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王树增长征心得(通用15篇)
总结是一种思考和总结经验的方式,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的需要与方向。写一份好的总结要注重组织结构,条理清晰,逻辑性强。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总结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王树增长征心得篇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每当读起这首朗朗上口的诗时,心中浮现出来的是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上红军跨过一座座高山,趟过一条条河流,走过辽阔无边的大草原。他们用汗水和鲜血成就了现在美好的生活。
前几天我读完了红军长征的故事,他们敢于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把我深深感动了,无论这段长征路多么艰苦,红军们丝毫不畏惧,不论夏日炎炎,还是大雪纷飞红军们始终有一颗炙热的心,任何东西都阻挡不了他们向前的脚步。
这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故事就是《三棵柳树》的故事。红军经过了漫漫长征路,来到了四川的若尔盖大草原,在红军的队伍里,有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他的名字就叫侯德明,他从老家湖南出发的时候,从柳树上折了一根柳枝下来,在长征路上,他一直拿着这根柳枝,在长征路上,侯德明和他的父母走散了,这一路上一直是红军叔叔阿姨在照顾他,走到四川时,侯德明生了重病,红军叔叔只好把他留给了当地藏民,侯德明把手中一直拿着的这根柳条插在了茫茫的大草原上,80年过去了,当年的那个孩子已经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可那棵柳树依然挺立着,人们把它叫做“红军柳”,那棵柳树依然是大草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因为有了红军我们现在的生活才会如此美好,红军谢谢你。
红军长征读后感800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王树增长征心得篇二
王树增,前国防部长,朝鲜战争时期曾任中国志愿军副总参谋长。在他的亲身经历中,深刻体悟到了朝鲜战争的残酷与真实。以下将探讨王树增的朝鲜战争心得体会,包括战争的背景、战争的实际情况、战争对中国军队的影响等。
第二段:战争的背景
朝鲜战争于1950年爆发,当时朝鲜半岛被有意分裂为南北两个独立的国家。南韩垂涎北面丰厚的人力资源和原材料,于是向美国进行援助请求。结果,第七舰队抵达仁川港口,成为南韩的保护者。由于当时冷战主宰了世界格局,美苏两国都试图利用这次机会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朝鲜问题从一开始就演变成一场由东西两大阵营展开的全面战争。
第三段:战争的实际情况
解放军是中国取代美军,并成功击退朝鲜军队的唯一机会:美韩联军准备向中国政治安全分界线推进。然而犹如闪电一般,中国军队在运兵与补给方面的巨大优势为自己的战争翻盘创造了条件。王树增也通过实际战争中的亲身经历得到证实:朝鲜战争不仅仅是双方的军队之间的决斗,还是工业、物流等多重因素的综合斗争和折磨。同时,他也深刻地体悟到了战争给士兵带来的伤心与痛苦,更引发了他对于温暖与希望的深刻思考。
第四段:战争对中国军队的影响
中国军队在朝鲜战争中取得的胜利为国家的威望和形象树立带来了重大的利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得到了加强并且得以发扬光大。更为重要的是,战争中发现了中国军队的不足之处,从而启迪了新的军事发展的思路。王树增在战争中也深刻意识到战争的荣耀并非总是意味着没有代价的套利。战争是一个为了和平,以消除人的自私欲望而争取生命自由和尊严而发生的复杂因素。军人的义务不仅是保护祖国的利益,而且还要反思和调整心态,以期带来对于未来更好的开拓。
第五段:结尾
王树增的朝鲜战争心得体会虽然经过了许多年,但它对于我们来说依然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朝鲜战争的背景和实际情况,也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了战争对军人和社会的深刻影响。实际上,王树增的叙述提醒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战争的本质与价值,并且制定更加合适和稳健的重大政治战略,以期使人类的和平与发展走上正轨。
王树增长征心得篇三
王树增在《长征》中,为我们大家描绘了那段斑斓宏大的历史。中华儿女为了反抗强暴、寻求民主自由、探索国富民强而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他们在最艰苦的地方,遇到最复杂的危险,用生命和鲜血筑起了中国人立身安命的高耸的脊梁。他们以惊天地泣鬼神的雄伟气魄,旨在圆百年国人摆脱苦难屈辱历史、振兴中华的强国梦,唱响了一曲激动人心、催人奋进的交响乐。
从红军领袖,到各级将领,再到普通一兵;从革命勋臣,到巾帼英雄,再到阳光少年,作为红军长征的参与者,他们用最坚强的人类意志,架构起最雄伟最坚固的信仰长城,为了国富民强,为了让更多的中国人民能够过上幸福舒适的生活,向着一切反动势力发起自己不屈服的反抗,将革命圣火的种子播撒在大半个中华大地上,中国脊梁的形象因此而更加高大伟岸。
军队的实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王树增用深厚的笔力,再现了朱老总英勇的形象,同时,还将朱老总最朴实却最典型的语言用倒叙的手法展示出来,让我们明白,朱总司令能够成为我党我军高级指战员,就在于他一旦抱定了参加中国革命的信念,就会为做一个最坚定的布尔什维克而不屈战斗。书中插入一个细节:朱德在南昌起义爆发之后,党的军队面临分裂危机之时,他站了出来,讲了最朴实同时又是最能感染人的一句话:“不愿意继续奋斗的可以走;继续革命的留下,我是要继续革命的。”结果,大部分士兵选择了留下,继续完成他们心目中的革命事业。有了这次坚定信仰的表达,有了这次军队力量的保存,我们就可以理解,在长征这场考验人心灵与身体的战争中,朱德是怎样的用具有号召力的魅力感染了越来越多的人,并且坚决地同各种恶势力包括艰险的自然条件发起最有力的一击。
作为红军长征的先遣队,以萧克为首的第六军团提前进行突围,率先长征。他们不仅要携带十分珍贵的战时用品,而且还要与兵力优势远远高于自己的敌人进行最残酷的搏杀。“组成第六军团的绝大部分是湖南籍士兵,平均年龄不超过二十岁,其中还有十名女性,他们几乎携带者根据地的一切,包括兵工厂的老虎钳子,印刷厂的石印机,医院的医疗设备,甚至还有病床的床板,发电机、脱粒机和磨面机。”这样,我们就能清晰地看到,中国红军是在怎样负重的情况下开始长征的,而且还要去面对残酷凶险的敌人。
王树增长征心得篇四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每当读起这首朗朗上口的诗时,心中浮现出来的是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上红军跨过一座座高山,趟过一条条河流,走过辽阔无边的大草原。他们用汗水和鲜血成就了现在美好的生活。
前几天我读完了红军长征的故事,他们敢于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把我深深感动了,无论这段长征路多么艰苦,红军们丝毫不畏惧,不论夏日炎炎,还是大雪纷飞红军们始终有一颗炙热的心,任何东西都阻挡不了他们向前的脚步。
这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故事就是《三棵柳树》的故事。红军经过了漫漫长征路,来到了四川的若尔盖大草原,在红军的队伍里,有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他的名字就叫侯德明,他从老家湖南出发的时候,从柳树上折了一根柳枝下来,在长征路上,他一直拿着这根柳枝,在长征路上,侯德明和他的父母走散了,这一路上一直是红军叔叔阿姨在照顾他,走到四川时,侯德明生了重病,红军叔叔只好把他留给了当地藏民,侯德明把手中一直拿着的这根柳条插在了茫茫的大草原上,80年过去了,当年的那个孩子已经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可那棵柳树依然挺立着,人们把它叫做“红军柳”,那棵柳树依然是大草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因为有了红军我们现在的生活才会如此美好,红军谢谢你。
王树增长征心得篇五
王树增的纪实文学巨著《长征》,以严肃的历史责任感、宏大的叙事结构、细腻而动情的笔触记述了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惊人壮举,全景式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书写了这部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壮丽英雄史诗,也增进了我们对长征精神的理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所展现的迎难而上、坚忍不拔的大无畏精神,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更是我们青少年追寻理想的精神榜样。
全书以长征的时间推进和地域转换为基本框架,从1934年10月贵州甘溪突围写到1936年10月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完整地展现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红军历尽艰险转战大半个中国的历史。这种全景式的写法,使得《长征》有着史诗般的宏大与庄严。
长征,是一次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一部恢宏壮丽的伟大诗篇,一座永不磨灭的巍峨丰碑,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深刻的群体记忆之一。
长征跨越了中国十五个省份,转战地域面积的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都大。长征翻越了二十多多座巨大的山脉,其中的五座位于世界屋脊之上并且终年积雪。长征渡过了三十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汹涌险峻的峡谷大江。长征走过了世界上海拔的广袤湿地,那片人烟罕至的湿地的面积几乎和法国的面积相等。而更重要的是,在总里程超过两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中国工农红军始终在数十倍于己的敌人的追击、堵截与合围中,遭遇的战斗在四百场以上,平均三天就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除了在少数地区短暂停留之外,在饥饿、寒冷、伤病和死亡的威胁下,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不但要与重兵“围剿”的敌人作战,还需要平均每天急行军五十公里以上。
一直以为,能走完二万五千里路的是神,人不可能做到!可是,他们却做到了。在那个兵荒马乱、战乱纷飞的年代,他们的却做到了!他们走完了一个奇迹!即使是在衣食无忧的今天,也没有几个人能走完这短路。
他们是谁?
他们就是——红军。
在布满沼泽的草地上,有他们顽强的身影;在漫天飞雪的雪山上,有他们坚强脚印。还有许许多多的艰难道路上,他们撒下了汗水,撒下了鲜血,甚至留下了宝贵的生命。可他们不怕,他们很顽强,很勇敢!他们没给自己留后路,他们抱着必胜的决心,英勇的走在这条路上。他们把“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倔强的小红军”等牺牲的战士,叫做——英雄!
让我们向红军们敬礼!
让我们一起在心中高声的呐喊:
有一种奇迹叫做“红军”;
有一种英雄叫做“红军”;
有一种精神叫做“红军”!
长征犹如一座丰碑,光辉地立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史册中,成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奋图强,坚忍不拔,积极向上,战胜任何困难的精神力量。
长征是中华民族崛起的起点,今天我们行进在中华民族崛起的新长征路上,在我国目前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期和改革开放的攻坚期,我们前面是险关重重,激流道道,荆棘片片,我们唯有高擎红军长征“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火炬,刻苦奋斗,顽强拼搏,才能不辱使命,不断走向胜利和辉煌.
长征不朽!英魂不朽!红军不朽!
王树增长征心得篇六
自首个“五年计划”开启以来,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生产建设及战争年月中不断挣扎。出于对历史久远的革命浪潮的多次回忆和纪念,中国书法家王树增撰写了一篇名为“长征上下”的作品。该文章深刻感受到了长征途中面临的艰辛,以及人们在长征过程中所承受的困难,接下来本文将借助王树增这篇文章,探究长征对人们的影响和心灵体验。
第二段:长征:压力与考验
王树增在文章中指出,长征是一段考验和试炼人性的过程。在长征的途中,部队长期分散于大自然中的瘦弱的人们,长征中遭受的各种磨难和困苦,如饥饿、疾病、自然环境的残忍等等,都是不可避免的。“率领着我们的是我们的理想,开路的是我们的勇气,激励我们的是我们的坚韧不拔的毅力,支配我们的是我们的革命原则。”它们在长征的途中激励着人们前进,让我们感受到长征对人们的身心压力和考验。
第三段:长征:坚持与信仰
王树增认为,长征是一场坚守信仰的战斗。在面对无数的困难和磨难中,长征队员们以一人之力要为众人正义。无论是在寒冬中过夜,还是在荒原上的闷热中行军,他们始终坚信自己的信仰, 奋勇向前,不畏艰险,不惧危险。这样的坚定信念和不断的拼搏,让他们在长征的过程中不断地超越自己并为国家作出贡献。
第四段:长征:勇气与战斗
王树增认为,长征是一场勇气和战斗的考验。面对敌人的严重刻薄和深伤害,队员们勇往直前,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信仰和信条。每一步都是非常珍贵的,都是为了向无数英雄们致敬的漫长战斗。当然,在战斗中血和泪的不断流动,他们始终保持着颓唐精神,斗志昂扬,直至最后的胜利和共和国的成立!
第五段:总结与反思
在无数次的内心挣扎中,他们保持了坚韧而毅力的坚持。长征队员的经历令人感到深深的敬畏,他们的心灵在挣扎和付出中变得更加坚强。长征这个过程不仅让人们体会到了“革命是不容易的,创造黄金历程的过程更是卓有成效的”的道理,更让人们深刻领略了在任何情况下,只要保持信仰坚定,勇气燃烧,就能够克服和战胜宿命的力量。最后,让我们向长征队员们致敬,他们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王树增长征心得篇七
1.写作是非常苦的一件事,哪有那么浪漫,清风明月、红袖添香之类。那是要拼命的,最后拼体力、拼智力,把你消耗得差不多了,才能出一本书,而且这个东西还不能说是佳品,往往出废品,这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
2.历史本身不会打动人,当它被书写之后却具有了让人得以修正或改变价值观乃至世界观的力量,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是我们这个世界始终需要文学的原因。
3.我崇尚英雄,特别崇尚老百姓当中的英雄。不仅仅是堵枪眼才叫英雄,那就太狭隘了。我们不能狭义地理解英雄主义,我们对这一精神特质的哲学认知要随着时代的进步摆脱旧的窠臼。
4.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不在自己的发展史中寻找英雄,我们在世界各地看见的各种纪念馆和纪念碑,都是英雄情结的张扬,也是民族精神与情感的归宿,更是人类英雄主义的图谱。
5.一个作家,你即使才华横溢,你一辈子也只能做一件事。人生太短了,心无旁骛才能成大业。
6.《长征》也是四个字:永不言败。这是一个人生的哲理,死里求生,死而后生,只要没有扑倒在地,没有了生的气息,我永远不说我失败,我还是爬起来往前冲。
7.人类所能见到的历史全是文字记载的历史,凡是文字记载的历史都是写作者“自己”的历史,是他的历史观、世界观的反映。
8.一个人也好,一个国家也好,没有自己的信仰,那是挺可怕的,也是挺可悲的。信仰就是对精神价值的追求。而我们作家有通过自己的作品传递这种精神价值的义务。
9.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歌颂战争本身。即便歌颂,歌颂的也是战争英雄。即便推崇战争英雄,也不是推崇战争,而是推崇英雄。战争这一人类生活的极端行为,最能激发人的英雄气概,而且能激发得最是鲜活。我写战争,是试图从这种极端环境中,寻找和触摸这种英雄气概。
10.一个民族不崇尚英雄,不崇尚为国家,为民族献身这样一种精神,这个民族是没有出息的。
11.一个人,一个民族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一定要有主心骨。主心骨从哪来?最重要的是从本民族的历史上来,以支撑自己能够坚强、乐观、永不言败地生活下去,也支撑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
12.一个人,如果沉于控诉,那个人完了。他不快乐,也不使人快乐,但于事无补。社会制度再合理,也会有不公。怨天尤人,没出息。
13.支撑一个民族和一个人能够健康有力地发展下去,精神的力量永远都是非常重要的。
王树增长征心得篇八
王树增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他参加了抗日战争并领导了不少抗日斗争。他的《抗日游击战争》是一本在时局下写出的军事文献,也是一本详细记录了中国抗日战争历程的历史著作。在我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抗日战争有了新的认识,心中涌起了很深刻的感慨和思考。
第二段:抗日战争的艰辛
王树增的《抗日游击战争》中详细记录了抗日战争的历史。这场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也最为艰辛的时期之一,国家的领土和人民的生命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为了打赢这场战争,中国人民付出了重重的代价,但是,他们的毅力和勇气却感动了世界。
第三段:战争给我们的启迪
抗日战争的历程中,王树增领导了许多战役和斗争,也对抗日战争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在《抗日游击战争》中指出:“战争磨练和锤炼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受到了共同的教育和磨练,激发了更加伟大的力量。”这说明了抗日战争让我们有了新的启迪,更好地认识了自己,增强了自己的力量。
第四段:抗日斗争让中国更强
抗日战争让中国人民付出了血的代价,但也是战争让中国更加强大。王树增在书中提到,“抗日斗争,使一个中国从语泉不通、缺经济、不统一的国家,变为语言通、联合统一起来,战备充足,人民奋发自强,生活得到改善的国家。” 可以看出,战争是中国走向强大的必经之路。
第五段:结论
王树增的《抗日游击战争》是一部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著作,是我认识抗日战争的第一本详细记述。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抗日战争的困难和艰辛有了新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抗日战争丰富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底蕴。同时,这本书也告诉了我,战争的结束并不是华丽的胜利,更重要的是战争让我们更强大,为中国的未来铸就坚实的基石。
王树增长征心得篇九
王树增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开国中将,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位航空兵。他的一生中,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战争,书写了中国航空兵的壮丽历史。他的抗日战争心得体会很珍贵,在今天看来,仍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第二段:王树增关于抗日战争的心得体会
王树增认为,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的正义战争,是中国民族永不屈服的象征,也是灾难、挫败和苦难的战争。他在参加抗日战争的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到了战争带来的痛苦和创伤。他在战争中,勇敢抗击日寇,以身殉职的英勇士兵和被日军酷刑虐杀的无辜百姓,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脑海里。
第三段:王树增关于坚持抗战到底的感想
王树增在抗日战争中,看到了无数中国军民坚持不懈的斗争,他说:“我们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在古代的战争中,常常是以不屈不饶的精神去战斗的,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特点。我们当代的人必须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抗战到底。”他的话语,至今仍然要我们为之动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铭记。
第四段:王树增关于针对日军的斗争策略
王树增在参加抗日战争中,紧紧把握了机会,尽可能地给日军制造困难和抵抗。他认为,要想打赢抗日战争,不能被日军的大规模进攻所吓倒,应该采取主动进攻的策略,用毅力和勇气挑战敌军。在以后的战争中,他不断地发展和创新战争技术,针对日本侵略者的攻击力量避而不开,反击和制胜。
第五段:总结
王树增是中国战争史上一代巨匠。他的一生中,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出了极大的力量。王树增的抗日战争心得体会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意义。通过王树增的经验,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抗战胜利的因素和道路,为我们接下来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指导。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为了国家的强大和繁荣而努力。
王树增长征心得篇十
一直以来我都在找一本这样的书:
1、它完整描述了一场大型战争的来龙去脉,为什么发生,如何样进行,怎么样结束
2、书中既有战役的大动向、大战略,又有战术的细节
3、它是一本真实的历史书,而不是三国演义这样的小说
这样的书我真的碰到了,它的名字叫《解放战争》(上、下册王树增著)。
断断续续读完了后,记录下一些感想:
1、古人说写诗,讲“功夫在诗外”。这个道理极为深刻。战争讲究打仗的技术,但是战争的关键功夫却在战争之外。战争的本质是政治的斗争。
工作也讲究技术,但关键的功夫却在工作之外。办事处世,根本上说,不过是一个人生价值的体现。
2、解放军作战,有一干到底的决心,有统一坚定的战略思路,还有精细组织的办法,团队协作几乎发挥到协同作战的极致,真可谓有点必有面,有主攻就有牵制,有包围就有打援,自始至终牢牢把握作战的主动权。
看延安失守后的毛泽东的战略指挥,堪称艺术,堪称经典。
3、林彪奉命赶赴东北,和国民党争夺先机。去的时候是一个人,仅仅两年后,他统帅的是百万大军。林彪固然会打仗,但是他成功的背后,是共产党所代表的强大政治生命力及其孕育出的堪称奇迹的组织能力。
4、看完一整本书,归根结底还是那三条打胜仗的老经验:
(1)统一思想
(2)培养干部
(3)群众路线
这三条解放军都可以打八分,国民党恐怕也就第二条刚刚及格,失败几乎是必然。
这里面,“统一思想”和“培养干部”很容易理解,但是“群众路线”很多人不以为然,觉得这个词太土了,土的简直搞笑。
“群众路线”说到底,就是让团队中尽可能多的人理解,我们每一项工作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那么做。更直白一点说,就是做了有什么好处,不做有什么坏处。那样做有什么好处,不那样做有什么坏处。这里的重点是”尽可能多的人“。
有人说,所谓政治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的少少的”。这句话堪称经典,从这个角度上讲,群众路线就是政治工作的精髓之一。
干什么工作离得开人呢?有人的地方,就应该有群众路线。就应该让理解我们的工作规定、工作方法的人多多的,让不理解我们的工作规定、工作方法的人少少的。
这就是群众路线。
王树增长征心得篇十一
在隆重庆祝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今年4月,我有幸成为荔湾区民政局参赛中一分子,参加了广州市荔湾区总工会、区直属机关工会,联合举办了以“重走长征路 做优秀共产党员”为主题团队的健走活动,并与来自市内各个街道、企业、机关等6个军团500多位参赛人员参与的启动仪式。
“重走长征路 做优秀共产党员”团队健走活动,采用“互联网+健康”的模式,既能让我们参赛人员重温历史、更加深入地了解英雄们的光辉事迹,接受革命传统的洗礼;又能帮助我们养成“日行万步”的好习惯,走出健康好身体。
在启动仪式当天,我和参赛人员一起围绕“海珠区生物岛”快速行走近3个多小时,行程2万多步。 由于平时工作长期处于伏案状态,又缺乏锻炼,导致连续快速走时,感到气喘乏力,中途又因疲劳放慢脚步,出现掉队现象,有停下休息的想法,领队发现后,立即给懈怠的我加油打气,给我信心,不断鼓励我继续前行,经过同志们的鼓励和自己的坚持,最终完成了任务。
回想起80年前,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革命前辈不畏艰难,勇于牺牲,而我仅仅是快走几小时,便出现乏力气喘,身体疲惫等状况,相比红军 的艰难困苦,觉得自己非常渺小。
中国长征,它是红军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伟大史诗,是人类战争史上的空前奇迹。长征是举世无双的,正如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所言:这是一场激动人心的远征,它过去是激动人心的,现在它仍然会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钦佩和激情。它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
重走长征路,重游红色圣地,吃一碗红米饭,喝一碗南瓜汤,早已成为近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参观旅游的一大热点。虽然我没有机会重走长征路线实地去参观学习,实地感受红军长征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但我透过长征路线上的遗址、标牌、陵墓、纪念馆,每天早中晚坚持步行既定数量,保持保量完成任务,当步行到一个遗址点时,我看到了革命先辈们留下的长征印痕。
苍莽险峻的娄山关、波涛汹涌的大渡河、瑟瑟萧寒的泸定桥、荒无人烟的沼泽地、白雪皑皑的大雪山…… 每个难关,都是一座丰碑,铭刻着红军先辈们金戈铁马、气壮山河的光辉业绩。
在这些红色“丰碑”中,更有令我留连忘返的赤水河。当看到四渡赤水地址时,仿佛遇见了毛泽东驾驭战争、指挥作战的神来之笔,他满腹韬略,沉着镇静,指挥红军时而北渡,时而南涉,声东击西,神出鬼没,在国民党数十万大军重重包围之中,穿插迂回,犹入无人之境。
令军事专家叹为观止的四渡赤水之战就神奇地发生在这里。当看到元厚、土城、太平渡、二郎滩和茅台等渡口地名遗址时,似乎自己站在岸边,仰望群山,仿佛听见了马达声、马蹄声、脚步声、吼叫声和隆隆的炮声在山谷回荡;俯视河面,又仿佛看到了波涛汹涌的江水冲击着红军的竹筏、木船、浮桥,凛冽的寒风吹打着湿透衣衫的红军战士。我仿佛看见红军先烈殷切的目光,那目光里充满着期待和勉励,仿佛在告诉我们:打江山难,守江山难,建设江山更难。
通过3个多月的坚持活动,我根据红军长征的线路地址,一路走来那是一个个历史的丰碑,篆刻下伟人们为了新中国奋斗的痕迹,仿佛把我的思绪拉回到那个遥远的年代,让我在思想上更加深了对红军长征知识的了解,可以说是接受了一堂生动的党课教育。
战争年代的长征永远地完结了,但面对当今世界复杂的斗争环境,我想我更应该结合当前“两学一做”教育活动,做好本质工作,认真学习革命先辈不屈不挠的长征精神、和红军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内容、学好党章党规,从“服务”二字入手,更加耐心细致的做好各项军休服务工作,让我们团结协作、在新的长征路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王树增长征心得篇十二
军旅作家王树增创作的《解放战争》一书,似乎是专为解开这一重大历史“悬疑”而生。她与其说是一幅军事战争的历史画卷,不如说是一篇记录着我们党精神历程的壮丽史诗。阅读此书,让我感悟到的不仅仅是书中对战争细节的揭秘或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宣示,更多的是书中所揭示的一个人类历史发展永恒不变的规律——人民是决定历史前进的最终力量。
书中的一则故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时,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想把位于陕北与晋北交界的佳县打下来,以缓解胡宗南大军进犯陕甘边区的压力。但临战却发现,胡宗南部已将这一带抢掠一空,部队由于极度缺粮根本无法打仗。毛泽东计算了一下,如果仗打三天,部队就需要12万斤粮食。他请来佳县县长张俊贤,让他想想办法。张县长说:“把全县坚壁的粮食挖出来,够部队吃一天;把全县地里的青玉米和谷子收割了,还可以吃一天;剩下的一天,就把全县的羊和驴都杀了!”
战役打响了。佳县百姓的支前队伍扛着拉着从各家各户凑来的粮食、驴和羊,共产党官兵打到哪里,他们就一步不离地跟到哪里;而在战场的后方,佳县百姓吃的是树叶和树皮,这些都吃光了,就吃观音土。战后很长时间里,这个县都看不到羊和驴。毛泽东十分感动。他给佳县县委写下了这样一句话: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一面。
是呀,整个解放战争中,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一面”,紧紧依靠广大人民,才有毛泽东的“兵民是胜利之本”在战场上的所向披靡,才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大生产运动,才有山东战场、东北战场上支前百姓浩浩荡荡的队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民党“人心不顺,士气不高,经济困难”的种种现实。广大人民的倾力支持使得这场战争成为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
在延安的时候,有记者曾经问过毛泽东说:“你能不能和国民党军队作战当中取胜?”毛泽东给的回答,根本就没有提到“军队”两个字,他说:“那就要看我们的土地改革工作完成得好不好。蒋介石肯定要失败,因为他反对农民的土地要求,如果我们能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一定会胜利。”是故毛泽东才会深情地指出:“我们的解放战争,主要就是靠这一亿六千万人民打胜的。有了土地改革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是故本文作者才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场战争与其说是军事的胜负,不如说是共产党以土地改革为引领,逐步获得民心的过程,是人民对战争双方作出了胜负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我看来,《解放战争》所描绘的解放战争史,就是一段我们党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为人民解危难谋幸福的历史,就是一段我们党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历史。
其实,我们党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信念,岂止闪耀在解放战争阶段。放眼我们党历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长久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并不断发展壮大,其生生不竭的力量源泉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戴,所谓“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九十六年来,我们党不仅仅是依靠人民打江山,更是为了人民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执政追求,彰显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价值理念。更令人振奋的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到强调“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再到要求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人民”二字醒目鲜明、力重千钧。十九大报告擘画的新时代蓝图中,健康中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一个个扎实有料的民生“大礼包”,实实在在地体现了“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党的十九大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我们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从“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到“不辱使命、不负重托”,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为人民的幸福殚精竭虑。进入新时代,迈向2018、2019、2020、2021……不断延伸的时空坐标,勾勒出我们党为人民造福事业继续前进、永无止境的发展脉络。“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的庄严承诺,再一次凸显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的使命担当。我想,只要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我们党就一定能无往而不胜,继续在新时代开创新征程、谱写新篇章。
王树增长征心得篇十三
听奶奶说:“红军走沼泽时没有吃的就挖野菜,吃树皮草根;野菜等吃光了,就煮皮带吃.由于缺盐,许多人发生浮肿.“听着故事我总会浮想联翩,很难想象他们当时所经历的苦难.为什么他们有那样顽强的毅志,为什么他们有那样坚定的信念,又为什么他们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象.渐渐的我知道了意思,五星红旗这是一个神盛的称呼,也是祖国的象征,还象征着和平!每当五星红旗在其它国家升起时,我们都会用自豪的神情望着在天空中飘扬的五星红旗......
很快我们来到了21世纪,虽然现在没有了战争,但还是有无烟的战争正在开演,那无烟的战争就是科技,以前是靠刀枪打交道,现在变成了与科技打交道.科技的强弱预视着国力的强弱,如果你的科技不发达就会受欺的!如果想不被别人欺压,就要好好学习要把知识打牢,为了祖国繁荣我们一定要加油,要不然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我们作为21世纪的中国青少年,一定能够接过前辈长征的火炬,让伟大的长征精神代代相传.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谱写出更加壮美的诗篇......
王树增长征心得篇十四
今天,我们全校举行了远足,在往返17公里的`路途上,我们学会了团结,学会了坚持。早上7:20就来到操场,进行远足前的升旗仪式,等待着庄严肃穆的升国旗结束后。我们走上小小的长征之路,刚开始还是充满了活力,心情也十分愉悦,排着长长的队伍开始了我们的征程。
一路上同学们都在快乐的谈笑着,十分契意的观赏着两边优美的美景,早晨的风景就是美,两旁都是卖早餐的,听着早点商铺老板的叫卖声,看着路人品尝早点时满脸的幸福,闻着两旁散发出来的包子香,感到生活的一切都是如此美好。在谈笑声中,我们已经走了大半路程。
但到了后半路程时,体力已经几乎耗尽了,只能想着快到了,快到了,马上都要到了,不过好的是走了这么远的路可不是白走的,前面的风景甚是美丽,一片绿荫荫的公园里有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小路是用红砖铺成的,小路与旁边的花草树本相映起来,显的多么惬意,两三棵高大的垂柳树,柳枝垂在两旁,旁边还有一片湖,环境优美舒适,风景优美,让人忍不住在这里多待上十几分钟。
但是腿部肌肉的酸疼和饥饿,让我们想加快一些脚步,到达目的地,在那里享受美食。旁边不时吹来丝丝凉风,但是火热的太阳依旧挂在高空,脸已经红通通的,这样难受让我不想在前进,我想放弃,我想坐车。但是就在这时,谢老师提到了长征。是啊那时,不比现在好,没有吃的还穿不暖,连鞋都是草鞋,在那时的长征上不也有像我们这样年龄的小兵吗?但他们依然坚持着走完了长征。我们这也只能算是小小小小小长征。和那时长征比起来,根本不值一提,他们都能坚持下来,为什么我不行呢?没关系,快到了,我一定到要坚持住,不到目的地也决不放弃。
很快我们也到达龙山,望着那龙山的山顶,不禁有些害怕,难道,我们还要爬上山?啊,不要啊,大腿酸疼,该如何爬上去,踏上一个个小台阶,感觉到一不小心就要摔下去。一步步的蹬上山,最终,我们到达了目的地。啊,好样的,我们成功了,近7公里的远程,我们坚持住了,终于可以美好的享受一番美食。
坐在地上,拿出美食,望着眼下一片绿萌萌的田地,感受着风吹在脸上的舒适,一切又是那么的美好,仿佛一切都在为我们欢呼。
王树增长征心得篇十五
无意中,在书架上发现了莫泊桑的小说集,抱着一种消磨时间的态度轻松的看完了其中的一篇短篇小说《项链》。
《项链》写的是教育部职员骆尔塞的妻子玛蒂尔德,她为了参加教育部长举办的晚会,把丈夫准备买鸟枪的四百法郎拿去买了衣服,又向女友借来一串项链。在晚会上,她的姿色打扮显得十分出众,男宾们都望着她出神。她觉得这是一种“成功“,十分满意。回家后,她脱衣服时发现项链不见了,夫妇大为惊骇,在遍寻无着的情况下,只好赔偿,最后在首饰行里买到了一条一模一样的,价值三万六千法郎的钻石项链,换给了女友。而这对夫妻花了十年功夫,还清了买项链所欠下的债务。
故事的高潮是在最后,在十年后的一天,玛蒂尔德碰见了女友,在谈话中她得知女友先前借给她的项链竟是件赝品。
读完整个故事,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不可思议,命运真的很捉弄人,生活真的是变幻莫测!一串项链使她平步青云,也断送了她的一生。是不是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断送了她的十年青春呢?但是对于不满意自己生活的玛蒂尔德来说,她并没有用自己虚伪的一面得到奢华的生活,她只是想想而已。她恪守着做人的基本原则,维护着自己的尊严。生活中有很多的无奈,特别是对于她这种没权没钱的小妇人来说。在读到失项链部分时,我不禁想:为什么她会选择偿还这条路,其实她可以逃走或赖帐,远走高飞,不了了之,或者向朋友说明“真相”。但是她并没有这样做,可见其自尊的一面。
玛蒂尔德悄然坚决的选择一条满布荆棘的人生之路,走过风,走过雨,走过昨天,走过今天,走过明天。她变了,贫穷生活的磨炼,不仅仅改变她的容貌,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她的精神。艰辛的劳动、生活,把她的不切实际的幻想,从云端拉回切切实实的地面,现在出现的是一个新生的玛蒂尔德。
虽然玛蒂尔德是不幸的,她的不幸在于她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白白的增加烦恼,同时她又是幸运的,残酷的现实让她清醒。
最后,再以一个旁观者来看看女主人公,一个生得美丽却极度虚荣的女人的人生遭遇。
她的漂亮是天生的,是上天的恩赐,可她却把这份恩赐视为商品,不断地物色有权势、有财力的买主,但由于出身低微所致,幻想遭致破灭而不得不嫁给一位小职员。
她的美丽成为她不甘寂寞、悲愁痛苦的根源。而那虚荣心就是症状。就我说,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精神空虚的人,缺少那份由内心而起的兴趣或伟大的爱所引导的追求。
我不得不承认:一个活着的人,是不可能没有虚荣心,但一个懂得人生的人却不会被虚荣心主导。
也许,我还太浅薄,故不敢冒昧对人生这个沉重的话题发表见解。不过,我还是斗胆引用思想家萧伯纳的话作为开头:“人生的真正欢乐是致力于一个自己认为是伟大的目标!”
“伟大的目标”就是所谓的理想。有理想的人,即是有追求的人。那么,何为追求呢?在我思考这个问题时,最先做的是站到人生的高度上来俯视的,即什么样的追求让人生有趣、幸福。所以,我只是把理想看成是一件有趣又令人充实的事儿。接着这件有趣的事儿的可贵之处,是能调动自己的满腔热情,可怕的是这种热情是持续一生的,这就是我至今理解中的理想的价值:用热情来造就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
精神上能有所追求,生活上能有所自足,这样的人是幸运儿。
是的,活得最好的人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看完这篇小说更让我觉得:生活不是云里雾里的幻想,更多的是脚踏实地的一步步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