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少年读书读后感(案例17篇)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后所产生的,包括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个人的感悟,通过读后感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书籍,请问大家有读过好书吗,有没有想写一篇读后感?写读后感时可以结合作品的背景、历史、作者等方面进行适度的分析和解读。如果你对写读后感感到困惑,不妨看看以下这些范文,或许会有所帮助。
少年读书读后感篇一
以前,鲁迅这个名字对我而言,不是很熟悉,但经常萦绕耳畔,在爸爸妈妈的熏陶之下,我对鲁迅有一些些了解,长大之后,鲁迅更是妇孺皆知,爸爸还曾向我推荐他的作品,我常常很疑惑,鲁迅为什么受这么多人的爱戴与敬佩呢?这次,我终于在六年级真正了解他了。
从17课《少年闰土》中,我知道了鲁迅爱憎分明,憎恶旧社会的阴暗,他向往农村生活。从18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我知道了鲁迅先生关心下一代青年人,他很幽默乐观风趣,他乐于助人,倾囊相助。我觉得这一点值得赞赏,我在生活中遇到这种事情时,我会向鲁迅学习这种精神。他关心女佣,对人平易近人,他在我心目中那么高大。从19课《一面》中,他忧国忧民,对作者十分地好,从20课《有的人》中,我得知了鲁迅为人民做牛马,愿做野草,甘为他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学习了这一单元,我深深的了解他的为人。
他一生为人类作出贡献,这是我敬佩不已。他忧国忧民,心里装得全是人民。见到吃不饱穿不暖的人民,他倾囊相助,给予关心。他憎恶旧社会,以笔为武器用精神的力量唤醒沉醉的国人,来反抗敌人,迎来胜利,对国家作出很大的贡献。轰轰烈烈的大事,鲁迅曾做过,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不例外:经常遇到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受伤了,鲁迅会细心地帮他包扎,还会给一些钱。虽然微不足道、小恩小惠的事,可受到了鲁迅的帮助的人呢,会记他大恩大德的,他为人类做过的事,我们只能忘怀呢?鲁迅虽然辞世了,但他虽死犹生,他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鲁迅,对于我不再陌生的字眼,鲁迅,一个忧国忧民,平易近人、豁然开朗、关心热爱劳动人民,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他,他在我心中是那么的高大,鲁迅,我对他总是很好奇,他怎么这么出名出名呢?到六年级时,我才真正知道他,他一生以笔为武器,奋斗了一生,他珍惜时间,他所有精神都激励我前进,他的乐观精神让我知道不能放弃心中怀着的信念;他的惜时精神精神让我知道浪费时间等于谋财害命;他的读书精神让我知道只有刻苦努力学习,才有成就,让我们学习他所有精神,朝着我们的美好梦想奋斗吧!
鲁迅,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少年读书读后感篇二
读了鲁迅先生写的《少年闰土》一文后,我深受感触。对文中的小闰土十分敬佩,对鲁迅先生小时候能有这样的朋友感到无比羡慕。闰土不但聪明,活泼,知识丰富,还有许多的实战经验。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我敬佩他。
闰土十分聪明,在他十一二岁的时候就学会了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还会看跳鱼儿。这些游戏不仅我没有听说过,更没有玩过。
冬天,当村子里大雪纷飞的时候,山川,河流,树木,屋顶都盖上的一层洁白的雪,万里江山一刻间变得粉妆玉砌,闰土在雪地里扫出了一块空地。用木棒支起了一个竹匾,批谷后,等鸟儿们来吃批谷时,闰土就将缚在棒子上的绳子一拉,鸟儿就被竹匾捕住了。他还认识许多种鸟:稻鸡,角鸡,鹁鸪,蓝背等。
夏天,西瓜成熟了,半夜,西瓜地里发出了啦啦的声音,闰土便拿起钢叉,向西瓜地走去,向一只猹刺去,那猹却一扭头,从他胯下逃走了。
闰土知识丰富,我与他一比,我就像一个似四角的天空的人。鲁迅先生写的《少年闰土》是我受益匪浅,使我知道了自己知识贫乏,我要努力学习,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少年读书读后感篇三
去年的九月份我离开家乡,来到合肥求学,这九个月的时间里,大学的生活方式对我的冲击太大,太突然,以至于一段时间我都不适应。太多的时间需要自己安排,或多或少给了我空虚的感觉。但是我就是我,总能在最无助的时候找到出路。我是我自己的典型,有很长的路要走,我要把能量放在更有好处的事情上。记得去年的12月份,我从学校借了几本名家着作,才让我的寒假生活有了一番滋味,更影响了我开学以来的生活,学习。在这些书籍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恰同学少年》,一本描述伟人毛泽东的励志书籍。
书中的毛泽东一出场英气逼人,精力充沛,潇洒直率。毛泽东虽出身中农阶层,但家里人多,生活也比较艰辛。身为长子的他于是出外闯荡,他当过工人,从过商,进过新军,但社会的落后及政府的腐败,使他最终都放弃了。一日远游回家,他受到父亲责骂,在他心里受到打击的时候,湖南第一师范招收免费师范生的消息一下子让失落迷茫的毛泽东看到了期望。于是好学的他毅然奔赴长沙,这也揭开了他立志报国的序幕。
去应考的的过程中,他结识了蔡和森,机缘凑巧,毛泽东和蔡和森分别以第一名和第二名被学校录取,两人由此而惺惺相惜,由相遇、相知,最终成为革命同志。后期,毛泽东和蔡和森共同组织“新民学会”,结交志同道合之人,之后,许多“新民学会”的成员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有的甚至登上了早期的中共领导岗位。从毛主席交友经历和“新民学会”的创办,我想到我开始加入it爱好者协会的初衷。我加入it协会,并不是为了好玩,而是我有梦想,我期望透过it协会来锤炼自己,结交和我有共同志向的人,提升自己的交际潜力,同时在交流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学到知识。而我加入it,不正是我要把自己培养成高素质、高潜力、高情操的有志青年而做的高瞻远瞩的决定吗如今在it已经走过九个月时光,有些人退出了,但更多的人则坚持了下来,我期望我们能在这些坚持下来的同学中找到自己的知己。
在师范求学路上,毛泽东事事争先,不仅仅文化课门门争优,体育课也一向一马争先,为此,他每一天坚持锻炼身体。寒冬腊月,他坚持用雪水洗澡,定期去江河游泳;每一天早上都定时出来跑操,不惧寒风冰雪,更不怕烈日曝嗮。正是他这种顽强的毅力,才让他在今后的艰苦的革命环境中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而作为大一的我们,虽然每一天早上也要做操,但一遇到恶劣天气便停止了,条件与那时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还有更多的压根不想去,翘。为什么呢毫无疑问,有的人被暖暖的被窝诱惑住了;有的人被些许寒风吓住了;另一些人则是被无所谓的心态给拉扯下来了。我不批判那些不去的同学,可我要赞赏那些坚持下来的同胞,因为你选取了坚持,选取了不放弃,那么将来健康也不会抛弃你。只有活动充足,我们才满负激情投入新一天的学习。
在师范的这些日子里,最能体现毛泽东有胆略且能把理论完美运用于实践的事件莫过于他率领两百毫无武装的学生军俘虏三千北洋正规军这一事了。而这一切得益于毛泽东广泛涉猎军事着作,而不是拘泥于自己的专业课本,从而能把虚虚实实的军事诀窍运用得如此炉火纯青。同样身为大学生的我们,除重视自己本专业的学习外,更就应阅读、学习其他专业的书籍。对于加入it的我的来说,尤其如此。在一次次的服务活动中,各个专业的同学畅所欲言,这些都向大家证明了,it爱好者们是上进的,是全面素质人才的摇篮。同时,我们更就应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比如法学专业的能够兼职家教等,总之,要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理论知识的扎实程度。其次,我们更就应做个心怀祖国、心系人民,志愿服务人民的新时代大学生。向毛爷爷学习。
最后我用一句古话来做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少年读书读后感篇四
自从学习了《少年闰土》,我深受感触。
贫苦农民的儿子闰土在小时候与生活在丰衣足食的鲁迅成为好朋友。那时闰土见人恨怕羞但对这个富家少爷却十分大方。他们在一起玩耍,形影不离,闰土给鲁迅说乡下的新鲜事:冬天雪地捕鸟,夏天海边拾贝,晚上看瓜刺猹,潮汛来时看跳鱼,一件件稀奇古怪的事让鲁迅羡慕不已,两个人之间的友谊也非常深厚。
闰土从小见多识广,生活充满色彩,可以跑,可以跳,可以“野”。但鲁迅要在这个只看的见四角天空的高墙里生活,可以想象,当闰土站在海边脚下踏着清亮的海水时,鲁迅他们是否又坐在椅子上吟诵古文;当闰土“咯吱咯吱”地踩着雪去捕鸟时,鲁迅他们是不是又在受到长辈们的批评,还是在听着父母的警告;当闰土手持胡叉深夜里还在捍卫瓜田时,鲁迅他们是否刚刚写完作业想要放松一下却又被父母赶回家?鲁迅他们不知晓的一些趣闻,闰土在海边时早已享尽,鲁迅他只能看见也只能享受院中里的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他的孤独寂寞是远远比不上闰土的的快乐自由。不光鲁迅,连我也对闰土的农村生活向往无比。
但后来,得知鲁迅与闰土长大后的一次见面场景真令人膛目结舌。从小一起玩耍的伙伴竟开始有贵贱之分,闰土对鲁迅的一声“老爷”就如在心中扎了一下,生活环境不同、阶层不同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颇有影响,可鲁迅不歧视穷人,不嫌弃穷苦的高尚品质着实令人赞叹,这也应该是他成为“大文豪”的重要原因吧!
少年读书读后感篇五
暑假中我读了《少年闰土》,这一篇文章是从鲁迅先生的《故乡》中节选下来的,读后感想很深,让我对鲁迅先生和闰土都产生崇敬的心情,为他们的深厚感情而感动。
文章主要讲了当时的鲁迅是一位富家少爷,住在城市里,过的是无忧无虑的富足生活;因为大祭祀回老家而认识了一个乡下贫苦农民的儿子——闰土。
他们在交往中成为了好朋友。通过雪地捕捉鸟类、海边拾贝、看瓜剌猹、青跳鱼儿等活动,玩的很开心,从而结成了好朋友。但正月过去了,鲁迅必须回城了,就这样,他们分别了。自从闰土走后,就没了音讯,只寄来了一包贝壳……鲁迅也送了他一、二次东西,但从此就再也没有见面了。
读完这篇课文后,我觉得鲁迅尽管是富家子弟,但是他能与农村的闰土相交往,在日常的活动中建立是深厚的交情,这就是深入生活不嫌弃贫苦,不会看不起穷人,是一种非常高尚的品格,鲁迅后来能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我想是与这种品格是分不开的;同时我也深感闰土是个健康坚强、可亲可爱、勇敢机敏的农家孩子,在他身上有着非常优良朴实无华的品德,与这样的人交往可以学到好多知识、好多本领,好多乐趣!
鲁迅先生和闰土的这份深厚的情谊值得珍藏,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也要和我身边的同学、朋友搞好关系,许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也许会有鲁迅先生的这份感受吧!
少年读书读后感篇六
初读课文,我就被那些好词好句吸引了进去——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位顶碗少年,经历了两次失败,最后取得了成功。
在作者写的第3段中,“忽而卧倒”,“忽而跃起”这些词语中,我有一个深深的疑惑:在我的记忆中,顶碗不是非常困难吗?为什么从作者的笔里,我丝毫感觉不到困难呢?后来,我才慢慢的领悟:一定是这个这个少年训练了好几年,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个少年一定是训练了许多年。
看到这里,我又忍不住想起我自己。在一次做一道较难数学题中,我连着用了几种方法,可都是梁山伯的军师——无用。就在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妈妈告诉我要耐心做了,可我不但不听,还埋怨妈妈不给我讲。妈妈听了我的话,生气的走了:“做题是为了你自己做的,不是为我做的。”可是没有了妈妈的帮助,我只能干瞪着数学题。最后,我并没有像顶碗少年那样坚持,放弃了那道题。现在看起来,那道题以我那时候的水平是完全可以做出了的。
少年读书读后感篇七
看了鲁迅的《故乡》这篇小说,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闰土了,读故乡有感600字。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无非就是他那少年与中年两个年龄阶段的'巨大差异和变化了。
首先,鲁迅先生在回忆少年闰土的时候,描绘了一个乡村孩子活泼可爱能干的形象,闰土知道乡下很多趣事,也使鲁迅先生对乡下产生了向往。在少年时代,鲁迅和闰土的意识中根本没有少爷和仆人之分,都是哥弟称呼。
而鲁迅在这次回乡途中所见到的二十年后的中年闰土,却没有一点儿时的活泼了,甚至从他身上看不到一丝少年闰土的影子。在鲁迅先生对闰土的外貌描写中可以看出中年的闰土十分贫穷,贫穷使他不像一个中年人,而更象一位老年人,生活的重担压得他抬不起头来。
鲁迅先生是这样描写中年闰土的:“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读后感《读故乡有感600字》。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老爷……’”从这几句话中,我看出他长大之后为自己的贫穷而非常自悲,他从心里自然地感受到自己与鲁迅的距离,完全没有了儿时与鲁迅先生的兄弟情谊,成年闰土就是这样的一个形象。
从闰土身上,我看出旧社会的黑暗和劳动人民苦难的生活,看出了中年闰土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了。鲁迅以闰土的变化,从而向罪恶的社会发出血泪的控诉。我为我生活在一个新中国、一个新社会而感到幸福。
少年读书读后感篇八
《恰同学少年》这本书我读了一遍又一遍。书中的每个故事都让我热血沸腾。其中让我记忆犹新的还是《五月七日明国奇耻》这一篇。
这个故事体现了以毛泽东为首的革命青年在列强面前,枪口面前决不低头的大无畏精神。湖南总督汤乡铭让一师的学生为袁世凯的亲日行为写贺词。这对于每一个爱国的中国人简直就是奇耻大辱。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后,对袁世凯等人的卖国行径更是深恶痛绝。他发动学生用手中的笔讨伐袁世凯,并将这些檄文装订成书。然后奋笔疾书为这本书题词:“五月七日,明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正是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毛泽东等革命青年为推翻旧中国建立新中国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们用热血和智慧创建了伟大的新中国。
虽然我们现在生活在新时代,但毛泽东等人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无论是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我们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距甚远。而改变这一切的重任就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我们的肩上,所以我们要加倍努力学习,争取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少年读书读后感篇九
假期里,我认真阅读了《一生的邀请》这本书。这本书里有许许多多的文章,其中,令我最感兴趣的是《少年行》这篇文章,文中的主人公那种自强不息,自立自信的精神使我受益匪浅。
里什么都不会要好上许多。一开始,他在闯荡时一事无成,但是他自强不息、坚持不懈,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成为了一名世界著名的作家。
读了这篇文章,让我想到了著名画家郑板桥临终前让自己的儿子做馒头给自己吃,为了达成父亲最后的心愿,儿子一心一意的做馒头。但是,当他千辛万苦地做好馒头时,郑板桥已经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他写给儿子了这样的一句话:“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是好汉。”这虽然发生在千百年前,可是,它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恃人不如恃也,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为人也。”是呀,每个人的历史只能靠自己去书写,因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己生活的船只,只有用自立自强这把船桨撑走,让我们铭记“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这句话。
少年读书读后感篇十
寒假里,我阅读了《阅读年选》这本书,刚翻了没几页,我就被里面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吸引住了。其中,最令我深思的就是《海鸥与少年》这篇文章,它让我明白了信任的重要性。
《海鸥与少年》讲述了一位少年与一群海鸥成为了好朋友,少年把海鸥最喜欢吃的小鱼放在船头,海鸥也常常陪伴少年。一天,少年做买卖的父亲回来了,他看着成群的海鸥,动了歪念头。他让少年趁海鸥靠近时,抓几只回来。少年答应了。可是,当少年再次向海鸥招手时,海鸥却高高地盘旋着,再也不肯飞向少年了。
信任,是友谊的纽带,和谐的桥梁。对朋友的猜疑只会使你失去友谊,而伤害别人也会使别人失去对你的信任。让我们敞开心扉,学会去信任别人吧。
少年读书读后感篇十一
又一次捧读《自古英雄出少年》这本小册子,心情特别特别地沉重,看着看着,眼泪又一次止不住地往下流。
2008年5月12日那天,四川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死伤人员无数,多所学校的学生也难逃厄运。面对特大的特发自然灾害,涌现出一大批沉着镇定、临危不惧、坚强勇敢、勇于救人的少年儿童。他们不顾自身安危,奋力抢救老师和同学,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王博,一位11岁的男孩。从地震的教室中帮助同学迅速撤离后,又听到学前班教室传来孩子们的哭喊,他又奋不顾身地救了一个又一个,直到救出最后一个,他自己也记不清救了多少个小孩。
何翠青,一个13岁的女孩,在废墟中被埋三天后获救。地震中,她本可以安全逃出,因为她平常有个习惯,午休时总会提前起床。地震发生时,她已经走出寝室,但为了寝室中14位同学的安全,她毫不犹豫地转回身喊同学们起床而遇难了。由于被埋时间太长,何翠青的右小腿已坏死,被迫做了截肢。
邹雯樱,一个12岁的小女孩。她的学习成绩一直是年级第一名,还自学绘画和音乐,爱好体育。4月底曾代表学校参加汶川运动会,100米和200米都拿了名次。以她的奔跑速度,完全可以跑出去。但为了返回救其他同学,她却再也没能回来。
……
他们的事迹感动了全国人民,他们在灾难面前所表现的非凡勇气、顽强意志和可贵的爱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体现了当代少年儿童的优秀品质。我们要学习他们团结互助的可贵精神,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服务集体。学习他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树立远大志向,养成良好品德,掌握过硬本领,锻炼强健体魄,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少年读书读后感篇十二
《少年王》这本书是“曹文轩”的一部著作。里面的主人公分别是:少年王--“茫”,善良的小姑娘--“瑶”,当然,我不会忘了介绍最后一位主人公--“茫”的羊群里最聪明的羊--“坡”。当然,他们都是善良的。一本书里,有了善良的人就不可能没有邪恶的人,这个人就是一直想要消灭“茫军”的人--“熄”。
有一次,茫军冒着要遭遇被熄军袭击的情况下用生命救了女孩“瑶”。从这件事情中,我看出了茫一如既往的善良。当茫不在时,瑶就悉心照顾照料茫的羊群。从这件事中,我也能看出瑶的温柔敦厚。当茫军处于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坡带着羊群找到了茫军,并将茫军带出了黑暗。从中,我能看出坡的冰雪聪明。
听了这些故事,你们一定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茫是怎么成为“少年王”的吧!那么,我来告诉你们:那一天,茫还是个放羊娃,他并不知道,特别非同寻常的日子来临了......
一天中午,茫依然故我地坐在树下,他的羊也始终如一地吃着草。可是,茫不知不觉地合上了眼。突然,茫被一阵突如其来的风惊醒了,他发现,他的羊群像漩涡似的围着一本书,茫的好奇心将他带向了那本书--《大王书》,当茫的手刚碰触到《大王书》时,神秘人--“柯”出现了,并且教会了茫一些当国王的要领,提高了茫的打猎能力,在柯对茫坚持训练了一年后,茫终于成为了一个有主见,成功的“少年王”。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所以,只要是好书,都有必要读。
少年读书读后感篇十三
《火印》无论从题材、人物性格、人物关系,还是对这一段生活的发掘,曹文轩都做了很多新的探索,也有很多新的收获。曹文轩离开油麻地江南水乡得心应手的题材,来写北方草原,写抗日战争背景下人与人的关系、人和马的关系,这是一个崭新的尝试。《火印》可以看成是一个“三极”故事,以雪儿这匹马为一极,从中延伸出另外两极:一极是坡娃和野狐峪的乡情,另一极是日本人。这三极关系推进着整个故事往前走。书中,曹文轩的写作有两个视角:一个是充分拟人化的雪儿的视角,另外一个就是整合这些材料后的视角,是作者对人性的一种细致入微的洞彻。这点我觉得是曹文轩在创作这部以战争作为背景,或者说作为主要推进力的小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点。我们在阅读时感受到的是人性在不同层面上的伸展、延宕、碰撞、冲突。
少年读书读后感篇十四
今年暑假里,妈妈帮我网购了许多书,其中我最喜欢曹文轩的《少年王》。《少年王》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文中刻画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少年英雄,最让我崇拜的是那个征服海牛的少年。
《海牛》讲的是一个充满真情的感人故事。一个十五岁的少年自幼父母双亡,他是由年迈的.瞎眼奶奶搓麻绳抚养长大。瞎眼的奶奶日夜不停地搓绳子,独自一人,十几年,搓的绳子有多长,她的爱就有多长。而那个男孩,为了让年迈的奶奶不再辛劳,含着泪放弃了心爱的学业。他要买一头海牛,他需要一头海牛帮助他。那是一头桀骜不驯的海牛,一头让牵着它的人充满男子汉气概的海牛。
在这个短暂而纯美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少年的不幸,而正是这种不幸,锻炼他的勇敢。将海牛牵回家的路途中,男孩受尽了磨难,充满了痛苦、艰辛,甚至无奈。在那头强壮的公牛面前,少年显得更加弱小,但他没有屈服。牛开始拖着瘦弱的少年狂奔,在田野里奔跑着,少年被牛拖进了泥水里,里面的石头扎得他生疼,但他始终没有放手。少年的执着与坚定深深地打动了我。大雾,使他被困在大河中央;风雨,使他淋湿了全身;桀骜不驯的海牛,使他受尽了折磨,伤痕累累。他一次又一次地支撑起身体,不畏伤痛,不怕风雨,日夜兼程。一夜的暴风雨后,当东方红霞万缕的时候,他骑上了海牛,在金色的原野上踏上回村的路。
少年读书读后感篇十五
《恰同学少年》这个书名听起来就新颖,老师也极力推荐,这使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想了解书中人物的学生时代。
现在,我看到了第八章,可已经被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人的精神所打动,他们不怕强权的胆识和爱国的热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我也钦佩杨昌济、孔昭绶这些教书育人的优秀园丁。毛泽东的豪迈、蔡和森的冷静、萧子升的儒雅……这一个个鲜明的人物给这部小说增添了各种色彩。
空城计、和敌人谈判……这些惊心动魄的事都能体现出他们是多么勇敢,没有像他们这样的英雄人物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的中国。如果说抵抗敌人的是把枪,那他们就是枪上的子弹;如果说抵抗敌人的是虎,那他们就是虎的牙齿。“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他们就是最富有的,壮的,因为他们有寻求真理、奋发向上的斗志;有“敢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和热情;有改造中国、富强中国的雄心壮志。
他们追求真理、追求信念、追求理想的执着,是我们所要学习的,我想这也是他们成功的原因吧!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500字
少年读书读后感篇十六
由李安执导的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不急不缓的宣传中拉开了帷幕。听了同事的介绍我和老婆在周六团票去影城看3d影片了。喜欢戴3d眼镜的感觉,且不说音乐让人放松,影片一开头森林观的唯美画面就抓人眼球。我自言自语说过太瘾了,觉得选这部片子非常英明。
听说冯小刚的《一九四二》有点压抑,心脏不舒服,陆川的《王的盛宴》不管是否旧坛装新酒反正看过类似的电影不想再重复了。所以选这部不是轻松也不是压抑可是让人难忘的 大片 了。
电影通过讲故事的笔法写了一个叫派的人从孩子到少年的故事。这桥段多少让人想起铁达尼号的路数,可是不影响我的兴趣。交待一下,影片重点讲述一个叫派的少年与家人从印度乘船搬迁到加拿大在海洋中航行,之后船遇险家人瞬间离世他独自在海洋中漂泊并生存下来的故事。
1 趣,让自己活下来呢?或许导演的目的就是像主人公说的: 到什么时候都不能绝望。
早就听说李安大导演非常有名气,以前他执导的《卧虎藏龙》
2 拿过不少大奖。可惜我没有看过,这次终于如愿了。不得不说,奇幻得超强,少年派,给力的好片子。
篇2:《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1000] 信仰是什么?是印度神话中数以十万的神,是圣经中的耶稣,是古兰经中的真主安拉?还是其他?在我看来,信仰是很难用言语来解释、表达的,只能依靠自己内心的理解与思索。
然而在李安导演的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似乎把信仰这个问题具体化了一点,影片中的男主角派从少年时期就开始思考关于信仰的问题,身为一个印度人,他理所当然地信仰印度教;后来在一位牧师的启发下,他又相信上帝,相信上帝是爱着人类的;后来还信了犹太教。在影片中派的父亲还取笑他信仰的宗教太多了,但是拍依然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直到他想去跟自家动物园里的孟加拉虎理查德 帕克交流,当然我觉得他会忽略老虎的凶残而想跟它交流是因为派相信帕克不会伤害自己,只要自己足够诚意的对待对方。但是在父亲严厉的有点血腥的教训跟帕克的残暴让他的原先的信仰坍塌了。他开始迷茫,不知生命的意义,不知为了什么。
3 自己是为了什么而活,因为永远也不会有人告诉你上帝是什么。上帝只是信仰的一个折射,还有很多其他类似的方面。
在影片的最后,派在以为自己就要死去的时候,漂流到一个生机勃勃的岛上,派在获救后被采访的时候说到如果没有帕克,他不会活下来,早就死在海上了。在现实生活中,激烈的竞争、恶劣的环境可能会打垮一些人,而坚持下来的人则能更加顽强的生存下来,幸运和机会也会降临。就如影片中的派,不管经历了多少艰难险阻依然活了下来一样。
好电影的意义在于能够给予观看者一定的共鸣或者启发,能够从艺术的角度反映真实的生活。在这个人心浮躁、信仰缺失的时代,这部影片或多或少能够引起你对信仰,生命的思考。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如果你想不通信仰如何,让生命更丰满,你的信仰也会在你的内心中清晰。
篇3:《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观后感[1000] 在对李安导演的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讨论热潮中,有一个问题讨论得最为热烈,即两百多天的海上漂流生活,少年派到底靠什么活下来?也就是说,他的救赎是靠信仰还是靠本能,抑或是第二个版本暗示的那样是靠人吃人的兽性。我不愿意相信人可以吃人的事情,尽管这样的事情发生过,但毕竟是特例,特别是吃掉自己的母亲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我更愿意在影片浓墨重彩地叙述的第一个版本范围内讨论问题。
不错,在少年派和老虎什么吃的都没有、一度陷入绝境的时候,是毗湿奴(印度教中维护宇宙的神)化身为鱼来救他,天上像下一样飞来无数的鱼使他活了下来。可是这毕竟是神话,作为无神论者,我坚信使少年派活下来的原因,是那只随时要吃他的老虎理查德。帕克。正是身处这种险境,使得他从来不敢懈怠,不敢追求舒适,只能不停地使用自己的智慧,不停地劳作,生命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发挥,所以他能创造生命的奇迹,坚持两百多天活下来了。假如没有这只老虎,或是这只老虎不随时想吃他,凭着救生艇上储备的食物和淡水,他可以每天静静地躺着不用那么劳累,不用那么紧张,那么也许他不会死于饥渴,但绝对会死于孤寂和绝望,死于四肢无力和身体各种功能的退化。这就是古人说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的道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出自《》,原文是这样的: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 意思就是说(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能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这个国家常常会导致灭亡。这样以后才明白,因为忧患而生存发展,因为安乐而灭亡的道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的道理用于治国或社会发发展上,事例不胜枚举。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重新打败吴国;明朝李自成进北京后因享乐腐化而灭亡。这两个故事都是大家熟知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的典型事例。可以说历代王朝的兴衰都遵循着这个规律。所以今天党中央把反腐倡廉提高到关系执政党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进行,这样的忧患意识是正确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的道理也符合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在美国阿拉斯加动物园中的鹿苑里就有一件发人深思的事。这个鹿苑的鹿常常被狼吃掉,人们就捕杀了大批的狼。本想鹿应该增多了,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鹿在减少。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原来有狼的追逐,鹿就会奔跑,因而体格健壮,生命力强。现在,狼没有了,鹿缺少了忧患,只顾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体质严重下降,结果没有死于狼的威胁,死于自己的享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还可以在个人的成长上用于。有句古话叫 自古雄才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从小吃些苦,经历些磨难,对意志品质的培养是有好处的,也就是孟子所说的 天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所以,我们一方面应该乐观面对生命中的一切磨难,6 把它看成是磨炼自己、使自己变得更有力、更强大的机会;另一方面,在顺利时要保持着高度的清醒和自觉,不要让顺境消磨了自己的意志,谦虚谨慎、积极进取、永不懈怠,这样才能迎接一切挑战。
少年读书读后感篇十七
我读了《少年王勃》的故事,知道王勃才思敏捷、出口成章,是一位才高八斗、才华出众的人。
年轻的王勃写的《滕王阁续》是千古传诵的名文,其中“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千古名句。
年轻的王勃有如此大的才华,我想一定是经过刻苦学习,勤奋努力得来的成果。
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要以王勃为榜样,认真努力学习,做一个好学生,做一个好学上进的孩子,不辜负老师及家长对我的期望,争取通过自己的努力当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培养更多有才华的学生,为社会做一份自己应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