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走在路上读后感范文(15篇)
读后感是对于书籍思想的消化和吸收,通过书写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书中的思想。那么如何写一篇有价值的读后感呢?首先,需要读者对所读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解和解读。其次,可以通过提炼核心思想、归纳主要观点、分析细节描写等方式来展现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此外,读者还可以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感受,表达对作者思想、观点的认同或者异议。最后,读后感需要有个人独特性,可以通过举例、引用经典语录、提出问题等方式来提高文章的独特性和深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挑选的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和欣赏。这些读后感既有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深入剖析,也有对于时事问题的思考和反思,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这些读后感不仅内容丰富,观点独到,而且语言优美,表达精准,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阅读的乐趣和思考的启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筛选的一些精彩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这些读后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书中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思考,既有对于主题和意义的分析,也有对于人物和情节的评价,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感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走在路上读后感篇一
听说朱永新教授的大名已经是很多年的事了,真正聆听朱教授的讲座是在2015年,朱教授莅临泰安一中的泰山大讲堂给泰安的教育同行们做的一堂精彩的讲座。当时最大的收获是他的新教育在管理方面,最重要的铁律是“底线+榜样”。在实验管理上,“底线+榜样”,其实就是“课题管理+榜样引领”。想想看,如果没有榜样的言说,新教育会怎么样?新教育的发展,某种意义上不取决于研究中心出多少学术成果,而取决于新教育能够出现多少榜样,其中走得最快的'榜样能达到怎样的高度?――榜样的高度,代表了新教育在实践领域的高度,因为榜样是相对而言比较完美地实践研究成果的人或团队。“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走在教育的路上》一书,共分“边走边吟”、“教育风景”、“书香世界”、“携手圆梦”、“行者心语”五个部分。“边走边吟”部分收录了作者近年来的十多首教育诗。这是作者表达教育思想的一种特殊的话语方式。“教育风景”部分详细记录了作者作为一个学教育、研究教育、主管教育的“教育市长”,到各地考察、调研、访问、讲学和宣传新教育实验的感受。同时,还收录了作者2015年南美之行期间的16篇“教育游记”,读者不但可以从中领略到异国他乡的教育风光,更可以从中体悟到一个“教育市长”的赤子之情和强烈的教育责任感。“书香世界”这部分收录了作者阅读教育名著、朋友和自己的著作后的感受、序言或后记。
很是为朱教授的新教育所感动,买了朱教授的一些书,可直到这个寒假才真正的捧起来认真拜读了一下,收获颇丰。真正最能打动我的是其中一篇诗歌《享受教育的幸福》。
现实工作中,受到自身和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师很容易就产生职业倦怠,教师职业倦怠,所谓“职业倦怠”现象,是指一个人在社会期望值、个体内在的期望值过高而客观实际又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失望的情绪、疲惫的心态的一种心理现象。它的心理特征表现为生活的乏味感、事业的失望感、精神的疲惫感、认知的冲突感等,是一种心理的内在需要与客观实际情况相矛盾的产物,也是一种对现实的消极反抗而求得心理平衡的心理反应。从本质上讲,它是一个人内外冲突矛盾运动的结果:即渴望快乐与感受平淡的矛盾、渴望成功与感受平凡的矛盾、渴望激情与感受平庸的矛盾,总之一句话,是内外不和谐的结果。教师的职业倦怠定义为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压力的情境下,工作中持续的疲劳及在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一种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
教师对工作的倦怠,导致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的下降,这将严重地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教师的职业倦怠使得教师在人际关系上变得疏远,退缩,摩擦增多,情绪充满忧郁和攻击性。有些教师使用粗暴的体罚,急躁的情绪,行为来对待学生,实际是一种身心疲倦;而对同事不愿理睬,有时候对学生冷漠,经常觉得自己孤立无援;对待家人也是漠不关心。教师不良的心理表现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不仅在学生心理上造成负面影响,给学生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同时也使给自己的人际关系带来不良的影响;造成自我身心的伤害,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轻则是教师的消极态度和情绪表现明显,重则会因不良心理状态引起神经衰弱,或者不堪压力而导致精神崩溃,最终直接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会厌倦目前的工作,从而对教学工作缺乏热情。自我效能感低,对待工作和生活采取悲观的态度。情绪上:情绪比较紧张,不安,易怒,易躁,动则责怪或迁怒于学生。
读了这样一本书,整体收获了“新教育实验”体系主要包括:相信学生潜力,重视精神状态,创造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等五个主要观点;在小学六年的教学过程中贯穿“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日记”、“聆听窗外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建设数码社区”、“创建特色学校”等六大行动,从而实现“以人为本、因学论教、扬长补短、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为了培养儿童“看听读写说算”等基本素质,“新教育实验”在成功完成基本课程教学的同时还有多项要求。这些要求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采用高科技教学设施,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发展学生科学、艺术、美术、文学等方面的特长,使每个学生拥有天才孩子的感觉,努力成才。
朱教授也很喜欢余秋雨,提到了余秋雨大师的《行者无疆》的游记,我在以前也读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行者无疆》、《千年一叹》,都是文化人有机生活的写照,有对中国古文化的深刻探寻,有对世界文明发源地,对世界古老文化的寻根膜拜,很喜欢朱教授的读书写作方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朱教授在读万卷书后有了对中国现代教育很深的思考,也提出了卓有见地的观点,在中国教育上行万里路后,也进行了现今中国新教育事业的美好探索,影响了中国现代的教育方向。
借用朱教授的话:对我来说,读书也是一种行走教育的方式,书香世界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走进书香世界,拥有完美人生,我愿意永远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走在路上读后感篇二
一、主要内容,感悟行知教育精髓。
读完《走在行之路上》这本书,我掩卷沉思:陶行知现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在行知实验班,在行知实验小学、行知实验基地得到传承和发扬。作为读者的我们也对行知教育精髓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1.不留级制,践行“一个都不能少”的誓言。
从我参加工作起,就没有经历过留级制度,在杨校长的书中我清楚的看到了应试教育下留级制度的残酷。对杨校长向留级制挑战的勇气钦佩不已。我想:不留级制的实施正应和了课程改革“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人人发展去激励去唤醒。
看过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农村教师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失学拼尽了自己的所有,在城市优越条件下的我们,是否为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拼尽了自己的所有呢?杨校长能从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身上发现他有绘画潜力,继而找准突破口,以艺术带动求知,使这个学生长大后能走进高等学府,实现迂回成才。而我们现在的学科教师对于学习上出现问题的学生,没有考虑他的先天禀赋,没有了解他的问题原因,没有为问题学生量身打造一套教育方案。
读到行知实验班采用了多元智能理论、成功教育理论、赏识教育理论寻找教育突破口,我想:相信每一个孩子能行,期待每一个孩子成长,帮助每一个孩子进步,我们就能做到一个不少,一个不掉队。
2.花苞心态,发现“一个独立个体”的优势。
结合学校旁边的200亩荷花园,行知小学提出了教育者要人人修炼“花苞心态”。就像走进花园我们既善待盛开的鲜花,我们也期待未开的花苞。人人修炼一颗“花苞心态,才是真爱,花苞心态,缺点可爱,花苞心态,耐心等待,花苞心态,和谐时代。”读到这些朗朗押韵又富含哲理的`短句,我们仿佛看到了“赏识教育”、“成功教育”在行知小学绽放异彩。
我们看到行知小学的孩子在优点卡共享中找到自信,在自主课程(12多)中多元成长,在“走进生命,发现潜能,唤起自信,善待差异,引导自选”的赏识理论中实现了生活教育是叫人“生”,叫人“活”的教育。
这些来自农村小学的教育理论和经验让我们振奋,也让我们汗颜。我们的教师和家长更多的是急功近利的心态,催生了很多早熟的没有潜力,缺乏后劲的孩子,制造了很多厌恶学习,失去自我的孩子。我们呼唤“花苞心态”在我们每一位教师心上生根,我们期待孩子们能在自信自然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3.联合办学,实现“一个行知基地”的辉煌。
正像杨校长反复总结的那样,农村学校怎么办?那就要学会联合(小学校,大教育)村校联合、城乡联合、国际联合。在广泛的联合中实现自我的超越和发展。五里小学从一所落后的农村小学,发展成行知小学,行知教育基地,杨校长的联合意识功不可没。
我想教学中的“联合”意义更为广阔,我们要关注学科间的融合,关注课内外的结合,关注学优生与学困生的帮扶,关注小组学习的合作……教学中的“联合”无处不在。
杨校长靠强强联合,打造了一个魅力十足的行知教育基地,我们也可以利用学科的特点有效结合,打造属于我们的魅力课堂。
走在路上读后感篇三
从书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一位人民教育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陶行知用他的一言一行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学校,他爱学生,他把学生和学校称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下面是我读后的一点体会:
一、我对“生活即教育”的感悟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二、教学做合一所谓“教学”即教生学;所谓“学生”意要于学会生存。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
三、学会尊重学生、欣赏学生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
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陶老先生四块糖果的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此外,我们教师也必须在教育活动中不断得到成长,这样才会完善自己,得到学生的尊敬、信任和爱戴,使自己具有强大的教育感召力。学生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走在时代前沿的鲜活的群体。教师如能走近他们,了解认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个性,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学生,从学生身上了解时代的讯息,领悟到学生真正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真正的爱,才能恰到好处地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感触到教师的关心。
陶行知先生是我们后人学习的光辉榜样,我们要做行知的后来人,以陶行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敢于创新精神去切实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情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就一定能够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地;天天是创造时;人人是创造人”的美好理想。
走在路上读后感篇四
寒假里我读了《走在行知路上》,从中我学到了很多很多。
首先我知道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但是陶行知又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这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
其次陶行知是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的楷模。“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有人将教师比作园丁,但是,“园丁的汗水,在绿叶上闪光,教师的汗水,在心灵中结果。园丁的梦境,常常是花的`芳香,叶的浓荫,教师的梦境,常常是雅甜的笑脸,朗朗的书声。”“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陶行知为了使大众掌握文化知识,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在我们前辈中间,也有许许多多平凡的教育工作者,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精力挥洒在教书育人这块神圣的土地上。没有流芳百世,没有权力财富,有的只是年复一年的耕耘,有的只是清贫与艰辛。
当然作为一名教师,就要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因为人类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肩负着生产新知识,传递新知识的教师队伍建设永无止境。教师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最后我从陶行知身上学到了怎样教学生学习,其实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我们主张要由“喂养”式转为“觅食”式的教学。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在想想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等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类的问题。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走在路上读后感篇五
我个人对陶行知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接触、了解的时间很短。说实在的,之前,我对“陶行知”三个字是十分陌生的,更谈不上什么“学陶师陶”了。20后,才慢慢的接触、了解陶行知和陶行知教育思想。我学陶师陶是从阅读杨应彬同志未满13岁时写的一本叫《小先生的游记》的书开始的。阅读《小先生的游记》时,我认真做了笔记,进而写出了读后感《少年哀乐过于人》(注:再版《小先生的游记》的序二)。那时,还写成《陶行知亲手培养的学生——杨应彬》一文(两年后,拿到生活教育杂志第10期发表)。从阅读《小先生的游记》起,我开始对百侯中学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得到陶行知亲自指导推行生活教育运动的那段辉煌历史产生了兴趣。此后,我就从不断了解“那段辉煌历史”,走上漫漫行知路。,百侯中学大埔百侯中学学陶师陶成果——《行知路上》一书出版,在协助编辑、出版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进一步了解了陶行知生平事迹和陶行知教育思想,并在《侯中校友》、梅州教育城域网发表介绍该书出版的文章。
在即将过去的20一年来,我在行知路上是怎样走的呢?主要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今年,张达文会长领导下的县陶研会把我评为学陶师陶先进个人,这是县陶研会和领导对我这个初步接触陶行知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后学者”的鼓励。事实上,距离“先进”两字,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一年来,我在学陶师陶方面做了什么?主要是:一、读陶书,明校史,挖掘、整理百侯中学曾得到陶行知先生亲自指导开展生活教育运动的“宝藏”;二、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领会其精髓,用以推进素质教育,铸造“陶”字特色品牌。
读陶书,明校史,主要阅读包括《陶行知文集》和各种陶研读物,查阅百侯中学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得到陶行知亲自指导推行生活教育运动的那段辉煌历史的材料,了解陶行知生平事迹。
走在路上读后感篇六
10月30日上午,我校组织教师前往南京行知小学考察学习。一天的时间匆匆而过,但留给我的思考却很多很多。
此次活动,我们从外观上参观了学校的环境布置,感受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听了杨瑞清校长的精彩报告。特别是杨校长的报告《走在行之路上创造精彩人生》让我的头脑受到了冲击,心灵受到了震撼。
从行知小学的发展历程中,我们能看出杨瑞清校长是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他1981年从晓庄师范毕业时就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学陶师陶,到最偏僻最艰苦的农村去教书,让农民的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在这个信念的支撑下,他和同学李亮到了当时非常破旧的五里小学,也就是现在的行知小学。从最初的行知实验班到创建行知小学;从最初的破旧的平房到现在集行知幼儿园、行知小学、行知初中和行知实践基地为一体的新型乡村学校。杨校长经历了很多,也付出了常人所不能付出的东西。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让农民的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杨校长几十年如一日,为着心中的理想奋斗着、努力着,并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在报告中,杨校长讲到赏识教育,讲到了对待孩子要有花苞心态,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他说:“我们在欣赏花的时候,可能都喜欢那盛开的鲜花,而忽略了旁边的花苞,可是那些花苞盛开后可能会更漂亮更美丽。花开放的'时间有早有迟,学生也是一样,那些学困生就像那些还没有开放的花苞,但最终他们会盛开的,也许会更会开的精彩。”多么朴实的话语,多么令人感动的哲理!听了这话以后,我想所有教师都应该知道怎样对待我们的学困生了:我们要学会赏识教育,学会爱孩子!
行知小学的校训是“还能更精彩”。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我觉得太妙了,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老师,对每个人看到这句话的人,都能够立刻让他们信心百倍、斗志昂扬!
漫步在行知小学的行之路上,沐浴着校园里浓浓的爱意。我对教育又有了新的认识:学会赏识,就是学会了爱,就要懂得释放这些爱,把目标的设定更长远些,带领我们的孩子走向更大的成功。要立大志,做小事,立大志,做实事!希望所有走在教育路上老师们,能够创造精彩人生;祝愿教育苑里,百花开,每一朵,都精彩!
感谢杨瑞清校长!感谢行知之行!
走在路上读后感篇七
轻轻合上已断断续续读了近两个月的《走在行知路上》一书,杨瑞清,这个响亮的名字深深地印入了我的脑海。这个以陶行知思想为指路明灯,用激情点亮人生,默默行走在农村教育路上的小学乡村教师,以自己对乡村教育的执着追求,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乡村大教育”的路子,成就了自己扎根于农村、做一个乡村教育家的梦想。
杨瑞清有无数的机会可以选择离开农村,尤其是在他取得了若干的对于别人看来都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之后,走上一条光鲜的为官之道,但是,他始终抹不去自己自己的“农”字情节,一个农民的儿子,他的心灵的天平总是倾向农村、总是离不开农村的孩子。来,他选择的是一条充满了曲折而又艰辛快乐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有理想支撑、有激情相伴,更因为杨瑞清有着人淡如菊的情怀。他曾说过:我的付出,能改变孩子的一生呢!他用自己发明的人生价值公式,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体会人生意义,当荣誉接踵而来的时候,他说:如果要我自己再定位,那么我的选择仍然是“办行知小学,教农民孩子”。真是因为如此,杨瑞清的农村教育之路走得虽然很辛苦,但是他很快乐、很幸福、很满足!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感受到工作的压力之大,大家的幸福指数更是越来越低,读罢此书,不妨大家认真学运用一下杨瑞清的人生价值公式,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心理定位,找到职业的幸福感,体会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走在路上读后感篇八
我承认我不是个认真的人,包括读书,永远在各类书之间打游击战,放浪不羁。所以我不知道何为经典,更不知道何为《在路上》,也就不知道为何此书被称为“摇滚青年永远的圣经”。
收到书的时候还是挺兴奋的,沉甸甸的大厚本,封面及插页的彩绘,火一样的激情,让人热血澎湃,66号公路,这趟旅途的起点。
这本书的写法比较特殊,是作者凯鲁亚克自创的“自发式写作”,想到哪写到哪,等写完了,这趟旅途就结束了。这一点我还是很佩服的,pkd抽着大麻写书,写出一堆只有麻友才看得懂的东西;凯鲁亚克吃着致幻剂写书,写出了30m的长卷筒。
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是懵逼且激昂的,懵逼是不知道这一路旅行意义何在,激昂是这旅行确实够放浪不羁。试想着:以110迈的速度只管一路前冲,没钱了就停下来打点工,中间到各种亲戚熟人家问候他们八辈祖宗,看到个顺眼的妹纸约一发,从美国的东部顺着66号公路一直跑到西部,再换条路跑回来,再往东西南北跑一趟,不愧为“垮掉的一代”的旅行。
好吧,我可以理解迪恩的车技,毕竟那时候没监控随便开,但我实在理解不了他全程ppp的心态,也许这是我们礼仪之邦与歪果仁自由开放的文化差异吧。不过那崩坏仪表盘真带劲,可能我没机会崩坏汽车的仪表盘,改天崩坏个汽车吊的仪表盘试试吧。
书的后边讲了“垮掉的一代”的由来:凯鲁亚克、金斯堡、卡尔、巴勒斯四个臭味相投的年轻人组成了这个群体的核心,每晚踩着拖鞋在小酒馆扯淡,后来卡萨迪加入,几人坐着这货偷来的汽车从66号公路出发,开始了横穿美国的放荡旅行。不同于我们认知中的x二代,这些“垮掉的一代”不但不垮,反而激励着年轻人以反叛精神、放荡不羁的态度去生活,在欢腾中获得幸福。
当然,关于这段历史我并不感兴趣,我所感兴趣的,是这趟旅途所表现出的文化差异。开着偷来的汽车和边开车边p在我们天朝人看来都是大逆不道的,在书中竟然写得如此冠冕堂皇,而且都没有jc叔叔把他们扇一大嘴巴子回去种地。诸如此类,除却时代的差异,也与文化差异有关吧。俗话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娘,则国娘。可能,像我们这样的乖宝宝只能追随前人的脚步,甚至长跪不起,像歪果仁那种不安分的,爱蹦跶的,才会踩上巨人的肩膀。
尤其让我大写的服的,是那叫做“麻杆哈扎德”的哥们,因为小时候见了次流浪汉,长大以后真的自己去当流浪汉了。这就像我们小时候跟着卖破烂的后边吆喝,结果我们长大了只是偶尔卖破烂,而这位仁兄,则真的去卖破烂了。虽然很奇葩,但这也是人生的一个选择,人生的路有很多条,举棋不定的时候,大不了随便选择一条。
读完这本书我也情不自禁想出去玩了,为何我生在这个开汽车的时代而不是骑马的时代呢?我很想去体会一下“打马过旧关河,一夜风涛作悲歌”的寂寥,也很想去体会“曾陪时龙蹑天衢,羁金络月照皇都”的意气风发,当然,我不会告诉你,我最大的梦想其实是骑羊驼。
不过呢,谁让我生在这个高科技的时代呢,改日学了车,等有闲了,自驾去一趟大西北,把我在峡谷云养的那只小鹿接回来吧。
未来的路很长,可劲去作吧骚年。
走在路上读后感篇九
今天我读了梅子涵写的一篇文章《走在路上》,《走在路上》主要说的是,小远的学校组织去看电影《海浪》,听人说还挺好看的。
吴成成生病了,多处一张票,不知怎么搞的',小远突然把票买来,想带着奶奶去看,可是奶奶老了,动作很慢,从大房间到走廊再到穿好鞋子,一共用了二十五分钟,小远已经很不耐烦了。小远走得很快,像苍蝇一样,他每走几米,就要等奶奶一会了。在半路上,小远突然发现,奶奶老了,弓着腰走路,他想起了以前他二岁的时候就跟奶奶在一起生活,小时候小远什么都不懂,奶奶就耐心地给他解释听,那时候小远很喜欢奶奶,奶奶为了让小远好好生活,六十多岁了还在干活,小远吃得好了穿得好了,奶奶却老了。于是小远就跑回去,扶着奶奶走了。
这篇文章十分感人,小远一开始觉得奶奶拖他后腿,走路拖拖拉拉的,小远很讨厌奶奶,后悔带她来看电影,耽误他的时间,看不了电影,读到这里,我很讨厌小远,这么对待奶奶,但看到后面,小时候奶奶对小远这么好,我就更生气了,但是后来,小远看到了奶奶驼背的样子,想起了小时候的事,奶奶对他这么好。现在奶奶都七十岁了,还让她走这么快,实在是太不好了。于是就跑上去扶住奶奶去看电影。
我觉得小远并不是忘记了小时候的那些事,那写事还在他的潜意识里,所以才有了对奶奶态度的改变,我很高兴。我不能像小远一样,对长辈不耐烦,要孝顺他们。这篇文章写的很好,虽然没有什么精彩的语言,但还是让我很感动。
走在路上读后感篇十
今天我读了我们《七彩阅读》上的《走在路上》这篇文章。这篇文章读下来我非常受感动,文章主要内容是写一个男孩和他的奶奶去看电影。电影快开始了,但奶奶还在慢慢的走这,作者好几次不耐烦,时不时向他的奶奶大吼到:“奶奶你快一点电影快开始了。”在一个回头的刹那间,作者发现奶奶的背已经弯的厉害了,像一棵年老的大树。
从他和他奶奶去看电影为故事的一个理由,抒发主人公对他奶奶深深的爱,以童年时奶奶带我出去逛街,并且都是奶奶背着作者为爱理由。对了,文章还有一处非常感人就是作者的奶奶在烈日下干活身上都汗衣服全被汗湿了。但她并不忘对作者的爱时不时向作者大声说:“往窗户那里站,那里凉快。”奶奶热的受不了,她买了一根棒冰,她刚吃了一口,就把剩下的棒冰给作者吃。写到这一段的时候有一句话让我非常感动,又非常震惊,也就是当奶奶买棒冰的时候,从口袋里拿出的纸钱上面已经在滴着奶奶的汗水了。男孩和他的奶奶去看电影,突然想到小时候奶奶为自己操碎了心,想到这里我想作者已经感到愧疚了所以立马上前去搀扶他的奶奶了。这篇文章我读了非常感动,爱很难发现,爱很好发现,只要去静下心来就一定能找到爱,爱只属于真正有心的人。
今天我读了我们《七彩阅读》上的'《走在路上》这篇文章。这篇文章读下来我非常受感动,文章主要内容是写一个男孩和他的奶奶去看电影。电影快开始了,但奶奶还在慢慢的走这,作者好几次不耐烦,时不时向他的奶奶大吼到:“奶奶你快一点电影快开始了。”在一个回头的刹那间,作者发现奶奶的背已经弯的厉害了,像一棵年老的大树。从他和他奶奶去看电影为故事的一个理由,抒发主人公对他奶奶深深的爱,以童年时奶奶带我出去逛街,并且都是奶奶背着作者为爱理由。对了,文章还有一处非常感人就是作者的奶奶在烈日下干活身上都汗衣服全被汗湿了。但她并不忘对作者的爱时不时向作者大声说:“往窗户那里站,那里凉快。”奶奶热的受不了,她买了一根棒冰,她刚吃了一口,就把剩下的棒冰给作者吃。写到这一段的时候有一句话让我非常感动,又非常震惊,也就是当奶奶买棒冰的时候,从口袋里拿出的纸钱上面已经在滴着奶奶的汗水了。男孩和他的奶奶去看电影,突然想到小时候奶奶为自己操碎了心,想到这里我想作者已经感到愧疚了所以立马上前去搀扶他的奶奶了。这篇文章我读了非常感动,爱很难发现,爱很好发现,只要去静下心来就一定能找到爱,爱只属于真正有心的人。
走在路上读后感篇十一
我是个不太喜欢让别人讲大道理给我听的人,那样我会觉得很无趣。但这篇故事与众不同,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只是我们一直没有在意。
其他也没什么可说的了,说再多也没用,有些人,就是“脑子不好使”,说来说去还是想叛逆,说来说去还是觉得父母有错,关键不在于我能把应该报答父母的原因说的有多清楚,重点还是在于你,记住“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但请记得千万别走上“叛逆”之路。
走在路上读后感篇十二
你是班级里的优秀生吗?你还在为自己取得的一些优异成绩而沾沾自喜吧!你的爸爸妈妈是不是想为了你的将来准备将你转学至大城市上学?你想过在陌生的城市里求学的艰难困苦吗?你有想过小升初的激烈竞争吗?我今年已经读五年级了,明年的这个时候即将面临这个渡江大战。刚好在这个时候我看到了《今年,我们小升初》这本书,真是夏日里的及时雨呀!
《今年,我们小升初》是00后小女生陈盈颖创作的长篇校园励志小说。本书取材于小作者的亲身经历,作者在当年“小升初”过程中,参加了上海十所顶尖级重点初中的面试,小说真实再现了学校、家长与孩子所做的准备、各类初中名校的真实面试场景,无疑为家长与孩子提供了一本生动的“小升初全攻略”。00后新锐作家,倾情演绎校园故事,再现繁华都市“小升初”的升学压力。
小说中,感情细腻自强不息的主人公涟漪,桀骜不驯成绩优异的江超,谦逊懂事的优等生文帆,高傲嫉妒好强的苏琪,刻苦用功的富二代辛恬,讨人欢心的超常儿童迪凯,以及品德和学习两手抓的优秀教师张老师都被作者刻画的栩栩如生。
小说全面表现了在当前社会“小升初”残酷竞争的压力下,学校的教育方式、家长们的教育心态、学生们的学习生活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这一切,一个转学到上海的孩子,体验无疑更加真实与深切。
当我读完这本书首先深切感受到:“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历风雨,哪来美丽的彩虹?我现在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现半年就进入六年级,很快就面临择校和升学考试。从现在开始,我要严格要求自己:上课认真听讲,每天认真完成作业,多看课外书,有不懂的问题不耻下问,一定要让自己的学习有如一台用不松懈的闹钟毫无差错的运转。其次,只要你勤奋学习,美好的未来不是梦。只要我们向着一个目标不停的前进,终点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主人公那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去也要向她一样客服重重困难,坚持不懈、永不退缩地向着既定目标前进,相信通过我自身的努力,一定可以升学到一个更好的初中学习。
总之,这本书非常值得一看,尤其是面临小升初的孩子以及他们的爸爸妈妈们。古人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美好的明天,要从小升初开始。让我们像她一样,考进一所好初中。
走在路上读后感篇十三
老师告诉我们,上了小学高年级,一定要读一读《鲁滨逊漂流记》。我一直不以为然。而今年暑假,我却用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把这本书仔细地看完了。我似乎经历了一场旅行,旅行中最美丽的景色就是这本书的主人公:鲁滨逊。
我是一口气把这本书看完的。书中的描写,令我震撼!在一个孤岛,鲁滨逊用最原始的材料——木头、石头,开辟了一片属于他的天地。合上书,书中的一切还在我脑海里回味。起初,我对鲁滨逊的看法是——固执。可是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翻过一页又一页的书,对鲁滨逊的看法也改变了。这时的鲁滨逊,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坚定、勇敢的人。
作者笛福,用他手中的妙笔,用他巧妙的构思,为我们展现了一部精彩绝伦的有声电影。我一直以为,《鲁滨逊漂流记》是一本适合男孩子看的书,漂流嘛!应该不太适合女孩子看。尤其是像我这样,对航海一点儿兴趣都没有的女孩子。可是读完这本书,我却认为,所有的孩子都应该看看这本书!
“总起来说,事实证明,我当前的不幸处境,是世界上很少有的。可是,即使在这样的处境中,也有一些消极的东西或积极的东西值得感谢。”这是鲁滨逊流落孤岛时,在经历了诸多“幸运”与“不幸”之后,所总结出来的。只身漂流到荒岛,寂寞伤感,这是不幸的;然而,鲁滨逊却大难不死,这是幸运的。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鲁滨逊没有气馁,而是积极向上地面对,用微笑面对——这是很难得的。比起现在,很多学生因为想不开而跳楼自尽。为什么要用如此极端的方法呢?活着就还有希望,活着就还有灿烂的明天呀!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应该勇敢地面对,知难而进。
或许,我们没有鲁滨逊那样奇特的、刺激的历险记;或许,我们也没办法做到像鲁滨逊那样在荒岛生活28年。但是,作者笛福已经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都要坚强、乐观、善良、勇敢。无论何时何地,我们的生活,都不应该是悲惨的,我们应该让希望与快乐与我们相伴。暑假,我伴随着鲁滨逊做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一路上,虽然没有独特的风景,我却已经用心感受到了这一路风景的美好。
跟随着鲁滨逊,我发现我长大了;在品读《鲁滨逊漂流记》时,我正走在成长的路上。
走在路上读后感篇十四
我是个不太喜欢让别人讲大道理给我听的人,那样我会觉得很无趣。但这篇故事与众不同,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只是我们一直没有在意。
父母老了,我们应该懂事了,我们的`父母不再是曾经的那个抱有很大的理想的青年了,而我们也不也不是那个爱调皮捣蛋,却又惹人喜爱的小孩子了,我们是不是应该尝试着在父母的后半生中,给予他们回报,完成他们对你的期望呢?其他也没什么可说的了,说再多也没用,有些人,就是“脑子不好使”,说来说去还是想叛逆,说来说去还是觉得父母有错,关键不在于我能把应该报答父母的原因说的有多清楚,重点还是在于你,记住“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但请记得千万别走上“叛逆”之路。
走在路上读后感篇十五
寒假里我读了《走在行知路上》,从中我学到了很多很多。
首先我知道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但是陶行知又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这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
其次陶行知是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的楷模。“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有人将教师比作园丁,但是,“园丁的汗水,在绿叶上闪光,教师的汗水,在心灵中结果。园丁的梦境,常常是花的芳香,叶的浓荫,教师的梦境,常常是雅甜的笑脸,朗朗的书声。”“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陶行知为了使大众掌握文化知识,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在我们前辈中间,也有许许多多平凡的教育工作者,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精力挥洒在教书育人这块神圣的土地上。没有流芳百世,没有权力财富,有的只是年复一年的耕耘,有的只是清贫与艰辛。
当然作为一名教师,就要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因为人类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肩负着生产新知识,传递新知识的教师队伍建设永无止境。教师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最后我从陶行知身上学到了怎样教学生学习,其实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我们主张要由“喂养”式转为“觅食”式的教学。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在想想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等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类的问题。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