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国歌教学设计表(通用16篇)
当我们面对一些新鲜事物时,我们会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写总结时,我们可以先回顾过去的工作和学习内容。下面是哲学家总结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观,对你的人生规划很有启发。
国歌教学设计表篇一
多读书,读好书是《语文新课标》的重要要求之一。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本节课上,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在给课文批注时产生的丰富的思考和个体的独特感受。同样,教学是一种价值导引,也是受教育者精神世界自主地、能动地生成的过程。所以我将放手把质疑的权利交给学生,自己寻找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促其思维得以升华。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文中刻画人物运用的细致的复杂的心理描写;
2、
了解倒叙的作用;
3、
继续训练学生圈划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品味语言、概括总结的能力;
4、
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书对于作者巨大的吸引力,通过与自己优越的读书条件进行对比,加倍珍惜并充分利用我们现在的读书机会。
二、教学重点
1、
学习将两种复杂的心理交织在一起的写法;
2、
加倍珍惜、充分利用并积极创造优越的读书条件。
三、教学难点
1、
品味其中富有感染力、表现力的语言,从而充分感受书对于作者巨大的吸引力;
2、
文章在谋篇布局上的技巧——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四、教学突破口
对于课题的理解:“窃”的含义,“读”的心理,“记”的内容
五、教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
课前预习:
1、
熟课文,查清生字生词,把握文章脉络。
2、
布置学生互相走访调查同学们的读书环境(包括学校和家中的,如家中藏书、班级图书馆、上网看书等),至少每人走访两人以上。
(二)
导入新课:
1、
一位学生演讲《我爱读书》;
2、
三位学生点评;
3、
教师导语引入新课。(板书:作者、课题)
是的,书不仅是一样工具,更是一种超脱凡俗的心灵寄托,一种开发人类智慧的满腔热忱,一种无与伦比的美。书,滋养着我们的血脉和骨肉,滋养着我们的灵魂和精神,滋养着我们的气质和品格,没有书的生活将黯然失色,没有书的人生将会孤苦寂寞,那么,生活中真的没有书,或者书不能满足于我们的欲望,该怎么办?我们今天来体验林海音的窃读经历。
(三)
感知新课
1、
(3)“我”窃读时候的各种经历;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游山者为之赏心悦目的是峰峦起伏,为之惊心动魄的是悬崖飞瀑,赏文者喜欢的是盘绕于作者笔下的生动曲折,波澜起伏、曲径通幽的文章。运用倒叙的手法能起到一波三折、悬念迭起、波澜起伏的妙处。
2、
小组交流。
(四)
自主体验、品析课文
1、
自读课文,圈划出心理描写的字词句,并谈谈你的理解;
2、
我们看书都是在窗明几净的教室,或是躺在家中柔软舒适的沙发上,这让我们觉得很惬意愉悦,但是,作者读书时的这种“惧怕”的心理恐怕是我们没有体会过的,那么,我们再次深入文本,快速的阅读文章,理解文章中的最后一句话。
作者的快乐源于能够与书中的人物同喜同悲,源于同伟人对话,源于感受着书香气,源于从书本中吸取各种营养。——读书长大。
同时,也源于被人关爱,被店员在默默的关心和帮助,这让我认清了人世间的真善美,不再固执的仇恨人类。——在爱里长大。
(五)
总结拓展
1、
请同学说说学完本课后的感受(或者了解林海音窃读经历后的感受);
2、
拓展(1)请举出其他的你所知道的象林海音这样热爱读书的例子;
(2)指出:我们应该珍惜、充分利用并积极创造良好的读书条件。
(六)布置作业
(七)教学反思:
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窃读记》是五年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它生动、细致地刻画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喜爱和渴望。其目标主要是: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三是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
本课稍显成功的地方在于:对语言进行感悟和积累,引导学生在欣赏、品悟课文语言基础上进行交流,活用课文的语言,进行大段语言铺陈叙述,从而实现课文语言向学生自身语言的内化,训练语感,培养语文素养。
国歌教学设计表篇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插入规则表格,调整表格行高与列宽,插入或删除单元格,设置单元格对齐方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讲解,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生活中应用表格的知识,做到“从生活中来,服务生活中去”。初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规则表格的插入,调整表格的大小,设置单元格对齐方式,插入或删除行或列。
教学难点:设置单元格对齐方式,插入或删除行或列。
三、教学过程:
同学们,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学习,老师姓孙,大家可以叫我孙老师。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分一下组,每四人为一组,首先我们做一个小游戏,热热身,看你能不能快速的找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这是第一行,这是第一列,当我说到哪一行或者哪一列的同学,那么请你马上站起来,然后指着自己说“我在这.”听懂了吗?我们试一试。刚才同学们的反应都特别快,我们配合的非常默契,我相信我们今天一定可以度过一个愉快而轻松的微机课。你们准备好了吗?现在我们开始准确上课。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老师背后藏着一件神秘的东西,你们来猜一猜,有三个提示:
1、它应用在我们的学校里。
2、上课之前,老师和同学们都要看一眼,以便做好课前准备。
3、它能引导我们每天什么时间上什么课?生:课程表。师:那你想不想制作一张课程表呢。制作课程表的方法很多,有一种简单、快速的办法那就是插入表格,这节课我们就利用插入表格来制作我们班级的课程表。
(二)新知探究
1、教师讲解行、列、单元格的概念。
师:首先我们来观察一下课程表,在表格的上方有三个字非常醒目,为什么要加上这三个字吗?不加行不行?生答。师:非常棒,它能说明这张表格是哪一类的,我们把它叫做表格的标题,制作表格的时候不能忘记输入标题。
接着我们再来观察表格,考一考大家的眼力怎么样?如果红色的部分代表行,那么这个表格中有多少行呢?这样的代表列,表格中有多少列呢?如果每一个小格是一个单元格,那么有多少单元格呢?你们真棒,给同学们1分钟的时间互相说一说表格的各部分都叫什么名字。
2、学生自主探究插入表格并调整表格的方法。
(1)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表格,接下来我们就自己尝试插入一张表格。请同学们打开任务一,按照老师下发的“插入表格操作说明”,正面、反面两种方法,任选其一,仔细阅读文字,对照截图,自主完成插入表格。
(2)当把鼠标放到每一行或每一列的边缘,你发现了什么?请同学们调整表格的行高、列宽以及整个表格的大小。时间3分钟。
(2)教师指名学生教师机前操作演示。将鼠标放在单元格上,利用鼠标拖动就可以调整表格的行高与列宽。将鼠标放在表格的右下角,出现双十字箭头时按下左键拖动改变表格大小。
(3)请同学们自主完成插入表格并调整表格在页面中的大小设置。
3、教师讲解“单元格对齐方式设置”。
(1)师:这张表格我们设计完毕了,这张课程表上还缺了什么呢?生:文字。当老师输入文字后发现字体太小了,不能占据整个单元格,你能想办法让表格内的字大一点吗?同时让字体在整个表格的中间位置,而不是顶部吗?请同学们关闭任务一,打开任务二,调整字体的大小及在单元格中的居中位置。
(2)教师指名学生操作。
(3)教师讲解单元格对齐方式设置。提示:一定要选定文字,否则无法操作。
(4)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单元格对齐方式设置。
4、教师讲解插入和删除行或列操作方法
(1)师:刚才同学们顺利的帮助老师解决了问题,可有一位同学很粗心,他多添加了一列,又少添加了一行,你愿意帮助他吗?请同学们试着利用布局当中的,插入和删除,来帮一帮这位粗心的同学,好不好?请关闭任务二,打开任务三来操作。
(2)学生教师机操作演示。
教师温馨提示:在插入或删除行或列的时候,一定要定位光标。(3)小组合作完成表格的插入与删除。(4)教师随堂检测学生插入与删除操作。
三、作品创作(10分钟)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制作课程表。生活当中像课程表这种行列规则的表格你都见过哪些?刚才提到的表格大家都非常熟悉,请同学们从以下两个主题当中任选其一制作。
1、值日生表
2、学生成绩表
设计完成后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你的作品:(1)表格是否有标题
(2)表格的行高、列宽是否合适(3)文字的大小是否合理
(4)表格在页面的布局是否合理、美观(5)表格的设计是否有创新之处
四、评价与赏析
师:经过精心设计和制作,同学们都有自己的作品,谁愿意把你的作品与大家分享一下。请指出作品中的优点及需改进的地方。
现在我们来统计一下你们小组得到小花的数量。请你们小组的成员到前面来,首先祝贺你们小组成员,通过你们的努力获得了今天的胜利,老师想送给你们小组一个特别的称号“团结智慧组”,我希望你们不管是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都能时刻牢记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有更多的智慧。好,请回。
五、学生填写评价表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学会了利用插入表格的方法制作像课程表这一类规则的表格,不过生活中,我们见到的课程表总是有许多漂亮的图片和装饰,那这些操作是怎样实现的呢?如何美化我们的课程表,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同学们你对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是否满意,请拿出信息技术学生评价表,针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做出相应的评价。
六、教师板书
插入表格 调整表格的大小 单元格对齐方式设置:选定 插入及删除单元格:定位光标
国歌教学设计表篇三
一、课件引入,揭示课题。
课件演示)在茫茫的大漠,当黄沙袭来时,所有的生命都折服于沙漠的肆虐时,河流退却了,人群退却了,就连那雄伟的城堡也被掩埋了??然而,有一个绿色的精灵以不屈的精神与沙漠抗争,与风暴搏斗,它就是——胡杨。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西风胡杨》一课。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把握整体。
课文不仅写了胡杨树,还写了“我”,写了我的什么呢?读课文第七自然段。师板书(最美、最坚忍、最无私、最悲壮)
指名由学生回答:我的祈求和我的坚信。引导学生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文本对话,走近胡杨。
(指着回答胡杨是最美的树那位学生)这是最美的胡杨树,你来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好吗?
1、品读“只生在沙漠”的“只”字,体会胡杨的生存环境恶劣。
2、品读“一边是??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一边是??的塔里木胡杨林”。从面积上比较,大沙漠和胡杨林哪个大?谁来读大沙漠那一句?读出大沙漠的“大”。
师:在这么大的沙漠里,却生长着秋意盎然、生机勃勃的胡杨林,这就是一种美,一种壮美!生读胡杨林的那一句。
生齐读这一自然段。读出沙漠的大和胡杨的美。
(指着回答胡杨是最坚忍的树那位同学)这是最坚忍的胡杨树。在课文第几自然段?(第二自然段)
谁来读第一句?谁来读
二、三句?
师:第一句是概括地写胡杨最坚忍的树,那二三句就是——具体地写胡杨的坚忍。这是一种概括与具体的段落写法。
指名,你来读第二句。你读出了什么?(胡杨的坚定)
指名,你来读第三句。生读:它能在零上四十摄氏度的烈日下耸立。这是胡杨耐热。生读:能在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中挺拔。这是胡杨——耐寒。??耐碱、耐旱。胡杨能耐热、耐寒、耐碱、耐旱,说明胡杨有极强的忍耐力。这就是胡杨的忍。现在你知道坚忍这个词的意思了吧?——解词:坚忍就是坚定而有忍耐力,不动摇。
品读“可它们不在乎,将??留给了自己”。
重点品“留”。留什么?摧肝裂胆的风沙、破坏力极强的风沙。这一留就留出了胡杨的最无私。再读这句话。
(走到回答胡杨是最悲壮的树的那位同学身边)这是——最悲壮的胡杨树。我想请你来读第四自然段。
同学们好好读读这个自然段,哪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用笔把它画出来。
品读: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胡杨生一千年,死后一千年,倒下一千年,一共是——三千年,时间长不长?生命力顽强不顽强?这就是最悲壮的树,再读这句话。
还有画其他句子的吗?品读:??死后仍枝丫奇曲地挺立着。看着那指向天空的枝丫,你想到了什么?(诉说、控诉、祈求??)诉说着什么?怎样诉说?看着那指向大地的枝丫,你又想到了什么?(问地)问什么?怎样问?这就是最悲壮的树,再读这句话。
在历史的长河里,这最悲壮的、可歌可泣的胡杨又是怎样过来的呢?
演示课件,师配乐旁白。听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
1、胡杨的数量在骤减;
2、战争毁灭了大量的胡杨树;
3、楼兰文明、罗布泊消失;
4、拦水造坝围垦开发等拓荒行为,使河流断流。
5、沙漠化越来越严重。
用课文中的一句来说,就是“拓荒与征战,使水和文明一同消失在干涸的河床上。”除了水和文明一同消失之外,消失的还有大片大片最美的、最坚忍的、最无私的、最悲壮的胡杨树。
是啊,人们拓荒一日不止,胡杨流泪就一日不停,后代噩梦就一日不醒。
于是,我想哭,为谁而哭?读——我想哭,想为那些??的精神而哭。重点指导“为那死而不朽的精神而哭”。个别读,男女读,齐读。
然而我不会哭,因为我坚信,读——“胡杨还在??苍天的眼睛还在”。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问呢?(板书:苍天的眼睛)
因为有了坚信有了希望,那些伤者将被治疗,那些死者将被祭奠,那些来者将被激励。终有一天,我们又会看到大片大片的葱郁的生机勃勃的胡杨林。
想听老师读这一自然段吗?(播放课件)音乐起,师范读。你们读。音乐起,学生读。
四、回归全文,升华主题。
师利用板书勾画出一棵树,这就是胡杨,(指着课题)这就是西风胡杨,这就是烈烈西风中的胡杨,是(最美的、最坚忍的、最无私的、最悲壮的,有死而不朽精神的胡杨,有一息尚存绝不放弃的胡杨,有奋勇拼搏精神的胡杨)
看着这样的胡杨,上苍也被感动了,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学生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
师: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问,你们是谁?生读:烈烈西风中有无数声音回答:我是胡杨!(指着板书)再问:你们是谁?生回答:“我是最美的胡杨!我是最坚忍的胡杨!我是最无私的胡杨!我是最悲壮的胡杨!”
国歌教学设计表篇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2、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谈话
1、口算练习(开火车)
2、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前几天学过了哪些数学知识?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对表内除法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一)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师出示一道乘法算式:12÷3=
提问:看到这道算式你想到了什么?
追问:为什么12÷3=4,你怎么知道的`?(引出乘法口诀。)
1、小组比赛背乘法口诀。
2、同桌互考口诀,补充口诀。
3、根据口诀写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追问:任何一句口诀都能写出两道除法算式对吗?
(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师:看到12÷3=4这道算式你还想到了什么?
引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被除数、除数、商)
(三)除法运算的含义及解决问题
看算式12÷3=4,利用学具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
摆学具的形式:
1、自己先摆一摆
2、同桌合作摆
3、指名板演
引出除法运算的含义
练习题
1、看图列算式
说一说是怎么想到?怎么算的?
2、解决问题
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做?
三、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国歌教学设计表篇五
教学周期:第四周——第六周(1——3周为新生军训)
教学目的:
表演教学就是要求通过系统、科学的训练方法,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舞台自我感觉,就是要求像生活中对待一切事物的态度一样,去对待一切舞台虚构。因为,舞台上所有的一切都是虚构的、假使的,但训练有素的演员就能快速的,以假乱真,获得像人在生活中那样的一种自我感觉。真正地相信所有的假定,从而身临其境。
将注意力集中到应该注意的对象上,对一切虚构的舞台态度准确,舞台感觉真实,能平静自如的、内外统一的、身心一致的,紧张和松弛能像生活中那样的适度,在完成舞台任务的行动过程中,细琐感情也是那样的自然而然,合情合理的表达和流露。
这些要求是生活中人的一种本能,当已进入虚构的情境,演员就必须有能力以假乱真,这种信念感,能创造出像真实生活那样的一种艺术真实感,从而才能获得正确的舞台自我感觉。
木等教具为诱饵的练习进行训练。
通过本单元的训练,使同学们初步掌握了以下几点:
1、迅速地相信假使,从真实的现实生活立刻进入到虚构的舞台生活。
2、迅速地抓住各种诱饵,展开创造性的想象。
3、迅速地强迫自己将注意力集中到应该注意的具体对象上,排除杂念和干扰,解放思想和机体。
4、发挥学生特长,从局部带动整体,较快地建立了正确的舞台自我感觉。
教学内容:基本功素质训练
1、静坐收心练习
2、肌肉松弛练习
3、注意力集中练习
4、感知自我练习
5、发展想象练习
6、即兴适应练习
7、节奏变化练习
8、信念感练习
9、真实感练习
10、五觉训练
11、感受力训练
12、情绪记忆练习
13、激情反应练习
14、爆发力练习 教学要求:
表演训练不只是理解讲解,而是要通过一系列表演练习,引导学生进入创作状态。这些练习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思想集中,肌肉放松,信念增强,进入到一个想象的艺术创作天地之中去。让学生思想解放,想象活跃,信念增强,反应灵敏,激情奔放,整个集体从内到外都变得自由可塑,演员的“天真”、“童心”
要获得释放,在多次的练习过程中,使他们对假定的规定情境产生信念,养成习惯,按生活逻辑自觉地行动起来。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在素质训练方面,引进西方训练方法,这对于解放演员创作天性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练习做的太多,似走马灯,课堂虽然活跃,但学生并没有进入正确的创作状态,没有全身心投入,而是嘻嘻哈哈,我们在教学中也很容易搞花架子,不讲实效。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把握好度量。
(3)观察生活、情绪记忆,这里的观察和后面的观察和后面的观察生活,组织小品练习有所区别,这里是指要让学生从进入这一专业课程时,就要他们养成随时观察四周生活,观察自我的习惯,要记住自身和四周所发生的事,这种练习在素质训练时就要进行,让学生讲述一件高兴的事,一件伤心的事,一件有趣的事,入学后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今天有什么发现等等,情绪记忆是演员创作人物形象的财富,要天天积累。教学进度安排:
? 全班大课,理论辅导
? 元素训练,无实物训练
教学周期:第七周——第十一周教学目的:
当我们明确了行动之后,就知道一个演员为了完成舞台任务,必须通过许多的、不断的行动,当然这些行动不是孤立的,而是合情合理的,合乎逻辑的组合成一条积极的行动线,直到舞台任务的完成,或是不能完成而改变任务在继续完成。这条行动线是根据人物的身份,规定情境和舞台任务以及演员对生活的理解组成的。观众是通过演员的行动过程明确他的任务和规定情境的。当演员有了活生生的、有机的行动过程,他才能创造出有血有肉,有思想感情的活人来。
如何才能使行动过程真实有机呢?我们还是先从生活中来认识,在生活中人总是要受到外界客观事物的刺激和影响的,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人们每分钟都在产生愿望,有了愿望才有了行动。因此,首先是真正感受到客观刺激和影响,然后通过思考判断,判明情况才做出决定采取行动,这也是客观规律,无可变更。
生活中是这样,那么在舞台上也必须遵循生活中反映论这一科学规律,重视感受——思考判断——行动,这三个基本的环节。思考判断非常重要,它是无声的语言,我们称内心独白,伴随出现的是内心视象。行动过程的这三个环节如果漏掉,或是不真实,都会在舞台上出现那种没有思想和感情的虚假表演。因此,舞台行动与规定情境认同感的训练最终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假定的舞台环境中真实的生活。
教学内容:舞台行动与规定情境
1、想象实物动作(无实物练习)
2、不同物体的态度变化
3、不同环境的态度变化
4、不同人物的态度变化
5、规定情境不断复杂化
6、任务小品
7、动词小品
8、主题小品
9、物件小品
10、音响小品
11、音乐小品
12、节奏小品
13、激情小品
14、判断小品
教学要求:
这是表演基础训练最关键的阶段,学生在本单元要学会在自己虚构的规定情境中组织起有目的,有顺序而有逻辑的舞台行动,要学会掌握舞台行动诸要素“你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你要做干什么?为什么?怎么干?”在行动过程中要学会掌握适应、思考、判断等重要环节,逐步掌握构思单人小品的技巧和方法。
训练要领:
(1)发展动作性联想力《行动与想象》
(2)抓住小品中心任务《行动与任务》
(3)明确规定情境《行动与规定情境》
(4)掌握行动中的思考判断过程《行动与判断》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无实物练习是“动作性想象”和“有机行动”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千万不能走过场,一定要认真、扎实。要用实物来检查,迫使学生认真地抓住无实物练习的行动顺序、行为逻辑、质感、量感、体积大小、空间、部位、速度、节奏,不漏掉任何环节,“下一个动作是前一个动作的条件反射的结果”,这一练习的科学性在于养成学生合乎逻辑行动的习惯。会不知不觉的引导学生进入“下意识的创造”。
授课地点:艺术楼308 授课班级:11级影视表演班
授课教师:牛红涛
学生人数:4人
教学周期:18周第一阶段:(基本素质训练)
时间:第一周---------第六周教学目的:
表演教学就是要求通过系统、科学的训练方法,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舞台自我感觉,就是要求像生活中对待一切事物的态度一样,去对待一切舞台虚构。因为,舞台上所有的一切都是虚构的、假使的,但训练有素的演员就能快速的,以假乱真,获得像人在生活中那样的一种自我感觉。真正地相信所有的假定,从而身临其境。将注意力集中到应该注意的对象上,对一切虚构的舞台态度准确,舞台感觉真实,能平静自如的、内外统一的、身心一致的,紧张和松弛能像生活中那样的适度,在完成舞台任务的行动过程中,细琐感情也是那样的自然而然,合情合理的表达和流露。
这些要求是生活中人的一种本能,当已进入虚构的情境,演员就必须有能力以假乱真,这种信念感,能创造出像真实生活那样的一种艺术真实感,从而才能获得正确的舞台自我感觉。
本单元是通过无实物练习和代用实物练习,进行舞台态度和舞台感觉的训练,对事物练习的要求,一方面要求纯技术的练,另一方面要求在简单的规定情境中真实有机的运用,同时还采用大量的音乐、美术、音响效果和各种物品、积木等教具为诱饵的练习进行训练。
通过本单元的训练,使同学们初步掌握了以下几点:
1、迅速地相信假使,从真实的现实生活立刻进入到虚构的舞台生活。
2、迅速地抓住各种诱饵,展开创造性的想象。
3、迅速地强迫自己将注意力集中到应该注意的具体对象上,排除杂念和干扰,解放思想和机体。
4、发挥学生特长,从局部带动整体,较快地建立了正确的舞台自我感觉。
教学内容:基本功素质训练
1、静坐收心练习
2、肌肉松弛练习
3、注意力集中练习
4、感知自我练习
5、发展想象练习
6、即兴适应练习
7、节奏变化练习
8、信念感练习
9、真实感练习
10、五觉训练
11、感受力训练
12、情绪记忆练习
13、激情反应练习
14、爆发力练习
教学要求:
表演训练不只是理解讲解,而是要通过一系列表演练习,引导学生进入创作状态。这些练习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思想集中,肌肉放松,信念增强,进入到一个想象的艺术创作天地之中去。让学生思想解放,想象活跃,信念增强,反应灵敏,激情奔放,整个集体从内到外都变得自由可塑,演员的“天真”、“童心”要获得释放,在多次的练习过程中,使他们对假定的规定情境产生信念,养成习惯,按生活逻辑自觉地行动起来。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在素质训练方面,引进西方训练方法,这对于解放演员创作天性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练习做的太多,似走马灯,课堂虽然活跃,但学生并没有进入正确的创作状态,没有全身心投入,而是嘻嘻哈哈,我们在教学中也很容易搞花架子,不讲实效。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把握好度量。
(2)五觉训练不可忽视,一个演员如果连酸、甜、苦、辣的味觉都感觉不到,连困、饿、痛、冷、热都不能唤起生理、心理、形体的自我感觉,还能谈到复杂的规定情境的感受吗?所以要强化学生的五觉训练,引导学生养成感觉记忆的习惯,而且要把五觉训练伸延到感受力的训练,要让学生明白,感受力已不是一种单一的感觉,而是心理、形体、生理综合整体的感觉,如对物、对人、对环境、对事件等等都应产生相应的形体心理感觉。“演员的艺术就是感受的艺术”。
(3)观察生活、情绪记忆,这里的观察和后面的观察和后面的观察生活,组织小品练习有所区别,这里是指要让学生从进入这一专业课程时,就要他们养成随时观察四周生活,观察自我的习惯,要记住自身和四周所发生的事,这种练习在素质训练时就要进行,让学生讲述一件高兴的事,一件伤心的事,一件有趣的事,入学后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今天有什么发现等等,情绪记忆是演员创作人物形象的财富,要天天积累。教学进度安排:
? 全班大课,理论辅导
? 元素训练,无实物训练
第二阶段(无实物练习)
时间:第七周----第十一周教学目的:
当我们明确了行动之后,就知道一个演员为了完成舞台任务,必须通过许多的、不断的行动,当然这些行动不是孤立的,而是合情合理的,合乎逻辑的组合成一条积极的行动线,直到舞台任务的完成,或是不能完成而改变任务在继续完成。这条行动线是根据人物的身份,规定情境和舞台任务以及演员对生活的理解组成的。观众是通过演员的行动过程明确他的任务和规定情境的。当演员有了活生生的、有机的行动过程,他才能创造出有血有肉,有思想感情的活人来。
在产生愿望,有了愿望才有了行动。因此,首先是真正感受到客观刺激和影响,然后通过思考判断,判明情况才做出决定采取行动,这也是客观规律,无可变更。
生活中是这样,那么在舞台上也必须遵循生活中反映论这一科学规律,重视感受——思考判断——行动,这三个基本的环节。思考判断非常重要,它是无声的语言,我们称内心独白,伴随出现的是内心视象。行动过程的这三个环节如果漏掉,或是不真实,都会在舞台上出现那种没有思想和感情的虚假表演。因此,舞台行动与规定情境认同感的训练最终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假定的舞台环境中真实的生活。
教学内容:舞台行动与规定情境
1、想象实物动作(无实物练习)
2、不同物体的态度变化
3、不同环境的态度变化
4、不同人物的态度变化
5、规定情境不断复杂化
6、任务小品
7、动词小品
8、主题小品
9、物件小品
10、音响小品
11、音乐小品
12、节奏小品
13、激情小品
14、判断小品
教学要求:
这是表演基础训练最关键的阶段,学生在本单元要学会在自己虚构的规定情境中组织起有目的,有顺序而有逻辑的舞台行动,要学会掌握舞台行动诸要素“你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你要做干什么?为什么?怎么干?”在行动过程中要学会掌握适应、思考、判断等重要环节,逐步掌握构思单人小品的技巧和方法。训练要领:
(1)发展动作性联想力《行动与想象》
(2)抓住小品中心任务《行动与任务》
(3)明确规定情境《行动与规定情境》
(4)掌握行动中的思考判断过程《行动与判断》 教学重点和难点:(1)无实物练习是“动作性想象”和“有机行动”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千万不能走过场,一定要认真、扎实。要用实物来检查,迫使学生认真地抓住无实物练习的行动顺序、行为逻辑、质感、量感、体积大小、空间、部位、速度、节奏,不漏掉任何环节,“下一个动作是前一个动作的条件反射的结果”,这一练习的科学性在于养成学生合乎逻辑行动的习惯。会不知不觉的引导学生进入“下意识的创造”。这一练习又是注意力集中,肌肉松弛、目的、任务、思考、判断等等元素的综合训练。无实物练习可以从简入繁,可以逐步加进规定情境,变化节奏,强化职业特殊性等等,甚至可以过渡到单人小品、交流小品。
(2)舞台真实是想象的真实、态度的真实,对物体、对环境、对人的态度变化、实质上是舞台行动的变化。这种练习也是舞台“假定性”最好的练习,经过这种训练,学生未来创作不同风格的现代派戏剧并不困难。
(3)单人小品不要求太复杂的心理生活,避免学生“演情绪”,“挤感情”而是更多一些有过生活体验或间接体验的生活小片断。
(5)要抓思考判断,在帮助学生完善合理舞台行为的时候,往往会帮助学生构思出许多有趣的行为,忽视思考判断过程,其实任何一个简单的舞台行动都有思考判断的过程,“不会思考就不会演戏”。
(6)不能忽视舞台空间的处理,这既是表演教师的任务,也是学生的学习任务。“在不合逻辑的空间里无法有机的行动”。
(7)小品的思想性应给与恰当注意,我们防止左的教条主义倾向,但不能让不健康的现象在课堂上不受批判的呈现。
(8)帮助学生合理地组织小品的过程,但决不能用“我不包办代替”来草率从事。经过修正,学生才可能感到自己的不足,才可能学到东西,才可能有新的提高。“从一个达到完美程度的小品学到的东西,更比一个浮皮潦草的小品能学到的东西多的多”。期中考试形式:两组交流,用单人小品参加考试。第三阶段(双人小品训练)
时间:第十二周------第十八周教学目的:
在一、二单元的学习基础上,学会相互行动。要求和同台演员,按不同的人物关系和规定情境,运用动作和语言等表现手段,在相互行动的过程中产生活生生的真实有机的交流适应。
交流是一个人作用于周围的人,而他本身又感受周围人的思想感情和行动,然后通过行动,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传达给别人,深入到对方的心灵深处的一种碰撞。通过感受对方的行动了解到他心里到底想干什么,无论是说话或是沉默的时候,你都在不断地揣摩他人心里到底想什么。简而言之,即通过二个人之间的相互行动,将生活中活生生的有机思想感情进行传递。学会认真感受活的对象给与自己的刺激和影响,产生新的适应。相互动作必须要有对象、,要影响对方,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影响对方,例如用语言、动作、手势、情绪、感觉等。我们通过二人以上的交流练习和小品的形式贯彻教学内容,并用大量的即兴练习,训练同学的适应能力。
教学内容:有机交流,互相动作
1、有机交流游戏
2、真听、真看、真判断练习
3、互相适应练习
4、即兴适应情景联系
5、即兴有机沉默交流
6、一句话即兴交流
7、给任务的即兴交流
8、特定的规定情境的即兴交流
9、毫无提示的即兴交流
10、命题交流小品
11、自由构思小品
12、集体交流小品
教学要求:
舞台交流是有机行动中最重要的元素,也是有机行动的中心环节,是表演技巧训练中最为复杂,最难掌握的技巧。在现实生活中互相交流是自然而然的下意识中进行的。因为对手的话,对手的反应都是未知的,而是此时,此地发生的,所以演员必须真听、真看、真想,这是生活现象。但舞台上的一切都是事先知道的,因此表演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演员在舞台上不能和对手真实的有机交流,而只是机械地背台词、走地位。因此,在训练中教师应在假定的规定情境中创造条件,让学生在交流练习中不要预先知道对手的反应,而能抓住真听、真看、真想、真思考、真判断、真正的感受对手这些环节,能注意力集中的不间断的接受对手的信息和刺激,同时产生恰如其分的适应,让有机交流在特定的舞台上也能自然而然的出现。
即兴交流要领:
(1)真实性:真听、真看、真思考、真判断。
(2)进攻性:牢牢地抓住任务,积极进攻毫不妥协。(3)感受性:接受对手提供的信息,冷静判断对手虚实,一环扣一环地有机地向前推进。
(4)有机性:千万不可脱离自己和对手的言行逻辑,而乱扯,失去有机性。
(5)有效性:机智灵活,善于找到有效的反击手段,说服、诱导、威胁、请求等等,可软硬兼施,不单会用语言,而且要用喜怒哀乐的表情、声调、形体动作、变化节奏用多种手段来影响对手,战胜对手。
(6)复杂性:要充分发挥联想,在相互动作中能不断的充实人物关系,深化规定情境,强化矛盾,揭示出人物之间的复杂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要让学生明白舞台交流的实质是舞台斗争冲突过程中对手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会掌握动作和反动作。
(2)舞台有机交流的障碍是表演的重复性,不可能总是即兴创作,用大量的即兴练习进行训练,就是要养成学生具有良好的即兴适应的习惯,要让学生明白,排练好的小品,不能随意改动,也同样有即兴的可能,那就是“今天、此时、此地”,即流水不腐。
教学周期:第四周——第六周(1——3周为新生军训)
教学目的:
表演教学就是要求通过系统、科学的训练方法,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舞台自我感觉,就是要求像生活中对待一切事物的态度一样,去对待一切舞台虚构。因为,舞台上所有的一切都是虚构的、假使的,但训练有素的演员就能快速的,以假乱真,获得像人在生活中那样的一种自我感觉。真正地相信所有的假定,从而身临其境。
将注意力集中到应该注意的对象上,对一切虚构的舞台态度准确,舞台感觉真实,能平静自如的、内外统一的、身心一致的,紧张和松弛能像生活中那样的适度,在完成舞台任务的行动过程中,细琐感情也是那样的自然而然,合情合理的表达和流露。
这些要求是生活中人的一种本能,当已进入虚构的情境,演员就必须有能力以假乱真,这种信念感,能创造出像真实生活那样的一种艺术真实感,从而才能获得正确的舞台自我感觉。
本单元是通过无实物练习和代用实物练习,进行舞台态度和舞台感觉的训练,对事物练习的要求,一方面要求纯技术的练,另一方面要求在简单的规定情境中真实有机的运用,同时还采用大量的音乐、美术、音响效果和各种物品、积木等教具为诱饵的练习进行训练。
通过本单元的训练,使同学们初步掌握了以下几点:
1、迅速地相信假使,从真实的现实生活立刻进入到虚构的舞台生活。
2、迅速地抓住各种诱饵,展开创造性的想象。
3、迅速地强迫自己将注意力集中到应该注意的具体对象上,排除杂念和干扰,解放思想和机体。
4、发挥学生特长,从局部带动整体,较快地建立了正确的舞台自我感觉。
教学内容:基本功素质训练
1、静坐收心练习
2、肌肉松弛练习
3、注意力集中练习
4、感知自我练习
5、发展想象练习
6、即兴适应练习
7、节奏变化练习
8、信念感练习
9、真实感练习
10、五觉训练
11、感受力训练
12、情绪记忆练习
13、激情反应练习
14、爆发力练习
教学要求:
表演训练不只是理解讲解,而是要通过一系列表演练习,引导学生进入创作状态。这些练习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思想集中,肌肉放松,信念增强,进入到一个想象的艺术创作天地之中去。让学生思想解放,想象活跃,信念增强,反应灵敏,激情奔放,整个集体从内到外都变得自由可塑,演员的“天真”、“童心”要获得释放,在多次的练习过程中,使他们对假定的规定情境产生信念,养成习惯,按生活逻辑自觉地行动起来。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在素质训练方面,引进西方训练方法,这对于解放演员创作天性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练习做的太多,似走马灯,课堂虽然活跃,但学生并没有进入正确的创作状态,没有全身心投入,而是嘻嘻哈哈,我们在教学中也很容易搞花架子,不讲实效。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把握好度量。
(2)五觉训练不可忽视,一个演员如果连酸、甜、苦、辣的味觉都感觉不
到,连困、饿、痛、冷、热都不能唤起生理、心理、形体的自我感觉,还能谈到复杂的规定情境的感受吗?所以要强化学生的五觉训练,引导学生养成感觉记忆的习惯,而且要把五觉训练伸延到感受力的训练,要让学生明白,感受力已不是一种单一的感觉,而是心理、形体、生理综合整体的感觉,如对物、对人、对环境、对事件等等都应产生相应的形体心理感觉。“演员的艺术就是感受的艺术”。
(3)观察生活、情绪记忆,这里的观察和后面的观察和后面的观察生活,组织小品练习有所区别,这里是指要让学生从进入这一专业课程时,就要他们养成随时观察四周生活,观察自我的习惯,要记住自身和四周所发生的事,这种练习在素质训练时就要进行,让学生讲述一件高兴的事,一件伤心的事,一件有趣的事,入学后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今天有什么发现等等,情绪记忆是演员创作人物形象的财富,要天天积累。
教学进度安排:
? 全班大课,理论辅导
? 元素训练,无实物训练
教学周期:第七周——第十一周教学目的:
组成的。观众是通过演员的行动过程明确他的任务和规定情境的。当演员有了活生生的、有机的行动过程,他才能创造出有血有肉,有思想感情的活人来。
如何才能使行动过程真实有机呢?我们还是先从生活中来认识,在生活中人总是要受到外界客观事物的刺激和影响的,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人们每分钟都在产生愿望,有了愿望才有了行动。因此,首先是真正感受到客观刺激和影响,然后通过思考判断,判明情况才做出决定采取行动,这也是客观规律,无可变更。
生活中是这样,那么在舞台上也必须遵循生活中反映论这一科学规律,重视感受——思考判断——行动,这三个基本的环节。思考判断非常重要,它是无声的语言,我们称内心独白,伴随出现的是内心视象。行动过程的这三个环节如果漏掉,或是不真实,都会在舞台上出现那种没有思想和感情的虚假表演。因此,舞台行动与规定情境认同感的训练最终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假定的舞台环境中真实的生活。
教学内容:舞台行动与规定情境
1、想象实物动作(无实物练习)
2、不同物体的态度变化
3、不同环境的态度变化
4、不同人物的态度变化
5、规定情境不断复杂化
6、任务小品
7、动词小品
8、主题小品
9、物件小品
10、音响小品
11、音乐小品
12、节奏小品
13、激情小品
14、判断小品
教学要求:
这是表演基础训练最关键的阶段,学生在本单元要学会在自己虚构的规定情境中组织起有目的,有顺序而有逻辑的舞台行动,要学会掌握舞台行动诸要素“你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你要做干什么?为什么?怎么干?”在行动过程中要学会掌握适应、思考、判断等重要环节,逐步掌握构思单人小品的技巧和方法。
训练要领:
(1)发展动作性联想力《行动与想象》
(2)抓住小品中心任务《行动与任务》
(3)明确规定情境《行动与规定情境》
(4)掌握行动中的思考判断过程《行动与判断》 教学重点和难点:(1)无实物练习是“动作性想象”和“有机行动”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千万不能走过场,一定要认真、扎实。要用实物来检查,迫使学生认真地抓住无实物练习的行动顺序、行为逻辑、质感、量感、体积大小、空间、部位、速度、节奏,不漏掉任何环节,“下一个动作是前一个动作的条件反射的结果”,这一练习的科学性在于养成学生合乎逻辑行动的习惯。会不知不觉的引导学生进入“下意识的创造”。这一练习又是注意力集中,肌肉松弛、目的、任务、思考、判断等等元素的综合训练。无实物练习可以从简入繁,可以逐步加进规定情境,变化节奏,强化职业特殊性等等,甚至可以过渡到单人小品、交流小品。
(2)舞台真实是想象的真实、态度的真实,对物体、对环境、对人的态度变化、实质上是舞台行动的变化。这种练习也是舞台“假定性”最好的练习,经过这种训练,学生未来创作不同风格的现代派戏剧并不困难。
(3)单人小品不要求太复杂的心理生活,避免学生“演情绪”,“挤感情”而是更多一些有过生活体验或间接体验的生活小片断。
《表演基础训练》教案
第一单元 有机天性解析、创作天性与表演(40学时)
教学要求:
通过对学生有机天性的释放,激发出学生的原始创作天性,使学生在舞台上建立正确的自我感觉,自由、松驰的生活,从而建立起正确的表演观。
教学内容:
一、理论讲述:
1、什么是天性?
“天性”是人生而具有的自然属性,人之初并无善恶这样的道德概念,也没有因道德、法律、约定俗成的禁忌。然而随着人逐步的自我认识与社会认识,自觉不自觉的受到各种束缚,使人不能在他人面前真实的表露自我。演员表演是“当众孤独”的,需要能够挣脱各种束缚真实、自如的表演,对人的天性的回归就将是摆在演员面前的第一个问题。
2、什么是有机天性?
天性加上有机两字就使它变得不同,有机是指有意识的并赋有合理性与逻辑性的,因此这里的有机就带有技术技巧的色彩。有机天性就是合理的赋予逻辑的运用技术和技巧使演员的自然天性回归。
3、怎样有机的解放学生的天性?
解放学生的天性就是使学生在舞台上回归自然状态的“自我”。初上舞台的学生往往因为心有杂念而紧张,从而表现出手足无措、语无伦次、面红耳赤、呼吸困难、满头大汗等不正常的状态。如何能够让学生在舞台上放松呢?上台以前必要的热身活动可以使紧张的肌肉放松,适当的调整呼吸可以使心率趋于正常,心境趋于平静。上台以后注意力的集中可以排除心中的杂念,并使头脑清醒保障条理、逻辑的完成舞台任务。
注意力集中为什么能够排除杂念呢?据心理学家研究人在一个瞬间注意力只能集中在一个点上,人十分专注于一件事往往忽略身边发生的其他事情。因此如果把演员在舞台上的每个瞬间所需的注意力清晰合理的安排好并连接成不间断的线,那么演员的杂念将无隙而入,这就保障了演员始终处在表演状态而不会跳出。
到达注意力集中,需要上台以前保持心境的平静、头脑的清醒,并反复梳理默忆需要表演的每个环节乃至细节。熟练是增强自信的好方法。上台后认真执行每个表演环节乃至细节,并梳理默忆下一表演环节和细节。可逐步达到“目中无人”的境界。
二、课堂实践:
梳理练习——通过用意念带领肢体的方式,使学生注意力专注,并放松肌肉。破相练习——运用游戏的方式使学生将自认最丑陋的一面展示给众人,由于所有游戏参与者都会展示,以集体方式打破心中禁忌。
肌肉放松练习——通过寻找多余的紧张肌肉的方式,使学生提醒自己肌肉放松,找到合理的舞台姿态。
冥想练习——通过冥想使学生进入自我想象的催眠状态,放松自我。
三、作业及习题:
1、天性和有机天性有什么异同?
2、为什么要解放天性?
3、注意理集中有什么作用?
4、每天早晚将梳理练习、冥想练习作各作一遍。
5、随时做肌肉放松练习。
第二单元 舞台行动(56学时)
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舞台行动在戏剧中重要性及其基本原理,掌握组织舞台行动的基本能力,能够较好的运用舞台行动外化人物的内心活动。
教学内容:
一、理论讲述:
1、舞台行动的概念
舞台行动:是在意志的支配下,为达到一定的目的所采取的一切手段。这里面有几个要点,一是意志的支配,二是要有目的性,这两点很重要,这是区别于生活中的一些动作行为。行为是人的行动的一个抽象和概括,他是对很多的行动的抽象和概括,然后总结出来的一个概括性的东西,比如说某某同学忠厚老实,怎么来说明他忠厚老实呢?因为是通过他一系列的活动,他在某个活动中展现出来的是这样的,最后通过总结概括出来后,认为该同学在行为举止上比较忠厚老实。另一位同学比较圆滑事故,这都是经过了总结抽象概括以后得出的结论,那么我们说,日常生活中人每天都离不开动作,为什么单单说戏剧是一个行动的艺术,演员是一个动作大师,在舞台上演员都是为了各种各样的目的在进行着活动,去行动去动起来的,这是戏剧的一个特点,我们把这个动作,分一分类,那么我们刚才说亚里士多德说的 它是对人物行动的模仿,方式是靠动作来完成的,动作是行动的一部分,也可以说动作是具体完成行动的手段和方法。
我们现在把动作进行一下分类:大的来说,动作分两类:外部动作和内部动作。细分的话分为五类:一是纯粹的外部动作,就是你的肢体上的,如打个喷嚏,挠个痒痒,没有强烈的目的性;二是性格化的动作,这个人物身上所独有的,如有的人性格大大咧咧的某些习惯,拿手绢擦汗啊等,性格化的生活习惯所带出来的;三是帮助剧情发展和说明剧情的动作,比较鲜明的是西方的戏剧或是中国戏剧里出现的小丑的角色,先上来一个小丑,先对剧情的背景进行一下介绍,他的动作完全就是为了剧情服务的,还有一种是帮助剧情发展的,如雷雨里,有几次的铺垫,说花园里的电线走电,说家里的老黄狗给电死了,他这些都是后来剧情的发展进行铺垫,最后四凤和周冲触电身亡,为了这个大悲剧的结果进行的铺垫,是为了剧情的需要,没有实在的意义;四是内心动作,也就是心理活动,心理动作分两种:一是心理自我的,也是我们常说的内心斗争,如我要不要去等?二是与他人的,这是一种判断的,如他这样说什么意思等?五是静止动作,静止的动作其实说是不存在的,他只是外部的静止,没有语言也没有动作的情况下,应该有内心活动的,纯属静止的动作如发呆,这种可能属于完全静止的动作。动作还可以分为外部形体动作,心理动作,语言动作,实际来说,不管是外部形体动作还是语言动作都是心理动作的一个外化。
2、舞台行动的三个特征:
一、直观性,它是活生生的展现在舞台上的,如走过去喝杯茶,具有 一定的直观性的;
三、流动性或运动性,人的动作和行动不是割裂开的,都具有连续性,这个动作接上一个动作,这个动作又连接下一个动作,都是连续性的,没有一个动作可以是孤立的,以上就是舞台行动的特征。
3、行动的三要素
行动的三要素可以分为做什么——任务 为什么做——目的 怎么做——适应
表演游戏公开课教案
一、活动目标:
1、能大胆的结合动作表情进行表演,表现游戏角色特征。
2、在活动中学会与同伴协商,轮流扮演角色,合作游戏。
3、体验参与游戏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幼儿已收悉故事内容《小熊请客》、《狼和小羊》
2、物质准备:
《小熊请客》小熊、小花猫、小狗、小鸡、大狐狸等头饰三份、杖偶一份。《狼和小羊》小羊、大灰狼、小花猫、小黄狗、大象、白马头饰三份、杖偶一份。
三、活动过程:
(一)头饰引入,引出故事。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回忆故事内容。
(三)鼓励幼儿按意愿选择游戏主题。
1、你想和谁一起表演呢?
2、你想表演哪个故事呢?扮演故事里面的哪一个角色?
(四)提出游戏要求
1、游戏时如果发现同一组的小朋友不会表演,可以帮助他教他如何表演。
2、游戏玩,要把玩具收好,放回原位。
(五)幼儿分组表演,教师巡回指导。
重点指导幼儿协商分组,表现出所扮演的角色的语气、语调和动作表情。指导部分能力差的幼儿大胆进行表演。
(六)游戏结束,评价游戏情况。
请每组幼儿派个小组长评价照片游戏情况,好在哪里不好再哪里,下次应注意的问题。
国歌教学设计表篇六
第一课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104一106的内容及第108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有含义,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正确计算比较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能力。提高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正确计算比较简单的同分数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3/4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个1/8是5/8,7/12里有()个1/12。
(3)3个1/5是(),4/7是4个()。
小结: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分子是几,就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谈话: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学习过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个知识。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例1。
提问:观察图,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把一张饼平均分成8份,爸爸吃了3/8张饼,妈妈吃了1/8张饼,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
提问:要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学生思考并口答:1/8+3/8,表示把两个分数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提问:你能算出结果吗?怎样想的?
学生可以这样思考:1/8是1个1/8,3/8是3个1/8,合起来也就是4/8。
提问:1/8+3/8的和是4/8,为什么分母没变,分子是怎样得到的?
板书:1/8+3/8=(1+3)/8=4/8=1/2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上面的计算过程:
观察图可以看出结果是4/8,也就是1/2。注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2.p105做一做第2题第一排。
3、提问:通过解答上题,想一想分数加法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
小结:分数加法的含义与整数加法相同,都是表示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时,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
3.出示例2。
请学生看题,试列式并计算。
请学生汇报计算过程:3/4—1/4=(3—1)/4=2/4=1/2
提问: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分数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减法相同吗?
因为这道题中已知两个数的和是3/4,其中一个数是1/2,求另一个数是多少,所以用减法计算。分数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减法相同。
提问:计算过程中,为什么分母不变?你能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吗?
4.小结:观察例1和例2有什么共同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怎样计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共同归纳概括。)
师: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5.完成教材第105页的“做一做”和第107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6.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选择2、3个题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并让学生说一说应注意什么。
7.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一的第2题。
其中()一1/12=11/12
7/5-()=3/5,让学生说说是依据什么关系进行计算的?
板书设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例13/8+1/8=(3+1)/8=4/8=1/2
例23/4—1/4=(3—1)/4=2/4=1/2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困惑]“含义”与“意义”的区别,在分数加减法的教学标高上该如何把握?
根据《标准》“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的要求,教材淡化了分数加减法意义的教学,使用“含义”一词,而不是“意义”。如例1中,由小精灵明明发问:“想想整数加法的含义,你能说出分数加法的含义吗?”例2中,由小精灵聪聪发问:“分数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减法的含义有什么关系?”
“含义”与“意义”有什么不同呢?《教参》中指出,含义只要求领会就行,不需要刻板的记忆加减法的定义。在教学中,我请学生结合题意分析为什么用加或减法计算时,他们只能回答到“要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所以用加法”,“要求还剩多少,所以用减法”,不知道这样的回答是否就是分数加减法的“含义”了。
我是这样思考这样问题的。教材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螺旋式上升编排的,五年级再学这部分知识时,学生已经掌握分数的意义及分数单位,能够清晰地说明算理,所以写出思考的全过程就是进一步加深对算理理解的过程。这样规范的书写在第一课时是有必要的,可强化相同单位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可有效避免将分母相加的和作分母的错误算法。到计算熟练后步环节可以省略。
[对练习的思考]
1、建议在例题教学中补充1减几分之几的分数减法计算题,使学生明确如果将1转化成与减数相同的同分母分数。
2强调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对于7/7和0/7的结果如何化简也应进行相应指导。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表格教学设计
国歌教学设计表篇七
我是在三年级上的这节《国歌》,孩子们比较活跃,其中几个较聪明,素质较好的孩子能较准确的回答我所提出的问题,每位同学都能很认真地听我讲每个细节。 课结束后,我被学生的歌声感染,心情异常激动,被学生精彩的发言和入情歌唱深深所打动。随后记下了一些心得体会:
“万事开头难”,这节课的开始是随着几个小小的问题展开师生之间的对话:
师:中国的国旗是什么?
生:五星红旗。
师:中国的国歌是什么?(这里有的同学说是〈中华人民共合国国歌〉,这里出现了常识性的错误,但有的学生能回答出是〈义勇军进行曲〉)
师:谁能告诉老师在什么样的场合中会升国旗、奏国歌呢?
生:每周一早上升旗的时候;奥运会上,夺冠之后颁奖的时候、香港、澳门回归的时候??
这样的场景不像是知识竞赛,更像是妈妈随口考验自己的孩子,轻松而自如,学生不会因为回答不上老师的提问而胆战心惊,宽松的课堂氛围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师:你知道国歌的词曲作者是谁?
生:田汉,聂耳(看课本)
师:那谁知道其中的故事?
这段对话不是为了考验学生,而是通过对话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经验性知识,运用对话的形式比教师空洞的说教效果好的多,同时也拉近了学生与《国歌》的距离,激发出学生学习《国歌》音乐的兴趣。
注意力,而且有利于学生音乐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分析与评价音乐能力的提高。在《国歌》中有很多地方是作者内心深处对祖国深厚的热情之情,但作为四年级的学生,他们没有很多音乐知识,也缺乏一定的历史知识,给没有对战争的切身体会。因此,运用“比较”教学法既能激发学生探索、思考的兴趣,又能轻松掌握音乐知识。
在体会重音记号在歌曲中时,刚开始的时候,我很困惑怎么去和四年级的学生谈论音乐记号的意义和作用,如果仅仅是讲解知识的话,他们很快就会失去听得耐心,也无法真正感受音乐记号的作用。在这个探秘活动中就设计了对比演唱的环节,要求学生用有重音记号、无重音记号两种不同的演唱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让学生真正感受歌词的含义和重音记号在其中的作用,比起由教师空洞讲解重音记号的意义和作用要有趣,有意义的.多。更何况是由学生自己“探究秘密”而获得的成果呢?因为是自己探究的结果,学生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是啊!探究,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也不一定时科学研究。四年级的学生也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参与探究活动。
“上行”知识是本课的一个新知识点,假如有教师介绍,学生未必能真正懂得其中的奥妙,而放在歌曲中探密活动中,有学生通过唱唱歌谱、用手势边线旋律走向、想想为什么聂耳在这里一定要运用上行手法等一系列活动,去体会到作曲家的内心情感。听着学生一次次激情昂扬的演唱,看着他们挥动着的拳头,探们使用自己和聂耳的共鸣,表达着心中对侵略者的愤恨,表达着心中清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同时,也让学生在比较演唱中学习了新知识,在体验活动中感受了作曲手法。
回顾本课的内容,为了避免活动的单一,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好奇心理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中的歌曲学习过程变成了“探秘活动”,让学生、听课教师耳目一新。通过讲故事、唱唱我心中的《国歌》、《国歌》探密系列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生活场景和探究活动中学习,既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又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为学生的音乐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资源,为以后热爱音乐文化做好了准备。我根据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的好奇心强、表现欲高等心理引入课堂,将学生经常参与的考一考、说一说、听一听、唱一唱等活动充分融会课堂中,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特点,学生不仅兴致浓厚,而且体验到音乐活动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天都可以和它进行零距离接触,从而增强了学生学好音乐的信心,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教学中,我始终以歌曲音乐为中心,充分运用音乐本题(如旋律、节奏、音乐记号、风格等)的特点,通过情景创设,对比欣赏、旋律哼唱、演唱及表演等手段,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歌曲训练有机的融合在音乐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在感受中想象,在想象中理解,在理解中表现,在表演中体验音乐带来的审美愉悦,使音乐教学真正成为“为了学会音乐欣赏”的教育。
要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不能片面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花样繁多,而应踏踏实实地把握作品、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才能在看似简单的教学内容上出无限的精彩来。
国歌教学设计表篇八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说出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2.阐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利用图表来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掌握基本的读图技巧。
2.通过城市化的阶段图,分析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点。
3.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性,从而学习运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预测家乡城市化的发展动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
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自城市开始出现以后,城市化的过程就已经开始。但是,在人类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过程所影响的范围和城市化的速度在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的表现。
环节二:新课教学
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展示图片】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图“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思考: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1)城市化的发生是在什么时期开始的?
(2)城市化的时间变化有什么特点?
教师总结: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以及世界的城市化曲线,基本上都是呈一个被拉长了的“s”形态。
2.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
【展示图片】阅读教材,结合图2.19“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和“英国的城市化进程资料”,思考问题并完成表格: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资料:伦敦1801、1851、1981年的城市扩展。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动手设计表格:从城市化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张趋势和常见问题四个方面概括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点:
教师总结: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小组探究:对照图2.19“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和2.13中几个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差异,思考: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1)城市化的开始时间有什么不同?
(2)目前各处与城市化的那一阶段?
(3)近来,各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有何差异?
(4)各国城市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
(5)概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教师总结: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环节三:课后作业
全班各自然小组依次为空气污染调查组、水污染调查组、噪声污染调查组、固体废弃物污染调查组、光污染调查组、交通组、住房组、人口组、就业组、社会秩序组,调查连云港市近年来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要求:
1.网络搜集或走访调查。
2.图文资料真实,且具概括性。
3.注意安全和中学生形象。
四、板书设计
表格式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国歌教学设计表篇九
认识12个生字,正确掌握生字的书写。
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国歌、热爱祖国的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本课12个生字。
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义。
教法与学法
教法:质疑、引导、点拨。
学法:读议结合,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国歌的文字和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歌吗?知道这首歌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聂耳与国歌》,了解国歌。
板书:6聂聂与国歌
二、简介背景
1、简介国歌产生的历史背景。
2、简介聂耳的生平。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识新字。
(2)理解相应生词,不理解的词语在边上做记号。
(3)通读课文,做到流利准确。
2、检查自学效果。
(1)同桌互相测试对方对生字的认识情况。
(2)出示词语:聂耳世纪危亡义勇军情景民族
3、“开火车”领读,齐读。
4、检查了解学生掌握词语的情况。
5、把生字带入课文,再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四、理解课文脉络。
1、看图:你看懂了什么?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分别讲了哪几个“镜头”。
五、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六、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认识12个生字,正确掌握生字的书写。
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国歌、热爱祖国的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本课12个生字。
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义。
教法与学法
教法:质疑、引导、点拨。
学法:读议结合,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国歌的文字和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朗读课文。
2、听写生字词。
二、精读课文
1、导读第1、2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第3、4自然段。
(1)哪些词语最能代表聂耳的想法,行动和心声。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随着音乐伴奏,欣赏国歌。
3、品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
(1)国歌的创作和谱曲成功以后,在祖国抗战时期起了什么作用?
(2)指导朗读这一自然段。
(3)背诵这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1、读课文第6自然段。
2、你对这一段的内容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感想?
3、我们要从小刻苦学习,长大报效祖国,让祖国更加富强。
四、作业
1、阅读一个有关中华民族受苦受难,奋起反抗的历史故事。
2、请学生说说聂耳的其他作品。
国歌教学设计表篇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是三十年代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当时我国正处于外敌入侵,民族危机深重之际。影片就是以此为背景,描写了代表中华民族的一群热血儿女献身于民族解放事业,参加抗日救亡斗争的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歌曲激昂,鼓舞人心,催人奋进,被誉为“是中华民族的.解放号角,是抗日战争的前奏曲,是救亡歌曲的代表做。”在抗战年代里,它激励着亿万同胞团结一致,奋起抗日;今天,它又是对全国人民尤其是对青少年进行近代史,现代史和国情教育的一份极其生动的教材。
在本课歌曲的学习过程中,我尤其注重了对学生音乐感受及欣赏能力的培养,同学们在一遍一遍的听赏过程中,感受每句歌词所表达的内容,将不同的强弱力度加入歌曲中,为歌曲伴奏,抒发内心的情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跃,学习积极,主动性得到很好的发挥,是一节很成功的课。
这节课是在愉悦、自豪的气氛中结束的。回到办公室,我不禁感悟到:小学阶段是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疑惑,同时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模仿力。我们音乐教师就要利用音乐教育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音乐形象的感染和熏陶,使学生在情操、品格、心灵上都受到有益的影响。
国歌教学设计表篇十一
刘宝周
【教学内容】
探究磁生电的条件,进一步了解电与磁的联系;观察和体验发电机是怎样发电的
l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电磁感应现象和磁生电的条件【教学难点】
1尝试动手设计实验,并由实验结果概括物理规律【教
具】
师(神秘地):今天,我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大大的明星。想认识他吗?下面请大明星出场!
课件展示:五色闪光灯闪烁,屏幕渐黑后逐渐亮起,一人出现在舞台中央,镜头拉近,出现法拉第像。
师(富有激情地):是什么让漆黑的夜晚变得五彩缤纷,是什么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是什么让我们的出行如此方便快捷,是什么让工厂的机器转个不停,这所有的一切都源于这位大明星的一个重大的发现!这位大明星就是——课件展示:法拉第简介。
师:这节课我们沿着这位大明星的足迹来探寻先哲的智慧之旅。新课教学
课件展示(并板书)课题:七
磁生电
2师(打趣地):磁能生电?那么同学们回家后多买些磁铁放在家中,以后就不用交电费了。
师:开个玩笑。下面,我们利用手边准备的器材,跟随我来探究磁怎样才能生出电来。
师:首先,我们根据前面我们学习过的电学知识来解决下面两个问题。课件展示(依次):
问题1:在实验中,电路应该是断开的还是闭合的?问题2:如何知道电路中是否产生了电流?问题3:如何知道电路中电流的方向是否改变?师引导学生回答。答问题1:
生:电路闭合是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必要条件,因此实验中电路必须是闭合的。答问题2:
生:电路中有电流时,电灯可以发光,电流表会有示数等。师(补充):由于这个实验中产生的电流非常微弱,普通的小灯泡根本不会发光,普通的电流表的指针也不会偏转,所以我们要用更灵敏的检流表检测电路中是否产生了电流。答问题3:
根据检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是否改变,如果第二次实验中检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与第一次相反,说明第二次产生的电流方向与第一次不同。师:下面,请大家按图示实验装置图组装实验装置。
3课件展示:电磁感应实验装置图。
师:实验装置组装完毕后,我们按照实验提示分步进行实验探究。课件展示:第一步:导线在磁场中是静止时还是运动时电路中会产生电流。
第一步完成后,师生交流总结:导线只在磁场中运动了电路中才会产生电流。
课件展示:第二步:是不是只要导线运动,电路中就一定产生电流?若不是,请注意导线的运动方向。
第二步完成后,师生交流总结:导线在磁场中只有沿着一定的方向运动电路中才会产生电流。
课件展示:三幅动画:(1)小刀锯磨细木棒;(2)小刀剐削细木棒;(3)小刀切割细木棒。生:切割。
师:只有导线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路中才能产生电流,如果导线作锯磨或者剐削磁感线运动时电路中是不能产生电流的。
课件展示:第三步:保持磁场方向不改变,比较让导线水平向右作切割磁感线运动和水平向左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检流表指针偏转方向是否相同。
第三步完成后,师生交流总结:检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不同,说明在磁
4场方向一定时,导线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方向与原来相反时,产生的电流方向也与原来相反。
课件展示:第四步:保持导线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方向不变,把蹄形磁铁的n、s极上下对调,比较检流表指针偏转方向是否相同。第四步完成后,师生交流总结:检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不同,说明在导线作切割磁感线方向不变时,磁场方向与原来相反,产生的电流方向也与原来相反。
实验结束后,师生进行交流总结:(1)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路中能够产生电流;(2)在磁场方向不变时,导线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方向与原来相反,产生的电流方向也与原来相反;在导线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方向不变时,磁场方向与原来相反,产生的电流方向也与原来相反。
1、电磁感应现象
(英国
法拉第)
2、闭合电路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
师: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感应电流是非常微弱的,但是它的发现为后来发电机的发明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就是说,发电机的基本原理就是电磁感应现象。板书:
3、发电机
1原理:电磁感应现象
5展示手摇发电机模型。
师:大家请看,这是一个发电机模型。发电机主要由两部分组成:转子和定子。另外还有铜环和电刷。
板书:2基本组成:转子和定子、铜环、电刷
师:发电机的转子是用很多匝的铜线绕成的线圈,定子是具有很强磁性的永磁体,转子可以高速的转动,因此它可产生很大的电流。教师请一名学生摇动发电机,使小灯泡发光(注意转速不要太快),提醒其他学生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师:大家是否观察到小灯泡的发光情况与以前电路实验时小灯泡的发光情况有什么不同吗?生:这个小灯泡在不停地闪烁。
师:小灯泡为什么会闪烁呢?请大家观察大屏幕上发电机模型工作过程中电流的变化情况。
课件演示:发电机模型工作过程中电流方向和强弱的变化师:大家回想一下,这与干电池提供的电流有什么不同?课件演示:干电池作电源的电路中电流的情况师生交流总结:
1干电池提供的电流方向和强弱都不发生变化。2发电机提供的电流方向和强弱在发生着周期性的变化。
师:把方向和强弱都不发生变化的电流叫做直流电;把方向和强弱发生周期性变化的电流叫做交变电流,简称交流。板书:
4、交流电:方向和强弱发生周期性变化的电流
师:在实际使用中,为产生更强的电流,常用电磁铁代替永磁体,为了避免电刷与铜环之间由于接触不良产生电火花造成损坏,一般把线圈固定做成定子,而旋转磁极,这与我们课堂用的发电机模型的定子与转子是不同的。
课件展示: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火力发电、核能发电图片师:无论是哪一种发电形式,都要把其它形式的能量转化为机械能,带动发电机转动才能产生电能。因此,从能量转化角度来说,电动机是把什么能转化为什么能?生: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板书:
5、电动机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磁生电的条件是什么,电动机是利用什么原理工作的,另外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也亲身体验了科学家发明创造的过程和方法,从这个过程中我们知道了任何创造发明的基础是科学探究的成果。课堂练习(课件展示)
2、发电机的主要结构是和,它把能转化为能。
3、我国供生产和生活用的交流电,频率是(
)hz,周期是(
)s,电流在每秒内产生的周期性变化的次数是(
)次。
,线圈在磁场中的这种运动,能产生随着声音的变化而变化的,经放大后,通过扬声器还原成声音。
国歌教学设计表篇十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以下简称《国歌》)是国家的象征,它在中国发展史的不同历史时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我们在校园中却看到了不应该看到的镜头:
1、在日常升旗仪式中,唱《国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很多学生都不能把《国歌》唱好。
2、每当听到《国歌》奏响时,同学们把《国歌》当成背景音乐,该做什么还做什么,丝毫没有尊重的意识。有的甚至还在追逐打闹。
3、在“唱响《国歌》”的调查活动中,能完整而准确地演唱《国歌》的不到调查人数的25%。
4、有些学生甚至还不能完整地记住《国歌》的歌词。
事实证明,《国歌》在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心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让他们重新学习《国歌》对他们尊重《国歌》,热爱祖国,维护国家荣誉,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教授这一课时,本人先让学生欣赏建国六十周年国庆时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让学生们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国歌,使学生明白作为一个中国的公民,每当听到我们的《国歌》奏响时,我们都应该第一时间站立起来向我们的《国歌》敬礼,而且态度要庄严、肃穆。接着引出了《国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词曲作者以及歌词的介绍,并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歌词和演唱,掌握歌曲雄壮、有力的情绪,并去理解、体会、表现。在歌曲对比上,本人通过示范各种不同情绪的演唱,进而启发学生想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雄壮的乐曲声中,正以无比坚定的步伐阔步前进。通过一堂音乐课,学生们不仅受到音乐的熏陶,而且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的教育。
国歌教学设计表篇十三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我们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公民都必需唱好《国歌》。在21世纪里我们要以《国歌》的精神,鼓舞我们奋勇前进。
2、掌握旋律
行进方向——“上行”的音乐知识和进行曲调即兴创作活动。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唱好《国歌》。
教学难点:
重音符号及后半拍起唱的演唱效果。
教学方法:
视听结合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琴。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聆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四种形式
二、音乐知识:“上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聆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四种形式
1、聆听管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设问:
(1)国歌的作者是谁,谁作词?谁作曲?
(2)你们唱过人民音乐家聂耳的歌曲吗?请举例并唱几句。
2、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背景:作于1935年,影片《风云儿女》主题歌。
田汉在完成影片故事后即遭反动派逮捕,歌词是他写在一张包香烟的锡纸衬底上的。
聂耳在谱曲前,也因受反动派迫害即将离国,在去日本前写成初稿,到日本后不久就把歌谱完成寄回。这首歌在影片中一唱出,立刻产生巨大影响。在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革命斗争中起过巨大的鼓舞作用。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议,将它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3、聆听独唱、齐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设问:在什么场合演唱或演奏《国歌》。
4、师生议论。
5、聆听管弦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设问:当国歌响起时你想到什么?
6、师生议论。
7、介绍人民音乐家聂耳生平及其代表作。
三、音乐知识:“上行”
用上行手法编创自己的歌:
(1)先简单讲解“上行”
(2)举一反三,……
(3)以上行的手法,即兴编自己的歌。
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表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二、聆听《歌唱祖国》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表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聆听齐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要求学生轻声跟着录音学唱,注意后半拍、起拍及附点音符的时值。
2、跟着录音小声唱曲调。
3、教师指出学生在唱曲调中不准确的乐句,在教师指导下把它唱准。
4、跟着录音或教师的伴奏歌唱国歌。
5、教师重点指导的部分:
带有“”记号的要唱得加强力度。师生讨论这一句的含义,当时抗日战争的形势下的民族危机;当前21世纪我们民族是否还存在危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设问:为什么这句的力度要越唱越响?
“起来!起来!起来!”的含义是什么?
设问:
(1)这一句的音乐形象,你想到什么?
(2)“前进”的谱上又用强音记号(),为什么?
(3)为什么“前进”“前进”“前进”最后还要加一个“进”?
6、各组表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由各组讨论自行排练歌唱表演、造型表演、歌舞表演。
7、背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8、师生小结:在21世纪我们要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奋勇前进。
三、聆听《歌唱祖国》
1、欣赏《歌唱祖国》(第一段歌词)
设问:
(1)听到过这首歌吗?什么时间听到的?
(2)这首歌的演唱形式是齐唱还是合唱?
2、复听《歌唱祖国》全曲。
设问:
(1)这首歌分为几个部分?
(2)每个部分讲述什么内容?
(3)跟着音乐哼唱行吗?
3、师生议论。
4、完成课本上的编序号及涂色。
国歌教学设计表篇十四
活动目标:
1、进一步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和做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
2、在理解歌词的基础上,向幼儿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3、让幼儿知道国歌是我国的象征,熟悉国歌的旋律,感受国歌雄伟庄严的风格。
活动重点:
在理解歌词的基础上,向幼儿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进一步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和做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
熟悉国歌的旋律,感受国歌雄伟庄严的风格。
活动准备:
录音机、《国歌》的磁带、《开国大典》的影象以及《升国旗》的vcd
活动过程:
一、初步欣赏感受歌曲《国歌》的气势
1、欣赏后提问:“你们听到过这首歌曲吗?在什么时间,在哪里听到的?”
2、观察国歌的录象,知道歌曲的全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说说自己的感受。
3、联系歌词进一步感受《国歌》音乐雄壮有力的情绪。
师:听完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觉?(很有力,很神气)歌曲里唱了些什么?(幼儿说出,老师唱出来)
二、了解国歌的性质,进一步激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
1、通过观看《开国大典》录象,知道国歌代表着国家和民族
2、观看录象:奥运会中运动员获得金牌颁奖时升国旗奏国歌的场面,让幼儿体会运动员为国争光和做一名中国人的自豪。
a、提问:谁告诉大家什么时候奏国歌的音乐,什么时候唱国歌?
(幼儿讨论:开大会时,运动员颁奖时,检阅部队时,迎接贵宾-------都要奏国歌)
b、“为什么运动员颁奖时,要奏国歌呢?”幼儿讨论后,老师小结:国歌代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许多先烈牺牲了生命才换来现在的新中国。
3、学会行注目礼
师:我们听到国歌时应该怎么办?(幼儿讨论后老师小结:要立正,行注目礼-------)
4、升国旗奏国歌
全体起立,身体站正行注目礼。
课后反思:
音乐欣赏是指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手段体验和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它是幼儿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活动的内容和过程设计突出情感教育性比较强,让幼儿通过听觉(耳听音乐)和视觉(眼看录像)同步开放的参与方式,使幼儿充分体验和感受歌曲的雄壮有力,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和做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其次,该老师明白音乐欣赏不同于歌唱教学,它更侧重于发展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能力。
国歌教学设计表篇十五
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侵略者占领了我国东北三省,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怒潮。
东北抗日义勇军与敌人英勇战斗的情景,深深感到了剧作家、诗人田汉。他创作了一部叫《风云儿女》的电影剧本,还写了一首叫《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作为电影的主题歌。
年青的音乐家聂耳看到了这首歌词,那火一样燃烧的诗句使他非常激动,他主动请求为歌词谱曲。
聂耳全身心地投入了音乐创作。他一遍又一遍地朗诵着歌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他仿佛听到了祖国母亲对儿女的呼唤,仿佛看见了抗日勇士在浴血奋战。他忘了吃饭,忘了睡觉,一会儿在钢琴上弹出激昂的音调,一会儿在房子里来回疾走,一会儿又挥动臂膀高唱起来。巨浪般的旋律在他心底翻腾,又从笔端奔涌而出,化成了《义勇军进行曲》的曲谱。
电影《风云儿女》一上映,《义勇军进行曲》的歌声就响遍了祖国每一个角落。这歌声,像山呼海啸,唱出了中国人民团结抗战的心声;这歌声,似火山爆发,表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歌声,像鼓点,象号角,鼓舞着千千万万抗日英雄前赴后继,奋勇前进!
新中国成立后,《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
2.激发学生热爱国歌、热爱祖国的的思想感情。
3.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义。
一、导入新课
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歌吗?知道这首歌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聂耳与国歌》,了解国歌。
板书:6聂聂与国歌
二、简介背景
1、简介国歌产生的历史背景。
2、简介聂耳的生平。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识新字。
(2)理解相应生词,不理解的词语在边上做记号。
(3)通读课文,做到流利准确。
2、检查自学效果。
(1)同桌互相测试对方对生字的认识情况。
(2)出示词语:聂耳世纪危亡义勇军情景民族
3、“开火车”领读,齐读。
4、检查了解学生掌握词语的情况。
5、把生字带入课文,再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四、理解课文脉络。
1、看图:你看懂了什么?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分别讲了哪几个“镜头”。
五、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六、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词。
国歌教学设计表篇十六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用富有感情的、优美和谐的声音演唱,激发学生的幸福感和民族自豪感,围绕教学目标,我精心设计了教案,并进行了教学实践。我觉得上好这一课需要解决如下这些问题:
a、如何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我觉得应该好好地加以思考,第一节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说说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发言踊跃,但总觉得不够深入,如果能播放一些vcd画面(表现祖国繁荣强大的场面)就更能从内心激发起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b、第一环节激发感情后如何过渡到本课的教学需要斟酌,可否用“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想对自己的祖国说些什么?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感到怎么样?”来过渡更好一点,原来直接过渡到课题“中国、中国我爱你”显得太突然。
c、在学习歌曲第一环节让学生欣赏时,问题应该简化一下,就问:“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就可以了,问题太多学生无法深层思考。
d、分析旋律可放在教师弹奏歌曲时提问:“这首歌曲可分为几个乐段,每个乐段的旋律有什么特点?或每个乐段可分为几个乐句,乐句与乐句比较一下有何关系?”引导出旋律的节奏,音高相同和相似。
e、难点让学生在唱歌词时自己发现,如“野”“光”“窝”“梦”的一字多音,“字”的高音到低音的过渡,然后教师通过范唱和跟节奏念词来解决。
f、在合唱训练时可先让一部分学生唱词,一部分用母音“la”伴唱低声部,对一些音程可单独挖出来让学生先听音程再唱。
g、在完整演唱歌曲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聆听老师深情地朗诵,体会出丰富的情感:自豪感、感激等,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去演唱。
h、歌曲学完以后可作两个拓展,一是从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方面,如让学生创编歌词,体会当作词家的快乐;二是从情感上进一步拓展,找共鸣。如还有哪些表现爱国之情的歌曲。《红旗飘飘》、《五星红旗》、《我爱你,中国》。这样既可锻炼能力又可激发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