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教学研究论文
当我们面临挑战和难题时,总结经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在写总结之前,我们需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主题。通过阅读总结范文,我们可以发现不同人在总结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拓宽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视角。
中学化学教学研究论文篇一
摘要:随着情境教学的提出,国家更加注重情境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所以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使情境教学和小学音乐教学能够有效结合。根据情境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的意义提出了有关策略,希望对教师完善教学内容能够有所帮助。
关键词:情境教学;小学音乐;探究
一、情境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有利于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小学音乐教学是一门通过学生对音乐的感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学科,但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忽视了学生的发展要求并采用对理论知识进行系统讲解的方式,这样不仅会影响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还会让学生对小学音乐学习产生厌恶感,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改变这种教育现状。教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有利于转变传统的教师对理论知识进行系统讲解的教学模式,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2.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导致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久而久之,学生就不能积极地参与到小学音乐教学当中。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情境教学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3.有利于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提高学生对有关知识的掌握能力忽略了学生的情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情境教学法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情境教学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引入一些生动形象或是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内容,从而加深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情境教学正好符合这样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情境教学有利于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
二、情境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1.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在小学阶段对周围事物的模仿能力较强,甚至有些学生通过对周围事物的模仿以引起教师和家长的注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个发展特点,在实施情境教学时让学生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角色扮演。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教师在教学《小红帽》时就可以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首先将全班学生进行有效分组并分别编号一组、二组和三组,然后让学生对小红帽与灰太狼故事中的角色进行扮演,这样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教材中的主要内容,一组学生在表演的时候还为小红帽找来了一顶红色的帽子作为道具,二组学生在表演的时候对人物语言对话有所改进,三组学生在表演的时候增加了一些灰太狼的语言,使表演的内容更生动有趣,学生能够通过对角色的扮演积极融入教师创设的情境当中,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角色扮演的方式实现情境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还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2.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师在运用情境教学法的时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生动形象的内容,这时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设备的时候首先应该搜集和教材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或是视频,然后在上课的时候辅助教学,帮助学生了解音乐中的内容。教师在教学《小雨沙沙》时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与雨的视频、图片或是音频,让学生感受一下不同的雨有什么不一样的特征,然后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为学生播放并对学生说:“同学们,下面来听一下这段音频并告诉老师这应该是什么样的雨”,学生仔细听教师播放的音频,学生一突然站起来说:“老师,这应该是淅淅沥沥的小雨”,然后教师说:“那下面同学们来看一下这张图片,看一看学生一回答是不是正确的”,说着教师就展示了一张小雨的图片,学生对小雨的特征产生了直观的印象,学生在学习《小雨沙沙》时,不仅能够将自己的情感带入歌唱当中,还能充分参与到《小雨沙沙》的教学当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聆听和观看有关小雨的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在情境教学的`环境中不断增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3.组织学生参加有关的实践活动。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的时候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角色扮演,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有关的实践活动,这样实践的方法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还能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某些理论知识的了解。教师在教学《理发师》时可以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回想爸爸妈妈带着自己到理发店剪头发的情景,这样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理发师理发的工作,同时学生将在回忆的过程中得出的感悟带到音乐的学习当中,使音乐更有灵魂,更能表达内心的情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回忆理发店的情景,并在课堂上模仿理发师的动作、语言,让学生参与到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当中,进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情境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并提高自己对音乐的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角色扮演、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参加有关的实践活动的方式使情境教学与小学音乐教学有效结合,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小学音乐的教学当中,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刘雄智.中小学音乐教育及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j].音乐时空,(5).
[2]刘晓燕.小学音乐教学刍议[j].考试周刊,2014(7).
中学化学教学研究论文篇二
摘要: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如今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如何应用现有的技术来提高课堂教育的效率,是当今教育事业需要思考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不再局限在教师的说和写,而是开始将多媒体技术与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中学化学中涵盖着大量抽象的、难以观察的实验和理论,这时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将这些微观现象生动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学化学;教学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上的很多的事物都在进步,当然这也包括人们非常重视的教育。从几千年前开始,我们就开始有了教育,而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一直在不停的进步。直到出现了电子设备和信息技术,我们的教育彻底走向了一条新的道路。信息技术的应用方便了很多学科的课堂教学,尤其对于化学这种抽象化的学科。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化学的教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也充满了学习的兴趣。
一、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课前研究
课前研究作为教学的基础,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准备充足,才能在课堂上绽放光彩。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前准备时获得大量的知识呢?这时候计算机就是一个很好的帮手。我们运用计算机来采集与课程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并且可以通过欣赏优秀的化学教学设计带给自己教育的灵感。在网络中取其精华,来丰富自己的化学教学课堂的设计。
2、教学过程
在化学教学中,教学过程是最重要的部分。在学生学习化学现象、化学概念、化学反应时,需要为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这样学生才会在以后的测验中灵活应用学过的知识。那仅仅靠老师的形容和讲解,很难让学生们对这些抽象的概念有一个深刻的理解,甚至会使学生对化学感到厌倦和困惑。但利用多媒体技术就可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图像和声音等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其对这些枯燥的概念有一个深刻的.认识。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有趣,同学们不仅不会枯燥,相反会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3、创设情境
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创设情境,通过将教学知识与图像、动画、声音相结合,制造出一种愉快氛围,让学生快乐的参与进去。传统的教学课堂以教师的说为主,很难为同学们创设情境,就算是通过语言的描述创设出情境,学生们也不容易融入进去。所以信息技术的出现,无疑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的办法。高科技技术可以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课堂中,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的。化学中的物质结构和化学反应,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难以理解,计算机可以以一种幽默的表现形式,将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物质结构生动的呈现在学生眼前,为学生在学习化学时创设出一条捷径。
4、帮助总结
计算机可以将教学过程中的板书简化成一个课件。在以前的化学教学中,如果遇到复习,就会产生大量的板书,这个时候会消耗一节课甚至几节课的时间来板书复习资料。而且板书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和化学现象很难达到清晰明了的要求,学生看着满黑板的知识点,很难有心情参与到复习中。然而多媒体可以将所有的复习资料整合到一起,便于学生整理。也可以制作化学知识的素材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将知识分类,提高复习效率。
5、检测反馈
想要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方法是及时的反馈,及时的改正。计算机的知识储量较大,分析能力较快,利用这个优点可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通过计算机建立中学化学的考试系统,在学生每次回答问题的时候,及时发现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正确的建议。教师也可以通过计算机了解每位学生的答题情况,了解学生的不足。计算机还可以分析学生每次回答试卷的情况,找出学生在哪个化学反应或对哪个物质的理解有问题,在下次训练时多侧重于学生易错的地方。这样可以满足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大大的提升学生的进步空间。
二、信息技术的使用在化学教学中需要注意的
尽管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的教学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它只是作为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并不能完全的替代了教师的存在。所以在这个计算机高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合理的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融入到中学化学的教学中,才是真正能够帮助学生进步的关键所在。所以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应注意一下两点。
1、多媒体技术不能取代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师与多媒体技术的相互融合,既不能没有多媒体的辅助,也不能失去教师的引导。在多媒体技术出现后,存在部分教师产生了这样的观点,他们觉得只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省去一切的教学步骤。但这样往往使他们丢失了一个作为教师的义务,从教学的引导者变成了旁观者。化学教师用一节课的时间为学生播放动画,学生很难从那些琳琅满目的图画中找到哪些才是学习的重点,这样的教学方法是很难使学生得到提高的。
2、不要用信息技术取代实验
信息技术是可以帮助教师完成很多教学中很难完成的事情,但同时化学又是一门需要实验的课程。化学实验是化学理论得以进步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无论信息技术多么的强大,都不应该为了方便,简单的通过为学生播放视频来达到实验的效果。在遇到化学实验时,我们要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亲自观察实验现象,这样才能使他们对化学反应现象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但如果是一些特殊的化学反应实验,由于条件限制难以亲自实验的,这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帮助达到实验效果。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多媒体教学成了一把双刃剑。只有合理的、正确的处理教育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得教育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得到更好的发展。
作者:李萌 杜雪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高荣林《现代教育技术》苏州大学出版社版
[2]何克抗《计算机辅助教学》高等教育出版
[3]许乃英、黄慧《课堂电化教学研究》教学科学出版社
中学化学教学研究论文篇三
不管是传统课堂还是创新课堂,导课是课堂教学的必须环节。常言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课,能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现将初中课堂中常用的化学教学方法略作整理,与大家分享。
常用的几种化学教学方法:如讲授、演示、实验、练习、讨论和自学辅导等.
根据初中化学教材内容,可采取下以教学方法:
1.提倡以实验为主的“引导发现法”或“边讲边实验法”进行概念、理论知识的教学.
课堂上一般以实验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意识,以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以探究问题为学习动力,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进行分析问题、揭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从而发现、形成概念.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首先由教师演示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变化的实验,然后由学生分组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变化.通过多组学生的实验事实导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从微观去分析化学反应,揭示质量守恒定律的原理.这样,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自然形成,学生学习起来兴趣高,学习内动力大,对理论问题认识清楚.
2.提倡采用“边讲边实验法”及“对比迁移法”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把一些实验引入课堂中,采用“边讲边实验法”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这种方法是教师在传授某种物质的性质时都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实物,教师演示实验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自觉观察的积极性,并要求观察时认真细致,逐步培养观察能力.有条件的要在演示实验后,再让学生亲自做一遍实验.例如在“氧气的性质”的教学中,教师做好c,s,p和fe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是学生认识氧气化学性质的关键.当教师演示实验后,可让学生把学生实验“氧气的性质”放在课堂上做,以增强感性认识.当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后,教师可用“对比迁移法”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间的联系.
3.提倡用“讲练结合法”进行化学用语、化学计算等的教学.
化学用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化学用语和化学计算是初中的难点,教材在编排上注重难点的分散.因此对这些难点的教学适宜采用分散教学,宜采用教师精讲、学生勤练的“讲练结合法”,这种教学法避免教师“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教学活动.在化学用语的教学中,教师精讲,提出练习任务,说明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并经常地让学生写每一个元素符号或化学方程式时要会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反应现象.在化学计算的教学中,教师要讲明练习的方法并作出必要的示范,由学生独立练习,教师进行分别辅导,练习之后学生相互交流或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最后教师要在检查练习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纠正和讲解.另外化学计算的练习还要目的明确,题目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巩固,技能逐步完善.
4.提倡用以自学为主的“导读法”、“讨论法”进行叙述性内容的教学.
新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文字表述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且图文并茂,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可以自己学懂,对于这种类型的教材内容,采用以自学为主、阅读、讨论、演讲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事先编制自学提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学提纲自行阅读,读后解答自学提纲中提出的问题、练习题,然后学生互相讨论矫正,教师在学生自学时巡回辅导、重点指导、释疑解难、收集信息.在学生相互矫正后,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共性问题进行点拔、启发或讲解,最后也可让学生演讲、小结.这种方法,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进行阅读训练.通过不断地培养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可得到逐步提高.
5.灵活处理“家庭小实验”和“选做实验”、“常识性介绍”和“选学内容”等内容.
由于学校及家庭的实际条件限制,使一些“家庭小实验”学生在家做时会产生困难.在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采取课内、学生与家庭相结合的方法,克服了困难,充分发挥“家庭小实验”及“选做实验”的优势,又发挥了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中学化学教学研究论文篇四
一、思维导图的制作方式
(一)思维导图制作准备工作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丰富课堂活动,教师需要给学生准备一张白纸,引导学生从白纸的中心开始绘制。每一张白纸上只有一个思维导图,也就是说,每一张白纸的中心都有一个关键词。在关键词周围,要留出足够的空白区域,让学生想一些与关键词相关的次关键词。例如,在讲解有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水循环”作为关键词,并且从这个关键词出发去思考更多的关键词,包括定义、过程、内涵、意义等。引导学生将关键词逐步进行拓展,形成完整的思维导图。在思维导图制作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交流,以此让思维导图的准备工作更加有趣。
(二)思维导图制作注意事项
明晰思维导图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基于此展开思维导图学习,有利于学习过程得以优化。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每一个思维导图只能有一个主题,思维导图的主题是唯一的。只有这样,思维导图才能具有主体性,学生的学习目标才能更加清晰。其次,每个思维导图的主干最多控制在七个,每个子主题都需要一个关键词来描述。思维导图中不能用大段的话去描述,以此来提高知识管理的效率。另外,每个思维导图的关键词级别要控制在三到五个之间,从而精简学生的地理学习思维,让思维导图更加通俗易懂。
二、思维导图的应用方法
(一)分析适用性,在新授课中应用思维导图
将思维导图与高中地理教学进行有效结合,利用思维导图这一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认知结构,需要考虑思维导图的适用性。教师要分析思维导图与课本教学内容的协调性,也要考虑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考量学生是否可以接受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构建是让地理知识实现从繁到简归纳的学习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度考虑思维导图是否有应用的价值。此处以高一地理学习内容为例展开论述:在高一学习结算,学生主要学习有关于地球运动、大气运动以及地表形态的知识,而这些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以及逻辑思维,这对于高一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他们的认知结构,在课堂练习与检测中利用思维导图,让学生与思维导图自然相遇,这有利于学生掌握一个高效、有趣的学习方式。而在接下来的地理学习中,学生能够了解更多有关于交通、工业、环境与农业的人文地理知识,这些知识难度相对较小,但较为琐碎,不太容易记忆。而为学生解决记忆难题,是思维导图本身所具备的.优势,对此,教师应该加以充分利用。例如,在讲解《海洋自然灾害与防范》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思维导图的核心部分,写出海洋自然灾害这一核心词,让学生扩展思维。以思维导图为载体,展开地理知识的学习,这有利于地理知识体系的构建,从而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
(二)讲究高效性,在地理知识复习中应用思维导图
复习是高中地理学习的重要环节。在学习了新的知识后,如果不加以复习,学生则很容易记忆课堂所学。思维导图的利用,可以在教授新课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知识体系,同时也可以在复习环节,减轻学生的复习负担。对此,教师在组织学习进入复习学习阶段时,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内容整理,制作思维导图,并进行合理分类。以思维导图为单位,制作一个地理知识体系,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知识,形成健全的知识结构。在复习过程,学生只需要从每一个关键词出发,于头脑中回忆思维导图的各个分支以及对应的详细内容,就能够完成地理知识认知体系的构建,从而轻松、高效地完成地理复习任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高效地理课堂的构建,做好思维导图内涵的传递与学生思维导图绘制能力的培养工作,是思维导图应用的难点。在高中教育阶段,地理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使之逐渐习惯利用思维导图这种学习工具,将思维导图的特点与地理学科的特点相结合,让思维导图的应用,在促进地理教学发展过程,发挥重要作用。
中学化学教学研究论文篇五
摘要:化学表述能力不仅是获得化学知识的必要条件,也是较快发展化学思维能力的必要前提。培养学生的化学表述能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关键词:化学教学表述能力重视阅读交流
化学表述能力不仅是获得化学知识的必要条件,也是较快发展化学思维能力的必要前提。培养学生的化学表述能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给予充分的重视。若学生化学表述能力欠佳,则知识内容的复习与巩固,就难以有较好的效果。如何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通过几年实践教学,我总结以下经验:
一、注意学生化学阅读能力,培养提炼信息能力
化学阅读能力是指学生通过阅读化学资料,获取化学知识,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为达到此目的,老师通过课前、课上、课后三个环节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论是在课上、课下,每次阅读完,都要让学生在阅读后找出关键性词句,并用笔划下来,同时让学生讨论、交流这些关键字词的意义。如“学习原子”时有一段描述:当水分子分解后,重新组合生成氢分子和氧分子。让学生多读几遍,找到关键词“分解”“重新结合”按图理解,然后布置练习“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磷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这一现象,真正理解了化学变化的本质。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了才能很好地审题、做题,完全读不懂是无法做题的。
二、加强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夯实知识基础和基本技能
俗话说:“心中有,口上才有。”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首先要教给学生坚实的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化学概念、规律是整个化学知识的.核心内容。在概念教学中,把形式各异的化学概念、名词、术语列举出来,找出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弄清它们的内涵和外延,提高学生对概念的正确理解和记忆,并注意与相近的概念加以区分。如学了单质的概念,可用“单质中只含一种物质”“单质中只含一种元素”“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等问题辨析概念,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要认真细心,思考问题要全面准确,养成思维周密的习惯。对规律的教和学,要立足于观察和实验,全面理解规律建立的过程,找出书本中有关规律表述的关键词,认真咀嚼,深刻体会。如:“在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而不能说成反应前物质质量等于反应后物质质量,词语的位置不能颠倒,词语表达不能缺斤短两。其中参加指实际参加反应物质,而不是加入物质。”
三、充分发挥课后作业的作用,增加主观性试题,培养文字表述能力
课后作业是学生巩固、复习、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知识来培养能力、训练技能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检查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及时进行反馈矫正的主要途径。新教材及其教辅书对习题设计有了较大改革:分析题、解释题、说明题、设计题里增加了对学生表述能力的培养。其次要注重习题质量和题型的多样性,有意识培养和进行表达训练。
主观性试题的回答,需要对化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较强的文字组织能力,教师可适当增加简答、分析说明、信息、探究等这类主观性试题的训练,通过批改作业,评讲试卷,帮助学生提高文字叙述的准确性、精练性和逻辑性等。目前教学的动态也是如此。
四、开展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综合表述能力
第二课堂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的重要手段,结合教材教学、因材施教。适当布置一些扩展性作业为研究性课题。如学习空气时与生活联系紧密,举办手抄报评比活动;学习水资源,让学生调查水资源状况、参观自来水厂办一期报纸进行交流;举行演讲比赛、化学知识竞赛。让学生走出课堂,充分利用学校阅览室、网络资源,通过参观和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既能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知识迁移和信息表达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学化学.,(4),(9).
2.化学实验和仪器.2008,(3).
中学化学教学研究论文篇六
课堂教学是认知与情感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过程。新课程要求,将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旺盛的求知欲、持久的学习兴趣和愉悦的情感体验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诱发创新欲望,发挥个性潜能。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摆正师生角色,明确学生是科学知识的探索者,构建者,应用者;而教师仅是组织者,引导者,协同者。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应言简意赅,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归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但日常中,有些教师往往忽略了培养学生动口表述这一重要环节。长此以往,关掉了学生的话匣子,造成了只有教师的高谈阔论,而无学生的畅所欲言的局面。究其原因多种,下面结合本人以往的教学经验主谈如何打开学生的话匣子。
一、是什么卡住了学生的话匣子
传统语文课堂,教师唯我独尊,学生循规蹈矩。教师未能从传统的模式中解放出来,是造成学生金口不开的主要障碍。要解放学生的口,先要解放教师的教学理念。当然不同地区方言的影响,也是造成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障碍的原因之一。教师与学生的口语不同,造成了语言障碍。学生一开口,不是被嘲笑,或者被学舌,弄得部分学生不敢开口。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每个学生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他们的性格、爱好志趣等有所不同。有些同学家庭贫困,在家庭条件好的学生面前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些是孤儿或单亲,从小失去父爱或母爱,产生性格内向心理,这也是造成学生不善言谈,不能主动积极发言的原因。从众心理的影响也制约着学生的口头表述。有些学生看到别人不说,他也不愿意出风头,慢慢心里就胆怯起来,变得深沉。遇到不会的问题宁可看书,也不向别人或老师咨询,主动发言现象就更稀少了。
二、如何开启学生的话匣子
1、以人为本,打造宽松平台。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人为本,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为开启学生的话匣子搭建平台。要坚持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把时间和主动权让给学生,让他们切身体会到主人翁感,进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师生关系要融洽,变板着面孔进教室为带着微笑进课堂,消除学生对课堂的枯燥感,激发他们求知的强烈愿望,让他们自发的动起来、活跃起来。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意鼓励心里胆怯的学生发言,使他们在发言中得到锻炼,获得新知,进而提高综合素质。
2、利用教材,多渠道设置话题。
语文教材为打开学生话匣、叫开学生金口提供了很好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运用“说”的语言表述手段,让学生放开说。利用教材资源训练“说”的最为便捷的方式是先读后说。先是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熟读课文的过程除了很好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外,也是一个训练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增强口头表述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读、领读、齐读、分角色读,让学生把握好表情、语调及重音节奏,进而领略其中乐趣,增强口头表达能力。熟读课文后,要及时组织学生复述课文。语文教材中叙事性文章占很大比例,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情况下,进行“说”的训练。选择精彩段落或故事情节,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去复述,进而展示口头表达能力。
3、实践活动,为学生广开言路。
中学化学教学研究论文篇七
语文可以说是小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学科,它是一门情感丰富、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新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着非常强大的优势。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由于教师的教育模式非常的呆板,不懂得变通,进行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因此,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不是很理想,这种教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地教,学生在台下摇头晃脑地学的方式,是怎样也不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的。现如今,新课改已经实行多年,这也给现代的教育方式带来了很大的改变,教育方式由原来的应试教育转变成了素质教育,新课改使得现代的教育方式变得越来越丰富。其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小学生开辟出了一些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大大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利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相结合,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围绕教师来的,教师在讲台上面讲,学生在台下听,中间连互动都很少。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的气氛非常沉闷,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精力集中的时间有限,这样的教学方式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也小,课堂教学缺乏活力。长此以往,教出来的学生就会像是数学教学中用到的算盘,有人去拨一下就动一下,学生根本就没有创新意识,小学生活泼好动,创造力惊人的天性被过早地抹杀掉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适应信息化、数字化的教学模式的革新。因此,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中应摒弃掉传统的应试教学的模式,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与模式。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利用微机课或者在家里上网时自己查阅与语文学习有关的资料,将语文知识从空间和实践上向课外进行延伸,如此一来不单单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并且还提高了学生对信息化技术的认知,最主要的就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及创新意识。
二、利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相结合,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故事性还是很强的,不得不说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越来越符合儿童的心理,比较贴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向社会发展需要,洋溢着现实的生活气息,不单单只是能够使得学生体会到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但是,由于现代的生活环境不同,现在的小学生们都是生活在一个钢筋水泥的建筑里,很少雨大自然接触,语文课本里关于大自然的景物、动物等描写很难让小学生产生共鸣。虽然,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中会适时加入一些图片来帮助学生去理解课本所要阐述的内容,可是图片是死的,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够丰富,无法靠一张静物图片就能在脑子里勾画出美好的大自然。并且课本里有的故事离学生生活的年代过于久远,很多那个年代的事物学生是无法通过课本中的文字和图片就能够理解的。比如,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本中就有一篇文章叫《松鼠与松果》,课文中说:“松鼠聪明活泼,学会了摘松果吃,他高高兴兴地摘了一个又一个,每个松果都是那么香、那么可口。”松鼠是一种野生动物,他们主要是以壳斗科植物的种子为食,但是在大自然中也会吃一些昆虫,而核桃、栗子等坚果是松鼠们的最爱,咬开坚硬的外壳,对松鼠不但是游戏,也可以帮忙磨耗牙齿。对于很多现在的小学生而言,松鼠也只是偶尔在电视中看到过,即使看到过也不一定就知道松鼠长什么样,还有松果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小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最多困惑的地方,他们根本无法想象这些。这时教师就可以将该课文的内容制作成ppt的模式向学生展示,或者搜集这方面的视频,搜狐、爱奇艺等等视频网站上都有关于这篇课文的教学视频,教师可以找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播放给学生观看。学生在观看松鼠在树林里有时候跳来跳去、有时候又停下来抱着一个核桃或是栗子在那里啃肯定会很开心,在将课本中的内容套进去一下子就对课本中的松鼠与松果有了清晰的认识。如此将信息资源运用到小学生的语文教学中,可以使得学生的知识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的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
三、利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主要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并与其他学科、学生的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相联系,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得小学生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想提高小学生的综合性学习的效果,就必须要制定一个有效的教学策略。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来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可以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和全面性。比如戏曲《刘三姐》的录像带里就有一段刘三姐划着竹排在江面上航行的画面,那时画面中的漓江的水很清、很静,山也很奇、很险。多媒体将桂林的山水呈现在了学生们的眼前,学生通过观看录像带的形式很快就能将脑海里的那个朦胧的桂林山水的景象转换为清晰的画面,从而达到学生加深对这篇课文的理解的目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化的技术,可以很好地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因为它不仅仅只是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将信息化的技术当成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有助于学习的资源进行共享,从而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拓展,并且在整合过程中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锻炼,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中学化学教学研究论文篇八
摘要:美术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对于美的欣赏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美术教育得到了极大的普及。美术教学活动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陶冶情感的功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美术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也是目前美术教育缺乏的部分。良好的实践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将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运用到生活中,积极发挥美术的作用,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该文立足于目前美术教学的现状,分析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以期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借鉴。
关键词:美术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策略;意义;综合能力;
美术对学生观察力、空间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等各方面的要求都比较高。目前,美术教育对学生基础写实能力的培养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受以往教学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不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部分美术系学生仅仅停留在对优秀美术作品的模仿上,缺乏创新。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追求美是人的天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特有的魅力,使课程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并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为美术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意义
1.培养美术应用型人才
随着新课改如火如荼地进行,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美术教育也不再仅仅是提高学生欣赏能力的手段,更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美术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能力在社会实践中的重要性愈加突显。美术是一门体验性很强的课程,优秀的美术作品一定是对现实生活的`再加工,是对现实的批判或赞颂。美术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其实践性可见一斑,真正的美术学习是能够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否则美术学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学生只有将美术知识与实践结合,才能与社会接轨,满足社会要求,成为一名适应社会发展的美术人才。
2.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美术教育的意义在于对美的重新塑造。只有从生活中提炼出的“新”,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还是创新的来源。美术教育作为激发灵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名优秀的画家能够独立思考,敢于表达。对学生的培养不能局限于美术写生或临摹,而要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发展,如,对学生造型塑造、美术工艺创作等各方面的培养。在美术创作中,一些画家可能会感到灵感枯竭,而真正的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其只有具体实践才会有新的发现,进而迸发新的灵感。美术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能够不断发现、创造美,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二、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策略
1.教学与实践结合
美术素材源于生活,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要将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提高观察能力。如,教师可以经常带领学生写生、观察素材等,使学生重点把握生活中的细节。在日常美术训练时,教师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不可限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但又要宏观把控学生的作品,及时指出其作品存在的错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拘泥于课本,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因材施教,不能对所有的学生一概而论。
2.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
在美术教育中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需要建立全面的人才评价机制。目前,我国的美术考核方式比较单一,比较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考核,没有及时根据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因此,教师需要突破以往美术考核的限制,建立全面的考核机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开展户外写生活动、不命主题的书画比赛、摄影比赛等,允许学生自由发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学生评价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健全的评价体系应该关注学生在理论掌握、学习态度、综合素质等多方面的情况,全面考核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结语
实践能力是美术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它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当下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依然存在欠缺,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这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摸索,建立完善的美术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袁泉.高职美术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策略探讨.美术教育研究,(24).
[2]王丹凤.论高职美术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5).
[3]肖超颖.高职美术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文艺生活・文艺理论,(8).
中学化学教学研究论文篇九
摘要:化学实验课程是高校化学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实验课程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社会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各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校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现阶段高校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校化学实验课程;问题;创新能力
一、高校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实验内容不能顺应时代发展。高校化学实验课程沿用教学大纲,而教学大纲不能及时更新,不能跟上当代顶尖技术的步伐。学生只能学习教学大纲中的内容,不能了解到现阶段化学学术界的先进理论先进实验课程内容,不了解现阶段化学实验的发展趋势。实验技术的落后以及实验内容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开拓性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2.教学方式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高校化学实验课程大部分采用教师先讲解实验操作步骤以及实验操作过程中注意事项,然后进行实验操作示范,最后学生模仿实验。学生模仿实验时需要严格遵守课本的实验步骤以及教师的实验步骤,不能出现偏差。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打击了学生对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兴趣,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违背了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3.实验过程中学生环保意识不强。教师在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专业的化学实验技能,还要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化学实验过程中经常使用到对环境有污染的化学试剂以及药品,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虽然会提及环保的重要性,但关于如何处理这些有害试剂,降低环境污染等方面问题的实质性解决方法却很少涉及。学生在化学实验结束后对使用过的`实验试剂的处理也存在一定问题,如有的同学随意丢弃化学实验中使用过的试剂以及药品,这是一件存在很大危险的行为,对于这方面的问题,教师要高度重视,不能掉以轻心,以免造成严重后果。4.实验课程缺乏科学的考核方式。高校化学实验课程的考核成绩一般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平时成绩根据学生平时的出勤率、平时实验的成果以及实验步骤的处理由任课老师评定给分,而期末成绩则由学生最后的笔试成绩决定。这样的考核方式没有明确的考核规则,更多是根据教师的主观判断考核评定,存在很大的不科学性和局限性。
二、调整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以往的高校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实验教学主体,学生严格按照课本的实验步骤以及教师的实验步骤进行模拟实验,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发展空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发散性思维,让学生一味地进行模拟实验,不能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收获新的知识,发现新的现象,总结新的理论,这样的教学方式严重禁锢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改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方式需要做到转换课堂主体,改变教师授课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转换课堂主体,由以往的教师为课堂主体转化为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在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实验的操作步骤、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实验药品、试剂的处理等内容必须给学生讲清楚。但在实验示范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课本进行实验操作,然后找出表现好的小组进行实验示范,最后老师对这次实验课进行点评并对其中出现的问题着重讲解。必要时教师可以再为学生进行实验示范。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调整实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往的实验教学课程都是根据课本的实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更新实验教学方式,可以将一些简单的实验和有关联的实验融合起来,创造一种新的实验操作步骤,让以前简单的验证实验变成探索性实验。学生通过掌握基础知识,设计实验步骤,经过不断完善和总结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学生也可以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找到最环保、最便捷的实验操作步骤。这种自我探索不完全依靠教师的自主实验模式,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有着显著作用。在实验课程的最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各小组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该小组的实验操作步骤的来源,即“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实验步骤”。综上所述,经过对高校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可以看出,合理地运用、设计化学实验在学生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高校的化学教学质量。高校要重视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的问题,致力于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3]赵艳凝,于洋,朱彦卓,刘春玲.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
中学化学教学研究论文篇十
摘要:在我国高中化学课堂中,化学实验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在化学实验中融入趣味性,那么就会让高中化学课堂焕发出新的生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为学生创造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下面,笔者将简述在高中化学课堂上引入趣味性实验的作用和在实践中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中化学;趣味实验;作用;实践策略
化学是一门典型的理工科学科,注重现实实验。而趣味实验是化学实验中的一种类型,因为其相对简单的操作、反应鲜明的化学现象,能够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进而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改革也渗透到了高中,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刷新变革,有更多有趣的化学实验被应用到高中化学课堂上,为学生们带来了新的体验的同时,也让学生们更加热爱化学,喜欢化学课堂,并在自我实践中提高了综合能力。
一、趣味化学实验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往的化学实验都是比较枯燥的,也没有太多的观赏性。而趣味化学实验则是不同的,因其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和趣味性,让学生们产生了好奇心。在教师进行演示和讲解的时候都能全神贯注地观看和聆听,很想知道这样的实验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也都跃跃欲试想自己亲自动手。对学生们来说,这样的趣味化学实验更像是一个有趣的小游戏,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就提高了,对化学这门课程产生了热爱,对化学知识的接受和理解也就更加顺畅。
(二)师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高中阶段的学生是比较单纯的,所有的情绪都会表现在外面。当化学教师进行枯燥的讲解的时候,学生们就会表现出厌烦或是忍耐的神情,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也就变得懒散而被动。如果化学教师将趣味实验引入课堂,学生们对化学课有了兴趣,也就愿意主动热情地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互动,课堂气氛也就变得轻松活跃了。而在这样的气氛下,学生对教师的教诲和指导也更愿意去接受,课堂教学就能顺利进行,教学效率也就大大提升了。
(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化学实验都需要既动手又动脑,有时候还需要同学之间配合才能完成。学生们亲自来做实验,需要学生自己擦拭试管,填装化学品,有时候还需要进行水中的操作,这就可以锻炼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亲自进行实验与课本上和老师课堂演示之间还有一些区别,一些看起来容易完成的操作,在亲自动手的时候就显得不那么简单了,学生要一边牢记老师的指导,一边自己动脑琢磨,这也就锻炼了学生们的动脑能力。大部分化学实验都比较复杂,一个学生不能够单独完成,而是需要两个学生或是更多的学生一起配合完成,学生们需要互相配合,通力合作,这样的实验也可以锻炼学生们的团队协助能力。
二、趣味化学实验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从前的化学实验都是为了证明课本上的理论,只是一种重复性的演示实验,学生们提不起兴趣。例如:在讲到氢气的时候,教师一般会举氢气球中有氢气,电解水也可以释放氢气这样的例子,就会使教学显得单薄无趣。但如果与同学讲解利用金属锌和醋酸来制造氢气的实验,学生们就会马上产生兴趣。此时如果教师的演示实验仍不能让学生们满足兴趣,就可以安排学生们自己进行这项实验,学生们的热情被点燃,学习起来更加快乐,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变得轻松顺畅了。
(二)开展互动教学,拓展教学思维
在进行趣味实验的时候,化学教师可以安排由几个学生一起完成同一个实验。在这样的实验过程中,学生们需要分清职务,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实验过程。例如:在进行“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的时候,就需要多个学生进行配合。有的同学负责清洗和切割海带,有的同学负责摆放点燃酒精灯和三脚架,有的同学负责给烧杯加入蒸馏水和搅拌,有的学生负责向滤液中滴入硫酸、过氧化氢,有的同学负责将滤液分离,有的学生负责对分离的滤液滴入淀粉溶液和氯化铁,有的同学负责写观察报告,还有的同学负责清理仪器等等。在这样的周密配合中,学生们得到交流合作的机会,还能促进同学感情。同学们在亲手操作的时候,观察实验的角度改变了,视野也就改变了,对化学知识有了新的认识,思路也就开阔了。
(三)学生亲自动手,培养学生能力
除了化学教师的课堂讲解和演示实验之外,让学生们亲自动手进行趣味化学实验也是锻炼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要先进行演示实验,并对实验过程进行详细的讲解,对实验的难点和重点进行反复的讲解,直到每个学生都掌握为止。这样细心的,不厌其烦的讲解,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实验过程的记忆和理解,也能保证学生在接下来的亲自实验中不会因为操作错误而造成实验失败。例如:对实验中可能出现危险的情况,如酒精的点燃和熄灭,硫酸液的存放要求,或是易碎的烧杯等仪器的正确使用方式等等,化学教师要进行强调讲解,以保证学生不会出现危险。在实验的进行中,化学教师也要留心观察学生们的操作情况,对错误的操作进行及时的纠正,对学生们没有注意到的事项要进行及时的解释说明。在实验的最后,也要监督学生们进行实验器材的整理和清理工作,帮助学生们养成善始善终的好习惯。在亲手操作的趣味化学实验中,学生们又动手又动脑,还需要精细的观察和准备,同学间的交流沟通和配合也考验了学生们的协作能力。
三、结论
综上所述,要想让学生们在愉快氛围中学习化学知识,要想让化学课堂顺利进行,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就要先改变落后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让化学实验变得富有趣味性,让学生学得轻松,化学知识学得更多,对化学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化学教师也要结合高中化学教学内容,不断探索更多的,更有趣的化学实验,以丰富化学课堂的教学内容,不断地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中学化学教学研究论文篇十一
教师把课讲清楚了,学生不一定就明白了。因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共同活动的双边过程,学生学习积极性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不同,加强疏导和引导来提高教学效果。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自始至终严格要求,从一字一词一句抓起,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习科学知识,一定要认真;要注重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预习,课中注意听讲,从理解入手,课后复习并独立完成作业。
2、开拓学生思维
教师的任务就是开拓学生的思路,把“讲懂”变成学生“想懂”,进而提高同学们的自学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注重技能培养,使学生学会取巧,变巧为快,培养学生敏捷思维。在讲授知识时,联想前后知识,比较相似概念,使知识成为一个完整的网络结构,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广阔性。
3、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化学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能力,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通过典型示例介绍他人学习经验或自己在实践中摸索、创造出一些学习的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
中学化学教学研究论文篇十二
摘要: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诸多教育工作者都在为教学模式的高效性做研究。就目前我国实际的高中教学课堂中,学生受益较深,实践价值较高的翻转课堂模式是非常有必要进行深刻的研究的。随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深入探究,发现翻转课堂对于高中物理教学课程来说有很大的帮助。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这样的课堂效果对于高中学生的物理学习来说是有重大意义的。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翻转课堂
一、翻转课堂的现状
翻转课堂的实践在我国是比较晚的,最开始的普及源于导学案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进入高中课堂后,效果越来越显著,才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从理论层面的分析到实践操作的探讨,都有了很大的进展,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对于翻转课堂的教学研究更是有突出的进展,对于高中物理教学来说,单纯的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并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需求和理解,所以从翻转课堂出发,结合高效课堂的模式,可以给高中物理教学课堂提供很大的帮助。
二、翻转课堂的特性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大多是进行传授,不与学生进行互动探讨等环节,在逐渐演变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慢慢的转变成了辅助学生完成学业的角色,这样的角色转化有其必然的因素,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却没办法很好的享受学习的过程。对于高中学生来说,物理知识更加的难以消化和理解,纯理论性的知识对于具有很高实践意义的课程来说,是不能完整的传递所有知识面的,所以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应该不断研究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翻转课堂的实践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环节,在传统教学固有的模式下,开拓了新的方式方法去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课后作业中教师帮学生巩固知识,这是传统的方式,而翻转课堂在此基础上,加快了学习进度。课前学习知识,在随堂教学的过程中解决学生遇到的疑难点,这也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表现,从深层次的教学体系中看,就是更高效化的教学结晶。根据高中物理教学不同课程不同内容,翻转课堂可以有效的针对每个学生在每个环节的遗漏做出相应的教学辅助。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侧重于帮助学生完善知识面的内容,而不是给学生灌输纯理论知识。这样的翻转课堂是非常有效的。
三、翻转课堂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在高中物理课程中,翻转课堂以知识点的切入为主,包含不同背景和概念的应用型教程都融入到课堂中,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物理学中来。在高中物理课程的力学、光学、电学和热学等内容的传统教程上,教师始终很难将所有内容都在课堂中完成,这样的课程进度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合逻辑的。传统课程中教师需要处理的内容非常多,涵盖的知识面和教学侧重点很难实现统一,这样就不得不把一节课的内容划分为两节课去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必要的课时,对教师来说还没有完全做到位,这样的教学是有缺陷的。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翻转课堂可以很好的将教学重点突出,按标准的课时进行教学,在课堂中不断强调重点,突破课程中的难点,是非常有效率的教学方式。学生在上课前的自学和预习也很好的`提升了学生在课堂中的收获。物理学历史的内容对于高中物理课程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物理学史对于学生理解物理现象,熟悉物理知识是非常关键的,物理学史在翻转课堂中可以得到很好的应用,让传统物理学教学的单一现象得到改善,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于物理学的兴趣。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的判断主要来源于学生是否背会记熟了公式,而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更好的判断学生是否完整的理解了教学重点和学科内容,是否将此环节完全掌握等。这样的翻转课堂教学对于整个高中物理教学来说,才是最具价值的课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不断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在听的层面上开始想,在想的过程中实现做,在做的过程中完成练,在练的过程中完全掌握。这样的课程帮助学生能够尽快的熟悉物理学概念,习惯物理课堂教学,不再把物理知识当成单一的概念性知识,而是把物理学知识更好的利用到现实生活中,有自己的思考和应用,不仅可以很好的完成学业,还可以从根本上提升物理学的价值。学生在课后的作业中不仅可以回顾翻转课堂中的教学内容,还可以更好的重现翻转课堂的教学情景,这样为学生留下了更多的巩固知识的余地。
四、总结
通过近期的研究和实践发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改变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学生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很好的代入自己,还非常愿意参与思考和讨论,对于高中物理教学来说,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是非常有价值的,在之后的高中物理教学常规课程中,更多的实践和检验可以让翻转课堂有更多的提升空间,为高中物理教学提供更好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董辉.翻转课堂研究及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05)
[2]黄燕青.翻转课堂中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式研究[j].软件导刊,2013(06)
[3]朱宏洁,朱赟.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电化教育研究,2013(08)
中学化学教学研究论文篇十三
一些教师教学经验有限,课堂上讲课、画图、演示、做实验、提问、管理学生、维持课堂秩序等常规动作不连贯、不精炼,重复现象严重,浪费、损耗时间严重;一些教师容易受不听话的学生和学生接受能力的影响,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心情受干扰、忘记教学内容、说话紧张、管不了学生等现象,从而耽误教学时间;学生预习不充分,课堂上教师为追求教学质量,纠结于一个或几个问题,从而影响整个教学推进,课堂教学内容难以完成。此外,学校也通常会安排教学听课,进行课堂秩序检查,甚至临时找教师谈话等,都会影响生物教学的时效性。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上的这些时间浪费问题不仅影响阶段性、整体教学目标的推进,而且容易影响生物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
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时效性不强的成因分析
初中生物具有自身的学科特性,其教学时效性和质量涉及师生的思想观念、学生生理和心理特性、教学形式以及教师课前准备、心理素质、教学经验、教学能力等多层面。因此,造成课堂教学时效性不强的成因也是多样的`:一些教师缺乏时间观念,或上课迟到,或下课早退、拖堂,对一节生物课时间没有宏观掌控意识;一些教师缺乏对学生生理、心理、兴趣爱好、思维模式等方面的认识,很难在短时间内转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有些教师对生物课没有精确的认识,对生物教学方法掌握不足,导致课堂上手忙脚乱。就初中生而言,他们尚处于天真顽皮、活泼好动的状态,思维发散快,但缺乏系统性,对新事物好奇心强,善于发问,容易在课堂上出现突然发问、摆弄文具、走神等行为举止,制造一些“意外”,影响课堂教学。就教学而言,课前教师由于学案设计、实验、备课等准备不足,容易导致课堂时效性利用率低。另外,由于生物教学实验性强,需要学生直观感受和动手掌握的知识较多,教师往往会高度重视和丰富教学形式,从而忽略了教学内容,加上容易受到一些外界干扰,最终导致课堂时间浪费和教学质量更不上。在一节生物课临近结束时,一些教师通常会忽视复习和巩固的重要性,为学生准备的课后作业缺乏针对性和质量性,促使新的生物知识得不到及时掌握,从而给新的课堂教学带来基础薄弱性障碍。当然,初中生物教学的时效性还与整个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习惯、教学能力,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度等有着密切的关联,需要生物教师全面把握,科学审视,正确处理。
三、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时效性的对策
在恒定的、有限的生物课堂教学时间内,针对上述时效性不强的问题,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策略生成。一是深化新课程理念,科学设计初中生物教学计划,科学规化整体性、阶段性,甚至每星期的课堂教学内容,合理安排、严格规定教学时间,确保生物教学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二是着力加强生物教师的职业教育,通过管理机制、奖惩制度、监督管理、批评教育等手段不断增强教师的教学时间观念,严格履行教师职责;通过进修深造、交流学习、相互听课等方法切实加强教师的生物教学能力,努力提高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通过多种形式深入了解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性格特征等,和学生做朋友,亲密接触,拉近关系,做好高效课程的情感铺垫。三是教师充分做好课前备课、实验器材、学案设计等准备工作,注重教学方法,努力减少课堂管理、组织教学的时间;在课堂上摆正师生关系,把握距离之度、时间之度,在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的同时,积极推进教学进度。四是教师要十分注重课堂导入方案设计,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学习状态;注重学生课后复习和预习工作,为新课教学打好基础;要减少课堂上教学环节的过渡时间,直奔主题,讲求连贯性,确保快速、高效完成整个教学。此外,教师可充分利用个人魅力、知识魅力和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不断吸引和集中学生生物学习的注意力,积极配合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综合而言,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时效性的把握,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构建,更需要生物教师进一步深入研究,进行更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的探讨。
中学化学教学研究论文篇十四
摘要:作为地生考试之后的新增学科,化学的突然介入,或许会让一些孩子措手不及,而短短一年的化学学习,如何让已经初三的学生尽快的适应,并融入其中,最终取得一个满意的分数,不仅是一项考验老师的技术活,也是为学生以后在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过程,这个阶段需要化学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从而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实现化学学习成绩的提升。
关键词:化学初三适应技术活主动参与
在目前的教育大纲下,作为进入初三之后才开始学习的化学课程总体上来讲,并不是很难,关键是在这短短的一年,如何引导学生从陌生到熟悉,并进而产生兴趣,获得化学成绩的提升,虽说“学习是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但是根据孩子们天性爱玩的特点,这种学习方式只适用于一些自控力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对于化学老师来说,如何提升学生的总体化学水平,是一件辛苦却又是值得探索的事情,在此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供大家交流。
1利用首因效应,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所谓的首因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提出的,主要是指通过交往双方的第一印象影响以后的交往关系,也即“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利用首因效应,在刚开始教授化学时,通过给学生留下一个好印象,能够更好的推进后续的教学。那么如何发挥这个效应的良好作用呢,这需要老师与化学这本学科本身魅力的完美结合,当然如果老师长得帅或者美,效果会更好,但是最重要的是老师本身的人格魅力,刚开始上课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老师可以设置一些趣味的小实验,如:“蛋壳刻画”,“将鸡蛋放入白醋中观察变化”等实验,通过趣味小实验的引导,适当的提出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留下余留的空间,鼓励学生通过后续的学习,来解释这些奇妙的化学现象。老师可以利用引起学生浓厚兴趣的期间,趁热打铁,介绍一下化学的发展历程和为化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的伟大事迹,激励学生们学习化学科学家孜孜不倦攻克化学难题的精神,和借鉴他们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最后简要介绍一下初三化学学习的大致内容和学习要求,让学生们在较短的时间里,对学习化学心里有个大概的了解和适应过程,并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为后续的课程跟进营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2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化学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上,虽然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对短期的成绩没有太大的影响,但考虑到学生将来的发展,老师应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化学实践的机会。根据实际调研情况,虽然目前大部分初中学校,都已配备化学实验室,但还是有一点“僧多粥少”的尴尬,而且学生每进行一次实验,相关的成本也不少,在实验室调剂不过来的情况下,老师应尽可能利用手上的资源,在课堂上为学生实际演绎实验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书中的知识,产生对化学的浓厚兴趣。著名的思想家蒙田曾说:“教育的目的不单是让孩子们适应环境,而是让他们学会丰富自己”,他强调教育要顺应孩子的天性,而法国当代教育家也指出“教育的任务不是纯粹的传授知识,而是传授使我们据以理解我们的地位和帮助我们进行生活的文化”,我想其中的思想所散发的光辉点是值得我们每个老师深思的,我们除了履行教师的职责,为国家培养高知识分子人才的同时,也应在自己专业的基础上,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学习与向上发展的空间,顺应学生学习的天性,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对实际生活的思考,从而进一步提升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
3预习与温故知新相结合,不断强化巩固
在每次课堂末尾,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在下次教授新内容时,对课文进行预习,从而在新内容开始后,让学生有一个缓冲的`时间,帮助学生更深化的理解一些自己在课本上存在的疑难问题,并及时的在课堂提出,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分享,补充学生在知识方面的不足和欠缺,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灵敏度。孔子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也告诉我们,知识的学习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巩固,那么一开始学的再好也是“黄粱美梦一场空”,除了平时的每课巩固外,在完成一个小单元时,应适时的进行小单元总结,通过对比,画树形图等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大体的脉络框架,加深他们对本单元学习的印象,还可以进行小单元随堂测,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比较突出的知识遗漏点进行进一步的讲解,争取让学生有条不紊的向前走,“不欠账”,同时通过一定的奖励与小惩罚,唤起学生的适度紧张感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化学学习的时间在初中阶段只有一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既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能争取课堂时间效用的最大化,通过预习与温故知新双管齐下,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争取让学生学的轻松,学的有成效。
4小组合作,以优带劣,共同进步
进入21世纪,团队合作思想变得越来越重要,拥有团队意识的人更具有同理心,也更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也许还能收获坚固的友谊,团队合作的默契与高度的协调配合能力,能够促使任务更好的完成。老师可以以相邻座位和适度的调节的方式,将学生分成大致的4-6人小组,并且以小组为考核单位,每位学生轮流当两次任务的小组长,老师布置的任务通常有常见元素在周期表上的分布与识记,每次课文小结后化学方程式的理解与默写,以及课堂练习的检查,并且进行随机抽查,检验小组长是否确实履行职责,设立奖励考核制度,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参与度,也能帮助老师更好的管理班级学生的学习进度,提升他们的学习水平。
因为化学做实验的关系,小组分工合作更加考验学生团队合作和分工意识,而小组长则在其中起到一个领导和协调的作用,小组内部之间经过不断地磨合与碰撞,更能形成自己本小组鲜明的特色,而通过定期的小组座谈会,也能帮助老师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存在的问题,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根据实际生活,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研究小课题,设立奖励小项,让小组学生利用周末和课余时间互相交流和实际调研,鼓励小组团队合作和拓展自己的学习思路,加深对化学学习的理解和思考和提升自己学习的能力。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和团队责任意识,更能发挥群体的带动效应,以优带劣,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中学化学教学研究论文篇十五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制度也在进行着改革和发展,在我国目前所提出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政策下,如何打破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寻求适合当下国情以及符合当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教学方式尤为重要。而情景教学便是其中发展的新型教学方式,而将情景教学的理论运用到现实的教学活动的中,便是本文所需要讨论的问题所在。
关键词:初中;化学;情景教学
因为化学知识所涉及分子等不可观察的范围,有许多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导致了化学教学的局限性,而在目前我国所进行的化学教学模式十分的单一枯燥,这样的教学困境导致了教学课堂的气氛十分压抑,学生对于化学的的兴趣不大,对于化学的课堂参与度也不高。因此在课堂上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情景的设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化学学习的教学活动中来,更加深入地了解化学、理解知识。
一、目前我国初中化学情景教学现状
1、初中化学枯燥无味
与其他学科如语文,英语等相比较而言,化学学科的内容十分的抽象难以理解,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无法理解的地方时只能通过讲解以及想象来解决问题,这样会导致学生对化学产生抵触以及烦躁心理,从而阻碍了化学学习的进度以及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同时化学也是各个学科实验中比较危险的学科,这也导致了化学实验在范围、安全等问题上的局限性,限制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知识的机会,使得化学教学偏向单一的理论讲解,让化学教学的形式更加单一化,整个化学学习内容也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
2、情景教学感情不当
化学的特点导致了其教学的枯燥性,而建立合适的情景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度,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所提高。但是建立一个良好的、合适的教学情景,不但需要考虑教学的内容安排,同时需要教师的情感投入,若二者缺一,便会使教学情境显得十分的枯燥及单调。而目前在我国,教师都普遍存在着情感运用不当的现象,有些老师在创建情景时只关注形式,而忽略了情感,并没有考虑到学生对于化学的不熟悉程度,导致情景教学没有作用。而另外部分教师了解到情感对于情景的重要性又过分渲染情感,导致情景脱离化学知识。因此在情景创建中情感运用十分需要注意。
3、情景创建质量不高
部分教师对于自己的责任认识不够,只是在参加教学比赛或公开课时才会创建情景,又或者没有关注到初中学生对于化学的认知程度,以及当代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仅仅为了达到自己的教学目标,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才会创建情景。这样的做法不并没有注意到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也没有关注到初中学生化学学习的长久发展,这是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情景教学的运用
1、联系知识,创建问题情景
教师应当根据知识点,创建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的问题,尤其是有趣的问题,会使学生去思考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将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自发地寻求知识。这样的问题情景的创建,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中,增加课堂的效率。例如:学习关于水的性质时,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中,在介绍水的性质时,只是教师通过书本的文字,图画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十分枯燥,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教师可以在教学的.开始时,进行提问:“在电影《穿越火线》中,一位科学家被困在了完全密闭的密室里,而科学家在密室中通过遗留在密室中的收音机和一小滩水成功制造出了氧气,解救了自己,请问她是如何使水变成了氧气?”在此这个问题中,教师将电影激动人心的情节和化学知识联系在一起,面对如此新颖的问题,学生也会在心中存有谜团,同时愿意自己寻找答案,增加了对于化学的兴趣。
2、联系实验,创建实验情景
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才能检验出学习的知识的真实性、正确性。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知识理论和动手能力相结合起来,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了解和认同,并在实验过程在再一次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深化;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化学实验的结果一般是肉眼可见的,可以将抽象的化学知识转化成为可以直观感受的图像,使得化学教学不再枯燥而变得丰富。同时化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亲身经过了化学实验,才能体会化学的魅力以及化学的实用性,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建实践情景。例如:在讲解酸碱性的过程中,在进行酸碱性的实验时,学生可以自己用ph试纸进行酸碱性的测定。此时教师可以让同学们直接将学生身体的体液,如唾液等用安全科学的方式进行酸碱性的测定,体会化学实验的美妙,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的关系;或是教师让学生自己选择试剂,然后猜测试剂的酸碱性,然后再进行手动实验,亲自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将所测试出的酸碱性的不同的试剂进行混合,观察后续的实验结果,这样在实验过程中,将许多知识进行相互的交叉,使学生得到了更加丰富的知识。
3、联系生活,创建生活情境
化学作为一门实用性学科,跟我们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知识的学习最终会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因此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增加化学和实际的联系。在初中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寻找出跟现实生活的关联点,创建生活情境使化学的教学内容不再枯燥单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而在授课过程中,创建生活情境可以使学生明白化学的实用性,了解化学知识的重要性,这样也消除学生对于化学的抵触情绪,提升学生对于化学的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得进行化学的学习。例如:在讲解二氧化碳时,教师可以告诉同学们,二氧化碳就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的空气中,同时我们的每次能呼吸就是将体内的二氧化碳置换成氧气;然后让学生们憋气,直接在学生呼出的气体中直接收集二氧化碳进行试验,这样直接将化学的教学直接与现实生活先联系起来。
三、总结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需要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化学的教学,而创建合适的教学情景,可以将化学的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让学生了解化学的实用性,改变了化学在学生心目中枯燥单调的形象。同时在课堂上的各种情景,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化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寓教于乐的目标。
作者:杨淑芳单位:宁夏中卫市海原县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2]马岳国.初中化学课堂中的情景教学[j].新课程中旬,2015,(12):75.
中学化学教学研究论文篇十六
对于实践性知识,有学者认为一般包括四个要素:主体、问题情境、行动中反思、信念[3],并强调实践性知识的拥有者是教师本身。
3.1案例的选择
案例教学的关键是要选出一些典型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能反映所包含的知识点且可以进行拓展的案例。选择案例时,首先要保证案例与所教学的内容是相关的,与教学目标是一致的;其次,案例要来源于真实的教育场景或是对真实教育事实的提炼,要让学生体验到案例的真实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再次,案例需具有典型性,能围绕所讲的基本理论和核心内容,以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作为师范生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其中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即建立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所以,所选案例要能含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可以去挖掘,对于每一节具体的内容,教师要能从已有的成熟案例中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案例,必要时,还要能根据所讲概念、原理的需要,自己编写案例。案例可以是表现普遍问题的事件,也可以是反映教育教学中优秀的、值得学习的事件;可以选择一节完整的教学实录、也可以是一个短小的教学片断;可以是优秀教师的教学实录、教学设计,还可以是师范生自己撰写的教案;还可以让师范生根据自己撰写的教案进行试教,并把试教内容当作一个案例,充分利用。这样的案例,由于是学生自己的真实实践,讲课者和听课者在知识水平上又属于同一层次,在讨论时,更容易引起共鸣。
3.2案例教学的运用
案例教学时,可以遵循“情境创设———对话———反思———知识建构”的模式。此过程中,通过案例提供的教学情境,师生、生生合作对案例加以研究、分析、讨论,探寻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充实师范生的实践体验。
3.2.1案例的提出
案例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呈现方式,以给学生创设一个接近于真实教育场景的情境,如可以由教师生动形象地对所选案例加以描绘;也可以由学生声情并茂地描述自己的一个学习或执教经历;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或者文本呈现案例等。
3.2.2案例分析与讨论
案例呈现出来后引导学生围绕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关键所在。在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时,教师可以采取“由例到理”或“由理到例”的模式。“由理到例”要求教师在案例教学之前要向学生介绍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再引导学习者运用这些概念、原理解释案例中的一些现象,通过分析、讨论从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例到理”即是先给出案例,再由师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发现、理解相应的原理、概念。作为教师,指导学生案例讨论时,要注意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好引导作用,在学生讨论意见不能达到统一时,要引导学生搁置争议,不至于乱场,同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不要急于对于学生的结果给出肯定或否定评价。
3.2.3总结与评价
为了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要对案例教学的过程及学生的表现给予一个及时、科学、客观的评价。评价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知识和结论进行归纳和整理,以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系统化,同时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的方法和思路进行回顾和分析,并加以整理,以进一步应用于以后的学习;讨论结束之后,针对讨论的核心问题,教师要有一个明确的观点,这样学生就能对学习中所涉及的问题有一个系统的正确的导向,结合自己的认识,更好地内化为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此外,教师还要对学生在案例学习过程的表现给予科学评价,以鼓励为主,内容可涉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思路是否清晰、是否科学应用了所学的理论、表述方式是否恰当、所得结果是否合理等,这种评价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4.1案例库的建立与完善
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案例是否适合师范生直接影响案例的教学效果,但案例的准备需要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作为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及时整理所用到的案例,还要经常根据在课堂中实施案例教学所积累的经验教训,及时补充、修正、完善案例,要逐步和同行一起建立起案例库,以实现资源共享,对于所建立的案例库,也要及时进行丰富和更新。
4.2注意案例教学中师生的角色定位及职责
案例教学中,教师主要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是案例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案例选择,理论引导以及对学生的点评。教师首先应履行自己的责任,选择恰当的案例提供给学生,同时应扮演好指导者和推动者的角色,指导学生如何下手分析、思考、争辩,推动师生、生生讨论进一步加深,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独立思考、参与讨论并与他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学生而言,要使学生成为案例教学的主动的参与者,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在模拟的决策过程中受到训练。
4.3注重关注学生的参与度
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案例顺利进行取得成效的保证,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其中,积极思考,与他人进行互动交流,及时反思,才能逐渐把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在案例教学中,尽可能实行小班授课,教师要注意关注所有的学生,尽可能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案例教学的活动。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以学生的参与性相对较高、教学内容体现实践性等特征深受教育者的欢迎。然而促进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提升,不能仅仅依靠案例教学,应该不断地去探索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的融合,以更有效地培养师范生的实践性知识。
参考文献:
[3]陈向明.对教师实践性知识构成要素的探讨[j].教育研究,(10):36.
中学化学教学研究论文篇十七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实施问题情境创设能够有效地引发初中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进而产生对知识进行认知的需求,使初中生能够产生学习生物的心理倾向,激发初中生学习的动机。问题情境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是一种最简单、最常用的方式方法,问题情境教学主要将问题作为载体,使学生能够在师问过程中以及生问过程中产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动力。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的情境必须要围绕整个教学目标开展,以便能够促进学生实施定向性学习,要求初中生物教师实施教学必须提出一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并且要具有一定的思维性跨度,在创设问题情境以后必须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创设一个生活情境,促进初中生实施目标指引性学习,只有身为生物学习人员的初中生才能够正确并且清晰认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形成,并且在初中生得到自身所期望的学习成果的时候,初中生的学习才能够是成功的学习。创设生活情境能够使初中学生认为自己学习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因此能对学生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甚至会引起初中生将某一个领域中的研究和分析看成是自己生活以及学习中的任务,进而使初中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能够有一个明确目标。实施初中生物教学必须要有一个生活化场景,只有拥有生活化情境才能够将学生生活与生物教育教学的距离拉近,使初中生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生物学。创设一个冲突的情境,营造一个知识建构的契机,在过去的生活以及学习过程中,初中生形成一种自己对于各种现象的看法以及理解。
二、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课堂效率要营造和谐的生物课堂氛围
在生物学习过程中,课堂学习一直都是相对集中但是并不封闭的,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初中生物教师必须要通过其态度以及语言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出来,支持初中学生能够发挥自己不同的意见或者建议,教师不能搞一言堂,要根据生物教材的内容和目标,采取一种讨论法、谈话法以及探究实验法等多种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对其实施主动的发问。要鼓励学生主动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且为了解答疑惑而不耻下问。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具有目的性的设疑,要引导学生能够从无意识设疑转向有意识设疑。很多初中生物科学史十分生动、有趣,将其进行充分利用,进而实施情境创设,引入新知识和新课题,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出来,引起学生对其进行注意,会使创造以及设疑能够有机结合起来。
三、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课堂效率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初中生物课堂通过让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学习进而达到学生自学的目的,经过学生自身的思考和体验,在初中学生个人进行探索这一个重要基础上,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见解发表出来。要鼓励学生开展讨论,互相纠正和补充,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总结和归纳指出本节生物课的内容。初中生物教师必须充分利用鼓励以及肯定的形式满足学生想要成功的欲望,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生物教师还必须注重生物课堂的调控,培养学生对新知识和新内容进行小结和归纳的能力。学生自己预习而获得的知识是片面和零碎的,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通常都是将知识点进行归纳,并不能正确理解知识点的内涵,所以,初中生物教师要在学生知识归纳的过程中起到指导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和课堂中具有主体地位,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可以发挥的余地。综上所述,初中生物教师必须尽自己最大的可能来实现多维教育的价值。本文中,笔者主要从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课堂效率要实施问题情境教学、要营造和谐的生物课堂氛围以及要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这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中学化学教学研究论文篇十八
摘要:法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我国已经是声名鹊起,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的开展也促进了刑法学教学方法的改进,刑法学是教育部确定的法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是每一位法学本科学生都必须认真学习研究的基本课程,其在教学方法上也需要与时俱进,进行相应的方法改革。
关键词:刑法教学方法探索
探索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育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法学教育中教学方式的探索也是有必要的。
刑法学是法学科目中的核心课程,是高校法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在整个法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当电脑和网络技术被引进高等教育中时,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和探索刑法学教学方法既顺应了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新形势下提高刑法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刑法学教学方法的现状
我国传统上的法学教学方法主要是“以理解法律含义、传授法律知识为宗旨的教育模式”。
不可否认在很大程度上我国的法学教育基本上以此种方式为主,对于理论性较强的法律学科而言,此种方式是可取的,如宪法学、法理学等,而作为刑法,虽然其也具有相当的理论性,但是其更多的是实践应用,因此讲授过程中要注意采用更为合理的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刑法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的“演讲式教学”,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学生缄默无语、寂静无声。
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教师在教学中较少考虑学生的需求,学生也很难表现出自己的能动性,发现自己的潜在力,只是在记录。
刑法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法律学科,尽管也需要进行一些理论把握,但是理论研究主要是在研究生阶段进行的工作,大多数的法律院校在本科教育的过程中还是主要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所以在刑法的本科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刑法的具体应用。
在司法实践中,任何一个刑事案件都是复杂的,它不可能像我们刑事法律规定的那样单一化,如果只是注重知识的基本掌握,而忽视灵活的掌握知识,则会导致学生在实践工作中无所适从的后果。
现行的法学教育中,教师是教育的中心,学生是被授教的对象,教育的结果大多情况是以统一到教师的认识上为圆满。
学生较少坚持自己的观点,他们害怕因自己的观点和教师的标准答案不同而不能通过考试。
久而久之,学生便习惯于服从教师给予的“标准”,而不去考虑现实生活的丰富性和变化性,他们习惯于被动地思考而不是主动地思考,习惯于寻找“标准答案”,而不会想到所谓的“标准”只是教师在自己的法学理论基础上给出的基本论断,这样不利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当然随着法学教学方法的逐渐改观,在刑法的教学方法上也有了极大的变化,出现了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还有模拟法庭教学法等。
然而,由于习惯使然,有部分院校尽管在外在形式的授课方式上发生了变化,但是在实质上依旧没有改变过去的传统教学理念,即: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法律原理和概念,知道法律条款的含义。
如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是以自己对法律的学理认识去影响学生,一般是依照自己对法律的理解去选择合适的案例,指导学生进行讨论,然后以达到统一认识为目标。
而事实上,在我国现代畅行法治的社会中,法律条文的数量正以惊人的速度在不断增长,其修改和变化的速度也同样令人目不暇接。
在刑事法律方面也是如此,如果要把所有这些基于现行法律条文之上的知识都教授给学生,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和不必要的。
法学教育的真谛应当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和使用法律,而不是单纯地灌输某种既定的、凝固的知识。
所以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实质意义上的改进而不是形式意义上的变化。
二、刑法学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刑法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渐进过程。
全国各大文科院校多数都在开设法律专业,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都各自有不同的要求,具体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根据各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教改进程呈现了不同的状况。
作为基本专业课的刑法学在教学方法改革探索中必定是位于前列,具体在教改中应该如何进行改进,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方面考虑。
(一)结合培养目的改进教学方法
本科《刑法学》的课程教学任务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为根据,通过对刑法理论及其实际应用的研究和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我国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各种原理、原则和制度,培养学生运用刑法规定分析和解决实际刑事案件中的问题的能力。
基于此,在刑法学授课过程中应该理论与实践并重。
法律都是立法者对过去经验的总结或对将来状况的合理预期,虽然目前的刑事法律规范比较完善,但是既成法律与一直处于绝对变动状态的社会生活相较而言,具有相对滞后性。
因此,面对社会生活中不断涌现出来的形形色色、千差万别的新情况、新问题,更需要提高对刑法规定和精神的理解,以应对解决实际问题的必需。
因此,刑法学教学中应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除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外,应提倡学生参与和师生互动型的授课模式,充分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
首先,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发挥主体的作用,教师通过对刑法基本理论的讲述、解释、提问等方法唤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有关的法律规范、事实材料、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思索的教学方式。
学生掌握的知识更为牢靠、更加深入,并通过这种思考和分析,学到了法律思维的方法,获取了各种技能,并使其综合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改变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消极灌输模式。
其次,案例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将刑法学专业知识和法律的实际运用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来掌握并运用法律知识的教学方式。
对于刚刚接触到法学知识不久的青年学生,在讲解刑法基本理论时要注重案例教学方法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通过案例分析,包括分析和辩论,使学生在案例教学中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再次,模拟式教学。
模拟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难易适当案例进行模拟法庭活动,在具体案件中由学生充当法官、检察官、原告、被告及证人等角色,模拟司法机关办理案件的教学方式。
学生通过参与真实的刑事审判的模拟演示,切身了解刑事司法的全过程,对其中的刑法问题有直观的体会。
(二)结合实际状况选择教学方法
1.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教材内容是教学方法的直接对象,选择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
刑法学作为一门法学学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是由总论和分论两个部分构成,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上也和其他法学科目存在不同,其总论涉及原理,分论涉及具体应用,所以在教授方法上也应根据其课程特点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区别。
刑法总论是全部刑法理论的基础和核心,也是比较原则和概括化的内容,是学习刑法分论的基本起点,因此在总论教学中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但是也要穿插相应的案件实例,以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理论,做到深入浅出,使学生把握理论的实质;刑法分论主要是应用刑法总论的理论来分析说明刑法分则规定中的具体罪刑规范的结果,刑法分论是对总论规定内容的具体化,其更为注意的是对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定,适用性更强,因此在分论教学中应以互动式案例教学为主,讲授为辅,这样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能够锻炼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刑法分论中,因为涉及的具体罪名在客观行为上的表现具有特定的代表性,如:金融诈骗罪,其在具体行为上涉及金融领域的部分问题,其中对于集资、贷款、保险、金融凭证等问题也需要有所掌握,即在刑法分论学习过程中除了案例教学穿插外,还需要对罪名所涉及的经济法规、交通法规等相对应的条例进行相应的讲授,以利于学生对相关罪名的把握。
2.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
学生是教学方法的实质对象。
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授课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其自身的素质。
因此,任何学科和课程的教学方法都必须适合学生的需要。
地区不同的学生在主体上存在个体差异,来自不同地区,就必然会存在学习方式、思维模式、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这样一来势必会存在接受能力的差异,所以应该因材施教,即对同一门课程,因为学生素质不同,在教学方法上应有所差异。
对于基础较好、接受能力较强的班级在刑法总论方面加强理论性的挖掘,可以从更深远的角度来分析这种法律理论的来源,并适当补充西方各国法学理论,在分论中则直接采取案例式教学方法;对于基础较差的可以重点以启发式教学、讲解为主,谈论和分析为辅,注重基本知识点的把握,适当加以案例穿插,这样慢慢提高其自身的法学素养,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根据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状况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是实现教学的基本途径。
不同的教学环境所能提供的教学设施和资源也有所不同,则在教学方法上也要受到一定影响。
条件相对较差的只有普通教室,无法采用多媒体,图书资源也较匮乏,这样需要教师补充的太多,为节约课时教学方法则会受到影响,学生获取的知识和信息量方面必然会有限。
反之,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比较富足的学校,学生的接触范围较为广泛,新知识容易获取,眼界也比较开阔,能够掌握的知识点也会有所增加,能及时了解到法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也会及时接触到热点法律问题,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把握刑法的精神及刑事政策的走向,领会刑事法律的精髓。
有多媒体条件的.可以按教学需要进行组织,制作符合教学需要的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中提供的声音、图像等,创造一个关于社会问题的场景,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不仅用自己的理性在分析,也运用自己的感性在感受和体验,这样有利于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匮乏的学生提高对刑事法律问题的分析能力。
便捷的资源获取为进行模拟教学留下了充裕的时间,也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有利空间。
“徒法不足以自行”。
如果只有法律规则,而没有适用规则的高素质人才,规则之治就仍然是座空中楼阁。
因此,从教学方法上来说,刑法学的教学方法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完善的过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是发展的趋势。
对于日益变化的社会实际而言,教学方法的改进,不仅会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深度和广度,也会让教师有新的体验,同时也可以为社会培养出更为专业化的法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翔雁.刑法学教学方法探析.教育与职业,2004年第23期.
[2]吕新建.法学教学方法探析.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8月.
[3]夏凤英.“诊所式法律教育”的特点和意义.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2月.
[4]邓中文.浅谈刑法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教育与职业,2006年3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中学化学教学研究论文篇十九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高中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我国的高中教育也逐步从应试教育向着素质教育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变成了目前高中教育的重要工作。核心素养的养成可以帮助学生全方面地提升自我素质,达到当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相较于大学数学课堂,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点在于讲授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的结合过程,重视书本上的知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老师应该致力于建设高效的数学课堂,发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体验感受,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从提出问题、独立解决、自我总结等方面提升课堂效果,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一、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
1.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
高中阶段数学的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拥有优秀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学习品质,从而有效地满足当代社会对数学人才的要求,逐步提升自己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同时优秀的高中数学核心素养也代表着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的综合能力,评估学生自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特点包含综合性、持久性和阶段性等,从多方面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提高。综合性是指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态度、核心能力、数学思考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不仅仅是单一地考察学生在某一方面的能力。持久性是指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广泛地使用已学的数学方法和掌握的数学思维思考问题,通过长期的实践和学习形成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持久性也是学生的坚持能力的考察,如果学生只是单一地在学校生活中使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在校园之外的活动中摒弃了数学思维的话,他的数学学习能力就很难得到提高,最终无法适应高中数学学习的步伐,难以养成优秀的高中数学核心素养。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阶段性表现在学生所拥有的核心素养是逐步养成的,其处于不同的阶段或水平时,所具备的核心素养是不同的。高一的学生所拥有的核心素养可能只是单一地解决数学问题,但高三的学生所拥有的核心素养不仅要可以解决遇到的数学问题,同时还需要通过自我的独立思考,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此时学生的核心素养相较于高一时已经发生了质的提升,更加符合社会对数学学习的要求。基于这三个特点,高中数学核心素养需要借助于数学知识和技能来解决所遇到的数学问题,最终养成良好的数学品质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2.养成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是当代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任务,也是素质教育对高中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学生养成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可以有效地实现其自身的全面发展,数学学习的能力得到提升,适应飞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工作竞争。培养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快我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步伐。另外,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是大学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如果学生在高中时没有养成优秀的数学核心素养,对于难度上升一个档次的大学数学,往往会表现出手足无措,无法适应大学数学学习的步伐,进而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悲观情绪,丧失了大学学习的动力,进而阻碍我国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步伐,影响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产生一系列恶劣的后果。
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措施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而在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老师应该有意识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出轻松的学习氛围,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教学过程中,主动掌握充足的数学知识。由于以往的数学教学过程一直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老师主讲,学生主听,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没有自主思考的过程,使数学教学和学习的过程变得枯燥无味,降低老师的授课效率和学生学习的效率。因而老师应该主动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不断创新数学教学的手段,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创新实力,引导其进行独立思考
基于目前课改的背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养成核心素养为最终目的,提升学生独立思考、不断创新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做好带头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是老师单一地介绍课本中地理论知识,将自己认为的重点和难点向学生进行讲解,学生只需要做好笔记就可以了,但学生自身独立思考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伴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创新型人才、自主独立型人才已经成为各个单位和企业抢夺的目标,只会考试的学生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因而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他们进行独立的思考,可以使他们在将来的工作中占据更大的优势。老师可以选择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课上随机提问学生,询问他们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寻找知道答案的学生进行解答,最后老师进行必要的补充,这样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遇到的问题,从而他们的`自主思考能力得到提升,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3.督促学生总结不足,及时地反思自我
反思和总结对于数学学习的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只是不断地向前学习,没有反思之前的不足的话,就会发生基础建筑不牢靠,影响最终学习的效果。及时地进行反思和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发现自身的不足,准确地解决这些不足,从而使每一步前进都变得更加牢固。如果学生只是单一地接受老师总结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的话,就是对老师发现的问题进行简单的接受,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没有的有效的发掘。因而老师应该为学生创造进行反思和总结的机会,并且可以进行不定期的抽查,考核学生在自我反思和总结方面的表现,同时也可以将这一部分的考核归结到期末考核中去,从而引起学生对自我反思和总结的重视,帮助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结语
身处于课改的背景下,也身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的前提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给予充足的重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从而促进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提升。通过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养成自我反思和总结的好习惯,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化中的社会环境,为将来的就业创造更大的优势。高中老师要尽好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切实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不断创新自身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中学化学教学研究论文篇二十
所谓的环境教育就是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的一种特殊教育,在高中教育中则体现为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认知和评价人文同环境之间链接的技能和态度的达成过程。环境教育在化学层面主要包括造成环境污染的成因分析以及保护环境行为准则等方面的教育。
1.将环境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在高中化学新课标中,要求掌握的许多知识点都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高中教学内容一改初中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等常见的与环境污染无关的气体,突出了氯、硅、硫、氮等元素,包括作为大气污染物中的“罪魁祸首”―――汽车尾气氮的氧化物(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或二氧化氮),通过高中阶段系统的学习,学生就可以清楚认识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的产生、演变、对环境的影响和对人类的危害性。化学教育教学的核心在于认识物质的性质。而性质怎样决定着不同用途,也决定是否产生环境污染。通过物质的性质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如何杜绝污染源的产生,如何利用所学知识去治理污染。譬如一氧化碳气体就是环境污染的典例,它不仅污染环境,而且还会对人体产生危害。通过高中化学的课堂学习,学生就能够在生活中有效地避免一氧化碳气体的产生及懂得中毒后的应急处理等。当然一氧化碳问题在高考试题中就频频出现,如的全国新课标i的理科综合试题就一展风采,一氧化碳的中毒后的应急处理也是化学反应原理的一个特例,是值得在课堂教学中挖掘和拓展的。知识改变命运,没有系统的掌握化学知识,就不能很好的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社会。天津市的塘沽开发区的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事件就是一个最好的案例。所以,让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物质的性质,避免有毒物质产生环境污染具有时代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
2.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实验过程中
实验探究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有力抓手,化学实验就是课堂一种较为直观的教学手段。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能够产生环境污染的试验物品,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讨论。如测定雨水的ph,这是教材后的一个探究实验,通过该实验探究使学生清楚了产生酸雨的物质是二氧化硫、演变过程是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最终具有较强的腐蚀性的是硫酸。其次,教师在指导学生做化学实验时,更应该达成环境教育的目的。例如,在高中一年级上学期所需要作cl2、so2、no、no2、nh3等等气体的制备和性质实验,这些都是有毒性的气体,在完整的气体制备的装置中一定存在尾气处理装置,其目的就是用来防止有毒气体的排放。同时,每次实验结束后的残留物应放入指定盛器内,因为实验所使用的药品与环境是不相同的,胡乱丢弃就会对环境产生污染。由此可见,化学实验更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更能养成良好的环保素养。
3.将环境教育渗透到课外活动中
学习化学的目的就是学以致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因此,在高中阶段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大课堂的必然趋势。作为化学学科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有现实意义的。一方面,通过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开展涉及环境保护内容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化学知识的热情,驱动学生追求化学真知的欲望。如组织学生测定大气中mp2.5的含量、测定城市某一交通路口附近的so2的浓度,走进污水处理厂了解污水净化处理流程……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悟环境污染的严害性。从另一方面来讲,通过化学知识规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行为,其中,利用所学习的化学知识进行环保是很重要的途径,让学生从点滴做起。如强化低碳意识,注意节约能源,让学生认识到平时节约每一滴水就可以减少生活废水的排放;通过减少煤气、石油液化气等燃料的燃烧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对空气的污染;通过化学知识中的物质分类去合理存放生活垃圾、回收部分废物来减少土壤的污染;通过尽量减少或不使用洗涤剂、购买无磷洗衣粉等洗涤剂来减少对水源的污染……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但如果没有化学知识作为后盾,那么守护好我们的家园必定是空中楼阁镜中花。总之,高中化学教学知识在教材、应用在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来达成学生的环境意识,是化学学科得天独厚的资源。没有什么比人类生活的环境更重要的了,学生应该学会从学习做起、从探究做起、从实践做起,让人类生存的环境更加美好吧。
参考文献:
[1]蒋明汐.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4)
中学化学教学研究论文篇二十一
运用灵活即解答试题、习题和实际问题得心应手,随机应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不断归纳、整理已学知识,使其形成系统,并在各系统中进行比较,提高灵活应变能力。在平时训练中,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并在训练程序上要有一定梯度。
中学化学教学研究论文篇二十二
摘要: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科目,即注重理论,又关注实践,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才有可能有把它学好的更好,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水平及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素质教育的现有发展状况。因此,在新的形势下,作为走在教育教学前沿的信息技术老师必须与时俱进得转变教学观念、方法和模式,过时的教学手段应随着新的教学技术的发展进行不断的创新,在一些过时的教学方法中增加些创新的教学方法、理念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把事物抽象的道理用具体形象的形式来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感染力和有效的说服力,另外,举些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或文学典故来说明问题,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对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在高级中学阶段已开设有好几年了。高级中学跟初中的要求不一样的有较多,要求学生在初中的基础上,着重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这门学科的实践性又很强,学生可以把所学的知识综合应用,利用计算机,完成各种相应的任务,可以实现自己的相关创意。从中培养各种能力。因此,信息技术课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意义重大。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本人偿试了一些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收到的效果较为理想。现总结出来,真诚的希望同行们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以达到相互切磋、寻找更适合自己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一教学管理观念的更新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我们地区作为中学教学的时间虽已将近二十年了,但不同区域、不同的学校的条件不同,因此学生信息技术的能力水平差异大。以我每年所教的高一学生为例,由于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一部分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已相当高,不但可以独立完成课内的相关内容,而且还可以根据主题设计不同的解决方案,可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知之甚少,这给教师平时备课、上课和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增加了不少难度。基础教育的目的实质是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每一个科目的培养都息息相关。信息技术课虽然目前不是考试考查的科目,因此不要为了升学而放弃了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管理,如果教学管理层面忽略了,学生就容易把它当作“玩的科目”,教学质量要提高也变成空话了。现代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教师要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各种学习工具。若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疑问,就可以借助相互协作学习,或者通过认知工具得到解决。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保持良好学习状态,只要学生在主观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才有最高的学习效益。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要精心分析,知识之关键要精讲,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应多指点,教学的最高目的是为了举一反三,事半功倍,教师应侧重于引导学生,学生的知识主要应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来学,学为主,教为辅。要做到精讲,不但要抓住关键的知识,还要有相应技能。以教powerpoint为案例:让学生学好学会powerpoint,可以先播放一幅优秀的powerpoint作品,吸引学生的眼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然后逐一地分析每一部分的由来。要求每位学生都会用它,但不是机械的用。主要目标是,以后在学习其他软件时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那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
二优化教学方法的
信息技术课目前是以课堂实践为主,任务驱动法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采用的常用方法。但由于学生各自知识储备的差别,因此接受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也有所差异,不同学生学习的效率自然存在差别。例如,课堂作业布置后,一些学生完成作业可能只用了几分钟的时间,而另一些学生可能一整节课都没办法完成要求的任务,这种情况,教师对于课堂任务的设计和课堂纪律控制方面增加了不少的难度。因此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对目标的实现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分层教学是有效减小学生之间差异的一种教学方法。分层教学的方法,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根据每届学生的真实情况,本人通过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采用“按不同层次进行有效的分组,培优补差”的教学方法,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的。分层,入学时对新生的信息技术的知识水平进行客观的摸底,这样对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情况就有所了解,心中有数,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认真、客观的分析,把他们分为不同的几个层次:首层:“底子薄”的也就是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相对较差,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不高,在他们心目中信息技术是可有可无的科目,又不喜欢动手的,学习过程需要别人关照的。次层:信息技术水平处在中等水平的,对教师上课所教的知识和技能掌握起来没有难度的`,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够强的,缺少主动的实践创新能力的。最后一个层:“尖子”即自身有较高信息技术水平的,掌握新知识和技能较强的,对信息技术学习兴趣浓厚的,求知欲望较强的,学习能动性、创新能力、自觉性都较强的。
接下来是分组,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分为不同的几个层次,采取“强弱搭配”即按照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的能力水平高低差异进行组合,分组按照“好中有差,差中有好“的又有一定男女比例的组合排位。最后,分组后小组组长由组员民主选举出。组长在教学中担当“小教师”,他即起到协调组员关系,帮助教师收集课堂上的作业,负责对本组组员的学习情况的小结报告,组长与教师之间是顶层的交互式的关系,组长的职责又起到辅导本组的组员,对组长任用是动态的的管理。可根据学生接受速度,帮助同学的热心程度,完成作品的速度效率与质量进行适时调整。教无定法,适当的案例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中存在大量的抽象理论和概念,这些内容如果只凭老师一张嘴反复讲述其定义,学生可能会听得昏头昏脑,从而感到索然无味,这样难免造成教学效果不佳。有时借用日常普通用品做教具打比方,则可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化、趣味化。如“变量”的赋值问题,教师可借助纸杯作比喻。课前准备好三个纸杯,在两个纸杯上分别写上“牛奶”和“果汁”,课堂提问学生如果要交换两个纸杯中的饮料该怎么做?由于高一学生已经在数学课中学过算法,大部分能回答出基本步骤,接着教师把三个纸杯比作三个变量x、y、z,假设x变量存储“牛奶”,y变量存储“果汁”,要交换x、y两变量中的内容其算法与上述情况同理。随后教师打开visualbasic程序,在窗体上添加两个文本框和一个按钮,文本框的text属性值分别设置为“牛奶”和“果汁”,按钮caption值为“交换”,在按钮click事件中编写代码完成两个文本框中字符串的交换,最后教师启动程序演示交换结果。至此,学生不但理解了“变量”存储数据的原理,还直观地看到了变量间数据交换的代码编写及运行结果。最后,教师需要指出计算机中变量的赋值与现实中饮料的交换不同之处,即一个变量在对另外一个变量赋值后,该变量不会像杯中的饮料出后不存在,变量中的原有数据仍然存在,赋值只是将某变量中的值覆盖。
三利用多种学科知识“激活”信息技术课堂的方法
信息技术独特的优势是在其他学科的教学当中得到广泛应用,即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有效整合可以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如语文教师上《荷塘月色》这篇课文,可以边让同学们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边利用计算机把精彩的的段落文字录入到word中,再根据各自对课文的理解去网上找图、音乐等多媒体,进行文画合配、画文合配、文音合配的练习。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样,在信息技术自身的教学中,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既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又培养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学生的创造精神及实践能力。总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根据自身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不应只从单方面考虑,应注重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发挥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为目标,把信息技术作为终身学习和与其他学科合作学习的手段,从而达到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促使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苗逢春.《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m].高等教育出版社,
[3]赵艺.《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与案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
[4]张义兵.《信息技术教师素养:结构与形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张健.《发散思维大课堂》[m].龙门书局,2003.5
中学化学教学研究论文篇二十三
摘要:本文以高中语文教学为例,简要分析了几种通过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方法课堂有效性策略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主动性和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要求,因此要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就要从这两个目标出发,改变教学方法和模式,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一、丰富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采用故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创设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再利用短片、语言创设出美国人民当时饱受压迫和威胁的情境后,利用文章演讲中激昂的情绪和变化的语调来引发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在特定背景下的重要意义。其次,教师可以以“我有一个梦想”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不仅能够利用演讲内容的要求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书写能力,也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对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二、阅读写作结合教学,加强写作教学效果
写作教学是高中需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让学生从阅读中学习各种写作手法,如词句的使用、文章结构的安排、特定对象的描写手法等,不仅能够在现学现用的模仿中提高学生的写作熟悉度,也能够不断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例如在学习《故都的秋》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文章中回忆的描写手法,也可以让学生学习其中描写景色和情感表达的手法,提高学生作文的色彩饱满度。
三、增加游戏教学成分,点燃学生学习激情
语文的学习是沉闷的.,长时间的学习难免让学生产生烦躁的心理,这时适当增加游戏教学,不仅能够重新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对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这节课时时,教师在通篇的文言文学习中,可以加入“情景剧”,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来编排相应的剧本在课堂上进行表演,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四、结语综上所述,通过丰富课堂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让学生在轻松、多变的环境中产生更多的学习激情;阅读与写作的结合,能够增加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这些措施对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是非常关键的。
参考文献:
[1]陈靖惠.浅谈新课程下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