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女性教育的论文(模板18篇)
壁球是一项集身体力量和灵活性于一体的运动项目。可以适当运用一些统计数据和图表,使总结更加直观和有说服力。从这些范文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提炼关键信息,突出重点。
女性教育的论文篇一
摘要:自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问世以来,批判之声不绝于耳,有人认为它是一部充斥着喧嚣-9病态的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才开始逐渐认识其独特魅力。本文试从情与景的相契及梦幻-9现实合一的角度,揭示出激烈冲突背后的和谐安宁,并结合艾米莉独特的精神气质,简要地分析了和谐产生的源泉。
关键词:《呼啸山庄》和谐交融梦幻现实
一百多年以来,《呼啸山庄》就像来自英格兰北部荒原的一阵强劲的风,它带着荒原的气息,透着神秘的魅力,精灵般地在人间舞蹈,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评论家和读者去探寻它的诡异眼神和曼妙歌声。艾米莉在《呼啸山庄》这“一出灵魂的戏剧”中,给我们展示的正是一种野性的释放和激情的昂扬,但这种切人灵魂深处的震颤却被认为是英国文学中极不和谐的音符――充斥着嘈杂的病态心理和颓废色彩,是一部杂乱无章、凌乱不堪的作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作品被越来越多的评论家和读者所接受,戴维・塞西尔说:“《呼啸山庄》是维多利亚时期唯一的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土遮没光辉的小说。唯有它,今天仍和写成之初一样使我们激动。”“如果《呼啸山庄》给人以杂乱无章的印象,这种混乱只是在我们的思想里,而不在艾米莉・勃朗特那里。”“她展望世界,看到这个世界分崩离析、杂乱无章感到她内心有一股力量,要在一本书里把它统一起来。”最终,恐怖的崇高与美的纯净融合,丑恶的狰狞与瞬息的魔力相契,她表现了浪漫主义文学中一切最好的东西,并使它们达到了和谐完满的境界。
一、情景交融,物我合一
艾米莉是那样善于表现大自然给予人的朴素的喜悦:希克厉在呼啸的晚风中的狂喜,凯瑟琳欣赏金雀花的忘情,小凯瑟琳为在摇晃的榆树枝上消磨了一个夏日而快活得如痴如醉。因而尽管故事是阴郁的,但一点都不是病态的,所以无论主人公们如何暴戾狂放,却在洁净清新的晨光的照耀下,在纯净凛冽的寒风的吹拂下,闪现着一种年轻、粗犷、不可抗拒的魅力。
艾米莉以深邃的洞察力关照着她深爱的荒野,而这荒野也正是她心目中宇宙的缩影,这是一个封闭的、自我满足的世界,而这个小世界又由两个截然不同的微观世界――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构成。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分别代表着人们生存状态的两极――风暴和宁静,当这两极遭遇时,必然会发生激烈的碰撞和冲突。凯瑟琳首先把风暴引进了画眉山庄,并且为这宁静的文明而狂喜不已,生命的本性在异质环境的吸引下瞬间逆转。凯瑟琳愤怒地质问:“是谁来拆散我们,请教?……人世间有多少林敦,一个个都化为乌有,我也不答应抛弃希克厉,啊,那不是我原来的打算――那不是我原来的意思!”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凯瑟琳的“自我”被画眉山庄的精神气质所改变,环境的变异作为一种外部力量推动着性格的矛盾运动。凯瑟琳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依旧没有平息两个世界、两种力量的较量。而小凯瑟琳和小林敦关于如何度过七月中酷热的一天的谈话,实际上就是对两种生活方式的论争。小林敦认为“最愉快不过的办法是来到原野中央,在石楠丛生的高坡上一躺,从早到晚就躺在njl不动……就算是他的十全十美的、天堂般的幸福了。”但对小凯瑟琳来说,“最快乐的是坐在一株沙沙作响的绿树上摇荡……整个世界都苏醒过来了,陶醉在疯狂的欢乐中。”小林敦对恬静生活的向往和小凯瑟琳对闪烁与激情的向往,分别代表着画眉山庄和呼啸山庄的生活方式与精神气质。那么小凯瑟琳将父亲的温顺平和与母亲的桀骜不驯结合起来,才使得两个世界最后的统一成为可能。在狂暴的冲突之后,安宁的幸福降临了,小凯瑟琳与哈里顿的结合,将在世的所有美好推向极至――活泼健康、坚韧强壮。他们幸福地生活在画眉山庄――尘俗的优雅殿堂;而凯瑟琳与希克厉历经艰辛的挣扎与追寻,终于安宁地栖息在他们生生世世的精神家园――呼啸山庄。新的和谐重新建立,一切狂放的悲愁缓缓消失了。
文本中动荡不安的情绪和各种奇特现象的神秘意蕴与情节的发展环环相扣,弥漫着骇人的气息,有一种摄人心魄的力量。希克厉出走的那个夜里,狂风暴雨大作,电闪雷鸣,宅子一角的树倒下并且打垮了烟囱,砖石、煤火轰然而下,这种狂暴不驯的自然力,表现着希克厉粗野的生命力和内心的愤怒。而在凯瑟琳死去的清晨,晨曦通过房间的百叶窗静寂的透进来,淡红色的光线温和柔润,凸显而出死亡仿佛是一种无法言喻的超越境界,既然生是陷入永劫不复的痛苦挣扎中,那么唯有死才使得灵魂跃出尘寰的局限,进入永恒自由的精神家园。当希克厉追随他心爱的凯瑟琳离开这个尘世之时,整夜倾盆大雨涤荡席卷着荒原,希克厉躺在凯瑟琳小时候住过的柜式床中,手伸向打开的窗户,这是一种对于吁请的回应,死亡消靡了他们之间的界限,带来长久而牢固的结合。
艾米莉一生中很少离开生她养她的那个阴郁的约克郡荒原,她挚爱荒原有如生命,带着本能的喜悦投身到追求的狂喜中去,“在她眼中,最幽暗的石楠丛会开放出比玫瑰还要娇艳的花;在她心里,铅灰色的山坡上一处黑沉沉的溪谷,会变成人间乐园。她在荒凉寂寥的处所找到许多开怀的乐趣,而她胜过一切、最最热爱的是――自由。”荒凉幽寂隔绝尘世的旷野激发起艾米莉心中的深沉伟大的情感,而她以敏感的心灵及其超乎寻常的想像力,表现了自然与人的默契。
二、梦幻现实.迂回合一
戴维・塞西尔说,“艾米莉是个神秘主义者。她一生中曾几次有过一时的幻觉,仿佛她的眼睛看到了凡人的眼睛所看不见的超自然的现实。这是她所有的经验中最最深刻的她正是根据这些瞬间的幻想去设想人类社会并赋予了她一种新的意义。这些瞬间的幻想是她描绘生活所依据的哲学基础。”因而在文本中,艾米莉将梦幻与现实巧妙地连结在一起,形成一种摄人胆魂的力量,梦幻辉映着现实的光芒迂回曲折而又具有一种逼人发肤的真实感。我们是通过洛克伍德先生的梦第一次真正接触到凯瑟琳和希克厉的`爱恨恩怨的,他在翻阅凯瑟琳日记的时候昏然入梦,梦中洛克伍德伸出手臂去抓捣乱的树枝,却抓住了一只冰冷的小手。“我眼看怎么甩也摆脱不掉这个小东西就把她的手腕向碎玻璃上拉,来回的磨擦,直到淌下的血水浸透了被褥”。这大概是小说中里最为残忍的情景。而这个凶残的场面出现在谨小慎微的洛克伍德的梦境之中,他的经历平淡无奇,感情上并无任何促动因素,所以他做此凶梦缺乏任何戏剧情节上的必然动机。他睡在像棺材一样的柜式床里,那床的嵌板隔绝了外物对心灵的干扰,他应该能成功地将黑暗势力阻隔在外面,却依旧摆脱不了鬼魂的纠缠,由此说明了那种势力不仅自发地存在于客观世界的外部,即有形的玻璃窗外面,而且也白发地存在于内部,甚至存在于最不移情的心灵当中。在这里窗子是一种隔阂,表现了“自我”与“本我”的分裂,既然凯瑟琳认同了那个“非我性”的社会,于是活着复归就永远不可能实现。即使她想以死摆脱这种漂泊、隔绝的命运,也只能通过玻璃窗向里张望,但是却不能到里面来;而悲痛欲绝的希克厉,尽管他有巨大的力量,也只能够向着苍茫的夜色嚎啕呼唤,却不能真正地到外面去。直到希克厉死去时,窗户洞开,打通了一个通道,使他们最终不受阻碍地、平静地结合。
“天堂不像是我的家,我哭碎了心,闹着要回到人世来惹得天使们大怒,把我摔了下来,直掉在荒原中心、呼啸山庄的高顶上,我在那儿快乐得哭醒了。”在凯瑟琳的梦境,林敦家就是那舒适而安逸的天堂,凯瑟琳在这里建立了文明的“自我理想”,但是长期压抑使得她厌倦了这种沉闷的生活,因为这里没有她赖以生存的精神元素。她的生命力量源源不断地出自于荒原中心、呼啸山庄,那里有“本我”最为淳朴的本质在呼应。“上帝创造的整个宇宙万物,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精神的和物质的,都同样是某种有生命的精神元素的表现。在一方面,是可以称作风暴的元素――严峻、无情、狂暴和充满活力的元素;在另一方面,是宁静的元素――温柔、仁慈、消极和顺从的元素。”这两种元素显然是对立的,然而却并不冲突。他们不过在追寻贴合自己生命的元素,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中不同的组成部分。
当病逝前的凯瑟琳在迷狂的支配下,有过几次想像性的体验,她告诉耐莉“壁橱靠着墙壁,在原来的老地方”,而这个黑柜子是在呼啸山庄的卧室里,“可不,真有点儿怪――我看见里面有一张脸”,这实际上是镜子中映出的她自己的面孔。凯瑟琳认不出镜中的自己说明对于“非我性”世界的认同已对她产生了异化,从某种意义上讲,镜中的脸实际上是凯瑟琳对“超我”模仿而获取的“自我”,当耐莉再三地提醒“那就是你本人呀,林敦太太”,她才重新回到现实的秩序中来。它们揭示了凯瑟琳对在呼啸山庄难以忘怀时光的怀念,她想重新回归野蛮、顽强、自由的灵性的自我。
然而艾米莉在描写这些离奇的梦幻与迷狂时,并不带给人一种晦暗不明、鬼影绰绰的氛围,也不是极端虚无缥缈的,她驾驭极强的想像力书写出坚固而清新的文字,因而我们看到了刁蛮任性的凯瑟琳与在梦中出现的凯瑟琳一样的真实。画眉山庄是坚固的石造建筑,而不是天堂中云雾缭绕的宫殿。当我们在自然与超自然的平面上转换时,并没有心悸的震动感,由此我们不得不惊诧于艾米莉大胆的创意与细腻的构思,敏锐的感悟与直率的表露。
尽管全文中充斥着如此激烈的冲突:爱与恨、文明与野蛮、忠贞与背叛、复仇与回归,但在艾米莉的笔下,一切不和谐的因素都完美地统一在人物灵魂的深处,统一在引人情醉的景中,以及在似幻非幻的梦境。艾米莉在近乎平淡无奇的文字中,盈满旺盛的生命力,在轻陕的低语里,倾诉着激烈复杂的情绪,把难以捉摸的微妙气氛和全面爆发的激情融汇在一起,使得我们历经百年,仍听得到完美和谐的回声,嗅得到美妙安宁的春天的气息。
参考文献
[1]艾米莉・勃朗特.方平,译.呼啸山庄[h].上海译文出版社..
[2]王国富,缪华伦.英国古典小说五十讲[h].四川文艺出版社.1984.
[3]冯文坤,何颖.灵性的失落与吁请[0].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4,(1).
[4]杨静远.勃朗特姐妹研究[h].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l983.
[5]刘欣.试论呼啸山庄的审美底蕴[j].泰安师专学报。.
女性教育的论文篇二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教学反思不仅是个人的思想需要,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是精神产品的再生产。反思是一种手段。反思后则奋进。存在问题就整改,发现问题则深思,找到经验就升华。如此说来,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身自觉地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反观自照,属于“个人奋斗”。你可能在灯光下静夜思,回顾和展望。你可能倚着窗口,遥望星空,夜不能寐。正因为教学反思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你就有可能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第一,行动研究法。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开辟信息绿色通道,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块儿整合思考。教学反思贯穿于你的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第二,比较法。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尤其是要研究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的教学思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当然,无论是运用行动研究法还是比较法,我们都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斜的境界。
3“月后思”: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如:月考后质量分析。
4.“期末思”:即通行的期末质量分析,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通过期末考核,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家长意见,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的宏观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原本是我教学中的一种随笔,自己坚持写了多年。那时并没有谁来要求我,是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种即时灵感。
在那些灵感中,我曾经记录了孩子们课堂上闪光的身影,留下了我心中许多的不自禁的感动;那里有我教学经验的精彩描绘,也有我工作不慎时捅下的漏洞;在那里,我曾经不断地刷新一个真实的自我,也曾经轻轻地汲取营养为自身内需做补充;那里有我的忧虑和困惑,那里也有我的欢歌和笑语;更值得一提的是,那里记载着我尝尽了酸甜苦辣后的'欣然: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向前走,换来了一个又一个的小小成功。我曾经在内心一遍又一遍地对自己说:真心地感谢吧——教学反思。它给了我一个工作反省的机会,给了我一方滋养孩子成长的沃土,给了我一片展示自己才华的天地,帮助我一天天变得成熟、变得聪明。我永远会对它有一份钟情。
后来,教学反思不再为我所有,却衍生成教学备课中的一种规定。它要求我们写出东和西,写出南和北。有些方面俱细之极很不容易被接受。尤其是教学中没有什么触动而无病呻吟时的反思,简直叫人觉得是一种难受。
我常想,教学反思毕竟是一种促进教学提高的手段或方式。它需要执笔者的用心,也需要执教中的细心,更需要过程中的真心。它不是靠规定就能生发出来的灵性。
女性教育的论文篇三
虽说旅行并非男性专利,但在风起云涌的旅游热潮中,独行的女性身影的确很少。其实女性同样可以独自出门旅行,这种旅行可以享受与众人在一起时所没有的感觉,这是一种孤独的美妙。在旅途中,你可以一边观赏大自然的美景,一边整理被生活、工作扰得乱七八糟的思绪,即使你已为人妇,通过“独行”你可以找回那种青春的感觉,还有只属于你自己的那份“酷”!那么,在你独自踏上旅途时,应注意什么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出发前一定要把身体锻炼好。
彼此互相照应,不应有依赖同伴的想法。
要学会忍让、迁就,互相适应。
独自出游的女性,切忌把自己打扮得珠光宝气分外妖娆,除非你不光是为了旅游。首饰佩戴过多,不仅会给别人留下轻浮、暴富的印象,还会因为首饰意外损坏、遗失,给自己的旅行增添烦恼。
独自外出旅游并非去参加时装展示会,一套正装足已;便装中应有一身防雨的,换句话说好洗好干或不用洗的面料衣裤最理想。所带的衣服只要够洗换、倒替,越轻装越好。
女性独自旅行,免不了需要别人的帮助。当一个陌生人主动提出要帮助你时,即使同为女性,你也一定不要放松警惕。在离开雷锋的日子里,虽仍不乏有雷锋式的好心人,但骗财、骗色之徒亦绝非没有。特别是火车站及长途汽车站这些人来人往的地方,恰恰也是不法之徒最易混迹其中的不安全地带,“独行女侠”一定要注意妥善保护好自己及随身携带的物品。
与陌生人交谈,一定要有保护自己的意识:不要主动吐露自己的真情实底,而要注意对方在交谈时的眼神儿和潜台词,对方询问你最多的问题,基本说明他(她)在这个问题上,对你最关注。
乘坐长途汽车时,尽量提前上车,司机旁边的座位是最佳位置。这个座位相对空间大,便于照管自己的随身物品;另外,这个位置不必与更多的陌生人拥挤在一起,对独行女性来说,更安全一些。
随身携带轻便的手电筒,尤其较落后的地区,用途很广。
为了安全起见,夜里乘搭地铁,应尽量避免走到最后一个车厢去,以免不法之徒有机可乘。
避免深夜乘搭火车,一些地方夜里的火车站,往往是醉汉留连的场所。
白天和夜晚的地方治安可能差别很大。白天治安良好的地方,到了夜里可能变了样,所以在夜里必须随时提高警惕。
找住宿,便宜可以,但一旦发现不妥时,宁愿牺牲已付的定金,另找地方搬迁。
最好结伴同游,避免单独行动,以策安全。
考虑到体能局限,别把行程安排得太紧凑,特别是在10多个小时的车程后,应该好好休息才再出发,让身体保持最佳状态。
旅途中上厕所是件挺麻烦的事,多吃水果少喝水是不错的经验。
去景区游览,最好临时结伴而行。遇到山高、水急、林密、僻远的地方,女性切勿盲目独行,建议你去找当地旅行社帮忙,虽然是有偿服务,但对你的人身安全会有切实保障。
切记入乡随俗。一些清真寺或庙宇,谢绝女访客,没征得管理人同意,请不要擅自闯入;一些国家不欢迎穿着暴露的女性,因此必须尊重他们,以免带来不便或引来不友善的目光。
独自出游旅游注意事项
1、乘车注意事项:应按编号排队上车,各车领队负责清点人数,到齐后按时发车,如有意外及时报告领队;看护及照顾好小孩,严禁把头手伸出窗外;遵守公共卫生,垃圾一律扔进垃圾袋内;如有晕车提前预防;乘坐车时需防途中睡觉受凉感冒,备好适量衣物/食品/饮料,提前上卫生间方便;返程按指定路线,无特殊情况途中不得停车。
为使大家度过一个轻松、快乐、安全的旅游假日,请转告亲友本次旅游行程安排,以免担心和做好接应准备。在旅途中请注意安全:
2、不要带贵重物品和行李。如携带身份证、信用卡、贵重首饰、照相机、摄像机等须谨慎保管好;根据旅游行程安排,带上必需的日用品(如纸巾/衣物/折叠伞)、备用药物(如晕车药、风油精/驱风油)、眼镜、旅游望远镜等;随车带上药箱以备急用。
3、在参加活动时,一定要听从号令指挥,排位、坐落等有序进行,预留有足够安全空间,避免拥挤或推搡发生挤压、拉伤、跌伤、落水、坠落等意外事件,注意保持安全间距。不要过于留恋景点或购物点而导致掉队或拖延,听从导游和团队领导的指挥和安排,按时到达指定地点集合,按时上车,避免耽误行程。不要单独行动,如有个人临时的活动安排或路线变化,必需提前征求领队同意。
4、逗留商厦大楼内时需留意安全出口、灭火器、消火栓、火灾破玻按钮/报警按钮位置、安全区域/方位(遇到停电/火灾时有利逃生);如遇到火灾时,千万不要乘坐普通电梯。注意周边环境,保管好随身携带物品,不要单独接触陌生人;看参观或娱乐时不能大声喧哗,以免影响他人;旅游期间严禁从事任何违法活动。
5、外出旅游必需注意饮食饮水卫生,不要购买或食用包装无厂家/无日期/无qs食品质量安全认证标志或过期的食品,以防饮食后有不良反应。若有不适,及时报告领队/导游设法就医诊治。
6、去风景名胜地旅游时,必需遵守参观地点旅游规定,禁止吸烟、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和随意进入非参观游览区内拍照等不良行为;与游客和当地居民交际时,注意文明礼貌,尊重当地习俗;攀爬高处,既要防止跌落受伤,同时也要预防脚被尖锐物扎伤或被山区蛇虫咬伤;经过高处或钢索栈道时,必需扶好栏杆或钢索;不要拥挤追逐,小心踏空;经过台阶和狭窄、路滑地段,谨防跌倒;如经过有正在施工地段,需保持安全距离,走安全通道,不要随意进入施工现场,防止跌落、扎伤、触电、坍塌等事故。
7、旅游过程中应遵守公民良好的道德文明规范(如尊老爱幼,排队候车/购物/就餐,不乱扔纸屑果皮壳,爱护公共财物,不随地吐痰/口香胶,公共场所不要高声喧哗或打闹,不讲脏话/粗口等),避免与他人发生口角或冲突;始终注意维护烟台亚琦(海阳入世通)和个人良好形象。其他外出必需注意安全事项(如遇恶劣天气必须注意预防暴雨山洪暴发、雷电伤害、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旅游安全基本常识
1、旅游者参加旅行社组团旅游应当和旅行社签订有效旅游合同,明确相关权利和义务,建议投保旅游人身意外险。出行时,还应互相交换导游和同行人员的电话号码。
2、随团旅游不可擅自离开团队单独活动,晚上或自由活动期间外出应结伴而行。
3、外出旅游要带好证件,忌带贵重物品,整个游程注意人身和财物的安全。
4、外出旅游应根据个人年龄特点和体质状况选择旅游线路和旅游项目等,并自带个人防护用品、必备药品,以防不测。
5、外出旅游选择卫生和安全条件较好的饭店住宿,建议选择星级饭店、知名品牌饭店。
6、外出旅游注意卫生,到卫生条件较好的餐饮店用餐,用餐建议实行分餐制。
7、外出旅游应掌握预防疾病的基本常识,不到传染病疫区去旅游。
8、携带贵重物品入住饭店时,应及时在总台办理贵重物品寄存手续。行李物品不要脱离视线。离开房间须随手关门,并保管好钥匙。不让陌生人进入房间。
9、入住饭店后需观察房间门后所张贴的安全疏散示意图,熟悉饭店内各安全通道的位置。
10、入住饭店勿在床上吸烟,勿在房间生火煮食和自接电线、电源。
11、入住饭店不得携带易燃易爆化学物品、有毒物品等违禁物.
12、饭店发生火警时,切勿使用电梯,应迅速从最近的安全通道撤离。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匍匐前进,以免吸进浓烟。
13、在游程中应记住下榻的饭店名称和电话,以及乘坐的旅游车车牌号码,乘车乘船忌争先恐后。
14、乘坐交通工具时,一定要系好安全带,勿随意更换座位,上下车时要注意来往车辆;不带危险或易燃品。
15、从事水上娱乐项目活动,应穿戴救生衣或其他救生装备,勿超越安全警戒线。
16、参加漂流、探险、蹦极、登山、缆车等危险性较大的旅游项目时,应严格遵守有关安全注意事项。患有精神病、心脏病、高血压、痴呆症等病症的患者以及孕妇、老人、小孩或残疾人等不宜参加与身体状况不相适应的旅游项目。
17、外出旅游时遇雨天、山路、险坡等应注意行路安全。
18、景区(点)游玩时,应严格遵守景区(点)设置的安全提示和警示。
19、旅途购买食品时应注意食品卫生,要慎吃生食、生海鲜,不要光顾路边无证摊点,防止暴饮暴食,防止发生旅途腹泻等疾病。
20、购物和娱乐消费要注意保管好发票或凭证。
21、外出旅游发生意外安全事故,不要惊慌失措,应及时求助相关部门,拨打导游或当地报警、救护电话,并保护好现场和物证。
22、提倡文明旅游,注意自己言行举止,切忌惹事生非,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23、外出旅游期间发生危险,应迅速向当地公安机关求助。
24、外出旅游期间与旅行社发生纠纷,如果不能协商解决,可注意保存证据,待返回后向当地旅游管理部门投诉。游客不能以纠纷没有解决为由拒绝跟随旅行社继续旅游行程,否则,由此扩大的损失得不到法律保护。
女性教育的论文篇四
美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美国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时期,激烈的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儿童的适应、情绪、行为问题日益严重。随着儿童劳动法、义务教育法、移民法等法律的陆续颁布,美国的教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校越来越意识到儿童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这一状况导致了儿童心理研究运动的兴起。1886年,lighterwitmer在美国的宾西尼亚州立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儿童心理咨询诊所,开创了心理学为教育实践服务的先河。许多学校纷纷效仿,学校心理学应运而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也随之逐步形成。
同美国一样,中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顺应现实需要而产生的。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以及社会大众开始关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1982年,北京师范大学率先成立心理测量与咨询中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1984年,北京大学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1986年,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了学生问题咨询所。随后,各个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相继成立。
(一)机构人员比较
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一般为学校的正式机构,独立运作。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人员,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取得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博士学位,同时需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取得教育学硕士的从业人员,需继续完成2年半左右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证书计划课程,并完成1000小时以上的实习和综合性证书考试后方可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硕士后学历)1。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员必须持有咨询员职业考核通过的资格证书。目前,全美学校符合条件且从事此项工作的心理学家的人数在22000到25000人之间,与学生的比例约为1:1500。
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大部分挂靠于学工处,真正专司其职独立运作的机构较少。人员配备上大多为兼职,专职人员所占比例极少,学历层次参差不齐,学科背景不尽相同,出现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医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各种学科背景交织的复杂局面,而且从业人员严重不足。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生比例远低于1:5000。
(二)内容比较
美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生活指导、生涯辅导、磋商性服务等。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认知方式。着眼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大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追求幸福与美好,提升大学生的生活质量。
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智力发展教育,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挫折应对教育,健康人格教育,青春期教育,交往技能教育,心理疾病的防治教育等。内容设计主要集中在如何预防和治疗心理障碍,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上。目的是引导大学生学会学习,着重发展大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帮助解决大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完善大学生专业学习心理素养。
(三)实施途径比较
美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主要有: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教育;校园生活的渗透作用;进行社会服务;设立健康图书馆。
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上,中国高校亦有独到之处:普及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具有较完善的心理咨询值班制度;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咨询活动形式多样;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
二、启示与借鉴
(一)建设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型队伍
1.坚持专业化发展。一要丰富专业理论。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和研修基地,定期组织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对从业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管理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培训,增强其专业理论水平。二要提升业务技能。通过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论坛,鼓励从业人员积极开展调研,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经验交流,从而全面提升实务操作技能。三要更多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研究,不断完善学科建设,从根本上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进程。
2.推进职业化进程。一要推行并完善资格准入制度。实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规范心理咨询师持证上岗、定期培训和资格审查制度。二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规划。从业人员要认清职业定位与相应任务,按时完成预期的职业目标。三要建立独立的职务评定体系。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结合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条件,制定心理咨询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标准和实施细则,实行独立的评审指标、序列和程序。四要健全职业评价机制。依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设计制定较为科学的职业绩效评价体系,实行领导、同事、学生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统一。
3.建设专家型队伍。一要培养专家造就意识。政府要把心理咨询师当成人才来定位,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的培养方向和步骤。适时建立健全‘‘高校心理咨询师人才库”并纳入国家和地方人才建设范畴去规划。二要创设专家造就环境。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开展学术交流。鼓励引导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协会或研究会,利用协会开展资格评估、业务培训和咨询服务。三要固化专家造就路径。要通过设立研究课题,划拨研究基金,鼓励从业人员开展相应的学术研究。
行资格准入制度时,可考虑先降低门槛,允许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可以暂时获得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任职资格。以后逐步过渡到硕士、博士研究生。
(二)科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1.基础课程的开设。可以在大学生中开设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基础课程,目的是增加大学生对各种心理现象的理解。
2.实用性课程的开设。在大学不同阶段,开设入学适应性教育、专业认知、学习策略、人际交往、情绪调节、择业与求职等课程,侧重解决具有共性的心理问题。
3.设计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活动。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需要,安排不同的教学计划,解析有代表性的案例,把重点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以提高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三)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路径
1.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行有效实施途径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实施路径。以宿舍、班级为单位,挑选各方面优秀、心理素质好的学生进行培训。发挥“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作用,尽量做到8—12个人中有一个‘‘朋辈辅导员”定期带领自己小组的成员,针对共同感兴趣的主题进行讨论,彼此支持、帮助。及时发现同学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学生和心理咨询师、辅导员之间的沟通,更有利于在学生中广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2.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方面,我们应借鉴美国哈佛等一流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形式,不断拓展服务渠道,组织培训活动、开展团体研讨、建立心理健康图书馆等。使学生在面临心理困惑时,自己能够找到问题的依据和解决的办法,从而有效进行自我保健,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
女性教育的论文篇五
一.关于教育评价相关概念简述
二、关于教育评价相关概念与教育评价的关系
教育评价获得评价信息的工具之一.教育评价获取信息的测验法就是来自于教育测验.
情况,也是教育评价的一种手段和工具。教育评价中获取信息的统计法就来自于教育统计。
的、预测性的价值判断。在我国从政府的文件到学者的文章论著,以及教育实践都把评估与评价混用。我个人倾向于把教育评估的对象限定在以宏观、中观的复杂教育系统的战略性、预测性估价方面,对于微观的较简单的教育系统的过去和现存实态则作为教育评价的对象。
为评论标准的观念活动。严格讲它与教育评价虽只一字之差,但它与教育评价分属于教育科学的不同领域,有着重大区别。比如,教育评价是一种管理活动,而教育评论则为观念活动;教育评价由评价机构按严密的程序实施,而教育评论则由教育评论家个人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评述;教育评价有明确的指标体系并要求量化,而教育评论无需指标体系更不用量化,教育评价的对象是具体的可控的,而教育评论的对象是抽象的,不可控的;教育评价的结果多用于改进工作,而教育评论的结果则多用于改变观念;等等。这不是说教育评价与教育评论一点关系都没有,它们的关系表现在教育评价的结果可以成为教育评论的论据影响教育评论,而教育评论的结果可以作为教育思想观念影响教育评价所依据的教育价值观。
三、从价值论角度看与教育评价相关概念的区别
区别。事实判断是以客体的本质和规律为对象的,它探讨客体“是怎样的“、”是什么“,探讨事物的现象、本质和规律等实体属性,即以理性认识这种抽象思维形式反映客体的本质及其规律。而价值判断是以客体与主体需要的关系为对象,它探讨客体的价值属性,即客体的社会意义------对社会需要意味着什么,它以多种意识形式-----认识(价值与事实判断)、情感(对价值的态度体验)、意志(对价值的自觉保证)等诸种形式的综合来反映客体与主体需要的关系。
把所有考查绩效的材料和分析综合起来,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作出价值判断。从这里可以看出,教青评价行为是建立在事实判断基础上的价值判断.教育评价中的事实判断在于诊断与鉴别教育的性状,价值判断则是对诊断鉴别而得的结果或结论,按其价值取向进行合乎目的的推断和判断;事实判断是价值判断的基础,价值判断是事实判断的目的性追求。而教育评论是依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价值取向,对教育的一种价值判断。从教育测验到教育评论是一个由事实判断向价值判断的变化过程,我们不能说教育测验丝毫没有价值判断,如在测验什么不测验什么的问题上是有价值判断的;同样,我们也不能说教育评论就无点滴的事实判断,教育评论需要通过事实判断的真凭实据作论据。
四、对教育评价学及其学科群研究的建议
试学(研究教育测验的学科)、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教育评估学、教育评论学都已有相应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共生的教育评价学科群。21世纪,要使这个学科群得到良好的发展,我认为首先对各个学科的研究范围有个明确的划分,尤其是对教育评价学要有合理的定位,不要再把考试学、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的内容纳入自己的努力范围,要让它们以独立的学科更好地为教育评价学服务。另外,教育评价学还要把属于教育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类的抽象的,教育评价无力评价的范围还给教育评论学,让教育评论学更快地发展.同时,要把教育评估与教育评价的关系处理好,可将两者合二为一,形成统一的学科.其次,各学科要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形成概念体系和学科体系,把一些已成熟的概念和理论约定俗成稳定下来,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学科知识和概念体系。第三,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加强理论研究,使其适应实践的要求,要积极总结实践经验并升华为新的理论,丰富和发展教育评价学学科体系.第四,要处理好引进与消化吸收的关系问题。无论是从国外引进的教育评价学理论,还是从教育科学界以外引人教育的评价理论都要结合我国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进行修正使其“本土化”和“教育化”。
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6]见刘尧著·《教育评价学》·中国文联出版社·版·第7--23页
[7]见侯光义著·《教育评价概论》·河北教育出版社·版·第58页
[8]张玉田等编著·《学校教育评价》·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113页
女性教育的论文篇六
[摘要]
教育不可以与孩子的天性作对,而要以此为资源。幼儿天性的重要一面是缪斯心性,因此,文学教育应该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幼儿文学为幼儿的文学教育提供了最容易被幼儿“同化”、吸收的表现形式。在幼儿心智发展的过程中,幼儿文学以自己的“妈妈语”、故事性思维、整体性认知以及可预测性等艺术特质来促进幼儿的心智发展,从而对幼儿有着其他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独特而强大的教育作用。
[关键词]
幼儿文学;学前教育;教育资源
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在《教育哲学》一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的“第一个应该注重之点,是儿童在没有教育以前,有一种天然生成的本能、性情和冲动。教育就应该以这些东西为根据,为基础,不然便没有教育可施。”杜威的话告诉我们,教育不可以与孩子的天性和本能作对,而要以此为资源。我们反对把儿童的心灵看成一张白纸,可以任人来灌输的教育观点。教育的本质功能是激活,面对一颗种子,我们需要给予的是合适的阳光、合适的水份和肥沃的士壤。那么,幼儿这颗种子的天性是什么呢?日本的羽仁说子说:幼儿期是文学期;挪威的布约克沃尔德说:儿童是本能的缪斯。这种缪斯本能即是幼儿教育的最大资源,因此,文学教育应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幼儿文学正可以为幼儿的文学教育提供最容易被幼儿同化和吸收的表现形式,这又是由幼儿文学的下述艺术特质决定的。
教师自身行为的道德规范,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学生和社会,对于学校工作的和谐开展、社会新人的培养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师德修养是十分必要的。接下来小编整理了浅析教育之珍贵资源教学论文,欢迎阅读!
一、幼儿文学是一种艺术的“妈妈语”
在幼儿语言发展过程中,幼儿会面临许多语言环境和语言系统,但并不是每种语言环境和语言系统都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尽管史迪芬平克在他的大著《语言本能》中说,“婴儿是顶尖的语音学家,”“儿童具有句法逻辑的天赋,”“一个三岁的小孩可以说是一个文法上的天才了”。可是,婴幼儿听新闻联播这样的政治时事语言时,听大人之间的关于性的对话时,是难以学会语言的,这其中除了其内容不能为婴幼儿理解之外,还有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其语言形式难以为婴幼儿所同化。那么,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最容易为婴幼儿所吸收?笔者以为是“妈妈语”(或日“儿语”)。
“当婴儿开始学说话时,在他的听觉环境中,有件事至关重要:有机会听见语言,尤其是所谓的‘儿语’。人类生存处境中最奥妙的现象,莫过于每个文化中的成人,似乎都保有一种对婴儿说话的特殊形式。这种语言形式一向较为简单、缓慢、清晰、腔调较高、音高与强度较有变化、速度较规律,十分有秩序地多所停顿与重复,几乎有如歌谣。在‘嗨,小宝宝,你今天好不好……’此类语言中,夸张的节奏无疑较容易抓住婴儿的注意力。它的不时停顿,令婴儿有机会聆听语言的组成部分;它的缓慢速度,得以协助年幼婴儿从各种回声当中辨别出重要的声音。”
“妈妈语”即母亲或者其他长者对婴幼儿说话时专门使用的一种特殊语言,其突出的特征除了上述所说的“几乎有如歌谣”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妈妈语”充满了爱意。它不仅使婴幼儿对“妈妈”表达的意思容易理解,而且给儿童温暖的感情和心灵的抚慰。正因为有了能让婴幼儿“同化”的妈妈语,婴幼儿的语言才迅速地发展起来(当然同时也伴随着心智发展)。和“妈妈语”一样,幼儿文学也是幼儿最早接触的文学形式。在人类的文学中,如果说有一种能够让婴幼儿“同化”的“妈妈语”,它就是幼儿文学(或称婴幼儿文学)。幼儿文学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系统,甚至不同于童年文学、少年文学,它是一种艺术的妈妈语。
(一)充满爱意
儿童教育的最高法则之一就是要让孩子们感受到被爱。如果让孩子感受到被爱,教育就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就有源头活水,就有巨大的可能。如果幼儿感受不到被爱,整个世界将会在他面前关闭。幼儿文学就充满了“妈妈语”所拥有的爱意、关怀,它呵护、抚慰孩子的情感,悉心地关怀孩子的成长。法国夏尔贝洛的《小红帽》不是妈妈语,格林兄弟的童话《小红帽》才是妈妈语。看起来两个故事差不多,但是区别甚大。在夏尔贝洛的故事里,小红帽和外婆都被狼吃了,故事也就在这里结束。可是在格林兄弟那里,写到狼吃了外婆,又把小红帽吞到肚子里时,故事并没有马上结束。这时,出现了猎人。他最终救出了外婆和小红帽,最后他们还一起分享小红帽带来的面包和葡萄酒。可见夏尔贝洛的故事给孩子留下的是恐惧,而格林兄弟的故事对幼儿情感是一种抚慰和关怀,能够让幼儿感受到爱意。
图画书《小乔逃跑了》是具有易为幼儿接受的教育意涵的作品。小乔是一只袋鼠,袋鼠妈妈胸前的口袋是他的房间。他的房间很乱,他嫌清理太麻烦,于是就离家出走了。小乔表现出的是人的天性,人都愿意舒服和省事一点。但是,人又都是渴望发展、渴望成长的。帮助小乔进步要靠什么?靠教训是不行的。幼儿固然可能迫于大人的压力,硬着头皮去做成人要求他们去做的事情,但是却不会成为他内在的品质。《小乔逃跑了》这个故事写出了小乔变得发自内心、想清理房间的内在原因:他通过实际经验,发现妈妈的口袋才是最舒服的。重新回到妈妈的口袋,重新得到妈妈的爱,这一巨大幸福使清理房间变成了一件很容易的事。袋鼠妈妈如果对小乔缺少爱意,小乔逃跑了就会不想回来。正是因为小乔身处被妈妈关爱的环境里,他才有了转变,有了成长。
(二)具有鲜明悦耳的韵律和节奏
幼儿不仅用大脑,也用身体来学习。幼儿学习语言,会调动视觉和听觉来学习。幼儿文学正是听觉的语言艺术。在婴幼儿阶段,儿歌这种诉诸身体动感和听觉的韵语,对婴幼儿的语言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实,作为“语言本能”,幼儿的心里天生就有对语言韵律和节奏的敏感,经过儿歌的韵语的浇灌,幼儿心里的语言萌芽就会飞速地破土成长。不只是儿歌,优秀的幼儿故事的语言也是具有节奏感、韵律感的。笔者在翻译日本幼儿文学的经典作品《不不园》(中川李枝子)时,总是忍不住要时时把译文大声地读出来,看看是否悦耳动听。比如,“郁金香幼儿园里,有两个老师。一个个子矮矮的,是春野春子老师;一个个子高高的,是夏野夏子老师”。“春野春子,夏野夏子”这种语句,就和“山外青山楼外楼”“只把杭州做汴州”这样的诗句一样,有韵律回环的感觉。而这样的语言一定是幼儿乐于接受,并易于掌握的。
(三)富于幼儿生活的.情境性
新闻联播的语言、大人之间关于性方面的谈话,之所以不是幼儿能够体会、接受、掌握的语言,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语言里没有幼儿生活的情境。可是,在幼儿文学中,能够让幼儿感知的生活情境随处可见。如“杨树叶哗啦啦,小孩睡觉找妈妈,搂搂抱抱快睡吧,麻猴子来了我打它。”这首摇篮曲就可能包括两个幼儿生活情境:一是妈妈哄孩子睡觉的时候,风吹动院子里的杨树,树叶哗啦哗啦地响;二是妈妈唱着“搂搂抱抱快睡吧”这一句,会把爱意传达进“搂搂抱抱”的动作中。幼儿置身于这样一个情景的“场域”里,就能敏感地体会出妈妈哼唱的摇篮曲的意义。
同样,“斗虫儿斗虫儿飞,虫儿拉屎一大堆。大虫往家跑,小虫后头追。”这首脍炙人口的儿歌也是有幼儿生活情境的。幼儿听儿歌和故事,都是要以其中的人物自居的。在这首儿歌中,他们以谁自居呢?那个虫儿自居。为什么?因为幼儿他自己就是拉屎一大堆的,而且他还会以小虫自居。“大虫往家跑,小虫后头追”说的就是妈妈逗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妈妈不要你了,妈妈回家了”,他马上跟在往家跑的妈妈身后,颠颠地追赶这一生活情景。在这样的生活情境语中,幼儿的语言和心智都会得到十分有效的激发和发展。
二、幼儿文学的故事性思维
1995年,笔者曾在拙作《“故事”的价值》一文中提出“儿童文学是故事文学”,并认定“儿童的思维是故事性思维”。这与当前心理学有关儿童思维特征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如j莫费特说:“一般来说,成人的思维已经分化为故事、概括化、理论思维这些种类,但是,孩子们在长时期里,其全部思考都是通过故事来进行的。不管那故事是事实上存在过的,还是虚构出来的,他们几乎都是通过故事来表现自己,并通过故事理解他人的话语。年幼的孩子既不是将经验普遍化,也不是将经验理论化,他们只是以‘登场的人物’和‘作为背景的场所’(故事的形式)来诉说。”
很多心理学家论述过儿童的“故事”思维及其通过故事发展这一思维的意义和价值。杰洛德布兰岱尔把孩子的故事表达方式称为“原始历程”,主张“在儿童至少达到一定年龄之前,我们都不应该要求他们放弃或修改自己原始历程的思考方式”,因为“如果它能发生效果,确实会成为孩子叙述自我的绝佳工具。”苏珊恩杰在《孩子说的故事dd了解童年的叙事》一书中,在解释孩子为什么说故事时,列出“了解世界”“解决问题”“了解情感世界”“成为文化的一员”“建立并维持友谊”“建构自我”“创造和改变”等“故事”所具有的功能。詹姆斯希尔曼更是辩说道:那些在童年时代读了许多故事书或听说过许多故事的人“比起那些没有接触过故事的人来,会有较好的外表及前景……及早接触故事,它们就会对生活产生观照。”
其实,故事不仅对儿童,而且对整个人类文化都具有极为重要、不可或缺的价值。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就认为,我们用逻辑和抽象的规则来认识物理的世界,用故事来认识人文的世界,而体现人类智慧的这两种文化不只是相互补充、相互协助的,其中故事(叙事)的智慧还是整个智慧的芽苞或种子。高小康在《人与故事》一书中给人下了一个定义dd“人是讲故事的动物”,并论述了故事对人的本质的规定性。
与童年文学和少年文学相比,幼儿文学的故事性特征更为鲜明。《讲故事》是美国作家洛贝尔的幼儿故事名著“青蛙和蟾蜍”系列中的作品。故事说的是:青蛙身体有点不舒服,蟾蜍就让他睡在自己的床上,然后想给青蛙讲一个故事,可是想来想去,想不出一个故事,于是,他就在走廊那里转悠,又来到沙发上大头朝下倒立,把冷水泼到头上,最后,蟾蜍竟然把自己的头往墙上撞,可是到底也没有想出一个故事来。蟾蜍最后对青蛙说:你能不能起来,让我躺一会,因为我觉得很不舒服。在这个幽默的故事里,蟾蜍的形象多么可爱啊。蟾蜍为了给好朋友想出一个故事来,费了多少心机,经过了多少折腾啊。什么叫“好朋友”,像蟾蜍这样的人就叫好朋友。对于幼儿来说,这样的故事是最会讲道理的。
幼儿文学里蕴含着很多大智慧和大道理。在表现这些智慧时,即使是用诗歌的形式,也往往采用故事性叙述。比如,《鹁鸪》这首儿歌:“鹁鸪鸪,要做窠。/早上做,露水多。/晌午做,天太热。/晚上做,露水多。/想想不如明朝做。”这首儿歌会让人想起古人的《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但是,这首成人诗歌仍然有抽象的说理成分,不能像儿歌《鹁鸪》这样,贴近幼儿的感性,直入幼儿心灵。可见,幼儿文学通过故事性思维,将幼儿成长中需要明白的人生事理,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注入幼儿的心田,成为幼儿人生中最早的、最可亲近的启蒙老师。
三、幼儿文学认知的整体性
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各种材料中,幼儿文学在认知方面的整合性上是做得最好的。在幼儿文学里面,科学知识或者生活中的常识等,都是作为文学形象和故事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存在的,而不是机械的、割裂的、孤立的知识。我们都知道,教幼儿知识和科学是很难的,做法不当,就会对其想像力和人文情感造成伤害。而幼儿文学在知识、科学教育上有很高的智慧。在优秀的儿童文学中,知识与想像力、科学性与人文性都是并行不悖的。
《我的连衣裙》是日本作家西卷茅子创作的图画书。从天空中飘下来一块洁白的布,一只白兔用它来做连衣裙。白兔穿上做好的连衣裙到草地上去散步,结果连衣裙变成了花朵的图案,在雨里散步,连衣裙变成了水滴图案,到草丛里散步,连衣裙变成了草籽图案,接着小鸟飞过来了。小鸟吃掉连衣裙上的草籽,连衣裙变成了小鸟图案。接着因为小鸟是会飞的,穿着有小鸟图案的连衣裙的白兔就飞起来了。接着连衣裙又变成彩虹图案、晚霞图案、星星图案,最后星星变成流星,白兔随着流星又回到了地面,回到了甜蜜的梦中一。
幼儿在欣赏《我的连衣裙》时,会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因为故事里有运用知识经验的情节安排。但是,作品的可贵之处在于,所有知识的信息非但没有束缚想像力的张扬,反而把知识信息变成了促发幼儿想像力的媒介。这种知识教育对于幼儿是最为适宜的。相反,直接告诉幼儿月亮是宇宙的天体,白天多少度,晚上骤降多少度,上面没有生命,这种知识的教育就极容易束缚甚至伤害幼儿的想像力。
五味太郎的《我是大象》是一本知识图画书,它通过介绍大象,帮助孩子认识大小的概念以及比较事物的方法,很有创意。有些教材会拿来一些大和小的东西进行比较,它只是进行比较,但是,这本图面书却有一个内在的东西在里面,这个内在的东西就是“我”的存在,大象对“我”的主张,有自我意识在里面。这就是文学,就是人文的内涵了。这一内涵对于幼儿来说,格外有吸引力。图画书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完成了人文的教育。
四、幼儿文学的可预测性
全语文理论认为,孩子们的语言修养是在有意义的语言现实中学会的。笔者以为这个观点对于语文教育、语文学习非常重要。对孩子们来说,幼儿文学即是一种最好的、呈现意义的方式。我们知道,幼儿学习语言表达,也是从意义开始的,哪怕他说出的只是最简单的一个词。譬如说,“妈妈,要。”这个“要”不是一个词,而是一句话。他的这个“要”,可能是“要苹果”,或者是“要玩具”,或者是“要妈妈抱我”。这个“要”,对幼儿来说,是一个有意义的事件,尽管他只会用一个词来表现。
幼儿文学就是在有意义的语境中帮助幼儿理解词语和建立认知。美国作家敏纳立克的幼儿文学名著“小熊”系列故事里的《熊爸爸回家》,就是想要借助故事,教给幼儿“也许”这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其高超之处就在于能够让幼儿“不学而知”。在贝洛尔的《等信》里,等不到信的蟾蜍由于缺乏经验,而作出“以前没有人给我寄信,今天也不会有”这一认知,可是,由于好朋友青蛙的关爱的信,这一错误的认知得到了矫正。
阅读是一种心理的猜测游戏。幼儿的心智正是在这种心理的猜测游戏过程中,切实地向前发展的。具有可预测性的文本能够为阅读中的心理猜测游戏提供有宽阔度和纵深度的场域。而在所有的幼儿读物中,幼儿文学又是最具可预测性的文本。阅读为什么有趣,小孩子为什么喜欢听故事,就是因为他可以不断地去猜测这个故事下一步会怎么发展,如果有些地方被他猜中了,他会掌握住规律;有些地方他不能猜中,他就会修正自己的方法,同样在掌握规律。幼儿文学为了增加故事的可预测性,常常运用反复的手法,所以我们翻一翻《格林童话全集》,会发现它很喜欢“三”这个数字,如有一对老夫妇,有三个儿子,老夫妇让三个儿子出去学本领。因为是三个儿子,所以就有三种学本领的方式,幼儿读者就会去猜测这三个儿子中哪一个能成功。中国的幼儿故事名著《小蝌蚪找妈妈》《萝卜回来了》都有多次情节上的反复,是典型的可预测性故事。
图画书也是适宜提供可预测信息的幼儿文学形式。如前面介绍的《我的连衣裙》,在每翻一页之前,都会适时地提供下一页的重要或关键信息,比如画上一只飞鸟,让幼儿猜测,下一页小鸟将会使连衣裙发生什么变化。又如日本宫西达也的图画书《好饿的小蛇》,幼儿读者知道了好饿的小蛇第一天、第二天怎样散步,在第三天,当好饿的小蛇发现了一个三角形的饭团时,作家问道:“你猜猜,好饿的小蛇会怎么样?”幼儿读者就会马上猜到,小蛇一定会“啊呜dd咕嘟”。把饭团吞下去。对两三岁的幼儿来说,这种预测不仅有趣,而且十分益智。
总之,在幼儿心智发展的过程中,幼儿文学以自己的“妈妈语”、故事性思维、整体性认知以及可预测性等艺术特质,应对着幼儿的心智形态和发展规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而强大的教育功能,从而成为学前教育的珍贵资源。
浅谈女性教育之人口和谐之“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女性教育的论文篇七
一、贾宝玉形象的选择
弗莱在《批评的剖析》中,根据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把书中人物与普通人的水平相比较的标准,将虚构文学作品分为五种基本模式:神话、浪漫故事、高模仿、低模仿、反讽。每一模式中的主人公形象就是区别于其他模式的标志。前三种模式中的主人公分别是神、英雄、领袖人物,后两种模式中的主人公则分别是普通人和能力、智力低于普通人的人。
按这一分类,《红楼梦》无疑应属于“低模仿”的,它的主人公贾宝玉在世俗生活中时,并不是神仙魔怪、帝王将相、剑侠刀客之类,而只是一位大家族的公子哥儿。如果把贾宝玉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金瓶梅》的主人公作一比较,更能看清《红楼梦》对主人公的选择是有特殊的创作取向与艺术追求的。
《西游记》由人间转向了神魔仙界,写了一个先造反后降魔的孙悟空,上天入地,西去东来,令人生“文不幻不文,幻不极不幻。是知天下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的感叹。《金瓶梅》写了一个性善臀的西门庆,由宏大叙事、高雅题材走向了低俗的描写,意在收劝惩之效。这四大奇书,形成中国古典小说“山外青山楼外楼”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并耀的迷人景观。而《红楼梦》并未膛乎其后,而让它们专美于前。《红楼梦》写了一个大家族里的贾宝玉,既不能叱诧风云,也不是崛起草莽,前身为神瑛侍者,现世却是凡人一个。开卷第一回,作者借石头之口,否定对“无朝代年纪可考”与非“理治之书”的批评,就是反对宏大叙事、不取主流观念的态度。又批判流行的野史、风月笔墨与才子佳人等书,明显有另辟蹊径、不入“熟套”的自负。所谓“令世人换新眼目”,写“几个异样女子”,以及回前“使闺阁昭传”的话,都因为贾宝玉形象特征的确立,才成为可能。
试想,《红楼梦》若是把贾宝玉写成一身武功,它的意味就大大改变了。而今《红楼梦》中除柳湘莲、冯紫英略显好武、焦大经历过战场外,几乎不涉武事,全靠日常生活描写,弱男美女刻画,却有不下于《三国》、《水浒》、《西游》的艺术魅力。而如果作者把贾宝玉写成纵垮子弟、浪荡公子、恶少衙内,则《红楼梦》也就仅仅是《金瓶梅》的翻版,贾宝玉只是另一形象的西门庆。但贾宝玉有成为西门庆的条件,却终于不是西门庆。这也应该视为作者对饮食男女、日常生活的穿越性表达的结果,也是一种对艺术表达与艺术理解的独特追求所致。
总之,曹雪芹以贾宝玉为主人公,展开了一部“大旨谈情”的奇文佳构,避开了宏大的叙事题材与写作的滥俗套路,使我看到一种新型的人格,一种新的审美希望,对中华文化真可谓功德无量。其经典性的.体现与经典地位的确立,与贾宝玉形象的独特性密不可分。
二、贾宝玉形象的赋予
贾宝玉虽只是一个柔弱文静有女性气质的男孩,但其形象却是丰满、充实、光彩的,这是因为作者给他以鲜明的性格。
其一,他不喜读书上进,对科举考试之路不感兴趣,连摆出个“喜读书的样子来”都不肯。凡读书上进的人,他就起个名字叫“禄蠢”第十九回)。对科举考试必备的八股时文本领,他也“平素深恶此道”,认为“原非圣贤之制撰,焉能阐发圣贤之微奥,不过后人饵名钓禄之阶”。(第七十三回)他并非不聪明,平时也是杂学旁收的,但竟说“只除‘明明德’外无书”,都是前人“另出己意,混编纂出来的”。(第十九回)因此,“除《四书》之外,竟将别的书焚了”。(第三十六回)乍看起来是一位不愁衣食、不谙世事的少年的狂悖言行,却有着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作为曹雪芹着力刻划的主人公,其言行必然不是偶然出之、任意为之的。科举制度对士人的束缚与残害,八股文的呆板僵化与栓桔性灵,以《四书集注》为考试唯一根据形成的思想控制,不能不说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一大病疾。这一点,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会惊叹于雪芹批判之深刻与机智。童言无忌,还是狂言可恕,读者自有会心。
其二,不走仕途经济之路。贾宝玉并非仅仅是少年气盛,口出狂言,他对自己的行为,也有理性思考并见诸感情。第三十二回,湘云劝他,“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
这应该说是尊重宝玉不读书的愿望,转求其次的策略性意见,且又是平素交好的表兄妹,他竟然反唇相讥:“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宝钗也劝过一次,他也是“拿起脚来走了”。他明确宣布:“林妹妹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她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联系到第三十六回,宝钗劝他读书,他竟说“好好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一流。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言竖辞,原为导后世的须眉浊物,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这可就不是心生厌恶或出言不检,而是经过理性思考的。宝玉之为人,在对女孩子感情上是从不粗暴的,但对湘云、宝钗此时却如此言语,几乎危及他一贯坚持的闺阁女儿胜却须眉浊物的信条。可见他是以对待仕途经济的态度来判断是非、亲疏甚至决定爱情取舍的。
三结语
曹雪芹通过贾宝玉形象的塑造,不仅突破了雷同化的艺术表现,而且达到了对现实独特的艺术理解的高度。雪芹之思想、人格,能从宝玉形象的意义与作用中体现出来。《红楼梦》的艺术性高度,也能通过主人公贾宝玉的形象,显示出无愧于其经典地位的根据来。
女性教育的论文篇八
1.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加学生兴趣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人们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目前,环境教育不仅传授理论知识,而且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待环境问题,培养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的意识,探究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和解决办法,督促自身形成良好的环境行为。第一,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上,利用幻灯片等现代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将学生接触不到的自然环境放映出来,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调动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知识,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打破传统,探讨适合环境发展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育效果。第二,在高中地理课堂上,也要注重学生的层次不同特点,在课堂上可以组织一些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开拓学生视角,使学生的思维不只局限于单方面,客观地分析地理环境问题,同时也可以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另外,教师可以延伸课堂内容,让学生自己去调查与环境相关的资料作为作业。比如在讲陆地和海洋章节时,让学生课下统计家中日用水量和浪费程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节约用水意识。
2.注重开展实践活动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看到学生的环境意识,学生环境意识的形成也依靠实践,想在地理课堂中渗透环境教育,就要带领学生走出可以课堂,多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在课外活动中得到资料,以便分析和解决问题。为了使环保意识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也应该从家庭方面进行教育,比如适当开展一些主题活动,让家长也参与其中,让环境教育走进家庭,让学生多方面得到教育。也可以在地球日、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环保节日,组织学生开展宣传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人们对和环境的破坏程度,肯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比如组织学生开展回收废品,观测气象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环境问题,直面了解环境知识,从而更好地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通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真实的环境中体会,深刻了解环境的重要性,将课本的理论知识转变为日常生活的良好习惯,在思想上提高自己,积极主动地接受环境教育知识。
3.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新课改的表现之一。教师不仅要在教学时挖掘教材深层次内容,让学生明白自然和人类必须和谐相处,才能共存于这个地球上,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充分体现教学的价值。高中的教学,是在学生刚刚形成社会意识的.时候,对学生的人生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此时加强环境教育,才能够从根本上加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高中地理学主要研究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行为,二者的关系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相对较强,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4.结语
环境问题是目前全球都关注的问题,社会的飞速发展,工业的发达,导致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我国时刻强调可持续发展,高中阶段对学生的教育尤为重要,所以,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渗透环境教育,迫在眉睫,必须真正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自觉地树立环保意识。
女性教育的论文篇九
摘要:该文阐明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对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尤其重要,而且对广大接受教育的学生来说更为重要。学生可能因为不懂心理健康知识,对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而不自知,使许多心理困惑无法解决,而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发生,是社会潜在的安全隐患。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尽早进行,可以避免学生因缺乏有关心理方面知识而发生的悲剧,可以促进整个人口质量的提高,促进社会的安定,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心理
早在19世纪上半叶,瑞士著名的教育实践家、教育思想家裴斯泰洛齐说:“智力和才能的发展要有一个适合人类本性的、心理学的、循序渐进的方法,我试图将人类的教学过程心理学化。”裴斯泰洛齐的教学心理化的思想仍然对今天的社会意义重大,得到广泛的运用。但我们要看到我国的现实是不仅教学心理化并没有真正得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也远远没有达到国际标准。目前的社会对心理知识的需求,远远超过了心理学自身的发展,心理学的发展无论就理论方面,还是在方法学方面都不能适应社会的急切需求;心理咨询机构的质量,执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从总体看,我国心理咨询的职业化,还处在初级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思想还处在萌芽阶段。为了更加详细地说明心理健康教育亟待普及之必要,现将平常工作中所遇到的典型的有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加以分析来说明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的迫切性。
二、心理问题典型事例分析
(一)表演型人格心理障碍形成原因分析及应对
女生小雨,19岁,青春美丽,刚进大学时,异常活跃,对各种活动都跃跃欲试,在军训结束、进入正式上课后不久的一天,一个学生慌慌张张地跑来对我说她晕倒了,我急忙同几个学生将她送到医院,经医生检查,并没有身体有异常情况,静脉点滴药物缓解,其后一个多月的时间内频繁发作,每次只要其父母在学校陪同就不发作,而其父母一走便又时时发作,弄得大家都不堪其扰。时隔不久,与小雨非常要好的女生小珍亦出现与小雨类似症状,导致整个班的学生都人心慌慌的,此后,不到半年,又有女生小贝发生与前二人相同的症状。
这三个学生都有一些共同特点:就是从小倍受父母宠爱,在表扬,赞赏声中长大,从来没有受过任何挫折,生活对她们来说不存在磨难,她们时时处处都充满优越感,因为长得美丽可爱,他们总能博得别人的注意,赞许。她们喜欢自我炫耀,言语表情动作过分夸张、做作,为了引人注意,她们有时不管什么场合、毫无顾忌地表现,当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她们一身时,她们会心花怒放;反过来,当其他人占据舞台中心时,便会伤痛难过,立刻萎靡不振。他们的情绪多变,不真实,因而难以有实心实意的长久朋友,所交的朋友大多都只能维持很短一段时间。他们的脾气都很急躁,稍不如意,就会在吵大闹,但每次吵闹他们都能赢,家中所有的人都以他们为中心。这些特征都表现为表演型(癔症型)人格障碍。
表演型人格障碍多见于女性,但究其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应追溯到学生的早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影响,当然,家庭教育因素是主要因素。在我国,七十年代就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独身子女的家庭比例逐年提高,孩子被视为珍宝,许多家长都一味地顺从孩子的要求,深怕孩子受半点委屈,缺乏一种能够让孩子承受一定挫折能力的教育思想,但不得不承认,这些家长确实是因为不善于观察、不懂孩子的心理,而导致爱的偏离。针对三个学生的表现,我及时与她们的家长进行了沟通,进行详细了解平常在家中的表现,对父母的态度,指出家长应承担的责任,改进今后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理性地看待自己的孩子。
以谈心的形式先后与三个学生进行了沟通。要求她们学会调整自己过分夸张、别人无法接受的情绪表达方式。要她们多听听父母、同学、亲朋好友对自己这种情绪表现的看法。并能接受这些人的意见,而不要因为自己讨厌这些意见而不耐心倾听,学会鉴别自己的情绪表现哪些是有意识的,哪些是无意识的,对无意识的表现应该用笔写下来,或请要好的朋友对自己的表现加以评价,然后从中体会自己情绪表现过火之处,以便在今后适当控制,达到自然、适度的效果。经过努力,三个学生都能正常地学习生活,身心恢复到较健康的状态。
(二)抑郁型人格心理障碍形成原因分析及应对
针对她情况,我告诉她人生本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烦恼、痛苦、挫折和不幸等。一个人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家庭,但对自己的人生是可以选择的,关键在于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一个人如果总是善于发现、体验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寻找蕴藏在其中的幸福、美好,甚至把所遇到的困难、痛苦都视为一种生活的经历、财富、是对自己人生的挑战,不是逃避,而是积极地去迎接、去面对。对存在的困难决不是叹息、抱怨能解决的。只有这样,生活才会变得阳光起来。如果一个人总是看到社会生活的阴暗面,总是抱怨社会、家庭、他人对自己不公,总是抱怨自己的命不好,总是沉浸在自责、自怨、自卑、自叹之中而不能自拔,而不是想着怎样积极的改变自我,去发现自我,去积极地适应生活,那么人生就无欢乐可言了。
根据其症状表现,告诉她学会努力寻求朋友、老师、父母的情感支持、向他们倾诉自己的抑郁之情,还可以找一些平时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做,练练书法、学学国画(她有这方面的爱好)等,即使索然无味时也要求自己努力去做,这样有可能沟通过去的快乐记忆,尽早摆脱抑郁。告诉她学会换个角度来看待自己,重新塑造自我,要勇敢地面对现实,克服自己存在的消极思想、看到自己的优点,比如自己的字写得很漂亮,与其他同学相比,自己能吃苦耐劳,动手能力强等等。学会对自己说:“我行”,尽量想一些美好的事物,正确地对待自己,建立自爱心和自信心,而不能无限度地贬低自己或误解、责难自己。而要敢于找出自己的闪光点,给自己找点快乐,给自己一点欢乐与兴趣,战胜自我,做一个全新的自我。通过与小灵多次交流,小灵逐渐走出了抑郁的困境,融入到群体之中去,并且还参加了学院书画协会,在比赛中荣获二等奖,还是学院宿管会成员之一,并积极地投入到其中工作着。
(三)攻击型人格心理障碍原因分析及应对
女生小玉,20岁,一次路遇,当时有两、三个同学一起,就选修课的事问我,小玉因想选的课没选上,很是生气,正好碰上我,于是冲我喋喋不休,情绪异常激动,发了一个多小时的火都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她的表现让陪同的同学都很吃惊……我决定单独找她好好谈谈。异日晚自习,我把她叫到办公室说想与她聊聊天,并无恶意,她却说:“我知道老师今天肯定要找我谈话,肯定要批评我。”我说:“你放心,你昨天肯定是心情不好,我不会介意的,我们之间完全可以像朋友样随意交谈,不用设防的。”
小玉由于小时候的不幸遭遇,导致她不相信任何人,从而形成了心理学上常所说的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又称攻击型人格或爆发型人格。典型表现就是易激动无法控制脾气爆发,有攻击行为,事后感到懊悔,但又改不了。
深入探讨攻击型人格的形成原因时人们发现,攻击性行为与家庭教育有很在的关系,早年的家庭教育决定了攻击性的强弱。放任型教育的儿童一般攻击性较大,他们在家庭中不因攻击而受到责备,因而常以攻击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另外,近些年来有些独生子女受到溺爱,什么要求都能得到满足,所以他们的个人意识太强,受到限制就容易采取攻击行为。在专制型家庭也常常种下攻击的种子。因为专制型的家长经常打骂孩子,这使他们的心理受到压抑,往往会选择较为激烈的行为来发泄积怨,而且,孩子通过观察学习,会模仿家长的攻击行为。
而小玉的表现显然与上诉两种情况是有区别的,她主要是在因对社会环境的不适应而形成的,但与家庭教育的'影响也是分不开的,她在学校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始终没有得到家长、老师的重视,可以说她的生活充满了不安定因素,她始终处在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状态中,而安全对一个孩子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应对攻击型人格的矫正的方法上,一般采用注意转移法和补偿升华法。
注意转移法主要是在激情爆发前的一刹那,要千方百计地设法把自己的注意转移到其他对象上去,这样就能降低激情的程度,延缓其爆发的时间。正如俄国文学家屠格涅夫曾劝说那些爱大吵大闹的人一样,在准备爆发激情和别人吵架时,先把舌头在嘴里转几圈,一般就吵不起来了。这种方法对矫正消极的激情是很有效的,在出现攻击的念头时,我们也不必非得转舌头,只要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如喝杯水、去趟厕所等,就能应付不必要的攻击念头。
补偿升华法。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攻击性是任何人天生就有的,而且要以各种形式发泄出来。这种攻击性既可以从文艺、体育方面表现出来,也可从打架斗殴、“称王称霸”的武力中表现出来。因此,在打架中发泄攻击性的人可通过转移和补偿,把攻击性在其他可能成功的领域发泄出来,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获得心理上的快慰感。甚至可以通过升华作用,把攻击性转移到较高的需要与目标上去,如把攻击别人升华攻克难题,把能量发泄在学习上。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前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有了迅猛的提升,人们普遍认识到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心理健康知识不仅是我们生活的调味品,也逐渐成为了我们生活的必需品,心理学的科学领域已深入到每个人的生命之中。哪里有人,哪里就会有心理学。心理学在中国发展至今,已深入人心,大众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更深刻了,意识到它在个体整个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作用;人们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渴求也越来越强烈了,希望通过阅读和学习有关心理教育的书籍,增长知识,指导工作,品味人生。由于心理学所富有的极强的实用价值,使人们感到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可以提高生命的质量,可以增加生活的品味,可以使个体变为健康而有作为的人。现代人喜欢读心理教育书籍,一方面说明了当今社会人们的求知倾向,也反映了人们完善自身的倾向。
心理教育涉及到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正因为人们认识到心理知识的重要性,80年代开始,我国咨询心理学应运再生,如今,心理咨询也已经开始职业化,国内很多城市都出现了心理咨询专科医院,全国许多大、中、小学校均已建立心理咨询机构或正在建立这类机构,心理咨询的职业化带来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人们可以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来获得心理学知识,心理学的重要性得到国家的重视,社会的广泛认可。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要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就必须有良好的治安作保障,仅靠国家建立的法律、法规去维持是不够的,还需要作为社会基本单位-家庭的和谐、祥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大量的健康家庭来实现。健康家庭就是指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家庭气氛融洽,家庭成员身心健康。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普及心理知识就是一条有效途径。
女性教育的论文篇十
一、视觉与世界——关于认知的基础
我国上世纪出版的占思想主导地位的文艺理论或艺术概论在谈到艺术的功能时,通常以艺术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审美作用”论述,反映了人们对“真”“善”“美”的理解。但随着时代的前进,艺术的功能似应有“创造作用”这第四大功能。
从哲学角度讲,艺术的认识功能其本质意义是为人类的认识史、实践史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考量和实物例证。同时,也在实质意义上有了人类的文化传承。这是我们从艺术审美客体的作用来论述的,它是一种已知的,可视的客观物质反映。
而现在我们从审美主体方面看,艺术的认知作用应是:以人类受过美术训练的眼睛审视世界、进行艺术批评(包括鉴赏)和精神探索。更重要的是培养一双审美的眼睛,能敏锐地、准确地(符合客观真实地)观察世界、发现世界、创造世界——创造未知的形态。人类对认知首先来自于感知,人类对时间和空间的认知、对精神和物质的理解,是通过人身体的触觉、嗅觉、视觉、听觉、味觉等诸感官来感知的。人类至美的享受、最深刻的教育和生活的不竭动力首先来自人类的文化——艺术。人类的想象力、感受力是认知的基础,眼睛是认识人类世界真实面貌的第一感觉器官。
人类眼睛的功能实在太重要了。人们认知宇宙和太空、时间和空间、地球的物质世界全赖于眼睛“看”的生理功能。没有正常的视觉和观察就没有正常的物象概念和空间概念,也就没有健全的、完整的思维。从另一方面讲,没有客观事物的形态,也就无从感知、无物可感。如:“这是人”“这是狗”“这是矿石”……世界有万物就有万象,千差万别,各有形态。这里一方面是人的主观精神——以眼睛为生理器官,以视觉为核心的精神感觉器官对万物的感知,形成概念和思维;另一方面是由自然界各种形态组成的客观世界。而美术是一门研究世界形态的视觉艺术,宇宙万物与社会百态均是艺术表现的对象和题材。人类的认识史以伦理、宗教、艺术、科学为掌握世界的四大领域,人类的文化史还告诉我们没有艺术(艺术品)的认知就没有历史的认知、没有宗教的认知、也就没哲学的思维和科学的联想。
二、左脑与右脑——关于人类智能的超越
美国加洲大学艺术系教授贝蒂?爱德华女士,是该校“智能与教育研究中心”的主持人。贝蒂在上世纪70年代末起研究素描图像与智能的关系。,我国引进了贝蒂的新作《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之二》。贝蒂?艾德华在她的学术著作中,剖析了思维与创造力的关系。她认为思维有左和右两种模式。以l模式和r模式替代。l模式是以线性、逻辑性、以语言为基础的思维;r模式是针对视觉、空间、相互关系的思维。该理论通过她长期的素描(绘画的基础)教学实验、大量学生作业分析测试得以证实,不管有无绘画基础、不管性格如何,每个通过测试的学生用绘画表达各种的思维概念和主题(如“热情”“能量”“爆炸”“喜悦”“沮丧”“温柔”等),他们的图像表达几乎是基本一致的。这证明了语言与图像在传递信息时、进行思维时是具有同一性的。贝蒂认为:以语言为工具的逻辑思维与以图像为信息的形象思维是可以互相“切换”、协同工作的。
当代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人类大脑智能研究虽极为复杂,但在揭示左右脑功能的理论已基本定论。该理论认为左脑负责词汇性、逻辑性和分析性思维;它喜欢命名分类,它擅长简化符号,阅读写作和计算。而右脑喜欢清晰、连续、形象性思维;对大多数人而言,大脑的右半球按照非词汇性工作,右脑专门处理视觉、空间和感知信息,它善于处理非线性的、含糊的,复杂的、充满矛盾的事物和信息,尤其是复杂的图像、视觉感知工作。
长期以来人们始终认为左脑是主要的,右脑是次要的。贝蒂?爱德华在《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之二》中论述:“一般而言”r模式是两种模式中被摆在后面的模式,它还是两种认知模式中较为难以捉模和达到的模式。语言似乎远远胜过了非词汇性的`大脑,以至于人们永远无休止地思考和争论着那个古老的问题:“没有词汇的思绪存在吗?”罗杰?斯贝瑞(发现左右脑理论诺贝尔获得者)的研究终于平息了这场争论,他的回答“是的,它存在”。但是,感观认知是一种完全不同类型的思考,由于词汇系统不知道如何描述它那沉默的伙伴,r模式一直被保持在日常的、词汇性的意识之外,甚至对于像高速驾驶这种类型的,需要r模式的空间感知和处理的日常活动也不例外。
在《新素描》一书中,贝蒂提出了“使思维视觉化”的重要观点。在世界发明史上,许多有创意的想法都是从小草图开始的。达?芬奇、杰弗逊、法拉第和爱迪生等都概莫能外。伟大的发明必从草图开始,然后才能有设计工程图、平面图、透视图、结构图、效果图,才能做成产品。右脑的重要性怎么估计都不会过分。甚至在视觉工作者(画家、建筑师、雕塑家、设计师、工艺师、摄影师)眼中,形象与图形大于语言,语言的视觉物质外壳——文字也是一种抽象的图像。因为只要有语言“外壳”(视觉外化)就会有各种文字、数字呈现其视觉形态,各种形状粗细变化的艺术字体也成了设计师的重要设计对象。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今计算机普遍应用的信息化时代,人类左脑的词汇记忆功能、逻辑推理功能、数学分析功能,已基本上可以被计算机功能所替代或超越,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人类复杂的右脑功能——图形感知、视、听觉想象力和审美情感是计算机永远无法替换和超越的,这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此种情况下,在当下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我们能做只重视“左脑”的功能,而废弃使用“右脑”功能的蠢事吗?我们值得花那么多时间去记忆早已被证明是正确的数学定理和死记硬背语文词汇概念,而对艺术和艺术教育——活生生的内容和形式(绘画、建筑、雕塑、设计、戏剧、音乐、舞蹈、影视、计算机、多媒体……)不屑一顾,或限于思想误区根本舍不得花时间去研究学习艺术吗?此外,在我们所使用的计算机的应用的软件中有约70%左右的软件是美术软件:设计模块、制图软件、打印软件或与美术有关联的软件如paint、photoshop、corduroy、3dmarks、flash、adobeillustratorcs、popper等部分替代了人的右脑功能,极大地减轻了设计师的劳动强度、极大地增强了设计师的能力。但是,假如没有造型基础和美术图形知识,则使用者不会应用该软件或制约了使用者的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客观的、不带偏见的、正确的教育论、信息论、认识论应该认真地研究长期被我们忽视的右脑功能,图像意义和造型能力。唯此,国民的科学想象力、艺术创造能力才能得到释放和激扬。
女性教育的论文篇十一
1.交通安全:
出门办事时,不乘坐无证经营的交通工具,上出租车时先记下车牌号码并告知亲友;在驾车或乘车时,保持保持车门上锁,把车窗摇起至顶点并将贵重物品放在不易被看见的地方;将车停放在照明光亮的地方,并时刻注意锁好车门。
2.住宿安全:
不轻易泄露酒店房号,不在公共区域展示房卡;在大堂会见来访者,尽量避免在房间会客;入住时确认酒店房间内配有链锁,暗锁和猫眼,并且门窗都可以锁紧关严;保持房门始终上好保险锁,当有访客敲门时,使用保险锁开门并确认访客身份。
3.公共场所安全:
提前了解目的地城市基本地理状况和潜在危险地带,确认好酒店前往办事地点的路线,与当地共事人员或机构取得联系;在公共洗手间、取款机、电梯等存在安全隐患的公共场所时,密切留意身边的陌生人。单独在街上行走时,将包和行李放在远离车流的一边。
4.信息安全:
近日有网络安全公司发现,部署于全球数百家连锁酒店中的inngate无线路由器存在有严重安全漏洞,出差旅游用酒店免费wifi可能被监听。涉及重要数据等信息时,注意选择可控、安全的上网方式。
[职场女性怎么出差更安全]
女性教育的论文篇十二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有着天然地联系。儿童文学所包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与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重合的,同时儿童文学还是小学语文教材一种重要的、又是很好的呈现方式。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课标的实施,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儿童文学与小学生
小学生的年龄大约在7到12岁左右,正处在生理、心理飞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渴望了解世界上的一切,而在他们学习了文字,会阅读、会写作之后,这种求知的需要变得更为强烈。在探求新知识方面,他们除了靠像幼儿直接的感觉外,还能凭借具有无限的潜力的手段——阅读,去间接地认识世界。而儿童文学应当适时地满足童年时期儿童的这一需求。通过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帮助他们扩大眼界。
这一时期儿童文学的作用依次为:
1.认知作用
认知作用,即通过儿童文学帮助儿童了解社会和人生。初步认识社会是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可以用对社会、人生的反映和认识,为儿童认识社会和人生提供范本和模式。高尔基在童年时代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这对他日后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有着重大意义。儿童文学这时的任务就是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段,借助孩子形象思维的特点,帮助他们认识广阔的世界。
2.教育作用
儿童文学的教育手段是艺术形象。它不同于教科书,它是通过作品中塑造的艺术形象来影响和感染孩子,用文学和艺术的美去打动孩子的心。不仅要让孩子从理性上获得认识,在感情上更要有所激动,产生深刻的印象,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得到教育。
3.审美作用
凡是文学作品都应该是美的,没有美就没有文学。儿童文学是文学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同样依循美的规律,使作品充满各种形态的美,并且由于是为孩子而创作的,所以更应该强调艺术的美。用儿童文学培养孩子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受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生活情趣。
4.娱乐作用
好的文学作品大多具有愉悦人心的作用。快乐,不仅能够振奋孩子的精神,还有利于他们的生长发育,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和自信心的增强,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成人在有忧虑和烦恼的时候,需要发泄和排遣,孩子同样也会有很多不顺心的事。学习上的压力、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误解、家长与之存在的代沟、自身的逆反……都会造成孩子的苦恼、压抑和焦躁。如果这时不让孩子宣泄和释放,势必会使孩子形成心理问题。那么,具有浓厚娱乐性的儿童文学作品,则为孩子提供了宣泄和转移的可能性,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平衡与顺利发展。
二、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
教育是一个过程,是全方位的,面对着教育对象——儿童,面对着教学内容——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师能否顺利地完成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主要取决于教师们儿童文学素养的高低。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对于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的处理,不应该只停留在字、词、句、意的理解上,也不应该满足于教会学生分析课文的段落层次、中心思想等,而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独特的美质,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能力。
兴趣是入门的先导。小学生活泼好动、兴趣容易转移,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变换多种手法,始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儿童难以压服,却容易被吸引。故事是吸引儿童的重要手段。儿童文学故事性强,利用得当,会很好地调动小学生的课堂情绪。比如,教师可以在每节课开始,作为导语给学生们讲一个故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必要的.时候讲一个童话调节课堂气氛,可以将长篇故事分成若干部分每天讲一点以造成悬念吸引学生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涉猎了大量的童话、故事或小说,也就在相当程度上掌握了课堂的制动权。
要想使小学语文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课堂讲授能力
儿童文学的教学与其他文学作品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儿童文学作品的体裁和它的讲授方法的与众不同。讲好儿童文学作品的关键,就是声情并茂地朗诵。因为朗诵是一门艺术,它是作品的再创造。通过朗诵,可以使作品增光添彩,也可以激发学生对作品的感情。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掌握这项基本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使语言和文字变成生动的画面,以更好地感染学生。教师通过泛读、教读、背诵、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诵或分组比赛朗诵等形式,帮助学生来理解和感受作品的美。
2.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鉴赏能力
儿童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是由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引发的一种审美活动。说它是精神活动,是要求鉴赏者在阅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体验作品提供的艺术形象,发掘艺术形象的内涵和意义。并借助自己的生活积累,通过想象和联想,来补充、丰富、扩大作品中的形象,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说它是审美活动,是因为它能让鉴赏者在阅读过程中,求真、向善、爱美,在鉴赏过程中,培养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从而激发起对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追求。
3.阅读儿童文学与写作能力
作文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审视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小学生普遍畏惧作文。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课外缺乏阅读。因为学生阅读多了,自然有一种要表达的冲动,喜欢儿童文学的小学生往往擅长讲故事,而且绘声绘色,形象生动。同理,他们也往往擅长写作文,而且内容较为充实,语言比较通顺生动。这就是儿童文学对作文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说作文是读出来的,是练出来的。而小学年龄段的儿童,理性思维比较弱,偏于感性思维,阅读的对象一般是儿童文学,即便是科学文章,往往也是科学小品,科学童话,这也属于儿童文学。即便是历史读物,也一般是历史小故事,语言浅近生动,通俗易懂。可以说,儿童文学是激发小学生作文兴趣的重要手段。
新的课程目标要求:小学高年级阶段,能够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生活和想象力。那么教师也相应地要把生活引进作文教学,又要设法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课外阅读、作文指导等方面有机地融入儿童文学,让文学之美浸润小学生的心灵,丰富小学生的情感,激发学小生的想象力,潜移默化地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女性教育的论文篇十三
加强xx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保教质量。根据《陕西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意见》(陕政发[20xx]51号精神),我园决定从20xx年9月份开始,开展教师素质教育培训和提升活动,为了保证幼儿教师素质提升活动的顺利开展,特制定此方案。
以《幼儿园指导纲要》和《幼儿园工作规程》为依据,以提高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以提高保教质量为主线,全面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素质,进而推进素质教育。
1、加强队伍建设及一线保教人员教育技能,进一步提高业务发展水平和家长认可度。
2、积极构建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分层推进的培训体系,不断扩大培训覆盖面,拓展培养渠道,创新教师素质提升模式,完善保教素质提升制度,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综合素质较高、适应本园发展需要的保教队伍。
(一)准备阶段
1、调查统计。开展对幼儿园教师的基本情况调查,内容包括:教育教研活动内容的选择、形式及自身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会议的形式对每位老师的发言和意见进行记录,全面了解幼儿园保教人员的需求和需要提升的空间。
2、开展和部署
在幼儿园素质提升领导小组的带领下,全园教师积极参与和响应,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为自己制定素质提升目标。
(三)素质提升考核总结阶段
1、先组织幼儿园教师进行自我评估,由幼儿园领导小组制定保教素质提升测试卷,对全员教师进行测评。
2、通过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的调查,是否真正的教师素质得到提高,是否达到了提升目标,对通过培训和学习考核合格的,进步较大的教师进行评优奖励。
总之,提升教师的保教素质不是短时间的工作所能完成的,而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幼儿园明确保教素质提高的重要性,要从制度做起,落实职责,教师要从思想中做起,时时刻刻重视自身的素质,从实际做起,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相信有这样的制度保障,有这样爱学习的教师,幼儿园的保教质量一定会做的更好。真正的把幼儿园变成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让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更大的提升,使每一位幼儿园教师都能在教育事业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女性教育的论文篇十四
女性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与男性相比,女性在教育方面往往面临更多的限制和不公平待遇。近期,我观看了一部关于女性教育的纪录片,深入了解了女性在教育方面的困境和机遇。这部纪录片让我深感教育的重要性,也让我对改善女性教育的路径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在纪录片中,我了解到女性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面临教育机会的缺乏。因为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许多女孩被迫放弃了接受教育的机会,而是被嫁给了陌生人,成为了年轻的母亲。这样的现象不仅仅是对个体的不公平对待,更是对整个社会发展的阻碍。通过教育,女性可以获得自主权和经济独立性,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因此,改变传统观念、提供教育机会,对于提升女性地位和解决社会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纪录片还提到了女性在某些发达国家中仍然面临性别歧视的情况。尽管形势相对比较好,但女性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领域的就业率仍然相对较低。对此,我深感教育体制的问题。教育系统应该扩大女性参与这些领域的机会。除了提供平等的学习环境,还可以鼓励女性参与这些领域的教育项目和职业培训,以激发她们的兴趣和能力。我们应该以更开放的眼界看待女性在科学和技术领域的潜力,并为她们提供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
与此同时,纪录片也展示了一些女性依然能够克服各种困难,获得教育成功的案例。这些女性以坚强的意志和努力,克服了贫困、偏见和性别歧视等难题,走上了教育的征途。她们是我从中获得启发和动力的榜样。她们的故事告诉我,只要有足够的努力和决心,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她们的成功证明了教育的价值,并鼓励着我为自己和其他女性争取更好的教育机会。
通过这部纪录片,我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了女性教育的重要性。女性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体的幸福和成长,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只有给予女性平等的教育机会,才能让她们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和独立性,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改变传统观念,提供公平公正的教育环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而对于女性教育的不足和性别歧视问题,我们应该加强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公众意识的培养。
作为一个女性,我深感教育的重要性。我希望自己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同时,我也希望能够为其他女性争取更多教育权益和机会,推动女性教育的进步。我相信,通过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女性在教育方面的不公平待遇将会得到改善,女性的地位将会进一步提高,社会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在观看这部纪录片之后,我对女性教育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教育的重要性无论对男性还是女性都是一样的。而对女性来说,教育不仅意味着个人的发展和成长,更意味着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公平性。通过改变传统观念、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以及鼓励女性参与科学和技术领域,我们可以为女性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实现她们的梦想,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女性教育的进步而努力。
女性教育的论文篇十五
女性青春期是每个女孩成长中的重要阶段,而性教育作为其中一部分,对于女性的成长和健康发育起着关键作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青春期性教育,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于女性青春期性教育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意识觉醒
在参与青春期性教育之前,我对于性的知识和谈论持有着较为保守的态度。然而,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教学和讨论,我逐渐意识到性教育不仅仅是一门科学知识,更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我明白了性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身体和性,理解性与爱情之间的关系,并学会保护自己。这种意识的觉醒使我对性教育充满了更加积极和开放的态度。
第三段:知识的丰富
通过参与性教育课程,我获得了大量的专业知识和信息。我学习了生理周期和月经的知识,明白了女性生理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和特点。我学会了正确选用卫生用品和正确处理月经问题。此外,我还了解了避孕的方法和重要性,学会了正确使用避孕药具。这些知识的丰富让我能够更好地照顾自己的身体,更加自信地面对自己的生理变化。
第四段:自我保护的重要性
性教育的一大重点就是教会我们学会自我保护。我们学习了什么是合适的性关系,什么是不合适的性关系,如何识别并拒绝不良的性行为。这些知识的获得让我明白了保护自己是至关重要的。我学会了说“不”,学会了坚守自己的底线和原则。我明白了性关系是一种相互尊重和自愿的行为,而不是被迫或被欺骗的结果。这种自我保护的能力让我在面对性关系时更加从容和自信。
第五段:性教育的长远影响
女性青春期性教育的影响是深远而长久的。它不仅仅关乎当前的生活,更关乎我们未来的幸福和健康。经过性教育的女性更加懂得如何正确使用避孕措施,并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不受性传播疾病的侵害。她们更加理性地面对性关系,不会轻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和压力所影响。同时,性教育也为女性未来的家庭生活奠定了基础,使她们更加健康和有责任感地计划孩子,以及正确对待性和婚姻。
总结
女性青春期性教育是女孩成长中重要的一部分,经历了性教育之后,我对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学会了如何正确保护自己。性教育不仅仅关乎当前的生活,更关乎未来的幸福和健康。通过性教育的引导和培养,女性能够更加自信和理智地面对自己的身体和性关系,为自己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平等和幸福的未来。
女性教育的论文篇十六
“乌托邦”(utopia)一词源自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作家托马斯・莫尔的小说《乌托邦》。“乌托邦”的词意含糊dd既表示努力追求“福地乐土”的崇高,又表示寻找“乌有之乡”的徒劳dd反映了乌托邦思想固有的含混性以及它同历史的含糊不清的关系。乌托邦精神正是女性主义的根本精神。因为,在历史上真正的两性平等从来不曾存在也从未被实现过,这正是一辈辈女性的生存现实,所以女性主义精神所追求的是一种“乌有之乡”;但乌托邦精神也是女性主义的本质所在,因为女性主义者总会揭示出当前社会的种种矛盾和丑陋,男权主义、等级压迫、种族主义、生态危机,勾画与现实世界形成强烈对比的未来世界――“福地乐土”,并且提供了一系列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法和途径。现代女性主义乌托邦精神的思想内涵可概括为三点:第一,消灭社会性别压迫,代之以人的全面发展;第二,消除种族压迫和等级制度,代之以民主和平等;第三,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妇女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具体内容
20世纪60年代后期,伴随着美国的民权运动,女权运动也空前高涨。1970年米利特的《性的政治》这一女权主义经典作品的问世,激发了一批反映女性意识觉醒的作品。女权主义小说在高峰期主要以妇女在传统的社会结构中的各种见解为“内容”,因而出现了大量描写妇女的性生活和受*待的日常事务小说,其表现比过去更为袒露,更富有同情意味,但手法上并无新颖之处,某些小说只是成功地公开了一般属隐私的妇女生活的某些方面。而艾丽斯・沃克在创作中常以揭露黑人女性的悲惨境遇为主题,以寻求改变黑人女性命运的良方为己任,对美国民权、女权运动的问题产生深入思考,针对美国社会中存在的性别主义、种族主义、生态危机,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解决方案――妇女主义(womanism)。沃克在散文集《寻找我们母亲的花园》(insearchofourmother’sgardens,1983)的扉页上写下妇女主义的奋斗宗旨:“妇女主义者热爱音乐,热爱月亮,热爱自然之灵,致力于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完整,包括男人和女人”。这一主张的终极目标已经超越了种族、性别局限,甚至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消解人与自然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它倡导人们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秩序,一个男人与女人,各种肤色人种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的精神家园和物质家园。这些主张都与女性主义乌托邦精神内涵不谋而合,是现代女性主义乌托邦精神的具体再现。
(一)消解两性二元对立关系,消灭社会性别压迫,建立新型两性关系
艾丽斯・沃克在作品中描写的黑人男性充满在白人社会的价值标准与理想幻灭的扭曲下失去理性、绝望、痛苦的个性,而他们的绝望与愤怒往往会转化为对黑人妇女的残酷粗暴。这种传统女性是在南方黑人社会中常常出现的――善良、任劳任怨、逆来顺受,对于男性来说,黑人女性永远只是他们满足性欲的对象和工具。事实表明,充满性别压迫的父权制社会体制才是黑人女性几百年来悲惨命运的始作俑者。
以黑人女性的遭遇为例,沃克向所有女性提出了拯救自我的方案――妇女主义。首先,沃克启发女性形成意识觉醒,摆脱父权制社会规定给她们的传统角色,重塑自己的性格形象。我们在沃克1976年的小说《梅丽迪恩》中可以发现主人公就是这样的一位觉醒女性。
第二步,沃克向女性同胞们提出了具体实施方法――姐妹情谊。在黑人妇女有限的生存空间中,来自于周围男性――父亲、丈夫、兄弟和白人男性的只有暴力和压迫。要想拯救自我,她们只能求助于自己的母亲、姐妹、其他女性朋友。沃克提出女同性恋的方案只是为了让女性们能相互信任、相互团结、共同抵御男性压迫,这一手段的提出也是为了从根本上摧毁父权制社会的存在根基。妇女主义思想就是要用女同性恋的方案来颠覆男性的逻各斯中心主义,让女性取得心理及生理上真正独立成为可能。
第三步,妇女主义者在取得了独立自主之后,并不是要与男性彻底决裂、对立。沃克在著名小说《紫颜色》中就成功的塑造了这样的妇女主义者――茜莉,她们对男性抱着一种宽容的人文主义关怀,通过实现自己的独立来帮助男性们改变对女性的看法和态度。对男人们之前奴役、*待自己的行为不计前嫌,协助男性调整自己,重塑两性之间平等、宽容、尊重、和谐的新型关系。
沃克的妇女主义思想重新考虑女性的价值和生存状态,以改变女性的现状为己任,勾画了一个两性和谐共存的理想未来。它目的是取消男权中心体制,同时“走出激进女权主义的狭隘空间,清楚地向人们表明:女性受难的同时男性也在受难,女性解放的同时也是男性的解放,它探寻的不只是女性的解放而是全人类的健康发展。”
(二)消灭种族主义,瓦解人类社会等级制度,实现各种族人民的和谐共处
在美国现存的社会状态下,种族歧视就是等级和特权制度存在一种典型体现。艾丽斯・沃克的妇女主义者也以反对种族主义,反对一切形式的剥削关系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从17世纪初期的奴隶交易开始,黑人民族的悲惨命运就被锁定其中。整个黑人民族一直都有着追求自由、平等和非暴力的美好梦想。作为被压迫的对象,黑人妇女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她们要接受来自于白人男性,白人女性,黑人男性的整体剥削。因此,对她们而言反对种族主义与反对性别主义的斗争是交织在一起的,她们的独立和自由是与整个黑人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的。妇女主义者的的奋斗目标是“致力于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完整,”这是妇女主义者对全人类美好未来的一种勾画,也正是她们伟大的跨种族、跨性别的宽容情怀的一种体现。为了实现人类最终的和谐共处,妇女主义者首先要学会把这些昔日蹂躏、*待她们的、被白人折磨的扭曲变形的黑人男性团结成为平等、独立的男性战友和同事,妇女主义者不是分裂主义者,她们对渴望改变和寻求进步的男性有着强烈的宽容情怀。
(三)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寻归自然,主张人类与其他生命形式的平等共存
女性主义乌托邦思想认为: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掠夺,与对女人的压迫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沃克的妇女主义主张是女性主义乌托邦思想的再现。妇女主义者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反对一切形式的统治和压迫,主张人类与其他生命形式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稳定、和谐关系。沃克指出:“妇女主义者热爱音乐,热爱月亮,热爱精神…”。由此可见,“自然之爱”是妇女主义者的根本之爱。她们“热爱精神”,这里的精神是指创造并维持万物的无所不在,保罗万象的无形之物,万物皆有灵。妇女主义者认为,大自然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都是与人类一样拥有灵性的,无贵贱高低之分的。在小说《梅丽迪恩》中,主人公对自己曾祖母有这样一段描述中,她生活在名叫“圣蛇”的农场里,一天当她站在一块洼地中间晒太阳的时候,忽然感觉到自己好像进入到另外的一个世界,她感觉到内心深处无比的喜悦空灵,好像自己已经离开地面飘飘欲仙了。这种感受让曾祖母好像获得了新生,从此她拒绝一切信仰,到暮年时只喜欢在院子里走来走去的沐浴阳光,因为太阳是她唯一信仰的神灵。
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只有尊重自然,回归自然,才能感受到自然的灵性,进而得到心灵的进化和修复,人们的精神世界不会再混乱和困惑,生活也会变得宁静,和谐。从生态角度来看,人类只有视自然为朋友,尊敬自然万物,才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否则会造成对自然无穷尽的掠夺,引起生态危机,恶化人类生存环境。沃克在小说《父亲的微笑之光》中曾流露出这样的观点,人类“以金钱和欲望为基础的发展观和生活方式必将给真个世界和自然带来各种不幸和灾难。”妇女主义思想中对人类不断恶化的生存境况及未来进行冷静思考,提出消解人类中心主义,回归自然的方案也是现代女性主义乌托邦精神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具体体现。
三.结语
妇女主义是女性主义乌托邦精神的真实再现,对现实诸多问题提出理想的解决方案,因为高于现实,是一种没有实现的理想,具有“乌有”之精神特点,但是乌托邦的真正意义不在它对理想社会的具体规划和实际可行性,而在于内在的乌托邦精神,即批判性,超越性和目标性。批判性指对美国现实各种问题不满,激励人们对理想进行生生不息的追求;超越性和开拓性指它提出停止对女性、弱者、地球停止剥削,实现人类生存完整和人与自然和谐稳定的美好蓝图。虽然超越现实,却可以成为一种清晰明见的目标,使人们的行动从被动过渡的趋势变为主动争取的自由。
参考文献:
[3]walker,alice.bythelightofmyfather’ssmile.newyork:randomhouse,1998.
女性教育的论文篇十七
一、边缘的声音
纵观人类发展史,除了蛮荒的母系氏族阶段之外,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和艺术是一个男性建构的社会,可以说是一部以男性为主体书写的历史,历史进入互联网时代,一个透明的信息时代,如果继续沿用男性主导的社会规则而忽视女性的存在和感受都是背离多元时代的特质。事实上,女性不仅一直存在,而且运用自己的特殊方式在默默地书写。后现代哲学大师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中指出:“向总体性开战,让我们成为不可表达之物的见证人……”这里的不可表达之物,笔者以为来自非主流的声音或者边缘的声音。艺术进入后现代发展阶段,艺术家通过展示失控的身体,对身份、法则等总体性概念发起攻击,挑战了我们身体的完美形态,并重新演绎了人性的心理伤感、创痛、迷恋和恐惧。
女性主义艺术率先发出边缘的声音。美国女性主义艺术先驱汉娜威尔克在作品《姿态》中对传统审美意义上“美丽”的概念进行辩证反思,什么是美丽?什么又是性感?汉娜威尔克直面镜头,挤眉弄眼,以各种重复特写和连续动作,或者让两眼凹凸变形、用力搓揉脸部、拉扯皮肤,或者咧嘴吐舌、痛苦微笑。她把身体当做一种雕塑原料;一方面借以讽喻人类任意改变身体形貌的意志暴力;一方面又改变身体的物理属性成为具有“意志媒介性”的文化身体。为了解除女性身体固化的定性符号以及女性身体在男权目光审视下的脆弱和无助,尝试将身体的“不舒适”和艺术的“唯美感”对立起来,打破传统艺术的桎梏。苗族是一个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的民族,而这本“史书”就是由苗族女性共同“书写”的`,是苗族女性“用针做笔、用线当墨、用布做纸”这种特殊的方式书写的史书,这在世上是独有的,也是难能可贵的。苗族刺绣艺术既是服饰的主要装饰,又是独立的工艺品。面对儒家文化的主流声音发出了自我边缘的声音,在苗族刺绣中依稀可见远古大战的刀光剑影,有偏居西部的迁徙声音,在后代今人的技艺传承中,题材的选择没有限制,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感受,渔猎生活和农耕生活中的人物、动植物、自然现象都可以成为苗族刺绣的对象,活泼生动,生活气息浓厚。她们常在家务之余,默默地穿针引线在造型和纹饰图案中书写苗族女性对于生活风俗的记忆、眷念和希望。
二、隐形的声音
琳达诺克林在对女性画家历史的挖掘中,17世纪女艺术家简蒂莱斯基就是一个例子,她的作品《苏珊娜和长者》长期被误认为出自男性艺术家之手。简蒂莱斯基的个人生活经历凄惨,创作艰辛,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被荒谬地实施酷刑。《苏珊娜和长者》取材日常所见的宗教题材,却提供了多种阐释的可能性。作品以戏剧性的场面展示了男性压迫与女性反抗的历史事实,隐晦地流露出自己的感受,表述了男性的色情目光和女性的受伤身体关系。苗族刺绣隐含着苗族世代族群的风俗人情和历史变迁。为了使黔东南苗族完全纳入汉族的“大一统”的范围,使其完全汉化,各个朝代曾千方百计甚至不惜使用粗暴的手段强迫苗族女性易服改装,遭到了苗族人民的强力反抗。热爱自己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苗族女性想尽办法百折不挠地把自己祖辈传下来的刺绣艺术遗产保存了下来。最后采取了“男降女不降”的策略,苗族男装基本汉化,而苗族女性的服装并没有多少改变。可以说,苗族女性不仅用一生在书写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而且用生命和行动在捍卫和传承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例如:黔东南丹寨的上衣肩背纹样必有图腾崇拜的“窝妥”,在苗族人心里,服饰纹样就是一个民族的特征,如果纹样变了,死后去了阴间祖神也不会相认,这种意识深入人心,形成心照不宣的既定符号。在这个过程中,苗族刺绣运用隐形的声音,记录和传播刺绣的古老技艺,有苗民迁徙的历史,有对故土家园的热爱,有对图腾崇拜的传承,更有苗民对待生活的美好期望和憧憬。由此可见,女性主义艺术的隐形符号传达女性反对男性与苗族刺绣的隐形符号传达边缘对抗主流的声音有着相似的观念。
三、多元的声音
相对于男性的阳刚与主动呈现的积极与张扬来说,女性的阴柔与被动呈现的包容、谦卑、安静、细腻等特质是这个浮躁的时代稀缺的元素,所以我们需要弥补和改变单一的男性主导的社会,走向多元宽容,利于人类多种文明的共同发展。从女性主义艺术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多元的声音。在材料、技艺、形式与观念上展示的多元性成为后现代艺术发展的趋势。例如:美国艺术家朱迪芝加哥的作品《晚宴》,本身是一个假想的晚宴场景,使用了多重的女性相关元素,三角形象征女性,等边形象征平等,以陶瓷替代大理石传统材料(象征男性),并且在白色陶瓷地板上书写999个女性的名字,而桌上的39个陶瓷盘以女性生殖器官的花朵形状加以呈现,每个单元配置有刺绣、餐巾、餐具和玻璃酒杯。按照次序从平面逐渐变成高浮雕,意味着现代女性的逐渐独立和平等。朱迪芝加哥运用纺织和陶瓷等工艺美术对抗纯美术,消解了纯艺术与工艺美术的界限,男性艺术与女性艺术的界限,以此来表达对女性的礼赞和致敬。
苗族刺绣艺术工艺复杂,材料多样。通过衣肩、衣袖、下摆、腰围等展示出来。就材料而言,传统的苗绣以自织自染的黑色亮土布为底,自制的蓝靛,再加上黄豆水等材料反复染色、捶打,平滑发亮,很难褪色。就技艺而言,至少20多种工艺,主要有平绣、堆绣、辫绣、锡绣、马尾绣、破线绣等。以丝线、棉线为主进行制作,有时添加金线、银线,呈现色彩斑斓的视觉美感。比如,辨绣主要流行于黔东南台江、西江等地,平时便装与节日盛装有所不同。总体特色是层次分明、厚重粗犷。刺绣进入当代,苗族艺人为了增加表现力,常在绣面上装饰不同材质的小饰品,比如玻璃纽扣、有机亮片等当代材质,只要能够美化装饰苗绣,可谓无所不用。苗族刺绣艺术不仅针法繁多,技艺精湛,同时,还能与时俱进,呈现多元的声音,令人惊叹和赞赏。从边缘的声音、隐形的声音和多元的声音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苗族刺绣艺术不仅传承古老的技艺,还需要现实的开拓,它的发展不再仅仅是程式化和类型化的表达,而是基于当下时代的思考,应该是全球化互联网时代的刺绣艺术。而女性艺术不再仅仅是政治的诉求,而是回归到女性身体特有的感受和表达。由此可见,女性主义艺术与苗族民间艺术在不同的语境之下上演着相似的戏剧,描绘着相似的场景,通过比较研究更加坚定本民族的艺术选择,对于当代艺术的发展和人类文明多元化、丰富性都有着深远影响。
女性教育的论文篇十八
1、单身女性不要深夜外出
单身女性无论你是学生还是白领,不管深夜外出是为了工作还是应酬,建议最好在超过晚上11点之后,不要独自外出,现在的社会复杂,人心险恶,你不做堤防的话,很容易让自己受伤害。如果不可避免的`要夜行的话,最好带有防身的东西,例如防身电棒,以防万一。
2、单身女性不要醉酒独行
节假日的时候经常有同学聚会,公司聚会,或者是朋友邀约。作为单身女性的话,参加聚会最好不要喝酒。醉酒不但伤身,而且女性的自我安全防卫意识也会下降,会给自己造成安全隐患。一旦喝了酒的情况下,最好请朋友或者同事送自己回家。
3、单身女性不走偏僻小路
父母从小就教育我们,走路要走大路,夜晚不走没有灯光的偏僻小路。哪怕是成年之后,单身女性依然要遵照这句话,千万不要贪近路,赶时间,而去走偏僻的小路,危险指数超高的!
4、单身女性不要约见陌生男子
5、单身女性不要乘坐黑车
我也有过坐黑车的经历,的确是便宜,可是往往是贪小便宜吃大亏。网络上好多女生坐黑车之后惨遭杀害的报道,这些惨痛的经验告诉所有的单身女性,千万不要乘坐黑车。
6、单身女性不去人群拥挤的地方
身材娇小的单身女性,最好也不要在节假日的时候去人潮拥挤的地方,那些骇人听闻的踩踏事故,让人看了就胆战心惊。一不小心被人群挤到,或者是自己不小心被绊倒,可就再也无法挽回了!
注意事项
单身女性外出的时候还是要穿着朴素为宜,不要穿过分暴露的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