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心得体会(案例19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在写心得体会时,首先要明确写作的目的和对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写心得体会有所帮助。这些心得体会涉及生活、学习、工作等不同领域,内容丰富多样。通过阅读这些范文,我们可以了解不同人的心得体会,借鉴他们的经验和思考方式。这些范文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于写心得体会的兴趣和动力,为我们写好心得体会提供一定的启示。如果大家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想要分享的,也可以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与大家一起交流和学习。写心得体会不仅是对自己经历的一种总结和回顾,也是对他人经验的一种传递和分享。希望大家通过写心得体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和表达能力,积累更多的经验和智慧。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心得体会范文吧,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心得体会篇一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有时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一脸茫然,无从入手。有时教师虽全力引导,学生却启而不发。其根源是教师没有从学生的思维现状出发,以自己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年龄特征、情感需求的前提下,设计开放、有趣、富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才能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来。在主动而积极的探索中,学生就很容易生成富有智慧性的新的东西。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小数大小的比较》时,设计了这样的探究活动。
生1:我知道a、b分别跳了几米。
生2:我知道c跳了3米多。
生3:我知道第一名是b。
师:这里c到底跳了几米几还不知道,你怎么可以判断出b是第一名呢?(组织学生开展讨论)
生:因为a、c跳了3米多,而b跳了4米多。
师:这样看来比较几个小数的大小,我们首先看什么?比什么?
生:首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小数就大。
师:那谁是第二名呢?
(师生接着先围绕“假设c是第二名,c跳了几米?”展开讨论,当c跳3.99米时,引出比较3.99米和3.84米的大小……)
上述教学中,教师独具匠心地提供一张不完整的跳远成绩记录单,围绕学生熟悉的比赛排名这一现实情境展开教学,在学生面前适当展现源于已知而又发展于已知的“新的东西”,使学生始终置身于跃跃欲试的学习境地,展开有效的数学思考。问题的解决过程成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师生在这样的数学教学实施过程中同时获得“精神的力量”和“生活的智慧”。
学生在课堂中出现这样那样的意外也是难免的,如果教师忽视了这些情况,学生的知识建构就会产生困难,甚至错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这就需要教师“临危不乱”,冷静思考,尽可能地把学生的意外当成一种有用的教学资源,去引领学生探究,促进有效生成,使课堂教学演绎出不曾预约的精彩。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心得体会篇二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热情的行程。”真实的高效课堂需要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需要教师善于设计有效问题,创造质疑机会,捕捉错误资源,从而促进有效生成和学生发展,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给学生注入精神成长的力量。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有时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一脸茫然,无从入手。有时教师虽全力引导,学生却启而不发。其根源是教师没有从学生的思维现状出发,以自己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年龄特征、情感需求的前提下,设计开放、有趣、富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才能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来。在主动而积极的探索中,学生就很容易生成富有智慧性的新的东西。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小数大小的比较》时,设计了这样的探究活动。
生1:我知道a、b分别跳了几米。
生2:我知道c跳了3米多。
生3:我知道第一名是b。
师:这里c到底跳了几米几还不知道,你怎么可以判断出b是第一名呢?(组织学生开展讨论)
生:因为a、c跳了3米多,而b跳了4米多。
师:这样看来比较几个小数的大小,我们首先看什么?比什么?
生:首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小数就大。
师:那谁是第二名呢?
(师生接着先围绕“假设c是第二名,c跳了几米?”展开讨论,当c跳3.99米时,引出比较3.99米和3.84米的大小……)
上述教学中,教师独具匠心地提供一张不完整的跳远成绩记录单,围绕学生熟悉的比赛排名这一现实情境展开教学,在学生面前适当展现源于已知而又发展于已知的“新的东西”,使学生始终置身于跃跃欲试的学习境地,展开有效的数学思考。问题的解决过程成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师生在这样的.数学教学实施过程中同时获得“精神的力量”和“生活的智慧”。
学生在课堂中出现这样那样的意外也是难免的,如果教师忽视了这些情况,学生的知识建构就会产生困难,甚至错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这就需要教师“临危不乱”,冷静思考,尽可能地把学生的意外当成一种有用的教学资源,去引领学生探究,促进有效生成,使课堂教学演绎出不曾预约的精彩。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心得体会篇三
今天听了李老师关于《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讲座,收获很多。
课堂活力对于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尤其是现在特殊时期,停课不停学,网络课堂开始进行,很多人会说“太难了”“不想上网课”等,这更加让我们意识到活力课堂的重要性,通过教学促进学习并学会学习的活力。
在讲座中,李老师提到人是如何学习的,勤学、苦学。那教师的教学在其中要发挥重要的作用,打破网络知识的垄断。学习的本质是变化、知识的变化,是学习者经验引起的变化,李老师通过举例,让我们更清楚的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什么是学习。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做一个明白的教师,明辨什么是学习,“教”就是促进“学”。
要想让课堂焕发活力,首先要明确目标,其次是要重视备课的过程,针对一节课设计过程,做一名专业的教师,让课堂充满活力。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心得体会篇四
课堂是传承文化、陶冶情操、健全人格、放飞梦想的舞台,没有课堂,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没有教育。为此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实现知识、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成了每位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教育梦想。
但我们如今的课堂却如战场,强调的是纪律严明,正襟危坐,学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课堂上少了一些轻松,少了几分幽默,少了一些欢声笑语,少了几许神采飞扬,尤其是经常要求学生齐声回答,不允许交头接耳、与师争辩。于是乎我们的课堂就像死水一潭。这样的课堂,削弱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约束和限制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心灵,扼杀了学生感受知识魅力的欲望。滋生出一系列的教育困惑:学费教材费免了,学生却厌学了;师生比以前辛苦了,成绩却下滑了;德育喊得更响了,学生的德行却更低了;学校楼高了,漂亮了,但家长对学校的认可度却降低了……造成这些困惑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如果能从课堂教学入手,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理想课堂,无疑是解决这种困惑的一剂良药。
首先教师的生命激情、工作状态是点燃课堂激情的关键。教育不是说教,教育是一种熏陶,同时教育又是生命影响生命、智慧点燃智慧、思维启迪思维的事业。教师能否拥有一个积极昂扬的生命姿态,对于受教育者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教师的生命姿态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生命姿态。只有教师的生命姿态积极昂扬起来,学生的生命姿态才有可能变得积极、昂扬、健康、向上。教师表现出激情的.方法很多,比如:充满激情活力的面部表情、充满激情的语调,充满激情的语言、充满激情活力的思维都能深深地感染学生,激起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从而使课堂充满激情和生命的活力。
其次教师要善于学习,乐于思考,勤于创新。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讲了这样一件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非常出色的公开课。课后,听课老师问道:“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长时间来备这节课?”那位历史老师回答说:“对这节课,我都是用终生时间来备课的。”这位老师的回答确实让人震撼,是的,用自己的一生准备好每一次教学,才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做为一名教师只有善于阅读,善于思考,才能丰富内涵,深厚底蕴,才能凭借广博的知识、别出心裁的艺术化的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内化,达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创造性学习的最高境界。
第三课堂教学应该充满生命气息。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一种生命感悟。课堂上是几十个充满生命活力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孩子。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尊重的过程;是生命自我发展、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过程。教师要善于解放学生的大脑、嘴巴和手脚;要善于做学生的伙伴、朋友;要善于和学生休戚与共,感情相通;善于允许学生说错话、办错事,允许学生犯错误。以此来营造以人为本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用经验来激活知识、用思维来建构知识、用情感来丰富知识、用智慧来评判知识、用心灵来感悟知识,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涌动着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与生命同在的教学境界。
除此之外,在课堂上还要注意学生的参与度、学生的亲和度、课堂教学的整合度、知识的延展度。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感受到知识的魅力,体会到成长的幸福。让生命拔节的声音在课堂回响,让生命的活力在课堂涌动。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心得体会篇五
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是教师和学生通过课程中介而构成的一种交往关系。通过课堂有效“合作交往”,不仅可以获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影响,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与共进,体现教学的真谛。而且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和较高水平的学习能力,能够有意识地不断反省、更新自己的学习状态。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数学课堂教学如果能坚持有效的“合作交往”,那么,必将给课堂带来勃勃生机,使课堂自始至终能充满生命活力。
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是有效“合作交往”的基本条件。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主动性为基础,为学生提供有利的协作互动的学习环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创造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和气氛,充分利用同桌商讨、小组讨论、组际交流等形式,让学生互动、互教、互学,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1以“兴趣”燃起参与欲望。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兴趣,才能把主动参与的火把点燃;有了兴趣,便有了开发智力、挖掘潜力的内驱力;有了兴趣,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水平才不会下降,智力潜能就不会枯竭;有了兴趣,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权才能调动起来,学生才能以饱满的情绪、集中的精力、活泼的思维、强烈的求知欲活动于课堂上。他们再也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了。
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一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周长”,我在导入和探究阶段创设“小狗小猫猜谜”、“小老鼠小兔赛跑”等情境,并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出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地引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动机。
1.2以“商讨”激发交往热情。
“商讨”过程应着眼于“发现”新知识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营造氛围,让学生在交往中充分表现自我,交换观点,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感化、体验、深化、细化所学内容,去建构属于自己心灵财富的活性知识。
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我先让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教学模型,让学生分为四人一小组讨论,并动手剪拼,要求把它组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各小组的同学剪得仔细、拼得认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通过剪拼,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脑思考,展示各小组各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在各种不同思考方法的展示交流中,同学们相互得到启发,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增加自主学习愿望的同时,促进了协作互动,促使个人行为变为集体意志。
学习既是个体行为也是群体行为。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意向、学习效果等很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也必须要受到群体的作用才能产生更大的生命力。学生的学习财富与价值蕴含在“合作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只有在这过程中组织和调动学生的力量,才会体现其永恒的存在价值,才会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不竭动力,才会在学生生命成长中闪耀灵性的光辉。
2.1小组合作,求同存异。
现有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尊心、自我意识强,并不善于与人交往合作。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小组间优差组合,让学生在与同学的'不断交流与合作、不断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从而愿意与其他个体进行交往与合作。例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每个同学都准备了几张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但要摆一摆课桌有多少平方分米还不够,怎么办?只有同桌合作着摆。要推算得快,两人还需协作分工好,一人摆长边,看一行能摆几个;另一个摆宽边,看能摆几行。让学生在与同伴的合作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另外,小组间的交往、合作是否顺利、融洽,还取决于学生是否掌握一定的交往合作技巧。
又如,在教学“乘加和乘减”时,我让学生以四人为小组统计学具,并在之前讨论四人的分工情况,在学生的交流中,有部分小组的学生是非常灵活的:四人中一人记录,一人拿学具,一人用信封装好学具,另一人监督。只用了短短的一分钟,就完成了20个学具的统计,而且结果正确,这样的分工合作既可以节省时间,高效率地完成任务,又可以有序地进行统计,在正确完成统计任务的同时也整理了学具,可以顺利地进行下一步的讨论。而有的小组,由于分工中个别同学职责不明确,用了近3分钟也没有完成任务。这样的比较,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而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收获,更是一种合作策略的竞赛。只有让学生在“合作交往”中经历许多“精彩”过程的诠释与体验,才能使知识成为他们成长的经历与生命的组成部分。2.2组际交流,达成共识。
不论在课堂上,或是在课外,都要发挥各种团体的作用,使他们在求知方面能够通过互帮互助获取知识。在交往方面能够培养自尊和尊重他人的品质以及合作精神,使他们在独立探索知识的同时,能够与其他伙伴结成紧密的、丰富的、真诚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不仅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的探索和发现,更有利于学生学会做人,有利于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但在合作交流时,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处理好以下问题:
2.2.1组员的关系。给小组设计富有特色的队名,进行角色分配,使每个角色互补或相关,如组长、观察员、记录员、报告员等;进行工作分工,使每一成员所负责的任务成为其他成员完成相应任务的基础;共享资源,使每一个只拥有完成整体任务的部分资源,或全组只有一项共同使用的资源;建立互相制约的奖励制度等。
2.2.2沟通的技巧。批评对事不对人,描述自己所了解的内容,不急于对别人的观点加以判断;针对具体事例,而非抽象观念进行讨论;进行角色转换,避免自我中心,整合不同观点等。
2.2.3合作的途径。通过“班级公约”、“小组合作制度”等形式强调合作技巧的重要性,通过教师示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自由表达等方式,以确定学生是否理解合作的技巧;安排适当的情境,提供学生进行合作的练习机会,每次练习一两项,待熟练后,再练习新的合作技巧;通过小组或全班的形式,给学生提供反馈的机会,让他们进行反省和改进等等。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有助于激励、唤醒、鼓励。”课堂合作中教师对学生的某一特定的表现给以恰当的评价,可以强化学生的自信、自爱的信念,增强其成就动机,激发其合作交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激励性评价要避免过多、过烂,防止学生出现“表扬病”,即爱慕虚荣的心理,产生“温室效应”等不正常现象。为此,对学生在合作交往中的评价,教师要重在激发鼓励学生不断努力发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知识需求。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把评价合作交往的活动过程,当作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进而,通过评价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合作交往的活力。
3.1评价要具有矫正的功能作用。
学生在合作交往中的许多不良行为和习惯,有时自己很难意识到或重视它。改正这些不良的行为和习惯,需要借助外力的督促和提示,使其得以矫正。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就是为学生自我矫正不良行为和习惯提供参照警示,使学生及时对照进行自我矫正。课堂中的“合作交往”,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漫活”,不能因为过程的“漫长”,而把“矫正”省略掉,有合作交往无评价矫正,那是一种短视行为,它将会影响学生认识世界的根本看法。
3.2评价要使学生产生差距感。
这是指教师对学生在课堂合作交往中的评价,要使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或缺点,意识到自己行为活动与他人的距离。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对合作交往表演不错的学生进行表扬,对其他学生起到启示和鞭策的作用。即老师对这一部分学生的评价能使其他同学意识到自己与被表扬的同学的差距;另一种是老师对某个学生的评价使其发现自身的缺点或不足。因此也就会使其产生完善自我,超越他人,努力参与合作交往,并取得更好效果的意识。与此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思考、体验、质疑的权利,让他们在合作交往中出现的真知灼见能直抵每个学生的心灵。
总之,依据课堂“合作交往”模式设计的教学活动,能从根本上给予每个学生提供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空间和舞台。让学生在充满挑战、充满艰辛、充满乐趣的探索之中,在师生、生生的信息与信息、思维与思维、智慧与智慧、灵魂与灵魂的碰撞中,促进学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去建构个人意义的学习;促进学生关注审视问题的多重视角去关注解决问题的动机与能力;促使学生通过个体智慧与集体智慧的互动去生成新知并不断创新;促使学生习得更贴近自己学习生活的途径和方法去探索和体验学习的快乐。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永驻生命的活力。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心得体会篇六
今天听了李老师关于《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讲座,收获很多。
课堂活力对于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尤其是现在特殊时期,停课不停学,网络课堂开始进行,很多人会说“太难了”“不想上网课”等,这更加让我们意识到活力课堂的重要性,通过教学促进学习并学会学习的活力。
在讲座中,李老师提到人是如何学习的,勤学、苦学。那教师的教学在其中要发挥重要的作用,打破网络知识的垄断。学习的本质是变化、知识的变化,是学习者经验引起的变化,李老师通过举例,让我们更清楚的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什么是学习。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做一个明白的教师,明辨什么是学习,“教”就是促进“学”。
要想让课堂焕发活力,首先要明确目标,其次是要重视备课的过程,针对一节课设计过程,做一名专业的教师,让课堂充满活力。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心得体会篇七
今天,我聆听了李广生老师的讲座,李老师从学习、教学、教师三方面展开讲解,令我获益匪浅。
学习方面,李老师主要围绕三大要义,三大基石和三大趋势这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了学习的本质,让我们了解了学习动机、已有知识和元认知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致力于引导学生达到由理解学习到迁移学习再到深度学习的高效学习方式。教学方面的讲解围绕科学还是艺术这个问题展开,告诉我们教学既要关注科学素养,又要像艺术家一样进行课程设计。
最后,李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教师自我修炼的五个阶段:第一阶段,确立核心问题;第二阶段,聚焦关键事件;第三阶段,修炼教学主张;第四阶段,提升教学智慧;第五阶段,形成教学风格。这也让我明白只有教师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才能吸引学生主动向老师学习。
听了李老师的讲座,我了解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教学智慧,那就是做一个拥有“人、情、味”的老师,放下架子,和学生平等对话,注重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得方式去学习,以真情触动学生的心灵,我会向着这种境界努力,致力于创造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心得体会篇八
前段时间阅读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很有触动。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定格于课堂,决胜于课堂,课堂是一片焕发师生生命活力的绿洲。课堂教学是一门复杂而高深的艺术,罗素曾把它喻为:“这是一种很难的教授艺术”。
我的问题与答案是否仅仅因为这个学生的答案就像完成任务呢?也许,我的课堂太追求了这种“逻辑性”的要求,课堂发展“曲线”有太多的逻辑抽象美感,而这一个个“美感”情节的发展就是以一个或几个学生的思维以基础的,而往往牺牲了全体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代价。所以,就有了叶澜教授对课堂的精彩而形象的比喻:“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下只是‘观众’与‘听众'。”那个能引起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是否能像我们期望的一样真得能引起学生思维的活动?平时我就有这样的经验,这个班级的学生很“活”,这个“活”字就是用来学生学生的思维状态的,而有时不管我们怎么引导,怎么启发,一些学生总是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就像“对牛弹琴”似的。
那个以期能引起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能否像我们期望的一样真得达到使每一位学生有很高的思维活动?可想而知,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理想状态的。说明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引起的思维活动效果是不同的。
于是我把所有的问题归结为对课堂情境的设置上,这种情境的设置即使再怎么科学,再怎么合理,如果仅仅是纯粹的'“理性要求”,这种理性要求也是“静态”的、没有生命力,对激起学生思维活力的程度也非常有限。对情境的设置不仅仅要有理性的确实目标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有情感上的共鸣与超预知的活力存在。
这就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把“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从而激起自觉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积极地投入教学改革。”如果我们对于课堂中发生的一切事都看成是自己生命的一部份,每个人都会在努力而积极地寻求自己的生命过程的质量的提升,这种提升也是生命过程努力与奋斗的过程。当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中时时体验着这份生命活力带给自己的喜怒哀乐时,教师已经把自己的生活方式与课堂结合起来的。
“其次,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整体的生命,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各种学校教育活动中去。”课堂过程不仅仅是老师的生命过程的体验,当然也是学生生命过程的体验。我们面对学生的整体时,不能有意地过分要求某一方面而故意避免某一方面,这就是对学生享受教育权的“侵犯”。我们不可能以平均力量去逐一要求多元智能理论中的内容,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堂中的任何活动、思维、体验等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是作为一个有机的个体出现的,是有活力的生命体。
“第三,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教师的教书育人与教师成就自己两者是统一为有机的整体,相互之间没有什么矛盾的地方。教师在成就自己的原因是因为他的成就以学生为对象的,是因为学生成才了,发展了,才谈得上教师在成就着自己。所以,把课堂的生活成为有生命活力的过程,这正是我所希望的。
曾经很多次地问自己,我的课堂生命活动在哪里?我的课堂生命活力是因为什么而缺失?原来,是因为我把自己的课堂当作一项要完成的任务,每天在努力地完成这项任务,而不是把他看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让自己努力去营造更丰富多姿的生命活力的过程。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心得体会篇九
读了叶澜教授所写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这篇文章,掩卷沉思,深有感慨。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首先,我们要从书本中解放出来。正如叶澜教授所说的:树立课堂教学应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的新观念。叶澜教授这话说得真好!我想,随着社会的进步,只有创造性地教学才会使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发展,我们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上课堂,真正做到乐学、善学!
记得一次口语交际课,我走进教室跟孩子们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到里野里去玩一玩。”学生们一齐欢呼起来。于是,我们排好队走出了校门,一边走我就一边指着路旁的树说:“这些树过了一个寒冷的冬天,现在有什么变化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老师,我看见树上长出了嫩嫩的小芽。”“我看见树枝上长出了几片尖尖的绿叶。”“我看见??。”接着我们来到麦田边上,有的孩子就嚷起来了,“快来看,小草从土里钻出来了!”“老师,那一片金黄金黄的油菜花真美呀!”有些女同学张开双臂自我陶醉地仰望着天空自由地旋转着,时而大声地叫着“燕子、燕子飞来了!”时而跑着追逐花蝴蝶,这一堂课我没有组织回教室,而是就地坐了下来,开始回到这节课的主题《找春天》。出乎我意料之外,大家都争着抢着说,连平时最不喜欢说的孩子此时也说了一两句。从这个活动中可以看出,口语交际的内容源于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在这种真实具体的情境里,学生不但乐于表达,勇于表达,而且句句是发自内心的感受,有益于加快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在平时的学生生活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及时发现和捕捉训练点,抓住时机让学生展开心与心的交流,这样既可让学生得到切实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又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理想的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是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树立这样一个理念:那就是课堂是动的、是活的、是情景化的、是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心得体会篇十
今天聆听了李广生老师的讲座——《让课堂焕发生命力》。李老师先讲了学习的三大要义,三个基石和三大趋势,接着讲了教学的意义,最后还传授教师的五项修炼,都很有实践意义!特别是三大基石,学习动机、原有知识和元认知策略等对孩子的学习兴趣真的影响很大,教学中关注学习过程,那学习结果自然也差不到哪里去了!作为教师,要努力创建适合元认知发展的环境。天聆听了李广生老师的讲座——《让课堂焕发生命力》。
李老师先讲了学习的三大要义,三个基石和三大趋势,接着讲了教学的意义,最后还传授教师的五项修炼,都很有实践意义!特别是三大基石,学习动机、原有知识和元认知策略等对孩子的学习兴趣真的影响很大,教学中关注学习过程,那学习结果自然也差不到哪里去了!作为教师,要努力创建适合元认知发展的环境。天聆听了李广生老师的讲座——《让课堂焕发生命力》。李老师先讲了学习的三大要义,三个基石和三大趋势,接着讲了教学的意义,最后还传授教师的五项修炼,都很有实践意义!特别是三大基石,学习动机、原有知识和元认知策略等对孩子的学习兴趣真的影响很大,教学中关注学习过程,那学习结果自然也差不到哪里去了!作为教师,要努力创建适合元认知发展的环境。天聆听了李广生老师的讲座——《让课堂焕发生命力》。李老师先讲了学习的三大要义,三个基石和三大趋势,接着讲了教学的意义,最后还传授教师的五项修炼,都很有实践意义!特别是三大基石,学习动机、原有知识和元认知策略等对孩子的学习兴趣真的影响很大,教学中关注学习过程,那学习结果自然也差不到哪里去了!作为教师,要努力创建适合元认知发展的环境。
当然,也要做好自身的修炼,李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教师自我修炼的五个阶段:第一阶段,确立核心问题;第二阶段,聚焦关键事件;第三阶段,修炼教学主张;第四阶段,提升教学智慧;第五阶段,形成教学风格。教学主张主要分两大部分内容,本质把握加个性选择,确实只有我们提高自身人格魅力,才能吸引学生主动地向老师学习。当然,也要做好自身的修炼,李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教师自我修炼的五个阶段:第一阶段,确立核心问题;第二阶段,聚焦关键事件;第三阶段,修炼教学主张;第四阶段,提升教学智慧;第五阶段,形成教学风格。教学主张主要分两大部分内容,本质把握加个性选择,确实只有我们提高自身人格魅力,才能吸引学生主动地向老师学习。当然,也要做好自身的修炼,李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教师自我修炼的五个阶段:第一阶段,确立核心问题;第二阶段,聚焦关键事件;第三阶段,修炼教学主张;第四阶段,提升教学智慧;第五阶段,形成教学风格。教学主张主要分两大部分内容,本质把握加个性选择,确实只有我们提高自身人格魅力,才能吸引学生主动地向老师学习。当然,也要做好自身的修炼,李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教师自我修炼的五个阶段:第一阶段,确立核心问题;第二阶段,聚焦关键事件;第三阶段,修炼教学主张;第四阶段,提升教学智慧;第五阶段,形成教学风格。教学主张主要分两大部分内容,本质把握加个性选择,确实只有我们提高自身人格魅力,才能吸引学生主动地向老师学习。
教学智慧,我们都知道,但并不是每次教育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都能运用教学智慧。听了李老师的报告,我了解到什么是教学智慧,就是让我们拥有“人、情、味”,触动学生的心灵,和学生拉近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所以平时我们就需要积累教学智慧,养成写教学案例的习惯。让我们一起努力,使我们的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成为最大的赢家!教学智慧,我们都知道,但并不是每次教育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都能运用教学智慧。听了李老师的报告,我了解到什么是教学智慧,就是让我们拥有“人、情、味”,触动学生的心灵,和学生拉近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所以平时我们就需要积累教学智慧,养成写教学案例的习惯。让我们一起努力,使我们的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成为最大的赢家!
教学智慧,我们都知道,但并不是每次教育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都能运用教学智慧。听了李老师的报告,我了解到什么是教学智慧,就是让我们拥有“人、情、味”,触动学生的心灵,和学生拉近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所以平时我们就需要积累教学智慧,养成写教学案例的习惯。让我们一起努力,使我们的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成为最大的赢家!教学智慧,我们都知道,但并不是每次教育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都能运用教学智慧。听了李老师的报告,我了解到什么是教学智慧,就是让我们拥有“人、情、味”,触动学生的心灵,和学生拉近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所以平时我们就需要积累教学智慧,养成写教学案例的习惯。让我们一起努力,使我们的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心得体会篇十一
感谢杜春贞老师,把叶澜教授带到我们面前。叶澜教授在《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中提到了四个“还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换发出生命的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已有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一言以蔽之,就是注重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改变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
我从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实践和对别人成功经验的借鉴总结了以下几点对我们各科教学都有一定借鉴意义的方面:
曾听一位名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不会微笑的老师,不会是一个好老师。”我想,这句话不无道理。想上一堂好课,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学会微笑,给学生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让他们敢于走进教师的心灵。这样,你便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为你的课堂打下了坚实的.感情基础。课堂上,如果学生敢于、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那么你的课堂便充满了和谐,充满了活力。
“言为心声”,有声语言的传播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而语言也是最利于表达情感的媒介。一些课堂缺少激情,主要是由于教师语言的平淡给人形成的印象。激情进入课堂,必将使你的教学更加魅力四射,风采迷人。
新课程带给我们新理念、新方法、新生活。每一位富有使命感的教师都应该主动走进新课程,全面实施新课程,让课堂教学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成为孩子们主动、活泼发展的广阔天地。那么,你的课堂将会充满活力,你的人生也将会熠熠生辉。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心得体会篇十二
生活让生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文/张秀娥
摘要:生命科学和生活紧密联系,才能使课堂更生活化,学习起来不再枯燥。对如何让生活使生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生命科学;生活;学习;教育
传统教育,教学与生活常常是脱节的,教师和学生都捧着书本和习题,使得教师感到枯燥,学生感到乏味。这让学生很无奈,也让教师感到惶恐。有人曾这样说传统教育:“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真正的知识,仅仅是其离开学校后最终剩下的可怜的一丁点。”这就是传统教育的悲哀。
新课程告诉我们,要关注生活。生命科学,更要关注生活。这就要求教师研读课本的时候,更要研读厚重的生活,把生活和生命科学联系起来。用生活引导学生学习生物学,让生物学指导学生学会生活,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很有用的。我们要给学生真正的教育,让学生学到终身受益的知识。
在此,结合几年的教学经验,浅谈如何让生活使生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是源头活水。我通过传播媒体、生活实际、社会热点、实践活动、学校的宣传、参加各种培训等不同渠道,来学习和探索,使自己不断进步。并且不断从电视、网络、书本上学习养生的知识,并把自己的学习途径也告诉学生。
二、让生活融入学习过程
学生在来到学校之前,他们已经拥有大量的日常生活经验,并且随着学生的成长,他的生活经验不断的丰富,基于这些经验,学生才能够通过各种活动将生活和知识联系起来。从现实生活出发,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1.从生活实际中获取生命学科常识
教学中,把生活实际中的生命科学常识细化到教学各环节的知识点中,引导学生获取相应信息。在讲解《组成生命的化学元素》时,引导学生关注食品、保健品(如,钙片、锌剂、铁剂、加碘盐等)的说明书或广告,从中了解人体所需的元素,了解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在讲解《组成生物体中的化合物》时,让学生观看各种果汁、维生素类营养品、药店中各种维生素类药剂等,了解维生素的种类及作用;引导学生关注与酶有关的日常生活用品,观察加酶洗衣粉的使用说明,了解酶的特性;从酸奶、黄豆中,让学生了解人体肠道内存在的有益菌群。
2.从社会热点中获取生命科学知识
生命学科不仅与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联系,还与许多社会事件、社会问题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根据知识点,有机地与相关社会热点、事件相联系,拓展知识,使学生对某一热点问题有较全面的认识。下面在高中生命科学的内容中,选取有代表性的知识点、与之相关的社会热点、社会事件结合部分,如下所示:
细菌
i炭疽杆菌与美国9.11事件后的炭疽病联系
ii与学生饮用课间奶中毒事件联系
病毒
i艾滋病毒与12月1日世界艾滋病的主题活动相联系
ii甲肝病毒与1988年上海爆发的甲肝病联系
dna、基因
idna与今年dna发现50周年这一纪念活动的联系
ii基因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联系、与我国已经研究出水稻基因联系
iii免疫与非典型肺炎联系
神经系统
i与脑科学发展的联系
ii与6月26日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活动联系
三、用生命科学知识指导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困惑,养成良好的习惯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高境界,生命科学知识渗透到了社会生产、生活的许多领域,将生物科学知识加以运用和延伸,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1.生命科学知识指导生活
有些知识看似不起眼,却大有用途。天气温暖的时候,早晨剩下的饭菜如果想等到晚上再吃,在没有冰箱的情况下,可以用加热的方法杀死期中的细菌,以防变质;如果误吞了金属物,可以吃些纤维类的.食物,纤维会将消化道内的金属层层包裹,从而顺利排出。
2.生命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困惑
很多学生不理解,新疆的哈密瓜为什么那么有名,那么香甜,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后,稍微点拨一下,学生就会明白,新疆哈密地区昼夜温差大,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强,积累的有机物多;晚上温度低,植物的呼吸作用弱,消耗的有机物少。所以一天中积累的糖分多,瓜果自然很甜。
3.生命科学知识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好习惯会让人受益一生,但靠说教培养他们的习惯容易适得其反。利用知识进行无形的教育是很好的办法。
例如,学习“食物的营养成分”时,可以引导学生不偏食,保证营养的均衡,不然会发育不良;讲解“免疫调节――艾滋病”时,学生会学会保护自己,洁身自好。
生活实际与学科学习紧密联系,不仅仅限于生物学科。每一个基础学科都是生活精华的体现。生活和学科学习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蒯超英。学习策略。湖北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大同附属中学校)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心得体会篇十三
让语文课堂焕发活力(人教版教学论文)
[摘要]语文教育的三大特点,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因此,必须把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看作是语文课堂的基本任务,用感情带动课堂,用兴趣激活课堂,把听说读写思扎扎实实落到实处,让精彩分呈的语文课堂焕发师生个性和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兴趣感情课堂
按照新课标的解说,语文教育的特点是人文性、实践性和民族性。人文性主要凸现人类对存在意义的思考,对真善美永恒的追求和对自由、自觉、超越的意向与价值取向。实践性是实现课程理念转变的突出特点,实践的内容和对象,不只限于教材,还包含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在内的自主亲历探索与创新,注重听说读写思能力的综合训练等。民族性则包含了汉字的书写、语法结构、思想文化、表述形式等特点。语文教育的三大特点,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效果怎样,直接关联教育工作的成败。因此,改革传统的教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课题。扬弃传统教法,创设活的课堂,营造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是一项极其复柞杂的综合工程。近年来,人们从多方面探讨搞好这一工程的方法和途径,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却面临着一些现实的问题。很多高中生自尊心很强,对老师的提问即使心中答案,也不会像初中生那样积极举手发言,生怕答错了会招致老师和同学的讥讽而保持沉默,结果,语文课堂就成了毫无生气的一潭死水。
那么,如何才能让精彩纷呈的语文课堂焕发师生个性和生命的活力呢?
一、“情”导课堂
语文教学是一种审美创造,和其它艺术一样,语文教学艺术也正是通过教师把教学实践中感知的与教师对教学的情感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形象,并使学生从审美的直觉深入感受而达到领悟的过程。教师凭借对教学艺术的构思,展示自己的投入情感,以此扣动学生心弦,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或营造某种气氛,或引导学生进行一种思考,或激发学生的某种求知欲望,以实现最佳的语文教学效果。
对于高中生来说,因为生理和心理的变化,除了要从课本上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外,更想体验自己的情感。语文教材不单是提供知识点,更多的是以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的。作为教师,就必须创设一个独特的情感氛围,对文章中的情感要有独特的态度。兴奋时便气满声高,气愤时便沉声怒气,紧张时便气短声促,平淡时便气缓声平,把学生引入作品的思想感情中,让学生直接感知文中的情思,然后,再这种氛围中自然掌握文中的知识点。
我在讲授《道士塔》时,先将敦煌文物流失的数据一一介绍给学生,首先在学生心中激起一股愤懑和无限惋惜之情,然后再让学生阅读课文,学生能很快领会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语言运用所反映出的激情。对王道士愚昧而贪财饱含怨愤,对满清官员及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对祖先馈赠民族的文化遗产不仅看不牢、守不住,反而大量糟蹋,以致列强有机可乘掠夺我国国宝的行经充满谴责之情,也更能感受作者在痛苦中蕴藏着的强烈愤怒和尖锐批判。人情与文情交融,情入文章,情入课堂,学生自我便领悟到了文章的主旨,无须教师空洞乏力的强调、灌输。
为了达到指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使他们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提高语文能力,适应激烈竞争的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我们作为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利用一切可行的手段去调动他们的积极的情感,确切地讲,就是要求我们教师用真挚、热烈的爱去触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激情,去为他们创造一种和谐的心境,让他们自始自终充溢着高昂的学习激情,孜孜不倦地去求知识,追求美好的人生。巴甫洛夫指出:“科学是需要人的毕生精力的”,“科学是需要人的高度紧张性和很大热情的”。没有充沛的、深厚的热情,要坚持艰巨的学习是不可能的。没有对知识的热爱,就不能苦战攻关,攀登科学高峰。尤其阅读教学,由于学生学语文不是从零开始,对于每一篇课文,大都似乎明白,却又不甚了了,因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往往不如学习其他学科。学生的语文技能只要有识字作基础,又可以通过社会活动的各种渠道自然习得,语文课的作用往往不如其他学科明显,因而学生主动阅读、自觉阅读的习惯就很差,甚至于语文课上也偷偷摸摸做其他学科作业。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满腔热忱地去关爱学生,用炽热的爱的火焰去点燃学生阅读语文的激情。作家写文章是源于生活,发诸真情,可以说,无情就不能成文章。那么,学生阅读语文,当然也要带着激情去读。对阅读没有感情,是学不好语文的。语文教师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能用自己的满腔激情去沟通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使他们之间能够通过文章直接交流感情,产生共鸣。那么阅读教学就能得以顺利、有效地进行,语文知识和技能培养也能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得以实现。
二、“趣”激课堂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如果采用独霸课堂,一讲到底的方法,任凭教师口若悬河,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始终提不起精神来,这样想提高课堂效益,简直是天方夜谭。要使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质,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要达到理想效果,应当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以毕,兴尤浓。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要激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拨动学生求知的兴奋点。这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位的工作,应当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事物、掌握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伴有一定的积极情绪,在生活中的意义是很大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动力。学生如果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而愉快的去学习,就能取得成果。因此,教师要根据所授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的精心设计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造成悬念,以疑激趣,以乐引趣,以境致趣,让学生产生渴望得到答案的心理,使学生想学、愿学、并且带着问题去学。
正确引导学生的审美趋向,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国古代诗词中的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因此上好古代诗词鉴赏课,对实现这一任务有着重要意义。正如专家所言,“诗歌虽短小,但并不好教”,教得不好就味同嚼蜡,索然无味;教得好则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引起共鸣,从中得到思想的启迪、情感的满足和美的陶冶。
基于此,我在古代诗词教学过程中,尝试了几种激趣的方式。
1、以画激趣形趣,是教学中的直观形式所产生的一种审美趣味,它具有审美直观效应。绘画,便是颇具“形趣性”的教学方式。由于诗歌与绘画有很多相通之处,而且许多动人的'古典诗歌是融诗情画意为一体的,因此教学古代诗词可以把画面作为突破口,通过讲解朗读诗句,调动生活积累,将其连缀深入意境,悉心感悟。在这具体的描画中,学生不仅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且他们所显示出来的审美感悟和再创能力也是令人惊讶的。
我在教王维的《山居秋暝》时,要求学生根据诗中描述的山居之景、山居之人构思一幅图画,结果,有些学生的画面超出老师的想象美。一位学生的画面上画了一幅特写镜头:半天挂着一弯新月,一棵树的叶上还带着水滴,山泉从树旁流过,蜿蜒流到远处的荷塘,塘中有一只小船,船上有个人正撑着船,塘边有一片竹林,竹林边有几个端者盆的少女。通过这幅画面,可以看出学生是完全领悟了该诗的意境的,它仿佛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归来的女子们在竹林里开怀的笑声,小鱼船缓缓地穿过荷花婀娜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以诗作画给学生们提供了驰骋想象的机会,所以他们很感兴趣,有热情,也很投入。这样的活动既增强了教学形式的丰富性,又加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也强化了古诗教学的审美趣味性。
2、以字激趣意趣,是指教学中的思想内容所产生的审美趣味,教学中如能充分利用作品“意趣”这一内蕴力,就可以催动学生产生最高境界的审美领悟效应。好的诗,总有一些字,甚至全篇一个字,会成为诗中亮点,其精妙之处往往在于个别的字,抓着这些字,即可纲举目张。讲活这些字,会使全篇鲜活而生动,会激活全诗的意趣,从而使学生产生美感效应。
如杜甫的《蜀相》中写景的两句诗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看起来是一般的写景句子,其实里面两个字跟境界关系最密切,就是“自”与“空”,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一用“自”“空”两字修饰,则所含之情就大有转折: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由此自然而使人生出“感物怀人之意”。通过这样的分析,同学们很快进入了诗的意境,对诗歌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领悟。这样一来,教学是把字词训诂顺便夹带在审美过程中,学生不仅不会感到枯燥,反而觉得妙趣横生,并会产生对民族文化的赞赏。
3、以疑激趣质疑解疑是启迪思维、深化审美的重要方法,用得好不仅会使教学生动有趣,而且诗词的意趣会容易被激活,从而使学生产生心志上的审美愉悦。
如姜夔的《扬州慢》,在讲到“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时,我问:“废池、乔木怎会厌和言呢?是不是词人写错了?”在讲到“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时,我说:“月本来就是无声的,可经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这是为什么呢?”这些问题的设计,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启动了同学们的思维。同学们经过思考明白,这是用了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是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欢歌笑语声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这样,同学们就能领悟词人感时伤乱的情怀了。
教学古代诗词,激趣很重要,方法也不少,只要我们充分抓住教材和课堂中的有关因素,巧妙使用,就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形趣、情趣、意趣等不同的审美形态,就可以引导学生在丰富多采的古诗领域和审美空间快乐地翱翔。就可以带领学生在由感受美、体念美,到领悟美、创造美的过程中轻松而快速地前进。
当然,让语文课堂焕发活力的方式还有很多。在教学中,我们应当鼓励学生感想敢说,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允许学生犯合理性的错误,给他们一个宽松的思维空间,只有这样,才能把语文课上到学生心里,让学生动起来,让智慧的灵光在互动中闪烁,让思想的火花在争辩中迸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才会在课堂教学中结出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孙春城著
2.《语文教学通讯》2004、1
3.《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1-2)合订本
王潇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心得体会篇十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祖国山河的美好。
教学重点:
感受美、激情创作。
教学难点:
感受美、激情创作。
教具准备:
课件、挂图、生字卡片。
板书设计:
水乡歌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板书水乡歌 齐读课题
师:通过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水乡在哪。
我想知道水乡什么样。
……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听配乐诗朗诵配乐录音。你觉得这篇课文里的水乡怎么样?(很美 )
2、自由读课文
(1)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认读生字。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2)指名朗读,指导学生读准鼻音、边音、轻声等。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略)
(4)齐读生字词。
三、精读训练,感悟诗歌意境。
1、轻声读诗歌。
思考:水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水多 桥多 船多 歌多
师追问: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找出相应的句子谈感受。
2、水乡怎么样?如果你生活在这里会有什么感觉?
学生自己去体会诗歌的美,同时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让学生观察家乡并谈感受,培养他们组织语言的能力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在问题意识中自然进入本课的学习。
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充分体现自主,相信学生自己能够学会。
(1)小组合作有感情读课文
(2)让学生把自己认为读得的句子、小节读给大家听
(3)学生评价
(4)结合学生朗读情况,教师给予适当指导。
四、 展延伸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家乡。
师:我们的家乡什么多,多到哪种程度?
生交流。(楼多 车多 人多 路多 公园多 灯多……)
师:你们也来当当小诗人,学着课文的句式来介绍我们的家乡。
生:先小组内激情创作,然后班内汇报。
五、 书写、识记生字
1、 观察每个字的间架结构,师生共同交流怎样写好看。
2、 生提出自己不好记、不好写的字生生交流后,师适时指导。(重点指导:绿、就、桥、片)
3、 师生共同仿写,然后交流展评。
扩词练习
学生个性化识字,让学生在兴趣中写字,充分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朗读方式不要求千篇一律,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
培养他们组织语言的能力,激发爱家乡的情感。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心得体会篇十五
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是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树立这样一个理念:那就是课堂是动的、是活的、是情景化的、是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语文课的导入设计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儿童的兴趣,能使儿童情绪高涨,脑细胞活动迅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因而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感知力、理解力和创新力都处于最佳发挥状态。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就能主动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我预先在课前将教室做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里到处贴着五颜六色的鸟,有的展翅飞翔,有的玩耍嬉戏,有的在跳着优美的舞蹈……课一开始,我出示自制的课件,播放出清脆的鸟叫声和课文画面。悦耳的鸟鸣声,色彩美丽的画面,很快把学生的心给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趁热打铁,我说:“同学们你们想和这些美丽可爱的小鸟做好朋友吗?让我们一起到鸟的天堂去看看吧!”然后,我接着让学生观看课件,感受鸟的天堂的神奇。这样,学生就会入情入境,与课文产生共鸣,兴趣非常浓厚,语文课堂就会充满活力。
二、搭设舞台,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新课标》指出:课堂的舞台上,主角将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就不可能产生高效率。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要经常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最佳学习状态中。积极为学生展示才华搭设舞台:包括听、看、说、读、思、写,唱、跳、演,画、做、玩。既可以搞同类词语联想,也可以对对子、猜谜语;既可以搞书法比赛、朗诵比赛,也可以搞演讲比赛、辩论赛;既可以点评推荐佳作、概要介绍名家,也可以进行作文竞赛、改编课本剧、模拟表演;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应有不同的“动”法,使课堂“活”起来。如我在教学《夕照》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复习前一课《海上日出》,然后让学生找“日出”的反义词,再引入新课,让学生自读课文后,找出描写日落的段落,然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劲上来了,提出了不少问题: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日落的过程的?除了写太阳外,还写了什么……我把这些问题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读一读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然后进行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共同解决碰到的难题。通过这样训练学生,能促使学生尽量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真正动起来,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三、创设情景,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1][2]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心得体会篇十六
近年,笔者常听到有人抱怨:“语文课是越来越难上了!”的确,当前的语文课堂上出现了怪现象:学生过分依靠手中的参考书,根本不认真听讲,要么不发言,要么就是看参考书答案回答问题。大家知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学习辅导书应运而生,有的不仅仅是辅导作用,甚至可以取代教师的地位,学生可以自学。这样,如果教师上课还是满堂灌,讲解也是依照参考答案,那么学生还不如自己翻书看,何以听你的课?一节课如果只是教师在唱独角戏,没有学生响应,绝不是成功的。语文课到底该怎样上?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起来,让学生积极发言,有自己的见解,在课堂上听到不同的声音,让语文课堂焕发出活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一轮课程改革最主要的原则就是要在教学全过程中真正贯彻“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教育思想。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因此,教师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走近学生的生活中,做他们的朋友,成为他们最信任的人。我们不仅要尊重学生,也要尊重他们的观点。只有真心才能换来学生的心声,课堂上他们才不会带抵触情绪或“无所谓”状态,才能用心听讲,积极配合,让课堂变得生动。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让学生能敢言。
二、教法灵活多样
语文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惯用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只用一种教学方法,哪怕这种方法多新颖,时间长了,学生也会厌烦,从而失去兴趣。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方法也要灵活多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乐于开言,热烈讨论。怎样才能使教法灵活?我们可以多向别人学习,借鉴他人之法,也可以想法把课堂交给学生。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把疑问抛给学生:“这个问题老师也没想出答案,同学们好好想一想,可能是什么?”这样,学生的胃口就被吊起来了,从而认真思考、回答。另外,我们语文课文都有精读和自读课文,笔者就尝试着把自读课文交给学生负责,由学生备课、授课。课堂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讲课的很卖力,听的人更投入。因为是同学,关系更融洽,所以他们敢提出自己的疑惑,问题答案也很有创意,场面真的热闹!灵活的教法,让学生想言。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这世界上的一切,并是知识的源泉。”想象力是构成语文能力的重要因素。而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想象力不再那么丰富了,在我们眼中,“圆”就是“圆”,而不是“太阳”“苹果”“鸡蛋”之类的.物体了。又因为我们不那么童真了,想问题具有功利性--标准答案,也因为我们懒惰了,不愿去想了。但语文课堂需要想象这股新鲜的空气。我们要注意在平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在口语交际中,进行想象训练,让学生能迅速组织好语言,表达自己心中所想。也可以进行习作训练,由几个关键词让他们构成一篇作文。只有学生有了想象力,思维才能被打开,能从不同角度,看到不同方面,从而形成新的、自己的见解。这样,他才能在语文课上能言。
四、肯定学生的观点
语文课是开放的课程,不像数学一样有严密的逻辑性,唯一的答案。语文集工具性、人文性与一身,允许听到不同的声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角度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语文课上没有标准答案,即使是教师指导用书上的,也不过是相对合理的答案。所以,我们面对不同的声音,一定要加以肯定。且不论正确与否,我们要看见学生发言中闪着的智慧火花。学生对问题或结论的意见也许难以相容,但只要持之有据,言之有理,就应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在学习《蝉》时,谈到蝉鸣叫,有的学生说:“蝉在泥土中几年,才有机会重见天日,我想他们的鸣叫一定是对生命的礼赞,感叹生活的美好。”而有的学生却认为蝉是在哀叹命运的不公、生命的短暂。他们的看法真的很有创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对学生的发言予以肯定,不能一棒子打死,不然会让以后的课堂死气沉沉。语文可以“求同存异”,只有学生受到肯定,才能多言。
五、让语文融入生活
众所周知,语文教材不仅仅是文学作品,而是包容社会万象,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全都涉及,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陶行知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让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起来,真正的教育是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怎样才能把语文融入生活中呢?有人学《听潮》时带学生到海边去听潮,这也算是融入生活,但最主要就是把教材和自己人生阅历、思想感情联系起来,这才是真正的融入。所以,在课堂上,不仅是教师,学生也要把各门学科的知识以及课外知识都聚集在一起,建立一个知识储备库,随时准备调遣。一旦遇到书本和生活的契入点,学生就会有许多话要说,而且真的想说。我们要帮助他们从书本中找到他们熟悉的世界,把语文融入生活,让他们畅所欲言。
每位语文工作者都希望课堂上气氛热烈,学生发言积极。可我们应该注意到,语文课不是一个人的课堂,仅靠教师粉墨登场是不够的,只有一个集体的回答也是不够的。所以,我们更希望学生各持一家之言,能让语文课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一名教师,课堂上我不愿只听到学生为我鼓掌,我想为他们的智慧与勇气鼓掌。我愿意倾听不一样的声音。相信许多同事和我一样。那么请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我们语文课变成百花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陆平志.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5.
[2]、李志宏.体验新课程语文.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8.
[3]、魏书生.语文教学.沈阳出版社,.9.
[4]、汪潮.语文思维训练的理论与实践.杭州出版社,2000.5.
[5]、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
王素平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心得体会篇十七
当教师仅仅是个“知识传授者”时,教师的职业是可以被同等学历的人所代替的;而只有当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时,教师的职业才具有了不可替代性。教师的专业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观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支点。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从“新基础教育”的角度看,主要是在认识基础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其次,教师的专业教养在知识结构上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是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再次,当今社会赋予教师更多的责任和权利,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教师要具备三种基本的能力,即理解他人及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管理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
具有教育智慧,是未来教师专业教养达到成熟水平的要求。教师的教育智慧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即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根据对象实行和面临的情境,及时作出决策及选择,并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教师的教育智慧使他的工作进入到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境界,充分展现出其独特的个性;教育对于他而言,不仅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种享受。
“新基础教育”使教师自身变得更加自主、自信、自尊和自豪。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值得我们去学习、探讨、研究与实践。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心得体会篇十八
师:小朋友们,上节课大家靠自己的本事读顺了课文,初步了解了水乡。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让我们乘上水乡的船到水乡去看看吧!
(播放课件)
师:大家看,这就是水乡,仔细看看多美啊!绿水环绕着清水,身处其境,犹如进入了人间仙境。湖水清澈蔚蓝,让人心旷神怡,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看到这么美的画面,你想说些什么呢?
生1:我想到那儿去捕鱼。
生2:我觉得水乡真美啊!
生3:我想到那儿去拍照。
师:小朋友们说的真棒!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完课文你觉得水乡怎么样?
生1:我觉得水乡水多。
生2:我觉得水乡船多。
生3:我觉得水乡歌多。
(生边说师边板书)
师:水乡真的很美,水乡的水怎样呢?请你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节。
(生自由读第一小节)
师:读了这一节,你想说什么?
生1:我觉得水很清。
生2:我觉得水很多。
师:想到了什么词?
生:水平如镜、清澈见底。
师: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水乡的水多?
生:千、万、一个连一个、处处
师:水中还会有什么啊?
生:水中还会有各种鱼。
师:谁愿意读一读,让大家从你的读书声中体会出水的多来呢?
(指名读)
(生有感情的读了这一节)
[评析]:这段教学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出发,让学生边读边画有关的句子,逐步指导有感情的朗读以达到感悟语言文字美的效果。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不仅内化了知识,而且提高了技能。多媒体的设计出示则是从直观角度上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课文,体验情感。这种课件的出示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让学生读的更投入、更有情感,让学生真正“卷入”了语文课堂教学。
[片段二]
师:江南水乡处处绿水荡清波,水乡的水多,水美,船也多,请小朋友们自由读第二小节,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写船多的词语画下来。
(生自由读课文)
师:哪些词语写船多?
生:千、万、片片、飘满!
师:船中会装着什么?
生:船中会装着莲藕。
师:谁想读一读?
(学生一个个跃跃欲试举起手来)
(生有感情的读了这一节)
师:船真多啊!老师不仅看到了那么多的船,还看到了船中的鱼。
(生齐读)
[评析]:感悟体验是学生自主参与阅读实践活动的学习形式,它不仅是靠老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而是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会语言文字的感情后才能获得的。因此,教师要注重在读中诱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所感悟,促进学生感悟自得,自主发展,在不断读书积累中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语言的悟性。这一段教学就体现了这种让学生“自读自得”的理念。
[片段三]
师:假如你在这艘船上打了那么多的鱼,你的心里怎样?
生:高兴。
师:你高兴就想干什么?
生:唱歌。
师:想唱什么歌?现在你就在这艘船上唱给你同桌听,唱吧!
(学生咿咿呀呀地唱了起来)
师:水乡的风光如此美丽,那里的人们怎能不歌唱?下面请欣赏一首歌。
(播放歌曲洪湖水浪打浪)
师:歌声很美吧,他们唱的歌可多啦!不信读读课文的第三节。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完这一节,你明白了什么?
生:我明白了歌多,歌是唱新生活的……
(一生有感情的读了这一节)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这首诗歌,看着老师的板书跟着老师说,我来问你们答。
(学生齐背这一节)
[拓展练习]
水乡水多、船多、歌多,真美啊!咱们家乡呢?
(四人一小组说一说)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心得体会篇十九
今天聆听了李广生老师的讲座——《让课堂焕发生命力》。李广生教授深入浅出,结合实际教学的例子提出了具体的教育建议,个人收益颇深。
李老师先讲了学习的三大要义,三个基石和三大趋势,接着讲了教学的意义,最后还传授教师的五项修炼,都很有实践意义!特别是三大基石,学习动机、原有知识和元认知策略等对孩子的学习兴趣真的影响很大,教学中关注学习过程,那学习结果自然也差不到哪里去了!作为教师,要努力创建适合元认知发展的环境。
现代教育注重得更多是学的方法。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教师要注重自己内在的提高,让课堂焕发活力,让课堂成为孩子感兴趣、乐于参与的课堂,让孩子乐在其中,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最有价值。怎么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是有效率的呢?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活动。教学促进学习并学会学习的活动。学习的本质是变化,学习是学习者经验引起的变化。教学应该追求学生学习的深度而不是知识的深度,学生学习分析、评价和创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急,要慢慢来,创设更加丰富的环境,教师也应为孩子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任务。作为教师要努力创造元认知发展的环境。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人格魅力,吸引学生自觉地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智慧应体现学生有探索精神和意识,创造环境让学生对想学习感兴趣,在学习中获得快乐,获得幸福感。新课改从注重教师的教到注重学生的学,不断地要求教师把教学转换为一种艺术,提高自身的素养,多问学生一个为什么,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在幼儿园教学中指南明确指出特别是科学领域一定是注重幼儿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进行知识的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