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屈原列传课教案(模板23篇)
良好的教案能够提供清晰的指导方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编写教案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些教案是经过实际教学实践和总结总结得出的,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屈原列传课教案篇一
1、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掌握“令”、“伐”、“疾”、“使”等多义词。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认识屈原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1、重点: 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 第三段)
2、难点: 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三课时
导入: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有《离骚》、《九章》、机规、《天问》、《招魂》等,我们曾读过他《九章》中的一篇:《涉江》。从《涉江》里,我们知道他即使在晚年放逐到沉湘蛮荒之地,也仍在关心楚国的朝政,眷恋祖国,仍然在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节操,宁死也不与朝中的佞臣同流合污。这种崇高的爱国精神和端方正直的品格,两千多年来曾经影响我国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史记》中的崛原列传》,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鲁迅曾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篇传记就能体现这一特色,今天我们研读这篇课文,在写作方面,应充分注意这一特点。
背景简介:
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史记记载了我国从远古直到汉武帝时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两千年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正史”,大多数沿用《史记》开创的这种体例。《史记》不但是一部史学名著,而且是一部文学名著。它善于塑造人物形象,语言简洁生动;同时富于抒情性。它在叙述史实时,饱含着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课文选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秦朝以前,古书中都不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简介屈原的生平和影响:
屈原是两千多年前中国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他生于公元前 340年楚国的贵族家庭,知识渊博,有政治和外交才能。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担任地位相当高的“左徒”的官职,参与国家的政令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 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汩罗江自杀了。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 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真。他同腐朽没落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恋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这便是屈原的作品传颂千古的原因之一。
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
本文记载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他在政治上和文学上的杰出才能,赞扬了他的爱国精神和刚正不阿的正直品德。
关于史传“变体”:
这篇史传的显著特点,就是它不像其他史传文那样,“寓论断于叙事”,而是“以议论行叙事”(明茅坤语),所以前人说它是“太史公变调”,即史传中偶然出现的一种“变体”。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历来一般认为,是由于司马迁为了便于寄寓自己个人的“政治幽愤”。但主要原因恐怕还不在这里,而在于先秦文献中有关屈原事迹的记载本来很少,特别是秦始皇燔毁六国典籍后,有关屈原的记载,更几乎是荡然无存,要凭史料来写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是不可能的。这只要从这篇传记所写屈原的事迹,不过片鳞断爪,仅够勾画他一生大体轮廓就可看出来。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却流传下来了,可以充分运用它来写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就是这篇列传为什么要采用“以议论行叙事”的“变调”写法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说,这篇文章的基本写作特点,是以粗笔写“形”,以工笔写“心”,研读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特点。
词句疏通
一、实词
(一)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2、人穷则反本。3、靡不毕见。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5、屈平既绌。6、亡走赵,赵不内。7、齐与楚从亲。8、厚币委质事楚。9、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二)一字多义:
a、伐: 1、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 b、本:1、父母者,人之本也( )
2、其后秦欲伐齐( )。 2、人穷则反本。( )
3、此五霸之伐也( )。 3、今背本而趋末( )
4、坎坎伐檀兮( )。 4、此之谓失其本心( )
5、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 )。 5、本在冀州之南( )
6、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 ) 6、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 )
7、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c、离:1、离骚者,犹离忧也。( ) d、志1、博闻强志( )
2、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 2、其志洁,其行廉( )
3、约从离衡( ) 3、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
4、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 4、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5、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 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6、以光先帝遗德,恢士之气( )
e、属: 1、屈平属草稿未定( ) f疏:1、王怒而疏屈平( )
2、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 2、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
3、有情人终成眷属( ) 3、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
4、属予作文以记之( ) 4、论积贮疏( )
5、举酒属客( ) 5、仗义疏财( )
g、约1、其文约,其辞微( ) h、见1、信而见疑( )
2、决负约不偿城( ) 2、靡不毕见( )
3、怀王与诸将约曰( ) 3、举类迩而见义远( )
4、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 4、夫子有何见教( )
5、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 )
(三)、古今异义
1、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2、颜色憔悴 3、形容枯槁
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5、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6、而高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7、然终无可奈何
二、虚词
为:1、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 以1、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
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 2、以一仪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
3、竟为秦所灭( ) 3、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
4、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 4、以啮人,无御之者( )
5、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 5、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6、为其不可得而法( ) 6、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
7、闻秦王善为秦声( ) 7、其后楚日以削( )
8、我为赵将 ( ) 8、传以示美人( )
9、为刎颈之交( ) 9、皆以美于徐公( )
10、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乃1、乃令张仪佯云秦( ) 焉1、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
2、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 2、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
3、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 3、姜氏欲之,焉辟害( )
4、今君乃亡赵走燕( ) 4、而惴惴焉摩玩不已( )
5、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 5、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
6、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 6、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
7、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7、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 8、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9、家祭无忘告乃翁( )
三、翻译
1、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2、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3、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4、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5、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屈原列传课教案篇二
原文: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译文: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硬要走草稿,屈原不给。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道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虽是肯前事物,但是表达意思很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象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推究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屈原列传课教案篇三
《屈原列传》是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谱写生命赞歌”为主题。
《屈原列传》是司马迁写的一篇文言人物传记,通过记述屈原的生平事迹,表现了屈原对楚国兴衰存亡说起的重大作用,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的不平之气和叹惋之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与鉴赏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基于此,以及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
2、学习本课出现的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以及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本课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判断、介宾后置等句式。
由于学生思维的深度有限,对于文本的写作背景生疏,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在学习作者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基础上,理解作者“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思想感情。
由于本文是一篇文言人物传记,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我准备采用朗读法、点拨法和讨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
朗读法使学生由读促悟,由读入境。
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积极的思考相结合,既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讨论法加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关于学生的阅读方法,以“圈点读书法”为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此外,我准备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照一下五个环节展开:
再过几天就是端午节了,想必大家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关于屈原可歌可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很多。今天,让我们走进史学家司马迁笔下的屈原,学习《屈原列传》,用历史的眼光去品评屈原。(多媒体展示屈原简介和相关图片)
此导语力图让学生从对屈原的兴趣迁移到对文本的兴趣,又抓住了即将过端午节这一时机,具有及时性,又使学生理解了关于屈原的文学常识。
由于本课含有较多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如:“离骚者,犹离忧也”中的“离”通罹难的“罹”,以及注释中并没有出现的“齐与楚从亲”的“从”通“纵”,合纵的意思。
“秦虎狼之地”中的“虎狼”是名词做状语。还有判断句如“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等。字词是学生读懂文章的基础,教师请数位学生通过逐段朗读结合教师的讲解,既订正了字音,又梳理的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体现了语文是基础性和工具性学科。疏通字词和句子后,教师请学生默读课文,划分层次,提取圈点出关键词。学生边读边思考,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本课提纲,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板书内容见第四)此外,对于文本的第12自然段,出现了屈原和渔父的对话,教师请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和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求知欲。
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理清文本思路,概括要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为下一步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做铺垫。
文本的第三自然段是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典范,也是历来评价屈原的重要文字,所以教师以两个问题为线索,请学生重点研读此段。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题目:
问题一:屈原写《离骚》的原因;
问题二:请分别用不同的符号圈出文中记叙,议论和抒情的句子。
问题一学生可以在文本中用原文回答:“盖自生怨也”和“忧思而作离骚”,使学生能够体会屈原受冷遇和排斥的痛苦,以及他面临困难时表现的高洁品质。
问题二学生首先通过文本具体句子区分这三种写法方法,进而体会司马迁在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在议论中又表达感情的写作手法。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基本可以明确作者这样写是为了通过写怀王的昏庸反衬屈原对楚国的重大作用和表现他的高洁品质。
此时,教师点拨,通过讲述司马迁的经历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进行拓展:司马迁和屈原在人生经历上又很多相似之处,都曾遭受陷害和放逐,司马迁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史学家认为此篇可以看作二人的合传,作者在议论的过程中表达的不平之气的思想感情也就可以得到理解了。
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之下,既了解的有关司马迁的文史知识,又拓展了思考问题的深度,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去品评历史人物,这也是本单元教学目标所要求的。
文言问学习的重点是掌握实、虚词和文言句式,并且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因此我的作业为:对本课中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形式整理归类,并做相关练习。
屈原列传
司马迁
(1-3)任-疏-志
(4-11)免官-放逐
(12)屈原之死
(13)屈原影响
屈原列传课教案篇四
一、知人论世,识记常识
1.导入新课
朗读《太史公自序》中的相关段落:
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今天,我们来学习《屈原列传》,看看司马迁是怎样认识与评价屈原的。
2.我话屈原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2)屈原: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爱国主义诗人,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包括两个内涵:圣君贤相的政治和民本思想。
他的代表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其中《离骚》是代表作。
(3)《楚辞》:《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楚辞》是继《诗经》之后我国又一部诗歌总集,论其对后世的影响,只有《诗经》可以与它媲美。
?屈原列传》原文和译文
原文: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译文: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硬要走草稿,屈原不给。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道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虽是肯前事物,但是表达意思很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象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推究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屈原列传》基础知识梳理
重点实虚词
第一段:
屈平疾(恨,痛心)王听(听觉)之不聪(明)也
谗谄(说好人坏话的人)之蔽明也
邪曲(邪恶不正的人)之害公也
方正(正直的人)之不容(被动)也
故忧愁幽(深)思而作《离骚》
犹离忧(遭遇忧愁,离同“罹”,遭遇)也
夫(句首发语词)天者,人之始也
人穷(处境困难)则(就)反本
疾痛惨怛(内心悲痛)
屈平正(使动,使……正)道直(使动,使……直)行
竭忠尽智以(连词,表目的,来)事其君
谗人间(离间)之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两个被动句)能无怨乎
盖(大概)自怨生也
上(名作状,向上)称帝喾
下(名作状,向下)道(称道)齐桓
以刺(指责)世事
明(阐明)道德之广崇(广大崇高)
治乱之条贯(规律)
靡(没有)不毕(全,都)见
其文约(简约)其辞微(含蓄),其志洁(高洁),其行廉(正直,端正)
其称文小而其指(同“旨”,旨趣)极大
举(列举)类(事物)迩(近)而见(包含、表现)义远(深远)
自疏(疏远)濯(同“浊”)淖(泥浆)污泥之中
蝉(名作状,像蝉一样)蜕于浊秽(黑暗社会)
不获世之滋(污浊)垢
皭(洁白)然泥而不滓(污黑)者也
推(推究)此志也,虽(即使)与日月争光可也。
文化常识
1.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代表作品:《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2.帝喾,传说中“五帝”(五帝是指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五位圣明君主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也是历代朝廷官方祭祀礼仪的专用词汇,是最高祭祀等级的仪式之一。)之一,号高辛氏。屈原是他的后裔。
翻译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译文:屈原痛心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谗言谄媚遮蔽了双眼(不能明辨是非),(致使)邪恶歪曲残害了公道,端方正直不被接受,因此(心怀)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译文: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文章说到的虽然细小,但意义却非常重大,列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含义却十分深远。
3.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列传课教案篇五
屈原传是人物评传,司马迁写屈原是抒愤:—个忠心耿耿的大贤,被谗而终不得用,以至于身殉理想。诗人的悲剧。是一个民族的悲剧…联齐抗秦的主张,变法自强的主张,力保楚国无虞,进而可以统一天下,但这个主张损害了楚国群小的利益,再加上楚王昏庸,所以才有这样的悲剧。
司马迁作此传,意在表明,小人谗言私欲,待遇昏庸之主,致使志士穷困,国家丧亡;提出尊贤重道,明察贤佞是国家之福,表旌屈原矢志不渝,至死不悔地坚持自己的操守、价值观。
屈原以他的价值观,超越了世俗功利价值尺度,获得了永恒的意义。故曰:“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存在的意义也是自我的人生意义,是在与世俗的、强权的、谗佞的对抗中呈现的。
屈原的自一杀是以生命的结束来拒绝非楚国文化的行为,同时也是使楚国臣君处在了非常尴尬的境地。这是一种悲剧精神。
屈原列传课教案篇六
贾红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学习屈原爱国、正直的高尚品德,并从文中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
2、解本文写作特点: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的紧密结合,即人物评传的特点,明确本文不同与其它人物传记的地方。
3、将本文屈原的诗歌结合起来阅读,从中感受屈原的正直集中表现在他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和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上。
4、重点的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词义的运用等等。
教学重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难点:
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阅读全文,理清全文记叙的线索。
教学步骤:
政治理想诗人形象
美政民本忧国忧民,热爱祖国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奇服……高驰……食玉英
(唯美情结)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世溷浊――高驰不顾、苟余心……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二、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明确课文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序,分四部分进行
记叙把表示这四个部分的段落做上记号,找出记叙屈原一生遭遇的五个词语:
任――疏――黜――迁――投
三、学生参照注释,阅读课文,进一步明确文章的内容层次:全文以屈原
屈原列传课教案篇七
我们对待文言文一向只重翻译轻思想,抓背诵放精神。现在反思自己的教学,结合语文教学新课标,有抓了芝麻漏了西瓜之感,小学而大遗!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母体,这儿有我们的精神家园,爱国是我们民族的魂,舍弃了它,就舍弃了我们的根,无论到什么时代,我们都需要他的滋养。
翻遍历史,还找不出几个像屈原这样为了自己的理想,至死不渝,如此执着,如此专一,如此不为任何人所动的爱国文人。他永远是孤高的,幽独的。他不像庄子那样,抛舍下一切,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遨游。也不像孔子那样,退而求其次,设杏坛施教。他若去适应世界就将失去自我,他获得世界,又将失去自我。他选择了战斗也选择了孤独,在生命的两极里之间艰难的跋涉着。明知自己的志向操守与世界不合,但他却绝不放弃自己的人格,以自己的脆弱之躯与污浊的世道做最后的抗争!他可以说是自己理想的殉道者!他最终以毁灭自己的方式向生命的意义做了一次沉重的叩问!有人说屈原是世界的弃儿,但另一方面他又何尚不是历史的宠儿!
在几千年后的司马迁时代,司马迁以对屈原强烈的认同感而作了《屈原列传》。对屈原的美好政治,伟大的人格,坚贞的意志都做了高度的评价!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盖棺定论式的语气把楚怀王的客死他乡,兵挫地削归结为不知人之祸。相似的命运让司马迁对屈原报以深刻的同情。在汨罗江畔,司马迁追随者屈原的精神足迹,“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司马迁骨子里就是一个诗人,由此说来,他不仅是对屈原报以同情,甚至可以说是知音。他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一个悲字,让人心颤。在司马迁因替李陵鸣不平而遭受宫刑的时候他想到了屈原“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此时,屈原成了他站立起来的精神支柱。这时一段穿越时空的心灵的对话。一个年轻的气度不凡的史官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碰上了一位心灵相通的知音。屈原的心思那位且行且歌的渔父猜不透,汩汩的汨罗江读不懂,唯独司马迁能心领神会。
今天我们读《屈原列传》就是为了赌屈原的行,读屈原的心,读屈原的思想情感体系。进而吸收养分,构建我们自己的思想情感体系。
所以,本次教学设,就是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司马迁的角度来关注屈原的人生及命运。从司马迁饱含血泪的字句中去感悟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体会作者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心中块垒的情感与目的。引领学生传承屈原以及司马迁身上的高尚人格。努力构建和追求高尚的人格,在当今经济全球化、金融危机严重的形势下,更要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屈原列传课教案篇八
本文位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四专题“《史记》的理想人格”的板块,这个板块的学习,旨在了解作者“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的知人论世理念,了解司马迁对历史人物人本主义的解读。
课文比较难懂,选文较长,教学时在多读的基础上逐段疏通,在理解的基础上探讨问题。
1、 能够流畅地朗读出课文。
2、 积累文言知识;体会并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素材采集。
3、了解屈原和他的高尚人格;了解司马迁对屈原的解读和情感。
时间设定:3教时
要点:朗读课文,疏通段落,积累文言知识。
过程: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屈原和贾谊的合传。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了《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1、 注意读音
惨怛( ) 温蠖( ) 濯淖( ) 啜其醨( )( ) 帝喾( ) 皭然( ) 汶汶( ) 汨罗( ) 屈匄( ) 随属 ( ) 唐眛( ) 娴于辞令( ) 谗谄( )举类迩 滋垢( ) 滓( )商於( ) 顷襄王令尹( ) 咎( ) 行吟泽畔( ) 枯槁( ) 三闾大夫( ) 怀瑾握瑜( ) 皓皓( ) 郢( ) 绌( ) 从亲( ) 不内( ) 汶汶( )
2、指名朗读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2、提问交流
(楚之同姓——是楚王的同姓。
博闻强志——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
明于治乱——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
娴于辞令——擅长外交辞令。
王甚任之——任,信任。
争宠而心害其能——争得楚王的宠爱,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
属草稿——属,编写。
众莫不知——莫,没有人。
平伐其功——伐,夸耀。)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硬要走草稿,屈原不给。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2、提问交流
(疾王听之不聪——疾,痛心;不聪,听力不好。
谗谄之蔽明——谄媚的言语遮蔽了国君的明见。
邪曲之害公——邪恶的坏话危害了公正。
方正之不容——端方正直不被容纳。
忧愁幽思——忧愁深思。
离忧——“离”同“罹”,遭遇。
疾痛惨怛——病痛和内心悲伤。
可谓穷矣——穷,困厄。
以刺世事——刺,讽刺。
明道德之广崇——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
治乱之条贯——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
其文约——他的文章简约。
其辞微——语言含蓄。
其志洁——他的志趣高洁。
其行廉——他的行为端正。
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就其文字,虽然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
举类迩而见义远——列举的虽是眼前事物,但是表达意思很深远。
故其称物芳——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
蝉蜕于浊秽——象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
不获世之滋垢——不沾染尘世的污垢。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出于污泥而不染。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的言语遮蔽了国君的明见,邪恶的坏话危害了公正,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道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虽是眼前事物,但是表达意思很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象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推究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既绌——从亲——患之——厚币委质事楚——楚诚能绝齐——仪与王约六里
2、提问交流
(既绌——既,已经;绌,罢官。
从亲——从,合纵;亲,友好。
患之——患,意动用法。
厚币委质事楚——厚,丰厚;币,礼物;委,呈献;质同“贽”,见面礼;事,侍奉。
楚诚能绝齐——诚,假使;绝,断绝。
仪与王约六里——约,约定。)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 屈原已(被)免官,这以后秦国想进攻齐国,齐国与楚国联合抗秦。秦惠王以为这是忧患,便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说:“秦国很憎恨齐国,齐国却同楚国联合,如果楚国真能同齐国断绝外交关系,秦国愿意献上商于一带六百里地方。”楚怀王贪得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齐,派使者到秦国,接受秦国所允许割让的土地。张仪欺骗楚国使者说:“我同楚王约定是六里的地方,没听说给六百里。”楚国的使者生气地离开,回来报告给楚怀王。怀王很生气,便大规模调动军队去打秦国。秦国派兵迎击楚国军队,在丹水、淅水,把楚军打得大败,杀死八万人,俘虏楚大将屈匄,于是夺取楚国的汉中地区。楚怀王就调动全国军队,深入秦地作战,在蓝田开战。魏国听说这消息,偷袭楚国邓地,楚军害怕了,从秦撤回。但是齐国始终怨恨楚国绝交,不救楚国,楚国处境十分困难。)
要点:继续朗读课文,疏通段落,积累文言知识。
过程: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而当汉中地——又因厚币用事者——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顾反——不及
2、提问交流
(而当汉中地——当,抵得上。
又因厚币用事者——因,凭借;用事者,受信任的当权者。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设诡辩,编假话。
顾反——回国。
不及——没有追上。)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 第二年,秦国割还汉中土地来同楚国讲和。楚王说:“不愿得到土地,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情愿了。”张仪听说了,就说:“用一个张仪可抵当汉中土地,臣请求前往到楚国。”到楚国后,张仪又凭借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还让他对怀王的宠妃郑袖编造了一套骗人的假话。怀王终于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又不在朝廷做官,出使到齐国,回来后,劝谏怀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没有追上。
在这以后,诸侯联合进攻楚国,把楚国打得大败,杀死楚国的大将唐眜。)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2、提问交流
(秦昭王与楚婚——婚,通婚。
稚子——小儿子。
奈何绝秦欢——为什么要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因,就;留,扣留。
赵不因留内——内,同“纳”。
令尹——官名,类似于宰相。
既咎子兰——咎,归罪。)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 这时秦昭王和楚国通婚,要同怀王会见。怀王打算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以相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楚王去:“为什么要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去了。进入武关后,秦国的伏兵截断了归楚的后路。便扣留怀王来求得割让土地。怀王很生气,不答应。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又回到秦国,终于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埋葬。
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位做国君,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楚国人全抱怨子兰,因为他劝说怀王去秦国却未回来。)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2、提问交流
(既嫉之——既痛恨他。
系心怀王——系心,关心。
冀幸君之一悟——冀幸,希望;一悟,醒悟。
俗之一改也——俗,风气。
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关心君王振兴国家;反复之,恢复楚国强壮。
然终无可奈何——无可奈何,无济于事。
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卒,最后。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无,无论。
亡国破家相随属——属,接连。
累世而不见者——累世,几代几世。
其所谓忠者不忠——就是他们所认为的忠臣不忠
不知忠臣之分——分,职责本分。
身客死于秦——自身在外死在秦国。
怒而迁之——迁,放逐。)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 屈原也痛恨他,虽然被流放,仍然眷恋楚国,关心怀王,不忘祖国想返回朝中,希望君王能够觉悟,楚国坏的风气能够改变。他关心君王振兴国家,想把楚国从衰弱的局势中挽救过来,在(《离骚》)一篇作品里再三表达这种意愿。然而终于无济于事,所以不能返回朝中,最后从这些事情看出怀王始终没有醒悟了。做君王的无论愚昧的、聪明的、贤良的,不贤良的,没有不想得到忠臣来帮助自己做好国君,选拔贤良的人辅佐自己;但是亡国破家的事一件接着一件,而圣明治国的君主好几代都没见到过,正是他们所谓忠臣不忠,所谓贤人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应尽的职责本分,所以在内为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结果)军队被打败,国土被割削,丢失汉中六个郡的地方,自己远离故国死在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这就是不识人的祸害了。
令尹子兰听说屈原愤恨他的话后,很生气,马上派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听了很生气,把屈原放逐出去。)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2、提问交流
(江滨——江边。
被发行吟泽畔——被发,披发;行吟泽畔,在河边一边走,一边吟诵。
是以见放——因此被流放。
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束。
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为什么不一同吃那酒糟喝那薄酒。
怀瑾握瑜——比喻保持良好的操守。
自令见放为——令,让;为,语气词。
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察察,洁白;汶汶,污染。
皓皓之白——皓皓,洁白状。
温蠖——尘垢。)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 屈原走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都象干枯的树木一样。一个渔翁看见就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全世混浊却只有我一人清白,大家都醉了却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翁说:“聪明贤哲的人,不被事物所拘束,而能顺随世俗的变化。全世上都混浊,为什么不顺着潮流推波助澜?众人都醉了,为什么不一同吃那酒糟喝那薄酒?为什么要保持高尚的节操志向,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用手弹去冠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抖掉衣服上的尘土。一个人,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受脏物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入水中,葬身鱼腹,又怎能用高尚纯结的品德,去蒙受世上的尘垢呢?”于是写下了《怀沙》赋,便抱着石头,自己跳到汨罗江死了。)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2、提问交流
以赋见称——擅长写赋受到人们称赞。
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从容辞令,委婉文辞。
日以削——日,一天天削弱。
过屈原所自沉渊——过,经过。
贾生吊之——贾谊凭吊他的文章《吊屈原赋》。
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怪,感到奇怪,意动。
自令若是——若是,像这样。
同死生——把生和死等同看待;同,意动。
轻去就——把弃官和得官等闲视之。去:指贬官放逐。就:指在朝任职。轻,意动。
爽然自失矣——爽然,茫然。
《服鸟赋》——贾谊所作。)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还)有宋玉、唐勒、景差一些人,都爱好文学,由于擅长写赋受到人们称赞;然而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辞,始终没有人敢于直谏。从这以后,楚国一天比一天缩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所灭亡。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把弃官和得官等闲视之,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要点:总结、探讨,作业
过程:
1、认真看课文,和同学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课文按照怎样的线索写屈原?主要记叙了屈原的哪些事迹?
(2)作者解释的屈原作《离骚》的原因是什么?
(3)课文有哪些议论性语句直接赞扬屈原?
2、 班级交流
( 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屈原一身的遭遇“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主要记叙了:屈原的才华;屈原被陷害;屈原作《离骚》;屈原被疏远和流放;自投汩罗。)
(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祸也。”“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1、和同学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作者用了大量篇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
(2)人物传记,一般不需要作者直接评论,而本文,作者却禁不住出来议论,怎么解释?
(3)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2、班级交流
( 作者在交代屈原被绌后,用了大量篇幅写楚国的命运,意在表现楚国远离屈原后的巨大损失,揭示楚怀王的昏庸,把屈原的命运和楚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暗示屈原的命运就是楚国的命运。)
( 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记中有议,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表现出作者对屈原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对国君的批判,这也是他自身遭遇的曲折映射。也反映出作者在写人物传记时表现出的人格价值的取向。)
( 表现屈原爱国无私的正在品德和独操守出污不染的伟大人格。)
1、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4、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5、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6、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7、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祸也。
8、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9、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10、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屈原列传课教案篇九
教学设想:
本文位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四专题“《史记》的理想人格”的板块,这个板块的学习,旨在了解作者“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的知人论世理念,了解司马迁对历史人物人本主义的解读。
课文比较难懂,选文较长,教学时在多读的基础上逐段疏通,在理解的基础上探讨问题。
专题目标:
1、能够流畅地朗读出课文。
2、积累文言知识;体会并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素材采集。
3、了解屈原和他的高尚人格;了解司马迁对屈原的解读和情感。
时间设定:3教时
第1教时
要点:朗读课文,疏通段落,积累文言知识。
过程:
一、导入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屈原和贾谊的合传。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了《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朗读
1、注意读音
惨怛()温蠖()濯淖()啜其醨()()帝喾()皭然()汶汶()汨罗()屈匄()随属()唐眛()娴于辞令()谗谄()举类迩滋垢()滓()商於()顷襄王令尹()咎()行吟泽畔()枯槁()三闾大夫()怀瑾握瑜()皓皓()郢()绌()从亲()不内()汶汶()
2、指名朗读
三、疏通1、2段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2、提问交流
(楚之同姓——是楚王的同姓。
博闻强志——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
明于治乱——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
娴于辞令——擅长外交辞令。
王甚任之——任,信任。
争宠而心害其能——争得楚王的宠爱,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
属草稿——属,编写。
众莫不知——莫,没有人。
平伐其功——伐,夸耀。)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硬要走草稿,屈原不给。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四、疏通第3段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2、提问交流
(疾王听之不聪——疾,痛心;不聪,听力不好。
谗谄之蔽明——谄媚的言语遮蔽了国君的明见。
邪曲之害公——邪恶的坏话危害了公正。
方正之不容——端方正直不被容纳。
忧愁幽思——忧愁深思。
离忧——“离”同“罹”,遭遇。
疾痛惨怛——病痛和内心悲伤。
可谓穷矣——穷,困厄。
以刺世事——刺,讽刺。
明道德之广崇——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
治乱之条贯——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
其文约——他的文章简约。
其辞微——语言含蓄。
其志洁——他的志趣高洁。
其行廉——他的行为端正。
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就其文字,虽然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
举类迩而见义远——列举的虽是眼前事物,但是表达意思很深远。
故其称物芳——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
蝉蜕于浊秽——象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
不获世之滋垢——不沾染尘世的污垢。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出于污泥而不染。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的言语遮蔽了国君的明见,邪恶的坏话危害了公正,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道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虽是眼前事物,但是表达意思很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象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推究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五、疏通第4段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既绌——从亲——患之——厚币委质事楚——楚诚能绝齐——仪与王约六里
2、提问交流
(既绌——既,已经;绌,罢官。
从亲——从,合纵;亲,友好。
患之——患,意动用法。
厚币委质事楚——厚,丰厚;币,礼物;委,呈献;质同“贽”,见面礼;事,侍奉。
楚诚能绝齐——诚,假使;绝,断绝。
仪与王约六里——约,约定。)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屈原已(被)免官,这以后秦国想进攻齐国,齐国与楚国联合抗秦。秦惠王以为这是忧患,便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说:“秦国很憎恨齐国,齐国却同楚国联合,如果楚国真能同齐国断绝外交关系,秦国愿意献上商于一带六百里地方。”楚怀王贪得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齐,派使者到秦国,接受秦国所允许割让的土地。张仪欺骗楚国使者说:“我同楚王约定是六里的地方,没听说给六百里。”楚国的使者生气地离开,回来报告给楚怀王。怀王很生气,便大规模调动军队去打秦国。秦国派兵迎击楚国军队,在丹水、淅水,把楚军打得大败,杀死八万人,俘虏楚大将屈匄,于是夺取楚国的汉中地区。楚怀王就调动全国军队,深入秦地作战,在蓝田开战。魏国听说这消息,偷袭楚国邓地,楚军害怕了,从秦撤回。但是齐国始终怨恨楚国绝交,不救楚国,楚国处境十分困难。)
六、朗读全文。
第2教时
要点:继续朗读课文,疏通段落,积累文言知识。
过程:
一、疏通5、6段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而当汉中地——又因厚币用事者——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顾反——不及
2、提问交流
(而当汉中地——当,抵得上。
又因厚币用事者——因,凭借;用事者,受信任的当权者。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设诡辩,编假话。
顾反——回国。
不及——没有追上。)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第二年,秦国割还汉中土地来同楚国讲和。楚王说:“不愿得到土地,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情愿了。”张仪听说了,就说:“用一个张仪可抵当汉中土地,臣请求前往到楚国。”到楚国后,张仪又凭借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还让他对怀王的宠妃郑袖编造了一套骗人的假话。怀王终于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又不在朝廷做官,出使到齐国,回来后,劝谏怀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没有追上。
在这以后,诸侯联合进攻楚国,把楚国打得大败,杀死楚国的大将唐眜。)
二、疏通7、8段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2、提问交流
(秦昭王与楚婚——婚,通婚。
稚子——小儿子。
奈何绝秦欢——为什么要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因,就;留,扣留。
赵不因留内——内,同“纳”。
令尹——官名,类似于宰相。
既咎子兰——咎,归罪。)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这时秦昭王和楚国通婚,要同怀王会见。怀王打算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以相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楚王去:“为什么要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去了。进入武关后,秦国的伏兵截断了归楚的后路。便扣留怀王来求得割让土地。怀王很生气,不答应。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又回到秦国,终于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埋葬。
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位做国君,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楚国人全抱怨子兰,因为他劝说怀王去秦国却未回来。)
三、疏通9、10段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2、提问交流
(既嫉之——既痛恨他。
系心怀王——系心,关心。
冀幸君之一悟——冀幸,希望;一悟,醒悟。
俗之一改也——俗,风气。
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关心君王振兴国家;反复之,恢复楚国强壮。
然终无可奈何——无可奈何,无济于事。
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卒,最后。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无,无论。
亡国破家相随属——属,接连。
累世而不见者——累世,几代几世。
其所谓忠者不忠——就是他们所认为的忠臣不忠
不知忠臣之分——分,职责本分。
身客死于秦——自身在外死在秦国。
怒而迁之——迁,放逐。)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屈原也痛恨他,虽然被流放,仍然眷恋楚国,关心怀王,不忘祖国想返回朝中,希望君王能够觉悟,楚国坏的风气能够改变。他关心君王振兴国家,想把楚国从衰弱的局势中挽救过来,在(《离骚》)一篇作品里再三表达这种意愿。然而终于无济于事,所以不能返回朝中,最后从这些事情看出怀王始终没有醒悟了。做君王的无论愚昧的、聪明的、贤良的,不贤良的,没有不想得到忠臣来帮助自己做好国君,选拔贤良的人辅佐自己;但是亡国破家的事一件接着一件,而圣明治国的君主好几代都没见到过,正是他们所谓忠臣不忠,所谓贤人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应尽的职责本分,所以在内为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结果)军队被打败,国土被割削,丢失汉中六个郡的地方,自己远离故国死在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这就是不识人的祸害了。
令尹子兰听说屈原愤恨他的话后,很生气,马上派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听了很生气,把屈原放逐出去。)
四、疏通11段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2、提问交流
(江滨——江边。
被发行吟泽畔——被发,披发;行吟泽畔,在河边一边走,一边吟诵。
是以见放——因此被流放。
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束。
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为什么不一同吃那酒糟喝那薄酒。
怀瑾握瑜——比喻保持良好的操守。
自令见放为——令,让;为,语气词。
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察察,洁白;汶汶,污染。
皓皓之白——皓皓,洁白状。
温蠖——尘垢。)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屈原走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都象干枯的树木一样。一个渔翁看见就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全世混浊却只有我一人清白,大家都醉了却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翁说:“聪明贤哲的人,不被事物所拘束,而能顺随世俗的变化。全世上都混浊,为什么不顺着潮流推波助澜?众人都醉了,为什么不一同吃那酒糟喝那薄酒?为什么要保持高尚的节操志向,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用手弹去冠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抖掉衣服上的尘土。一个人,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受脏物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入水中,葬身鱼腹,又怎能用高尚纯结的品德,去蒙受世上的尘垢呢?”于是写下了《怀沙》赋,便抱着石头,自己跳到汨罗江死了。)
五、疏通12、13段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2、提问交流
以赋见称——擅长写赋受到人们称赞。
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从容辞令,委婉文辞。
日以削——日,一天天削弱。
过屈原所自沉渊——过,经过。
贾生吊之——贾谊凭吊他的文章《吊屈原赋》。
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怪,感到奇怪,意动。
自令若是——若是,像这样。
同死生——把生和死等同看待;同,意动。
轻去就——把弃官和得官等闲视之。去:指贬官放逐。就:指在朝任职。轻,意动。
爽然自失矣——爽然,茫然。
?服鸟赋》——贾谊所作。)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还)有宋玉、唐勒、景差一些人,都爱好文学,由于擅长写赋受到人们称赞;然而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辞,始终没有人敢于直谏。从这以后,楚国一天比一天缩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所灭亡。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把弃官和得官等闲视之,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六、朗读全文。
第3教时
要点:总结、探讨,作业
过程:
一、总结
1、认真看课文,和同学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课文按照怎样的线索写屈原?主要记叙了屈原的哪些事迹?
(2)作者解释的屈原作《离骚》的原因是什么?
(3)课文有哪些议论性语句直接赞扬屈原?
2、班级交流
(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屈原一身的遭遇“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主要记叙了:屈原的才华;屈原被陷害;屈原作《离骚》;屈原被疏远和流放;自投汩罗。)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祸也。”“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二、探讨
1、和同学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作者用了大量篇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
(3)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2、班级交流
(作者在交代屈原被绌后,用了大量篇幅写楚国的命运,意在表现楚国远离屈原后的巨大损失,揭示楚怀王的昏庸,把屈原的命运和楚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暗示屈原的命运就是楚国的命运。)
(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记中有议,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表现出作者对屈原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对国君的批判,这也是他自身遭遇的曲折映射。也反映出作者在写人物传记时表现出的人格价值的取向。)
(表现屈原爱国无私的正在品德和独操守出污不染的伟大人格。)
三、即时作业
1、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4、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5、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6、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7、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祸也。
8、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9、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10、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屈原列传课教案篇十
《屈原列传》一文篇幅较长,要积累的文言知识较多;再加上本文所反映的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集中体现在几处议论抒情段节上,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按往常那样教师过多地进行讲解、归纳,学生死记硬背的话,最后的结果只会是课时多效果差,教师教得筋疲力尽,学生学得枯燥无味。
鉴于此,教授《屈原列传》我采取了这样的做法:
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诵读之中将自学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力所能及地解决一些问题,初步掌握语言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感悟屈原身上所体现的爱国精神和人格魅力,从而建构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1、利用预习学案自主预习,解决文言基本知识
放手学生在自主学习时间对语言知识进行整理、掌握。这点还是符合学情的,因为学生经过高中语文前两模块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文言修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做到字字落实、句句疏通还是可以完成的。这步走好了,就铺设好了由言到文的路径。
2、反复诵读,关注屈原的人生及命运
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强调学生要熟读。读,是开启文言大门的钥匙,离开了读,学生学习文言文就等于在空中建楼阁。在阅读之前,我提出了明确的阅读要求。第一要读准字音。生僻字、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读都要在意(一般来说,课文注释中对这一些都注明了读音,要依据注音,认真读准)。第二要注意停顿。包括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能正确划分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表明对语句层次和大意的正确理解。此外,还要注意读出语气、语势等等。课上,在学生朗读时我进行监督、指导,适当点拨。实践证明,课前、课上让学生反复的诵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高中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基础,提倡有效教学,大可放手让学生去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安排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了解写作背景,借助工具书或书下注释分段疏通文意,课上各组展示预习成果,再互相订正补充。在讲解第四段到第七段时,我的做法是将4—6人分为一组,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疏通文意,在此过程中,老师适当点拨、解疑。在归纳了“属、绝、治、于”等词的义项后,提出问题,要求复述课文并说出楚国在屈原被黜之后,在政治、军事、外交上都经历了那些失败。这样经过小组的讨论交流之后,语文课活了起来,学生参与的程度高,我发现学生在没有教师讲解的情况下完全可以依据语境去揣摩语意从而达到理解文意的目的。所以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今后必须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字词翻译、内容概括等问题。一句话,就是要让学生成为文言文学习的主体。
总而言之,文言文教学任重道远,教师要转变观念,走出误区,积极钻研,勇于创新,教学中只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让学生自己探索,体验进步的喜悦和获得知识的满足,才能使课堂教学走上高效之路。
屈原列传课教案篇十一
1.导入新课
朗读《太史公自序》中的相关段落:
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今天,我们来学习《屈原列传》,看看司马迁是怎样认识与评价屈原的。
2.我话屈原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2)屈原: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爱国主义诗人,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包括两个内涵:圣君贤相的政治和民本思想。
他的代表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其中《离骚》是代表作。
(3)《楚辞》:《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楚辞》是继《诗经》之后我国又一部诗歌总集,论其对后世的影响,只有《诗经》可以与它媲美。
屈原列传课教案篇十二
贾红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学习屈原爱国、正直的高尚品德,并从文中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
2、解本文写作特点: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的紧密结合,即人物评传的特点,明确本文不同与其它人物传记的地方。
3、将本文屈原的诗歌结合起来阅读,从中感受屈原的正直集中表现在他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和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上。
4、重点的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词义的运用等等。
教学重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难点:
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阅读全文,理清全文记叙的线索。
教学步骤:
政治理想诗人形象
美政民本忧国忧民,热爱祖国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奇服……高驰……食玉英
(唯美情结)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世溷浊――高驰不顾、苟余心……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二、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明确课文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序,分四部分进行
记叙把表示这四个部分的段落做上记号,找出记叙屈原一生遭遇的五个词语:
任――疏――黜――迁――投
三、学生参照注释,阅读课文,进一步明确文章的内容层次:全文以屈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屈原列传课教案篇十三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1/6]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硬要走草稿,屈原不给。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1/6]
《屈原列传》 作者:司马迁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2/6]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道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虽是肯前事物,但是表达意思很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推究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2/6]
《屈原列传》 作者:司马迁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3/6]
屈原已(被)免官,这以后秦国想进攻齐国,齐国与楚国联合抗秦。秦惠王以为这是忧患,便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说:“秦国很憎恨齐国,齐国却同楚国联合,如果楚国真能同齐国断绝外交关系,秦国愿意献上商于一带六百里地方。”楚怀王贪得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齐,派使者到秦国,接受秦国所允许割让的土地。张仪欺骗楚国使者说:“我同楚王约定是六里的地方,没听说给六百里。”楚国的使者生气地离开,回来报告给楚怀王。怀王很生气,便大规模调动军队去打秦国。秦国派兵迎击楚国军队,在丹水、淅水,把楚军打得大败,杀死八万人,俘虏楚大将屈匄,于是夺取楚国的汉中地区。楚怀王就调动全国军队,深入秦地作战,在蓝田开战。魏国听说这消息,偷袭楚国邓地,楚军害怕了,从秦撤回。但是齐国始终怨恨楚国绝交,不救楚国,楚国处境十分困难。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3/6]
《屈原列传》 作者:司马迁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4/6]
第二年,秦国割还汉中土地来同楚国讲和。楚王说:“不愿得到土地,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情愿了。”张仪听说了,就说:“用一个张仪可抵当汉中土地,臣请求前往到楚国。”到楚国后,张仪又凭借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还让他对怀王的宠妃郑袖编造了一套骗人的假话。怀王终于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又不在朝廷做官,出使到齐国,回来后,劝谏怀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没有追上。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在这以后,诸侯联合进攻楚国,把楚国打得大败,杀死楚国的大将唐眜。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
这时秦昭王和楚国通婚,要同怀王会见。怀王打算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以相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楚王去:“为会么要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去了。进入武关后,秦国的伏兵截断了归楚的后路。便扣留怀王来求得割让土地。怀王很生气,不答应。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又回到秦国,终于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埋葬。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位做国君,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第子兰为令尹。
[4/6]
《屈原列传》 作者:司马迁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5/6]
楚国人全抱怨子兰,因为他劝说怀王去秦国却未回来;屈原也痛恨他,虽然被流放,仍然眷恋楚国,关心怀王,不忘祖国想返回朝中,希望君王能够一旦觉悟,楚国坏的习俗一旦改变。他关心君王振兴国家,想把楚国从衰弱的局势中挽救过来,在(《离骚》)一篇作品里再三表达这种意愿。然而终于无济于事,所以不能返回朝中,最后从这些事情看出怀王始终没有醒悟了。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做君王的无论愚昧的、聪明的、贤良的,不贤良的,没有不想得到忠臣来帮助自己做好国君,选拔贤良的人辅佐自己;但是亡国破家的事一件接着一件,而圣明治国的君主好几代都没见到过,正是他们所谓忠臣不忠,所谓贤人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应尽的职责本分,所以在内为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结果)军队被打败,国土被割削,丢失汉中六个郡的地方,自己远离故国死在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这就是不识人的祸害了。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祸也。
[5/6]
《屈原列传》 作者:司马迁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6/6]
令尹子兰听说屈原愤恨他的话后,很生气,马上派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听了很生气,把屈原放逐出去。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走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都像干枯的树木一样。一个渔翁看见就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全世混浊却只有我一人清白,大家都醉了却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翁说:“聪明贤哲的人,不被事物所拘束,而能顺随世俗的变化。全世上都混浊,为什么不顺着潮流推波助澜?众人都醉了,为什么不一同吃那酒糟喝那薄酒?为什么要保持高尚的节操志向,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用手弹去冠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抖掉衣服上的尘土。一个人,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受脏物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入水中,葬身鱼腹,又怎能用高尚纯结的品德,去蒙受世上的尘垢呢?”于是写下了《怀沙》赋,便抱着石头,自己跳到汨罗江死了。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人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还)有宋玉、唐勒、景差一些人,都爱好文学,由于擅长写赋受到人们称赞;然而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辞,始终没有人敢于直谏。从这以后,楚国一天比一天缩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所灭亡。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6/6]
《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课教案篇十四
早春三月,天气还是那么寒冷,闲暇之际读屈子列传。虽斯人已远,但感其遭遇,依然心中郁结难释。仿佛看到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披发老人行走在汨罗江畔,对着滔滔江水,泪水长流。家国仍在,可惜报国无门。
江边的渔夫见到屈原后两人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渔夫问:“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答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读完两人的对话,深感屈原人性的高洁,不随波逐流。宁可葬于鱼腹,也不能蒙世俗之温蠖。像这样的境界是多少人永远也达不到的高度,但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性格注定了屈原的悲剧。这个悲剧的屈原个人性格造成的吗?我看未必。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血缘上与楚国国君不可谓不亲;居楚国三闾大夫、左徒高位,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地位不可谓不显赫。可以说屈原至少已经具备了实现他政治理想的前提条件,比起那些苦于谋求进身之阶的普通士大夫强千百倍。古往今来,太多的人一直在思索报效朝廷,但苦于无门、还有人长期延滞于卑微下僚的地位,终身饱受劳碌之苦,蹉跎一生。屈原的身世对于他个人是他的幸运,对于楚国来讲也是楚国的幸运。
但命运无常,小人难测。上官大夫妒贤嫉能,在楚王面前诽谤屈原,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楚王听之开始疏远屈原。后来秦欲伐齐,齐与楚为同盟,秦派张仪以小惠离间齐楚,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楚王没有得到张仪许诺的六百里土地,一怒之下,怀王大肆兴师伐秦又遭惨败,楚国上下蒙受了奇耻大辱。 屈原虽然被放逐,但依然睠顾楚国,系心怀王,希望怀王能幡然悔悟,召回自己,但怀王终不悔悟,后多次听上官、郑袖等人的谗言,一次次做出失败的决策。太史公曾论到,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於郑袖,外欺於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为天下笑。怀王见欺,可怜又可恨。
自古士大夫饱读诗书,期待有一天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致君尧舜,天下大治。他们遵循着一条修身齐家平天下的道路,担负着社会理想的实现和国家秩序的稳定。中国古代的文人承担着道义和对社会的责任,但他们又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往往需要依附政治势力或统治阶级去实现所谓的道和义。屈原的悲剧是注定的,因为他没有遇到一个贤明的君主。伊尹碰到了知错就改的太甲能中兴殷商;姜子牙遇到礼贤下士的文王,开大周八百年之基业;魏征与太宗同时,才可以共创贞观盛世。所以贤臣治国还赖有贤君,贤君能听采纳忠言,贤臣才能开一个太平世界。
自古壮志难酬是士人的最大悲剧,多少人在这条为国为民的道路上白了少年头,以后悲剧收场。是个人悲剧,也是时代悲剧,更是制度的悲剧。古代政治制度以皇权为核心,一切政治目标的实现都有赖于皇帝的首肯。一个昏庸的皇帝足以让所有的贤臣在政治舞台上黯然失色。偌大的皇权也是有皇帝一人来行使,他也是一个有七情六欲的人,容易被小人左右,也有自己的性格弱点。为什么有的贤臣说的话,皇帝就是听不进去,小人一番鼓噪就言听计从呢?一些品德高尚的人不一定能有让人信服的例子来说教,一些华而不实的大道理说教然而让人生厌。但一些小人能揣摩上意,一下子就说到了皇帝的心里,自然就会大受重用了。
屈原被疏远与其说是小人的谗言,不如说怀王担心其功高震主。屈原的悲剧归根到底是制度的悲剧罢了。
屈原列传课教案篇十五
一、文学常识:
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 ,字 , 时期我国伟大的 主义诗人,代表作为抒情长诗《 》。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天》等。汉代 把它们合编成《楚辞》。
《屈原列传》一文记叙、 、 相结合,记载屈原的事迹和文学上的杰出才能,具体而深刻地表现了他忠贞不渝的 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品格,集中表现了屈原 的高尚情操和 的斗争精神,流露了作者 的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二、生字练习:给加点的字注音。
属( )草稿 惨怛( )帝喾( )靡不毕见( )濯( )淖( )
蝉蜕( ) 滋垢( )浊秽( ) 皭( )然泥( )而不滓( )
既绌( ) 商于( ) 既咎( )眷( )顾 被( )发 渔父( )
憔( )悴( ) 哺( )育 啜( )泣 罹( )难( )
三、通假字:解释句中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 ( ) 2、人穷则反本( )3、靡不毕见( )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 6、屈平既绌( )7、齐与楚从亲( ) 8、亡走赵,赵不内( )
9、被发行吟泽畔( )
四、解释加点词的古今义:
1、明年:古义: 今义: 2、颜色:古义: 今义:
3、形容:古义: 今义: 4、从容辞令:古义: 今义:
5、设诡辩于怀王:古义: 今义:
6、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古义: 今义:
五、解释加点的词:1
六、解释加点词的词类活用:
1、厚币委质事楚( ) 2、其后楚日以削( )
3、内惑于郑袖( ) 4、短屈原于顷襄王( )
5、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
七、判断文言句式: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
3、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5、求人可使报秦者( ) 6、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
7、是以见放( )
八、一词多义:
1、害 a、争宠而心害其能( ) b、为陶谦所害( )
c、除国之大害( ) d、不能害人( )
2、疾 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b、疾在腠理( )
c、疾风知劲草 ( ) 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 )
e、吾疾贫富不均( )
3、许 a、而赵不许,曲在赵( ) b、时人莫之许也( )
c、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d、塞上长城空自许( )
4、属 a、亡国破家相随属( ) b、属予作文以记之( )
c、司命之所属( ) d、屈平属草稿未定( )
e、有宁越徐尚……之属( )
5、疏 a、王怒而疏屈原 ( ) b、梅以疏为美( )
c、其于计之疏也( ) d、十三经注疏( )
6、离 a、“离骚”这,犹离忧也( )b、约从离衡( )
c、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 d、多情自古伤离别( )
7、迁 a、王怒而迁之( ) b、再迁为太史令( )
c、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 d、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
8、闻 a、博闻强识( ) b、闻道有先后( )
c、闻寡人之耳( )
9、审 a、审问之,慎思之( ) b、审矣,何足怪乎( )
c、审时度势( ) d、明日再审之( )
10、望 a、望桓侯而还走( ) b、欲望百姓亲附( )
c、自幼有公辅之望( )d、若望仆不相师( )
11、过 a、过宋将军而不见( ) b、求,无乃尔是过欤( )
c、过犹不及( ) d、人谁无过( )
12、与 a、与之斗卮酒( ) b、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
c、何哉?与秦而不助五国也( )d、蹇叔使子与师( )
九、名句默写:
1、长太息以掩涕兮, 。 2、亦余心之所善兮, 。
3、欲少留此灵琐兮, 。吾令羲和弭节兮, 。路漫漫其修远兮, 。
4、信而见疑, ,能无怨乎?
5、举世 , ,是以见放。
6、明道德之光崇, , 。 , ,
, 。 , 。其志洁, ; , 。自疏 , , , 。 , 。
7、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 。
8、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 。人又
, 。
作者邮箱:
屈原列传课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的:
4、 重点的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词义的运用等等。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
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阅读全文,理清全文记叙的线索。
教学步骤 :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奇服……高驰……食玉英
( 唯美情结 )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世溷浊——高驰不顾、苟余心……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二 、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明确课文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序,分四部分进行
记叙把表示这四个部分的段落做上记号,找出记叙屈原一生遭遇的五个词语:
任——疏——黜——迁——投
活动的时间为序,第一部分(1——3自然段) 任——疏
第二部分(4——10自然段) 黜——迁
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 投
第四部分(第12自然段) 身后影响
四、布置作业 :熟读翻译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3、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教学步骤 :
三、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
八、布置作业 :学生在网上查找一些资料。 、
屈原列传课教案篇十七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泪。
我倚着墙,捧着那本厚厚的《史记》,认真品读着《屈原列传》,穿越历史的长河,再一次认识了屈原这位伟大的人物。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才高气胜,忠而被谤。他生活在战国中后期,当时七国争雄,其中最强盛的.是秦、楚二国。屈原曾在楚国内政、外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后,虽然遭谗去职,流放江湖,但仍然关心朝政,热爱祖国。最后,毅然自沉汨罗,以殉自己的理想。本文以强烈的感情歌颂了屈原卓越超群的才华和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屈原曰: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混浊我独清。纵然是用以身殉国来证明自己对国家的忠心与赤诚,从不言悔;纵然楚国江山已是岌岌可危,还是抓住最后一线希望,竭力挽回一切,亦不言弃。他虽身处污泥浊水之中,但不被世俗所玷污。那样一种高洁,堪与日月争辉。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不愿沦于那墙头的草,只随波逐流。而是近乎偏执地抱着那份骨子里褪不去的清高,直至汨罗江边,他宁用生命保全自己乃至是一个国家的尊严,也不愿屈服于现实。
也许是天妒英才吧,满腔的爱国情怀、盖世的才情,却无处施展,始终郁郁不得志,这就是屈原,一个乱世背景下的悲剧英雄。他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赤胆忠心,一心为国,却遭到奸佞之人的诽谤与楚怀王的质疑。尽管如此,他仍旧是如白莲般,出淤泥而不染,濯垢水而不污。
是啊!出淤泥而不染,濯垢水而不污。这就是屈原爱国理想的写照。权势诚可贵,生命价更高:若为理想故,两者皆可抛。屈原的高贵,屈原的爱国,屈原的高洁,震撼人心,永垂青史。
屈原列传课教案篇十八
自怀石投江之后,屈原便一直为人们传诵至今。先民们专设一个节日来纪念一个人并且延续两千年之久,这至少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屈原以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嫉恶如仇,洁身自好的高风亮节,赢得了后人对他的永世景仰。
屈原之死,感天动地,气贯长虹。
每至端午。每每读到《屈原列传》中“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这一句,都要被屈原感动得潸然泪下。不难想像,作为一个“真正直行,竭忠尽智”的忠信之臣,一再被疑谤直至被贬,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爱国之心的国之栋梁,眼看祖国山河破碎而自己却无天之力,这该有多痛苦!在极端痛苦之中,用死来求得永恒的解脱,以死来保护自身的清白,以死来报效祖国,这实在令人同情,令人感动,令世人油然而生敬意。
我同情屈原,我景仰屈原,我歌颂屈原,但我又不深深地感叹一句:
屈原之死,悲哉!惜哉!
屈原列传课教案篇十九
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更改它(想邀功),屈原不赞同,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碍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遭到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其原因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而失当。《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它对远古上溯到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来讽刺当时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无不完全表现出来。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就其文字描写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因为关系到国家的治乱),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称述的事物也是透散着芬芳的,由于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在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玷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可以推断,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屈原已被罢免。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对此担忧。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对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却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抵赖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发怒,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交战于蓝田。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终于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困窘。第二年,秦国割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楚王说:“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说后,就说:“用一个张仪来抵当汉中地方,我请求到楚国去。”到了楚国,他又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怀王竟然听信郑袖,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出使在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很后悔,派人追张仪,已经来不及了。
后来,各国诸侯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了楚国将领唐昧。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求和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可以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前往。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强求割让土地。怀王很愤怒,不听秦国的要挟。他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接纳。只好又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运回楚国安葬。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
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易经》说:“井淘干净了,还没有人喝井里的水,使我心里难过,因为井水是供人汲取饮用的。君王贤明,天下人都能得福。”君王不贤明,难道还谈得上福吗!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都爱好文学,而以善作赋被人称赞。但他们都效法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始终不敢直言进谏。在这以后,楚国一天天削弱,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掉。自从屈原自沉汨罗江后一百多年,汉代有个贾谊,担任长沙王的太傅。路过湘水时,写了文章来凭吊屈原。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屈原列传课教案篇二十
太史公在《屈原列传》中塑造了一个“其志洁,其行廉”,“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屈原,千古流芳。
就是这样一个屈原,居然被上官、靳尚、张仪等人不明不白地给害了。呜呼!屈原既死,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而莫敢直谏,其后楚竟为秦所灭!暖乎!若是屈原不死,秦何以灭楚?何以定天下?历史也许因此而改写也!
所谓贤人政治,就是说治乱由人,任贤臣而感天地泣鬼神,天下太平风调雨顺;用小人则灾祸由此而起,异变由此而生。故周八百年江山是姜子牙之魂保佑,齐之霸业系由管仲,汉兴乃由张子房,蜀兴系由诸葛亮;同样,商亡是杀了比干,楚亡是去了屈原,秦亡是赵高作祟。说来说去,君主只要会用人就可以了,本人才德并不重要。齐桓公好色好小人,但只要全盘信任管仲仍可称王称霸;汉高祖无才无德,但文有张良萧何武有韩信,便可逼项羽乌江自刎。一部中国政治史,由是留下了无数半人半神的名字。
最明显的例子,诸葛亮。“伏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刘备将二人尽得,天下仍未安于蜀汉。相反,蜀是三国中实力最弱者厂。于是人们只好说,诸葛亮,寸运”不济,“生于末世运偏消”呀。在人与天的较量中,人们似乎又默认了贤人未必应天而生,天未必感人而动了。这,也算是不走运的“贤人”们的一条借口吧。
由此可见,即便是标榜贤人政治的中国古代,“体制”暗中的力量也还是重于“人治”。与其说是气运,不如说是体制是否适于时世。
屈原死了,楚国灭了;贾谊死了,汉朝兴了。个中原因,读《史记》的人,不妨去字里行间细细体味。
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一生郁郁不得志,终于自沉以终。论品格,屈原是第一流的人物,令人敬仰;而作为政治家,空有才智、抱负,却只能坐视楚国亡灭,无措手足,这又是一种悲哀。
由此不能不让人想到政治家中成功者的诀窍了。18世纪意大利著名的政治家圭涅提尼,他的政绩为世人瞩目,连一代泉雄拿破仑都崇拜他。他的日记正是研究这些成功政治家的绝好材料。
如果你看过他的日记,了解其中的先进思想,达观智慧,你一定会认为这是一个思想激进、最具民主革新思想的开明之士。那你可就错了!从他的政绩作为来看,他却是专制君主的最得力大臣,可以说是最顽固的保守分子,不能容忍有任何改革。为何一个政治家,他的所作所为和他所思所想的有如此大差别?这一点他的日记里可以找到答案。他说,在专制君主手下为官必须善于伪装自己,决不可透露自己半点真实想法,“否则谁说出口,谁就完蛋”。因而有句名言是:“表情要开放,思想要深藏。”这一点正是圭涅提尼在政治上获得成功的方法,因而他能左右政局达30年之久。
同样戚继光为了能做一番事业,便向首辅张居正行贿,送金钱美女,笼络宫中当权宦员,结果执掌了军事大权,当总兵十几年之久,因而得以驱逐倭寇,实行巩固海防战略,成为一代名将和民族英雄。相反,刚直不阿的海瑞反而在政治卜无所作为,一无可述。
由此看来,这些极为成功的政治家的要素是:宁可个人操守有亏,也要以非常手段获得大权,施展手段。这或许便是马基雅弗利的名言“不择手段,达到最高道德”的绝佳注脚了。相反屈原一生正道直行,反而处处碰壁,不得施展才华志向。这可能是政治恰恰是一个妥协与折中的地方所致。所以有人在美国恭维某个家庭的孩子,说他长大会成为一个政治家,反而招致这个家庭的愤怒,因为政治家在欧美并没有好名声。因此不把屈原归人政治家行列,倒是更近于事实。
屈原列传课教案篇二十一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四)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学习重点
掌握本课的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
理解和学习本课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
一、背景材料。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靳尚等旧贵族集团的人物,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
(2)屈原的作品
二、难点、重点分析
(二)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三)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四)第3小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三、分析文章结构内容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以人物活动的时间为序进行记叙,分三部分。
1、简介屈原。2、屈原被疏。3、述评《离骚》。
第二部分: (4--10) 写屈原由“黜”到“迁”和楚国由强到衰的过程。
(1)、屈原被黜,怀王三次被秦所骗而最终客死于秦。
( 2)、顷襄王昏愦腐朽,屈原被迁。
第三部分: (11--12) 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及他对后世的影响。
1、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
2、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四、写作训练
以“写给屈原的一封信”为题,写一篇文章,与古人进行精神上的交流。
屈原列传课教案篇二十二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学习屈原爱国、正直的高尚品德,并从文中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
2、解本文写作特点: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的紧密结合,即人物评传的特点,明确本文不同与其它人物传记的地方。
3、将本文屈原的诗歌结合起来阅读,从中感受屈原的正直集中表现在他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和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上。
4、重点的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词义的运用等等。
教学重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难点:
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阅读全文,理清全文记叙的线索。
教学步骤:
政治理想诗人形象
美政民本忧国忧民,热爱祖国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奇服……高驰……食玉英
(唯美情结)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世溷浊——高驰不顾、苟余心……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二、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明确课文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序,分四部分进行
记叙把表示这四个部分的段落做上记号,找出记叙屈原一生遭遇的五个词语:
任——疏——黜——迁——投
三、学生参照注释,阅读课文,进一步明确文章的内容层次:全文以屈原
活动的时间为序,第一部分(1——3自然段)任——疏
第二部分(4——10自然段)黜——迁
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投
第四部分(第12自然段)身后影响
四、布置作业:熟读翻译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3、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明确:作者从解题、成因、内容、风格四方面介绍了《离骚》。“其文约……其志洁……其行廉……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段话,是结合屈原的作品和人格说的,说明屈原的秀美文辞与高洁志行互相辉映,浑然一体。
二、重点阅读课文的第二部分,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其用意是什么。
明确:几件大事:第一,受骗绝齐,第二兵败丹淅,第三复释张仪,第四诸侯击楚,第五赴秦身死,第六为秦所灭。屈原个人的遭遇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
三、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明确:体会屈原愤世嫉俗的心情和对待人生的态度,体会作者流露出的那种愤慨惋惜之情。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政治取向,渔父认为对人生、对世事都不要太认真、太执著,最好是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即篇中所谓的随流扬波、与世推移,至于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则是大可不必的。屈原反对这种人生哲学,认为绝对不能随波逐流,绝对不能同流合污,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人格。司马迁把鱼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是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其中也表露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和对屈原同情惋惜之情。
四、熟读课文,体味:司马迁有着与屈原相似的政治上的不幸遭遇,有着屈原那样正道直行的品格,有着屈原那样深厚而又执著的感情。他景仰屈原,同情屈原,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哀怨之情。
五、布置作业:课后习题。
六、《信陵君窃符救赵》本篇重在引导学生自学,列出结构提纲,举出集中表现信陵君、侯嬴性格的言论和行动,进一步了解《史记》纪传作品的主要特点。
本篇记叙了信陵君礼贤下士和窃符救赵的始末,表现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略)
七、学生自读《语文读本》中:《孔子世家》、《伯夷列传》、《毛遂自荐》、《鲁仲义不帝连秦》《贾生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货殖传序》。
屈原列传课教案篇二十三
1、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掌握“令”、“伐”、“疾”、“使”等多义词。
二、教学重点、难点:
2、难点: 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
导入 :
背景简介:
简介屈原的生平和影响:
本文记载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他在政治上和文学上的杰出才能,赞扬了他的爱国精神和刚正不阿的正直品德。
关于史传“变体”:
词句疏通
一、实词
(一)通假字:
(二)一字多义:
3、此五霸之伐也( )。 3、今背本而趋末( )
4、坎坎伐檀兮( )。 4、此之谓失其本心( )
5、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 )。 5、本在冀州之南( )
7、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c、离:1、离骚者,犹离忧也。( ) d、志1、博闻强志( )
2、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 2、其志洁,其行廉( )
3、约从离衡( ) 3、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
4、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 4、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5、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 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6、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
5、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 )
(三)、古今异义
6、而高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7、然终无可奈何
二、虚词
10、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9、家祭无忘告乃翁( )
三、翻译
1、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2、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3、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4、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5、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