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学家讲解小学数学读后感 小学数学读后感(优质10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数学家讲解小学数学读后感篇一
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教师如何适应并享受变化?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直击新课程学科教学疑难丛书编委会编著的《直击新课程学科教学疑难小学数学》一书给出了诠释。
全书共分了五个章节来写新课程小学数学的教学疑难:
第一章“领悟教育理念”
第二章“推敲教学设计”
第三章“探寻教学方法”
第四章“巧施教学评价”第五章“追求教育智慧”。在这五章中,都是由一个问题展开的:先教师个体的思考引出,后以教师沙龙的方式展现教师群体的思考,再以专家点拨的方式梳理认识问题的思路,最后给出优秀课例与评析。毋庸置疑,这是一部很实用的书,也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有高度处理教学问题的丛书:比如数学要训练思维,这就是新课程的“数学思考”吗?比如数学味究竟是什么?比如形象思维怎样培养,符号意识又怎样培养?比如教师怎样理解教学中的等待……不管是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还是教学新手都难免遭遇一些直接的教学尴尬或间接的教学,虽然仅靠一本书难以解答所有问题与困惑,但其选取的提出的问题都是与新课标提出的核心概念、基本要求紧密相关,对实践的指导很有效。
本书还具备针对性、指导性、研究性和愉悦性等特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智慧宝典,值得我们一看。
数学家讲解小学数学读后感篇二
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核心教材之一的《小学数学教育概论》,20xx年1月由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共有12章,主要内容包括:小学数学教育的沿革与发展、小学数学教育的有关理论、小学数学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评价及小学数学教育科学研究等。这本书立足教师专业发展、关注课程改革,其最大的特点是,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注意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要求和新方法、新评价,素质教育的思想贯穿全书,而且每章前有学习提要每章末有思考和练习,便于我们阅读和理解。其次是该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不少的教学案例,通过大量的教学案例来阐述数学教育理论,我们阅读教学案例和分析反思,使我们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加深,案例支撑理论,用案例说明问题,有助于我们一线教师改善数学教学方式。此外,书中还介绍了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等国外的教育专家的理论观点;同时也介绍了国内周玉仁《小学数学教学论》、刘静和、张天孝等的《现代小学数学》,邱学华、马芯兰等教学实验与改革的情况,让我们对小学数学的研究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书中的语言通俗易懂,每章末还列出了参考文献,便于我们查找涉及相关的研究内容。
这几章中,我读了第六章《小学数学学习》,印象尤其深刻,这章分五节系统地阐述了课堂上各类数学知识的学习。第一节小学生的数学认知,介绍认知结构的含义、小学生数学认知的基本方式以及构建数学认知结构的一般过程;第二节小学数学概念的学习,介绍了数学概念及其学习的含义,小学数学概念学习的基本方式,影响概念学习的主要因素,第三节小学数学命题的学习,也就是数学规则的`学习,简要阐述了数学命题的学习可以分为三种基本形式:上位学习(概括与综合的思维)、并列结合学习(类比思维)、下位学习(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学生学习运算法则的心理分析。第四节小学数学学习方式,主要介绍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每种学习方式的介绍案例新颖,论述精辟,读罢如临课堂,身临其境。第五节小学数学学习中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要循序渐进的进行;要关注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要重视感性材料的作用;要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等。
读罢此书中的这章,回想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觉得我们的课堂所缺少的就是对学生学习感受的关注,缺少的是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教学。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在抱怨,自己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学生却没有真正接受,我们不顾学生的学习感受,按照预设课堂程序来上课的话,那只能是自己的一厢情愿,这样的课堂是无效的,无力的。我们常常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认为自己讲清楚就完成任务了,不考虑到学生接受的情况和学生的切身感受,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调整教学方案。想要让我们的课堂具有针对性,具有实效。首先,要在教学中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思考的过程不仅是掌握知识的过程,更是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这一环节是不可替代的,也是马虎不得的。当我们提出问题之后,必须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来体会、揣摩、感悟,以便于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其次,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与交流。经过讨论和交流,学生不仅能够真正解决问题,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最后,让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必然带来课堂气氛的活跃,这是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的标志。我们担心学生在课堂上一旦活跃起来,将会导致课堂混乱,自己难以驾驭课堂。读了此书,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设法提高学生对于合作学习,充分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让他们勇于合作,乐于合作,并在合作中积累经验,掌握合作技巧,从而使他们的合作学习更加实用和高效。重视学生的思考、讨论与交流,尊重学生的学习感受,回归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充满活力、富有实效的课堂。
我通读了一遍,只是略知皮毛,或许通读五遍之后才会有深刻的认识。读好这本书,将理论在平时教学中进一步研习,将书中的案例进一步内化,优化我们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应当是有利于我们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大家不妨一读。
数学家讲解小学数学读后感篇三
吴正宪编写的《我与小学数学》一书,使我受益匪浅。它使我深深知道了小学教师的工作看似简单且辛苦普通而平凡。而当你真正走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当你用整个心灵去拥有她的时候,才领悟到教师工作博深而丰富的内涵。“一切为了孩子”是教育思想的核心;“做孩子们喜欢的老师”应该是教师多年来努力追求的目标;“把小学数学教育的重心转移到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来”应成为教师平日工作中自觉的教学行为。
教师要如何去做呢?我认为教师要找准每一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是诱发学生学习解决现实问题的欲望,从条件、信息中选出需要的条件、信息,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验问题成功的快乐。所以我们要经常提供给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而在《我与小学数学》一书中看到:应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主线。为此,我丛书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点以便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自己尝试应用。
[1] 课堂上努力营造一个明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关于学习气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的思维同他的情感分不开,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力极其重要的土壤,学生只有在情感愉悦的气氛里,思维才会活跃。因此,课堂上关注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课堂上发表不同意见,即使说错了,对学生思维中合理的因素也加以肯定,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力。鼓励学生课堂上提出问题,对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发言,大家随时可以发问。对提问的学生给与表扬鼓励,这样就形成了课堂上生生、师生的互动交流。课 堂上还经常开展学习竟赛“最佳问题奖、最佳发言人”的评比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创设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常常把自己当作是或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因此,教学中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就会推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例如书中举了这样的一例: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知识时,教师请同学们事先准备好各种不同的三角形,并非别测量出每个内角的角度,标在图中。上课伊始的第一个教学活动就是“考考老师”。学生报出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请老师猜一猜第三个角是多少度。每次问题的抛出,教师都对答如流,准确无误。同学们都惊奇了,疑问由此产生,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发现规律。这样为学生创设猜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凭借直觉大胆猜想,把课本中现成的结论转变成为学生探索的对象,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研究。
[3] 课堂上变教师讲授为学生讨论、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在教学应用题时,通过让学生读题,提问学生了解到了什么信息?还能想到什么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又分组讨论解决的方法,然后让学生交流。这样通过说题,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解题思路理解得比较透彻。在教学计算题时,针对学生易出错的问题,课堂上先让学生动口说说错题的原因,再讨论解决的方法,然后再动手计算,这样减少了计算的错误。
[4] 多直观教学。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课堂上多采用版图、版画、教具、学具等进行直观教学。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法时,让学生操作,摆小棒,说算法。教学平面图形的特征时,课堂上引导学生自制学具,通过折、剪、拼等活动,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规律。
[5]制做数学手抄报,让学生做数学。现在的学生见识广,获得知识的途径多,新课内容一看就会,老调重弹的复习课不愿意听。针对这种情况,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整理成手抄报,帮助学生复习。
有的学生将知识重难点、容易错的题整理出来,有的将自己学习的经验写出来,有的学生还将课外知识编辑进来等等,五花八门。学生在画、写、找、编辑等活动中,既复习和拓展了知识,又锻炼提高了动手能力。
[6] 鼓励学生留意生活中的数学,做好数学日记。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写日记,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让生活问题数学化。如,学完乘除法的意义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除法的知识来解决。阅读学生的日记,发现了学生的视野遍及生活 的各个方面。“星期天,妈妈买了一箱梨,我数了数,一共 12个。我想,每天吃2个,可以吃6天。”、“今天,老师布置写生字2页,每10行,每行10个字,一共要写200个生字。”、“爸爸下班回家,叫我去帮他买2瓶啤酒,每瓶3元,两瓶酒用了6元”,……数学日记使学生更广泛地接触到现实生活,更细致地观察了现实生活。数学日记也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培 养了他们运用数学的意识,增强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数学并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靠学生自己学会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情景、提供机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在探究中发现规律、归纳规律。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动手操作;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讨 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质疑问难。保证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再课内交流、讨论、质疑。
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即数学来自生活实际,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最后,我也想引用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真诚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
这两天我在看《吴正宪与小学数学》,从第一章开始读就爱不释手,受益匪浅。这是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由教育部在庆祝教师节成立20周年之际,组织一批优秀教师编写的《教育家成长丛书》,做为教师节的礼物献给广大教师的。
前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说通过让孩子大量的阅读课外书籍,坚持不懈的进行日记写作,就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学底蕴和语文素养,那么我们靠什么途径和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成绩呢?如果给我一个班,我又要靠什么方法和策略让孩子们喜欢我这个老师,喜欢我的课,进而喜欢数学课堂呢?我苦苦思索不得结果。直到我阅读了《吴正宪和小学数学》这本书。我心中的疑问和谜团才得以化解和点拨。吴老师对数学学科和数学教学全面深刻的认识、独到精辟的理解等让我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我用了两个晚上一口气把把这本二百多页的数学专著读完,还觉得不过瘾。应该拿出读书笔记,在仔细认真的研读一遍,方才能够理解其中精髓的一二。全书共分四个篇章:
一、走在探索数学教学改革的路上——感受教师职业生命的价值。
二、和学生一起走进数学乐园——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数学教育。
三、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课堂教学纪实与点评。
四、大家眼中的吴老师——追踪吴老师的课堂。特别是第二部分:和学生一起走进数学乐园。告诉了我们一些共性问题的指导策略。如:让学生喜欢“我”。怎么让学生喜欢我呢,1、做一个充满爱心,富有人情味的教师。
2、永葆童心,做孩子们真诚的朋友。
3、走进孩子的心灵。
4、给孩子重新跃起的机会。
5、教师要有真本事。
洁,自己的服饰是否干净得体等等,在一起平凡的生活和不经意的小事去影响感染学生。
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吴老师也给我们支了几招。如:体验数学挺有趣、发现数学真神奇、感受数学有价值、享受数学美极了、听懂了,才会喜欢、把数学变的容易些、满腔热情的保护“火种”。吴老师从趣、奇、用、美、喜欢、容易等多个方面为我们介绍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的方法策略,值得我们进行尝试和探索。上次教育时报课改导刊的杨磊主任到我校就教师专业成长这块内容给全体教师做培训时说过一句话:其实我们现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好多年前就已经有专家和学者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并且出书立说。希望我们教师不要局限于自己的冥思苦想,一定要通过专业阅读,站到巨人的肩膀上,你会看的更远。
现在想想这句话,真的是字字珠玑。吴正宪老师提供的这些宝贵经验我一定要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和课堂实践中,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调整,随时记录自己的教学随笔,书写自己的职业传奇。
数学家讲解小学数学读后感篇四
《我教小学数学》是李烈老师二十多年来教育教学实验研究的结晶。书中全面论述了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和理性思考,提出了具有时代气息的、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深刻体现了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书中那一个个源于教学实践的真实而令人折服的故事,那一行行铺满了平凡而又闪烁着智慧之光的创新足迹,更让我深深地佩服李烈老师的敬业精神,佩服她细致的教学艺术,更佩服她睿智的头脑与眼光。特别是书中讲述的“以爱育爱”和“以会教会”的教育教学观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贯穿“以爱育爱”的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平等、良好的.氛围,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朋友般地与学生交流,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各方面得到健康发展。而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过多的重视了知识目标的落实和学生学习技能的培养,往往忽略了在课堂上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正是缺少了这点,所以我的教学尽管很努力但总觉得缺少了什么,看了这本书后我才明白,教师的教学应该以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作为主线,伴随着教学的始终。所以,“以人为本”“以爱育爱”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真挚、神圣的爱,而且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尊重、赏识、接纳和宽容上。充分相信学生、信任学生,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学论教,因材施教。真是因为具有这样的儿童观,使得李烈老师的教学能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学生成长的宽松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等,从而真正使数学学习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生命体验过程。读了这本书,我才更加明白:爱不是空口号,而是发自内心真诚的行动,爱中融汇着教师的责任和技巧。向李烈老师学习,让自己的学生处于一个充满爱意的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让爱滋润每一个孩子。
“以会教会”是李烈老师从“以爱育爱”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出发,立足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本身,研究课堂教学活动,反思自身的教育、教育教学活动而提出的富有特色的教学观。以会教会的核心是教师的会,这就是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地自觉提高自己的水平,只有发自内心地想方设法教好每一个学生,才能真正做到使学生学会。
而我认为,教师的一言一行以及知识水平和教育素养等,都会对每一个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点点滴滴也都会成为学生的表率,因此,我们的工作便显得非同小可,来不得半点虚伪与马虎。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同样,学生怎样也可略知学生的老师如何。正因为学生的会就像一面明镜,可以反映出一个教师的全部或者某个方面,为此,我们都必须先达到“会”。而这个“会”不仅仅是指文化知识和各种学习能力,还包括着生活、做人做事等的方方面面。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小打好做人的基础,使他们成为真正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
在这本书中,李烈老师从数学课堂教学的细微处入手,揭示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学习、实践、研究、反思、总结,以自身的“会”引导学生“会”,提出了许多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心理活动特点、以及符合数学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体现了她深厚的课堂教学功底和扎实细致的实践作风。
书中的这些教育观、教学观都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实在的事例来体现的,有血有肉,亲切自然。我想:这就是具体,这就是细节,细微处才能看出老师对教育、对学生的情有多深。从中可以看出李烈老师那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将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正如李烈老师所说:“这是严格要求也是爱”。是啊,爱学生就是要对学生负责。因此,我将进一步把自己对教育事业、对孩子的爱,化做具体的行动,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自己的工作,在如何深钻教材、如何以新课程理念设计教学活动的思考中,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在抓好细节,落实要求,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艺术上不断学习实践,努力做一个有思想的行动者。
数学家讲解小学数学读后感篇五
读了《怎样教小学数学》一书,深深地被邱学华老师折服。他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值得我学习。读了这本书后,觉得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可行性,令我收获良多。
这本书全面、精湛、创新地涵盖了整个小学数学的各个方面:培养兴趣、狠抓两个基本、体现三个为主、做到四个当堂、应用五步教学法、实施六段式结构。做到了理论与现在的新版教材相结合。
数学来源于生活,但不等于生活问题就是数学问题,也不等于数学问题都是生活问题。数学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用数学的头脑分析和研究周围的世界,把生活和实际中的问题抽象概括成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符号去思考。
课堂上除了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教师的指导也是不能忽视的。必须挑选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和要在解决问题的关键处进行讨论。学生尝试练习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解,这时能够做到讲在要害处,讲在刀口上。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还能得到足够好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中应该把各种学习方式优化组合起来,一切从学习效果出发,哪个有效就用哪个。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视模仿记忆。在教学中要关注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学习的过程……掌握了知识的来源过程,才能进一步提高数学思想,灵活运用结果,才能巩固所学知识,学以致用。真正地提高课堂的实效。
细读了《邱学华怎样教小学数学》后,我明白,设计好一堂好课首先要有正确的理念,不断钻研,不断琢磨,把理论知识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数学家讲解小学数学读后感篇六
很庆幸看到这本书——邱学华的《怎样教小学数学》,很惭愧不是科班出身的我竟然教了这么多年数学,没有教学数学的方法和思考,只是为了单纯的教学知识而教学。
邱老师在教学中善于思考,仅一个口算教学研究了三十年,编制了中国第一套小学口算量表;又总结了数学教学效果最好的“教学六段式”课堂结构;1984年,就提出了“四个当堂”作业处理方法。
感触最深的是:
1、做到四个当堂:当堂完成作业,当堂校对作业,当堂订正作业,当堂解决问题。
在平时教学中,我虽然总是最后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让他们完成作业,但是却没有做到当堂订正和当堂解决,有些问题还是留在了课下。而那些遗留的问题还需要辅导课一讲再讲,一练再练,纠错也占去了更多的时间。当堂问题解决不了,为学生后期的思考留下了隐患,以至于错误百出,再纠错需要付出很大的功夫,且后患无穷。
2、特别重视口算各种计算的基础,编制了中国第一套小学口算量表。
在实际教学中,我是很重视计算,每学期开学就让学生每天十道计算题的练,但是学生该错还是错,特别是对于学生在遇到加减法出错时,我都是“一棍打死全部”不认真,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做错,除了不认真还是什么?所以往往都是错一题罚五遍十遍不等。看了书之后我才发现,犯了多么低级的错误,又是多么的不善于思考总结呀!我根本就没有把加减法的口算当一回事,更没有把学生的计算错误和口算联系起来。可是邱老师却联系到了一起,并且在全国各地各学校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基本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基本口算的熟练程度制约着笔算技能的高低”,所以提出“计算要过关,必须抓口算”的结论。
3、游戏化方法练习拍手代数游戏、抢卡片游戏、争地盘游戏等等。
在各种计算教学中,邱老师提出很多种练习方法,而这些方法是我平时根本不会想也没有做到的。平时都是单纯地为了让学生计算正确而疯狂的加大练习量,根本不考虑学生的兴趣,也不考虑每天的练习量究竟多少合适才能达到最佳目的,只是单纯的认为越多越好。
由此可见,抓计算教学可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也不是做几道练习题就可以解决问题的.。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为什么那么简单的计算反而还会做错呢,邱老师帮我们找出了原因,还给我们指出了方法。感谢邱老师!
数学家讲解小学数学读后感篇七
很庆幸看到这本书《邱学华怎样教小学数学》,很惭愧不是科班出身的我竟然教了这么多年数学,没有教学数学的方法和思考,只是为了单纯的教学知识而教学。
邱老师在教学中善于思考,仅一个口算教学研究了三十年,编制了中国第一套小学口算量表;又总结了数学教学效果最好的“教学六段式”课堂结构;1984年,就提出了“四个当堂”作业处理方法。
感触最深的是:
在平时教学中,我虽然总是最后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让他们完成作业,但是却没有做到当堂订正和当堂解决,有些问题还是留在了课下。而那些遗留的问题还需要辅导课一讲再讲,一练再练,纠错也占去了更多的时间。当堂问题解决不了,为学生后期的思考留下了隐患,以至于错误百出,再纠错需要付出很大的功夫,且后患无穷。
在实际教学中,我是很重视计算,每学期开学就让学生每天十道计算题的练,但是学生该错还是错,特别是对于学生在遇到加减法出错时,我都是“一棍打死全部”不认真,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做错,除了不认真还是什么?所以往往都是错一题罚五遍十遍不等。看了书之后我才发现,犯了多么低级的错误,又是多么的不善于思考总结呀!我根本就没有把加减法的口算当一回事,更没有把学生的计算错误和口算联系起来。可是邱老师却联系到了一起,并且在全国各地各学校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基本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基本口算的熟练程度制约着笔算技能的高低”,所以提出“计算要过关,必须抓口算”的结论。
在各种计算教学中,邱老师提出很多种练习方法,而这些方法是我平时根本不会想也没有做到的`。平时都是单纯地为了让学生计算正确而疯狂的加大练习量,根本不考虑学生的兴趣,也不考虑每天的练习量究竟多少合适才能达到最佳目的,只是单纯的认为越多越好。
由此可见,抓计算教学可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也不是做几道练习题就可以解决问题的。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为什么那么简单的计算反而还会做错呢,邱老师帮我们找出了原因,还给我们指出了方法。感谢邱老师!
数学家讲解小学数学读后感篇八
蹇家坡学校
杨胜
毕业两年,每学期都带两个班的数学课,一直以来,我就觉得数学有几大难题,其中就有对于概念的教学,像老师所提到了现象,在教学时,学生对于概念好像识记了,掌握了,甚至会背了,可是到需要运用这些概念时,学生往往不知所措,完全不会运用。
而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细胞,是形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基本要素,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核心,是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坚固基石。对于小学的孩子来说,正确地理解、掌握数学概念更是孩子学好数学的前提和保障,有利于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形成完整的、清晰的、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
下面我就以我所了解的我们班的情况浅谈几点:
第一、存在问题
1、学生方面:对于小学的孩子来说,其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于数学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有一定的难度,从而使学生出现死记硬背牢记了数学概念,确完全不知该如何应用。
2、教师方面:由于我刚刚毕业,本身对于小学数学概念就没有一个系统的、清晰的认识,只是跟着教材、教参走,结果在某些问题上自己也拿捏不准,自然会使得孩子们数学概念越来越不确定,越来越糊涂。
3、教学设备方面:由于学校处于偏远地区,教学资源特别薄弱,并缺少教学最需要的多媒体,也没有什么教具给我们老师提供,同时由于课堂教学在空间、时间上的限制,使得概念教学显得枯燥、乏味,教学也往往只浮于表面。
4、来自概念本身的: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具有抽象概括性;数学概念又是以语言和符号为中介的,这和我们对生活的理解是不同的,造成了生活概念和数学概念的混淆。比如大部分孩子对于“角”就仅停留在角的顶点上,并需要依托具体的实物才能进行描述,而数学中的“角”则是“角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几何图形”,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费劲的。
第二、解决方法
怎样让这些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减轻孩子们的学习负担,让概念在孩子们心中得到完美内化呢?或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概念的引入讲述宜直观形象
针对小学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数学语言描述的概念理解较为困难,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多用形象的描述,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打些合理的比方等,努力让孩子们理解所学概念,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式来进行教学。夸张的手势,丰富的肢体语言,理解运算所蕴含的意义,区分概念的差别。
2、概念的练习宜生动有趣
小学孩子从心理状态上来说较难适应学校的教学生活,在学习中总是会感到疲劳乏味,碰到相对枯燥的概念教学时这种疲惫更是由内而外。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在其代表作《幼儿园》中认为,游戏活动是儿童活动的特点,游戏和语言是儿童生活的组成因素,通过各种游戏,组织各种有效的活动,儿童的内心活动和内心生活将会变为独立的、自主的外部自我表现,从而获得愉快、自由和满足。将游戏用于教学,将能使儿童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地汲取知识。
游戏、活动是孩子们的最爱,让他们在游戏活动中获取知识,这样的知识必定是美好而快乐的。有了这样的感觉,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一定是浓厚的,我们再让数学的魅力适度展示,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不但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更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我想他们继续进行探索、学习新知的动力就来自于此了。
四、概念的拓展宜实在有效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从他的“活动”理论出发,强调儿童“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让孩子们在主动作业中运用思想、产生问题、促进思维和取得经验。确实,在一些亲力亲为的数学小实验中,孩子们表现出了一种自然的主动的学习情绪。他们以充沛的精力在这些小实验、小研究中主动地讨论所发生的事,想出种种方案去解决问题,使智力获得了充分的应用和发展。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设计一些孩子能力所能致的小研究活动,可以让孩子对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得到进一步体验、内化,得到课堂教学所不能抵达的效果。
孩子对于较大的单位比如说“千米”“吨”等,由于其经验的限制往往没有什么概念。只是,教师这样说了,他也便这样记了,对他而言也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字符而已。仅仅通过课堂教学,那么“千米”在孩子们的印象中便是“1千米=1000米”是一个不能用手丈量的长度;“吨”在孩子们的印象中便是“1吨=1000千克”是一个拿不动的质量。至于“1千米”到底有多长,“1吨”到底有多重?孩子们心中并无底,才使得经常会出现:一幢居民楼高约20(千米);一节火车车厢载重量为60(千克)这样的笑话。如果我们能让孩子们来进行切身的体验再附以一些小实验,这些问题便能迎刃而解了。
概念是枯燥的、乏味的,但却是重要的。对于第一学段的孩子们我们不能假定他们都非常清楚学习数学概念的重要性,指望他们能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数学概念,也不能单纯地依赖教师或家长的“权威”去迫使孩子们这样做。那么就需要我们积极地引领他们,使之学得轻松,学得扎实,让他们体会到数学所散发出的无穷魅力,让概念深入心中,为数学学习服务。
我也只是一个刚刚踏上教师岗位的教师,对于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对于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太多太多了,希望各位老师能多多指教,在下一定虚心请教。
2014年10月14日
数学家讲解小学数学读后感篇九
近年来,我国许多教育学人执着于理论研究,借鉴西方先进教育思想,挖掘古代的优秀文化遗产,深入思考教育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力图建构起科学合理的教育学理论体系,教育理论研究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由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杨兆山教授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出版的《教育学》,就是杏坛中初绽的一朵小花。
“教育是什么?”这是作为教育学科通论的教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作者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培养人的学问”。作者从社会与人的关系入手来诠释培养人这一社会活动。培养人就是使个体从生物意义上的人,成长为社会意义上的人,并进而去改造社会、促进社会发展。教育为社会培养人,人接受教育才能适应并改造社会。由此,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便成为教育学发展的两条主线。社会与人,是教育学的永恒主题,教育学正是在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之间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地向前发展。
以往的许多教育学理论体系的一个特点是:各部分自成系统,但各章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学生在学习时常常难以从整体上把握教育学的学科脉络,无法形成明晰的学科意识。因此,作者紧紧围绕“培养人”这一主题展开教育学学科体系,从“社会、教育、人”这一教育学基本问题出发,以“培养人”为原点,以“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为主线,系统阐述了“培养人”这一教育学基本问题,并在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这两个维度上展开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建构。教育与社会的维度包括“为谁培养人”(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培养什么人”(教育的目标);教育与人的维度包括“怎样培养人”(教育的方式手段)与“谁来培养人”(教育的主体)。本书将传统教育学所涉及的重要领域进行梳理,整合于“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谁来培养人”五部分内容中。由此,“一个原点、两个维度、四个领域”构建了一个语义简明、逻辑严谨的教育学理论体系。将“培养人”这一条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暗线”变为“明线”,既凸显出教育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又将各自独立的篇章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育学学科建构的核心是教育观。教育观即是对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它引领着教育实践。作者执着于教育观的探讨,强调学习教育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形成科学的教育观。认为只有形成科学的教育观,才可能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树立正确的师生观,选择正确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缺乏正确教育观的引领,教师的教育教学只能在盲目中摸索,难以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强调教育学不是一种工具、一种技术,而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教育观是统摄教育学的灵魂。
本书能够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坚持培养人的社会主义方向,并且不回避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提出了比较有见地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作者以“培养人”为原点,构建了一个简明、严谨的教育学体系。在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地阐述理论的同时,加入了大量生动、鲜活的案例,增加了该书的可读性、趣味性。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书中还有一些理论观点尚需商榷,一些提法仍待推敲,但就其教育理论研究的勇气、毅力与耐心,是值得鼓励的。
――摘抄于书评
数学家讲解小学数学读后感篇十
9月23日,我收到了以教研小组为单位集体订购的一本小学教师必读丛书——《邱学华怎样教小学数学》,我随手翻开了这本书,刚翻了几页就深深地吸引了我。
这本书分数学教育观、口算教学、笔算教学、珠算教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应用题教学、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小学数学学习方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小学数学练习设计与批改、小学数学课外活动、小学数学教育评价、小学数学教学史等十三讲来全面介绍如何在小学进行数学教学。细细品读,我总能从书中感悟到许多,学到许多......
读“数学教育观”这一讲,我被邱学华老师的经历所吸引,邱老师从1951年当小学教师开始到现在已经经历了x年,他做过小学教师、大学教授、师范学校教师、教科所研究人员。虽几经波折,道路坎坷,但他始终坚持在小学数学教学园地里耕耘......
现在社会、家长、学生对老师的期望越来越高,如何让自己在”高压“的氛围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让自己在教书育人中享受职业的幸福感呢?教学是一门科学,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许多时候,许多人都在苦苦追寻,但是人世间的真理许多时候恰恰就在我们“身边”。读《邱学华怎样教小学数学》让我明白有许多方法正是我们在追寻的,书中许多策略正是我们在探索的,书中许多建议正是我们在摸索的......
“三字十二条建议”——导出教学的真谛!
邱学华老师的课题教学主要体现尝试教学思想,充分相信,尊重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练习为主”的三为主。具体操作的要求和方法可以归纳为“三字十二条建议”
三字:
1、趣——上课要上的有趣。
2、实——上课要让学生实实在在学好基础知识,练好基本功。
3、活——课堂气氛要活,学生思维要活。
上课做到“趣、实、活”是一个很高的境界,必须要把愉快教学同严格训练相结合。把加强“双基”同发展思维相结合。要处理好各种关系,掌握分寸,控制火候。
十二条建议
1、及早出示课题,提出教学目标;
2、尽快打开课本,引导学生自学;
3、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4、先让学生尝试,鼓励创新精神;
5、强调主动参与,摆正主体地位;
6、允许学生提问,发展学生思维;
7、组织学生讨论,增强合作意识;
8、控制老师讲话,多留练习时间;
9、及时反馈矫正,练习当场订正;
10、加强动手操作,运用现代手段;
11、内容不要太多,把握教学节奏;
12、实施分层教学,注意因材施教。
邱老师的每一点建议都写得很朴实,很有指导意义和操作性。教学既是一种科学活动,又是一种艺术活动。科学讲究原则,艺术讲究创造。教学需要遵循教学原则,需要创造精神。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设计一堂好课,首先要有正确的理念,不断钻研,不断琢磨,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变,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巧妙地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这就是创造,这就是艺术。
边学,边悟,边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