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通用19篇)
思考和总结,是对自己成长的一种责任和尊重。在写总结时,要注重简明扼要,突出重点,避免冗长和跑题。接下来是一些优秀总结的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篇一
当前,国家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加快调整经济结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在新常态下对税收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如何主动树立新理念,引领新常态,笔者任务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要在着力抓好组织收入上下功夫。青海省委生态立省战略为培育生态税源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支持,为推动税收结构调整带来了机遇。国家适度扩大总需求,并重点向中西部倾斜,有利于海西争取国家更多支持。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实施,国内外在海西地区的投资将不断扩大,将会极大地推动海西经济发展。但目前,世界经济延续疲软复苏状态,我国经济依然处于“三期叠加”的深度调整期,有效需求乏力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趋势没有良好转变。结合海西地区实际,一方面要强化税源管控。合理调整征管职能,按照以事定岗、以岗定责、权责统一的原则,建立统一、规范的岗责标准体系,进一步明确征、管、查三部门的职责分工。做好征管信息系统前、后台的业务整合与衔接。定期组织对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税源进行专项检查、调查、预测、分析和控管,将税源监控置于征管之中,在征管中寻找税源、监控税源。全面建成符合海西税源实际的风险管理机制,将管理重点放在税源流失风险较大的环节和领域,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充分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加强户籍管理。建立健全重点税源管理和跟踪监控制度。扎实推进纳税评估,积极探索建立纳税评估管理平台,运用指标分析、模型分析等方法,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分析评估。完善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之间的互动机制。深入开展税务稽查,不断扩大稽查工作成果。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可持续性税源。要认真落实各项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大力培育发展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民族医药、资源精深加工新兴产业,逐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发挥税收的杠杆作用,努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积极服务于农村、牧区发展,大力支持农业、畜牧业产业化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充分用好、用足、用活关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推动全州工业、矿业产业升级和调整。充分运用税收手段,支持科技创新,支持技术开发、转让,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支持科研、文化机关机构转制。把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胆解放思想,大胆吸收借鉴,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积极研究配套措施。
二是要在优化纳税服务上下功夫。大力简化税务审批。有序推进简政放权,结合省政府提出的“行政审批事项最少、审批效率最高、创新创业环境最优”的改革目标,将税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全州各地国税机关依法行政工作的重点,扎实推进。严格落实好国家税务总局全面取消税务非行政审批事项的要求,切实做到不得在行政审批清单外实施其他行政审批,对于调整为其他权力事项的,也不得面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实施审批,对于依法应当予以实施审批的事项,按规范实施审批。严格按照税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求,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主动适应税收工作新常态。深入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努力实现《纳税服务规范》与各类规范的无缝对接,实现服务一个标准、征管一个流程、执法一把尺子,让税务人服务更规范、纳税人办税更顺畅。健全纳税服务投诉机制,畅通纳税人投诉渠道,对不依法履行职责、办事效率低、服务态度差等投诉事项,实行限时受理、处置和反馈,有效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让纳税人办税更加放心、更受尊重。
三是要在推进税收现代化上下功夫。全面引进“互联网+税务”的思想理念。深入开展“互联网+税务”思想大讨论,结合海西国税工作实际,深入探索在税收工作的各个方面引入互联网。要引导干部职工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提升税收工作效能,有效发挥互联网在税务稽查、纳税评估、信息利用和共享、纳税服务和国地税合作等方面的作用。全面推进国地税合作。要结合海西国税工作实际,认真分析,周密安排,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地税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协调推进国地税合作。采取国税、地税互设窗口,共建办税服务厅,共驻政府政务服务中心等方式,实现“前台一家受理,后台分别处理,限时办结反馈”的服务模式。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办税流程、统一处罚基准、统一政策口径。合并涉税事项,压缩办税环节,减少申报材料,进一步落实委托代征机制,将有效解决纳税人多头跑、重复报送资料等问题,全面实现纳税人“进一家门,办两家事”的目的,切实减轻纳税人负担,提升税收工作效能。
四是要在深入推进依法治税上下功夫。要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契机,大力开展依法治税宣传教育,将依法治税作为税收宣传的重中之重,大幅度增加以税收法律知识为内容的学习和宣传,努力增强税务干部的依法治税意识,提高税务人员的执法水平和能力,做到公正执法,廉洁从税。要严厉打击各类税收违法行为,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税收公平,努力促进税收法治的实现。要把查处和打击税收违法行为贯穿于日常税收征管工作之中,在税收征管的各个环节对税收违法行为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查处。充分发挥税务稽查的作用,日常稽查、专案稽查和专项稽查多措并举,坚决打击偷逃抗骗税行为。每年分行业、分重点开展专项检查,加大重大案件的查处力度。加强与公安部门的协作,深入开展打击发票违法犯罪专项行动。要加强对税收政策、税收征管等情况的宣传报道,宣传纳税典型和优秀税务干部,公开曝光有意拖欠税款、偷逃骗抗税的单位和个人,切实净化税收环境。要依法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国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让纳税人及时享受到各项优惠,从而提高税收政策的公信力。在贯彻落实中央和地方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上要变“被动”为“主动”,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着力抓好新政策的落实,建立健全税收政策追踪管理机制,从文件去向,政策宣传,贯彻落实,执行效果等实行全方位的跟踪管理,确保税收宏观调控杠杆作用充分发挥,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宽松的税收政策环境。
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篇二
党的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强调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反映了我们党的高瞻远瞩。作为环保部门,担负着环境治理、污染减排、环境监管、生态建设、饮用水源保护和环境执法等工作任务,就是要认真履行职责,树立新理念,抢抓新机遇,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增强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和有效性,努力推动环保工作全面跃升。
一、树立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锻炼的理念,促进综合素质实现新的跃升。只有不断的学习,素质才会有不断的提高;只有不断的实践,工作才会有不断的发展。要把学习作为提高能力素质的重要任务和根本途径,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为主线,拓宽学习渠道和内容,积极学习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做到在学习提高中找不足、正衣冠,在对照检查中找原因、识差距,在整改提高中求进步、争先进,每天至少学习一小时以上。要切实抓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做到主题实践活动与推进机关建设、提高队伍素质、规范文明执法、完成年度任务四个相结合,达到狠抓落实、促进工作、推动发展的目的。
二、树立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促进环境保障实现新的跃升。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这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深刻揭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国务院曾经强调,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关键是在环境保护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环境保护取得的任何成效,都是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贡献。为此,要认真落实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对符合环保准入条件的项目,做到提前介入、高效办理。要积极为企业铺路搭桥,开展服务企业环保行活动,简化审批程序、压缩环评时限,主动与企业结对子,上门为企业提供政策、信息咨询、治污技术指导,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环境支撑。
三、树立在执法中服务、在服务中执法的理念,促进执法效益实现新的跃升。围绕“严格执法、文明执法、规范执法、热情服务”的要求,切实端正工作态度,提高环境执法能力和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给群众提供便利,努力做到在执法中实现服务,在服务中体现执法,全方位树立环境执法人员的整体形象。围绕增强执法水平和能力,抓好政策理论学习,提高环境执法业务技能,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强化工作效率。在执法过程中,要坚持挂牌上岗,文明执法,举止谈吐文明大方,做到接待热心、咨询耐心、工作细心、倾听诚心、宣传尽心,营造风正气顺的良好环境执法氛围。
四、树立既对上级负责、又对群众负责的理念,促进满意度实现新的跃升。环境问题是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非常关注的一个热点和焦点问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既是各级政府的严格要求,也是广大群众的热切期盼;既是环保部门的根本职责,也是实现“中国梦”的现实需要。因此,在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中,既要获得上级的满意度,又要受到群众的认可,绝不能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割裂开来。凡是上级要求和计划安排的工作,以及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必须按时落实、按时完成,防止照抄照转、生搬硬套,更不能误时误事。凡是环境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以及上级督办、交办和群众关注的环境问题,必须及时处理、及时答复,绝不能拖拖拉拉,防止问题出现反复,真正做到对上级和群众共同负责。
五、树立在尽责中落实、在落实中创优的理念,促进工作标准实现新的跃升。责任心是行政公职人员的一种基本要求,是个人素质的一种基本要求,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处事方式。没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就没有认真负责的精神和态度,就会失去工作方向,就不知道工作的重点和突破点在哪里。因此,要把履职尽责、踏实肯干作为一种境界、一种能力、一种自觉行动,不断强化落实和创先意识。要把工作标准放在首位,主动增强大局意识,把本科室和负责的的工作放在全局背景下去思考、去谋划,增强在大局下行动的自觉性,凡属要办的事情要立即行动,真正做到人人有责、人人负责,促进工作效能全面提速。
六、树立从业廉为荣、诚信谋发展的理念,促进廉政建设实现新的跃升。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认真抓好思想教育、制度防范、执法监督、案件查处等重点工作。把思想教育作为首要环节来抓,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国家环保部“六项禁令”、“六不准”,大力倡导读书思廉、勤俭节约、风清气正、诚实守信、奋发有为的良好风气,不断增强反腐倡廉的自觉性,在增强宗旨意识、实干精神、纪律观念和廉政觉悟等方面要有新的提高。要大力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强化廉洁从政意识和自觉接受监督意识,在执法过程中,要坚持环境为重、服务为先,谨慎行使手中的权力,让公平公正成为环保执法的行业风范。
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篇三
为期3天的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xx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圆满结束。(江西)省委书记强卫出席总结会议。省长鹿心社作总结讲话。
运用好这次研讨班成果,关键要紧密联系实际,切实用系列重要讲话统一思想行动,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实践。“十三五”时期是我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发展任务繁重艰巨。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xx届五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将弘扬井冈山精神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紧紧围绕“提前翻番、全面小康”的总体目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向改革开放要动力,向创新创业要活力,向特色优势要竞争力,全力以赴抓好“十三五”时期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奋力开创“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新境界,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研讨班期间,大家围绕强卫书记的辅导报告,结合编印的学习材料,进行了认真学习、深入讨论、广泛交流。大家普遍认为,这次研讨班办得好、很成功,既增强了理论武装,又深化了对实践的认识,达到了预期目的。总结会上,7位学员代表分别发言,汇报交流了学习收获。
鹿心社指出,通过这次集中学习研讨,从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中深化了对基于新常态的经济战略思想的认识;从肯定和期望的统一上深化了对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的认识;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深化了对新的时代条件下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井冈山精神的认识。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武装了头脑、开阔了视野,明确了方向、强化了责任,增强了贯彻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新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了传承红色基因、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富民兴赣的伟大事业赋予我们责任使命,实现“十三五”美好蓝图需要我们百倍努力。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xx届五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上来,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全力以赴抓好“十三五”规划任务的落实,为实现“提前翻番、全面小康”而努力奋斗。
——要紧紧抓住“牛鼻子”,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抓好“重创”,进一步整合资源、集中支持,切实抓好重点产业领域创新,提升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的支撑能力,努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推进“众创”,切实抓好“创业创新28条”的贯彻落实、督促检查、评估考核,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聚集“人才”,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全面推动各类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为推动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搞活“机制”,着力改革创新治理体系,完善政府科技投入和绩效评价机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
——要打好改革“攻坚战”,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优化升级。从生产端入手,加法、减法一起做,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加法,就是做优增量,加快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补齐民生和公共服务短板,着力增加有效供给;做减法,就是要调整存量,下大力气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从需求端入手,加强和改进需求管理,努力扩大有效需求,两端共同发力;围绕扩大有效投资深化改革,围绕拓展消费深化改革,围绕稳定出口深化改革,引导更多民间资金参与投资,形成消费与供给良性互动的格局,加快外贸转型升级。围绕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做大做强国有经济、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以及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住房等民生热点难点问题,以结构性改革带动各项改革深入推进。
——要构建开放“新格局”,着力优化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优化开放战略布局,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加快优化对外开放的区域布局、贸易布局、投资布局,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空间。树立全要素招商理念,大力推进“引资、引技、引智”三位一体招商,围绕重点产业招大引强,创新招商方式,加强招商引资人员的培训,建立重大招商项目成果共享机制和第三方项目评估机制,提高招商质量和水平。强化开放平台支撑,打造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构建全国重要的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创新开放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全面复制推广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深化通关一体化改革。
——要统筹兼顾“弹钢琴”,着力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切实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统筹东西、协调南北,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围绕“龙头昂起、苏区振兴、两翼齐飞”的格局,完善区域协同机制,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互补共赢、公共服务互享、生态环境共护,提升区域合作发展水平。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动城乡协调发展。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在发展理念、规划布局、要素配置、公共服务等方面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深入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要打响打好“生态牌”,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围绕在保护绿色生态上打造样板,切实抓好生态工程实施,着力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使江西的生态优势更加凸显,生态环境质量领先全国。围绕在发展绿色经济上打造样板,切实抓好生态产业发展,将“生态+”的理念融入产业发展中,向绿色生态特色优势要竞争力。围绕在完善绿色制度上打造样板,切实抓好生态制度建设,加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围绕在弘扬绿色文化上打造样板,切实抓好生态文化建设,大力倡导绿色价值观,形成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切实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要齐心协力“惠民生”,着力践行共享发展理念,推进“五年决战同步全面小康”。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深入实施产业扶贫、安居扶贫、保障扶贫,持续加大扶贫投入,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
鹿心社最后指出,我们要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大力传承红色基因,把弘扬井冈山精神转化为“五年决战同步全面小康”的强大动力,以井冈山精神统领推动各项工作落实,不断开创富民兴赣新局面。要坚定信念,咬定目标抓落实。始终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紧紧围绕“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咬定目标不动摇,持之以恒抓发展,心无旁骛抓落实,真抓实干,久久为功,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见到实效。要实事求是,改革创新抓落实。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切实把五大发展理念具体体现到政策制定、工作安排、任务落实上,尤其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闯敢干、大胆创新,冲破一切阻碍发展的思想束缚,革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机制弊端。要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抓落实。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敢于担当,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着力解决工作落实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尽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不辱使命,不负重托。要依靠群众,凝心聚力抓落实。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积极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凝聚民心、民智、民力,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同推进“五年决战同步全面小康”。
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篇四
理念是理论的“纲”,决定理论的观念体系和结构框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形成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新理论、新体系、新话语开辟了道路。
构建经济发展新理论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结构深度调整的关键期,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考验。现有的经济发展理论特别是作为西方经济学重要分支的发展经济学理论,面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表现出历史局限性和理论局限性,无法解释中国的发展问题,更不可能破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难题。这就需要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经济发展新理论。
构建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的新理论。作为发展经济学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刘易斯二元经济论一直被推崇为指导发展中国家从落后状态进入工业化、现代化状态的经典理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在一些方面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了这一发展模式,如保持工资的较低水平以增加企业利润,扩大企业投资以加速工业化等。但是,这些主要研究发展中国家从低收入阶段向中等收入阶段迈进的发展经济学理论,面对我国从中等偏上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跨越时遇到的经济转型等难题时,就失去或部分失去了解释力和应用价值。这也是一些中等收入国家未能及时实现经济转型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原因之一。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将指导我国在以下五个方面构建经济转型的新理论:一是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引领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二是从不协调发展转向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三是从不可持续发展转向可持续发展,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四是从注重“引进来”的单向开放转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全方位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五是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
构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理论。发展经济学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为发展中国家设计工业化道路,即传统工业化道路。虽然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也强调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全要素生产率等对推动增长的重要性,以及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而突出知识和信息技术对增长的重要价值,但它主要关注的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问题,主要解决的是知识经济时代发达国家所面临的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新二元经济结构问题,而忽略了知识经济在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的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知识经济扑面而来,使发展中国家面临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三元经济结构下的发展问题。因此,发展中国家如何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同时推进信息化和知识化,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和农业,就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理论必须解决的新课题。新发展理念特别是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理念的提出,将为发展中国家解决三元经济结构问题提供方向和思路。一是协调工业化与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是协调工业化、信息化与城镇化,走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和智慧城市建设协调互动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三是协调工业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走用工业化和信息化改造传统农业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四是协调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通过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巨大市场,为信息化快速发展开辟广阔道路。
构建发展中国家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新理论。发展经济学虽然注重技术创新对发展的重要作用,但其重点是强调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通过学习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进技术创新。后发优势理论对处于低收入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推进技术创新是可行的、有效的,因为这类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通过学习和引进技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以较低的成本加快技术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按照这一路径,有效促进了技术进步,推动了经济快速增长。但当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些领域的技术水平已经接近发达国家、需要在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上寻求突破的情况下,学习和引进技术对技术创新的贡献就越来越小,因为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是学不来、引不进的。同时,知识经济快速发展,技术进步速度加快,也使发挥后发优势的空间越来越小。创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将指导我国从以下几个方向丰富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新理论:一是在一些科技领域占领全球科技制高点,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或前列;不仅要推进应用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整合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进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寻求科学或工程领域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二是既要立足于自己的力量推进技术创新,也要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整合全球资源推进技术创新。三是通过深化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为创新发展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四是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创新发展提供必要的文化环境。
打造经济发展理论新体系
新发展理念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整体,将在以下两个层面引领打造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新体系。
在整体层面,基于新发展理念这一有机体系,把既有的一些经济发展理论和观点系统化为理论学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发展理论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我们党在丰富的中国实践经验基础上总结提炼出许多经济发展的新理论新观点,如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及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等等。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背景,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和条件,以发展为主线,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的发展为主要构架,可将以上经济发展的新理论新观点系统化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新体系,主要是: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在具体层面,每一个发展理念构成一个具体的理论子体系。例如,创新发展理念超越了以往把创新主要理解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局限,提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四大基本要素,形成四位一体创新体系。这个四位一体创新体系的理论含义是:科技创新需要以重大理论创新为引领,通过制度创新破除一切阻碍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制度创新是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解放思想、实现理论创新的结果,是文化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文化创新促进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后三者反过来又有力地促进前者,如互联网技术催生了网络文化的繁荣,理论创新丰富了文化创新,制度创新则形成我国独特的改革文化;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的丰富实践和经验,为理论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条件,理论创新成果需要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中接受检验和得到完善。
获取经济发展理论话语权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创新及其理论体系的构建,将为我国在世界上获取经济发展理论话语权提供必要的基础和条件。
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兼容并蓄,彰显理论的科学性。这是由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继承性和包容性决定的。继承性体现在:把创新置于新发展理念的首位,是与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理论一脉相承的;协调发展则源自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平衡理论,毛同志的论十大关系,以及“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理论等;共享发展理念则是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揭示的深刻思想、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以及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等重要思想的科学继承;等等。包容性体现在:创新发展理念借鉴和吸收了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有益成果,将其提出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组织创新等纳入创新发展的子系统。此外,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和制度经济学提出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等科学成分也被吸收到了创新发展理念中;等等。
形成独特的概念、范畴、逻辑、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彰显中国贡献。这是由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创新性决定的。这一理论基于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检验、修正、完善已有的发展理论。例如,对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作出新的修正和发展,提炼出独特的概念、范畴以及理论体系,赋予其新的内容,是我国对经济发展理论的独特的贡献,也赋予发展经济学新的活力和生命力。这就决定了中国理应在世界上获得经济发展理论的话语权,使我国拥有与经济发展硬实力相称的理论软实力,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篇五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建议的精髓和主线,也是本次全会的亮点和重大贡献。
指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有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正是按照要求,建议突出理念先行、理念引领,以新的发展理念为核心,在谋篇布局上突破了既往和常规。
坚持创新发展
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成为全球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但是我们还不是经济强国、创新大国,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指出,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没有创新发展,我们就难以摆脱过多依靠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难以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今年3月6日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就明确指出,老常态的路子、简单粗放的发展路子难以为继了。他借用一句流行词说:“也不能那么任性了,否则靠什么可持续发展?”关键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和要求,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拿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新道路、新模式,不断寻求新增长点和驱动力,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为国家的兴旺发达提供不竭动力。
科技创新是强国之基。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我们必须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更多放在创新上,发挥创新对拉动发展的乘数效应,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为创新拓宽道路。如果说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我们要把人才作为创新的根基,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培育发展新动力;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坚持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自2019年开始,我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认为,“过去是美国打喷嚏全球经济就感冒,现在还应该加上中国一打喷嚏,全球经济也感冒”。但块头大不等于强,体重大不等于壮,经济增长也不完全等于经济发展。当前我国发展质量、效益和后劲亟待提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和社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等矛盾仍很突出,这些既会使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也成为我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短板。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对建议所作的说明中特别强调,必须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他还以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为例指出,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谋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更加注重协调发展,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实现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经济增长,建成不分地域、不分群体、不分层级、不分民族的全面小康。
坚持协调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兼顾各方,均衡全局。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改革创新;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特别要着眼于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在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步伐,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推动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步提升。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协调的理念贯穿于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使之相互适应,相互促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
坚持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和自然和谐问题。绿色化作为一种生产方式,要求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要求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作为一种价值取向,体现了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被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它集中体现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思想,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制胜之道。
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人类的共识、全球的使命,也是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持续大力推进的一项重要事业。特别是党的xx大以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制度措施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强度、力度有目共睹。2019年初,被称“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实施。对于“美丽中国”“绿色化”的一系列探索,联合国副秘书长阿奇姆·施泰纳如此评价:“中国在生态文明这个领域中,不仅是给自己,而且也给世界一个机会,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朝着绿色经济的转型。”
但是,由于历史欠账太多,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仍十分严峻,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生态环境恶化及对人民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我们的心头之患,成为突出的民生问题,搞不好还可能演变成社会政治问题。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环境就是民生,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作为基本方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我们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共享,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格局,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坚持开放发展
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当前,我国同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空前紧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在面临重大调整。与形势要求相比,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还不够高,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国际国内两类规则的能力还不够强,应对国际经贸摩擦、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的能力还比较弱,运用国际经贸规则的本领也不够强,需要加快弥补。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潮流,封闭没有出路,开放才能发展。党的xx大后,多次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芝麻开门,这门已经开了你就关不上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乃大势所趋,中国顺应了这样一个时代潮流,坚定不移对外开放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他还说,现在“不是要不要开放的问题,而是怎么使我们的开放水平更高的问题”。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定不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定不移引进外资和外来技术,坚定不移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我国经济正在实行从引进来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重大转变,已经出现了市场、资源能源、投资“三头”对外深度融合的新局面。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积极参与地区、国际合作和竞争,坚持内外需并重、进出口并重、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重,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
在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与世界其他各国同舟共济、和衷共济,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增进人类共同利益。中国将继续从世界汲取发展动力,也让中国发展更好地惠及世界,寓中国发展于世界发展繁荣之中。
在制定国际经贸规则、推进全球经济治理的进程中,我们不能当旁观者、跟随者,而是要做参与者、引领者。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加快推进建设“一带一路”、设立亚投行等重大战略部署;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使之更加公平公正;要引导全球经济议程,维护自由、开放、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通过自由贸易区建设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出更多中国声音、注入更多中国元素,维护和拓展我国发展利益;要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努力寻求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通过务实合作促进合作共赢,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坚持共享发展
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越做越大,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高,但是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制度设计,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人民群众在这方面的意见也比较突出。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这既需要把“蛋糕”越做越大,也需要把“蛋糕”越分越公平。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我们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全面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只有充分调动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国家发展才能具有最深厚的伟力。
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要全面把握发展和民生相互牵动、互为条件的关系,通过持续发展强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通过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更多有效需求。要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推出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要特别关注和关心困难群众,坚持精准扶贫,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扶危济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要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用一套政策组合拳,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篇六
计量关系国计民生,与人类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在科技迅速发展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计量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和使命,成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之一。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给计量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新挑战,我们必须改革创新,协同发展,努力构建“大计量”工作格局,持续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十三五”时期的计量工作,将以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四中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全面聚焦“四个全面”、“四大板块”、“三个支撑带”发展战略、制造强国战略、质量强国战略等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创造性地推动《计量发展规划(2019-2020年)》的全面落实,积极构建以计量为核心的国家先进测量体系,充分发挥计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支撑和引领作用。
一、以服务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提高计量服务水平
围绕国家战略前沿领域创新需求,积极开展计量基础研究、前沿性研究和技术研发持续推进,研究建立新一代高准确度、高稳定性量子计量基准,积极开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急需的国家计量基标准及相关测量技术研究,特别是以量子物理和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精密计量技术、嵌入式测量和在线测量技术研究及应用,努力在新型传感器、智能测量仪表、工业控制系统等智能核心技术方面有所突破,不断提升工业产业基础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提供技术基础;坚持问题导向,紧贴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等重点领域需求,突破一批关键测量技术,研制一批新型标准物质。推动重大测量基础设施、国家计量科技创新体系和基地建设,推进先进计量技术和方法在企业生产中的应用,以标杆示范提高工业产业整体测量能力和创新能力,按照“三全一前”(全产业链、全量传链、全寿命周期和产业前瞻性计量技术研究)建设思路和中心、平台、联盟整体发展路径,加强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积极构建全国统一、高效的测量架构和测量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建立满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国家先进测量体系,为我们国家实现科技非对称性赶超发达国家积极储备计量技术基础和优势。
二、以推动协调发展为目标,构建计量工作的大格局
进一步研究计量的科学内涵,不断完善计量事业发展体制机制,在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部门行业积极性和作用,推动计量全国“一盘棋”发展。在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将深入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与实施质量强国、制造强国、创新驱动发展及“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有机结合,建立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加强督查和考核,保障各项任务按时完成。加快推进《计量法》修订工作,搞好中国计量体系的顶层设计,创新计量监管模式,完善计量法律法规体系、计量监管体系和诚信计量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计量技术机构改革,积极探索推进计量校准市场和校准机构建设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规范计量校准市场,满足社会对量值溯源和校准服务需求。紧密结合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部署,探索建立跨区计量合作新模式,以计量资源共享利用为平台,以计量行政管理和技术服务为着力点,以服务区域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为目标,构建区域发展计量支撑体系。深化计量军民融合发展,努力构建统一领导、军民协调、协同高效、系统完备的计量军民融合发展体系,探索形成全要素、高效率的计量军民融合深度合作发展格局。
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篇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立足“三区一高地”战略定位,按照西中心“三年有模样、五年成规模、十年树标杆”的目标要求,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中主动作为,在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建设两型社会、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城乡一体化等方面发挥“四个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中奋勇争先,实现东西比翼、双核驱动,致力打造双引擎、两高地,努力将新区打造成为区域发展新增长极、转型发展新引擎、内陆开放新高地、创新创业新平台和宜居宜业新家园。
坚持创新驱动,致力培育转型升级新动能。湘江新区能否加快转型、行稳致远,关键在于增强科技创新这个第一推动力,培育、蓄积更多内生动能。我们将以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载体,充分发挥湘江新区科教资源密集、创新实力较强、新兴产业集聚的优势,加快创新要素的培育和聚集,形成更多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人强我新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产业是新区立区、兴区、强区的根本,要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引导工程机械、食品轻纺、有色金属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认真落实制造强省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制造+互联网+服务”工程,提升和优化5大工业园区和6大现代服务业平台功能,打造先进装备和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研发、旅游度假、医疗健康、高端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文化创意等新业态的培育,形成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坚持改革开放,着力释放经济发展新活力。湘江新区承担着打造长江经济带内陆开放新高地的使命,这既是一篇“新”文章,也是一篇“难”文章。我们将始终高扬改革开放大旗,以新视野、新思路、新举措,大力破除思维定势、工作惯性和路径依赖,矢志不渝破旧立新、攻坚克难。改革方面,扎实推进要素供给、市场主体、行政审批等“十大改革”,着力解除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特别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区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大力解除建设中的要素瓶颈和发展难题,以优良的政务服务释放市场活力。开放方面,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抢抓国家对外开放重心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重大机遇,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全面融入省内“一核三极四带多点”区域发展战略,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协作,积极推动企业、产能、技术、资本等更好地引进来与走出去,扩大开放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着力加强省外联接、省内联通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畅通航海、铁海、江海联运通道,打造通江达海、联接国内外的物流、贸易通道和综合性开放平台。
坚持两型引领,努力打造绿色发展新标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湘江新区依山傍水、人杰地灵,集山水洲城于一体,是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的核心区域,在两型社会建设方面作出了许多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我们将立足现有基础和优势,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提升,把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融入到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生产生活之中,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努力在能源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广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不断巩固扩大两型社会建设成果。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坚持科学规划、科学建设、科学管理,打造舒适、高雅的生活环境,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真正实现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留给城市居民。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认真落实省政府湘江保护与治理“一号重点工程”,铁腕治水护水,全力造绿复绿,提升品质品位,统筹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等重点工作,努力使天更蓝、水更绿、山更青。
坚持产城融合,大力开创城乡一体新局面。湘江新区既涵盖中心城区和工业园区,也包括城乡结合部和农村,有基础、有条件、有必要在推动产城融合、城乡一体方面迈出更大步伐,为全省发挥更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我们将认真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着眼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更加突出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融合,树立全局产业发展理念,按照“以城促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的思路和“差异化、特色化、集群化”的要求,以特色产业园区为载体,坚持“龙头”、“苗头”一起抓,“种子”、“大树”一起育,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坚持以规划、交通、产业、科技创新、生态环境治理、公共服务为重点,着力抓好一批交通、能源、信息、水利、公共服务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不断提高湘江新区的产业集聚度和综合承载能力。大力推进城乡规划和管理体制一体化,加快推动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构建就学、就医、就业、社保、文化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机制,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要素平等交换、产业互补发展、环境协同治理,走出一条符合实际、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新路子。
大潮起湘江,乘风济沧海。今天的湘江新区,风帆已启、风头正劲、风光无限!我们将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砥砺奋进,努力实现新的更好更快发展,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篇八
树立新发展理念,首先要解决为什么人、由谁享有这个根本问题。党的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我们党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只有坚持这一基本原理,才能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只有按历史规律办事,才能无往而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从群众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紧紧依靠人民,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投身到事业中来。
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篇九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就要始终牢记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回顾我国经济发展历程,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不断演进。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我国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从国内看,主要是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三大节点;从国际看,全球贸易进入低迷期,我国出口增速拐点已经到来。经济发展新常态呈现的新特点和新变化,既凸显了亟待化解的种种困难与矛盾,也孕育了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进的重大机遇。
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不仅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还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当务之急是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发展实践之中,更加有的放矢地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要把创新发展摆在第一位,把协调发展作为制胜要诀。通过创新发展,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把创新作为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通过统筹协调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补齐短板,在协调发展中释放潜力,增添后劲。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既要尊重自然,也要顺应时代。在对待自然问题上,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对外开放问题上,要面对经济全球化潮流谋发展,不断增强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自觉性和能力,切实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
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尤为重要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既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蛋糕”做大;又要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贵在行动。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南,加快形成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机制和环境,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地发展。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6篇《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
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篇十
当前,国家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加快调整经济结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在新常态下对税收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如何主动树立新理念,引领新常态,笔者任务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要在着力抓好组织收入上下功夫。青海省委生态立省战略为培育生态税源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支持,为推动税收结构调整带来了机遇。国家适度扩大总需求,并重点向中西部倾斜,有利于海西争取国家更多支持。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实施,国内外在海西地区的投资将不断扩大,将会极大地推动海西经济发展。但目前,世界经济延续疲软复苏状态,我国经济依然处于“三期叠加”的深度调整期,有效需求乏力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趋势没有良好转变。结合海西地区实际,一方面要强化税源管控。合理调整征管职能,按照以事定岗、以岗定责、权责统一的原则,建立统一、规范的岗责标准体系,进一步明确征、管、查三部门的职责分工。做好征管信息系统前、后台的业务整合与衔接。定期组织对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税源进行专项检查、调查、预测、分析和控管,将税源监控置于征管之中,在征管中寻找税源、监控税源。全面建成符合海西税源实际的风险管理机制,将管理重点放在税源流失风险较大的环节和领域,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充分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加强户籍管理。建立健全重点税源管理和跟踪监控制度。扎实推进纳税评估,积极探索建立纳税评估管理平台,运用指标分析、模型分析等方法,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分析评估。完善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之间的互动机制。深入开展税务稽查,不断扩大稽查工作成果。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可持续性税源。要认真落实各项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大力培育发展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民族医药、资源精深加工新兴产业,逐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发挥税收的杠杆作用,努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积极服务于农村、牧区发展,大力支持农业、畜牧业产业化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充分用好、用足、用活关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推动全州工业、矿业产业升级和调整。充分运用税收手段,支持科技创新,支持技术开发、转让,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支持科研、文化机关机构转制。把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胆解放思想,大胆吸收借鉴,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积极研究配套措施。
二是要在优化纳税服务上下功夫。大力简化税务审批。有序推进简政放权,结合省政府提出的“行政审批事项最少、审批效率最高、创新创业环境最优”的改革目标,将税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全州各地国税机关依法行政工作的重点,扎实推进。严格落实好国家税务总局全面取消税务非行政审批事项的要求,切实做到不得在行政审批清单外实施其他行政审批,对于调整为其他权力事项的,也不得面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实施审批,对于依法应当予以实施审批的事项,按规范实施审批。严格按照税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求,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主动适应税收工作新常态。深入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努力实现《纳税服务规范》与各类规范的无缝对接,实现服务一个标准、征管一个流程、执法一把尺子,让税务人服务更规范、纳税人办税更顺畅。健全纳税服务投诉机制,畅通纳税人投诉渠道,对不依法履行职责、办事效率低、服务态度差等投诉事项,实行限时受理、处置和反馈,有效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让纳税人办税更加放心、更受尊重。
三是要在推进税收现代化上下功夫。全面引进“互联网+税务”的思想理念。深入开展“互联网+税务”思想大讨论,结合海西国税工作实际,深入探索在税收工作的各个方面引入互联网。要引导干部职工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提升税收工作效能,有效发挥互联网在税务稽查、纳税评估、信息利用和共享、纳税服务和国地税合作等方面的作用。全面推进国地税合作。要结合海西国税工作实际,认真分析,周密安排,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地税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协调推进国地税合作。采取国税、地税互设窗口,共建办税服务厅,共驻政府政务服务中心等方式,实现“前台一家受理,后台分别处理,限时办结反馈”的服务模式。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办税流程、统一处罚基准、统一政策口径。合并涉税事项,压缩办税环节,减少申报材料,进一步落实委托代征机制,将有效解决纳税人多头跑、重复报送资料等问题,全面实现纳税人“进一家门,办两家事”的目的,切实减轻纳税人负担,提升税收工作效能。
四是要在深入推进依法治税上下功夫。要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契机,大力开展依法治税宣传教育,将依法治税作为税收宣传的重中之重,大幅度增加以税收法律知识为内容的学习和宣传,努力增强税务干部的依法治税意识,提高税务人员的执法水平和能力,做到公正执法,廉洁从税。要严厉打击各类税收违法行为,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税收公平,努力促进税收法治的实现。要把查处和打击税收违法行为贯穿于日常税收征管工作之中,在税收征管的各个环节对税收违法行为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查处。充分发挥税务稽查的作用,日常稽查、专案稽查和专项稽查多措并举,坚决打击偷逃抗骗税行为。每年分行业、分重点开展专项检查,加大重大案件的查处力度。加强与公安部门的协作,深入开展打击发票违法犯罪专项行动。要加强对税收政策、税收征管等情况的宣传报道,宣传纳税典型和优秀税务干部,公开曝光有意拖欠税款、偷逃骗抗税的单位和个人,切实净化税收环境。要依法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国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让纳税人及时享受到各项优惠,从而提高税收政策的公信力。在贯彻落实中央和地方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上要变“被动”为“主动”,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着力抓好新政策的落实,建立健全税收政策追踪管理机制,从文件去向,政策宣传,贯彻落实,执行效果等实行全方位的跟踪管理,确保税收宏观调控杠杆作用充分发挥,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宽松的税收政策环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篇十一
新发展理念要落地生根、变成普遍实践,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和行动。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成为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家里手。
深学笃用,通过示范引领让干部群众感受到新发展理念的真理力量。“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确立新发展理念,需要不断学、深入学、持久学,从灵魂深处确立对新发展理念的自觉和自信。各级领导干部要结合历史学,多维比较学,联系实际学,深入把握新发展理念对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指导意义。同时,还要开展知识性、专业性学习,注重构建与新发展理念相适应的知识体系。通过加强学习,把新发展理念贯穿领导活动全过程,落实到决策、执行、检查各项工作中,增强领导能力,提高管理水平,不断增强作决策、做工作、抓管控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用好辩证法,对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进行科学设计和施工。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辩证法的运用;新发展理念的实施,离不开辩证法的指导。要坚持系统的.观点,依照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进行系统设计,做到相互促进、齐头并进,不能单打独斗、顾此失彼,不能偏执一方、畸轻畸重。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善于厘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区分轻重缓急,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要遵循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善于把握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渐进性和飞跃性、前进性和曲折性,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既求真务实、稳扎稳打,又与时俱进、敢闯敢拼。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善于进行交换比较反复,善于把握工作的时度效。
创新手段,善于通过改革和法治推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涉及一系列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工作方式的变革,涉及一系列工作关系、社会关系、利益关系的调整,必须发挥改革的推动作用、法治的保障作用。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部署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是贯通的,对中央改革方案中的原则性要求,可以结合实际,进一步具体化;遇到改革方案的空白点,可以积极探索、大胆试验;遇到思想阻力和工作阻力,要努力排除,不能退让和妥协。要深入分析新发展理念对法治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深入分析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法治领域遇到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措施,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守住底线,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中及时化解矛盾风险。“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面对国际国内的矛盾风险挑战,不能掉以轻心,必须积极主动、未雨绸缪,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做好应对任何形式的矛盾风险挑战的准备,确保我国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提高风险监测防控能力,做到守土有责、主动负责、敢于担当,积极主动防范风险、发现风险、消除风险。
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来,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加快形成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做法要彻底摒弃,切实在增强创新能力、推动发展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开放水平、促进共享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篇十二
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来,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下面是整理的关于2019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党的xx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新的突破,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树立新发展理念,首先要解决为什么人、由谁享有这个根本问题。党的xx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我们党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只有坚持这一基本原理,才能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只有按历史规律办事,才能无往而不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从群众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紧紧依靠人民,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投身到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来。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但也不是说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就无所作为,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一步步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通过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精神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供各种有利条件,为各行业各方面的劳动者、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创造发挥作用的舞台和环境。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新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新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形势提出的治本之策。当前,世界经济在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趋势,原有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科技创新孕育新的突破。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日益迫切。面对这种新变化新情况,再坚持粗放发展模式、简单地追求增长速度,显然行不通,必须确立新发展理念来引领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新发展理念是针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提出来的战略指引。创新,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只有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才能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协调,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只有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才能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绿色,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只有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开放,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只有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才能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共享,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新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国发展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总是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适时提出相应的发展理念和战略,引领和指导发展实践。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到坚持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每一次发展理念、发展思路的创新和完善,都推动实现了发展的新跨越。党的xx大以来,党中央着眼新的发展实践,深入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在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布局、发展保障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发展理念,体现了对新的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深刻洞悉,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发展方向的科学把握,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新发展理念,指明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要深入理解、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对我国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来讲,如果动力问题解决不好,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两个翻番”是难以做到的。坚持创新发展,是分析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特别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得出的结论,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就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新形势下,协调发展具有一些新特点。比如,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协调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又要考虑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两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实现高水平发展;协调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协调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更注重发展机会公平、更注重资源配置均衡;协调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协调发展就是找出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就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就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实践告诉我们,要发展壮大,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要看到现在搞开放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同以往有很大不同,总体上有利因素更多,但也面临更深层次的风险挑战: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积极变化,但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形成依然任重道远;世界经济逐渐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但还没有找到全面复苏的新引擎;我国在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中的分量迅速上升,但经济大而不强问题依然突出,我国经济实力转化为国际制度性权力依然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我国对外开放进入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加均衡的阶段,但支撑高水平开放和大规模走出去的体制和力量仍显薄弱。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就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理念,其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全民共享,即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二是全面共享,即共享发展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三是共建共享,即只有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四是渐进共享,即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就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一定要深化认识,从整体上、从内在联系中把握新发展理念,增强贯彻落实的全面性系统性,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新发展理念要落地生根、变成普遍实践,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和行动。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成为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家里手。
深学笃用,通过示范引领让干部群众感受到新发展理念的真理力量。“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确立新发展理念,需要不断学、深入学、持久学,从灵魂深处确立对新发展理念的自觉和自信。各级领导干部要结合历史学,多维比较学,联系实际学,深入把握新发展理念对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指导意义。同时,还要开展知识性、专业性学习,注重构建与新发展理念相适应的知识体系。通过加强学习,把新发展理念贯穿领导活动全过程,落实到决策、执行、检查各项工作中,增强领导能力,提高管理水平,不断增强作决策、做工作、抓管控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用好辩证法,对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进行科学设计和施工。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辩证法的运用;新发展理念的实施,离不开辩证法的指导。要坚持系统的观点,依照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进行系统设计,做到相互促进、齐头并进,不能单打独斗、顾此失彼,不能偏执一方、畸轻畸重。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善于厘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区分轻重缓急,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要遵循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善于把握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渐进性和飞跃性、前进性和曲折性,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既求真务实、稳扎稳打,又与时俱进、敢闯敢拼。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善于进行交换比较反复,善于把握工作的时度效。
创新手段,善于通过改革和法治推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涉及一系列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工作方式的变革,涉及一系列工作关系、社会关系、利益关系的调整,必须发挥改革的推动作用、法治的保障作用。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部署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是贯通的,对中央改革方案中的原则性要求,可以结合实际,进一步具体化;遇到改革方案的空白点,可以积极探索、大胆试验;遇到思想阻力和工作阻力,要努力排除,不能退让和妥协。要深入分析新发展理念对法治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深入分析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法治领域遇到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措施,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守住底线,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中及时化解矛盾风险。“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面对国际国内的矛盾风险挑战,不能掉以轻心,必须积极主动、未雨绸缪,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做好应对任何形式的矛盾风险挑战的准备,确保我国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提高风险监测防控能力,做到守土有责、主动负责、敢于担当,积极主动防范风险、发现风险、消除风险。
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来,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加快形成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做法要彻底摒弃,切实在增强创新能力、推动发展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开放水平、促进共享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篇十三
按照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做好“十三五”期间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的经济工作至关重要。
科学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我国经济呈现新常态的主要标志是“四个转向”:一是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二是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三是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四是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四个转向”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新常态是一种客观状态,同过去相比并没有好坏之分;新常态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不要泛化和滥用新常态概念;新常态不是一个避风港,不要把不好做的或难做好的工作都归结于新常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就能推动我国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
在大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保持中高速增长。“十三五”时期,我国要大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时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以上。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以更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生产更好更多的产品;同时依靠管理和制度创新,提高社会生产适应人们需要的程度。在市场经济中,人民需要集中表现为市场需求,发展生产不仅要全面及时掌握市场需求信息,而且要深入调查了解人民需要变化,由此来确定发展目标。企业作为微观经济主体要按照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党和政府则应从更广阔和长远的视角来把握人民需要,加强宏观调控,以提高社会生产同人民需要相适应的程度。
正确处理宏观指引与微观促动的关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既有宏观指引,也有微观促动。宏观指引包括指出发展方向,确立发展目标,制定发展战略,提出发展任务和重大措施等;微观促动主要是通过经济政策来调动各种微观经济组织特别是企业的积极性,通过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带头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在宏观指引中,要协调好产业、区域、城乡等重大比例关系,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作用;在微观促动中,要按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规律办事,全面发挥各种市场主体的作用。
力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如何实现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双赢?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如何兼得,并实现二者良性互动?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尽快补齐技术、管理和制度方面的短板,实现新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目标取向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在适当的技术条件和制度安排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实现良性互动,因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着力构建开放新格局。在开放条件下,国内人民需要分为对国内产品和国外产品的需要,通过国内外两个市场供给来满足;国内生产则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产品通过内销和外销用于满足国内外两个市场的需要。这是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结果。内需和外需、内销和外销关系千头万绪,错综复杂。要利用“一带一路”建设契机,提高开放水平,改变国内一些地方轮番引进加工而缺乏自主创新的状态,转变以出口创汇为目标的外贸发展方式,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大力实施互利共赢战略,倡导构建多层次命运共同体。
加快共享发展的制度建设。设计和构建共享发展制度需要明确共享主体、对象和方式。我国共享主体是人民,包括全社会成员,要保证每个人都能通过适当方式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共享对象包括各种自然资源、物质文化产品、宜居环境、和谐氛围等。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通过每个人以多种方式分享各种资源、产品和服务来实现的。现阶段不同社会成员分享发展成果的方式存在差异,分享水平不可能完全相等,但是这种差异应当保持适度。现在虽然收入差距比较大,但全国人民总体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富裕阶层和中等收入群体人数不断增加,同过去相比离共同富裕目标不是远了,而是近了。当然,实现共同富裕依然任重道远,今后要进一步拓宽致富渠道,规范致富方式,加强和改进收入调节,让先富更好地带动共富。
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篇十四
3月14日,河一小“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教育质量提升”为主题组织开展了全体教师专题会,为新学期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通过学习,老师们清醒地认识到,“要在教育工作中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就要以创新发展激发教育活力,以协调发展优化教育结构,以绿色发展引领教育风尚,以开放发展拓展教育资源,以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当前最根本、最集中、最迫切的,是要切实增强质量意识,提高教育质量。抓住了质量这一主题,就抓住了新理念的要义和精髓。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强调的质量,是全面建成小康生活新目标下的质量,是全球教育竞争新态势下的质量,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新要求的质量。现在我们要把时间、精力和资源更多地用在内涵建设上,实实在在地把质量作为新时期我们我国教育工作的主题,实现我国教育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袁贵仁部长语)
新年度,我校将以“双线思维”驱动各项工作,即:教育质量是生命线,要牢固不破;规范办学行为和安全管理为高压线,要时刻以高压态势予以警戒。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渗透核心素养,基于课标,落实教学;基于评价,改进教学。我们要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以教学模式细化为主题,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全面、系统地进行高效课堂建设,让“课堂的魅力就是教师的魅力”成为每一名教师的追求,让“自主、合作、探究”成为课堂的常态,向40分钟要质量,向“主动教育”要效益。
这次专题会议,将为河一小教师在新学期开拓新思路、鼓起新干劲、再创新业绩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助力。
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篇十五
五大发展理念在具体层面,每一个发展理念构成一个具体的理论子体系,下面是整理关于学习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建议的精髓和主线,也是本次全会的亮点和重大贡献。
指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有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正是按照要求,建议突出理念先行、理念引领,以新的发展理念为核心,在谋篇布局上突破了既往和常规。
坚持创新发展
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成为全球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但是我们还不是经济强国、创新大国,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指出,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没有创新发展,我们就难以摆脱过多依靠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难以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今年3月6日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就明确指出,老常态的路子、简单粗放的发展路子难以为继了。他借用一句流行词说:“也不能那么任性了,否则靠什么可持续发展?”关键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和要求,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拿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新道路、新模式,不断寻求新增长点和驱动力,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为国家的兴旺发达提供不竭动力。
科技创新是强国之基。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我们必须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更多放在创新上,发挥创新对拉动发展的乘数效应,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为创新拓宽道路。如果说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我们要把人才作为创新的根基,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培育发展新动力;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坚持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自2019年开始,我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认为,“过去是美国打喷嚏全球经济就感冒,现在还应该加上中国一打喷嚏,全球经济也感冒”。但块头大不等于强,体重大不等于壮,经济增长也不完全等于经济发展。当前我国发展质量、效益和后劲亟待提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和社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等矛盾仍很突出,这些既会使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也成为我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短板。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对建议所作的说明中特别强调,必须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他还以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为例指出,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谋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更加注重协调发展,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实现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经济增长,建成不分地域、不分群体、不分层级、不分民族的全面小康。
坚持协调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兼顾各方,均衡全局。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改革创新;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特别要着眼于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在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步伐,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推动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步提升。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协调的理念贯穿于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使之相互适应,相互促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
坚持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和自然和谐问题。绿色化作为一种生产方式,要求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要求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作为一种价值取向,体现了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被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它集中体现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思想,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制胜之道。
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人类的共识、全球的使命,也是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持续大力推进的一项重要事业。特别是党的xx大以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制度措施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强度、力度有目共睹。2019年初,被称“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实施。对于“美丽中国”“绿色化”的一系列探索,联合国副秘书长阿奇姆·施泰纳如此评价:“中国在生态文明这个领域中,不仅是给自己,而且也给世界一个机会,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朝着绿色经济的转型。”
但是,由于历史欠账太多,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仍十分严峻,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生态环境恶化及对人民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我们的心头之患,成为突出的民生问题,搞不好还可能演变成社会政治问题。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环境就是民生,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作为基本方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我们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共享,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格局,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坚持开放发展
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当前,我国同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空前紧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在面临重大调整。与形势要求相比,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还不够高,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国际国内两类规则的能力还不够强,应对国际经贸摩擦、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的能力还比较弱,运用国际经贸规则的本领也不够强,需要加快弥补。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潮流,封闭没有出路,开放才能发展。党的xx大后,多次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芝麻开门,这门已经开了你就关不上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乃大势所趋,中国顺应了这样一个时代潮流,坚定不移对外开放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他还说,现在“不是要不要开放的问题,而是怎么使我们的开放水平更高的问题”。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定不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定不移引进外资和外来技术,坚定不移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我国经济正在实行从引进来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重大转变,已经出现了市场、资源能源、投资“三头”对外深度融合的新局面。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积极参与地区、国际合作和竞争,坚持内外需并重、进出口并重、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重,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
在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与世界其他各国同舟共济、和衷共济,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增进人类共同利益。中国将继续从世界汲取发展动力,也让中国发展更好地惠及世界,寓中国发展于世界发展繁荣之中。
在制定国际经贸规则、推进全球经济治理的进程中,我们不能当旁观者、跟随者,而是要做参与者、引领者。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加快推进建设“一带一路”、设立亚投行等重大战略部署;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使之更加公平公正;要引导全球经济议程,维护自由、开放、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通过自由贸易区建设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出更多中国声音、注入更多中国元素,维护和拓展我国发展利益;要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努力寻求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通过务实合作促进合作共赢,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坚持共享发展
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越做越大,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高,但是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制度设计,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人民群众在这方面的意见也比较突出。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这既需要把“蛋糕”越做越大,也需要把“蛋糕”越分越公平。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我们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全面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只有充分调动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国家发展才能具有最深厚的伟力。
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要全面把握发展和民生相互牵动、互为条件的关系,通过持续发展强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通过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更多有效需求。要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推出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要特别关注和关心困难群众,坚持精准扶贫,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扶危济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要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用一套政策组合拳,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占据核心位置,创新发展贯穿整个新发展理念。如何科学认识和把握创新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了有力武器。
创新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创造性运用。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和重要概念,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思想。创新发展理念揭示了发展的辩证运动过程,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的科学理念。创新发展理念运用时代语言,生动、客观、深刻地揭示了事物运动的本质、规律和特征。事物总是处于矛盾运动中,其基本方向是从量变转化为质变。创新发展遵循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强调从量变到质变、从渐进到突变,又从新的量变到新的质变、新的渐进到新的突变,以至无穷。这种创新发展、辩证否定,正是一切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创新发展理念坚持唯物辩证的发展观,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肯定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新实践中的创造性运用。
创新发展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发展是有规律的;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思想和行动,不会得到应有的、合乎规律的效果。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创新发展的思想基础,是对事物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把握。人们只能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和正确运用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更不能否定规律。自然界的发展有自然规律,人类只有科学认识并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的发展有经济规律,只有遵循经济规律,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否则就会阻碍和破坏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发展也是如此。创新发展的根本目的是适应自然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破除不符合规律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符合客观规律。
创新发展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保障。创新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但它并不否认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二者是对立统一的。不管是认识规律还是正确运用规律,都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认识规律、尊重规律,目的是为了适应规律、正确运用规律,更好地改造世界;也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人们才能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创造性地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强调人的认识是自觉能动的过程。人的这种特有的能动的因素和能力,起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作用。创新发展理念凸显了人的认识和实践对推动事物发展、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实现创新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充分调动和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在创新实践中实现创新发展。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认识离不开实践,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更离不开实践。毛同志指出,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仅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认识到革命实践的这一个飞跃。实践尤其是人们的创造性实践,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唯一途径。创新发展的成果,需要在创造性实践中取得,甚至需要多次反复的实践。创新发展的成果和成效如何,还要在实践中检验,并在实践中再发展、再突破。实践和创新发展是一体的运动:实践是发展的动力,创造性实践是突破式发展的推动力量。我们的事业是人民的事业,亿万人民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最根本的力量源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根本的是要依靠人民群众在创造性实践中所激发、调动起来的无穷智慧和力量。
理念是理论的“纲”,决定理论的观念体系和结构框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形成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新理论、新体系、新话语开辟了道路。
构建经济发展新理论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结构深度调整的关键期,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考验。现有的经济发展理论特别是作为西方经济学重要分支的发展经济学理论,面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表现出历史局限性和理论局限性,无法解释中国的发展问题,更不可能破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难题。这就需要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经济发展新理论。
构建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的新理论。作为发展经济学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刘易斯二元经济论一直被推崇为指导发展中国家从落后状态进入工业化、现代化状态的经典理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在一些方面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了这一发展模式,如保持工资的较低水平以增加企业利润,扩大企业投资以加速工业化等。但是,这些主要研究发展中国家从低收入阶段向中等收入阶段迈进的发展经济学理论,面对我国从中等偏上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跨越时遇到的经济转型等难题时,就失去或部分失去了解释力和应用价值。这也是一些中等收入国家未能及时实现经济转型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原因之一。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将指导我国在以下五个方面构建经济转型的新理论:一是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引领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二是从不协调发展转向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三是从不可持续发展转向可持续发展,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四是从注重“引进来”的单向开放转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全方位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五是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
构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理论。发展经济学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为发展中国家设计工业化道路,即传统工业化道路。虽然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也强调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全要素生产率等对推动增长的重要性,以及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而突出知识和信息技术对增长的重要价值,但它主要关注的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问题,主要解决的是知识经济时代发达国家所面临的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新二元经济结构问题,而忽略了知识经济在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的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知识经济扑面而来,使发展中国家面临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三元经济结构下的发展问题。因此,发展中国家如何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同时推进信息化和知识化,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和农业,就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理论必须解决的新课题。新发展理念特别是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理念的提出,将为发展中国家解决三元经济结构问题提供方向和思路。一是协调工业化与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是协调工业化、信息化与城镇化,走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和智慧城市建设协调互动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三是协调工业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走用工业化和信息化改造传统农业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四是协调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通过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巨大市场,为信息化快速发展开辟广阔道路。
构建发展中国家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新理论。发展经济学虽然注重技术创新对发展的重要作用,但其重点是强调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通过学习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进技术创新。后发优势理论对处于低收入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推进技术创新是可行的、有效的,因为这类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通过学习和引进技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以较低的成本加快技术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按照这一路径,有效促进了技术进步,推动了经济快速增长。但当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些领域的技术水平已经接近发达国家、需要在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上寻求突破的情况下,学习和引进技术对技术创新的贡献就越来越小,因为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是学不来、引不进的。同时,知识经济快速发展,技术进步速度加快,也使发挥后发优势的空间越来越小。创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将指导我国从以下几个方向丰富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新理论:一是在一些科技领域占领全球科技制高点,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或前列;不仅要推进应用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整合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进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寻求科学或工程领域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二是既要立足于自己的力量推进技术创新,也要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整合全球资源推进技术创新。三是通过深化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为创新发展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四是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创新发展提供必要的文化环境。
打造经济发展理论新体系
新发展理念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整体,将在以下两个层面引领打造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新体系。
在整体层面,基于新发展理念这一有机体系,把既有的一些经济发展理论和观点系统化为理论学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发展理论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我们党在丰富的中国实践经验基础上总结提炼出许多经济发展的新理论新观点,如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及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等等。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背景,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和条件,以发展为主线,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的发展为主要构架,可将以上经济发展的新理论新观点系统化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新体系,主要是: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在具体层面,每一个发展理念构成一个具体的理论子体系。例如,创新发展理念超越了以往把创新主要理解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局限,提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四大基本要素,形成四位一体创新体系。这个四位一体创新体系的理论含义是:科技创新需要以重大理论创新为引领,通过制度创新破除一切阻碍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制度创新是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解放思想、实现理论创新的结果,是文化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文化创新促进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后三者反过来又有力地促进前者,如互联网技术催生了网络文化的繁荣,理论创新丰富了文化创新,制度创新则形成我国独特的改革文化;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的丰富实践和经验,为理论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条件,理论创新成果需要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中接受检验和得到完善。
获取经济发展理论话语权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创新及其理论体系的构建,将为我国在世界上获取经济发展理论话语权提供必要的基础和条件。
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兼容并蓄,彰显理论的科学性。这是由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继承性和包容性决定的。继承性体现在:把创新置于新发展理念的首位,是与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理论一脉相承的;协调发展则源自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平衡理论,毛同志的论十大关系,以及“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理论等;共享发展理念则是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揭示的深刻思想、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以及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等重要思想的科学继承;等等。包容性体现在:创新发展理念借鉴和吸收了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有益成果,将其提出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组织创新等纳入创新发展的子系统。此外,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和制度经济学提出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等科学成分也被吸收到了创新发展理念中;等等。
形成独特的概念、范畴、逻辑、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彰显中国贡献。这是由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创新性决定的。这一理论基于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检验、修正、完善已有的发展理论。例如,对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作出新的修正和发展,提炼出独特的概念、范畴以及理论体系,赋予其新的内容,是我国对经济发展理论的独特的贡献,也赋予发展经济学新的活力和生命力。这就决定了中国理应在世界上获得经济发展理论的话语权,使我国拥有与经济发展硬实力相称的理论软实力,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计量关系国计民生,与人类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在科技迅速发展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计量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和使命,成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之一。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给计量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新挑战,我们必须改革创新,协同发展,努力构建“大计量”工作格局,持续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十三五”时期的计量工作,将以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四中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全面聚焦“四个全面”、“四大板块”、“三个支撑带”发展战略、制造强国战略、质量强国战略等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创造性地推动《计量发展规划(2019-2020年)》的全面落实,积极构建以计量为核心的国家先进测量体系,充分发挥计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支撑和引领作用。
一、以服务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提高计量服务水平
围绕国家战略前沿领域创新需求,积极开展计量基础研究、前沿性研究和技术研发持续推进,研究建立新一代高准确度、高稳定性量子计量基准,积极开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急需的国家计量基标准及相关测量技术研究,特别是以量子物理和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精密计量技术、嵌入式测量和在线测量技术研究及应用,努力在新型传感器、智能测量仪表、工业控制系统等智能核心技术方面有所突破,不断提升工业产业基础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提供技术基础;坚持问题导向,紧贴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等重点领域需求,突破一批关键测量技术,研制一批新型标准物质。推动重大测量基础设施、国家计量科技创新体系和基地建设,推进先进计量技术和方法在企业生产中的应用,以标杆示范提高工业产业整体测量能力和创新能力,按照“三全一前”(全产业链、全量传链、全寿命周期和产业前瞻性计量技术研究)建设思路和中心、平台、联盟整体发展路径,加强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积极构建全国统一、高效的测量架构和测量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建立满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国家先进测量体系,为我们国家实现科技非对称性赶超发达国家积极储备计量技术基础和优势。
二、以推动协调发展为目标,构建计量工作的大格局
进一步研究计量的科学内涵,不断完善计量事业发展体制机制,在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部门行业积极性和作用,推动计量全国“一盘棋”发展。在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将深入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与实施质量强国、制造强国、创新驱动发展及“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有机结合,建立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加强督查和考核,保障各项任务按时完成。加快推进《计量法》修订工作,搞好中国计量体系的顶层设计,创新计量监管模式,完善计量法律法规体系、计量监管体系和诚信计量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计量技术机构改革,积极探索推进计量校准市场和校准机构建设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规范计量校准市场,满足社会对量值溯源和校准服务需求。紧密结合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部署,探索建立跨区计量合作新模式,以计量资源共享利用为平台,以计量行政管理和技术服务为着力点,以服务区域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为目标,构建区域发展计量支撑体系。深化计量军民融合发展,努力构建统一领导、军民协调、协同高效、系统完备的计量军民融合发展体系,探索形成全要素、高效率的计量军民融合深度合作发展格局。
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篇十六
下面是整理的关于新发展理念是针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提出来的战略指引,欢迎阅读!
按照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做好“十三五”期间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的经济工作至关重要。
科学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我国经济呈现新常态的主要标志是“四个转向”:一是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二是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三是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四是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四个转向”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新常态是一种客观状态,同过去相比并没有好坏之分;新常态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不要泛化和滥用新常态概念;新常态不是一个避风港,不要把不好做的或难做好的工作都归结于新常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就能推动我国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
在大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保持中高速增长。“十三五”时期,我国要大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时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以上。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以更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生产更好更多的产品;同时依靠管理和制度创新,提高社会生产适应人们需要的程度。在市场经济中,人民需要集中表现为市场需求,发展生产不仅要全面及时掌握市场需求信息,而且要深入调查了解人民需要变化,由此来确定发展目标。企业作为微观经济主体要按照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党和政府则应从更广阔和长远的视角来把握人民需要,加强宏观调控,以提高社会生产同人民需要相适应的程度。
正确处理宏观指引与微观促动的关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既有宏观指引,也有微观促动。宏观指引包括指出发展方向,确立发展目标,制定发展战略,提出发展任务和重大措施等;微观促动主要是通过经济政策来调动各种微观经济组织特别是企业的积极性,通过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带头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在宏观指引中,要协调好产业、区域、城乡等重大比例关系,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作用;在微观促动中,要按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规律办事,全面发挥各种市场主体的作用。
力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如何实现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双赢?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如何兼得,并实现二者良性互动?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尽快补齐技术、管理和制度方面的短板,实现新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目标取向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在适当的技术条件和制度安排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实现良性互动,因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着力构建开放新格局。在开放条件下,国内人民需要分为对国内产品和国外产品的需要,通过国内外两个市场供给来满足;国内生产则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产品通过内销和外销用于满足国内外两个市场的需要。这是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结果。内需和外需、内销和外销关系千头万绪,错综复杂。要利用“一带一路”建设契机,提高开放水平,改变国内一些地方轮番引进加工而缺乏自主创新的状态,转变以出口创汇为目标的外贸发展方式,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大力实施互利共赢战略,倡导构建多层次命运共同体。
加快共享发展的制度建设。设计和构建共享发展制度需要明确共享主体、对象和方式。我国共享主体是人民,包括全社会成员,要保证每个人都能通过适当方式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共享对象包括各种自然资源、物质文化产品、宜居环境、和谐氛围等。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通过每个人以多种方式分享各种资源、产品和服务来实现的。现阶段不同社会成员分享发展成果的方式存在差异,分享水平不可能完全相等,但是这种差异应当保持适度。现在虽然收入差距比较大,但全国人民总体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富裕阶层和中等收入群体人数不断增加,同过去相比离共同富裕目标不是远了,而是近了。当然,实现共同富裕依然任重道远,今后要进一步拓宽致富渠道,规范致富方式,加强和改进收入调节,让先富更好地带动共富。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党的xx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新的突破,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树立新发展理念,首先要解决为什么人、由谁享有这个根本问题。党的xx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我们党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只有坚持这一基本原理,才能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只有按历史规律办事,才能无往而不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从群众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紧紧依靠人民,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投身到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来。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但也不是说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就无所作为,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一步步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通过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精神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供各种有利条件,为各行业各方面的劳动者、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创造发挥作用的舞台和环境。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2.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新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新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形势提出的治本之策。当前,世界经济在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趋势,原有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科技创新孕育新的突破。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日益迫切。面对这种新变化新情况,再坚持粗放发展模式、简单地追求增长速度,显然行不通,必须确立新发展理念来引领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新发展理念是针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提出来的战略指引。创新,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只有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才能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协调,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只有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才能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绿色,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只有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开放,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只有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才能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共享,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新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国发展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总是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适时提出相应的发展理念和战略,引领和指导发展实践。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到坚持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每一次发展理念、发展思路的创新和完善,都推动实现了发展的新跨越。党的xx大以来,党中央着眼新的发展实践,深入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在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布局、发展保障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发展理念,体现了对新的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深刻洞悉,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发展方向的科学把握,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
3.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新发展理念,指明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要深入理解、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对我国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来讲,如果动力问题解决不好,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两个翻番”是难以做到的。坚持创新发展,是分析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特别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得出的结论,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就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新形势下,协调发展具有一些新特点。比如,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协调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又要考虑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两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实现高水平发展;协调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协调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更注重发展机会公平、更注重资源配置均衡;协调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协调发展就是找出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就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就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实践告诉我们,要发展壮大,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要看到现在搞开放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同以往有很大不同,总体上有利因素更多,但也面临更深层次的风险挑战: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积极变化,但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形成依然任重道远;世界经济逐渐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但还没有找到全面复苏的新引擎;我国在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中的分量迅速上升,但经济大而不强问题依然突出,我国经济实力转化为国际制度性权力依然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我国对外开放进入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加均衡的阶段,但支撑高水平开放和大规模走出去的体制和力量仍显薄弱。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就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理念,其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全民共享,即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二是全面共享,即共享发展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三是共建共享,即只有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四是渐进共享,即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就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一定要深化认识,从整体上、从内在联系中把握新发展理念,增强贯彻落实的全面性系统性,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新发展理念要落地生根、变成普遍实践,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和行动。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成为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家里手。
深学笃用,通过示范引领让干部群众感受到新发展理念的真理力量。“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确立新发展理念,需要不断学、深入学、持久学,从灵魂深处确立对新发展理念的自觉和自信。各级领导干部要结合历史学,多维比较学,联系实际学,深入把握新发展理念对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指导意义。同时,还要开展知识性、专业性学习,注重构建与新发展理念相适应的知识体系。通过加强学习,把新发展理念贯穿领导活动全过程,落实到决策、执行、检查各项工作中,增强领导能力,提高管理水平,不断增强作决策、做工作、抓管控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用好辩证法,对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进行科学设计和施工。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辩证法的运用;新发展理念的实施,离不开辩证法的指导。要坚持系统的观点,依照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进行系统设计,做到相互促进、齐头并进,不能单打独斗、顾此失彼,不能偏执一方、畸轻畸重。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善于厘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区分轻重缓急,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要遵循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善于把握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渐进性和飞跃性、前进性和曲折性,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既求真务实、稳扎稳打,又与时俱进、敢闯敢拼。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善于进行交换比较反复,善于把握工作的时度效。
创新手段,善于通过改革和法治推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涉及一系列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工作方式的变革,涉及一系列工作关系、社会关系、利益关系的调整,必须发挥改革的推动作用、法治的保障作用。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部署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是贯通的,对中央改革方案中的原则性要求,可以结合实际,进一步具体化;遇到改革方案的空白点,可以积极探索、大胆试验;遇到思想阻力和工作阻力,要努力排除,不能退让和妥协。要深入分析新发展理念对法治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深入分析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法治领域遇到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措施,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守住底线,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中及时化解矛盾风险。“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面对国际国内的矛盾风险挑战,不能掉以轻心,必须积极主动、未雨绸缪,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做好应对任何形式的矛盾风险挑战的准备,确保我国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提高风险监测防控能力,做到守土有责、主动负责、敢于担当,积极主动防范风险、发现风险、消除风险。
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来,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加快形成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做法要彻底摒弃,切实在增强创新能力、推动发展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开放水平、促进共享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篇十七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发展理念开始在各行各业中引领着改革创新的潮流。作为一个普通职工,我也深切感受到了新发展理念给我们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变化和提升。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分享一下我对新发展理念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新发展理念让我深刻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在以前,很多企业宁愿守成、守旧,不愿意去思考和尝试新的方式和方法。然而,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改变了这种现象。创新成为了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也成为了个人职业发展的关键。在我的工作中,我时刻保持着对新思维、新技术和新模式的敏感,不断学习和应用新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这样,我才能够与时俱进,不被淘汰。
其次,新发展理念让我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过去我们往往忽视了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保护问题,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追求。然而,如今社会已经对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发展理念强调绿色发展、低碳生活、循环利用和生态保护,这提醒了我要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因此,在生活中,我主动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产品、鼓励身边的人使用共享单车等。我相信,只有保护好我们的环境,才能够让未来变得更美好。
第三,新发展理念让我明白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重要性。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面临着结构调整和改革的挑战。而在这个过程中,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尤为重要。新发展理念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提倡人才优先发展。在我所在的企业,我们注重培养员工的技能和创新能力,提供多样化的职业发展路径,让我们拥有更多的机会和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为了推动企业发展,我们也积极招纳和培养各类人才。通过这些措施,企业的发展壮大,员工们也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第四,新发展理念让我看到了合作共赢的希望。以前,我们往往以竞争为主,很多企业为了自身利益而争斗不休。然而,新发展理念强调合作共赢的理念。在我所在的行业,合作方越来越多,合作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我们共同开展研发、品牌发布、市场拓展等合作活动,通过互补优势,实现合作共赢,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这样,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也实现了更好的资源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最后,新发展理念让我认识到了要服务于人民的初心。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数字的增长,更要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幸福感。新发展理念强调民生优先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要求我们更加注重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切实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在我所在的企业,我们努力提高产品的品质和服务的水平,通过在细节处用心,让消费者感受到我们的用心与关怀。同时,我们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回报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之,新发展理念在各个领域中的实施,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莫大的影响。创新、可持续发展、人才优先、合作共赢、服务与人民,这是新发展理念的核心要素,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我相信,只要我们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会更加美好,中国的明天会更加光明。
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篇十八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发展方式和思维方式的需求也在不断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引领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作为一名普通员工,我有幸亲身感受到了“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并从中得到了许多心得体会。
第一段: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是我国在新时代条件下的一种发展思路和行动指南,强调以创新为引领、以协调为核心、以绿色为基础、以开放为导向、以共享为目标的发展。在我所在的公司,我们密切关注这一理念,将其贯彻到日常工作中。我们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我们注重内外部资源的协调,推动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实现资源共享与互利共赢。此外,环保意识也深入人心,我们鼓励绿色生产,注重节能减排,以保护环境为基本出发点。
第二段:践行创新创业的精神,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
创新是“新发展理念”的核心,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企业为了不被时代所淘汰,必须不断创新、不断超越。作为员工,我们需要始终保持创新思维,并将创新注入到日常工作中。在公司内部,我们鼓励员工提出新的思路和见解,同时营造一个充分发挥员工创造力的氛围。我们还注重培养员工的创新能力,定期组织创新培训和研讨会,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三段:强调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绿色是“新发展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过去,许多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对环境的影响。但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在我们公司,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我们加强了废弃物处理和能源利用方面的管理,推动了绿色生产方式的实施。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形象和竞争力。
第四段:开放的市场为企业提供了更多机遇和挑战
开放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指导原则之一,对于企业来说,开放的市场意味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在我们公司,我们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合作项目,扩大了市场份额。同时,我们也面临来自国内外竞争对手的压力。在这个开放的市场上,企业必须保持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不断调整和改进自身的业务模式和经营策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
第五段:让共享理念渗透到企业文化中
共享是“新发展理念”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繁荣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今天的世界,资源共享和合作共赢成为了主流。只有在共享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各方优势,形成合力。我们公司注重团队合作和企业文化的建设,让共享理念渗透到企业的每个角落。我们鼓励员工分享知识和经验,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学习与成长的环境。与此同时,我们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回报社会,实现共同发展。
总结:
作为一名员工,我亲身感受到“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通过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我们公司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创新,注重资源协调,推动绿色生产,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并将共享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中。正是这些实践和努力,使我们走在了时代的前沿,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未来,我会继续坚持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心得篇十九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核心要素。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绿色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开放是拓展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共享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新时代,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必须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引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加强基础研究,加强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加强人才培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创新创业环境建设,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
协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坚持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的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要加强规划引领,加强政策协同,加强资源配置,加强环境保护,加强社会治理,加快构建系统完整、功能完备、协同高效的协调发展新格局。
绿色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能源结构、交通出行、城乡建设等方面的绿色转型。要加强生态保护,加强环境治理,加强资源节约,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新格局。
开放是拓展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要坚持开放发展,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强国际合作,加强对外开放,加强自主创新,加快构建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国内市场为基础、双向互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共享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要坚持共享发展,推进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加强社会保障,加强民生改善,加强社会治理,加快构建全面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