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毛概论文读后感(通用19篇)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后,对所读内容进行感受、思考和总结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思想和意义。读后感对于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非常重要,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和反思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思考和触动与作品中的情节、人物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联系起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毛概论文读后感篇一
总之,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又面对世界范围内日趋激烈的竞争,能不能解决好发展的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国富民强都无从谈起。
毛概论文读后感篇二
就业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i司题,从教育内部分析,就业难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变化与高校专业设置调整相对滞后、币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结构失衡等诸多方面。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毛概社会实践论文。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大学生就业状况已经成为衡量高等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如何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间题,是推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
调查时间及地点:x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我们的间卷主要4及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以后工作情况设间
2.针对自我期许和对企业的期许设问
3.针对就业信息和就业途径设间
4.在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具有多少程度的影响
今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教育的提高,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群体不断扩张膨胀,大学生就业难等一系列社会性间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深圳富士康公司发生的连续跳楼事件,在人们为那些年轻的生命感到惋惜的时候,也更加关注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间题。解决大学生这个弱势群体的就业难间题、生活难等间题,已经迫在眉睫,只有真正的解决这个间题,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安定,才能能真正把知识变成生产力,从而推动一个国家的实力发展。
毛概论文读后感篇三
一.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党和国家更加重视“三农”问题。为减小城乡差,达到共同富裕,国家加大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暑期实践过程中,根据自己对农村生活、环境的了解与认识,对农村现在的面貌做了以下总结。
二.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面貌发展问题
三.正文
一、实践背景
暑假期间,我在学校呆了半个月,打算找一份暑期工作锻炼自己。同时,在大二下学期中学习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学习过程中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了一定的认识,了解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这次的调查活动我调查的范围则也着重于农村,这也是了解农村目前面貌的一个好机会,加之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因此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暑假实践的选题中,我选择了“新农村建设问题”。
二、实践感悟
7月14日到7月19日,我调查了进贤县、修水县、永修县这三个县。调差的主要地点有集中在这三个县城中的一些乡镇地方。这里的农村和我想象中的大不一样。在这里,楼房整齐集中,规划得当,房屋周围的花台,树木将整个房子看起来也更加整齐美观。大家居住集中,方便大家相互之间大的照顾。再者,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这里的柏油马路通向每一个村落。这里的交通都很方便,买车较多,只要长期居住在家里的至少都有摩托车,村民出入方便。而且道路两旁树木整齐、美观,花香四溢,给人以温馨的感觉。垃圾处理也很得当,到处修有垃圾房,方便垃圾集中处理。这里的农产品也规划得特别好,一大片的莲藕,一大片的柚子,一大片的梨,一大片的……规划有序,一片新农村的面貌。
家乡里里外外已经变了一个模样,虽不及成都边上的新农村,但是也是在不断地改造,不断地进步。正从以往的旧农村像现在的新农村迈步而来……这也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式。
其次是国家对我们农民的优惠与补贴,有些地区为了鼓励妇女创业还设有无息贷款,最多还能贷4万呢,这大大鼓励了农村妇女在家的.创业就业。小时候,家里每年还要交农业费、水费、而如今在家乡务农,不仅不交任何费用,国家每年还有相应的补贴,如每年我们每年的粮食直补500元。以前我们家乡人出门工作也很不易,但是现在却很方便。很多年轻人在外面发展,这也开拓了我们乡里人的视野,促进了农村的发展。
再者则是我们农村的教育与卫生事业。小时候,我们乡有很多村小,学校分散,既不好管理教学质量也远远落后于城里的学校,到目前为止,我还是我们村里为数不多的一个大学生。但是现在各村小已经统一为中心小学,既方便了管理也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从小学三年级也都开开设英语课,甚至还有了多媒体教学很多人虽没有上高中,但是也会在各种技校学习技能,大大减少了有以前初中毕业便出门打工的现象,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程度。对于医疗卫生事业,各乡镇的医疗设备也较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记得初二是在乡医院做的阑尾炎手术,切口至少有5cm,但是现在乡医院阑尾手术切口最多有3cm。同时,乡里也都鼓励大家买医疗保险卡,减少了看病贵看病难的现象。
这些年的农村的变化让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大的提高。党的十六大一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生。着五个字内涵丰富,不仅勾画出了现代化农村的美好图景,而且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思路。党的xx大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准确判断了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地位,指出“我国中提示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主要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我这次的暑期实践过程中已经显现出了,我们党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视,农村的面貌也焕然一新。但是现下农村仍存在很多的问题。
首先,在农村青年人在家种务农者少之又少,除在家做生意和身有疾患的轻年人,其他大多数都在外打工,又以青年男性更为明显。在那些调查的地方,越是落后,在家的青年人就越少,家中主要都是老人和小孩,在我家乡亦是如此,形成了“空巢”现象。家里能担事者很少。虽然现在国家的政策很好但因只有老人小孩在家,尤其如我家乡那种丘陵地带,务农者就更少了,荒地大片大片的。
毛概论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毛概论文读后感篇四
例如,如何认识当前我国阶级、阶层的变化,如何认识多种经济的发展对党的建设提出的要求,如何认识党在新时期的先进性等,都需要作出科学的理论解释。同时,加入wto后的中国将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拓展全球经济发展空间,共产党要站在时代的前头,也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以创造性的思维,发挥自己的优势去进行各个领域的创新与开拓。
其次,要按照发展的要求,提高执政水平。执政党的执政水平,直接关系到执政的地位。
第三,要按照发展的要求,创新党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中国共产党有十分注重领导方式和方法的光荣传统。毛泽东曾指出,“没有正确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要迅速地开展经济战线上的运动,是不可能的。”江泽民同志强调:采取正确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具备的能力。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继承和发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同时不断根据实践的发展改革创新,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
毛概论文读后感篇五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论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著作。由1957年2月2 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讲话修改和补充而成,同年6月19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全文阐述了12个问题,贯穿全文的基本思想是:把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文章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同阶级对抗社会的矛盾根本不同,它是一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不具有对抗性,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毛泽东全面地分析了各种类型的人民内部矛盾,系统地论述了正确处理各种矛盾的方针政策。指出,要用民主的方法,用“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作为从政治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解决经济领域中的矛盾,应依据发展生产,统筹安排,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原则;科学文化上的问题,应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民族关系中的矛盾,应采取加强民族团结,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的方针;在与民主党派关系上,应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等。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特别是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观点,以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方针和方法,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史增添了新的内容,对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规律,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 这篇讲话在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的情况下,明确指出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并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提了出来,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正确方针的继续和发展。讲话公开发表前,反右派斗争已经开始,由于当时对右派分子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攻的形势作了过分严重的估计,在讲话稿的整理过程中加进了强调阶级斗争很激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这些同原讲话精神不协调的论述。
下面我想针对文中介绍的少数民族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我国少数民族虽然人口不多,但是居住地区广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十至六十。所以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一定要搞好。文中指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克服大汉族主义。在存在有地方民族主义的少数民族中间,则应当同时克服地方民族主义。无论是大汉族主义或者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各族人民的团结,这是应当克服的一种人民内部的矛盾。在这一方面,我们已经做了一些工作,在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关系比较从前大有改进,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时有少数民族地区发生暴动,证明我们的民族问题还没有解决好。而且我认为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大多都在我国的西部,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西部地区仍然比较贫穷落后,较东部和中部确实有很大的差距。从东中西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水平来看,1978年东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是西部地区的1.86倍、中部地区的1.56倍,到2007年分别扩大到2.39倍和2.05倍。东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由1978年的50.31%、29.06%和20.63%变为59.27%、23.36%和17.37%,东部地区比重不断上升,中西部地区相对下降。这种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发展必然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试想如果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如我国东部地区那样发达,人民生活富足安康,我想那样他们一定会感谢党,感谢祖国,又怎么会起来暴动呢,所有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还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我们要采取更加得力的政策措施,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这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加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边防的根本大计。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政策思路,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不能完全照搬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模式和思路,必须要有针对性,充分体现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和地域特征,才能全面贯彻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要求。
毛概论文读后感篇六
近日在近代史老师的推荐下拜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书,浅浅读完后一直想写一些东西来表达内心的想法。
费孝通先生的这本书解决我内心许多关于中国问题的疑惑,也使我看待中国的一些现存问题有了一种新的视野。我出生于一个小小的村庄,在那里面每个人都是熟识的,个人的品行都是了解的,以前并没有发现什么问题,也没有什么疑问,但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才发现我们村子的景象竟然可以说是中国广大乡村的缩影,或者说是悠久历史的缩影。以前我对中国的人情总是疼恨的,我一直以为人情社会是中国社会前进的阻碍,在社会上人们不管干什么都要托关系,走人情,总是把法律置于身后。我觉得应该向西方学习彻底的抛弃这种人情,但我在书中发现这种人情在中国是无处不在的,尤其是在乡村。而我对待乡村中的人情和社会的人情总是不同的态度,在我看来向村里的人情是一种温馨的互助,而社会的人情是一种恶心的为自己谋取私利的方式,但我以前没有意识到其实乡村的人情正是社会上那种人情的根源,而这种人情也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可恶,反而这是中国乡土社会所孕育出的一种特性。
其次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于中国法律方面的一些论述。书中提到了无讼这一古代重要的法律特征,古代人追求无讼其实便是乡土性的影响,在乡土社会一切都是稳定的,人们是熟识的,打官司似乎是一件很丢脸的事,因此人们更多的是追求调解,找一个德高望重的人来劝解,双方各退一步相互理解,事情解决了大家不伤和气,这便是人们的追求。如果打起官司非要争个是非对错,那么日后是没法再在一起活动的了。因此,中国人讲求和解,现在也是如此,打官司(民事案件)前法官先调解,调解不成再庭审。这在西方人看来是很难理解的,他们追求的是对自己权利的保障,不管你是谁因为什么侵犯了我的权利,你就应该受到法律的惩罚。这种思想的不同其实就源于东西方社会性质的差异,中国是乡土社会,是熟人的社会,而西方则恰恰相反,他们是陌生人的世界。而法律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契约,而契约则是用来约束陌生人的,对于熟人使用契约是不信任的表现,因此中国的法律的发展是远远比不上西方的。
看完这本书后我对中国现存的问题有一种全新的视角,也许看书的价值也正是如此吧。
毛概论文读后感篇七
记得在上毛概课之前,当同学们谈起这学期要开设毛概课时,几乎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抵触情绪。我想这大概源于先前的马哲和马政经课的糟糕经历吧!如今碰上了它们的姊妹课程毛概,想来亦无外乎枯燥乏味之类,心情自然是可想而知了。但是几乎令所有同学都出乎意料了,第一堂课上的极其成功,大家一致的说法是:这个老师还不错嘛!再往后,每堂课都是如此,大家终于赞口不绝:杨宗丽老师的毛概课绝对是我校的精品课程。下面我就自己的学习体会谈点儿心得。首先,作为艰涩乏味的理论课程本来就不好讲,但是杨老师把讲解理论融通于讲解历史故事当中了,从而使得理论与实践活动紧密的联系了起来,好似一幅幅有血有肉的鲜活画面,满足了学生们更易于理解感性材料的倾向心理,这便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
把讲解理论变成讲故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历史文化认同感,讲起来听起来都很舒服。其次,杨老师不仅讲课的素材丰富,而且表现表达形式多样。比如她以歌曲、图片、电影片段、电视画面等多元多样的方式丰富理论框架,把理论的理解变成了一种视听享受。并且上课的组织方式活泼轻松,再加上她幽默的语言表达,以及课间轻快的音乐旋律,使得毛概课的学习变成了猎奇和享乐的过程。再次,杨老师与同学们互动密切,这可不仅仅停留在课堂的问答层面,更多的则是他对下面不认真听讲同学的提醒与提携。她对自己工作的热爱从她授课的热情表现和对同学们的认真负责上表现的淋漓尽致。关于这点我自己还有切身的体会。有一个周末,我偶然发现了一条有关杨老师的讲座信息,便慕名而去。
但是接下来的周二我由于身体不适,偷懒没去上毛概课,这竟然被火眼金睛的杨老师抓了个现形,下课后系里好几位男生都来戏谑我,说杨老师“夸”我了,我真是无地自容!这是令我无法想象的,原本以为老师只紧盯着前排的几位同学,可谁知我这位经常坐在后排的同学也……你能想象的到当一个老师这样对待逃课的学生时,他还好意思再逃该老师的课吗?更重要的是第二次课上我找老师解释时,她竟没有算我旷课,说听讲座补齐了!真让人难以想象,但杨老师却对每一位出现问题的学生都给予同样的待遇,甚至你随便走在校园的路上,广播里就在谈论着……杨宗丽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位老师,她用各种温情的方式勉励和提携自己的学生,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多希望每位老师都能如此为人师表!
最后,杨老师从来不把毛概课的讲解只局限于该课程,而是以他教师的身份极力承担着育人的责任,这包括她给我们介绍她先前成功学生的奋斗历程,与我们分享她自己生活里的经验和乐趣,以及教导我们该如何面对工作学习中的困难等等。总结起来实际上就是两点:一是怎样做人;二是如何做事。我个人有这样一种直觉,无论学习哪一门课,如果学生听完后觉得,在如何做一位有修养的、成熟的、自立自强的人,从而从从容容和和气气地去做事方面有所收获,那么这门课就是成功的,对于文科类教育尤其如此。当然理工类也不例外,因为这就是教育的使命。
今天我们对教与学的话题谈论很多,其中不乏争执叫骂声,嚷来嚷去也不见得大局有多大变化,真希望老师与学生都能自觉自律,静心从自己身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教育土壤和教育空间的纯洁之美。这是我在一门课的授受过程中的一点感悟,说出来一起共勉!
毛概论文读后感篇八
xx暑假已经到来,许多的学生放假在家。他们每天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可以进行体育锻炼,参加各种补习班,或外出旅游等等。假期本就是一个放松的时间,可以随性所欲。
二、问题的提出
轻松愉快的暑假是每一个中小学生所向往的。那么,在暑假期间学生们又在做些什么呢?他们是在家复习功课,和父母出门旅游,还是参加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培养自己的特长等等。中小学生的暑假还存在哪些问题?学生们的暑假究竟该怎样度过?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对当地的中小学生的暑假生活进行了调查。
三、正文
现在多数的家庭父母都有自己的工作,平时父母上班,孩子上学。可到了暑假,学生常常是自己在家。没有了父母和老师的看管,这些未成年人能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吗?处在这样一种无组织、无规律的生活之中,学生的人身安全是最大的隐患。
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超过6成的学生在暑假期间是独自在家,没有父母或其他大人的照看。他们安排自己每天的生活,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看电视,什么时候出去玩,什么时候参加课外的补习班……尽管每个学生的暑假生活会有所不同,但基本的内容是一致的。
值得注意的是网吧是多数学生打发假期时间最常去的地方,另外,暑假天气炎热,很多学生为了避暑去野浴,这都是很危险的行为。据调查,本市有一半以上的中小学生,整天泡在网吧或是游戏厅里,给孩子们生命安全造成了很大的隐患,也给家长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如家住本市湘北市场姓王的同学,今年14岁,暑假的第一天进游戏厅玩耍,另一个姓杨的同学上前找王要游戏币,王不肯,杨便操起椅子向王猛砸,尔后又用木棒打其后背,将王打得鲜血直流,晕倒在地,终因抢救不及时,流血过多而死亡。又如一姓胡的孩子暑假在家无所事事,便和几个同学去附近农村的坝里游泳,胡本来还会游几下,但由于水草缠身,一时慌张,弄不清方向,他拼命地往深水处挣扎,终因体力不济而活活淹死。其年近七十的奶奶突闻噩耗,一时支持不住,心脏病复发,抢救无效而死亡。
如果这些学生有大人的照看,有人来管理他们的生活,这些惨剧或许就不会发生……但既然已经发生,我么就要从中吸取教训,避免类似时间的再次发生。
暑假的时间很长,很多家长并不放心把孩子单独放在家里。于是,家长为孩子报学习班,既希望能培养学生的某些特长,又能让学生的生活有些规律,毕竟学习班里有老师看着学生,情况会好些。
根据有关部门的数据显示,32%的中小学生在暑期中参加了课外辅导班,但喜欢参加课外辅导班的孩子数只占6%。数据显示,家长在孩子学费上的支出占所有支出的65%,学习科目主要集中在英语、计算机、数学、文艺等方面。其中,28%的家长希望孩子通过参加暑期活动来提高学习成绩,26%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够提高学习兴趣。
所以在暑假期间经常可以看到很多的学生背着书包坐公交车到各各学习班上课。商家也看准这个时机,开设各类的补习班招揽生意。
作为“假日经济”的一种延伸,长达两个月的暑期成为不少商家获得经济效益的“黄金时期”。这对有些孩子而言,假期却十分难过,他们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又会给他们报上各种各样的学习班、特长班,对此,家长们也有自己的难处。
通过对所的数据的频数分析可以看出,大一学生的课外时间最多,平均达到每天六小时,而大三学生的课外时间相对较少,平均每天两小时。如图课外时间柱状分析图。
在调查中显示大学生对课外生活自我安排的态度可以看出,50%同学都是稍微安排自己的课外生活,余下的部分,约有10%是仔细安排,而大多数都是无所谓或者不安排,由此可见大学生对自己的课外生活都是没有自主安排得,由此窥视出大学生的课外生活质量出于一个不理想的水平之上,亟待解决。
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类型以娱乐主导为主。
根据某种活动在课余生活中的主导地位为标准,可简单地将大学生课余生活分为学习主导型、活动主导型、运动主导型、娱乐主导型等类型。在学生课余活动中选择率最高的是上网,占89%,而睡觉、玩手机、体育运动等也分别占55%、445和35%,这说明大学生课余生活类型是以娱乐主导为主。
对课余生活的利用情况
大学生课余生活脱离了社会,不利于技能和经验的提高在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中,做兼职、义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很少,体现了大学生的课余活动脱离了社会,不利于大学生在个方面能力与技能的提高,也不利于大学生为走向社会做准备。
以上的种种数据从各个方面反映了目前当代大学生的总体课余生活的状况,对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状况有了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二)对比比分析
1、不同性别的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对比分析其中在购物和健身方面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在购物这一项上女生占36%,而男生只有16%;相反,在健身一项上男生占22%,而女生则7%。通过性别之间的对比我们不难得出,男女生之间的课外生活所存在的差异极大程度上是受各自性别因素上的影响。
2上网的学生多,使用时间长,上网目的不一。
从调查结果看,约40%的学生每天花2-3小时上网,占其所有课余时间50%左右,且12%的时间用于学习查资料,68.6%的时间用于聊天,上校内及论坛,看影视剧。这表明,网络在大学生课余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大学生也越来越钟情于这种新兴的娱乐学习方式。但仅有12%的上网时间用于学习查资料,其余大部分用于聊天,冲浪,游戏和看影视剧。可见,大学生的网络的学习价值和功能有待开发和提高。
3、上网的主要内容分析
大学生毛概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大学生毛概社会实践报告1000字范文
毛煤生产综合成本控制分析论文
2016财务报告分析的概主要形式「解读」
个人简历中的内容一概而论
三毛的创作姿态与文体选择-现当代文学研究论文
毛胚房租赁合同范本
医学论文开题报告精选论文
毛概论文读后感篇九
(2)假日旅游带动民航交通业的发展。
据测算,交通费在旅游花费中所占比例最高可以达到70%以上,铁路、民航、公路以及水运已成为假日旅游最大的受益者。
(3)假日旅游带动零售业的发展。
假日旅游带动旅游消费已趋明朗化,消费者正在逐渐形成假日消费的习惯。因此,假日商场的火爆可以说是假日旅游推动零售业追上国际潮流的表现。
(4)假日旅游带动餐饮的发展。
无论是“五一”、“十一”,还是元旦春节,许多城市、许多景点,出现人流如潮、疯狂热卖的火爆场面,不少洒楼、餐馆、快餐店要排队预约。而且,游人在饮食过程中,还可领略全省各地的饮食文化。
(5)假日旅游带动休闲娱乐业的发展。
假日旅游的启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城镇居民的消费模式逐渐向休闲娱乐转变。休闲娱乐不仅让游客参与各种游乐设施和娱乐活动,体验其中的知识与乐趣,而且以休闲娱乐为载体,将休闲文化、体育运动等形式与游乐主题融为一体,使“娱”变得丰富多彩,满足了游客休闲、娱乐、健身的愿望。调查显示,节假日50%的人考虑外出旅游,在外出旅游的人群中,x4、8%参与人休闲娱乐。为了适应这一新的需求,各地兴起了许多休闲娱乐行业,如茶馆、陶吧、酒吧、迪吧、氧吧、健身房、射击、水上运动、网球、高尔夫和跳舞机等,到了节日这些地方都是处处爆满。另外,假日旅游还带动金融业、网络电信业、农牧业和建筑制造业的发展。
3、假日旅游存在问题:
虽然假日旅游火爆,但是由于旅游业涉及面广,关联性强,因此,假日旅游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各企业单位通知放假时间太迟;
(2)旅游者及旅行社办团出行受到旅游交通的制约;
(3)热点旅游区住宿床位供不应求;
(4)个别宣传媒体误导消费者。
(四)收获:
1、重视实践,明白实践的重要性
在这次实践中,我感受很深。在学校,理论的学习很多,而且是多方面的,几乎是面面俱到;而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书本上没学到的,又可能是书本上的知识一点都用不上的情况。或许工作中运用到的只是很简单的问题,只要套公式似的就能完成一项任务。有时候我会埋怨,实际操作这么简单,但为什么书本上的知识让人学得这么吃力呢?这是社会与学校脱轨了吗?也许老师是正确的,虽然大学生生活不像踏入社会,但是总算是社会的一个部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2、理论知识不可或缺
但是也要感谢老师孜孜不倦地教导,有些问题有了有课堂上地认真消化,有平时作业作补充,比一部分人具有更高的起点,有了更多的知识层面去应付各种工作上的问题,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大学生,应该懂得与社会上各方面的人交往,处理社会上所发生的各方面的事情,这就意味着大学生要注意到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必不可少。毕竟,3年之后,我将不再是一名大学生,而是社会中的一分子,要与社会交流,为社会做贡献。只懂得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够的,以后的人生旅途还很漫长,现在就要要锻炼自己,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3、理论实践相结合
虽然在实践中我只是负责比较简单的部分,但能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出来也使我颇感兴奋!在学校上课时都是老师在教授,学生听讲,理论占主体,而我对知识也能掌握,本以为到了公司能够应付得来,但是在公司里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平时在学校数字错了改一改就可以交上去,但在工作中,一个小环节都不能出错。这种要求是我们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在学校里可能只需会解一道题,算出一个程式,翻译一下单词,读懂一篇文章就可以了,但这里更需要的是与实际相结合,没有实际,只是纸上谈兵是不可能在社会立足的,所以一定要特别小心谨慎,而且一旦出错并不是像学校里一样老师打个红叉,然后改过来就行了,在工作里出错是要负责任的,这关乎公司的利益。
4、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和批评
在我的实践生活中,我也明白了许多:在日常的工作中上级欺压、责备下级是不可避免的。虽然事实如此,但这也给我上了宝贵的一课。它让我明白,别人批评你或是你给他人提出意见或者建议时,一定要心平气和,这样才能表示你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表示你的诚心。虽然被批评让人心里很难受的,但是也要明确表示你是真心在接受他们的批评,已认识到自己不对的地方。这样才能在失败中吸取教训,为以后的成功铺路。我们要学会从那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这才是我们应该牢牢记住的。
5、处理好同事间的人际关系
我也从工作中学习到了人际交往和待人处事的技巧。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能看到自身的价值,能把自己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来与人交朋友。人往往是很执着的,可是如果你注重耕耘多于注重收获,那么你一定会交到很多朋友。对待朋友,不可斤斤计较,不可强求对方付出与你对等的真情,要知道给予比获得更令人开心。你只是别人生命中的一小部分,这注定了你给予别人的有限性,你又怎么能要求别人无限付出呢?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成功要有信心,要学会和周围的人沟通思想,关心别人、支持别人。
6、正确看待工作中的不愉快之事
打工的日子,有喜有忧,有欢乐,也有苦累,也许这就是打工生活的特别之处吧。我不知道多少已经步入社会的人有过这种感觉,但对我来说,这次的社会实践生活是我人生中迈向社会的重要一步,是值得回忆和珍藏的。
(五)感想
现在想来,二十多天将近一个月的社会实践工作生活,我收获还是蛮大的。我所学到的工作的、生活的道理,是我在学校里学不到也无法体会的,这也算是我的一分财富。经过假期短暂的社会实践,虽然很是疲惫,但当每天的工作得到周围很多工作人员的赞赏时,我很开心,也多了些经验,多了些自信。同时也感觉自己成熟了好多,懂事了许多。在校期间身边都是同学、老师、朋友,虽然可以在学习方面互相学习互相进步,但却无处好好体会工作上的竞争气氛。
这次的社会实践调查让我在课余之时了解了更多的就业知识,掌握了更多就业信息,我还还学会了注重组织及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还锻炼了自己的胆识,为以后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也不至于面试时没有信心,没有敢于挑战困难的勇气。
毛概论文读后感篇十
摘要:社会主义改革“变”的是社会主义“模式”而不是社会主义本身。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建设同时起步,并行发展,贯穿于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和探索的过程中。历经三起三落的曲折经历后,改革开放终于在1978年再度兴起,并汇成一股历史潮流持续40年,且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历史的轨迹决定着未来的发展。三起三落的曲折经历,40年的成就和经验,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趋势。其主要任务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关键词:生产方式;模式转变;社会主义
改革即“变化”。“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1](p601)但社会主义改革“变”的是社会主义“模式”而不是社会主义本身。说到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人们往往将其追溯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而事实上,新中国的改革实践与社会主义建设同时起步,并行发展,贯穿于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和探索的过程中。正是沿着它的历史轨迹,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又在这一基础上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
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起来。但我们的心情并未因此感到满意和舒畅。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苏联模式”,虽说它在当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其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并为我们党所察觉。改革势在必行。
从1956年到1978年,改革可谓“三起三落”。1956年4月,毛泽东已意识到“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2](p23)提出要引以为戒,由此形成了关于“十大关系”的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党的八大以后,在有计划地引进市场调节机制的基础上,经济领域自由市场一度活跃,个体工商户明显增多,其中还出现了自发经营的较大的手工业个体户和手工工场,被人称之为“地下工厂”“地下商店”。对此,毛泽东的判断是,“现在我国的自由市场,基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的,虽然已经没有资本家。”即便如此,毛泽东还是以唯物辩证法的眼光认识到它产生的原因,并制定了党的政策:“因为社会有需要,就发展起来。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当然要看条件,只要有原料,有销路,就可以搞。现在国营、合营企业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如果有原料,国家投资又有困难,社会有需要,私人可以开工厂。”[3](p170)1957年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形势最好的年份。“但是,由于当时党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八大提出的路线和许多正确意见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4](p2)接下来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不仅没能纠正原有体制的弊端,反而使之得以强化。此乃一起一落。面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严重困难,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了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一些经济学家初步提出了商品经济、利润原则、物质利益、企业权力等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纲领。第三个五年计划对一些重要产业的组织方式也进行了改革,一些社会主义式的“托拉斯”建立起来;在农村,力求实行包产到户等以农民家庭为单位的组织形式。这些举措使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但这些观点和做法一经提出和实践就被视为“修正主义”横遭批判,因此也没有从根本上克服弊端,终于被“文化大革命”再度中断。此乃二起二落。“文革”后期,邓小平在主持党中央和国务院日常工作时,对国民经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且初见成效,但好景不长,“整顿”在“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中夭折——是为三起三落。
这一曲折历程的思想根源在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不完全清醒”。恩格斯在论及空想社会主义时指出:“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能从头脑中产生出来。”[5](p780-781)同样,当年我们党的理论水平也受到了不成熟的社会主义“生产状况”的制约。我国和欧洲的情况有很大差异,因此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但早期共产党员都有一个直线发展的思维模式,那就是“社会主义革命=工人夺取政权以建设公有制经济”。[6](p274)一旦将这个逻辑嫁接到社会实践,必然会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的后果。事实上,这种情况不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都时有发生。历史在1949年凝成的基本国情是,生产力水平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独立发展阶段,工业化现代化任务远未完成,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且文盲充斥。这种状况决定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必然要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尽管这一判断明确出现得相对较晚,但是这一事实早已客观存在并发挥作用。然而我们党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建设社会主义的“办法”还隐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苏联模式”在其故乡也因“年久失修”而“逐渐老化”,以至于苏共对其都不得不进行有限的调整或“改革”。但当时在我国却还把它看作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样板,“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成为当时认识社会主义的思维定式。虽然它的弊端业已暴露,但改革的“办法”也隐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始之际,只有10%左右的现代工业和数量极少的产业工人,自然和半自然经济仍居统治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以计划经济体制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为基本特征的苏联模式,适应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工业化建设要求。现在看来,这种模式远不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和生产力发展的趋势,但在当时却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選择。它得以延续下来而没有得到彻底改革,就是因为它的历史使命还未终结。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我国施工的工业建设项目有一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921个,但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之际,全部建成投产的只有595个,156个重点建设项目,开工的135个,只有68个已经全部建成或部分建成投产。[7](p37)显然还需继续发挥这种模式的作用,而且当时进行改革的外部环境也不完全具备。在两极对峙的“冷战”格局中,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发展的老路;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必须保持经济政治的独立;鉴于近代以来的遭遇,战争的阴影始终萦绕在人们的心头,不能不“冷眼向洋看世界”,更遑论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 历史的惯性也是造成这种曲折的主要因素。任何一场大的革命运动绝不会因新政权的建立而立刻形成理想的社会秩序。尤其是暴力革命的余波必然要搅动新社会的一池春水。历史上,英国和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俄国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都经历过一段社会动荡时期,这恐怕也是社会发展规律的体现。具体到中国,老一辈革命家基本上都领过兵、打过仗,军事斗争和群众运动经验丰富,面对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则显得力不从心,手足无措,只好运用革命战争年代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来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出现的新问题,主观与客观的脱节在所难免。中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思维还停留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國共产党已经成为执政党,但还是下意识地把自己视为“在野党”和“地下党”。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才能发现隐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办法”,而这必然要付出攀登和探索的代价。
在经过了三起三落的曲折经历后,改革开放终于在1978年再度兴起。这一次,它汇成一股历史潮流并持续40年,而且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既是生产力革命性的体现,也是三起三落进程中所积累的能量的总爆发。
(一)动力的生成
在唯物史观的视野中,改革的动力来自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具体说,来自苏联模式和生产力发展的“交互活动”。作为一种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生产方式,苏联模式产生于资本主义矛盾所造成的战争与革命的历史环境中。它所得以确立的理论基础并没有违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故而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一种现实形态。它比较适应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进行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在社会主义起步阶段发挥了积极作用。比如在我国,通过这个模式迅速搭建起新中国赖以巩固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产业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和知识分子。没有这一切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社会主义。但环境变迁必然产生模式转变的要求,社会主义的发展也在改变自身的存在条件。恰恰是改革不彻底导致的“三起三落”推迟了这种转变,以至于这个模式维持到1978年时留给人们的记忆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到250美元,“农民和工人的收入增加很少,生活水平很低,生产力没有多大发展。”[8](p115)就农业而言,从1957年到1978年,全国人口增长三亿,非农业人口增加四千万,耕地面积却由于基本建设用地等原因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因此,尽管单位面积产量和粮食总产量都有所增长,1978年全国平均每人占有的粮食大体上还只相当于1957年,全国农业人口平均每人全年的收入只有70多元人民币,有近四分之一的生产队社员收入在50元以下,平均每个生产大队集体积累不到一万元,有的地方甚至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9](p166)就工业而言,经过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全国有三分之一的企业管理混乱,生产秩序没有恢复正常。重点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中的30项主要质量指标,有13项低于历史最高水平。38项主要消耗指标有21项没有恢复到最高水平。1978年国营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占企业总数的19.3%。当时的国营企业每百元工业产值所提供的利润、每百元资金实现的利润、资金利润率等指标,都大大低于1965年的水平。此外,流通领域环节多、周转慢,许多物资严重积压,基本建设战线长、投产慢、浪费大,所有这些都使企业经济效益降低。[10](p1848)这说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苏联模式”已不再适应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要求,逐渐演变成了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旧体制障碍。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必将冲破这种体制的束缚。改革终于从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农业领域再度兴起。
(二)经验的积累
我国改革从农村兴起,这是现代化发展规律的体现。不论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还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首先都必须进行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制度。因此,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三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七亿亩耕地和大批其他生产资料。翻身农民以极大的劳动热情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随后又通过互助组到初级农业合作社、再到高级农业合作社的过渡形式,实现了农民的个体所有制到集体所有制的转变。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刚刚两年,一场轰轰烈烈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便席卷全国。这种完全脱离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极大地破坏了农业生产。这还不算,在“文化大革命”中,通过“割资本主义尾巴”使本已元气大伤的农业经济又雪上加霜。从切身的经历中,农民认识到这种模式的弊端,因此早在合作化时期,一些农民就产生了不满情绪,具体表现为“闹退社”和“包产到户”。“闹退社”是从合作社中退出来,也可以说是“反对”集体化;“包产到户”则是在集体经济之内,给制度做些“修改”。根据文献记载,包产到户是在1956年出现的。[11](p84)此后断断续续,时隐时现,成为农村改革的“演习”。1977年11月下旬,中共安徽省委下发了《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表示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鼓励社员经营家庭副业,这一举措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1978年秋,安徽大旱,人畜饮水发生困难。面对灾情,肥西县山南区在借地种麦的基础上实行包产到户,结果大旱之年夺取农业大丰收。从此,这一农民早已熟悉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终于“在希望的田野上”再度萌生。没有这些经验的积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不可能那样迅速。正是亿万农民的伟大创举为改革提供了思路和线索。1992年7月23日、24日,邓小平在审阅中共十四大报告稿时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是由农民首先提出来的。这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12](p1350)
(三)变革的逻辑
历史的轨迹决定着未来的发展。三起三落的曲折经历,40年的成就和经验,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趋势。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深化改革是“兩点论”和“重点论”的有机统一。“两点”即全面,重点则还是经济体制改革,即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通过40年的改革,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业已确立,但不能说它已经成熟。远的不说,党的十四大以来,对政府和市场关系,我们党一直在根据实践拓展和认识深化寻找新的科学定位。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理论上对政府和市场关系进一步作出定位,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迈出新的步伐。“作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定位,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14](p77)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途径: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市场经济的前提无非是有剩余劳动产品、有社会分工,但更重要的是生产资料归属不同。因此,完善市场经济的途径是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上,通过股份制改造使生产资料占有日益呈现出深化性质;把市场作为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的天然尺度,激发整个社会活力;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分工协作达到和谐相处的目的。当然,市场经济即使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有“失灵”情况的发生。由此决定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即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推进一个领域改革,也不是推进几个领域改革,而是推进所有领域改革,就是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总体角度考虑的。”[15](p90)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改革提出的新的要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15](p90)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中没有解决得很好。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遇到全面治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原理很多是预测性的;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不久就过世了,没来得及深入探索这个问题;苏联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但也犯下了严重错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不断探索这个问题,虽然也发生了严重曲折,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重大成果,改革开放以来的进展尤为显著。事实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就“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16](p104-105)这说明,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对以往改革成果的继承,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向更高水平发展的要求。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一套制度,在我国“治理能力”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因此,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就制度而言,如果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改革的对象是“苏联模式”的话,那么在已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改革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完善和发展,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身也要经历一个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而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而言,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就文化领域制度建设而言,要加强文化领域制度建设,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努力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就社会领域而言,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就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而言,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总的要求就是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利益固化藩篱,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具体地说就是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也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于党的自身建设之中。为此,必须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增强全党的团结统一和创造活力,不断增强党的执政本领,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更加有力。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致奥托·冯·伯尼克[c].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01.
[2]毛泽东.论十大关系[c].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
[3]毛泽东.同民建和工商联负责人的谈话[c].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70.
[4]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c].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
[6][日]石川祯浩.中国共产党成立史[m].袁广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74.
[7]周太和,主编.当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37.
[8]邓小平.政治上发扬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1985年4月15日)[c].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5.
[9]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1979年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c].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66.
[10]孙健.中国经济通史(下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848.
[11]杜润生.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84.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350.
[14]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c].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77.
[15]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c].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90.
毛概论文读后感篇十一
姓名:****性别:女民族:汉年龄:23户籍:江苏
身高:162cm学历:本科专业:旅游管理政治面貌:团员
毕业院校:吉林农业大学曾担任职务:学习部副部长
电话:
求职意向:酒店
专业课程
旅游学概论、现代旅游饭店管理、饭店英语、前厅部运行与管理、餐饮管理、康
乐服务与管理、客房部运行与管理、西餐概论、旅游社交礼仪
在校奖励及证书
国家英语四级证国家机动车驾驶执照普通话等级证(二级甲等)国家导游证
获得学习部副部长聘书06年被评为入党积极份子被评为校优秀团干部
校园工作经历
大一担任学校学生会干事:学会负责团体合作、按时高效率完成自我工作。
大二担任学习部副部长:组织开展各项文化活动,如马超龙雀地理知识竞赛。
大一到大三利用课余时间在各种私营小餐馆打工,如蜀香楼,集安菜馆,校园美
食城,学会了与人沟通交流,增加了生活经历!
社会工作经历(相关工作经验1年)
8月在长春清华宾馆从事餐饮部服务员
8月—1月在吉林长春风光旅行社实习导游
2007年大三学年自主经营406当铺(主营旧衣物)
毛概论文读后感篇十二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读、写、议”论文或读后感封面(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学院章乃器学院班级混合0801学号0800000125姓名陈宇菲
小组评分小组排名组长签名
小组评语:
自评分
理由:
教师最后评分
论文或读后感题目坚持与发展毛泽东思想
概要(150字左右):
本文在充分了解毛泽东思想概况的基础上,通过介绍毛泽东的个人生平及其思想
基础,发展是关键。学好毛泽东思想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作用,是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不可缺少的。
毛泽东,一个对中国人而言再熟悉不过的名字。是他,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是他,带领中国人民告别了被剥削,被压迫的日子。无可否认,毛泽东对于中国的贡献是巨大的,可以说,没有他,就不可能有现在的中国。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虽然他在晚年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其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民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毛泽东同志所流传下来的《毛泽东思想》,更是一份宝贵的遗产,为我们做人,建党治国提供了一个参考标准。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觉得学习和认识毛泽东思想是必要的,他有利于我们思想的飞跃和进步。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位神圣的领袖,但是,我也承认,之前,我对于他的了解仅是表面的,但经过认真学习后,不仅使我的思想得到了升华,而且使我对毛泽东有了深刻的认识。
毛泽东出生在湖南韶山的一个小山村里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当时中国正在一步步走向败落。虽然毛泽东出生在这种黑暗的环境下,但他从小酷爱读书,整天背着一本《水浒传》。当毛泽东到了11岁的时候,他父亲逼着他耕地、抬粪便,可是毛泽东不甘罢休,在干完活之后躲在墙角里继续看书!毛泽东的父亲就曾经大骂他是“懒而无用”,想想也是可以理解的,在当时的农民眼中,田地是最重要的。少年时代的不断阅读,对毛泽东的文化知识积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民间有句话叫做“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中国的古语,毛泽东都没有听。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当年毛泽东要是没有读水浒和三国,那么,他就不可能在抗战时期的军事活动中有那么卓越的表现,那么,中国就不是今天这么强大的中国了。毛泽东思想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组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的理论;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的理论。
当然,毛泽东思想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他是在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到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深刻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者及同盟军的问题。他指出,无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军阀与帝国主义势力是中国革命的对象。
大革命失败,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失败后,毛泽东在文家市命令各路起义军退到文家市,他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会后,毛泽东带领部队到达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经过近半年的艰苦努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实践上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新的道路。毛泽东及时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相继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三篇文章,从理论上说明了中国革命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道路,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毛泽东认为,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这就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它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它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部署,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他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思想文化上等方面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在1945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回顾中国革命的历史可以看到,所谓理论飞跃,是对中国革命正反两个方面丰富经验的总结和升华。这种升华,不是解决了个别理论问题,而是正确回答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所谓理论飞跃,就是毛泽东所说的,是认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同时,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毛泽东思想的突出特点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要求我们实事求是,所以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毛泽东思想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第三,毛泽东思想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挥巨大和长远的指导作用。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
在21世纪,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时期,我们仍然要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因为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团结战斗的光辉旗帜,是指导我门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一种精神支柱,我们一定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运用它来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当然,我们在坚持毛泽东思想的同时还必须发展毛泽东思想,坚持是基础,发展是关键,只有发展才能更好的坚持;而坚持和发展都必须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我们只是仅仅学习毛泽东思想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工作,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当今社会,有一些人认为毛泽东思想已不再重要,已经是落后的思想。这种想法是绝对错误的!毛泽东思想我们是必须坚持的,但更重要的是发展。当然毛泽东思想我们并不是完全照搬,我们必须灵活运用。我们不能再次重蹈“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覆彻。毛泽东主席曾说过:“团结就是力量!团结自己人,团结别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团结起来,排除万难。”,“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些话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都适用于我们的国情。要保持共产党先进性,必须深入群众,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我党是执政党,决不能脱离人民群众而存在。毛泽东曾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人民当家作主。这完全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今天,我们学习毛泽东思想,研究毛泽东思想,运用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去认识,解决中国改革开放中的实际难题,对巩固这块社会主义阵地,不是没有好处的!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
学好毛泽东思想,了解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基本原理,掌握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建设,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经验,掌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规律,以便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毛概论文读后感篇十三
摘要:本文概述了和分析了毛泽东思想对世界的国际影响,高度赞扬了毛泽东思想的世界价值。
关键词:世界 影响
1 概要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飞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运用到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并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一系列独创性的理论概括,从而形成了一个适合中国具体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 对世界的影响
国外对于的研究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至今为止仍在升温。苏联是最早将作为研究对象的国家之一。早在1950年12月苏共的《布尔什维克》杂志就先于中国的《人民日报》刊载了《实践论》;50年代美国学者本杰明·施瓦兹出版了《中国的共产主义和毛的崛起》,可谓是西方研究的开山之作。
2.1 毛泽东外交思想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影响
在毛泽东国际战略中,“三个世界”理论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毛泽东晚年在国际战略层面上对世界的研究,其精华部分主要包括在这一理论中。
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正式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他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美国、苏联原子弹多,也比较富。第二世界,欧洲、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原子弹没有那么多,也没有那么富;但是比较第三世界要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
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是依据当代世界各种基本矛盾的发展而得出的结论。他希望以第三世界为主体,建立最广泛的国际反霸统一战线,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可以这样说,毛泽东“三个世界”的战略观点反映了毛泽东对世界新结构的认识和力图建立对霸权主义统一战线的思想。
反对霸权主义,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外交的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社会面临着严重的问题——战争与和平问题。“美苏必战”、“第三次世界大战必然爆发”等悲观主义大肆横行。在这种大环境之下,毛泽东力排众议,于1946年4月写下了《关于目前国际形势的几点估计》。他指出:“世界反动力量确在准备第三次世界大战,战争危险是存在着的。但是,世界人民的民主力量超过世界反动力量,并且正在向前发展,必须和必能克服战争危险。因此,美、英、法和苏联的关系,不是或者妥协或者破裂的问题,而是或者较早妥协或者较迟妥协的问题。”毛泽东还进一步指出:“美、英、法和苏联之间的这种妥协,只能是全世界一切民主力量向美、英、法反动力量作了坚决的和有效的斗争的结果。”这说明,和平不会从天而降,只有经过世界人民的不懈斗争,才能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毛泽东通过对国际形势的冷静观察,正确地得出了战争危险虽然存在,但世界和平力量将压倒战争力量的重要结论。大胆预测出,对峙的美苏迟早会达成某种妥协,从而避免爆发战争。
2.2 毛泽东军事思想对世界人民解放战争的影响
军事领域,是毛泽东一生最辉煌、最精彩的一个活动领域,是中最具魅力的组成部分,对世界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2.1 对尼泊尔的影响
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对殖民地国家反对外来侵略战争起了很大的作用,不仅在第三世界的影响巨大,在西方的一些国家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英、美、法、日。
2.2.2 对英国的影响
英国巴特曼说:“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不但研究游击战运动问题,事实上,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很多内容都直接或间接地被西方国家的军事理论所吸收。如:军队的政治思想工作,重视人的因素,注重群众战线,研究游击战,强调群众纪律等有关内容,都被吸收到美国作战条例当中去了。当然他们战争的非正义性质决定了他们对这些原则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这些情况表明毛泽东军事思想逐渐被各国所接受,在世界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世界军事学术还将进一步产生重大影响。
2.2.3 对美国的影响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雷霆万钧式的胜利大进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震撼了世界,当然也震撼了美国朝野上下。1961年,肯尼迪下令美国陆军要研究毛泽东游击战争的理论,据说美国的西点军校还专门开设了毛泽东军事思想课。1989年上海一家报纸介绍,美国海军陆战队,至今还要求把毛泽东军事著作作为必读书。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菲利普·戴维逊在他的《毛泽东的战略》一书中,公正而客观地说:“毛何止是一位游击战士!他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在本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初期,他在一系列辉煌的游击作战中,把蒋介石及其国民政府弄得苦恼不堪。10年后,他以游击战和运动战相结合,在中国打败了日本人。40年代后期,他在一系列得心应手的运动战中征服了中国。最后,他的部队在朝鲜阵地战中顶住了美国。哪个领袖能像他这样在这么多的不同类型的冲突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2.2.4 对日本的影响
60年代至70年代,在国外研究领域,日本仅次于美国。日本学者新岛淳良作为对研究较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编写了许多关于的论著。他认为作为中国革命的思想,是在战场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日本共产党也创办了很多宣传的进步报刊,呼吁广大日本人民要深深体会到“只有,才能救日本。”在指引下,日本人民反美爱国斗争深入发展。群众高举毛主席画像,高喊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口号向日本官僚主义展开进攻。
3 结语
不仅谱写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同时也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史有着深远影响。他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也是新中国的缔造者,更是唤起世界受压迫民族和人民反抗精神的缔造者,同时还是推进世界哲学体系进一步发展的缔造者。不仅是推动中国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力量,更是影响世界的中国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外交文选[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600.
【2】姚有志,陈宇.毛泽东大战略[c].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426.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85.
【4】杨凤城.研究述评[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88.
毛概论文读后感篇十四
我曾经读过周小平的文章《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所以当这次看到书目里有它的同名书籍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
这本书是周小平长微博同名的文章合集,里面收录了许多他的文章。我用了一周左右的时间读完,收获还是很大的。
正如作者本人参加完文艺工作座谈会后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所说:“我的文章实际讲什么呢?我强烈认识到只有回归中国文明的自信,我们才有可能把自己的国家、把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网民心里保存有对国家的热爱,而且对互联网灰暗的情绪是天然抵触的。这个时候像我们这样一些人用我们的方式告诉他们,你的国家有光明的一面,我们把光明点出来的时候,就会赢得很多人的认同。他未必认可我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观点、每一个故事、每一个数据,但他认同的是我对家国的情怀和对光明的认同和追求,这是没有人能驳倒的。”
现在我们国家很多人就是盲目崇拜西方,认为西方什么都好,中国什么都不如人家。但是这些人很多并不是依靠事实和数据得出结论,要么是人云亦云,要么就是民族自卑文化不自信,要么就是被西方价值观洗脑。但是冷静下来思考,当我们回归理性,列出一条条的事实和数据的时候,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妄自菲薄。
很多人说我们国家的制度不好,不如西方先进,没有民主。他们只看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没有看到亚非拉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他们只看到了美国gdp世界第一,却没有看到我们国家只是建国60年就取得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成就。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国家创造的奇迹世界都为之惊叹,我们有什么理由觉得我们的制度不行?至于民主,我们国家就没有民主?不是说普选就是民主,多个政党竞争就是民主的。党内的民主不见得比西方式民主差,何况西方政党不过是利益集团代言人。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查阅相关数据就不难发现我们国家一直在不断崛起。只是我们一下缺少冷静思考的理性,二来总是被舆论氛围误导。事实上,很多人是“沉默的大多数”,这就造成了少数人在网上盲目崇拜西方好像是很多人都这样的假象。这本书的目的也在于此,为“沉默的大多数”发声。所以这篇文章一经发布后立刻引起了网络上关于打击谣言、正本清源的热烈讨论。
不过也正如作者说的我认同的是他对国家的情怀和对光明的认同和追求以及冷静思考的能力,其它的未必认同。就像他的文章里面,我总觉得有种中西二元对立的思维在里面。事实上就我而言,我觉得西方文明中的先进部分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再者,他的语言中很多都倾注了自己的主观感情,一些话说的不客观,有他自己的思维局限性在里面。
但是我想作为我们年轻人,两个一百年之间正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黄金时期,可以说我们国家的未来怎么样,全在于我们这代人怎么样。
正如书中作者提醒那些常在微博上转发各种批判体制、动不动就抱怨社会如何如何黑暗的人,在关注李开复、薛蛮子、李承鹏等人微博的同时,也去关注董路、斯库里、果壳网、江宁公安在线等等,听到另一种声音,看到另一个中国。我们应该有这种兼听的思维,流行的数字和现成的答案保持冷静思考和审慎判断的能力。不要被别人的情绪牵着鼻子走,也不要人云亦云,不要成为一个“喷子”,没有任何思考就愤怒,对别人所说的“真相”和“结论”不经核实和论证就相信。
我们这一代决定了我们国家的未来,我们应该有理性思考的能力和民族自信心文化自信心,不要被西方的一些宣传所左右。我们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只要我们不自乱阵脚,我们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就将只是个时间问题。
毛概论文读后感篇十五
7月20日我们小组去xxxx就xx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进行了调查。
xx是一座非常美丽的江中小岛,岛上有橘园,田地,绿树成荫,村民们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展起“农家乐”乡村旅游业当地也建立了湿地旅游区,然而环境保护问题似乎被忽略了。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了一些xx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做出了分析和总结。这次调查活动更使我充分的认识到了实践在我们大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认识到了社会和学校之间的区别。在学校我们不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是在社会上就完全不同,就拿我们发问卷来说吧,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很好的配合你,所一我必须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别人态度不好时我们要学会微笑,与人交流是要学会倾听,拜访别人最好要先预约。实践让我们不断的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随着一个个的问题被解决我们学会了很多学校里,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社会上许多事情或许我们无法理解,但终有一天我们也要去面对,所以我们就不得不学者适应。并不是所有的事都会心想事成,事与愿违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遇到困难我们要请求别人帮助,只要我们态度诚恳,热心待人,社会上还是会有很多人会帮我们的。
毛概论文读后感篇十六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论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著作。由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讲话修改和补充而成,同年6月19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全文阐述了12个问题,贯穿全文的基本思想是:把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文章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同阶级对抗社会的矛盾根本不同,它是一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不具有对抗性,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毛泽东全面地分析了各种类型的人民内部矛盾,系统地论述了正确处理各种矛盾的方针政策。指出,要用民主的方法,用“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作为从政治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解决经济领域中的矛盾,应依据发展生产,统筹安排,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原则;科学文化上的问题,应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民族关系中的矛盾,应采取加强民族团结,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的方针;在与民主党派关系上,应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等。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特别是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观点,以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方针和方法,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史增添了新的内容,对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规律,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这篇讲话在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的情况下,明确指出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并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提了出来,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正确方针的继续和发展。讲话公开发表前,反右派斗争已经开始,由于当时对右派分子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攻的形势作了过分严重的估计,在讲话稿的整理过程中加进了强调阶级斗争很激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这些同原讲话精神不协调的论述。
下面我想针对文中介绍的少数民族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我国少数民族虽然人口不多,但是居住地区广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十至六十。所以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一定要搞好。文中指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克服大汉族主义。在存在有地方民族主义的少数民族中间,则应当同时克服地方民族主义。无论是大汉族主义或者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各族人民的团结,这是应当克服的一种人民内部的矛盾。在这一方面,我们已经做了一些工作,在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关系比较从前大有改进,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时有少数民族地区发生暴动,证明我们的民族问题还没有解决好。而且我认为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大多都在我国的西部,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西部地区仍然比较贫穷落后,较东部和中部确实有很大的差距。从东中西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水平来看,1978年东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是西部地区的1.86倍、中部地区的1.56倍,到2007年分别扩大到2.39倍和2.05倍。东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由1978年的50.31%、29.06%和20.63%变为59.27%、23.36%和17.37%,东部地区比重不断上升,中西部地区相对下降。这种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发展必然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试想如果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如我国东部地区那样发达,人民生活富足安康,我想那样他们一定会感谢党,感谢祖国,又怎么会起来暴动呢,所有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还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我们要采取更加得力的政策措施,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这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加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边防的根本大计。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政策思路,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不能完全照搬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模式和思路,必须要有针对性,充分体现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和地域特征,才能全面贯彻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要求。
首先,国家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入。国家的投入应主要用于交通通、通讯、能源、国土治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市场一体化程度。利用西部丰富的资源条件,建立若干个战略能源(水电、火电、天然气)基地和现代工业原材料(各种矿产品、林产品、畜牧业产品)基地,提高西部地区在全国国民经济格局中的比例。在具体项目的实施上,也可试行以国家投资为主、吸收外资和民间投资合股开发的方式,调动一切可资利用的财力。这些大型基础产业的形成,犹如一花引来万花开,将会在当地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为这些地区的迅速工业化注入强大的活力。
其次,应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更为开放和灵活的政策,鼓励地方和民间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商品生产。鉴于少数民族地区人力和环境资源的特点,对于东部沿海地区广泛采用的引进外资发展加工产业的作法,不宜在少数民族地区普遍推行。少数民族地区应在工商、财政、税收等方面出台一系列优惠措施,扶持地方民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各级政府应转变思路,将少数民族地区现有的农、林、牧、渔、猎、药等原始产业,逐步通过改造其原有的生产组织形式、提高生产效率、组织现代商品化生产,让少数民族彻底摆脱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加入到现代化工业大生产的行列中来。
再次,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景观、民族风俗、宗教传统,大力发展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旅游观光业。大力发展观光旅游业必须特别强调一个前提:就是千万不能以牺牲当地的自然环境为代价。中央应支持少数民族地方政府,将观光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之一,大力进行开发。通过旅游项目的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国内外市场的推介等措施,使之步上快速有序发展的轨道。避免出现一哄而上、破坏自然环境、违背市场规律的客观要求、服务素质低下的现象,从而阻碍这一产业健康持续发展。观光旅游业的发展,将会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的交流,对于巩固民族团结、弘扬民族文化具有不可小视的意义。
上述这些发展措施的实施,必须有两个基本的保障条件。一是各级少数民族地方政府,必须深刻领会中央对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战略的远大意义,在组织当地群众发展经济、建立市场秩序方面扎扎实实做好工作,不断推进;二是要为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培训大批的各类专业人才。这类实用人才的培训,似应采取“在当地培训、培训当地人、培训后在当地服务”的方针,在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同时,整体提高少数民族人群的素质。
只要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在经济工作领域扎扎实实实施以上措施,就能彻底改变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暂时落后的现状,推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毛概论文读后感篇十七
——读《论持久战》后感
“天下柔者莫过于水,而能攻强坚者又莫胜于水。”敌进我退,以柔克刚,毛主席的这篇写于1938年5月的文章以万钧之力拨开云雾,为中国的抗战点起了一展明灯。自从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后近一年的时间里,全国各民族的力量团结起来,同仇敌忾,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敌人作英勇的战争。但针对抗战时期党内人士的种种错误的认识,特别是亡国论、速胜论等,毛主席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和唯物史现,提出对日长久作战的真确方针。从而为抗战指到一条光明的道路。
随着战争的爆发,随着战争进程的不断深入,每一次战役的胜败、得失、进退而不断出现,这些问题萦绕在许多人心中。在北平沦陷、华北沦陷、南京沦陷之时,国民党内的失败主义情绪、投降派的“战必大败”、“再战必亡”的亡国论开始传播开来,什么”勉强行去,败军亡国”,“结果和失败主义没有两样”的妥协思想的大肆传播。而当平型关、台儿庄大捷时,冲昏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一些人的头脑,使他们滋长了速胜心理,以为只要打几个大胜仗,就能抵挡住日军,而无需动员广大民众进行抗战的“速胜论”思想遍布。或是因为军力和经济力不能赶超日军,部分人产生“唯武器论”的想法。但领袖充分认识到,抗日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必须要发动千百万的同胞,形成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因此科学和系统地指出抗战的必胜。也是在那个5月,毛主席在延安窑洞的油灯下,奋笔疾书,废寝忘食,直至沉思中右脚布鞋被火盆烧了一个洞,直至突然头痛一阵晕厥惊动了医生前来。终于,连续七天七夜,写就长达5万多字的雄文——《论持久战》。
战争的过程究竟会是怎么样?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能速胜还是不能速胜?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为什么能取的最后的胜利?怎样争取最后的胜利?围绕这些所有中国人都在思考的问题,领袖用客观和全面的哲学方法论分析中日战争,辩证地阐述了中日战争的形势。也正是这样《论持久战》一文,在战争刚开始就精确而完美地描述了战争全部的进程,简直料事如神。《论持久战》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以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眼光,依次对比分析中日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民心及国际关系等战争基本要素,揭示出战争的内在规律和不同阶段的实力消长变化,再根据这种趋势作出重要预测,最终得出同日帝国主义持久作战,并最终会取得胜利。由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抗日战争的正确战略和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从政治上领导了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抗日游击队,坚持敌后战场,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对敌作战12.5万次,取得了抗击了60%以上的侵华日军和95%以上的伪军共171.4万人的战绩。
领袖深刻地洞察出解决中日矛盾的关键在于矛盾双方内部要素的不断变化,揭示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性质。从而指出了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同时指出了战争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击的时期;第三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并充分发挥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在不同的阶段合理的运用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打出组合拳,联合起广大的工农群众建立起全国统一战线,通过持久的战争来阻击并彻底击败敌人。最终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以弱胜强。毛主席的这篇文章是对当时重大的历史问题的成功回答,为我们提供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发现和揭示客观规律,取得胜利的一般的方法论,这是我们在当前和以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否则,任何事业要想取得成功,那也都将是无从谈起。而这不仅仅对抗战有着重大的作用,而且也同样是在生活、学习的法则。对待挫折要分阶段进行,先面对问题、然后分析弄清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要全面、辩证的分析问题。也正如贸易要循序渐进,理清长期思路,最后客观的做出回应。
有人说,《论持久战》是当代的《孙子兵法》。也有人说,这是中国的《战争论》。是的,这是一部宏文,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宏篇史诗。
毛概论文读后感篇十八
摘要: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认同途径、认同程度和认同效果三方面受到了很大挑战。造成这种现象包括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原因,主要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加之多元思潮涌入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不足以及理论与实践和利益结合不够等因素,对此,可以通过增强理论魅力、提高宣传教育工作能力、完善利益机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等途径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感;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深刻的时代特征,严谨的理论逻辑和鲜明的价值取向,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理论指向。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到了这一精神力量作用的发挥,主要表现在:首先,在认同途径方面,当前网络和全球化时代各种信息汹涌而来,鱼龙混杂,要把党的核心价值上升为国家的核心价值,不仅要对党员进行教育,还需要在全民中进行宣传,而目前很多普通群众对于核心价值体系缺少认识的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众文化结合的程度还很有限,另外价值观的东西也难以进行法律规范的界定,法律对其约束十分有限。其次,从认同程度上来看,不同的阶层、职业,不同信仰的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程度不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部分的认同感也有很大差异。最后,从认同效果方面来看,当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的确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指导人们的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很大挑战,很多党员干部虽然对核心价值表示认同,接受了核心价值观规范和准则,但在实际中却没有付诸行动,知行脱节现象比较严重,知而不行、言行不一的现象还较为普遍,缺少将认知转为行动的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认同感方面存在的不接受,不行为等问题,有着深刻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从主观方面来看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感不强的原因,主要是宣传教育的不到位,宣传形式化,致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感的效果不明显。
一种核心价值体系能否深入人心与对他的宣传教育形式和成效密切相关。良好的宣传可以使之在大众中间得到广泛的传播,在全社会形成一致的认同,不良的宣传则可能走向反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宣传的过程中就存在形式化的问题,形式化的宣传则只会过分关注表面的东西,从而忽视了对问题本身的认识和解决,影响到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和践行。比如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中,很多内容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缺乏针对性,宣传过程中树立的一些先进典型往往与普通群众的距离较大,这样就打击了一部分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荣辱观教育很多地区都停留在常规的会议或者教育基地的数量等可以量化的数字等形式上面,对深层次的内涵则缺少判断的标准,从而不能达到实实在在的效果。一个价值体系只有内化为人们心中的信念才能发挥作用,而要实现内化首先需要大家对它了解、认识和深入挖掘,宣传教育工作就摆在了首要位置。可见,宣传教育的成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起着重要作用。
(二)从客观方面来说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不认同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包括西方思潮的涌入、当前凸显的社会问题还难以体现核心价值观的优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人们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等。
首先,西方思潮的涌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造成了阻碍。当今时代已是一个全球化时代,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加深,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思想观念和精神领域的深刻变革,意识形态领域异常活跃,人们在多信息的选择中,会无意地消解从而淡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定信念,价值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当前存在的影响较大的思潮包括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实用主义、民族主义、新保守主义等,还有一些封建思想沉渣泛起,这些思想不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造成威胁,甚至有的严重破坏了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局面。其次,当前凸显的社会问题以及利益机制的不完善,造成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淡漠。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也是改革过程中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存在很多的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和地区差距扩大趋势仍旧没能得以扭转、党内干部的腐败行为、日益突出的就业问题和社会保障压力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产生动摇,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信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绝不是仅仅是理论务虚,还需要与人们真实的价值需求结合起来。再次,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正处于低潮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在他们的一些价值观念指导下,自身进行了一些新调整和新变化,其统治似乎比以往更加稳定,这些表象使很多人认为现在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没有前途,反而是西方的那一套市场经济和利己主义的理论更能给自己带来实际利益。人们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对其前途感到困惑和忧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也遭到挑战。因而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淡化、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缺少信心和决心,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受到削弱,荣辱观的标准受到挑战。在这一阶段,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显得就愈加宝贵。
(一)加强理论研究,优化理论语言体系,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魅力
一个理论要想获得普遍的认同,既要符合价值性要求,又要符合目的性和规律性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张扬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根本体现。以人为本就是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来源于生活,能够服务于现实,要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就需要在不断追求人的发展这个理论内核的基础上,把握不同个体的需求,使核心价值体系更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同时,也应该对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语言加以优化。传统的价值观教育话语体系的特点体现为语境的严肃性、话语的规范性、语辞的固定性、叙事的宏大性等。如今,网络文化日益成为重要的文化传播方式,传统价值观的认同感也因为话语体系的不同而遭到了挑战。这就需要加强对核心价值观的言说方式的研究,这样才能使公众自身积极的参与到意识形态的建设上来。
(二)加强对党员干部的要求,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工作的能力
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很大一部分在于宣传教育工作的效果。目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可,但是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宣传形式化的问题,因此宣传部门在宣传的时候就要认真落实,使每一项活动都能成为一次灵魂的教育,避免成为形式化的说教和清谈。其次还要树立一个整体的概念,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价值观的教育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相互作用、共同努力,形成一股合力,使核心价值观得到更广的传播和认同。再次,价值观教育更是执政党的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党的价值观赢得了群众的支持,才能长久执政。总体上,中国共产党的广大党员和干部还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言行一致,但也存在一些党员和干部违背这一要求,走上腐败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所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提高对党员干部的标准,他们的身体力行将对社会、国家产生重大的积极作用。
(三)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面对多元的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态度,积极吸收其他思想文化的精华,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外延。社会越是多样化,意识形态越是纷纭复杂,就越需要主心骨,就越需要强调和坚持指导思想和主导价值的一元化,牢固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可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对一个社会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要引领好多元的社会思潮,又要有力抵制腐朽的、错误的社会思潮,坚持“二为”方针和“双百”方针,积极运用多种传播手段和媒介,增强理论宣传的通俗性和生动性,增强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走进群众的心灵,外部的宣传教育固然重要,但从根子上解决思想问题,让群众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更为根本,面对多元的思潮,能够以“火眼金睛”看清楚事物本质,从认知上的认同深化为情感上的认同,更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前的生产力状况和基本经济制度在人们道德观念和理想信念上的集中表现和反映,古语有云:仓廪实而知荣辱。物质条件是人们思想观念形成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想有说服力,得到普遍的认同,还有赖于其能够满足全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机制和广大群众认同的实践效应。价值认同,说到底是一种利益认同。因此,在加强信仰建设的同时,还需要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合理的利益关系,整合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当前贫富分化扩大趋势以及党内的腐败问题等矛盾严重影响到了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和践行,因此着力解决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加大对社会矛盾的解决力度,创造正确的舆论导向和社会环境,是增强对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感的重要途径。
注释:
汤志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5).第75页.
王贤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路径探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2).第15页.
参考文献:
[1]周中之,石书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石刚,李丽娜.核心价值面面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3]余源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哪里抓起.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0(6).
[4]程恩富,等.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研究报告.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2).
[5]聂运麟.低潮中的奋进.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8).
毛概论文读后感篇十九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毛泽东文化观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热点,大量学术研究成果不断涌现,通过对这一时期毛泽东早期文化观以及毛泽东文化观产生的渊源、特征、文化领导权等研究成果的梳理,为更好地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改革开放以来;毛泽东文化观;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毛泽东文化观引起学界高度重视。学者从毛泽东文化观产生的渊源、特征、毛泽东早期文化观、毛泽东文化领导权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研究,成绩斐然。本文旨在对其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概括,以期为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笔者将改革开放以来的研究成果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梳理。
这一阶段出现了研究毛泽东文化观的热潮,对毛泽东文化观研究不断得到重视。将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1对毛泽东早期中西文化观的研究
1.2对毛泽东文化观的特征研究
这一阶段对毛泽东文化观的研究趋于成熟、稳定,且侧重从微观方面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这一时期亦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更为客观地论述毛泽东文化观,牟岱以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为目的出发,对毛泽东倡导大众文化观的原因、特点和意义进行分析,指出毛泽东倡导大众文化观与其家庭生活经历、传统文化教育、“五四”新文化运动有关,受马列关于文化论述的影响、是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的必然结果、是政治斗争的必然要求。[13]张慧明以建设好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为目的出发,深刻分析了毛泽东文化教育思想,指出毛泽东关于新文化教育的基本观点是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同时“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对待中西文化的正确方针。
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更加细致丰硕,主要研究成果分為以下几个方面:
3.1对李大钊文化思想与毛泽东文化思想关系研究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以陶红霞等人的研究最为典型。关于李大钊与毛泽东中西文化观趋同性的研究,陶红霞认为李大钊与毛泽东中西文化观趋同性表现在对待中西文化都采取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态度,都主张中西合璧创造中国新文化。[17]管晓莉则认为李大钊与毛泽东对于中西文化观的趋同性主要表现在李大钊、毛泽东均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主静,西方文化主动,对中西文化都进行辩证的否定,均认为中国新文化源于中西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3.2毛泽东文化领导权研究
进入新世纪以后,很多学者试从微观入手研究毛泽东文化观,譬如对毛泽东法制文化观、民俗文化观、民主行政文化观等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如下:
覃梦早对毛泽东民主行政文化观进行了讨论,作者着重论述了毛泽东民主行政思想的提出、民主行政价值观的界定、民主行政本质的定义以及民主行政的一系列运作原则和方法,指出毛泽东民主行政文化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民主行政文化观,对于当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行政文化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27]吴燕对毛泽东法制文化观进行分析,阐述了毛泽东法制思想的要点和党的法制方针以及共和国法制建设的曲折历程,探讨了毛泽东法制文化观对当今的消极和积极影响。周直对毛泽东革命文化观进行了探析,分析了毛泽东革命文化观的内涵、特点,论述了其发展历程,对毛泽东的革命文化观进行了反思,提出在现代化的新形势、新任务下,毛泽东革命文化观仍然有着警示作用。
除以上学者外,还有学者从毛泽东文化治理思想、文化创新思想、文化批判思想、文化政策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譬如潘娜从建构现代国家文化治理体系的视角出发对毛泽东文化治理思想的核心要义进行分析,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突出体现了毛泽东文化治理思想的核心要义,同时指出传承和发扬毛泽东文化治理思想,要正确处理“一”与“多”的关系,强化法律和制度建设,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现代国家文化治理体系。亓娇分析了毛泽东文化大众化理论,指出毛泽东文化大众化思想是实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杨成敏分析了毛泽东文化创新思想,指出文化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
这一时期学术界渐重视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研究毛泽东文化观。这一时期主要代表有康渝生、孙宏健等人。康渝生认为梳理毛泽东有关文化问题的理论建树,透视浸润于其中的致思理路,有助于进一步把握毛泽东文化观的精髓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33]孙泽学在分析毛泽东文化思想的基础时提出毛泽东关于文化建设应与经济、政治发展相适应、新文化建设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吸收外国先进文化走向世界,文化的现代化与民族化的统一等思想,为初级阶段的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孙宏健在分析毛泽东文化观的基础上提出毛泽东文化观关于文化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成功经验,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和积极启示作用。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对毛泽东文化观及相关问题探讨深刻而广泛,研究成绩斐然,但还有一些研究薄弱环节需加强。笔者认为纵观目前研究成果,一是对于现实价值还需深刻探析,深入把握,深入挖掘毛泽东文化观对现代文化建设以及文化自信建设的现实价值;二是笔者发现学界对毛泽东文化观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影响论述欠缺,有待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7]张文联,王炯华.试论毛泽东文化思想的思维特色[j].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1992(5):1-4.
[8]梁念琼.简论毛泽东文化观的主要特征[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3.
[12]牟岱.论毛泽东的大众文化观[j].江西社会科学,1995(2):4.
[13]孙铭有.试论毛泽东的文化学思想[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5(1):7.
[14]李建英.毛泽东的文化思想结构浅议[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3.
[16]杜艳华.李大钊文化思想对毛泽东早期文化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j].中共党史研究,2003(1):6.
[23]周直.毛泽东革命文化观及其历史地位和作用[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