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大全(22篇)
音乐和艺术是表达和传达情感的重要方式。在总结中可以提出问题和挑战,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思考和解决方法。以下是一些环保机构和组织的介绍,希望能够给你提供参与环保行动的机会和平台。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一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将是下一个推动世界高速发展的“重要生产力”,是继通信网之后的另一个万亿级市场。
物联网借助三项关键技术,传感器技术、rfid无线射频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在日常生活及产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且带动这些产业升级、发展与繁荣。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环境监测、路灯照明管控、景观照明管控、楼宇照明管控、广场照明管控、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
人们在家可以享受到更舒适的家居环境,家电可以通过手机app控制与管理,身处千里之外,可以随时随地查看房屋状况,甚至可以远程喂养你的宠物,完善的安防系统,让您能够随时知道家中是否有火灾、煤气泄漏、漏水、房屋被撬,甚至下雨天,窗户可以自动关闭,而这都是借助物联网实现的,而这一天,已经到来。
当然,还有智能物流与智能医疗,城市货物与快递纳入云端大系统,对货物进行全方位扫描与监控,货物运到哪,在那一辆车上,驾驶员是谁,还有多少分钟到达,都可以通过手机app、web查看。老百姓关心的医疗也得到充分发挥,各种远程医疗设备可以走入家庭,人们不需要到医院排队挂号,在家就可以享受到医疗检查,医生可以在远程对人们的健康状况做出判断,并且人们的健康状态汇总到城市云端,在各个医院都可以联网查看,方便医生快速做出判断。而这,不是将来,而是现在。
物联网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实现智慧城市,许多基于物联网的产业和应用都是服务于智慧城市的主流应用的。物联网技术创新发展是城市建设的稳定技术基础,城市智慧化发展也使得物联网技术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智慧城市囊括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水务、智慧公共服务、智慧建筑和家居、智慧集成六大领域,打造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涵盖各种关系和价值 链。施耐德电气会从全局角度出发,统筹协作政府、企业等不同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整合多方需求,实现资源、利益最优化,并通过设计融资、人才发展模式,助 力城市实现全方位发展模式。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二
摘要:在我国城市发展建设中,城市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园林城市建设能有效改善环境问题,实现城市的绿色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加快城市文明建设步伐。本文通过对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基本模式的探讨,以期促进我国园林城市建设的发展步伐。
关键词:园林城市;建设模式;分析
在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的自然环境和原有的植被遭到破坏,建筑工程的建设使得整个城市绿色面积越来越少,同时工厂的增多和化工业的发展,使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越加严重,城市的快速发展对城市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城市建设中提出了“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口号,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出现了“生态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不同的发展模式。当前,正在推广发展园林城市建设模式,从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让城市发展和环境的保护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1园林城市的发展
园林城市的提出,有点类似于有着园林景观的城市发展模式,它提出的基础是我国在旅游城市建设中的“山水城市”。它们都是通过在城市中构建园林来塑造城市景观,使城市在建筑风格上拥有绿色的美感[1]。建筑设计师和园林工程师对城市实施绿化建设,通过一砖一瓦、一花一草实现对城市的景观塑造。同时,在城市园林规划中融入中国文化,体现出我国建筑的风情。国家积极推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共同进步,同时,在国家相关政策中,参考国内外园林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开展创评国家“园林城市”活动,使得园林城市的建设逐步成为了城市形象和环境绿化建设的标准。根据建设部提出的《园林城市评选标准》中指出,园林城市要依托城市自然的山川地貌,考虑城市在园林建设中的规划问题,做好绿化环境建设,让绿色植物融入到城市的每个角落,同时它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形成独特的城市风貌特色。
2园林城市模式发展相关的因素
2.1服务对象
在园林城市发展模式中,其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人,必须围绕人来建设发展。自然环境在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其发展模式必须要能够满足人们自身生存的需要,同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理念。可以按照不同的规划实施绿化建设,满足人们社会活动的需求,愉悦人的身心。2.2完善城市园林绿化的配置因城市功能的需求,可以用城市的绿化建设来进行有效的防护。例如,在城市的防沙、防水土流失和防风等情况下,可以大规模地建设绿色环境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2]。同时,在净化城市空气、缓解城市噪音、美化城市方面也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在园林城市的建设模式中,一定要有大量的绿色植物、草地、树木,在视觉上能够让人们仿佛置身在乡村的环境中。
2.3城市园林的规划模式
在城市园林建设模式中,绿地与景观规划是发展城市园林的一项重要内容,园林规划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一个重要的战略重点。规划城市建设时,充分考虑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把环境保护、发展城市资源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作为建设的'重要任务,将园林规划放在首要位置。同时,也要考虑到人们对景观欣赏性的需求,以此提高城市品质,提升城市品位,吸引更多的人来到这个城市,达到国务院提出的城镇化率到达到60%的要求。在充分履行国家关于城市园林建设的相关规定上,建立科学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园林生态规划管理模式,以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和构建绿色园林城市为重要工作,做好环境绿化工作,实现城市园林持续、良好、快速的发展。
2.4经费
在城市园林规划建设中,其涉及的城市因素较多,如城市可利用规划用地、供水和相关政策等方面。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由于园林建设具有很强的公益性,资金问题常常得不到有效解决,一些地方单位在规划设计时降低建设的费用或与实际的建设费用相差较大。可以根据绿地建设的属地情况按照相关法律进行明确,以保障城市园林建设能够得到经费的支持[3]。具体的措施方面,城市整体性面貌的绿地建设项目,例如,城市建设公园、城市防护道路的绿化建设、城市道路和风景区的绿化建设,这些绿化施工工程应该由政府进行建设管理,建设经费也应由政府拨款。同时,在城市内部单位附属建设用地中的绿地建设,建设的经济费用应该由单位和相关部门共同承担。政府应该鼓励城市绿化建设项目的开展,并且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对相关单位进行补偿。在商业用途上建设的绿地,具备一定的商业性质,应该按照市场的规定进行运作,由商家提供绿地建设的费用,但在绿地建设中应有明确的使用年限。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三
一、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率较低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产品单一,综合开发利用不强。以山西省为例,它是我国煤炭大省,但其煤炭回采率也不超过40%,而那些小矿由于技术落后,设备能力有限,回采率就更低了,每挖1吨煤要耗费5~20吨资源。近几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政策,煤炭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市场竞争力明显下降。可见,煤炭城市要想取得长远发展,就需要煤炭企业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的脚步,尽快调整与优化煤炭产业结构,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煤炭企业技术人员匮乏,装备落后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我国煤炭企业的从业人员中,农民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乡镇煤炭企业,其工作人员中农民所占比例近73%,其中多半都是缺乏技术和经验的人员,这就为煤炭企业的健康的发展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煤炭企业要想快速发展低碳经济,先进的低碳技术和设备是必不可少的,而相应的员工激励机制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满足了这两个条件,发展低碳经济才能如鱼得水。
(三)经营压力和减排压力不断增大煤炭行业的价格受政府控制,价格未“开放”。煤炭企业现在正处于转型期,本来就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再加上我国的市场与政府调控体系还不完善,这就造成煤炭企业的资源成本、经营成本和安全成本持续增加。同时,相关税收的增加、国际煤炭市场的持续低迷都给煤炭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加之我国二氧化碳减排量指标连年提高,这也给高排放、高污染、高耗能的煤炭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减排压力和挑战。
(四)低碳经济融资模式缺失由于低碳项目所带来的节能减排效应、环境贡献无法外化为经济效益,形成低碳经济的社会效益与金融机构的利润追求两个目标的矛盾。因缺乏现实即期的经济效益,金融机构无力分担应对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社会成本,以安全性、收益性与流动性为目标的金融监管体制及资本市场对企业利润实现的严格要求,都使得低碳经济的融资环境更加不利。
二、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分析
(一)调整煤炭产业结构,加速低碳化发展引导煤炭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加速煤炭企业低碳发展,可提高煤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通过延长煤基产业链,增加煤炭的附属产品,与建材、电力等行业形成循环产业链,提高煤炭的利用价值,形成价值倍增效应;另一方面,转化煤炭资源为其他清洁产品,如煤制氢、煤制二甲醚等清洁能源。另外,通过煤炭的绿色生态化开采、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及加强煤炭的转化等方式,实现低碳化煤炭资源,促进经济效益、环保效益的共同发展。
(二)加大技术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要积极顺应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计划。我国已参与了国际上的低碳减排计划,煤炭企业就要抓住这次机遇,积极与国外煤炭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和沟通,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建立专门的技术研发机构,加大低碳技术研发力度。并且要在国家的资金支持下,全面建立低碳技术开发体系,通过洁净煤技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等低碳技术的运用,合理开采矿井资源,提高资源的回收率和原煤的入选加工率,从而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努力实现煤炭的绿色生产。
(三)完善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和管理体系煤炭城市政府要支持和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就要充分了解和利用现在的政策法律制度,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积极借鉴国外低碳经济立法方案,做出科学规划,将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同时,政府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建设好低碳经济管理体系,制定绿色环保政策,为低碳发展服务。
(四)建立低碳信贷激励机制银行部门可以发达国家绿色信贷标准为参考,为支持和促进煤炭企业的低碳经济发展,制定相关信贷政策和标准,利用一些新技术和新指标,更准确地识别有前景的低碳企业,引导资金的流动,从根源上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三、结语
在低碳经济时代,煤炭企业要将自身的优势和外界的机会相结合,努力缓解外部带来的压力,克服自身的弱点,把握机会,紧跟低碳经济的发展步伐,为煤炭资源型城市的长远发展做贡献,一起走上经济效益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可持续道路。
作者:王雁琼单位:焦煤西山煤电官地矿生活公司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四
作为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关键一环,城市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有着突出的地位。而郫县是首批全国智慧城市试点之一,如何构建服务于智慧城市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至关重要。本文结合智慧城市的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提炼面向智慧城市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的内涵,分析了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郫县智能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取得的成绩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等现状,并阐述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面向智慧城市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的内涵
科技公共服务体系是围绕科技公共服务供给的需要,所建立的开放性的科技创新体系与产业转化的条件支持和服务系统,其中涵盖了科技资源服务、科技创新服务、科技管理服务等子系统,涉及到政府、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及社会公众等众多主体,通过对公共科技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为公众满足其生产生活中的科技需求和相关科技利益诉求提供系统、便捷、高效的公共科技产品与服务。
而面向智慧城市的科技公共服务是在智慧城市的环境下,针对智慧城市的科技公共需求特点,对原有科技公共服务的升级和拓展。
通过建设智慧城市科技公共服务体系能够实现城市科技资源的全民共享,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进程,加速实现科教兴市的战略目标,使经济发展转入科学的发展轨道,从而提高城市的科技公共服务水平、服务范围和服务档次,有力推进城市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和发展。
二、智慧郫县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一)建设成绩
一是郫县为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的综合优势,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在郫县转化及其产业化,加速郫县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二是郫县建设了一批独具本地特色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联盟,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县域特色产业的科技进步与创新。三是在“十二五”期间,持续的科技投入加强了科技创新服务能力。财政科技投入和直接用于本级科技项目的专项资金持续增加,组织申报了多项各级科技项目,完成专利申请上千件。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郫县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以下两个主要问题:一方面是科技公共服务体系自身建设有待完善。一是科技管理的政策和制度有待完善和落实。
虽然郫县有关管理部门制定了一些科技管理政策,但是政策的引导作用仍然不够。二是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科技中介机构服务水平的低下,不能有效满足企业全方位服务的需求,科技创新服务供需矛盾突出。三是科技资源整合力度不够。许多优势科技资源存在利用不够或闲置浪费,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利用率低,对科技公共资源的使用和共享程度比较低。另一方面是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融合度不够。一是智慧技术支持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力度较弱。
虽然郫县建立了一些服务平台,但由于智慧技术的使用不足,导致缺乏系统完善、功能齐全的科技创新共性技术和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难以满足创新主体在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等各个环节的资源与信息需要。二是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的服务能力不足。
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包括科技资源服务、科技创新、科技管理等在内的各种各样的手段为建设智慧城市与维持其高效运行的决策、管理和协同创新服务,但目前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在为智慧城市提供这些服务方面是很欠缺的。
三、智慧郫县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为了推进智慧郫县科技强县的建设,需要加快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基于对其现状与问题的梳理,笔者认为智慧郫县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是以智慧郫县建设为契机,抓住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建设的良好环境,从硬件上完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的智慧化建设。同时要反思如何让科技公共服务体系更好地服务于智慧郫县的建设。
二是细化相关政策法规。在认真贯彻现有政策法规的基础上,郫县政府部门应继续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实现法规政策的细则化,可操作性。
持续增加科技公共服务投入,建立体系运行长效支持机制。加大各级政府在公共科技服务上的财政投入和专项资金投入,开拓多渠道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科技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体系,形成全社会积极投入科技公共服务的局面。
三是整合现有科技创新服务资源及各类社会资源。加强对智慧技术的使用,建设系统完善、功能齐全的科技创新共性技术和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统一技术标准,对信息和资源进行汇总和整合,促进资源服务平台之间的交流、共享、互动。继续加大对当地特色优势产业的科技创新联盟和平台的扶持,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资源服务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对社会资源的统筹协调力度。
科技公共服务的建设仅靠政府力量是有限的,必须统筹协调社会力量,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推动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充分利用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推动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寻找政府部门与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
四是加强科技人才培养,提高对智慧郫县建设和体系建设的支撑能力。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政策,研究制定鼓励和促进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激励措施;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的海外高层次科技人员来郫县创新创业,引办、创办研发机构(平台);强化各类科技计划对人才培养的导向,形成体系建设与科技人才培养互动支撑自主创新能力的新格局;另一方面要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在职员工的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健全用人机制,提高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开发人才资源。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五
以来,随着我国买方市场格局的确立,市场需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发展遭遇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表现为不同发展基础的城市纷纷面临不同程度而又必经的艰苦抉择,诸如如何实现从资源供给型经济向市场导向型经济的转变,如何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快速、高效调整,如何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如何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等等,从而实现以提升财政收支能力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但所有这些,随机抽选一项,都是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探寻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之路,逐步形成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区域特色产业格局,时间紧迫,任务艰巨。
设立于1950年的邯郸市峰峰矿区地处冀南,因盛产煤炭、陶瓷、建材而一直享有“煤海、瓷都、建材城”之称,并曾因在冀鲁豫区域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和巨大经济贡献而被誉为“冀南大地上的一颗明珠”。与全国众多老工业基地一样,峰峰矿区也自19以来面对内需不足、资源衰竭关井压产、大批职工下岗的综合考验。在此情况下,矿区区委、政府没有退缩,积极探索加速结构调整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初步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特色鲜明的“转型发展”道路。,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60.7亿元,其中区属三次产业增加值完成37.9亿元,比上年增长9.8%;财政收入完成3.3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1亿元,比上年增长9.2%;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8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428.5和5630元。,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将比上年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4.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8%,农民人均纯收入则可望增长3%以上。
总结和研究峰峰矿区的经济转型历程,将对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不少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一、峰峰矿区经济转型的背景、举措与成效
(一)总体背景
峰峰矿区作为河北省最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类型之一,几乎“先天”注定了经济结构的单一化、初级化甚至刚性化,随之而来的必将是一系列经济能否得以持续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在矿区,煤炭、建材、冶金、陶瓷等行业产值比重曾经一度高达80%,占据矿区工业结构主导地位。据统计,仅煤炭、建材两项产值就达44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5%。近来,煤炭及炼焦行业产值大约增加4个百分点、建材为3.5个百分点,而陶瓷、机械、电子、轻工、纺织、食品等产业比重急剧下降,资源型经济色彩越加浓厚,能源重化工产业的结构特性越加坚挺,全区9个镇中有7个镇产业结构基本雷同。从而导致了矿区低效化、高耗型经济发展的刚性模式,社会各界力量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进入掠夺性阶段,最为疯狂的景象是乡镇小煤窑遍地开发,最多时竟达600余家,资源损耗与环境代价“相辅相成、齐头并进”,资本积累和产业转型能力受到严重制约,矿区经济效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每百元实现利税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0%,后续发展能力被大大削弱。
(二)应对策略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峰峰矿区区委、政府适时确定并实施了“围绕一个中心、营造两个环境、实施三个创新、促进四个转变”的经济结构调整战略。一个中心是“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两个环境是“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内外软硬环境”,三个创新是“思维、机制和科技创新”,四个转变是“地下变地上、短线变长线、官办变民办和低档变高档”。战略的支点则选择为城镇化建设、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1.“城建带动”。从年底初开始,峰峰城建艰难起步,依靠最初的5000万元资金,以经营城市理念,通过修建道路——土地增值——中心地段出售的良性循环方式,至今累计投入7亿多元,完成了旧城改造、社区建设、中心广场、煤气暖气扩容、主题公园建设、城区景区绿化等多项重大工程,特别是绿化工程,仅20元宝山植林就完成103万株,城区绿地面积6万平方米,人均7平米,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6%,获得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一方面,带动了全区建筑材料、交通运输、生活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拉动全区经济增长3个百分点,有近7万人从中获得经济收益;另一方面,通过大刀阔斧的城市建设,促进了整体环境硬条件的改善和社会环保意识的全面增强,还为广大居民提供了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的有效载体。
2.“公退民进”。根据矿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区委、政府提出并实行了“做好四个加减法,落实三个一批,帮助民企绕过两个坎儿,促进民气走优走强”的新思路。做好四个加减法,即“在思想认识上民营经济成分增加点尊重、减少点偏见,在营造环境上增加点服务、减少点负担,在发展套路上增加点扶助、减少点放任,在组织领导上增加点实招、减少点虚策”;落实三个一批,即“在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中嫁接改造一批、在全区民营企业中择优扶持壮大一批、通过改善环境积极引进一批”;绕过两个坎儿,即“帮助民营经济解决土地受让、市场准入尤其是低成本融资问题”。在此指导思想和政策措施下,三年多来全区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3.3万户,从业人员5.9万人,资产总额4.3亿元,营业收入7.9亿元,民营企业也由不足200家发展为目前的520余家,从业人员已超过1万名。
3.农业产业化经营。1997年前后,由于驻区大中型企业在改制中大量清退农民工,加之乡镇企业开工不足、小煤矿关井压产,部分农民收入增长开始减缓。针对一情况,区委、政府实施了“332”工程,即抓好围绕市场需求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市场导向型农业,围绕特色农产品开展增值加工,围绕“三农”促乡镇企业搞开发等三项工作;建好项目策划、技术扶助、信息服务三个中心;达到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和促进农民增收两个目标。经过短短几年的实际运作,矿区农民开发出速冻野菜、方便配菜、梨枣、寒羊、瘦肉猪等一大批特色农产品。
(三)运行成效
1.农业实现了由传统种植型向种、养、加效益型的转变。养殖方面,以种猪繁育基地建设及各镇商品猪规模养殖基地建设为切入点,以饲料配套体系和防疫服务体系建设为关联点,以雨润集团峰峰生猪屠宰及增值加工和村镇肉类特色加工项目建设为增长点,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为基本特征、覆盖全区农村广大地域的养殖产业链条;种植方面,以万亩鲜果基地建设为其恶如点,以反季瓜果、中药材、油葵等高效作物的引进、示范、推广为关联点,以果蔬及野生食物资源深加工为增长点,形成了“品种引进+示范推广+增值加工”为基本特征的产业化经营链条。
2.工业实现了由资源型向科技、名优、新特型的转变。陶瓷行业,以邯郸电磁厂技能改造为切入点,以驻区各陶瓷生产烧成技术改造工程和彭城镇陶瓷市场建设为关联点,以艺术瓷、仿古瓷、微波炉专用瓷和高档砂锅等瓷种的开发和扩能为增长点,增强与邯郸陶瓷公司的合作与联合,形成了以电瓷求突破、建筑瓷和白瓷为骨干、艺术瓷创特色的簇型产业链条;建材行业,以粉煤灰利用示范工程为切入点,以推进墙体材料改革、推广煤矸石及粉煤灰烧结砖为关联点,以发展特种水泥、发展新型建材为增长点,增强与太行集团的合作与联合,形成了传统建材与新型建材共存的互补型产业链条。
长期以来,资源依托成为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最具普遍意义的基本特征。从峰峰矿区的发展历程来看,其资源主线在众多的资源型城市经济类型当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意义。
(一)资源型城市经济的生成原因
1.经济体制产生的惯性作用。资源型经济带有计划体制的深刻烙印。峰峰资源型经济主要是缘于全国能源需求和国家投资而建立并演进的,其所有制结构带有明显的公有制偏好,国有企业占据主体,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缓慢,市场化程度明显偏低。资源型地区与加工型地区形成的不合理的分工体系,具有强大的历史惯性。
2.投资领域的相对倾斜。建国以来,国家对于峰峰的投资主要集中于能源原材料工业领域,而轻工业和新兴产业所占比重甚低。峰峰矿区在“六五”、“七五”、“八五”时期,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在全区基本建设总投资中的比重分别达到50%、65%和60%。在资金的强力推动下,资源型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最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高度专业化的生产部门,虽然一直试图调整这种偏重的经济结构,但是由于资源型产品比较利益低,资本积累能力弱,难以及时进行设备、工艺改造,更无力投资于新兴产业领域,只能被迫或无奈地沿袭着现有产品结构的经营方式进行简单再生产。
3.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的侧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发展不够协调,能源、原材料一直属于短线产品,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为此,国家提出了“大、中、小一起上”、“有水快流”等能源开发政策,以期加快能源工业的发展。在峰峰矿区,受财政、投资、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的激励和影响,各类煤炭、铸造、冶炼、炼焦建材等产业得到迅猛发展,特别是乡镇小煤窑、土法炼焦、小高炉等遍地开花。在这种政策的倾斜支持和强力引导下,虽然暂时缓解了能源、原材料的供应紧张局面,资源型区域的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增长,但也带来了经济要素整体配置劣化,出现了资源型产业小型化、低效化、产业结构不合理和资源环境破坏等诸多问题。
4.思想观念保守化与思维方式刚性化。思维观念落后是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主要障碍之一。在传统的产业布局、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作用下,资源型地区形成了依靠矿产资源、依靠传统产业、依靠现有市场的思维惯性。各级地方政府和生产经营者往往把开发项目局限在本地现有资源的眼界内,缺乏对市场需求趋势的研究,“资源优势——优势产业——产品优势”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产业开发躺在资源的怀抱中,经济发展单纯拘泥于资源开发领域,资源型经济被固化、定格。这种发展模式不仅使区域贸易条件趋于恶化,更重要的是使产业发展失去了对市场导向的反应能力,对新的、更具有需求弹性的市场机会反应迟钝、无能为力。在多数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有煤可依”、“无矿不富”的思维观念,整个发展过程往往是围绕着资源开发及初级加工来逐步展开的。
(二)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普遍症结
在以上因素作用下,各资源型城市对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大多数最后都走入过度开发阶段,随之而来的各种区域经济病便开始显现并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反作用。
1.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与多重约束。在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中,现代工业生产与农业经济并存,且在这两个领域之间存在相当大的断层。区域经济由于规模较小,比较封闭,内部市场较为狭窄,受资源、市场、信息、资金、科技、管理水平、软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约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发展比较困难。
2.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在区域内部,由于各地对资源使用能力的不同,致使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产生一定差异,进而使得区域统一经济政策的制定与施行面对不同基础与来自不同基础上的反作用力,政策作用与效果往往难尽人意。
3.经济结构的趋同性较为严重。结构趋同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高档次产业的趋同,这种趋同从一个区域范围观察,属于有竞争力产品规模的不断提升,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是大有发展前景的,如果能够形成“一县一品、一乡一品”,则就可以成为真正的区域特色产业;第二层次是低档产品的趋同,表现为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降低质量、压低价格的恶性竞争。从现实情况看,大多数区域尚未摆脱第二层次的困扰。
3.域内不同利益主体的不良竞争明显存在。当一个较紧密区域内不同利益主体将开拓市场需求作为协作基础时,所遵循的发展机制是,共同开拓市场,一荣俱荣;但当大家将资源开发视为竞争的主要载体和手段之际,往往会导致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恶性竞争,最终可能是两败俱伤。
(三)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由于历史、区位和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各地在发展区域经济时,所采取的方法、手段是不尽相同的,有时甚至是迥然相异的,没有现存的发展理论和模式可以直接套用,而必须根据各地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换句话说,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不创新就没有希望,不趋同才有可能在优胜劣汰的淘汰性竞争中获得成长与壮大的一席之地。随着资源开发型经济成长过程的告一段落,区域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也存在横向不趋同的必然定势,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因素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一种特殊的传导机制,即在市场的作用下,区域内社会资源、人文资源更多地蕴含了区域未来支柱产业的发展必然。受此类资源禀赋的影响,具体为传统、血缘关系、文化、地理因素以及主体素质的近似性,使得市场利益的'显现成为产业发展“相对集中”的关键诱导,高效益、高档次、协作型、链条型的产业群就有了萌芽与成长的可能,而具有市场竞争规模又符合当地“人情”实际的高层次“一乡一品、一县一品”就有了充足的发展条件,区域内纵向比较效益的发挥也就拥有了成熟的基础,区域经济便由此“特色”获得强劲的后发力。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规模思维需要转变,应明确,低层次上的规模不等于特色,更不等于效益;片面追求数量和产值的规模最终只会带来导引不力、丧失威信的恶果。
三、峰峰模式的启示与借鉴
(一)思维冲击波
1.观念转变是第一创新。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峰峰矿区上下纷纷认识到,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资源的可续性并非完全局限于同一行业这一范畴。于是,在矿区目前已发展起利用废弃工业场地兴办的5个万头猪场、30个千头猪场以及300多个养殖大户,20预计可使现存栏瘦肉型猪20万头,年出栏优质商品猪50万头。彭城镇张家楼煤矿被关停后,积极转产投资500万元,利用煤矿闲置场地建起一座占地5000平方米的万头养猪场,实现年创销售收入150万元。峰峰矿区利用废弃煤矿场地开展规模养殖业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观念的转变具有很强的创新力和生产力,要使经济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首先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2.思路决定出路。峰峰矿区的发展历程表明,在思想观念适时转变的前提下,形成并不断完善一以贯之的总体发展思路是激活区域经济的主要环节。由于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水平、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与特征、资源禀赋等方面客观差异的存在,在发展区域经济时,必须时刻把思路研究放在重要位置,注意根据不断变化的内外形势和自身的发展特点,坚持“边实践、边检验、边完善”的原则,提出科学、切实、可行、超前的战略构思。
(二)主导产业选择和培育的基本原
则峰峰矿区的经验说明,在区域经济支柱产业的选择和培育上要尽量做到:
1.研究、把握并不断提升各相关产业的关联度。产业关联是指一个产业的产生与发展对其他产业产生和发展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程度。如果产业链前后脱节,主导产业就不能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如农产品加工业就是把种植业、林业、渔业、和畜牧业的产品作为原料进行初步或深度的加工生产,具有较强的后方联系,其发展还能带动农业机械、维修、能源、技术服务、储藏、运输销售等产业的发展,创造较多的附加值。
2.研究、把握并主动扩展市场容量。区域经济发展所选择的主导产业应遵循市场容量原则,要对主导产业的市场进行细分,在此基础上选择目标市场,未来的产品既要有现实的市场空间,也要有不断递增的发展空间。如近年来,乡镇企业与国有企业结构趋同,导致互相竞争资源、资金、市场的格局,这种同一市场空间上的竞争,必将使资金、技术先天不足的乡镇企业处于不利地位,因此乡镇企业应运用创新的眼光,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市场空间。
3.学会应用需求弹性原理。在确定主导产业时,应选择具有较高需求收入弹性的产业。需求收入弹性是指人们对某一产业的产品需求量的变动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不同产品具有不同的需求收入弹性,需求收入弹性的大小表明不同产业潜在市场容量的大小。只有需求收入弹性大的产业才能不断扩大它的市场占有率,而这种产业往往代表着产业结构变动的方向和趋势。
(三)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必须把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放在首位。经济结构是各个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相互之间质的联系和比例关系。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两个根本性转变,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新世纪之初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只有把经济结构理顺,才能真正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才能进一步扩大内需,也才能增强发展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
2.必须抓好加快城市化进程这个关键。小城镇处在城乡交汇点,具有功能城市化、规模小型化和与农村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特点,在推进经济市场化、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有着十分特殊的作用。必须把发展小城镇,加快城市化进程放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切实强化措施,抓紧抓好。在具体指导上,一是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要建立以个人投资为主,政府、企业共同参与建设的投资机制,大胆将一些基础建设、公用事业推向市场。树立大开放思想,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确立市外、镇外就是“外”的观念,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极力营造“政府出政策、市场出资金”的引资效应,建立综合开发、滚动发展之路。对城镇土地可通过集体土地的转让、作价入股等方式,积累建设资金。二是加大户籍改革力度,吸引农村人员进入小城镇招商办企业,增加城镇人口。三是加快建制镇建设。建制镇要研究自己的兴镇支柱是什么,产业重点在哪里。根据自己的产业特点和区位优势培育发展一批商贸型、旅游型、工业型小城镇,推进全县城市化及城乡一体化进程。四是坚持高起点、高质量建设城镇。
3.以农产品加工和深加工为重点,建设大规模、高水平的产业化项目,发展专、精、特产业化群,推进农村工业化。新一轮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关系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次全局性、战略性调整。在调整的着眼点上,要由过去简单的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变,全面优化产业和区域布局,实现农业和城乡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在调整范围上,要由过去单纯的农业调整向整个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在调整的重点上,要由过去的整体推进向重点突破转移,不求其全,但求其特;在调整的方法上,要由过去行政命令向综合服务转变,尊重农民意愿,尊重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通过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自主调整结构。
4.以区域现代化总揽区域经济发展全局。要把提升区域经济和特色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全面提高区域经济质量、环境质量、人口质量和生活质量,实现区域人民生活现代化,作为实现区域现代化的目标要求。要确立经营区域经济的新理念,经营理念增强与经营思路的不断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各级政府要及时转变职能,增强规划、服务和经营意识。
5.采取适当举措,适时适度地促进产业适度聚集。产业聚集又称产业簇群是某一特定产业的企业大量集聚于某一特定地区,形成一个稳定、持续、有较高创造力和生产率的产业群体。合理的产业聚集是构建区域特色经济的关键所在。从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看,促进产业聚集的措施在于培育“三力”,一是充分发挥自然优势。自然优势的含义相当广泛,不但包括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等各方面的优势,还包括两者的组合优势以及自然形成的社会经济资源优势。二是充分发挥区域的外溢聚集力。外溢聚集即某一厂商的建成将降低其他厂商的成本或提高他们的竞争力的现象。三是人文聚集力。人文环境不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资源,也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聚集的基本动力来自传统人文环境的吸引力,如血缘、亲缘、地缘关系乃至社会信用环境等。对于一个具体的产业聚集而言,上述三类聚集力可以是独立作用,也可以是综合作用。一旦产业群体开始形成,就会出现一个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尤其是当地政府支持态度和地方竞争富有活力时将更是如此。
6.寻求区域经济发展的省级政策突破。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有关上级的支持。在当前各级综合经济实力都不是很充裕的情况下,可行的路径是集中精力重点突破。可以考虑,成立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机构,负责首批重点扶持区域的选择与论证,确定重点发展区域后,再协调各有关部门在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实行“特殊照顾”,发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能量聚积效应,相对加速该类区域的跨越式发展步伐,待其拥有一定实力后,继而选择并扶持下一批重点区域,最终通过全省经济构成的量变,达到全省经济整体质量质变的目标。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六
摘要: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为各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但是由于国内石油资源分布不均匀,需要通过石油运输的方式,满足各地区的石油使用需求。在各类石油运输方式中,管道运输具有成本低、占地少、运输量大、安全可靠等诸多优点,尤其适用于石油的长距离运输。石油管道工程建设是开展石油管道运输的一项基本条件。因此,必须要通过严格的工程质量控制和提高建设技术水平,保障石油管道运输的稳定、持续和安全。
关键词:石油管道;建设水平;存在问题;优化策略
石油管道工程与其他一般性的工程项目相比,考虑到石油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污染性,因此对工程建设质量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文章首先对石油管道工程项目建设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随后指出了现阶段工程项目建设中常见的一些质量问题,最后结合工作实际,分别从技术创新、设备优化、强化管理、人员培训四个方面,提出了优化石油管道工程建设的可行性策略。
1石油管道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现阶段,石油运输主要有五种方式,除了管道运输外,还有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路四种。与其他四种运输方式相比,石油的管道运输具有诸多优势,这也进一步凸显了开展石油管道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1.1保证了石油运输安全
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烃类物质,具有易燃、易爆、易挥发等特性。管道运输一方面是密封性好,不容易出现石油泄露,保证了石油运输的安全性;另一方面,石油本身还是一种污染性极强的物质,无论是油气挥发还是直接泄露到自然环境中,都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管道运输的故障率是五种主要运输方式中最低的一种,因此石油管道工程的建设,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也有一定作用。
1.2成本低,经济效益好
在石油运输中,运输成本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之一。仅从成本上看,水路运输成本最低,管道运输次之。但是水路运输的速度较慢,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油需求。而管道运输则可以实现全天候、不间断的时候输送,只要油田不停的生产,就能够提供源源不断的石油,保证了各个行业正常的发展需要。因此,综合成本投入和经济回报来看,石油管道运输的经济效益最好,这就为开展石油管道工程建设提供了支持。
2现阶段石油管道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石油管道建设水平取得了显著提升,尤其是通过建设一些大型跨国石油管道(中哈石油管道、中缅石油管道等),积累了丰富的石油管道建设经验。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由于各地区地质环境、施工条件、管理制度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石油管道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给工程建设质量带来了负面影响。
2.1地质环境复杂,建设难度较大
石油管道工程的跨地面积往往较大,其中可能会遇到多种不同类型的复杂地质,包括断崖、山地、河流等。在前期工程规划设计时,如果设计人员没有开展详细的实地勘测和资料收集,很有可能给石油管道工程的选线、敷设带来困难,不仅会影响到后期工程建设的正常开展,造成工期延误,而且很难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尤其是在一些地质灾害多发的地段,即便是采取了有效的加固措施,后期在遇到地震灾害、泥石流灾害时,也会给石油管道工程造成一定影响,严重情况下还会导致管道破裂、石油泄露。
2.2管道自身质量和施工技术不达标
首先,石油管道工程建设中会使用到大量的管道材料,建设企业在进行材料采购时,不可能对每个管道都进行一次质量检验,而是采用随机抽检的方式,通过样品检测结果代表该批次管道材料的整体质量。这样一来,同一批次管道中,不可避免会存在少部分质量不达标的管道,一旦投入使用,后期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其次,石油管道工程建设具有流动性,由于现场施工条件复杂,部分管道材料在运输、搬运过程中可能会因为碰撞、挤压出现质量问题。最后,建设企业施工技术不达标或是质量控制意识不足,导致管道安装质量不符合施工标准,或是管道接口处密封性不好等,都会给石油管道工程建设带来影响。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七
在园林城市的发展建设中,要有一个基本的建设理念,例如,城市中的绿色花园和花园中里的城市是不相同的。在发展建设过程中,总结经验,做好园林城市的建设项目规划,从城市的长远利益发展,让人们感觉到就像是在花园中建设了一座城市。在城市建设的前期,相关建设部门就应该积极发展城市园林建设项目,大力进行推广,让城市的绿化项目能够配合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建设,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
3.1规范化的建设模式
园林城市的发展建设,应从城市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物质种植等方面,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政策进行,使其能够更加规范化的运作,同时完善相关的施工条例和管理制度,施工单位要在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督下进行,确保施工的质量能够符合城市园林建设的要求。明确园林绿化面积的大小,属于商业性质还是公益性质,对服务的内容和要求进行具体的划分,在内容和设施上做到统一的规划管理[4]。对城市周边的绿化建设要围绕整个城市绿化主题来进行,使两者相呼应称。合理利用废弃的荒地,形成以城市中心向周围扩展的绿化环境。对周边荒地绿化设计的形式进行定位,深化绿地建设的风格,增加绿地面积,进一步形成从园林城市向周边延伸的绿化形式,制定好实施的步骤,使每项绿化施工都能够有所依据,真正体现园林城市的核心思想。在园林绿化施工中,施工部门要做好施工的技术和经济管理,有严格的施工操作规程和质量的标准要求。在施工建设完成后,从管理到维护方面能够明确责任,保障园林绿化能够在城市中得到完全体现。环卫部门要做好城市的环境卫生工作,保障城市的环境干净和绿化优美,使园林城市能够成为一个绿色之都,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够体会到城市绿色的优美环境。
3.2专业化的建设模式
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规划管理,确保园林建设施工的每个环节都能够得到保障,从根本上保障园林建设的质量。同时,对城市园林公园的建设,要深刻体现出城市绿化的主题和城市的文化特色。在园林公园的设计中,可以体现出艺术的美学特点,利用立体空间的绿化效果和视觉艺术,加深公园的绿色布局,在园林的层次中分为近景、中景和远景,让绿化的效果具有层次和虚实的美感。在中景中,作为景观最主要的部分,施工单位可以种植立体绿化植物,植物配置中树种、比例和色彩一定要有明显的差异和变化。例如,绿化上层适宜栽植高大的树种,一般以乔木为主;中层植物以选择小乔木、灌木以及爬藤植物等为主;下层作为园林绿化最大的面积,通常会选择草坪或草本花卉,对立体植物起到一定的衬托作用。3个层次之间按照空间的对比和组合,将植物的形状、生长特性、数量进行联系,形成一种相互对比、相互映衬的效果,展现出节奏和韵律的美感。同时,公园的主题绿化思想一定要体现出城市的文化内涵,在公园里摆放观赏石和建设传统的仿古建筑,使公园在设计上获得良好的观赏效果,增加公园的绿化覆盖率。在公园的景点景观中,可以塑造当地代表性历史人物的石像,深刻体现出城市的文化特色,增加市民的民族意识。要从种植、培育、园艺修剪等各项环节做好城市园林公园的绿化建设,加强园林城市的艺术和美感。
3.3社会化的建设模式
在园林城市建设过程中,除了加强城市环境的绿化外,还要以社会化的建设理念服务于城市市民,为人们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和城市环境,充分体现公益性的园林城市建设原则,让人们积极参与和共同发展。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规模和促进城市经济效益的提高,将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的园林绿化融为一体。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八
城市建设施工,应该把握对环境建设的研究与分析,加强对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提升市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同时,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更能呈现出我国建设施工的技术水平,从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及时进行改正,加强艺术工艺技术的创新,使技术能够不断提高。
1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1.1满足人的需求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应该按照人的意图来进行设计,因为人才是城市的主导,如果城市的环境建设没有人的光顾,环境艺术设计建成之后,就会被荒废,那时,对于环境的建设全属无稽之谈。现代城市的建设,多是以满足市民的商务要求进行建设的,对于娱乐、购物、运动的场所,市民是比较热衷的。目前城市环境艺术,多以绿色环保的景观为主,对于交通便利和人们的商务需求不太看重。为了更好地为市民服务,环境艺术的建设应该考虑到市民的需求,按照街道、公路、步行街、公园的实际尺寸,进行科学化设置,将人的需求概念渗透进去,进行一定的空间改造,掌握人的认知和思维意识能力,进行公开性的欣赏园区的.建设,设计观赏性的街道、公路边界的绿色植被培育,使更多的实用性的公共场所变得更加具有观赏性,市民在进行休闲购物的同时,能够更好地亲近大自然,帮助市民进行有效的环境改造,使绿化及设施的建设迎合人的需求。
1.2环境艺术与周边建筑的协调发展
进行城市的环境艺术建设,应该与周边的建筑相协调,大环境的协调一致,有助于使城市整体建设更加鲜明,使环境建设在迎合人的需求时,能够更好地被得到长久使用,使社会的发展更加和谐,帮助市民更好地进行生活与工作,把人的和谐理念融入到城市的环境建设中去,使人与环境能够更好地和谐共存。进行环境建设,必须把商务用途的建筑物与单边环境建设项目融入到一体,使周边环境在尽量不破坏环境的整体建设,保证各种污染事项不影响对和谐环境的长久保存。比如,进行城市大型广场的环境设计时,保证周围高层建筑物不阻挡阳光的照射,对于广场上的人流活动状态来说,也应保证不影响对于周边居民生活或商务活动的良好发展,街道车辆行驶能够保证不影响广场人群的休闲活动等等。
1.3人流分布妥善安排
城市人流较错综复杂,对于人流的合理的安排也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项目。进行科学有效的设计,使整个人群的流动能够不集中在一点,使城市不拥堵,将商业设施与环境改造进行有效协调,使环境艺术的设计能够帮助人流进行无形的自动分离。城市人群往往集中在一点,尽管城市的商务街道较多,但是城市人口多、生活范围狭小,导致众多市民都凑到一起进行各种活动,这就影响了城市的交通和人员管理等事项,所以,环境设计应该把人流进行合理分配,比如进行商务与娱乐的结合建设,运动与购物休闲的建设,将人流自动分开,市民往往对商务活动与娱乐活动看得同等重要,这样就会有部分人被商业街所吸引,部分人被娱乐活动所吸引,自动进行分离,运动与购物休闲也是这样的。
2多角度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
2.1多层面的城市环境体系
进行多层面的城市环境设计规划,必须用多角度的观察与灵敏的眼光来发现城市的可用资源,根据地形地貌和能够充分利用的有效资源,进行有效的开采设计。多角度的设计建设,应该把握城市的上下建筑物的协调性,使地下空间与地上设施相协调,进行多层面的交通环节设置,将地表建筑与地下建筑相结合,进行完善的环境艺术的创新实践。将统一层面的环境建设进行有效分解,让多样性的环境艺术形态更好地为市民服务,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活动结合起来发展,加强人员的流动管理,使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城市环境艺术建设中来。进行市区的环境创新改造,融化多层面的艺术观,将绿化、人文、紧急进行结合,呈现三位一体的城市环境新理念。
2.2新环境景点的设施多样性
进行单个环境的艺术设计时,应该融入多样性的设计理念进去,使更多的环境设施能够为大环境所用,帮助市民在休闲、娱乐、购物中能够获得精神的全新享受,也能给城市的环境绿化改造增添更多的亮点。比如广场公园中多增设喷泉或健身器材,使绿地保护与全民建设事宜都能够达到最好。其次,进行有效地环境设施改造,将市民的生活进行有效改善,使市民能够在工作之余,对于进行健身和娱乐,达到劳逸结合的目的。充分利用环境地形,使更多的创新性设施能够被更多人所发现,使环境变得更加赏心悦目,将环境与市民生活进行统一协调,使环保和绿色的理念能够深入人心,帮助市民更好地用行动来回馈环境建设。
2.3交通与环境的协调
城市交通往往是比较复杂的,充分地将环境艺术的改造设计改动交通环境的改善,使更多的车辆与人流能够方便出行,给城市生活带来诸多便利,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利用道路周边的高地势,于公路干线上部建设公园和广场,利用斜地修建台阶广场,给车辆的停放与行驶带来更多的方便,把建筑物的各个空间进行有效的利用,环节交通压力,使更多的人流能够集中到新型的广场及各项环境艺术的景区,将车流与人流分离。铺设高架桥、建设地下广场,将地表交通压力不断进行分解,车辆行驶进行地下交通道路的分配,人流往高架桥分配,使路桥与公路干线能够交叉建设,并且进行全方位的铺设,使其涵盖面更广,帮助路人与车辆分流,使道路运输承载量能够得到缓解,将更多的环境艺术能够为市民的实际存在的状况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3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理念
3.1技术的创新发展
进行环境的改造,必须从技术入手,光有设计;理念也是不行的,要充分把握市场的需求,加大先进技术的学习力度,使更多的先进技术能够为我所用,进行系统化得研究,发现施工当中的困难,进行有效地整改。技术人员的创新理念是最重要的一项,我国地大物博,设计人员和技术人员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进行不断的创新,使更多的好想法、好思路能够不断的呈现出来。
3.2市民的创新构想
设计人员应该积极听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尽量在建设时不要影响他们的生活,市民最贴近环境生活改造的前沿,他们对于环境设施的改造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积极听取,积极研究,博采众长。
4结语
进行城市的环境艺术设计,应该把市民的所需所想放在首要位置,真正发现城市建设的问题,帮助市民环节各种压力,使市民更够在新型的环境艺术的园地生活得更加美好。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九
资源型城市一般以矿产等自然资源开发而逐步形成的工业城市。由于资源枯竭、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市场需求的变化,使得一些区域化的冲突日益增加。龙岩市作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型城市,基本开发了利用的都是不可再生资源,所以面临此等考验时,产业的转型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使得资源型城市能够更好发展的不二选择。
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资源型城市
如今学术界对于“资源型城市”这一定义并没有一个准确且具有统一的说法,然而对于资源型城市来讲,我们却不陌生。一般而言,资源型城市指的是以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依据,以资源产业为中心,其主要是围绕资源的发掘、整合、配置而建立的城市。在资源的学习过程中,可划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一般包括一些可以被使用消耗的、不易再生资源,如天然气、煤、石油、稀土等自然资源;同时在理论上也是一些可以恢复的矿物元素、可循环利用的金属矿物。可再生资源通常包括临界带的森林、野草、土壤及非临界带的水、风、太阳能等资源。目前,我国的资源型城市量多面广,都正面临或即将面临产业转型的挑战。
而资源型产业转型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包括了资源产业在结构上、组织上和技术上等多方面的转型。即根据当今经济、科技、环境等发展现状和趋势,通过特定的产业转型措施,对资源产业结构的`各个方面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调整过程。
(二)资源型城市的特征
1、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周期性。资源型城市的周期性成“纺锤状”分布,可分为四个阶段:勘探期,资源开发前的准备阶段;成长期,为全面投产达到设计规模阶段;鼎盛期,是全面投产达到设计规模阶段继续发展阶段;衰退或转型期,即以自然资源开采和初级加工为主体的产业地位下降阶段。
2、“因果关系”的生长机制。“因果关系”的特性表明了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与资源的相互依赖关系。一方面,资源的存在是构建资源型城市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资源型城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资源的多样性。
3、资源型城市的二元结构。双重职能促使城市形成一个以地方经济为主体的城市功能圈,同时也是一个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体的城市功能圈。
4、产业的衰退壁垒较高。主要原因有:一是大部分机器设备的专业性很强,没有通用性;二是固定成本退出壁垒高;三是政策性退出壁垒高;四是市场功能缺陷所造成的高退出壁垒。
(三)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就是将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等运用多种经济手段合理的进行重新组合、配置,以达到所有资源发挥最大、最彻底的功能作用,形成一个完善、高效、科学、系统的思维方式和决策。
二、龙岩市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龙岩市资源情况
龙岩市现辖新罗区、永定区、漳平市和长汀、连城、上杭、武平四县,市政府设在新罗区。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既是河洛人的祖居地之一,又是客家祖地,还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拥有多个旅游区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适宜人类居住和植被生长,因此植物茂盛,林区繁多,资源丰富,尤其林业及矿产资源丰富。是福建三大林区之一,拥有2个国家自然保护区和3个国家森林公园。龙岩市素有“金山银水”的美称,是典型的山区资源型城市。已探明的金属、非金属矿达60多种,其中煤的产量居全省之首,福建八大煤矿有四大煤矿在闽西。由于自然资源丰富,龙岩的工业体系是以能源开发和消耗为主。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21。21亿元,经可比价格计算,比年增长9。7%。其中,第一产业的增加值为187。80亿元,增速4。0%;第二产业的增加值为876。25亿元,增速11。7%;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为557。16亿元,增速8。0%;同时,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可达62716元,相对于上年增长9。3%。这三产业的生产比例由上年的12。0:53。8:34。2调整为11。6:54。0:34。4。可见,龙岩市的产业由最初的第一产业为重点向二、三产业方向转型。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二三产业比重上升趋势。产业结构由“二,一,三”演变成“二,三,一”格局。
(三)对工业依赖程度较强
至2014年龙岩市全部工业增加值为702。05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1。7%。其中,有色金属、机械、能源精化、烟草、纺织、建材、不锈钢及特钢产业分别实现总产值增长20。2%、5。9%、10。2%、4。7%、87。2%,可以看出,近年来龙岩市在不锈钢及特钢产业方面的增长势头较猛,整个经济发展对工业产业的依赖程度有增无减,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不容小视,所以未来要实现经济较快发展,必定要依靠资源的有效整合,通过对工业中产生的“废弃物”重新回炉加工,再生产实现其再次利用的价值也就是资源再生,促进资源回收利用和循环使用,改善环境,消除转型过程的障碍。
(四)资源破坏与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作为资源型城市,龙岩形成了以资源开发和生产为主的基础工业体系,资源型产业占据很大比重,整个城市经济发展高度依赖于资源,可是有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所以一旦资源枯竭,整个城市的经济将陷于困境。而大规模的资源开采极易造成环境破坏,主要包括“三废”排放,诱发地质灾害且占用和破坏土地。这些环境问题,极大限制了龙岩新兴产业如旅游产业、绿色农业的发展,同时健康良好的环境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因此很多产业面临环境治理压力大。而如今国家一直提倡绿色环保,使得环保标准提高,治理成本也随着增加,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任务更加艰巨。
龙岩市在经济快速发展得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近年来,龙岩市委、市政府也愈发重视这些问题,而产业转型则是最有效的手段。为了调整产业结构,维护龙岩健康可持续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绿色无污染环境,龙岩市产业转型是必然的。
三、龙岩市产业转型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龙岩市产业发展出现的问题我们认为,龙岩市目前同样面临着资源有限、产业结构不合理、无形资产匮乏、生态环境遭破坏等问题,而资源整合是实现产业转型的重要方向。
(一)文化资源整合
龙岩的文化资源非常浓厚,包括客家文化、河洛文化、闽越文化、、和红色文化等。但由于没有足够重视保护,没有设立相关保护机制和机构或传承不力而导致某些传统文化的流失。比如长汀的世界客家首府曾是中国两个最美的小镇之一,但如今已毁坏殆尽;还有提线木偶、客家山歌甚至于客家话的传承都面临种种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发掘、选取和价值再造,将龙岩文化进行整合、提升,进行系统化、整体性的收集、归纳、整理、保存,把握龙岩的城市定位,将传统资源和现代资源相融合,从而打造具有代表性的龙岩城市文化品牌。
(二)旅游资源整合
龙岩的旅游资源丰富,已形成了“红色之旅”、“客家之旅”、“生态之旅”等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旅游产品,还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山、水、树木、植被、水果等。而且近几年来,龙岩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把它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的地位。但由于资金、人才和基础设施的制约,导致游客的规模较小,核心吸引力不足且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旅游需求而面临各种挑战。因此,我们要构建龙岩旅游产业集群,推动旅游业与农业、工业、文化产业相结合,培养开发旅游业的人力资源,提高市场营销策略等来整合旅游资源,推动龙岩旅游业的发展。
(三)矿产资源整合
虽然龙岩资源型产业众多,但近几年来煤矿安全总体形势稳定,且龙岩市政府越发重视矿产资源整合工作,使矿山企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矿产资源更充分的利用。2013年,龙岩市出台了《龙岩市2013―年金属非金属矿山整顿关闭实施方案》,对存在重大安全生产、环境安全隐患及安全生产条件差的有证矿山(含独立生产系统和尾矿库)进行整顿和关闭无证非法开采矿山以及整合不符合最小开采规模和服务年限的矿山。使矿山安全有了进一步保障,环境污染和破坏大大的减少了。不过由于龙岩矿山地质形式复杂,且历史悠远,安全问题仍然值得重视。因此需要更深层次的掌握目前辖区矿产资源储量及分布,并深入调查矿山企业是否符合规定。借鉴国内外先进资源型城市的整合模式,研究出适合自身矿产特点的整合方案,利用优势资源向深加工企业转化,发展采选冶精深加工一体化的特色产业。
四、总结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探索,既需要吸取其他城市乃至其他国家转型成功的优秀经验,又需要结合实际存在的情况分析,寻求真正有效的转型措施。而通过对龙岩市调查研究发现资源整合这一方式是符合转型要求的。一方面,对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整合来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对矿产资源的整合实现工业结构的调整,最终实现产业成功转型。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十
智慧城市是把物联网和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这些信息网通有机结合在一起,由数据当作城市重点要素,从而达到技术和产业以及服务于管理,还有生活方面的智能化目标。其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注重经济和社会以及环境这三者的共同发展。还包含政务和交通以及医疗和教育,还有环保这些功能,智慧政务指的是政府应用信息通信这项技术,完善组织构造和运行制度,解决各个部门之间信息孤岛这种情况,促使管理和服务都能够网络化,从而不断提升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下面将对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趋势深入分析。
一、智慧城市建设
我们能够发现,智慧城市构建主要包含六种主要的内容,重点包含云计算数据核心和基础通信与终端以及运用系统,还有物联网和业务支持平台。
(一)云计算数据核心
云计算数据核心属于承载和智慧化的运用,组成多个支持功能的中心基本设施,一方面承载多种物联网和三网融合等一系列的数据,最主要的是承载用户行为数据,组成智慧化运用的重点能力。
(二)基础通信网络
基础通信网络包含宽带连接和承载,还有传输这些有限宽带网络。例如,4g蜂窝和通信网络,还有无线wifi全覆盖。
(三)终端
这里所说的终端包含电话和电视以及物联网等终端等。
(四)业务支持平台
支持多种智慧化运用的业务,包含订单和用户以及服务方面的管理,还有多种基础能力支持,例如,数据库和基础管理运用系统等等。
(五)物联网
物联网传送和聚集,还有信息收集和保存以及预处理这些系统。
(六)经典应用系统
经典应用系统重点包含多种应用系统,例如,管理和一卡通以及监控和三网融合这些应用,还有智能物流。对其进行简单的概括,可以将云计算数据核心当做重点,由物联网当作触角,由wifi和4g无线全覆盖和掼蛋通信当做快速信息路径,建设智慧城市区域。智慧城市当中基本设备的继承重点分成基本设备层和感知层以及网络层,还有平台层和实际运用层。将感应器放到电网和铁路以及桥梁和隧道,还有公路与供水等多种物体当中,同时被泛在连接,构成物联网物联网。利用感知层,把不一样环境下感应器汇聚到智慧城市信息处理构成架构,依靠公共通信网络,由数据行当作中心,经过多连接终端,完成泛在接入,面对服务端到端体系架构。
二、智慧城市发展趋势
智慧城市在经营以及服务的过程中当中,存在几个重点要素,分别是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扮演着经营方和服务提供方的角色,云计算个基本设备服务提供方和云计算运用服务提供方,保证智慧城市能够稳定健康的发展,一定要坚持上面这四个重点,云计算基本设备服务提供商家和云计算运用服务提供商家,可以思维一体,一起促进集中化和集约化以及规模化和创新型的智慧城市良好生态环境。
(一)政府
政府属于智慧城市带头机构,一定要拥有智慧城市建设和运用还有服务进程进行暗度管理以及改进和综合多想应用,构成城市整体有序发展的合力。
(二)经营方与服务方
我们可以知道,由于社会信息化运用不断深入发展,信息通信服务想要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必须要对应用方面加以创新,使运营更加稳定,提升平台的开放程度和服务质量,做到资源上的共享,对于智慧城市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一定要拥有有力地智慧城市经营和服务方,实际上也是智慧城市的实施者,主要的工作就是带头实施,总体规划,确保运营的安全程度和服务质量,还有服务延伸和需要采集这些。
(三)云计算基本设备服务提供方
重点注重于投资规模化建设,改进运营和服务的质量,确保按照制度做事,严格按照流程进行,构建完善的安全信息以及监督管理方式。
(四)云计算运用服务提供者
云计算运用服务提供者必须要提供具有创新性和开放性,还有共享性的云计算运用服务以及行业运用服务。
(五)多方面协同
政府方面一定要提高多种政策之间的衔接与协同,构成政策体系,智慧城市正常进行关系到多个行业,各个主管部门必要制定相应的行标和规定,不断加强其协同性。目前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的程度还不是很高,还要进一步提高信息之间的融合。
(六)技术人才
云计算行业这个行业正在不断快速的增长,这种快速的增长促使云计算工作在进行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缺少相应的人才,人才不足将会限制云计算的发展,因此,未来我国应该培养更多云计算方面的高素质人才。
(七)安全模式与用户惯性
云计算安全方面的问题属于云计是商业发展当中核心的问题,因为云是对外不透明,其服务提供在业务方面并没有进行仔细的说明,怎样在内部it支持中为业务系统提供安全可靠,数据分离这是对于云计算造成影响的核心因素,并且用户习惯还不是十分成熟,必须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三、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趋势的进一步分析与阐述,使我们了解到由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正在持续发展,人们居住环境和资源以及能源,还有城市运转这些问题慢慢暴露出来,以往基本设施以及城市管理方法根本没有办法合理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新问题。由物联网和互联网以及大数据和与计算这些新的信息通讯技术当作核心的智慧城市建设是对应上面问题的解决方式。并且智慧城市拥有智慧政务和交通以及医疗和教育,还有环保这些根本功能。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给智慧城市建设和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顾成城.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及空间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
[2]涂旭明.浙江省智慧城市建设实现路径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4.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十一
我国的城市正在随着中国的经济腾飞而发展,无论是首都、首府大都市,还是中小城市、小城镇,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建设成为一个重大课题。用新的城市理念来指导城市建设就尤为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建设的理念也在变化。特色性、宜居性、文化性、多中心、生态性、和谐性应当成为新世纪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
特色性
城市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现代城市应当是现代化的产物和标志,但城市建设不能盲目追求现代性而忽视特色性。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城市越来越多,城市之间也越来越趋同,丧失了各自的特色,这是城市发展的悲哀。从本质上来看,特色性与现代性并不矛盾,特色性应当成为新世纪现代性的重要内容。城市的特色包括传统特色、地域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特色、环境特色、建筑特色等。不同的特色可以形成多姿多彩的城市类型和风格。特色性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新理念,特色性就是城市的生命之所在,强调个性就应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原则。在城市建设中特别要突出地域和文化特色,这是我国城市原创性的动力和体现。城市建设应当根据自己的地域和文化特点进行设计和规划。如草原型城市、海洋型城市、平原型城市、山城等,它们在城市所依托的自然基础、文化特色、建筑风格上都是不同的。把城市建设与地域特色和文化等特色融为一体,就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了。
现代化与特色性是统一的。越是走向城市的现代化,就越要强调城市的特色性。现代化是有特色的现代化,也不存在脱离特定时代的特色性。城市的特色性、个性丰富了现代性城市的内容。脱离了特色性的城市建设,只能会使城市失去生命。脱离特色性而盲目追求城市的现代性,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的一大弊端,需要克服。
宜居性
从历史来看,城市的形成是与产业和人口联系在一起的,产业和人口的聚集形成了城市。过去比较重视发展城市的产业性,而城市的宜居性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人的生存、工作和生活及其人与环境等问题就成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一方面,随着交通的发展使城市的产业区与生活区的分离成为可能,城市的产业功能和生活居住功能正在分化,人们可以在某个产业区工作,但在另外的生活区居住。另一方面,从整体上看城市日益呈现出产业、人口、社会、生活、娱乐和休闲的一体化。城市不仅是产业的中心,更是生活、消费、休闲的中心,宜居性就成为城市建设中需要考虑的突出问题,宜居性也应当成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理念。
宜居性体现了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思想。宜居性并不是简单指环境因素,空气质量等,应当包括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社会、经济和人文生态环境条件,如城市的交通、文化、教育、就业等各种与人的生存和发展有关的因素。城市的存在是为了人,城市的发展也是为了人。现代城市发展的目标应当以宜居性为中心,宜居性应当成为城市的本质特征。把城市仅仅看成是产业和人口的集中地,而忽略了宜居性,就偏离了现代城市的本质。
文化性
现代城市是物质和文化的统一体。我们不仅要重视城市物质层面的建设,如医疗卫生设施、交通设施、高楼大厦等,这些城市硬件的建设是重要的,但软件的建设即文化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核心。城市的文化包括城市的理念、价值观、符号、特色、人文生态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城市和文化是不可分的。可以说城市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和存在形式。透过一个城市可以看到一种文化。城市的文化传统与城市也密切相关。这些年来,城市物质方面的建设很快,但城市文化的培育、形成就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特别是城市文化传统的保存是我国城市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应当成为评价这个城市的重要标尺。
多中心与功能互补
现代城市的建设应当是多中心的。传统的城市是以聚合为主的。这种城市模式是以产业的单一性为基础的,这种城市观认为城市的主要特点就是集中。城市需要有一定范围、规模和程度的集中,但也并不仅仅是集中。随着城市越来越大,城市的过分集中就暴露出它的弊端,交通、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建设需要把聚合和分解结合起来,分解城市过分集中的功能就成为解决现代城市病的重要方法。这样一来,城市就从单中心到多中心、副中心、亚中心转变。一个城市不是只有一个中心,而是多个中心,有主要中心,还有副中心和亚中心,城市的中心和边缘之间的关系也是可变的。
生态性
建设生态型城市是现代城市追求的目标之一,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的重要理念。过去在城市建设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涉及到许多方面。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复杂性问题越来越突出,和谐与不和谐就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又一重要问题。因此,追求城市的和谐性就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又一目标。和谐性也就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新理念。过去在实际的城市建设中,比较重视某一方面、某一要素的建设,对城市建设的整体的和谐问题考虑较少。城市建设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问题,如城市建设与公共服务体系不够配套,城市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失衡,产业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失衡等问题。和谐性包括城市社会、政治、文化、经济、人口、环境等要素的和谐,城市建设与公共服务体系的和谐,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和谐,城市本身与环境保护的和谐,产业建设与宜居性建设的和谐,不同城区之间的和谐。
城市生态群的和谐也是城市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城市的发展,我国出现了新的城市群落,城市生态群的和谐就成为重要的问题。城市生态群包括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之间的和谐;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的和谐。城市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需要和谐的发展。和谐性还包括大城市转型与农村城市化之间的和谐协调。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城市本身的发展,如巨型城市的转型,城市群落的形成;另一方面也包括农村走向城市化,这两个方面实际上是同一个过程。
一方面大城市的发展在向周边地区辐射,形成新的城市区域;另一方面有的农村由于产业的发展,也具有了一定的城市规模,形成了新型城市的雏形,成为我国新型城市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方面应当是和谐发展的。和谐性也包括城市与农村的和谐发展。城乡之间的和谐协调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新型城市化的道路就是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道路。和谐性也包括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和谐协调。城市化与新农村的建设之间是统一的。既要重视城市化的建设,也要重视新农村的建设;不要把它们之间对立起来。它们之间也是和谐的过程。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十二
1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城市把目光都放在了数字城市的建设之上,一些城市已经完成了城市数字平台的建设,并认为这个平台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然而一般性的数据库的日常管理和及时更新的投资比较大,而且使用周期也很长。城市规划测绘与数字城市建设的投资一般比较巨大,所以一般由政府部门介入,在其城市所属的地域之内应用3s技术、摄影测量和卫星影像等测绘出城市的地形形貌数据,经过整理分析形成相关的数据。然而,在很早之前部分城市就建立过相关的数据模型,但应后期的种种因素导致数据库不能进行有效的维护而失去作用。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十三
随着各个行业用油需求的不断上升和石油管道建设规模的增加,建设企业所使用的建设技术也必须要与时俱进的进行优化,以适应现阶段人们对石油管道建设质量的要求。一方面,我们可以结合国内石油管道工程建设的具体需求,有选择性的借鉴国外部分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在短时间内提高石油管道建设水平;另一方面,仍然要坚持自主创新的工作方法,通过技术钻研探究石油管道建设新技术。近年来,依托于gis、gps等信息技术的现代化建设理论逐渐应用于实践,并且取得了良好效果,在下一步可以进行推广应用。对于石油管道建设企业来说,应当将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工作开展的第一动力,密切关注市场发展形式和行业前沿动态,确保企业建设技术始终满足现阶段石油管道工程建设需要。
3.2与时俱进,大力提升国产化设备水平及工艺技术
为有效节约石油管道工程投资,解决当前工程建设技术难题,降低设备采购风险,应与时俱进,自主创新,大力提升关键设备国产化水平,积极自主研发各种先进技术施工机具和设备,如自动化坡口机对口器、电焊机等等,与此同时引进和生产了大口径高压快开盲板、高钢级热煨弯管、高压绝缘接头、三通管件以及旋风分离器等技术产品,在确保产品供应需求的同时,大大地降低成本费用,进而为各项重点工程如期完成投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基础。除此之外,在提升技术设备水平的同时,还积极加大了对石油管道攻击技术的创新研发,例如:全自动化补口工作基站,管道外防腐层涂装新工艺,保障了管道施工技术水平以及防腐补口质量的提升。与此同时,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穿越管光固化防腐层保护工艺技术,有效地保障了石油管道穿越外江流时的外层防腐能力。
3.3创新管理模式,明确管理责任
石油管道工程建设不仅具有较强的复杂性,而且对建设工期、建设质量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为了加快工程建设效率和石油管道使用质量,需要采取专业分工管理模式,实现整个建设项目的专业化管理。目前,“ppe模式”是国内通用的'管理模式,该模式下的石油管道工程由三个部门进行协调管理,分别是pmt(工程项目组)、pmc(项目承包商)、epc(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这样一来,每个部门都有明确的施工管理责任,一来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加快石油管道工程建设效率;二来即便是出现质量问题,也可以及时追究相关部门的责任,避免了各个部门之间相互推诿责任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工程建设的管理效率。
3.4重视人员技能培训,提高管道施工质量
施工队伍的整体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石油管道工程建设质量。因此,做好施工队伍的技术培训工作成为建设单位提高工程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首先,在工程建设开始之前,通过开展一次集中性的培训工作,使各施工人员对石油管道施工中的常见问题、技术控制方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保持高度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控制意识,避免后期石油管道建设中存在偷工减料等行为。其次,在施工过程中也要注重做好质量控制和监督检查工作。例如,在每完成一个阶段性的建设任务之后,可以进行一次阶段性的检查,及时发现石油管道建设中存在的质量隐患,并采取有效的整治措施。最后,建设企业也要定期开展施工技术培训,尤其是对一线施工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要通过专业化的培训提高施工技术水平,从而为石油管道工程建设质量的提升提供必要的人力保障。
4结语
石油管道工程的建设为加快石油运输、满足各个行业用油需求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必要的支持作用。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地质环境、施工技术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仍然会对石油管道工程的建设质量带来负面影响。这就要求建设企业要不断进行技术优化,采取严格的质量管理措施,定期开展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通过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实现石油管道工程建设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温存,郭明凡.石油管道类工程建设水土保持方案设计――以南宁―百色成品油管道工程为例[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52~154.
[2]刘长龙.中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究――以南堡-宁河天然气管道工程为例[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3]赵玉建.坚持科技创新服务重点工程努力提升中国石油管道建设整体水平[j].石油科技论坛,2011,30(3):17~19.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十四
党的十五大明确了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十六大把加快城镇化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提出逐步提高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坚持城市和城镇的协调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城镇。
一、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内涵
城镇化是由农村人口占多数的传统农业向非农人口占较大比例的现代文明社会过渡的社会发展过程,城镇化道路涉及城市和乡镇发展之间的关系,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等等。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与中国人多地少基本国情相适应,贯彻科学发展观,功能互补,实现大中型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和合理布局。中国特色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主要是针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小城镇而言的,下面我们讨论中国特色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路径。
二、中国特色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小城镇建设发展比较快,但是整体现状不容乐观,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问题。许多城镇的建设照搬城市发展模式,忽视对自身优势和风格特色的研究,没有准确把握小城镇的历史渊源、文化发展和民俗风情等个性特征,常常以大中型城市的发展模式指导小城镇的建设,直接导致小城镇建设千篇一的面貌,严重违背了中国特色小城镇的发展原则和方向。
三、中国特色小城镇建设发展的路径
特色小姻镇的建设发展,需要协调和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使小城镇建设向着良性有序的方向发展。正确处理街道房屋建设和城镇功能完善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技术规划和经济规划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外延扩张和内涵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功能完善和个性展示的关系,正确处理政府资金投入和民众资金支持的关系,正确处理城镇建设和城镇繁荣的关系,正确处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具体来讲,中国特色小城滇的建设,应该:
(一)统筹城乡发展,坚持科学发展
长期以来,在城镇化发展道路上应该重视大中城市的发展,还是应该重视小姻镇的发展,一直都没有定论。不管是倾向哪种观点,都是具有片面性的,因为城市和城镇甚至农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协调发展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协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就必须坚持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原则,不能仅追求某一个目标,出现发展失衡的状况。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必领统筹城市和乡镇发展,合理规划布局,使大中型城市和小城镇相互协调、共同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和城市经济发展。
(二)突出重点,加大投入,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
依托产业支撑,充分利用乡镇的资源优势,培育特色城镇。根据各镇经济基础和产业优劣情况的不同,分别指导,引导小城镇发展该镇特色产业,城镇建设企业,企业带动整个城镇经济的发展,实现/」、城镇的跨越式发展。
增开城镇建设融资渠道,摆脱建设过程中的资金“瓶颈”。一是加大府财政投入,把城镇基础建设的设施资金列入预算之中,设置城镇建设专项基金,进行重点工程建设。二是积极引进外资,吸收民间闲散资金。遵循“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资金聚拢集中,为小城镇的基础建设和公共建设提供资金进出。三是以当地优势项目进行股份投资吸收资金。
(三)合理规划,注重环保,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城镇化道路发展中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应该吸取这一教训,在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中,就应将环境保护放在重要的位置。工业企业集中安置在小区,居住人口向镇中聚拢、住宅区向社区集中,合理规划生态建设,节约利用土地资源。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生态保护,减少资源浪费,发展循环经济,争取小城镇经济和环境两方面的效益最大化。加强历史文化的保护,不断提升小城镇品味和经济发展层次,实现小城镇全面的`可持续发展。
(四)立足实际,发挥特色优势
每个小城镇都有自已独特的一面,寻找小城镇不同于其它地方的特色差异,进行小城镇发展建设的规划,立足实际清况,发展自身特色优势。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利用小城镇的特色优势进行建设从自然环境入手,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特征创造小城镇独特的空间环境,在水乡小镇将水体作为一个重要元素考虑,山地小城镇则强调山体周围的空间布局,形成地方特色。结合小城镇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发展旅游观光产业,将小城镇的文化传统和经济产业结合发展。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小城镇的建筑和主导产业进行特色小城镇的建设。
(五)搞好特色乡镇企业的发展
乡镇企业是推动小城镇建设的最根本的经济基础,目前乡镇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中非常活跃的一部分,特色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必须中式本地乡镇企业的发展。将乡镇企业的发展同特色小城镇的建设结合起来,利用本地资源优势,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小城镇建设发展道路。乡镇企业的发展,还为大量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可以解决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大量农村老农人口的转移问题,为特色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减轻压力。
根据乡镇中的基本经济情况和市场状况,确定小城镇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搞好地区内部特色乡镇企业的发展。
小结
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城镇发展也应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各地小城镇的建设,不必局限于同一种模式标准而应该充分利用本地的特色优势挖掘本地发展潜质,注重实际情况,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环境和文化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建设道路。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十五
作为公民素质考量因素之一,责任是公民人格素质的核心,是人才必不可少的要件之一。责任不是与生俱来,需要不断培养。责任教育成为教育的重点。初中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其责任意识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因此加强初中生的责任教育是社会赋予初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当前初中生的责任意识并不十分强烈,甚至处于一种缺失的状态。这与当前我国初中责任意识教育的缺失存在一定关系。历史学科通过对祖国五千年文明历史以及世界历史的介绍,承担着培养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任务,但是遗憾的是当前我国初中历史教育存在种种缺陷,无法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因此在当前背景下,从从历史课程实施的角度谈对初中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意义十分重大。
一、初中生责任感弱化原因分析
有些人在形容现代青少年时,称之为“垮掉的一代”,原因之一就在于现代的青少年责任感弱化。曾有一个调查显示,初中生在价值观取向中倾向于重个体和家庭、轻国家和社会,社会责任感相对淡化,并且在自觉性方面表现出明显的“跟风”倾向,容易受环境和他人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的影响;在社会公德建设和社会责任感形成方面缺乏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面对不负责任行为和习惯选择的是独善其身、默不作声。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中生生理与心理处于剧烈变化阶段,三观尚未养成。
初中阶段正是一个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情感上还不够成熟和稳定,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情绪波动较大,对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缺乏足够的辨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容易出现偏颇,甚至误入歧途。此外,理想或者目标相对单一,导致对社会责任感认识不足。
(二)家庭教育存在误区,影响了初中生责任感的养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家庭的生活水平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家里有家庭教师,去学校有专门的车接车送,孩子在家从来不干家务,同时现在的家长都在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转变,或许是阅历多了,或许是觉得没有意义。但是这些小小的言语,都在孩子的心理有了定义,同时少了一份关爱他人的心。
(三)学校教育存在偏差,忽视了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
在强大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了,重智育不重德育仍在大部分初中学校占据重要地位。智育被摆在了最主要和突出的位置被无限制地放大,其余的则只是蜻蜓点水般的涉及。此外,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与学生心理和实际生活严重脱节。目前学校对学生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的培养,包括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主要采取的还是“填鸭式”的理论说教和灌输式教育,显得“假、大、空”,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二、初中历史教育与学生责任感培养的关系
(一)培养学生责任感是初中历史教育的目标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目标是“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意识;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二)初中历史教育是学生责任感培养的重要载体
历史是一去不复返的,想要时光倒流,回到过去是不可能的。但是,人们借助有效的情境再观,也能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就是教师在历史的教学课程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感官和思维进入历史情境当中去,经历历史,获得自己的认识和感受。体验认识历史知识的过程。新课程明确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在课程标准中设置了许多有操作性的活动建议,在教材中设置了若干活动探究课,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其出发点就是在于抛弃陈旧落后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倡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也要看重学习的结果,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并树立远大的`理想,学生也有了正确的人生抉择。
三、在历史初中历史教育中培养学生责任感
(一)加强对学生的国情教育
有人说:“中小学生就像笼中的鸟,对外界的时事政治一概不通”。初中生不像大学生那样自由分配时间,要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学校的时间管理,每天大部分的时间在学校,有些学校是封闭式的,这样阻碍了学生对外界事物的了解,造成初中生对国家政治的不了解以及爱国思想的弱化。作为历史课程,就应该加入国情教育,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国家的了解,同时增进了与社会的联系。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就是让学生知道中国的历史、现状和社会发展趋势,以及本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变化。所以我们的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长远规划考虑,树立远大的教育观,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当今国情教育的渗透。这就要求教师要扩大自己的知识储量,不仅要向学生讲述课本知识,还应该联系当今世界,议古论今,加强学生的国情教育。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当代初中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太少,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深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和社会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新课程不断地在倡导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更是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德育靠践行,德育靠体验。“社会实践的最大作用在于帮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将接受的信息同一定的社会实践相比较,并作出选择。正确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帮助人们作出正确的选择”。新课程提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主体德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历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途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如参观历史纪念馆、组织学生献爱心等,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韦琼芬.浅谈中小学生责任感的培养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10.
[2]刘小兰,唐洪波.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09,04.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十六
摘要:高校是社会、城市的思想库,是社会和城市主导精神的发源地。在现代城市的发展中,“文化强市”变成了一种本质要求,高校校园文化以更开阔的思维、更广阔的视野,主动对接并融入城市文化建设,既可彰显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价值,又可依托城市成为区域文化的引领力量,从而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高校城市文化建设
一、高校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的意蕴
1.高校校园文化内涵。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积累下来的能够体现高校特色的教育理念、办学宗旨和管理思想。这种文化是通过学校师生员工共同的实践活动并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凝聚发展而成,是高校人文精神和教育理念的体现。文化育人是校园教育的根本,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2.“文化城市”的内涵。城市既积累历史文明,又承载现代文明。城市在长期的发展中,经过积累、沉淀、改造、创新,必然形成特有的城市文化,并成为支撑城市发展的无形力量。城市文化不仅为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且还可创造城市经济价值、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和提升城市形象。所以,城市文化是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和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高校校园文化对文化城市建设的衍生价值
1.赋予校园文化的城市文化效能。长期以来,校园文化主要围绕着校园、机关和社会团体开展工作,而忽视了最广大的社会民众的文化需求。事实上,随着人们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高校校园文化融入城市文化建设已是势在必行。大学校园的文化构建不仅承载了整个国家和整个社会的历史概貌,并使其保存有深刻的时代印记,也呈现和构建了不同时期文化形态:它不由自主地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见证,也成为历史文化积累、传播的一个重要平台。
2.满足社会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文化内涵拓展的重点在于学而致用:积累与保存人类精神文化、传播与延续优秀文化、创造新的文化财富、繁荣社会文化事业和培养文化人才等等。文化的衍生价值功能表明文化的发展必须满足社会的某种需求。校园文化和城市文化对一些珍贵艺术的保存、挖掘和再现,使人们在积极向上的新思想的引领下不断提高文化素养。
3.拓展城市文化精神的传播阵地。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城市软实力发挥作用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城市文化的影响力,既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也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高校是城市文化和精神在高校中最容易被接受和传播的地方,不仅使城市文化得以流传,而且在原有的基础上融入新的构思,使城市文化不断得以传承和发扬。
三、探索高校校园文化融入文化城市建设的途径
综上所述,高校校园文化可以为城市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丰富的内容,高校也理应在城市文化的形成和创新中不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
1.建设开放式大学校园文化。高校必须走开放性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促进学校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学校应更积极地与城市沟通,主动与社会团体、街道及兄弟院校进行纵、横联合,发挥校园文化高层次的文化辐射与精神重塑功能。要对市民开放的一些相关的讲座、论坛和学术报告等。
2.加强对校园文化的针对性宣传。借助现代媒体,加大对城市文化建设的宣传和塑造的参与力度,通过社会实践、共创共建、社区援助、科技服务、青年志愿者行动等活动的开展,宣传精神文明,传播科学和校园文化,发挥好校园文化的引领潮流的优势。把校园的精神风貌带向社会,加快推进城市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可以让市民走进大学,感受大学氛围,提升市民素养。
3.高校可以依托城市建设中“文化强市”这个重要机遇期,结合区域特点和行业要求,整合社会力量和优质资源,来确立满足城市教育特定需求的品牌发展战略,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特色高校教育发展模式,为自身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创造有利的“外部市场”,并藉由其文化传承、创新与引领之使命的履行来彰显高校独特的学术创造实力与社会服务功能,将自己打造成城市文化的研究中心、传播平台、创新基地和区域文化的引领力量,进而为学校的发展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
4.优化课程设置适应职业文化需求。20xx年8月,文化部并颁布的《全国文化系统人才发展规划》中指出:到2020年,文化从业人员总量从现在的195,6万人增加到280万人,增长43%左右。文化人才总量占全社会总人口比例得到较大幅度提升,占全国人才资源总量的比例预计达到2%左右。以上数据客观表明,我国目前文化人才还有较大的缺口,因此,高校要适应形势,加快制定文化产业各类专业及人才的培养计划,特别是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和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要对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等加以优化,加快改变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与文化产业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的矛盾,同时也可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适应职业文化需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十七
城市规划测绘目前被作为数字城市建设当中比较重要的任务来完成,同时伴有一定的预期行和福利性。其主要任务在于对城市的基础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分析,之后以辐射的形式扩散到四周,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数字化城市网,同时也满足了数字化城市建设和创新的原则。数字城市的最初的定义形成的灵感来自于将城市的职能部门的功能和信息进行不同的分割,同时将城市的发展和数字建设进行了相互的结合,目的在于能够符合城市治理规划以及应用系统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的需求,而且这也是当前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催生的事物,从某种角度而言也是对城市建设的一种创新驱动。但对于数字城市的角度分析,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广义上的数字城市建设就是对城市进行全面的信息化,具体就是依靠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的搭建以及gis系统的使用,来对城市中比较重要的信息进行资源整合,已达到信息化城市的目标。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对远程教育、网上医疗和信息家电等项目信息化,也可以搭建信息化政府和社区,以便为国家和社区的人民带来大的收益。从狭义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将数字城市的建设比喻为一项工程,然后依靠gps、rs以及gis等技术,同时能够很好的结合数字城市的相关理论,再在空间信息资源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来建设一个信息系统比较完善的基础建设,最终做到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以及经济、环境等做贡献。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十八
内容摘要1.城市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据历史资料和考古的研究,城市的出现至少已有五千余年的历史。自从工业化以来,城市化的速度不断加快。这个集中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市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1.城市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据历史资料和考古的研究,城市的出现至少已有五千余年的历史。自从工业化以来,城市化的速度不断加快。这个集中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市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从而使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
国内外城市的发展表明,城市化具有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一方面,城市化可以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城市化能集约地利用土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能促进教育、就业、健康和社会服务的进行。
另一方面,城市化在为人们带来许多益处的同时,又产生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民健康产生影响。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三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导致大量的社会问题,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绿地减少、教育与卫生滞后,其中住房问题一直是许多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2.城市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城市的生态建设问题。特别是从1992年的联合国环发大会后,人居环境问题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近代城市的发展正在摆脱过去传统的以建筑和视觉为中心的发展模式,而探索一条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道路。生态城市建设应运而生。新的城市历年对生态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生态学也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取得了新的发展,以至于形成了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城市生态学。
众所周知,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长期以来,生态学是以自然界的有机体或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上人口的增长和资源与环境等全球性问题日益激化,生态学家在投身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摆脱了其初期的狭隘的纯自然的倾向和学科局限,把人类活动包括在其研究的范围之内,把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作为宏观领域的发展方向,在理论和研究方法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发展,展现出了勃勃生机,以崭新的面目跻身于现代科学之林。
城市生态学是生态科学和城市科学的交叉学科,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但是古代的中国人居环境、欧洲城市和美国西南部印第安人的村庄都体现了城市生态学的思想理念。
20世纪70年代一批生物学家开始从生物学的角度研究城市。他们的研究重点在于城市环境影响下动植物区系的变化历史。20世纪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发表的第一篇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其对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前景所做的估计,进一步激起了人们从生态学角度研究城市问题的'兴趣。1971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领导下开展了一项国际性的研究计划―――人和生物圈(mab)计划,其目的在于研究日益增长的人类活动对整个生物圈的影响以及世界各地可能发生的环境过程和环境压力,找出人类合理管理生物圈的途径和方法。此外,国际生态学会(intecol)于1974年在海牙召开的第一届国际生态学大会成立了“城市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并组织出版了季刊《城市生态学》杂志。世界气象组织(wmo)、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城市环境研究所(iiue)、国际景观生态学协会(iale)、欧洲联盟(eu)、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都开展了相关研究。
我国城市生态学的起步稍晚,但发展很快。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生态学传入我国,引起了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地理学家以及城市规划和城市科学家的广泛兴趣。1984年12月在上海举行了首届全国城市生态科学研讨会,重点讨论了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目的、任务和方法。1986年6月在天津召开了全国第二届城市生态科学研讨会,其重点在于城市生态学的理论研究以及城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的实际应用问题。1987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城市及其周围地区生态与发展学术讨论会,为促进我国城市生态学研究与国际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条件。12月,全国第三届城市生态学术讨论会和“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专题讨论会在深圳和香港的相继召开,对“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理论、方法与实践”这一主题进行了专题研讨。1990年中国生态学会在珠海和澳门展开了生态城市研讨会,特别需要指出的是8月在中国深圳召开了国际生态城市大会,并讨论通过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深圳宣言。这些都对我国的城市生态学的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应用生态学和工程学的方法,和多学科的综合与融会,研究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以及系统组成成分间和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优化系统结构,调节系统关系,提高物质转化和能量利用效率以及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3.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与“绿色城市”、“健康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等概念虽有联系,但又具有一定的差别。
生态城市目前虽然没有统一的定义,可以理解为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人类社会生活新的空间组织形式,即为一定地域空间内人与自然系统和谐、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是人类住区(城乡)发展的高级阶段、高级形式。生态城市的特征主要有:整体性、和谐性、高效性、多样性和全球性。
生态城市是一个由自然、经济和社会三部分组成的复合系统,各子系统既相互制约,又互为补充。建设生态城市包括以下5个层面:即生态安全、生态卫生、生态产业、生态景观和生态文明。
生态城市要求具有良好的区域景观和生态环境,各类土地得到合理的利用,因地制宜地确定植被的覆被率和乔、灌、草合理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环境、水环境达到清洁标准,噪声得到有效控制,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回收效率高;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其生物环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生态建筑得到广泛的应用。
生态城市要求建立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经济是以产业生态学为基础的生产体系,他包括生态农业的实施;实现清洁生产,以全过程的污染控制代替末端污染处理;能源结构更为合理,可再生清洁能源成为能源结构的主体;此外,生态交通、生态建筑、生态旅游等也是生态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以“生态文化”为核心的新文化体系,包括消费模式的生态化,即可持续消费模式;倡导生态文明;人们在生理上、心理上保持健康,人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社会管理效率高;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健全,综合服务能力强;人口结构优化;交通方便。
目前对生态城市的评价应用了多种不同的方法。如城市代谢方法(urbanmetabolismmethod)、生态足迹法(footprintmethod)、生命周期评价法(lifecycleassessment)、模糊数学方法(fuzzymethod)、单指标评价(individualindicatorassessment)和综合指标评价模型(integratedassessmentmodels)等。
目前在我国应用的比较多的是单项和综合指标评价的方法。当前我国正在研究评价指标的规范化问题。评价指标的选择至关重要,其选取应遵循以下3方面的原则:
第一,代表性。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所选指标要能反映该城市的本质特征、复杂性和质量水平。
第二,全面性。指标体系应具有综合性,全面反映自然、经济和社会系统的主要特征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且应使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相结合。
第三,规范性。指标的选择应遵循使用国内外公认、常见的指标的原则,使指标符合相应的规范要求。
此外,香港在研究城市生态时成功地运用了城市代谢法。在广州和青岛等城市生态的研究中则引入了生态足迹的方法。
4.展望
根据城市化发展要求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城市生态学研究和生态城市建设方面,应当着重于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重视城市生态学理论的探索,特别是不同规模城市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第三,发展生态城市建设适用技术体系,促进现有技术的生态化;
第四,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生态景观规划和生态文化的方法论上的指导;
第五,建立相应的政策、法令和奖惩制度,促进生态城市的发展;
第六,加强教育、培训和生态城市的能力建设,增强生态意识;
第七,加强国际间、城市间和社区间的合作与交流。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十九
在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首先要抓的就是硬件建设,一些能够适应信息化建设的服务器、电脑等设备要抓紧配置,因为这是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很多高校图书馆并不缺少电子管理设备,但更多的还是老旧的,难以适应今天信息化的发展。
3.2提高图书管理的效率
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就是为了服务教师、学生。因此,信息化建设一定要把服务的效率和范围放在信息化建设的突出位置。可以通过当前的新媒体、社交软件等,将一些新的图书信息及时传达给读者。在阅读方面,可以推广电子阅读器等,使读者能够更方便地通过信息化渠道获得信息。
3.3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信息化人才是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只有高效有为的人才队伍才能带动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因此,要加强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信息化业务培训,加强其信息化专业知识。在员工招聘中,坚决抵制“关系户”等行为,招聘合适的人才。
4结语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给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后续保障。高校图书管理一定要抓住当前信息化大潮的机会,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对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工作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推动高校图书管理的新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洁.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化设施建设现状分析[j].黑龙江史志,(12).
[2]黄永梅.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措施研究[j].网友世界云教育,(24).
[3]李元平.浅议如何提高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水平[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4]李瑞雪,杨秋红.当今高校图书馆信息化服务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14).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二十
摘要:城市建设问题与解决对策
关键词:城市建设论文1500字
一、引言
财务管理工作的进行效果直接影响着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效率,良好的财务管理能够为城市建设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在我国财政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政府投资开始转向一些公益性较强的建设项目。现阶段,城市建设在财务管理方面面临的问题主要有投资资金较多、资源浪费情况严重、财务管理混乱等,这些问题阻碍了城市建设工作的发展,由此可见,加强城市建设财务管理迫在眉睫。
二、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决策机制现阶段城市建设财务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科学合理的决策意见,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完善的决策机制。目前各城市采用的决策机制较为传统,主要应用的是主管人员直接决策或管理者通过相关经验进行决策的方式,导致城建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由此可见,城建财务管理缺少相应的决策机制,领导者需要树立新时期的建设思想和财务管理意识,带领建设团队制定完善的决策机制。
(二)财务管理工作的落实效率过低
现阶段城建财务管理局面较为混乱,各部门的职责和义务不够明确,具体表现为承包城建项目的建筑企业,在资金管理、分配、应用方面存在缺陷,各个管理部门和建设部门无法就具体的工作和范围进行定位。长期的混乱局面和低效率的财务管理落实工作,极大程度上会造成建设资金的流失,降低了建设资金的应用效率,影响了资金的安全稳定应用,最终导致城市建设的结果不理想[1]。
(三)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任何涉及到资金的建设项目都会面临一定风险,同样,财务管理活动也会面临一定的财务风险,在实际的城建资金管理中,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足是影响资金管理效率的主要因素。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城市建设的形势也发生了改变,建筑行业面临的市场压力在逐渐增加,导致建筑企业在提高自身竞争力的过程中,会应用一些投机取巧的手段,造成了城建项目承包企业普遍缺乏诚信的局面。因此,财务管理人员应当在城建工程中发挥自身价值,合理调控建设资金,避免出现资金严重流失的现象,减少财务管理面临的风险,而这一切建立在专业财务知识和正规资金管理方式的基础上。
(四)资源浪费问题
城建工程存在的资源浪费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工程的政绩性和标志性较强,城市建设和划分的论据不充足。主要存在于领导者换届选举时期,多数领导者在当选后,都急于展示自身的管理能力,进而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开展技术创新,导致部分城市建筑在建设前缺乏专业的理论依据和前期准备工作,盲目开展改造工程,在增加政府经济压力的同时,给群众的日常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2]。第二,建设思想存在问题。在竞争日渐激烈的形势下,各地政府都力求建设与众不同的城市建筑,各种标志性建筑开始广泛出现在各大城市中。这些建筑物大多数没有过多的实际应用性能,还存在建设资金较多和后续经营管理难度较大等问题。第三,城市建设模式雷同现象严重。部分城市在建设过程中秉承的是同样的建设理念,应用的是同样的建筑造型和模式。在推动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建设部门拆除了大量具有特色发展气息的建筑。因此,在城建工程中,管理部门要注重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产业,体现出不同城市的文化背景。第四,过于重视对国外建筑风格的应用。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建筑企业往往比较相信国外的建筑设计方案,这种崇洋媚外的思想会限制国内优秀设计团队的发展,并且请国外的建筑设计团队设计和进行建筑规划会消耗较多资金。种种迹象表明,城市建造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这些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最终都会造成比较严重的资金和资源浪费,提高城市建设的成本[3]。
三、基于财务角度解决城建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决策机制的完善程度
财务管理工作质量是影响城建决策合理性的主要因素,单单依靠以往的项目经验很难做好决策工作,最终让城建决策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与城建工作相关的部门在项目工程开展之前,需要联合制定完善的决策机制,运用专业的财务管理理论和符合现代化市场发展需求的城建资金应用方式,对决策机制的可实施性和实用性进行分析。与此同时,应当结合实际需求,合理规划财务管理人员的职责和管理范围,为城建财务管理工作奠定制度基础。
(二)合理控制财务风险
在城市建设项目中,一些建筑企业为了减少工程成本,会在招标过程中应用一些低成本策略,此举动影响了城建项目的质量。因此,投标企业需要制定完善的城建方案和财务管理规划,针对城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财务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而降低财务风险。需要注意的是,财务风险涉及到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建筑材料价格上涨给城建项目带来的财务风险,因此,财务管理人员需要结合建筑材料的市场走向,在合同中就价格上涨等问题进行明文规定,并分析出城建工程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提前规划好资金周转计划,弱化财务风险给城建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4]。
(三)加大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
城建部门应当制定财务管理人员的考核机制和培训体系,不断改善人才培训工作,建立重点工作人员档案库,通过绩效考核的方式不断完善档案库数据,实时了解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状况,为专业人才提供沟通和交流的平台,进而全面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为城建工作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另外,城建部门可以定期开展财务管理培训工作,确保管理人员能够掌握最先进的管理知识和合理分配城市建设资金的方式,不断完善教育改革内容,通过多种有效方式完善财务管理团队结构,为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程度奠定基础。
(四)提高对城建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
首先,要加强对成本效益问题的认识,成本管理是城建工作的薄弱环节,缺乏成本意识会导致重复建设、低效率建设、盲目追求绩效等问题。因此,管理部门需要树立成本管理意识,了解并掌握成本管理的方式、技巧、知识、应用效果,认识到降低成本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方式。另外,管理部门需要将成本管理由技术性上升到战略性,将管理范围扩大到变量因素研究中,转变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在满足既定技术条件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成本管理方式减少建设成本,实现对成本发生条件的变革[5]。其次,要建立系统的成本监管体系,基建审计是目前在城建工程中应用最多的成本监管方式,主要侧重于工程质量的审核和监督,进而加大对建筑成本的监管力度。同时,需要建立奖惩制度辅助监管体系的实施,减少城建项目政企不分、政务公开程度不高、暗箱操作等现象,避免承包企业出现偷工减料等影响项目质量的问题。最后,要建立监控机制,通过科学有效的业绩考核方式提高财务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将绩效考核结果与薪资及升迁联系在一起,结合项目工程规模考察成本投入的合理程度,约束财务管理人员的成本管理行为,引导建设部门摒弃形象建设工程,转变传统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观念[6]。
四、提高建设资金应用效率的方式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经常会因为城市建设规划不合理导致的`建设成本不断增加的状况,为了减少各级部门在城建过程中的资金投入数额,提高城建资金的应用效率,现提出了以下几种方式。
(一)对城市建设进行详细规划
详细的规划能够确保城市建设内容的合理程度,因此,建设部门可以请专业人士对城建工作的整体规划提供意见,充分发挥先进设计方式和以往规划经验的作用,在确保城建规划合理性的同时,还能为城市群众提供温馨和谐的生活氛围,最重要的是能够制定出同时具有现代化气息和地方发展特色的城建设计方案。
(二)确保城建规划的连续性
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前提是结合城市的基本结构框架,制定城市规划内容的难度较低,但是制定规划方案的难度较高,因此,建设部门要确保规划内容的连续性,在保证城建工程质量的同时,还要保证承包企业的经济收益。另外,如果经常变更城建规划内容,会产生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因此,要避免承包企业出于个人利益不断修改城建内容的现象,减少规划变更对城建结果的影响,也就是说城建规划一旦确认后,就要避免更改,争取实现全方位执行[7]。
(三)适当展开与其他地区的合作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大多数城市和周边城市的发展有密切联系,建设部门可以应用这一特征,实现相邻城市的联合建设和共同发展,为城建工作集合更多建设力量,运用两个城市的发展力量和建设资源,营造互帮互助的双赢局面,扩展城市建设的思维和方式,为其他城市的联合发展树立榜样,加强了各个城市之间的联系,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五、结语
在新的城市建设形势下,城市建设中的各种工程开始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为此,建设部门需要立足于财务管理,提高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确保城建项目的稳定开展和进行。当下的城建工作在财务管理方面仍然存在问题,为了提高城建项目的质量和建设效率,建设部门要及时解决其中的财务管理问题,通过有效的解决措施,规避财务风险,为城建工作的高效进行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贾继玲.基于财务角度探讨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1):184.
[2]卜玉江.扬州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扬州大学,.
[3]刘畅.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
[5]王鹏飞,李磊.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数字通信世界,,(03):133+135.
[6]高鹏,邢美兰,袁亚杰.城市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视界,2013,(36):324+414.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二十一
一般对于城市规划测绘来说,其属于是一项具有建设性的城市基础设施工程,有利于指导数字城市框架的建立过程,对于这一进程的推进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一般来说,城市规划测绘能够获得非常丰富的地理信息数据,而数字城市的建设可以直接使用这些地理数据信息,有利于加快城市建设中涉及到的空间信息及时的应用和扩散,为城市建设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实践空间,同时也加快了搜集城市地理信息的效率,开拓了更为便捷的实施途径。另外一点,结合当前国民经济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而言,城市规划测绘与数字城市建设二者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尤其是测绘过程中,随着勘测技术的快速发展,测绘技术已经明显的革新,这样能够充分地融合与数字城市的建设进程,进而形成了一种合力作用,共同积极的促进城市的建设。此外,如何进一步完善空间信息系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必须要在城市规划的发展过程充分的考虑,这样才能有利于充分的发挥资源的互助优势,进而加快实现数字城市的建设目标。
4数字城市建设背景下城市规划测绘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首先,我国当前的城市规划测绘同数字城市建设之间缺乏一些关键性的共享机制。由于我国各地区的城市规划测绘存在明显的发展差异,导致了一些关键性的.共享以及共建机制并不能体现在城市的发展规划之中,所以说要合理的统筹城市规划测绘与数字城市建设,将两个部门进行有效的合并,制定统一的规划原则以及标准,形成一种上下结合的规划管理体制,达到相互吸收、共同发展的目的,科学的合并城市规划与数字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其次,从城市建设规划的管理部门的角度出发,没有认清楚自身的部门的职能,不重视基础测绘,现在很多的管理部门对于自身的城市规划测绘与数字城市建设战略都缺少有效的执行监督与控制。甚至在制定自己的年度计划时,经常忽视了城市规划与数字城市建设方面的计划目标,即便意识到城市规划与数字城市建设时往往都忽视了其长远的计划。这也是当前城市规划测绘必须要解决的思想问题。另外,在测绘人才管理方面也存在不足,在人才自身素质还存在综合队伍结构都存在不均衡的问题,需要提高技术人员的职业素质。所以要大力吸引和培养城市规划测绘与数字城市建设方面的人才,更有效地发挥其规划能力,从而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要注意采取多种方式来做好吸引和培养城市规划测绘与数字城市建设人才。最后,在城市规划测绘的深度与广度方面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社会化程度有待提高,测绘范围亟需扩大。随着技术水平不断发展,城市规划与数字城市建设技术也在持续进步,涉及越来越多的专业知识。城市规划与数字城市建设的规划水平必须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另外在进行政府城市规划与数字城市建设时,要及时调查地方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预测和调研,增加城市规划与数字城市建设的项目对变化的环境的应变力。
5结语
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来看,城市规划测绘和数字城市建设尽管具备不同的概念,但是城市规划测绘离不开数字城市建设,数字城市建设也离不开城市规划测绘。城市规划测绘是基础工作,而数字城市建设是发展的方向,只有合理的统筹城市规划测绘和数字城市建设这两方面的积极因素,才能不断地提高社会建设的经济效益。总而言之,数字城市的建设属于是比较庞大的系统工程,城市基础测绘信息库为数字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基础信息支持,同时借助城市规划测绘来进一步的更新完善基础信息库,这对于城市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海媛.浅论基础测绘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应用[j].科学之友,(14).
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论文篇二十二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信息化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人们获得知识的方式产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即时化、便捷化的信息获取方式成为了当前的主流。在高校中,这给图书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如何做好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提高高校图书管理水平成为了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1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信息化影响着当前社会的诸多方面,在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中,信息化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因素。在高校图书管理来看,进行信息化建设首先就要转变传统的图书管理思路,从管理方式、服务方式进行转变。当前的高校图书馆中,每年都会有许多的图书管理信息化项目在开工进行,大多数高校也都有了初步的信息化图书管理系统。这些都为高校教师、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当然,由于很多客观因素的`存在,不同高校对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同,还有较多的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一些新建成、新发展的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往往不重视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甚至连规模化的图书馆都没有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