谈会”,与会的领导、专家、学者重温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缅怀李保国的先进事迹。杨双牛说,李老师在岗底科教扶贫,在8000亩荒山上栽种果树20多万棵,昔日的荒山变成花果山。他在世时的梦想是建设太行山植物馆、大树苗重茬建果园实验和建设太行山生态大花园,现在正一一变为现实。
还续写了太行山论文的新篇章。李保国的爱人郭素萍老师说,“这些年,我们重建了红树莓组培中心,实现了工厂化育苗;李保国原来扶持的点,我们不但没有丢掉一个,而且还发展了不少;我们立足太行又走出太行,走进燕山,走进平原,走进新疆、山西、江苏、河南等,我们还走出国门,走进了澳大利亚,走进了‘一带一路’。”
李保国先进事迹材料心得体会篇十三
1981年,李保国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上班仅十几天的他就响应学校号召,离开校园一头扎进太行山,搞起山区开发研究,承担起山区开发与经济林栽培技术推广工作。从此,李保国便与大山结下不解之缘。
初到邢台县前南峪村,乡亲们见到李保国不由惊讶起来:“这个人真土,咋看咋不像个大学教师哩!”“以前来咱们村里讲授技术的,可都是头发梳得溜光,皮鞋擦得锃亮,穿西装,打领带,这个人咋这么土哩?”在村民们的一片疑惑声中,李保国走进他们中间,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治山富山之路。
李保国深知,农民兄弟与他这样的大学老师之间必然存在某些隔阂。只有首先消除这些隔阂,真正走进他们心里,才能更好开展工作。他认为自己长得又黑又土气,反倒容易跟乡亲们拉近距离。
但光靠形象取得老百姓的信任还不够。还要靠真本事,那就是教会农民靠科技手段管理好自家的果树和林木,使他们在短时间内增收、致富,这才是令老百姓真正信服的“砝码”。老百姓服气,才会全力支持自己,太行山区全面脱贫的宏伟计划才会逐步实现。
李保国总结:“迎着农民的需求找课题,农业科研才有生命力。”他常对河北农大课题组同事说:“让农民亲近科技、掌握科技,农业科技工作者先要学会当农民。”
前南峪村一带多是光秃的石头山,就连野生灌木也因缺少水土滋养,生长得低矮瘦小。这里的山体现了太行山的普遍特点:土层薄、不涵水,土壤瘠薄、有机质少,再加上干旱少雨,基本上“年年种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见林”。
为了摸清当地山区的“脾气秉性”,解决种树难题,李保国起早贪黑,白天跑遍山上的沟沟坎坎,晚上点着油灯彻夜研读,分析数据,寻求解之道。“山当餐桌地当炕,躺在地上吃干粮”一度成了他的生活常态。有时,他还把乡亲邀到自己的临时住所里,促膝长谈,虚心请教。制约山区经济果林业发展的瓶颈逐渐露出水面,让树木存活的唯一途径就是加厚土层。可土又从何而来?如何保证加厚的土层不被雨水冲蚀?随之而来的一个个难题又摆在面前。他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在白天的翻山越岭中,在夜晚的油灯下,他的思索没有停止过。
时间不长,李保国根据当地实际,联想外地治山经验和教训,大胆提出了“聚集土壤,聚集径流”的治山方略。就是自山脚底部沿坡而上每隔四五米跨度左右各开挖一条沟,一下雨,山上的水就会顺坡而下流到沟里;再把山体表层的土统一收集到沟里面,这样就达到了有土、有水的目的。
通过“双聚”措施,前南峪村的山土厚了、水多了,树木栽植成活率从原来的10%一跃达到90%。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治理,前南峪村的沟沟壑壑呈现“洋槐头、果树腰”,变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1996年,50年一遇的大暴雨重创了邢台西部山区,前南峪村却丝毫未受影响,一草一木皆无恙。如今的前南峪村,林木覆盖率高达90.7%,获“全球生态环境建设500佳”提名奖,当地百姓人均年收入达1.06万元。
邢台市临城县凤凰岭地处干旱的太行山丘陵地区,鹅卵石密布,干旱缺水,开发难度大。这里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种树,种了死,死了种,再种再死。
李保国通过采样分析发现,满山岗的乱石滩下都是强碱性的礓石层。乱石滩本来就不存水,礓石层又对植物根部破坏严重,树根本活不成。
在李保国的指导下,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带头在凤凰岭干旱丘陵岗地开辟了治理战场。他们“挖走鹅卵石、打破礓石层、开沟建立保水层、聚水节水保水”,通过一系列治理,成功种植了薄皮核桃,使历史上的荒岗披上了绿装。很快,这些技术成果被广大荒岗丘陵区的农民复制推广,仅邢台市薄皮核桃种植就发展到60万亩,年产值超过20亿元。
李保国先进事迹材料心得体会篇十四
10月25日下午1:00钟学校组织观看了《李保国》,我深深的被李保国的事迹所感动,一个河北农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先进工作者、省管专家、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看上去却像是一个略显沧桑,上了年纪的农民,"把我变成农民,农民才能变成我"是他说的最多的话。三十年扎根山野,倾情奉献。用科技的力量,把荒山秃岭丢进历史,把绿水青山留给未来;用责任和担当,让贫穷困苦成为过去,让富裕文明变成现实。一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用实际行动来演绎着不平凡的一生。
李保国30年如一日的扎根在太行山上最艰苦的农村,带领学生们在这里与村民们同吃同住,改造荒山,实现绿水青山,经他培育的富岗苹果卖到百元一个的"天价",绿岭薄皮核桃享誉全国。李保国把自己的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也印在了河北山区人民群众的心中。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第一时间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的荒山变成了花果山,带领全村人民实现了集体致富。然而李保国并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他表示:"虽然过去做了不少工作,也富裕了不少乡村,但太行山连片特困区还有很多农民没有脱贫,我想尽快把技术大面积推广出去,改变河北山区面貌,让山区真正实现山绿、民富、村美,让山区人民早日过上小康生活。"
李保国同志走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他的生命价值依然在发光发亮。他是党的儿子,是人民的儿子,是太行山的儿子。他是一颗种子,在巍巍太行扎根生长;他是一把火炬,点亮了山区扶贫的希望之光;他是一面旗帜,引领着人们在人生道路上奋发前行。
李保国同志是时代楷模,他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学习他对党忠诚,心系群众的政治品质;学习他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的拼搏精神;学习他淡薄名利,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我也是一名党员,工作中要时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干事冲在最前头,不怕苦不怕累,传播中华传统美德,淡薄物质财富,追求永远的精神财富。
李保国先进事迹材料心得体会篇十五
4月10日一早,打开手机,一条消息“冻住”了我:“李保国教授今晨因心脏病去世!享年58岁。”半晌无语后,我带着侥幸问:“不会吧?”“确已去世,12日追悼会。”一时间茫然无措,唯有“天妒英才”四字跳入脑海。
我与李保国教授不算相识。我曾采访过他,但他并不记得我。一则,他每到一处,总是被人围住问问题,或是记者,更多是村民;二则,他非常忙,一年200多天奔波在各个山村,为村民解决林业技术难题;三则,对事不对人是他的风格,他说:“我的手机里有上千个电话号码,绝大多数我不知道是谁,但我会回答每个人的问题,不管是什么时候打来的。”
可我却深深地记住了他,他的名字,他的相貌,他的事迹。作为帮农民增收35亿元、带动10余万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恩人”、“财神”,他对得住自己的'名字;作为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比农民还像农民”的相貌让人在瞬间诧异后油然而生敬佩;而他35年间在太行山区推广36项实用技术、培育16处山区开发先进典型的事迹,更是感动了无数人。
第一次见李保国教授,是在河北省平山县。2月下旬,听说该县葫芦峪地区的核桃树漫山遍野,蔚为壮观,不仅靓了太行山,而且鼓了山民的腰包,我便前去采访,想为本报京津冀协同发展专版的《美丽乡村》栏目写篇报道。然而,被采访者三言不离李保国,且称之为“恩人”、“财神”,完全改变了我的采访方向,我决定写人物。当我被带到李保国教授面前时,他身上浓浓的乡土气息先是让我惊异,后来听他说“这辈子最过瘾的事,一是把我变成农民,二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听人们讲他在邢台县前南峪村、内丘县岗底村、临城县等地的故事,惊异变成了敬仰。从山上林间下来,天已黑,我想在晚饭时再和他聊聊,他却开着车去了邢台,“晚上要指导培训”。
第二次见李保国教授,是在河北省青龙县。3月25日,我去青龙县干沟村采访该村脱贫攻坚情况,再次碰到李保国教授,他是干沟村脱贫的技术总顾问,来为首期果树种植做统一规划。这次,我依然没有找到和他更多交流的机会,因为他忙着给村干部介绍种植要求、运营管理经验等,连午饭都没顾上吃几口。大家劝他先吃饭,他说:“我有糖尿病,不能多吃,下午还要干活。”介绍完,就扛着测量设备上山了。李保国教授去世后,河北省委宣传部新闻处副处长、驻干沟村第一书记赵鸿颇写道:“李教授来到时,已经13:20,来不及休息,简单吃了几口饭,吃了药,就到山上调查……我们来到山上,一直指导规划了三个山沟。规划指导完,已经17:20,李教授没有休息,就坐车去了唐山市滦县。现在回想起来,李教授真是累死的……李教授是太行山人民的恩人,也是我们干沟村的恩人,更是我的恩人。永远怀念、敬仰李教授!”
李保国教授不幸去世后,万人相送,内丘、临城、平山、阜平等地的农民,自发设置灵堂为其守灵,“太行山的老百姓,舍不得您!河北的父老乡亲,舍不得您!”何止河北的父老乡亲,听闻李教授事迹的人,都舍不得李教授!本报微信公众号“行走京津冀”4月10日编发《“太行新愚公”李保国教授今日凌晨去世》一文,有网友留言:“巍巍太行苍翠远,颗颗硕果几度风。穷山瘠土何所惧,满腔热血扶民生。”太行常绿,您的精神长存,李教授,一路走好!
保国的妻子郭素萍也在河北农大工作,当年也是课题组的主要成员。每每谈到跟着李保国辗转迁居于山区各地的经历时,郭素萍总不免生出诸多感慨。她说当年最对不住的是自己的老母亲,母亲岁数大了,需要照顾,可李保国工作起来不要命,也同样需要照顾。不得已,她想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让老母亲和“小流域”跟上自己,同李保国一起到山里居住。可这一住就是4年多。
郭素萍常常跟着李保国一起在山里奔波,每天忙碌不停,经常过午贪黑,错过饭点。疲劳和困倦常在此时结伴袭来,李保国走上车朝座椅上一靠,“呼噜”一觉,哪里还顾得吃东西。郭素萍有时也顾不得吃饭,但始终不曾忘记叮嘱丈夫吃药。
“你还别说,这些房子说不定以后还真成文物了呢!”
李保国呵呵地笑出声来,笑得很爽朗。风吹乱了他的头发,黝黑的脸庞显得格外清朗。
看了“李保国事迹材料”的人还看了:
李保国先进事迹材料心得体会篇十六
李保国,男,46岁,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李保国深知,为人师者,“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一缸”。他大学毕业20年后,为了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毅然放下教授的架子去读博士。他坚持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他主持的科研项目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分别获得了国家、林业部、河北省的一系列奖项,如他主持的“太行山石质山地爆破整地造林技术”获原林业部“国家七五重大攻关成果荣誉奖”,“太行山高效益绿化配套技术研究”获原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太行山低山片麻岩区‘聚续’生态农业工程技术”中心试点的前南峪村获得“全球生态环境建设五百佳”提名奖,并获得“河北省山区创业二等奖”,“优质无公害红富士苹果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保国每年在艰苦的农村工作超过200天。他带领学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第一时间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邢台县桨水试区,他们把一个穷山沟变成了花果山,成为太行山区最绿的地方,荣获联合国全球环境500佳提名奖。在内丘县富岗村,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运用到苹果生产中,生产出的优质苹果被评为a级绿色食品,创出了国内著名的“富岗”苹果品牌,在99昆明世博会上获得银奖,极品果卖到100元一个。大量的实践,使学生看到了学农也会大有作为;在与基层群众的接触中,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可喜变化,巩固了专业思想,坚定了“学农爱农”的决心和信心。
长期的科研工作,大量的科研成果,丰富的实践经验,使李保国最了解学科的前沿、农村的'需要、果农的期盼。他及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把生产一线的信息作为自己调整教学内容的信号,更新教材,更新讲授内容。他先后主讲了《高级经济林栽培专题》等9门课程,每年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主持完成了《北方经济林栽培学总论》等9部教材的编写,在全国性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教学研究成果先后获省级二等奖一项、校级一等奖二项。他的进取精神激励着学生。他教的毕业班,25%的学生考上硕士研究生,他带的硕士研究生,70%考上了博士研究生。
李保国讲:“我自己就是农民出身,农民的孩子上学不容易”。他自己出钱为贫困学生交学费。他主动和学习后进学生交朋友,使他们努力上进,完成学业。别人不愿意上的课他去上,别人不愿意管的班他去管,别人认为是“刺儿头”的学生,在他的帮助下,不仅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而且和他结下了深厚友谊。一些毕业十几年的学生,有了困难他仍然一如既往给予帮助。
他曾荣获“全国振华扶贫奖”,“全国科技兴村先进个人”;先后6次被授予“河北省山区开发先进个人”,两次被评为“河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还荣获河北省“特等劳模”,保定市“劳动模范”,“保定市教育系统红旗手”,“保定市生产建设红旗手”,和“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先进个人”等荣誉和称号。
李保国先进事迹材料心得体会篇十七
李保国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特别是经他帮助过的农民和贫困地区的人民,那一片片一座座改造的土地和大山呼唤这位质朴而伟大的功勋。
李保国作为一位农业研究科学家,一心致力于农业,改变贫困地区经济,呕心沥血,难道他不知道辛苦吗?不知道劳累吗?是什么力量使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事实告诉我们,一个心理只有农业科学研究项目,心里想的是如何改变落后和贫穷的农村,而其他东西占据的太少了。他心里装得下那么多的农民,却留不下关心一下自己身体的位置,把自己的身体健康置身于外,这正是我当今缺少的精神。我们不提倡不顾健康的拼命,但我们身边需要更多像李保国那样的人,只有敬业与本职工作,树立正确的'事业观,提倡踏实务实的理念。有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国家才能强盛,只有辛勤的付出,才能有丰厚的收获,那些只注重浮夸、面子工程、唯我而行的作风只能损害国家利益,自己也会走向错误的深渊。
学习李保国有坚定的信念,改变贫困山区面貌,持久的战胜困难,坚持与困难做长期的斗争,用不屑的努力和坚强的韧劲,勇于攻克一个个难关。我们不一定与李保国做相同的工作,相同的经历,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多想如何创新,如何向困难挑战,克服浮躁追求功力的短期行为,一步一步留下对得起人民和国家利益的脚印,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和共产党员。无论从事那种工作,职位多高,做善事,做有益义的事,是强国富民的基础。
学习李保国不追求名利,无私奉献的价值观。这是当今最重要的世界观,为民做事不图名利,是我们多年提倡的,在利益关系充斥的社会环境中,无私的去完成一个事业,是我们需要深思的,提倡这种高尚,建立这种信念,淡化名利是我们向李宝国学习的核心。
学习李保国忘我工作的精神,体现在对待事业和工作的专注度。之所以出现浮夸虚伪的作风,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个人利益凌驾在人民和国家利益之上的不良信念,在这种氛围下事业发展受阻,困难解决不了,拖拉懈怠已成为阻碍经济建设和科学发展的障碍,因此李保国的精神境界是改变社会风气,健康向上的最好榜样。
李保国先进事迹材料心得体会篇十八
我深深的被李保国的事迹所感动,一个河北农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先进工作者、省管专家、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看上去却像是一个略显沧桑,上了年纪的农民,”把我变成农民,农民才能变成我“是他说的最多的话。三十年扎根山野,倾情奉献。用科技的力量,把荒山秃岭丢进历史,把绿水青山留给未来;用责任和担当,让贫穷困苦成为过去,让富裕文明变成现实。一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用实际行动来演绎着不平凡的一生。
李保国30年如一日的扎根在太行山上最艰苦的农村,带领学生们在这里与村民们同吃同住,改造荒山,实现绿水青山,经他培育的富岗苹果卖到百元一个的”天价“,绿岭薄皮核桃享誉全国。李保国把自己的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也印在了河北山区人民群众的心中。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第一时间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的荒山变成了花果山,带领全村人民实现了集体致富。然而李保国并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他表示:”虽然过去做了不少工作,也富裕了不少乡村,但太行山连片特困区还有很多农民没有脱贫,我想尽快把技术大面积推广出去,改变河北山区面貌,让山区真正实现山绿、民富、村美,让山区人民早日过上小康生活。"
李保国同志走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他的生命价值依然在发光发亮。他是党的儿子,是人民的儿子,是太行山的儿子。他是一颗种子,在巍巍太行扎根生长;他是一把火炬,点亮了山区扶贫的希望之光;他是一面旗帜,引领着人们在人生道路上奋发前行。
李保国同志是时代楷模,他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学习他对党忠诚,心系群众的政治品质;学习他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的拼搏精神;学习他淡薄名利,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我也是一名党员,工作中要时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干事冲在最前头,不怕苦不怕累,传播中华传统美德,淡薄物质财富,追求永远的精神财富。
李保国先进事迹材料心得体会篇十九
李保国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知识分子的光辉形象,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永远是人们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永远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服务群众的强大思想动力,永远是激励我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
党性坚强。李保国同志刚刚上班不久就响应学校号召支援山区建设,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他始终坚守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不动摇,认为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终其一生,他都在为自己的信仰的实现而奋斗到底。我们要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把改造主观世界和改在客观世界结合起来,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
一心为民。李保国同志时刻想着山区群众,爱护山区群众,关心山区群众,热情帮助山区群众解决具体困难,始终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贴心人。我们要向李保国同志学习他这种“心里装着山区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群众精神。他之所以被誉为共产党团的光辉典范,之所以深受山区人民爱戴,是因为他始终与山区人民心相连、情相依。我们要牢固树立宗旨观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同人民在一起,坚持以百姓心为心,努力解民忧、办实事。
艰苦奋斗。太行山区土层薄、有机质少、干旱少雨,植被难以生长,面对这样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李保国没有畏缩,而是整日奔波在山头地块里,从事着山区林业技术的开发、研究与推广工作。他把自己的理论知识、研究成果在第一时间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李保国同志以他的一言一行对艰苦奋斗做了最生动的诠释。我们要敢于挑起重担,敢于克难制胜,敢于奋勇争先。要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在挑战面前捕捉和把握发展机遇,善于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以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迎难而上、共克时艰。
实事求是。在李保国同志看来,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既是一种科学精神,也是一种工作作风,还是一种人生态度。为了搞太行山区开发研究,他从事实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坚持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向当地农民传授实用技术,为太行山区的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我们要学习李保国同志脚踏实地干事业的求实精神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
李保国同志是党的好干部、好党员。他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不怕累。我们要始终发扬“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甘于奉献”的工作作风,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精神,始终坚持埋头苦干、事必躬亲的做事态度,始终坚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尽己所能向党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