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媒介素养研究报告范文(16篇)
报告是对某一主题或事件进行详细说明和阐述的一种正式书面材料,它通常包含背景、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内容。报告的撰写可以帮助我们全面了解一个问题或情况,提供给他人参考和决策的依据。我想我们需要撰写一份报告了吧?在开始写报告之前,应该明确报告的目标和读者群体。报告是一种系统、详细地记录和呈现某一特定主题或问题的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整理和总结工作或研究的成果,提高效率和质量。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报告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媒介素养研究报告篇一
互联网将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为人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不得不说互联网的发明是一个远超时代的发明,人的发展并没有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同步。我们看到情绪宣泄取代理性地表达,网上“互撕”、骂架、语言暴力时时可见;个人的好恶取代理性的思考,各种信息真伪难辨,谣言满天飞;人们的思想被网络平台的“投喂”信息牢牢控制……信息时代我们面临各种挑战,诸多挑战中的客观因素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当务之急我们青年人所要做的是反思网络时代我们落后于科技的网风,并改造之。提升我们的媒介素养,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
交流要理性,杜绝语言暴力
互联网兴起打破了传统媒体知识由精英向大众传播的单一路径,知识的全民免费共享成为可能,人类应该从此将走向高度理性。但是互联网的匿名性,非但没激发人类积极向上,不断求知的正能量,反而释放了人性诸多阴暗的负能量。网风反应人的`“网德”,青年人要从我做起,改造网风,首先学会自律,如果说网上交流有一条万万不能越过的红线,那么这条红线就是语言暴力。网上讨论问题,要允许有不同意见,观点的碰撞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但是,讨论交流变成站队骂架,观点的碰撞变成语言暴力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让我们做到表达有责任,自由有担当,言论有边际,让理性的交流取代情感的宣泄。要真正做到理性交流除了具备“网德”之外还要有“网能”,判断力便是一种重要的“网能”。
提高判断力,明辨是非真伪
“不信谣不传谣”应该是一种网上交流应有的“网德”,但是由于人们分辨不出信息的真伪而难以做到。信谣传谣古已有之是,《穿井得一人》就是《吕氏春秋》中记载的这样一则信谣传谣的小故事,有人打出一口水井后,说“穿井得一人”,认为可以节约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其实稍有常识者都知道挖井不可能挖出活人,古人云:谣言止于智者。我们要做这样的智者,这样的智者应具备的的能力是判断力,做出判断要尊重常识,懂得常理,注意研究客观实际,再据此以严谨的态度对事情“审”而“辨”之,我们才可以在真伪难辨的信息海洋中畅游。
培养多种兴趣,拒绝信息“投喂”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和眼中只有利益没有社会责任感的网络平台有关,这些网络平台根据网民的兴趣定向“投喂”,长此以往,导致我们的判断力低下。因此我们时时保持警惕,培养广泛兴趣,这可以让我们避免成为网络平台定向“投喂”的猎物。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媒体更新日新月异,影响我们的不正网风这里难以尽数,未来还可能出现新的问题,作为未来主人的青年人应该不断改造我们的网风,提升我们的媒介素养,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媒介素养研究报告篇二
你总是在新闻客户端不厌其烦地跟帖,嬉笑怒骂;你总是在微信朋友圈调侃晒娃党、炫妻狂魔;你总是关心微博上的话题榜,时刻追看新闻热点。你不知道,在互联网上的行为方式正体现着你的`素养!
昨日,南方都市报旗下凯迪网络凯迪数据研究中心发布《中国网民网络媒介素养调查报告》,报告针对目前中国互联网用户的网络媒介素养进行在线调查。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网络媒介素养就是人们在网络媒介中体现出来的媒介素养。
本次被调查网民的媒介素养平均值为3.6(最高5分),属于中等水平,其中在新媒体使用维度上得分最高,而批判性理解的得分最低。
在被调查对象中,一线城市网民媒介素养最高的前三名是北京、天津、深圳,广州排第四,上海排第五;二、三线城市网民的媒介素养水平最高;高收入和高学历提升了媒介素养水平,也即“高富帅”、“白富美”的媒介素养应该更高;使用新媒体的50后老年人媒介素养水平最高,所以别瞧不起会上网的大爷;此外,创业者媒介素养最高。
媒介素养研究报告篇三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提升媒介素养,畅游信息时代”。
作为青年人,我们唯有提升我们的媒介素养,才能畅游信息时代,成就更好的自己。
我们社会整体媒体环境现状如何?现状就是各种谣言在朋友圈“三人成虎”地大肆传递;“键盘侠”躲在暗处兴风作浪,“喷”遍每个角落;人们动辄“互撕”,站队骂架时有发生……种种乱象,就是媒介素养低下的外在表现。信息时代,提升媒介素养是全社会的任务,媒介素养教育推行刻不容缓,这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家庭通力合作。作为青年人,我们也要努力自觉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
提升媒介素养,要具备理性思维,炼就一双慧眼。
在传统媒体权威日益消减、自媒体消息鱼龙混杂、现实与虚拟难解难分的当下,我们必须炼就一双“火眼金睛”,我们一定要有批判性精神。看到碎片化信息,不要热血上头,急于点赞、转发、跟风,更不能信谣传谣;对繁杂的信息一定要有基本理智的判断,凡事“三思而后行”,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否则就要在信息洪流中迷失方向。提醒大家,尽可能从官方媒介、正规可信度高的网站获取信息,远离标题党、虚假新闻。
提升媒介素养,要有“守门”意识、正确的价值观导向。
同学们,青年人对网络依赖性强,提高甄别过滤信息能力,必须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有人说数字时代放弃“守门”,我们将迎接的会是“垮掉的一代”,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没有信息“守门”,数字化时代,其实就是一个潘多拉魔盒。信息“守门”需要集全社会之力,我们青年人要有使命意识,要自觉竖起防线,主动远离远离非法网站,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更不能触犯法律,成为不法分子的帮凶。
提升媒介素养,要有榜样引领,要树立远大理想。
我们会被互联网牵着鼻子走,被各种“投喂”信息包围,思维呈现碎片化、情绪化、浮躁化、娱乐化,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没有理想。拥有有远大理想且意志坚定的人,会屏除一切干扰,做事心无旁骛,最终抵达理想的彼岸。理想有多大力量?理想让大山女校“燃灯”校长张桂梅一身病痛仍潜心育人痴心不改,理想让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扎根山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坚持三十五年不动摇,理想让“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名满天下却仍然专注于田畴不懈怠。信息时代,理想可以帮助我们守住心管住手,能帮助我们突围商家的各种信息“投喂”,拒绝刷视频获得的廉价快感,能使我们沉下身心自觉进行深度阅读,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媒介素养是数字时代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我们可以和数字时代健康地共生共长。只要我们年青人以批判性的精神看待媒介环境,在数字洪流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有远大理想、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我们就可以做数字化时代的主人,畅游信息时代,成就美好未来。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媒介素养研究报告篇四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要发言的主题是“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一言以蔽之吧,我的观点是,放飞心灵风筝,且守道德底线!
大家是否在网上利用过匿名的身份说过有背道德的话,做过违反法律的事呢?是否曾经因为是网络,所以就觉得自己言论自由,不加约束呢?错了,网络依旧是法内之地,“自由"也是在网络法律之内的相对概念。如果打着自由的幌子,行着无德的苟且之事,时代进步的同时,我却要为有些人的道德退化而心碎。
在网络中,自由平等是核心的要义。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信息呈现出信息量大、范围广、良莠不齐等特点。国家早已注意到了这类问题,网络管理措施频出,对不良信息进行过滤、打压,但是,难免会出现一些漏网之鱼,这时,就必须要依靠我们的理性判断了。有了理性,无论怎样嚣张的丧德者,也掀不起什么浑浊的恶浪。
不信谣,不传谣,说来容易行也难,但是道德认知和法治底线是护身爱人之本。在看到一条信息时,我们要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对其讲行理性的判断和分析,而不是夸大其辞,第一时间将这条消息散布出去。三思而后行,谣言就不会轻易走出制度的笼子,“人言可畏”、谣言止于智者”,当值得点赞和欢呼。
拥有理性的判断,是基于我们拥有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的,首先,我们要记住,"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不要随便听信别人的话。其次,我们不可以当墙头草,听谁在理就向着谁的话,应该综合所有的因素,用自己的脑与心去分析,才能让别人拉不走我们的思维,拉不走我们的网络灵魂。
网络世界其实完全靠我们自己掌握,避其害,扬其利,网络星空璀璨如诗,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得以在人前分享我们的生活,让文化得到了新的传承和发展,让教育有了新的途径,通过网络,我们宣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展现了自己的个性,传播文化,弘扬正能量,不亦乐乎。
孔子说过:“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德”也是分为两种的,一种是深入人心的德,另一种,是放在表面做做样子的德。就好比两个人,一个喷着劣质的香水,而另一个却散发着沁人心脾的幽香。而这一切,透过网络的放大镜,便愈发看得清楚。
做人有底线,在网络上做人也是一样,在“有德有法”中,让我们共同撑起一片高远的网络蓝天吧!
这就是我与大家的分享,谢谢大家。
媒介素养研究报告篇五
各位同学:
大家好!
很高兴作为学生代表在以“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为主题的交流研讨活动中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让大脑与电脑同行”。
首先,我们要学会利用媒介学习。
信息时代,互联网、手机等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各种传播媒介广泛运用,已成为工作生活的得力助手。“外事不决问谷歌,内事不决问谷歌”,给我一部手机,我就能撬动世界。借助多种媒介开展学习活动会让你迅速成长。利用媒介,我们轻松便捷地获取海量的知识和信息,古人皓首仅能穷其一经,而我们鼠标一点,就能“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真的是秀才不出门,洞悉天下事。不过,大家也应谨记,媒介主要的功能是学习,而不是游戏。
再者,我们要学会借助媒介传播文化,交流情感。
信息时代,李子柒借助媒介,氤氲醉美乡愁,讲好“中国故事”,成就了精彩纷呈的人生;甜野男孩丁真,借助媒介,他纯真的笑容,清澈的眼神,惊艳了雪域高原。小小手机,也嵌套着一个人完整的社会关系——电话、微信、钉钉、qq……拉近彼此了距离。朋友圈里,一个笑脸,一个红包,一个点赞;温馨的鼓励,善意的转发,涓滴的众筹,热心的砍价……久未谋面的挚友、故人,不在身边,却在眼前,彼此心心相印。当然,不被外物所役使,不过分依赖于媒介,适当放下手机,离开电脑,和父母促膝长谈,和朋友们谈笑风生也是很重要的媒介素养。
最重要的是,面对媒介,我们要冷静理性,形成独立、正确的判断。
正如科技是把双刃剑,各种媒介在传播正能量的同时,也难免泥沙俱下。从“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无厘头疯传,到秦火火事件病毒式传播的“威力”,到最近“民警凝视女子溺亡”的不实言论……如何辨别各种媒介信息真伪?王开岭说:“利用媒介获取海量知识和信息,但决不能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学会独立思考,而不至于成为一个‘移动硬盘’。”我们都有一双“黑眼睛”,应该用来寻找光明,而不是用来“翻白眼”。我们要“放出眼光,运用脑髓”,审慎取舍。不围观,不起哄,面对媒介,冷静理性,形成独立、正确的判断。
同学们,方寸屏幕之间,言行举止应有分寸。人人直播,但请不要忘了责任和义务;事事可播,但要切记雷池不可越、底线不能破。网络媒介不是法外之地,而应成为责任领地、价值高地,我们依然需要克己慎独,恪守公序良俗。
让大脑与电脑同行,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才能在巨变的信息时代,弄潮儿向涛头立。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媒介素养研究报告篇六
媒介素养是指个体对媒介信息的认知与应用能力。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介素养对每个人来说都极为重要。通过学习掌握媒介素养,我深刻认识到了媒介的作用和影响,更加具备了正确的媒介选择和使用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从中受益良多,也对媒体产生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首先,媒介素养教会了我如何正确使用媒体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离不开手机、电视等媒体工具。通过学习媒介素养,我明白了如何正确选择和使用这些工具。我会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媒介进行信息获取,例如,当我想了解国内外新闻时,我会选择使用手机上的新闻应用或者电视新闻频道进行观看。同时,我也学会了限制使用媒体工具的时间,避免沉迷于其中。媒介素养让我懂得了合理利用媒体工具的重要性,免除了过度依赖和滥用的风险。
其次,媒介素养提醒我对媒体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在信息时代,我们每天都面临大量的信息冲击,其中包括来自各种媒体的信息。通过学习媒介素养,我学会了如何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我会注意信息的来源,查证背后的事实,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我会谨慎对待转发的信息,避免被虚假消息所误导。媒介素养让我不再盲目相信媒体的一切,而是通过批判性思考来判断和评估信息的价值和可信度。
再次,媒介素养给予了我媒体创造和表达的能力。媒体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也是个体表达思想和观点的平台。通过学习媒介素养,我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媒体创作技巧,例如写作、拍摄和剪辑等。我会运用这些技巧,制作一些有价值的内容来与他人分享。例如,我可以写一篇博客文章来分享我的见解和理解,或者制作一个简单的视频来表达我的观点。媒介素养让我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能够积极地使用媒体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最后,媒介素养促使我关注媒体的伦理道德问题。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媒体可能出现虚假报道、侵犯隐私等问题,这给个体和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通过学习媒介素养,我了解到媒体伦理道德的重要性,以及媒体从业人员应该遵守的相关规范和职业道德。我会对媒体的行为进行质疑和监督,坚决抵制不道德的报道和行为。媒介素养让我认识到媒体是一个服务于公众的行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注重伦理和道德。
总之,通过学习媒介素养,我明白了媒介的作用和影响,掌握了正确使用媒体工具、批判性思考信息、媒体创造和表达能力,以及关注媒体的伦理道德问题的能力。媒介素养不仅是我们应对信息时代的必备技能,也是锻炼个体思考能力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媒介素养,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信息爆炸的挑战,成为一个媒体素养高的社会成员。
媒介素养研究报告篇七
一、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推行的必要性
1.1当前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亟待提升的需要
中小学教师是对中小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关键。而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媒介素养还有待提升,表现在:第一,对媒介素养基本概念的认识不清。例如,一些教师将“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或“技术素养”等同。第二,受制于客观条件或是传统教学方法,制作、使用媒介进行有效教学的方式单一、经验欠缺。第三,解构媒介信息与批判思考的能力不足。第四,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意识不强或方式不当。联系背景分析,由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正式引入我国仅有不足20年的时间,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尚处于不断深化的阶段,因此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步伐整体上还未能与时代步伐相协调。具体来看,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在其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均未能接受到较为正式的媒介素养教育;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与继续教育的内容框架中也未明确涵盖“媒介素养教育”;我国高校师范生一般可以通过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影视鉴赏等课程提升一些媒介素养,但仍缺乏对“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系统全面的了解。由此,不难理解我国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亟待提升这一现实问题。中小学教师是处于中小学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群体,媒介素养教育理论只有通过他们的智慧才会在实践中生根开花,而他们的实践反过来又会促进相关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与丰富。当前在我国的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几乎看不到正式的、具有结构体系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这就更需要现阶段各学科的中小学教师拓展能力以协力承担起媒介素养教育的时代责任。例如,运用媒介为课堂教学增添亮点,理解媒介并将媒介理念融入自己的教育实践等。因此,推行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
1.2当前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也许会有观点认为:目前中小学生面临着升学考试压力,因而其自主选择接触媒介的时间本身有限;加之以家长与教师的影响、监督,导致其所了解的媒介信息的内容看似也是可控的。因此,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大可“让位”于具体学科的教育。但在媒介化社会,教育几乎不可能逃离“媒介”的影响。而且无论是从中小学生心理行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看,还是从近些年发生的中小学生因“媒介问题”而犯罪的案例来看,对这一群体实行媒介素养教育刻不容缓。当一些不良信息通过多种传播途径影响到中小学生时,以往教师的做法多是在“学生”与“媒介”之间竖起一面冰冷的墙壁以起到“隔离”“、抵制”“、保护”的作用。但是,这样的教育并不完全有利于中小学生成长为媒介化社会中全面发展的个体。只有通过积极的媒介素养教育,中小学生才能理解媒介的形式与内容,才能自觉、合理使用媒介而不沉溺其中,也才能成为创造性思考与传播的新力量。当今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应体现为适应并超越时代,而不是被时代所束缚。个体媒介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更是一种终身教育,应从中小学开始扎实推进。而推进的关键在于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水平。因此,推行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极为迫切。
二、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推行的路径
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仍处于准备与启动阶段。而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英国有专门从事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师,他们的职前培训虽显不足,但是“在职培训的形式多样,比如由媒介素养考试委员会或英语与媒介中心提供的为期一日的工作坊,由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和英国电影研究院提供的课时较长的课程班或硕士课程。”美国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方式主要有“教师自学”和“教育培训”两种。即便是“教师自学”,政府与社会媒体机构也提供了必要的资源支持;“教师培训”则已形成了规模与体系,培训课程丰富且针对性强,培训机构专业化———“以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中心为例,它是一个教育组织,设有专业的培训机构,拥有丰富的公众教育资源,致力于促进和支持媒介素养教育一体化,研究和推广媒介素养教育。”在全球化时代,合理借鉴国外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经验,有助于构建我国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推行路径。
2.1政府———引导者
政府的引导作用首先应体现为提升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地位。在《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和“建立健全教师管理制度”等。为推进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我国应在对其概念作出基本界定的基础上,将“教师媒介素养”的培养明确纳入到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体系以及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中;同时,建立适当机制,将“教师媒介素养”的发展与教师行业准入制度、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等建立关联。政府的引导作用还应体现为提供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框架,具体涉及:目标设定、课程设置、教材编制、培训机制、评价体系等。
2.2高校———指导者
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深入的教育研究作为支撑。特别是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更需要获得可以指导教育实践的专业知识。因此,需要高校发挥指导作用,即在研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参与教材编写、进行课程评估、走入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以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社会各方共同承担起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重任。此外,高校的指导作用还表现在:突出师范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特色,并在全校范围内普及媒介素养教育。因为在学科间融合、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等背景下,目前高校中的学生均可能是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预备力量。
2.3社会专门机构———协助者
联系国外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情况来看,社会中的媒介机构与专门成立的媒介素养培训机构,例如,加拿大媒介教育协会、艾伯塔媒介认知协会等,均可成为推行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协助力量。当前中小学教师即使掌握了大量的理论,但如果缺乏传播的技能与从媒介生活中提炼教育素材的能力,就仍难以保证所进行的教育贴近学生实际。而社会媒介机构的介入与媒介素养培训机构的建立,在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实际的媒介教育素材的同时,也会向其传递出新技术、新方法与新视角,从而避免媒介素养教育流于形式。
2.4中小学学校———统筹者
中小学学校是开展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能力得以体现的园地。中小学学校应立足客观实际,开发“双向”媒介素养校本课程资源———面向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与面向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前一课程的实施是后一课程实施的保障,后一课程的实施是对前一课程实施效果的反馈,两者相互促进,以教促学,以学评教。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中小学学校还应统筹各种教育资源,加强与高校、社会相关组织单位等的合作,例如,通过举办专题讲座、交流会等,丰富校内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
2.5中小学教师———主体
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推进,至为关键的是中小学教师自身转变观念、积极行动。目前,我国媒介素养教育整体的研究与实践还有待深化,在此现实背景下,更需要中小学教师先行树立媒介素养学习与教育意识,努力实践:首先,自觉将自我媒介素养的提升作为自己专业化发展的组成部分,提高自学力与反思力,努力成长为一名专家型教师,不断生成教育艺术———适当运用媒介技术打造新课堂,伴以媒介思维启迪新智慧;其次,发掘媒介素养知识与学科知识间的相关性,积极将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巧妙“融合”于自己的学科教学与班级管理实践中。
三、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推行的意义
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推行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一,直接促进教师的全面成长与专业化发展。其二,有效提升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水平。其三,有助于构建“参与式文化”背景下的新型师生观———教师与学生都是需要不断成长的人;现代教师的权威不再是体现在“改造对象式”的知识传授中,而是在与学生交往、互识的基础上得以重塑。其四,改善师生关系,增强课堂魅力。其五,促成教育理念的践行与发展。素质教育、主体教育、生命教育、终身教育等教育理念与媒介素养教育关系密切,因而也将伴随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推进而得到更好地理解与运用。其六,有利于完善现有的教师教育的内容体系与评价标准,包括师范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等。我国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关系到我国教育的现在以及未来。重视并推行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是极为必要且迫切的,需要社会各界以及每一位身在教育中的人共同努力。
媒介素养研究报告篇八
由于受经济条件以及自身意识的限制,网络这一新兴的媒介在焦作地区还没有得到推广、普及。但是,大部分的学生已经通过不同渠道接触网络世界,并开始融入网络环境。从整体上看,焦作地区的媒介拥有率呈现出一种不均衡的态势。广大青少年过分依赖电视、vcd/dvd等视听媒介,这必然导致对媒介接触率的异常和传媒内容上的失衡。从横向上看,广大学生对电视、vcd/dvd的过分依赖,就势必减少对收音机、网络等其它媒介接触的机会、减少做其它事情的时间。从纵向上看,初中学生将影视剧、娱乐片作为自己首选的电视节目,就必然会对科普片、新闻片等其它节目有所排斥。焦作地区的中学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计算机课),但是受升学率等应试教育因素的影响,毕业班的信息技术课已名存实亡。在时间上,除了上课(信息技术课)时间,学校的电子阅览室很少向学生们开放。在内容上,近六成的学生认为内容不合适或没意思。在教师方面,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很少采用大众媒体来辅助教学,也无意识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媒介进行自我学习,致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对家长和老师过于依赖。
在利用网络方面,由于学生学习上网的方式参差不齐以及主要上网地点各异,大家对网络缺乏正确的认识,使用网络的深度和稳定性不够,致使大量学生沉迷于聊天交友和网络游戏中,不能正确的发挥网络的学习功能。对于上网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大多数学生都因为学习而减少上网时间。无论这种克制上网的动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总之,有3/4的学生认为上网对学习几乎没什么影响。
问题分析
(1)焦作地区媒介素养教育尚未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受经济条件的制约,焦作地区媒介素养教育及其相关方面的研究与投入远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甚至落后于部分西部地区而作为人,媒介素养教育始终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2)学生所接受的大众媒介比较单一,而且缺乏正确的引导。到目前为止,焦作地区的初中生主要接触的媒介仍然是电视、vcd/dvd。由于节目制作人员自身经历、观点以及社会舆论等的影响,电视节目所反映的内容并不能真实的再现现实世界。它是经过加工后对事实进行有重点的表现,这就导致其与现实世界基本相同但又有所区别。因此,我们应培养学生剖析传媒内容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发现其与真实世界的关系,从而正确地认识世界。
(3)家长和教师面对媒介与学习的关系时,经常会走向极端。家长出于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虑,认为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总是负面的。因此,在学生利用媒介方面设置种种障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受应试教育及自身媒介素养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而没有意识到,媒介素养也是学生的一种必备能力,缺乏在这方面对学生必要的引导,导致学生在遇到传媒内容时,没有分析、辨别的能力,使媒介的积极影响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4)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面,出现了与当地实际脱节的现象。在焦作,信息技术课程只是作为一门边缘课程存在,它没有自己的教学目标、内容设置和评价体系,而从业人员多是计算机专业出身,缺乏必要的信息素养,因此,信息技术课成了一门纯粹的计算机课。教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的是计算机的基本结构、操作常识以及大量的应用软件,这些内容难易程度不均,因此很难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要求。
(5)城乡学生在媒介素养方面存在着差距。由于受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影响,导致该地区中学生在媒介素养方面的不平衡性。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很多农村的学生在接触大众媒介,特别是网络传媒方面落后于城市学生,导致他们在异常的媒介接触率和传媒内容的失衡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从而使其在接受、分析、辨别、评价、创造和传播信息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解决策略
(1)有关部门应首先意识到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教育部在将媒介素养教育列为新闻传播类重点招标课程,可见,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从媒介从业人员入手,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因此,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加大宣传力度。教育机构应当把媒介素养教育看成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本地区实际,探索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媒介从业人员要加强媒介素养理论学习,同时多做一些实地研究,做到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的同步发展,真正实现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
(2)利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指导媒介素养教育。由于媒介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交互性,因此,在媒介素养教育中所采取的学习模式与传统学科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到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4]。根据这一学习理论,在媒介素养教育中,教师应当为学生们创设一个媒介环境,将各种传媒内容融入到这个环境中来,让学生们利用自己的认知水平去接受、分析、辨别与评价,同时学着去创建和传播信息。广大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做好引导、帮助的职责,最终实现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与完善。
(3)家长和老师应正确认识媒介在中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在信息社会里,我们每个人都处于各种媒介的包围之中,从中学生的自身特点来分析,在情感上,中学生表现得比较丰富,但较为肤浅,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是非分辨不清。在自我意识上,随着身体和心理的逐渐发育成熟,中学生具有一种很强的成人感,这致使其在与家长和老师的交流中经常表现出逆反情绪。同时,他们虽然具备一定的自控力,但整体上来说还比较差,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这要求家长和老师应当正确认识中学生的这些特点,充分利用媒介在育人方面的功能,引导自己的孩子、学生去正确地接触和利用各种媒介进行学习和成长教育,在提高他们媒介素养的同时,达到育人的目的。这不仅是信息社会的要求,也是实现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最有效途径。
(4)把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到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去。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这体现出信息技术与媒介素养在内容上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而实际上,媒介素养本身就出自于信息素养,因此,我们应该把学校的信息技术课作为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实现媒介素养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的相结合,做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信息技术课教师接触到的大众媒介比较广泛,对各种媒介的优缺点也比较了解。因此,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应该提高学生正确使用各种媒介的水平,提升利用媒介进行自我学习的能力。
(5)集中社会的力量来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在媒介素养教育上存在差距,有关教育部门和教育机构应该努力阔宽筹资渠道,通过社会力量,加大对经济条件相对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的投入,通过帮助这些学校建设面向学生开放的电子阅览室等形式,利用学校的媒介资源优势,在老师的指导下,集中提高学生对大众媒介特别是网络媒介的利用能力,从而缩小城乡学生在媒介素养方面的差距。
媒介素养研究报告篇九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介素养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能力。为了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的综合素养,学校增设了媒介素养课程。在参与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并且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在下文中,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媒介素养课程使我意识到信息获取的广度和深度。在课堂上,老师教我们如何优雅地使用搜索引擎、如何挖掘互联网上的有效信息。通过实践活动,我学会了筛选信息,找到自己需要的数据,而不被海量信息淹没。这种能力不仅能帮助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高效地解决问题,还能使我们远离虚假信息的困扰。
其次,媒介素养课程培养了我的批判思维能力。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识别和分析新闻报道中的立场和倾向,并学会了理性地思考。通过与同学们开展辩论和讨论,我明白了不同观点的重要性,并学会了尊重和倾听不同的声音。这种批判思维能力将在我未来的学习和就业中发挥重要作用,使我能够客观地看待问题,并作出准确的判断。
第三,媒介素养课程让我了解了媒体的生产过程和商业模式。通过学习案例和实地参观媒体机构,我深入了解了新闻报道的流程和素材收集,以及媒体与广告商之间的关系。这使我对媒体行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了新闻报道中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和偏见。在未来,我将对媒体报道保持警惕,同时也更加理解和尊重媒体的发展需求。
此外,媒介素养课程还培养了我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我们不仅学习到了媒介制作的基础知识,还进行了实战操作,制作了自己的媒体作品。我学会了使用剪辑软件、排版软件等专业工具,以及设计和表达自己的创意。这让我充分发挥了个人的想象力和创意,也提高了我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最后,媒介素养课程加强了我对网络安全的意识和技能。课程中,老师向我们详细介绍了网络黑客常用的攻击方式和防护方法。通过模拟实验和实践操作,我学到了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以及避免网络诈骗和网络攻击。这种网络安全的意识和技能不仅对个人非常重要,也对整个社会的网络环境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媒介素养课程是我大学学习中的一次重要经历。通过参与这门课程,我不仅掌握了媒介素养的基本概念和技能,还培养了信息获取、批判思维和实践能力。这些能力将在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媒介素养课程也使我更加了解媒体行业,并提高了对媒体报道的辨别能力。希望将来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够接受媒介素养教育,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共同建设一个价值观正确、信息丰富的社会。
媒介素养研究报告篇十
对于这两个概念,国内外专家学者已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很多对比和辨析,提出了同一论、差异论、趋同论、涵盖论等不同观点,其中就有教育技术研究者明确提出:在信息技术整合几乎所有传媒手段的今天,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已出现融合之势,现代教育技术可成为两者融合的桥梁。的确,两者在内涵上有很多交叉),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具有“先天优势”。我们也应该看到:一方面,目前以网络为基础的各种新生媒介对青少年产生了深刻影响,种种因青少年媒介素养缺失造成的不良后果日益严重,而高中学生的心智已经趋于成熟,所以提升他们的媒介素养的现实意义和紧迫程度不言而喻。另一方面,我国大陆地区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学校中以独立式课程的形式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各种条件尚不成熟,如媒介素养教育未明确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缺乏专职教师和配套教材等。在这种情况下,借鉴其他国家与地区的经验,采用融入式课程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就成为比较适宜的选择方案。
实际上,在中小学现有课程中(如语文、思想政治、信息技术等)融入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正在逐步展开。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找到媒介素养教育的“融入点”似乎并不难,特别是“信息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等课程模块均有相关的内容涉及媒介素养。但毕竟媒介素养教育有其自身的核心理念和目标指向,还需采取恰当的策略与方法。重视“双基”,拓展强化任何一种素养的养成和提升都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与技能为基础。同样,媒介素养教育中也有媒介的基础知识、各种媒介制作传播的流程与技术、媒介信息的选择与利用等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因此,教师可以从“信息技术在各种现代媒介中的应用”、“利用信息技术获取有用媒介信息和参与媒介活动”、“新媒介的使用和影响”等方面,对信息技术教材相应部分的内容进行适当扩充。例如,在“信息技术及其影响”一节可以融入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发展的知识,在“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节可以融入书籍报刊排版印刷方面的基本知识,在“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节可以从媒介素养的角度对作品的设计制作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突出重点,联系实际由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比较宽泛,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必须有选择地突出某些重点内容进行融入式教学。据有关调查显示,网络、影视、手机是中学生们接触最多,感兴趣程度最高,受影响最深的几种媒介,这要求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并密切联系实际。
例如,在教材的“多媒体技术应用”部分可重点突出图像、视频、动画这三类视觉元素在媒介中实际运用的过程与方法,在“网络技术应用”部分可重点突出信息搜索、网页制作、网络交流、信息安全等内容。因为这些重点内容涉及信息技术最热门的`实际应用,所以在各类媒介中有大量鲜活典型的案例可供选取,教师可据此设计很多让学生乐于参与的案例分析、专题讨论或活动方案,锻炼他们鉴别和评价媒介信息的能力。创设情境,共同建构虽然媒介素养教育目前尚未形成严谨的体系结构,融入式的学习也可能容易让人觉得内容零散,难于形成整体印象,但是也应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协作交流的过程提升能力。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可视化的、真实而复杂的媒介情境,鼓励并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媒介工具,整合各种必要的媒介资源,掌握和提高学习各环节所需的信息技能。例如,可借助当前流行的web0网络技术搭建主题bbs、博客、wiki小组、moodle课程等学习的平台,在良好的组织管理下,师生一起发布和编辑内容、提交问题或评论,既可以锻炼学生在信息获取、加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也会使学生必须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建构者和传播者,批判性地选择、质疑、评估自己发出或接受的信息,从而全面提升媒介素养。
认真分析笔者学校现在使用的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材,根据其内容安排,笔者认为可从课堂教学、课程活动、综合实践三方面找到融入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教师可结合媒介素养教育的要求,对每节教学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当中可以指向媒介素养的元素,精心挑选教学素材或案例并巧妙进行教学设计,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施以必要的引导,使媒介素养教育的诉求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例如,在“网上的信息交流”一节列举普通民众通过手机、qq和微博为媒体“报料”等案例,让学生不仅要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看待网络的作用,还要从媒介素养的角度对网络本身作为一种媒介所带来的利弊、怎样提高自身媒介素养等方面进行深层次思考。
在课程活动中融入教材的很多章节中都安排了“探究”、“实践”、“评价”和“综合活动”等环节,对这些课程活动可以通过转换问题对象、考查角度、完善或重新设计活动方案等方式把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有机融入其中。例如,阅读一期报纸或杂志的电子版,对比其与纸质版的差异(图文信息综合处理方面)。又如,对学校运动会的新闻采编、发布和评价(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综合活动)。在课外实践中融入高中学生每学期都会参加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以及作品制作比赛。学生参与这些活动往往都需要信息技术教师的指导。如3d动画技术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研究、“远离烟草、健康生活”主题作品制作。学生在原始资料、数据或素材的收集阶段必然要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大量的媒介信息,在汇集研究成果、制作调查报告或创作作品时,也要运用多种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在此过程中,他们的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会得到同步提升。
媒介素养研究报告篇十一
媒介素养作为现代生活必备的基本素养,对人们有着重要的意义,当人们面对各种复杂繁琐的信息时,会不自觉的使用媒体服务,以此来帮助自己解决生活中的各类信息问题。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主动将媒介素养渗透到教学中,以此来帮助学生获得正确使用媒介的能力。
一、语文阅读教学媒介素养渗透的现状
“现代人的一生,从摇篮到坟墓,都在接受媒介的教化。”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未成年人的教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我国中职学校的教学重点,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实质性技能和技术,以此适应今后工作的各种需求,而语文这种基础性知识科目,则被中职学校放在第二位。但中职学生好奇心大、没有自控能力、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走向不正确的道路,尤其是媒介网络如此发达的时代下,中职学生的思想更容易受到影响,因此,为了能够帮助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中职学校需要重视学生的语文课程,更需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媒介素养。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媒介素养渗透的教育途径
(一)语文教材的重要性
中职语文教材在编写前,都会对中职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特点进行了解,因此在编写时会选择一些时代感强、文化底蕴浓厚的文章作为阅读篇目,并且在教材中还穿插了一些语文实践活动或口语交际活动等,所以中职语文教材不仅是简单的语文知识教材,更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基础。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与大自然对话”、“名歌名谣大赛”等语文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必须通过现代化媒体手段查询相关资料和信息,让学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传媒信息时,学会如何正确判断和使用媒介信息,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媒介环境。或者带领学生参与广播稿的写作,让学生在掌握广播稿写作技巧的同时,通过撰写广播稿提高运用媒介的能力,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更多语文知识,也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二)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语文阅读教学中媒介素养渗透的教育途径有很多种,但最重要的途径是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需要结合现今文化生活,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充分发挥媒介、网络的优势,结合现代媒体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例如:教师可以在编写教案时,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例子结合在教材内容中,在课堂教学时利用这些实际例子进行教学,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或利用教材内容,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教师也可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教学,如在讲授有关坚持、坚强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相关视频,如“士兵突击”主人公做腹部绕杠的部分,在讲授改变自己学习态度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播放以学生改变生活为主题的变形记,让学生从这些媒介信息中获得相应的教育,使学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三)拓展其他教学资源
现今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不再只是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从文化作品中获得感受,而是要迎合媒体阅读时代的特色,开发和拓展新的教学资源,但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还停留在传统教学阶段,无法引入更多新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媒介。但近年来,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学生的思想更加前卫、主流,教师也需要及时拓展教学资源,例如:在学习《石缝间的生命》时,教师可以适当拓展教学资源,引入与课文意义相似的其他教学资源,如公益广告《感谢不平凡的自己》,学生在观看公益广告的同时,会主动将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与公益广告的内容联系起来,以此达到加深学生理解课文意义的目的。另外,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和相关拓展知识后,能够明白逆境中顽强拼搏的意义,在今后的学习或是工作中,面对任何困难都迎刃而上,在拼搏中磨练自己的意志,逐渐提高自身认识和评价现代媒介的能力。
(四)开展语文阅读活动
语文即是生活,语文阅读实践活动无处不在,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不仅要让学生将实践与知识结合起来,更要让学生在媒介素养能力的指引下,能够应对现今媒介社会下的各种文化语态。例如: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一直以来都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而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时,学生和教师都会用到各种媒介,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撰写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宣传标语、制作校园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校园、系别、社团和班级的网页,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也能使学生将语文知识运用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也可以开展读书节、书法竞赛、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主动收集、整理、分析、归纳信息,或是让学生在观摩《雷雨》、《药》等著名文学作品后,自行改编和演绎,以此来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三、结语
目前,我国中职学校注重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而媒介素养能够将技术能力与人文知识进行综合,在提高学生媒介素养的同时,也能加深学生的技能知识。语文阅读中媒介素养渗透的教育途径,不仅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主动将媒介资源与教学内容进行结合,更需要教师跟随时代的脚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媒介教育环境。
媒介素养研究报告篇十二
1媒介素养内涵
“媒介素养”(medialiteracy)概念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欧洲,最初是由英国学者利维斯()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森(denysthompson)提出的。提出这一主张的初衷是为了抵制大众媒介对公众精神追求的误导,尤其是对青少年成长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倡导在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以此来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
而随着新媒介的不断发展,西方学者开始对媒介功能有了新的认识,媒介素养培养的观点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媒介素养教育的对象和教育内容都发生了改变,不再仅仅局限于青少年,也不仅仅是为了抵抗媒介的负面影响,而是上升到受众对传媒的使用和利用以及借传媒发展自身上。到目前为止,经过近80年的演变,它已发展成一个多含义、多角度和多层面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定义。但是一般来讲,媒体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
从能力的角度来看媒介素养,主要包括媒介属性认知能力、媒介信息获取能力、媒介信息解读能力、媒介信息传播能力等。具体来讲,就是对媒介的认识以及利用媒介获取相关信息和知识来支撑自己学习或工作的能力,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对媒介的利用程度、对媒介信息的筛选、甄别的能力,并对信息进行整合,进而作出新预测、新设想,产生新信息;媒介信息传播是有效运用媒介向公众传递和展示有利信息的过程。
自上世纪的九十年代我国引入媒介素养概念后,各个领域的媒介素养研究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媒介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高校首先成为媒介素养培养的主阵地之一,更有学者提出“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更适合在大学率先启动”。要在高校率先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而高校教学管理者作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执行者,直接面对学校的具体教学事务及广大师生,既要为师生做好选课、排课、成绩发布等教学管理的服务工作,也要能为师生提供政策咨询、课题管理等工作,同时还要制订相关的文件、规章制度等。教学管理者的言行直接体现了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和形象,因此教学管理者的媒介素养的提高,必将提高这一群体的整体业务素质,进而提高一个高校的教学管理的水平。
2高校教学管理者媒介素养现状及需求分析
为了解高校教学管理者媒介素养现状及使用媒介的习惯等,结合教学管理工作实际,设计了关于媒介素养的调查问卷,主要包含:媒介接触和选择能力、媒介使用能力、媒介信息批判和解读能力、利用媒介发展自我的能力以及媒介素养需求状况等五个方面。本调查取样主要在苏北几所高校,通过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的方式,共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44份。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2.1高校教学管理者的媒介接触与选择能力解析
在媒介接触动机方面,大多数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了解社会”、“指导工作”和“学习”,较少人选择“习惯”、“消磨时间”、“忘记烦恼”。由此可以反映出高校教学管理者接触媒介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在接触媒介过程中呈现出一种主动、积极地利用媒介资源的状态。同时也反映出高校教学管理者在接触媒介时,主要着眼于自身的完善与发展,体现出较强的理性。在媒介选择途径方面,选择经常会通过两种以上媒介了解新闻和信息的占69.2%仅,同时,在各种新闻媒介形式中,高校教学管理者更倾向于将网络、电视、报纸作为首选的信息渠道,这表明,高校教学管理者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多样的,在媒介选择上表现出较高的文化水准,也初步具有了与立体式传媒网络相匹配的多渠道获取信息的素质。
2.2高校教学管理者的媒介使用能力解析
对教学信息的检索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对“是否能够顺利检索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时,77.8%的人选择“都能”,22.2%的人选择“有时能,有时不能”。由此看出,大部分人员都能较好地检索到自己所需要的教学管理信息,这是开展工作的基础。但同时在“利用媒介搜集信息时,可能遇到过的问题”时,47.22%人选择了“信息太多,不知道如何选择”,这也表明了在现在的网络化时代,获取信息已经不是问题,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才是最大的问题。另外有23.61%反映“不能确定所搜集到的信息的可信度”,这也与现代媒介的信息发布的随意性是相关的,因此需要大众要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
2.3高校教学管理者媒介批判的能力和发展自我能力解析
在“是否对媒介信息内容的真实性产生过怀疑”的调查中,大多数受访者表示有过,表明高校教学管理者这一群体对媒介的社会角色有比较清醒的认识,走出了传媒无所不能的认识误区,认为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并不是依靠媒介的干预就能解决的,这有助于高校教学管理者更加合理地利用媒介资源,同时也有利于大众传媒进一步回归本位。有利于进一步引导高校教学管理者区别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进而正确地利用媒介信息。在“您原本打算用30分钟电脑,却因为一些新闻或者娱乐信息而忘记时间?”这一问题的调查数据中,有着明显的年龄差异,选择“经常的”,大多在35岁到50岁之间,比例达76.6%;选择“从不”的50岁以上部分占有相对较高的比率,占20%。这也表明大部分人的自控能力较差,因此对于自控力的培养也是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2.4高校教学管理者的媒介素养需求分析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对媒介素养的需求,仍然有4.86%人希望可以经常培训,47.2%的人认为“至少进行一次”是可接受的,18.06%的人不希望有,29.86%的人感觉无所谓;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显示,不希望有培训的人员主要是集中在中青年,而主要也大都集中在工作忙,没时间等方面,这占到了53.85%,其次23.08%的人认为这是不需要培训的,少部分人不感兴趣,较少的人员认为培训不如自学。这与教学管理者平时工作繁重、中青年正是家庭负担较重的状态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培养方法选择上也要充分正视这一现状。从上述调查结果看,当前高校教学管理者由于其知识基础相对较好,已初步具备了应对传媒时代的基本素养,但是对于更深层次的应用还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
第一,高校教学管理者在接触媒介的过程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并呈现出一种富于理性的动机结构。
第二,高校教学管理者对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媒介形式均有一定的驾驭能力,善于从多种媒介上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来源。
第三,多数高校教学管理者已具有媒介信息的初步辨别意识和辨别行为。但是,高校教学管理者具有的媒介素养主要是在日常媒介接触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感悟,大多尚处于自发状态。
第四,多数高校教学管理者是有媒介素养需求的,特别是对媒介信息获取和发布,以及对媒介信息的辨别能力均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高校教学管理者教育的内容之中具有可行性。
3高校教学管理者媒介素养培养对策
3.1加强宣传,提高高校教学管理者媒介素养重要性的认识
(1)媒介素养是高校教学管理者获取信息的基本要素。媒介化时代要求每一个公民要谙熟媒介社会的生存法则,否则就无法适应这个社会。高校教学管理者作为社会的一员,工作和生活同样离不开媒介;同时,高校教学管理者在开展工作时会用到相关媒介,如果不具备相应素养,将会给工作开展带来消极影响,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高校教学管理工作。
(2)媒介素养是高校教学管理者开展工作的保障。开放的社会环境,有利于高校向社会传播教学管理建设和发展的信息,也有利于高校充分利用媒介展示高校的实力;但同时,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好了会给高校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利用不好也会给高校带来致命的打击。所以高校教学管理者在媒介运用上不得不更加稳妥,更加谨慎,增强高校教学管理者的媒介素养,提高他们的媒介应对能力,同样显得刻不容缓。
(3)媒介素养是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学管理者进行信息宣传的指导。高校教学管理主体对媒介在高校宣传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以及对媒介的了解和运用程度,往往直接影响着整个体系的变化。高校教学管理者作为高校舆论战的主要实施者,甚至作为高校宣传的参与者和指挥者,如果缺乏必要的媒介素养,显然难以胜任在未来信息化宣传中所担负的角色使命。
3.2与工作实际结合,优化媒介素养培养方式
高校教学管理者虽然具有一定的媒介素养基础,但是对媒介信息获取和发布,以及对媒介信息的辨别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而开展媒介素养培训不失为一个可以快速提高这种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他们的培训不同于普通的教师和学生,必须要考虑到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情况和教育管理者的岗位特点。高校教学管理者既要完成具体的教学事务,要接待教师和学生的咨询,要处理繁杂的工作,还要完成上级领导布置的各种事务性工作,工作任务较为繁重,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和研究媒介素养方面的知识。
因此,我们在对高校教学管理者进行媒介素养培养的时候,要从他们的实际工作出发,结合他们工作的特点和工作的安排、进度等,选择和工作关系紧密相连的主题来开展,使媒介素质培养和实际工作保持一致,做到两促进、两提高,这样既能帮助教学管理者较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又能提高他们参与媒介素质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3重视自我媒介素养能力的提升
媒体具备社会动员的力量,虽然可以通过培训等方式来提高高校教学管理者的媒介素养,但更重要的是高校教学管理者自身要重视媒介素养能力的提升,因为自我教育的动机要强于外界的规定,而且自我教育的形式要更加灵活多样,社会丰富的案例和题材也给自我教育提供了可能,高校教学管理者要高度重视自身媒介素养能力的提升,增强使命感、危机感、紧迫感,可以利用网络、报纸、电视等进行媒介素养的自我教育,提升媒介素养能力,积极参加媒介素养活动,在工作中、甚至家庭中开展媒介素养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个性化将成为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因为自我教育的个性化特征,决定了自我能力提升将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媒介素养研究报告篇十三
一、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内涵和要求
1.掌握媒介传播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和特点
高校辅导员具有扎实的媒介理论知识,掌握媒介传播的基本理论,了解媒介社会信息传播系统及其运行的规律,是提高媒介素养,运用媒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现代媒介具有信息宣传功能、报道新闻功能、监督舆论功能、社会环境监测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和娱乐功能。高校辅导员认识到这些功能,利用其发挥积极的社会功能和作用,防止其消极的和负面的作用和影响。高校辅导员要掌握媒介信息特点,建构人为的“媒介环境”。要了解“事实真相”的加工过程,了解“媒介环境”建构的过程,掌握信息“把关人”理论、“知沟”理论、“议程设置”等媒介传播的基本理论知识。全面掌握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理论,熟悉媒介传播的理论知识,理解媒介环境塑造的内在规律,培养对大众媒介批判意识,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和理论水平及实践能力。
2.具备较高的媒介使用能力
现代传媒快速变化发展的环境下高校辅导员要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除了要有深厚的政治理论,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还要掌握媒介使用的基本技能,具有熟悉媒介特质、媒介信息特质及对媒介的选择和分析判断能力,具有较高的媒介信息处理能力。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到“媒介已经把传播和文化融合成一个动力学过程,并将每一个社会人都包容其中!人们不可置否地都被生活在媒介所制造的仪式和景观之中”。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高校辅导员必须学会有效地利用传播媒介,有效获取信息资讯并能正确地理解判断和选择媒介信息,根据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对媒介信息进行有效地选择、处理和传递,灵活地使用大学生中普遍使用的传播媒介进行沟通、处理、创造、传播信息,不断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为思想政治教育辟出一条新途径。
3.较高的媒介管理教育能力
提高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关键是提高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和媒介管理能力。高校辅导员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教育和管理能力,是现代传媒环境下对辅导员职业的新要求。当前,高校辅导员不仅要提高自我的媒介学习管理能力,还应具备媒介管理教育能力,即有效地开发、利用媒介资源并引导和训练大学生正确使用媒介、引导舆论指导大学生成长,不断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其成功的关键就是信息传播的效果。作为高校辅导员,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纷繁复杂的众多信息中整合信息并利用校内外的媒介将信息有效传递给学生,从而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媒介素养是公民的终生修养,媒介素养教育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校辅导员要积极为大学生搭建平台,指导学生掌握媒介信息解读的方法和培养应对信息轰击的批判意识,这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同时也要指导大学生熟练掌握媒介技术、正确有效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各种主题班会和媒介文本的讨论等方式,培养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辨别的能力;利用各种契机强调的重要性,引导大学生培养媒介道德,选择合适的表达渠道和方式,正确地通过媒介表达自我的问题,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二、提高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对策
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培育和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系统的教育培训是媒介素养提升的重要环节,健全的引导和考核体制是媒介素养提升的关键,媒介资源共享建设是媒介素养提高的重要保障。
1.加强素质培训和历练
要加强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意识层面和技术层面的素质培训,使辅导员不仅能够掌握媒介技术,同时也能够形成良好的媒介态度和积极的媒介意识。要加强辅导员对信息的解读、评估、判断和应对实践能力的培训,切实提升媒介素养实践能力。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提升关键在于提升媒介素养的实践能力。通过培训提高辅导员对学生传递的信息的吸引力和权威性,进而占领新媒体场域中的.主流话语和意见领袖地位。通过培训使辅导员能充分并灵活地利用手机、电子邮件、博客、微信等新媒体把大学生应知、欲知、未知的信息传递给学生,提高大学生的媒介运用、媒介理解、媒介选择、媒介思辨等能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媒介信息的正面互动。
2.建立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教育机制
高校要建立提高辅导员媒介素养的筛选、激励机制,将辅导员的媒介素养的状况作为聘任、考核和奖励的依据,通过长效机制来保障辅导员媒介素养的提高。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应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健全培训机制,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培训方法,探索出适合高校特点的培训方案。
3.加强高校辅导员媒介资源共享建设
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要积极为高校辅导员搭建媒介资源共享的平台。可以通过制作、共享媒介素养培训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在网络上组织关于辅导员媒介素养的相关网络课程和媒体制作比赛,鼓励辅导员积极参加媒介素养提高的相关实践活动,提高辅导员运用新媒介的能力和水平,创设有利于提高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网络环境。面对新的媒介环境,媒介素养已经成为高校辅导员必备的基本素质,提高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教育培训工作势在必行。高校要重视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措施,系统有效地开展大学辅导员媒介素养教育和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大学辅导员媒介素养能力和水平。
媒介素养研究报告篇十四
一、语文与媒介素养整合的功能
传统语文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语文课程发生变化。不再只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增加培养学生会看、会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语文课堂教学已不仅仅局限于文本文章,要超越书面文本,跳跃到媒介文本。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判别或分析媒介提供的文本,并且能够根据不同的受众,进行杜撰,通过媒介文本的形式对自己的思想观点进行表达。这要求语文课程的教学范围得到拓展。
二、语文课渗透培养媒介素养的必要性
目前,学校不仅没有完整的媒介素养的教材,而且没有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师资。学校没办法专门开设这类课程。学生平时得不到引导和教育。学校也不重视对教师进行培训。现状严重滞后社会的发展需要。所以非常迫切地要去引导学生提高媒介素养。由此可见,语文课程与媒介素养教育整合意义非凡。这关系到学生知识范围是否能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还关系到语文课程的实用性和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
三、语文课渗透媒介素养的对策
(一)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在语文课堂上,安排一些教学内容,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媒介素养。比如可适当教授新闻的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增加新闻理念、新闻体裁和新闻事件的`内容,使学生了解新闻的选题、采访和新闻写作等知识,并可亲自采写新闻,张贴于班级壁报栏,给学校广播站或者报社投稿,通过亲历新闻采写过程,体验媒介的运作程序。除了教授新闻的写法,还可增加教授学生对新闻真实性进行辨析,让学生对重大的新闻进行评论、讲解,从而提高对媒介新闻的分析能力。比如,有一次,我在课堂上播放一段关于“一名歹徒持尖刀在福建一所小学门口,行刺小学生,造成9名小学生死亡”的视频。这段视频当时已在网络和微信上疯传,很多人信以为真,社会上引起不小的震动。我放完视频后,教室一片哗然。全部学生信以为真。直到我说这是假新闻时,他们都不太相信。于是我因势利导,教导他们如何分辨新闻的真伪,哪些镜头是造出来的。通过这次课,学生就知道大众媒介中存在着很多捕风捉影的假新闻、假消息,不能全相信,而没有分辨能力。
(二)增加传统篇目教学中的媒介素养训练
语文教师有时在教授传统篇目的文章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电影、电视、音乐等。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让学生得到审美艺术的熏陶。比如有时教授一篇课文后,适当播放名人名家的评论讲座视频,更能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者意图、文章主题等。这是很有裨益的。为了培养学生媒介素养,教师还可以根据语文课本的名著选篇,播放影视作品,让学生比较电视、电影、话剧中再现的名著情节、人物等与原著的差异,分小组进行讨论、探究、发言。整个过程中不自觉地提高学生对媒介的质疑、理解、分析能力。比如我在教授曹禺《雷雨》时,有意识地播放《雷雨》的电影版和话剧版两个视频,让学生分析两者与原著的差异。学生经过比较,发现电影版很多地方不遵从原著,进行较大的改编。改编后的周朴园阴险、狡诈的本性被弱化了。又比如我在教授鲁迅《药》时,播放《药》的电视片段,让学生与原著进行比较。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电视拍摄的场景、灯光、情节安排比较拙劣。接着我让学生试着做导演,尝试去设计导戏的思路。分小组讨论,学生发言非常热烈,谈了各自的导戏思路。
(三)充分利用网络培养媒介素养
在语文课中,可以训练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文学创作的能力,利用文学社区和个人博客发表作品,利用交互功能了解他人对自己作品的评价,从而对自己的作品以及对他人有更好的了解。还可以组织班级建立文学博客,共享各自作品,在相互阅读与评价中提高写作和思想水平。在我的大力倡导下,部分学生有了个人博客,经常在博客发表文学作品。有的还进行小说连载,拥有一定的点击量。
(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把语文教学拓展到课外
教师可以在语文课程中编排一些课外实践活动。比如在学校大型活动中,让学生对嘉宾、领导或教师进行采访,采访完整理采访资料,写出新闻稿,把它提供给学校广播站、电视台报道出来。甚至还可以让学生用手机或摄录机拍摄学校活动过程或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挖掘新闻点,上传到网络平台或学校电视台。在编写和制作过程中,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力不仅得到提高,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一举两得。
四、排除对语文媒介素养的误解
有的人把语文媒介素养理解成信息技术的操作素养,即语文多媒体教学。这实在是一种陋见。作为一线教师,要千方百计学习钻研,主动尝试,将成功的实践和事例聚集起来,形成语文媒介素养教育的高潮,推动教育行政部门对语文媒介素养的决策和实施。
五、开发课程资源,渗透媒介素养
语文课堂上,除了以上所提的课程资源和设置,其实语文教师还可以开展更多课程资源,而不仅仅局限于分析课文。比如可以在课堂上开展演讲会、报告会;组织学生戏剧表演活动;办手抄报;开通站,交流学习经验;利用班费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写观后感;组织看电影,写影评等。学生通过参与这些课程活动,媒介素养能力得到提高。
六、总结
语文课程与媒介素养的整合,实现了媒介素养的目标。媒介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全社会都去重视。语文教师作为一线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媒介信息的铺天盖地,教师有义务帮助学生提高分析、理解、质疑、评估、辨析信息的能力,从而提升自我,提高各个方面的能力。
媒介素养研究报告篇十五
一、媒介素养教育在中学语文学科中的地位
中国对于中学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的关注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90年代初,但是仅仅局限于几所中学在校本课程形式上的探索,并没有正式被纳入到中小学的课程体系当中。直到目前为止,媒介素养教育普遍用于英语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其中,不仅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更为具有可行性。
二、中国开展中学语文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路
(一)从中学语文教学的角度对语文媒介素养教育进行研究
目前在中国的文化领域中,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对于媒介素养教育还没有充分地认识,因此,虽然媒介素养教育在部分学校有所应用,但是并没有形成系统化教学模式。要使处于研究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在中国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得以顺利地推广,就要以中学语文教育为基点,对于媒介素养教育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研究。媒介素养教育在欧洲地区发展时间较长,已经形成了系统化的教育体系。中国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教学经验,并从中吸取教育,从中国中学语文教育的实情出发制定出语文媒介素养教育方案。从教学的角度而言,中国教育管理体制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在教学实践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这就需要在引入教学经验多同时,要慎重选择,树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教学理念,并从时代的角度出发融入各种因素。这些要素会在语文媒介素养教育中发挥作用,对于中学语文素养教育效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对于媒介素养教学有所清醒认识,避免产生误解。比如,对于一些语文教师而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将媒介素养融入其中,就意味着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虽然中国开展语文媒介素养实践教学才刚刚起步,但是对于相关研究由来已久。作为一线教师,只有认真钻研,认真领会其中的要旨,才能够恰当地将有关要素融入其中,结合实例促进语文媒介素养教育的不断完善。
(二)从提高学生的理性判断力的角度出发开展语文媒介素养教育
要推进中学语文课教学的有效地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判断力。教师在开展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思考问题,但是要把握好尺度,不可以使学生养成实施怀疑的态度。媒介素养教育在国外流行已久,中国要对于该种教育方式有效运用,就要将传统的单一的语文教学模式打破,将含有新闻要素的因子渗入到语文教学中,开拓语文教学视野,并与社会环境有效整合。比如,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将网络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将教科书内容无限扩展到网络空间中,引导学生从鉴赏的角度体会教学内容,采用对比的方式对于阅读内容进行判断,并做出评判。
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大量地阅读并思考与阅读内容相关的问题,以在立论的同时,寻找论点的支撑点。随着学生的思考空间无限扩大,就会对于有关内容形成清晰的层次感,将各种实践要素贯穿于阅读内容中,因而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观点。比如,在讲解《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很多学生对于这段情节从电视节目、各种娱乐节目以及网络评论等渠道有所获得,并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那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经过精心剪辑的红楼梦判断,配合教材内容。学生通过对电视节目的印象转向课文内容的理解。大众媒介以及影视信息对于学生可以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并形成固有的意识。教师在教学中以适当引导的方式,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以批判性的思维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结论
综上所述,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到中学语文教学中,对中学语文教学具有突破性的尝试。虽然近来,中国的一些中学从本校教育资源的角度出发,采用了媒介素养教育方式,但是,并没有形成具有普适意义的系统化教育方式。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媒介素养教育这一平台,不仅突出了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和时代感,而且还实现了媒介的教育价值,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媒介素养研究报告篇十六
1.借助媒介工具,做到基础整合
当前教育一直大力倡导综合素质教育,小学语文教育就不能仅停留在书本知识教育。要鼓励学生超越书本的知识教育。而《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育资源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中处处有生活。介于小学生自身认知成熟度不够,对信息的选择及标准都没有详细的概念。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正确引导,特别对大众媒体信息资源的合理整合,并有效利用。如以一年级《春雨的色彩》为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这篇文章后,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媒介。如:微博、空间等等社交工具。让学生仿写一篇关于夏天的风景。这种通过媒介工具写作文的教学途径,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在网络上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
2.借助媒介信息,做到过程整合
小学语文教育要突出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要渗透媒介素养的培养,将其与语文课程内容作出有效整合。并在这种整合的过程中达到相互的促进,从而有效落实教学目标。至此,教师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就要积极分析内容特点,做到有效结合媒介素养的特点。例如《春雨的色彩》一文,教师就要在课程内容设计之前将媒介素养引入课程内容。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信息查找关于春雨的特点及春天的特色。鼓励学生自主地探索分析。学生在查找的过程中就会潜移默化地锻炼其对媒介信息的选择、辨别能力。紧接着就是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肯定他们的努力成果,并作出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同时也加强媒介素养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整合。
3.分析媒介信息,做到能力整合教
育的实质目的也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语文课程教学也不例外。在课程内容设置时就要注意以语文课程为载体的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例如《春雨的色彩》一文学习后,可以组织学生自主创办一期以春天为主体的小型手抄报比赛。鼓励学生自主完成。这个过程就可以有效培养学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使用能力。在比赛的背景下,学生就会积极参与。教师在比赛结果上要做出合理评比,鼓励学生的参赛成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
4.小学语文教学中整合媒介素养教
育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从学生兴趣出发,合理整合媒介素养教育。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事,他们做起来才会有激情,才会主动去完成。其次,要避免出现过度的“保护主义”,将媒介视为下山猛虎,企图千方百计地通过阻止未成年人接触而保护他们的健康成长。这种方法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导致媒介素养教育很难得到实质性的推进。再者,多加强学科间的沟通交流,多开展校园实践活动。或者让记者、新闻人走进校园,为学生开展小节目,加深互动,进而让学生切实了解身边媒介状况,增进媒介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