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浅谈文学素养论文(汇总21篇)
总结是一种积累的过程,可以为未来提供宝贵的经验。总结要注意语法和拼写错误的纠正,保持书面语的规范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浅谈文学素养论文篇一
微风奏响春日的序曲,生命在变幻中被无情的消磨,有进步的人生才有意义,而人若想有进步,有引路的航标则会相对容易,参加社团干部培训,本身就是一种指导,它促进我们更好的成长。
今天,在小礼堂,文传系的冒建华博士给我们进行了一次关于“文学素养”的培训,听后颇有收获。
我比较喜欢文学,平时也比较喜欢阅读一些有关文学方面的书籍,不能说在文学里穿行过吧,不过,的确很受陶冶。再说,听文学家讲课,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冒博士引用鲁迅的一句话很形象的表达了文学的内涵:文学是以想象的行式表达人生,接着,他以鲁迅的《故事新编》为例讲起,论述了这一点,也就是让我们思考人在成名后干什么。
《奔月》:讲了后羿的故事,后羿射日、杀野兽为人类造福,可是成名之后,又不得不过常人的生活;《补天裂》:讲述了夏娃造人的故事,可在她逝后,亲手造出的.人类去贪得无厌的肯是自己的躯体;《理水》讲述夏禹治水的故事,可在他成名之后,只是成为人们口中的故事;《非攻》讲述墨子的故事,墨子是一代名人,解救过宋国,可是当他在雨天来到宋国时,人们竟不让他避雨…一则则故事给我们留下无限的思考,也就是这样的思考,出现了我们的文学,我们在思考中获得思想上的提高,获得人文素养。
接着是对人生的探讨,唐僧取经时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其实人生也是一种的取经,一种经受考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东西的出现,也是在于我们的思想的变换,在于我们对世界的思考。/xdth/心得体会。
文学比较能体现人的思想,冒博士讲了金庸的小说,金庸以其独特的风格细描人生,影响了数亿人。其超凡的功力在于他通过浪漫叙事构造的侠谱其人物创造主要来自作者想象和写作传统,他的想象不直接来源于现实,而作为一种经典就恰恰在于它通过传统中的程序化形式把象征性、耐人咀嚼的韵外之致等本属于中国古典文化要求的东西表现了出来,于是,我们才无法忘记令狐冲、杨过、郭靖、小龙女、乔峰、韦小宝甚至是李莫愁、岳不群、欧阳峰、灭绝等等栩栩如生的人物。也因此,金庸塑造的“侠谱”才会比那首“笑傲江湖曲”更令人荡气回肠、不知肉味,才会比那些在地下深藏百年甚至千年的佳酿更醇香无比。而他的这种历史处理也使得武侠世界中的人物和事件全出虚构,“真实”的历史不过是江湖武林的背景衬托,而人物的性格却呼之欲出了,通过冒博士的讲解,我们的文学意识得到了更大提高。我们也从小说中认识了人生。
大学生应成为人格健全、素质高雅、能说会写的合格人才,所以需要增强文学素养,提高文学素质。今后我们要认真思考人生,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增进文学素养,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教师培训心得范文
计算机培训心得
挂职培训日记
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
班主任培训心得体会
相关专题:[文化][培训]浅谈文学素养论文篇二
5、当文学变成半是商品半是艺术的时候,就会繁荣鼎盛。——拉尔夫
6、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高尔基
7、社会向文学提供素材,文学向社会提供规范。——郭沫若
8、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陆游
9、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高尔基
10、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歌德
11、异端是生活的诗歌,因此有异端思想是无伤于一个诗人的。——歌德
12、艺术是让我们意识到真理的诺言。——picasso
13、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巴尔扎克
14、眼底江山皆净域,毫端兰竹见灵魂。——许乃钊
15、言者志之苗,行者文之根。——白居易
16、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杜荀鹤
17、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
18、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鲁迅
20、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21、一篇向人写肝肺,四海知我霜鬓须。——苏轼
24、是文学唤醒我们注意人类生活的准则,平息大火,抑制邪恶。——圣皮埃尔
26、只要人越来越堕落,文学也就一落千丈。——歌德
27、只有伟大的人格,才有伟大的风格。——歌德
28、志者诗之本也。——朱熹
29、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尔
30、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是序。——刘勰
家训名言警句【3】
一、关于立志的家训
1、不要空言无事事,不要近视无远谋。(陈毅《示儿女》诗)
2、应知重理想,更为世界谋。(陈毅《示儿女》诗)
二、有关于勤学的家训
1、多读书达观古今,可以免忧。(家诫要言)
2、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陈毅《示儿女》诗)
3、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增广贤文》)
4、良田百亩,不如薄技随身。(《增广贤文》)
5、读少则身暇,身暇则邪间,邪间则过恶作焉,忧患及之。(家诫要言)
6、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治家格言)
7、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增广贤文》)
三、关于惜时的家训
1、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增广贤文》)
2、莺花忧怕风光老,岂可教人在度春。(《增广贤文》)
3、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增广贤文》)
4、百年容易过,青春不再来。(《增广贤文》)
5、一头白发催将去,万两黄金买不回。(《增广贤文》)
6、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增广贤文》)
7、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增广贤文》)
四、关于仁爱的家训
1、百善孝为先。(《赠广贤文》)
2、孝当竭力,非徒养生。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增广贤文》)
3、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治文贤文)
4、毋令长者疑,毋使父母怒。(家诫要言)
5、当少壮时,须体念衰老的酸辛。(《增广贤文》)
6、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
7、早把甘旨当奉养,夕阳光景不多时。(《增广贤文》)
8、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增广贤文》)
9、尊师而重道,爱众而亲仁。(《增广贤文》)
10、孤寡极可念者,须勉力周恤。(家诫要言)
11、处富贵地,要矜怜贫贱的痛痒。(《增广贤文》)
12、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增广贤文》)
13、肝肠煦若春风,虽囊乏一文,还怜茕独。(《增广贤文》)
14、责己之心责人,爱己之心爱人。(《增广贤文》)
15、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冶家格言)
16、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增广贤文》)
17、割不断的亲,离不开的邻。(《增广贤文》)
18、远山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增广贤文》)
19、泯躯而济国。(颜氏家训)
20、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陈毅《示儿女》诗)
21、乡党和而争讼息,夫妇和而家道兴。(《增广贤文》)
五、关于修养的家训
1、乖僻自是,悔误必多。(治家格言)
2、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需平心暗思。(治家格言)
3、施恩无念,受恩莫忘。(治家格言)
4、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治家铬言)
5、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治家铬言)
6、善欲人知,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治家格言)
7、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治家铬言)
8、知有己不知有人,闻人过不闻己过,此锅本也。故自私之念,萌则铲之,谗谀之徒至则却之。(家诫要言)
9、才能知耻,即是上进。(家诫要言)中国传统文化
10、器量须大,心境须宽。(家诫要言)
浅谈文学素养论文篇三
一变化与挑战:小学科学教育变革
(一)教育目标:从“精英”到“大众”
出于政治和科技竞争的原因,“做个科学家”成为20世纪60年代科学教育的目标,尤其是在美国。为了达成这一科学教育的目标,美国科技界与教育界共同研制了一批反映当时科学发展最新水平、呈现学科知识基本结构的小学科学教材;与教材内容改革同步,引进“发现教学法”和“过程”观念,试图以此两者为核心,为社会发展培养科技精英奠定基础。然而,只适合20%的学生的精英教材,对80%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资源浪费。现代科学技术在人类生存和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们更加明晰地认识到,科学课程应体现对所有学生的价值;对一个国家来说,普通民众高水平的科学文化素养,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因此,科学教育的目标逐渐由培养“精英”转移到提高“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上。科学教育目标的转换,对小学科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和能力构成了挑战。在“精英”模式下,教师需要传授体系完整、逻辑严谨的科学知识,教学所需的是充裕的知识储备,教师知识和教学是“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而在“大众”模式下,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同时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理解以及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如果教师缺乏科学素养,缺乏探究的实践和能力,仅靠书面化的知识系统,显然难以胜任教学要求。
(二)教学方法:从“过程”到“探究”
20世纪60年代的科学课程改革,强调科学的“过程”性。与“知识”取向所秉承的静态知识观不同,基于“过程”取向的科学课程反对科学教学中静态、僵化的知识灌输,希望中小学生通过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知识结构。然而,这一时期的科学观仍然以“静态知识”为主流,“探究”的最终目的仍然是为了掌握体系化的“知识”,体验“过程”与“探究”只是学习人类已经取得的科学成果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科学课程依然难以跳出唯“知识”的窠臼。伴随着对科学性质的重新认识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兴起,“探究”将“过程”取而代之。建构主义珍视儿童对自然世界的天生的探索欲望,希望通过儿童与他人共同的学习和研究建构知识,让儿童形成对科学本质的更现实的观念。同时,建构主义强调科学、技术发展史对儿童科学知识建构的价值,把科学史、科学哲学作为中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资源,“认为研究科学知识的创造和协商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知道科学中人性的一面”。建构主义理论和实践为中小学科学教育贯注了极大的活力与创造力,但也因过度强调儿童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否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导致科学教育的形式繁荣和实际教学质量的下降。于是自20世纪90年代始,“科学的探究”成为提高小学科学教育质量的新举措。“科学的探究”与“探究”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强调探究不仅仅是儿童自我建构的过程,这个建构的过程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规范,这个基本的规范即是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小学科学教师如何成为儿童科学探究过程中的“科学界的代表”,如何在学生的自由活动和教师的引导、讲授与活动、动手与动脑之间形成平衡,让儿童通过探究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提高科学素养,是当今世界教师教育中的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二应对与建构:关于小学科学教师素养的思考
没有高素质的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就谈不上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目标的实现,这已被反复证明。在当代科学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应该实现由“静态”到“动态”的转换,这也是小学科学教师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动态的教师素养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科知识。小学科学教师对科学学科内在的概念、原理、原则、方法等系统知识以及知识之间关系的掌握情况,决定了小学科学教师的素养层次。在学科知识方面,小学科学教师需要关注小学科学课程所涵盖的相关学科的结论性知识,更要关注对科学学科性质的理解,以及科学知识和技术与个人发展、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为了实现对科学性质的理解,教师需要通过学习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经历科学探究实践;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增强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掌握科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质,形成一定的提出问题、观察实验、收集信息、形成猜想、技术设计、交流合作和科学思维的能力”。唯有如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才有可能将系统的学科知识内容贯穿于具体的科学探究任务之中。
第二,引导儿童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探究”作为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强调他们经历过程、体验过程、在思考与探索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思想方法;除此之外,探究式科学教学还旨在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思考和探究,在智慧的积极参与中,理解现象、探究本质、交流观点、建构知识。毫无疑问,把科学探究简化成课程上的.科学教学,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正如美国著名科学教育专家阿瑟a卡琳所说:“虽然探究教学是模仿科学家进行研究所经历的一般过程,但由于儿童受到发展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像职业科学家那样进行探究,中小学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是比较简单的形式,学生在探究中能够理解自己在做什么,使科学探究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关键是教师,教师制订教学计划、准备材料、设置情境、进行引导、提出问题、提供信息、讲解、解释———教师要为儿童在真实世界里动手做科学探究进行各项准备。这些是教师引导儿童进行科学探究所负的责任。”
另一方面,小学科学教师还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心理与生理发展规律、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将前科学概念转化成科学概念的机制和特点。一旦具有扎实的学科基本功,同时对学科课程中不同分支学科间关系、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学科内容与学生发展之间关系形成了深度理解和把握,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生成和积累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高水平的小学科学教学素养的形成也就指日可待了。
第三,教育、心理学知识。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是形成教师专业知识的基础。新的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标准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观念,形成一定的科学文化积淀,包括新的科学世界观、科学探索观、科学教育观,同时关注有关儿童发展的最新研究进展,关心自己所处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并把自己的观察、思考和学习融入专业实践之中。小学科学教师在教育学、心理学方面所需要的,并非仅仅是纯粹的系统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很难直接运用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与学校生活中。因此,如何把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与小学科学教学的特点和性质结合起来,与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并转化成教师对学生、学科教学的态度和能力,对于小学科学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教师职前和职后教育的核心任务,即是培养小学科学教师基于教育理论建构自己对小学科学及其性质的理解,形成恰当地处理知识的确定性与教学现实的情境性之矛盾的能力。
第四,对科学哲学与科学史的学习与把握。把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纳入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必修课程体系之中,是当今国际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基本趋势。20世纪80年代之后,“如何通过科学教学使学生能够获得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从而不仅学到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一直是国际科学教育界的核心话题。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等课程,是有助于教师形成对科学性质理解的基础学科。正如论者所言,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给我们提供了科学发展的历史、科学研究范式转换的轨迹,以及科学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失误,有助于我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与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科学与技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功过得失,以及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而言所存在的局限性和破坏性”。对科学哲学、科学史的了解和理解,有助于提升小学科学教师对科学性质的洞察力。
20世纪后半期科学性质以及科学教育性质演变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一幅理解科学史、科学哲学对科学性质和小学科学教学产生巨大作用的清晰画面。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也是小学科学教学的基本内容。随着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与功能也逐渐明朗化并被各国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所认可和提倡: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儿童的科学素养。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拓展小学科学教育的内容,加大小学科学教育的整合力度,总体来说,小学科学教育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取向,涵盖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思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渗透在科学教学的各个方面。美国的科学课程体系把科学教育的内容分为八类,其中包括“科学的历史与本质”。在我国的小学科学教育中,“加强科学文化的教育,加强科学发展历史的教育”,也成为课程改革的追求目标。
第五,学科教学知识(pck)。它是教师在知识学习与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对学科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系统理论知识,以及教学法知识等的整合和提升。对于个人来说,它涉及个体对学科系统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也包含着对学习者可能出现的偏见和误解、相应的教学策略及其对教学的具体环境的理解。学科教学知识“具有情境性和实践性的特征。从教学实践的角度考察,学科教学知识主要体现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自己对这一学科内容的理解来设计教学情境、表征某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体现专业特征的基础性保障,是他们进行专业性活动的条件和依托。对于小学科学教师来说,关键在于处理专业知识与教学情境之间关系的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师培养过程中,不但要打好理论学习的基本功,更要使之理解和体验教学实践的不确定性,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提升小学科学教师在情境性教学事件中依据理论进行问题诊断和恰当处置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小学科学教师的学科教学法知识的增长和教学能力的同步提升,是小学科学教师培养机构的重要任务。使“静”态知识进入“动”态,把“死”的知识变“活”,推动教师实现从“知识型”向“能力型”、“创造型”的转变,是目前小学科学教师教育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教师自身的实践以及基于实践的反思和批判能力建构,高质量的教师职前和职后教育,社会和教师教育机构持续的帮助与支持,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因素。
浅谈文学素养论文篇四
一、语文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世界是在变化中发展的,语文教育教学也是如此,所以语文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转变、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一)语文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理念
一方面,我们要纵览古今、放眼世界,分析总结过去,明确应试教育的利与弊;另一方面,我们应明确高中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而不是为了考试,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二)正确认识语文,承担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
目前,很大一部分教师都单纯地把语文看成一门工具学科,实行功利主义应试教学,以练代讲,以考代练,大搞题海战术,学生因此变成了应试的机器。其实,我们的语文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是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所以,教师必须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积累,健全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修养,把育人成人放在第一位。
(三)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关爱学生,以情动人,而不是高高在上地压迫、威吓学生,这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教师还应主动完成由知识权威向对话伙伴的角色转变,积极适应“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在与学生平等对话和合作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与学生情感相通、心理相融,学生才会亲近老师,才会喜欢语文。
二、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西方的“知识折旧定律”称:“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会折旧80%。”更有资料显示,以每年6%到10%的速度更新知识、更新思路,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人才学的`“蓄电池理论”也说,一块高能电池的蓄电量是有限的,只有不断进行周期性充电,才可能持续地释放能量。而在一个知识更新越来越快、陌生领域越来越多、对创新要求越来越高的时代,这一说法仍具有振聋发聩的现实意义,“本领恐慌”正逐渐成为当下人们生活的常态。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国民阅读率低于50%,每年每人平均阅读图书不过4.5本。一位阿里巴巴的销售人员透露说,中国人从学校出来以后,平均每年读书不超过三本。很多教师也没有时间静下来读书学习,学校出于经济利益考虑给教师提供的培训机会也很少,致使教师的知识储备很难满足工作的需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创造机会,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丰富的学识和宽广的视野去引导教育学生。
三、语文教师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
在当今的应试教育中,以教师课堂讲解为主、以学生被动接受为辅的传统教学方法仍然占据着主体地位,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及人格的全面发展,以至于许多高中生对语文学习态度冷漠,认为可学可不学。但从语文学科的重要作用来看,高中生应该重视语文学科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自觉、愉悦的氛围中提高语文成绩。
(一)教师要精心选择教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教师是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的课堂教学沉闷,学生的积极性自然不会高,要想让学生爱上语文学习,教师必须首先让学生喜欢自己。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学生特点,采用适当的方式,精心选择教法,激活自己的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用激情导入、分角色朗读、巧设疑问、多媒体教学、课本剧编演、辩论讨论、声情并茂的讲解、联系现实生活的引申探究、作文竞赛等不同的教法,使语文课堂千变万化,多姿多彩。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多样、有序的,所以教师应不断优化教法,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教材和学情选择适当的教法
语文教材选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同的教材特点不同、目标不同,教师的教法也应不同。另外,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施教时应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促进学生的发展。比如对于语文成绩较差的学生,如果他们是因为基础差而成绩差,教师就应给这类学生系统地补充基础知识,并结合练习达到巩固知识、提高成绩的目的;如果他们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当而成绩差,教师就应时时关注、积极引导并对他们的作业进行跟踪,然后个别辅导,以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其实教师的人格魅力包含很多因素,它也许来自饱经风霜的沧桑经历,也许出于对事业的执著,是对工作的投入,对人生的乐观、淡定和从容,这些都对学生有着难以言说的吸引力,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所以,语文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打动并吸引学生,使学生喜欢你,喜欢你的课,喜欢你教的学科。
浅谈文学素养论文篇五
语文教育是国家基础教育和民族素质教育的基石,同时也是每一个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只有通过持续地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理念、人格魅力、科研意识、情感艺术、风格特色等专业素养,才能出色完成所担负的语文教育使命。
关键词:提升;语文教师;专业素养
语文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和延续民族精神文化的桥梁,因而语文教育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性,它不仅是国家基础教育的基石,也是民族素质教育的基石,同时还是每一个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教育的成效,关键在于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教师,其工作成果无疑贯穿于学生的一生,并在家庭、学校、社会各个领域都有所反映。正因如此,语文教师是一个特别需要学习的职业,要通过持续地学习,有意识地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理念、人格魅力、科研意识、情感艺术、风格特色等专业素养,这样才能出色完成肩负的教育使命。
一、通过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来提升专业素养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以及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科学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确立正确、科学、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是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也是提高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起点。语文教师只有用新的教学理念诠释新课程,才不会yan割课程改革的灵魂。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深刻把握语文教育的实质,确立明确的专业理想,并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在终身学习中提升自我。
重要。其三,强调大学阶段的教育不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完成教育,而是旨在为日后的在职进修,提供的基础教育。”[1]当今社会的发展,新知识、新理念、新理论层出不穷,教师几乎天天都面临着一个新的世界,尤其是二十一世纪的教师角色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型转向研究探求型,由道德的灌输者变为人格完善者和心理保健者,由对学生的塑造者转向引导者,由教育教学工艺的操作者变为教育科学成果的创作者和开发者。因而,作为新一代教师,肩上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是:民族素质的奠基者,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民主法制建设的促进者,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更新技能,从而完全胜任这样一个全新的角色。
二、通过不断增强科研意识来发展专业素养
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理由很明显,从宏观上说,它可以使教师原有的旧观念、旧方法、旧技术得到更新,进而使教师开阔视野,激发思路,增长见识,提高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首先,对语文教材的研究是语文教师教学科研的基本功。在教学实践中,有些语文教师轻视对教材的研究,认为这方面的文章无异于写一般的教案。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好的教材方面的研究文章,应该是源于对教材准确无误地把握和理解,就其精彩内容、精深思想、高超的写作技巧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这其中不仅表现出作者对教材的感悟能力和知识结构,更渗透了作者处理教材的知识水平和创造能力。其中内容往往涉及文学、史学、哲学、美学、心理学、文艺理论、伦理学甚至自然科学方面的相关知识,可以说,写作教材研究方面的文章是一个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是进行科研的重要基础。没有这个过硬的研究教材的基本功,就不能成为一个研究性的语文教师。
其次,对语文教学思想和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是语文教师进行科研的起点,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提升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只有走向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道路,才能使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到一个新境界。正所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再次,对语文教学进行专题研究是研究性教师取得成绩的关键。语文教师必须始终不渝地投身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对语文教学的研究,包括教育思想、语文教学思想、语文教材建设、语文课程设置、教材教法、作文教学、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的内容。没有对这些方面厚实的基础研究,很难有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这个基础上再作一些专题性研究,是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应该说,基础研究和专题性研究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三、通过不断强化人格力度来提高专业素养
教师在认知方面的能力,主要决定着他能否有效地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而教师的人格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促进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因此,强化语文教师的人格力度就成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国内外对于好教师的个性修养,都做过很多的研究和统计分析。譬如,上海师范大学卢家楣等人通过调查,认为优秀教师的性格特点是:在事业上有强烈的成就欲,希望自己在教育方面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坚信自己工作的收获和价值;非常热爱教育事业;非常喜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对学生满怀一片爱心;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同时又能够虚心求教,精益求精;教育教学工作认真负责,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自觉性;能沉着果断地妥善处理教育教学中的意外情况;能自始自终地认真执行已经指定的教育教学计划;在教学中有独立见解,不会轻易受别人的暗示而改变自己的观点,且具有自我调节、应付挫折的能力,注意从知识、兴趣和个性方面不断提高自己。
完善教师人格修养的主渠道是教育教学实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养成理解别人,与别人和谐相处,且能够了解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良好心理品质。要理解别人,就需要有豁达的心胸。这就要求能够不报任何偏见地容纳同行与自己不同的见解、思想和情绪,以及价值观念;能够关切身体、智力、社交和家庭背景各不相同的学生;能够敏锐地观察、深刻地理解和积极地同情学生的需要、情绪反映、情感冲突和各种困难。要与他人和谐相处,就需要待人以诚,不以个人的权威和职业地位对待学生,同时也不伪饰自己的弱点。了解自己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要了解自己的优点、长处与短处、缺点,要充分注意扬长避短;要不断地增强自信,积极进取,体验成功。应该指出的是,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语文教师的人格修养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和提高修养的更为广阔的天地。因为,语文教师的职业范围内有更多机会和先贤大师对话,语言直接将其引领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去,文学又给其打开了一个具有心理时空的情绪化的艺术世界。在这样一些独特的领域中遨游,语文教师就有可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理解他人,就会有更多机会获得来自古今中外的丰厚的精神营养,用以完善自己的人格。
学习,以及关于他们自己,无论是作为教师和个人,都增长了更多的理解能力。”
四、通过不断培养情感艺术来强化专业素养
“文以载情”,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包含作者浓烈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师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欣赏,与作品相沟通,深刻地理解作家的情感。要达到学生与文本情路的通畅,教师要能投入和驾驭自己的情感,用充满美感和激情的信息流,导引学生情感的迸发。这样的学习就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进行心灵的接触。情感淡漠的语文教师是不完全称职的教师。
对于语文教师情感艺术的培养,一般来说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是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即热爱教育事业,把教书育人看成神圣的职责。有了这种爱,自然就有钻研业务的热情、探索教学方法的热情,就会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中去。教师的热情必然感染学生,从而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课堂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情感交流必然顺畅。其次,教师要锻炼自己过硬的“说、读”能力。语文教师必须有好的口才,能说会道。而能够做到“口若悬河”的前提则是知识渊博、思维敏捷,用词准确,幽默风趣。语文教师要擅长朗读和抒情,读的功夫不过关,情感就不能充分释放,学生又怎么能受到感动,情感交流的渠道自然受阻。从一定程度上说,语文教师情感艺术发挥的水平是语文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通过不断打造风格特色来加强专业素养
教师的风格品牌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艰苦打造的过程。打造风格品牌,就是有目标的追求、有步骤的实践、有标准的锤炼、有规范的量度,这些就是风格品牌形成的要素。
要形成自己的风格乃至品牌,教师要对自己既往的教学经历、发展水平、教学方式、认知特点等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有意识地积累和提炼自己的教学特点,注意典型事例的积累,如对教材的新认识、启发学生的新手段、教学环节的新链接。然后,按照自己理想的风格形态对自己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和比对,进而进行有辨别力的调整,这样的教学活动就变成了一种有目标的追求。
形成风格的重要步骤是进行理论概括,要通过经常性的概括使经验的操作逐步上升为理论的阐说,也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把它分类、归纳,总结出自己独特的东西,从而使自己的实践活动变得系统化、理论化。这样,自己的教学活动自然就有了风格的影子,经过长期的、持续不断的努力,就会形成自己的风格乃至品牌。
在形成风格品牌的过程中,对教师创新潜质的挖掘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教师的劳动天然地带有创造性,一个教师完全有可能,也完全应该在这种创造性的劳动中创造出具有个人风格的教学方法。事实上,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的研究成果,已经说明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创造新知识的人。树立创新意识,要敢字当头,敢想、敢说、敢试验,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解放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呼吁广大教师,为了教育的今天和明天,语文教师应该向轻车熟路告别,踏上新的征途。这种“告别”就是创新。语文教育改革的今天和明天,需要更多的教师具有接受新观念的敏感性和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努力发现并发展自己的创造力,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这是素质教育赋予语文教师的历史重任。当然,光有敢字还是不行的,还要善于学习、巧于实践。一位哲人说:“空无一物的袋子是难以站得笔直的”。
语文教师没有渊博的知识,不注意补充新知,创新就是一句空话。当今社会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各学科的横向交叉、渗透和融合日益明显,这必然反映到语文教学内容上来。语文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要不停地把时代新信息反馈到语文课堂活动中。因此,教师的充电就不仅为教学提供原材料,而且能够启发教师创造的灵感,使课堂教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当前全球掀起的“学习革命”,给我们打开一个崭新的世界,“用生命学习”、“每时每刻都处于学习状态”、“学习空间无限拓展了”,这些新颖的学习理论对肩负工具学科教学的语文教师具有特别的意义。
当前进行的继续教育,正是让广大教师了解最新教育动态、充实自我的一个好形式。语文教师更应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优化知识结构,做到闻道在先,术业精湛。“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作为语文教师,只有不断进行创造性学习,才能拥有高品质的文化素质,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才能与现代教育接轨,才能真正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教师,才能掌握开启创造之门的钥匙。
总之,语文教师的工作是一种复杂而繁重的创造性劳动。学生知识的获得、语文能力的培养、道德品质的形成,以及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建立,都离不开语文教师的辛勤培育。从事这样一种艰巨的工作,若不注重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是难以胜任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2]刘杰.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美)林格伦著、章志光译.课堂教育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浅谈文学素养论文篇六
摘要:在热闹非凡的早期阅读活动中,幼儿教师作为早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应该具备的基本幼儿文学素养问题是影响早期阅读活动质量的关键问题。并阐述了基础的幼儿文学素养与早期阅读活动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早期阅读;必备;幼儿文学;素养
自进入21世纪,早期阅读活动的开展与研究在我国幼教界可谓是轰轰烈烈,可以说早期阅读的理念深入人心。早期阅读是指在学前教育阶段,婴幼儿凭借色彩、图象、成人语言、标记以及文字符号来理解以图画为主的婴幼儿读物的所有活动、与阅读有关的任何行为、与阅读有关的一切准备活动。早期阅读是幼儿接触书面语言的途径,通过早期阅读活动可帮助幼儿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幼儿文学可以说是早期阅读的主要内容。图画书作为幼儿文学体裁之一,图画书特有的且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表现方式,使得图画书成为幼儿早期阅读的首选对象。如果幼儿教师具备基本的幼儿文学素养,就能挑选适宜的、优秀的图画书作品以吸引幼儿的兴趣,使早期阅读活动真正达到早期阅读目标,培养幼儿具备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和习惯。
一、早期阅读活动要建立正确幼儿文学理念
正确的幼儿文学的理念,即“两个回归”的理念:“文学性”和“幼儿性”。文学有它内在的完整意境,有它浑然不可分割而又无所不在、渗透内外的特定神韵,文学文本的意义是文本形式建构的产物,文本意义和文本形式是不可剥离的。幼儿文学其根本属性是文学,是艺术,仅仅将其视作语言学习工具,从根本上是背离幼儿文学的文学属性。周作人先生提出“儿童文学只是儿童本位”的观点,就是强调幼儿文学回归“幼儿性”。幼儿文学是为幼儿服务的,那么幼儿的文学就应该体现幼儿不同于成人的情感需要和审美追求。幼儿文学就不能披着“文学”的外衣,努力向幼儿灌输成人世界的种种规则,而要凭着作家对幼儿世界敏锐的观察,用神奇的笔触把幼儿世界的特别规则演绎出来。因此,当我们为幼儿选择文学作品时,我们要按照文学的标准和幼儿文学的特殊规律去衡量作品价值;当我们要把作品传递给孩子时,也要按照文学内在规律和幼儿的接受特点去寻找适当的途径。
二、早期阅读活动作品选择要结合幼儿的文学接受方式
刘绪源先生指出“儿童的最初的审美对象多为有节奏无意思的儿歌类作品,他们主要是从这种节奏、音韵中得到乐趣。这与他们与生俱来的对节奏的敏感有关。也正是节奏这一‘审美形式’,引领他们进入了最初的审美———虽然严格说来,这还只能算是‘前审美’”。正是幼儿文学接收方式的独特性,决定了幼儿文学是诉诸于听觉的文学,无论何种体裁的幼儿文学作品的选择,都应该遵循这一特点。语言的音乐性,富有鲜明节奏的作品才能有效地刺激幼儿的大脑,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节奏还包括童话故事中的循环往复、“一唱三叹”的结构。与此同时,幼儿文学所具有的浅语艺术特点不仅能使幼儿容易接受文学作品传达的意义,而且经过幼儿文学作家高明的技巧搭配,可以使幼儿文学作品语言变得格外生动活泼、富有音乐性。在图画书中也不乏这样的作品,例如根据民谣改编的图画书《一园青菜成了精》,其中的语言就是极具节奏感的,开篇就是“出了城门往正东,一园青菜绿油油……”这类图画书都是对幼儿极具吸引力的。了解幼儿的文学接受特点,并有效利用幼儿文学作品的节奏性,能是早期阅读活动在文本的选择上适宜幼儿,还使早期阅读活动充满审美情趣。
三、早期阅读活动设计要遵循幼儿文学创作原则
幼儿文学的创作原则就是快乐原则,这一原则是充分顾及幼儿心理年龄特征的。他们稚嫩的心灵不能负载过多的阴暗、悲伤、孤独、忧郁等负面情绪。唯有快乐的.文学才能迎合他们活泼可爱的天性,为其心智的正常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快乐原则强化了幼儿文学的审美功能,使之成为伴随幼儿愉快成长的良伴。幼儿在听读幼儿文学作品时,其主观意愿追求的完全只是一种愉快的享受。幼儿文学作品使他们潜在的欲望得到满足,郁结的情绪得到渲泄。同时在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人的过程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早期阅读活动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的技能。”从目标中我们不难看出,早期阅读教育测重培养阅读能力和技能。早期阅读活动的目标不仅要培养幼儿对阅读和文字符号产生兴趣,使幼儿具备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此同时还要培养幼儿对文学的爱好,使幼儿在审美能力和情感上得到发展,为幼儿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因此,在早期阅读活动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幼儿文学快乐的特性,使早期阅读活动中的阅读技能和阅读经验等目标的达成变得趣味横生。
四、早期阅读活动的组织要利用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
幼儿文学的创作规律在本质上与文学有相同之处,但因读者对象的特殊性,在具体的表现手法和创作技巧上有一些特殊要求。幼儿文学比任何种类的文学都更要求讲究创作技巧。特别是幼儿文学的幼儿情趣属于美学中“趣”的范畴,但是它又不完全等同于一般作品的“趣”。幼儿文学作品中的情趣是作家对现实生活中的童趣的提炼、融铸。幼儿情趣在作品中表现为稚拙美和纯真美。首先,幼儿文学的稚拙美是一种柔和、清新、淡雅、纤细、精巧、童嫩、轻盈、不加雕饰、使人赞叹和怜爱的美的形态。文学作品中所展示的是一种原始的、质朴的、悖于常理的,然而却异常明净、透彻的美。例如,《大卫,不可以》、《逃家小兔》和《如果你给老鼠吃饼干》等作品都表现出孩子般稚气可爱的气息,属于充满稚拙的幼儿情趣作品。其次,幼儿文学的纯真美是幼儿纯洁真诚的心灵在作品中的艺术概括,它具有幼稚、纯净、诚实、率真、透明、一尘不染的个性美。它使幼儿文学作品富于生命力并更具欣赏价值。例如图画书《猜猜我有多爱你》、《月亮,生日快乐》和《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等,都属于情感纯真、一尘不染的纯真美的作品。由此,幼儿教师对于幼儿文学的审美评价不应指向表面的浅显直白,而应导向深层结构的美学意蕴。浪漫神奇、稚拙纯朴是幼儿文学生成的深刻前提,是幼儿文学的灵魂。成人不可以用世俗的眼光将其嗤之为浅陋,幼儿文学的美正在于它是适应幼儿诗意的生活,就在于他在相对简单的艺术形态中所表达的是人类普遍的、共同的、永恒的感受和人性体验的意义,这就是幼儿文学的美学智慧。幼儿教师对于幼儿文学审美特点的把握,能帮助教师恰当提炼作品主题和确定情感基调。一个优秀幼儿文学作品的主题、作品的幼儿情趣点,以及作品的重点部分一定是重合的。教师对文学作品准确的分析是早期阅读活动成功组织的基础,不能想象一个连文学作品都把握不住的幼儿教师能够组织一个精彩的早期阅读活动。
五、优秀幼儿文学作品在早期阅读活动中给予幼儿高质量的语言给养
幼儿文学语言的特性———浅语艺术。幼儿文学的“深浅”问题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如何达到浅而不薄,又达到强烈震撼的效果,这是幼儿文学语言的特殊追求。然而轻视幼儿文学的思想依然存在,认为幼儿文学仍然是“小儿科”,缺乏和幼儿在阅读中共同成长的理念。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大多数幼儿教师认为幼儿文学是极其简单的文学形式。因此在面对幼儿时,总是自觉不自觉的把自己作为活动的主体、评价的主体,把自己对幼儿文学作品的理解强行灌输给幼儿,轻视、忽略幼儿的存在,这是成人对幼儿世界侵略的表现。列夫托尔斯泰曾在创作幼儿故事时说:“花在语言上的功夫惊人的多。必须得让故事字字句句都做到精彩、简洁、淳朴,而最主要的是———明确。”“浅语”的幼儿文学作品在呈现出的浑然天成、天然去雕饰、毫不做作的美,与此同时也把作者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传达给了幼儿,在看似单纯中却又显现出意味深长。例如,前苏联作家安德烈乌萨丘夫的作品《大海的尽头在哪里》,作品描述了一只蚂蚁和一头大象来到海边,他们对大海的另一端充满了好奇,但看不见大海尽头的现实令他们十分伤心。这时一条金枪鱼游到了岸边。他不解地问他们为什么哭。“大海的尽头看不见。”蚂蚁和大象回答道。“怎么?”金枪鱼感到奇怪,“这难道不是大海的尽头吗?我认为大海在这里正好到头了!”听到这儿,蚂蚁和大象都欢呼起来。但大象顺便思考了一下,问道:“那么大海的开头又在哪里呢?”作品在看似天真简单的故事中,发出了具有某种终极关怀意味的追问。在浅语表达的故事中,隐藏着深邃的意义。这里没有精巧的修饰,没有严谨的逻辑,没有深藏的城府,而全然是一派本真、自然的生命感觉和意趣,一种大巧若拙的文学形式意味。幼儿教师面对幼儿文学作品,要能在浅显的文字中体味深刻,同时带领孩子们感受这种意味,却不是简单的说教。与此同时幼儿文学语言是既规范又生动且形象的书面语言。所以这样高质量的语言对于处于语言发展关键期的幼儿而言,一定会给予他们丰富的语言发展给养,而且在兴趣盎然的积极阅读状态下,幼儿语言水平自然而然就得以提高。幼儿教师在陪伴幼儿阅读活动中,自身的语言表达水平也会与幼儿共同成长。除了以上基本的幼儿文学素养是幼儿教师应必备的,幼儿教师还应不断学习,不断增强自身的幼儿文学素养,同时扩展自身中外幼儿文学佳作的阅读量,提升幼儿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文学鉴赏既包括阅读过程中的艺术形象的再现,也包括读者根据自身经验、知识、艺术鉴赏力而对作品艺术形象的再创造。歌德曾说:“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察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的,所以我让你们看最好的作品,等你在最好的作品中打下牢固的基础,你就有了衡量其他作品的标准,估价不会过高,而是恰如其分。”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也会吟”,幼儿教师如果有足够的幼儿文学精品的阅读量,选择和评判一个作品的优劣就非常的容易了,也为自身的鉴赏力做潜移沉淀和内化工作,以此提高自己的幼儿文学鉴赏能力。“兴趣和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对幼儿文学的兴趣和爱好,与幼儿文学密不可分的早期阅读活动就会使幼儿充满激情的投入其中,并且乐此不疲。
参考文献:
[1]张美妮.幼儿文学概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
[2]周兢,余珍友.幼儿园语言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郑荔.教育视野中的幼儿文学[m].上海:江苏教育出版,2005.
[4]刘绪源.美与幼童———从婴儿看审美发生[m].上海: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浅谈文学素养论文篇七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有利于终生发展。文学素养是中心,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而写作无疑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故事接龙是学生们特别感兴趣的写作形式,让学生在书写中感受到文字的秘妙,浸润在文学的海洋,激发了表达的兴趣,从而全面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一、让学生“看”出滋味
在写故事前,我开始领孩子们读童话故事书,从故事中看出童话写作的密码。我们从《木偶奇遇记》开始读起。一看人物———儿童化。在孩子阅读《木偶奇遇记》的过程中,我利用晨读时间和孩子聊书,先聊人物:书中讲到的那些人物(包括小动物),你最喜欢谁?最讨厌谁?为什么?在读书的过程中,学生们触摸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而这些人物就和他们是一样的,是他们身边的人,人物形象就在生活和想象中借助阅读丰满起来。二看情节———生活化。在阅读的过程中,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展现在孩子眼前,孩子们读到小木偶的爸爸并没有因为他是一个任性、淘气、懒惰、爱说谎、不关心他人、不爱学习、整天只想着玩的孩子而嫌弃他,而是不厌其烦地帮助他。看他饿了,就把自己的早餐送给他,心甘情愿地看着他吃掉,虽然爸爸自己也很饿。学生们读到这些,就将童话中的幻想与眼前的现实生活融为一体,几乎已分不清哪些是童话中的情节,哪些是生活中的情节。真的,世界上没有一个爸爸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虽然孩子生下来的时候不一样,有的孩子一开始就漂亮乖巧,有的孩子一出生就调皮捣蛋,可是不管什么样的孩子,都是爸爸妈妈心里的宝贝,爱就像高山的流水,流到了每个孩子的心里。三看哲理———含蓄化。《木偶奇遇记》究竟想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呢?这篇童话,通过皮诺曹种种曲折、离奇的经历,表现小木偶热爱正义、痛恨邪恶、天真纯洁的品质,教育儿童要抵御种种诱惑,做一个诚实、听话、爱学习、爱劳动,并能帮助父母的好孩子。而这样一个深刻的主题,却蕴含在这样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里,没有明显的说教,只是让学生在看的过程中细细品味,才能品出其中的各种滋味。所以我在学生读完《木偶奇遇记》之后,让他们和父母讨论皮诺乔变成真正男孩的原因。孩子们接下来还一起读了《绿野仙踪》《夏洛的网》《彼得潘》等,浸润在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中。
二、指导学生“写”出趣味
孩子们写故事的热情空前高涨,每天的晨检时间都要先读同学们写的故事,早上的时候就会经常出现我前面提到的场景:“快,快,今天该谁读故事了?”“火鸡们逃出来没有?”但在孩子写故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而这正是有针对性地指导的最佳契机,让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落到实处。故事接龙孩子们整个写的.是一个大的故事,而这个大的故事是由一个又一个小的故事串联而成的,而小的故事也可以再继续分割成小的环节,这样化整为零,既容易把握,也容易写得精彩。看看《火鸡逃亡记》男生版的目录:火鸡的囚笼,逃跑a计划,实行a计划,a计划失败,一起去冒险,虎口脱险,酒店大逃亡,救星来啦,又入虎口,公路惊魂,险象环生,刚出虎口又入狼窝,奇怪的船长,危险的死亡召唤……从目录中可以看出有的小故事分为三个章节才写完:逃跑a计划,实行a计划,a计划失败;有的自己单独一个小故事。这样灵活机动的安排,让学生减轻负担,也更易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把握,也是把故事写精彩的一个写作技巧,就这样悄然埋在孩子的心里,而且孩子从心里感受到书写的快乐,写作的轻松,这比什么作文课都易于见效。在故事里制造矛盾冲突,也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写法,它可以使整个事件的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而且可以使人物的思想性格更加鲜明突出,在读者心目中会留下长久的记忆。
浅谈文学素养论文篇八
一、增强自身文学素养是有效指导学生作文的关键所在
作文写作需要实践,更要在实践基础上动笔训练,作为教师,更要涉猎广泛的知识,多读多写,以写促读,从而更好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很难想象,一个语文老师自己不能写,却去指导学生作文;自己构思不出一篇文章,却能让学生去琢磨文章的写法。语文老师自身的写作能力因久不练笔而日渐萎缩,却滔滔不绝去指导所谓的写作章法,真有点滑稽可笑。叶圣陶曾说过:“唯有教师善读善写,乃能引导学生善读善写。”因此,会作文,乃是语文教师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质。为此,我坚持写日记,写读书心得,写论文,以此来促进自己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
二、把准作文教学的脉搏,无痕地引导学生走上写作之路
写作是一项文学的综合体,不单要有快乐的心境,还要有快乐的土壤。让学生在快乐中激发兴趣,保持一颗纯洁的心,以阅读为载体,萌发学生身心,换得精神食粮。学生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阅读的习惯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阅读的根基有多厚,写作的高度就有多高。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培养孩子“不为什么读书”的兴趣品质,于潜移默化中达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用星星之火点燃孩子的阅读期待。在引导学生写作的时候,充分地利用课本,让学生模仿写作,是一个常规而又有效的方法。矛盾先生曾说过:“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一项基本技能形成的捷径莫过于从模仿开始,课本内容是前人创作的精华,阅读课本,累积知识,学习写作技巧,为写作打下基础。因此,模仿是学习“怎样写”的重要手段,是训练作文基本功的有效措施。课本里的文章既是学生学习的范文,又提供了练习材料。向课文学习,做到读写相长,不断提高。课文选材广泛,寓意深刻,对学生作文的启示和引导是各方面的。训练也要讲究策略。抓住学生好玩、对事物好奇心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有效的创造情景,启发学生展开情景对话。通过别出心裁、风趣幽默的语言训练,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灵感,编创素材,可谓是作文训练的一种独到方法。例如在作文课上,可以创设一些“小故事情节”、“演讲比赛”、“展开话题讨论”,或者选些优秀的作文让学生朗读等等,众人积薪,集思广益,通过丰富的课堂内容,让学生涉猎更多的作文素材,训练学生写作思维,也可以锻炼他们的口才,一举多得,不失为写作训练良策。实践证明,一旦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并且掌握了写作素材时,学生才会将老师的“要我写”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写”,其效果将是事半功倍。他们于玩中学,学中乐,乐中得。在此基础上写出的作文,内容充实,生动活泼。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创作离不开生活,写作文也是,作文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的临摹、参访,更多是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新鲜事物,将这些琐碎的生活片段经过思维加工,构成一篇好的作文。另外,现代社会丰富多彩,学生身边发生的各类事情、通过广播、电视看到听到的各类新闻故事,这些都可以作为作文素材。在作文训练课上,让学生对自己曾经到过的自然场景做描述,他们绘声绘色的描述,可以发现他们对生活观察的细腻,内心的热情。这些是主动引发学生观察生活、观察身边人和事的一种重要途径。另外,多与学生家长定时沟通,关注学生的课外生活成长经历,有意识的全方位引导学生“学而习”、“习而用”、“用而知”的目的。
三、结语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不断增强自身文学素养,把准作文教学脉搏,就会把学生引上快乐的作文之路,当然,这需要我们做出不懈的努力。
浅谈文学素养论文篇九
上周五,我校举行了“语文教师素养大赛”,大赛共分为“诵读展示、书写展示、知识素养现场答题展示、才艺展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展示都发挥着他们独特的风采。每一位选手的精彩展示都赢得了观摩教师们的片片掌声。
一、出色的朗读
四位老师分别朗读了自选的朗读材料,每个人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二、规范美观的书写
在这一环节中,选手要求在三分钟内完成所给内容。每位选手的字用笔都很到位,每个字的力度很到位。
三、精彩的.才艺表演
最精彩的就是才艺表演了。有的老师表演了古诗朗读,印象最深刻的是郭淑芬老师表演的丝网花制作。五颜六色的丝网花在郭老师的手里朵朵绽放,赢得大家的一阵阵掌声。
四、知识素养现场答题
深厚的文学底蕴是一个好语文老师的基础,这部分的展示就真正看得出一个语文老师平时知识储备能力和分析能力。观摩的老师都觉得很有难度,但是参赛的老师从容淡定的进行简答,选择,判断。
通过本次观摩活动,我感受到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一定要博览群书,不能只知道重视教学,教学外的广阔天地都要涉及,教师的知识面要广。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要重视识字和写字教学,重视孩子的阅读、自由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注重文本、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同时读书要注重整体感,切忌支离破碎,要重视精读、略读和浏览的有机结合,发挥好各自的功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浅谈文学素养论文篇十
摘要:护理工作的性质及特点决定了护士的职业压力,多数人在面对职业压力时会出现身心的紧张性反应,适当的紧张状态有利于动员机体的潜在能力去适应,如果这种反应过分强烈或者持久,超过了机体的调节能力,则可产生焦虑、抑郁等紧张情绪或出现其他病理征象最终将导致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及护理质量。
关键词:培养;医护人员;心理素养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新的医学护理模式的确立,要求护理工作者不仅要具有广泛的医学知识和系统的护理知识,同时还要掌握有关心理、社会、伦理及人文学等诸多方面的知识。
护士职业素养是护士在护理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职业素养形成是观念意识树立,思维方式建立和行为习惯养成三类过程相辅相成的结果,训练效果主要通过符合护理工作要求的作风形成和行为习惯养成来体现。
护士职业素养是教化的结果,它是在先天素养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人素养的高低,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实践,获得一定知识并把它变成自觉行为的结果。
2.1提升职业素养认识,推进卫生行业作风建设。
2.2护士懂得如何根据自己的职业塑造职业形象。
2.3提高护士个人修养,从而提升单位精神面貌。
2.4为医院提升竞争力。
2.5护士明确个人发展方向与工作发展互相结合。
2.6护士道德观念更加牢固,服务态度更加真诚,依法执行更加规范。
2.7改善护理服务,树立行业新风,促进护患和谐,提高患者满意度。
2.8充分展现"白衣天使"良好的职业素养。
3.1有良好的医德医风,不做违反道德良心的不合法操作或不忠于职守的工作,维护职业的声益。
3.2具有诚实的品格,较高的道德修养及高尚的思想情操。
3.3热爱护理专业,热爱本职工作,具有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敬业精神。
3.4关心患者疾苦,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对患者有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爱心。
3.5具有较强的护理技能,能应用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解决患者存在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
3.6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护理理论及人文科学知识,以及参与护理科研的基本知识。能胜任护理工作,并勇于钻研业务技术,保持高水平的护理。
3.7注意文明礼貌,用语规范,态度和蔼,稳重端庄,服装整洁,仪表大方。
3.8应与同行及其他人员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相互尊重、友爱、团结协作。
3.9具有健康的心理,开朗稳定的情绪,宽容豁达的胸怀,健壮的体格。
3.10工作作风严谨,细致、主动、果断、敏捷、实事求是。
4.1重视情感教育,加强心理疏导:护理管理者应主动关注护士的身心健康状况,注重护士的行为心理管理是护理人本管理的重要内涵。开展人性化管理,创造条件减轻职业压力,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协助护士正确认识和舒缓工作压力,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及应对技巧,关爱和促进护士心身健康,是保证优质护理质量的关键。
4.2注重培养自身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护士要保持和形成健康的心理,就应从自我做起,要避免和消除因受挫折而产生的心理困扰,有意识地寻求缓解压力的方法(时间管理、社交训练、压力管理及态度改变等)能有效地缓解心理压力和紧张,恢复心理平衡,可以有效地控制情绪,寻求和谐有效地应对压力,有计划地解决问题和自我控制等积极的压力应对方式。
4.3减轻工作负担,增加人员配备。增加人员配备,因人设岗,弹性排班有助于缓解人力资源紧缺,加强晨晚间护理力量,在治疗护理高峰时间增派巡回班,明确护理人员的职责,设立激励机 制增加工作认同感,提高待遇都能有效缓解职业压力提高护士群体的工作积极性。
4.4良性的社会支持系统是长效管理的基础 可在亲友、同事、领导的开导下获得心理上的轻松和满足,应学会接纳和利 用各种心理咨询,来缓解心理的压力,去掉不良情绪,自觉应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和完善。管理者和同事的支持都对护士职业压力有所影响,能够有效缓解或预防职业倦怠。
4.5优化考试结构 推广人性化管理,加强与护士的交流沟通,优化考试结构,减少考试次数, 灵活评分标准。 这样就可以使一线护士集中力量解决工作问题,二线护士有了较多的时间用以休息、学习、调节心理压力等。
4.6创造良好的职业形象 护士是患者每天接触最多的人,护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患者以深刻的心理影响,通过业务学习、教学讲课、对服务理念和护士服务礼仪规范、护士形象塑造使护士明确职业素质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培养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赞誉,才能赢得各级管理人员和社会对护理工作的支持。良好的沟通技巧,能及时、合适地化解各种矛盾,创造和谐地工作环境,减少影响职业心理素质的因素也有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
护士要保持和形成健康的心理,就应从自我做起努力追求一种对自己充满自信,对事业和生活充满信心,对他人充满理解,对社会主动适应的积极状态,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护士应努力做情绪的主人,保持乐观、恬静、愉悦的心境,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不把消极情绪带入病房,用积极的情绪感染和影响患者。为了适应新医学模式下护理工作的要求,当代护士应不断进取,提高自身的修养,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护士应有事业心、进取心和责任感,有较强的职业角色意识,并以此作为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从而自觉地努力工作,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周围的一切,获得心理的自我平衡。
一个人的职业素养贯穿于一个人的职业成长历程,没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就不会有良好的成长历程。要使自己的职业素养结构更加合理,则要求护理人员在工作实践中不断认识自己的特点和长处,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完善自己,只有这样,才有助于自己茁壮成长。
良好的职业素养可以为生命加分,为职业添彩,为医院争光,为行业树新风,为患者健康加油。
[1]倪淑云.护士素质的自我培养和完善[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1):158.
[2]夏晓红.浅谈护士人文素质培养的思路与经验[j].吉林医学,2007,28(8):1042.
[3]郑月华,赵晶.针刺的相关因素及应急处理[j].中国医疗前沿.2011(13).
[4]何叶.护士工作投入状况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1(18).
[5]张省莲.护士在健康体检中的作用[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6).
[6]黄艳,张萍.护士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因分析及职业防护措施[j].全科护理,2011.
浅谈文学素养论文篇十一
:护士的职业素养是指护理职业者在从业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和涵养。本文分析提出,当代护士要积极适应社会的需求做好医疗护理服务工作,必须具备职业道德、专业技术和身体方面的职业素养,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当代护士;职业素养;培养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服务的目标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解除痛苦,拯救生命”了,其模式由“以病人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这与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相吻合。这些都赋予现代护理职能以新的内涵,同时也赋予了当代护士多元化的角色,对当代护士具备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护士只有及时转变和更新思想观念,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务,适应新形势下医疗行业的要求。
1.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护士是指经执业注册取得护士执业证书,从事护理活动,履行保护生命、减轻痛苦、增进健康职责的卫生技术人员。人们往往把护士称为白衣天使。当代护士与患者是两个地位平等的个体,只是社会分工不同。所以当代护士首先应当尊重患者,像对待朋友和亲人那样来对待患者,尽其所能为其提供安全、整洁、舒适、有序的诊疗环境;其次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以良好的职业修养来对待患者,热情地接待患者,充分体恤和同情患者,耐心地倾听患者的诉说,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对于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要尽量满足,真正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2.热爱崇高的护理事业护士是患者同疾病作斗争最有力的保障,也是能给予患者心灵上最大安慰的人。人们常常把护士比做是天使、爱的化身,神圣而且高尚。人常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可见护理工作有多么重要。当代护士要尊重自己的选择,热爱自己高尚的职业,不仅仅是把护理作为一种职业来完成,而是当做一项事业来用心做,立志做好护理工作,珍爱自己的职业荣誉,只有这样,当代护士的职业理想才能更好更早地实现。
3.具有团结协作的能力医疗和护理是医院工作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护理学科的快速发展,现代护理工作在整个临床医疗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越发显现,医生和护士之间建立起并列与互补的新型医护关系。一个和谐的医护团队是每一位护士开展工作的有力保障。医生和护士是亲密伙伴,有着共同的利益和目的,所以当代护士在工作中应本着互相尊重、互相配合、平等合作的原则,关心关爱医生和护理同伴,建立互相信任、互相协作的新型和谐医护关系,共同营造轻松和谐的工作氛围。只有医生和护士共同努力,才能充分发挥二者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医疗和护理服务质量,充分体现出现代化医院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宗旨,显现良好的整体效应。因此,当代护士具有团结协作的能力尤为重要。
4.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护理工作无小事,一时疏忽,就可能酿成大错,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当代护士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护理工作事无巨细,繁琐而重要,当代护士首先要有严守工作岗位的意识,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了解医生下达的治疗方案,熟悉护理程序,能切实完成好每一个护理环节,同时密切观察患者情况的变化,为医疗诊断提供有效证据;当代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认真按照查对制度进行核对,时刻牢记医疗安全无小事,杜绝医疗差错和医疗事故的发生。
1.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为了更好地完成各项护理工作,当代护士要掌握各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症状、体征和护理要点,这样才能及时准确、有针对性地制订出护理计划;同时掌握护理心理学和护理伦理学的相关知识,加强学习,了解护理前沿知识,积极开展和参与护理科研。
2.具备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护理技术操作是护士从事护理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功,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是一名优秀的当代护士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当代护士除了掌握常见的医疗护理技术外,还应精通当前工作岗位的专科护理技术,能按照要求稳、快、准、好地完成各项护理操作。娴熟的护理技术不仅能快速减轻患者的病痛,使患者有安全感,而且还能增强护士自己的自信心,获得患者的信任。除此之外,当代护士还应能熟练地配合医生完成对急症或危重患者的抢救。
3.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从而获得更多有关患者病情的信息,了解患者的需要,及时解决患者存在的问题,向家属和患者解释病症的原因、治疗原则、注意事项并进行饮食、生活及健康方面的指导。当代护士在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学着捕捉有用的信息,学着观察和分析患者心神动态的变化,学着通过所学的护理心理学知识去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加强与患者沟通能力的提升,与患者建立感情,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和帮助,才能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4.树立护士良好的职业形象人们把护士称做是白衣天使,要求当代护士除了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娴熟的护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外,还要有意识地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拓宽自己的知识,增加内涵;注重学习礼仪知识,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和着装更得体、更有气质,不断提升自身形象,增强职业自信,应对各种挑战,树立护士良好的职业形象。
1.具备健康的体魄护理工作是体力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工作,其服务对象是人,关系到人的生命。护理工作紧张而繁忙,需要长期站立,精力保持高度集中,甚至有时要连续作战,工作时间长而且不规律。因此,当代护士要想胜任这项特殊环境下的特殊工作,就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护理工作任务重,要求高,而且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有时甚至不能保证正常吃饭和休息,没有健康的体魄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是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医护配合的每一项重要任务的。这就都要求当代护士必须要有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才能保证护理工作顺利完成。2.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当代护士作为临床护理工作的主体,要切实保证能够给患者提供最佳的护理服务,加强自身修养至关重要。除此之外,还必须要拥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具有健康的心理。当代护士要学会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精神、乐观自信的态度、遇挫折不灰心的毅力、沉着稳定的情绪,戒骄戒躁;遇事临危不惧,特别是面对困难和在复杂的环境中能够沉着自如地解决处理问题;有宽阔的胸怀,在工作中能虚心耐心,积极学习同事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互相交流经验,共同提高。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让患者有安全感,促进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从而提高治疗的效果,真正体现护理工作的重要作用。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代护士作为护理工作的主要执行者,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医学模式和对护理工作的新要求,要不断进取,提高自身职业素养,适应新形势下的医疗事业的发展,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浅谈文学素养论文篇十二
摘要:科学课实际教学中,小组活动有时只是流于一种形式,作为科学教师应该从科学合理地分组开始加强小组合作这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让学生真正做到乐中学,学中乐,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组合作探究科学素养
《科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最能体现这一理念的学习方式便是小组合作探究。在科学课中实施小组合作探究能够让学生人人参与研究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快乐中学科学,在学习中体验快乐,这样做既发掘了学生个人的内在潜能,又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创新探究的精神,提高了学习效率。然而在实际科学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有时仅仅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许多任务布置给学生后,不但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匆匆过场,而且任务的提出也缺乏科学性与探究性,小组活动只是流于一种形式,并没有收到真正的实效,学生的个性没有得以展示,更谈不上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就谈一下在小组合作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分组要科学合理。
1、常见的分组形式的利弊。
常见的小组组合有这样两种形式:一是前后就近组合。大部分的小组合作,往往是前后2桌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这样由教师统一规定组内成员,违背了小组合作的自愿原则,不利于合作的和谐进行。二是自由结伴组合。在组织学生合作时,让学生自由结伴,虽然尊重了学生,但出现了一些不利因素,如小组成员水平不均,人数相差大,个别同学可能找不到合作伙伴。显然,小组间竞争不平等。但是,我们常常看到,由于小组划分的随意性、组织的散乱、学生的参与不平衡等,造成小组探究活动流于形式、效率低下或失败现象的发生。
2、分组必须要做到科学、合理。
科学地进行分组是小组合作探究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教师一般可以先对全班学生进行了解,按照他们学业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综合考虑,进行合理分组。组建好的学习小组应力求平衡,便于公平竞争。科学课一般可以从领导组织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物品管理能力等4个方面把全班学生先分成相对均衡的4类,然后在此基础上,从每组抽取一位组成一个4人小组,分别承担小组的组长、记录员等职务。
3、努力培养合作探究意识
在小组合作探究中,为了避免小组合作给人“拼凑”的感觉,教师首先要增强学生合作探究意识的培养。教师要注意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他们思考和表现的机会,要突出学生个体的作用,使每个人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明确每个人都有帮助他人进步的义务。形成人人教我,我教人人,集体完成学习任务,真正起到“合作”作用。我们要加强小组长的培养。教给他们怎样组织小组发言,如何在小组内分工,如何处理小组内意见不统一时的矛盾。其次要培养小组成员间的配合默契。教会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尊重他人,学会做人。另外要定期调整小组结构和座位,可以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提供共同学习的机会,去除自我中心,整合不同观点等。
二、小组合作探究勿忘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小组合作中,成员如果不具备良好的习惯,有时会影响到合作学习的效果,达不到合作探究的目的。如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
(1)汇报时,小组内组员们抢着发言,显得有点乱。
(2)本组组员发表完自己的意见后,其他小组的意见便不再倾听。
(3)研究中出现意见不一致也不讨论、不质疑,等老师判断。
(4)探究时参与性不够,有些同学只做了一回观众。
……
第一要做到认真思考,积极发言。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目的是让每一个成员都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学的生动活泼、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大胆发言,把自己的探索、发现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交流。这样,既能发现不同的思考方法、解题思路,又能对组内学有困难的同学提供帮助,发挥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小组中敢想、敢做、敢说。
第二要做到尊重别人、学会倾听。
小学生往往不习惯听别人的发言,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根本不去听,自己做自己的事,教师应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去,提出合理的要求,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使学生意识到倾听别人发言,既是一种文明礼貌的行为,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从别人的发言中会得到很多启发,从小组其他成员身上收获更多的知识、方法,养成一人发言,组内其他成员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第三要做到主动探究、学会质疑。
“以疑促学、以疑促思”。在探究中,教师应努力使质疑成为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首先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可以用名人故事引导学生,如:瓦特对一壶烧开的水产生疑问而发明了蒸汽机;牛顿对“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的质疑而发明了万有引力定理。从而让学生明白“质疑是学习的关键,是求解的前提,是进步的阶梯”。其次,在学习中可以让学生经常自问:“这个实验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哪些问题我们可以自己解决”“怎么解决?”……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长期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掌握质疑的方法,形成质疑的能力,才能最终深化学生的思维过程。
三、教师如何定位也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
在科学教学中,有时教师的角色定位也会出现问题,这就降低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实效性。常见的现象有:
(1)教师置身事外,完全放手。
(2)不敢轻易否定学生。
(3)探究活动方向完全由老师决定。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不仅是小组合作探究的组织者、引导者,还担当合作者、参与者和亲密伙伴的身份。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小组,参与其中,掌握情况及时调控,通过启发诱导、鼓励肯定、指出不足,保证合作探究的有序、有效展开。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个体的发挥,使全体学生“活”起来、“动”起来,使人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引导探究不断向纵深发展。
另外,教师还要掌控合作探究的进程,控制好活动时间,做到充分与限时相结合,以造成学生的紧迫感,引起学生亢奋,提高科学探究的效率。教师还要适时给出合理评价,经常性地对各小组取得的成绩和进步进行鼓励,从而激发各小组奋勇前进的积极性,形成小组之间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局面。
浅谈文学素养论文篇十三
音乐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孩子良好审美情趣的基础。音乐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而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也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能使其体验感受节奏在音乐艺术中的情绪,感受到节奏的美,并能准确地再现节奏的能力。但是幼儿因其年龄特点,大脑及身体动作的节律对音乐节奏的感受不能相互协调,所以节奏感较差。培养和训练幼儿的节奏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呢?我认为可以从几方面入手。
一、音乐节奏感培养的意义
二、音乐节奏感培养的基础――听觉
音乐是听觉艺术,各种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因此,音乐听觉能力是形成各种音乐能力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许多音乐能力都是来自听觉的,如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领悟能力、音乐审美能力、唱歌能力、欣赏能力、音乐表达能力以及节奏感等都与听觉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要学会用听的`方法探索节奏的能力,幼儿有了这种能力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到处都充满各种奇妙的声音:清脆的鸟叫声;此起彼伏的汽车喇叭声;悠扬的钟声等。让幼儿仔细聆听这些声音不仅能给幼儿一种美的享受和体验,更重要的是幼儿学会了倾听,然后将这些声音用音乐来代替,让幼儿听着音乐自由做各种动作,亲自感受各种各样的节奏,慢慢地幼儿就会发现这些声音在不停的变化,又有一定的规律性,从中体验了快乐,从而对节奏有更细致、全面、深刻的理解。
三、音乐节奏感培养的方法――身体动作
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也就是幼儿在有音乐或无音乐伴奏的情况下,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动作由幼儿根据自己对音乐的体会自己表演,比较自由、灵活,而不是由教师一招一式地教。但教师必须加以引导、启发,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用他们自己的动作表现节奏。
如在训练|xxxx|xxxxx|节奏型时,开始时我让幼儿随意用自己身体的任何部位来打节奏,只要卡准节拍就行,渐渐的我要求幼儿四分音符用手拍,八分音符用脚来代替,并将此节奏型变成各种形式让幼儿进行训练,如:|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等等。孩子们的兴趣都很高涨,很多幼儿都能看着节奏谱,手脚并用打出旋律,除此以外我还在活动设计时,注意活动方法的多样性,让幼儿的嘴巴、身体及思维都动起来,以保证激发和维持孩子的学习热情。让幼儿的身体动起来,可以请幼儿为歌曲编创动作,或在游戏中歌唱,或用身体动作为歌曲伴奏。那些歌词具体形象、动作性强或叙事风格的歌曲,都可以巧妙地激发幼儿的想像力。从而为歌曲创编动作。例如歌曲《小鸭子》、《鞋子嗒嗒响》等。有的歌曲游戏性强,可以让幼儿边玩边唱,例如,歌曲《小鸡小鸡在那里》、《吹泡泡》等,老师和幼儿一起捉迷藏,围成圆圈吹泡泡,边玩边唱,多么快乐呀!用身体为歌曲伴奏,即引导孩子用拍手、拍腿等身体动作拍出节奏,或在前奏间奏处填充,或突出乐句重音。例如歌曲《三轮车》,在间奏处或2、4、8小节加上拍手、跺脚。或者声音伴奏:叮铃、叮铃,哈哈、哈哈,或者重复句末词语“跑得快”、“老太太”、“真奇怪”,以使演唱更加诙谐有趣,让小朋友在笑声中歌唱。在即兴创编表演过程中,幼儿体验到创造和成功的乐趣,获得了成就感和自信心。
四、培养幼儿节奏感应把节奏融于歌曲中
在歌唱活动中,歌唱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总的说来可分为八种:独唱、齐唱、领唱与齐唱、接唱、对唱、轮唱、合唱、表演唱等。怎样把节奏和歌唱融为一体呢?唱歌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而节奏是为了学习音乐歌唱服务的,光靠节奏是无法将音乐的美升华的,所以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时让节奏和歌曲结合在一起,既能提高幼儿对歌曲速度的理解,也能加强了乐感的理解及体验。如:在学习《火车开了》歌曲中,按照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念歌词,以便更好的掌握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同时让幼儿们在教室里排成长队,模仿火车开动的轰隆轰隆的声音和亲身感受火车开动的有规律、有节奏的转动的音响效果,幼儿理解后开始唱,在唱的过程中理解了歌曲的意境。如,歌曲《幸福拍手歌》是一首活泼、欢快、节奏性很强的歌曲。在学唱歌曲前,我便有意识的在孩子们自由活动时播放这首歌曲,那欢快、跳跃性的旋律,以及那拍拍手、跺跺脚等歌词,很快吸引着孩子们的兴趣,他们一边哼唱一边做起了相应的动作。在进行歌唱教学活动时,我尝试着不用琴来伴奏,而是让孩子们自由的拍手、拍腿,边拍边清唱歌曲,拥有节奏的拍打增强孩子们学唱的兴趣。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孩子大胆的创新,独立的思考,在乐曲伴奏下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同时也感受出的各种各样的节奏,对发展幼儿们的智力、个性及能力的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五、寻找节奏感教育的有利契机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节奏,如自行车的“嘀铃铃”;门铃的“丁冬”;下雨时的“沙沙沙”“哗啦啦”“滴答滴答”等等,为了从小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我就让幼儿去发现在我们周围的一些声音,然后再用小手、小脚以及身体上其它部位进行表现出来,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发现幼儿的兴趣非常高,他们都愿意去捕捉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声音,同时用节奏来表现,久而久之幼儿的节奏感加强了,同时又发展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无论是音乐还是语言都是以一定的节奏组合和变化,表现作品的情绪情感,引发听者的共鸣。在平时语言活动,特别是儿歌的教学活动中,我就经常用不同的节奏表现同一儿歌的内容,这样幼儿在学习儿歌的同时又觉得比较新鲜有趣,更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在儿歌“嫩芽”的教学中,我就变换了两种不同的节奏让幼儿进行表现,为了避免幼儿有一种枯燥的感觉,我就请幼儿从小脚开始到大腿、腰部、肩最后到头进行表现,并用嫩芽长高的情节吸引幼儿,使幼儿在欢快的情绪中体验了不同的节奏。
总之,每个幼儿都或多或少的具有音乐的潜能,我认为在节奏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致力于教会幼儿什么,而是设法挖掘幼儿潜在的这种能力。通过这些形式,让幼儿在这些活动中学习音乐,了解音乐,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
浅谈文学素养论文篇十四
《幼儿园工作规程》强调要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养成教育、情感教育、感官教育和社会性发展、智力发 展、动手能力的发展,所以,我选择能够促进人的身体健康的音乐教育作为研究课题。
我主要对幼儿进行音乐书奏感方面的培养。音乐是听觉艺术,我首先开展各种听觉训练,让幼儿用耳朵去 听、去感知。幼儿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节奏无处不有,让幼儿通过听音乐亲自去感受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节奏 ,如钟表:嘀哒嘀哒;上楼时:嗵嗵嗵嗵;下楼时:踏踏踏踏。以及小朋友、老人、中青年人各种走路不同的 节奏。
感知完节奏,我就让幼儿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表现,如拍手,跺脚,身体晃动等,并随之教给幼儿认识二 拍子,四拍子,三拍子,在听音乐中告诉幼儿这是几拍的,让幼儿一边拍手一边听或者一边拍手一边唱,这些 都是幼儿在有音乐伴奏或无音乐伴奏的情况下,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这种表现 自如、灵活、不用老师教,老师只不过加以引导。小马跑、乌龟爬、刮风、下雨、开火车、飞机飞、骑自行车 、划船等都让幼儿用手拍,用脚跺,用身体表现。让幼儿认识二拍子时,可以让他听《进行曲》,威武雄壮, 整齐有力;认知四拍子时,就让他们听一些较舒缓的曲子,如《雪花飘》、《小燕子》等,认知三拍子时,就 放一些圆舞曲让幼儿来表现。
除了用身体表现,我还让幼儿充分地利用打击乐器,先让他们了解各种乐器的声音,是清脆、是浑厚、是 长音、是短音,这样敲就特别好听,然后让幼儿自己给小乐曲配上伴奏,练习合奏。
浅谈文学素养论文篇十五
摘要:科学素养包含科学知识、科学技能与方法、科学精神三个方面,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既有利于学生科学教育能力的提高,又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通过拓展课外阅读、进行教材研析、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等途径,可实现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科学素养;科学知识;科学精神
最早使用科学素养一词的是美国教育家柯南特,随着人们对科学及科学素养涵义的深入探究,美国学者米勒后又提出了科学素养的三个维度:科学知识、科学规范与方法、科学对社会的影响[1]。现阶段对公民科学水平方面的描述多用“科学素质”一词,其含义与科学素养略不同,但是从国家对科学教育日趋重视的程度来看,科学素质的提升最终以提高科学素养为归宿。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教育能力,又能帮助其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实现教育内容的整合。
一、拓展课外阅读
科学素养的提升需要整体规划,从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进程来设计,从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入手,逐步培养提升科学素养的自主意识。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有文理科之分,对于大多数理科学生来说,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比较扎实,而对于多数文科学生来说,科学领域是一个薄弱环节。对于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学生往往会生畏惧之心,甚至有排斥和逆反心理,这就需要教师采用有技巧的引导方式,同时为学生推荐适合其知识水平的'学习方式。例如,大一新生在经历了高强度的备考之后,出于自我保护机制,会有一段时间的“放松”状态,这段时间恰好是大学入学的第一学年或第一学期,此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推荐一些既可以放松心情,又可以增加科学知识、调动学习兴趣的学习方式,如动画片、纪录片、影视作品等,其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又可以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科学知识。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减少学生的能量消耗,减少疲惫感的产生,提高学习效果,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已适应大学学习方式的二年级学生来说,可以逐步增加科学类书目的阅读,并将学习范围扩展到科学史、科学精神的学习,在了解了感性的科学现象之后,学生在这一阶段能逐渐意识到科学素养对自身的要求,有意识地探索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在兴趣基础上融入一定的意志努力和学业要求。当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至一定水平后,可以通过参与教师科研、参加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等更多的途径,实现更高层次的提升。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学习科学,每个人的学习过程都会遵循自身的需求,教师应看到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只停留在某一阶段”。
二、强化教材研析
多数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将来要承担小学各学科课程的教学工作,由于小学科学师资的短缺,很多学校没有专职的科学教师,而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从这个角度讲,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应了解小学阶段科学课程的内容体系,这是进行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从另一个角度讲,小学各科教学的整合趋势,要求小学教师具有更加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科学无处不在,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也不只在于科学一门课程,所以,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对于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的整体把握,既有利于自身科学素养的提升,又有助于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在了解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学生会进行科学知识的查漏补缺,同时借助已有的科学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实现更深层次的学习,逐步达到“一缸水”的要求,在学习方法上,可以采用“点―线―面”,即以某个科学知识点为核心的相关知识的拓展方法,由点成面的过程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中学的科学知识相连,实现知识领域的融会贯通。同时,大学生在学习小学科学知识的同时,需要坚定意志,努力弥补自身学习过程中“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的缺失,有意识地挖掘和探索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史背后蕴藏的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并在此过程中克服原有的思维定势,建立新的、更为合理的思维方式,以提升自身科学素养。
三、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
学生视野的宽窄往往与教师的水平成正比,因此,在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过程中,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是前提也是关键。由于教育背景和学习经历相似,“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是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共同的缺陷,这对于需要提升自身科学素养的大学教师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但是与大学生相比,教师能够更有意识地学习,并且教师的学习资源更为丰富,文献的搜集整理与阅读,深入小学听课学习,参与小学科学教育与教学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教师从各方面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逐步完成科学教师的“华丽转身”。总之,“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是一个整体过程,没有任何一门学科可以脱离其他学科单独存在”,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在体现其双重价值的同时,更需要课程与教学的连贯性与延展性,以此实现素养而非单纯的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伟刚.科学素养与培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
浅谈文学素养论文篇十六
化学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们认识到: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其课改的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探究为主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学生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实验是化学教学中有效的方法,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的基本要素。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一、实验:掌握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
传统教学中的一个重大弊端是学生的知识几乎全部是从书本文字信息中获取的,学生学习中缺少实验探究,讨论等实践活动,因而学生往往处于一种思维定势状态,对问题的理解和解释经常是借助于教材中现成的知识概念和知识理论,这正是造成他们科学素养低下的重要原因。
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元素,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实验有助于学生通过自身实践,去领悟、去体会、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结论的产生过程,让学生从客观实际中探求知识,让学生在收集信息,处理、整合信息中获得知识,实验有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
1、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化学实验的重要研究对象通常是物质之间进行的相互反应,而在反应过程中会往往会伴随着一系列现象的`出现,例如,光和热的产生,物质颜色的改变,气体与沉淀的产生等。这些实验对学生观察能力的检验和培养意义十分重要,刚开始时,学生往往对现象的观察是不够全面的,会忽略其中的某些现象,而这恰恰是他们平时学习过程中的缺陷,例如在镁条燃烧实验中,学生一般都能说出剧烈燃烧,发出强光,而对放热和生成白色固体往往忽略了,其实整个实验中判定镁条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正好是有白色固体生成这一个事实,细致地观察有助于学生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仍以上面这个实验为例,实验时我们需要在实验桌上垫上一块石棉网,许多同学实验时按要求都放置了,但当讨论实验过程中需注意问题时,不少同学都答不出来,究其原因,主要是实验观察时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镁条的燃烧实验中,而忽略了燃烧后产生的氧化镁其实温度较高,直接溅在实验桌上,会损坏实验桌这一事实。
因此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观察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例如按顺序观察,多角度观察,边观察边思考,边观察边讨论等,从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2、实验——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新课程化学中自始至终贯穿着教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意识,而科学探究的一般规律总是循着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一规律实施其过程,因此掌握良好的实验技能对实施科学探究意义十分重大,例如在进行教材中关于钢铁生锈条件的探究实验中,我让学生对照教材实验利用家中可找寻到的材料进行该实验的探究,学生兴趣很高,很多同学都利用家中的玻璃杯或一次性水杯来代替试管很好地完成了实验,无需花多大的力气,学生对钢铁生锈的环境条件在探究中得以解决,并能依据实验验证得到的结论来解释很多的问题。当然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记录与整理的能力,要教会学生一些分析与思维的方法,逻辑推理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的习惯,养成他们全面而不片面,联系而不孤立,发展而不静止地看问题的习惯,从而学会良好的科学方法。
二、实验:倡导科学精神的有效手段
科学素养的核心是科学精神,是一个人探求科学真理的执着品质,而科学精神只有在科学实践中才能真正养成,因此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科学实验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在科学实践中锻炼,学习和体验,使他们在实践中享受科学探索的乐趣,在实践中萌生科学精神。
1、实验:探究欲望激发的切入点
缺乏激情是很难做好一件事的,科学探究也如此。只有学生处于一种高亢的学习、探究激情中,学生的学习才会是主动的。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掌握技能与技巧,更要注重促进学生的智力,意志和情感的发展。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注意发觉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积极为他们创设探究的情景。例如,在进行燃烧条件探究过程中,我除了和学生一起完成新课程化学中的相关实验外,又把老教材中研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带入且不再停留在老教材的实验要求上,而是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1)假如铜片上白磷很多,那么另一侧的红磷会不会燃烧起来;(2)水中的白磷你有办法让它燃烧起来吗?两个问题一提出,学生的学习热情马上被调动起来,他们都非常急切地想知道结果,此时教师对第一个问题进行了验证,并请同学来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同学们很快找到了正确解释的理由。而对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学生亦积极地设计方案,有同学提出把水倒掉,有同学提出直接把氧气通到白磷上,有同学提出把一空试管插入到水中的白磷上。并自己动手来进行验证,很快这个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学生对燃烧条件这个知识得到了巩固。
整个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昂,他们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乐趣,成功的乐趣,获得了科学知识,增强了探究的能力。
2、实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敢于怀疑,善于怀疑,才会去钻研,去创新,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猜想,大胆向教师质疑问难,树立起肯疑、敢疑和善疑的优秀品质,例如我在进行实验室制co2气体教学时,按照教材要求向学生说明本实验中使用的盐酸为稀盐酸结果实验一一获得了成功,但此时就有一名学生提出了为什么不能用浓盐酸,若用浓盐酸的话会出现什么结果,我及时肯定这名同学的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并按照他提出的方案用盐酸代替稀盐酸进行上述相同实验,结果发现滴有石蕊试液的广口瓶中仍显红色,但澄清石灰水中未见浑浊,此时我又补做了一个实验,将盐酸直接滴入紫色的石蕊试液中,大家发现石蕊试液也变成了红色,于是从这个现象着手,请大家思考改用浓盐酸后能否用上述实验来验证co2气体的性质,大家很快归纳出:因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会干扰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实验,且改用浓盐酸后,反应速度太快,反应难以控制。整堂课中,我发现:学生动了,学生乐了,学生也得到了。
3、实验:有助于学生养成求真务实的品格
科学精神的精华是实事求是的精神,科学探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求真的过程,是我们对提出的假设用科学的实验手段去伪存真的过程,因此实验有助于学生养成求真务实的品格。例如在讲到指示剂时,我向同学们表现了一个魔术,我向一张白纸上喷上了一种无色液体,结果同学们看到了一幅漂亮的卡通画,学生们感到非常惊奇,急于想知道真相,此时我把这个变化原理向同学们陈述清楚,并当场利用指示剂的变色原理重复了这一变化过程,同时向学生指出只有用科学的手段才能揭开事件的真相,要用科学的理论来识别一些伪科学,例如使“水变油”、“黄铜变金”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一个科学结论的产生都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懂得,只有按照科学方法设计的,在严格的科学检查和验证下进行的实验,并且要求在相同条件下实验必须可以重复进行,才具有科学意义。
总之,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是新形势下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和民族发展、科学技术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初中化学作为基础自然学科中开展实验教学的主要学科,我们一定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积极普及现代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大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浅谈文学素养论文篇十七
要高起点地把学生领进门,我们教师必须有真功夫,下大力气备课,对教材做到融会贯通,抓得住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考试说明),然后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实际,由浅入深地把学生教好。培养学生应体现于“五”教学环节:读、做、议、问、评。即“读”———学生能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做”———独立完成作业;“议”与“问”———学生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相互解答问题;“评”———我们教师要高屋建瓴地讲、少而精地讲、有针对性地讲。
为了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对书上推导的定理、公式,要求他们尽量自己推导,书上例题,要求学生先不看,而是自己先做,哪怕是三思不得其解也比先看会了强得许多。对于学生“难懂”的知识点,不是我们教师给学生讲通的,而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自己想通的。因此,对领悟性较强的学生,要求他们先自学新课,自己做习题,记下学习后的重点和难点,待教师讲新课时,就在学懂融会贯通上用力气。这样先学一步的做法,学习效果好、效率高,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他们的考试也很轻松,而且能腾出时间去广泛涉猎课外知识,参加各项课外活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风气。对于“差生”,要指导他们看书,提问题答不上来,再接着去看书,好好地去想,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强调自学、自学、再自学,思考、思考、再思考。
2.2培养学生归纳共性问题的能力
学习应该是“勤奋+方法”,而勤奋主要指自学深思,方法则主要指“归绎法”,它包括归纳法、演绎法。归纳法,是指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方法;演绎法,则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方法。其内涵为:从“厚”提炼出“薄”,从“多”提炼出“少”,摸索出规律性的东西,再以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达到揭示事物本质的目的。这就找到学习的“点金术”。要研究在学习物理概念、原理和实验中怎样处理知识中存在的表里关系、彼此关系、主次关系、异同关系,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去体现,这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极其重要的。而困惑之处———怎样正确对待上述4项辨证关系,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问题,往往很少在教材、教参中体现,完全依教师自己实践和钻研才能体会到,这需要我们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获得这样的教育、教学的体会,这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标准之一。
2.3让问题充满课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存在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维和精神。科学探究过程是紧紧围绕着所探究的.问题展开,正是由于有了明确、具体的探究问题,才能使探究过程具有明确的方向,使探究能沿着合理的假设一步一步走下去,因而问题是各个探究环节的核心。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探究之本、思维之源,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就没有创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两环节是科学探究的前提,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是极具有创造性的过程,因而要从人们平常的、习惯的事件中发现不平常的因素,需要慧眼识真的眼力。在传统的教育中,绝大部分教师采用“去问题化”的教学,它给学生形成一个极强的心理定势场,形成了永不变的主题: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学生普遍养成不想问题、不会提问题的习惯,从而缺乏创新意识,阻碍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有意识地不断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疑问、困惑、障碍、矛盾得到披露,引导学生去发现不经意的问题,提出令人拍案叫好的问题,从中培养他们具有创造性的独立个性。
2.4走出课堂,让学生会用物理学的眼光看待世界
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带领学生走向社会。例如,在高二学生学完“交变电流”后,组织他们参观新余大唐发电有限公司的发电全过程,请总工程师给我们师生做火力发电的专题报告;参观大众汽车修配公司,请工程师实地讲解汽车机电部分的工作原理等。通过实地考察、学习,学生们长了不少见识,有意识地在丰富多彩的世界中,寻找生活、生产中蕴含着的物理学知识、方法,或用物理学的知识、原理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现象,进一步养成了科学思维的习惯,加强了对物理知识、规律的应用。
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经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注重过程体验,进而实现有效的物理教学。
参考文献:
1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刘克文,刘敬华,董素静.科学素养.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浅谈文学素养论文篇十八
摘要:良好的科学素养不管对幼儿、社会还是对教师本人,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幼儿教师必备的科学素养包括: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能够有效地组织科学教育活动以及具有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关键词:幼儿教师;科学素养;幼儿科学探究
一、科学素养及其重要性
美国学者赫德在《科学素养:它对美国学校的意义》的文章中最早提出科学素养这一概念:科学素养代表个人所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理解。国际上普遍认同公众科学素养的三个标准:对科学技术术语和概念达到基本了解;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了解;对科学的社会影响达到基本了解。
科学素养是现代公民综合素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科学素养一经形成,就代表一个人已经形成了他所特有的看问题的视角、处理问题的方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而这些方面都预示了其最后所能达到的人生高度。从大的方面讲,一个国家整体的国民科学素养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
二、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重要意义
(一)对幼儿及社会的重要意义
曾经有人调查世界上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您认为是在哪所大学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一生中最重要的本领?”答案几乎是一致的:幼儿园。可见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关乎幼儿科学习惯的养成,是幼儿将来成为科学工作者的前提。《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关于科学教育的定义是这样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幼儿园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幼儿进行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教学活动。其宗旨就是对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对于幼儿教师而言,他们面对的教育对象具有极大的.特殊性——他们具有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但他们却是最缺少经验的群体,他们最善于模仿,幼儿教师是他们最好的榜样。这决定了幼儿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作为幼儿科学教育的直接引领者和启发者,他们更应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他们自身的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幼儿未来的科学生活态度和探究能力,影响着国家潜在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进而影响国家的未来。
(二)对其自身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
在传统的观念中,科学教育仅仅限定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层面上,人们把教师等同于“教书匠”,社会在发展,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如今,新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化,各种教育科研活动正在热烈地进行,幼儿教师应当积极参与其中,掌握基本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通过教科研引领教学工作,只有富于探索精神的创新型教师才能紧跟时代的潮流,脱掉“教书匠”的帽子,成为有思想的教育家。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必须发展和完善教师研究能力,其核心和关键因素就是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三、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科学素养
(一)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科学知识是基础,具有奠基性作用,科学能力、情感、态度是在知识的掌握、建构、内化、运用的活动中铸就的。幼儿教师的科学知识包括以下丰富的内容。
首先,教育教学的知识,如: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史、幼儿卫生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些是教育活动科学化的基础。
其次,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常识性的知识,如:人体的知识,生态与环境的知识、自然现象的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等等,这些是科学教育活动得以有效进行的保证,只有这些常识性知识的储备作为前提,才会避免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常常出现的教师带着孩子们去探究的问题,教师自己却不懂的现象。例如,教师对眼前的植物除了名称之外几乎一无所知,却有声有色地引导着孩子们进行观察和探索,有时还会出现基本概念的错误。
最后,幼儿教师还应该了解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方面的知识,如:观察的方法,分类的方法,实验操作的方法,测量的方法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幼儿才能自主地进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自己首先要对这些方法的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
过去常说,“老师要有一桶水,孩子才可能有一碗水”,这种深入人心的观念受到了来自信息化时代的巨大挑战,报纸、电视、网络……都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知识信息,“一桶水”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应该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要有好学爱问不断学习的精神,应该敏锐地向生活提问,向生活学习,老师应和幼儿一起成长,时刻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查阅搜索等手段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让自己不再是一桶死水,而是源源不断的河流。同时,教师也应把这种获取知识的方法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教给幼儿,如,在回答幼儿的问题:“我从哪里来?我是怎样长大的?”这样的问题时,教师遇到了困难,教师就通过让幼儿观看中央电视台的科教纪录片《婴儿日记》的方式进行巧妙地、直观地回答。
(二)能够有效地组织科学教育活动
过去在科学教育方面我们注重的是教育的即时效应,组织一个活动就希望实现一个预定的外显的目标,如孩子学会做多少计算题,认识多少动植物,这里我们强调的科学活动的有效性是着眼于幼儿的长远发展的。
1.观念的准备
幼儿教师首先应该具备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才能设计出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教学活动,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去组织活动,在教育中培养幼儿终身受益的品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的幼儿为本,注重教育教学、课程对儿童多样性发展的适宜性、选择性,强调儿童的主动实践、探索探究学习等一些基本理念应该成为幼儿教师进行科学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
2.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
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直觉行动性的特点,不通过操作材料就完成科学教育是不可能的,所以操作材料的投放在幼儿园中显得尤为重要。所选择的活动材料与环境要丰富多样、要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使他们亲身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体验发现的乐趣,同时应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不断变化。如,在自然角,不仅饲养着孩子们带来的乌龟、蚕宝宝等小动物,而且还根据季节的变化随时丰富内容。春天到了,就种上各类小植物,养蝌蚪,抓蚂蚁,挖蚯蚓;到了秋天,就收集种子、捕捉秋虫等。在区域活动中,则提供了大量的便于孩子们操作的科学材料。如:平面镜、放大镜、望远镜等有关光的材料;各种形状的磁铁、木块、橡皮泥、纸、塑料等有关沉浮的材料……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与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索欲望,让孩子们在实验的操作中了解各种有趣的科学道理,孩子们百玩不厌,兴趣盎然。
3.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和发现。
没有幼儿自身的探索活动就没有幼儿的学习,只有在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才能产生独特的体验,同时应给予幼儿尽可能多的自由表达自己认知情感的机会,这样孩子们学习的潜能才能被发掘。
教师应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如在进行有关“风”的教育活动时,教师提出“风是怎样产生的”这一问题后就让幼儿自己尝试“造风”,有的幼儿通过扇硬纸板产生风,有的幼儿发现教室里的风扇能产生风,甚至有的幼儿说跑得快了就感觉有风在耳朵旁边吹等等。幼儿在这样的过程中参与积极性高,思维活跃,他们仔细的观察,认真地思考,大胆地表达,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奥的科学概念被他们理解和掌握,他们也从中不断养成了科学探究的习惯。
4.为儿童制造鼓励科学探究的良好心理氛围
首先,教师应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幼儿所处的心理阶段决定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他们会问“为什么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太阳能不能晚上出来”、“为什么小草不会说话”诸如此类的怪诞不经的问题,教师如果对他们的问题避而不答甚至嘲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会慢慢消退甚至对自己产生怀疑。一切科学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好奇心都没有了,科学的发展便也就成了一纸空谈。
其次,教师应该培养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的自信心,要给予幼儿出错的权利,要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幼儿的观点,不能因为幼儿的探究行为与其他幼儿的行为或教师期望不一致,就命令他放弃。如教师讲有关“对称”的概念时,一位幼儿说“屁股是对称的”,教师很生气地说“就你会想,坐下”。教师的行为不仅使得学生原本正确的关于概念的理解变得模糊不清,更挫败了幼儿探索和表达的信心。
最后,教师在评价时应考虑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应看到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进步,让每一个幼儿在每一次探究活动中都有所发现、都有成功地体验,避免由于教师不恰当的评价造成幼儿的紧张。
5.教师应具有反思的能力
幼儿教师自己要有一定的思考、反思能力,“科学活动进行的是否顺利”、“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得是否积极和快乐”、“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在反思中教师才会不断提高其组织活动的能力。同时幼儿教师还要引导培养幼儿思考、总结和评价。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目的不只是让幼儿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科学经验,重要的是教幼儿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发展其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应具有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幼儿期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尤为重要。幼儿总是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言行举止的影响。所以,教师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是幼儿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建立的关键所在。
同时,不断学习培养自己创造的能力和品格。在工作中不断解放思想,勇于突破现状,在内容上、形式上和手段上创新,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使其成为创新型教师,研究型教师。实事求是、不主观臆断、不弄虚作假;严谨踏实、勤奋努力、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谦虚谨慎、乐于并善于合作:高度责任感;果断坚持性等方面。也能够使幼儿教师很好地对待工作、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王素菊.我国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现状分析综述[j].当代学前教育.
[2]王月莲.现代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科学素养[j].文教资料.
[3]张红霞.论现代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j].早期教育:教师版.
[4]石长年,程为文.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思考与实践[j].甘肃教育.
浅谈文学素养论文篇十九
论文关键字:语文教学;资源;科学素养
论文摘要:笔者从语文教材、语文课堂教学以及语文综合活动三方面的教育资源进行讨论,指出语文教学资源的合理使用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兴趣和求知欲,更有利于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习科学的能力。
一、语文教材是科学教育的丰富资源
1、把握人物精神魅力,培养科学情感。
新的教材中就有很多课文是介绍科学家或科学类文章中的人物的,如《科学“怪人”》《装满昆虫的衣袋》,引领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感悟,体会科学类课文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精神实质,是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把握科学家精神魅力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更能促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涤荡,形成景仰、羡慕的理性情感,从而使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行为得以内化。
2、学习科学知识,激发科学兴趣。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介绍科学知识的内容。有介绍生存环境环保方面知识的;有介绍文物知识的;有介绍动物知识的;有介绍发明创造的;有介绍现代科技知识的;有介绍仿生学的……可以说各种科学知识应有尽有,简直就是一本科学的百科全书。这些知识的获得,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浓郁了科学底蕴。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知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希望获得更多的知识。
二、语文课堂教学是科学教育的资源宝库
1、培养问题意识
一切发明创造都起源于“问”,没有“问”,就没有发明;没有“问”,就没有创造。所以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最首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总是让学生提问,让他们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培养提问的习惯,学习提问的方法,提高提问的能力,为他们今后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倡导合作学习,重视群体探究
可以这么说想象和创新是科学素质的核心,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利用语文课文中的有关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明天的.太阳城》是一篇科学幻想的文章,在教学时,我不仅要学生理解太阳能在今后的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还要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大胆发挥想象,“明天的太阳城还会是怎样的,”同学们通过想象,还说出了很多种太阳能在其他方面的用途,如在种植蔬菜方面的,在制造火箭方面的,这些想法也许是不成熟的,但只要能想象出来,就有一天一定能实现的。学完课文后我又要求仿照这篇课文写一篇想象作文《我们未来的生活》,很多同学都写到了,由于未来科技的高速发展,我们都运用上了高科技的产品,衣服是能冷暖控制的,颜色和式样多变的。食品的概念没有了,替代它的是高能量的营养素等等。习作的完成反映了学生头脑中的丰富的想象和创新潜力,长此训练下去,我们的学生将会是一个个充满幻想,充满好奇的孩子,那未来的科学家说不定就在他们中间了。
三、语文综合活动是科学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我们所处的环境和周边的自然资源,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有针对地开展各种课外科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能力。
1、利用家庭优势,进行小饲养
学校地处江南水乡,有着良好的家庭饲养氛围和成功经验,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家庭饲养,可以是几个同学合作饲养,也可以单独饲养。在饲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写下观察日记,进行改变温度、营养等外界条件的小实验,撰写家庭饲养报告等。这一活动的开展,养成了学生认真细心观察事物的科学态度,大胆创新的精神,还培养了学生持之以恒的毅力,同时又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2、利用科技企业,进行参观访问
我们的学校地处常州新区,经济比较发达,乡村企业和副产品占主导地位。仅我们学校周围就有大型化工机械厂、草莓、葡萄种植基地、蔬菜大棚种植基地等先进企业,利用这一优势教育资源,我们组织学生去参观工厂先进的科学化设备和加工流程,访问从事科学生产活动的先进人物,使他们亲眼目睹科学技术在工农业生产中所起的巨大作用,深切感受“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参观后,让学生组织讨论,交流心得体会,让他们在活动中激发自己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
3、利用自然环境,进行调查研究
语文课文中有很多内容讲到了关于环境保护之类的问题教育我们要合理、科学地利用自然环境,这样才能造福于人类,反之则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通过学习,同学们都认识到了保护环境刻不容缓。我们利用课外的时间组织学生对身边环境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研究的活动。
如考察水资源污染的问题。我们采集了水样标本,请自然老师帮助研究成分;我们通过调查和访问的方法,了解产生污染的原因。最后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送给有关的厂家。通过活动我们知道了要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即既要看到乡镇企业的发展,带动了本地经济的腾飞,同时也给我们的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也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我们必须采取科学态度进行综合治理,才有利于经济的更快发展。我们还知道了生态环境对人们的重要性,每一个人都应自觉保护,增强了“低碳”、环保意识。
浅谈文学素养论文篇二十
积极努力的培养大学生的语文人文素养,能够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知识基础,具备丰富的知识的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另外,良好的语文人文素养还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在职场中不断进步,适应社会环境。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下的语文人文素养影响
一、语文人文素养的概念与认知
人文素养是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宝库人文学科知识、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等内容,更是指人们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质与态度,包括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等的关系。
如今,人们开始意识到人文素养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而其对大学生的意义更是重要。
人文素养的重要表现便是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的对人类生存意义的关怀,它追求理想境界,着重对氧化的生活,将一切追求归结为人本身的关怀。
对大学生来说,应在学习掌握更多科学知识的同时,关注人文素养的培养,让自己协调发展。
语文人文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语文各方面的知识的同时,将语文能力与个性品格、道德修养等各方面能力相结合的一种综合素质能力。
语文人文素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根据大学生就业的需求,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
语文人文素养的培养可有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就业能力不是单纯的指某种技术或技能,而是大学生在初入职场及以后的发展中应对各种情况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相关联的。
据了解,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将就业能力分为阅读、写作、计算、沟通、适应五种能力,因而大学生语文认为素养不但包括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还包括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语言运用、对社会的适应力等各方面,是大学生学好自身专业的基础,综合就业素质的重要方面。
二、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首先是人文知识的贫乏,目前,不少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不高,对文史哲学各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一些理工科学生的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更是鲜有涉猎,对民族优秀文化及我国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了缺乏足够的了解,更不具备在我国民族文明熏陶下的文化气质与素养。
其中不乏一些学生的品位低下,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方面严重欠缺。
其次是人格修养较差,我国一向被成为“礼仪之邦”,但是在如今的大学校园中,传统的善恶、雅俗等观念和划分标准,已然发生错位。
一些大学生的行为缺乏文明,生活懒散而不能自理,缺少社会公德。
还有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顾纪律,公然违背社会公德。
我们时常可见一些学生在公共场合不能遵守基本的礼仪规范,行为粗鲁,随地吐痰等现象时有发生。
甚至一些学生抱着混文凭的态度来度日,这样的情况下显然已将经济组委引导个人行为的唯一标准。
三、语文人文素养及其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影响
(一)语文人文素养的基本能力为其奠定扎实基础
语文人文素养中最基本的便是相关知识,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是大学生就业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
如果大学生不具备这样最基本的就业能力,那么便很难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便不能具备良好的就业能力。
因而,对基本的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掌握及对语文知识的熟练使用,包括语文阅读能力与技巧,熟悉各种文章的写作能力等,对大学生的就业都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对语言丰富的积累也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方面,当学生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与积累,使得语文各方面知识都有了一定积淀后,便会自觉形成良好的语文人文素养,如学生在学习中多读一些古代知识方面的书籍并悉心理解,便慢慢会对历史知识得以系统掌握,就业时便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竞争力。
(二)可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及语言运用技巧
对语言的良好运用可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良好的表达能力与沟通技巧是学生成功获得自己心仪工作的基本能力。
求职时的一份完整、标准、有吸引力的简历;面对招聘面试人员的发问,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多方面的展示个人的素质和魅力,这些都与语文人文素养息息相关。
良好的语文人文素养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在制作简历的时候全面细致,重点突出,在参加面试时沉着冷静,不卑不亢。
另外,语文是思维的工具,语文人文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现实社会,并作出合理判断。
良好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第一步,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人文素养并恰到好处的运用,对大学生的求职非常有利。
(三)良好的语言人文素养可促成良好习惯的形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大学生的就业至关重要,习惯本身不属于就业能力范畴,但却是大学生将所学知识转换为能力的重要方法,可令学生终生受益并获得稳定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后一直从事第一职业的几率显著下降,变换工作与行业的现象越来越多。
这种情况要求人们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否则很可能失去就业机会。
良好的语文人文素养,如积极主动的学习新知识,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办法等,都可帮助大学生培养主动去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提高其学习能力,经过长期积累,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非常有利。
因而,良好的语文人文素养可说是学生就业能力的持续发展,对学生稳定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四)引导学生塑造高尚的品格
良好人格的塑造是人类教育的目标之一,加强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是人文教育的重要方面。
大学语文文化教材中所选择的作品,通常是经过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具有丰富的蕴意、脍炙人口的文学精品,是我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处处体现出我民族文化中对高尚人格及操守的尊重。
如孔子宣扬的“仁”,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无不体现着我国伟大的精神境界,有利于引导学生培养起高尚的人格,培养学生直面人生,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在工作中才可获得更多机会。
四、如何提高大学生语文人文素养
(一)高校要提高对大学生语文人文素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应当加强高校方面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重要性的认知,应结合本校现实情况,从高校课程建设、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出发,构建起一套完整的语文人文素养教育评估体系,对大学生语文人文素养制定评估指标,包括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等。
根据此评估指标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定期评估,督促相关活动的开展和课程实施。
(二)语文人文素养和专业知识应被同等视之
在课程建设方面,两者应占据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课程门类、学习要求等方面,高校应在注重专业课程的教学同时,关注人文素养的教育,可多开设一些相关方面的课程,改变传统的说教式的语文教学模式。
可以为大学生开设一些有关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规定学生必须要阅读的数目,要求其做好笔记,作为学生考评的指标之一。
或可充分利用学校的公共选修课资源,将其与语文人文素养教育相结合。
另外,高校应当时常开展人文素养方面的讲座,邀请国内外有名的专家学者进行主讲,并向每位学生开放,增加学生们与这些高层次学者间的接触,引导学生培养人文素养。
(三)良好的语文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大学的语文教育应提倡实践、参与、合作交流等方式,致力于开发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精神,借此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对高校语文教师来说,应把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树立发展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教学理念。
时刻以学生为本,令学生在学习语文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人文素养。
为此,教室门可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在教授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努力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积淀文化知识,为人文素养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浅谈文学素养论文篇二十一
1.1精湛的技术
技术是赢得信誉的第一张王牌。患者来院就医相信的就是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尤其作为一名儿科护士,更需要具备高超的静脉穿刺技术。如今,大多数患儿都是独生子女,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对护士的期望值较高,在治疗过程中,希望静脉输液时能“一针见血”。因此,儿科护士的静脉穿刺水平是赢得患儿及家长的信任,打造医院护理服务品牌的重要影响因素。
1.2精明的头脑
智慧的头脑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面对儿科护士纷繁复杂的工作性质、患儿病情的瞬息万变、多数量多层面陪护家属的应对等工作特点,护士要重视对自身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以及艺术的交流沟通能力,锻炼自身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应急能力、果断的决策及优良的社会适应能力,在第一时间发现护理问题和缺陷,减少和化解护患纠纷,提高患者满意度。
1.3精心的照顾
深刻理解护理内涵是提升护理理念的关键。护理本身也是一种照顾,给患者提供最满意、最舒适的照顾也是护理人员应尽的职责。除提供正确及时的治疗性的护理外,还要重视患儿及家长的诉求及心理需求。实施“以家庭为中心儿科护理”是对患儿及家长提供身心整体护理的基础和保障。
2.1爱岗敬业
工作热情决定工作质量。只有爱岗,才能敬业;只有敬业,才能将工作做到最好。诚然,有很多护士厌烦护理工作,觉得护士没有地位、辛苦劳累,也没有优厚的待遇。任何一项工作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意义。当你认真出色的完成各项工作的时候,工作本身会回馈给你一份欣慰和收获。护理工作看似平凡却孕育着伟大,因为护理是和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当一个生命垂危的人经过医护人员的奋力抢救而重获新生的时候,当看到患者经过自己精心的护理而康复出院,当看到一张张满意的笑脸,听到一声声赞许和感谢的时候,还会觉得累么?会收获到很多快乐和欣慰,所有的付出和辛苦都是值得的。因此,儿科护士不能有丝毫的厌烦情绪,要树立“护士崇高”的观念,以护理这个职业为荣,牢记护士的职责和义务,帮助患者减轻痛苦、促进健康、恢复健康、保持健康。
2.2爱患如亲
关爱患者是和谐医患关系的永恒主题。“象爱自己一样的爱患者”———这是医务人员最崇高的思想境界。患者是服务对象,其有权利得到最佳的服务,护士也有义务提供给患者最满意的服务。当然,这也是所有医务人员所追求的最和谐的医患关系,为创建这种和谐,需要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共同努力,共同提高认识,提高素质和修养,相互理解和支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儿科护士就要像亲人一样的对待每一位患者,力求做到“心想到,话说到,力尽到”,全心全意的为患者做出最优质的服务。
2.3爱说爱笑
温馨的话语能够给人以欣慰,甜美的微笑能够给人以信心。儿科护士要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健康幽默的情绪,平静愉快的心境。要经常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告知及宣教,使患者能够掌握有关疾病的相关知识,了解病情变化及护理,从而积极的配合治疗,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随医疗护理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新的护理理念和工作模式需要去探索、去学习、去掌握。只有时刻保持着进步的思想,养成持续学习的习惯,创新思维,了解护理发展动态,掌握最新护理信息,夯实护理理论基础,提升护理技能,才能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安全、便捷、优质的护理服务。
南丁格尔曾说过:“护士其实是没有翅膀的天使,是真善美的化身。”美,是人人追求的一种视觉效果。如果能够带给患者美的感受,必将会增加护士的亲和力,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因此,基于职业的需要,儿科护士应培养自己具有一定的美学素质,学会追求美、认识美、鉴赏美、表现美、热爱美和创造美,将内在美与外在美融为一体,成为美的典范。努力做到:文明礼貌、热情大方、仪表端庄、谈吐优雅;朴实整洁而不呆板,稳重端庄而不矫饰,活泼开朗而不轻浮,热情大方而不做作,善良和蔼而不怯懦,谦逊文雅而不庸俗[3]。通过美的感受使护理工作能够在高层次服务上得以开拓和发展,从而达到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三重健康。
尽管医护人员如何努力的提供给患者尽可能满意的服务,有时还是会引起患者的不满,甚至大打出手、受到威胁恐吓,护理人员也会有很多的辛酸和委屈。因此,要求儿科护士要具备大海一样的胸怀、高山一样的道德、拥有一颗博爱、包容的心,多从患者的角度想问题,考虑患者的处境和心态,加强沟通,增进理解,尽最大努力去消除和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的概率。总之,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构建和谐健康的医患关系是每一位医务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每一位患者的衷心愿望。儿科护士作为护理队伍中的一份子更要树立积极的心理品质,增加对儿科护理事业的情感指数,为广大患儿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