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七律·长征心得体会范文(14篇)
写心得体会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给出具体的经验和体会,以便于读者理解和借鉴。写心得体会要注重文字的整洁和简练,言之有物,让读者一目了然。这是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七律·长征心得体会篇一
读完《七律长征》这部具有浓郁情感的作品后,我内心被深深触动。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对长征这段伟大历史的感悟,让我对历史产生了新的认识,也重新审视了我的生活态度。通过阅读,《七律长征》让我深刻地感慨到其所蕴含的人民意识与坚定信念的力量。
第二段:重温长征历史的意义
《七律长征》是一部重温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作品。它以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那段艰辛的岁月。通过作者的笔触,我重温了红军长征的艰险与坚持、牺牲与坚韧。读完这部作品,我不禁思考,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当传承长征精神,铭记那段历史,保持初心,投身于实现伟大复兴的事业之中。
第三段:人民意识与坚定信念的力量
作为一名革命诗人,巴金在《七律长征》中深刻表达了人民的意识与坚定信念的力量。无论面对多么艰难的困境,红军都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坚守信念与理想,毫不动摇。他们艰苦奋斗、舍生忘死,最终战胜了一切困难,取得了胜利。这种坚守和信念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我们身处现代社会,也需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了更美好的未来不懈努力。
第四段:历史教育与当代价值
《七律长征》是一部历史教育的重要作品。通过它,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长征这段伟大的历史时期,认识到历史对我们的影响和启示。长征时期的困难不可避免地反映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应当汲取长征精神中的智慧,勇往直前,不断超越自己,为实现我们的理想而奋斗。
第五段:思考和行动的意义
《七律长征》让我思考了很多,对未来也有了新的期待。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放眼于未来,从长征的历史中汲取力量,树立自己的信念,坚定自己的事业目标。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挑战,我们都要勇于面对,用行动诠释信念,并不断超越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辜负那段峥嵘岁月的英雄,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
通过读完《七律长征》,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品所蕴含的人民意识与坚定信念的力量。作为一名中国人,我应当传承长征精神,铭记历史,不忘初心,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而不懈努力。通过历史教育,我们能够在当代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定位,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作为。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守信念,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勇往直前,我们必将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伟大时代。
七律·长征心得体会篇二
七律长征诗是中国现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最伟大的诗歌之一”。这首诗歌的创作者是毛泽东,他在长征途中写下了这首充满激情和壮志的诗。七律长征诗有七个节拍,每个节拍七个字,形式上呈现出极大的铺排感和震撼力。这首诗歌的主题大气磅礴、深邃神秘,传达出作者对中国革命的信仰和对未来的寄托。
第二段:诗意的江山——解析七律长征诗的意义和价值
七律长征诗写出了人民军队的英勇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描绘了中国革命的历程和感人的故事。它充满了中国式的豪迈气概和浓郁的爱国情怀,是一座挺拔的高峰和一首力量的赞歌。在七律长征诗中,毛泽东将自己与革命、与人民相融合,表达了以民族自强为己任的伟大信念,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七律长征诗不仅代表了一种文化和精神的力量,更代表了建国后中国人走向现代化的精神风貌。
第三段:诗意的号角——探讨七律长征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在七律长征诗中,毛泽东利用鲜明而又深刻的意象和形象神秘感,展现了革命的激情和力量。他用略带抽象的诗句塑造了诗歌内核,既有宏阔的天地,又有细节的描摹。毛泽东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象征、对仗等,让七律长征诗显得表达深刻而不浅薄。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形式的变换,使得七律长征诗在文本层面上拥有了更丰富的意义和阐释。
第四段:诗意的感受——探究七律长征诗对读者的影响和启示
七律长征诗具有非凡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它通过革命的生命力和精神力量,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奋斗,引领着我们凝聚起信仰与勇气,为祖国和人民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七律长征诗教给我们,任何时代,最重要的还是信仰的力量。在困境中保持信仰,以自己的努力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这便是人民最难能可贵的品质和最强大的武器。
第五段:诗意的传承——对七律长征诗的思考和展望
七律长征诗不仅是中国现代诗歌的杰作,更是人民心中的记忆和信仰。它代表了中国文化与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天,我们需要继续传承和发扬七律长征诗这种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继续滋养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铸就我们每个人内心的信念和力量,为推动新时代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七律·长征心得体会篇三
七律长征诗是毛泽东同志于1935年9月到1936年10月间,带领红军进行长达一年多跋山涉水的长征过程中所创作的长篇诗歌。它概括了长征以及红军的全部事迹,从壮烈的战斗到艰苦的生活,生动地描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力。在今天,它仍然被视为中国诗歌的珍品和文化遗产。
第二段:长征诗中的思想奋斗
长征诗不仅仅是一首表现壮烈事迹的诗,更是表现了我党的思想、指引党员进行革命斗争的思想文章。长征诗中包含的思想令我深感震撼,我看到了革命者在艰苦的斗争中的坚持和勇气,看到了他们为了革命信仰、新世界的到来而付出的追求和牺牲。长征诗中的思想精神,一直鼓舞着我们不断前行。
第三段:长征诗中的文学价值
毛泽东同志在写长征诗的时候,不仅深刻地表达了革命之火永不熄灭的信念,还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语言,将抽象的思想变成了浅显易懂的形象语言,赋予了伟大革命精神以深厚的艺术气息,使长征诗成为了一个完美的艺术品。在语言、形式和意义上,长征诗都达到了一个高度,成为了一件不可多得的文学杰作。
第四段:长征诗对今天的启示
七律长征诗对我们今天的意义被演绎得非常深刻。它告诉我们,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他告诉我们,要始终坚持真理,只有坚守真理,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同时,长征诗也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的领袖应该具备坚定的信仰根基、过人的智慧、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眼光等,这些都是对我们的启示。
第五段:总结与感言
长征诗是一首永不过时的经典佳作,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都非常深刻。我们要学习长征诗,深刻理解其中的思想和精神,将其融入我们自己的人生中,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继承革命的火种,将革命、爱国、奋斗等精神传承下去。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让红军长征胜利的荣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七律·长征心得体会篇四
七律长征的古诗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让人在古老的文字之间感受到长征的艰苦和英雄的力量。我第一次阅读这篇古诗的时候,立刻被其中浩荡的战斗场面和战士们坚韧的意志所折服。诗人的笔触犹如神助,娓娓道来,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长征的困难和壮丽。这首古诗为我们展现了长征的艰辛和英勇,让我深感自豪和敬仰。
第二段:对于古诗中的英勇精神的思考
在这首古诗中,诗人以铿锵有力的文字描绘出了长征途中的英勇壮举。战士们在艰苦的环境下,依然保持着顽强的斗志和坚强的意志,展现出与世无争的英雄气概。他们用生命书写着革命的篇章,用血肉之躯捍卫着国家的尊严。他们是真正的英雄,他们的勇敢和顽强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
第三段:对于古诗中的艰辛困苦的思考
在长征的道路上,战士们经历了艰辛的岁月和无尽的困苦。古诗中描绘的困难环境和磨难挑战,给人一种如临其境的感受。长征途中的艰辛和困苦并没有击垮战士们的意志,反而激发了他们的斗志和坚持。这种精神的坚韧和执着使我深受震撼,也让我明白了只有经历过磨难和困苦,才能品味到胜利的甜蜜。
第四段:对于古诗中的壮美景色的思考
古诗中的描绘并不仅限于长征的艰苦,还展示了大自然壮美景色。诗中山高水险,戈壁滩上极寒天,峰峦叠嶂,美不胜收。这些婉转动人的诗句描绘出一幅幅壮丽的山河画卷,让我心生向往和向上的力量。这里激发了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也让我明白了大自然的苍茫和壮美是我们永远也无法达到的。
第五段:对于古诗中的反思与启示的思考
古诗中的七律长征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乃至整个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和高尚品质。这些伟大的品质和精神就是我们现在时代应该传承和发扬的。在当今社会,我们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我们需要以勇气和坚持的信念去战胜它们。古诗中的七律长征给予了我对于未来充满信心和力量,让我明白只要心怀信仰和梦想,就能够达到更高更远的目标。
总结:七律长征的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通过阅读这首诗,我对长征的艰苦和英勇有了更深的了解。这首古诗体现了战士们的英雄气概和顽强精神,让我感到自豪和敬佩。同时,古诗中的描述并没有局限于长征的艰辛,还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这些婉转动人的诗句让我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和向往。古诗中的英勇精神和坚持信念也给予了我对于未来的信心和力量。通过阅读和思考,我明白了困难和挑战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自己的信仰,勇敢面对困难,我们就能够克服一切,达到更高更远的目标。这份坚持和勇气是我们现在时代所需要传承和发扬的,也是我们前行的动力之源。
七律·长征心得体会篇五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不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也激励了世界各国人民。近日,我重新读了《七律长征》,从中深受启发,有感而发。长征史诗追溯了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映照了中国共产党的担当精神,同时也给我带来了一些思考。
首先,读《七律长征》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长征的艰苦与卓绝。长征途中,共产党的红军在艰苦环境下咬紧牙关,奋勇向前。诗中描绘的情景让我心潮澎湃,那漫天的炮火、无尽的山岭、随处可见的鲜血……这些困难对于站在今天的我们来说,简直难以想象。然而,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使得共产党带领人民赢得了胜利。对我而言,这是一种强烈的信念,鼓舞着我面对困难勇往直前。
其次,这部作品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担当精神。在长征中,共产党员牢牢地守护着自己的理想信念,并将其化作坚定的行动。无论是架设架桥、爬上陡峭的山岭、渡水过桥、逃亡时飞跃险峡,还是面对严寒、疲劳、饥饿,红军都一往无前。他们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革命事业,从不抱怨,从不退缩。这种担当精神深深地触动了我,使我产生一股认真学习、奋发努力的激情。
再次,这部作品带给我对世界的思考。长征作为一段中国革命史,其影响力早已超越了中国国界。长征是一场伟大的进军,它不仅为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生活契机,也激励着其他国家的人们追求自由和正义。正是因为长征的存在,才有了中国共产党帮助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革命运动,为这个世界带来一片新的希望。读完《七律长征》,我深切感受到无论我们来自哪个国家,都希望自己的人民生活得更好,都希望世界更加和平、公正。与长征相比,个人的得失显得微不足道,我们应该追求的是更大的目标,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通过读《七律长征》,我体验到了诗歌的力量。诗歌既能真实地再现当时的历史画面,又能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思考。诗歌以其独特的方式鼓舞人心,激发人们勇往直前的精神。《七律长征》以简练的语言,流畅的节奏,描写了长征的艰难与壮丽。每读一句,我都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一幕幕的场景,感受到了其中的情感和力量。诗歌使我愈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用心去创作,用心去传达,我们都可以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
通过读《七律长征》,我不仅增长了知识,理解了历史,更加深刻地体悟到了奋斗的意义和力量。无论是面对个人困境还是社会挑战,我们都要像长征精神一样,坚定信念,担当责任,勇往直前。正如贺敬之在诗中所说:“长征时若不困难,辈动苍梧新若何?”长征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一段壮丽的史诗,更是伟大的进军,激励着我们在新的征程中奋勇前行。让我们怀着对长征的感激之情,怀抱畅想未来的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七律·长征心得体会篇六
长征是新中国成立前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其间有无数次的奋斗和牺牲。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创作了不少蕴含着深刻哲理的诗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七律·长征》。这首诗描绘了长征的卓越壮举,也蕴含着领导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至今依然有启迪意义。
第二段:长征启示与意义
《七律·长征》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追求胜利并不是靠一蹴而就的,要胜利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和奋斗。《七律·长征》里“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这句话就非常深刻,它告诉我们只要坚定信念,不断发展壮大,用心筑牢基础,才能构建成功的事业。
第三段:长征对人性的考验
长征中的艰苦困难虽然让许多人疲惫不堪,但这一切艰辛却体现了长征战士顽强不屈的精神和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怀。面对极端的恶劣环境,长征战士迎难而上, 他们的奋斗精神更是彰显出中国人民不服输、不畏惧的灵魂。
第四段:长征对于时代的启示
毛泽东所处的年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全国真正获得独立的时间只有十几年,国家的整个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都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长征历程中的长达 一年多的跋涉沟沟坎坎唯有凭借“白手起家”的朴实坚韧,真正信奉战士们的一言一行,学到了一种俾伦不倦的拼搏的精神。
第五段:结语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黄土高原艰辛跋涉长征路上创作的,反映了长征战士的勇气、高尚情操和理想精神,具有无限启迪意义。长征是一段充满爱与生命的传奇历程,留给我们许多值得铭记的历史故事和精神宝藏,即使回顾历史,看重以往,变革未来,让我们学会丰富多彩的长征经验,不断拓展各自的人生道路,前方路途漫漫,让我们共同搭建起中华民族的更加幸福的明天!
七律·长征心得体会篇七
一代伟人毛泽东意志如钢,平时不轻易流泪。即便爱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光荣牺牲,他也未在公开场合落泪。然而,在那漫漫长征路上,毛泽东却数次流下热泪。
乌江南岸,毛泽东挥泪送衣给“干人”
1934年年底湘江血战后,中央红军主力损失过半。在危急时刻,毛泽东力挽狂澜,指挥主力红军避实击虚,向敌人兵力空虚的贵州开进。
红军进入贵州后发现这里的穷人特别贫困,被形象地称为“干人”,因为他们的血汗已被各种苛捐杂税榨得一干二净。所以,红军所到之处,到处都是向他们求乞的“干人”。这些“干人”一个个衣不蔽体,骨瘦如柴。此情此景震撼了每个红军指战员,许多人不禁掉下了眼泪。
在红军路过乌江南岸的剑河县时,人们看到,一位60多岁的老婆婆和她的小孙子寒冬里仍穿着补丁摞补丁的单衣,奄奄一息地倒在路旁。红军指战员们立即围了上来。此时,毛泽东从后面走来,见前面围着很多人,急忙问发生了什么事。一位红军战士答道:“老妈妈说,她家一年收的粮食全被地主抢光了,她儿子前几天也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她没有活路,只好和小孙子四处讨吃的。”听到这儿,毛泽东已是热泪盈眶。
他当即脱下身上的毛线衣,又叫警卫员拿了两袋干粮,连同毛线衣一起送给老婆婆。他蹲下来,亲切地对这位绝望的老人说:“老人家,你记住,我们是红军,红军是‘干人’的队伍。”穿上毛线衣的老人感动地直点头,嘴里连声念叨:“红军,红军……”领着她的小孙子,颤巍巍地走了。
云贵交界,毛泽东险失妻子贺子珍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率红军成功地四渡赤水,又挥师南渡乌江,威逼贵阳,日夜兼程,很快来到滇黔交界的盘县境内,再往前走,就将进入云南省境。只要北渡金沙,红军就可以突破敌军的重重包围、扭转被动局面了。就在这时,一场意想不到的灾祸降临到他的妻子贺子珍头上。
1935年4月23日,红军总卫生部休养连来到盘县一个普通的小山村。中午时分,天空响起了嗡嗡的飞机声,警卫员吴吉清急忙让贺子珍隐蔽,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组织安排伤员隐蔽。就在这时,敌机投下了炸弹。贺子珍头上、胸脯上、臂膀上,到处鲜血涔涔,倒在血泊中。经医生检查,发现她身上17处负伤。贺子珍苏醒后,对大家说:“我负伤的事请你们暂时不要告诉主席。他在前线指挥作战很忙,不要再分他的心。请你们把我寄放在附近老百姓家里,将来革命胜利了再见面……”说完,又昏迷过去。
目睹此状,大家十分难过,特别是毛泽东专门派来负责照顾贺子珍的警卫员吴吉清焦急地问:“怎么办?怎么办?”战友们一面急忙把血泊中的贺子珍抬上担架,一面急派骑兵飞奔红军总部,通知毛泽东。
不一会,村外传来急促的马蹄声。身披大衣、一脸风尘的毛泽东一跳下马,就快步走到贺子珍的身旁,弯下腰仔细端详着不省人事的妻子,拉着她的手连呼:“子珍!子珍!……”想着妻子在革命中经历的种种磨难,这位叱咤风云的红军统帅不禁轻轻捧着贺子珍的头,抽泣起来。
二郎山旁,毛泽东恸哭警卫班长胡昌保
毛泽东在指挥红军飞渡天险大渡河后,于1935年6月上旬的一天,亲率军委纵队翻越二郎山附近的甘竹山。他和警卫员一起艰难地往山上爬。途中,毛泽东不时地讲故事和笑话,逗得大家直笑。走到半山腰的开阔地时,他说:“歇歇脚吧!”说着,就在一块光溜溜的石头上坐了下来,大家也围着他坐下。
正在说笑之际,忽然,毛泽东的警卫班长胡昌保摆手示意大家停下。这时,大家才听清头顶上响起了嗡嗡的马达声,抬头一看,从东南方向来了几架敌机。毛泽东急忙让大家隐蔽,可来不及了。人们还没来得及跑开,敌机便俯冲下来,扔下了几颗炸弹。呼啸的炸弹成群落地开花,爆炸声震耳欲聋。其中一颗炸弹落在离毛泽东很近的地方。眼疾手快的警卫班长胡昌保大喊一声“主席———”,随即猛地向毛泽东扑去,趁势将他推向一边。瞬间,毛泽东刚刚休息的地方腾起了烟柱。大家不顾一切地围了过来,只见胡昌保双眼紧闭,浑身是血,倒在地上。所幸,毛泽东没有受伤。满身尘土的毛泽东蹲在胡昌保身旁,一边用手抚摸着他的头,一边轻轻地呼唤着:“小胡,昌保同志……”在毛泽东的呼唤下,胡昌保缓缓地苏醒过来。他微微睁开双眼,看到毛主席就在身边,忙问:“主席,您受伤没有?”“没有,小胡,我很好!”胡昌保脸上露出放心的笑容。毛泽东连忙喊卫生员给胡昌保包扎。
“主席,我不行了……还是留给……”“昌保,你会好的!”毛泽东哽咽地说。
胡昌保躺在毛泽东的怀里,望着围在身旁的警卫班战友们,缓缓而吃力地说:“同志们,不要难过!你们替我保卫好主席吧!”
胡昌保看着大家,然后慢慢地闭上眼睛,头一歪,倒在了毛泽东的怀中。
毛泽东把胡昌保轻轻放下,叫人取来一条毛毯,盖在烈士遗体上。面对为保护自己而牺牲的战士,他再也抑制不住悲痛,泪水从宽阔的脸颊上不停地流下来。
陕北吴起镇,毛泽东痛哭红军子弟兵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率先到达陕北吴起镇。为迎接新的伟大斗争,中共中央召开了一次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毛泽东走上讲台,首先看了看在座的红军将士们。目睹眼前这些衣衫褴褛、憔悴疲惫、面黄肌瘦的红军干部,他又一次情不自禁地流出了悲喜交加的泪水。他含泪说道:“我们虽然丢掉了中央根据地,遭到了失败,但到了陕北,毕竟还是胜利了!我们的队伍少了许多人,损失是惨重的。但走过来的同志经过千锤百炼,都是革命的种子!我们的事业是伟大的,前途是光明的。现在我们要从头做起!……”
七律·长征心得体会篇八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于1935年10月写成的长诗,真实反映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饱经沧桑的历程以及红军将士爱国、作战、生活、意志和信念等方面的伟大品质。诗中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凸显了长征的顽强和团结,而“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岳神仙也泯然”的豪迈气魄,更是表现了长征的刚毅和决心。这种顽强的精神,激励了长征途中的红军将士坚强前行,早日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第二段:诗中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
毛泽东在诗中借助神话传说,将现实与历史相结合,以壮美的诗篇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如“拉开了战幕锤炼了忠诚,七十万民众建立了基础,巍巍我方峰峦壮丽他方山河”等等,这些描写表达了中国人民在生死存亡中的坚定信仰,阐述了中国人民在民族危难时刻的爱国主义情怀。
第三段:诗中所呈现出的思想内涵
《七律长征》诗篇中,毛泽东运用了诗歌艺术的手法,呈现出了深刻的思想内涵。毛泽东引用了泰戈尔的名言:“盛开在灵魂的荒野上”的句子,回应了自己的信仰,也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胜利”的思想内涵。诗中的“红旗漫卷西风,人民解放军万岁”则是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反抗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派,走向革命胜利的决心和信念。
第四段:诗中所蕴含的审美情趣
《七律长征》诗篇的语言简练,意蕴深刻,体现出毛泽东敏锐的诗意审美。他在思维中表达了自己对革命和人民力量的赞叹和推崇,描绘了革命平民英雄的形象,运用超出常规的视角,将事物转化为意象,达到诗意上的完美。
第五段:诗中所独特的艺术风格
《七律长征》这首诗,简朴的语言,广阔的视野,独特的艺术风格,让读者对革命的推动、革命领袖的精神力量以及人民战争的胜利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诗歌中吟咏的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苦壮丽,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工农红军的爱戴,也折射了对亲历长征的红军战士的爱护和尊重。这种对革命的热爱、对工农士兵的深厚情感、对过去的追忆和对未来的展望,在这首爱国的诗篇之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成为一篇向上向善、展现人性光芒的佳作。
七律·长征心得体会篇九
七律 长征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教学难点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一、知诗人,解诗题,导入新课。1.了解作者毛泽东主席。师:对本诗的作者毛泽东主席,同学们并不陌生。谁能用简练的语言,为大家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毛泽东。指名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信息说一说。2.回顾学过的课文。师: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红军长征中的故事吗?指名学生说一说。3.简介本课时代背景。师:对长征你有哪些了解?结合资料袋提供的信息说一说。(时间、经历的省份、山水、一些重要的战斗等)指名学生说一说。 师小结:(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二、读诗文,晓诗意,感悟语言。(一) 初读诗文,感知大意。1.学生自由读诗文,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指名学生交流。2. 按照学习提示自读自悟,同桌之间合作学习。师:这首诗描写了红军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课文是怎样具体生动描写的呢?(课件出示学习提示)3.交流自读自悟的成果。师:同学们通过朗读、讨论,进一步加深了对诗的理解,请大家大胆展示自己,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指名学生说一说。(二)精读诗文,领悟意境。1.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a.诗中哪个词表现出红军英勇无畏?b.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c.品读此句诗。2.学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a.这样连绵不绝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像什么? b.讨论"腾"能否换成"流"? c.如此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像什么?d.讨论"走"能否换成"跋"? c.品读此句诗。3.学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a.课件出示金沙江的画面,师简单讲解巧渡金沙江的故事。b.体会"暖"字表达的情感。 c.课件出示飞夺泸定桥的片断,学生默读相关资料。 d.体会"寒"字表达的情感。 e.品读此句诗 4.学习"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a.这句诗写出了红军怎样的心情?从文中哪儿可以看出? b.学生讨论交流。 c.品读此句诗。三、诵诗文,悟诗情,拓展提升。a.齐读诗文,体会全诗表达的情感。b.播放《长征》歌曲。听歌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c.交流感受。 d.全体起立齐诵《长征》。
板书: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远征难 只等闲
五岭 细浪 英 乐
大渡河 寒 概 义
岷山 开颜教后记:课前参与反思。
学习这首诗之前先让学生自己给自己提些有关长征的问题,如长征的起因、经过、结果,红军长征中遇到什么困难等,关于作者毛泽东,自己想了解什么,对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又想知道什么等。然后引导学生在问题提出后自己如何主动解决,实在是自己解决不了的可请教他人。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主动阅读长征的有关资料,教师借助多媒体创设动人情景,让学生观看《长征》纪录片,以及电影《万水千山》。把《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图》制成多媒体课件,突出“五岭”“乌蒙山”“金沙江”“泸定桥”等。其次,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有关长征故事的课文,激活头脑中原有的表象和体验。
2.课中投入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明确学习任务: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毛主席在《长征》一诗中的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提问: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他们又是怎么乐观地去克服它们的呢?根据自己搜集准备的大量关于长征的资源,让学生充分感悟诗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说自己的体会,并逐步达到熟读成诵,完成自己提出的学习目标。
最后教师总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宣传队。这是对长征的高度评价。如今,我们已不再要走二万五千里漫漫长征路了,但新的世纪,新的挑战,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仍然需要长征精神。
3.课后及时反思。
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选择一首读一读,想一想:毛主席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关于长征你还想知道什么,进一步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内容,丰富课本知识,还可以把后面练习上的有关长征的内容提前来学习。这样同学们对长征的起因、经过、结果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长征》这首诗理解得更加透彻,情感更加投入,学生从中受到的教育更加深刻。
七律·长征心得体会篇十
一、设计意图:
《长征》是一首七律诗。全诗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56个字却是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七律诗,距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在内容的理解上结合注释并不困难,而诗的背景,赞颂红军的精神则是重点和难点。基于此,本课有机地与课外相结合,努力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文本形成共鸣,活跃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同时也深刻地领悟出毛主席豪迈的诗风,鼓励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增强读书的兴趣。
二、学习目标:
1、学会3个生字;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2、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3、指导学生能正确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课前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朗诵材料《七律·长征》。
四、教学流程:
(一)揭题,通过课内外资料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谈话揭题,读通诗歌:
这首气壮山河、豪情壮志的诗歌正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所作。
认识诗人---毛泽东
(出示毛泽东图片以及他的相关资料)
师小结:介绍并出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图。
现在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首气魄宏伟的七律诗:长征。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走进毛泽东,去感受伟人风采。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能够把这首读通、读准。(让学生自由地读3分钟)
检查识字情况及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朗读字词以及诗句.
2、根据资料,再读诗歌:
学生找,归纳
(三)细读鉴赏,领略诗境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这五岭、这乌蒙是什么样的山呢?边讲边板书:五岭是逶迤的(同时理解逶迤的意思:连绵不断)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逶迤的五岭。在你们的眼中这五岭是怎么样的?但在红军眼里,这逶迤的五岭怎么变成了翻腾的细浪了呢?毛泽东用了比喻的方式,把逶迤五岭看做是一个小小的“浪花”,把磅礴的乌蒙山看做是“泥丸”一样走过去,这样写突出__红军英勇顽强的精神。
五岭这么多,乌山这么陡,长征真难呀!可在红军人眼里变成了什么?
生:细浪,泥丸。
(体会诗句反衬红军的英雄气概,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他们的鞋磨破了,粮食没有了,生病了,寒冷威胁他们……)
师:红军就靠着自己的双脚,行走在这跨越四省、峰峦起伏的五岭上,越过了这巍峨高大、山势陡峭的乌蒙山,走出了1300多公里的崇山峻岭。多少的艰难险阻,在我们红军的眼中,都算不得什么!再带着感受读一读。
(学生齐读、指名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a出示金沙江图: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吗?(师介绍故事: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惊涛骇浪,敌人戒备森严。我们的红军足智多谋,一面假装攻打昆明,迷惑敌军,吸引他们的主力部队,;而另一面我军主力队悄悄到皎车渡袭击,缴获渡船,活捉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敌军阵地,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
师:我们胜利了(读)——
师: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师: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师:现在,你知道“暖”字表达的感情吗?(生各抒己见):
师:为什么用“寒”字来描写铁索桥呢?由“寒”字你联想到了什么?
(观看电影放录像)
生:铁索桥上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师:桥下呢?
生:桥下水流湍急。
生:桥头燃烧起艄熊大火。
师:桥头的敌人怎么样?
生:火力很猛。
师:红军怎么样?
生:红军英勇奋战。
师:场面怎么样?
生:场面真叫人心惊胆寒呀!
师:同学们,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激战,一场恶战。刚才看影响资料,已经看到了实际上铁索寒光闪,杀声震天响。当毛主席率领大部队走过泸定桥的时候,弥漫的硝烟还没有散去,铁索上还滴着战士们的鲜血。毛主席凝视着根根铁索,回忆着战士们夺桥时悲壮的场面,此时的毛主席,心情多么沉重,强渡大渡河的胜利,万里长征的胜利,正是红军战士用一条条生命铺就的道路!你们再次吟诵这首诗时,你们的感受一定很深很深。
师:是啊,多么了不起的壮举啊,你认为该怎样读这句诗?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
这一暖一寒,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
3、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影象资料)
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是胜利、兴奋、信心……。
师: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声音读出来吧!
生齐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四)加深理解,回归全文。
齐读: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播放歌曲,烘托气氛,再读诗歌,提升情感。
让我们带着对红军英勇无畏、不怕艰险、乐观向上的赞叹之情,再来朗读全诗吧!
(五)联系诗人,升华情感
师:同学们,历时一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有多少内容要写,可作者只用了八句,就非常概括、气势磅礴的将军队长征的经历浓缩于一首诗,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概括力。而且本诗主题非常鲜明,结构也非常严谨,“尽开颜”和“只等闲”“不怕”和“更喜”照应,运用了夸张,比喻,非常传神,使人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自始至终心里洋溢着豪迈的情感,令人振奋的情怀。最后我们再次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板书设计:25、七律·长征
远征难——只等闲
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
七律·长征心得体会篇十一
(1)概括介绍教学内容:《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胜利后,满怀激情地回忆红军队伍在长征途中排除万难的典型事例,表现了我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向红军战士学习,培养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
(2)分析教学内容特点:全诗共四联,56个字。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第二、三、四联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战胜的困难。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作者按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五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他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第四联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感情的结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2)通过材料,增强对文章内容的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谈话:毛泽东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著名的诗人、革命家、外交家,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2)“长征”从字面上讲什么意思?关于长征大家了解多少,课前查阅了资料,说一说你对长征的了解。学生交流资料。
(3)师小结,看红军走过的路线图。看完路线图,你有什么感受?
2.初读文本
(1)翻开课文,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文,你可以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生读诗,读生词,注意正音,特别是“逶迤、磅礴”。
(2)渗透律诗特点,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划分的节奏自由试着读一读?课件出示划分节奏的全文。指读。
3.自读质疑,交流启思
(1)师: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看看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把它圈画出来,我们过会交流交流。先小组交流。
(2)交流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教师相机指导。
4.师生互动,录像材料辅助,精读诗文
(2)诗中红军把什么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板书远征难)
(3)具体从那几句看出红军把远征难看成平平常常的事情呢?带着问题,默读诗文,画出相关词语,写写你的体会。
学生画诗句,师点拨。小组交流讨论一下。
(4)重点理解(诗句意思)
5.课堂总结,升华情感
同学们,回顾长征我们感慨万千,7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坐在这里决不仅仅说是学习七律长征,学习一首诗歌,更重要的是感受长征给我们的力量和启迪!
6.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介绍学生阅读《地球的红飘带》
(2)写一写对长征的认识和感受。
七律·长征心得体会篇十二
1、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2、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3、难:艰难险阻。
4、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5、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6、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7、乌蒙:山名。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8、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9、金沙: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腾腾,使人心感温暖。
10、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暖:温暖。)
11、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泸定桥位于中国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是一座由清朝康熙帝御批建造的悬索桥。
12、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13、寒:心里害怕,有一丝寒意。
14、岷山:中国西部大山。位于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西北-东南走向。西北接西倾山,南与邛崃山相连。包括甘肃南部的迭山,甘肃、四川边境的摩天岭。主要由石灰岩构成,平均高度2,500公尺(8,200尺),山脊在4,000?4,200公尺以上。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公尺。是长江水系的岷江、涪江、白水河与黄河水系的黑水河的分水岭。峰峦重叠,河谷深切。山地长有川西云杉、岷江冷杉、油松、栎类等。3,800公尺以上为高山灌丛草甸。岷山、迭山、摩天岭为大熊猫集中分布区,以摩天岭分布密度最大。
15、三军:指红一、二、四方面军,即整个红军。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12月,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经过长征到达甘肃境内,先后同红一方面军会师。同年12月,同周恩来等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成为由内战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时局转换的枢纽。1936年12月,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7年夏,写《实践论》和《矛盾论》。
16、尽开颜:红军他们的长征到达目的地了,他们取得了胜利,所以个个都笑逐颜开。
七律·长征心得体会篇十三
一、教学目标 :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了解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
二、教学设想
1、 预习要求:
学生对长征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 教法、学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3、课时安排:一课时
4、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2、 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
1、 播放朗读录音。
2、 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合作学习:1、正音。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 学生齐读课文。
4、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 不怕 /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品味诗中画面
1、 创设问题情景: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 创设问题情景:
(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
3、 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四)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
(五)作业
1、 背诵并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2、 课后探究: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给人多样化的理解,你对此字有何见解?
板书设计 :
七律 长征
远征难: 只等闲:
逶迤、磅礴 细浪、泥丸 (夸张)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水拍云崖、铁索寒 和乐观主义精神
千里雪 更喜、尽开颜
七律·长征心得体会篇十四
《七律长征》赏析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首联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回答的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松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颔联先具体写山,五岭“逶迤”形容其绵延不断。一个“腾”字写出了它的奔腾之势,但它们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细浪”“泥丸”,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颈联是红军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天险,诗人蔑视了这两处困难,只用了“云崖暖”“铁索寒”写出了这两道天险抢渡成功,其他都没有提及。何等轻松!
尾联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诗人既不叹息过去的困难,当然也不必写出后边的困难。
全诗首尾照应,在结构上十分完美。在开篇就定下了全诗的基调:“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全诗高度概括,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它是诗人那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襟怀、奇特的想像以及英雄的胆略和气魄的自然流露。
周美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