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日语语言文化论文范文(22篇)
健康饮食是一种保持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我注重均衡营养的摄入。写一份完美的总结,需要充分挖掘和展现自己的潜力和才华。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
日语语言文化论文篇一
摘要:
语言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语言的学习不仅需要言语训练,更要加强对语言产生民族的文化进行全方位的了解。日语的文化交际能力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语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只有语言的文化交际功能得到突显,才能使语言作用于不同文化间的障碍解除。因此,本文以学习日语文化交际能力的方式为题,进行日语人才培养策略的探讨。
关键词:
日语;文化交际能力;学习方式;探讨
前言
语言的文化交际功能来源于语言与文化间密切的关系。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一个民族语言的来源。在不同的语言当中,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可以体现在语言之中。所以说,语言不仅是人类用来进行交际的工具,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在进行日语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之时,要摆脱传统的日语学习观念,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日语学习者具备较高的日语文化交际能力。这也是日语教学者与日语学习者的共同期望。
1、日语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日语学习的目的就是可以利用日语进行流利的交流,实现交流的目的。但是,日语的学习如果仅以词汇量和语法学习水平作为衡量日语文化交际能力的指标,是不尽合理的。因为一位日语学习者只掌握了大量的日语词汇和日语语法,是很难完成正确的交流的。在交流的过程当中,如果出现了语法运用上的错误,对方可以大方的谅解将日语作为外语的交流者。而如果日语的语言使用不恰当,则会产生文化上的冲突,对方则可以认为日语学习者存在价值观念上的问题,其语言的不当表达属于不友好的表现。这些都是日语文化交际能力不强所导致的现象。所以,加强日语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实现日语使用者之间的良好交流,更有利于中日两国和谐关系的打造。
2、日语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原因
在我国的日语学习者当中,经常会出现语言运用上的失误,这使得日语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已经成为了日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下面,我们来对日语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原因,也就是我国日语学习者出现日语语言使用不当的原因进行分析:
2.1日语教学内容存在漏洞
在我国的日语教学当中,教师大多以日语词汇的积累与日语语法规则作为主要的讲解内容,日语教学的专业性较强。而对于日语所承载的日本文化,没有进行过多地涉猎,对于日本社会的现状分析较少,使得学生对日本文化不甚了解,不懂得日本的社会礼仪与社交忌讳。日语教学内容的漏洞,使得我国日语学习者的语言运用失误现象常出。
2.2日语教学活动依赖教师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习活动的重担大多压在了教师身上,学生在日语学习当中缺乏一定的学习主动性,将老师的引导作为学习日语的唯一动力,老师在主动地讲,学生在被动地听,没有得到语言文化交际能力训练的机会。填鸭式教学只能使学生记住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对于其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没有明显的作用。
2.3日语教学教材内容单一
我国的教育深受应试教育思想与观念的影响,在教材的编排上,以考试重点内容为主。因此,我国的日语教材当中主要涉及日语的词汇知识与语法知识,很少包含日本的社会文化。这样的教材与学生的日语学习兴趣点相差甚远,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与热情。
3、日语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法
提高日语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水平,就要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下面,是本人就日语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式提出的几点建议:
3.1灵活文化导入形式
文化的导入形式,对于课堂整体气氛的活跃与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有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广大日语教师要肯定课堂导入对于日语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采用多元化的课堂导入方法,提高日语教学成效。本人建议日语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之时,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第一,进行课堂融入。也就是说在进行课堂教学之时将相关的日本社会知识引入,在引入之时要对中日间不同的文化特点与风俗进行对比,此时就可以利用竞赛或者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去发现中日社会文化间的不同,提高学生在学习活动当中的参与程度。另外,在进行日本社会礼仪的融入之时,可以鼓动学生进行实体模仿,到教室前为同学做真实的`演绎。这样的文化导入形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于日语的学习热情,还使学生将日本文化落实到实际行动上,有利于其吸收与运用。第二,进行专门讲解。在进行日语知识讲解的同时,教师可以对日语知识涉及的社会文化知识进行及时的讲解,在讲解之时采用灵活的讲解手段,丰富学生的视野。比如,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视频,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日本语言当中蕴含的日本文化。
3.2改革文化课程设置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当中,日语课程一般被安排在大学的后两年当中,并且日语教学的内容多与历史性的文化讲解相关,这与目前的社会发展形势是不相称的,学生对这些知识也没了解的欲望。所以,改革日语文化课程的设置成为了培养学生日语文化交际能力的必然之举。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调节,在配合日语教学的基础之上,将日本文化课程前移,在大学的前期阶段开设日本文化选修课程。这样,学生在掌握一定的日本文化之后学习日语会更加得心应手。
3.3改良日语教材内容
目前,我国的日语教材当中多以日语的词汇与语法为重点,对于日本文化的涉猎很少。其次,对于中日跨文化交际与中日社会文化对比的教材还处于空缺阶段。所以,要想使我国日语学习者的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就要对日语教材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改良。使日语的基本知识与日本社会文化的教育同步进行,让学生在领悟中日两国文化差异的同时去发现语言的差异,实现学生日语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4、小结
综上所述,日本作为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友好邻邦,对于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日语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实现中日两国友好往来的基础。因此,本文对我国日语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希望我国的教育部门从大局出发,进行有效的教育改革,实现我国日语学习者日语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日语语言文化论文篇二
在当前学科教学中,文本仍然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绝对不能脱离英语文本教学而进行。诚然,英语文本中编选的内容,都有其思想教育的不同侧重点,我们教师应该从文本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某一方面的品质教育,切忌牵强附会,无限上纲,必须通过对文本的深入挖掘,准确地把握其思想教育内容。也就是说,我们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英语文本中本身所具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思维方式等思想教育因素,培养学生坚强、进取、豁达、乐观等性格的思想道德素质。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关心周围事物的发展动态,关注科学技术的成就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促使学生各种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
2.2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
英语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也许在课堂上更多地是一种说教,而我们结合文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的良好的思想品德体现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中,使他们逐步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新人。同时,中学生正处于向成年转化的特殊时期,也是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关注学生思想情感的发展,进行正面和积极的引导,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所以,我们除了在英语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动之以情以外,还应使英语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对学生导之以行。毋庸讳言,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单纯靠课堂四十五分钟是难以收到圆满效果的,必须课内课外相结合,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我们应该在英语教学中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经常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体现学生主体,把学生看成是积极创造性的语言使用者,而不是被动的.英语知识接受者,体现英语教学应是对人的思维、语言能力、品格、意志、自信、健全人格、文化知识和意识等全面教育的重要载体,从而实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
3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远大的目标、浓厚的兴趣、愉悦达观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独立的性格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高素质的人才。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只要深刻领会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强化思想教育渗透意识,明确思想教育教育目标,并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英语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就能充分发挥英语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功能,提高英语教学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史清.充分利用教材渗透德育教育.中小学英语教育与研究,2005.
中学英语教学中语言文化的交流论文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日语语言文化论文篇三
姓名:
性别:女
年龄:22
婚姻状况:未婚
身高:161cm
体重:46kg
籍贯:北京
现所在地:北京
求职意向
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
意向岗位:职业教育/培训/家教;外贸
求职类型:全职
期望月薪:面议
到岗时间:面议
期望工作地点:北京
教育经历
9~至今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本科
工作经验
206月~2011年9月××××教育培训机构
公司性质:其他
行业类别:其他
担任职位:教育机构管理/教务/教辅
工作描述:假期担任培训班老师,主要是初中和小学学生。
语言能力
英语:精通
法语:一般
普通话:精通
计算机水平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二级
获得证书
-06:计算机二级
-06:大学英语六级
自我评价
自信,开朗,善于与人沟通。诚实守信,吃苦耐劳,温柔细心,待人热情。有很强的进取心,对待工作积极热情,一丝不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团队协作意识强。学习上勤奋刻苦,积极向上,成绩优秀。平时乐于助人,在老师同学之间取得了很好的人际关系。
更多
日语语言文化论文篇四
语言能力
外语:英语精通粤语水平:精通
其它外语能力:法语能看懂和听懂一些,法语能力较差
国语水平:精通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在校期间,积极参加活动和参与学生工做,曾任级蹲点委员负责人,主要负责新生的团组织活动和团员教育,除了需要于新生保持联系外,还需要协调级内各个蹲点委员的工作。
曾任班级组织委员,主要组织班级的`活动,曾成功组织一次班级旅游(自由行)。
曾任级公寓管理联合会宣传组组长,主要负责宣传海报的设计和制作,协调部门内部的活动执行,工作量是一个月三大分宣传海报。
个人自传
做事认真负责,思维活跃,而且常常会有很多新的想法和创意,勇于尝试;善于分享,喜欢与朋友交流,通过沟通来解决事情。
日语语言文化论文篇五
摘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属于政治范畴,而文化自信则属于精神范畴。
文化作为国家和民族附体的灵魂,既是它的精神显示,又是它的价值表现。
文化不仅凝结着过往历史的思想结晶,而且透现着预期未来的取向范本。
文化自信与道路、理论、制度自信不属于同一个范畴,文化具有的精神统领地位决定了文化自信的“最根本”意义。
关键词;文化论文
一、文化自信的基础和源泉
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文化的信念、信心,体现的是民族精神状态和凝聚力。
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和源泉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秀深厚的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灿若星河的人类文明,留下了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崇高的价值追求,蕴含着顽强的奋斗精神,包涵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诸多智慧。
这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特有贡献,也是我们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据所在。
中华文化必定要走向世界,优秀深厚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在对外交流中的重要精神资源,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
(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快速发展是文化自信的现实依据
我们党拥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深刻认识到文化建设在一个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从战略高度和全局视野出发,制定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方针,出台了许多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政策措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
文化事业全面推进,文化产业加速发展。
这些表明我国文化软实力逐步增强,文化竞争力逐步提升,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三)当代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是文化自信的最大本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当代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不仅极大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也坚定了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虽然与快速提升的硬实力相比,与历史上中华文化在世界上曾经达到的高度、产生的影响相比,当代中国文化建设还有所不足,但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升,积累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精神能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最大本源。
二、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
(一)坚定文化自信,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支撑
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创造了灿烂的辉煌,包含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生生不息、勤于奋斗的民族精神,体现着和谐宽厚、追求进步的高贵品质和人格。
日语语言文化论文篇六
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在每一种得到成功传承的民族文化内部都有成功的教育。在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之外,社会教育以一种极为朴素的形式,融于各民族的一切社会活动之中,教育内容丰富多彩,教育方法灵活机智、教育场所适机而变。这种教育古已有之,到今天生命力依然顽强,是经过历史选择的民族文化传承方式,其在民族文化传承中作用是学校教育所不能替代的。本文主要探讨仫佬族社会教育的方式、内容及在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
一、仫佬族社会教育的方式
(一)民歌传唱
仫佬族民歌是仫佬族民众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和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财产。仫佬族的山歌有三种形式:古条歌、随口答,口风歌。
古条歌是长篇叙事诗,有固定的歌词,每条少则十几首,多则上百首,内容是历史故事、英雄故事、民间传说等,如《今古对唱》、《水淹天门歌》和《立罗城》等。古条歌一般很长,这就要求人们对历史非常熟悉,其演唱场合一般是婚礼、生日、迁新居等喜庆之日,亲友相聚或夜晚开歌坛。这时候,男女老少济济一堂,互相对歌,一方面是游戏娱乐,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古条中的历史故事能够被族内尽可能多的人知道。
随口答是平日里赶圩、走坡、访亲寻友以及生产劳动时唱的,是仫佬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产品,记录着仫佬族人生活的点滴,包含有众多的风俗礼仪,寄寓着仫佬族人民的情感思绪。随口答中有大量的礼俗歌,记录了仫佬族人民在各种重要仪式上的风俗礼仪,其中走坡歌是随口答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坡是仫佬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活动,一般在秋后农闲时节或春节前后进行。
口风歌是歌手们在歌场上驳口劲、争上风的歌,随问随答,句式随情境而变化,十分灵活。谁的歌多,谁的歌好,而且来得快,往往在唱口风歌时能够体现出来。在赛歌中,口风歌是最能展露和体现男女双方歌才的,因此,凡唱到口风歌,双方都会越唱越激昂。口风歌是仫佬族人民的智力大比拼,歌坛上的较量开拓了仫佬族人民的智慧和思维,也促进了仫佬族人对民族文化的学习和发展。
(二)民间传说故事的流传
仫佬族的民间故事主要通过代代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无论是在月光下纳凉,还是在冬天围着地炉烤火,老人们总有讲不尽的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仫佬族的历史、仫佬人的生活和仫佬族人的心态。如《稼》的传说展现了仫佬族人民反抗统治阶级压迫的斗争,表现了仫佬族人民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和民族性格。《罗义射狮》《罗英驯牛》的故事是仫佬族古代人民进入农业社会初期驯服野兽的真实反映。仫佬族民间传说故事丰富多彩,灿若繁星。这些民间传说故事的口耳相传使仫佬族文化在族人中代代相传。
(三)生活习俗的浸染
仫佬族是一个受汉族文化影响极为深广的少数民族,但其毕竟是一个经历了千百年的奋斗和生息,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已经达到一定发展水平的民族共同体,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饮食起居等方面的生活习惯,仍然保持着许多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仫佬族的建筑、饮食、服装、婚丧习俗等是仫佬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仫佬族人生活在其中,耳濡目染,身体力行,无形之中将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传承下去。
二、仫佬族社会教育的内容
(一)伦理道德教育
仫佬族社会在节日、祭祀等社会活动中对仫佬族人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如依饭节唱词有一段《十劝人》,其主要内容就是劝诫青年人尊长爱幼,勤劳和善,切忌违法行为。仫佬族的《哭丧歌》唱词以东西、生死为分界线,极力渲染气氛,一再叙唱修善与造恶者的不同后果,向人们宣扬诚实守善的处世道理。这些歌词虽是替死者忏悔,实则是教育活着的人们时时要注意检点自己的行为。仫佬族的《巴望世人把心修》讲述了母亲十月怀胎的辛苦,父母抚养子女的艰辛,家庭和社会中的为人处世之道。此外,仫佬族民歌里正口风歌也多是劝人为善、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和睦邻里、孝顺父母、乐善行施等。
(二)历史教育
仫佬族民歌中的古条歌所唱的内容多为历史上人们所熟知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些古条歌的传唱对一代又一代的仫佬族人进行历史教育。如《今古对唱》讲述了盘古开天辟地到辛亥革命的历史,既有对神话传说的讲述,也有对汉、唐、清等我国重要朝代帝王更替的精确概括,同时又穿插着《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话本小说的人物故事。
(三)感恩教育
仫佬族人的依饭节是把传说中帮助过仫佬族人的36位神仙请出来,向他们贡献祭品,以感恩还原并祈求保佑。仫佬族人的牛诞节是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牛过生日,把牛栏打扫干净,帮牛擦洗身子,给牛喂一把早晨刚割回来的带露珠的青草和加了黄豆粉和玉米粉的好牛潲,且这一天不让牛干活。与汉族不同,仫佬族人的端午节则是为了感谢和纪念帮助过仫佬族人的真武神。仫佬族人的这些节日活动和民歌反映了仫佬族人的感恩意识,同时又对一代又一代的仫佬族人进行了感恩教育。
(四)生产劳动教育
仫佬族是一个稻作民族,自古以来,耕田种地是仫佬族人意识里的头等大事,在这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也体现在仫佬族的民歌中。如《农事歌》将一年十二个月主要的农事与节日风俗串了起来,《蔬菜歌》将各种蔬菜拟人化,唱出了各种蔬菜的特性和日常饮食中的相互搭配。这些仫佬族民歌在供人娱乐的同时也传播了农业生产劳动知识。
(五)文学艺术教育
民歌在仫佬族人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几乎家家有歌本,人人爱唱歌。无论是古条歌、口风歌还是随口答,对仫佬族人都是很好的文学艺术教育。此外,口耳相传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也浸润着仫佬族人的文学艺术细胞。
(六)宗族观念教育
仫佬族是一个宗族观念很强的民族,血缘关系的纽带始终紧紧把仫佬族人联系在一起。尽管他们之中某些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离开故土,但始终不会忘记自己是仫佬族人,一有机会,就会回到祖居地寻根问祖,认亲人,祭祖宗,拜祠堂;不管相隔多少代,祖居地族人都把他们当作亲人,热情接待,这是跟仫佬族人从小就接受宗族观念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冬”组织最足以体现仫佬族人强烈的宗族观念。几乎仫佬族的各大姓中都有称之为“冬”的社会组织。所谓“冬”,实质就是一种封建宗族组织,是一个大氏族的分支。在一个村寨里,如果有几个冬,则各“冬”的房屋都建在本“冬”的范围内,以巷道作为分界线。在同一“冬”内,长辈都教育晚辈遵守族规禁约,规范自己的言行。一些大姓还联建“宗祠”。冬祠和宗祠都设有一个首事集团。“冬祠”的首事称为“冬头”或“族长”。仫佬族人一般同一宗族聚村而居,每年清明至谷雨之间,仫佬族除了各户自行祭民族教育扫祖墓外,族内各户还要组织联宗祭祖,这些活动都在对仫佬族人进行着宗族观念教育。
(七)勤俭教育
勤俭观念是仫佬族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勤俭教育一般是由家庭教育承担,但是社会教育在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仫佬族的一些传说、寓言、故事都讲述着勤俭的好处和不勤俭带来的害处,如寓言故事《柴的故事》就讲述了一个懒女人想着一劳永逸,结果却弄巧成拙的故事,告诫仫佬族人切勿懒惰,懒惰必讨苦吃的道理。另外,仫佬族的一些谚语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仫佬族人,如“人勤地里出黄金”“、勤不富也饱,懒不死也饿”等。
三、社会教育传承仫佬族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
仫佬族社会教育长期以来都是仫佬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现代通讯传媒的日益普及,仫佬族社会教育在传承仫佬族传统文化中面临着以下四个方面的`困境。
(一)民歌传唱受到冲击
在仫佬族传统社会中,仫佬族的古条歌、口风歌、随口答等民歌曾经是最常见的、最受欢迎的娱乐活动。然而,龚婷在四把乡大新村、新印村、大梧村调查时发现青年人已不会唱这些歌谣,40岁以下会唱本民族传统歌谣、讲本民族传统故事的人已很少。
(二)传统节日活动的内涵发生变化
仫佬族传统节日由宗教祭祀活动发展而来,带有一定的宗教气息,族长与祭祀常常通过祭祀、吟唱古条歌,将本民族的由来、迁徙等重大主题告知族人,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使传统节日活动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然而,近年来传统节日呈现出浓厚的商业文化色彩,原有的传统文化意蕴日渐淡化。如仫佬族的走坡节,原来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谈情说爱的活动,现已发展成为“以经济活动为主,文艺表演为辅”,“老人台上情歌对唱,青年人赶街做买卖”的商贸活动。
(三)传统生活习俗日益消失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程序复杂的仫佬族传统婚礼仪式已经发生很大的改变,现在已很难在听到“送嫁歌”了;仫佬族丧葬仪式也得到了明显的简化;仫佬族的传统民宅建筑也逐渐被高楼大厦所取代。同样由于现代制衣业的发展,仫佬族的传统服饰也只是出现在节日活动和表演活动之中,退出了日常服饰的行列。
(四)民族文化传承人难觅
许多仫佬族传统艺术的传承人年事已高,或为了家庭生计忙碌奔波,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老本行中;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大部分传承人的子女都不太愿意传承祖业,给民族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严重危机,文化资源环境呈现恶化趋势。
四、社会教育传承仫佬族传统文化面临困境的原因
仫佬族社会教育在传承仫佬族传统文化中之所以产生以上四个方面的困境,原因主要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经济发展落后冲击着文化自觉。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生活水平较低,年轻人为了改善生活纷纷外出打工。年轻人对传统的东西持不屑的态度,认为传统的都是“土”的,自然也不会用心去感受和传承民族文化。
第二,社会发展与部分仫佬族传统文化传承存在背离趋势。社会发展促进了仫佬族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也导致部分仫佬族传统文化的衰落。比如,山歌曾经是仫佬族人最受欢迎的娱乐方式,而现代化传媒带给更为丰富和便利的娱乐方式,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听歌,看电视,看电影、打游戏等娱乐活动,这就大大降低了仫佬族民歌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同样现代化制衣业冲击了仫佬族的民族服饰,现代化的建筑业也冲击了传统的民宅建筑;现代化的制造业冲击了传统工艺市场,这些仫佬族传统文化逐渐失去传承的土壤和物质基础。
第三,政府组织的民族文化传承活动对民众的吸引力不够。仫佬族文化主要是一种“口传”文化,其传统文化主要是在祭祀、节日庆典等场所以演示和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教育,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活”的方式。而政府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主要是通过文化管理部门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梳理、编辑和出版,这种方式对民众来说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其传播范围有很大的局限性。即便是在最为隆重的依饭节活动中,仫佬族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依然不高。
第四,没有充分发挥现代传媒技术在仫佬族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技术很少被应用在仫佬族传统文化传承中。比如,罗城虽然开通了“仫佬族网站”,但是该网站实质上并没有展示仫佬族文化,且内容混乱、滞后,网站链接等技术也不成熟,没有能深入展示仫佬族文化,网站的论坛没有开通,也阻断了民众与网站之间交流互动的渠道;“罗城论坛”内容庞杂,主要交流下群体是罗城人,话题细碎,不能凸显仫佬族文化;作为了解仫佬族重要窗口的“罗城县网站”同样存在流于形式化和表面化的倾向,很少涉及仫佬族传统文化;罗城县电视台的节目多半是例行会议新闻,还有一些市场信息,很少与仫佬族传统文化有关。
日语语言文化论文篇七
郭慧编著的《英语习语与委婉语文化探析》(2014年6月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研究对象显而易见,主要有两个:一是英语习语,是以英语为载体的语言形式;二是英语委婉语,即英语交际场景中的委婉常用语。全书共有十个章节,前五章对英语习语的语言类型功能、文化内涵、语用分析、跨文化交际和习得策略进行了层层解析和叙述;后五章则对英语委婉语的语言界定、文化发展背景、语用探究、英汉委婉语对比和习得策略进行了系统化的理论架构和教学指导。从本书的英语教学逻辑来看,编者十分注意在现代的语境中,紧密结合语言与文化的双重属性,让英语的教学在语言和文化的融合性学习中更深入和彻底地习得及发展。而现代的新媒体传播语境对英语语言和文化所产生的影响也是最为深刻的,笔者认为从新媒体传播路径的角度来说,它改变了英语教学的传播模式、英语语言与文化的融合模式以及英语语言与文化的交际模式。
一、新媒体时代英语语言与文化的多元传播路径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语言文化等各类信息都能通过无数不同的传播渠道进行广泛的传播,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英语语言与文化的传播在新媒体时代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尽管英语的语言和文化有着不同的传播性质和传播渠道,但英语的语言和文化并不能完全割裂,它们相互之间有着极强的包容性,就像该书中论述的习语和委婉语一样,大量民族文化内涵往往就体现和融入在语言的词汇当中,因此在新媒体时代英语语言与文化的传播路径有着很大的重叠,在新媒体语境下,线上线下的多元传播渠道中,存在着大量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英语传播,如新闻、音乐、电影、交际、标语等,但不管是哪一种,它都会给予我们语言和文化的双重接受。笔者认为,新媒体时代的多元传播渠道改变的是英语语言与文化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效率,加速了英语语言与文化在受众间的传播速度,也进一步推动着语言文化在社会大众化发展中的演变和创新。
二、新媒体时代英语语言与文化的融合传播路径
在新媒体时代,英语的传播展现出了语言与文化融合的发展路径,也就是说,单纯的语言传播和单纯的文化传播是不可能的,而在大众化传媒的新时代,语言和文化的结合展现出了“1+1>2”的传播优势,使得英语语言与文化在课堂上、在网络上和在线下活动交际中的传播都更加丰富多彩,互动性和趣味性都得到了提高。除此之外,英语语言与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会自然形成两者的相互带动,传播英语文化的载体包括音乐、电影、书籍等,受众在从中感受英语文化魅力的同时也会接受大量英语语言的知识;同样,在传播和教学英语语言的过程中,包括课堂教学、英语演讲等,让受众在巩固和应用英语语言理论的时候也会从中感受到英语语言背后的深厚民族文化积淀。
三、新媒体时代中英语语言与文化的交际传播路径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加速了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的全球流动,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不断地进行碰撞和融合,在英语教学中,高校英语专业也逐渐从单纯的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听说读写能力转向了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就是说,在新媒体时代中,英语语言与文化的传播路径除了教学传播、内容传播和比较研究之外,还有重要的一个路径,就是交际。交际是新媒体时代英语语言与文化传播路径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包括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包括线下各种英语活动中的英语语言交谈应用,网络中各种英语语言与文化传播载体及路径的分享交流,还包括社会英语人才需求的商务英语交际等,这些交际都构成了当前英语语言与文化传播中的重要路径,也是实现英语语言与文化传播价值最大化的直观体现。相对应的,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语言交际能力也成为考察英语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核心标准之一。总而言之,新媒体时代给英语语言与文化的传播路径带来了多元的渠道创新和形式创新。因此,笔者认为,就像郭慧编著的《英语习语与委婉语文化探析》一书中所展现的那样,在教学、工作、生活、休闲娱乐中,英语的语言和文化传播越来越融合和隐蔽,对此我们要注意总结和归纳,在传播路径上探讨新媒体时代的英语专业教学改革,让英语人才培养更符合当前的传播语境和社会需求。
日语语言文化论文篇八
英语语言与文化简历模板,在阅读本文同时大学生个人简历网()为您推荐相关的商务英语本科生个人简历模板,请以这份商务英语专科求职简历模板为参考。
目前所在:广州年龄:22
户口所在:广东省国籍:中国
婚姻状况:未婚民族:汉族
诚信徽章:未申请身高:160cm
人才测评:未测评体重:
人才类型:应届毕业生
应聘职位:人事专员/助理,教师,英语翻译
工作年限:0职称:
求职类型:实习可到职日期:两个星期
月薪要求:面议希望工作地区:海珠区,天河区,萝岗区
工作经历
公司性质:事业单位所属行业:教育/培训/院校
担任职位:英语老师兼班主任
工作描述:九年级的英语教学,还有见习如何做好班主任的工作。在这过程中与学生和指导老师相处融洽,尝试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理解,解决学生问题。
离职原因:
公司性质:事业单位所属行业:教育/培训/院校
担任职位:口语小老师
工作描述:主要是教大一的晨读,教给他们英语的日常会话和口语。
离职原因:
公司性质:民营企业所属行业:家具/家电/工艺品/玩具/珠宝
担任职位:翻译
工作描述:广交会期间的摊位翻译,主要工作是记录客人的订单,名片,介绍产品。
离职原因:
公司性质:其它所属行业:文字媒体/出版
担任职位:校园报刊征订推销员
工作描述:主要工作是chinadaily和21century的校内推广和促销工作。
毕业院校: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
最高学历:本科获得学位:学士毕业日期:-06
日语语言文化论文篇九
“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和组织制度。迄今为止,关于文化的定义有上百条,目前文化最古典,最受公认的还是英国的杰出文化人类学家、古典进化论学派的开创者泰勒(edwardburnetttylor,18xx-19xx)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语言”不但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狭义来说,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书面语的物质载体――文字,最狭义的语言不包括文字。广义的语言不仅包括狭义语言,而且还包括准语言,根据诉诸感觉的不同,准语言又可分为听觉的(伴随声音、音乐语言、其他声响符号),视觉的(表情、体态、动作、聋哑人手语等;图表、公式等;绘图语言;舞蹈语言;蒙太奇语言;各种符号,标志;其他视觉符号等),触觉的(盲文等)。本文所探讨的语言只要是指狭义的语言,即口头语、书面语和文字。
二、从文化角度看语言
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早在本世纪代,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sapir,edward;1884-1939)在他的《语言》一书中就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从文化角度,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1、文化包括语言。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语言具有文化的特点。首先,从文化的内涵来看,它包括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个方面。而语言正是人类在其进化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财富,属文化的一部分,二者都为人类社会所特有。其次,正像文化一样,语言也不是生物性的遗传,而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学得的。再次,文化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语言也是如此,它为全社会所共有。古德诺夫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一书中也明确地指出了语言与文化的这种关系,他说:“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2、文化影响语音。文化对语音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在中国的东北三省,很多老人都会说日常的简单日语,这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对东三省的殖民和侵略有直接的关系。因为殖民统治而进行语言传播的不在少数,中国的香港,印度都是以英语为官方语言,但因为各民族国家发音的特点,语言在传播的时候就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如,阿拉伯语在发音中有喉部的颤音,而汉语和英语中没有,宝莱坞影片《我的名字叫可汗》中男主角一直强调他的名字“喉部发音,han”但是因为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们没有喉部发颤音的习惯,在翻译中,将此音译为“khan”及“可汗”。
3、文化影响语义。在单一语言当中,很难清晰地看到语言背后的文化含义,但是通过几种语言的对比,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内在关系便会渐渐明了起来。在汉语里,与“狗”相关的词语多为贬义。如:狗仗人势、狗急跳墙……但是在英语中,与dog相关的词语或俗语却有怜悯、褒奖的色彩。如:cleverdog(聪明的人)、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luckydog(幸运儿)……又比如,在中国文化中,“龙”被视为吉祥、权威的象征,广大华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但在英语中dragon则是指一种类似于龙的会喷火的妖怪。“heisadragon”表示的不是“他是一条真龙”,而是说“他是一个残暴的人”。近年来,龙与dragon之争已经成为一桩公案。不少中国学者要为龙“正名”,主张在英语中增加“loong”一词来对译汉语中的“龙”。这说明,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力图从语言上来化解文化间的冲突与隔阂。
4、文化影响语用。在语用方面,文化和语言的关系也是紧密的、牢固的。比如,从亲属称谓来看,在汉语中,关于姻亲,血亲和辈分都有明显,如:爸爸的弟弟和哥哥,妈妈的兄弟姐妹都有自己的称谓,而英语中,叔叔、伯伯、舅舅、姨夫统称为“uncle”。再如,中国文化讲究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因此在语言上也特别强调尊卑关系。在汉语中,询问老者的'年龄必须使用“贵庚”、“高寿”一类的词;询问比自己年纪小的或是同辈之人可以使用“你多大年纪?”、“你几岁了?”等语句。然而在西方国家,它们的语言当中是没有这种尊卑观念的。在英语中,询问年龄不论老少只有一种方,即“howoldareyou”。
三、从语言角度看文化
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们通过他们的创造活动而形成的产物。文化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每一代人都继承原有的文化,同时又在不断扬弃和更新原有的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独特性,是民族差异的标志。各个民族由于地域、生态环境、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的不同,其文化也具有各自的特点。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人们可以了解到该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如,罗先生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讲的,我们可以从语源和变迁看过去文化的遗迹,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踪迹,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等。
四、语言与文化的双向互动
语言首先是作为交际工具,但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文化是一个整体。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在学习一门语言时,必须先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好这门语言。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是传递文化的载体,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一方面,语言又深受文化的影响,理解一种语言必先了解其所反映的文化。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两者关系十分密切。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又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总之,语言和文化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双向互动关系,语言对文化有影响有制约,文化对语言也有影响有制约作用。
日语语言文化论文篇十
[摘要]通过对当前赫哲族语言文化濒危现状的考察论述,进一步探讨了赫哲族语言文化濒危的原因,并在阐述了保护赫哲族语言文化必要性的前提下,从理论上提出了若干切实可行的建议,期望有助于赫哲族语言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赫哲族;语言;文化;保护与传承
一、赫哲族语言文化现状
1.赫哲族语言文化的辉煌历史赫哲族———一个仅有4640人的少数民族,他们历经千年顽强的生活在中华大地上,并以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江汇合处为主要居住区域。在几千年历史演进的过程中,赫哲族先民创造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多彩文化。说起赫哲族文化的起源我们“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已有6000余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新开流文化”[1]。在随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赫哲族“吸收了通古斯语族中其他民族成分,也吸收了蒙古族、汉族的成分,逐渐形成了多源多流、积淀深厚的民族文化”[2]。赫哲族多彩的文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经济上看,赫哲族以渔猎经济为主;从语言文学上看,赫哲族有“伊玛堪”“特伦固”“说胡力”(“伊玛堪”是记载赫哲族先民中英雄的故事,“特伦固”“说胡力”则是赫哲族的民间传说和故事的记载);从音乐上看,赫哲人有自己的民歌“嫁令阔”,他们常使用的乐器叫口弦琴;从舞蹈上看,赫哲人擅长跳天鹅舞,他们的舞蹈统称为“阿康布勒”;从宗教信仰上看,赫哲人信仰萨满教,同时也创造了带有宗教色彩的民间活动“温吉尼”。2.赫哲族语言文化的濒危现状赫哲族民族文化虽然内涵独特、源远流长。然而随着现代化生产进程的推进,社会生产方式的不断变化,全球性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赫哲族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化形态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我们仅以赫哲语为例,在1945年我们国家赫哲族人口仅有不到500人,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进行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赫哲族人口为4640人,可见在短短的五十年间赫哲族人口数量在迅速增加,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赫哲族的语言迅速衰退和渐趋消失。1986年安俊在《赫哲语简志》中写到:“赫哲人由于长期同汉族人民杂居,在社会生活中都已把汉语文作为口头和书面交际工具,除特殊情况外,极少用本民族语言交际。一般来说,现在的情况是:五十五岁以上的人还能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五十五岁以下四十岁以上的人只能听懂或说一些本民族的简单的话语,三十岁以下的人对本民族语言则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3]这样的结论在其他研究者那里也得到了映证。刘敏在《对赫哲族历史文化传承与演变的认识》中写到,赫哲族语言的“使用经历了一个由社会退入家庭,由家庭全体成员退而局限于部分老人的过程”[4],这短短的五十年赫哲族传统语言的散失速度是惊人的。再加上赫哲族语言存在天生的不足,即赫哲语是口耳相传的语言系统,它没有文字形态的存在,也就是说赫哲族是一个只有语言而无文字的民族。这就使得赫哲族的一些依靠口耳相传的传统说唱艺术日渐消亡,如:英雄史诗“伊玛堪”、民间传说“说胡力”等,赫哲语受众群体的萎缩直接导致赫哲语传承人的缺失。不仅如此,现今赫哲族年轻人对本民族的传统技艺也鲜有兴趣,以至于赫哲族的传统鱼皮画、鱼皮衣的制作技艺面临失传,甚至于传统的桦树皮雕刻技艺也濒临失传。我们说文化传承的主要工具是语言,一种语言承载了一种文化形态,那么赫哲族语言的濒危就意味着赫哲族文化的濒危。国务院公布了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赫哲族“伊玛堪”说唱艺术和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名列其中。以上种种迹象表明赫哲族语言文化的散失已经成为无法挽回的必然趋势,因此就赫哲族语言文化这个课题来说,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如何挖掘和保护好赫哲族语言文化资源。
二、赫哲族语言文化濒危的原因
从目前赫哲族语言散失的整个过程来看,赫哲人是属于在不自觉中主动放弃了使用赫哲语的。虽然影响赫哲语散失的因素多种多样,但其中赫哲族聚居区内民族结构变化以及政治文化教育的方式却成为赫哲族语言文化濒危的主要推手。1.赫哲族聚居区内民族结构变化对赫哲语的影响汉族移民不断地迁入赫哲族人聚居区,导致该区域内汉族人口达到赫哲族人口的4.9倍,汉族人口的增多导致使用汉语交际的人增多,所以在赫哲族聚居区汉语倒成为各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再从赫哲人的家庭来看,赫哲族同汉族通婚现象也很普遍,我们以街津口赫哲族乡为例,当地40岁左右的赫哲族人当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同汉族人结婚;尤其是近几年,40岁以下的年轻人通婚比例或许更高。这样一来在赫哲族家庭中汉语也成了其主要的交际工具,最终的结果就是在赫哲族聚居区内汉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赫哲语的受众面却越来越小。再加之赫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日常生活中阅读的书刊和欣赏的影视节目等也均属于汉语,赫哲语不能以文字的形态保存延续,也阻碍了它的传播和推广。所以当赫哲族家庭中的孩子上学时都选择汉族学校,他们通过汉语来学习文化知识进入主流社会获得认可,这一切都使赫哲族人不得不把汉语作为表情达意、传递信息的最方便最重要的交际工具。2.政治文化教育对赫哲语的影响因为没有自己的文字,赫哲族人一直是借用汉语和汉文作为自己的社会用语,就连赫哲族的学校教育也完全使用汉语,而且本民族的年轻人并没有形成以学习赫哲语为荣的思想观念,导致赫哲语口头传承方面的缺失和断层,这样一来赫哲人就不可能接受到用赫哲语进行的系统教育。因此在政治文化教育方面赫哲语的使用没有形成良好的循环体系,从而导致赫哲语作为交际工具的功能迅速退化。
三、抢救、保护赫哲族语言文化的必要性
1.保护语言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人类文化是多样性的,不同的文化又具有不同的特质,正如《中庸》中所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世界各国都以多种文化并存作为其文化发展的理想境界。从这个角度来说,抢救、保护赫哲族语言文化就成为保护中国文化多样性的一种体现,进而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增添了一抹绚烂的色彩。2.保护赫哲族“伊玛堪”是保护赫哲族文化的体现语言是民族文化存在的首要因素,民族的语言状况直接反映着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水平。赫哲语既然没有文字形态的存在,那么赫哲族文化的传承就只好以说唱艺术的形式来完成,而赫哲族的说唱文学的典型代表就是“伊玛堪”。“伊玛堪”作为一种夹叙夹唱、寓教于说唱的文学样式,它采用边说边唱的说唱方式,唱的部分合辙押韵,说的部分则极力铺陈渲染。从内容上看“伊玛堪”是以颂扬英雄业绩为主的赫哲族民间口头文学样式,从“伊玛堪”的唱词中我们能够全面了解赫哲族先民的渔猎生活、风土人情、道德规范等。同时它也是承载赫哲族语言的主要方式,赫哲人通过讲唱“伊玛堪”增加了赫哲语的受众群体,促进了赫哲族语言的传承与发展,完成了赫哲族历史文化的传承任务。“伊玛堪”对赫哲族人的作用可谓极其重要,它不仅保存了赫哲人的历史记忆,而且能够增强赫哲族人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正因如此,保护好这宗重要的赫哲族口头遗产,对口头文学、语言学、史学、人类学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赫哲族“伊玛堪”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辉煌期、60年代的衰微期,到21世纪的当下则真正面临消亡的境况了。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自身无可替代的特质,赫哲语的消失不仅是语言学的不幸,更是人类文化的缺失。从这个层面来讲,加快对赫哲语濒危现状的研究,不仅有利于赫哲语的保持,也是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贡献。
四、保护、挖掘赫哲族语言文化资源的可行性措施
1.政策经费保障首先要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国家应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宏观调控,在此基础上制定保护赫哲族语言文化资源的可行性政策。其次,政府应建立专门机构,如,赫哲族文化保护中心。同时政府部门还需设立赫哲族语言文化保护的专项资金,为管理的科学规范还应设立基金管理机构,从而使相关工作责任化、规范化。再次政府应对赫哲族语言文化进行整体性的保护,如,通过设立赫哲族生态保护区来展示赫哲族独具魅力的语言文化传统。2.做好赫哲族文化传承人的培养扶持工作首先要给目前仍能讲述赫哲族“伊玛堪”“说胡力”的传承人以相应的荣誉,让他们获得社会的认可。同时在物质上和资金上也要给他们相应的资助,以便于他们更好地存续本民族的语言文化资源。其次可以建立讲习所,鼓励他们将自己的绝技通过定期培训和讲习的方式传授给弟子,使赫哲族语言文化可以代代相传。再次可以组建赫哲族文化专业演出团体,在全方位展示赫哲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培养一批专业演出人才,比如说唱“伊玛堪”,演奏口弦琴,表演天鹅舞、萨满舞等。3.将赫哲族文化资源转化以获得经济效益通过建设赫哲族语言文化阵地来获得经济效益,建设赫哲族文化阵地应以赫哲族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再现赫哲族生产生活场景,包括赫哲族图腾柱、赫哲族原始民居“撮罗子”、萨满屋以及赫哲族鱼皮制作坊等。开发以赫哲族文化资源为核心的旅游业,在向全社会宣传赫哲族文化的同时获得经济效益。以经济效益来调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赫哲族传统文化的事业中来,形成赫哲族语言文化资源传承的良性循环。4.做好赫哲族本民族的学校建设在各赫哲族中小学校学习汉文的同时有针对性的增设赫哲族的传统文化课程,如:“阿康布勒”舞蹈课、鱼皮制作技艺课、“伊玛堪”说唱课等,让赫哲族儿童从小就能掌握赫哲族传统工艺制作的技能,受到赫哲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养成他们热爱本民族语言文化的思想,充分发挥中小学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中的桥梁作用。另外还需编制具有赫哲族文化性质的特殊音像课本,以此做载体让赫哲族语言传承延续。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可以聘请专家到赫哲族聚集区进行创作和调研,探讨赫哲族语言文化保护的新形式。5.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保存和推广赫哲族语言文化资源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运用,以专题的形式建设赫哲族语言文化遗产数据库,将赫哲族逐渐衰亡的语言、舞蹈、体育活动等文化遗产以数据信息的形式记录并保存。开设赫哲族语言文化网站,以专栏的形式系统介绍赫哲族语言文化资源状况,图文并茂的展示赫哲族文化的特征及表现形式,加强赫哲族聚居区的对外联系,借助现代化信息电子技术,使赫哲族语言文化资源得以保存并延续。综上所述,赫哲族语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既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解决民族文化传承问题中的持久课题。这就需要我们把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落到实处,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假如我们真能做到并一以贯之,那么赫哲族语言文化的复兴或将指日可待。
[注释]
[1]张敏杰.赫哲族渔猎文化遗存[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2-14.
[2]刘忠波.赫哲族简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9-31.
[3]安俊.赫哲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日语语言文化论文篇十一
摘要:
中日属于邻邦国家,两国在文化基础层面上有着鲜明的共同性。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对日本文化及其语言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尤其是对日本国家语言文学中的主流意识与社会文化进行了探讨,受到理论界广泛关注。本文就日语语言文学历史发展进程及其特点进行简要概述,并与日本典型的社会文化与语言文学案例相结合,对日语语言文学中蕴含着的家园意识及其特点进行深入剖析。希望对日语语言文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日语;语言文学;家园意识
1.前言
由于日本与我国属于近邻关系,所以两国文化发展底蕴较为深厚,共同点较为广泛。日本文化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期影响与熏染下,遗留有我们很多历史文化符号与印记。但是随着时代变迁,西方国家掀起的资本主义思想潮流使日本文化受到严重冲击,西方文化印记也十分明显。所以,日本社会文化在我国历史文化和西方国家现代文化相互交融,相互碰撞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意识形态与社会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语言文学成为我国各个高职院校日语专业学生必修课程。通过对日语语言文学主题思想、发展规律及特点进行有效分析,能够掌握日语语言文学蕴含着的主流意识及其形态,使我国日语语言文学体系更加的完善。
2.分析日语语言文学及其特点
从日语语言文学历史发展进程角度来看,远古时期,日语语言文学长期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影响下,遗留由我国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与鲜明的文化烙印。进入二十世纪而后,日本国家挣脱了“闭关锁国”的束缚,积极引进希望国家先进的思想文化,对现代化日语语言文学带来了巨大影响。日语语言文学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语言文学时代标记较为显著
我国汉语发音、拼写与日语有着很大差异,所以日语语言文学有着鲜明且独特的时代标记。例如,在抒情诗歌创造上,公元时期,日语抒情诗歌主要由三十一个音节组合而成,并通过短歌形式展现出来,而十七世纪,日本抒情诗歌从原来的三十一个音节缩短为十七个音节,使得骈句表现力变得更强。由此可知,日本语言文学主要是新形势与旧形式文化不断碰撞与融合下形成的。
2.2语言文学社会特征较为强烈
从早期与近代日语语言文学典型著作中可以发现,其语言文学社会特征都较为强烈,是日语语言文学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特点。尤其是近现代化日语语言文学著作,能够将日本国家某个时期社会状况进行充分揭露,并将国民对社会疑惑、对未来向往充分反映出来。由于日本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所以其国内语言文学会随着时代变迁而发生改变。远古时期,日本语言文学著作开始向着城市化方向发展,京都作为日本经济、经济与文化较为集中地方,所以很多日语语言文学著作都将日本京都作为创作背景。江户时期,武士被当做为日本国家新延生的贵族,其中很多参与日语语言文学创作武士,使日语语言文学重心发生了转移,这个时期经典语言文学著作主要有《古今著闻集》与《今昔物语》,其中《今昔物语》由芥川龙之介所创作,其在日本古典语言文学熏染与影响下,以历史小说作为创作题材,以国民喜而乐见的社会故事作为创作原型,并利用借古喻今方式,能够将现实与人生充分反映出来。
2.3语言文学家园意识较为浓厚
从日本国家社会传统文化发展进程中可以看出,日本国家非常注重家庭,认为家庭不仅是促进社会发展、稳定的基础,也是维系情感的纽带。所以,日本国家早期很多语言文学著作中,都具有浓厚的家园意识,尤其是以离愁、思乡作为思想主题的抒情诗歌,将人们对家庭思念、眷恋及向往充分表现出来。而从日本国家近代史来看,国民受到战争严重摧残,家园在战争中受到破坏,所以这个时期的日语语言文学,能够将日本国民对家园深深的眷恋之情充分表现出来。由此可知,日本很多语言文学著作中,都以家园作为创作题材,同时赋予了日语语言文学鲜明的创作特点。
3.分析日语语言文学家园意识及其特点
通过对日语语言文学及其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可知家园是日语语言文学创作不可缺少的一个题材,而本文也将从其创作题材出来,对语言文学家园意识进行分析与研究。日语语言文学家园意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3.1具有“安宁”的象征意义
从传统日语语言文学至近现代化日语语言文学,很多日语语言文学家将家园塑造成具有“安宁”意义的象征。“安宁”不仅象征着人们安逸的生活,同时也象征着人们宁静的内心。从日本语言文学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其发展过程中并不顺利,自日本国家挣脱“闭关锁国”枷锁后,日本国家特有的农耕文化受到严重冲击,而日本社会经济发展形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日本国家传承下来的农耕社会文化,能够给人带来安宁与安全感,当这份安宁感被破坏后,日本国家在给世界各国带去战争灾难的同时,也给国内民众带来了巨大的浩劫,这时日本国内民众对家园向往与渴望不断增长,从这个时期日语语言文学著作中能够充分体现出来。当世界二次战争结束之后,很多日本语言文学家创作的语言文学著作中仍然带有浓厚的家园悲剧色彩,由于残酷的战争,很多家庭骨肉分离,很多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在二战期间,日本国家涌现出很多女性文学家,如津岛佑子,通过细腻描述方式,将自己失去家园、失去亲人悲痛之情充分抒发出来,并对家园抱以新的向往与希望。《安魂曲》由日本著名作曲家――武满彻所创作,将人们对家园安宁感的向往与渴望进行了描述。
3.2具有“缩小”的意识特点
“缩小意识”属于日语语言文学较为典型的一个特点。在日本国家,很多语言文学作家喜欢将大的认知、观念及事件缩小,即缩小至一个家园中,并采取以小见大表现手法,将其对社会感知,对人生领悟表达出来。通过这种表现方式,能够将日本国民社会生活映射出来,日本国民所向往的精致生活,从生活环境到院子布设、饮食文化,都能够将缩小条件下完美展现出来。在日本语言文学作家笔触下,能够将家庭缩小,并蕴含着浓厚的亲情,达到日本国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而很多现代学派的日本创作家,将家园庭院作为重点描述对象,而庭院也是现代化居住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庭院规划设计到整体布置,都能够将日本国民生活观念及文化观念集中展示出来。日本语言文学著作中都塑造了很多典型“庭院”,而庭院摆设物品也具有深刻的象征含义,都集中在庭院这个小小的环境中。所以,家园中的“缩小”意识,能够将日语语言文学与社会实践进行有效结合,使得语言文学更加的真实。
4.结语
家园意识作为日语语言文学创作的重要特征,能够将日本国民对美好家园向往与追求充分体现出来。从中可以明确日语语言文学多以家园作为主要的创作题材,将日本国民思乡之情作为创作主题思想,从而引发日本国民的共鸣。因此,我国在日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可以从其家园意识角度出来,对完善我国日语语言文学研究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日语语言文化论文篇十二
摘要:土家语是土家族民族文化的最核心成分,它在语言学相关理论研究的创新和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中的地位两个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从土家语言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关系的视角出发,旨在从土家语言资源中挖掘和创造代表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符号”,以加强和拓展文化符号研究的方式保护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纵横两个维度采取措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
关键词:土家语;土家语言资源;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符号
一、引言
德国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特曾指出,“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我国语言学家罗常培也曾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语言是一个民族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部长、国家语委主任袁贵仁也提出要“开发民族语言资源”。世居在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区的土家族是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少数民族。其历史文化口口相传。本文从语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出发,探讨土家语在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中的地位。
二、土家语言资源
(一)土家语
作为苗族代表的湖南湘西永顺县的田心桃在1950年9月28日参加国庆观礼活动时说:我不是苗族,我是“毕兹卡”。从此,“毕兹卡”受到严学窘、潘光旦、向达、王静如、汪明瑀等一大批语言学家们的关注。尽管王静如(1955)、田德生、何天贞(1986)、何天贞(2003)等著文讨论过土家语的支属问题,但至今尚无定论。土家语的资源性表现在以下方面:1.语音资源据《土家语简志》载,土家语共有25个音位,其中19个辅音音位中,有14个与汉语拼音方案完全相同。土家语的元音在充当韵母时有22个,分单元音韵母、复合元音韵母和鼻化元音韵母等。22个韵母中,有17个与汉语拼音方案基本相同。土家语有舌面鼻辅音[捱]、浊擦音声母[奕],汉语拼音则没有;土家语有舌尖前音[z],无舌尖后音[鬫],汉语则有[鬫]无[z]。徐世璇(2012)观察到外来语音系统性的增加和固有区别性特征的消失是土家语音变化的两大表现;向亮(2012)发现南部土家语正经历着高元音舌位“i匏扪”的渐变式后移过程。这些声母、韵母和声调变化反映了少数民族语言的语音正向汉语趋同,为进一步做语言接触研究和演化语言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语料支撑和事实证据。2.词汇资源土家地名是土家词汇的重要代表。一个地名的产生与当时的历史、经济等一切包括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在内的文化、地形、位置等都有着密切联系。地名具较强的延续性和稳定性,称得上是研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地名往往与历史名人和行政建制有关,如湖南龙山县的“洛塔”就是以土家首领八部大王的名字命名的,“洛”是他的官职。地名还与经济、地形地貌、当地景物等有关,如湖南石门县泥沙区苏市乡的“苏步”,在土家语里指“板栗”,因土家人爱种板栗树;湖南慈利县的“热市”,即“酒市”。湖南溆浦人严如煜《苗防备览》共记录140个土家语词汇和陈廷亮(2010)的校释都是研究土家语不可多得的资料。3.语法资源叶德书(2006)发现土家语的肯定判断句有隐性判断和显性判断两种。南部土家语是ov型语言,即动词位于宾语之后。但能愿动词又位于主要动词之后,构成“宾+动+能愿动”的格式。随着语言接触的产生,汉语否定词“不”的进入,又形成“能愿动+宾+动”的格式。4.语义资源相同事物之于不同语言可能会“名”异“实”至。以“梯玛”为例,谭志满(2001)认为是“非敬神的人”,是“女神”;而叶德书(2003)则认为是“敬神的人”,是“男巫”。土家语共有5个颜色词“黑、白、红、黄、绿”,其内涵和外延并不完全等同于汉语的相应词素,但却能完成对色谱的区分和色彩的表达需要。
(二)土家语言资源
上述属于狭义的土家语言资源。而土家语不仅是土家族人的交际工具,承担着传递信息的重要功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它还是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和传承的媒介。因而广义的土家语言资源,还应包括与之相关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如土家族民间文学、传统戏剧、社会风俗、礼仪,节庆等。1.民间文学土家族先民们居住在武陵山区,这一带自然条件恶劣,山大人稀,猛兽出没。如何生存和繁衍便是土家先民们首先要思考和解决的根本问题:一方面借助生产劳动;另一方面祈求于自身生命之外的神秘力量,即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原始巫术。迄今为止土家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有21项,其中民族文学类的有3项,分别是都镇湾故事、土家族梯玛歌和土家族哭嫁歌;被湖北、湖南、贵州以及重庆等列为省级或直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别有24项、19项、11项和14项,其中也不乏民族文学类项目。2.传统戏剧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土家族的传统戏剧有:恩施的灯戏、思南的花灯戏、恩施和鹤峰的傩戏、来凤和咸丰的南剧,以及永定的张家界阳戏。土家族傩戏是土家族人为了迎傩神驱疫消灾、酬傩神还愿而唱的戏。3.土家族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永顺土家年被列为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巴东土家族民间历法、恩施土家女儿会和五峰土家族告祖礼仪被列为湖北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八部大王祭、古丈跳马节、土家糊仓习俗、土家族过赶年和土家族舍巴日等被列为湖南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土家族过赶年和下洞祭风神被列为贵州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见,土家族非物质遗产的产生、发展、实践和传承与土家语密不可分,且通过口传延续。正是语言这一要素把土家族的各方各面串联起来。土家语言及其资源无疑是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核心部分。
三、土家语言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面对“土家语的使用区域正在缩小、使用人数逐步减少、使用者年龄趋于高龄化”的现实,我们认为可从文化符号视角出发实施其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一)确定“非遗”符号
在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工作取得显著的成绩之际,响起了让濒危语言也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呼吁之声,这有悖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条文。从语言学角度而言,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具有系统性和规范性,但却是以言语的表现形式存在,且时刻有新的元素进入,不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所必需的稳固性。但是这并不影响土家语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首先,从研究角度出发,土家语是重要的语言资源。叶德书、田德生等学者对土家语较详实地描写为建设土家语语料库提供了原始的语言资源。据此学者们可从历史比较语言学、跨语言比较、语言类型学等角度多方面、多维度地进行语言学理论研究。其次,从文化符号角度出发,土家语言资源为今人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符号。如“女儿会”、“龙船调”———崇尚自由平等的生活观符号、“哭嫁”、“陪十姊妹”———以哭代喜的婚姻观符号、“西兰卡普”———纯朴自然的审美观符号、“廪君崇拜”、“摆手舞”、“茅古斯”———慎终追远的信仰观符号等。从土家语民间文学和口传作品中挖掘更多地反映土家族的文化符号,使之能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正如被韩国人称为“妈妈的味道”的泡菜,不仅仅是一道道小菜和代代相传的技艺,更是一种力量、一种文化的体现。韩国泡菜文化也在2013年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研究“非遗”符号
虽然土家族已有21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但还存在纵深空间,能挖掘出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认为可以从土家语言资源方面进行开展。1.人生观符号———“撒叶儿嗬”中篇小说《撒忧的龙船河》共有8个部分,除了第4部分外其余部分都由丧鼓歌或跳丧描写开始。整个小说中丧鼓歌共出现了8次、跳丧场景出现了7次。如小说的开头覃老大跳丧,随后整个激情狂欢的跳丧场景表现出“乐死”的死亡观,与“死亦我所恶”、“人之所恶,死甚矣”、“恶其死”等儒墨观念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在土家人看来,死亡是今生苦痛的终结,是来世轮回的起点。因而死亡是“白喜事”、“红丧”、“喜丧”。土家族人还为尚在人世、身体健康、年过六旬、儿孙满堂,且父母已故的老人,用丧葬撒叶儿嗬的仪式作为寿诞生辰庆贺,即土家人的“活丧”、“生斋”。因为在土家人看来寿命的长短是上天所赐。一般情况下,父母已故且儿孙满堂的60岁以上的人会认为多活一天都是上天的恩赐,值得庆贺。不管是亡人灵魂之彼岸生活的喜丧红丧,还是在世之人的生辰寿诞的活丧生斋,“撒叶儿嗬”已然成了土家族重生乐死的人生观符号。不仅歌词众多,还具有一定程式,如“开场”、“拜殿”、“封棺”、“入土”等。鼓师们还现场创编较为有韵的唱词与衬词。唱词多以七字上下句结构,也有三字、五字的。唱词与衬词穿插进行,或领唱,或帮和。歌师们则双槌击鼓,鼓点或急或缓、或重或轻,多为二拍子、三拍子节奏。即使没有对跳丧的描写,没有对鼓歌的引用,小说《撒忧的龙船河》的故事情节一样是完整的。文化符号“撒叶儿嗬”在小说中的大量运用,无疑是为了加强小说的地域色彩,为小说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虽然在不同时期不同作家不同作品对“撒叶儿嗬”等民俗的具体描写会有差异,但是土家文化中诸如“撒叶儿嗬”等展现出的民族优秀品质的核心内容是不会改变的。换言之,像“撒叶儿嗬”这样的文化符号正是在与其他文化优势的接触、互动过程中不断发展,和谐共存的。2.身份观符号———“毕兹卡”“毕兹卡”被当代的土家族青年诗人应用到了诗歌的殿堂,成为他们本土诗歌写作的代码和民族诗人的身份象征。如王世清的《献给毕兹卡》易红杨勇:土家语言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民族的崇拜之情。诗歌中“毕兹卡”的出现,闪烁着夺目的民族光彩,表达了诗人们对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内在的精神守望。孙健忠《甜甜的刺毒》中“起疑”、“打栏”、“背时的”、“生怕”等词语都是湘西土家山民的方言土语,极具乡俗;“低声絮语”、“封”、“溜”等带文学色彩的词语夹杂运用正好实现了孙健忠的创作梦想“一点湘西味”、“一点山味和野味”、“一种属于自己的语言”,成就孙健忠成为“土家族文人文学的奠基者”。
(三)传播“非遗”符号
土家族文化符号的传播也可以通过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进行。纵向方面指的是文化符号的传承和延续。2008年文化部出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认定和保护的办法,希望用法律的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世代延续施以保护,同时辅之以数字化、音像技术等来进行保存并传播。但是随着“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以及年经人快速接受外来文化和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而轻视本族文化的现实,一些“文化符号”很快就消失了,如“薅草锣鼓”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而走向了消亡。一些“文化符号”是小众传播,其覆盖的区域也逐渐缩小,传播半径也逐渐减小,也就逐渐失去其张力。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文化符号的传承与延续也不是没有对策。如在第十四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撒叶儿嗬”组合获得了原生态唱法金奖。这些舞台上的撒叶儿嗬表演体现了曲目选用上的去禁忌化、演出方式的去仪式化和演出目的娱乐性等特征,古老的文化符号被书写了新的时空内容。横向方面指的是文化符号的扩散过程。如恩施台一档全媒体新闻方言直播节目《新闻六口茶》,和一档以展示恩施本土文化、宣传推介恩施旅游资源为主题的恩施文化旅游电视品牌栏目《幺妹带你耍》就是典例。通过横向地向周边扩散的过程,提升人们对土家族文化符号的认知度,从而产生认同感。
四、结论
土家先民,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开拓了光辉灿烂的历史进程;土家子民,颠沛流离,迁徙融合,形成了丰富独特的政治经济和民族文化。要让“口耳相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必须提炼文化走出去的“符号”名片,加强对文化符号的研究,使土家文化始终成为中华民族璀璨文化大家庭中的一员,和谐发展,共闪光芒。
日语语言文化论文篇十三
江苏省泗洪中学刘贤兵
众所周知,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都是语言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英语基础知识是发展英语听、说、读、写等技能的重要基础,但语言知识本身也是语言学习的目标之一。过去我们经常说,学习语言知识不是目的,培养语言技能才是真正目的。因此在教学大纲中对教学目的的描述侧重于听、说、读、写等技能,而在教学内容中则列出各种语言知识。其实这是人为地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割裂开来。我们认为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而教学内容也包括掌握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故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中,笔者认为,处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这二者的关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坚持英语教学的实践性原则,改变过去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的方向
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是在语言实践中培养起来的。英语课程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基础教育英语教学阶段,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实践活动来学习英语。听、说、读、写实践是教语言、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语言知识质量的可靠保证。为此,基础教育英语教学中,应努力做到:
(一)语言知识的学习应立足于语言实践活动。课堂上绝大部分教学活动要以语言实践为基础,要杜绝单纯传授讲解语言知识的做法。
(二)语言知识的教学可以采用提示、注意和观察、发现、分析、归纳、对比、总结等方式进行。应该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与到上述过程之中,以便他们在科学的思维方法上也得到锻炼。语言知识的归纳或总结的范围、深度、方法、时机要由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和教学的需要来确定。
(三)英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如果孤立起来,语音、词汇、语法任何一项都不是语言,也不能起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作用。语音、词汇、语法的作用,都是在语言运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通过有意义的句子或篇章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会单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学会语法点的用法;可以学到流利自然的语音和语调。
(四)要让学生掌握实用的语言知识,即真实听说中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的用法,真实读写实践中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用法,真实交际中的语言知识。
二,防止过于强调模仿、死记硬背、机械操练的教学倾向
语言是一个充满着抽象规则的复杂体系,而且还存在着许多不规则的现象。但是儿童却能够在出生后不久就顺利地掌握母语。于是外语教学就提出了“习得”的理论。“习得”对于改进和提高我国英语教学起到无可置疑的作用。但是,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与母语学习有着很大的不同。
首先,随着学生智力水平的发展,抽象思维能力都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具备了一定自觉接收、储存和加工信息能力;能集中注意力,抓住重点,调整学习方式,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学到比较多的东西。
其次,学生已经有了第一语言的实验,发音器官得到相当训练,有比较强的模仿能力;已经形成的语言认知结构对操作英语信息可以得到记忆、对比和监控作用,能加速英语规则的内化过程。
再次,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的,教学内容是优化组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信息集中地安排地,避免了许多不必要地重复,缩短了学习的进程。
为此,英语教学不可过于强调“习得”式的学习以及死记硬背、机械操练的教学倾向。而应该重视科学地设计教学过程,努力创设知识内容、技能实践和学习策略的需要都很丰富的情景,以营造启动学生思维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加速知识的内化过程,使他们能够在听、说、读、写等语言交际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变语言知识为英语交际的工具。
三,倡导语言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开放的、互动的学习模式
语言知识不单是语音、词汇、语法规则,还包括概念意义、语言篇章结构、文化差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要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此,英语语言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建构性、累积性、目标指引性、诊断性与反思性、探究性、情景性、社会性及问题定向性等内在驱动的学习。
(此稿由江苏省泗洪中学刘贤兵提供,邮编223900,编辑证号ew0294)
日语语言文化论文篇十四
要正确理解文化语言学的`学科性质,就必须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本文从揭示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入手,阐明了文化语言学的人文价值,指出了我国文化语言学研究的意义以及促进汉语教学的意义.
作者:唐素华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刊名:现代语文(语言研究)英文刊名:modernchinese年,卷(期):“”(6)分类号:h1关键词:文化语言学语言文化关系日语语言文化论文篇十五
语言上的障碍使得庞太太和她的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几乎是不可能的。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生长于美国的华裔后代,因此是几乎不会说中文的:自打我去了学校,我的中文便自动停止增长了。在跟妈妈交流时我是一个语言矮子。当我说中文时,最多像一个早熟的五岁孩子的水平(louie2008)。当他想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没有办法用流利的中文与母亲交流。而主人公的母亲虽然在美国生活了四十年,但是却没有学会英语。从庞太太与他人的对话中就可以看出她对于语言适应的拒绝和排斥:她坚持用广东话跟别人聊天,也不学英语,作为儿子,阿威没法用中文成功地说出自己心声。比如,他试图告诉母亲一些时事新闻,所以就想给母亲读报纸,但遗憾的是只能将报纸的标题字对字的翻译,我知道自己想说什么,而且我有好多话想说,但只能将自己想说的话字对字地翻译,然后将这些词语生硬地连接起来,最后无法说出什么名堂来。母子二人没有想过主动学习对方的语言,因此语言障碍是造成母子双方消极沟通的主要原因。
母子之间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也是造成双方消极沟通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庞太太固守传统的思想和生活习惯,她不能适应在美国的生活。另一方面,她的两个儿子生于美国、长在美国,相对于庞太太而言他们对于美国社会更熟悉,深受美国文化影响的他们已经融入了美国的年轻一代,并且活跃于社会生活中。生活于这个社会中,他们当然是希望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在主流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比如,阿威就很关心时事,还喜欢读报纸,很有公民意识。看到母亲在看无聊的摔跤节目时,阿威的弟弟比利在送来咖啡和点心的同时借机关掉了电视,因为他认为这是低俗的电视节目。这些细节表明,母子双方有着不同的审美概念、审美情趣和需求,生长于美国的华裔后代已经适应了所处社会的环境,也接受了西方的文化价值观。
不同的婚恋观也是导致母子双方不能积极地进行沟通的另一个因素。阿威虽然有一个女友,但是他对母亲说自己将不会结婚,这使得母亲非常生气的同时也无法理解。更让庞太太生气的是她的小儿子比利,他根本就没有女友(因为比利是同性恋),当母亲提出让比利去香港找一个媳妇的要求时,比利直接拒绝了她,说自己要跟猫结婚,其实这是他在清楚地表示自己不会和女性交往。当然,母亲是很气愤的:讲这种混账话,那是一种什么生活,整天抱一只猫?她会给你生仔?(louie2008)老太太的愿望很简单,她就是想找一个中国的儿媳妇,希望后代能孝亲敬祖,传承传统文化。双方都不饿能够接受彼此的婚恋观,当然不能达到有效的沟通。
与之相比,阿威的前女友曼迪对于庞太太的观念是包容、接纳的。尽管曼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说着纯正的英语,但她也努力学习中文以便跟庞太太沟通,而且也学着用广东话跟老太太聊天,如果口头上无法表达的,她还用笔写下自己想说的话,跨越语言障碍让两人得以愉快交谈。在文化观方面,曼迪也在试着了解中国文化、体验中国文化。每逢节假日,她都会跟庞太太一起做中国的食品和点心,陪伴着老太太一起庆祝节日,当然这些对于庞太太来说就是心灵上的慰藉,她也特别喜欢曼迪。曼迪在语言、习俗上对庞太太的尊重让双方都能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达到有效的沟通,从而促进了两人的友好关系。
从作者对庞太太和两个儿子日常生活的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双方的交流在很多方面都是消极、被动的,这种消极的沟通方式源自于语言障碍和截然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不管是母亲还是儿子都没有在语言学习、接纳他人的观点等方面做出努力,而是一味地责怪和抱怨,当然就阻碍了母子双方的情感交流。在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下,只有努力适应语言障碍、用包容的心态来接纳彼此的价值观才能让双方达到有效沟通的同时,促进彼此的情感关系,从而更好地适应异质文化冲突背景下的社会环境。
日语语言文化论文篇十六
这两种关系也很重要,一般的企业容易将这种关系搞混,不是我们这里非要又分出一个概念来,而是这两者的关系确实太混乱了,很多企业中人与管理中人,都将此两种的关系混淆起来,或者合二为一,都没有很好的处理这两者的关系。
造成这种情况的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真正的品牌管理才刚刚开始,大家都注意到了品牌的重要性,也感受到了品牌在内需市场和国际市场的重要性,于是,到处去谈品牌,但就是不知道如何做,知道做的人,大部分是企业的“老人”,知识结构己经老化,或者是“新人”,相关的知识还没有跟上来,他们唯一认知的就是企业要有点文化,有点思想,不然如何去统一思想呢?二是这些人和从事品牌管理的人,将品牌当成企业文化来管,把企业文化与品牌关系当成一回事,这也是很多企业,品牌没有做起来,或者说是做偏差的一个主要原因。
品牌是和文化关系密切,但品牌应是那个区域的属性,是和那个利益人群息息相关,这些管理人员并不清楚,结果只能是越做越偏。
简单的来说,企业文化偏于企业内部,品牌文化偏于企业外部。一个是针对员工及股东,一个是针对消费者与利益相关者。
企业文化用于凝聚人心,团结力量,以制造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品牌文化用于吸引受众,建立影响,以创造管理出长期吸服受众的文化。
企业文化告诉别人,我们是什么样的公司。
品牌文化告诉别人,你为何需要的理由。
让我们看看世诺公司的企业文化。
“欢迎加入诺世全公司
我们很高兴你加入我们的公司
我们的第一要条提供
杰出的顾客服务
请你定出高标准的个人和事业目标
我们对你达成目标的能力深具信心
诺世全的规定
运用力应付所有状况
除此之外无其他规定
有任何问题,请勿迟疑
随时间你部门经理、店经理或分区总经理。”
这样一种表述,就是一种企业文化方面的表述,而不是品牌文化的表述,因此看,这两者之间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比如:索尼公司创始人之一盛田昭夫在其《日本造》一书中写道:我们确实有信奉的纲领,即索尼精神。首先,索尼是未知世界的开拓者。通过进步,索尼为全世界服务。索尼的理想是通过它独创的技术和国际间共同协作,向要求严格的市场提供高质量的产品,通过这些为世界作贡献。
1977年6月,正值日本松下电气公司成立60周年之际,松下幸之助先生出版了《实践经营哲学》一书。在书中他以自己的切身体验证明:正确的经营理念,可以激发全体员工崇高的使命感和奋力工作的干劲。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经营理念都非常重要。对于企业来说,技术力量、销售力量、资金力量及人才等,虽然都是重要因素,但是最根本的还是正确的经营理念。
只有在正确的经营理念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有效地使人员、技术和资金发挥作用。松下幸之助认为,公司是为了社会的繁荣发展而存在,而不是为了公司自身的繁荣发展而存在。有人认为企业的目的就是追求利润,松下幸之助则认为利润并不是企业的.最终目的。企业的最基本的使命,是把物美价廉的产品充分地供应给社会,而利润则是更好地实现企业根本使命的重要因素。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索尼公司企业文化的特点,非常鲜明与突出。是表述我们要怎样怎样,而不是消费者认为的是怎样。
以上这些都说明,企业文化扎根于企业内部的运营机制,而不是外部的。
而品牌文化讲的是什么呢?
在我们看来,品牌文化讲的主要是消费者文化,是消费者对一个企业或产品的,服务的认知。
1995年为什么garder和levy提出将产品与品牌分开,主要的原因是产品,还只是内部生产的一个物质,还没有形成交换,还没有变成商品,从商品变成品牌,还要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文化价值观方面的需求。
品牌文化赋品牌以精神文化内涵,品牌的精神价值是消费者心理满足的重要源泉。消费者价值观念从“物品价值”向物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的转型,引发了商品结构、消费观念、市场发展趋势等一系列的大转变。
可口可乐作为全球最成功的品牌,在于它把代表美国精神的文化揉进品牌,以至于能够和自由、民主并称美国三大文化;迪斯尼公司亚太地区总裁说:“我们卖的产品价格都不便宜,但很受欢迎,就是这些产品融进了米老鼠和唐老鸭的特征:温漫、诚实和亲如一家”;西门子这一品牌涉及众多行业,但它始终坚持一种可靠、严谨的品牌文化,让大众认为它代表着德国一丝不苟的民族传统;“红豆”品牌凭借唐代诗人王维“此物最相思”的诗意,使名不见经传的小制衣厂获得了巨大成功。品牌文化构建与消费者互相吻合的价值体系,在心理深层次符合消费者的内在需要,从而吸引和留住消费者。
关于品牌与文化的关系,davidson提出了“品牌的冰山”论,认为品牌的标识、符号等是品牌浮在水面的15%的部分,而冰山藏在水下85%的部分是品牌的价值观、智慧和文化,冰山的冲击力来自于庞大的水下部分。
kundc依据价值和参与度两个维度建立了品牌信仰模型,他把品牌的发展分为产品,概念化品牌、公司理念、品牌(景象)文化和品牌精神等五个等级。品牌依此顺序上升到最高境界,这时的品牌是品牌文化和品牌精神的汇聚。该模型中五种不同类型品牌之间的区别如下。
(1)产品:没有任何“附加价值”的一般产品,仅具备一些普遍要求。
(2)概念化品牌:在情感价值的基础上而非产品资产的基础上得以运行的品牌。
(3)公司理念:与一个整体运行完全一致的公司相融合的品牌。
(4)品牌文化:在消费者心目中占有很高的地位,以至于消费者将其等同于其所代表的功能的品牌。
(5)品牌精神:这是品牌的最高境界——对于消费者来讲,这是品牌就是一种必需的选择,就是一种信仰。
因此,从这样的一个细分中,我们看到品牌文化外在性的鲜明特征。
如果定义清晰的话,应该是,品牌文化是企业构建的被目标消费者认可的一系列品牌理念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
品牌文化是品牌与消费者价值共融的结果。与企业文化定义主要以企业内部的对象不同,品牌文化必须同时兼顾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对象。但核心在于外部的目标消费群为基本对象。
品牌文化的形成需要一系列的品牌理念,包括品牌原景、品牌使命和品牌价值观。品牌行为包括企业或产品品牌行为和消费者品牌行为。
所以,我们说,将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混淆是一重大问题,也是一种没有协调好双方平衡关系所致。
从定义上看,品牌文化是指企业构建的被目标消费者认可的一系列品牌理念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而企业文化是指现阶段为大多数员工认可的一系列的企业理念和行为方式,包含使命、愿景、价值观、制度等组成要素。
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在传播对象上的区别是两者之间最重要的差异,是产生其他差异的最根本的源头。
品牌文化主要是向企业以外传播的,最主要的传播对象是消费者及其他一些利益相关者。尽管专家学者或者企业人对品牌的认识千差万别,然而有一点认识是相同的:消费者才真正拥有品牌,企业只是品牌的代管理者。可见品牌的消费者观点是很重要的。作为一项企业的品牌战略——品牌文化战略,传播对象也必须直接指向消费者,达到与消费者价值观相一致的程度,才能够最终赢得消费者,赢得市场。消费者真正关心的是花这些钱值不值得,会带来哪些风险,消费这种品牌产品会不会与其个人价值观相冲突,选择这种品牌产品能够给他们带现哪些功能和情感上的利益。
企业文化主要是在企业内部传播的,其主要传播对象是企业的员工。企业文化是现阶段企业大多数员工认同的一系列理念和行为方式。总之,作用对象不同决定了企业文化不能够等同于品牌文化。
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其他差异还包括形成机制差异、功能差异、传播渠道差异、文化冲突反应方式差异。等等。
因此说,处理好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的关系,撑握之间的平衡至关重要。(作者系首都经贸大学中国品牌研究中心教授,副主任兼秘书长,著名管理专家)
日语语言文化论文篇十七
本文从当前大学英语选修课建设亟待规范和创新的实际要求出发,以有关批判性思维的理论研究作为依据,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有关指导思想,针对性地对大学英语选修课中语言文化类课程中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模式设计和课程评估方法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探讨。
大学英语语言文化类选修课批判性思维课程设计。
在过去几年里,我国高校公共英语教学中已经普遍增设了选修课(或称“通选课”)。高等院校大学英语教师们对如何建设科学、规范和有效的选修课体系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有关语言教学研究者们也就此撰写了许多相关研究论述。然而,其中专门针对关于选修课中语言文化类课程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论述却并不多见。这使得开展文化类选修课的英语教师在需要完成更高教学任务要求的同时缺乏相关的教学理论的指导。随着英语选修课建设的不断深入,如何科学规范地开展语言文化类课程教学,通过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帮助学生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已成为一个值得所有大学英语教师思考的课题。
我国教育部于2004年特别制定并于2007年进一步修订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下称《要求》),规定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要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同时指导性地将大学英语选修课划分为:语言技能、语言应用、语言文化和专业英语四大类课程,明确了除“保证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外,大学英语课程还应着重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要求》所建议的大学英语中的语言文化类选修课,是以英语为载体,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实施的文化类选修课程教学,根据各校师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开设,以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为前提由学生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择。这类课程尤其“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帮助学生“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要求》,2007)。
目前我国各高校已开设的语言文化类选修课主要涉及:文学诗歌类,如《美国文学赏析》、《英诗鉴赏》;人文历史类,如《西方简史》、《美国文学史》;文化知识类,如《西方礼仪文化》、《美国大学校园文化概览》;以及艺术鉴赏类,如《影视作品欣赏》、《艺术鉴赏》等等。
然而,这些文化类英语选修课的开展主要还处于开课教师各自为政,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及特长对所开课程进行设计和展开教学的阶段,这就使得选修课教学在为大学英语教育注入了“个性化”和“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等特色的同时出现了因教师对课程设计整体把握不同导致的“科学性”、“规范性”以及“有效性”的千差万别。
要讨论批判性思维,我们应该首先对西方学术界给出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定义进行一个简单回顾。就曾对学界纷繁复杂的论述进行了一次梳理,认为常见的与批判性思维紧密相关的还有“批判性分析(criticalanalysis)”、“批判性意识(criticalconsciousness)”、及“批判性自我反思(criticalreflection)”等概念。他认为批判性思维的“批判之力”主要在于思维者接受某种观点或结论时进行评价和辨别的能力,这种能力使思维者在假设的基础上检验命题,并发现偏见和正确看法、以及看法与事实之间的区别。被誉为现代批判性思维之父的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将批判性思维中的“反思”定义为:对自己的一种信仰或所偏好的某种知识形式,从其所依存的基础上和可能得出的结论上,进行积极的、持续的、仔细的审视。另一位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开拓者robert·ennis则在1991年将这一思维形式精炼地表述为:
“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ennis的定义把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活动”,强调“个人判断”及采取的相应的取舍(知识)的“决策”。一个较新的观点来自于把批判性思维定义为一种调查研究的说法,认为其目的是探究一种情景、现象、问题或假设,以达到整合所有有效信息并能够有说服力地证明结论或假设。与其他众多从纯思维角度所给的定义不同,kurfiss把批判性思维比作一种调查研究活动,使批判性思维过程更加易于理解的同时强调了“信息整合的效度”和“说服力”两条标准,而“批判”活动的基础是“有效信息”或“知识”,因此,在大学生日常知识学习过程中注重批判性思维技术训练并有意识地鼓励其批判性思维精神的培养,能逐步提高其整体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1990年,在美国和加拿大教育界发表的《批判性思维:一份专家一致同意的关于教育评估的目标和指示的声明》将批判性思维认知能力的核心分解分为:阐述、分析、评估、推论、解释和元认知六个方面,认为其中的“元认知”是一种“自我的、有意识地监控认知行为,以及这些认知行为中所运用的认知手段和所引起的结果,特别是以一种质疑、反省或校正推论或结果的态度来分析、评价自己的推论性判断”。
批判性思维还可被细分为认知技能(cognitiveskills)和情感意向(affectivedispositions),也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批判性思维精神。前者可以说是批判性思维具体的运作和构成机制,偏重于指导学习中的实际操作;而后者则指思维者个性气质中的一种趋向性,起到主观引导作用。
“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在1998年发表的《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的第一项议题中指出教育的使命是:培养批评性和独立的态度。这一态度已经被确立成为当今许多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而我国的“批判性思维”教育和研究起步较晚,“只在近三、四年,才有对国外批判性思维教育的零星介绍出现”。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类选修课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可谓是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带有批判性思维技能训练的语言文化类选修课,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其批判性思维精神;另一方面,在主动的逐步增强的“批判性思维精神”驱使下,学生又能够在学习中不断强化其批判性思维技能,进而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人文素养以及思辨能力。
下面我们将遵循《课程要求》指出的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结合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对大学英语中语言文化类选修课的课程设计作一些建设性的讨论。
《课程要求》明确指出,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思维过程具有“内隐性”和“自动化”的特点,人们在进行思维时往往并未意识到自己是如何思考的或自己的思考方式具有何种趋向性。在英语提高阶段的选修课教学中,教师应正确理解自己在文化选修课中的“辅助者”角色,力求放弃课堂中的“主角”地位,而仅应为学生规划出学习范围和方向,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利用文化类课程的知识性、趣味性、引起学生的共鸣或好奇,为学生搭建一个通过自主收索并消化信息的平台。同时,教师应起到科学调动学生自己“计划、选择、组织和评价学习内容的”的主动性,使其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能动力,树立起培养自己批判性思维精神的自信心。
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教学内容的设计;第二,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求》中建议学生充分利用校园网及互联网等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教师应该利用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进行科学训练。当今社会网络咨询飞速发展,学生可以非常容易地通过网络收索到丰富但略嫌庞杂的相关知识。选修课教师可为学生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讨论话题;建议合理的关键词或关键话题的网上搜索;或是推荐一些优秀的原版英文网站或链接地址,并且据此安排相关课堂活动任务,如:要求学生将收集到的原版英文资料打印出来进行小组讨论或者将其浓缩为简单易懂的ppt文件。在这些过程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摸索kurfiss所说的“调查研究”技能,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选择”和“有效整合”。为了在课堂中参与小组讨论或进行上台讲解,学生必须要对应该“做什么和相信什么”作出分析、解释、推论、说明或自我校对,以使自己的发言能具有更强的“说服力”,从而引导学生逐步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课程要求》倡议教师采用“过程性评估”,其中排列在前两位的“学生自我评估”和“学生相互间的评估”同样是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最有效训练和考验。针对这一倡议,教师可以根据“元认知”理论,调动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等认知手段,积极地通过“质疑、反省或校正推论或结果的态度”来分析评价自己和其他同学的观点、论述方式、和语言表达等综合表现。具体的做法可以是:设计出一套“全面、客观、科学、准确”但又可操作性较强的评估标准,让学生充分了解应该从那些方面去评价自己和同学,通过反复的相互比较,学生逐渐熟悉了导致“课堂成功表现”的构成因素,因而更容易发现自己学习策略中的不足,并及时做出“取舍”和改进。
在开展语言文化类选修课时,大学英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语言学习自然而有效地融合到其他文化知识体系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主观情绪的调动帮助学生提升其批判性思维精神;通过客观教学手段和评价手段的设计强化训练其批判性思维技能。最终达到使学生能主动地、有意识地调动其批判性思维技能,逐步建立起自己个性化的学习策略,稳步提高其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有效地拓展知识面,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并最终建立其稳定的批判性思维体系。
[1]胡壮麟。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模块化和超文本—谈《教学要求》的基本理念[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
[2]刘儒德。论批判性思维的意义与内涵[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
[3]王玮。重新认识“批判性思维”及其在课程中的运用[j].比较教育研究,2004.
[4]王祥兵,刘晶。培养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
[5]武宏志。何谓“批判性思维”[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4.
[6]朱新称。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意义与策略[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7]alec,althinking:anintroduction[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1.
日语语言文化论文篇十八
高效英语语文文学教育要关注语言文学所处的环境与时代,结合文化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全面提升。本文以加强高校英语语言人才培养为目的,从中国茶文化入手,基于茶文化与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之间的关联性,对茶文化融入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了简要分析。
英语语言文学;茶文化;融入策略;关联性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英语作为世界第一语言,其教育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互融也多了起来,便于更顺利的开展英语教学。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也应充分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如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带有显著的文化性与教育性特征,在高校英语语文文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深化英语语言文学教学内涵,改进英语人才培育模式。
中国茶文化起源很早,有着两千多年历史,日久弥新,伴随着岁月成为无数中华儿女的共同意识。从先秦《诗经》到唐代《茶经》,茶文化融汇吸收儒家、道家、禅宗等诸家思想文化精髓,无论是茶艺还是茶道思想都有了极大发展,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不可磨灭的文化瑰宝。中国茶文化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不仅制茶、泡茶、煮茶等技艺精湛,也有着深邃的精神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情怀,有着强大的精神能量。有的人研究茶的生长、化学成分、药学原理等,有的人研究茶文化发展历史,而教育工作者要做的是分析挖掘茶文化中的教育资源并把其合理的运用于教育教学,发挥茶文化的教育价值,实现茶文化推广发展。
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茶文化天然的具备文化属性,备受文人墨客钟爱。在漫长发展过程中,诞生了很多茶文化相关的文学著作,如茶诗、茶小说等,这些对茶文化传播起到了重大作用。从文化角度看,茶文化应用于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是可行的,下面从三个方面具体探索分析了茶文化与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之间的关联性。
2.1茶文化是英语语言文学形成与发展的源动力之一.我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组成的一部分。中国茶文化传入英国后形成了带有英式风格的茶文化,英国茶文化虽然不同于中国茶文化,但是依然继承了中国茶文化的精神,讲究“静”、“雅”。英国茶文化分为上午茶、中午茶、下午茶,其中下午茶是英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很多人习惯在繁忙工作后利用下午闲暇时间静静的喝一杯下午茶,享受悠闲时光,这为英语语言文学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茶文化包括显性文化、隐性文化两部分,英国人日常生活喝上午茶、中午茶、下午茶,每一次的情趣、意蕴都不同。隐性的茶文化蕴藏在茶文化的精神世界,如喝茶过程中感受到的雅致、静谧等意蕴,这些都是隐性茶文化的体现。由于茶文化在英国的普及与受欢迎程度,茶文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忽略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以茶文化为主题进行文学创作,所以茶文化是英语语文文学形成与发展的源动力之一。
2.2英语语文文学表达着茶文化精神内涵.中国茶文化是东方世界的一种传统文化,要想在欧美地区传播、引起共鸣,就要利用英语语文文学的语言表达功能去阐述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文化背景、精神内涵,唯有这样才能让欧美人更好的理解中国茶文化。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看,欧美地区有大量的茶文化相关的文学作品,如邓肯坎贝尔的《茶诗》、亨利詹姆斯的《一位贵妇的画像》、乔治奥威尔的《泡一杯好茶》,覆盖诗歌、小说等各个领域。这些欧美文学作品表达着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是中国茶文化思想的物质化体现,对中国茶文化阐述、传播与推广起到了重大作用。
2.3中国茶文化与英语语言文学之间的活动被历史铭记.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在漫长发展中其很多文化元素被历史所记忆,如茶道、茶艺、茶德、茶画、茶人精神等,这为茶文化与文学之间的互动创造了良好条件,而二者之间的活动也被历史记忆下来,成为经久不衰的文化瑰宝,如茶诗、茶文学作品等。中国茶文化传入英国后,与当地的风俗人情融合起来,形成具有英式特征的茶文化,使得中国茶文化深深扎根于英国文化土壤中,影响了一代代的英国人。在英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茶文化与生活相互影响,激发了广大文学大家的创作激情,很多大文豪喜欢在作品中融入茶文化相关的内容,这对英语语言文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3.1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借助茶文化的融入推动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发展.文化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绝不是一方割据。受历史等客观因素影响,高校英语语文文学教育视阈不够开阔,局限于书本内容,知识视野狭隘,以致于教学理念保守、陈旧,教学效果止步不前。想要打破这种教学现状,英语语言文学教学需采用全新的教学理念。中国茶文化是一种融合发展的文化形态,无论是茶学还是茶文化,发展中都伴随着茶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兼容,是各种文化形态融合与裂变之下的产物。倘若把茶文化融入到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中,势必可以把茶文化自身发展的兼容性特征赋予在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上,使英语语言文学教学具备的文化兼容并包理念,形成全面发展观念,不仅接受中国茶文化,也会接受来自其他文化的有益内容。对于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而言,受中国茶文化发展启发,借鉴茶文化兼容并包的全面发展理念,吸收茶文化中的有益内容,拓展英语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开拓知识视阈。
3.2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效果.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引入中国茶文化,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用对比的眼光看待中英文化的差异,促进学生的文学知识全面发展。为使茶文化有效融入英语语言文学教学,应当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第一,优化教学设备,教室内的多媒体、投影仪及计算机网络等设备都要与时俱进,用于播放茶文化相关的视频、图片资料,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中国茶文化的艺术魅力;第二,把茶艺表演等活动搬到课堂上,构建学习茶文化课堂环境,让学生直接的接触学习茶文化,增强对茶文化的理解。通过茶艺表演创新课堂教学活动,改善优化课堂教学活动形式;第三,把茶文化引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如举办茶文化文艺演出、茶艺体验与展示活动、茶文学作品鉴赏活动等。学生亲身参与以上各种活动,亲身体验茶味、茶道及茶文学作品的思想精神,学会“事必躬行”道理。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工作,在校园内建立良好的校园茶文化氛围,使学生真切的了解到中英茶文化之间的差异,学习茶文化文学作品,便于教师更顺利的展开英语语言文学教学。
3.3组建优秀的师资队伍,促进英语语言文学教学革新.教学革新的关键是跳出窠臼,以全新眼光看待教学,用优秀的教师开展教学活动。面对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改革需求,教师除了采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外,还要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师作为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的实施者,理应学习新的教育理念、知识内容,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所以,当中国茶文化融入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时,为使二者融合有效、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应当花费大量时间学习中国茶文化及其相关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欧美地区茶文化文学作品,以此增强自身的文学水平。此外,高校还要从文学院、茶学院等聘请教师担任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的客座教师,做到人尽其才。如,文学院教师讲述欧美地区的茶文化文学作品,历史教师讲述茶文化发展历史及其在欧美地区的发展情况,茶学院教师讲解茶道、茶艺等。总之,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组建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教师队伍,增强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的师资力量,从根本上提高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效果。同时,这样的教师队伍有利于中国茶文化传承,使优秀的茶文化精神内涵持续的传播下去,实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良性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文学特征显著,其在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拓展教学内容,完善教学理念,便于学生更清楚的了解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学好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知识。为此,当中国茶文化融入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时,树立全面教学观念、组建优秀教师队伍,借助茶文化创新教学活动,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提升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水平。
[1]房晓静.中国茶文化融入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策略研究[j].福建茶叶,2017(12):156.
[2]江山.传统茶文化融入高校英语语言文学教学研究[j].福建茶叶,2018(5):226.
[3]黎瑛.英语语言文学对传统茶文化传播的作用分析[j].福建茶叶,2018(5):417.
日语语言文化论文篇十九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几千年历史创造的文化遗产,然而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主流文化的冲击,不断失去其自身的独特性,甚至部分民族传统文化日益濒危。本文从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关系出发,强调要加强民族语言教育,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各民族语言及其独特的文化。
民族语言;民族文化;民族语言教育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各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独特而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使中华文化呈现多元一体的特色。文化多样化与语言多样化,与生物物种多样化一样,是人类的财富,正是因为有了差异,才会有比较、有鉴别、有借鉴、有发展。然而,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出现语言趋同的趋势和少数民族语言被同化的现象,强势文化遍布各个角落,而弱势文化则越来越无立足之地,我们看到,我们身边的一些少数民族,已经大面积地失去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这就使得对民族语言和文化进行抢救和保护显得刻不容缓。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以分割的,人类文化的多样性,首先依赖于语言的多样性,因此维护文化的多样性,离不开维护语言的多样性。
民族语言包括书面语言(文字)和口头语言,它们是民族独特文化的表现形式,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一个民族的思想、观念、意识、生产方式等,都要通过本民族的语言来提炼、记录和整理。如果没有民族语言,民族文化也就失去了记载,储存和流传的物质条件。如:故事、神话、传说、寓言、诗歌、唱词、谜语、戏剧等各类民族文学艺术作品都要依靠民族语言来表现,其中积存和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因此可以说,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最为重要的载体与根基,是民族历史、文化、习俗的活化石和见证。
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每一种语言都反映出特定的文化现象,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只有懂得民族语言才能正确认识这个民族以及由语言反映出来的该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文化特征。同时很多民族文化的内容,只能通过本民族语言才能表达和传达,也只有本民族语言才能准确记录。如果不懂得民族语言,而用汉字注音的方式进行记录,结果根本无法还原,也不可能准确,毫无价值。因此,做好民族语言教育工作是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少数民族语言教育的受教育者是本民族语言的传承者,他们对本民族语言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的发展前途。只有做好民族语言的教育工作,让民族文化以书面的形式进入课堂,才能让学生系统地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发展、生产生活方式、民间文化艺术等人文知识,使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形成完整的思维链条。可以说,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的过程也是习得民族文化的过程,学一门语言是学一种文化,教一门语言也是教一种文化。民族语言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少数民族语言及其所承载的文化的教育保护与传承本民族独特的文化。
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则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观念,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民族语言教育的具体实施,关键在于政府,如果没有政府的领导和统筹,没有相关政策的保障,是无法实现的。政府部门应该认识到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充分尊重他们的文化,帮助他们保护、发展自己文化与帮助他们发展经济、改善物质生活水平是同等重要的。因此,政府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民族语言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充分认识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发展的关系,从思想上重视民族语言的保护与传承。其次,对少数民族地区制定一些能推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传承和发展的、可操作性的具体的政策与法规,加大民族语言、文化的教育投资力度,从各项政策、措施、财力上倾斜照顾。
(二)不断提高民族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汉语文是较先进的语文,是我国的通用文字,毫无疑问,各民族都应该学习好汉语文。但在民族地区,考虑当地的语言环境,充分尊重多数群众的意愿,一定要重视少数民族本民族语言的学习、使用和教育,即使在汉语基础比较好的地方,也绝不能以汉语文代替民族语文。
学校可以通过对民族语言的教授、各种选修课程的设置、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让民族语言和民族优秀文化的价值得以展现,激发他们对自己民族语言的情感,树立对本民族文化保护的意识。这是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根本动力。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由于历史、社会、自然条件等各方面的原因,我国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这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建设一支素质优良、双语兼通、热爱本民族语言教育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民族语言教育质量的关键。为此,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继续教育,加大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为教师创造培训的机会,使教师能够更多地接触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信息,从而使教师队伍的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总之,每一种文化都是人类文化宝库的伟大财富,无论失去哪一种文化对于人类来说都是不可弥补的损失。我们要重视和加强民族语言教育,培养出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的合格人才,才能使灿烂多姿的民族传统文化永放光芒。
[1]滕星.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j].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
[2]白乙拉.内蒙古民族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抉择[j].内蒙古师大学报,1999(8).
日语语言文化论文篇二十
“跨文化交际”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吧。
摘要:词汇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词汇作为英语语言重要的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面对基础薄弱的艺术生,如何通过在词汇教学过程中导入文化知识,培养其英语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艺术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高中艺术生;词汇教学
英语词汇教学在高中语言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中英语教师历来对它较为重视。但令人沮丧的是,许多学生学了六年甚至更长时间英语,到了真正交际时却找不到合适的词,根本无法实现畅通的跨文化交际,或是经常出现交际失误。导致这一理由的理由有很多,其中词汇学习方式不当,以及文化输入的不足显得尤为突出。笔者任教于一所普通的江苏省三星级高级中学,在教学中发现,尽管很多艺术生学习了近6年的英语,但是上课时的“老师好”表达都不准确。“goodmorning,teacher”在国外这样说实际上是不对的,应该是miss.x或者mr.x。诸如此类的.文化反差,让我们不得不深思语言与文化的相辅相成携手提高的理由。文化意识作为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与知识技能一样理应成为我们高中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英语教学的基础阶段,在搞好语言教学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这也是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需要。
一、当前高中艺术生英语词汇教学中的目前状况
从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来看,忽视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现象比较普遍,大部分教师十分强调英语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却认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可有可无。他们认为英语学习应该以语法和词汇为中心,在学生掌握好单词和短语的基础上强化语法训练就可以学好英语,至于跨文化意识的渗透,好像是无关紧要的事情。
以本校为例,在艺术班的日常英语教学中,由于艺术生自身文化基础薄弱这一特点,多数教师的教学步骤为先讲单词和短语,接着讲课文,教师往往不厌其烦地列出所有知识点和大量例句,甚至发学案让学生背诵,最后做练习题来巩固知识点。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甚至根本不会提及词汇的文化差异和语用原则,更谈不上跨文化意识的渗透。这种做法使学生的语用错误层出不穷,词汇使用不当的情况频频出现在学生口头交流和书面作文中。最后造成几年英语学下来,这些艺术生记住的往往是一些干巴巴的词汇和短语,却不知道用在哪些具体的情境或场合中。他们在日常对话中常常张口结舌,感到满脑子的词汇、短语,不知该选哪个最合适,这使很多艺术生丧失了学习外语的兴趣和信心。
二、高中艺术生英语词汇教学中跨文化意识渗透的途径
针对高中艺术生整体基础薄弱的目前状况,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要从记忆的策略角度培养学习兴趣,讲策略的同时要把词汇的文化背景讲出来,所谓追根求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一)在培养兴趣的同时要注重词汇文化背景的传授
众所周知,高中艺术生基础文化知识普遍不高,不提高他们学习英语词汇的兴趣无法达到文化的渗透。大部分高中艺术生对词汇学习很厌倦,学习词汇的动机不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跨文化渗透的同时要注重词汇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应当重视词汇的背景知识讲解,认真积极地向学生导入词汇文化。此外,英语词汇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近几年高考英语试题所负载的文化信息比例正在不断增加,高考愈发着重测试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而非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紧密结合高中英语教材,进行文化意识渗透
现行的英语教材均涉及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以教材作为媒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语言交际的跨文化元素,这些元素涵盖了多种方式,其中包括:打招呼、告辞、打电话、请求、邀请问候、致谢、道歉等用语的规范使用,谈话时话题的选择、委婉语、禁忌语、社交习俗及社交礼节。例如:《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第二单元wordpower中colloquialisms学习,如allthumbs指笨手笨脚,awetblanket指一个扫兴的人;模块六第二单元wordpower中提到了表达情感的词汇,如overthemoon,oncloudnine;模块九第三单元wordpower涉及颜色词和colouridioms。学生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逐步了解英语国家语言文化的不同方面,进而提高了对跨文化意识的了解,逐步增强的语言学习的趣味性。同时也加深了解和体会中西方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性。
(三)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增强词汇学习的时效性
在不同民族语言文化背景下,同一个词汇会有截然不同或者相差巨大的文化含义与联想含义。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适当扩展介绍相关背景知识,并选择有代表性的本族文化与外语文化进行对比分析,增强学生跨文化意识。例如: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土地和中心,象征权势、地位及威望,是被赋予最高特权的颜色,也是中国古代皇族专用的颜色。在西方文化中人们赋予反面的象征作用,“yellowdog”指卑鄙的人、“yellow-livered”指胆小懦弱的;在中国,人们常把“南”置前,自古就有“南尊北卑”的传统,而英语中“从南到北”则为“fromnorthtosouth”;汉语谚语“猫哭老鼠”英语则译为“shedcrocodiletears”。
现代社会日益发展的步伐,国际交流频繁,这也对高中英语艺术生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意识提供了丰富的内涵,当前高中英语艺术生词汇教学中忽略跨文化意识渗透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广大教师只有认识到跨文化意识渗透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才能有效提高英语词汇教学的成效,从而为提高整体英语水平及高中艺术生的整体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严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2.陈俊森.外国文化与跨文化交际[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3.林立.英语新课程与学科素质培养[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日语语言文化论文篇二十一
论文摘要:我国加入wto后,将逐渐融入国际社会,参与国际事务,这就涉及到了跨文化交际的问题。而跨文化交际的'实现,主要在于了解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不同点并具备一定的外语语言能力。本文主要探讨这方面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外语能力
人类社会进人21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家间交往的增加,已逐渐形成全球化、国际化社会。在国际化社会环境下,跨文化交际已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交际的实现一般是通过两方面来完成的。一是要有一定的文化理解能力。只有了解异国文化及其特点,拥有丰富的异国文化知识,才能使我们有效地找出本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差异,才能做到既能说会道,又言之有物、自然得体,有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消除隔阂,更积极地融入到与对方的交流之中。二是要有一定的外语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的实现,实质上主要就是通过语言交流这一重要交际手段完成的。如果一个人有着丰富的异国文化知识,但其外语语言运用能力欠缺,不能清楚、完正表达出自己的想法,造成交际过程中话语信息传递的困难,那么,跨文化交际也是不能实现的。反之,如果有着较强的外语语言应用能力,但却不了解异国文化特点,没有异国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也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文化理解能力与语言运用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语言是文化形成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反过来又可以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完善。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将更加积极地参与世界经济,更好地融入到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中,并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从许多方面参与国际事务。所有这一切的实现,都需要进行跨文化交际,都离不开跨文化交际。因此,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首先要了解一些中西文化的不同。
一、深刻认识中西文化的差异
文化的定义是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b.tylor)最先提出的。广义上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即: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具有民族性,可反映出鲜明民族色彩。不同民族、不同社会、不同制度国家的文化均有所不同。我们要实现跨文化交际,就要了解、区别中西文化的不同,就要在学习语言的同时,重视不同文化的学习。这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前提。
中西文化在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许多方面有着不同差异,它们是各自独立的不同的文化体系。中华民族文化是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传统文化,而西方文化,特别是英美文化,由于历史较短,主要属于近现代文化。下面即几种中西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一)文化背景差异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培养了自我抑制,慎重的民族性格。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往往以谦虚为美德,不喜欢自我展示;坚信有真才实学无需自吹自擂;往往提倡“满招损,谦受益”。西方人则往往习惯于展示自我,以个人为本位。习惯于表现自我,自信、夸张,向他人展示自己,等等。在个人和集体关系上,中华民族向来主张把集体放在首位,提倡团结就是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的一个方面超过了集体方面,特别是美国文化往往倡导个人主义。有着“自助者,天助也”,“要败事,找帮手”等说法。
(二)风俗习惯差异
当别人赞美你时,中国人的习惯是客气一番。而西方人则比较坦率,听到对他们的赞美时,首先会说“谢谢,”(thankyouorgladtohearthat),如有不同看法时,可再用“但是,”(but一)来转折。还有,中国人认为一些可以公开询问的事情,如,年龄,收入,婚姻,行为去向等,西方人往往认为属于个人隐私范畴,成为口头交际的文化禁忌。
(三)宗教信仰差异
中国与西方也有着各自的宗教信仰,不同的宗教文化,已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各自的语言中。中华民族的宗教文化主要是以佛教(buddhism)文化为主。佛教已经传人我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人们相信人类问的一切都由“佛祖”在左右。西方文化中主要是以chifstianty文化为主,其影响最大。许多节日都与基督有关,如圣诞节(christmas),感恩节(htanksgivingday),等等。
(四)思维方式差异
思维方式主要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因此,也常常渗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西文化由于文化体系不同,思维方式上也存在着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中西方社会发展的道路不一样造成的。长期的农业社会和小农经济,促成了我国文化的民族心理,我们习惯于“三思而后行”,西方人则往往直来直去。我们的哲学思想强调综合,西方的哲学思想强调的是分析。这就形成了侧重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的差异。
从上面几例我们可以看出,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没有多种文化知识和对中西文化不同的了解,跨文化交际必然会遇到障碍。但是,异国文化知识只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一个前提条件。在跨文化交际中,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外语语言能力。
二、加强外语语言听说能力培养
语言是交际的最主要的手钱,是一个理想的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种种规则的了解。语言能力是“言者和闻者的语言知识”,这是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于上个世纪50年代提出的。语言能力指运用语言知识进行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活动的能力。语言能力的形成,就是语法、语音、词汇的知识在学习者大脑内在化的结果。跨文化交际语言能力(外语语言能力),就是与不同国家、社会文化集团成员交往时,能够得体地解决说什么、怎么说,和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的能力。这一能力是后天习得的,是经过刻苦努力实践取得的。
在跨国文化交际过程中,如果说话者语言能力欠缺,语言失准,表达不当,词不达意,话语结构混乱,就会造成交际过程中话语信息传递的困难,妨碍有效交际的实现,不但达不到我们预期的交际目的,有时还会引起一些误解,导致交际中断或失败。
因此.我们要想实现跨文化交际,满足跨文化交际的需要,除了解、掌握一些必要的异国文化外,还必须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即外语语言能力的培养。
外语语言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途径完成的。从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我们国家一直十分重视外语能力的培养。外语课程从小学连续开到中学、大学,在大学里又连续开四个学期,其课程开设长度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但也同时说明外语语言能力的培养不是短时间的事情,学习外语语言是有一定难度的。我国现在各级各类大学每年培养出的许多具有外语能力的各行各业人才,正在成为国家经济建设、对外交流的主力军,在各种涉外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担当着重任,这说明我们的外语课堂教学成绩是很大的。
但是,外语能力与外语语言交际能力是有区别的。外语能力的概念是笼统的、广泛的;可以包括书写能力,文字翻译能力,及语言交际能力。本文所述的外语语言能力,系指口语交际能力。多年来,尽管我们的大学培养出了许多具有外语能力的各种专业人才,我们在专业人才的外语语言能力培养方面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我国学生目前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仍然有待提高。许多学生学了十多年的英语,并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有的甚至还考上了研究生,具有了一定的外语能力,但外语语言应用能力仍然很差。有人在口语交流中甚至回答不了外国人关于“早饭你通常吃什么?”这样简单的口语问题,原因在于学生不知如何用英语表达“馒头和稀饭”的词语。这与上个世纪80年代有人托福考试成绩很高,在国外餐馆却不会要一杯咖啡的事情是一样的,但时间却已经过去了20多年,形势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我们要想顺利地进人跨文化交际全球化时代,从现在起就必须重视加强外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否则,我们将落后于时代。
那么.如何加强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培养,即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呢?笔者以为我们可以在现有课堂教学基础上进行如下改革尝试。
(一)加强课堂互动,重视口语交际能力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现在的外语口语交际能力水平及新形势的要求,在现有的条件下,争取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造更多地外语环境,让学生课堂上有说外语的机会,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形成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外语口语能力。
(二)改革课程设置,增加口语课时
我们应该调整目前的课程设置,适当地增加外语口语课,进行一些专门的口语会话练习。理想的外语口语会话课应该是一个模拟的小社会,冲破时空的限制,将各种人物,事件,场合较系统地搬进课堂,进行实际模拟交流练习,这样可以达到真正提高学生交际能力之功效。
(三)改革考试形式,增加口语测试项目
尽管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设置操作难度较大,但是,增加口语测试项目是提高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关键。我们现行的外语四、六级考试制度,实际上还是一种应试模式。长期以来许多外语教师一直在探讨提高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的方法,但收效甚微,就是因为受到这种考试形式的限制。现在随着形势的飞速发展,“地球村”的形成,这种应式考试模式对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
总之,跨文化交际的实现与外语语言能力是密切相关的,而外语语言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既教授学生跨文化知识,又培养他们的外语语言应用能力;加大培养精通专业,又擅长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的力度,以改变我国目前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不适应状况,尽快融人21世纪全球化时代。
日语语言文化论文篇二十二
:本文首先就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主要内涵维度进行说明,并就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于茶文化理论构建的启示意义进行阐释,最后对茶文化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构建措施提出几点看法,希望能够促进当前茶文化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构建和我国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主要内涵维度在于:语言的本质是人的一种认知行为;理解特定语言的语义最为根本的方法在于准确把握“隐喻学”;语言功能的实现需要系统化构建。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于茶文化理论构建的启示意义在于茶文化理论的构建要采取系统化步骤、茶文化理论的构建要重视人本主义的导向。茶文化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构建措施可以尝试文化结构功能导向的构建策略、互文性构建策略。
:茶文化;系统功能语言学;构建策略
广义上的茶文化泛指一切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我国,茶文化是一种十分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形态,它深刻地与人们的生活系统结合在一起,扮演着重要的养生功能、尊礼功能、怡情功能和社会教化功能等。世界上的茶文化版图无论如何变化,中华茶文化是历史最为悠久、内涵最为丰富、社会影响最为广泛的一脉,在这一点上讲中华茶文化是一种出类拔萃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传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朝时期陆羽所写的《茶经》的问世标志着我国茶文化进入到了一个理论化的发展阶段,也将茶文化的技艺层面的内容纳入其中,形成了一个复合型文化体系。20世纪60年代以后所诞生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提倡用社会系统论的视角来看待和分析语言的发展规律,在当前这样一个跨文化交际的时代我国茶文化理论的体系化构建面临着“现代化”的命题。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方言”,如何通过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构建发展成为一种可以融入世界话语体系的“现代性语言”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基于一种跨文化交际、弘扬中华茶文化、构建新的中华茶文化内涵的使命感,将系统功能语言学引入到茶文化理论的现代性的构建中十分有利于我们提升当前的茶文化软实力。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种典型的系统论下的语言学理论,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由michaelhalliday、jamesmartin、christianmatthiessen、bronislawmalinowski等人所创立。系统功能语言学是属于一种偏向于认知语言学范畴的流派,提倡采用系统化、结构功能导向、隐喻学等视角来审视特定语言的产生、流变过程。总起来看,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内涵包括这样几点:
1.1语言的本质是人的一种认知行为
韩礼德等人在提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时候,语言学领域最为著名的另一种流派是认知语言学,也被称为社会认知语言学,它认为语言本身不是形式主义语言学讲的那种“客观存在”,而是偏向于一种人的主观认知、人的主观价值判断的能力。受这种理论启发,系统功能语言学更进一步,认为语言本身不是一种独立存在的能力,而是特定社会环境、特定语境下人的一种主观感知、主观认知的交际行为。当代语言学家认为“语义”是主观与客观二者的结合,我们在认识语义时不可避免地要对认知主体的主观看法加以探究。因此,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到了人们对于特定事物的主观看法就构成了一种“背景性知识”———或者说叫做“系统功能”。
1.2理解特定语言的语义最为根本的方法在于准确把握“隐喻学”
正如系统功能语言学所讲的,由于语言本身更多地是主体主观认知、主观感知的一种交际符号或者说行为方式,而不同语境、不同共同体环境中的人们往往对于特定的事物具有不同的态度和立场,这就显示出了一种特殊的文化背景,也就是学者们所讲的“隐喻学”,而此处的“隐喻”指的是“一种特定的心理映合,对人的日常思维、推理和想象都产生很大影响,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外一种事物的方式”。对此,马力诺夫斯基在调查土著居民语言变迁规律的时候曾经指出,我们如果要充分了解土著人语言的真实含义,就必须到土著人当时的语境中去寻找答案,这种语言发生的语境就是一种“隐喻”。
1.3语言功能的实现需要系统化构建
在语言学上,很多学者对于语言的功能进行过多种多样的实证化研究。到了韩礼德等系统功能语言学家这里,他们提出了语言的三大基本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与语篇功能。其中概念功能指的是一种相对抽象化的能力,代表着认知主体对客观世界进行语言归纳的能力水平;人际功能代表的是主体开展社会交际的一种功能;语篇功能则指向更广泛的信息传播、理论构建、模型构建等内容。因此对于特定的语言符号的构建(比如说茶文化体系的理论化构建)来讲,要采取一种结构功能的系统化步骤进行。
长期以来,尽管我国茶文化自成体系、自成流派,具有浓厚的东方闲情逸致、宗教哲学色彩,但是在理论构建上相对处于一个较低的发展水平。西方自工业革命以来引入的东方茶文化只是引入了其物质文化,对于茶文化的精神文化则没有引进,所以在茶文化界一直存在着“西方人只是把茶当成一种饮料”,却“没有把茶当成一种信仰文化”来看待。基于这种现实的认识,我们有必要因循着一定的步骤将我国传统和当代形成的优秀茶文化总结为一个有机理论体系,来向世界宣讲。对此,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这方面给了我们这样两个启示:
2.1茶文化理论的构建要采取系统化步骤
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分析语言学的时候采用的哲学思维是“系统论思维”,它将语言学划分为“语境”、“语义学”、“词汇语法学”这样三种层次,最抽象的层次是语境的分析。作为一种语言理论,这种系统化的思维对于我们构建新的茶文化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无论是基于文化层次结构理论还是传统的系统论又或者是任何一种理论,中华茶文化的理论体系构建都要用一种系统化的步骤来进行,实现一种体系化的构建。
2.2茶文化理论的构建要重视人本主义的导向
我国茶文化本身带有明显的世俗主义人本的关怀,无论是茶文化的宗教理念属性还是其物质功效和社会交际上的礼俗要求,带有的都是传统的儒家思想的人本主义关怀。系统功能语言学尽管属于一种语言理论,但是这种理论与认知语言学一样,将人视为是语言的基本目的和价值理性所在,并且“高度重视作为社会个体成员的'人在认知发展和语言交际中所发挥的支配作用和能动作用”。因此,在对待茶文化理论构建过程时,要重视那些茶文化精神所器重的人格修养、君子之风的把握。这一点其实在教育界、语言界都是一种重要的共识性主张,例如说我国当前高校中的德育课程、选修课程等都开始重视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借助于各种茶文化的平台和节日来向学生灌输传统社会的一些美德,十分有助于提升人本主义的社会化进程。
总览中国传统茶文化理论的构建,无论是茶圣陆羽还是任何其他人所写的茶学专著,都带有明显的碎片化、技艺化的特点,茶文化尽管分散于这些著作或者人们的生活实践中,但是没有真正上升到一种系统化的理论层面,从而在一个全球化交际的时代也就不能给国内外的受众和茶文化的爱好者提供一个整体性的中国茶文化感官的机会。对此,可以尝试以下两点策略进行构建:
3.1文化结构功能导向的构建策略
在当代主流的文化管理范畴中,文化结构功能主义是一种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指导理论,并且这种理论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存在一定的交叉和融合。比如说,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围绕着中华茶文化的结构布局可以整体上分为“形而上层次”、“形而中层次”、“形而下层次”这样三个部分,分别代表着茶文化的精神价值哲学内容、茶文化的交际内容、茶文化的物质内容等。同时基于“功能”的视角,可以尝试结合当前茶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比如文化创意产业、茶文化旅游产业等)积极拓展茶文化的功能,使其功能从传统的养生保健功能、社会交际功能、人生修养功能、审美功能等拓展到更为丰富的产业经济功能、文化传播功能甚至是教育德化功能、政治外交功能等方面。
3.2互文性构建策略
互文性是当前翻译学术界和语言学术界都广泛关注的一种现象,同时也是一个研究的焦点领域。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分析特定的语言和理论时,是采取系统化思维、语境化思维的一种策略,将特殊语境中的文字内容进行特殊化理解,但是外在地又结合既有的研究知识和背景知识开展跨文化交际下的比较分析,这就是一种互文性的视阈,也构成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对此,中华茶文化的理论构建应当采取开放性、互文性的思路,将中华茶道与国外一些优秀的茶文化精华(比如说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文化、美国茶文化、印度红茶文化)等开展比较构建;同时,基于我国茶文化内部的地域性和流派性都比较广泛和多元,可以尝试在中华茶文化内部进行一定的比较研究,用内部的互文性和外部的互文性形成一种茶文化与茶文化之间的和谐沟通和语言上的对话。
[1]thies,communion&discoursemarkers[ol].2005.
[2]王梅.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与大学英语教学[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79.
[3]司显柱,陶阳.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翻译研究十年探索:回顾与展望[j].外国语,2014(5):100.
[4]朱永生.系统功能语言学个体化研究的动因及哲学指导思想[j].现代外语(季刊),2012(4):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