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师静悄悄的革命心得体会范文(15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成长和不足之处。在撰写心得体会时,可以借鉴一些优秀的范文,学习其表达方式和论述技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教师静悄悄的革命心得体会篇一
读了佐藤学教授的这本书,我深刻意识到作为教育工作者思想方式的“革命”和课堂实践的“革命”迫在眉睫,静悄悄的唤醒,让课堂回到本真,关注孩子们的情感培养,倾听孩子们的发言,关注孩子的个体需求,从而促进孩子们的生命成长。静悄悄的唤醒,点燃老师的教学反思的热情,创造综合学习的教师。
书中说到: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投球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
不仅要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且要听其发言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记得前段时间听的一节公开课,教学内容是北师大四年级语文课文《父亲的菜园》,在交流父亲填石这一环节中老师提问:“你看到了一位怎么样的父亲?”一位学生说:“坚定。”那位老师接着问:“你是说这位父亲有坚定的信念,是吗?原来如此,你体会得真深啊!”并且板书了“坚定的信念”几个字,我很佩服这位老师的随机应变能力和在教学中真诚地倾听学生的.发言。
书中提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理解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相互欣赏的活动的学习。
前不久学校开展了大阅读推广活动,在孙老师阅读汇报—212;《秘密的花园》课上,孙老师出示了一组人物前后性格的变化的问题,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回答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结果汇报时,有图式法演示的,有画画表达人物的,有模拟片段的,这种共享的汇报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使学生乐于与同伴共享自己的想法,培养共同欣赏的良好情感,进而为“学”的教学铺出一条彩色大道。
佐藤学认为具有良好素质的教师不仅使学生时代爱学习,而且是进入社会、工作岗位后不断学习开阔眼界的老师。科技时代的到来,孩子们的认知日新月异,孩子们思考的问题层出不穷。面对这孩子们的孩子们的需求,教师不仅要精通课本上的知识,而且要在平时生活中留心观察,综合学习,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让孩子们享受多元文化的熏陶。
每学期的公开课、研修课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学习交流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多听“坏评价”,从而明白自身上课的缺陷、存在的问题,多分析,多向其他老师学生,多自我检讨,才会使自己的教学走上新台阶。
我们改变,课堂就会改变,学生就会改变!这是个学习的时代,感谢佐藤学教授的《静悄悄的革命》给我带来的领悟。
教师静悄悄的革命心得体会篇二
人们常说,革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它需要长久的持续努力和无数人的奋斗。然而,在革命过程中,有时悄然无声的力量也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静悄悄的行动,虽然没有哗众取宠的瞬间辉煌,却往往具有深远的影响。在我个人的革命实践中,我对于“静悄悄”这一主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通过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合作,坚持革命信念,尽自己微薄之力,与革命同行,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乌鸦坐着推磨,推得水碾碎。这句歌谣童谣,说的就是那些微小而不起眼的力量能够产生重大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我也目睹过这样的例子。无论是参与志愿者活动、捐款助学,还是关注环保问题、呼吁大家减少浪费,每一个个体的“静悄悄”行为都会积少成多,形成一股共同向前推进的力量。正如一个个微小的浪花能够构筑起汹涌的浪潮一样,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动都在为革命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然而,要坚持革命事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难,时常感到无力和迷茫。有时,我常常觉得自己仿佛只是一个匍匐在地上的蚂蚁,不知道革命道路的前方究竟是什么。但正是在这个时候,我想起了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坚持可以使人力量增长,而放弃只会令人绝望。”我开始明白,只要保持内心的信念和积极的行动,那怕只是一点点的微弱的力量,也能够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在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合作中,我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路和想法,但只有通过相互协作和合作,才能将个人的力量发挥到最大。正如一句古话所说:“千人拿破仑,万人拿普京。”只有众人的力量汇聚在一起,才能产生无穷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同时也学会了自己发言和表达的勇气。每个人都可以对革命事业做出贡献,只要敞开心扉,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走过的日子,让我明白了革命的真正意义。革命,并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或是功名利禄,而是为了追求公平正义和社会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历过无数的困难和挑战,也曾历经苦涩的泪水和挫折。但我们没有放弃,因为我们坚信,只有通过革命的努力,才能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每一个人都是革命的推动者和见证者,只有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才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从“静悄悄”中,我体会到了革命的伟大和力量。每一个个体的微小行动,都有可能影响到周围的人和事物。坚持理想信念,勇敢走出舒适区,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合作,只有经历了风风雨雨的历练,才能真正理解和体会到革命的深刻意义。我相信,在每一个人的努力下,只要我们坚守自己的信念,积极行动,那么一定能够为革命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教师静悄悄的革命心得体会篇三
最近我读了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乍听这一书名,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轰轰烈烈、血腥、战争等这些词汇。拿到此书,认真读来,实感惭愧。《静悄悄的革命》是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先生在考察了日本各地不少不同类型的学校后写下的,主要介绍了日本的学校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引发一场教室里的教和学的静悄悄的革命。这种革命即是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这种学习是创造以相互倾听为基础的教室里的交流;是那些力图实现创造性的、合作性的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也是让家长参与学校改革,使相互合作得以具体化的联系载体。此书论述了许多新的观点,更多的是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在积极推进课改的今天阅读本书,真是受益非浅。
对于文章中提到的贴近我们学生教育的观点,联系我的教育实践,我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关于主体性神话。
佐藤学先生说要看到教室里的风景,就要看到课堂中主体性的发挥。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在这四个要素中,最近的倾向可以说都集中在学生这一要素上。就像在我们学校的活动中,学生的兴趣、需要始终是我们教师最关注的。但考察当前的学生教育实践,教育活动的主体问题并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主要表现是:不少教师仍然以教育活动主宰者的身份出现,与孩子不是朋友关系、知心人的关系,而多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仍然以权威的身份出现,在孩子的学习活动中与孩子不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多是我说-你听的关系、我要求-你来做的关系;在教育、教学目标达成上,不少教师过分强调师道尊严,不是根据孩子的需求去确立标准,而是必须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发展,等等。上述种种,突出地反映为孩子还没有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更没有成为发展的主体。
二、关于课堂中的倾听习惯。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在活动中,只关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动的效果也是不全面的。课堂常规的养成也是极其重要的部分。而倾听习惯正是体现一个班级常规好坏的重要点。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听,听是孩子直接获得信息的最为重要的实践,并且听与语言是同时产生的,一个人语言的习得和运用能力的提高,首先从听开始。《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这实际上就是说从小要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为孩子的终身学习的语言交流奠定基础。倾听就是细心地听取别人说话。因为有效的倾听能帮助我们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我们触类旁通,萌发灵感。
三、改变教育从改变自身开始。
佐藤学先生以他丰富的经验、执着的追求和获得的成功提醒了我们,要改变教育,必须从改变自身开始。在落实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任何好的教育思想都必须首先由教师吸收、掌握并且转化为教师自身的理念,然后才有可能在真正意义上转化为具体的教育策略和教育行为。高素质的学生要靠高素质的教师来培养。教师要以高尚的师德影响孩子,以优秀的才能教育孩子,用优秀的教育方法吸引孩子,以真挚的爱感染孩子,以良好的形象影响孩子。因此,教育的关键在教师,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
佐藤学先生在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它就像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深入人心,改变了一些落后的教育思想、观念。为我们的现代教育作出了很大贡献。
带着好奇和收获我读完了这本书,而扎根在我心中的却是佐藤学先生的这种钻研务实的精神,它深深的鼓舞着我向更高的台阶迈进。
教师静悄悄的革命心得体会篇四
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撰写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倍受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指尖轻抚书页,静心品读,感受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和读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由“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改变教学——学校改变”;“设计课程”;“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五部分构成。佐藤学博士从观察者、推动者、研究者的角度,对这场自下而上的,由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总结和介绍,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观点和做法。
佐藤先生认为,教育改革应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种“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虽然写的是日本的教育,但却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如果把我们的新课程改革看作是一场革命,它就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和我国的教育改革相似,日本教育也在一个深刻的“转型期”,“在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历史观上,日本的教师正在体验改革过程中的各种混乱状况,边摸索着新的学习方式”,但乐观的伊藤学称“这种混乱局面决不是坏的征兆”。真正从事教育改革的人士,也许就要有这种耐心和观察的。在耐心与观察时,伊藤学融入了学校和教师中。他说:“教学是充满活力的,如果我没能与教室中的一个个学生和老师共鸣的话,那么,真实而生动的观察是不可能的。”他发现每个教室都有一个个固定的风景,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进而提出忽略教室的多样性和在其中发生的事情的固有性,仅一般性地议论教学是非常空洞而没有什么意义的。第二实验中学的所有教室也同样和上边一样,每个教室都有不同的风景,都有不同的问题。我们所有教师必须重新审视每天的教学活动,并以此为切入点,向改革教室迈出新的一步。
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倾听,更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在我们的平常课堂中,学生发言热烈,一个问题出来,学生展开思索、讨论,然后争先恐后的回答,在反馈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脑子里装着自己的见解,而没有用心倾听同学的回答,这样的学习,就显得片面、欠主动。课堂中的热烈发言虽然重要,但倾听是前提。其实,我的课堂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班级孩子们研究问题或是讨论问题看似特别激烈,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学生要学会相互倾听,我认为我们的教师更要学会倾听,不但要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内容,更要会倾听学生的心情与想法,与学生产生共鸣,作孩子的最佳听众。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做到不轻易下结论(如:回答错误、不当等),以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宜用委婉的语气,因势利导的开导与纠正。同时,让每个孩子也学会倾听他人的看法与结论,这样使每个孩子都能打开心扉,让他们的差异得到关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块最短的木板,使较差的学生也能得到发展与提高。
教师间怎么形成“合作性同事”的关系呢?必须是所有的教师都开放自己的教室,互相观摩教学、互相“批评”时才能构建起来。同时,改变教学研究的方法和目的。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分享。因此,互相谈论这节课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较困难,学生有哪些表现,并通过相互交谈让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这样的教学研讨才是每位教师所期待的。我们学校组织的研究课、开放日等活动时,我们教研组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评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想教育改革需要的不是僵化的头脑,而是和同事们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快乐感。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作者多年观察和参与的教学改革的案例,呈现出课程改革中的艰辛和努力。这是在教学改革轰轰烈烈的年代里的冷却剂,让我们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聆听学生与教师真实的声音。因此,我想教育改革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它提倡一种新的学习观。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教师静悄悄的革命心得体会篇五
好的教育书,不仅应该具有一定的理论背景,能洞悉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应该经过实践的检验,对具体的教学实践有指导意义。《静悄悄的革命》正是这样一本耐人寻味的好书。该书的作者佐藤学先生的大名虽然对于我来说是陌生的,但当我阅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我被书中深入浅出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所启迪,佐藤学先生的平易、深刻、务实的作风让我油然而生了钦佩之情。书中对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述对我们一线的教师来说颇有启示。跨越国界相互学习,这是作者和译者的希望,也是我读这本书的目的。
一、倾听比发言更重要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佐藤学教授在这本书中非常强调倾听的重要性。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
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首先教师要学会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教师往往想让孩子多多发言,在听他们发言时,心不在焉地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办,于是便希望孩子的回答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当回答有一点偏差时只需一点点粉饰,而出现异向的回答时,教师会从容请他再作思考,请其他小朋友回答。记得我上小学时有一篇课文讲述的是解放军驻守一个小岛,好象说到他们每天会给岛上的树浇水等等,集体情节记不清了。只记得老师要我们描述解放军叔叔的行为说明了什么,有好几个同学的发言都与老师预想的相差甚远,于是老师责怪我们不专心、不动脑筋,还一个劲得让我们再想标准答案。当时教室里一片寂静,真的是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得一清二楚。最后老师点到了我的名字:你来说说。我从牙缝里小心翼翼地挤出了几个字:说明解放军叔叔爱小岛就象爱自己的家一样。老师一听来了劲:用四个字来说。爱岛如家。老师这才满意得笑了,教室里传出同学们如释重负的叹息声,教学才得以进行下去。我无意于谴责我老师的言行,只想说明如果我们一味的要求孩子们按我们预想的结果回答,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积极地应对才是我们应该做的。精彩的发言要鼓励,胆怯的发言要启发,错误的发言要引导,更重要的是要听到孩子的话外之音,并抓住有价值的发言与他们形成对话,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深入探讨,让每个孩子都安心发言,无拘无束地交流。因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孩子发言的态度,认真地听取每个孩子的发言并做出敏感地应对,慎重地选用每个孩子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孩子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
其次是孩子要学会倾听其他小朋友的发言。善于倾听不仅是尊重他人、礼貌、修养的体现,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善于从别人的发言中汲取、善于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思想,这是多么重要的能力啊!所以,佐藤学教授在书中说: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在教室的交流中,倾听永远比发言更加重要。
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你给大家讲故事或者回答问题时,最希望别的小朋友怎么做呢?他们说:别的小朋友要听我讲话。大家要仔细听。于是我告诉他们: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是对别人的尊重,我们都是有礼貌的好孩子,别的小朋友在讲话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仔细听。当小朋友回答问题时,我会用眼神、手势等内肢体语言,提醒其他孩子仔细倾听,有时会给其他孩子布置任务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讲得很好呢?这样一来,他们听起来就比较认真了。
过了暑假,我班上的孩子们就要成为大班的哥哥姐姐了,我会采取各种有效的策略鼓励他们认真倾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自己也要注意倾听孩子们的心声,敏感地捕捉教育契机和教育信息。尽可能地创造润泽的气氛,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
二、积极参加公开研讨
虽说只要把日常上课的情况如实地呈现出来就行了,但是随着公开研讨会日期的临近,每个教师多少都会有点担心。授课是不可能完美无缺的,无论是怎样出色的公开课,也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何况,在某些人看来是精彩的课,换了别的参观者,评价可能正相反。因为参观者的教育观和教学观是不同的,对授课情况的评价当然也就千差万别。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上公路开课的教师的胆怯、不安有与日俱增的倾向。
刚走出校门的时候,对公开教学没有惧怕的情绪,真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随着从教时间的增长,随着年龄的增加,对公开研讨似乎越来越害怕,常常紧张得睡不着觉,头脑中一片空白。在佐藤学教授看来,为什么教师们都一丝不让地死按住门把呢?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我们教师的文化,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不愿意自己的工作方式被别人指手画脚。我不会对别人的事说长道短,同样的,也不希望别人来干预我的工作。第二个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研讨往往是集中在评价课的好坏上,加上评课人又带着各自的标准和立场,这使得教师们陷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的恐慌之中。
我想正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我认为自己尽了最大的努力在工作着,当然希望自己所做的能得到别人百分之百的肯定。在这种思想的左右下,有时在设计活动时,甚至会考虑如果这样做,别人会xx说。但是经过许多次公开教学,我发现自己最大的进步就是考虑问题比较全面,会注意细节方面。
经过佐藤学先生的教诲,我明白了只要平时以真诚的态度面对每一个学生,认真地培育他们的学习方法,那么根本不需要害怕。就算当天的授课以失败而告终了,我们要传递的信息也传递出去了。在听取别人的公开教学时,我们应该抱着无论从哪次活动我们都能学习到什么的想法,把原先放在教室后面的凳子向前移,移到孩子中间,这样才不至于只看得到教师的表现,被头脑中的条条框框束缚住自己的眼睛。分享和谈论活动中的乐趣和困难,进一步地形成同事间真正的互相交流和合作。从研讨会上获得乐趣和收益,不会再对公开课感到惧怕,甚至会要求开放日常的课堂。
三、迈向学习共同体
我觉得这本书里最让我感动的一点就是,书中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发展,也关注了教师的发展。这么多年来,学生越来越得到大家的关注,这是一个时代的进步。但我们多么希望在这洪亮的声音中也能听到关注教师的声音,千万别让教师成为教育的弱势群体。
所以,佐藤学教授在本书中提出未来的学校应该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学校不仅要成为学生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而且也要成为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们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成为家长和市民参与学校教育、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的确,教育绝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她是全社会的事,学校、教师只有和家长、社区、社会联系起来,教育的天地才会更广阔。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日本的学校教育中家长的参与面真广,不仅有家长授课,更多的是家长协助教师帮助学生学习;家长不仅参与自己孩子的班级的教学协助,还参与其他班级的教学协助。这样一来,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参与就不仅仅是站在个人的立场,而是真正站在促进学校发展的角度。我们现在也非常强调与家长、社区的联系。记得有一次我邀请了家长来给孩子们介绍自己的工作,重点请几个家长做了准备,他们带了图片、照片等资料,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讲解,虽然那些家长的教育方法远不及老师,但孩子们却听得非常认真。教育本就应该是多样化的,孩子可以从家长那里学到老师那儿学不到的东西。我们还利用一些传统节日邀请家长一起来和孩子们开展亲子活动,了解民族文化,加深亲子间的情感。我园的课题是科技小制作,在实践中,我们利用社区资源,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探索。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有关资料、准备活动材料,并将幼儿的制作进行展示,请孩子们回家介绍自己如何制作的,其中蕴含着什么秘密。家长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但是我园的家长多是经商的,颇有经济头脑,对孩子教育的关注程度还是不够的,在某些活动中,来园的基本是爷爷奶奶级的人物,爸爸妈妈总以自己忙为借口。在新的学期,我会加强和他们的沟通联系,逐步把他们吸引到教育教学之中,提高他们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为迈向学习共同体而努力。
勉强是不断地以结束为标志来划分、区别学校中学习的进程的,而学习却是不断地准备新的开始,如没有终结的故事一样。
我将以佐藤学先生的这句话为精神动力,不断追求新的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让我和我的孩子们一起快乐,一起进步,一起收获。
教师静悄悄的革命心得体会篇六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
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这两段话摘自于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佐藤学教授在这本书中非常强调倾听的重要性。
首先教师要学会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的态度。教师往往想让孩子多多发言,在听他们发言时,心不在焉地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办,于是便希望孩子的回答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当回答有一点偏差时只需一点点粉饰,而出现异向的回答时,教师会从容请他再作思考或请其他同学回答。
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积极地应对才是我们应该做的。精彩的发言要鼓励,胆怯的发言要启发,错误的发言要引导,更重要的是要听到孩子的话外之音,并抓住有价值的发言与他们形成对话,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深入探讨,让每个孩子都安心发言,无拘无束地交流。要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这种倾听方式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
其次是孩子要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善于倾听不仅是尊重他人、礼貌、修养的体现,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善于从别人的发言中汲取、善于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思想,这是多么重要的能力啊!所以,佐藤学教授在书中说: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在教室的交流中,倾听永远比发言更加重要。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教师静悄悄的革命心得体会篇七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级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学生的角色在不断地发生转变,学生由原来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探索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也正是这种理念的指导和影响,有部分的教师开始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着做出了一些改革,在教学中安排了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探究的内容,也安排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教师故意创设悬念,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确,这一系列的变化,使现在的教室充满了活力,由原来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学生主动探索、实践交流,从而更加主动地获取知识。然而,在变化的背后又显露出一些尖锐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杜郎口中学的教室里把教师在一节课中的授课时间总和固定在不超过5分钟,剩下的40分钟全部交给学生,这短短的5分钟,是否能够有效的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合作的作用?这值得深思。这种对教师的授课时间进行硬性规定的做法,我认为是不妥的,教师在课堂上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学情等适时调整自己的角色,当课堂上教学秩序混乱时,教师所扮演的是一个组织者的角色;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所扮演的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教学活动时,老师应扮演一个合作者的角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学生在课前已经会的知识不说、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发现、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能够学会的知识不说,对于学生通过交流不能理解的知识教师要予以适当的引导;“该放手时就放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把学生当作温室里的花朵,要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完成新知的探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抵达知识的彼岸;“该教师冲锋陷阵时,绝对不能退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一味地把课堂全盘交给学生,当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明确目标时,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这时教师就应该冲出来,为学生指引方向,排忧解难。
在现在的教室里,处处都洋溢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浓郁氛围,现在的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也非常重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于是乎,在课堂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小组合作流于形式、问题探究失去价值、气氛活跃假象等,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总结的话题,我认为学生只有在充满学习激情、兴趣盎然的状态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获取新知,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静悄悄的革命心得体会篇八
《静悄悄的革命》是一本好书,在文中欣喜读到佐滕先生的许多精辟之言,对照日常教学,有许多共鸣之处,浅谈自己的体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本文是《静悄悄的革命》的读书心得,欢迎阅读。
最近我读了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乍听这一书名,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轰轰烈烈、血腥、战争等这些词汇,心想难道是因为庆祝建党90周年,要求多读一些有关革命历史的书。拿到此书,认真读来,实感惭愧。《静悄悄的革命》是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先生在考察了日本各地不少不同类型的学校后写下的,主要介绍了日本的学校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引发一场教室里的教和学的静悄悄的革命。这种革命即是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这种学习是创造以相互倾听为基础的教室里的交流;是那些力图实现创造性的、合作性的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也是让家长参与学校改革,使相互合作得以具体化的联系载体。此书论述了许多新的观点,更多的是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在积极推进课改的今天阅读本书,真是受益非浅。
对于文章中提到的贴近我们学生教育的观点,联系我的教育实践,我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关于主体性神话。
佐藤学先生说要看到教室里的风景,就要看到课堂中主体性的发挥。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在这四个要素中,最近的倾向可以说都集中在学生这一要素上。就像在我们学校的活动中,学生的兴趣、需要始终是我们教师最关注的。但考察当前的学生教育实践,教育活动的主体问题并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主要表现是:不少教师仍然以教育活动主宰者的身份出现,与孩子不是朋友关系、知心人的关系,而多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仍然以权威的身份出现,在孩子的学习活动中与孩子不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多是我说-你听的关系、我要求-你来做的关系;在教育、教学目标达成上,不少教师过分强调师道尊严,不是根据孩子的需求去确立标准,而是必须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发展,等等。上述种种,突出地反映为孩子还没有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更没有成为发展的主体。
二、关于课堂中的倾听习惯。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在活动中,只关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动的效果也是不全面的。课堂常规的养成也是极其重要的部分。而倾听习惯正是体现一个班级常规好坏的重要点。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听,听是孩子直接获得信息的最为重要的实践,并且听与语言是同时产生的,一个人语言的习得和运用能力的提高,首先从听开始。《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这实际上就是说从小要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为孩子的终身学习的语言交流奠定基础。倾听就是细心地听取别人说话。因为有效的倾听能帮助我们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我们触类旁通,萌发灵感。
三、改变教育从改变自身开始。
佐藤学先生以他丰富的经验、执着的追求和获得的成功提醒了我们,要改变教育,必须从改变自身开始。在落实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任何好的教育思想都必须首先由教师吸收、掌握并且转化为教师自身的理念,然后才有可能在真正意义上转化为具体的教育策略和教育行为。高素质的学生要靠高素质的教师来培养。教师要以高尚的师德影响孩子,以优秀的才能教育孩子,用优秀的教育方法吸引孩子,以真挚的爱感染孩子,以良好的形象影响孩子。因此,教育的关键在教师,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
佐藤学先生在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它就像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深入人心,改变了一些落后的教育思想、观念。为我们的现代教育作出了很大贡献。
带着好奇和收获我读完了这本书,而扎根在我心中的却是佐藤学先生的这种钻研务实的精神,它深深的鼓舞着我向更高的台阶迈进。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
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这两段话摘自于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佐藤学教授在这本书中非常强调倾听的重要性。
首先教师要学会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的态度。教师往往想让孩子多多发言,在听他们发言时,心不在焉地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办,于是便希望孩子的回答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当回答有一点偏差时只需一点点粉饰,而出现异向的回答时,教师会从容请他再作思考或请其他同学回答。
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积极地应对才是我们应该做的。精彩的发言要鼓励,胆怯的发言要启发,错误的发言要引导,更重要的是要听到孩子的话外之音,并抓住有价值的发言与他们形成对话,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深入探讨,让每个孩子都安心发言,无拘无束地交流。要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这种倾听方式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
其次是孩子要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善于倾听不仅是尊重他人、礼貌、修养的体现,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善于从别人的发言中汲取、善于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思想,这是多么重要的能力啊!所以,佐藤学教授在书中说: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在教室的交流中,倾听永远比发言更加重要。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教师静悄悄的革命心得体会篇九
一、引言
革命常常被认为是一场喧嚣与战争的集合体,然而,令人意外的是,革命也可以是一场静悄悄的内心变革。这样的革命无需火热的激情与壮丽的场面,却在无声的心灵深处引发着巨大的变革力量。经历了这样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我深感其中的珍贵与感动,下文将分享我的心得与体会。
二、身心平衡
在这个纷扰的世界中,我们往往会感到身心俱疲。静悄悄的革命带给我的第一个体会就是身心平衡的重要性。我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并努力找到内心的宁静。通过瑜伽、冥想以及阅读等方式,我学会了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保持内心的平稳与从容。这使得我能够在外界的喧闹中保持一份宁静与冷静,从而提高我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三、感恩与思考
静悄悄的革命不仅让我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也使我开始思考自己的存在与意义。对比自己的困境和不幸,我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意识到我拥有的被忽视的幸福与不可替代。我开始学会感恩,感激我所拥有的一切。同时,我也开始思考我的责任和使命,努力去理解和帮助他人,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四、沉淀与自省
心灵的革命也需要时间来沉淀和自省。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中,我们很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和干扰,忽略了对自己内心的照顾和思考。然而,静悄悄的革命让我学会了停下来,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成长和进步。通过反思和记录,我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不足和过错,并找到改进的方法和方向,从而提高自己的品质和能力。
五、淡泊与奉献
通过静悄悄的革命,我意识到追求内心的平和和宁静远比物质上的追求更为重要。这让我对财富和名利的追求做出了重新的思考。我开始追求内在的成长和提升,而不仅仅是追逐外在的成功和荣誉。同时,我也认识到真正的价值在于奉献和帮助他人。通过静悄悄的革命,我愿意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他人的需求,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六、结语
静悄悄的革命让我重新认识到内心的力量和价值,换一个角度去看待生活与人生的意义。通过关注和照顾自己的内心世界,我发现了更多的平衡和满足。通过感恩和思考,我学会了换位思考和理解他人。通过自省和沉淀,我找到了更多的进步和改变的机会。通过淡泊和奉献,我发现了人生的真正价值和意义。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让我从心灵深处觉醒和成长,希望我的体会和经历能够激发更多人内心的变革与力量。
教师静悄悄的革命心得体会篇十
佐藤学著作《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在手已经几个月了,上学期教师主题交流会上聆听了几位教师代表交流的读后感,心中深感惭愧。在读书这件事上,我已然成为一个“后进分子”。我在读,我在用心地读,只是没有想那么深。寒假里又读了此书,我在书上做了批注,并对我的教学状况作了反思。佐藤学先生提出的主旨鲜明的教育理念,生动形象的比喻,给我留下的印象尤其深刻。
一、做一个用心的“捕手”
读这本书,恐怕大多数老师会对“倾听”这两个字有深刻的感受。佐藤学先生通过实例说明了“在教室里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而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却是多多发言,我们以为孩子不发言是因为胆小,一味地鼓励孩子要勇敢,大胆发言,却忽略了对他们“听”的能力的培养。这一学年,我教一年级。一年级的孩子,喜欢发言,但缺乏听的习惯。我会引导他们要学会听别人的发言,了解别人的想法,从而正确评价别人的思路。如佐藤学先生所说: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倾听,不仅仅是学生听教师、学生听学生,对于教师来说,倾听学生的发言十分重要。佐藤学先生把倾听学生的发言比作和学生在玩棒球投球练习,我想,教师,就是一个捕手。一个用心的“捕手”,无论学生投过来的是“好球”还是“差球”,都应能准确地接住。这样,学生才会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和投球的快感,才会继续投出越来越多的好球。如果我们让学生投出的球一个又一个地掉落在地,或是让学生自己去捡,久而久之,学生还是喜欢投球吗?棒球投球式的倾听,是多么形象的比喻啊!在我们的课堂上,被我们弃之不接的“球”还少吗?我扪心自问:我每天准确接住学生投来的球了吗?还是在按自己的计划上课?每次听年轻教师的课,我总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生成了这么好的教学资源,为何弃之不用?年轻教师常会这样回答:我怕扰乱我的教学思路;我没听清;我怕完不成教学任务……这说明我们还不擅长接球。佐藤学先生这样告诫我们:不擅长接球的老师,应当专心一意地正面直对学生,去接住他们的每一个球,重视他们的每一个球,而不要以为只有按自己的教学计划上课才是上课。作为教师,我们都应努力做一个用心的“捕手”!
二、做一个细致的“裁缝”
“学生的学习乃是不断的从个体发出,又回归到个体的,因此教师的活动也应当从应对学生个体出发又回归到学生个体上去。”美国教师称之为“tailoring”,意思是服装的裁剪制作。也就是说想按照每个人的身体尺寸量体裁衣那样去对应每个学生的个性,创造课程。“量体裁衣”的理念,实际上就是我国的“因材施教”。不过,佐藤学先生认为:在学生做作业的这一时间里,教师集中精力去“量体裁衣”是更重要的。这一点我感受颇深。
每个班都有需要帮助的学生,我也常常会在学生做作业时去“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我常常会呈现收集到的错例,一一呈现,引发争辩,在一次次地辨析中让学生了解错误的原因,收获正确的思路。但是,我不是个细致的“裁缝”,我有“量体裁衣”的意识,却又常常会用统一的“尺寸”来要求学生。看到作业进度未跟上大部队节奏的我会着急,看到学生不可思议的错误我会生气,我常常就“巡视”而“巡视”,没能给那些不能达到目标的学生提供具体的帮助,而是如同一个监工,不断行使着督促、管理的“权力”。做一个细致的“裁缝”,应当是对应每个学生的个性去“量体裁衣”的,应当是为每一个学生服务的,反思自己,可能多了些师道尊严,少了点儿服务的意识。
三、做一个睿智的“指挥”
“量体裁衣”是以“学”为中心的两种活动形式之一,另一种是“与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认识相互激荡回想的活动”,称之为“交响乐团”。这又是一个多么形象的比喻!“在教室里,各种各样的意见、想法相互呼应便产生了如同交响乐般的教学。”“在一个个学生的声音相互回响、相互烘托的‘交响乐团’中,十分关键的是交往展开的丰富程度、深入程度怎样。”文中提出了四种交往:单向交往、双向交往、反向交往和异向交往。这些交往,组成了教室里的“交响乐团”。教室里的“交响乐团”,不可能经历预演、排练,随时都可能有不和谐的声音,此时,作为“交响乐团”的指挥——教师,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里我所说的“指挥”,并不是真正的交响乐团中的那种“一人令,众人行”的指挥,而是一个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能敏锐判断,及时调节,恰当引导的睿智的“指挥”。比如,当教室里出现多种声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时候,教师应当有效的评价和指导;当教室里出现冷场,众人迷茫时,教师需要巧妙地点拨和引导;当教室里出现别样精彩的声音,教师应及时抓住,引发讨论,说不定就能谱写一曲动听的“交响乐”……“相反,如果教师对不同思路的话语不敏感,那么教学就只可能顺着教师的路数进行下去,交往也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上,变得非常肤浅和单薄。”由此可见,教室里的“交响乐团”需要一个睿智的“指挥”。
读完《静悄悄的革命》,印象最深的是以上这三个比喻,通俗易懂,形象贴切。阅读还在继续,思考不会停止,思考之后,是静悄悄的革命。在教室里,但愿我能做一个用心的“捕手”、细致的“裁缝”和睿智的“指挥”。
教师静悄悄的革命心得体会篇十一
在我国当今教育界反复强调并形成这样一种共识,那就是课堂教学要多一些互动,多一些精彩,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发挥其主体性的作用.基于现实的要求,合作、探究互动的学习方式得以倡导,并在各地积极实施,面上搞得轰轰烈烈,实际上学生果真在学习中发挥了自身学习的主体性了吗?我看不见得,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中仍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满堂讲、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还比比存在,使学生喘不过气来.另有些老师受到新课改的影响,甚至出现了怕讲,少讲,不讲的现象,他们认为新理念引导下的教学行为就是要少讲,由此有些老师在课堂上泛泛而读,冠之以“自读自悟”,滥用多媒体手段想法设法追求学生的活动,千方百计在教学形式上做文章,而不顾教学的实效.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阅读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基础都有差异,教师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式教学,教师的讲要有的放矢,该扶的就扶,该放的就放,力图达到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而不是表面现象的教学上的走过场.在教学中,要提倡一种新的学习观,把教学作为一种合作的、反思的学习过程.新课改的“改”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继而转变为探究性的学习,课堂上多一些批评,多一些鼓励,少一些灌输,多一些自主.
其次,我觉得,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新课改中特别提出,要让学生拓展自己的视野,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想法,这里反复强调的是自己,即学生的的主体参与,要让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正如本书中所提到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应该是个没有正确答案的学习,语文学习,它不像数学、英语学科那样,答案比较单一,比较标准,语文学习,它本身答案的指向空间较大,语言材料往往是多义的,人的个性、经验、表达的不同使得对语言材料的反应也往往是多元的,即使是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对同一材料完全有不同的见解。因此,阅读中的答案也应该是多样化的.比如词语“好象”,如果要让学生得出它的近义词,则可以用不同的答案来替代,可以是仿佛,也可以是似乎,犹如、如同,可见,我们的老师在设定答案时,不能用答案筐来封闭学生的思想,而应该集中所有学生智慧的火花.
《静悄悄的革命》是我们这学期老师共读的书。这本书通俗易懂,里面主要叙述笔者在一些学校参观时发生的一些事情,在这些事情中确揭露了日本教育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课堂教学结构、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思想在慢慢对新课程由批判转变为认同,再到身体力行的去执行新课标。这本书分别从教室布置、教学改革、课程设计、教学实践等几个方面来讲述日本的课程改革是超前的,而且是静悄悄的。笔者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教育是一个慢的`学科,教育改革急躁冒进是很难成功的。
这本书最大的特征就是通过一件件鲜活的事例来描述当下日本教学改革的实况,我们知道日本的教育教学现状与我国的相差不大。在本书的前面,教室里面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其中一个老师说:“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姿态,看他们是否是持续学习?”这说明新课程里面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已经引起教育评价的注意。一切自主的学习都是理想的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才是目前新课程改革的学生学法指导的中心即自主学习能力。
在这本书中提出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形式――手势。在教学效果中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不可能发生的。交流不是突然发出信息而得到应答,而是在发出信息之前就想到了对方的“应对”。多数教师只注意自己的教学进度,并没有去想准确地“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这些话让我想到了我国古代的私学,特别是孔子的教学形式因材施教。对话才是最有效的教学。对话是要把沉默后面蕴藏着的声音转化为语言,对话是学习的核心问题。只有对话才能把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所以现在大学里面的读书沙龙对学习十分重要。
此书中有两个形象的关于教师的比喻:服装裁剪和交响乐团。在此书中,服装裁剪是按照每个人的身体尺寸量体裁衣那样去对应每个学生的个性创造课堂。每个学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的活动,所以称之为“交响乐团”。
此书中强调的另一个重点是在中小学中的公开课非常重要,因为学校中的教研只有相互之间听课,相互指出缺点,切磋。只有这样每个老师才能共同进步。学校里面的教研才能真正实施,有效进行。我也认为教学行为是一种公共行为,所以开门上课是正常的,推门听课也是每个老师应该接受的。教师上课应该主动让别人听。
教师常常爱用“大家”来称呼学生,但是在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有自己的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一个的学生。所以教师不应该忽略深入学生内心,来教育他们。班级授课的一个缺点就是老师目中无人,悲哀的事是对待不同的学生用一种方法。这样不利于发现拔尖人才。如果想真正教育一个人,前提条件是了解他们。
教育是一个人人都参与的事情,包括家长。家长应该常常去学校了解教育。此书中,如果学校失去了这些热心于教育和学习的人们,那么,它即使能够招收和训练学生,也不过是一个不能发挥任何创造能力的机构而已。
教师静悄悄的革命心得体会篇十二
静悄悄,这是革命的时刻。百年来,革命一次次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它不仅带给人们新的政治制度,更为人类社会注入了新的理念和思想。每一次革命的背后,都隐藏着无数的心得与体会。本文将从五个维度出发,探讨“静悄悄 革命心得体会”,并探寻其中蕴含的智慧。
首先,静悄悄的革命使人们看到了积淀力量的力量。革命之前,往往是长时间的积淀和准备。在表面上,一切依旧,如一只沉睡的猛兽。但其实,深藏在社会发展的底层,有一种积蓄的力量正在积极聚集。静悄悄的革命,正是这股力量的爆发。比如十月革命,虽然俄国社会和政治情势一如既往,但在这一看似安定的时刻,一群同志秘密进行了策划,并最终取得了革命胜利。这种积淀力量的力量使人们意识到,纵然革命前的时间曲线是直的,但历史总会到达转折点。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领域,都如此。
其次,革命带给人们的是思想的飞跃。革命的前夜往往是不能思考、不能表达的时刻。岂如一个人体验拘束的生活一年,而突然有一天,他发现自己释放了。这时候,他的思想迸发出来,像栩栩如生的花朵,绽放在广袤的世界。思想的飞跃,使人们能看到未来,也能看到更多可能性。革命时期,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一个思想的旅行家。他们的胸怀无垠,他们的头脑智慧。他们不再受限于旧秩序的束缚,能够自由地思考、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也是为什么革命时期往往会出现众多思想家和文化人物的原因。
再次,革命带给人们的是实践的机遇。革命前,摆在人们面前的往往是阴暗而泥泞的道路。任何人都难以找到自己的位置,难以把握前进的方向。但在革命到来的那一刹那,一切都变得可能。人们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历史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这种参与感和创造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而这种精神动力,正是推动革命不断前进的力量之一。实践的机遇,使人们能够在动荡的时期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奋发向前。
最后,革命使人们认识到,一切的变化都源于人的努力。革命不是上天派来的福利,更不是彩票的幸运号码。它是人民的智慧集结、勇气与决心的结晶。正因为如此,革命的火种才能蔓延,最终成为燎原之势。革命时期,广大人民群众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用自己的热血和汗水改变了社会的面貌。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人们相信,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静悄悄,这是革命的心得与体会。革命不仅仅是一场社会革命,更是每个个体内心深处的一场突破和革命。革命之后,历史走向会不断发展和变化。不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领域,都有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在这个时代,我们更应秉承革命的精神,继续革新,不断向前,以获得更加美好的未来。
教师静悄悄的革命心得体会篇十三
最近一段时间总是泡在图书馆中,阅读着一本本厚重的历史书籍,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流连往返。偶然间,找到了一本《共和之路·孙中山传》,于是,怀着对中山先生的崇敬与对历史的好奇,阅读了这本书。
提到孙中山,更多人想到的是辛亥革命,国共合作与临时大总统,但只有极少部分的人知道,,他只是出生于翠亨村一个贫苦的佃农家庭里。
儿时的孙中山,曾经被说成是克星,命大把姐姐给克死了,因为在孙中山出生的第三天,他三岁的姐姐孙金星,得了急病,没容得医治,便命奔黄泉了。
在中国,七岁的孩子就应该入学了,孙中山却因为家里穷,直到十岁才入学。上了学的孙中山学习刻苦,在放学后还帮家里下地插秧、锄草、捉虫、放牛。也许这些是我们这个年代的孩子所没有做过的事,但在那贫穷、艰苦的年代,幼小的孙中山早已为父母撑起了一片天空。因为早知稼穑艰难,所以更增强了他以后在革命的岁月里百折不挠的毅力与精神,导致了他日后对农民问题,特别是土地问题的关注。
孙中山,一个中国革命中似毛主席一样永远永垂青史的名字,可孙中山并不是他原本的名字,刚出生时,他的母亲给他取名为“帝象”,表示她已经把孙中山交给了村里的神——“北方真武玄天大帝”了。稍大些后,孙中山进入学堂,学名孙文,在日后的宣言、著作、电文上等皆署此名。在孙中山十七岁时,他又取号日新,系自《大学》中“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之义,而日新在粤语中又谐音为“逸仙”,于是在以后与外国人的交往中,它用“逸仙”之名。
至于中山名称的由来,则是因为孙中山在东京投宿时,曾化名“中山樵”因而革命党人及日本友人皆以“中山”称之。不久,因为章志钊无意孙姓后加上了中山二字,于是“孙中山”之名便由此而始,推而广之,传遍了全世界。
一个名字就是一面旗帜。孙中山的名字始终激励着学生、老师、士兵等各层的爱国志士,他们早已将孙中山三个字用燎原般的革命之火烙刻在他们心中的爱国之石上,为共和制度的创立而前赴后继。
什么叫天下为公?什么是赤子之心?怎样为百折不挠?坦荡荡的君子,血肉之躯的伟人,孙中山先生用他传奇的一生,像我们凸显着一种罕见的金子般的人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黄兴、朱执信、宋查理等一大批的革命志士,舍生忘死追随孙中山。
没有努力、没有奋斗的话,孙中山的名字也不会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被人们永远铭记在心中。他伟大革命理想和高洁人品的感召,无疑是凝聚这千万志士和无数中华儿女的最重要的力量。
但正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宋霭龄、宋庆龄两位杰出的女性,两朵革命中的姐妹花,先后堕入了对革命领袖忘年之恋的爱河之中,奏响着革命浪漫主义的婉转乐章。孙中山无论是在哪里,他的人格魅力在他一生伟业和传奇经历中,都闪耀着璀璨光华。
1920xx年3月12日晨,一代伟人孙中山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永远离开了他所拼搏、奋斗的中国、世界,在他弥留之际,他仍牵挂着中国,牵挂着他所奋斗一生的革命事业:“和平……奋斗……救中国。”他没有留下万贯家产,留下的,只是未完成的事业与无可估量的精神财富。
孙中山的一生,都是在奋斗、奋斗、再奋斗!从1920xx年的辛亥革命至今,已过去了整整120xx年。120xx年来,人民没有忘记孙中山,革命没有忘记孙中山,中国没有忘记孙中山,世界更没有忘记孙中山!
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三位伟人,一面旗帜,那就是共和的旗帜,是使中国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旗帜!为了共和的实现,为了民族的复兴,孙中山呕心沥血,他始终站在革命的前线!
孙中山的心,宽如江海,高于大山。正如他在革命上的建树,不是江海、大山可以比喻的!名如中山,生如中山。孙中山先生正像那巍峨的泰山一般矗立在中华大地上,永远守护着他所热爱的事业与祖国,用他那不朽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爱国志士!
虽然孙中山先生已经逝去了,但他的精神与灵魂将永远停驻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被人民永远的铭刻在心中!
教师静悄悄的革命心得体会篇十四
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撰写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倍受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指尖轻抚书页,静心品读,感受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和读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由“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改变教学——学校改变”;“设计课程”;“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五部分构成。佐藤学博士从观察者、推动者、研究者的角度,对这场自下而上的,由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总结和介绍,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观点和做法。
佐藤学教授指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读了这些话,我理解了这本书命名的原因。认真读完《静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涤,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特别是以下几点,更是极赞同佐藤学的观点。
一、润泽的教室。
作为一线教师,更关注课堂里的革命。佐藤学在书中对教室的阐述让人心生向往:“润泽的教室能使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是那么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在教室里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真诚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大家的心态是开放无拘的,教室是轻松愉悦的,我想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也许会变得简单起来。”
润泽的教室里,老师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润泽的教室里,孩子如沐春风,似承雨露。如此的教室,令人心安,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得到了人文的关怀和极大的尊重。在这样的教室里呆久了,那无论是肌肤还是心灵,都是水灵灵的,一个个被润泽的老师和学生,都享受着这里的空气,因对方而收获着,都滋滋润润地成长着。很是赞同,这也是一直以来追求的课堂。
二、静与活力同在的课堂。
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结束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生需要的是能从容平和地、安心地学习的学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确规定、热热闹闹的学校。”在教学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这一句话能不能引起我们大家的深思呢?学生当然喜欢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但作为教师,我想,我们更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安静静,能够让他们真正静下心来学习的空间。至此,我们就要咬文嚼字一番,细细地品味这一个“静”字。佐藤学教授笔下的“静”是指这一场教学改革并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革命,而是“从一个教室里萌发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静悄悄的革命”。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时间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状态,静悄悄地、默默地渗入到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工作中去。“静悄悄”和“活力”这一对词汇看似相反,其实并不然。“静悄悄”是一种学习环境,是教学改革发生过程的一种状态;而“活力”指的是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一种状态。如果我们能很好的将之联系起来,一定能在课程改革之路上取得收获。
三、学会倾听。
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
的确,老师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判断发言的对错、语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细倾听孩子发言中所传递出来的的心情、想法的信息,要和孩子心心相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但是在我的日常教学中,却往往只注意自己的教学进度,而忽略学生的发言,或者希望学生的发言能够顺着自己的教学思路,最好不要被打断,尤其是公开课更是如此。学生回答“是的”或是不住点头,我又怎能肯定学生是真的理解了,或是明了他们内心的所思所想呢?当看课领导和教师跟我探讨的时候我经常会说:“上课的时候,我经常想着,接着该怎么办,下一步该轮到哪个环节,所以有时会忽略学生的发言。”是的,作为教师,我们也时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为了赶教学进度,完成制订好的教学内容而不能兼顾学生的发言。孩子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老师的讲解、指导,倾听同学的发言,而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接收到隐藏着的心声,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在别人的话语里,有鲜花、有荆棘、有废渣、有珍珠、有林林总总的一切。细心倾听者能从中听到心灵的声音。因此,在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的往往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的态度,要能做到与学生对话,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这样,课堂中学生“发言和发言之间的微妙的相互碰撞或相互联系才能产生出来”。
四、心之向往。
曾几何,我梦想着自己的课堂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快乐园地,学生能全员参与,全心投入,收获知识,增长能力,但理想与现实似乎总隔着千山万水。课堂上不管我有多殷勤切切、长袖善舞,总有部分学生目光涣散,无动于衷。书中佐藤学先生也提到这种现象,他认为这样现象的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的一种体现,所以我们要更新教育理念,要创设“以学生的认知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的学的课程”,创设以“主题-探求-表现”为单位的“登山型”的课程。书中列举一些日本学校所进行综合学习的课程的实践,像“寻找大淀最漂亮的地方”、“了解羊栖菜”“海洋中的生命……”学生们兴趣高昂,连老师都很“愉快”!在这样的主题探索中,学生学习到了“学习”的方法。这样的教学应该是我们孜孜以求的,需要我们去为之奋斗的,当然也是我们目前难以企及的。但《静悄悄的革命》已悄然为我们点燃了理想之灯,探索的道路上我们且行之。
教师静悄悄的革命心得体会篇十五
周三晚上,在党员之家的组织下,我们前去观看了红色影片《建党伟业》,颇有些感触。
《建党伟业》影片主要重现了从1920xx年辛亥革命后到1920xx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20xx年时间里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以前只是从书本上浅浅地了解了一些,如今,这段历史被搬上了银屏,更加生动地向我们娓娓道来这一段历史,加深了我们对这段历史的了解。
从武昌起义、清帝退位、二次革命、新文化运动、袁世凯称帝、护国运动、张勋复辟、护法运动、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最终成立……我们仿佛置身于了那一段历史之中。很多个场景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在那么一个动乱的年代,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间。
袁世凯称帝之心昭然若知,可谓是历史的一大倒退,而蔡锷以装疯卖傻,得以袁世凯放松了戒心,让其去日本看病。离别时刻,蔡锷对小凤仙说的一席话,“奈何,七尺之躯,已许国,再难许卿。”让人不禁动容。那个年代里没有小我,只有大我。没有大我那么又何来的小我呢?!
除了当时黑暗的军阀统治之外,中国也面临着国外列强的压迫。当巴黎和会的时候,我们的先进知识分子们就已经意识到弱国无外交,不得不佩服他们的远见卓识与先进思想了。
为了共同的理想而聚集在一起,不怕流血牺牲,只为那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一个脸上苍白无血色的女大学生跪在总统府前举着血书“冤”字请愿时,回答军警为什么不到检察厅喊冤时,她含泪说:“冤情太深,检察厅接不了我的状子。”之后痛呼:“我是为四万万同胞喊冤啊!”这一声犹如千钧之重的巨石狠狠砸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上,使人心痛,心苦,心碎啊!
无论是谁,要是敢亡我国家,灭我种族,我们就跟他血战到底.....
在影片的最后,经过了长年累月的计划与努力,当中国共产党终于成立的时候,我,感慨万分。
现在,我们伟大的祖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早已经今非昔比,国家正在强盛,民族正在复兴,我们的日子正在蒸蒸日上。今天的每一个我们都以能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个大家族而光荣而自豪。
但是肯定的一点是,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现在生活的一切的一切,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不忘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之初,是何等的不易。
纯粹地入党,纯粹地奉献,也许这才是我们应该执以贯行的,我们除了接受前人的革命成果之外,也应该好好地传承那一种精神与魄力,继续为我们共产党的事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