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数学说课稿大全(16篇)
每一个阶段的结束都需要一个总结,它是我们成长的见证。在写总结时,可以运用具体的事例和数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和结论。请大家参考以下总结范文,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
数学说课稿篇一
教材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第七册第七单元113页“数学广角”
教材分析:
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一些简单的优化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学习优化问题就是为了让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并且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数学的价值,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优化问题这个内容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因此设计本节课时,我把教学内容变为源于学生切身生活体验的,适合学生思考、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究精神,促进学生发展的信息资源。《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
1、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获取成功的乐趣,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化方案。
教法与学法选择:
在教学方法上,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理解优化思想,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照《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双向互动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的情境演示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动手操作,互相交流,最后找出最优方案的方式组织教学。
在学法方面,《课标》指出,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为了进一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应用,感受生活数学和数学生活,因而我设计了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的教学活动,在这些教学活动中,着重以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两种学习方式交替学习,让他们真正以课堂主体的身份参与全程。
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上课开始,我用课件出示“小精灵”来到课堂和同学们一起上课的场景
出示:一边 一边
板书:数学广角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条件。他们感兴趣的就会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反之他们则会不予理睬。本节课中,我以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小精灵为主线,让同学们用“一边…一边…”说话,学生可能会说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一边唱歌一边跳舞,一边走路一边看书等等。我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有些事情是可以同时完成的,合理安排可以节省时间。这样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为新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教师不是学生学习的指挥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伙伴,为了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共同研究,与学生一起构建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学”,在解决问题中“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意识,使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思维也更加活跃。因此,我设计了“生病问题” “沏茶问题” “做饭问题”等一系列的生活问题的活动,在一项项的活动中把合理安排时间的思想方法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知从多种方案中形成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1、生病问题,感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1)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
出示:找杯子倒水1分钟 等水变温6分钟 找感冒药1分钟 量体温5分钟
让生安排时间,发现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2)感知寻找最优化方案的方法
先让生自由说说是怎样安排的。[数学网更多小学数学说课稿]
习任务的。最后让学生在所有的设计方案指出其中不合理的方案,并说明理由,让学生在寻找最优化方案过程中,既掌握了解决问题最合理的时间安排,也对他们进行了珍惜时间,合理运用时间的教育,使得情感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2沏茶问题,进一步感知寻找最优化方案
(课件出示例2图)
(1)让学生仔细看图,理解情境图意,引出小精灵的问题
(2)组织学生讨论: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情?每件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这些工序中哪些事情要先做?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学生讨论交流后,再出示教材中给出的图例。
(3)组内交流,设计方案,并用流程图表示出来。
(4)小组汇报结果
(5)让学生比较同学们设计的方案,看看每一种方案中,沏茶的顺序对不对,所需的时间各是多少。从中选出最佳的方案。
《沏茶问题》也就是例2,我设计用小精灵讲故事《我当优秀的小主人》的形式引入情景图,让学生明白要当优秀的小主人,要懂礼貌,客人来了应该让客人尽快的喝上茶。于是我因势利导,先让学生讨论:沏茶需要做哪些事情?哪些事情是可以同时做的?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再分组设计方案,最后通过展示,比较,评价找出最优化的方案。这样的组织让学生的思维有序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做饭问题
课件显示做饭工序:杀鱼洗鱼5分钟烧鱼10分钟淘米2分钟做米饭15分钟
(1)看图,学生独立思考
(2)算一算要多少时间才能开饭
(3)引发争议,交流思维过程
(4)出示方案,总结评价。
2、数学竞赛
《我是设计小行家》
(1)出示炒鸡蛋的工序
(2)学生独立思考
(3)用流程图表示出设计思路。[数学网更多小学数学说课稿]
为了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数学是生活的需要。我设计了“做饭问题”“数学竞赛”等巩固练习。做饭问题看似简单,但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答案:17分钟或27分钟,为此引起学生争议。这时我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说出思维过程,在交流的活动中使学生明白如果是用一个炉火做饭,就要27分钟如果有两个炉火做饭就只要17分钟。通过这个练习,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突破了难点,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最后我设计数学竞赛《我是设计小行家》看谁能用最少的时间做好一盘味道鲜美的炒鸡蛋,将活动推向高潮。我利用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把握时机,向学生提出要求:
(1)独立完成
(2)必须画出流程图(3)和同学们分享你的经验。这样极大的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1) 让学生畅谈学习感受
(2)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提高效率?同学之间交流一下。(为达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一原则,进而深化知识,在课外作业环节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完成的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数学说课稿篇二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设计上,通过创设的丰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并在课堂中积累学习经验,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一篇文章有它的中心思想,一部电视剧有它的主题歌。教学目标的设立和教学难点的确立正是一堂课的"中心"与"主题"。我是这样安排的:
课程目标:了解频率分布的意义,会得出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
能力目标:
1、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整理一组数据的能力。
2、会列频率分布表和会画频率分布直方图。
3、会利用频率分布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教学中渗透"德育","美育"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通过整理一组数据来列频率分布表和画频率分布直方图。
教学难点:
1、正确而简便地确定画频率分布直方图时每个长方形的高。
2、会活用频率分布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复习设计与导入:
首先通过两个复习题的练习复习旧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然后出示课本第180页的引例。让学生明白: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反映了这些学生的平均身高。只知道这一点还不够,有时还希望知识在哪个"小范围"内的学生多,哪个小范围内的学生少如何知道呢,今天我们学习了频率分布的有关知识,不难得到答案。这就是这节课的导入。象这样可消除学生接触新知识的突然性和盲目性。又使学生明白了学习目的和学习频率分布的意义。使学生在理性上得到充分的认识。更激发了学生学习这一知识的欲望。同时抓住"小范围"这一关键词,使学生明白首先应对数据进行分组。这样,为后来的教学埋下了伏笔。在这时板书课题进入新课恰到好处。
(二)新课讲解设计与思路。
教学"得到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的五个步骤是这节课的重点。前3个步骤是对一组数据进行分组。让学生明白: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是分组的准备阶段,决定组距和组数是分组的进行阶段,决定分点是分组的完成阶段。后的第四,五步教学的重中之重。列频率分由表具有可操作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操作与实践,同时在操作过程中让学生理解"频数,频率,频率分布表"这些概念。而频率分布直方图具有直观形象性。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其这一特点得到充分的展示。同时使学生达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更到",使学生的各种感观得到充分锻炼。这一知识点中"小长方形和高的确定"是教学的难点之一。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根据频率确定小长方形的高,一种是根据频数确定小长形的高。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这应让学生明白其来龙去脉。同时强调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使这一难点得到突破。最后对以上五个步骤进行方法小结。小结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前三步是对数据进行分组,后两步是进行频率分布统计。使学生明白频率分布表从数值上比较具体反映数据的频率分布,而后者则比较形象直观。更突出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三)练习与作业设计
通过课堂练习,使学生会利用频率分布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本节课的第二个难点得到突破。设计的练习有课本第189页习题第1题,第187页练习第1题和形形色色的直方图。特别是形形色色的直方图中的三个题(20xx年辽宁省中考题,20xx年徐州市中考题,20xx年济南市中考题)。这些题更能体现运用频率分布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0xx年辽宁省中考题的纵轴是频数。20xx年度徐州市中考题在纵轴上标明了的具体数值,算频率时一定要乘以组距2,学生很容易忽视。而20xx年济南中考题中的小长方形是横放着的,而且反映的是百分比。这此题都是课本中例题的变式。同时使学生明白这三道中考题要注意小长形的高的表示的是什么有的是,有的是频数,有的是频数与数据总数的百分比,有的是频率等等。直方图中的小长形有的是竖着放的,有的是横着放的。另外,本节课的课堂作业是课本第189页的第2,3题。学生通过课堂作业的练习,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巩固,反馈给教师。
(四)课堂小结与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针对初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采用诱导式教学方法,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团结协作,大胆动手操作,以观察,实验,整理,分析,归纳为主,在形象的背景下进行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引导,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品质与思维能力。本节课在"发散"的同时注重了"聚"。一是在教学进行数据频率分布的五个步骤时,进行了"聚"(方法小结);二是在进行"形形色色的直方图"练习时进行了"聚";三是课堂练习之后的小结更是注重了"聚",让学生明白:生活是美好的,数学来源于生活,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聚"的好处在于有助于为学生总结解题方法与规律,学习经验,更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实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另外,在探索与实践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因此,在课堂上主要采取积极引导,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法来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会成功的喜悦,感知数学的奇妙。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祖国的下一代。
本节课使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容量小的缺点,使教学内容更充实;精美的文字,图形使课程内容更形象直观;美妙逼真的声音是教学过程更富有生机。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探索数学知识的热情。
数学说课稿篇三
在第三册学生已经学习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和第三册学习的四个方向的基础上来进行学习的。
1、知识技能目标:根据所给出的路线图让学生说出经过的路线和方向;能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通过讨论得出认识简单路线的过程。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合作,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学好数学,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能根据给出的路线图让学生说出经过的路线和方向;
能准确地说出所经过的路线和站点。
借助计算机进行教学,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实例,通过讨论、分析,小组交流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我首先进行课前提问,让学生说出八个方向板分别是什么,然后创设了“说八个方向板、做动作”的游戏,让学生和老师一起来一边说八个方向板一边做动作,这样的导入设计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心里特点和年龄特点,使他们能快速的进入到新知来,同时营造了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接着创设“星期六淘气和笑笑去动物园游玩”的情境:小朋友们,上个星期六淘气和笑笑去动物园游玩了,你们想知道去动物园的路线吗?从而引出课题:《认识路线》。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根据座标“北”认真看清路线图的出发点和到达的站点;
(2)在小组内说一说,从广场到动物园的路线和所经过的站点名称;
(3)再说说返回的路线和站点。讨论后进行各小组汇报,然后完成“试一试”的填空题:从广场出发向 行驶 站到电影院,再向 行驶 站到商场,再向 行驶 站到少年宫,在向 行驶 站到动物园。在完成这个填空题时要提醒学生看清楚出发点和到达的站点,再看看中间经过了几个站点。最后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醒说说返回的路线。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的互相交流和老师的启发得出解决的办法,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启发,在提示中得到帮助,从而学习了新知。
2、拓展延伸,巩固新知。让学生根据路线图说一说,解决与方向路线相关的生活常识,让学到的知识真正学有所用。如:
(1)淘气从商场出发坐了4站,他是在哪站下车的?
(2)笑笑坐了3站在少年宫下车,她可能是从哪站上车的?
(3)你想从哪儿到哪儿去?在小组内交流你的行车路线。通过这样的说一说,使学生对认识方向与路线的基本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在平时的生活中怎样解决与方向路线相关的问题,使知识生活化。
(三)巩固练习,内化知识。
1、创设淘气上学和放学回家路线的情境: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淘气家到学校所经过的路线吗?出示淘气上学和放学回家的路线图,根据以下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
(1)淘气从家出发向 走 米到打谷场,再向 走 米到小树林,再向 走 米到小商店,最后向 走 米到学校。
(2)淘气放学回家的路线又是怎么走的?讨论后进行小组汇报,在全班达到共识。学生在新课的学习和这个练习的类型是一样的,所以应该不会出现错误的现象。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得到充分的理解。
2、创设老师“五一”放假到中心公园游玩的情境:小朋友们,“五一”放假时老师和家人到中心公园玩得可高兴了,你们想知道中心公园有哪些景点吗?好,就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看一看吧。接着出示中心公园游玩图,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个别学生回答:
(1)海底世界、海上乐园、居民区、果树林、气象站分别在中心公园的什么方向?
(2)居民区的居民怎样走可以到达山洞?第一个问题对于学生可能不是很难,回答的正确率应该比较高,第二个问题的关键是让学生明白怎样找出最简单路线的方法。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和根据路线图选择最简单的路线。
(四)课堂总结
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收获,同时使学生明白数学知识和我们平时生活的联系。
数学说课稿篇四
人教版数学教材第五册第一单元91、92页的《分数的初步认识》。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
因为从数到分数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读法和写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他们都有着差异。这一部分的认识是比较抽象,较难理解的内容。
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这部分最基础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上,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大量的具体事例直观的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帮助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学好这一部分的内容,即为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作了铺垫,更为小学生以后的学习小数和进一步系统的学习分数打下了基础。
每一节成功的数学课,都必须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展开教学活动,才可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从以下三方面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认识几分之一,感悟几分之几;会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个部分的名称。
2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小组合作一系列学习活动,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3 .情感与态度: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精神,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完整的表述分数的含义。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结合这节课的具体情况,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法与学法的设计着眼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只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创设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爱学。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我觉得,有效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方式引领学生展开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情境导入,认识分数
1.创设情景:“分苹果”
2.揭示课题:分数
[设计意图:思维始于疑问,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教学例1;
(3)分数的读法和写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4)举例生活中的1/2
(5)学生举例其他分数
(6)创造其他分数
2.教学例2
(1)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1/4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折一折。
2.看图填分数。
3、找一找生活中的分数。【设计意图:紧紧围绕本课的重点,分层练习,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各种不同层次类型的练习,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调节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四)质疑反馈,总结评价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综上所述,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教师遵循学生获得和应用概念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自己的具体活动中主动参与学习,经历一个“体验——感知——理解——概括——运用——提高”的认知过程。
以上是我对《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的教学设想,不妥之处请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数学说课稿篇五
纲要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物体的排序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条件。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和数学发展水平,制定以下目标:
1、尝试将物体按一定的规律排序,初步体验按规律排序的美感。
2、在教师的启发下,愿意进行思考。
3、喜欢参加活动,体验按规律排序活动操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环境、材料相互作用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所以,我进行了以下准备:
1、教具:ppt课件、小兔子家院子的场景
2、学具: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小班幼儿年龄小、爱玩、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充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以下方法进行教学,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
1、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小班幼儿易受情境感染的特点,有目的地创设了去小兔家做客的情节,以引起幼儿的兴趣。使幼儿融入到做事情的情境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积极观察,动脑,以达到个性与素质的共同发展。
2、观察法:在活动中充分让幼儿自己观察物体的排序规律。
3、交流讨论法:恰当的问题有助于活跃幼儿的思维,启发学习,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在排序过程中,我让幼儿和好朋友交流,还有什么其他办法,在观察探索的过程中充分让幼儿表达自己的看法,进一步感受到了参与活动的乐趣。
4、操作法:它是幼儿建构知识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
1、操作法:本活动的操作是通过让幼儿观察,尝试不同的排序方法。有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这样形象地比喻:孩子的学习是听过就忘记,看过就记住,做过就理解。这句话很好地阐明了孩子的思维和学习特点:直接行动思维接受知识的速度优于具体形象思维,更优于抽象逻辑思维。因此,为幼儿创设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动手操作的机会,是帮助他们获得知识的最迅速、最便捷的途径。本次活动就是以这种理念为依据,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里自由地操作。
2、情境体验法: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的方法,通过情节,使每个幼儿都有实际体验,获得愉快感、轻松感与成就感。在情节中轻松掌握了排序。在反反复复的观察和交流中,并不缺少的是为孩子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在自己的努力下一步步地接近成功,从而培养孩子们喜欢帮助他人和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习惯。
3、交流法:同伴间相互交流探索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与同伴交流分享。
2、幼儿操作练习。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巩固所学内容。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索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在孩子们操作的过程中发现个别孩子难点未掌握,于是我引导他们相互交流帮助,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培养孩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在游戏过程中反复感受、反复体验以突破难点。
3、讲评操作结果。请小朋友展示自己的操作结果,并大胆讲述自己是按什么样的规律排列的!
4、延伸活动:寻找周围环境中按规则排序的物体。在这一环节中事先进行了情境布置,请幼儿找找周围环境中什么是按规则排序的激发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请幼儿带操作材料去活动区中尝试不同的排序方法结束活动。
数学说课稿篇六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以及和在1000以内的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基本掌握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口算、笔算和估算,从而为进一步学习小数、分数的减法打好基础;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减法运算意义的理解,积累探索计算方法的经验,体验数学探索的乐趣。
例题首先呈现的是两个学生在图书室借书的场景,并由此引出问题:原有335本,借出123本,还剩多少本?考虑到学生已有两位数减法的竖式计算基础,以及前面所学的三位数加法的竖式计算知识,而且基本程序和方法是相似的,学生很容易进行知识迁移,所以教材先引导学生审题,在弄清楚数量关系后让学生列出减法算式,再尝试计算出得数,然后引导学生说说计算方法和过程,并通过交流,掌握算法。接着教材呈现了2种计算方法,在进一步强调竖式计算的笔算减法过程后,再用实物计数器,使学生直观地明确算理,进一步理解笔算过程,形成笔算减法的抽象思维。在学生初步掌握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后,引导学生提出验算,并说说验算的方法和算理。然后再启发学生思考剩下的本书、借出的本书与原来的本书这三者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可以用差加减数的方法进行验算,并使学生初步认识加法与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随后想想做做进一步帮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巩固已有认识,使学生感受到笔算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也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方面: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的笔算过程,能用竖式计算被减数是100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会用差加减数的方法验算减法。
(2)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方面:使学生在应用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思想情感方面:使学生在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减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为了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有效的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提高,兴趣得到培养,我准备通过以下三个环节来引导学生开展本课的探究)
主要教学活动设计: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复习旧知。教师借助媒体出示学校图书室借书情境图,结合情境图出示两位数减两位数、整百数减整百数的10道口算题,让学生直接口答得数,并说说是怎么想的。(这里让学生在情境中复习,既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温习了减法的算理。)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领悟算法。主要分三个活动来展开教学:
第一个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多媒体出示例题情境,让学生说说图意,引导学生审题,弄清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启发学生列出算式。(这里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个活动:合作探索,领悟算法:通过学生交流后板书算式:335-123,接着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运用计数器和竖式计算,得出结果。然后让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和算理。接着教师借助实物、媒体相结合,通过学生讲解来演示计数器计算和竖式计算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使学生借助直观进一步明确算理,从而将直观的操作过程抽象成相应的竖式计算步骤,并借此强调竖式计算时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也让学生明确竖式计算的方便和快捷。(这里,通过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再通过媒体演示、自主观察和思考分析,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减法的算理,让学生充分在多种方法探讨中理解算理,领悟算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判断的能力和习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第三个活动:深化认识,学会验算:通过提问:这个答案对不对呢?可以怎样验算?让学生讨论交流验算方法,启发学生从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和数量关系上进行验算,由此再进一步启发:剩下的本书和借出的本书合起来,应该等于什么?那么算是中的差加减数应该等于什么?从而引出用加法验算减法,然后让学生自主验算,再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算理和算法,进一步巩固验算方法。(这一过程通过让学生自主寻求验算方法,明确验算的算理和方法,初步认识减法与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经历用加法验算减法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探索的体验、实践的机会、合作的愉悦和发现的能力,体会加法验算减法的算理和方法,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
第三个环节:巩固运用,形成技能。在练习的设计中,想想做做第一题让学生计算给出的竖式,进一步熟悉用竖式计算减法的基本步骤,帮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巩固已有认识;第二题通过根据横式列出竖式,再进行计算和验算,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笔算减法的过程,进一步熟悉减法的竖式计算和验算方法;第三题通过引导学生正确审题,弄清题意和数量关系后,使学生用减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初步体会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第四题让学生尝试审题,帮助学生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让学生列式计算、交流算法,然后启发学生再提出一些新的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一步提高选择和组合信息的能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主要结合具体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借助学具操作,自主探索,领悟算法;注重应用、拓展,形成计算技能。
数学说课稿篇七
《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内容。教材首先出现实际场景生日聚会,引导同学们学习分类整理,初步学习统计,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教材还安排了想想做做,内容是整理小组里同学们最喜欢吃的几种水果的人数。目的是让同学们相互协同、合作学习,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进一步体会统计的过程及作用,逐步培养同学们的实践能力。
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实践活动使同学们感受数据的整理过程。
教学的难点是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同学们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遵循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同学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同学们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统计》这一课意在让同学们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并通过亲手实践,经历和体会整理简单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1.通过学习数据整理,感知数学在生活里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感受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4.学会有序观察、有条理地思考。
5.在合作与交流的学习中,学会肯定自己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一、提供质疑的时机,唤起主角意识。
生: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客人送给大象哪些花呢
二、提供探索的机会,激活主角意识。
1.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1)分类理一理。
师:这些问题都提得很好,那么谁又能解决这些问题呢?你能一眼看出每种小动物各有多少只吗?怎么办?(让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后说说。)
生:只要把小狗放在一起,小猴放在一起,小猪放在一起。(让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操作,把小动物分类理一理,在实际场景图上找到一个动物,就在下面摆一个动物。)
指名同学们到黑板前分类整理,有的同学们将小动物分类后摆成一堆一堆的,有的同学们将小动物分类后一个对一个排成一排一排的,有的同学们是从下往上排的,有的同学们是从上往下排的。
哪种摆法比较好?通过比较,同学们知道摆成一堆一堆的不能很快看出每种小动物各有多少只。而将小动物分类后一个对一个地排好,就能比较容易地看出每种小动物有多少只。
师:分类后一个对一个地排好,我们就说是分类理一理。
(2)语言描述。
看了这张图你能告诉大象什么呢?请你和同桌说一说,同桌在说的时候,你要仔细听,听听他说的是否和你说的一样。(同学们互相说。)
刚才同学们交流得很认真,现在谁能站起来响亮地说给大家听。
像这样整理有什么好处?
2.独立操作、体会过程。
师:红花、黄花、绿花、紫花各有多少朵呢?请你从附页中把它们剪下来,分颜色理一理。
同学们汇报分类整理的结果。教师在四种颜色的花下板书花的朵数,再画上线,并让同学们说说从表中知道了什么?先同桌说,再指名说。
师:我们把小动物分类理一理,把花分颜色理一理,这就是统计。(揭示课题:统计)
三、创设选择的空间,积淀主角意识。
给同学们提供一些贴近生活的统计表,如听课老师年龄统计表、小组男女生人数统计表、本节课教具、学具统计表等,让同学们进行调查、整理。同学们可以独立做,也可以合作做,然后把自己最为满意的一张表介绍给大家。
四、赋予总结评价权利,丰富主角意识。
引导同学们自己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是怎么学到的?
数学说课稿篇八
1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黄金分割》是北师大版8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相似图形》第2节的内容。本章是继图形的全等之后集中研究图形形状的内容,它与前后有关几何部分的内容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对图形全等内容的进一步拓广与发展。整个设计力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现实和数学现实中的相似现象,总结图形相似的有关特征并自觉的应用到现实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同时,通过“图形的相似”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认识数学丰富的人文价值,促进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一般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黄金分割》这一节内容通过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实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观察、操作、实验、合作与交流以及学会学习就变得更为重要。
2、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学知识点:
1.通过黄金分割的定义来感受黄金分割的发现和黄金分割的美。
2.通过找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来画五角星。
3.会用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来解决一些问题。
4.掌握什么是黄金三角型和黄金矩形。
(二)能力训练要求:通过找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培养学生的理解与动手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理解黄金分割的意义,并能动手找到和制作黄金分割点和图形,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3、本课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通过黄金分割的定义来感受黄金分割的发现和黄金分割的美;并让学生通过找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来画五角星;引入新的概念什么是黄金三角型和黄金矩形;会用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来解决一些问题。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需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从操作到想象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因此我将本课的学习重点、难点确定为:
学习的重点了解黄金分割的意义,并能运用.
学习的难点找黄金分割点和会用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来解决一些问题。
1、初二学生性格较初一学生沉稳,但对新鲜事物仍特别敏感,且较易接受,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较生动活泼,直观形象,且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2、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所以本节课中,应多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
教学引入
师:教材在《四边形》这一章《引言》里有这样一句话:把一个长方形折叠就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一个长方形纸条,按动画所示进行折叠处理。
动画演示:
场景一:正方形折叠演示
师:这就是我们得到的正方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刻度尺)和圆规,我们来研究正方形的几何性质—边、角以及对角线之间的关系。请大家测量各边的长度、各角的大小、对角线的长度以及对角线交点到各顶点的长度。
[学生活动:各自测量。]
鼓励学生将测量结果与邻近同学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
讲授新课
找一两个学生表述其结论,表述是要注意纠正其语言的规范性。
动画演示:
场景二:正方形的性质
师:这些性质里那些是矩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矩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三:矩形的性质
师:同样在这些性质里寻找属于菱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菱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四:菱形的性质
师:这说明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全部性质。
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师:根据这些性质,我们能不能给正方形下一个定义?怎么样给正方形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有同学做跃跃欲试状。]
师:请同学们回想矩形与菱形的定义,可以根据矩形与菱形的定义类似的给出正方形的定义。
学生应能够向出十种左右的定义方式,其余作相应鼓励,把以下三种板书: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师:根据定义,我们把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它们之间的关系梳理一下。
课堂组织策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开展活泼、主动、有效的数学活动,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黄金分割的应用。
学生学习策略: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所需掌握的知识,在教师的组织、引导、点拨下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看、说、操作、展示,从而真正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辅助策略:借助教具及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直观形象地观察、实验、操作和交流。尤其是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如何找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有助于学生尺规作图的培养。
演示法:把媒体课件演示给学生看,使学生直观、具体、形象地感知图形。
实验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搭建通过拼和画来认识黄金分割。
讨论法:在学生进行了自主探索之后,让他们进行合作交流,使他们互相促进、共同学习。
练习法:精心设计随堂练习,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恰当的发展和提高。
教学过程的设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法、学法的确定,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在课的开始我先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什么是黄金分割然后由黄金分割的发现来体现数学美的魅力:
1、古埃及胡夫金字塔:文明古国埃及的金字塔,形似方锥,大小各异。但这些金字塔底面的边长与高这比都接近于0.618.
2、蒙娜丽莎的微笑: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构图就完美的体现了黄金分割在油画艺术上的应用。通过下面两幅图片可以看出来,蒙娜丽莎的头和两肩在整幅画面中都处于完美的体现了黄金分割,使得这幅油画看起来是那么的和谐和完美.
3、据有关测定,当气温处于人体正常体温(36℃~37℃)的黄金比值时,人体感到最舒适。因此夏天使用空调时室内温度调到22.3℃~22.8℃最适合。
4、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曾致力于推广“0.618优选法”,把黄金分割原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以及科学实验中,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能源。
再讲授新课让学生“心动不如行动”,自己找出黄金分割点:
由黄金分割画出的正五角星形,有庄严雄健之美.
并提出问题:如何用尺规画五角星?
数学说课稿篇九
1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
《向量》出现在高中数学第一册(下)第五章第1节。本节内容是传统意义上《平面解析几何》的基础部分,因此,在《数学》这门学科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2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
(1) 从“向量可以用有向线段来表示”所反映出的“数”与“形”之间的转化,就可以看到《数学》本身的“量化”与“物化”。
(2)从建构手段角度分析,在教材所提供的材料中,可以看到“数形结合”思想。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掌握“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能利用它们解决相关的问题。
2 能力训练目标: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类比能力,会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路和观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认知和元认知能力。
3 创新素质目标: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挖掘数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整合能力;《向量》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知识重组”意识和“数形结合”能力。
4 个性品质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发现,独立意识以及不断超越自我的创新品质。
重点:向量概念的引入。
难点:“数”与“形”完美结合。
关键:本节课通过“数形结合”,着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认知和变通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建构就是认知结构的组建,其过程一般是先把知识点按照逻辑线索和内在联系,串成知识线,再由若干条知识线形成知识面,最后由知识面按照其内容、性质、作用、因果等关系组成综合的知识体。本课时为何提出“数形结合”呢,应该说,这一处理方法正是基于此理论的体现。其次,本节课处理过程力求达到解决如下问题: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发展?又如何从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并赋予抽象的数学符号和表达式,如何反映生活中客观事物之间简单的和谐关系。
教学过程是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十分复杂的动态性总体,是教师和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下,进行集体认识的过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又互为客体。启动学生自主性学习,启发引导学生实践数学思维的过程,自得知识,自觅规律,自悟原理,主动发展思维和能力。
1、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着重掌握元认知过程。
2、使学生把独立思考与多向交流相结合。
(一)设置问题,创设情景。
2、(在学生讨论基础上,教师引导)通过“力的图示”的回忆,分析大小、方向、作用点三者之间的关系,着重考虑力的作用点对运动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影响。
设计意图:
1、把教材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惊讶、困惑、感到棘手,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论证的过程。
2、我们知道,学习总是与一定知识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二)提供实际背景材料,形成假说。
2、到达对岸?这句话的实质意义是什么?(学生讨论,期望回答:指代不明。)
3、由此实际问题如何抽象为数学问题呢?(学生交流讨论,期望回答:要确定某些量,有时除了知道其大小外,还需要了解其方向。)
设计意图:
1、教师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思维的最邻近发展)通过问题引领,来促成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形成。
2.通过学生交流讨论,把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并赋予抽象的数学符号和表达方式。
(三)引导探索,寻找解决方案。
1、如何补充上面的题目呢?从已学过知识可知,必须增加“方位”要求。
2.方位的实质是什么呢?即位移的本质是什么?期望回答:大小与方向的统一。
3、零向量、单位向量、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共线向量等系列化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明确要领。)
设计意图: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积累了已有探索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相互评价,共同完成了“数形结合”思想上的建构。
2、这一问题设计,试图让学生不“唯书”,敢于和善于质疑批判和超越书本和教师,这是创新素质的突出表现,让学生不满足于现状,执着地追求。
3、尽可能地揭示出认知思想方法的全貌,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总结结论,强化认识。
经过引导,学生归纳出“数形结合”的思想——“数”与“形”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形”的外表里,蕴含着“数”的本质。
设计意图:促进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引导学生确实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五)变式延伸,进行重构。
教师引导:在此我们已经知道,欲解决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可以借助于图形来解决,这就是向量的理论基础。
下面继续研究,与向量有关的一些概念,引导学生利用模型演示进行观察。
概念1:长度为0的向量叫做零向量。
概念2:长度等于一个单位长度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
概念3: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做平行(或共线)向量。(规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平行。)
概念4: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
设计意图:
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积累了已有探索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相互评价,共同完成了有向线段与向量两者关系的建构。
2.这些概念的比较可以让学生加强对“向量”概念的理解,以便更好地“数形结合”。
3.让学生对教学思想方法,及其应情境达到较为纯熟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思维地贮存在大脑中,随时提取和应用。
(六)总结回授调整。
1.知识性内容:
例 设o是正六边形a b c d e f的中心,分别写出图中与向量o a、o b、o c相等的向量。
2.对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创新素质培养的小结:
a.要善于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从而提炼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发现作为一种意识,可以解释为“探察问题的意识”;发现作为一种能力,可以解释为“找到新东西”的能力,这是培养创造力的基本途径。
b.问题的解决,采用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现了数
学思想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c.问题的变式探究的过程,是一个创新思维活动过程中一种多维整合过程。重组知识的过程,是一种多维整合的过程,是一个高层次的知识综合过程,是对教材知识在更高水平上的概括和总结,有利于形成一个自我再生力强的开放的动态的知识系统,从而使得思维具有整体功能和创新能力。
2.设计意图:
1、知识性内容的总结,可以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转化为学生的素质。
2、运用数学方法创新素质的小结,能让学生更系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这是每堂课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七)布置作业。
反馈“数形结合”的探究过程,整理知识体系,并完成习题5.1的内容。
数学说课稿篇十
《旋转与平移》是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上期第三单元的内容,旋转与平移这两种现象是生活中出现得比较多的一种几何现象。课程标准不要求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更不需要学生去背诵一些结论性语句,只要求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去感知这些现象,获得对这些现象的直观了解,为初中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见到过许多的旋转与平移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一些旋转与平移的意识,只是没有很清晰认识,因为抓不住这些现象的本质特征,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受他们生活的局限性,好多现象没有见到过,难以想象。
基于上述,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生活中的常见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技能目标:能够判断生活中的旋转和平移现象。
数学思考:在认识旋转和平移现象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情感目标:能积极参与对旋转与平移现象的探究活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旋转和平移有关的某些事物的好奇心。
重点:能判断生活中的旋转平移现象。
难点:1、对没转到一周的旋转现象的判断,如荡秋千。
2、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
1、观察法;2、探究式教学法;3、理论联系实际
本节课安排了五个层次,分别是玩一玩、学一学、说一说,做一做、练一练
1、玩一玩
我是这样引入的,老师在这周末进了趟城,看到了一些好玩的东西,你们想知道吗?通过这样的语言,一下将学生吸引住,从而出示课件,旋转木马、缆车、摩天轮、电梯让学生认识。在认识的基础上,观察他们是怎样在动,让他们动起手来比一比。根据这些物体的运动进行分类,一类旋转,一类平移,初步感知旋转现象和平移现象。
2、学一学
将学生带到一个花园,让他们观察哪些是旋转现象,哪些是平移现象,让学生寻找,找了之后,点击出实物运动,如找出了镙陀是旋转现象,就点出旋转的螺陀,让学生通过对实物的观察,抽象出旋转:围绕着一个中心转动。平移:直直地移动,得出旋转与平移这两种现象的本质特征。
3、说一说
找出了旋转与平移的特征之后,再让学生举出生活中见到的旋转现象和平移现象,说的过程中,注意学生对现象描述的准确性,比如,学生很可能将风扇叶子的转动说成风扇叶子,在这些地方要指导他们说正确。
4、做一做
让学生利用桌子、凳子、文具、书本或自己的身体做一做,旋转现象或平移现象,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老师注意观察,将做好的找出来,叫到讲台上,让他们表演并让他们说出哪是什么现象,下边的学生判断正确与错误。
学生做完后,老师用线拴住一颗扣子旋转,让学生判断,而后,不做完一圈,作荡秋千状,又问学生,这是什么现象?为什么?紧接着推门问:门的运动属于什么现象。为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像刚才的扣子运动和门运动,它们也都是围绕中心转动,尽管没有做到一圈,但是仍然性于旋转现象在这里,通过老师的做,很自然清晰地突破了难点。
5、练一练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来完成课后的习题,第一题,由于书上配有图,判断起来要简单一些,让学生观察之后,便问答,然后点出实物运动核对,第二题,在旋转现象后面画o,平移现象后面画口,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容易将符号搞错,因此,让学生回答,读题之后,你觉得完成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从而将这一点加以强调,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而后评讲,点出实物运动加以核对,并问:荡秋千和开推接窗,为什么性于旋转现象?对这一难点加以强调。
最后让学生回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将刚才学到的知识技能加以整理。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旋转与平移
旋转现象 平移现象
围绕一个中心转动 直直地移动
1、语言要富有激情,要简洁,不要啰嗦。
2、学生很可能要说出一些错误的旋转与平移现象,要注意引导他们运用旋转、平移的特征,去加以判断。
3、学生们在做一做时,课堂容易混乱,老师要注意加以组织。
4、老师要注意因势利导。
数学说课稿篇十一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是中数学教材第册第章第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中,占据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3)情感目标:通过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上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1。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教学方法。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3。学情分析:(说学法)
(2)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4。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引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况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肖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
(3)讲解例题。在讲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
(4)能力训练。课后练习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7)板书
(8)布置作业。
教学程序:
课堂结构:复习提问,导入讲授课,课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五部分
数学说课稿篇十二
《8、9的加减法》是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六单元第二小节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是在学生学习了7以内的加减法和8、9的认识的基础上安排的,是进一步学习20以内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它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本册书的重点内容之一,甚至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都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感受到根据一幅图能够列出两加两减四个算式。会计算8、9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探索意识、评价意识和创新精神。其中教学的重点是计算8、9的加、减法。教学难点是看图列算式(减法算式)、正确计算。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法上我采用了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操作、思考、游戏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归纳、合作以及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法上采用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方式,主要应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通过点拨、引导使学生形成技能。在教学程序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了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导课。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对学生提出《课堂常规》要求,以对口令、比一比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常规》、遵守《常规》;再复习8、9的组成,为熟练口算扫清障碍。
第二:新课。
1、结合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一图四式”。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看一幅图列出两个算式的基础,所以列出加法算式相对容易一些,而列出减法算式则是这部分的难点。因此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以看图说话的方式搜集相关数据,初步感知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四道不同的算式。
2、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通过摆苹果图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理解“一图四式”。在计算过程体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3、帮助学生积累计算方法,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直接出示算式5+3、3+5、8-3、8-5计算,提问:你是怎样算出得数的?鼓励学生说出多种计算方法,使计算方法多样化(如:数数、想数的组成与分解、调换加数的位置、算减法想加法等)。
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第三: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数学说课稿篇十三
教材分析:
本节课求百分率,是新人教版教材 六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第二节课的内容,它是在百分数的意义教学之后的例题教学,通过一个例题同时教学求百分率和分数、小数化百分数。结合新课标,我个人体会,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以下的意图和设计思路:
1、本节课的内容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遇到新问题,促使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自主解决。这样就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基础,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空间,有利于唤醒学生的知识经验,并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2、教材的编排一方面是凸显数的转化的必要性,即让学生体会到:把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是解决百分率这个实际问题的需要,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另一方面又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分数化成百分数整合在一起,目的是:在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多维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3、教材的编排,有利于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掌握基本的观察、分析、比较、发现的学习方法,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强化了知识的迁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积累数学学习的活动经验。据上教材分析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百分率的含义,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把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感悟转化的必要性。
3、引导学生走入情景,产生问题意识,经历从数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百分率的含义,掌握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的掌握转化方法。
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如下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走入情境,自主产生问题意识,发现、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时,我把主题图活用为学生身边的急需他们解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很快走入情境,进入角色,成为主人,思考遇到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在认知需求的驱动下,很容易发现了问题并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求命中率。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使学生亲身经历新知识的生成与形成过程。渗透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本节课的教学,我注意以问题为引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自己通过计算、尝试、观察、类比等学习活动中,独立解决遇到的新问题,经过自己的努力与合作交流,学会了数的转化方法,并发现归纳出了转化的规律,体会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建立生活中百分率表达式的数学模型,发展了合情推理能力。如:课中,本节课的教学注意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发现、归纳、总结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感悟了最基本的数学学习方法。感受数学学习抽象性、层次性和逻辑性的数学思维特点,强化了模型的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最后通过回顾反思,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积累了学习的活动经验,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落实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三维目标。
3、关注数学 本质,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落实
课标指出,课程内容的教学,它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本节课,我注意在落实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关注了数学的本质,为学生搭建了感悟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平台。
在总结小数,分数化百分数时,我仅仅抓住板书这一直观的思维材料,通过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对比分析,充分比较,让学生经历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概括和归纳总结的数学思维活动过程,使学生感悟了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4、激发兴趣,调动思维,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又不能以直观的教学手段作支撑,学生的学习完全凭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进行知识的迁移、生成、发展和类推,所以,教学时,调动学生思维上的参与是本节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难中之难,因此我采用了激发兴趣和求知欲望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强调了思维上的参与。比如课的一开始,我就把问题抛给学生,根据图中两人争执的问题,如果让你来当裁判员,你认为,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自然进入问题情境,提出了数学问题,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在求王涛的命中率时,先遇到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这一问题,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了问题,在计算李强的命中率时,又遇到了除不尽的情况,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以前的知识,唤醒了已有的知识经验,问题得到解决,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5、障碍励志 激发参与的动力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要靠学习责任感和学习兴趣两个要素得以保持,两者相辅相成。励志能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趋于稳定和自觉。要想激励学生努力奋发向上的志向,离不开障碍的磨炼。因此教学时,我有效利用教材内容这一教学资源,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不断的提出或使学生遇到一个又一个努努力就能跨越的小障碍,从而激发学生排除万难,勇攀知识高峰的动力,使学生真正投入到探知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
数学说课稿篇十四
本节课是学生在小学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梯形性质的系统学习,它放在平移和旋转之后,全等之前,下册还要学习梯形的判定。可以看出教材的编排是一种螺旋上升的体系。而本节处在上升的中间环节。因此,对教材既不能拔的过高,又不能象蜻蜓点水湿一点皮毛。学生在前面已学习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知识,本节重在引导学生利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把梯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和平形四边形的问题解决,另外,教材的编排还要适当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掌握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的有关概念;探索并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
2、通过把梯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问题,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
3、能运用梯形的性质进行相关计算和简单的说理。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说理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索把梯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和平形四边形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体会数学转化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合作探索、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探索性、创造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自信心。
重点:
1、梯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2、会把梯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或平行四过形问题。
难点:
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主动探究习惯,提高说理的表达能力。
数学说课稿篇十五
本站后面为你推荐更多数学说课稿!
我执教的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游戏公平》第一课时的内容。
关于这部分知识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可能性,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不确定现象,可以用“一定”、“不可能”、“有可能”来描述。三年级上册学习了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并能够用“一定”、“经常”、“偶尔”、“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而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游戏活动,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并学会分析、判断规则的公平性,能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
在这一册教学中学生将进行一些简单的可能性大小的计算。但不是马上进入计算,而是在抓住“可能性相等”这一重要概念,通过游戏活动加深对它的理解。为以后进一步了解概率的意义和计算事件发生的概率打下基础。在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猜想、实验、分析、推断、最后得出结论,体验事件发生可能性相等,游戏规则公平。再放到生活的广角下去设计更新奇的两个人或更多人的公平的游戏规则。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从孩子的生活实际出发,借助小明和小华“下棋”这一熟悉又兴奋的情境创设,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帮忙献计献策,自然而然的引入新课,直奔主题。
【二】实验分析,体验公平。(主要安排了两个实验活动)
活动一:掷骰子
设计意图:在出示游戏规则后,先适当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对规则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判断,然后再亲自动手实验。
第一次实验,先让学生初步感受实验过程,体验实验的随机性、偶然性。为了实验结果更加明显,再进行第二次实验,规定试验次数,最后统计全班的实验结果。使学生通过实验、分析、验证课最先的猜想,并得出“可能性不相等,游戏规则不公平”的结论。
活动二:抛硬币
通过学生抛硬币的实验,引导学生对游戏规则的公平与否进行判断。在判断中进一步体会到游戏的公平与可能性之间的关系。
【三】应用所学、拓展应用
通过对摸球、摸扑克牌、游戏规则的判断,使这节课的新知得到巩固和内化,并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设计出更多公平的游戏规则,进而使学生更扎实、更深入地理解“可能性相等”游戏才公平这一原则。
总结: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今天第一次在诸位领导和这么多同事面前上课,说实话,内心很忐忑。因为自身参加工作的时间较短,尤其在教学方面还有许多缺点和不足,在座的各位都是我学习的榜样。今天上这节数学课,谈不上是引路课,只希望能通过此次活动,各位领导和同事能多提宝贵意见,指出我的不足,让我能更快的成长和进步!
数学说课稿篇十六
一、创设情境:
常言道,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好的引入能充分唤起学生的注意。这节课的开头我采用学生日常生活中易见的三个梯形实物的图片,以此说明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这样设计引入的:
北京奥运会后,许多游客都发自内心的说出了同一句话:中国,beatuiful!特别是我国的建筑更是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国的建筑溶合了许多几何图形。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菱形同,矩形,正方形,另外,我还发现了一种几何图形出现的频率也很高,你们发现了吗?(投影展示图片)
二、引入新知
在这个阶段我采用师生谈话的方式进行学习,在参与的过程中,师生间、学生间可一问一答,可讨论或争论,围绕学习目标前进,这种形式有利于学生了解思维的过程。这一过程这是这样设计的:
生:
(大屏幕展示)
生:等腰梯形,直角梯形
师:请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它们的特征
(大屏幕展示)直角梯形:有个角是直角的梯形
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