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自在独行读后感(实用8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自在独行读后感篇一
贾平凹的书,这是我读的第一本。这本在2016年京东购书畅销榜名列前茅。
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78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1992年创刊《美文》。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百度)
这本《自在独行》,是贾平凹四十年散文精粹。初始读来,感觉平实无华,朴素普通,甚至感到有些名不副实。慢慢读下去之后,文字越来越有味道,渗入了明清小说的节奏和韵律;体悟越来越超然,以世间万物为镜映照己心;精神越来越自在,挣脱了物役的束缚和羁绊遨游天地间。总的来看,有几个感悟。
世之百态。书中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世态炎凉感,正是历经了人生得失、人情冷暖、背叛欺骗、劳燕分飞、趋炎附势、疾病缠身、虚以委蛇、勾心斗角,等等。作者才痛彻地把自己与世界剥离开来,宁静地走进孤独。写出了《说舍得》《人病》《朋友》《说奉承》《说请客》《关于父子》等文章。"人怕什么,又奈何不了,人就想着法子去讨好、去供奉,这就是世上神的产生,猫头鹰就是一个神""奉承换句话说是献媚,献媚就是送上女之色,是妓的行为,那么,既然有了妓,妓使许多人变成了嫖客,嫖客得性病就让他自受去吧""我是最能交朋友的,殊不知我的相当多的时间却被铁朋友占有,常常感觉里我是一条端上饭桌的鱼,你来捣一筷子,他来挖一勺子,我被他们吃剩下一副骨架""但做儿子的绝不会爱自己的父亲,就是爱,爱里亲的成分则少,属的成分要多"。这些都是作者体悟世间百态后的感慨,没有了抱怨,只是平静的诉说。类似的还有很多,有时间可以细细品咂一下。
物之灵性。有意思的是,当我们刚以为作者摆脱了物役之时,他又翻回头来钟情甚至痴迷醉心于物。哈哈!这个感觉很有意思。有点像出世后再入世的味道。书第四、五部分,是万物的情怀和天空的禅意。这里写了收藏的各种奇石、古琴、拓片、动物骨架以及大自然中的落叶、树木、风雨、文竹等等,他给它们赋予灵性和灵魂。这让我想到宋明理学的格物致知。王阳明年轻的时候,曾七天坐于竹林里格竹子。作者似乎也是在格天地万物。比如,格法桐,"原来法桐的生长不仅是绿的生命的运动,还是一道哲学的命题在验证: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格桌面,"万事万物在天地宇宙间,或许是有着各自的生命线路,这天地宇宙也或许同样有着自己的生命线路;那我呢?我想象不出用刀将我断开,那躯体的截面上一定也是有这种路线了吧?从此面对桌面,我自我感觉,我是一天天豁达、成熟、坚强起来,我热爱起我的生命了,热爱起我的工作了,以全部心血、全部精力而完成着一个我。"格卧虎,"一个人的文风和性格统一了,才能写得得心应手,一个地方的文风和风尚统一了,才能写得入情入味,从而悟出要做我文,万不可类那种声色俱厉之道,亦不可沦那种轻靡浮艳之华。可见,万物皆有灵,万物皆可为文,当你赋予万物之灵时,就建起一个唯我的价值体系,在这里你就是上帝。这让我想起了尼采的狂言"我是太阳。"
另外,还有第三部分独自走一走写的别有风味儿,写出了每个人骨子里面的流浪情怀,脚踏大地的踏实和敬畏。尤其是《白浪街》描写三省人惟妙惟肖,诙谐幽默。世界这么大,我们真得去看看。
最后摘一段《说死》中陕西镇安县的一次葬礼,几人围着死人敲锣打鼓唱孝歌,其中一段在唱:"说一声你死了就死了,亲戚朋友都不知道。亲戚朋友知道了,亡人已过奈何桥。奈何桥七寸的宽来万丈的高,中间抹着花油胶。大风吹来摇摇摆,小风吹来摆摆地摇。有福的亡人桥上过,无福的亡人被打下桥。亡人过了奈何桥,从此阴间阳间路两条。社会主义这么的好,你为什么要死得这样早?!"哈哈,社会主义这么的好,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
自在独行读后感篇二
《自在独行》是贾平凹先生的作品,这本书写情感、聊爱好、谈社会、说人生。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得趣味。书中的内容丰富,需要慢慢去品味。看似平淡无奇的文字,却总能直击内心的深处,让人回味无穷。
自在,道家指无所达致,自然而然存在的状态。自在,在现代汉语里描述的是一种身心舒畅,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贾先生也喜静,但喜欢热闹,只是先生的热闹并不是灯火灿烂,而是内心的安宁与独行的自在。害怕被打扰,并不是因为怕与人接触,而是因为内心的宁静,能带给人的远比喧哗和嘈杂要多。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总能一个人思考很多事情,也能想明白很多事情。对于匆匆的路人,贾先生的这本书只是附庸风雅的玩物,但是对于生命的行者来说,却能让他们懂得孤独的真义。
文集中有一篇散文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叫做静虚村记。故事的背景大概是贾先生为了寻找一个“安宁”之处,来到乡下,借租农房,并在此居住,过着幸福自得的生活。如今这个社会,找热闹的地方容易,寻清净的地方难,于是贾先生便退隐了“田林”,有种陶渊明的味道。“退隐”并不是为了避世,而是为了寻一个清净的地方安心写作。城市的喧嚣和“打扰”总是让人很难静下心来写作,这种感觉就好像你正准备熟睡,结果隔壁传来如雷般的噪音,这样的环境下谁又能安稳的入睡呢?所以现在城市的周边才出现了那么多的农家乐,大伙儿周末去农家乐,并不是去体验农家的生活,而是寻一个清净地,远离“打扰”。
可见“打扰”是多么的让人深恶痛绝。回想童年时,快乐是相当简单的,一颗糖就可以高兴一整天了,身边也有很多相当年龄的小伙伴一同玩耍,快乐是不可言语的。长大后大家都有了工作,聚在一起就相当困难了,因为我们都得努力的工作,所以每次相聚,我都会相当珍惜。特别是说起小时候大伙儿一起干过的“傻事”,我们都会捧腹大笑。这就是快乐吧。
愿我们每个人都做一个自在独行的勇者。
自在独行读后感篇三
我一向不敢阅读中国文学书籍,因为于一个十七八岁的小姑娘来说这个老国家的深厚文化底蕴像巨石一样压倒在我心上让我久久不能喘吸,我没有经历过那么多时代的变迁,黑暗与光明的交替,我始终不能消化那一代人伟大的思索,那一代人经历了一个国家的成立变化发展,是活着的近现代史,那么的生动细微。平凹先生便是那个时代催生出的一位伟大的文学大师。
品读《自在独行》,以我的岁数是不能有什么深刻的体会的,只能浅显地理解皮毛。平凹先生的散文质朴却又深刻。这本书内容上写的是平凹先生的一些情感兴趣爱好,以及对社会和人生的见解,都是极其智慧又有趣的事情。但是从整体上又是在写对待生活的态度,和生活的意义在于“自在”二字。从书的第一章开始先生写的是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因此看出先生是个喜静的人,讨厌敲门声,热爱静虚村安静自在的生活,先生也是个从容的人,夏日闷热难耐,不急读首好诗降下思想上的燥热,先生得了重病却依旧坦然,想着这样就没人来敲门了。第二章先生讲了众多世上的人和事,下棋的人吃烟的人父子女人各有个的独特乐趣。第三章先生展示了各地的乡俗文明,陕西秦腔的震撼,五味巷的柴米油盐,走三边三种文化聚集走一起的奇妙的和谐…第四章先生诉说了他对于物的情怀,先生爱搜集文物奇石树木,并且在其中发现了无限的奥秘。第五章先生讲到了天地自然,草木云雨变成了意象充满了哲思。
本书是先生写给每一个孤独的行路人的。而我就是其中之一,我相信每个人的一生中一定会有一段黑暗迷惘的时期,你的对自身的认同感变低,对生活没有计划,并且可能开始寻找人生的意义,但是找来找去没有一个明显显现的意义。这是一个艰难的时期,可能一些细微的事情就能挫败我们,所以先生写这本书是想让我们懂得孤独的真义,要以一种从容的态度面对生活,不要过分克责自己,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去放眼看世界看身边的人事物,可能我们就会有一个全新的发现,不要觉得一个人的孤独有多么可怕,其实有的时候一个人能走得更快,更能感受到平静,更觉得自在,孤独是酒,醇香醉人。“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里,该自在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洒吧,各自完满自己的一段生命,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义了。”
自在独行读后感篇四
得这本书起初是看到贾先生的文字,触动了我。作者对孤独的。阐释,使人内心宁静,新生淡淡暖意。
作者讲述从小的生活环境和风土人情,古朴自然,对家中物的钟爱犹若至宝,每每感叹作者辞藻可爱华丽,使人深感体会,感同身受。
在独处的时光里,作者感受到的生活细节唯美舒服,使人身临其境,说到秦腔和在商洛的人文环境,好像已经穿越到作者身边一起感受一样,这种用艺术的心情去生活需要去慢慢培养,生活中是不缺少美的,至少缺少发现美。
看完这本书,有通透之感,所谓孤独,人就是孤独的来的,孤独是一杯淡淡清雅的茶,细细体会品第一泡的苦涩,第二杯的醇厚,第三杯回甘。
孤独似年轮,遇到好日子愉快的成长,赶上风雨满满蓄积内在力量,作者对人生,对孤独用身边的物化作了一粒vc片,酸酸甜甜的,滴水无痕的治愈了我。
我虽看似淡定从容,实则内心焦虑不安,第一个目标达到后,茫然不知所措。
生活中目标方向是一定要清晰的,这非常重要,在无目标的时候,每日生活索然无味,如同行尸走肉,迈向目标,分阶计划是每日每月所要具体体现的,日子是一天天过的。
说到这里感觉过生活似在经营企业般套路。
多去感悟,多发现生活中的美丽可爱,生活将妙不可言,感恩今天无病无灾,生活美满。
很久没有打开微信健步了,今天第一天就得了第一名,一万九千多步。
自在独行读后感篇五
“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虚此行。”
――于闲情时光中再拜读贾先生的《自在独行》,文字仍是那般,细腻、真切,不知在岁月中勾勒出了多少人的意愿。
初遇此书,是在一家简净的书馆里。无意间看见了封皮上的此句,霎时心绪繁杂。再翻开细细读来,又是别番感触:明知多是可望而不可却的文字,明知自在独行实是不易,却抑制不住内心澎湃的共鸣之情。
现如今多少莘莘学子忙于功课之中,却默然忘记不时地歇上一歇,捧一本好书,给自己一场洗尽铅华的心灵洗礼?这样枯燥乏然的日子,又怎能算是寻常如简的内心安宁?我虽无法做到同贾先生先生般的洒脱,但得以坦然,得以使自己繁杂的功课中,多上些看着欢喜的清凉色彩;那便读书罢。我们如今尚且无法自在独行,但好歹能从文字中,找寻到自己所向往的安宁生活,找寻到自己所缺失的那份从容与潇洒。
读罢,再合上书,封页上又赫然显着一句话,“独行是一场心灵的隐居,真正的洒脱来自内心安宁。”可不是么?想得独行、洒脱,谈何容易?想得内心安宁,必要看淡尘世浮华,静修心境,然静养于书中,却更深切悟得此番道理,自在不易,那便更要珍惜借来的、所得的一生时光,品书而静心,且行事做人莫要留有遗憾,正所谓“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里,该自在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洒吧,各自完满自己的一段生命,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义了。”
自在独行读后感篇六
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自己却是了然一人,我无法遏制内心的波澜,孤独之感像毒药一样侵蚀着我的心。偌大的校园里并不缺少嘈杂和喧嚣,可有的时候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真空中,只有轻轻地嗡鸣声在耳畔作响,因为世上热闹与我无关,我是栖息在孤独的巢穴中。
直到平凹先生告诉我如何去抵御孤独。
《自在独行》——初次瞥见书名,是不屑的。独行哪有什么自在可言呢?怕又是不知愁滋味而做内心美好向往的笔者吧。然而在读完第一章后,便理解了平凹先生的孤独,童年时期父亲缺失,他和母亲艰难地走下去,热爱学习却被迫辍学,平日里在母亲同学面前十分坚强的他是否也曾在晚上仰望星空而流泪不知所措。但也只能孤独地走向未来。
生活总会慢慢地好起来,但平凹先生的孤独却未有消解,世间之庸人来往于他的生活,登门拜访也是为了求得一幅字画去奉承自己的领导。他成了名人,许多人都认识他,乐于与他交往,但他只觉越发孤独,周围的人没有几个能真正理解他,理解他的志向,理解他的爱好,理解他的内心世界。叔本华曾说过: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然而,平凹先生是凭借着什么抵御孤独,继续走下去。我想那便是热爱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对家人的热爱,对生话的热爱,用热爱坚定自己的态度。卡夫卡写作的小屋坐落在一条死胡同的尽头,他下班后就带着饭盒前往那里写作,直至深夜。他拒绝和别人交谈,甚至是他的家人。萧红也是孤独了一生,最后匆匆离开,她所处的时代不理解她,他的家人与她断绝关系,她的爱人一次次的离她而去,但她说过:我以我的笔对抗孤独。我想,这句话用到平凹先生身上也是再合适不过了。《自在独行》里平凹先生也写到自己写作时可以忘记一切,忘记孤独。
读毕此书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我之孤独同平凹先生比起来算的了什么?我之热爱又能比得上平凹先生的热忱吗?不,我甚至都不明白自己真正热爱的是什么,所以才会孤独而无所适从,所以才会不被人理解。《自在独行》让我从徘徊的泥沼中挣脱,寻找我的热爱,热爱我的热爱。
自在独行读后感篇七
贾平凹的小说,我已读过五部——《浮躁》、《废都》、《秦腔》、《老生》、《古炉》,其各有特色,我尤其喜欢《废都》和《秦腔》,喜欢其中亦真亦假、如梦似幻的故事,喜欢其质朴却不失高贵的语言,喜欢其反映出的西北大地上的人人事事的变迁与那份对人性命运和社会发展的细致观察与真实拷问。如今,怀着敬畏与欣喜的心情读完这本平凹先生四十年的散文选集,我想说很多话,但却又自感捉襟见肘,竟不知从何说起。
自在独行读后感篇八
贾平凹是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家。他的小说创作成就斐然,散文创作也毫不逊色。近日新推出的散文集《自在独行》(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5月第1版),将带领读者走进贾平凹的独行世界,收获一份心灵的自在与安宁。
这本书是贾平凹40多年来创作的散文精粹。书中,他研磨孤独,收获自在,致每个孤独的行路人。贾平凹素来喜静,最怕有人来敲他的房门。让他觉得自在的,要么是行走于西北的大地,要么就是隐居在自己的书房。他其实也喜欢热闹,只是他的热闹并不是灯火灿烂,而是内心的安宁与独行的自在。全书写情感、聊爱好、谈社会、说人生,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作家以一个自在独行者的身份,完美展现了个人与世界相处之妙,从孤独、行走、生死、慈悲、天地、人文等角度,给内心孤独焦躁者以心灵的抚慰。
贾平凹是一位世间的智者,更是一位深沉的独行者。他说:“在这个美好又遗憾的世界里,你我皆是自远方而来的独行者,不断行走,不顾一切,哭着,笑着,留恋人间,只为不虚此行。即便你认为自己是孤独的,也是可以自在的。”
贾平凹在灵魂中独行,哲理性的感悟随处可见。这种感悟,不是对某种世俗思想的阐释,也不是生硬的哲理说教,而是来自鲜活的生活体验。如在《说房子》中,他写世上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著不对,一切视做空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见了佛像就磕头,磕了头,佛像还是佛像,你还是你——生活之累就该少下来了。而在《看人》中,他写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里,该自在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洒吧,各自完满自己的一段生命,这就是生存的妙谛。
贾平凹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率真自然的生活意境美和意趣美,透过敏锐的观察,书写人生的微妙情绪。他视艺术感受为一种人生的态度,讲求情操所致,自然为文。如在《说女人》中,他写打扮一旦成了社会时尚,风气靡丽,必然少了清正之气。没有学问的打扮得更像有学问,不是艺术家的打扮得更像艺术家。当一切都在打扮,全没有了真面目示人的时候,最美丽的打扮则变成了不打扮。
贾平凹的这本书要写给生命的行者,褪去风情万种的各种表情之后,孤独的人总有一丝落寞留存在心底。他在《朋友》中写道:“人之所以是人,有灵魂同时有身躯的皮囊,要生活就不能没有朋友,因为出了门,门外的路泥泞,树丛和墙根又有狗吠。”而在《好读书》中,他认为好读书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此时,贾平凹愿世人能懂得孤独的真义,在生活里多一些从容潇洒。
贾平凹曾说过,“失去了真情,散文就消失了。它不靠故事来吸引人,不靠典型的人物形象,它就靠的是情绪的感染和思想的启示”。他认为有无真情是衡量散文艺术质量的重要标准和依据,好的散文无不直接地袒露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志趣乃至人格和灵魂。读贾平凹的散文,不仅被他的语言魅力所吸引,更为他独特的感悟而拍案叫绝;读贾平凹的散文,不仅可以获得心灵深处的震撼,更可以获得人生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