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革命读书心得范文(17篇)
美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独特标志,也是人们交流的重要方式。沉着冷静的态度有助于在压力下保持良好的表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经典案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革命读书心得篇一
周末的午后,随手拾起桌上的一本书,《静悄悄的革命》,逐页读起,不禁被文中的平易、深刻、务实所深深吸引,一口气读完了整本书。
佐藤学先生将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称之为“静悄悄的革命”。目前,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国内大部分的学校进行着,置身教学一线的我们该如何更好地投入这场革命,该如何实现自身和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读完《静悄悄的革命》,关于教学,佐藤学教授的三个观点让我感触颇深:
交响乐团式的教学。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新课改以来,主要关注点集中在了“学生”这一要素上。而教师则要做好“服装裁剪师”,并指挥好课堂上的“交响乐团”,充分重视学生的差异、需要、愿望和态度。
在佐藤学教授的笔下,教师在课堂上主要发挥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像按照每个人的身体尺寸量体裁衣那样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设计、展开课程,与每个学生开展交流互动;二是让各种学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相互作用,开展交响乐团式的教学。
因此,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在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以“服装裁剪师”和“交响乐团指挥”的身份参与到这两类活动中去,去触发、组织、发展学生的学习,同时也获得自身的更广泛深远的成长。
用心倾听。在佐藤学教授看来,学生自理、自律的学习必须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在与教材、教室中的学生以及学习环境的关系中加以认识。学习只有在与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的相互学习中,才能够得以生成、发展。他主张教师和学生相互尊重每个人内心的声音。
佐藤学教授认为,在课堂上,无论什么样的学生的发言或行动,都有他自身的“逻辑世界”,教师需要慢下脚步,俯下身,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逻辑世界”。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在日常的以“学”为主的教学中,要将精力集中在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意见或发现,开展多样化的与学生的互动,以让学习活动更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学习的最大苦恼,是看不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因此,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我们需要侧耳倾听学生的需要,适时放手让学生以发现者的心态去探索、去求新、去寻觅独创性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收获方法,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交往中学习。佐藤学教授认为,在学校里的学习不是学生个人孤立的活动,是在教师的介入下,学生自立地、合作地进行的活动。
工作之初,我曾经认为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消极的,而且,在自己的潜意识里,有一种与学习活动或内容无关的、想轻松方便地控制教室、维持秩序的欲望。因此,课堂上对“学”的干预和参入较多,后来通过观察和学习,我逐渐意识到,教室里的学生、教师要在相互交往中实现共同成长。
教室中,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是从个体的学习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最后再返回到个体的学习,是学生之间相互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开展“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而教师在这种“交往”活动中起到引发、支持和促进作用。教师仔细倾听、回应学生的想法,学生之间互相倾听,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使得学生在交往中共同进步。读完整本书,久久不能平静,从教四年来的很多感悟在佐藤学教授的这本书中得到了详实、严谨的理论解释,心里不由得激动莫名,希望能跟同行分享这份学习感悟,共勉,共进。
革命读书心得篇二
第一段:引入话题,阐述革命书籍的重要性(200字)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革命书籍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革命书籍的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历史事件的背景与原因,进而从中汲取到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革命书籍往往是热血激昂的,通过它们可以激发人们内心的激情,引发人们对不公平与不合理现象的反抗,激发起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
第二段:讲述自己的读书心得(200字)
读《共产党宣言》这本革命书籍,让我深刻明白了“无产者无祖国”的理念,坚定了我为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而奋斗的信念。它告诉我,私有制的剥削是世界上最大的罪恶,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而《毛泽东选集》则让我深入了解了毛泽东的思想,领悟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只有紧紧依靠人民,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这些书籍的阅读让我意识到,不仅要抱有革命的理想,更要付诸实践行动。
第三段:展示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200字)
读这些革命书籍让我明白了一些重要的道理。革命并非只存在于历史的场景中,它是一种思维方式,是自觉反抗不公和追求公义的内在力量。这些书籍的尖锐批判和启示性思考让我认识到社会变革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但只要有大多数人的参与,就有可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我也明白了革命书籍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观点随着时代的变迁可能有所改变,但革命的初心和目标永远不变,那就是争取社会的公平正义。
第四段:革命书籍对我的影响与启发(250字)
革命书籍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它们让我明白了人民力量的伟大与不可忽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只有让人民群众自身解放,才能达到社会的真正进步。其次,革命书籍让我了解了革命的实质是为了推动社会的公平正义。公正分配社会资源,消除贫富差距,是实现社会进步的根本任务。最重要的是,革命书籍教会我们要勇往直前地与不公、不义和剥削现象作斗争,为实现更美好、更公平的社会而奋斗。
第五段:总结思考,强调持续阅读革命书籍的重要性(250字)
总而言之,革命书籍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启迪人们心智的力量来源。通过阅读革命书籍,我们可以汲取到丰富的知识和思想,增强我们的革命意识,明确我们的革命目标,以及如何努力实现它们。因此,持续地阅读革命书籍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社会的不公与不义,激励我们为实现公平正义而奋斗。革命书籍是我们心灵的指南针,引导着我们朝着更美好的未来前行。
革命读书心得篇三
《教学革命》是一本以教育改革为主题的书籍,作者以自身的亲身经历和对教育的深入思考,揭示了现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种革命性的教学模式。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于教育的现状和未来方向有了更深的认识。
第二段:教育背景与问题
作者首先回顾了自己的教育背景,他深知传统教育的问题,像是注重无用功、注重死记硬背等,这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而现代教育,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饱和式教育、应试教育等,这些问题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发展,对于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存在一定的局限。
第三段:教学革命的理念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探索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在这种模式下的角色并不是简单的传播知识,而是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发展。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中设计和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主动构建知识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四段:教学革命的实践
作者在书中提供了一些例子,展示了如何在不同科目和学段中实施教学革命的理念。他强调了教育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只有根据学生的不同优势和困难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力。另外,他还提倡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参观社会机构和企业,让学生了解实际应用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第五段:启示与思考
通过阅读《教学革命》,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应该是关注学生个体需求和发展潜力的,不应被市场经济和应试教育所束缚。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体验,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此外,教育改革不应只停留在理论和观念上,更需要有实际行动和政策支持。政府、学校和教师应该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推动教育改革的落地和持续发展。
总结:
《教学革命》是一本引人深思的教育著作,它直击教育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革命性的教育改革思路。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获得了对于传统教育的反思和对于新教育的展望。我相信,只有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才能培养出更多有创造力、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本书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家长来说,都是一本值得阅读、思考和实践的著作。
革命读书心得篇四
曹校长为我们老师推荐了日本学院大学文学部教授佐藤学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看着书名我没有和教学联系在一起。大致进行了翻阅,一开始也没有引起兴趣。定下心来再读,序言中,佐藤学教授极其深刻地提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孩子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看了这一段话,方知“静悄悄的革命”原来如此啊!在书中佐藤学教授用朴实的文字叙述了许多观点和教育案例,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发人深省。
(一)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我们的教师,在本书中,是追求虚假主体性的教师,主要欲望就是控制课堂,维持秩序。而佐藤学缺告诉我们,在课堂上应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自己站在教室里是在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看了这样的观点使我们也联想到自己的课堂。确实如此,我们的课堂,对学生身体所传达的信息漫不经心,麻木不仁。当提问时老师关注最多的就是举手的孩子,往往忽略了不举手的孩子,当回答问题不响亮时,我们会对孩子有“声音再大一点”“能不能说的完整一点”这样束缚孩子思考的要求,而且每堂课都一遍一遍的重复着这样的词汇,而不举手的孩子我们往往会关注不到,并给他们贴一个“发言不积极”“不善于思考”这样的标签,佐藤学教授认为面对这些不举手、不确定回答的孩子我们老师更要尊重这些模糊的多义的意见,能够建立起教室里对个性多样性的意识,从而在相互的交流中,能使每个人的认识达到更加丰富、深刻地程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允许孩子发言模糊一点,允许进度慢一点,在组织、引出孩子发言之前,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孩子的声音。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二)以“应对”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
润泽的教室。看到这个名字不禁又是疑惑:什么是“润泽的教室”呢?书中是这样写道: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师和孩子都不受“主体性”束缚,孩子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是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的尊重。
看到这里让我感受到润泽的教室里是安心的、无拘无束的,教室里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奏都是那么的柔和,再联想到我们的课堂,“抱臂坐直”“眼睛看老师”,这些话语孩子已经倒背如流,在这种拘束不自如的状态下,孩子如何安心?如何无拘无束?面对积极发言的孩子表扬:“你真棒”,对于那些认真倾听却没有回答问题的孩子得不到等同的尊重,并在学期结束后给予“上课希望你能积极发言”这样的评价,在教室里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作为一个教师,我们不仅要培养孩子发言的能力,更要重视培养孩子倾听的能力。为此教师要言传身教,首先要做一个善于倾听的教师。课堂上要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发言,无论是有声语言还是无声语言,从他们的表现的语言中解读他们学习时的心情、想法,并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行,与孩子“心心相印,产生共鸣”。
其次,润泽的教室应摒弃我们以前那种肢解问答式的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语文课堂,让课堂多与教科书的语言发生新鲜接触,若干次反复地阅读,让语文课充满朗朗的读书声,让语文课润泽起来。
这本书我只看了前面几个章节,给了我很大的感触,一个个案例就如同看到了自己,也下定决心,在自己的教室进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革命读书心得篇五
当我拿到《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我就在想这个日本学者伊藤学给书取这样一个怪异的名字,大概是因为作者所指的革命,是指作为教育者个体的观点,理念上的革命,因为改变自身的认识理念是最难的事,所以冠之以“革命”,而这个革命最主要发生在自身,所以又谓之“静悄悄”。本书对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述,对我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来说颇受启示,下面只是攫取一些片面的、印象最深的感受。
前言里,小林班上的学生,对于“学校不快乐”的呼声,对我很有触动。而对佐藤学教授提到自责的情绪和自厌的念头我也感同身受。坦白的说,我现在就常常有力不从心的感受。无论是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容易焦虑。总觉得这样也有问题,那样也有问题。尤其是在课堂上,倘若出现一时的沉默或者学生无法说到自己预设的内容,总是担心完不成教案,无法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觉得那是教学工作的失败。然后就开始按照自己的思路给学生提示甚至答案,偶尔有几次,还会因此对学生发脾气。然后学生们虽端端正正坐着,却一言不发。
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之后,发现自己仍然在以学生的“发言”为中心了解他们的看法,而不是在认真仔细地对待“倾听”,还没有向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方式转变。反思这十年多来的教学,班中常常会有一部分学生不善于倾听,常常是草率发言,对于这些学生,我却忽略了培养他们倾听的能力,正如书中所说,有不会倾听的学生,是因为有不会倾听的老师。我自己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常常在学生还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就不断地再想,接下来的环节是什么呢。看似在听学生的回答,其实已经忽略了他们的回答,以及回答背后所传递的信息,包括他们思想的起伏波动。
看来,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力的话,那么让自己和学生学会倾听,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在学会了倾听别人的诉说,才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因为只有倾听是一种理解,在努力听懂、理解之后,才能做出积极的反应,给予正确的评价。只有建立了这种谁都能安心地表现自我、相互学习的环境,自己才能摆脱焦虑,学生也才不会觉得学习是不快乐的。
看完《静悄悄的革命》,我对自己说:埋怨声中,我们永远看不到绿色教育的一线曙光。所以,首先要润泽自己的心态,克服焦虑。然后再努力润泽自己的课堂和教学,努力创造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用本书封底的话来说: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同样,自我调整和自我改造的过程也将是在不断的触动和感悟中完成的。
革命读书心得篇六
国家的功能和作用是多方面的。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证明,国家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的细胞,它不仅具有解决阶级矛盾的功能,而且对于调解世界各地区和民族的纷争、维持人类社会的正常秩序发挥着重要作用。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阶级的划分和阶级斗争已不像一百年前那样分明和尖锐,而民族与宗教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和激化,贫富之间的差距又进一步加深了民族与地区间矛盾的程度。因此,仅仅把是否存在阶级和阶级压迫作为“国家消亡”的唯一条件,显然已不符合今天的情况。我甚至认为,即使是到达了完全消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无阶级社会,民族与宗教的差异和矛盾也可能仍然存在。民族和宗教是先于阶级的出现而出现的,生产资料的国有化可能导致阶级的消灭,但并不会导致民族与宗教的消灭。因此,国家对于调解民族与宗教矛盾的社会功能将会长期存在。
新中国已经成立了半个多世纪,我们都认为我国已经不存在阶级和阶级压迫,是否因此就可以削弱国家机器的作用呢?恰恰相反,随着改革开放和与国际社会的“接轨”,我国现在的社会秩序不是在好转,而是在恶化。腐败问题、黄赌毒问题、失业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邪教问题、环境问题、等等,都比“__”以前严重。所以,国家机器只能加强。当然,在处理不同矛盾时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对于必须镇压的要坚决镇压,而对于民族矛盾、宗教问题,要采取适当的方式解决。否则将可能激化矛盾,把事情搞糟,甚至会导致国家的分裂。
国家只是一种社会形态,他可以为阶级压迫服务,也可以为维护社会公平服务。过去,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应当在多个国家同时出现;但历史证明在一个国家单独实现公有制社会是完全可能的。香港回归祖国后,我们还实现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这对台北也适用,但前提是国家的统一。中国的革命实践证明,国家的组织形态可以为不同的意识形态服务,也可以使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和平共处,公平竞争。可见,国家只是管理社会秩序的工具,只要运用得当,它对于任何社会制度都可以是有益的和适用的。因此,认为国家对于共产主义社会是多余的、甚至是有害的,这种观点也是偏激的,它无异于把未来共产主义与原始共产主义相混淆。
理论只有被实践所验证才能具有生命力。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它固然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也往往会脱离理论家所划定的轨迹向另一个方向发展。我们今天发生的许多事情,马克思和列宁也无法预见得到。因此,用与时俱进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继承和发展前人的精神遗产,才是正确的。如果把前人所说过的每一句话都当成“圣经”,那我们今天就什么事都不要做了。
“一国两制”的构想从来没有人提出过,领导人不仅敢想,而且敢做。我们应当学习他的政治勇气,用鲜活的实践成果,来丰富革命理论的百果园。
革命读书心得篇七
去年的冬春交替之时,雨水比往年都少一些,明明应该是暖阳,也似乎带上了几分燥热,这样的春日迫切的需要一场春雨的滋润,以带来几分纯的温柔的气息。而正是在在这样一个急需要得到滋润的春天,我翻开了我选择的这本书――《静悄悄的革命》,得到了一次心灵的浸润。
去年的九月,我迎来了我在天问的新一届学生,有了以前工作的积淀,我开始常常反省自己,我究竟为我的学生带去了一些什么?我的孩子们走进这个班级,他们是否能在这里得到他们需要的?他们是否能够过得健康快乐?我想,当我弄明白“学习是什么?教室是什么?”以后,或许就能找到一些答案。
学习是什么呢?
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说:“学习只在与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才能够得以生成、发展,儿童的“主体性”不是和这一切毫无关系而独自起作用的,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也不是在这些关系相互作用之前就存在的。”在他看来,学习是一种关系,它不是用单纯的学生的“学”或是教师的“教”就能概括的,“它是在老师的介入下,学生自立的、合作的进行的活动,这才是学校中“学习”的本质。”
我们常常陷入这样的误区,过于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好像把课堂中的所有活动都集中到了学生身上,所有的问题都让学生“自己提出”、“自己解决”、“自己决定”,才是真正的实践了课堂改革。佐藤学先生认为这是一种“虚假的主体性”。的确,这样的“虚假的主体性”占据了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学习过程成为了一种形式主义。书中的一个案例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教师要针对学生提出或回答的问题一一进行补充概括,得出的结论既让人震惊又令人恍然大悟――害怕冷场。是啊,我们在走进课堂前就将课堂流程设计的“天衣无缝”,为了避免学生“见缝插针”,“不遗余力”的将学生拉向既定的方向,抛出一个问题,就迫不及待的催促、驱赶着学生,不停地反复的提问“有没有人能回答”、“是不是这样”……没有留下一丝丝的缝隙。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仅学生感到惶恐紧张,连老师也是焦躁不安的。我们的一切行动都是围绕着完成教学任务,这不是“学习”,而是“勉强”。
“勉强”――“学生不需要与任何事接触,不必与任何人或物对话,单单靠坐在教室里,一味的开动大脑细胞就可以了。……失去了与对象、经验的联系,失去了来龙去脉,其知识就没有了意义联系,就不成其为知识了。”而“学习”则需要“媒介化的活动、实现合作、把学习转变为表现所学的东西和与同伴共有的学习。”
我迫切的渴望能和孩子们一起共度课堂的愉快时光。而如何能够重建课堂的关系,将学生从“勉强”转换成“学习”,佐藤学先生给出了答案,建立“润泽的教室”。
“润泽的教室”与之相对的,是那些由硬邦邦、干巴巴的关系构成的教室。“润泽”这个词表示的是湿润的程度,也可以说它是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奏都是那么的柔和。
佐藤学认为,建立“润泽的教室”就要从“单方面的要求学生发言的想法中跳出来,而转变为在组织、引出学生发言之前,仔细的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只有在“用心的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他认为在课堂关系中,“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如果我们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而不是相反。”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着别人用心倾听自己的话,孩子也不例外。有的时候,我们在抱怨学生不会“听话”时,是不是也应该反省自己是不是在课堂上教会了孩子倾听,是不是认真倾听了孩子的话。观察我们身边的老师,那些课堂高效、受到孩子们喜爱的老师无一不是擅长倾听的老师。他们能针对孩子的回答给出恰当的应对,他们会给予每一个孩子尊重,不敷衍他们的每一次发言,他们能给思路各异的孩子“异向交往”的机会,他们不会只关注下一步要如何去做而忽视了孩子细微的反应,而这些正是我应该不断学习的地方。一个尊重学生、善于倾听的老师,才能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气氛,帮助孩子学会倾听,学会对话,建立理想的“润泽的教室”。
“黄莺鸣翠柳,紫燕剪春风”,在这万物复苏的春季,我读到了一本好书,他告诉我,只有通过教学中的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改变,从“学习”、“教室”的本质出发,才能实现我所期待的幸福学习、幸福成长。愿春风化细雨,滋润孩子的心田。
革命读书心得篇八
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撰写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倍受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此书封面设计简单素淡,正如书名一般“静悄悄”,毫不张扬。轻轻打开书本,静静地阅读,更感觉平静、淡定,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和读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静静读来,收获颇丰。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由“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改变教学――学校改变”;“设计课程”;“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五部分构成。佐藤学博士从观察者、推动者、研究者的角度,对这场自下而上的,由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总结和介绍,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观点和做法。
日本的文化传统和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这本书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也很契合。当今社会大环境的急剧变化正在引发着日本的教育的“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教授指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读了这些话,我理解了这本书命名的原因。认真读完《静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涤,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特别是以下两点,更是极赞同佐藤学的观点。
一、润泽的教室。
作为一线教师,更关注课堂里的革命。佐藤学在书中对教室的阐述让人心生向往:“润泽的教室能使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是那么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在教室里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真诚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们的心态是开放无拘的,教室是轻松愉悦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也许会变得简单起来。”
是啊,“润泽”,是多么让人心生憧憬的词语,我仿佛来到春雨后盎然的草地,仿佛闻到滴着露珠的玫瑰的芬芳,仿佛触摸到了女子滋润丰盈的手背。教室是润泽的,那一定是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教室是滋润的,那一定是丰富的,有暖阳,有清风,有山泉,有明月,更有鸟语花香。
润泽的教室里,老师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润泽的教室里,孩子如沐春风,似承雨露。如此的教室,令人心安,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得到了人文的关怀和极大的尊重。在这样的教室里呆久了,那无论是肌肤还是心灵,都是水灵灵的,一个个被润泽的老师和学生,都享受着这里的空气,因对方而收获着,都滋滋润润地成长着。
很是赞同,这也是一直以来追求的课堂。
二、学会倾听。
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
的确,老师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判断发言的对错、语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细倾听孩子发言中所传递出来的的心情、想法的信息,要和孩子心心相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孩子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老师的讲解、指导,倾听同学的发言,而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接收到隐藏着的心声,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在别人的话语里,有鲜花、有荆棘、有废渣、有珍珠、有林林总总的一切。细心倾听者能从中听到心灵的声音。因此,在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的往往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的态度,要能做到与学生对话,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的确如此,倾听,像一面镜子,镜里就有真容。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
革命读书心得篇九
这几天读了日本教育学佐藤学博士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为佐藤学博士的平易、务实的研究态度所感动,为他的喝彩,为他对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的鞭辟入里的批判所震动。以下是我的一些读后感。
很早以前就听过佐藤学教授的大名,但对他的书就是没有阅读的欲望,总是以为一名外国教授,又是专门搞教育学理论研究的权威,写出来的著作会不会是超现代的,自己看得懂吗?这次因为阅读任务,带着疑问读完这本书以后,不禁为佐教授的研究态度深深折服,“务实、坚持、平易、深刻”就是我对他研究态度的印象。他作为日本名牌大学的名教授,对行动研究从不马虎,也不搞形式化、表面化。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他走访了全日本各地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与教师共同尝试从内部对各类学习班和学校进行改革,就如他书上说的“一直在积极推进这一“静悄悄的革命”,“每周去各地的学校访问、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等,看过数不清的教室,在各个教室里观摩,近来一直如此”,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这20年来他一直坚持做着行动研究,摒弃形式化、表面化的作法,深入学校,与校长和老师们一起研讨改革中的种种问题,用强有力的事实来支撑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坚持实事求是,认为丢开一切抽象的语言,真实交流自己所感受的,会得到意想不到收获,认为“无论什么样的学生的发言或行动,都有他自身的逻辑世界”,为此他发现“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或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他为自己最初5年的行动研究的力不从心,充满着自责和自厌的情绪,但通过20年来的坚持,他认为“作为一个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从书本中学到的东西固然重要,但作为一个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还是从教学实践和现实中学习,像能够读懂书本一样读懂课堂里的现实”。
佐教授还对现实教学中存在的形式化的现象、问题和案例进行深刻分析,如在“谈到创造相互学习的教室――息息相通”中,认为“与学生息息相通是组织相互学习的教师的基本功”,在案例中,他叙述着一个“浦公英学习”的故事,案例中原田老师是一名代课教师,原田老师是一位能够与学生产生绝妙感觉的教师,但原田老师拒绝“齐步走”,终于选择与学生同呼吸的方向,作出“即使明年会失业也不管了”的决定,原田老师和学生一起经历“浦公英学习”,但当原田老师代课期满以后,没等浦公英开花,全被校长拔掉了,佐教授为之可惜,深深叹息“这些浦公英不是杂草,而是学生、家长和原田老师息息相通的交往的结晶啊”,批判当前教育没有创造相互学习的教室,缺乏能够发展与学生交往的教师。
反思:对比之下,我在为佐教授的研究态度所感动之余,也重新审视自己,尽管自己做课题研究有7年多了,在这几年中尽管一直坚持着,但感觉还是不够深入,有时也会因为自己的局限而感到不安,但很快地用一些困难为借口就放弃继续的念头,平时对自己所带的实验班离成为润泽的教室还有一定的距离,在课堂上没有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去面对每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
革命读书心得篇十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教师往往想让学生多多发言,但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前者更重要。要创设一个每个学生都能安心发言的教室环境的话,必须对各种不同的意见十分敏感地倾听,建立起相互倾听的关系来,否则这一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我的思考:在我的课堂上,我希望他们多多发言,但是事与愿违,有时会沉默、自问自答、或是迁怒于他们,后来读了《教学勇气》之后,我知道“只要我们稍微给自己内心声音一些注意与尊重,它就会以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回应,使我们参与到赋予生命活力的灵魂对话中。”,我也试着去努力了,心平静了,但是我发现我没有努力在营造一种倾听与回应的氛围,对暗暗支持你的声音没有很敏感地肯定它,在这方面,我要好好努力!)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71页
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27页
在日常交谈中,有一类人是不为大家所喜欢的,就是无论你在讲什么,他都没听进去,而只顾自唠叨,你会觉得索然无味,暗自祈求这无聊的对话赶紧结束。这是因为,对话的前提是学会倾听。如果你有过这种经历,就不难理解课堂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从小我们就被鼓励要积极发言,发言要大声清楚,通常还有各种各样的手势来丰富和活跃课堂,于是乎,教师的声音,学生的声音,形形色色的手势还见缝插针,把课堂塞得满满当当的,然而没有倾听的“对话”只不过是不入耳的喧嚣。我们的学生常常在没有听清教师的话语后就急急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只要发言就要鼓励”的信条下,肤浅变得堂皇。发言结束后学生如释重负,对于别人的发言充耳不闻。没有倾听,对话变得缺乏深度,思维变得龟裂而不流淌,根本不能汇成集体智慧的海洋。小学阶段的闹哄哄到了初高中阶段后变成了表情麻木,沉默不语,而美国的情况却相反,这也从一个侧面揭示出我们原先的对话是没有倾听、急于表现的“虚假”对话。不仅学生需要倾听,倾听对于教师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经常在听学生发言时,心不在焉地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办”,于是便希望学生的回答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当回答有一点偏差时只需一点点粉饰,而出现异向的回答时,教师会从容请他再作思考,请其他同学回答。佐藤学认为,在对话过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能在有这样的教师的教室里学习的学生是非常幸福的。他提出要创建一个润泽的课堂,润泽是相对于“干巴巴”的教室而言,干巴巴的教室里教师与学生都是紧张的,润泽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每个人的呼吸都是这种均匀、柔和,大家互相倾听,真诚地交流,轻声模糊的发言也是被允许的,因为它反映了一个思维正在延续的过程,事实上,真正的创造性的发言往往都是轻声模糊的,如果强迫学生大声地喊出自己的意见,或用手势在对错之间站队都隐含着撕裂他们思维的危险,在“润泽”的气氛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都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而不会为无话找话而紧张地中断自己的思维。
二、打开教室的大门
一般的校内教研活动都是事前花几个小时的时间来讨论,事后却只用短短30分钟议论一下就结束了。事先之所以花那么多时间据说是为了避免事后被说这说那。这种防御性姿态,以及观摩者对授课教师评头论足、一味指责别人缺点的研讨方式,都必须改变。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因为对上课好坏的议论只会彼此伤害。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分享,以达到教研的目的。因此,互相讨论这节课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较困难,学生有哪些表现,并通过相互交谈让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这样的教学研讨才是每位教师所期待的。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67页
曾经和几位在我看来极为出色的老师交谈过,在交谈中他们的眼中流传飞扬着智慧的神采,然而一旦当我提出是否可以听课时,谈话尴尬地戛然而止,神采即刻收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警惕,接下来通常都是婉转的谢绝。在佐藤学教授看来,要让学校转变,至少需要三年。第一年,在学校里建立起教师间公开授课情况的校内教研体制,即每个教师都要保证一年一次的公开授课;第二年,提高研讨会的质量,以授课方式和教研活动为中心,重新建构学校的内部组织、机构;第三年,以学生和教师有目共睹的转变为依据,把新的授课方式和课程设置正式固定下来。为什么教师们都一丝不让地死按住门把呢?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研讨往往是集中在评价课的好坏上,加上评课人又带着各自的标准和立场,这使得教师们陷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的恐慌之中。授课教师徨徨走进研讨室,感觉不啻于一场宣判会,谁都不喜欢被人评头论足,指手划脚。这也解释了教师为什么会花很多的精力很多的时间去准备一节公开课,他们所认为的公开课的价值也在于精心的准备使授课水平有了提高,很少人会提及事后的研讨会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收益,研讨在他们看来尤同句点式的评价,无论听者还是讲者都注意“好坏”的简单评价,除此之外,研讨会充斥的便是一些无聊的空话和套话。实际上,如果想真正触及一节课的丰富性、特殊性,并且对教师的反思有所帮助,让整个研讨会充满意义和乐趣,首先我们就该抱着无论从每堂课我们都能学习到什么的想法,把原先放在教室后面的凳子向前移,移到学生中间,这样才不至于只看得到教师的“表现”,被头脑中的条条框框,比如:教师的板书如何、条理是否清楚等等束缚住自己的眼睛,对课堂发生的一切丰富多彩的事都置若罔闻。如果能做到这样,就不会到研讨时把那些填空式的评价说完以后,就无话可说了,才有可能就课堂的实际情况做活泼的交流,分享和谈论课堂上的乐趣和困难。这样的研讨才是让人期待的,并进一步地形成同事间真正的互相交流和合作,而不是互相猜疑、各自为政、互相排斥。教师从研讨会上获得乐趣和收益,就不会再对公开课感到惧怕,甚至会要求开放日常的课堂。
革命读书心得篇十一
电影《建党伟业》以时间的先后顺序为脉络,以不同空间发生的历史事件为故事的着眼点,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娓娓道来,精彩绝伦,引人入胜。
最让我肃然起敬,钦佩动容的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全国各地的共产主义组织分别推荐代表奔赴上海召开会议,这些青年才俊怀抱着共同的理想和主义走到了一起,他们在中国的大地上共同缔造了一个全新的政党,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这个叫做“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成立之初只有五十多名党员,他们为了召开一次会议还得东躲西藏,谁又能料到,这个年轻而力量单薄的政党,却在二十八年之后成为新中国的执政党,带领全国人民从此走上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道路!
一路曲折一路歌,从当年建党之初的五十多名党员到今天拥有将近八千万党员,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九十年的风雨历程。这九十年是不平凡的九十年,是可歌可泣的九十年,是丰功伟绩的九十年,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为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观看《建党伟业》,重温中国共产党建党那段峥嵘岁月,感受革命先辈崇高的信仰,以及他们为了自己的崇高信仰而执着地去努力奋斗,使我再一次深深地被他们的革命精神所感动,自己的理念信念也得到了洗礼,思想境界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在观看影片后,我深深的意识到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因为它的却来之不易,它是由无数共产党用鲜血换来的,祖国繁荣昌盛,人们幸福安康,靠的就是党。所以让我们张开翅膀,向广阔天空飞去,为未来打拼,为祖国争光!
革命读书心得篇十二
周三晚上,在党员之家的组织下,我们前去观看了红色影片《建党伟业》,颇有些感触。
《建党伟业》影片主要重现了从19辛亥革命后到19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时间里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以前只是从书本上浅浅地了解了一些,如今,这段历史被搬上了银屏,更加生动地向我们娓娓道来这一段历史,加深了我们对这段历史的了解。
从武昌起义、清帝退位、二次革命、新文化运动、袁世凯称帝、护国运动、张勋复辟、护法运动、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最终成立……我们仿佛置身于了那一段历史之中。很多个场景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在那么一个**的年代,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间。
袁世凯称帝之心昭然若知,可谓是历史的一大倒退,而蔡锷以装疯卖傻,得以袁世凯放松了戒心,让其去日本看病。离别时刻,蔡锷对小凤仙说的一席话,“奈何,七尺之躯,已许国,再难许卿。”让人不禁动容。那个年代里没有小我,只有大我。没有大我那么又何来的小我呢?!
除了当时黑暗的军阀统治之外,中国也面临着国外列强的压迫。当巴黎和会的时候,我们的先进知识分子们就已经意识到弱国无外交,不得不佩服他们的远见卓识与先进思想了。
为了共同的理想而聚集在一起,不怕流血牺牲,只为那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一个脸上苍白无血色的女大学生跪在总统府前举着血书“冤”字请愿时,回答军警为什么不到检察厅喊冤时,她含泪说:“冤情太深,检察厅接不了我的状子。”之后痛呼:“我是为四万万同胞喊冤啊!”这一声犹如千钧之重的巨石狠狠砸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上,使人心痛,心苦,心碎啊!
无论是谁,要是敢亡我国家,灭我种族,我们就跟他血战到底.....
在影片的最后,经过了长年累月的计划与努力,当中国共产党终于成立的时候,我,感慨万分。
现在,我们伟大的祖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早已经今非昔比,国家正在强盛,民族正在复兴,我们的日子正在蒸蒸日上。今天的每一个我们都以能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个大家族而光荣而自豪。
但是肯定的一点是,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现在生活的一切的一切,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不忘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之初,是何等的不易。
纯粹地入党,纯粹地奉献,也许这才是我们应该执以贯行的,我们除了接受前人的革命成果之外,也应该好好地传承那一种精神与魄力,继续为我们共产党的事业添砖加瓦。
革命读书心得篇十三
第二段:对读书的理解
读书不仅是一种学习和获取知识的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读书是随时随地的,可以是明亮的天气、灰暗的房间、寂静的沉思或是环境嘈杂的小憩,它可以让你找到自己内心的极乐之地。而且,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不仅可以塑造你的精神和思想,也可以激活你的艺术细胞和情感魅力。
第三段:读书所带来的变化
读书的乐趣和心得不仅仅在于知识的积累和信息的获取,更多的是在细微的变化和感受上。阅读让你远离嘈杂和浮躁的现实,让你静下心来,去回忆青春的那段愁绪,去聆听内心深处的声音。而且通过阅读,你也会逐渐发现自己的心境和思想发生了改变。阅读可以让你变得更加智慧,可以带给你无数灵感和启示,让你的视野更加宽广和自由。
第四段:读书的方法和技巧
读书的方式和技巧也是影响阅读体验的重要因素。首先,要有计划地布置阅读任务,制定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和阅读目标。其次,寻找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式和位置,可以是公共图书馆、咖啡馆或是自己的家。最后,保持身心愉悦的状态,读书应该是一种享受而不是紧张和疲惫的体验。
第五段:总结
读书革命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读书的意义和价值,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在这场阅读的征程中,我们也不会孤单,我们可以共同分享并收获到更多的阅读体验和感悟。综上所述,在这场读书革命中,读书不仅是我们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更是一种对自己和对他人负责任的态度。
革命读书心得篇十四
从教十几年来,上了若干节课,听了若干节课,一直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困扰着我:低、中年级的课堂“闹哄哄”,只要老师提一个问题,绝大多数的孩子把手举得高高,当老师提到某位孩子时,班级里就传来一阵叹息声。而高年级的课堂是“静悄悄”。教室里能自主参与小组讨论交流的同学很少,有少部分的学生有想法,却不愿交流,另一半同学表现出观望、漠然的态度,那神态让人看不见他想交流的意愿。这样寂静、沉闷的课堂,让我茫然,疑惑......
直到我手中拥有《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才解开了多年的困惑。造成这一现象有若干原因,诸如班级人数、一统化教学形式、讲究效率的课堂等,更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过分追求虚假的主体性教学。教师应当摆脱那种在讲授中只想达到快乐目的而迁就学生的想法。允许进度慢一点,允许学生发言模糊一点。教师可以从单方面地要求学生发言的想法中跳出来,而转变为在组织、引出学生发言之前,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师”,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师”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
《静悄悄的革命》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像这样的精辟之言让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是啊,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有多少教师认真倾听了呢?一到课间,老师就会互相抱怨自己班级的学生不回答问题,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公开课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桌上摆放着教案,脑中想的是下一个环节,想着自己该说些什么话,该怎样把学生引到自己的教案中来,如果学生的回答不是老师预设的答案,我们心里就很急,一急就随便给孩子找个借口让他坐下,或者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还美其名曰:“你是这样认为的……”,课堂上,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走,所以长期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就容易陷入一种“齐步走”的框框中。左滕学先生说:“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的确,老师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判断发言的对错、语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细倾听孩子发言中所传递出来的的心情、想法的信息,要和孩子心心相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孩子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老师的讲解、指导,倾听同学的发言,而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接收到隐藏着的心声,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只有教师俯下身子,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才能取得教学相长。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
这种以倾听为基础的相互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就是佐藤学先生所言的“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佐藤学先生认为在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师的活动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与每个学生应对的互动,这就是伊藤学所认为的服装裁剪式教学,学生的学习乃是不断地从个体发出,又回归到个体的。另一种是与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认识相互激荡回响的活动。如文字所述,这样的课堂好像不同乐器的声音相互协调的鸣响而产生了交响乐那样,称之为交响乐式教学。书中的田原老师很值得我们学习,田原老师从“蒲公英”的学习开始。在班级里讨论一位同学带来的蒲公英,怎样寻找到日本的蒲公英。在这一过程中,连作文没写过的学生,竟然以蒲公英为题开始写作文;有的同学还到图书馆到图书馆里查询;妈妈们在星期天也带着孩子到郊外去采集。田原老师还和孩子们一起种植蒲公英。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用诗用文章表达自己的感动。田原老师的做法既包含了“量体裁衣”般的学生个性,又包含了“交响乐团”般的相互作用,息息相通的润泽的教室才能生成。
这样润泽的教室,正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润泽的教室能使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是那么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在教室里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真诚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们的心态是开放无拘的,教室是轻松愉悦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也许会变得简单起来。”。
革命读书心得篇十五
作为教师的我,读了蔡老师的新书《教学革命》后,我开始反思,在以后的课堂中,我尝试着运用蔡林森老师创造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尽量让自己少讲一些,留给学生的时间多一些,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突然一下子就活起来了,且真正实现了“让课堂回归于学生”的教学理念。从此上课我轻松了很多,学生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一学期后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
革命读书心得篇十六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认为读书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而自从新时代的背景下,读书更成为了一种革命。通过阅读借鉴他人的智慧,缩短自己追赶他人的时间,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崭露头角。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我秉持着“读书革命”的信念,并实践出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深度阅读-做别人未曾做过的事。
我认为,在短时间内了解一本书的内容是不可能的。许多经典的著作,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度的阅读。读到每一个文字,深思熟虑每一个词汇。如此这样,读出的书才能如脓液一样深入骨髓,深深埋藏在我的头脑中,让我日后受益终生。如果读书仅仅是“斯蒂芬妮的日记”的糊涂阅读,那就浪费了每一页的精髓。
二、目标导向- 让阅读成为习惯。
我曾经尝试过每天抽出一小时看书,然而没过几天就告诉自己这根本不可实行。因此,我调整了自己的计划,把看书设立为现实的长期目标,而不是每日一定要达成的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意识到了长久以来的阅读习惯,这才是让我能够更好地发扬“读书革命”的信念。 我开始遵守每天阅读两个小时的规律。这也是我对自己内心的批评。“不怕时间不够,只怕没有规律”。想要养成好的习惯,对自己定下规矩是非常必要的。
三、多样性-多样化的阅读会更有利于思考。
文学、历史、哲学、科学等等,获取不同领域的知识有助于拓宽我们的思维和对世界的认知。这也是我去年阅读计划中的探索。我发现利用不同的工具能够扩大我对于书籍的认知,以及吸收到不同的思路。通过精心选择的阅读淡化了我的过去,并将我引入更加多样化的阅读之中。
四、同类交流-为阅读增加一份乐趣。
读书是孤独的。我们只是在一个人独自追寻智慧,一味的要求自己或许不能保证思想上的开阔。这个阅读革命的过程,我们需要同类交流,寻找正面的书友,交流自己的思路。我发现交流对于阅读是相当必要的。有时候我们所理解的文字角度有所不同,交流这个环节,会使我们的阅读体验更丰富,同时还可以扩大我们的阅读视野。
五、长久负责-积小而为大。
传统的阅读兴趣容易被打破,但长期的阅读习惯却需要自己长期去维护。花费一些时间去读书,积小而为大会产生惊人的效果。因此,我认为“读书革命”并不是一个短暂的目标,而是一生中默默耕耘的工作。没有尽头,没有终点,不断的阅读和积累,每一篇小故事都是个体力的量变。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革命”。这个过程对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因为有自己的身体素质和阅读需求,但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为自己的方案感到非常满意。每当我拿到一本新书是,我就有着一股想要创造历史的冲动,一本不起眼的小书,可能就引领着我走上人生中的新征途,由此带来无限的期待和惊喜。这就是“读书革命”带来的心灵冲动,这样的兴奋延续至今,不断的鼓励我坚持下去。
革命读书心得篇十七
读书革命不仅是一种运动,更是一种精神,它推动人们重新认识生命、理解人生、改变世界观。在读书革命中,我们不仅仅是在读书,更是在探寻自我,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在这篇文章中,我要分享自己在读书革命中的体验,感受到阅读对我们的生命有着巨大的影响。
第二段:读书革命让我找到了方向
在读书革命之前,我的生命感觉有些迷失,没有找到方向。但是,在阅读中,我看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我调整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读书革命的推动下,我摆脱了过去的迷惘。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打磨自己心灵深处的铭感,让自己更加坚定自己的人生方向。
第三段:读书革命让我更加懂得感恩
阅读中,我更加明白了人生的可贵之处,也塑造了我的感恩之心。我明白在这个世上,我们得到的每一点收获,都是辛勤劳动的结果。因此,在阅读之后,我更孝敬家庭、尊重他人、感恩生命。我深刻领悟到,感恩的心态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倾听他人的声音,理解他人的辛苦,共享美好。读书革命让我感恩更多的人和事情,并且提高了我自己的快乐感。
第四段:读书革命激励我热爱生活
我总结读书革命的本质是学习人类的思想与智慧,这使得我深深爱上了人类和生命。我热爱阅读,因为它能够让我们了解到生活的点点滴滴,让我们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指引。我的人生目标是实现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认真对待自己的人生,让生活能够更加的有意义。因此,读书革命不仅让我热爱生活,更激励了我实现梦想的勇气。
第五段:结论
读书革命强化了我的自我观念和启蒙责任感。它让我更有力量去坚定自己的信念,更有理由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在教育、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各个层面,我们都必须重视读书的重要性,让人类团结富强。在今后的读书过程中,我会探究更多智慧和信息,将读书革命的思想内化到生活中,从而实现个人的梦想和目标。阅读改变生命,开启绚烂人生,我心中有读书革命,就有无限的美好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