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l教学设计之一(通用14篇)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我们更加了解和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精神文明。总结应该包括过去的成绩和经验,同时也要提及改进和学习的方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l教学设计之一篇一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
2、读准攒、撩、揩、抿等生字,理解炊烟袅袅、田埂等词语,认清蜿蜒的字形。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4自然段,尝试背诵有关段落。
4、初步感受山村孩子勤劳朴实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4自然段。
教学难点:感受文章的美和山里孩子的勤劳朴实美,抓住美来理解课文。
二、教学过程
1、猜谜导入。
(2)揭题
(板书:背篼)后理解。从字形上看,你认为背篼是什么做的?
(竹、藤、柳条等做成,可以背在背上运送东西的'篼。)见过背篼吗?请同学板画。
(3)齐读课题。
(4)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整体感知。
(1)大声读课文,想办法把文章读通顺、读正确。能干的尝试读流利。
(2)反馈。
(选择性朗读,特别是课文第7自然段。)
重点读准炊烟袅袅、揩去、积攒。
机动板书:揩、攒、撩、蜿蜒等。
大家都很会读书。你愿意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吗?我这里有配音乐的朗读,还有图,请你边听边看,想象一下描绘的画面。
(3)教师配音乐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4)谈谈听后的感想。
3、围绕美,学习课文第14自然段。
(1)导入:
美丽的夕阳下,这个勤劳的孩子回来了。
自由读课文14自然段,说一说、找一找,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美?
随机点拨(板书):晚霞美山风、小溪、鸟炊烟
(2)句子比较,体会感情。
这里有这么一段话(出示小黑板):山风吹着他蓬乱的头发,小溪发出轻轻的流淌声,鸟儿在树枝上叫着。
谁来读一读?再请你自己读读第2自然段,两者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好好读读,体会一下或同桌交流一下,说说你喜欢的原因。(拟人手法表现欢快、喜爱之情。)
反馈。个别说。你能用实践来证明吗?很会思考,一起来试试。齐读。
(3)理解炊烟袅袅。
(4)感情朗读。
a、大家都很善于发现美,这么美的画面,你能用朗读来表现吗?自由读选择自己读得最好的交流随机指导。
b、一个人就这么有感情,四人小组的力量就更大了。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感情朗读,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朗读方式,如:分角色读、表演读鼓励创新。
c、交流。
d、有感情地齐读。取长补短,结合想象,配乐朗读。
4、小结。用你明亮的双眼发现更多的美。
5、作业。
(1)、尝试背诵。
(2)划下你喜欢的句子,尝试背诵。
(3)反馈。
(4)《作业本》第4、6题。
板书:
4、背篼(图)
生字晚霞美山风、小溪、鸟炊烟
l教学设计之一篇二
“他背着满满一背篼柴火,他背着五彩的彩霞归来了。”这便是《背篼》中的主人公――山里的孩子。作者曹雷将他刻画得如此普通,而我学完这篇文章后却再也不敢说他普通了。他小小年纪就为妈妈打柴,每天早出晚归。而我呢?虽然常常帮妈妈拖地,总是叫苦连天。这不,今天早上妈妈临走时让我把地拖干净,我全当作没听见,结果被批评了一顿。
他小小年纪已听见或看见妈妈在呼唤,他就会立马回来。而我呢?有时在楼下玩,妈妈叫我回家,交了三四遍都不会上来,必须她轻自下楼叫我,我才勉强回家。他小小年纪就会和邻家小弟弟们和睦相处。而我却为了一点小事儿吵翻了天。最严重的是小时候那一次,邻居把我的小火车给弄坏了,我怒气冲天,便和他打了起来,结果呢,还不是两败俱伤,我真恨那时候的我。
有人用“小皇帝”“小公主”来比喻我们这些独生子女也不过分。人生的道路,恐怕永远不会是笔直平坦的,我们应该从小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和生活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l教学设计之一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体会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作出的贡献,懂得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缩写课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广阔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
提前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王愿坚,当代著名作家。被列入100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的《闪闪的红星》,他是剧本的编者之一。)
2、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的读音。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二、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1、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
2、怎样把课文分成三?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三、理清第二段的叙述顺序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第二段,想一想,这段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讲的: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这一段分成三层。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怎样把这一段分成三层。
4、请三名同学分三层朗读课文。
四、深入理解第二段内容
1、指导理解第一层。
(1)指名朗读率一层。
(2)通过杳字典理解下列词语:挺进、豫皖苏、围歼战。
(3)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层的内容。(在围歼战开始前,“我”在交通沟里找到了突击连,来到了郝副营长身边。这是一位年轻的战斗英雄,他在激战之前心情是那样的平静,竟然借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书中的插图,看得那样入神,火柴划了一根又一根。他从插图中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和情景,想到了未来,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看书,该多好啊!”)
(4)激战马上就要开始了,他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想什么呢?(劳动人民将有可能为建设祖国,为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而辛勤工作,而不再为地主资本家卖命,他们的子女将有可能在舒适的环境中读书学习,而不再像父辈那样被剥夺了上学的权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郝副营长高尚丰富的内心世界。)
(5)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名学生把这一层再朗读一遍。
2、指导理解第二、三层。
(1)指名朗读。
(2)指导理解下列词语:后续部队、千钧一发、整编师。
(3)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层的内容。(突击连冲进守敌围墙后,后续部队在黑暗中找不到突破口,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这样,突击队孤军深入,得不到增援,围歼战有可能失败,情况非常危急。人们万分焦急。就在这紧要关头,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高高举起,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他自己则因为被火光所暴露,英勇地牺牲了。人们怀着崇敬和悲痛的'心情埋藏了他的遗体。)
(4)课文中说“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对这句话有什么体会?(表现了先烈为了人民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无私奉献精神。)
(5)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名学生把“战斗打响后”和“战斗胜利后”这两层再朗读一遍。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第二段。
2、预习课文的其它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朗读上一堂课学的课文。
2、作者是怎样想起这段往事的?我们来学习第一段。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指导理解下列词语:漫步、清明节、(漫步是没有目的的悠闲地走。清明节是节气之一,在四月四、五或六日,民间习惯在这天扫墓。)
3、引起我回忆往事的原因是什么?(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勾起对往事的回忆。这三个字是连接现实和往事的一根链条,因为英勇牺牲的郝副营长也说过:“多好啊!”)
4、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名学生再朗读课文的这一部分。
三、学习结尾部分
1、学生通过查字典,弄清“璀璨”“华灯”的意思。
2、“我”怎么会想起郝副营长这位亲爱的战友?(一是见到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因为郝副营长生前也曾经憧憬过这美丽的灯光;二是听见游人发出的“多好啊”的赞叹,因为郝副营长生前也曾经这样赞叹过。)
3、教师小结:这个结尾部分和开头都写的是现在,相互照应。“我”在天安门广场璀璨的华灯下回忆往事,包含着不忘不过去,应该把先烈的精神发扬光大的意思。
四、指导作缩写练习
1、指导读“思考,练习”第六题,明确练习要求。
2、默读第二段,想一想,缩写这一段,哪几点必须写清楚。
3、讨论交流。(缩写这一段,必须写清楚五点:一是时间是非曲直947年初秋;二是那一次战斗的任务;三是战斗前郝副营长怎么做、怎么想;四是战斗中郝副营长的表现;五是郝副营长的牺牲。)
4、学生做缩写练习,教师检查了解缩写情况。
5、请两三个学生读自己写的内容,师生酌情评议。
五、布置作业
1、准备听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准备缩写第二段。
l教学设计之一篇四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战地、围歼、茂密、突击、歼灭、注视、漆黑、陷入、憧憬、阻击、点燃、性命、焦急”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4、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部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学习先烈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准备:
录音带、幻灯片。
教学方法:
读、思、讲、议、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整体感知
1.导语:《灯光》这篇课文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它是谁写的呢?王愿坚是当代著名的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2.通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认识生词。
二、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1、2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
2.学生自读往事这部分内容,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座互相说一说。再请几个学生在全班说说,然后组织学生评议。
三、精读往事部分内容
1.学生默读这部分内容,找出描写“灯光”的句子,用笔勾画下来。
2.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句子。
第一句: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第二句: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第三句: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第四句: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第五句: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3.学生就这些重点句子自读思考,互相讨论。
(1)“我”为什么看到天安门广场上千万盏灯,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2)郝副营长注视着那幅图,在默默地沉思什么?
(3)郝副营长“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憧憬什么呢?
(4)课文的题目是“灯光”,你觉得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吗?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充分发言,积极讨论。)
5.有感情地朗读回忆往事的这部分内容。
板书设计:
事物——看(灯)
灯光联想——往事
事物——想念战友
l教学设计之一篇五
《背篼》是篇不长的小文章,但读完后我的思绪万千。
《背篼》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位生活在山间村落的小男孩,在暑假,每天都要到大山深处去帮家里拾捡柴火补帖家用的事。在拾捡柴火的过程中,小男孩会顺便给自家的妹妹采摘解馋的野山柿和采集一些药材去到集市上换钱用于交下一学期的学费。每当夕阳西下,山中的小男孩背着满满的装有木柴、药材、野山柿的背篼,脸上面带着微笑回到家里将这些物品交给爷爷、妈妈和妹妹的时候,我似乎看到了眼前这位纯朴、爱劳动的山里孩子,他是多么的可爱!
读完这篇文章,我首先想到了我们这些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小王子”们。我们在家很少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很少!或许会有小伙伴立即反对:我们又要做作业又要预习新功课,哪有时间帮家里做事吗?那么我想问:平时没时间,周末两天总有时间吧!
在周末,当我们写完作业,吃遍爸爸、妈妈给我们备下的美食后就会出去疯玩上很长的时间,那么玩的这些时间,我们可不可以节省下来帮妈妈出门买瓶醋;帮爸爸给花浇浇水;或者给下班后的爸爸、妈妈倒上一杯热茶呢?这些小小的劳动看似简单,但如果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之余坚持了,那么你会发现原来爸爸、妈妈抚养我们长大是多么的不易,原来小小劳动后的感觉是那样的美好。
l教学设计之一篇六
《灯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理解先烈对未来的完美憧憬和为此做出的贡献,懂得这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倍加珍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广阔胸怀和对未来的完美憧憬。
一、介绍作者导入:
1、师:《灯光》这篇课文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它是谁写的呢
2、介绍作者:王愿坚是当代著名的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小说。《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的编剧就有他一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认识生字词)
2、思考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3、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此刻,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
4、学生自读往事这部分资料,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研读往事部分资料
1、学生默读这部分资料,找出描述“灯光”的句子,用笔勾画下来。
2、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句子。
随机出示学生讲的句子:
a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b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c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和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
d这位年轻的战友不顾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e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3、学生就这些重点句子自读质疑,互相讨论。
(1)、学生质疑:为什么看到这上千万盏灯,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2)、学生质疑:郝副营长:“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憧憬什么呢
4、重点讨论:“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来得及见一见电灯。”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五)、有感情地朗读回忆往事的这一部分资料。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查找身边类似的故事
《灯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l教学设计之一篇七
文本解读:
《早》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游记课文。通过对三味书屋的陈设、腊梅花以及鲁迅课桌上的“早”的来历的描述,教育人们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课文有两个部分写的很有特色。第一是对腊梅花的刻画。由闻到的花香到看到的花的颜色、形状,把腊梅的特点栩栩如生地描写出来。字里行间充满喜爱、赞美之情。第二是借物喻人手法的运用,由腊梅花的清香纯净,开的最早,引出鲁迅桌上“早”的来历,进而讲到“时时早,事事早”的人格品格。腊梅清纯的特点与鲁迅高洁的人格品质,多有相似之处。所以选好切入点,紧抓主线,通过朗诵、对比,体悟鲁迅的高洁品质,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梅花的“早”与鲁迅“早”的相似之处。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3、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能够理解并学习鲁迅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直奔主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生齐读课题)《早》,板书课题。
2、上一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学、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交流。
3、你知道文章写了谁的“早”?
4、对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梅花的早和鲁迅的早。
二、精读课文,体悟“早”的含义
1、学习第五自然段,研读梅花的“早”
(1)出示梅花图,学生欣赏。
(2)你觉得梅花有什么地方吸引你?交流发言。
(3)课文中又是怎样描述梅花的呢?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自己认为特别好的句子,多读几遍感悟。(提示由“正盛”“满树”体会梅花的多;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润泽透明”“冰清玉洁”等体会梅花的美;由“飘香而送暖”再联系前文“清香纯净疏淡”体会梅花的香;由“二十四番花信风”等体会梅花的早。)
2、学习课文第六、七自然段,研读鲁迅的“早”。
(1)出示:早哇!鲁迅的书桌上就刻着一个“早”字。(提示:过渡句,由梅花的早过渡到写鲁迅的早)
(2)出示第七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鲁迅为什么要刻这个“早”?
(3)鲁迅为什么会迟到?你能替他找到迟到的理由吗?这个理由能打动人吗?
(4)理解课文,相机出示填空
因为,所以。(鲁迅迟到的原因)
虽然,但是。(替鲁迅辩解)
即使,鲁迅也。(鲁迅没有解释的原因)
(6)是啊,这个“早”难道仅仅刻在鲁迅的书桌上吗?
(7)刻下了这个“早”之后,鲁迅迟到过吗?齐读“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3、思考:作者写鲁迅的“早”为什么又要写梅花呢?梅花和鲁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文章为什么以“早”为题目?(抓住“清晨”“春天”“东风第一枝”等理解梅花的“早”,抓住鲁迅刻在书桌上的“早”“时时早,事事早”理解鲁迅的“早”的含义,从而找到他们的相似之处。)
【设计意图】借助关联词语填空将课文主题揭示出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小结
鲁迅与梅花都具有“早”的品质,写梅花的“早”就是为了衬托鲁迅的“早”,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借物喻人。鲁迅就是这样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最后终于成为了世界上有名的大文豪,一生写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课后请大家搜集有关鲁迅的故事和他的作品,阅读感悟。
教学反思:
整个课堂设计围绕重点,紧抓主线,循序渐进。诵读环节,既注意整体效果又能兼顾个体的个性朗读;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既有关联词语对课文的概括训练,又有鲁迅刻下“早”之后的想象训练,在教学中遵循先扶后放的'指导思想,概括起来有如下特点:
一、一线串珠,直奔主题。
在执教伊始我紧抓课题“早”直奔主题,引导学生找到课文叙述的重点梅花的“早”和鲁迅的“早”,然后直奔重点段落深入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发现问题、解析问题,这样贯穿全课,一珠串线,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二、由表及里,逐步深入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有个过程的,在引导学生。在研读梅花的“早”时我先出示梅花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梅花形态,再出示文章内容,通过反复诵读,对照图片,结合课文文字让学生理解梅花的品质。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补充梅花的诗句,加深认识,逐步深入。
三、语言训练,挖掘文本深意
在本课教学中我十分注意学生的语言训练,在梅花环节,通过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梅花的过程就是学生积极创作的过程,通过自己眼中的梅花与文章中的梅花相对应,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在研读鲁迅“早”的故事时,我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相机出示三组关联词语要求学生按要求填空,让学生在辩与不辨中寻找思想碰撞的火花,深挖鲁迅辩与不辨背后的深意,从而理解鲁迅严格要求自己的品格。接着出示鲁迅的成就介绍,让学生明白任何的成功都离不开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教育学生从小要树立远大理想,要有恒心毅力,要学习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品格。
l教学设计之一篇八
一导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关爱他人、爱护环境的愿望。
二导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老师知道你们爱听故事,谁听说过《神笔马良》的故事,给大家简单地讲一讲。(指名说)
2、马良得到了神笔,为穷人做了很多好事,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23课,看看课中的小朋友假如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会做些什么?师板书课题(提醒“如”,女字旁不出头)
(二)初读课文
1、打开书108页,自由读书,读不准的音请教枫树叶和绿苹果,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找朋友游戏,学生读字卡,师检查读音。
3、再读课文,认为句子读通的奖自己一颗星。
4、谁敢大声读一读这首小诗,指名分节读。
5、学生自提读书要求,读后生评议。
6、带着问题再读,假如小作者有马良的神笔会做什么?默读课文,在书上画出句子。
7、指名回答,师适时板画太阳、谷粒,贴画。
8、课文用三小节写了作者三个愿望,谁来读读第一小节。
9、指名读,老师听出来你很关心小树,谁还想读。
10、师范读,生练读,女生读前四行,男生读后四行。
(三)朗读感悟
1、小作者第二个愿望是什么呢?谁来读读第二小节?
2、指名读,老师听出来你很喜欢小鸟并很关心小鸟,谁再来读读?
3、齐读第二小节,相信有了你们的谷粒小鸟再也不会饿的哭泣了。
4、课文的第三小节请四人小组合作,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
5、小组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
6、小组汇报,读的方式有一人一句,两人一句或齐读。
7、小组接着汇报,用行动向他们学习。
8、一、二组读第一句,三、四组读第二句。
9、师小结:我好象看到了大家和西西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
10、学习了课文的前三小节,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每一节的第一句相同,发现了多音字)
11、师引读课文,学生体会,师板书:关爱他人
(四)背诵课文
1、你喜欢哪一个小节就读一读。
2、看黑板,试着背一背。
3、同桌互背,书上打分评价。
(五)拓展练习
1、课文最后一个小节用了省略号,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要画些什么?
2、学生自由说,师总结。
3、作业:用小画笔把你的愿望画下来并把想法写在旁边。
[假如[教学设计](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
《地名》教学设计之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l教学设计之一篇九
文本解读:
《早》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游记课文。通过对三味书屋的陈设、腊梅花以及鲁迅课桌上的“早”的来历的描述,教育人们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课文有两个部分写的很有特色。第一是对腊梅花的刻画。由闻到的花香到看到的花的颜色、形状,把腊梅的特点栩栩如生地描写出来。字里行间充满喜爱、赞美之情。第二是借物喻人手法的运用,由腊梅花的清香纯净,开的最早,引出鲁迅桌上“早”的来历,进而讲到“时时早,事事早”的人格品格。腊梅清纯的特点与鲁迅高洁的人格品质,多有相似之处。所以选好切入点,紧抓主线,通过朗诵、对比,体悟鲁迅的高洁品质,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梅花的“早”与鲁迅“早”的相似之处。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3、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能够理解并学习鲁迅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直奔主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生齐读课题)《早》,板书课题。
2、上一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学、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交流。
3、你知道文章写了谁的“早”?
(板书:梅花鲁迅)
4、对,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梅花的早和鲁迅的早。课文是怎样写梅花的早的呢?
【设计意图】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上课伊始,引导学生复习第一课时内容,让学生在回忆、梳理中看到自己的学习收获,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的安排达到三个目的:回顾了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为下面的教学提供切入点,从而直接抓住主线,直奔主题展开研究。
二、精读课文,体悟“早”的含义
1、学习第五自然段,研读梅花的“早”
(1)出示梅花图,学生欣赏。
(2)你觉得梅花有什么地方吸引你?交流发言。
(3)课文中又是怎样描述梅花的呢?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自己认为特别好的句子,多读几遍感悟。(提示由“正盛”“满树”体会梅花的多;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润泽透明”“冰清玉洁”等体会梅花的美;由“飘香而送暖”再联系前文“清香纯净疏淡”体会梅花的香;由“二十四番花信风”等体会梅花的早。)
(4)联系上下文,作者是什么时候去三味书屋的?(深冬酿雪的天气)
在这样的季节,百花凋零,然而梅花却开得这么盛、这么美、这么香、这么早,
难怪成为诗人赞颂的对象。
出示:《梅》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足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绝句》陆游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学生朗诵,交流,体会梅花品格。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梅花的品质。在教学中首先出示梅花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梅花的美。然后放手让学生诵读,感悟,选择自己觉得特别好的交流,读得多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便能发现潜藏在文本中的细节,从而体悟出文章的深意。最后,在学生对梅花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出示诗歌让学生反复诵读,拓宽了文本,增加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梅花品质的了解,丰富了主题。
2、学习课文第六、七自然段,研读鲁迅的“早”
(1)出示:早哇!鲁迅的书桌上就刻着一个“早”字。(提示:过渡句,由梅花的早过渡到写鲁迅的早)
(2)出示第七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鲁迅为什么要刻这个“早”?
(3)鲁迅为什么会迟到?你能替他找到迟到的理由吗?这个理由能打动人吗?
(4)理解课文,相机出示填空
因为,所以。(鲁迅迟到的原因)
虽然,但是。(替鲁迅辩解)
即使,鲁迅也。(鲁迅没有解释的原因)
(提示:通过“一面……一面……”“天天奔走”等体会鲁迅因为父亲生病的忙碌。通过“默默”“再也”“轻轻”等看出鲁迅对自己要求严格。思考:如果你是鲁迅的老师,听了这样的解释会原谅鲁迅吗?鲁迅为什么没有向老师解释呢?进一步理解鲁迅对自己要求严格。)
【设计意图】鲁迅因为照顾父亲而迟到应该能够得到老师的理解,然而鲁迅没有辩解。这里的细节描写值得我们注意,只有充分挖掘这些细节,才能够洞悉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形象。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三组关联词语,一面寻找鲁迅可以说服老师的理由,一面思索鲁迅沉默的原因,在矛盾冲突中逐步深入人物内心,让学生形成共鸣,从而领悟到鲁迅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品质。
(6)是啊,这个“早”难道仅仅刻在鲁迅的书桌上吗?
【设计意图】一个反问句将学生由文本引入更深的思考中,由表及里,从而更深地挖掘文本内涵。
(7)刻下了这个“早”之后,鲁迅迟到过吗?齐读“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出示填空:
从那以后,鲁迅依然在当铺和药铺之间奔波,然而他。因为他知道,所以他只有。
再读这段话,体会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品质。
简介鲁迅成就。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想象,通过填空,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再也没有迟到背后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学生明白,目标的实现是需要有毅力的支撑,是需要有恒心的。对鲁迅的简介让学生明白正是有着这种恒心毅力,正是鲁迅要求“时时早事事早”才能取得那些辉煌的成就。
3、思考:作者写鲁迅的“早”为什么又要写梅花呢?梅花和鲁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文章为什么以“早”为题目?(抓住“清晨”“春天”“东风第一枝”等理解梅花的“早”,抓住鲁迅刻在书桌上的“早”“时时早,事事早”理解鲁迅的“早”的含义,从而找到他们的相似之处。)
学生自由朗读,寻找依据。
因为梅花,鲁迅。所以。
【设计意图】借助关联词语填空将课文主题揭示出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小结
鲁迅与梅花都具有“早”的品质,写梅花的“早”就是为了衬托鲁迅的“早”,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借物喻人。鲁迅就是这样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最后终于成为了世界上有名的大文豪,一生写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课后请大家搜集有关鲁迅的故事和他的作品,阅读感悟。
教学反思:
整个课堂设计围绕重点,紧抓主线,循序渐进。诵读环节,既注意整体效果又能兼顾个体的个性朗读;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既有关联词语对课文的概括训练,又有鲁迅刻下“早”之后的想象训练,在教学中遵循先扶后放的指导思想,概括起来有如下特点:
一、一线串珠,直奔主题。
在执教伊始我紧抓课题“早”直奔主题,引导学生找到课文叙述的重点梅花的“早”和鲁迅的“早”,然后直奔重点段落深入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发现问题、解析问题,这样贯穿全课,一珠串线,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二、由表及里,逐步深入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有个过程的,在引导学生。在研读梅花的“早”时我先出示梅花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梅花形态,再出示文章内容,通过反复诵读,对照图片,结合课文文字让学生理解梅花的品质。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补充梅花的诗句,加深认识,逐步深入。
三、语言训练,挖掘文本深意
在本课教学中我十分注意学生的语言训练,在梅花环节,通过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梅花的过程就是学生积极创作的过程,通过自己眼中的梅花与文章中的梅花相对应,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在研读鲁迅“早”的故事时,我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相机出示三组关联词语要求学生按要求填空,让学生在辩与不辨中寻找思想碰撞的火花,深挖鲁迅辩与不辨背后的深意,从而理解鲁迅严格要求自己的品格。接着出示鲁迅的成就介绍,让学生明白任何的成功都离不开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教育学生从小要树立远大理想,要有恒心毅力,要学习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品格。
在学习了梅花的“早”与鲁迅的“早”之后,我抛出文章为什么要写他们的“早”,引导学生寻找相似之处,从而理解作者用意,升华文章主题,水到渠成。
当然,当然这节课的设计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在过渡与教师语言的精炼上还要继续努力。
l教学设计之一篇十
文本解读:
《早》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游记课文。通过对三味书屋的陈设、腊梅花以及鲁迅课桌上的“早”的来历的描述,教育人们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课文有两个部分写的很有特色。第一是对腊梅花的刻画。由闻到的花香到看到的花的颜色、形状,把腊梅的特点栩栩如生地描写出来。字里行间充满喜爱、赞美之情。第二是借物喻人手法的运用,由腊梅花的清香纯净,开的最早,引出鲁迅桌上“早”的来历,进而讲到“时时早,事事早”的人格品格。腊梅清纯的特点与鲁迅高洁的人格品质,多有相似之处。所以选好切入点,紧抓主线,通过朗诵、对比,体悟鲁迅的高洁品质,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梅花的“早”与鲁迅“早”的相似之处。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3、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能够理解并学习鲁迅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直奔主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生齐读课题)《早》,板书课题。
2、上一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学、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交流。
3、你知道文章写了谁的“早”?
(板书:梅花鲁迅)
4、对,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梅花的早和鲁迅的早。课文是怎样写梅花的早的呢?
【设计意图】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上课伊始,引导学生复习第一课时内容,让学生在回忆、梳理中看到自己的学习收获,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的安排达到三个目的:回顾了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为下面的教学提供切入点,从而直接抓住主线,直奔主题展开研究。
二、精读课文,体悟“早”的含义
1、学习第五自然段,研读梅花的“早”
(1)出示梅花图,学生欣赏。
(2)你觉得梅花有什么地方吸引你?交流发言。
(3)课文中又是怎样描述梅花的呢?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自己认为特别好的句子,多读几遍感悟。(提示由“正盛”“满树”体会梅花的多;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润泽透明”“冰清玉洁”等体会梅花的美;由“飘香而送暖”再联系前文“清香纯净疏淡”体会梅花的香;由“二十四番花信风”等体会梅花的早。)
(4)联系上下文,作者是什么时候去三味书屋的?(深冬酿雪的天气)
在这样的季节,百花凋零,然而梅花却开得这么盛、这么美、这么香、这么早,
难怪成为诗人赞颂的对象。
出示:《梅》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足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绝句》陆游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学生朗诵,交流,体会梅花品格。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梅花的品质。在教学中首先出示梅花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梅花的美。然后放手让学生诵读,感悟,选择自己觉得特别好的交流,读得多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便能发现潜藏在文本中的细节,从而体悟出文章的深意。最后,在学生对梅花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出示诗歌让学生反复诵读,拓宽了文本,增加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梅花品质的了解,丰富了主题。
2、学习课文第六、七自然段,研读鲁迅的“早”
(1)出示:早哇!鲁迅的书桌上就刻着一个“早”字。(提示:过渡句,由梅花的早过渡到写鲁迅的早)
(2)出示第七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鲁迅为什么要刻这个“早”?
(3)鲁迅为什么会迟到?你能替他找到迟到的理由吗?这个理由能打动人吗?
(4)理解课文,相机出示填空
因为,所以。(鲁迅迟到的原因)
虽然,但是。(替鲁迅辩解)
即使,鲁迅也。(鲁迅没有解释的原因)
(提示:通过“一面……一面……”“天天奔走”等体会鲁迅因为父亲生病的忙碌。通过“默默”“再也”“轻轻”等看出鲁迅对自己要求严格。思考:如果你是鲁迅的老师,听了这样的解释会原谅鲁迅吗?鲁迅为什么没有向老师解释呢?进一步理解鲁迅对自己要求严格。)
【设计意图】鲁迅因为照顾父亲而迟到应该能够得到老师的理解,然而鲁迅没有辩解。这里的细节描写值得我们注意,只有充分挖掘这些细节,才能够洞悉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形象。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三组关联词语,一面寻找鲁迅可以说服老师的理由,一面思索鲁迅沉默的原因,在矛盾冲突中逐步深入人物内心,让学生形成共鸣,从而领悟到鲁迅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品质。
(6)是啊,这个“早”难道仅仅刻在鲁迅的书桌上吗?
【设计意图】一个反问句将学生由文本引入更深的思考中,由表及里,从而更深地挖掘文本内涵。
(7)刻下了这个“早”之后,鲁迅迟到过吗?齐读“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出示填空:
从那以后,鲁迅依然在当铺和药铺之间奔波,然而他。因为他知道,所以他只有。
再读这段话,体会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品质。
简介鲁迅成就。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想象,通过填空,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再也没有迟到背后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学生明白,目标的实现是需要有毅力的支撑,是需要有恒心的。对鲁迅的简介让学生明白正是有着这种恒心毅力,正是鲁迅要求“时时早事事早”才能取得那些辉煌的成就。
3、思考:作者写鲁迅的“早”为什么又要写梅花呢?梅花和鲁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文章为什么以“早”为题目?(抓住“清晨”“春天”“东风第一枝”等理解梅花的“早”,抓住鲁迅刻在书桌上的“早”“时时早,事事早”理解鲁迅的“早”的含义,从而找到他们的相似之处。)
学生自由朗读,寻找依据。
因为梅花,鲁迅。所以。
【设计意图】借助关联词语填空将课文主题揭示出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小结
鲁迅与梅花都具有“早”的品质,写梅花的“早”就是为了衬托鲁迅的“早”,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借物喻人。鲁迅就是这样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最后终于成为了世界上有名的大文豪,一生写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课后请大家搜集有关鲁迅的故事和他的作品,阅读感悟。
l教学设计之一篇十一
设计理念: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就是一个个例子,教会我们写作。我从上学期开始也尝试着进行“跟着课文学写作”的研究,文本在写作上的重点是课文第三小节的方位描写,这个实用的技术值得我们好好的教给学生,但我不建议在亲近文本的时候做这件事情,最好是作为课后的练笔。
设计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真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掌握介绍房间的陈设。
3.凭借具体的语文材料,理解课文写梅花的用意,教育学生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设计重难点:
认真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掌握介绍房间的陈设。
教具准备:
课件
设计流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4课,齐读课题《早》。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课文写的是什么?指名说。(课文通过作者一行人访问三味书屋向我们介绍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并由梅花想到了鲁迅在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赞扬了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课件出示主要内容,分开显示两个问题。问题1: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2:借梅花赞扬了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这就是本篇课文在写作上的两个最大特色。那,文章是怎样把三味书屋的陈设向我们介绍得清清楚楚的呢?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二、学文
1.学习“陈设”
出示学习要求:
找出本段中表示方位的词
2、对照文中插图,边读边想书屋中的陈设分别在哪里,图上有的陈设就做上记号。(教师口述引导:如鲁迅的书桌在哪里呢?你找到了就在上面写一个“鲁”字。)
3、连起来读一读,在脑中想一想,你脑中是否对三味书屋的布局有了清晰的印象,能不看图说出来就更好了。
要求都明确了吧?同学自己去读去思考吧!
出示第3自然段。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教师巡视时相机指导标出东南西北的方位,指导鲁迅书桌的具体位置。
全班交流:
巡视到一个标出鲁迅书桌的学生那,举起他的书,说:他在这个方位标了一个“西”字,我一看他的.书就知道他读懂了。对不对啊?你们怎么知道的?生:因为书屋朝西。师:你非常会读书。我们来看。师画简笔画。
看着这幅图,你们的西在这儿,那,这儿指——东边,这儿是——北边,这儿是——南边。师相机标出“西东北南”。
(1)解决问题1、2
刚才我们划了哪些表示方位的词呢?交流。
生:南墙。师:南墙在哪儿?师在板书上写“南墙”。师:那东面正中在哪儿呢?写“东面正中”。这里对不对?画前面也是一个方位。那东北角在哪儿呢?板书“东北角”。
那三味书屋的南墙上有什么呢?(圆洞门)师画:圆洞门。正东面有什么呢?师画一幅画。画前面有什么?师画书桌,这是寿镜吾老先生的座位。学生的书桌——分列在——四面,师用手指简笔画。那东北角上——就是鲁迅用过的一张。师画书桌,写“鲁”字。
(2)解决问题3
你发现作者按方位顺序这样介绍了三味书屋,让我们一下子对三味书屋有了清晰的印象。试着看着这幅图,回想回想三味书屋的布局。同学们,你们轻声地说一说吧!也可以说给你的同桌听。指说。教师提醒:三味书屋朝……,教师帮助拎出方位词。
评:多么清晰啊,你想学学这样的写作方法吗?我们来试试。
(3)仿写练习
出示仿写片段。
五(2)班教室东墙南边和北边各开了一扇窗。北墙正中(黑板),的前面(讲台),下。我的座位。
4.学习“早”
作者按方位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了三味书屋的布局,这个特点我们已经学会了。我们来看这篇课文的第二个写作特点。借助梅花赞扬了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再度出示两个特点。隐藏第一个特点,突出第二个特点。
学生自读——指读:你画的是哪里?坐下,很美。
生读到“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句时问:你知道这句是什么意思吗?指说。师:你们可能没听懂,让老师来解释给你们听吧。古人认为花是按节气来开的,开得最早的是梅花。难怪有这么一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所谓红梅报春嘛!
那你喜欢梅花吗?喜欢它什么?交流。
预设:(1)一阵一阵的清香,师:你喜欢它的香味。板书:香味。
(2)像琥珀、玉石,师:你喜欢它的外形。板书:外形
(3)白里透黄,黄里透绿,师:你喜欢它的颜色,这也算是梅花的外形。
(4)冰清玉洁的韵致,师:你喜欢它冰清玉洁是因为梅花在所有的花中是开得最早的吧!板书:早。
预设:
a:鲁迅严格要求自己
师:他严格要求自己什么?(时时早、事事早)
b:对这件事,同学们还有不同的体会吗?(鲁迅迟到原本是有理由的,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可是他却没有说,没有以此为借口,而是仍然严格要求自己时时早、事事早。)
c:如果在交流时学生提到在桌上刻了一个“早“字,教师就相机改板书,擦去“香味、外形”。将黑板上的“早”字改成艺术字体“早”(梅花骨朵形状)。师:这就是鲁迅刻在书桌上的“早”字,这也是鲁迅刻在他心里头的“早”字。
5.学习第8自然段。
引读第8自然段,出示第8自然段:是啊,的确要早。我们也要学习鲁迅——珍惜清晨,珍惜春天,要学梅花——做“东风第一枝”。做最早的那一个。
三、升华主题
同学们,这是一篇游记,写的是作者一行人访问三味书屋,可是作者却用了这么多的笔墨来写梅花,你现在知道这是为什么了吗?打开小册至13页完成第4题吧!(写梅花是为了借梅花赞扬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这叫——借物喻人。板书:借物喻人。)写小册这一块面机动。
四、拓展
这篇课文与其说介绍的是三味书屋,不如说是向我们介绍的鲁迅。关于鲁迅我们知道多少呢?出示作家卡片,指读。
作家卡片内容:
鲁迅,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他毕生追求真理,英勇战斗。对敌人,他横眉冷对;对人民,他满腔热忱。他曾经说过: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作品。他笔下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闰土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建议大家去读一读他的作品:《朝花夕拾》、《野草集》。这两本书是合订本。
读作家卡片本块面处理机动,如时间来不及了,这样说:同学们课后去读读作家卡片,建议同学们读鲁迅的作品《朝花夕拾》、《野草集》。
五、完成作业
l教学设计之一篇十二
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体验,师生彼此是学习的伙伴。教师应该跟着学生走,以学定教,用自己的理念、自己的经历、自己的语言去面对学生,去配合学生,为学生搭设展示自我的平台,与学生共舞。让学生读最感兴趣的部分、选择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2、朗读感悟,彰显学生的阅读个性
张田若先生说得好: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这形象地道出了朗读对于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在这一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生发问题,在读中产生灵感,在读中自我感悟,在读中放飞个性。所有的问题都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打开学生思接千载的想象通道,使其才思敏捷,让其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飞扬。
3、丰富积累,编织课内外联系的纽带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上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者吴伯箫老先生借《早》向读者展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处处洋溢着民族文化的芬芳。鲁迅是民族魂,他的作品及身上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悟语言,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后,引领学生了解鲁迅,认识鲁迅,研究鲁迅,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使得语文课堂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终点,而是学生学习的驿站,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
4、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
李吉林老师曾说: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生发语言动机,提供语言材料,从而促进语言发展。课文虽然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将三味书屋的陈设和冰清玉洁的梅花呈现于我们眼前,但学生对三味书屋没有直接的文化积淀,对梅花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学生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必然难以深透。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细心揣摩教师语言,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画面有形还有境,教师描述有形还有情,情动而辞发,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l教学设计之一篇十三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并能理解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试背描写梅花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思考,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能按顺序对照插图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阅读中感受鲁迅先生那种“为革命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树立起珍惜时间的观念。
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谈论“早”
1、教师板书:早
2、设问:想到什么?
3、揭示课题,齐读
4、设问:最想了解什么?
5、教师归纳小结:为什么要用“早”做课题?“早”有什么来历?含义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早”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读准生字词的读音,并能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有不懂的做上记号,可以问问同桌,还不能解决的准备提问。
2、指名读文,相机正音。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汇报自己读懂的地方,并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4、汇报自己在读文过程不懂的地方。
5、师生通过读文、讨论等方式共同解决。
三、选读课文,感悟“早”
1、在这篇课文中,你最喜欢哪节?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节?
2、指名读学生自己选定的小节,感情朗读汇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四、精读课文,品悟“早”
1、课文哪几节与“早”有关?(5~8小节)
2、精读5~8小节,课文一共写了哪几种“早”?
3、品评两种“早”的异同。请同学们任选一种“早”进行批注式阅读,如“你读懂了什么?”或者“这一节主要写了什么?”等。可在文章的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想、发现等,准备汇报。
4、根据学生汇报的顺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a、学生汇报第五节的内容:
a、这一节主要写了梅花的冰清玉洁的韵致和梅花开花的早。
b、课文写的梅花美吗?理解“冰清玉洁”,能通过你的读使我们感受到吗?
c、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d、这么美的文字,你愿意记在自己的心里吗?
e、课文为什么要写梅花的“冰清玉洁”和开花时的早?
b、学生汇报第六节:
a、这一节主要写了鲁迅书桌上“早”的来历。
b、说说自己读完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c、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
d、你觉得这个“早”字与写梅花有联系吗?
e、交流、讨论。
五、联系实际,深化“早”
1、师小结过渡,并引读最后一节。
2、“东风第一枝”指的是什么?
3、学到这儿,你最想说什么?
六、图文对照,联系“早”
1、再读课文,了解写作的顺序。
2、图文对照,了解三味书屋的方位。
3、自由练说,指名说。
4、试对教室练说。
七、总结课文,升华“早”
作者由蜡梅的清香纯净引出鲁迅书桌上“早”的来历,进而彰显鲁迅“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人格品质,希望同学们也能像鲁迅先生那样,勇做“东风第一枝”!
l教学设计之一篇十四
《早发白帝城》是二年级第四册《远行》这一主题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同时也是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课文是一首五言绝句,使用单纯而豪放的语言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而且情景交融。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辞、陵、猿、帝、啼五个生字,能够根据词义选择“还、重、朝”三个多音字正确的读音,根据已有积累书写“舟”、学写“朝”交流“帝(啼)岸。正确读写“白帝城、江陵、猿声”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古诗、当堂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能够根据诗句想象三峡的景象
4、理解诗句意思,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
自学生字词,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诗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重点词句,读懂古诗。感受诗人的心境
一、引入(单元整合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板书:远行
在以前的课上我们学过了《远行靠什么》我们可以用什么交通工具去远行呢?(复习旧知)(2名,注意声音洪亮、表达完整)
在距今一千多年的唐朝有一位著名的大诗人,他也去远行,他是谁呢?(出示画像)
谁来介绍介绍他(孩子们简单说说自己了解的李白)(出示李白的资料)(背诵两首关于李白的诗)(复习旧知)
李白这次远行,他是靠什么交通工具去的?(检查预习)你从哪里知道?
出诗句。勾画“轻舟”一词,于是我们明白了“舟”就是小船,所以除了轻舟我们还可以说(小舟),舟可以做部首,我们一看到舟就知道(与船有关)那你能说出哪些带有舟的字呢?怎么才能把舟字写在田字格中间(写舟)
二、指导自学
(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跟着诗人乘着小舟,去远行,(齐读课题)
你读懂了什么(时间早地点白帝城发出发)(课文里还有一个字跟他很像,说说怎么区别呢?写帝、啼)(写两字)
(课件)
1、自由读课文,把你觉得难的字多读两遍
2、回忆认字四法
3、把诗文读通顺读流利。
读诗文的时候,你有哪些字词觉得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呢?
抽生读全诗大家评价是否读准确了
读准三个多音字“朝、还、重”(区别读音,说说你怎么知道课文中读这个音?(引导孩子通过了解字义来选择正确的读音)
读准“陵、猿”等词语。
4、再读全文(读准字音)
5、读、出节奏
三、发挥想象,理解诗文,感受作者的心境
出ppt师讲述(了解背景)
范读诗文,说说你看到了些什么?
彩云间——这是什么时候的彩云呢(早上,板书朝霞,你们见过朝霞吗?什么样的?彩云间的白帝城是什么样的?看图片,读出白帝城的美)在这样一个彩霞满天的早上,诗人静静地站在白帝城前,他要做什么?(理解辞字)
离开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他的心情怎么样,你们从哪句话体会到的?(抽生读)把哪个词读慢一点就更能突出这种心情呢?(再次强调“还”就是(要回家了)引读(千里江陵一日还),(千里江陵)真的有一千里吗这里说明了路(很远)(读)
一千里并不是真的一千里,李白写诗常常有这样非常夸张的手法,你还记得他的那首诗里还这样写到(生背诗)
《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夜宿山寺》中“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那么我们这首诗里还有这样的写法吗?(万重山,读,你有什么感受)
对比读千里江陵一日还和轻舟已过万重山你有什么感受
(轻舟能换成小舟)(体会作者高兴的心情)
小舟顺江而下,一日千里,两岸的山上传来了(猿猴的啼叫)(你听过猴子叫吗,在哪里听到的)这里的猿猴叫声又是怎样的?来看看(出示水经注,老师读,找出描写猿猴叫声的句子,说说感受)
猿猴声声啼叫,连绵不绝,声音如此的悲惨,可是诗人心情却(非常高兴),因为(引读)他马上就要(回家了)
出门行千里,终必把家还,让我们再次跟随诗人李白告别彩云中的白帝城,回到家里去吧
(配乐、读诵)
背诵全诗
四、认读词语,巩固新知
(读词语)
开火车)(猿声,辞别,白帝城,江陵城,朝阳,啼不住,一日还,轻舟,两岸)
老师如果把这些生字放在新的诗句中,你们会读吗?(出示诗句:)。
五、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