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美国陷阱读后感大全(18篇)
读后感既是对读书过程中的思考和感悟的回顾,也是对自己的书写能力和思辨能力的锻炼。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下面提供一些写作技巧和方法供您参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和思路。
美国陷阱读后感篇一
最近因为接触合规工作,找了一下相关的书籍,在微信读书里发现《美国陷阱》这本书不错,里面描述了一位法国阿尔斯通高管的真实经历,既体现了合规的重要,又能了解到在国际商业竞争领域的内幕。边看边写点读后感,作为人生记录吧。
首先,最为深刻的一点感受就是,如果作为跨国集团的高管,一定要对法律管辖权有清楚的认识,比如美国的反腐败法的管辖范围就是全世界,而该高管被抓后才了解到这个法律,还不明白为什么美国的法律能管辖到法国的公司。
其次,管理不能靠常识,别人这么干,我也这么干就没有风险,比如该高管在印尼搞业务,通过中间人贿赂当地官员中标,其他跨国公司也是这么干的,包括美国通用公司,但一旦追究起责任来,就可能先抓你,不要觉得不公平,因为通用是美国公司,而你不是。
最后,选择公司要擦亮眼睛,那种不为员工利益考虑,不保护自己员工的公司千万不能去。比如文中主人公被抓,阿尔斯通高层最后连律师费都不出了,不管不问,怕引火上身。
以上就是今天的三点小体会,明天继续。作者:自由远行
美国陷阱读后感篇二
由于知识,信息和地位的不对称,普通人在面对行业精英专门设计的陷阱总是无法防备.就像普通美国民众无法理解华尔街“金融天才”搞的次级抵押贷款的潜在风险一样...恩,不光是普通人,就连中石油这样的顶级上市公司,在顶级ceo的带领下也会中套,油价顶点超高价大笔收购国外油田例如tyk之类的...信息欺骗有很多种,而利用统计数字来进行欺骗可能是比较普遍的了,就像马克吐温说的,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lies: lies, damned lies and statistics.这本书就是揭露说明专家们的欺骗行为的.比如报社为了吸引眼球,如何发布关于名牌大学毕业生高收入的报道,政府部门如何利用同样的原始数据,算出不同的统计结果,房地产为了卖房子,如何统计出小区业主的超高收入,一般人如何误读智商测验的一般统计结论,大公司的销售和市场部门如何用图形上的视觉欺骗来提高统计数字给人的感官效果,广告商如何用不匹配数据对大众进行误导....接着,在罗列了种种利用统计欺骗的手段后,书里描述了一系列方法和手段,告诉我们在面对统计数字的时候,如何去理解和评估那些数据,如何揭穿有意或无意的统计骗局.这本书的特色就是案例非常多,用案例的好处是比较容易能理解,缺点就是有的时候比较罗嗦,有时候一眼就能看出问题所在,书里还要花个几千字去描述他...好比那个经典的二维图形欺骗案例...书里我最喜欢的一段是介绍平均工资偏高的案例,不过有些地方用词太学术了:“当数据的分布呈现正偏态时,均值往往偏离一般水平。。收入分布是典型的正偏态分布,这样一来,平均工资偏高就十分正常了。。"囧。。这有优点像概率统计课程了。。这个还不如我的解释通俗易懂:
我发现最夸张的是几何平均数算出来是11。。
恩,然后情况就来了,类似上面10个穷人1块,1个富人12块的统计状况,统计局会决定用哪种算法,算普通人平均工资就会往高的算,就拿那个算术平均数2块来算吧,要不平方平均数3.7块。。然后碰到垄断部门工资算法的时候,他会拿出调和平均数算法,说,你看,大约是1块,都很低么。。穷得很,很阳光吧。。
还有一种统计,我看到过照片,也很牛,是个调查问卷,选择是满意和比较满意。。然后统计局会说,大约40%的人满意,大约50%的人比较满意。。
调查的量不够多,分布不够平均等,这些都影响到实际的统计数据,比如最近hz号称gdp达到中等发达水平,就连我寝室那博士都信以为真,不过我看到那篇文章深处有一行字-不包含流动人口。。hz自己宣称流动人口是有400w,常驻600w,gdp价值是无法区分流动人口还是常驻人口的,假设1个人创造了1k的gdp价值,按照hz这个算法,就是(400+600)/600=1.6,也就是文字上动动手脚,人均gdp就被他算到了 1.6k。。
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是视觉欺骗的案例,这个我看到销售做ppt显示销售量时经常用,其实只是1:2的增长关系,他画了个图,图像长宽都是1:2的话,面积就是1:4,这样你的视觉就会告诉你这两者区别远比1:2大。。
书上讲了许多广告商欺骗的例子,比如“对著名医生的大样本调查结果显示:27%的医生抽的是xx牌子的香烟”。。其实这个数据是虚构的,不过放个数字一般人就会感觉到很可信了。。
还有就是上市公司的报表了,恩,都很狡猾,比如书里讲到,如果每天早上99块买来1个东西,100块卖掉,那只有1%的销售收益率,不过1年下来,他赚了 365块,成本只有100。。这样他对外宣称很穷,赚的很少,其实通过各种名目的数据转换,隐瞒了很多利润。。
美国陷阱读后感篇三
原先听到《美国陷阱》这个书名,以为是一本小说。后来媒体的热度上来了,而且在任正非的办公桌上也放着一本,搜了下发现评分不低,便开始了阅读。
开始阅读之前,原以为这是一本论述性的书,介绍什么是美国陷阱。然而才看了引言和第一章,便很难平复心中的惊愕和怒气了,通过作者的亲身遭遇揭露了陷阱的面貌。原来,天底下还有这等毫无王法之事,完全超乎常识和我的理解。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逐步了解了整个事件的全貌,对事件各方都有了更冷静的思考。看完之后,也只能无奈地一声叹息:我们生活的世界本来就是按照这个套路运转的吧。
就整个事件而已,阿尔斯通通过行贿获取订单的做法本身就触犯了法律,有错在先,受到惩罚是无可厚非的。虽说这个竞争激烈的商业世界里,找中间人是一条很“正常”的“潜规则”,哪怕后来收购艾尔斯通能源业务的通用电气也不能独善其身,但是,这并不能成为为自己辩护的借口。阿尔斯通被发现违法之后,并未积极解决问题,反而持拖延态度,这本是罪上加罪。所以,阿尔斯通现在的下场,完全是由于自作死。
然而,作者在整个事件中,从一开始的参与者,变成后面的受害者,成为美国的棋子以及阿尔斯通的弃子。四年多的司法审判,包括两年时间的牢狱之灾,可以说其遭遇是非常不幸的。不过,就是因为他从一开始就参与阿尔斯通行贿事件,虽然不是重要角色,但以“连带“和“明知违法却不作为”的角度来看,作者受到法律的制裁是理所应当的。只是,由于作者在整个事件中的角色不仅仅是被审判者,更是“人质”和谈判的筹码,这就导致了他后面各种各样本不该受的凄惨遭遇。这里插一句,书中作者并未对自己所犯的错误有明确的认罪表达,而更多地是为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发声,痛骂阿尔斯通和美国政府,以及参与此事件的所有人。
所以,整个事件里,作者只是个小角色,真正的大戏是通用电气对阿尔斯通的收购,而这出戏的编剧是美国司法部以及背后的美国意志。很多人认为西方的司法体系很成熟,起码比国内成熟,这算是一个事实。但是,即使再成熟的法律体系,如果从内部出现漏洞,也无法完全保证其公正性。比方说,司法人员为了达成某个利于自己利益团体的目的,可以掩盖一些证据,放大另一些证据,甚至篡改证据,然后裹挟着“公正”、“正义”的外衣来施行审判。整个阿尔斯通事件中,美国司法体系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为了完成通用电气对阿尔斯通能源业务的收购,美国在机场拘捕作者,并给予额外的莫须有罪名。而且,通用电气在案件进展过程中可以翻阅卷宗,清楚案件的动向,据说通用电气“收容”了十几位美国退下来的检察官,在司法体系内的人脉极广。当然,整个事件所依托的,是美国自己的法律《反海外腐败法》——一部“神奇”的法律。
《反海外腐败法》制定于1977年美国水门事件之后,为了禁止美国公司向外国政府公职人员行贿,原本是一部针对美国人自己的法律。然而经历了1988、1994、1998三次修订后,这部法律成为了一部“国际法”,于是美国的“长臂管辖”也就具备了法律基础,可以全世界抓人。修订后的法律,把原先针对美国公司或个人的范畴,扩大到了几乎是任何人,包括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交易的外国公司,以及所有在美国领土范围内直接或间接进行腐败支付的个人或实体。根据美国的定义,任何外国人或外国公司的雇员,只要是通过了美国的邮件系统进行通信或使用隶属于美国的国际商业工具进行腐败支付,只要满足了“最小联系”,即不论是电话、邮件还是银行转账,只要是和美国发生了任何联系,没有都具有管辖权。总之,用大白话讲,“这部法律太牛逼了!“
在过去的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美国从这部法律中获得的罚款达到了一百多亿美元,其中大部分被罚的是外国公司,书中提到的阿尔斯通就被罚款7,72美元。而且,这不是单纯的法律处罚,更是美国企业向外扩张的工具,比如书中描述的通用电气把阿尔斯通的能源业务吞并了。因为如果阿尔斯通高管不这么妥协的话,美国将全世界“狙击“他们,送他们入黑狱。历史上,美国通过这样的手段,已经成功了数次,罚款的金额逐年增大,许多巨头被肢解。所以,美国司法体系并不是绝对的公正无私,说白了依然是为了维护美国资本主义利益的国家机器而已。即使在美国国内,法律对白人和黑人的差别对待也是家常便饭,这里不做展开了。
阿尔斯通事件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孟晚舟事件”,也是同样的套路。美国司法部命令加拿大警察在加拿大机场逮捕孟晚舟女士,也是利用了《反海外腐败法》的“便捷”之处,目的是打压华为企业。华为的崛起,让美国如坐针毡,因为华为的崛起是中国崛起的缩影,中国在经济、技术等各领域,已然成为世界第二大国,挑战了美国的霸主地位。而孟晚舟事件与阿尔斯通不同的是,华为没有选择被迫“认罪“,中国政府没有选择妥协。华为和中国的强硬,直接让美国没辙,加拿大也收到了中国的”报复“——数名加拿大人在中国被捕(明确有犯罪证据的)以及中国对加拿大进行经济制裁。
阿尔斯通事件,实际上反应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博弈。只是整个事件中,法国是“弱势群体“,甚至还扮演了收购助推者的角色。美国是地球上最强国家,近几十年来无人可以挑战它,所以美国通过霸权主义可以为所欲为。从海湾战争,到伊拉克,再到阿富汗,以及最近的叙利亚,还有朝鲜问题,美国无不参与其中。现在,中国崛起了,美国为了维持自己的霸主地位,多方位针对中国发动”战争“。从18年开始的贸易战,再到后面的科技战,今年的香港问题,又到了意识形态的”战争“,美国的目的是为了破坏中国的崛起。
中国在与美国博弈的过程中,遇到的是修昔底德陷阱。如果阿尔斯通事件是美国司法层面的陷阱,那中国遇到的陷阱才是真正的美国陷阱,因为这个陷阱是全方位、各个维度地针对中国。中国处于“老二”的地位,处境是非常危险的,但至少中国在目前还是应对的不错的。中国与美国的博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充满了变数。为了不落入美国的陷阱,中国需要在这几方面把握好: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经济。中国人民是吃苦耐劳的,贸易战打了一年多,大家都适应了其所带来的压力。然而,经济大环境越来越恶劣,稍有不慎会带来连锁崩盘。过去二十年的房地产和金融,带来高杠杆,资本很难流入实体经济,便无法支撑稳固经济基础的构建。这是所有问题的核心问题,中国必须得挺住,只有经济实力硬了,腰杆子才能硬。
其次,中国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中国具有全球最大的市场,只有保持足够大开放,才可以支撑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可以在国际上寻求到合作伙伴,而不至于在美国的高压下被孤立,中国的一带一路就是很好的政策。
再次,要重点发展科技。中国的经济,特别是高端制造业,非常受限于西方技术。即使中国高铁这种代表中国高科技的产品,里面最核心的部件依然要依赖于进口。不论是华为还是中兴,生产的设备和手机,高端芯片大多来自于美国。只要美国一卡脖子,中国的高端产业就会陷入极大风险。幸好,华为多年在研发的投入,让我们看到了突破的曙光。芯片的独立设计,5g的绝对领先,手机销量超过苹果,这些成果无不鼓舞人心。然而,单单靠华为,还无法支撑整个中国的科技进步。要突破封锁,独立掌握核心前沿科技,国家需要全方位的投入,不论是从教育支出,还是从科研投入,都要加大力度。这里插一句题外话,中国高校毕业的高层次人才,很多不愿意留在学校或科研机构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校的待遇实在是养不活自己,一个博士每个月拿四五千块钱,在一线城市是很难生存下去的。
最后,当然是军事上的储备。这里不是提倡热武器战争,而是要为最坏的结果做好准备。美国之所谓成为霸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硬实力”足够硬,支撑着它全世界去拓展自己的“软实力“。我们经常说,”弱国无外交“,只有强大了,才有人愿意跟你玩。美国拿着武器打炮去跟其他国家谈判,如果合作就把武器卖给你,如果不合作就拿武器打你。近几年,中国在军事领域,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估计除了美国,其他西方国家不敢跟中国叫板了吧(俄罗斯现在是盟友)。
二战之后,世界格局风云变幻,从美苏冷战,慢慢转移到美国与其他西方国家的博弈,到现在世界两大超级强国之间的较量,美国始终是这个世界的“老大”。在修昔底德陷阱面前,所有的“老二”都被美国干趴下了。中国能否在新一轮的博弈中,运用中华民族的大智慧,突破这个陷阱,最终成为世界新秩序的老大,让我们拭目以待。
美国陷阱读后感篇四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美国陷阱》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差不多十年前读过《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描述美国中央情报局如何搞垮一个国家的经济,跌宕起伏的情节远比小说精彩,可信度往往被当作阴谋论的小说对待。
这本《美国陷阱》描述美国司法部如何通过海外反腐败法案配合美国工业巨头肢解世界级的竞争对手,相对于司法部相对于中兴的重罚以及孟晚舟的被捕,还真是异常的应景,经济战争背后的大国博弈,在美国主场优势的游戏规则面前,脆弱不堪。在新闻和伊梅尔特传记的中有印象通用电器收购阿尔斯通,另一种视角描述出来,耸人听闻,触目惊心。
当然,作者作为阿尔斯通前中级管理者在尽力开拓自己在贿赂中的直接责任以及在美国司法体系缺乏基本的公平公正的前提下被迫屈服的认罪交换进行开脱,值得更多的信息源佐证,不过关于美国司法程序公正,操纵下的认罪交易,在法官、检察官、律师角色利益最大化,以及阿尔斯通与美国司法部的认罪协议谈判,以及通用电气与阿尔斯通交易的运作背景下的谈判,作者显然成了牺牲品,无助、愤怒,可以理解。
美国司法体系中,检察官出于正义或出人头地,利用司法部近乎无限的资源,利用经济,程序,正义上的压力,通过司法交易,利用认罪,威胁,审判各类手段迫使能够抓到的人妥协,进一步扩大事态范围,直至致命一击。
作者开始的不妥协寄希望阿尔斯通施以援手,寄希望自己的无辜可以逃脱牢狱之灾,不得不说很傻很天真,阿尔斯通高层在原有的阳奉阴违之后,在逐步收紧的口袋面前,ceo正在通过出卖国家和股东利益的手段,希望与司法部达成和解,这个交易的代价是法国工业的沦陷,可喜的是现任法国总统马克龙竟然是支持交易的吹鼓手之一,不知道是天真还是为了一己私利置国家与不顾。阿尔斯通的ceo成功肢解阿尔斯通卖给通用电气之后,不但未受追责还获得400万欧元奖金,这个世界在作者看来是多么的心有不甘。
而律师的表现尤其值得称奇,目的不是无罪辩护,而是说服作者做认罪交易以期实现利益最大化,倒不能说,未从当事人的角度出发,只是衡量了所处的布局和环境,也许真的是最佳解决方案,棋子要有棋子的自觉。
作为司法体系的角色轮换,这也是美国让人咋舌的环节,检察官,律师,法官还能角色互换,通用电气大量雇佣前任检察官,在司法部以海外反腐败法案为由猎杀阿尔斯通案中游刃有余的.实现了对最大竞争对手的猎杀,制定好游戏规则,在游戏规则内实现利益最大化,真的是厉害。
而美国司法部的程序透明和文书公示,又表明规则的重要性,作者精研相关案例,以此为契机,反而开战了欧洲反腐败法案合规咨询的业务,不得不说交易是在透明游戏规则下进行的,不是暗箱操作,虽然冤枉可能发生,有人会被牺牲,子乌虚有也需要在认罪交易中自承其罪,类似威逼利诱成招,可还是要程序正义。
可见经济战争的布局和谋略是精英阶层的摩擦与共识,谁说美国人直来直去,没有那么多弯弯绕,谁说美国人正直,正义,简直是幼稚的可笑,厚黑的简直一塌糊涂,所以贸易战和经济战还真是软肋遍地。海外反腐败法案主要针对的是海外巨无霸,欧洲盟友都不放过,中国巨头早就被盯上了。
作者的着力点还是落实在美国海外反腐败法案游戏规则制定的影响上,欧洲出台相应的法案,遵从游戏规则首先是要设立游戏规则的主场,所以那些话说要遵循普世价值观,要在美国游戏规则下公平竞争的言论简直不要太可笑。价值观有些是可取的,游戏规则也是要制定的,不受制于人是基本要求,可惜的是没什么牌可打,货币体系的竞争不如人意,普世价值观的文化差异巨大,技术的能力,从阿尔斯通所有邮件作为证据来看,情报和监控已经无孔不入,差距也相当明显,但现在明显的是,韬光养晦别人未必给你机会。四面楚歌,是比较真实的写照。
再看中兴事件,没走到阿尔斯通那一步,前期的情景也似曾相识,华为在孟晚舟事件中也看到套路的影子,贸易战背后也没那么乐观和简单。了解美国同仇敌忾的国家体系运作的司法经济战,这本书极力推荐。
美国陷阱读后感篇五
差不多十年前读过《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描述美国中央情报局如何搞垮一个国家的经济,跌宕起伏的情节远比小说精彩,可信度往往被当作阴谋论的小说对待。
这本《美国陷阱》描述美国司法部如何通过海外反腐败法案配合美国工业巨头肢解世界级的竞争对手,相对于司法部相对于中兴的重罚以及孟晚舟的被捕,还真是异常的应景,经济战争背后的大国博弈,在美国主场优势的游戏规则面前,脆弱不堪。在新闻和伊梅尔特传记的中有印象通用电器收购阿尔斯通,另一种视角描述出来,耸人听闻,触目惊心。
当然,作者作为阿尔斯通前中级管理者在尽力开拓自己在贿赂中的直接责任以及在美国司法体系缺乏基本的公平公正的前提下被迫屈服的认罪交换进行开脱,值得更多的信息源佐证,不过关于美国司法程序公正,操纵下的认罪交易,在法官、检察官、律师角色利益最大化,以及阿尔斯通与美国司法部的认罪协议谈判,以及通用电气与阿尔斯通交易的运作背景下的谈判,作者显然成了牺牲品,无助、愤怒,可以理解。
美国司法体系中,检察官出于正义或出人头地,利用司法部近乎无限的资源,利用经济,程序,正义上的压力,通过司法交易,利用认罪,威胁,审判各类手段迫使能够抓到的人妥协,进一步扩大事态范围,直至致命一击。
作者开始的不妥协寄希望阿尔斯通施以援手,寄希望自己的无辜可以逃脱牢狱之灾,不得不说很傻很天真,阿尔斯通高层在原有的阳奉阴违之后,在逐步收紧的口袋面前,ceo正在通过出卖国家和股东利益的手段,希望与司法部达成和解,这个交易的代价是法国工业的沦陷,可喜的是现任法国总统马克龙竟然是支持交易的吹鼓手之一,不知道是天真还是为了一己私利置国家与不顾。阿尔斯通的ceo成功肢解阿尔斯通卖给通用电气之后,不但未受追责还获得400万欧元奖金,这个世界在作者看来是多么的心有不甘。
而律师的表现尤其值得称奇,目的不是无罪辩护,而是说服作者做认罪交易以期实现利益最大化,倒不能说,未从当事人的角度出发,只是衡量了所处的布局和环境,也许真的是最佳解决方案,棋子要有棋子的自觉。
作为司法体系的角色轮换,这也是美国让人咋舌的环节,检察官,律师,法官还能角色互换,通用电气大量雇佣前任检察官,在司法部以海外反腐败法案为由猎杀阿尔斯通案中游刃有余的实现了对最大竞争对手的猎杀,制定好游戏规则,在游戏规则内实现利益最大化,真的是厉害。
而美国司法部的程序透明和文书公示,又表明规则的重要性,作者精研相关案例,以此为契机,反而开战了欧洲反腐败法案合规咨询的业务,不得不说交易是在透明游戏规则下进行的,不是暗箱操作,虽然冤枉可能发生,有人会被牺牲,子乌虚有也需要在认罪交易中自承其罪,类似威逼利诱成招,可还是要程序正义。
简直是幼稚的可笑,厚黑的简直一塌糊涂,所以贸易战和经济战还真是软肋遍地。海外反腐败法案主要针对的是海外巨无霸,欧洲盟友都不放过,中国巨头早就被盯上了。作者的着力点还是落实在美国海外反腐败法案游戏规则制定的影响上,欧洲出台相应的法案,遵从游戏规则首先是要设立游戏规则的主场,所以那些话说要遵循普世价值观,要在美国游戏规则下公平竞争的言论简直不要太可笑。价值观有些是可取的,游戏规则也是要制定的,不受制于人是基本要求,可惜的是没什么牌可打,货币体系的竞争不如人意,普世价值观的文化差异巨大,技术的能力,从阿尔斯通所有邮件作为证据来看,情报和监控已经无孔不入,差距也相当明显,但现在明显的是,韬光养晦别人未必给你机会。四面楚歌,是比较真实的写照。
再看中兴事件,没走到阿尔斯通那一步,前期的情景也似曾相识,华为在孟晚舟事件中也看到套路的影子,贸易战背后也没那么乐观和简单。了解美国同仇敌忾的国家体系运作的司法经济战,这本书极力推荐。
美国陷阱读后感篇六
昨天参观华为松山湖时,在小火车站看到了一张易拉宝上面的《美国陷阱》——法国版华为事件,今天闲着就把书看了。
《美国陷阱》写的是法国版华为事件,并以此提醒其他国家的企业警惕美国的'“经济”霸权主义。法国阿尔斯通员工皮耶鲁齐刚下飞机就屈辱入狱,在狱中更是绝望与希望交织,要么认罪,承认存在行贿行为,服几年刑,要么抗争,但失败就可能面临125年牢狱生活(ps:美国司法部胜诉率98.5%),无奈认罪,公司抛弃,国家不理。落魄之时,妻子挑起重担,全家人一起共度难关,并在朋友相助下获得保释,最后审判获刑30月,距被捕5年半才终获自由。狱中狱外不断复盘,揭露出美国的司法并非独立与公正,而且他只是利益争夺中的一枚棋子与牺牲品——美国电气通用公司企图收购和控制法国阿尔斯通公司,与美国司法部勾结,通过美国的《反海外腐败法》向法国阿尔斯通公司勒索巨额罚款。
原书写的很精彩,几乎一口气读完,一方面同情作者遭遇的不公,一方面也欣赏作者的坚强与不屈,一方面也感叹利益相争时人性的丑恶。
美国陷阱读后感篇七
说实话我看这本书的开端只是因为华为事件,后来引起我兴趣的是我的老东家,然而打动我的却是我在新东家无独有偶的遭遇和经历。我没有强大到谈论一国政治,也是一个向家族起誓终身不入政途的人。可是政治这事,是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的.,利益的盘子大小而已。
请不要忘记不只有政党才能利用规则,任何稍有权力,哪怕只要一点点的人,都可以做到。利用规则制度,将受害人树立为一个”违规者”“违法者”,打击他们的声誉,破坏他们的形象,剥离他们的群众基础,哪怕他们的行为正是讽刺地在犯他们所控诉你的这项罪责。
所幸我看起来是一个人,但其实我从来不是一个人,我感谢那些在身后给予我帮助和声援的人。这场经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性之光对己对人的意义。我就是等着这个毒瘤烂透了!它毒害我越深,它的夭亡就来得越早。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很容易发现谁的心是亮的谁的心是盲的。那些在灾难中留下的朋友都是终生挚友。再小的人物也人性光辉高尚的一面,而我从来不知道我还有能启迪他人用心去看世界的精神特质。
作者是在监狱坐牢,而我是在一个岗位“坐牢”。一边以他人的名义贡献力量,一边被侮为无能。而某人甚至不敢列出具体证据。可是不要紧,我既然已经“坐了牢”,我就不会轻易放弃了。我可不像皮耶鲁维奇,我!不和魔鬼“交易”。我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只会蒸蒸日上,时来顺遂。
最后想借此书鼓励那些在黑暗中前行的人,你们真的不是一个人。只有自己可以催毁自己。你一定要走下去,你会在出口收获一大票不用语言就能沟通的挚友,他们不是用俗世的眼光可以定义的珍贵。不见不散!出口见!
美国陷阱读后感篇八
【篇一】
花了一个月断断续续拜读完这本《美国陷阱》。这本书作者以亲身经历描述了美国政府是如何拿着司法的武器打压跨国公司为本国同行巨头牟利的。再结合当下美国举国之力打压中国华为,对中国人来说,读这本书有着感同身受的意义。
简单回顾故事线就是作者作为法国巨头阿尔斯通的高管之一,在一次出差美国的时候刚下飞机就被捕,被美国司法部当作人质之一,继而威胁阿尔斯通,法国政府,最终以阿尔斯通弃子保帅,还变卖最核心的事业部给美国的通用电气。说白了就是通用电气站在美国政府背后,借着美国政府的手,拿着美国的法律武器,打压外国公司,为自己谋利益扫清障碍。
犯的犯罪积分予以量刑,简单粗暴好用。监狱居然是私人经营的,所有物品的使用所有的服务都必须用金钱购买,金钱在这里用到了极致。量刑也是可以讨价还价的,就看双方的砝码有多重,检察官用极高的量刑作为吓唬的工具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其中也不乏假公济私的做法。这本书狠狠颠覆了好莱坞、美国政府一贯宣传和树立起来的形象。
最近看张维为主讲的政论节目《这就是中国》,其中张教授提到西方社会,尤其以美国为代表,所谓的“三权独立”也只是司法权下的三权,而不是真正的三权,政治权力、司法权力和资本权力。我国目前是政治权力的比重比较高,而美国则是资本权力占主导。这本书则很好地诠释了资本是如何操纵政治和司法以达到自己目的的。
金灿荣说美国过去干趴了5个世界老二,英国、德国、苏联、日本、欧盟,看看书中罗列的清单,美国光是使用这部《反海外腐败法》就从欧洲企业上缴的罚款赚走了160多亿欧元。如今美国用相同的伎俩对付中国,逮捕高管,以此为人质作为谈判的砝码。阿尔斯通的ceo为了一己之利,为了躲避美国设下的牢狱陷阱,牺牲了作者这个人质,出卖了法国的国家资产,最后还赢了个盆满钵满,这放在中国绝对是遭万人唾骂的,好在华为不是阿尔斯通,任正非也不是柏克龙,中国更不是法国。过去100年受的耻辱还未忘却,中国不会再走同样的老路。
【篇二】
法国人怀疑,美国的通用电气是指使美国司法部“咬”阿尔斯通的幕后黑手。通用电气抓住阿尔斯通ceo柏克龙的把柄,再借司法部施压,迫使阿尔斯通将能源业务版块出售给通用电气。
这种把戏通用电气已是轻车熟路。一方面,通用电气给大量转行困难的检察官提供合规部的工作岗位,利用这些“老将”对司法系统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通用电气善于围猎被腐败案缠身的公司高管,再以帮助其与美国司法部谈判为诱饵,唆使这些高管里应外合,借“内奸”之力收购公司。在瞄准阿尔斯通之前,通用电气已经用这种手段收购了四家公司。
400家美国公司。调查报告透露,美国大型军火公司洛克希德为了向他国出售战斗机,已经支付了数千万美元的贿款给意大利、联邦德国、荷兰、日本和沙特的政界人士与企业高管。此外,洛克希德还承认向荷兰贝恩哈德亲王支付了超过100万美元的贿款,以便销售他们与法国幻影5竞争的f-104战斗机。这一家丑外扬之后,作为应对,卡特总统通过立法规定,立即禁止美国公司向“外国公职人员”支付佣金。这项法律由两个机构负责执行:在刑事上,由美国司法部控告违犯这项法律的公司和个人;在民事上,由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起诉涉嫌篡改账本来掩饰行贿的公司。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原则上只会干预在美国证券市场(纽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
“然而,《反海外腐败法》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生效以来,就一直受到美国主要行业巨擘的质疑。他们认为这项法律可能会使他们在出口市场处于不利的地位。其他经济大国,特别是欧洲国家尚未通过类似的法律。相反,这些国家的公司在许多腐败猖獗的国家继续求助于中间人服务。美国政府没有打压自己企业的倾向,也不想惩罚美国的出口产业,并没有大力实施《反海外腐败法》。
1977—2001年,美国司法部只惩罚了21家公司,而且通常都是二线企业。
2000年中期开始不断地试探这种域外法权的底线。”
美国还借助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推广这一经济战工具,敦促成员国加强反腐立法。“一旦某个国家加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经合组织反贿赂公约》,它实际上就授权美国可以起诉该国的企业,而它却没办法使用法律手段报复美国企业。”
【篇三】
关注此书,源于华为任正非桌上就摆着这本书。全书从作者被捕到最终被释放,简直让人瞠目结舌,其中的过程无处不充斥着金钱,无事不可讨价还价。这本书狠狠颠覆了美国政府一贯宣传和树立起来的形象。
如果想了解一个人,不仅要了解一个人的品行,还要通过和这个人相处,才能了解这个人。想了解一个国家,不仅了解这个国家的先进性,也要看到这个国家政治形态和司法体系是否符合整个世界的规则。而这本《美国陷阱》,让我了解了一个真实的美国。这个美国和一个村子里的地痞流氓没有什么区别。表面上道貌岸然,背后却阴招不断,为了自己国家利益,不择手段。这就像一个蛮横的家长,自家的孩子去邻家玩,犯了点小错误,家长跑到邻家教训自家的孩子,这本来就有失公允。而他竟然在邻居家里教训起别家的孩子。如果邻居的家长不答应,质问起来,他却大言不惭的告诉别人,“因为我有力气,我们家殷实,我想怎样就怎样,你能把我怎么样?”一副咄咄逼人的样子。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美国过多使用“长臂管辖”、制裁等工具,其副作用已经开始显现,各国会主动寻找其他机制避开美国,避免与美国“有联系”,并推动企业的“合规”建设。国家是企业背后最大的后台,企业是个人背后最大的依靠。一个企业的管理层被美国限制自由,如果企业不齐心,国家不支持,只会导致企业被迫放弃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经济利益,最终受伤害的必然是国家。
如果中国不是今天的中国,难保美国不把“长臂管辖权”伸到中国。一个国家只有繁荣富强,才不惧怕外来的威胁和强权。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该庆幸和自豪,因为我们的身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
【篇四】
随着2018年11月,华为公司cfo孟晚舟在加拿大被非法拘留,及至2019年4月15日,宣布所有美国企业对华为核心器件停止供应,华为成为是中美贸易摩擦的桥头堡。由中信出版社在今年4月出版由法国人皮耶卢齐根据亲身经历所撰写的《美国陷阱》,不仅摆上了任正非的办公桌,也迅速成为国内热销书籍。本书用真实的案例和作者的亲身经历,让人大开眼界地看到了美国政府利用司法,打击美国企业竞争对手的内幕,让我们充分认识到美国法治的两面性,即对内保护资本集团的利益,对外维护美国霸权。
58座核反应堆所有汽轮的发电机制造、维护和更新工作,以及法国全国的电力生产设备,还为戴高乐号航空母舰提供推进汽轮机,堪称法国本土高度战略性企业。它在法国的地位,就好比苹果之于美国,索尼之于日本,三星之于韩国。
“美国陷阱”。
我认为皮耶鲁齐在在这本书中所说的“美国陷阱”具有三重含义。
第一重含义:是指皮耶鲁齐被美国逮捕而陷入美国诉讼法中辩诉交易的“司法陷阱”。
皮耶鲁齐签署了认罪书之后,实际上就落入了美国设置的第二重陷阱:即国家与国家之间展开经济竞争的“经济陷阱”。
美国司法部对皮耶鲁齐的调查“醉翁之意不在酒”,判皮耶鲁齐125年监禁对美国没有意义,其真正意图是将皮耶鲁齐的认罪书作为证明阿尔斯通违背了美国《反海外腐败法》的证据,并以此作为筹码帮助美国通用公司顺利完成对阿尔斯通最优质资产的收购。因此,当皮耶鲁齐在认罪书上签字,实际上皮耶鲁齐就变成了美国司法部门的“证据”,阿尔斯通若不接受通用公司提出的商业并购方案,就面临美国司法部以其违犯美国《反海外腐败法》而做出的巨额重罚,由此,“司法陷阱”与“经济陷阱”实现了无缝连接。皮耶鲁齐在书中指出这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美国通用公司不仅在市场上与法国公司展开竞争,同时也通过隐蔽的“司法陷阱”来进行美国与法国之间的经济竞争,以达到控制法国经济命脉的目的。
皮耶鲁齐在书中指出“美国陷阱”就是美国利用法律作为经济战的武器,削弱竞争对手,最终达到低价收购,从而维持经济垄断的地位。《美国陷阱》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案例,揭示了美国推动全球法律治理的本质。逮捕皮耶鲁齐,表面上看起来是打击全球腐败的个案,实际上是动用政府权力介入通用公司并购阿尔斯通的市场经济活动中。这个案例让人认识到,美国经济体制实质上是这个世界最大,也是最隐蔽的国家资本主义,而这种国家资本主义是以精巧的法律之手建构起来的。
第三重陷阱:新霸权主义陷阱。
“华盛顿共识”来控制弱小国家的经济命脉和政治力量;甚至采取“颜色革命”的来摧毁主权国家等。
“新霸权主义陷阱”的政治逻辑。
所谓“长臂管辖”,是指美国州司法机构对与该州发生“最低联系”的他州公民或法人行使司法管辖权。二战后,“长臂管辖”也通过美国法逐渐延伸到对美国公民和企业在全球活动的司法管辖权。
冷战时期,美国在全球扶持了很多腐败政府,美国公司通过商业贿赂来打开外国市场已成为全球丑闻。在当时美苏竞争的背景下,美国为了重新树立美国在国际上的道德形象,在1977年对《反海外腐败法》进行了最总要的一次扩展,明确禁止美国公司向外国的公职人员行贿。因此,这个法律在道德上的宣传效果远远大于实际效果。从1977年到2004年的20多年间,美国司法部只惩罚了21家美国企业,而且通常是不太重要的二线企业。
”,美国司法部的触手可以遍及世界每一个存在商业交易行为的角落。这部法律不仅可以对企业提出指控,还可以直接起诉个人,使得其他国家的公司和公司管理人员都变成美国司法“长臂管辖”下的“公民”。
1977-2014年,《反海外腐败法》只有30%的调查是针对非美国公司,但罚款总额占到了67%,外国公司支付的罚款平均金额是美国本土公司的四倍以上。在26个罚款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中有21家是非美国企业。通过历史数据可以看出,美国司法部的罚款标准,对于外国公司明显的高于美国本土企业。
4亿美元,2014年处罚法国巴黎银行89.7亿美元,2017年处罚德意志银行72亿美元。至此《反海外腐败法》从约束美国国内公司的法律变成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对其竞争对手开动经济战的重要工具。
去年中兴事件之后,有人拿出波音等美国企业也曾经被美国政府罚款的例子,说明美国执法的公正性。那让我们再看看中兴与波音的案例:2016年中兴因为违反美国的出口禁令,向a国出口民用产品而交了9亿美元的罚款,波音同样是因为违反美国出口禁令,向a国出口了涉及军用的敏感产品,而最终的罚款金额为6.15亿美金。
2016年部分涉事员工发放了年终奖,被美方认为违反了协议并且涉嫌欺诈。
更为有趣的是,美国司法部对美国本土企业发起的反腐败诉讼,大部分是发生在该企业在海外被其他国家起诉之后。这个时候,美国司法部对该美国企业发起诉讼,随后宣布收回“调查权”,由美国法院对该美国公司进行调查和依法审理,这样减少该美国企业在海外被诉讼造成的经济损失。实际上司法部对本国企业的起诉,反而成为了保护本国企业免遭外国高额罚款的手段。
intel,谷歌,微软,苹果等一大批新兴的互联网企业,制定了全球网络标准及规则,以至于任何公司和个人只要进入这个世界,就很容易落入“美国陷阱”。
看完《美国陷阱》之后,联系特朗普上台后提出的“美国优先”,以及愈演愈烈的中美贸易摩擦,对华为涉美核心器件的断供等现状,不禁有了如下几点思考:
第一:经济全球化是人类历史不断演进的必然过程,美国为了实现“让美国再度伟大”而利用科技,经济,法律等手段进行的一系列反全球化的行为都是逆潮流发展的,同时也让我们看清了美国赤裸裸的“美国霸权主义”的真相。
第二:相信中国政府能够成为中国科技以及企业发展的强大后盾。从本次华为断供事件上看,美国企业不仅遵循美国国内法,向美国提交全球用户数据,同时执行美国政府的法律是非常坚决的,响应速度非常快,完全支持美国对外国企业的长臂管辖。而中国政府是坚决不承认也不接受美国的长臂管辖权。
第三:华为断供事件,让我们认识到全球化过程中中国发展的“短木板”,而这些“短木板
年间,投入资金,人才重点补齐这些容易受制约及攻击的能力短板。中国企业要做的是在拥抱全球化的同时,又没有产业链上过分依赖所带来的“软肋”。
第四:2019年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中国企业的数量第一次超过美国,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和崛起,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市场是必然的趋势,而每家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都能够认真研究相关国家及国际的法律规则,并建立严格的内部监控制度,都能够做到合规合法的经营,才能够让中国企业不成为商业竞争中的“猎物”,才能够让中国企业真正成为全球化的企业。
【篇五】
开始阅读之前,原以为这是一本论述性的书,介绍什么是美国陷阱。然而才看了引言和第一章,便很难平复心中的惊愕和怒气了,通过作者的亲身遭遇揭露了陷阱的面貌。原来,天底下还有这等毫无王法之事,完全超乎常识和我的理解。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逐步了解了整个事件的全貌,对事件各方都有了更冷静的思考。看完之后,也只能无奈地一声叹息:我们生活的世界本来就是按照这个套路运转的吧。
就整个事件而已,阿尔斯通通过行贿获取订单的做法本身就触犯了法律,有错在先,受到惩罚是无可厚非的。虽说这个竞争激烈的商业世界里,找中间人是一条很“正常”的“潜规则”,哪怕后来收购艾尔斯通能源业务的通用电气也不能独善其身,但是,这并不能成为为自己辩护的借口。阿尔斯通被发现违法之后,并未积极解决问题,反而持拖延态度,这本是罪上加罪。所以,阿尔斯通现在的下场,完全是由于自作死。
“连带“和“明知违法却不作为”的角度来看,作者受到法律的制裁是理所应当的。只是,由于作者在整个事件中的角色不仅仅是被审判者,更是“人质”和谈判的筹码,这就导致了他后面各种各样本不该受的凄惨遭遇。这里插一句,书中作者并未对自己所犯的错误有明确的认罪表达,而更多地是为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发声,痛骂阿尔斯通和美国政府,以及参与此事件的所有人。
“公正”、“正义”的外衣来施行审判。整个阿尔斯通事件中,美国司法体系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为了完成通用电气对阿尔斯通能源业务的收购,美国在机场拘捕作者,并给予额外的莫须有罪名。而且,通用电气在案件进展过程中可以翻阅卷宗,清楚案件的动向,据说通用电气“收容”了十几位美国退下来的检察官,在司法体系内的人脉极广。当然,整个事件所依托的,是美国自己的法律《反海外腐败法》——一部“神奇”的法律。
在过去的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美国从这部法律中获得的罚款达到了一百多亿美元,其中大部分被罚的是外国公司,书中提到的阿尔斯通就被罚款7,72美元。而且,这不是单纯的法律处罚,更是美国企业向外扩张的工具,比如书中描述的通用电气把阿尔斯通的能源业务吞并了。因为如果阿尔斯通高管不这么妥协的话,美国将全世界“狙击“他们,送他们入黑狱。历史上,美国通过这样的手段,已经成功了数次,罚款的金额逐年增大,许多巨头被肢解。所以,美国司法体系并不是绝对的公正无私,说白了依然是为了维护美国资本主义利益的国家机器而已。即使在美国国内,法律对白人和黑人的差别对待也是家常便饭,这里不做展开了。
阿尔斯通事件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孟晚舟事件”,也是同样的套路。美国司法部命令加拿大警察在加拿大机场逮捕孟晚舟女士,也是利用了《反海外腐败法》的“便捷”之处,目的是打压华为企业。华为的崛起,让美国如坐针毡,因为华为的崛起是中国崛起的缩影,中国在经济、技术等各领域,已然成为世界第二大国,挑战了美国的霸主地位。而孟晚舟事件与阿尔斯通不同的是,华为没有选择被迫“认罪“,中国政府没有选择妥协。华为和中国的强硬,直接让美国没辙,加拿大也收到了中国的”报复“——数名加拿大人在中国被捕(明确有犯罪证据的)以及中国对加拿大进行经济制裁。
阿尔斯通事件,实际上反应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博弈。只是整个事件中,法国是“弱势群体“,甚至还扮演了收购助推者的角色。美国是地球上最强国家,近几十年来无人可以挑战它,所以美国通过霸权主义可以为所欲为。从海湾战争,到伊拉克,再到阿富汗,以及最近的叙利亚,还有朝鲜问题,美国无不参与其中。现在,中国崛起了,美国为了维持自己的霸主地位,多方位针对中国发动”战争“。从18年开始的贸易战,再到后面的科技战,今年的香港问题,又到了意识形态的”战争“,美国的目的是为了破坏中国的崛起。
“老二”的地位,处境是非常危险的,但至少中国在目前还是应对的不错的。中国与美国的博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充满了变数。为了不落入美国的陷阱,中国需要在这几方面把握好: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经济。中国人民是吃苦耐劳的,贸易战打了一年多,大家都适应了其所带来的压力。然而,经济大环境越来越恶劣,稍有不慎会带来连锁崩盘。过去二十年的房地产和金融,带来高杠杆,资本很难流入实体经济,便无法支撑稳固经济基础的构建。这是所有问题的核心问题,中国必须得挺住,只有经济实力硬了,腰杆子才能硬。
其次,中国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中国具有全球最大的市场,只有保持足够大开放,才可以支撑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可以在国际上寻求到合作伙伴,而不至于在美国的高压下被孤立,中国的一带一路就是很好的政策。
再次,要重点发展科技。中国的经济,特别是高端制造业,非常受限于西方技术。即使中国高铁这种代表中国高科技的产品,里面最核心的部件依然要依赖于进口。不论是华为还是中兴,生产的设备和手机,高端芯片大多来自于美国。只要美国一卡脖子,中国的高端产业就会陷入极大风险。幸好,华为多年在研发的投入,让我们看到了突破的曙光。芯片的独立设计,5g的绝对领先,手机销量超过苹果,这些成果无不鼓舞人心。然而,单单靠华为,还无法支撑整个中国的科技进步。要突破封锁,独立掌握核心前沿科技,国家需要全方位的投入,不论是从教育支出,还是从科研投入,都要加大力度。这里插一句题外话,中国高校毕业的高层次人才,很多不愿意留在学校或科研机构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校的待遇实在是养不活自己,一个博士每个月拿四五千块钱,在一线城市是很难生存下去的。
最后,当然是军事上的储备。这里不是提倡热武器战争,而是要为最坏的结果做好准备。美国之所谓成为霸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硬实力”足够硬,支撑着它全世界去拓展自己的“软实力“。我们经常说,”弱国无外交“,只有强大了,才有人愿意跟你玩。美国拿着武器打炮去跟其他国家谈判,如果合作就把武器卖给你,如果不合作就拿武器打你。近几年,中国在军事领域,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估计除了美国,其他西方国家不敢跟中国叫板了吧(俄罗斯现在是盟友)。
二战之后,世界格局风云变幻,从美苏冷战,慢慢转移到美国与其他西方国家的博弈,到现在世界两大超级强国之间的较量,美国始终是这个世界的“老大”。在修昔底德陷阱面前,所有的“老二”都被美国干趴下了。中国能否在新一轮的博弈中,运用中华民族的大智慧,突破这个陷阱,最终成为世界新秩序的老大,让我们拭目以待。
【篇六】
读完《美国陷阱》,脑子里第一想到的是《绝杀慕尼黑》。影片中很有趣的一点是美国队主教练亨利·艾巴,要求球员不择手段使用身体对抗,甚至废掉对手都可以的方法,只要能赢得这场比赛,手段多极端都无所谓。这个小细节可以反映出美国的霸权思维根深蒂固。
看完这本书还有个直观的感受,有时候真实事件比故事精彩千百,如果《美国陷阱》拍成电影,应该比《绝杀慕尼黑》更精彩,这里没有黑《绝杀慕尼黑》的意思,本人对于这部电影是非常喜欢的。
《美国陷阱》这本刷新了我对美国霸权的认知,本来想用暴力新高度来概括,想想呢觉得了解的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新高度在海平面以下。
感触最深的还是想赢?那还是看看自己的实力吧!
二战之后,美国开始崛起。二战后的美国战后美国拥有全球四分之三黄金储备和强大军事实力,促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其实质是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基本内容包括美元与黄金挂钩、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两大国际金融机构。前者负责向成员国提供短期资金借贷,目的为保障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后者提供中长期信贷来促进成员国经济复苏。这就相当于促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随后的《反海外腐败法》一开始是美国针对自己的,后来美国通过自己的国际影响力,使其国际法。从此以后任何一家外国公司,只要用美元计价签订合同,或者仅仅通过设在美国的服务器(如谷歌邮箱或微软邮箱)收发、存储(甚至只是过境)邮件,都进入到美国的管辖范围。
“9·11”事件之后,通过《爱国者法案》赋予美国政府以反恐名义大规模监视外国企业及其员工的权力,这更加便利美国司法部门收集证据。利用这两部法律,惩罚了很多与美国企业竞争的商业巨头。
简单的说,由于美国控制着美元交易和互联网,以至于任何公司和个人只要进入这个世界,就很容易落入“美国陷阱”。所以我觉得美国的格局一开始就很大,在经济、情报和军事方面投入了很多,确立了他现在的霸王地位。
所以看完这本书,对美国是既佩服又害怕,很庆幸自己生活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华为才没有被美国“潜规则”掉。
中国加油!
美国陷阱读后感篇九
陈老师给我们讲了许多故事,有诚信类的,挫折类的,亲情类的等许多故事,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父爱美文故事。
人们都说:8岁后都需要爸爸,我觉得说的一点也没错,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印象最深刻的父爱故事:《父爱陷阱》。
故事说的是:有一天,小男孩跟随父亲去打猎,一不小心掉在一个陷阱里了,他就喊“爹,我在这里,我在这里。”可是父亲在陷阱边,只是守护他,怕有野兽到来。并没有救他,小男孩等了好久好久,可是还是没有人来救他,他决定自救,于是他拿出柴刀,用力地爬上来,一看父亲坐在旁边,生气地说:“我没有你这个爸爸了”!父亲突然说:“孩子,你这么大了,应该学会自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了一个道理:我们应该学会自立,在困难面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总等待他人的救助,坐以待毙。这样才会在将来的生活中不断走向成功!
故事中的父亲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儿子身陷困难中,而是利用一种特别的`方法,让自己的儿子学会自立,自强。可见我们的父爱是多么伟大!
美国陷阱读后感篇十
原先听到《美国陷阱》这个书名,以为是一本小说。后来媒体的热度上来了,而且在任正非的办公桌上也放着一本,搜了下发现评分不低,便开始了阅读。
开始阅读之前,原以为这是一本论述性的书,介绍什么是美国陷阱。然而才看了引言和第一章,便很难平复心中的惊愕和怒气了,通过作者的亲身遭遇揭露了陷阱的面貌。原来,天底下还有这等毫无王法之事,完全超乎常识和我的理解。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逐步了解了整个事件的全貌,对事件各方都有了更冷静的思考。看完之后,也只能无奈地一声叹息:我们生活的世界本来就是按照这个套路运转的吧。
就整个事件而已,阿尔斯通通过行贿获取订单的做法本身就触犯了法律,有错在先,受到惩罚是无可厚非的。虽说这个竞争激烈的商业世界里,找中间人是一条很“正常”的“潜规则”,哪怕后来收购艾尔斯通能源业务的通用电气也不能独善其身,但是,这并不能成为为自己辩护的借口。阿尔斯通被发现违法之后,并未积极解决问题,反而持拖延态度,这本是罪上加罪。所以,阿尔斯通现在的下场,完全是由于自作死。
然而,作者在整个事件中,从一开始的参与者,变成后面的受害者,成为美国的棋子以及阿尔斯通的弃子。四年多的司法审判,包括两年时间的牢狱之灾,可以说其遭遇是非常不幸的。不过,就是因为他从一开始就参与阿尔斯通行贿事件,虽然不是重要角色,但以“连带“和“明知违法却不作为”的角度来看,作者受到法律的制裁是理所应当的。只是,由于作者在整个事件中的角色不仅仅是被审判者,更是“人质”和谈判的筹码,这就导致了他后面各种各样本不该受的凄惨遭遇。这里插一句,书中作者并未对自己所犯的错误有明确的认罪表达,而更多地是为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发声,痛骂阿尔斯通和美国政府,以及参与此事件的所有人。
所以,整个事件里,作者只是个小角色,真正的大戏是通用电气对阿尔斯通的收购,而这出戏的编剧是美国司法部以及背后的美国意志。很多人认为西方的司法体系很成熟,起码比国内成熟,这算是一个事实。但是,即使再成熟的法律体系,如果从内部出现漏洞,也无法完全保证其公正性。比方说,司法人员为了达成某个利于自己利益团体的目的,可以掩盖一些证据,放大另一些证据,甚至篡改证据,然后裹挟着“公正”、“正义”的外衣来施行审判。整个阿尔斯通事件中,美国司法体系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为了完成通用电气对阿尔斯通能源业务的收购,美国在机场拘捕作者,并给予额外的莫须有罪名。而且,通用电气在案件进展过程中可以翻阅卷宗,清楚案件的动向,据说通用电气“收容”了十几位美国退下来的检察官,在司法体系内的人脉极广。当然,整个事件所依托的,是美国自己的法律《反海外腐败法》——一部“神奇”的法律。
在过去的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美国从这部法律中获得的罚款达到了一百多亿美元,其中大部分被罚的是外国公司,书中提到的阿尔斯通就被罚款7,72美元。而且,这不是单纯的法律处罚,更是美国企业向外扩张的工具,比如书中描述的通用电气把阿尔斯通的能源业务吞并了。因为如果阿尔斯通高管不这么妥协的话,美国将全世界“狙击“他们,送他们入黑狱。历史上,美国通过这样的手段,已经成功了数次,罚款的金额逐年增大,许多巨头被肢解。所以,美国司法体系并不是绝对的公正无私,说白了依然是为了维护美国资本主义利益的国家机器而已。即使在美国国内,法律对白人和黑人的差别对待也是家常便饭,这里不做展开了。
阿尔斯通事件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孟晚舟事件”,也是同样的套路。美国司法部命令加拿大警察在加拿大机场逮捕孟晚舟女士,也是利用了《反海外腐败法》的“便捷”之处,目的是打压华为企业。华为的崛起,让美国如坐针毡,因为华为的崛起是中国崛起的缩影,中国在经济、技术等各领域,已然成为世界第二大国,挑战了美国的霸主地位。而孟晚舟事件与阿尔斯通不同的是,华为没有选择被迫“认罪“,中国政府没有选择妥协。华为和中国的强硬,直接让美国没辙,加拿大也收到了中国的”报复“——数名加拿大人在中国被捕(明确有犯罪证据的)以及中国对加拿大进行经济制裁。
阿尔斯通事件,实际上反应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博弈。只是整个事件中,法国是“弱势群体“,甚至还扮演了收购助推者的角色。美国是地球上最强国家,近几十年来无人可以挑战它,所以美国通过霸权主义可以为所欲为。从海湾战争,到伊拉克,再到阿富汗,以及最近的叙利亚,还有朝鲜问题,美国无不参与其中。现在,中国崛起了,美国为了维持自己的霸主地位,多方位针对中国发动”战争“。从18年开始的贸易战,再到后面的科技战,今年的香港问题,又到了意识形态的”战争“,美国的目的是为了破坏中国的崛起。
中国在与美国博弈的过程中,遇到的是修昔底德陷阱。如果阿尔斯通事件是美国司法层面的陷阱,那中国遇到的陷阱才是真正的美国陷阱,因为这个陷阱是全方位、各个维度地针对中国。中国处于“老二”的地位,处境是非常危险的,但至少中国在目前还是应对的不错的。中国与美国的博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充满了变数。为了不落入美国的陷阱,中国需要在这几方面把握好: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经济。中国人民是吃苦耐劳的,贸易战打了一年多,大家都适应了其所带来的压力。然而,经济大环境越来越恶劣,稍有不慎会带来连锁崩盘。过去二十年的房地产和金融,带来高杠杆,资本很难流入实体经济,便无法支撑稳固经济基础的构建。这是所有问题的核心问题,中国必须得挺住,只有经济实力硬了,腰杆子才能硬。
其次,中国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中国具有全球最大的市场,只有保持足够大开放,才可以支撑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可以在国际上寻求到合作伙伴,而不至于在美国的高压下被孤立,中国的一带一路就是很好的政策。
再次,要重点发展科技。中国的经济,特别是高端制造业,非常受限于西方技术。即使中国高铁这种代表中国高科技的产品,里面最核心的部件依然要依赖于进口。不论是华为还是中兴,生产的设备和手机,高端芯片大多来自于美国。只要美国一卡脖子,中国的高端产业就会陷入极大风险。幸好,华为多年在研发的投入,让我们看到了突破的曙光。芯片的独立设计,5g的绝对领先,手机销量超过苹果,这些成果无不鼓舞人心。然而,单单靠华为,还无法支撑整个中国的科技进步。要突破封锁,独立掌握核心前沿科技,国家需要全方位的投入,不论是从教育支出,还是从科研投入,都要加大力度。这里插一句题外话,中国高校毕业的高层次人才,很多不愿意留在学校或科研机构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校的待遇实在是养不活自己,一个博士每个月拿四五千块钱,在一线城市是很难生存下去的。
最后,当然是军事上的储备。这里不是提倡热武器战争,而是要为最坏的结果做好准备。美国之所谓成为霸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硬实力”足够硬,支撑着它全世界去拓展自己的“软实力“。我们经常说,”弱国无外交“,只有强大了,才有人愿意跟你玩。美国拿着武器打炮去跟其他国家谈判,如果合作就把武器卖给你,如果不合作就拿武器打你。近几年,中国在军事领域,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估计除了美国,其他西方国家不敢跟中国叫板了吧(俄罗斯现在是盟友)。
二战之后,世界格局风云变幻,从美苏冷战,慢慢转移到美国与其他西方国家的博弈,到现在世界两大超级强国之间的较量,美国始终是这个世界的“老大”。在修昔底德陷阱面前,所有的“老二”都被美国干趴下了。中国能否在新一轮的博弈中,运用中华民族的大智慧,突破这个陷阱,最终成为世界新秩序的老大,让我们拭目以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美国陷阱读后感篇十一
在陆总的推荐下,我阅读了《能力陷阱》这本书,读之前看到书的包装上印刷着“thinklikealeader,actlikealeader”像领导一样思考,像领导一样行事。自己还比较担心,书中的内容自己是否受用,读完之后反倒没有最开始的担心了,书中有很多想法,是对个人眼界的开拓,对个人能力提升也是有帮助,只要用变通的脑袋去读,里面可以汲取的知识还是蛮多的。
书中写到,要想成为领导,或者说想在岗位上获得晋升,那么就需要你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去做一些自己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因为自身固定的做事方法,会限制自己的思维,用通俗的话讲就是――“位置决定想法”,在一个位置干的久了,自然而然就顺手了,会形成一套工作方法和思维模式,这样的方法会让自己在现有岗位上顺风顺水,但是当遇到新的问题的时候,这些固有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模式就会成为自己的绊脚石,在新的问题上让自己陷入困境,所以在工作中要去多学多看多交流,不能闭门造车,要跳出自己的工作范围,拓展一下自己眼界,看看新的解决办法,新的思路,认识新的人。
新的东西才会诱发自身的改变,这是一种由外到内的改变,传统的方法告诉我们,“一日三省吾身”,这样的由内到外的自省效果不够明显,自己还是在用老的思维方式在思考,得到的答案也会有局限,这样个人就会陷入原地踏步的误区,停滞不前。
书中写较为具体,在读书过程中我也做了许多的笔记,例如有魅力的领导者都有以下3个共同点:
1、人生阅历丰富,从而产生了坚定地信念;
2、能通过讲述个人故事来与他人进行良好的交流;
3、他们的想法、实际所做的事自己他们自己之间有很强的一致性。
做一个领导如是,做一个优秀的人也如是。人生阅历不足,多去经历,多去问有经验的前辈;倘若要说服一个人,那么也通过自己的个人故事来讲道理,让对方能够有更深的代入感;做事之前要有想法,有想法就要坚决的去落实,光说不练假把式,把思想和实际行动结合起来,执行能力强的员工才是好员工。
书中的想法很多,篇幅有限,仅列有限的内容与君分享,读书不能死读书,要动脑子读,书中哪些东西可以为我所用,记录下来,作为自己以后的行事准则,方不枉读了本书。
美国陷阱读后感篇十二
寒假里,我读了许多故事。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父爱陷阱》。
《父爱陷阱》主要讲了一个人与父亲打猎,落入陷阱,后来自己爬出来,却发现父亲就是陷阱边。他气极了。后来才知道,父亲想培养他的生存能力。这个故事引发了我许多思考:世上只有这种父爱吗?不,有许多种。溺爱、帮助之爱与严厉的爱。文中这种则是严厉与帮助的结合。
我又想到了我爸爸。他悄悄为我做了许多事,是一种无言的`、无回报的爱,文中的人才明白这种爱,我也是,所以,我要好好孝敬爸爸。
美国陷阱读后感篇十三
很多人都说父爱如山,父爱深沉。可我极少正视父爱,也很少与父亲交流,不知不觉中我和父亲之间有了一条很深的沟,沟上有一座断桥,谁也不愿踏出第一步。
刚看这篇文章时,我很不解,父亲是不会伤害我们的呀!父爱怎么会构成陷阱呢?自读才知:原来父亲为了锻炼他在逆境中逃生的本领,明知他掉入陷阱,发现无伤后在四周等待盼他自己上来。而他期待无果,几度绝望,只得挖出一条逃生路。然而,但他发现父亲在旁看他挣扎时十分生气,得知原委后,他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一夜间长大了。
这位父亲确实很伟大,他精心设计好了一切,在孩子掉入陷阱后,特点来看。一。符合情理,孩子不会起疑心;二。查看孩子是否受伤;三。断了孩子指望他人帮助的念头。之后,他一直躲在四周期待孩子出来。这一磨砺方法虽然有些残忍,但会让孩子受益终身。也难怪人们说父爱深沉了,这般想法、做法,也唯有父亲吧。
我父亲的爱是否也这般深沉呢?我问自己。记忆不由得拉远,那应该是一次暑假吧。一放假,我就溜到了姐姐家,疯狂地玩了十几天,沉迷于欢乐的海洋。那天下午,爸爸突然来了,我的脸色突然下沉―――成绩肯定出来了,果不其然他报出了一串不错的数字,唯有数学支支吾吾的扯了半天,最后说不记得了。当时我很得意,还说爸爸记性差。
回家后,我知道了我的数学很差,我也知道了真相―――爸爸记性很好,但为了我的面子故意装成那样。当知道真相时,我很难受,觉得对不起他,但毕竟是小孩,过过就忘了,又恢复了那种血浓于水,却形如陌生人的状态。
至今想起,这种事父亲做得太多了。我总以各种理由拒绝了他的.爱,却总在无形中被他的爱包围。心里忽然一阵酸涩,父爱是真的深沉,很久之后才能明白当初的意义,这种爱也只能源自父亲了。
美国陷阱读后感篇十四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个人读此书后,最大的印象有以下四点,串起来,实质就是如何改变自己。
首先,生活中,我们往往因为自己的优势而不自禁地掩饰了自己的劣势。这个事实是如此明显,但我们确实很难发现。很简单,当一个擅长羽毛球的人,面对篮球和羽毛球两种选择时,自然而然会选择参加羽毛球活动,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选择。但正因为这种“正常”思维,恰恰就限制了我们全面发挥自己本有的能力——我们的.羽毛球水平会越来越高,但也放弃了其他球类水平提高的机会。这是个人总结的第一大陷阱,我们一步一步跳进这个能力陷阱,越来越深,一旦环境改变,我们便很难从中跳出。所以,能把自己不擅长的事做好,将短变长,那才是高人。思想上承认这点,是成长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因为人性本身的弱点,我们难以发现自己的短处。人们总有个习惯,就是总会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无论如何,我们对事物的评判,不管是客观地看、主观地看,还是什么其他高大上的套路,有一点肯定是不变的,那就是“用自己的脑袋想问题”,而这就必然限制于自己脑袋的知识储备,也必然会出现你认为绝对的事偏偏就出现了你想不到的结果,你认为自己没有的短板偏偏就会在事物中反映出来。这是个人总结的第二大陷阱,所以,能主动发现甚至被动发现自己短板,是成长的必要条件。因为只有找到问题,才能找到发展方向。
再次,大多时候,我们就算看到问题,也会下意识地找千万种理由来“说服”自己那不是问题。这是个人总结的第三大陷阱。这种例子大概有两种,要么是一旦发现问题,往往第一时间想到是外界的客观影响有多大、多深;要么我们会承认自己的错误,但因为思维定势以及所谓的习惯等因素,大多只是会停留在意识上的承认,因为既有的各种阻碍实在难以在行动上改过。所以,能发现问题所在,还能将改变付诸于行动、敢于在自己“不熟悉”的环境下前进,才算是踏上成长的道路。
最后,我们往往被根深蒂固的“先思考后行动”思维所限制。诚然,先想后干,三思而行,往往事物会更稳妥,但这仅局限于做已经确定了的事。而学习新事物、尝试做改变,则需要先行动后思考,因为只有实践过了,才知道改变后的事物趋势,否则还是在老路子上徘徊。这也是能力上的终极陷阱,如果总是以自己擅长的思考方式来思考如何改变自己的短板,往往转了一圈短板还是短板,因为根本上、实质上的内在因素并没有改变。所以,要改变自己,首先要先从行动上出发,反过来改变自己的想法;若想成为一名优秀领导,首先就要行动上表现的像一个领导;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文秘人员,首先要多去实践再来总结。所以,行动起来,比什么都重要,成长的道路就是需要这一步又一步的行动。
扬长很必要,但如何将短变长才是王道。
美国陷阱读后感篇十五
母爱可以改变一切,母爱能创造奇迹。寒假里,我读了沈石溪的一本动物小说《在捕象的陷阱里》,我对母爱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书中讲了“我”——一位老猎人在捕捉母鹿的时候,因为没有留意,就和怀孕的母鹿一起掉进了一个四壁光滑、一丈多深的捕象陷阱里。老猎人和母鹿万万没想到的是,陷阱里有一只饥饿的猎豹,正虎视眈眈地要吃他们。为了生存,母鹿帮助老猎人同饿豹展开了搏斗,它用啃青草的牙齿撕咬着饿豹,最终他们战胜了凶恶的猎豹,而母鹿也掉了四颗牙齿。他们在饥饿中度过了几天,母鹿生下了幼鹿。为了让幼鹿不饿死在陷阱里,母鹿乞求老猎人带着幼鹿逃离陷阱,它用自己的身体顶起了老猎人和幼鹿,猎人带着幼鹿逃出了陷阱,母鹿却死在陷阱之中。
读完这篇文章,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是啊,这是多么伟大的爱呀!母鹿在生死关头,竟选择了一路追捕它的猎人!它没有怨恨猎人,相反,却用伟大的母爱去感化猎人。我能想象它当时跪在猎人面前,眼神中肯定透露着极为渴望的求助。它如果会哭,肯定是泪如雨下。眼看猎人就要倒下,她知道猎人死了,她肯定斗不过一头豹子,于是只能改变了她半辈子吃草的习惯,在豹子的背上大咬乱咬,她毫不在乎自己那掉了的四颗牙齿,她只知道只要帮助猎人杀死了豹子,她和孩子也还有活的希望。于是她就那样奋斗着努力着,最终豹子倒下了。它就这样在孩子未出世时,用爱去保护自己的孩子,更是在孩子出生后,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孩子的幸存。
每当我读到“突然,它全身痉挛,猛烈地抽搐了一阵,然后就僵住不动了。”“是它把我们撑向陷口,是它用最后一口气救了小鹿,也救了我……”就不禁眼泪花花,多么可敬可爱的母鹿啊,多么可歌可泣的母爱啊!母爱的力量是如此伟大,又是如此强大!
想想,动物们都如此地爱自己的孩子,甚至愿意用生命去换,更何况我们人呢?只希望自己的孩子越来越好,这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愿。她们孜孜付出,却从不期望回报,这就是我们的母亲,可怜天下父母心啊!身在福中、爱中的我们,是否真正懂得父母心呢?让我们多多体会做父母的辛苦,分担一些父母的苦楚,多让他们省心,让我们的父母不再为自己操心,珍惜身边的爱吧!
美国陷阱读后感篇十六
“我们很乐于去做那些我们擅长的事情,于是就会一直去做,最终就使得我们一直擅长那些事。越擅长就越愿意去做,这样的一个循环能让我们在这方面获得更多的经验,但却容易陷入能力陷阱,在其他方面无法突破。”
每个人都要警惕这种能力陷阱,这是一种让自己陷入温柔乡的陷阱,最终会导致不思进取,成为井底之蛙,当有新机会时我们再也跳不出井口。
这方面我很有体会,刚毕业的时候,在程控机房上班,一直做用户数据,局数据,处理障碍,也写点小程序,出去装一下电话,对我而言没有什么难度的工作,收入也不错,工作环境很舒适,比父母收入还高,闲得来经常我拿起重庆商报上的招聘信息来看,也寄一下应聘资料出去。第一家日资企业,招移动业务的人才10人,只有我一个女生,以第2名的身份入围,要求辞职到广州参加英语培训,然后选派到美国培训。我就有点犹豫。一是害怕和那么多男生竞争,二是害怕万一英语培训没过关,现在的央企单位也没有了,所以就没有去。第二次招聘是广东中山邮电局招成熟人才,收到录取通知以后也是没有去,当时就是觉得中山是小局,重庆是大局,加上当时交通不发达,坐火车要两天两夜,坐飞机要介绍信,也没有去。这两个机会现在回头看都是会深刻改变我的命运,但是没有抓住。后面我一直在想,我难道要在这样的机房工作一辈子吗?工作日复一日是透明化的,从早上醒来就看得到上班下班的情况,可以一直看到退休,我不想一直做重复的工作。我就下了决心,我要到市场去。后面政企客户部应聘,增值中心应聘,我都不放过机会。最终如愿到了前端,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很庆幸自己,没有陷入能力陷阱。市场是锻炼自己的知识水平,写作水平,协调能力,管理能力,营销能力,积聚人脉能力的地方,不能正常上下班,收入指标始终高悬头顶,客户和领导都喜怒无常,需要揣摩,同事之间也是每天上演宫斗戏。每一天醒来都不晓得第二天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局面,一切都是未知,充满压力和新奇。
在市场前端的工作经历,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包括思考问题的方法,决断力,判断力,抗压能力,让自己在后面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始终有勇气去进入一些新的领域进行尝试,不惧失败,也不在意别人的看法。避开了能力陷阱,我们会有更远大的前程。
美国陷阱读后感篇十七
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教会我们成长。这个人就是父亲,这种爱就是父爱。父亲总是在生活中带领我们去看,去感受,去明白人生中的困难和道理。
我带着种种疑问认真地将这篇文章读完,包括作者的背景。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郑成南,对于这个名字我并不熟悉,我只是在作者背景里了解了一些关于他的故事。父亲给与孩子的爱不全是单纯的、表象的,还有很多看不见的`爱,比如“放手”,其实也是一种爱。而郑成南正是在“放手”的背景下长大的吗,而且这样的日子长达八年。他小时候一个人睡觉,一个人烧饭、洗衣,从没有得到过父母的关爱。高考后,大学费用十分高昂,他撕了大学通知书走上了打工路,到处漂泊打工。“不管在哪里我都没有放弃写作,因为内心有太多的话要通过笔端发泄出来。”郑成南说。他的经历都成了他的写作素材。他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他从小就学会了自立。我相信,他的文章一定感人至深!
《父爱陷阱》这篇文章写的是“我”在和父亲去狩猎的过程中不慎掉入了陷阱,十分恐慌,等待父亲救援,可是,很久父亲都没有出现,“我”只好自己想办法自救,最后才发现父亲是有意不来救“我”的。到这里,我又有了一个疑问:父亲为什么宁可看着“我”在陷阱内痛苦地挣扎而见死不救呢!我的心里突然对这个冷漠的父亲有些厌恶了。可是,接下来父亲说的一段话却让我改变了对他的看法。父亲说:“我知道你掉入了陷阱,但是,我也知道,凭你的能力,能顺利爬出陷阱。因为井壁的土质很松软。整个晚上,我守在井口,一步不敢离开,因为随时会有动物靠近。为了提醒你,我不得不用脚踏草丛,制造声音。我知道,你习惯了等待救助,但是,更多的情况下,你等不到救援,你必须学会自救!这就是我挖这口井的初衷。”
读到这里,真相大白了!我明白了这位父亲的良苦用心,十分敬佩他。父亲给与孩子的是一种深沉的爱,一种“放手”的爱。父亲挖陷阱的目的是为了让儿子克服依赖思想,培养自强自立的能力,学会自救,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父亲啊!
美国陷阱读后感篇十八
对于亲情,大家口口相传的大多是母亲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照顾,在我的印象中也是母爱是最伟大最崇高的。但今天读过《父爱陷阱》这篇文章后,我对于亲情的看法不只拘泥于母爱了。父亲,这个充满安全感、可依靠的名词,正用与母亲截然不同的方式诠释着他们的爱。
那年,他与父亲外出打猎,不慎掉进一个陷阱里,世界突然的黑暗使他恐惧。他拼命朝洞外大喊,但都无济于事。他看到父亲在井外徘徊,但好像没有要救他的意思,他能做的只有耐心等待。
井底阴暗潮湿,慢慢的他感到脊背发凉。周边非常安静,他知道,夜幕开始降临了。忽然,他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好像有动物在井口边活动,他有些害怕,就算是刺猬、野兔等小动物,但和自己呆在同一个洞里也够吓人的,更何况这是野外,随时可能有蛇、熊等大型动物出没,一旦发现就很危险。我觉得,虽然他自己在井底已经感到害怕,可能在别人看来不是那么勇敢,但他一个人在阴冷黑暗的井底,当时还是夜晚,就是很有勇气的。而且后文说他只有十三岁,在失足掉下井的情况下,还能保持现在的镇定,是很不容易的,这也说明了拥有社会实践的经验在生存中是很重要的。
夜更深了,父亲还没来,他发觉现在等待才是最危险的,他想办法求生。他发现,井壁其实都是些松软的泥土,他掏出猎刀,在井壁上挖出阶梯,挖一步,向上爬一步。他觉得只要能坚持下去,爬出这口深井并不难!
最后,他终于爬出去了!黎明的阳光照在他身上,明丽,温暖,他累的坐在草地上。突然,他发现了父亲正一脸疲惫的躲在一棵大树后。父亲竟然一直守在井口,任由他在井内痛苦地挣扎。他没想到父亲竟然如此冷漠绝情。他很生气,但却没想到父亲的答案:“孩子,我知道井底很吓人,但这正是锻炼你的机会,我相信你可以自己爬出来……”这位父亲,他和其他父母不一样,要是其他家的孩子掉进去,别人的父母早就急疯了,恨不得跳进去救孩子。但他的父亲,明知井下的危险,还让孩子自己想办法逃生,要让孩子用自己的努力爬出井。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过程,很艰难,可能会被井壁凸出的石块划伤手,可能会有蚊虫叮咬,还可能会不断有水滴滴下。但父亲好像并不心疼他的儿子,要让他体验这个自己获得重生的过程。但孩子不知道的是,父亲一直守在井外,一步不敢离开,怕有动物靠近陷阱。而且为了提醒孩子,他还踏草丛制造出声音。“这就是我挖这个陷阱的初衷…”
孩子听了,很感动。守在井外的父亲,没有一刻心是放下来的,他担心他的儿子在井里有危险,他怕他没有勇气生存下去。但是为了让孩子从小懂得这个道理,他狠心挖了陷阱。结果并没有让他失望。
这个道理,就是自救。成长及今后的道路中,只有自己能挽救自己。这也是我读这篇文章后的感受。伴随着文章带来的浓浓父爱,思考着深刻的道理,希望对自己的成长是种激励。父爱也会伴随我迎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