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简述论文研究过程大全(17篇)
心理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一门科学。无论是写作文、写报告还是做研究,我们都需要明确我们的研究目标和方法。小编为大家推荐了一些总结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示。
简述论文研究过程篇一
一、管理型会计的职能分析
核算型会计模式向管理型会计模式转变是一种管理的创新,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管理型会计成功打破了传统会计的束缚,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管理型会计的形成和建立有科学系统的理论知识为依据,在实际会计管理过程中能够利用这些理论知识发挥管理型会计的实效性。管理型会计能够应用于企业内部管理的各个环节,对提高和推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代化建设发展不断加快,传统会计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要求,因此,寻求适应现代企业内部管理的会计模式成为必然。以往的会计管理工作只停留在人工操作和书面操作上,注重会计核算。虽然这种方式对财务核算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却缺乏管理,导致漏洞百出,无法利用有效的会计模式对企业财务环境进行管理和控制,使得会计工作没能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和效果。受传统会计核算模式的影响,会计人员对会计工作的;理论认识发生变化,使得会计管理观念得不到应用和发展的`机会。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人们对会计管理职能的认识有了全面的提升,逐步开始向着管理型会计的方向不断深入发展与应用。在此过程中,人们对传统会计理论的认识和模式产生质疑,使其转化成现代会计信息的综合利用和管理,进而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取得实效,这也进一步确定管理型会计在现代企业会计信息管理中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对企业内部会计管理系统建立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化的有效途径
1.完善企业会计内部管理控制。要想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加强财务管理能力,就必须对会计工作进行计划、控制和分析,会计人员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遵守法律法规,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完整地财务管理制度,还需设立考核机制,深化会计人员思想观念,提高风险责任意识,加强财务管理和会计监督职能执行效率,了解其在会计管理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会计内部管理控制,规范会计行为,充分展现会计管理的监督权力,在不断探索和实践活动中完善会计管理机制,使其成功转化,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顺利进行。
2.加强会计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是管理型会计转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会计管理模式转变的具体表现。在企业决策、规划、投资过程中,企业领导可以充分利用会计提供的信息对企业未来发展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控制,合理利用企业资源,以最优方案为企业发展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因此,加强会计预算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会计预算管理有效地改善了传统会计核算模式带来不便,使整个预算过程在事前、事中、事后得到有效控制和分析,实现现代管理型会计模式。在这种转变过程中,企业预算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全面性得到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财务管理得到有效控制,这样不仅推动企业发展,还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对于企业来说,其发展情况跟企业内部会计管理有着重要关系。随着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化不断加快,企业内部决策以及对后期发展的计划、措施等都会有企业会计参与,而会计人员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科学、合理、有效地会计信息,对企业发展产生积极地影响。因此,在现代管理型会计模式条件下,企业会计要实行信息化管理,提高和完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就必须加强企业成本的核算管理,对企业成本进行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在投资成本的控制上要实行限额管理;还需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效率和能力,管理型会计人员不只是会一些传统的核对、记账、管账等工作,还需要对企业资金使用、变动等情况进行科学地预测和评估,为企业作出科学的生产经营策略,并提供宝贵的会计信息,确保企业一步步进入正常快速发展的阶段。
三、结语
综上所述,要实现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化,就需要完善企业会计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监督职能,并加强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管理,切实将会计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现阶段,我国财务会计工作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企业进一步去完善,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认识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化在现代化建设中已成必然,要综合企业自身情况,制定完整地、有效地会计管理制度,借鉴和保持核算型会计中的优点,并应用到管理型会计当中,进而有效解决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是会计管理工作满足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简述论文研究过程篇二
各地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以来,通过会计核算中心的努力探索,在发挥会计监督作用方面成效显着。因为一是会计人员能独立于单位履行监督职能;二是实现了事前监督,从源头扼制了财务违规行为的发生;三是体现了集中的优势,一有制度出台,都能及时、全面实行。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有许多困难制约着会计监督作用的充分发挥,而且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出现,会计核算中心在履行会计监督职责的同时还需兼顾公平、倡导服务。本文拟就如何充分发挥会计集中核算的会计监督作用,提几点建议。
一、统一标准,健全会计监督制度
会计核算中心最能全方位、第一时间地实施会计监督,只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统一的经费支出标准作为依据。而现今,很多财务行为仍然没有相应的制度来规范;有的规定不明确;有的现行的`标准与实际有较大差距而操作性不强。这就急需出台一套切实可行,细化、统一的支出标准并经常更新(要细化到具体费用支出,如办公费、邮电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差旅费、会议费、公务接待费、项目经费的使用等),再借助会计集中核算自身的优势,相信全面、严格地履行好会计监督是没有问题的。会计核算中心也可以通过积极收集、总结日常会计监督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向主管单位财政部门或通过财政部门向政府报告,在不违反上级有关制度、文件规定的前提下,及时制定适合本地区、本部门的经费支出标准。
二、上下联动,构筑会计监督体系
很多地方都是在县(市、区)设置会计核算中心进行会计集中核算,而其上一级政府没有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因此,没有一个统一的主管机构进行业务指导,而各县(市、区)在处理业务时也相对比较封闭,难于进行业务交流,不利于形成合力。这就需要为会计集中核算建立一个信息沟通、资源共享的平台,使会计集中核算的工作,向上,可以请示咨询、汇总问题;横向,各县(市、区)可以就具体问题及时沟通,统一监督口径。而在县(市、区)内部,会计核算中心要经常同财政部门各科室及其他财经纪律监督部门进行沟通,如核算中心应积极为财政服务,及时向财政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如提供预算定额数据,有助于合理的预算安排;对项目资金实施跟踪落实,有助于实施财政监督检查。财政也应为核算中心的会计监督提供便利,如细化预算支出口径,实施更合理科学的预算安排;政府采购中心应及时公布政府采购目录,根据核算中心提供的数据,及时修正、扩大政府采购范围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简述论文研究过程篇三
1.学员必须在论文答辩会举行之前,将经过指导老师审定并签署过意见的毕业论文一式五份连同提纲,草稿等交给指导教师,并拟出需要提问的问题及答案。
2.在答辩会上,先让学员用15—20分钟左右的时间概述论文的标题以及选择该论题的原因,较详细地介绍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和写作体会。
3.主答辩老师提问,主答辩老师一般提三个问题,老师提问完后,可以让学生独立准备15—20分钟后,再来当场回答,根据学员回答的具体情况,主答辩老师和其他答辩老师随时可以有适当的插问;还有一种是即问即答的方式,不同专业的老师在答辩时会有不同的要求,会实现通过网络告知同学做好相关准备。
4.学员逐一回答完所有问题后,答辩委员会会做出简短的评价,之后会让考生在等候室休息或留在答辩的现场,之后会根据论文质量和答辩情况,集体商定通过还是不通过,并拟定成绩和评语。
5.主答辩老师当面向学员就论文和答辩过程中的情况加以小结,肯定其优点和长处,指出其错误或不足之处,并加以必要的补充和指点,同时当面向学员宣布通过或不通过。至于论文的成绩,一般不当场宣布。
通过以上同等学力申硕论文答辩相关流程,同等学力准考生们对论文答辩不再陌生了把,以下是毕业论文答题技巧。
简述论文研究过程篇四
摘要: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目前在我国存在发展缓慢、劳动者的权益未能明确界定以及至今未形成完善的科学体系等问题。应完善用人机制,降低企业因人才流失而造成的损失,保障企业人力资源投资收益。明确劳动者权益,鼓励企业加大资源的投资力度,推进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的应用,以便更好地促使潜在劳动力带来经济效益。
[关键词]人力资源;权益;应用
知识经济的蓬勃兴起带来了会计理论开发的巨大突破,由此产生了人力资源会计这一新型的会计分支。人力资源会计自20世纪60年代提出至今已有几十年了,中外学者对此作了许多有益的研究与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与成果。然而,步入90年代,学者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却停滞不前,至今未形成较为完善的科学体系。
一、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未突破传统会计的范围
从人力资源成本的内涵看,对“人力资源”的归集和分配,只是原有会计核算程序的改革,账面上人力资产的价值并不代表人所(能)创造出的价值。以现时重置成本计价,有重置标准和不同企业的可比性问题,与财务会计的结合问题也没有很好解决。
(二)未与传统财务会计融合
由于人力资源的确认与计量不是以实际成本为基础,其中涉及到许多主观因素和假定条件,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的模型大相径庭且过于繁琐。因此,只能作为管理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来提供信息。
(三)未能明确界定劳动者权益
企业因取得开发和使用人力资源付出一些代价,特别是将人力资源上的支出资本化为一项单独的资产,从投资者立场看似应属于企业所有者,但人力资产上的那部分支出并不足以说明所有权的归属。劳动者权益和确定是人力资源会计的核心和本质所在。
二、人力资源会计的内容
(一)人力资源成本会计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较早提出的比较成熟的人力资源会计模式。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会计学者弗兰霍尔茨就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定义为:“为取得开发和重置作为组织资源的人所引起成本的计量和报告。”这种开始意义的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模式所做的探索,为人力资源会计和财务会计的相融合创造了条件。
通过增设一些相应的会计科目,使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信息能够在遵循公认会计原则的前提下通过传统会计程序变通取得。对人力资源投资形成人力资源成本,这部分内容已经论证得较为全面,并且理论界基本达成共识。归纳人力资源成本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项:
(1)原始成本;
(2)追加成本;
(3)使用成本;
(4)安置成本;
(5)流动成本;
(6)机会成本;
(7)沉没成本;
(8)重置成本。
人力资源成本具有局限性。首先,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只是管理会计的简单扩展;修正的模式也只是对原有会计核算程序的改良,即依据人力资源会计所反映的人力资源价值,只是将传统会计中列入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有关人力资源开发取得的费用,按一定的方式归类并予以资本化计量为人力资产价值,未有所突破。其次,人力资源历史成本会计并没有对人的能力和产出价值进行计量,不能体现出人力资源的真实经济价值。最后,人力资源成本没能明确人力资源所有权的归属。
(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
人力资源价值是蕴含于人体内的能带来经济利益的潜在劳动能力,人在运用这种劳动能力的过程中可以创造出新的价值。人内在劳动能力的价值只能推测、判断而无法准确计量,但它创造出的外在价值却是可以计量。常见的计量方法有经济价值法、商誉评价法、工资报酬折现法、拍卖价格法、随机报偿价值法等。
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能够避免传统会计因无视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而低估企业整体价值的弊端。它通过对人力资源价值已创造的或未来能够创造的价值进行计量,将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人力资源潜在或现实价值数量化,从而向企业管理当局和投资者以及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了较为完整的企业资源信息。同时它也能促进企业管理当局更注重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投资,充分挖掘企业人力资源个人价值以及组织价值对企业价值增值的潜能,提高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
(三)劳动者权益会计
劳动者权益会计是在继承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并对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进行改造的基础上提出的。劳动者权益会计通过对传统会计等式的重构,实现了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与传统财务会计的相融合。它在承认人力资源是有价值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人以劳动者的身份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人对企业的贡献高于其他任何物质资源,所以他们应该同物质资源的所有者一样享有对企业新价值的分配权。
这种权益包含两项内容:一是法定的劳动者权益,指国家为保障劳动者个人或集体利益而以法规形式明确从成本与费用中计提的补偿性劳动者权益,按劳动力市场机制和当时的生活资料的价格确定。
二是实现的价值增值部分,按留存的劳动者权益以及劳动者的实际贡献,进行资产性收益分配和劳动者权益的收益分配后,划归劳动者权益部分。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分配的形式可以是货币形式(如效益工资),也可以是非货币形式。明确人力资源的产权归属,能够从根本上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劳动者权益会计为实现对传统会计等式的重构,提出了人力资源投资、人力资产、人力资本和劳动者权益这四个概念。人力资产是指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可望向企业流入未来经济利益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本与人力资产相对应,它代表劳动力的所有权投入企业形成的资金来源,性质上近似于实收资本。劳动者权益概念的确立则是劳动者权益会计的关键。劳动者权益是劳动者作为人力资源的所有者而享有的相应权益。
其包括:一是人力资本;二是新产出价值中属于劳动者的部分。在把前四个概念引入会计等式后,劳动者权益会计就将传统会计等式重构为:
物力资产+人力资产=负债+劳动者权益+所有者权益
这一公式表明,在人力资源会计管理体系内,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组织的一项首要经济资源,并视同一项最重要的'特殊资产进行价值核算与控制,劳动者不但获得自身价值的补偿,人力资源产权权益的体现,还将以知识性人力资源产权所有者的身份参与企业最终剩余价值的分配。
三、如何推进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的应用
(一)降低企业人才流失的损失,保障投资收益
现行会计制度规定的职工教育经费计提比例过低(仅占工资总额的1.5%),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并且培训费用不能作为人力资源投资成本资本化,直接计入企业的当期损益,势必影响企业的短期经济利益。这使得企业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才素质受到严重阻力。与国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外资企业的用人策略。外企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他们一方面向员工提供有吸引力的工资、福利、医疗等待遇;一方面有为员工提供进修,培训,升职的机会,为员工创造发挥潜力的条件。据统计,外资企业中高级技术、管理人员的70%来自国有企业。
(二)加大人力资源投资力度,提高员工素质
人力资源是21世纪的战略资源,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建设基金严重短缺,物质资源相对不足,唯有人力资源数量丰富而其潜力有待开发。我国经济建设中人、财、物三大资源的特定格局决定了资源开发既不能以物质资源开发为中心,也不能以资源开发为中心,而只能扬长避短,走大力强化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子,使巨大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资源优势,这是我国资源开发战略中最为明智的选择。
(三)明确劳动者权益,共同分享剩余利润
现行会计制度中只有物化资产,没有人力资产,将决定知识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排除在外,显然是不合理的。况且因为没有体现人力资本,劳动者与所有者的产权结构不能明晰,劳动者失去了分配剩余价值的资格。
总之,人力资源会计尤其是劳动者权益会计模式的推选,促使人们从单纯的人事关系组织,转为全方位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把人力作为组织的一项重要经济资源,视同一项重要的特殊资产进行价值核算与控制。其理论是会计的一种创新,必将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易庭源怎样开创人力资源价值会计[j]会计研究。
[2]袁振兴论劳动者权益的性质[j]会计研究。
[3]罗春艳谈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账户体系[j]财务与会计。
简述论文研究过程篇五
1社会对教师本身有不同角色期待
中国传统社会经常把教师看作社会正统文化和道德的价值观念的代表,韩愈关于“师者传道”的论述是其代表,至于授业、解惑,也并非教文化知识,韩愈后期给以指明,此种角色期待对于形成我国教育忽略个性差异,用社会价值取代个体价值的状况,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伦理纲常的观念,故对教师有“为长”、“为君的角色期待”,《学记》说“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者所渭学为君也。”民间也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这种期待,也一定程度促成了“师道尊严”,“教师中心”的观念的根深蒂固。
尤其是高等教育,更是戴着一圈神圣、权威的光环,加之“社会本位”,“官本位”已积淀成一种社会文化,深人国人的意识之中,昕以迄今为止,在相当部分学校中,要求学生“师云亦云”、“不越雷池”仍被视为天经地义。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则会被认为不合常规而加以开导或制止。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不同的变化,进而影响着不同的社会对于教师的角色期待,在“创造性教育”中我们体育教师应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树立平等意识,加强师生对话与合作。因材施教。提供高水平的教学服务,形成适合人才健康成长环境的氛围。
2创造性教育教师的角色转变趋势
2.1教师自身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大学校园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思维方式等都必须以学校和教师的规定为准则,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能服从和被控制例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满堂灌的做法,几乎不给学生发挥能动性的机会;评价学生使用驯与顺诛准,听话即是好学生,漠视甚至扼杀青年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造性等等。“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教育理论研究中的共识,坚持人本高教理念就要明确:学生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多种发展的可能性,有着作为人的各种权利和自由,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树立全面发展的个性观。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创造性一般与个体的智力、个性以及知识有关。因此,它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教师要学会“宽容”。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查则无徒”,教师如果一味苛求学生,那么学生将由“敢想敢说敢干”变得“你教我什么我学什么,你考什么我练什么”学的个性将被“压榨”成共性,遏制了学生的创新动力,学生在脑中已经形成了创新意识意:念,那么我们就得让学生的想法得到实践,就得让他敢于去完成他头脑中的创新想法。
2.2教师观的转变
教师观就是教师对自身在教育教学双边活动的地位和职能的认识。进入信息时代以来,体育教师的地位也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各种信息媒体的影响使教师及教科书的教育主要渠道作用日益弱化,教师的权威地位日渐“淡出”。wto带来的“教育服务”观念也使教师不能再做传统的“严师”、“监护人”、“塑造者”了。高校体育教师要坚持人本教育理念,实现由教育者到引导者,“权威者”到“合作伙伴”、严师到人师的角色转变。坚持人本教育理念,教师的主要职责应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主要功能应是以更丰富、合理并富有情趣的方式去引导学生,主要作用应是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和产生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体育教师更多时候要扮演组织者、辅导者、协调者形象,教学内容也要通过更多样的方式,更巧妙的手段,更丰富的话题来激发学生所潜藏的智慧力量,充分做到“课伊始,趣已生,课已尽,趣犹存”。
坚持人本教育理念,要求教师重新设计自身形象。教师应做拓展学生心灵智慧的“人师”,增加对学生的理解;肯定、接纳和帮助学生的现实精神世界,并以自己真实完整的人格与学生交往。教师还应把教学与生活紧密关联,使学生能把握教育意义而加强理解生活的意义。这些对我们教师的角色转变,自身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2.3教学目标培养的转变
注重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要转变单纯以继承为中心教育思想,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继承仅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应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
2.3.1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首先,要多角度、宽思维,有针对性地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其次,要督导学生自学,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
2.3.2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追求新异,以求新为荣,培养学生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又不拘泥于原有知识与经验,在俯视、审视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发现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产生新的创新意识。
2.3.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育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像力,独特的知识结构及活跃的灵感,应营造一种民主的、和谐的教学氛围,启发、诱导、鼓励学生,并采取适当的教育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结语
从“继承性教育”向“创造性教育”的转变中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因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才,今天的教师不仅要在思想观念上,更重要在角色上进行转变,积极调整角色矛盾,有效缓解角色冲突,重新进行角色定位,方能适应新的教育发展。
简述论文研究过程篇六
1.1项目设计过程
项目设计过程主要是指在现行建筑工程基本建设程序下每一个设计项目所需要经历的设计过程。对项目设计过程图进行研究不难发现,输入作为项目设计输入过程不仅会受到客户需求的影响而变化,同时来自于政府部门、审图公司的政策意见也会对项目设计过程产生较大影响。正因如此,我们必须要在输入过程中采用一定过程程度来进行有效控制,尤其是对于一些复杂、大型的设计项目中更因如此,并在必要阶段做好客户需要及设计变更的风险预估及风险控制工作。
1.2项目组织管理过程分析
项目组织管理过程是企业管理设计项目的一系列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项目产品设计主要基于客户需求,目的在于尽可能的提升客户满意程度。项目组织管理过程隶属于项目组织管理体系,它更侧重于企业组织管理角度。一般而言,在项目组织管理体系当中主要有增值过程、管理过程与支持过程三点。在增值过程当中,产品必须要能够实现客户相关接口的控制,如验证过程。在这些接口当中其中应包含界面设计任务书、合同、审计文件、原始资料、输出界面中的设计说明、图纸及计算书等内容。管理过程中实际上是测量客户满意度与识别客户要求的相关过程,经营管理、技术管理、运营管理等则是管理过程中的组织内部子过程,产品在设计上必须要确保此类过程接口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在支持过程上,知识管理、人力资源、质量评定及平台构建都能够实现其与增值过程的相互作用,因此,他们之间的设计接口也需要得到有效控制。
1.3阶段设计过程
阶段设计过程至设计项目在某一具体的设计阶段所处于过程,以施工图设计为例。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具体的施工图设计过程来对主要增值活动的内外过程界面与接口加以了解,乃至哪些子过程会对设计质量与进度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必要的时候可以充分给予关注。不仅如此,在阶段设计过程当中可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过程管理责任制并指派专人负责,实现关键子过程的'质量管控。
简述论文研究过程篇七
摘要:
随着会计的不断进步,加之经济理论的快速发展,在市场经济活动变化的情形下,会计人员必须对自我进行提升,从而确保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专业技能以及业务素质与职能相互匹配,积极有效地分析处理经济数据,为多元化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并实现经济消息的提高。因此,作为意在提升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职业水平;对策
一、会计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会计继续教育,即针对当前从事会计工作,或是已受聘会计技术职称的人员,对其进行职业道德、专业技能以及业务素质的再培训、再教育。以拓展和提高其创造、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对于会计人员而言,其继续教育不仅当前从业人员所需,而且还是国家法规的明确规范;现行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在提高会计人员专业能力、业务素质等方面起到了积极推动用。
(一)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会计法律法规的客观要求
对于我国会计人员而言,其继续教育制度由国家会计法律法规确立。10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修订《会计法》,明确加强会计人员的教育与培训;12月6日,财政部新修订《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规定“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员,其需接受继续教育,从而实现职业道德与业务素质的提升”;8月27日,又颁布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它是在原有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基础上,对有关内容进行了相应的改善。此次颁布的法规对机构管理、学分管理、形式内容、管理体制、师资与教材、继续教育的监督与检查等各方面做了补充和完善,是我国开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浙江省财政厅下发《关于做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通知》(浙财会[]1号)规定:“从事会计的人员需进行继续教育的参加,并利用学分管理方式,对学员进行相应要求,规定每年学分不许低于24分。无论是网络继续教育,还是所在单位和培训机构组织的急需教育,都需达到24学时;会计人员的未来升值、晋迁等,都需要依照继续教育的状况。”因此,对会计人员而言,参加继续教育不仅其实义务,还是其具有的权利,也是法规的规定。
(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普及和拓展国家会计法律法规及会计制度的有效渠道
随着我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会计服务不断涌现,客观上需要会计人员不断学习和掌握;与此同时,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出台,赋予了财务会计人员更多的职业判断,有些专业判断已超越财务会计核算范畴,与市场运营、技术维护、财务管理等工作紧密相连。促使会计人员及时学习、掌握这些新的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推广,使之能够对其准确的利用与认知,而继续教育的强制性的实践证明了,它是会计人员服从的较为行之有效的一种手段,我市历年来对新会计政策的推广和宣传,其主要渠道就是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因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成为宣传贯彻国家会计法律法规及会计制度的重要途径。
二、我市现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环境及实际存在的短板
(一)舟山市现行继续教育布局情况
舟山市现有会计持证人员26705人(其中市本级8291人,定海区7043人,普陀区6199人,岱山县3514人,嵊泗县1658人);学历结构大专及以下学历占76.9%(本科及以上4390人,大专9329人,中专4904人,高中6322人,初中及以下1760人);评定会计职称8107人(初级6048人,中高级2059人),占全部会计人员的30.4%;-20参加会计继续教育的有17535人(其中参加网络教育11776人,准予抵免767人,当地财政部门组织的参与人员达4992人),占总会计持证人员的65.7%。
(二)舟山市继续教育自身环境特点
1.继续教育的形式与途径舟山市继续教育方式分面授培训与网络培训两种。会计人员可自行选择一种培训方式,网络培训,即参加浙江省财政厅指定的平台,从而进行网络继续教育,并完成规定的课程;面授培训指各县区根据当地实际安排,组织会计人员在市财政局委托或备案的培训机构参加统一学时、统一内容的集中培训,两种学习方式都要求学员取得不少于24学分,并通过相应的考核才能作为继续教育登记依据。舟山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按会计人员的具体情况分为初级(含初级会计师和无专业技术资格的会计人员)和中级两个级别,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培训对象及行业特点设置培训班次,以面授培训为主。为系统、全面学习新会计准则等内容繁多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一般从每年3开展月继续教育年度培训(不少于24个学时),一直持续至年末。2.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舟山市财政局,它依据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要求,对集中培训内容进行确立,并运用统一的`教材或符合本地微小企业的实际教材,如培训教材为北京大学出版社《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读本》,20继续教育培训内容为小企业会计准则、防治小金库相关知识、最新税收政策、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简介等。年以财政部新出台的《小企业会计准则》为主要培训内容;20继续教育内容包括:《浙江省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实施办法》、《浙江省财政票据管理办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以及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等,近些年来,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紧紧围绕财政部新出台的会计政策,以宣传普及新会计政策为培训主线。
(三)我市继续教育实际短板
1.参加培训人员思想松懈,应付现象突出部分学员认为继续教育就是再教育,与加薪无关,特别是有一定工作年限、职务较高的会计人员表现较为突出,即使参加也是敷衍了事;其次表现出为应付会计证的年检,从而对继续教育进行接受,因此,常会存在着少课、缺课等现象。甚至即使参加了培训班,也因其与当前工作毫无关联,只对课时规定进行应付,而不进行听讲,更有甚者中途逃课并托同事应付考勤人员,美其名曰有事离开,有的只报名而不却未参与培训等情况。在脱产学习中会遇到下述情况:为应付考勤,多数学员在第一天会到场,次日,学员数量将明显减少,在考试当天,即第三天,学员几乎全部到场;考试完成后,培训也随之结束。在继续教育中,应付考试是最为主要的问题之一。2.会计继续教育内容无区分度,教学方式粗糙现如今,我市的会计继续教育一个会计年度几乎都是一样的学习内容,偏重小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内控规范等会计专业准则与知识,与信息技术、管理以及证券和金融等相关的知识相对较少会完全没有。非会计人员会感到学难以致用,对于该部分会计人员来说,接受与自己工作不太相关的知识培训,多数是出于等级从业资格证的需求,而非主动参与。培训人员层次不同、所处行业多样,大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讲授,学员听记这种传统的“你讲我听”的方法进行教学,并且体验式、模拟式与研究式教学方法也较为少见,学员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有限,交流互动有待进一步增强,所以学员在被动学习的模式下使自身参与意识有所降低,创造性与自主性遭到扼杀,违背了知识经济社会创造性、自主学习的要求。
(四)国内会计继续教育可借鉴模式
香港特别行政区:继续教育活动设计的具有人性化特点,继续教育的负责人为香港会计师工会,在继续教育课程中,会有参与活动者、个别专业关注小组以及多个专业委员会提出建议,对会员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时,应提前对会员需求调查有所了解,接下来交由秘书对各类课程进行安排。从上课时间安排、会员培训通知到培训课程设计、培训学时提醒等精细化统筹,在继续教育中,应采取会员便利的方式来进行。根据会员爱好的不同设置不同的兴趣小组,教学方式以大小班交叉为主,采取研讨会、交流会等形式,面对会员遇到的问题与困境可提供与之相关的建议与解决方案,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三、符合我市继续教育工作的操作性建议
(一)创新培训模块,按需设计课程内容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按需施教”的原则,对继续教育内容予以改革和创新,加强对实用性与针对性的重视。思路应予以创新,根据职业教育中相关理论,按照会计人员所从事的职业不同、能力差异及实际业务的不同,了解哪些职业能力需要进一步训练,接下来对其深入分析,使用学员对技能与知识的掌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以单元与层次的方式来划分需要掌握的技能与知识,对培训方式与课程内容加以设计,最后得出评价专业能力的相关标准,对教学效果与质量加以评价。
(二)引导会计人员自愿性和道德自律性,保障会计行业服务水平
多渠道、多媒体开展来宣传继续教育对会计人员的重要性,逐渐培养成终身教育理念,与此同时,广大会计人员与企事业单位领导也应积极认识到继续教育对会计行业的重要性,将其视为对自身能力予以培养的方法与途径,通过不断学习、主动学习以及自主学习做到与时俱进,充实自身能力与知识,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将“我要学”逐渐取代“要我学”。对会计人员积极参与注册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等国家统一的相关考试或提升自身学历的行为应予以鼓励,在思想上加强会计人员对继续教育的认识,同时明白这也是掌握新知识、提升工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如果会计人员有着过硬的专业素质,不仅提升自身价值,而且可以为本单位合理筹划支出,创造不小的经济效益。强化道德教育,宣传诚信的会计理念。积极有效地分析处理经济数据,为多元化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并实现经济消息的提高。因此,作为意在提升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齐兴利,张立红.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1).
[2]陈乐忧.全球会计行业继续教育掠影[j].财会通讯综合(上),(08).
[3]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
[4]湖北应城市会计局.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现状及建议[j].财会通讯:综合上,2009(6).
[5]罗贤惠,常华.影响会计后续教育培训效果因素实证研究[c].第十二届两岸会计与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
[6]财政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6.
[7]刘开瑞.会计继续教育的定义和本质特征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1(4).
简述论文研究过程篇八
【摘要】在企业管理模式不断丰富、企业舞弊行为和会计人员诚信缺失频发的前提下,研究会计职业道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心理契约的视角研究会计职业道德问题,思考心理契约和会计职业道德的关系,分析心理契约对于会计职业道德的正反两种效应,尤其是反效应下所产生的道德困境。
【关键词】心理契约;会计职业道德;道德困境
一、引言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能够有效配置社会资源,降低交易成本。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企业的经营模式正在发生改变,企业框架和企业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心理契约是建立在企业雇佣关系基础上产生的关于企业与员工关系的理论方向,研究企业与员工在利益平台上的博弈问题。会计是联系企业正常运营和运营效果的桥梁,会计信息能够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为企业内部决策和企业同外部的经济关联提供数据支持。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如果忽视会计人员的个人诉求,或者当会计人员缺乏企业责任和社会责任时,都会给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困扰,可能造成信息失真或者财产损失的后果。心理契约和会计职业道德具有共通性,二者都是企业与工作人员关于维护各自利益时产生的隐性反应。心理契约侧重于情感和期望层次,会计职业道德直接体现在会计人员的操守和行为。从心理契约角度看,心理契约的研究对我国企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心理契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反映企业结构调整、雇佣关系改变的核心因素。从会计角度看,企业的有序发展离不开会计的运用和监督,尤其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支撑。只有遵循会计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维护会计职业道德,才能发挥会计具备的反映职能,为管理层决策提供有效信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心理契约与会计职业道德的关系
(一)心理契约积极影响
心理契约是维系企业和员工的心理纽带,这种心理纽带在现实行为中,对组织与个体均产生影响,尤其是在员工对企业福利和未来发展充满期待时,如果企业感知到这种需求并给予满足时,员工将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工作。由此可见,心理契约会影响员工对于企业的态度和自身行为。会计人员属于企业职能部门的员工体系,肩负维护企业利益和会计职业道德的双重任务。因此,心理契约的导向决定了其在实际工作中的价值选择。会计人员有着自身的发展需要,希望工作稳定并有提升空间,可以获取满意的薪金收入和绩效奖酬,并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和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当这一系列期望集合在工作当中逐步实现时,会计人员将更多地倾向维护企业利益,会计职业道德关于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和强化服务方面均有良好的体现。这也是会计人员在心理契约这一内隐的心理约定中,所兑现的对于企业方面的责任与义务。当企业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并致力于长远发展时,会计信息将偏向于客观、公允和高度透明,会计人员会在企业的要求下做到客观公正和坚持准则这两种会计职业道德。此时,心理契约带来的是积极的正效应。其不仅维护了企业利益,又很好地保证会计人员遵循职业道德。
(二)心理契约消极影响
如果企业感知不到或未能主动感知会计人员的期望,可能会引起会计人员心理的波动,尤其是在企业过度追求利润最大化,忽视会计员工的愿望与诉求,而仅仅把会计人员当成记账工具的情况下,会计人员容易滋生对企业和工作的不满情绪,不仅低效率应付工作,同时会出现跳槽,更有甚者为了满足一己私利,在职权范围内贪占企业利益,泄露企业机密。心理契约的破坏与违背造成会计职业道德的破坏,对维护企业利益和保证会计职业道德方面均产生消极的负效应。
三、心理契约下的道德困境
(一)心理契约过密下的道德困境
心理契约过密是用来描述雇佣双方的需求已被敏感捕捉,双方就各自的责任与义务达成高度一致,用实际的利益回报来促成双方共赢的过程。就企业而言,希望会计人员能够遵守公司规章制度,愿意为企业创造价值,同时有良好的职业素养,遵守公司的保密规定。就会计人员而言,会计人员希望自己的劳动能获取丰厚的薪金报酬,有良好的晋升空间和公平的竞争环境,能够参与专业的会计培训。会计人员的身份具有特殊性,会计人员不仅是为企业服务的员工,也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掌舵人,会计的工作性质产生了从业人员在企业利益和会计职业道德的平衡问题。当企业过度追求短期利益,为实现利益最大化而推卸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把握住会计人员关于心理契约下的物质需求并给以满足时,会计人员容易陷入心理契约过密的道德困境。目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稳定的工作成了保障生活质量的基本手段。会计人员处于相对被动的社会环境,不仅因为会计岗位和会计人员供求关系的不平衡,也因为会计人员是在会计负责人的管控下参与会计工作。由于会计人员的人事关系附属于企业,会计人员在责任与义务上同独立、公正的注册会计师有着本质的区别,其失去了计划经济时期的代表企业和国家的“双重身份”。为了维护自身的现实利益,会计人员的从属性特征使得其在单位负责人的授意之下,放弃应持有的会计职业道德,放弃国家会计制度所规定的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放弃应有的独立性。这种放弃是一种被动性的放弃,尤其对刚入职的员工来说,在会计职业道德面前出于利己考虑而产生动摇。企业为了规避这种立场的动摇,以福利和奖金形式实现会计人员在心理契约的期望,进而使会计人员由被动性业务操作转向主动性配合企业伪造会计报表和提供虚假信息,满足企业管理层的目的利益。这看似是心理契约过密的双赢模式,即企业和会计人员均满足预期期望。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双输的局面,企业会因粉饰报表、提供虚假信息受到法律和舆论的裁决,会计人员则缺失会计职业道德这一重要的职业原则和情操,而这种道德困境属于企业暗示下的会计职业道德破坏。
(二)心理契约违背下的道德困境
心理契约违背是心理契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这也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心理契约的主要原因。因为,心理契约的违背会造成员工在态度和行为上的负面影响,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效益损失。过去的理论研究一致表明,个体对于心理契约违背的认知,同个体的不良行为存在高度正相关性,这种不良行为不仅包括离职愿望,也包括了渎职行为。心理契约受到严重破坏时,雇佣双方关系将具有交易性。个体有着摆脱契约的意愿,注意力也更多地集中在眼前的经济利益上。心理契约违背包括三个原因:有意违约、无力兑现和理解歧义。有意违约是企业的主观因素,无力兑现是企业的客观障碍,二者都会直接导致组织和个体在经济利益的不一致性。理解歧义是指组织和个体,在心理契约的内容认知上产生理解性分歧。这种理解差异如果不加以疏导和改善,会被个体直接定义为心理契约的违背,从而破坏员工对于企业情感方面的.信任,并引发员工做出损害企业利益的后续行为。从会计角度看,企业同会计人员存在的心理契约有着不同的利益取向,这种取向被主观或者客观因素干扰时,个体利益的期望破产会带来个体的破坏行为。当企业过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忽视对会计人员的责任,或者客观条件不允许企业满足会计人员的需求时,会计人员会以消极的工作态度来表达自己不满的诉求。同样,当企业无法准确摸清会计人员的个体期望时,会造成二者对于责任与义务认知方面的差异,这样的差异会恶化会计人员对企业的满意程度。一旦会计人员出现情感不信任时,会计人员容易偏离会计职业道德标准,被动性地完成工作,尤其是在企业内部控制流程不完善、内部审计执行不严格时,容易导致会计人员对企业利益产生行为上的侵犯,利用职务之便,以挪用公款、变更伪造会计资料等非法途径,满足自身初始的需求期望,而这种道德困境属于企业未知下的会计职业道德破坏。
四、心理契约道德困境的治理对策
(一)企业应树立长期发展目标
当企业管理层选择短期目标时,管理层和股东存在利益层次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诱发企业短期逐利行为,在会计估计和会计方法的选择上存在投机可能性,这种投机行为将会恶化心理契约违背下的道德困境。因此,企业应该树立长远战略目标,发挥自身优势,追求长远经济利益。同时,企业应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不仅为企业利益相关者创造经济价值,担负起经济责任,还应该遵守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道德意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
(二)会计人员应提升自我修养
会计人员持证上岗之前一般接受过系统的学习与培训,会计职业道德是重要的理论部分。但是,会计人员对这一理论学习未加重视,并且受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干扰,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利用自己的职权范围获取最大化隐性利益,导致会计法律和会计道德的双重缺失。为了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并同国际会计惯例接轨,我国不定期出台会计相关的法律文件,发布新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因此,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再教育,尤其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会计人员应该树立风险意识,认识到不当利益的背后隐藏道德风险和法律风险,一旦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沦丧,将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心理契约应遵循和谐发展
通过对心理契约和会计职业道德关系的分析以及彼此影响的效应可以发现,心理契约和会计职业道德并不是难以协调的矛盾体。心理契约同样存在正效应的可能性,即当企业和员工都能准确地把握对方的利益期望并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时,会带来企业和员工双方共赢的局面。因此,企业应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通过问卷调查、定期谈话等具体形式,考察每位员工对企业的期望和对个人未来的谋划。企业不仅应在待遇分配上相对公正,也应树立业务程序公正,做到不偏不倚。相对于分配公正对员工认知企业的影响来讲,程序公正则具有更强的预测力,且具有直接的影响效应,即当组织内员工对程序公正感知较高时,企业的义务会被认为得到更好地履行。
(四)完善企业内部控制
对会计人员而言,管理层的伦理道德水平、公司的文化氛围、内部控制和监管制度等,都是影响会计人员是否愿意并且能够自主地遵循会计职业道德准则的重要因素。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和监督制约机制,会成为避开企业未知下的会计道德破坏的重要措施。企业不能将内部控制作为一纸空文,而应该作为一种提高运行效率、保障利益安全的有效手段。首先,企业应将法律法规和公司制度作为标杆,引导企业的合法化与合理化发展。其次,企业的机构设置、权责分配和运营流程,应该具备科学性与完备性,企业在预算控制、风险防范控制和财产保全控制做到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企业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应明确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最后,会计核算部门应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的局面。
五、结论
心理契约是连接企业和员工的无形力量,会计职业道德是连接企业、会计人员和会计工作的无形力量,二者具有紧密的联系。如果企业和会计人员在心理契约中达到默契标准,有可能带来的是企业同会计人员共同造假的结果;如果企业和会计人员在心理契约没有达到对方所满意的条件时,带来的不仅是双方利益的破坏,更多的是会计人员道德的缺失和法律责任。因此,心理契约的不良发展和带有不良动机的心理契约,都会消除会计人员从业的顾虑,无疑会增加会计人员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风险。企业和员工互相能否捕捉到对方在利益层次的需求底线,是平衡心理契约过密或者违背下的关键要素。如果企业给员工提供更多的利益,那么心理契约偏向于过密状态,导致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偏护企业利益,存在会计信息造假的可能性,从而影响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相反,如果企业忽视员工对于其合理或更多物质层次的需要,则会带来心理契约的违背情况,会计人员将采取偏激措施谋取利益,会计职业道德也会因此受到破坏。
简述论文研究过程篇九
一、高职院校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陈旧,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2月,国家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并于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从此,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全面接轨。与过去的会计准则相比我国新的会计准则有了较大的变动,但目前的教材内容有些还是旧内容,失去了时效性。教材内容陈旧,跟不上新制度改革的步伐。另外,课程设置没有突出职业技能的特点:一是专业课程的设置范围过窄,学生的接触面不宽。现行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课程的开设仍然是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审计等为主干课程,其他行业会计涉及很少,导致学生毕业时只知道一般企业日常经济业务会计分录的编制,不熟悉每个企业具体会计岗位的基本技能,这样不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毕业后,如果进入金融、房地产等行业工作,就显得无所适从,课程的设置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面;二是专业课程安排不合理,存在相互脱节的情况。比如税法课和会计专业课,大部分院校税法课安排在会计专业课之后,而会计专业课教学中很多地方都会涉及到税法,老师教学中讲到税法方面的知识,学生则显得很茫然;三是教材的选择不尽合理。各教材的来源渠道比较广泛,相互不配套,不利于教学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而一些教材的内容更新速度较慢,对新会计准则的规定不能及时调整,这样也给老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会计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实训
会计教学通常采用文字表达经济业务内容、会计分录讲解会计处理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理论讲授,而对实践环节重视不够。实训课时所占比例较少,会计专业除《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两门课程安排的有模拟实训外,其余的课程均没有。老师主要采取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思维闭塞,学习被动,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老师虽然教会了学生理论知识,但忽视了如何教会学生去应用这些知识以及如何把这些知识转换为能力。学生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实际会计工作中遇到怎样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怎样登记账簿、怎样编制财务报表以及如何进行财务分析,就不知如何下手,就更不知如何利用这些财务信息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以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是非常欠缺的。
(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面临困境,实训力度不够
基于会计资料的保密性、会计工作的技术性、会计岗位本身能容纳的人员有限等原因,多数企业不愿意接受校企合作。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尚未形成科技开发、技术创新、社会服务的办学体系,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要求。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经费投入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导致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流于形式。此外,许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也开设了实训课程,但方式方法存在问题,如在进行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实训时,同学们已经习惯了通过文字表达的经济业务写出借贷方程式,根据借贷方程式填写记账凭证,而不是根据原始凭证来编制记账凭证。而且实习资料比较陈旧,与现时业务不相符合,业务处理流程单一,一个人既当出纳,又当会计还兼财务主管,不具有仿真性。因此不能真正起到锻炼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目的。
(四)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足
高职院校会计教师实践教学经验不足,成为制约人才培养的瓶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几乎都是走出大学校门即踏上教学岗位,从学校到学校,他们虽然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没有在企业实际工作的经历,缺乏实践经验。在指导会计实践教学中,老师们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无法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另外,专业教师的新知识更新较慢,知识结构层次不全,相关专业知识缺乏,也成为制约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实践经验空白的教师难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二、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会计课程的设置要与社会需求、学生就业紧密联系
为使学生能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真正胜任用人单位的工作岗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应根据市场需要和学生就业情况来制定,每学年都要进行相应的修改和替换。每当出现新理论、新政策、新法规时,教师都应及时地把他们加入到授课内容里面,避免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另外,学校还应加强学生对财务软件、办公软件等计算机操作技能的熟练掌握。目前社会用人单位都非常重视学生职业专项技能,为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可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种社会考试。如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证和计算机等级证等。同时,加强考核学生运用所学会计专业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课堂学习、完成作业和社会调研等活动过程中,表现出自我管理、与人沟通合作,解决问题、应用现代科技手段以及创新等能力。
(二)改革会计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为了体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应用性特点,在会计教学过程中要增加实践环节课时的比重,为此要改革教学计划,在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够用的情况下,增大实践实训课时的比重。为了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高职院校一方面要求教师参加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更新理论知识,到企业挂职锻炼;另一方面要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人才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和指导教学计划的制定,着重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操作、综合模拟实习技能的操作以及财务软件技能的操作。目前,会计理论教学与会计模拟实训相互分离是现行高职院校会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这种模式虽然注重了学生模拟实习,但收效不大,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会计理论教学中大力推行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是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将会计实务工作的案例、资料搬进课堂,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对会计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工作的综合素质。比如讲述原材料核算内容时,教师应准备好增值税专用发票、材料入库单、发料单等核算中所涉及到的原始凭证和资料。在理论讲述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如何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如何填入库单、发料单等。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积极参与状态,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三)加强校内外会计实践基地建设
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和教学特点,实践基地建设是实现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条件。就会计课程教学而言,要培养学生具有专业能力和操作技能,就必须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练。高职院校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设备,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础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的校内会计模拟实验室。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运用学校师资力量的优势,组建会计服务机构,承担代理记账、审计之类的业务,为学生提供全真的会计教学,这样既为专业教师提供了直接从事会计实务的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参与企业会计业务和审计业务处理的机会。另外,高职院校要建立和健全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外会计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有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任指导老师,可以增强学生对会计的感性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比如会计师事务所对会计人员的需求较多,且其业务繁忙、工作量比较大,在年报审计月份需要较多的临时会计人员;还有会计咨询公司,其主要业务是为中小企业建账、记账、纳税申报、年检、验资等,这些工作也需要吸纳较多的会计人才。高职院校可以与这些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作为学生的校外实训基地,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操作能力。
(四)加强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会计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会计师资队伍的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的关键环节。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只注重教师引进,不注重教师的后续管理;只注重教师理论水平的高低,不注重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的强弱。加强高职院校会计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会计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教学水平,已成为当前会计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为此,高职院校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高职院校师资引进应以高学历、高职称、“双师型”的会计人才为主,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会计人才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二是不断加强教师的知识更新。学校可以定期选派部分教师到高等院校参加新会计准则、新税法以及相关专业知识的进修和培训,使会计教师的理论水平不断得到更新,不断拓宽教师的专业知识面,以更好地适应教学工作;三是选拔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这是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的作用,有利于发挥整个学科教师梯队的群体效应,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四是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参加会计、审计、统计等专业技术资格以及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税务师等考试,全面提升会计教师的专业层次结构,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以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会计教学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未来会计人才的能力和整个会计工作的质量。因此,探索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改革,有利于为以后会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理论支持;分析高职院校会计教学存在的不足,对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简述论文研究过程篇十
今年以来,非典(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简称。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即sars)疫情的发生和蔓延,暴露出我国在处置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方面的机制不健全,防治工作在一段时间内有些被动。在很快意识到这一疫情的挑战性之后,政府迅速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始由被动应战转为主动应战;由“内外有别”的信息模式转到“及时、公开、透明”的信息模式;由卫生部门的防疫工作转到各级政府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由内部的方式控制局势转到依法运作的机制。如今,中国非典疫情高峰已经过去。我们再来审视抗击非典危机中的转变过程,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特别珍惜的。
一、抗击非典的转变过程
(一)建立责任体系、官员问责制与部门防疫到政府重中之重的转变。
非典疫情的发生和蔓延,与一些政府部门和地方官员不尽职责密切相关。也暴露出干部人事制度和责任体系的明显缺陷。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职能,一直把经济增长和确保经济增长的社会政治稳定当作核心政策目标,在干部人事制度方面,选拔使用考核领导过于看重gdp等政绩标准,较少重视对其在公共事务管理、解决公共问题、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能力水平和实际成效的考核。一旦发生传染病等公共问题,政府和地方官员的本能反应是为了不影响经济增长、不影响旅游、商务活动,尽量淡化处理。有的甚至将疫情等同于辖区内“重大事故”,惟恐考核被“一票否决”,对疫情隐瞒不报。加上我国已制定的《戒严法》、《传染病防治法》、《防震减灾法》等多部紧急状态法律对紧急状态下特定责任人肩负的法律责任规定得比较原则,不够具体,对于这些负责人的责任追究规定得也很笼统,可操作性不强。这种过于抽象、笼统的法律规定对于紧急突发事件中担负重要职责的.特定人群没有起到很好的约束作用和激励作用。这种责任体系方面的缺陷和政府部门、地方官员的行为及态度,使得各方面无法及时全面地了解疫情,从而失去了控制非典的最佳时机。
在意识到这些危害之后,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果断的措施。建立集中统一,分级负责,任务明晰的责任体系。4月23日,国务院成立了由吴仪副总理为总指挥的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统一指挥,协调全国非典的防治工作,并加大了对失职官员的责任追究力度。继张文康、孟学农去职开高官问责制之先例,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全国已有120多名中央和地方官员因防治非典不力而受到撤职或党政纪处罚。在这种铁腕手段的高压下,各级官员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有的以惯用的工作方式,给自己也给他人立下军令状,有的甚至将确保零指标与官员职务挂钩来作为硬指令下达,从而采取了一些具有较强恣意性的、人治化严重的紧急对抗手段。
但是,客观地说,这种首次在突发灾害事件中,就同一问题连续地、大范围地处分失职官员。对于抗击非典由卫生部门的防疫工作到各级政府和“当务之急”、“重中之重”的转变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各级组织指挥、职能机构得以高效运作,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贯彻落实,为抗击非典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和组织保证。
(二)日报告疫情、零报告制度与信息内外有别到及时公开透明的转变。
[1][2][3][4][5]
简述论文研究过程篇十一
自从我开始接触学术论文研究以来,我逐渐学会了如何认真并系统地进行研究,并从中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学术论文研究是一项需要深入思考、扎实的工作,需要研究者具备耐心、创新意识和工作计划。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学术论文研究过程中获取的心得体会。
首先,一个清晰的研究问题是学术论文研究的基石。在我刚开始进行论文研究时,我没有意识到一个好的研究问题的重要性。经过一次次尝试,我发现,一个明确、有意义且恰当的研究问题会极大地推动研究工作的进展。一个好的研究问题应当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具体、独特、相关并有研究价值。通过明确研究问题,我才能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确定研究方法,并最终解答我的研究问题。
其次,文献综述是学术论文研究的重要环节。在文献综述阶段,我们需要广泛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给出的问题。通过文献综述,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研究的方向和内容,避免重复前人的工作,并发现前人未解决的问题。文献综述阶段的重点不仅在于查找合适的文献,还包括理解和分析这些文献,并写出一个有逻辑和连贯性的文献综述。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筛选和汇总文献的方法,并从前人研究中汲取经验,将它们应用到我的研究中。
第三,研究方法的选择对于学术论文研究的成功至关重要。研究方法决定了我们如何收集和分析数据,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常见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方法和实证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等。在选择研究方法时,我们需要考虑到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以及研究资源的可行性。此外,研究方法的选择还需要兼顾研究的创新性和前瞻性,以带来新的思考和理论贡献。通过不断尝试和反思,我逐渐掌握了选择研究方法的技巧,并且学会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这些方法。
第四,数据收集和分析是学术论文研究的核心。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在数据收集过程中,我们需要仔细设计问卷或实验,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数据的分析包括定性和定量分析,我们可以利用统计软件或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提取有价值的信息。通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我们能够验证我们的研究问题,并给出合理的结论。在我的研究中,我学会了如何设计问卷、如何进行实验以及如何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这些技能对于我进行科学研究非常有帮助。
最后,撰写学术论文需要良好的逻辑思维和写作能力。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应当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学术论文的结构应当分为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讨论等部分。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应当把握好逻辑关系,使整篇文章有条不紊地展开。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运用,以保证文章的质量。通过反复修改和与他人的讨论,我逐渐提高了我的写作能力,并更加熟悉了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
总之,学术论文研究是一项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工作。通过正确的工作方法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能够在学术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上述的经验和体会将帮助我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更加成熟和成功。
简述论文研究过程篇十二
在大学期间,论文研究是每个学生都要面临的任务。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阶段,都要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技巧,以完成一篇优秀的论文。在我的学术生涯中,我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论文研究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我深刻体会到论文研究的重要性和技巧,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在论文研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认真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
研究课题的选择对于整个论文研究过程至关重要。首先,我发现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课题是研究的前提条件。只有对课题感兴趣,我们才能保持持久的研究热情,并有足够的积极性去深入探究。其次,课题的可行性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在选择课题时,需要考虑到自己的时间和资源是否足够,以及课题的研究难度是否可以克服。最后,选择一个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也是重要的。我们的研究应该能够填补知识空白,解决实际问题或者提供新的观点和证据。
第三段:合理的研究方法与技巧
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和技巧对于论文研究的成功至关重要。首先,我们需要对不同研究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传统的文献综述、实证研究以及定性或定量研究方法等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场景。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研究目标和资源情况合理选择。其次,充分掌握所选择方法的操作步骤和技巧也是必要的。我们需要熟悉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并结合合适的统计工具来对数据进行处理。最后,在实施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随时调整和改进研究方法。如果发现当前的方法不适用或者有更好的方法可以使用,我们应该及时进行调整。
第四段:精心处理论文的结构和内容
一篇优秀的论文不仅需要有严谨的研究过程,还需要合理的结构和完善的内容。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明确论文的目标和主旨。一个好的论文应该有明确的研究问题,同时能够清晰地阐述所选择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最后得出明确的结论。其次,我们要注意论文的章节结构和逻辑连贯性。论文应该有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与讨论以及结论等基本章节,并且这些章节之间应该有合理的过渡和连贯性。最后,我们要关注论文的语言表达和细节。正确的语法、准确的文字表述以及精心的排版都是提高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
第五段:总结与展望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论文研究的重要性和竞争力也越来越强。通过我的论文研究过程,我意识到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掌握研究方法和技巧,以及精心处理论文的结构和内容都是成功的关键。然而,我也意识到我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研究挑战。我将继续培养自己的研究兴趣和能力,不断改进自己的研究方法,同时加强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学术研究的进步。
总结:
论文研究过程的心得体会包括了合适的研究课题选择、适应的研究方法与技巧选择、合理的论文结构与内容处理等。通过我在论文研究过程中的体会,我深刻认识到论文研究的重要性和技巧,并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我将继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研究挑战。
简述论文研究过程篇十三
一、会计环境变革
(一)资本环境的变革
资本环境的变革主要指的是资本范畴的扩大化,具体来说即由传统意义上的财务资本扩大为广义资本范畴。当前在商品经济社会环境中,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等会计环境的相关理念与环境正在不断深入人心,而与之相对应的资本范畴也逐渐呈现出了扩大化的趋势。传统意义上的财务资本转变为广义资本,广义资本则包括财务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
1.人力资本
在信息时代中,人是生产要素的关键组成部分,一方面,人代表着生产者,另一方面,人都代表着财富的创造者。而人力资本的特殊性就在于,人力资本无法与人本身相分离,却可以随着所有者进行随意的流动。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巨大的,在资本环境中,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优势,就应当不断地进行知识的创新和学习,不断地完善和丰富已有的人力资本。
2.组织资本
组织资本指的是生产要素的组织,而这种“组织”对于企业来说并不是简单的生产要素的聚合,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种有机融合。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其组织资本的行为要以个人的人力资本为发展根基,在发展过程总,企业必须明确,组织资本并非单纯的人力资本的叠加,它更注重的是对已有人力资本的一种重新整合与分配。因而,组织资本是企业的稳定财富,并不会随着员工的任意调遣、离开而失去效用。
3.社会资本
企业在从事经济活动时,必须将自身置于一个大的现实背景与发展环境下去全面考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社会环境、与社会各组织之间的关系网络,而这些社会关系网络实际上也是一种能够产生经济收益、具有资本属性的资本,即社会资本。企业的社会资本产生的根源较广泛,包括相关规范制度、价值体系,而企业在与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确保自身的社会资本在发展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就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相互信任。
(二)资本主体的多元化
资本主体的多元化,与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是有密切联系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蓝图下,传统的单一资本主体已经不能满足商品经济社会中人们日益增长的经济交流与贸易沟通。而资本主体多元化变革的发生,一方面有赖于国营经济的影响作用,另一方面也与外商投资经济、个体私营经济、中外合资经济等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息息相关。由于资本主体的范围出现了扩大化的趋势,在市场经济中,不同的资本主体会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而展开激烈竞争与冲突,而这一结果实际上繁荣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三)会计结构的变革
会计环境在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其内在结构也随之产生了变革。会计内在结构的变革使得企业在会计活动中能够更为及时与精准地确定会计对象与目标,进而发展创新了新型会计信息技术。由于会计结构发生了变革,传统的会计原则、会计报告模式、会计计量也需要进行自我的调整与发展创新,进而与会计结构共同足够成健全的会计信息体制,以充分发挥出会计信息体制在信息社会中的突出作用。
二、财务会计理论创新
(一)会计报告与要素创新
在传统财务会计活动中,事后报告的方式不利于企业及时掌握和理解最新的市场动向及其信息,通过以实时报告的方式替代,将实时报告信息置于网络系统中,进而帮助企业根本自身的实际发展需求对信息进行针对性地筛选和抉择。这就有力地扭转了传统意义上进行定期财务报告之后再进行信息数据收集的繁琐工作局面,大大节约了相关人力物力,同时也提升了信息的传送速度。另一方面,发展创新后的财务会计报告是建立在实物资本的基础上。由于当前在财务报告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变化和问题,实物资本虽然能够给企业带来实时收益,然后人才与知识才是企业获利的根本。因而会计报告的创新一方面引发了企业对于非货币性资本信息的必要关注和重视,另一方面也更加强调了人才和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推动了财务报告在新时期的发展进程。会计要素的创新则体现在对要素的侧重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当前的会计要素主要包括六类,即成本、利润、收入、费用、所有者权益、负债及其资产。在传统的会计要素发展利用观念中,通过对上述六种要素进行会计核算,能够基本满足工业经济时期企业发展的需要。而在信息时代,会计核算的内容需要依据社会发展的具体特点进行相应的变革。知识资产、人力资产等要素应当逐渐地提高其比例,而财务资产相对而言则需要减少一定比例。会计要素的创新既包括对六大要素的重新调配与合理使用,又包括强化人力资产的地位和作用,将人力资产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点与核心,进而构建完备的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充分发挥跨级要素的积极影响作用。
(二)会计目标理论创新
会计目标理论创新主要指的是会计目标观念上的创新,即从传统的绩效观到权益观的创新。在传统的财务会计目标观念中,经济中效率观念对于有着深远的影响,效率观念要求企业在设立会计目标使应当以追其经济效率为基础,然而这种观念实际上却忽视了公平的伦理观念,容易造成公平的缺失,进而影响财务会计目标的确定。财务会计目标主要包括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要求财务会计在确定目标时应当准确掌握受托人履行经济资源管理的具体情况,通过向委托人进行财务报告,帮助委托人实施掌握到经济资源的被使用情况,从而为委托人对受托人进行考核与评价提供重要依据;决策有用观则要求财务会计需要在确定目标使实施掌握投资者与债权人进行投资决策活动的具体信心状况,通过发布实时的财务报告,帮助投资者与债权人了解企业的实际价值,进而做出相应的.决策活动。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在财务会计目标中着重点都是放在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资源配置的高效率两方面上面。而财务会计服务的目标在于经济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的配置效率的最优化,由于以追求经济效率为中心,因而实际上也可以将其称之为会计目标的绩效观。绩效观下的财务会计在设立目标时,暴露了一些自身无法回避的问题,例如,过于偏重生产力而实际上忽视了生产关系的重要性、过于侧重于经济效率而忽视了社会公平与生态效率之间的关系。针对这些问题,为了更加体现公平性的经济价值和伦理价值,这就要求财务会计在设计相应目标时应当根据时代的需求进行调整与创新,完成从绩效观到权益观的转变。权益观具有绩效观所不具备的优势特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具体来说,首先,权益管与绩效观关于企业财务资本的认识大相径庭。绩效观一般认为,财务会计目标的价值在于为财务资本所有者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以供所有者进行决策。而权益管则认为财务资本所有者的地位与影响并不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组织资产等其他资本应当放置于与财务资本所有者相平等的地位,在此基础上企业有用公平的权益。这就要求财务会计应当不偏不倚、公平公正公开地为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提供能够满足其个体生存发展需求的特殊信息。相对于绩效观只是单纯地反应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而言,权益管更注重多样化信息的汇总和整合。资本所有者的产权对企业的绩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而实际上企业绩效的好坏与资产所有者权益的实现,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联合,因此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润,就有可能出现压榨工人合法权益的现象发生。权益观的提出,正是针对企业可能出现的这一实际问题。通过推行权益观,一方面弱化财务资产所有者的地位,一方面强调以人力资产为代表的其他资产的重要性,最终实现企业内部各资产要素的合理分配与合作共赢。其次,绩效观更为注重的是生产力与经济效率,而权益观则将重点放在生产关系和社会公平上。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要的反作用力,新时期下尤其不能忽视生产管理的合理调节。而社会公平既能减少企业内部可能出现的诸多信任危机,同时也是财务会计信息首要的质量特征。
(三)会计对象理论创新
会计对象理论创新指的是会计活动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具体来说即从传统意义上的资金运动转变成了产权价值运动。在财务会计基本理论体系中,财务会计对象理论是其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财务会计的对象对于财务会计的内容有着直接的决定作用。一般来说,关于会计对象的理论,传统意义上存在着多种说法,例如财产说、过程说、资金运动说等。其中资金运动说是较受认可的一种观念,它认为,会计活动的对象一般而言都处于商品生产过程的价值运动中,也即是说,在当前的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在进行经济活动时,能够利用货币进行价值运用。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价值运动直观地表现为资金运动。在现代企业理论中,企业的契约性被强调到了一定的高度,因而对于企业而言,契约问题和所有权问题是关乎到企业生死存亡的严重问题。企业的整个经济运行过程就是一个由一系列的产权进行交易、通过签订并履行契约的活动过程。企业的契约具有平等性,这种平等性要求在签约过程中,每一个签约人都是独立平等的产权主体,都在企业拥有基本的产权权益。在这一情况下,企业就需要向更为广义的资本所有者提供相关的权益实现与保障的基本信息情况。企业要将资金运动转变为产权价值运动,就要在企业产权交易的整个过程中,将其视之为自己的对象,着重以资金运动实际上呈现出的产权关系为交易重点进行经济活动。产权交易的活动始于契约形成,终于契约接触,这就说明产权交易的本质特点在于契约的旅行过程,因而实际上这一过程又可以称之为产权价值运动。
三、总结
会计环境是会计理论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财务会计相关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当前在时代新浪潮的影响下,会计环境发生了深远的变革,而这一变革又带来了财务会计理论的创新发展。我们只有深刻了解到会计环境的变革与财务会计理论的创新,才能够真正地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满足企业在市场经济下条件下的新型发展需求,切实推动企业的发展进程。
简述论文研究过程篇十四
那么论文究竟应该如何准备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
重点明确。很多的考生的大纲令人非常的迷惑,所以很多的考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作为论文的提纲是一个论文的灵魂,如果提纲都不明确,那么怎么能让人有阅读的欲望呢,这一点对于考生的发展也是非常的重要的,所以考生应该明确这部分的事情的发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考生的提纲一目了然。
拒绝混乱。很多的考生在提纲的写作的过程中比较的混乱,这样学员在写作的过程中就没有办法掌握全局,所以在撰写大纲的过程中应该从整体出发,当然还应该确定每一部分的作用,毕竟有的部分是以后论文撰写的主题,所以在大纲的写作中尽量的做到主次分明,这样对于考生的帮助才是比较大的。
活跃的思维,很多的学员都是一边学习一边工作的,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比较繁琐的,所以在下笔前一定要认真仔细的进行,对于不相关的材料一定要进行深思熟虑在进行编写,不要一味的返工,这样对于自己也是一种时间上的浪费。
简述论文研究过程篇十五
摘要:网络是继报纸、书刊和杂志之后产生的第四种媒体。它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信息的传播媒介,这也使得互联网开始成为平面设计的新舞台。到了21世纪,互联网络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网络当中所包含的信息资源十分的广泛,网络当中的信息传播的速度极快,而且传播的效率很高。这就对于传统的印刷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媒体结构,这也使得平面设计成为了网络经济时代变革的助推器。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网络时代平面设计的变革。
关键字:平面设计学年论文
一、引言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别,由于网络媒体信息是具有图文声像的交互信息,因而作为平面设计师其主要任务也就是把网络当中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并且通过对于网络当中现有资源的利用来设计出更加让人赏心悦目的内容,使得观看者能够感受到作品的实际吸引力。因此平面设计人员必须要掌握相应的技巧也掌握与时俱进的网络技术和平面设计技巧。从这个角度来看,在网络时代,平面设计将产生更大的变革。
二、网络要求平面设计要有合理的布局
网络提供给读者的视觉范围十分有限,读者能够看到的东西也仅仅只有显示器屏幕大小。一般来说普通的电脑显示器屏幕由14寸到21寸不等。这样的范围就势必要求平面设计师在进行平面设计的过程当中对于整个作品的布局要更加紧密,需要对于布局做更加深入的考虑。只有综合地考虑布局才能够保证平面设计作品所展现出来的实际效果。对平面进行区分是网络时代,对于平面设计师的一个首要要求所在。由于人们在注视电脑屏幕的时候,其视线基本上是与平面垂直的,因此人们能够直观看到的部分其视觉传播的效果是明显区别于其他部分的,也就是说受众的注意力会首先被主要区域吸引,然后才会向其他部分转移,这就对于平面设计师的空间布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进行布局的过程中也需要进一步的注意使用效率,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尽可能的增加屏幕的使用范围,除了使用比较大的屏幕之外,也可以更加重视屏幕使用的效率,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对于页面进行优化设计。比如当前设计师经常使用3dsmax,这是一个相当优秀的手机软件,这个软件能够使得整个页面的布局更加井井有条,而不是杂乱无章。这就是合理布局所产生的良好的效果。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合理的布局是要求把视觉的中心作为主页面并且安排操作键在周围,也可以通过平面设计师和软件开发人员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之后,由操作者按照自己的习惯来随意布局,这样一来就能够使得平面设计师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创意并且创造出符合理想构思的效果。
三、网络要求平面设计要更加简练
网络时代对于平面设计的要求,不仅要求其更加重视页面的布局,还需要重视简练。从本质上来看,简练是平面设计的基本要求之一,而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平面设计的简练性也是由网络的实际特征所决定的。网络传播信息的特点是快速而便捷,这一点,只要接触过网络的人都深有体会。在电脑屏幕当中给人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充满多种元素的复杂空间,而为了提高信息的吸引力,设计者经常会使用一些富于变化的动画、多样的字体和鲜艳的色彩。这些元素往往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然而,网络把平面设计人员从传统的各种绘图工具中解放出来,也并不意味着平面设计人员在掌握了相关的绘图软件之后就可以随意的发挥自己的思维来设计各种各样色彩斑斓的作品。恰恰相反的是在网络时代,平面设计人员的设计手法和思想更加需要发生变化。因为在这个时代人们的注意力往往不是十分持久的,即使是再好的作品只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受众的眼球,而不能够给受众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平面设计的关键也就是能够使得所设计出来的作品在第一时间内抓住客户的眼球,而简练性恰好可以帮助平面设计作品达到这样的目的。所谓的简练也就是要求在平面设计的过程当中,通过更加简单的设计手法,使用更加简练的文字和图形来直接说明所想要表达的内容,这样一来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所占用的网络空间,又使得整个作品在传输的过程当中更加具有效率。
四、网络的发展,使得电脑图形设计更加完善
伴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平面设计能力也有所提高,通过软件的进步也使得平面设计师能够更加方便地创造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电脑图形的产生和发展也可以平面设计师们更多的想象空间,让平面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当中拥有更多的素材可以使用,从而在网络空间设计师的个人思想和创作能力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也不可否认的是,伴随着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平面设计的手法、风格、方式以及过程较之以前都有了十分深刻的变革。设计师不仅仅需要具备设计思维,还需要掌握对于相关设计软件的使用技巧,这也使得传统的平面设计领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设计师们更多的开始利用电脑这种工具来进行平面设计,并且通过这种设计来表达一些极富声誉,并且极度有趣的课题。一位十分有名的香港设计师就曾经利用电脑设计出具有浓厚中国色彩的图形。因此平面设计师应当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网络时代对于设计师个人所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作为一个合格的设计师要想不被时代所抛弃。那么就应当进一步的重视掌握电脑的绘图技巧和规律。根据平面设计的风格以及特征去进一步的发掘创意,进而去进一步的探究平面设计创意的新途径。除此之外,平面设计师还需要重视自身的其他能力,比如在网络时代,作为一个合格的平面设计师应当掌握图形图像的绘画能力以及后期的处理制作能力等等。这些能力平面设计师个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平面设计师个人转变自己以往的设计思维,从而在设计的过程中更加能够切合整个时代的要求,而设计出一些更加满足当前受众审美观念的优秀作品。
五、网络时代的平面设计更加丰富
伴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多多少少的就会受到互联网的影响,互联网络在很大程度上也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获取信息的方式。在当前的条件下,人们更加愿意利用网络来获取自己所想要知道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在网络时代平面设计将会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得更加的丰富。所谓的时间指的是平面设计的作品能够更加长久的保存。而在空间方面,由于网络的出现,也就使得设计者的视野不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经验,而能够将设计者的视野放到全国、甚至全世界的高度。平面设计中所涉及的一些内容也开始逐步的由二维模式向多维模式扩展。这些都是网络时代给平面设计所带来的变革。平面设计在网络上的展示更多的是以多维度空间的形式展示出来的,其应用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变得更加广泛,一般来说,静态的大平面设计在转化成为动态的平面设计之后往往会需要添加更多的元素,而这些元素的添加也使得平面设计在网络上的展示更加立体而丰满,这也是互联网为平面设计所带来的新的优势与机遇,这种变化在当前的文化娱乐以及影音行业中应用得最为广泛。平面设计自身都具有媒体的性质,伴随着互联网络这种新媒体的出现,两种媒体形式实现如何能够形成新的视觉领域。这样一种产物正是在新媒介中应用网络新技术所产生的。网页媒体的出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网页的设计当中需要经常使用到平面设计的相关技巧,网页设计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网页设计者的平面设计思维的,而一个优秀的网页设计者往往也是一个优秀的平面设计师,他们更加知道如何对于一个网页的结构进行优化布局使得一眼就能够看到自己所想要获取的内容,也懂得如何在页面当中添加一些更加有意思的元素能够使得,受众在浏览网页的时候在当前页面多停留。平面设计本就是更重技巧和表达工具的综合体。平面设计自身也就包含着作为一个综合体的复杂性,往往透过平面设计我们可以研究作品的每一个细节,无论是作品的用色、布局、组合、插画等等方面无不包含着平面设计者的心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即使在网络条件下,一个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对于设计者的素质也有着很高的要求,平面设计者不仅仅需要掌握最基础的.平面设计能力,还需要重视自身语言表达能力、色彩分辨组合能力、造型构成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只有这些能力的不断丰富和提高,才能使得设计者真正的能够成为握着神笔的马良。
六、网络环保问题
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促使了平面设计者水平的提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伴随着互联网络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络当中的污染问题也开始逐步的凸显出来,各种垃圾信息层出不穷,这些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占用了互联网络的空间。时代的建设是离不开环境的保护的,一味地重视发展是不能够从本质上提高生活水平的。在网络时代我们也需要重视到这一点。我们可以假设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环境,那么这些数字化的垃圾则是网络环保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的数字化垃圾简单的来说也就是那些不请自来的链接文件,这些链接文件往往都是一些制作低劣、语言粗俗毫无设计感的平面作品,甚至有些文件当中还夹杂着一些让人困扰的图片。这样的设计往往毫无美感可言,受众群体在接受到这样的作品之后往往会心生厌恶,这从本质上来看是对于个人没感到严重污染,而这样的视觉污染往往令人厌烦、令人厌恶。作为平面设计师,我们应当从自身做起,要坚守作为一名平面设计者基本的道德底线,坚决的抵制这种垃圾信息的传播,坚守作为一名设计师基本的原则,不接受这种设计的委托,更不应当帮助这种垃圾文件进行传播,这种低劣的作品往往会对设计师个人的名誉产生十分不良的影响,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网络的健康环境。除此之外,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网络平面设计师,还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修养,努力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并且加强对于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在网络时代,平面设计师的技能开始逐步的呈现出综合化的发展趋势,一个优秀的平面设计师往往在具备最基本的平面设计能力之外,还需要掌握其他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是个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脱颖而出的重要条件。网络平面设计师应当树立更高的奋斗目标并且为之努力,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设计水平,充分地利用互联网络的资源来进行创作,并且利用互联网络当中的一些学习资料来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相关技能。还要清楚地认识到设计师个人对于保护网络环境的重要作用,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进一步优化人们的视觉空间,净化人们的网络环境。
七、结语
综上所述,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网络还并不是一个十分成熟的规范媒体,由于人们参与的广泛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就平面设计领域而言,网络确实对于其变革和创新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也推动了平面设计由线下逐步转向线上,使得平面设计的布局更加合理、方法更加完善、内容更加丰富。作为一名优秀的设计人员应当竭尽所能创造出一些更加具有良好视觉效果的平面设计作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专业素质,从而才能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发展。除此之外,作为一个平面设计人员要严格的要求自己,坚持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底线,在网络世界传递自己创作的美丽观念,坚决的抵制数字垃圾,净化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彭刚,刍议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对设计教育的影响[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6.9
[2]刘世峰,平面不平—信息时代的平面设计变革[j]艺术百家.6.7
[3]骁勇,中国平面设计的现实与展望[j]艺术与设计.8.9
简述论文研究过程篇十六
使用学校统一格式(修双学位的学生第二学位论文使用专用封面)。题目要对论文的内容有高度的概括性,简明、易读,字数应在20以内。
中文摘要应简要说明毕业论文(设计)所研究的内容、目的、实验方法、主要成果和特色,一般为150-300字。英文摘要的词汇和语法必须准确。关键词:一般3-5个。
论文应文字流畅,语言准确,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论证完整、严密,有独立的观点和见解。
应具备学术性、科学性和一定的创造性。理科各院系要根据本学科特点做出具体要求。
毕业论文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涉及到他人的观点、统计数据或计算公式的要有出处(引注),涉及的计算内容的数据要求准确。
数字标题从大到小的顺序写法应为一、(一)1.(1)①。
注序要与文中提及的页码一致,序号不能用[1],[2],[3]等数码表示,以免与参考文献的序码相混淆。注释方法参见参考文献顺序。
论文后要标注清楚参考文献和附录,参考文献要写明作者、书名(或文章题目及报刊名)、版次(初版不注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序号使用[1],[2],[3]。中译本前要加国别。
示例:[序码]作者.书名,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迄页.
简述论文研究过程篇十七
高中生;德育教育
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从古至今都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心,是学校教育的神圣职能。鉴于当代中学生令人堪忧的道德现状,学校以及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来解决此重大问题?怎样使德育教育避免空洞的说教,在教学中得到更好的具体的实施,在生动形象的教学中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这是值得很多根教育相关的工作人员研究的问题。在此,以自己对学生的了解为基础,结合个人的教学感受,从语文这个学科的角度,提出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发挥教师本身对学生的影响力
人们经常说,医生做错某件事,只会影响一个人;但一个教师,如果本身的知识结构和道德水平不足,那么影响的就是几十人,甚至几代人。鉴于此,这就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言行举止深深地影响你所教授的学生。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育工作的全部就是为人师表。”在工作中,我总是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平时我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踏踏实实的学习,我本人在工作中就早来晚走,在一些细节上也认真处理。比如说,上高一时,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做值日时,有的学生就只是简单的扫地、擦黑板,讲桌上经常留下一层厚厚的粉笔灰,上课前我都会用毛巾把桌子擦干净在上课,一星期以后,每次去上课讲桌都是干净的。所以说,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从教师的身上,学生们会无形中感到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他们就会慢慢地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自觉地约束好自己、管理好自己。
二、关心学生,以情动人
观点很老,效用不菲。分班后,来了一位别班的学生,该生在教过他的教师的眼里:懒,不听课,天天都是趴在桌子上,成绩很差,基本被老师放弃。我暗暗留心。果然,上课时的状态和他曾经的老师说的差不多。课后把他叫来,先跟他了解基本情况,然后问了他一个问题:“被老师漠视,放弃的感觉怎么样?”沉默了一会儿回答不知道。听到他的回答,暗暗松了口:“有救”。才慢慢地跟他沟通,让他在我的话语中体会出我关心他,没有放弃他,鼓励他,增强他的自信心。随后的日子里,虽然成绩的提高不是那么明显,但整个人的精神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班上,为解决贫困学生的生活问题,每个月让学生捐一块钱,在进行分配,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又让学生懂得了帮助他人的喜悦和幸福。所以说,以情感动人,常用常新。
三、重视“偶像”的力量,多角度看问题
“偶像”的力量其实是我们生活中所说的榜样的力量,很多人想到的可能多数是国内外历史上各种各样的英雄和义士,他们的性格,他们的'行为对民族和国家有着重大影响,他们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都对全世界人民产生着巨大精神震撼和鼓励。这么说没错,但这里要强调的榜样范围更广泛,它可以是我们认知意义上的英雄,可以是歌星,影星,可以是周围平凡的人,可以是家里人,可以是同学……总之,只要他(她)对你的人生产生了良性影响就行,没必要一定是“文天祥式”的或者“黄继光式”的人物才能成为学习的榜样。譬如说,我教的一个班里的一个女生一直找不到学习语文的感觉,但她特别喜欢台湾的歌星周杰伦,我问她喜欢周杰伦身上的什么特质。她说喜欢他唱的歌里的歌词的那份美感。我留了心,慢慢地引导她去了解更多关于周杰伦的作品,更多的优点,让她在写作文时学习歌词里蕴含的婉约美,学习周杰伦为创作出有质感的作品时付出的努力。她听进去了,一步一步地努力,,学习语文的感觉找到了,一些良好的品格也养成了。
四、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引导学生悟化,直接影响学生德育方面的发展
法国早期著名的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认为:“思维是个体内化社会道德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条件。”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德育教育中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直到今天,仍然有一部分语文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只是把各种美德“传授”给学生,要求他们学习,忽略了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过程。这里要明确,思维在这里并不是单一进行思考,而是要多角度多方向进行思考。比如说,我们一方面可以由文学作品中的事件、人物和背景涉及更多跟美育人性相关的思考,填充高中生空白的德育。比如上《鸿门宴》时,引导学生思考“项羽虽败,但获得了各种人的喜爱,他身上闪光的东西是什么?刘邦事业上取得成功,是否人格就是高尚的?”譬如,在512大地震中,我们从汶川三四岁儿童的感谢声中想到什么?从来自各国的志愿者身上学到了什么?……现实中值得中学生思考的东西太多,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让中学生自己学会对某一人,某一事,某一现象进行思考,在思考中辨明是非,分清真伪,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我的德育素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基于我国目前中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考虑到我们民族的将来,我们语文教师要尽力填充德育教学这块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