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小白杨的教案(模板18篇)
编写教案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设计,以及教学资源的准备和运用。编写教案还要考虑学生的前知识和掌握情况,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应当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
小白杨的教案篇一
设计意图:
1、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喜欢通过角色互动,增强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激发幼儿思考的欲望,续编故事情节,所以在设计过程,通过角色的演绎提问,完成整个过程。
2、通过教师的语言启发,引导幼儿进行废物利用。幼儿对环境保护意识模糊,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情节、环境,达到环保教育的目的。
活动目标:
1、在老师启发引导下,合理想象故事情节,完整故事内容,培养幼儿的扩散性、创造性思维能力。
2、了解稻草的用途。
3、废物利用,并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
4、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1、了解一些有关稻草的常识。
2、稻草制品。如:草帽、草席、稻草人、草鞋等。
3、立体活动教具、头饰(小鸟、小兔、小姑娘)
活动重难点:
把没用的稻草变成有用的`东西,从而进行环保教育。
活动过程:
一、角色互动,引出故事:
冬天的时候,小白杨穿了一条用稻草做的围裙,真漂亮,又暖和。可是,春天来了,唉,你们发现小白杨怎么了?(哭了)
1、我们一起问小白杨?(小白杨,小白杨,你为什么哭呀?)
2、请扮演小白杨的老师回答(春天来了,天气渐渐热了,可是我那件用稻草做的围裙还穿着,太热了)
3、谁来了?小白杨怎么问小鸟的?小鸟帮助它了吗?小兔呢?
总结:哎呀,小鸟、小兔都没帮助小白杨,它们那么热的天不需要围裙,怎么办呢?
二、设疑:教师引出讨论点
1、天越来越热了,小白杨的围裙还是没脱掉,它热得透不过气来,难受得腰也弯了,怎么办呀?(幼儿讨论)
总结:会环境污染的,扔到小河鱼会死,烧稻草的浓烟呛人。
三、扩疑(废物利用进行环保教育)
1、哎呀,老师的办法都不好,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呢?你们想想稻草有什么用?
2、讨论稻草的各种用途,完整故事内容。
总结:你们想出办法是不是和这位小姑娘想得一样呢?完整故事内容,体验成功的喜悦。
3、现在小白杨怎么样了?(笑了)
四、扮演角色,体验成功
通过角色扮演,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附:故事:小白杨的围裙
冬天的时候,小白杨穿了一件用稻草做的围裙,又漂亮,又暖和。
春天来了,小白杨还是穿着那条用稻草做的围裙,真热呀。一只小鸟飞来了,小白杨忙问:“小鸟,小鸟,请你帮我把这条用稻草做的围裙脱了,好吗?”小鸟说:“不行,不行,这么热的天,我才不要呢!”一只小兔蹦蹦跳跳过来了,小白杨又问:“小兔,小兔,请你帮我把这条围裙脱了,好吗?”小兔摇摇头说:“不行,不行,这么热的夭,我才不要呢!”哎,天越来越热了,可是小白杨的围裙还是没脱,它热得直冒汗,热得喘不过气来,腰也弯了,他伤心地哭了,这时,正好来了一位小姑娘,小姑娘说:“小白杨,别哭,别哭,我来帮你!”她用稻草做了一顶草帽戴在头上遮太阳,用稻草编了一条草席,睡在白杨树底下,真凉快。嗨,这下白杨树再也不觉得热了,它舒服极了,高兴得笑弯了腰,连声说:“谢谢你,小姑娘!”
活动反思:
从这次语言活动设计中让我想起了以往我们开展的一些故事教学,结局是统一的,孩子们的“一百种语言”最后变成了一种语言,制约了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改革固有模式,此活动中我们就利用了动画对孩子具有相当吸引力的特性,让动画及声效的变换去引发孩子主动思考,充分激发孩子的想象,允许孩子们有不同的答案,鼓励幼儿大胆求异,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将知识转换成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幼儿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和将来的终身学习和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白杨的教案篇二
一、以图入境,先声夺入。
我在第一阶段教学时,力图追求“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教学开始,我明确地交代了本课的目的,然后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幅茫茫大戈壁的图画,画面辽阔,色彩灰黄。地上沙丘起伏,空中风沙迷漫。这时教师配以动情的描述:“看,这就是茫茫的大戈壁: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直观的图画,形象的描述,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仿佛把他们带到了人迹罕至的大戈壁,使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心理基础,达到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二、扣住重点,分步出击。
《白杨》中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特点的一番话含蓄深刻,是文章的重点。这部分的教学,我采取分步出击的方式,通过自读理解、扣词体会、描述渲染、表情朗读四个步骤,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正直无私、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白杨形象。课堂中,形成了教学高潮。
师:(小黑板出示爸爸讲的一番话)爸爸是怎样回答儿子的问题的呢?先读第一句。
生:(齐读)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师:“从来”是什么意思?
生:“从来”是一直,向来的意思。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这句话是说白杨树向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这是白杨的本性。
生:有了“从来”一词,突出了白杨正直高大的本质特点。
师:对呀,请大家把这句话中“从来”一词去掉读一遍。然后再加上读一遍,体会“从来”一词包含的感情。
(学生对比朗读,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以上学生的理解)
师:请同学们用抓重点词语体会句子内涵的方法学习第一句。我请人朗读一遍。
生:(读)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于。
生:我从“哪儿……哪儿……”体会到不管在什么地方,白杨都能生根、发芽、成长,说明它的生命力很强。
生:高原需要白杨,白杨就在高原生根;戈壁需要白杨,白杨就在戈壁扎根。白杨的适应力真强。
师:是呀,哪儿需要白杨,白杨就在哪儿扎根,不讲条件,不畏艰苦,这是什么呀?
生:(沉思后举手)老师,这是无私奉献的。
师:对!请同学们把这句话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请大家照上面的方法继续学习第三句。
生:(读)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先自己理解,然后同桌讨论一下,最后交流各自的看法。
生:老师,我认为“不管……不管……总是……”这组关联词用得好,它表现了白杨不怕一切困难,坚强不屈的品格。
生:(激动地)我对白杨产生了崇敬的感情!
生:(深情地)我觉得白杨真了不起,真伟大!
师:好!请让我们一齐怀着崇敬的感情朗读爸爸的一番话。
生:(充满感情地朗读)
教学至此,学生的情感被充分地激发了,都沉浸在对白杨热爱、崇敬的氛围之中。
三、启发联想,点到为止。
在《白杨》教学中我选择了联想式结尾法,由白杨联想到无数边疆建设者,由边疆建设者联想到各地的建设者,由文中的小白杨联想到自己,在学生的无限遥想中教学戛然而止,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艺术效果。
生:(一愣,继而恍然大悟,微笑着)我们,我们就是小白杨!
师:(赞许地)对,你们就是一棵棵充满生机的“小白杨”。我相信你们这些“小白杨”在阳光雨露下,一定会长得高大挺秀,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生:(沉浸在愉快、充满希望的气氛中)
by 南京孙双金
小白杨的教案篇三
1。使学生认识白杨的特点,教育学生学习建设者那种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2。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指导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完成课后习题。
学习借物写人的表达方法,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领会父亲对孩子讲述的那段话。
两课时。
幻灯片或挂图一幅、朗读录音。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
1。揭示课题。
(板书:白杨)
2。导语。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了解主要内容。 (抓中心)
(1)教师范读。让学生思考: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讨论明确: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前去新疆,在旅途中看到白杨引起了议论的事。
4。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划: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及易错的熟字。
(2)查:查字典理解生字新词。
(3)讲:学生互相交流学习体会。 (音、形、义各有侧重,教师作重点指导)
戈:用部首查字法查“戈”部,理解“戈壁”的意思。
抚:注意读准字音,在字典中取准“抚”的义项,理解“抚摸”的意思。
介:用部首查字法查“人”部。
清晰:联系课文理解词义,是指在大戈壁天和地的界限不分明。可举出反义词 (清晰—模糊),近义词 (清晰—清楚,分明)。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对于生字新词的处理,还要在讲读时指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加深理解。)
5。学生默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抓思路)
(1)提出要求: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教师可提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的。)
(2)讨论明确:课文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可分三段。
第一段 (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写大戈壁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第二段 (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写父亲与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第三段 (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后),写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地在边疆扎根。
6。作业: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清晰 软弱 动摇
(2)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认真读课文。
讲读课文,解词析句,完成课后习题,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一)揭示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1。板书课题。
2。导言。
3。概括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从整体入手)
(二)讲读课文(从整体到部分)
[讲读第一段] (从整体到部分)
1。看图、听读、思考:大戈壁什么样?白杨树什么样?
2。默读思考:课文中怎样描写大戈壁?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划出主要词句)
3。读后讨论。 (通过解词析句理解、体会)
4。教师小结。
[讲读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思考: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2。读后讨论交流。
(3)教师读父亲的话后提问:“表白”怎么讲?为什么说他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3。划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4。教师小结。
[讲读第三段]
1。教师引读后,提问:此时此刻爸爸又陷入了沉思,他看到了什么?会想些什么呢?
2。教师小结。
3。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又回到整体)师生借助板书共同总结。附:板书设计
[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的指导思想是,必须让学生经历充分的阅读实践,使其在认真读书中理解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具体内容,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使其既学习语言,又受到教育,同时掌握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为此,我采取了“解词析句”、“朗读感受”、“小结描述”三点做法,把读、讲、议、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课文的思想内容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因此,阅读教学必须重视语言文字的讲解,通过解词析句,帮助学生领会内容,体会感情,使之得到熏陶,受到教育。教学时,我注意抓住关键词句精讲、细读,使学生由“语感”进入“情感”,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悉心研究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白杨》这一课是以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的。因此,教学时,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怎样生动形象地写物,是教学的重点,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恰如其分地喻人,则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本课借物喻人的深刻蕴含,在讲读课文时,我采用“解词析句”的方法,抓住重点词语,分析富有深刻含义的句子,来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词。抓住课文中“茫茫、清晰、浑黄一体、挺秀、表白”等一些最能表现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进行讲解。在指导学生解词时,不但启发学生理解词语的本身意义,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这些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特定含义和起到的重要作用。例如,在指导学生理解“高大挺秀”这个词语时,首先指导学生利用平时积累的知识说说描写参天大树时,一般常用什么词语?书中用了哪个词?接着,指导学生理解“挺秀”的“秀”字在这里表达什么意思;而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为什么不用“挺立”、“挺直”、“挺拔”,而用“挺秀”?最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个“秀”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一个“秀”字,饱含着作者对白杨的喜爱赞美之情。这样层层深入地讲解词语,不仅训练了学生辨析词义和准确用词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心、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析句。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三句话,以及文章的最后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这是一种比拟的说法。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说比较生疏,也不易掌握。讲读时,我便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认识这个句子的含义。首先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卫士指什么?”学生脱口而出:“指的是白杨树。”紧接着,又引导学生考虑:作者为什么不说“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树出神”呢?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作者将白杨树比作卫士,生动形象,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高大挺秀,以及它对于戈壁滩的重要意义。这样,又加深了学生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认识。
课文中“父亲”的话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首先指导他们反复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话写出白杨的什么特点?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通过逐句分析,最后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和生长特点(生命力强),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指导他们学习书中的句式,运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这样既训练了他们运用词语的能力,又强化和发展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
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活动,应该贯穿于讲读教学的全过程。教一篇课文,如果只是一味地讲,左一个讲解,右一个分析,那样就容易把一篇完整的课文,讲得支离破碎,还占用了学生读的时间。学生没有阅读实践,阅读能力是得不到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要加强朗读和默读。朗读和默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如果熟读深思,学生就会像演员进入角色那样进入课文的意境,从中理解字词句的含义,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就能触到作者跳动的脉搏。
《白杨》这篇课文,作者通过白杨赞美了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讲读课文时,首先要使学生深入领会白杨的高尚品格,然后把白杨的品格和人物的行为联系起来。具体地讲,就是把戈壁滩上高大挺秀的白杨和“爸爸”扎根边疆联系起来,把小白杨树迎着风沙成长和孩子们一定会在边疆茁壮成长联系起来。为了使学生深入把握文章的中心,我采用了教师范读、带读、引读和学生默读、自由读、分角色读、个人读等形式,并注意指导学生读出作者对白杨的赞美之情,从而表达对建设者的敬佩之意。
课文的第二段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的特点,内涵较深,情感丰富。孩子与“父亲”对白杨的认识理解是不同的,情感也不同,哥哥赞美它“高”,妹妹则称颂它“直”,这只是孩子们直观的感性的认识。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直,这么大”,父亲的话回答了孩子们潜在的疑问,讲了白杨的特点,其中含义很深,是让孩子们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杨的品格。学习这一段,首先,我让学生各自轻声读全段,思考:旅客们是怎样议论白杨的。这是从整体上体会人物的情感。接着,指导学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部分,要求学生体会孩子们的欣喜,父亲的深沉。又通过指名读来检查学生的理解和感情的表达情况,然后通过默读点出重点词语,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最后,我带读“父亲”的话,借以连通学生理解的思路,以形成完整的思绪。使学生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情绪上受到感染,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这样,讲前读,讲中读,讲后读,学生的理解会在充分的阅读中加深感受,得到印证。
教学中,教师应当用完美的语言去启迪、影响、感染学生。阅读课既要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分析,让学生学习书本上的语言,也要用教师对课文理解的语言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升华理解。
在讲完白杨的形象之中,我进行了如下小结:“普普通通的白杨树到处可见,在庭院,在公园,在城市的街旁,在乡间的路边,对此,人们不足为奇。然而,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也给过往的旅客增添了快慰和喜悦。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于是,白杨便成了旅客议论的话题。”这样的小结,再现了白杨树高大挺秀的形象,使学生情绪盎然,犹如置身于茫茫的大戈壁,看到了白杨的身姿,既加深了对白杨形象的理解,也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
在讲完白杨的特点以后,我这样进行小结:“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们,它们就舒展丰姿供人欣赏;农村需要它们,它们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林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生根了。它们头顶青天,脚踩戈壁,不管遇到风沙还是烈日,不管遇到干旱还是雨雪,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小结,学生越发感到白杨树是那么可爱,边疆的建设者是那么可敬。于是,他们也情不自禁地随和着老师,一起进行小结,更加强了课堂效果。可见,设计优美精彩的小结,不仅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始终处于生动形象的语言感染气氛中,有利于他们感知丰富多彩的优美语言,提高他们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在讲读课文结束时,我结合板书做了这样的小结:“这篇课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写了大戈壁的荒凉,也写了白杨树的挺秀;写了孩子们的天真,也写了爸爸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沉。作者实则写物,意在喻人,赞美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国边疆建设后继有人的希望。我们衷心地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小白杨的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会写“晰 伞”等五个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爸爸的心愿。
教学准备
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2.配乐朗读录音带。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
1.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2.检查预习情况,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听配乐朗读录音带
二、 默读课文,初晓大意
三、 学生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思考题:
1.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2.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 学生试着给文章分段,用铅笔标示。
2. 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分段并说明理由。如果有分歧,可以再讨论。
第一段, 从开头到“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讲列车在茫茫的大戈壁运行,不时有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闪过。
第二段, 从“一位旅客”到“也不动摇”,讲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
第三段, 从“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到“那么高大”,讲爸爸的话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第四段, 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孩子们也会像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茁壮成长。+
五、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六、练习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有分歧,再读再讨论。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大戈壁的精彩图片,师: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 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自然段。
2.出示大戈壁的录象,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有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3. 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请学生发表看法:(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齐读第3自然段,读后回答: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
分角色朗读4-12自然段。
二、课件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2自然段,然后逐句读讲
1.“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高、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学生画后交流)
生:这里用了“哪儿……哪儿……”。
生:还有“不管……不管……总是……”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什么感情?(崇敬)
那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几句话。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齐读)
师: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设计意图: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第二段课文是文章的中心内容,提炼出“高”“直”这一白杨树的外形特征 )
三、引读讨论14自然段:
1.“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2”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3.“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问:孩子们不知道新疆那么荒凉,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带他们去新疆读书?到底是为什么呢?
同学再读第14小节,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含着的意思
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请学生谈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白杨:哪儿需要,哪儿生根,不管风沙雨雪干旱洪水(坚强)。
爸爸:边疆需要,扎根边疆,不怕任何艰难困苦(坚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五、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请学生用文中的重点词语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哪儿……哪儿……”。
“不管……不管……总是……”
坚强 白杨 边疆建设者
六、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练习背诵课文。
重庆市九龙坡区杨家坪小学 唐玲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二)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三)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见过,你能介绍一下吗?
调动学生学习《白杨》这一课的积极性,由学生们的介绍将同学们带入描写白杨树的情景中。
同学们讲得好。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扫除文字障碍。
1.填写生字表格。(音序、音节、部首、再查几画、结构、字义、组词。)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注意指导学生读准本课中生字以外的字音。
3.区别形近字,然后组词。
教师出示形近字,也可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容易写错的字,想一想它与哪个字相近及怎么区别,以促使学生记准字形。
抚(抚摸)洪(洪水)埋(埋怨)介(介绍)疆(边疆)
扶(搀扶)烘(烘托)理(道理)价(评价)缰(缰绳)
茫(苍茫)辨(辨析)挺(挺拔)晰(清晰)戈(戈壁)
芒(光芒)辩(辩论)廷(宫廷)析(分析)弋(弋获)
4.辨析词语,理解词义。
5.区别近义词、反义词,进一步理解词义。
(1)近义词
清晰—(清楚) 表白—(表明) 分辨—(辨别) 粗壮—(健壮)
软弱—(懦弱) 界线—(分界) 分辩—(辩解) 沉思—(深思)
(2)反义词
清晰—(模糊) 软弱—(坚强) 动摇—(坚定)
精壮—(细小) 消失—(出现)
(三)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意。
这篇课文以白杨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把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主要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
第二段(第四至十五自然段)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三段(第十六至十七自然段)讲的是“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他们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很多白杨树。
第四段(第十八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他们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四)朗读课文,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为理解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做准备。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白杨》。请四位同学每人朗读一段课文,其他同学思考问题。
出示幻灯片,请同学齐读题目,《白杨》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请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白杨》这篇课文记叙了爸爸在旅途中向孩子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事。)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指什么。
(这里讲的“卫士”指的是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这位旅客“出神”为什么呢?我们分析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
(二)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突破课文难点。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并说一说每句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第一句是这样写的,“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句话写出了白杨树直的特点。
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句话写了白杨树适应性强的特点,无论“在哪儿”它都能适应,并且很快生根、发芽。)
集体朗读这两句话,再一次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板书:直
适应性强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一谈哪些地方表现了白杨树直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有一个词“高大挺秀”,说明了白杨树又高又直。
爸爸讲白杨树特点的话中有两个“哪儿”,说明了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白杨树都能够很快生根发芽。表现了白杨树适应性强。)
说得很好。请看书上的图,这些白杨树生长在什么地方?
(大戈壁上。)
对。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图画,听配乐朗读第一段的录音,想象一下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
(大戈壁荒无人烟、环境很恶劣。)
在这样荒无人烟,环境很差的地方,白杨树却生长得这么“高大挺秀”,这一点不仅说明白杨树直,而且也说明白杨树适应性强。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爸爸的第二句话,体会白杨树的这一特点。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爸爸讲的第三句话介绍的是白杨的什么特点呢?
(这句话讲的是白杨坚强,不软弱,不怕艰险和抵御灾害的特点。)
板书:坚强
从这里可以看出,白杨树不但“高大挺秀”,适应力强,而且还能抵御灾害。爸爸讲的话无不流露着他对白杨树的赞美。请同学们以赞美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同学们,请你想一想,爸爸的话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请你用书上的话来谈一谈。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表白”是什么意思?
(“表白”就是向别人解释或说明自己的思想。)
可是,此时此刻孩子们还不能理解爸爸的“表白”,他们“只知道”什么呢?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汽车。”)
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的讨论,然后请小组选出代表发表意见。
除了孩子们知道的,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请各组派代表谈谈你们的讨论结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做什么工作,怎样工作?
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在自己亲人身边工作,而要去新疆工作?)
同学们讲得很有深度,他们还不知道什么?
(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上学?他们还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同学们讨论得很好,如果继续讨论下去,可能还会有众多的不知道。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小结一下。
请同学们朗读三个“只知道”,教师在每个“只知道”的句子后,加上同学们讨论的“不知道”的内容。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念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可是他们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师:同学们,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都是爸爸想让他们知道的。那么,爸爸到底想让他们知道什么呢?请同学们再一次分小组议论议论,替孩子们找到答案。
(因为新疆是祖国的边疆,生活条件及生活环境都很不好,需要很多有能力有才干的人去建设。所以他们的爸爸妈妈就来到了新疆。)
(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希望孩子们能继承他们的工作,建设边疆。)
(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目的是要表白自己的心。实际上他通过介绍白杨树表白了很多边疆建设者的心愿:祖国需要他们在哪儿工作,他们就到哪儿去安家。)
我们以崇敬的心情,再一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几句话。
(三)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又陷入了沉思。”
说得好。爸爸的“微笑”已经说明,他不必担心了。
(四)朗读全文,体会边疆建设者具备白杨树的高贵品格。
(五)理解《白杨》的中心思想。
教师出示投影:
选择你认为概括的最准确的中心思想:
1.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2.课文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
3.课文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请三位同学读三种答案,同学们进行比较,然后找出一种最准确的答案,并说一说为什么?
(我认为第三种答案是最准确的。因为第一种只写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没有写出作者的写作目的。第二种没有讲课文中的什么事,只写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好像还不全面。而第三种讲的是最全面、最准确的,它把课文的写作目的与主要内容结合在一起。)
请同学们齐读第三种答案。
板书: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六)总结全文。
从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白杨树,可是通过分析课文,我们又进一步明白了,作者描写白杨树,实际上赞扬了边疆的建设者。这种写法很新颖,能够引人入胜。这种方法叫做借物喻人。表面上写白杨,可真正的目的是写那里的人。白杨的品格,正是边疆建设者的品格。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也正是边疆建设者对孩子们扎根边疆健康成长的期待。
板书:借物喻人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记住白杨的特点,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探究活动
1.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续写,想像20年以后,课文中的“哥哥”“妹妹”是如何心系新疆,建设新疆的。
2.通过读书看报,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了解西部大开发的情况,与同学交流。
小白杨的教案篇五
1、学习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理解。
小白杨的教案篇六
1、我在第一课时教学后,布置学生回去把通过初读课文后自己对白杨的理解画出来。收上来的图画,表现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他们画出了白杨笔直的树干,茂盛的树冠,因此我感到学生能够理解白杨的外在特点,高大挺秀(高大、笔直、绿)像一把大伞。个别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体会出,白杨在恶劣的环境中生长,力图在绘画中通过昏黄一体的大沙漠体现它极强的适应能力。我把这些图画张贴在教室后面的展览栏中。
2、在一上课我利用《小白杨》引入,并要求学生边唱边想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同时在文章的一开始就渗透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白杨为边疆所做的贡献,对课文理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理解体会爸爸的话:
我要求学生画出爸爸介绍白杨的话:
风沙四起,白杨____________;
大雪纷飞,白杨____________;
数月干旱,白杨____________;
洪水浸泡,白杨____________;
学生们积极思考,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学生积极发言。他们说出在风沙肆虐时白杨树的许多嫩绿的枝叶被风沙打落,但白杨树依然站在那里阻挡着风沙;冬天大雪纷飞,白杨树不畏严寒,挺立在那里;遇到干旱,白杨树把根深深地抓住土壤,枝叶还是那么绿;洪水面前,白杨树不软弱也不动摇。生填空补说,让学生对白杨在各种恶劣环境下顽强生长更深入的体会,让白杨的形象在心目中“立”起来。当我问他们白杨有哪些可贵的品质?他们有的说白杨树坚强,有的说白杨树适应性强,有的说白杨树生命力顽强。这时学生对白杨的认识就已经从感性上升到了理性。我马上引导学生思考爸爸仅仅是在介绍白杨吗?学生体会出爸爸赞美白杨树的用意。再读课文时学生的语气中带有深深的赞美之情。
4、让学生结合书上的句子和你对白杨树品格的理解来讨论哪副画最符合白杨树的品格。小组讨论中学生的思维进行交互补充。学生们表现出空前的活跃,他们有的说王天画的好,因为他画上了呼呼的北风,比较能突出白杨的品格。有的说孙蕾画的好,因为他画出了茫茫的大戈壁,在恶劣的环境里白杨依然郁郁葱葱……教师适时点拨:我们画白杨如同写白杨一样是为了赞美他,不只是介绍他,想一想,我们的画上应该补充点什么?让你的画有灵魂?有的说补充恶劣的气候,有的说画上干涸的土地,有的说配上一两句话,可以是课文中的,可以是自己写的。
5、教师适当的迁移:
老师小结:画画如同写文章,不仅要画出表面的意思,还要有深刻的含义。不同的是画画是用线条和色彩表达感情,文章是用语言文字来抒发感情。此举又一次调动了学生的智能,学生在画中学,在学中画。小组内的学习再到全班内的交流,同学们互相帮助、自由争论,所掌握的知识以及获得的能力不是教师灌输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取的。
小白杨的教案篇七
1、使学生认识白杨的特点,教育学生学习建设者那种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2、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指导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完成课后习题。
学习借物写人的表达方法,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领会父亲对孩子讲述的那段话。
两课时。
幻灯片或挂图一幅、朗读录音。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
1、揭示课题。
(板书:白杨)
2、导语。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了解主要内容。 (抓中心)
(1)教师范读。让学生思考: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讨论明确: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前去新疆,在旅途中看到白杨引起了议论的事。
4、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划: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及易错的熟字。
(2)查:查字典理解生字新词。
(3)讲:学生互相交流学习体会。 (音、形、义各有侧重,教师作重点指导)
戈:用部首查字法查“戈”部,理解“戈壁”的意思。
抚:注意读准字音,在字典中取准“抚”的义项,理解“抚摸”的意思。
介:用部首查字法查“人”部。
清晰:联系课文理解词义,是指在大戈壁天和地的界限不分明。可举出反义词 (清晰—模糊),近义词 (清晰—清楚,分明)。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对于生字新词的处理,还要在讲读时指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加深理解。)
5、学生默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抓思路)
(1)提出要求: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教师可提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的。)
(2)讨论明确:课文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可分三段。
第一段 (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写大戈壁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第二段 (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写父亲与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第三段 (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后),写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地在边疆扎根。
6、作业: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清晰软弱动摇
(2)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认真读课文。
讲读课文,解词析句,完成课后习题,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一)揭示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1、板书课题。
2、导言。
3、概括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从整体入手)
(二)讲读课文(从整体到部分)
[讲读第一段] (从整体到部分)
1、看图、听读、思考:大戈壁什么样?白杨树什么样?
2、默读思考:课文中怎样描写大戈壁?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划出主要词句)
3、读后讨论。 (通过解词析句理解、体会)
4、教师小结。
[讲读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思考: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2、读后讨论交流。
(3)教师读父亲的话后提问:“表白”怎么讲?为什么说他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3、划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4、教师小结。
[讲读第三段]
1、教师引读后,提问:此时此刻爸爸又陷入了沉思,他看到了什么?会想些什么呢?
2、教师小结。
3、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又回到整体)师生借助板书共同总结。
附:板书设计
说明: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的指导思想是,必须让学生经历充分的阅读实践,使其在认真读书中理解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具体内容,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使其既学习语言,又受到教育,同时掌握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为此,我采取了“解词析句”、“朗读感受”、“小结描述”三点做法,把读、讲、议、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解词析句,深入理解
课文的思想内容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因此,阅读教学必须重视语言文字的讲解,通过解词析句,帮助学生领会内容,体会感情,使之得到熏陶,受到教育。教学时,我注意抓住关键词句精讲、细读,使学生由“语感”进入“情感”,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悉心研究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白杨》这一课是以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的。因此,教学时,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怎样生动形象地写物,是教学的重点,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恰如其分地喻人,则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本课借物喻人的深刻蕴含,在讲读课文时,我采用“解词析句”的方法,抓住重点词语,分析富有深刻含义的句子,来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词。抓住课文中“茫茫、清晰、浑黄一体、挺秀、表白”等一些最能表现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进行讲解。在指导学生解词时,不但启发学生理解词语的本身意义,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这些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特定含义和起到的重要作用。例如,在指导学生理解“高大挺秀”这个词语时,首先指导学生利用平时积累的知识说说描写参天大树时,一般常用什么词语?书中用了哪个词?接着,指导学生理解“挺秀”的“秀”字在这里表达什么意思;而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为什么不用“挺立”、“挺直”、“挺拔”,而用“挺秀”?最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个“秀”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一个“秀”字,饱含着作者对白杨的喜爱赞美之情。这样层层深入地讲解词语,不仅训练了学生辨析词义和准确用词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心、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析句。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三句话,以及文章的最后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这是一种比拟的说法。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说比较生疏,也不易掌握。讲读时,我便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认识这个句子的含义。首先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卫士指什么?”学生脱口而出:“指的是白杨树。”紧接着,又引导学生考虑:作者为什么不说“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树出神”呢?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作者将白杨树比作卫士,生动形象,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高大挺秀,以及它对于戈壁滩的重要意义。这样,又加深了学生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认识。
课文中“父亲”的话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首先指导他们反复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话写出白杨的什么特点?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通过逐句分析,最后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和生长特点(生命力强),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指导他们学习书中的句式,运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这样既训练了他们运用词语的能力,又强化和发展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
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二、朗读感受,印证理解
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活动,应该贯穿于讲读教学的全过程。教一篇课文,如果只是一味地讲,左一个讲解,右一个分析,那样就容易把一篇完整的课文,讲得支离破碎,还占用了学生读的时间。学生没有阅读实践,阅读能力是得不到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要加强朗读和默读。朗读和默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如果熟读深思,学生就会像演员进入角色那样进入课文的意境,从中理解字词句的含义,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就能触到作者跳动的脉搏。
《白杨》这篇课文,作者通过白杨赞美了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讲读课文时,首先要使学生深入领会白杨的高尚品格,然后把白杨的品格和人物的行为联系起来。具体地讲,就是把戈壁滩上高大挺秀的白杨和“爸爸”扎根边疆联系起来,把小白杨树迎着风沙成长和孩子们一定会在边疆茁壮成长联系起来。为了使学生深入把握文章的中心,我采用了教师范读、带读、引读和学生默读、自由读、分角色读、个人读等形式,并注意指导学生读出作者对白杨的赞美之情,从而表达对建设者的敬佩之意。
课文的第二段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的特点,内涵较深,情感丰富。孩子与“父亲”对白杨的认识理解是不同的,情感也不同,哥哥赞美它“高”,妹妹则称颂它“直”,这只是孩子们直观的感性的认识。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直,这么大”,父亲的话回答了孩子们潜在的疑问,讲了白杨的特点,其中含义很深,是让孩子们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杨的品格。学习这一段,首先,我让学生各自轻声读全段,思考:旅客们是怎样议论白杨的。这是从整体上体会人物的情感。接着,指导学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部分,要求学生体会孩子们的欣喜,父亲的深沉。又通过指名读来检查学生的理解和感情的表达情况,然后通过默读点出重点词语,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最后,我带读“父亲”的话,借以连通学生理解的思路,以形成完整的思绪。使学生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情绪上受到感染,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这样,讲前读,讲中读,讲后读,学生的理解会在充分的阅读中加深感受,得到印证。
三、小结描述,升华理解
教学中,教师应当用完美的语言去启迪、影响、感染学生。阅读课既要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分析,让学生学习书本上的语言,也要用教师对课文理解的语言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升华理解。
在讲完白杨的形象之中,我进行了如下小结:“普普通通的白杨树到处可见,在庭院,在公园,在城市的街旁,在乡间的路边,对此,人们不足为奇。然而,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也给过往的旅客增添了快慰和喜悦。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于是,白杨便成了旅客议论的话题。”这样的小结,再现了白杨树高大挺秀的形象,使学生情绪盎然,犹如置身于茫茫的大戈壁,看到了白杨的身姿,既加深了对白杨形象的理解,也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
在讲完白杨的特点以后,我这样进行小结:“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们,它们就舒展丰姿供人欣赏;农村需要它们,它们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林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生根了。它们头顶青天,脚踩戈壁,不管遇到风沙还是烈日,不管遇到干旱还是雨雪,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小结,学生越发感到白杨树是那么可爱,边疆的建设者是那么可敬。于是,他们也情不自禁地随和着老师,一起进行小结,更加强了课堂效果。可见,设计优美精彩的小结,不仅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始终处于生动形象的语言感染气氛中,有利于他们感知丰富多彩的优美语言,提高他们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在讲读课文结束时,我结合板书做了这样的小结:“这篇课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写了大戈壁的荒凉,也写了白杨树的挺秀;写了孩子们的天真,也写了爸爸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沉。作者实则写物,意在喻人,赞美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国边疆建设后继有人的希望。我们衷心地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学生随着老师的手势,借助板书,同老师一齐吟诵。此时,师生入情入境,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从心底里钦佩那些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的建设者。这发自肺腑之声,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高潮,师生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课虽结束了,但情犹未尽,意犹未已,使学生的理解和感情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小白杨的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二)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三)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见过,你能介绍一下吗?
调动学生学习《白杨》这一课的积极性,由学生们的介绍将同学们带入描写白杨树的情景中。
同学们讲得好。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三)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意。
这篇课文以白杨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把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主要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
第二段(第四至十五自然段)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三段(第十六至十七自然段)讲的是“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他们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很多白杨树。
第四段(第十八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他们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四)朗读课文,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为理解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做准备。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白杨》这篇课文记叙了爸爸在旅途中向孩子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事。)“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指什么。
(这里讲的“卫士”指的是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这位旅客“出神”为什么呢?我们分析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
(二)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突破课文难点。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并说一说每句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第一句是这样写的,“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句话写出了白杨树直的特点。
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句话写了白杨树适应性强的特点,无论“在哪儿”它都能适应,并且很快生根、发芽。)
集体朗读这两句话,再一次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板书:直
适应性强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一谈哪些地方表现了白杨树直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有一个词“高大挺秀”,说明了白杨树又高又直。
爸爸讲白杨树特点的话中有两个“哪儿”,说明了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白杨树都能够很快生根发芽。表现了白杨树适应性强。)
说得很好。请看书上的图,这些白杨树生长在什么地方?
(大戈壁上。)
对。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图画,听配乐朗读第一段的录音,想象一下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
(大戈壁荒无人烟、环境很恶劣。)
在这样荒无人烟,环境很差的地方,白杨树却生长得这么“高大挺秀”,这一点不仅说明白杨树直,而且也说明白杨树适应性强。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爸爸的第二句话,体会白杨树的这一特点。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爸爸讲的第三句话介绍的是白杨的什么特点呢?
(这句话讲的是白杨坚强,不软弱,不怕艰险和抵御灾害的特点。)
板书:坚强
从这里可以看出,白杨树不但“高大挺秀”,适应力强,而且还能抵御灾害。爸爸讲的话无不流露着他对白杨树的赞美。请同学们以赞美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同学们,请你想一想,爸爸的话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请你用书上的话来谈一谈。(“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表白”是什么意思?
(“表白”就是向别人解释或说明自己的思想。)
可是,此时此刻孩子们还不能理解爸爸的“表白”,他们“只知道”什么呢?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汽车。”)
课文连续用了三个“只知道”告诉我们孩子们知道的全部内容。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我们同学能不能替他们想一想呀?四个人一组讨论、研究一下,他们不知道的内容是什么?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的讨论,然后请小组选出代表发表意见。
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在自己亲人身边工作,而要去新疆工作?)
同学们讲得很有深度,他们还不知道什么?
(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上学?他们还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同学们讨论得很好,如果继续讨论下去,可能还会有众多的不知道。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小结一下。
请同学们朗读三个“只知道”,教师在每个“只知道”的句子后,加上同学们讨论的“不知道”的内容。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可是他们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师:同学们,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都是爸爸想让他们知道的。那么,爸爸到底想让他们知道什么呢?请同学们再一次分小组议论议论,替孩子们找到答案。
(因为新疆是祖国的边疆,生活条件及生活环境都很不好,需要很多有能力有才干的人去建设。所以他们的爸爸妈妈就来到了新疆。)
(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希望孩子们能继承他们的工作,建设边疆。)
(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目的是要表白自己的心。实际上他通过介绍白杨树表白了很多边疆建设者的心愿:祖国需要他们在哪儿工作,他们就到哪儿去安家。)
我们以崇敬的心情,再一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几句话。
(三)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又陷入了沉思。”
小白杨的教案篇九
教学伊始,我先请同学们自由读这三句话,用“。”画出重点词语。学生读后,画出直、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接着我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白杨树的特点:
(1)直;
(2)适应性强;
(3)不怕困难。
在学生初步感知白杨树的特点后,我让学生再细细体味三句话中的每个字每个词,设计一些练习,让他们体会白杨树的顽强和奉献精神。
1、比一比,哪个句子更好,为什么?
a)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b)白杨树很直
2、把句子补充完整,读一读,想一想,从中你读出了白杨什么精神
()()
a)()需要白杨,白杨就在()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
()
b)当风沙狂吼着袭来时,白杨().
当雨雪冰冷地落下时,白杨().
当干旱煎熬着大地时,白杨().
c)你可以().
可以().
可以().
学生在这样的细读练习后,深深地体会到白杨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喻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a)爸爸在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
b)孩子们暂时还不懂爸爸所表白的。
接着,让学生填空后自己在16小节中找问题。孩子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不知道(),孩子们只知道爸爸这次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再念中学,不知道(),孩子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不知道()。
填空后总结成两个问题:
a)孩子们不知道新疆那么荒凉,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
b)孩子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带他们去新疆读书?
然后让同学再读第14小节,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从这里找答案。学生读后,找出答案:爸爸就象白杨一样,戈壁需要他,他就来到戈壁,不怕困难,顽强不屈地建设戈壁:爸爸决心扎根戈壁,希望孩子们也象他一样,所以把孩子们也带来。
语文教学,教师要善于借文字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起情感共鸣,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啊、三句话,既写了物的品质又赞了人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也正是学生需要学习的。最后我就借诵读启发学生:同学们,这短短的三句话,更包含着爸爸--一个边疆建设者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精神。还包含着他对他的孩子,包括我们的无限希望。让我们把它背下来,把自己的回答化为最深情的语言吧!
小白杨的教案篇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爸爸的心愿。
教学准备
2.配乐朗读录音带。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
1.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2.检查预习情况,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听配乐朗读录音带
二、 默读课文,初晓大意
三、 学生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思考题:
1.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2.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 学生试着给文章分段,用铅笔标示。
2. 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分段并说明理由。如果有分歧,可以再讨论。
第二段, 从“一位旅客”到“也不动摇”,讲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
五、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六、练习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有分歧,再读再讨论。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3. 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齐读第3自然段,读后回答: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
分角色朗读4-12自然段。
二、课件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2自然段,然后逐句读讲
1.“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高、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学生画后交流)
生:这里用了“哪儿……哪儿……”。
生:还有“不管……不管……总是……”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什么感情?(崇敬)
那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几句话。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齐读)
三、引读讨论14自然段:
1.“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2”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3.“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问:孩子们不知道新疆那么荒凉,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带他们去新疆读书?到底是为什么呢?
同学再读第14小节,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含着的意思
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请学生谈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白杨:哪儿需要,哪儿生根,不管风沙雨雪干旱洪水(坚强)。
爸爸:边疆需要,扎根边疆,不怕任何艰难困苦(坚强)。
五、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请学生用文中的重点词语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哪儿……哪儿……”。
“不管……不管……总是……”
坚强 白杨 边疆建设者
六、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练习背诵课文。
小白杨的教案篇十一
秋风大雁空中过,只留白杨翠竹阔。又一年秋天,又一段往事如烟。站在门前,看着我的小白杨,不禁发现它已经陪我走过了好几载岁月,当年还是孩童的我,跟随爷爷一同种下了这颗小白杨,从此也成为了我的牵挂。就像有的人喜欢宠物,有的人偏爱养花,而我却喜欢上了门前这棵白杨,风吹雨打,陪我长大。
三岁,给它浇水,为它填土,第一次把它栽下。
五岁,长到跟它一半的高度,开始在它周围的土地上写写画画。
七岁,我背起书包跨入校园,不再每天绕在树旁自说自话。
九岁,因为成绩优异,又表现出色,被评为“大队长”。我激动地跑回家告诉爸爸妈妈这个消息,还把自己三道杠的袖章贴在了它的身上。随着作业渐渐增加,每天晚上回家搬着凳子坐在树下,读书、写字、算数学题,幻想着关于未来的美丽童话。
十一岁,学校六一儿童节的演出推选我做主持人,惊喜之余又格外紧张,于是每天晚上写完作业,你会看到一个身影在树下晃来晃去,那一定是我正拿着主持词在背稿子,一遍一遍,一天一天。不知道你是否发觉,有些事在你刚开始准备的时候可能还倍感紧张,但当你经过了长时间的准备和排练,等到真正开始的时候之前所有的紧张和不安疑惑都会变为自信和淡然,那是一种对自身努力的信心,也是对自我的肯定,当然,这些也都离不开我的小白杨。
十三岁,青春期的心事倔强又敏感,不愿与人诉说又不舍独自承受,这时候小白杨就成了我真正的“树洞”,会跟它倾诉,朝它发泄,然后再以阳光积极的状态迎接新的生活。
每当看到有关于年轮,总会慨叹岁月漫漫,回忆悠远。不知不觉,小白杨已经陪伴我从年幼成长为一名积极向上的初中生,我想能够一直这样,一直就这样,跟它说话,陪我长大。
2下一页@_@我是分割线@_@
小白杨的教案篇十二
1, 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方法。
2, 准确而富有感情的语言。
3,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象征的艺术手法。
1, 阅读预习一,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 完成预习三,1,3
(1) 给下列字注音:
错综 毡子 外壳 昔 主宰 垠 砥 恹 逸 晕圈 倔强 虬枝 婆娑 楠木 颀
(2)解释下列词语: (四音节合成词要求说出结构)
2 教时
一,导入 新课:
1,通过复习学过的课文找学生介绍茅盾。
2,板书课题 白杨礼赞
茅盾
总结:
茅盾,浙江桐乡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
3, 找学生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明确: 预习一。
二,检查预习:
给下列字注音:
毡 外壳 主宰 垠 坦荡如砥 恹 逸 晕 虬 颀
集体订正。
三,明确学习目标:
1, 了解 象征的手法
2, 分析课文结构。
3, 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四,学生阅读全文讨论给课文分段:
提示:1,本文一共几小节? 9 节
2,礼赞是什么意思?找出文中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总结:
一(1节)点明题旨,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二(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衬托白杨树不平凡。
三(5-6)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赞美白杨树。
四(7-8)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五(9)通过对比再一次赞美白杨树。
明确:
1, 分法较多,有道理就行。
2, 本文的线索: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五:分析课文第二部分,阅读课文讨论思考:
1, 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
明确:“一条大毡子”
2, 课文运用了哪些词,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黄土高原的?
总结:黄绿错综--------颜色;无边无垠-----空间;坦荡如砥-------地形。
3, 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看到白杨树后的感觉有如何?
总结:先是:“雄壮”“伟大”然后:“单调” “恹恹欲睡”。
总结:正反衬托:正,生长环境的伟大。 白杨树还是值得赞美。
反,离开白杨树还是单调,
5,总结写作顺序:面 点。
六,总结第一课时:
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从正反方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课后作业 :
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 本段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景色,作者抓住了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来写的。
2, 当你看到这一景色你的感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给下列加阴影的字注音并解释:
(1)无边无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坦荡如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潜滋暗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黑体字的句子是个单句它的主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宾语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使用的修辞格是: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一,复习导入 新课:
1, 明确课文的线索;课文的写作背景。
2, 作者有关知识。
集体订正
二,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三,学生阅读5-6节思考并讨论:
1, 概括5-6节内容。
明确;写白杨树的外形表现白杨树的不“不平凡”。
2, 第5节主要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总结明确:
总:力争上游,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性格:
干:丈把高……
分: 丫枝:向上,靠拢…… 倔强挺立,
叶:向上…… 不屈不挠,
皮:光滑,淡清色…… 力争上游,
总: 这……
3, 讨论文中提示:
那些词语表现了“力争上游”?它们和“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有联系吗?
总结:词语:向上,靠拢,一束……
疏导:通过写白杨树的外形来表象白杨树的内在品质。进而赞美白杨树 “不平凡”。
四,阅读第7-8节,讨论:
1, 概括本节内容。
明确:赞美白杨树,揭示其象征意义。
3, 从哪些地方分析,北方的抗日军民和白杨树具有相似支出?
总结:不屈不挠,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读8节)
4, 总结该段使用的修辞格,及其作用。
总结:反问和排比
作用,加深语气,强化感情。发人深醒。
讨论:哪些词语表现出揭示的意思一层比一层深?
“不想到”“一点也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
5, 齐读“我赞美……的精神”
明确:直接交代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疏导:“不但……尤其”递进关系的复句。强调后面的“精神”。
五,讨论第9节:
疏导:对比的写法。
总结:热爱民众,赞美民众。
六:总结全文: 正:伟大
开篇点题 生长环境 细描外形,概括特点
反:单调
白杨树…… 实在是…… 决不是……
农民 楠木
象白杨树一样的人: (对比)
哨兵 白杨树
精神和意志 赞美
主题:象征的手法,抓住外形特征借形象,赞美……歌颂……抒发……情
七,完成课后作业 :(略)
附:1,象征:通过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比喻和象征的区别:
1, 比喻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
2, 一般比喻,其喻体在全篇中不占主要地位,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象征则相反。
3, 比喻适用与各种文体,象征用于抒情性文体。
小白杨的教案篇十三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3.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二)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三)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见过,你能介绍一下吗?
调动学生学习《白杨》这一课的积极性,由学生们的介绍将同学们带入描写白杨树的情景中。
同学们讲得好。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扫除文字障碍。
1.填写生字表格。(音序、音节、部首、再查几画、结构、字义、组词。)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注意指导学生读准本课中生字以外的字音。
3.区别形近字,然后组词。
教师出示形近字,也可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容易写错的字,想一想它与哪个字相近及怎么区别,以促使学生记准字形。
抚(抚摸) 洪(洪水) 埋(埋怨) 介(介绍) 疆(边疆)
扶(搀扶) 烘(烘托) 理(道理) 价(评价) 缰(缰绳)
茫(苍茫) 辨(辨析) 挺(挺拔) 晰(清晰) 戈(戈壁)
芒(光芒) 辩(辩论) 廷(宫廷) 析(分析) 弋(弋获)
4.辨析词语,理解词义。
理解词义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这一部分一般在课前解决,课上教师可通过提问词义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5.区别近义词、反义词,进一步理解词义。
教师提示词语,有近义词,也有反义词,请同学说一说相应的词。
(1)近义词
清晰—(清楚) 表白—(表明) 分辨—(辨别) 粗壮—(健壮)
软弱—(懦弱) 界线—(分界) 分辩—(辩解) 沉思—(深思)
(2)反义词
清晰—(模糊) 软弱—(坚强) 动摇—(坚定)
精壮—(细小) 消失—(出现)
(三)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意。
这篇课文以白杨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把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主要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
第二段(第四至十五自然段)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三段(第十六至十七自然段)讲的是“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他们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很多白杨树。
第四段(第十八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他们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四)朗读课文,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为理解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做准备。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熟课文。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白杨》这篇课文记叙了爸爸在旅途中向孩子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事。)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指什么。
(这里讲的“卫士”指的是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这位旅客“出神”为什么呢?我们分析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
(二)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突破课文难点。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并说一说每句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第一句是这样写的,“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句话写出了白杨树直的特点。
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句话写了白杨树适应性强的特点,无论“在哪儿”它都能适应,并且很快生根、发芽。)
集体朗读这两句话,再一次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板书:直
适应性强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一谈哪些地方表现了白杨树直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有一个词“高大挺秀”,说明了白杨树又高又直。
爸爸讲白杨树特点的话中有两个“哪儿”,说明了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白杨树都能够很快生根发芽。表现了白杨树适应性强。)
说得很好。请看书上的图,这些白杨树生长在什么地方?
(大戈壁上。)
对。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图画,听配乐朗读第一段的录音,想象一下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
(大戈壁荒无人烟、环境很恶劣。)
在这样荒无人烟,环境很差的地方,白杨树却生长得这么“高大挺秀”,这一点不仅说明白杨树直,而且也说明白杨树适应性强。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爸爸的第二句话,体会白杨树的这一特点。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爸爸讲的第三句话介绍的是白杨的什么特点呢?
(这句话讲的是白杨坚强,不软弱,不怕艰险和抵御灾害的特点。)
板书:坚强
从这里可以看出,白杨树不但“高大挺秀”,适应力强,而且还能抵御灾害。爸爸讲的话无不流露着他对白杨树的赞美。请同学们以赞美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同学们,请你想一想,爸爸的话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请你用书上的话来谈一谈。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表白”是什么意思?
(“表白”就是向别人解释或说明自己的思想。)
可是,此时此刻孩子们还不能理解爸爸的“表白”,他们“只知道”什么呢?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汽车。”)
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的讨论,然后请小组选出代表发表意见。
除了孩子们知道的,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请各组派代表谈谈你们的讨论结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做什么工作,怎样工作?
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在自己亲人身边工作,而要去新疆工作?)
同学们讲得很有深度,他们还不知道什么?
(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上学?他们还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同学们讨论得很好,如果继续讨论下去,可能还会有众多的不知道。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小结一下。
请同学们朗读三个“只知道”,教师在每个“只知道”的句子后,加上同学们讨论的“不知道”的内容。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念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可是他们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师:同学们,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都是爸爸想让他们知道的。那么,爸爸到底想让他们知道什么呢?请同学们再一次分小组议论议论,替孩子们找到答案。
(因为新疆是祖国的边疆,生活条件及生活环境都很不好,需要很多有能力有才干的人去建设。所以他们的爸爸妈妈就来到了新疆。)
(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希望孩子们能继承他们的工作,建设边疆。)
(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目的是要表白自己的心。实际上他通过介绍白杨树表白了很多边疆建设者的心愿:祖国需要他们在哪儿工作,他们就到哪儿去安家。)
我们以崇敬的心情,再一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几句话。
(三)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又陷入了沉思。”
说得好。爸爸的“微笑”已经说明,他不必担心了。
(四)朗读全文,体会边疆建设者具备白杨树的高贵品格。
(五)理解《白杨》的中心思想。
教师出示投影:
选择你认为概括的最准确的中心思想:
1.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2.课文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
3.课文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请三位同学读三种答案,同学们进行比较,然后找出一种最准确的答案,并说一说为什么?
(我认为第三种答案是最准确的。因为第一种只写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没有写出作者的写作目的。第二种没有讲课文中的什么事,只写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好像还不全面。而第三种讲的是最全面、最准确的,它把课文的写作目的与主要内容结合在一起。)
请同学们齐读第三种答案。
板书: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六)总结全文。
从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白杨树,可是通过分析课文,我们又进一步明白了,作者描写白杨树,实际上赞扬了边疆的建设者。这种写法很新颖,能够引人入胜。这种方法叫做借物喻人。表面上写白杨,可真正的目的是写那里的人。白杨的品格,正是边疆建设者的品格。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也正是边疆建设者对孩子们扎根边疆健康成长的期待。
板书:借物喻人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记住白杨的特点,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教学中图文结合,让学生感知白杨的形象美,重点品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进而感悟白杨的品格美,并说一说爸爸与白杨树有什么共同点。同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理解和体会。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在读书、思考、讨论中自己解决问题。当学生的思路阻滞时给予疏通,认识模糊时给予点拨,表达不畅时给予帮助,鼓励学生在讨论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1.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续写,想像20年以后,课文中的“哥哥”“妹妹”是如何心系新疆,建设新疆的。
2.通过读书看报,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了解西部大开发的情况,与同学交流。
小白杨的教案篇十四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象征手法的理解。
一、课前预习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习
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三、解读文本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
(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小组发言,最后把大家的回答加以整理,做成《白杨》一课词语积累的卡片)。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并对其回答做出补充和完善。
4、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什么?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为学生理解象征搭建一座桥梁。(多媒体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
四、对话文本
1、与文本对话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你觉得多余吗?为什么?
2、与作者对话
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平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你是怎样看的?你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出来?
讨论交流:表现朴素的事物,是否也要用朴素的语言?
[此问题重在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思辨的思维品质,不强调答案的统一。]
3、与心灵对话
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
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不需要给美下定义,只要谈出你对美独到的认识)
如:心灵善良是一种美
朴素是一种美
妈妈劳碌的身影是一种美
孩子纯真的笑容是一种美
……
五、链接生活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它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手法,而且在艺术生活中也广泛运用。
多媒体出示:象征运用欣赏(一):多媒体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大庆平面广告的图片,并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欣赏(二):鲍金的油画《五种感觉》配以评析的文字。
象征运用(拓展练习):多媒体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标。
查阅相关资料,谈一谈你对会标图像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六、推荐阅读
1、比较阅读《白杨》
思考:这一篇文章突出了白杨树怎样的形象特征?作者又借此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相关阅读:《白杨》姐妹篇《风景谈》
多媒体出示《风景谈》内容简介,具体内容可查阅茅盾作品及研究的网站。
小白杨的教案篇十五
1、掌握本课生字,会组词运用,理解“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抚摩、边疆”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认识白杨的特点,读懂句子隐藏的深刻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4、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献身祖国建设的优秀品质。
1、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认识白杨的特点,读懂句子隐藏的深刻含义。
2、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搜集有关边疆建设的资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一)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理清文章脉络,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三)理解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深刻含义。
二、重点、难点
(一)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学会运用。
(二)理清文章脉络,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大戈壁吗?(大戈壁:来自蒙古语,蒙古语称砾石质荒漠为戈壁,茫茫戈壁滩上布满粗砂、砾石,这种地区地面缺水,植物稀少,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高原中西部及其边缘山地。)
然而,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却有一种植物能顽强地生活着,同学们知道是什么植物吗?(白杨)
“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哪位同学见过,你能介绍一下吗?
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高大笔直,生命力强,不讲究生存条件,哪里需要哪里生根,还可以防风固沙。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到这荒凉的戈壁滩看一看。板书:白杨。(学生带着对戈壁和白杨的好奇之心快速进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生通过查字典等自主扫清字词障碍,划分段落,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学生对生字掌握情况及对新词的理解:
提醒学生注意生字字形,如“疆”字不要丢掉了“土”字,与“僵”字在字形字义上的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新词,如: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漫天黄沙,天和地的界限都分不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很不一般。本文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中的白杨,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2、提出问题:
(1)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一列火车上,两个孩子看到车窗外一排排高大整齐的白杨展开讨论,并引出爸爸的一番意义深刻的谈话的事。
(2)找出文中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划出来,说一说。
板书:白杨——高大挺秀、易于种植、适应性强、坚强不动摇
(三)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划分段落,概括段意,请同学回答。 总结:这篇课文以白杨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可以把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主要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
第二段(第四至十五自然段)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三段(第十六至十七自然段)讲孩子们不能理解爸爸的心意,他们只知道新疆很远,爸爸妈妈要到那里工作,还要带他们一起去,他们将来要一直生活在那里。
第四段(第十八自然段)主要讲的是爸爸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又浮起了一丝微笑。
(四)再读课文,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五)布置作业。
小白杨的教案篇十六
1、会写“晰伞”等五个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达、深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爸爸的心愿。
【教学准备】
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理解白杨特点和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2、配乐朗读录音带。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
1、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2、检查预习情况,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听配乐朗读录音带。
二、默读课文,初晓大意
三、同学自学课文,出示自学考虑题
1、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2、爸爸是怎样向小朋友介绍白杨树的?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同学试着给文章分段,用铅笔标示。
2、同学讨论,说出自身的分段并说明理由。假如有分歧,可以再讨论。
第一段,从开头到“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讲列车在茫茫的大戈壁运行,不时有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闪过。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到“也不动摇”,讲爸爸向小朋友们介绍白杨的特点。
第三段,从“爸爸只是向小朋友们介绍白杨树吗”到“那么高大”,讲爸爸的话也是在表达自身的.心。
第四段,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小朋友们也会像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茁壮生长。
五、自由朗读课文,同学质疑问难
六、练习
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同学有分歧,再读再讨论。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大戈壁的精彩图片,师: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自然段。
2、出示大戈壁的录象,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有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设计意图:让同学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3、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请同学发表看法。
(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齐读第3自然段,读后回答:
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
(赞美)
分角色朗读4~12自然段。
二、课件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2自然段,然后逐句读讲
1、“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高、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3、“不论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论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
同学画后交流。
生:这里用了“哪儿……哪儿……”。
生:还有“不论……不论……总是……”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白杨发生什么感情?
(敬重)
那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几句话。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齐读)
师: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论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设计意图: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只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第二段课文是文章的中心内容,提炼出“高”“直”这一白杨树的外形特征。)
4、过渡:
三、引读讨论14自然段
1、“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2、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3、“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问:小朋友们不知道新疆那么荒凉,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
小朋友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带他们去新疆读书?到底是为什么呢?
同学再读第14小节,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引导同学从课文中找答案。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培养了同学思维的广阔性。让同学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同学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小朋友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生长的热诚之心。)
4、过渡: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含着的意思
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请同学谈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引导同学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白杨:哪儿需要,哪儿生根,不论风沙雨雪干旱洪水(坚强)。
爸爸:边疆需要,扎根边疆,不怕任何艰难困苦(坚强)。
(设计意图:引导同学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身的小朋友在家长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五、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请同学用文中的重点词语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哪儿……哪儿……”。
“不论……不论……总是……”
坚强白杨边疆建设者
六、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
七、作业
1、誊写课后词语。
2、练习背诵课文。
小白杨的教案篇十七
1、能读通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爸爸”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崇高品质。
两课时。
一、学习准备,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小白杨》
一首熟悉的《小白杨》是不是又一次把我们心中那棵挺秀的白杨树呈现在了眼前。下面,同学们把书打开,我们继续来学习《白杨》。
二、默读课文,揭示目标。
小结:爸爸先是出神,接着是微笑,再接着是变得严肃起来,然后是陷入沉思,最后又浮起微笑,这就是爸爸的神情变化。
三、细读课文,体会含义。
l、首先我们来讨论,爸爸为什么出神。自由读课文的第1――4节,想想看,能回答吗?同桌的同学可以互相讨论讨论。
2、爸爸为什么微笑呢?
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4至12节,然后我们互相交流。(一人读哥哥的话,一人读妹妹的话,一人读爸爸的话,一人读叙述人的话、)
指名读。
3、爸爸的神情为什么又变得严肃起来呢?
请同学们快读课文的第14节,然后回答,好吗?
是因为爸爸要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品格,所以他显得严肃起来。爸爸用三句话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的品格。试试看,能不能把爸爸的话读通。
指名试读。
齐读。
看屏幕。教师叙述:
哪儿需要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不管是风沙还是雨雪,不管是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这是何等高洁的品格!爸爸在向孩子们介绍时怎能不肃然起敬变得严肃起来呢?
让我们带着赞美、崇敬的感情再把爸爸的话读一遍.
对了,爸爸是借白杨在表白自己的心。
这种写作方法叫“借物喻人”。
板书:借物喻人
5、爸爸的心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讨论.
板书: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6、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为什么突然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默读最后一节课文,想想看。
讨论。
(爸爸在沉思什么呢?……)(孩子们将来会不会和自己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板书:小白杨茁壮成长
四、理清线索,总结升华。
《白杨》这篇课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先写白杨高大挺秀,适应性强、生命力强的特点,借以表达爸爸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宏伟志向。同时也表达了爸爸对孩子的期望和信任,他相信孩子们一定会像小白杨一样,迎着风沙茁壮成长,成为建设边疆的生力军。显示出了老一辈建设者“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博大胸怀。如此胸怀怎能不叫我们崇敬,带着这样崇敬的情感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诗歌。
五、诗歌欣赏,
白杨树——高大挺秀直坚强适应性强——借物喻人
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
小白杨的教案篇十八
1、掌握本课生字,会组词运用,理解“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抚摩、边疆”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认识白杨的特点,读懂句子隐藏的深刻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4、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献身祖国建设的优秀品质。
1、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认识白杨的特点,读懂句子隐藏的深刻含义。
2、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搜集有关边疆建设的资料。
2课时
一、课时目标
(一)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理清文章脉络,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三)理解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深刻含义。
二、重点、难点
(一)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学会运用。
(二)理清文章脉络,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大戈壁吗?(大戈壁:来自蒙古语,蒙古语称砾石质荒漠为戈壁,茫茫戈壁滩上布满粗砂、砾石,这种地区地面缺水,植物稀少,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高原中西部及其边缘山地。)
然而,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却有一种植物能顽强地生活着,同学们知道是什么植物吗?(白杨)
“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哪位同学见过,你能介绍一下吗?
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高大笔直,生命力强,不讲究生存条件,哪里需要哪里生根,还可以防风固沙。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到这荒凉的戈壁滩看一看。板书:白杨。(学生带着对戈壁和白杨的好奇之心快速进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生通过查字典等自主扫清字词障碍,划分段落,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学生对生字掌握情况及对新词的理解:
提醒学生注意生字字形,如“疆”字不要丢掉了“土”字,与“僵”字在字形字义上的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新词,如: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漫天黄沙,天和地的界限都分不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很不一般。本文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中的白杨,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2、提出问题:
(1)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一列火车上,两个孩子看到车窗外一排排高大整齐的白杨展开讨论,并引出爸爸的一番意义深刻的谈话的事。
(2)找出文中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划出来,说一说。
板书:白杨——高大挺秀、易于种植、适应性强、坚强不动摇
(三)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划分段落,概括段意,请同学回答。
总结:这篇课文以白杨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可以把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主要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
第二段(第四至十五自然段)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三段(第十六至十七自然段)讲孩子们不能理解爸爸的心意,他们只知道新疆很远,爸爸妈妈要到那里工作,还要带他们一起去,他们将来要一直生活在那里。
第四段(第十八自然段)主要讲的是爸爸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又浮起了一丝微笑。
(四)再读课文,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品味爸爸介绍白杨的话的`含义。
(六)板书设计
白杨——高大挺秀
易于种植,适应性强
坚强,不动摇
一、课时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二)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认识白杨的特点,读懂句子隐藏的深刻含义。
(三)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献身祖国建设的优秀品质。
二、重点难点
(一)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认识白杨的特点,读懂句子隐藏的深刻含义。
(二)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献身祖国建设的优秀品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白杨》,请四个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提出问题,给同学思索的时间,并出示课件。
(1)白杨为什么能在这样恶劣的环境生活?
适应性强,坚强不动摇,哪里需要哪里生根——白杨的品质。
(2)爸爸在介绍白杨的时候,仅仅是单纯地在介绍白杨吗?(爸爸在介绍白杨的同时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问题细细品读课文,剖析作者想要表达的心声。
(二)品读课文,体悟情感。
(1)请同学找出文中描写白杨的句子和词语,引导学生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认识白杨的特点,读懂句子隐藏的深刻含义。
“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写出了白杨的高大挺秀。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指什么?(戈壁滩上的白杨树,写出了白杨的忠诚、尽责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句话写出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从来,一直以来,写出了白杨执着坚持的精神)。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句话写了白杨树适应性强、生命力强的特点,无论“在哪儿”它都能适应,并且很快生根、发芽。
“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板书:白杨——高大挺秀
忠诚尽责不怕困难
适应性强生命力强
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小组讨论,孩子们所不能理解的是什么?
总结:
1、他们不知道爸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
2、他们不知道爸妈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上学?
3、他们不知道新疆在什么地方?
西部需要开发,祖国需要建设,迫切需要像爸爸这样的人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3)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颗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含义?小组讨论。
总结:“高大的白杨”暗指爸爸自己,“几颗小树”指“孩子们”,“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暗示孩子们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一定会茁壮成长起来,一定会像爸爸妈妈那样扎根边疆,成为新一代的建设者和加班人,想到这些所以爸爸“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体现爸爸高尚的情操。
(三)理清线索,升华感情。
本文实有两条线索:
1、明线——写白杨的特点。
2、暗线——爸爸的内心变化。
“出神”——“沉思”——“严肃”——又陷入了“沉思”——“微笑”
爸爸初见白杨先是出神继而沉思,可见由树想到人,想到自己和像自己一样千千万万边疆建设者,谈到白杨树的特点爸爸“严肃”起来,说明是一个严肃的话题,爸爸在借白杨树谈论人,谈论边疆建设者的品格,表达自己的志向。
第一次“沉思”主要是思自己、思过去,第二次“沉思”主要是思子女、思未来,想到自己的孩子就要在边疆落户,建设边疆后继有人,感到由衷地欣慰。
白杨树和“爸爸们”有者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着白杨的特点明写白杨暗写边疆建设者,这样的写作手法叫做“借物喻人”。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大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课外拓展。
搜集了解西部大开发的情况,以此为主题小组合办手抄报。
(五)板书设计
借物(白杨)
喻人(边疆建设者)
高大挺秀
忠诚尽责不怕困难
适应性强生命力强
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