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地域文化的论文选题 地域文化的论文(精选13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域文化的论文选题篇一
本文从邯郸市的地域文化及城市特色入手,对地域文化与城市特色之间的关联进行了分析。并以邯郸地区为例,分析了邯郸地区地域文化主要特征和邯郸地区的地域文化现状。对于如何继承邯郸地区文化和城市特色指出了对应的措施。
邯郸;地域文化;城市特色
1、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特指在先秦时代,我国差别地区的文明。其中有学者提倡,地域文化特指中国特定地域内的人们在特定的历史时段形成的具有明显特征的考古学文化。对于地域文化,部分专家将其区分作广泛含意与狭隘含义,提出,在狭隘含义上,地域文化特指在先秦时段,中国不同地区范畴中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广泛含意上,地域文化专门指中国土地不同地区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时间上是指从古至今一切文化遗产。通过多次探究、重复讨论,很多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认可地区文化特别指的是中国特殊地区积厚流光、具备独特的特色,继承到现在依旧发扬沿用的固有文化体系。
2、城市特色
特色属于一个事物本就有的、特有的特性,是区别、识别事物的基础。城市特色,即用来区别都市的实质性特性。主要有细则与层级两方面的分类。就细则来讲,能够展现在环境、固有文化体系、社会金融等的一个方面,还能够是以上一些部分的重组展现。单层级来讲,能把城市特色细分成中国特色、地区特色、本市特色3个层级。组成城市特色的因素关键包含生态情境、地域文化、都市面貌与都市职责等部分。任何都市均是在特定的生态情境与地域文化环境中形成的,都市中的土地和物质均深刻记录了过往时空都市生态情境转变与地域文化转变的痕迹,都市中许多具有意义的时空印痕就像生命的痕迹,是生长的源泉,是财富,是宝藏,是特色。生态情境与地域文化是组成城市特色非常内部、特别长久的根本因素,是城市特色产生的根基。以都市空间特点、建筑格调作为主导的都市形象及以行业开发作为基本的都市功能是都市内部特色的外部物质展现模式,是鉴于都市生态情境、地域文化的基础条件,另外还是都市特色极其直白,方便被认知的展现因素。
3、地域文化与城市特色的关系分析
(1)地域文化中技术文化和都市建造特色的关联对于技术文化,主要是对都市建造特色的干扰,表现的直白且明显,其涵盖了在地区都市建设中各种特有的技术措施,在策划中的观念源头,以及有关艺术文明的模式,用来描绘与表述都市建造的特色。因为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建设技术力量不断的增强,能够不断扩大地区建筑的尺度范围,颜色更加丰富多彩。在国际化的大环境背景下,优良的技术能够快速在地区间进行传播,一方面,推动了建造技术的国际化,导致了城市特色被埋没,同时,优良的技术同样供应了和本地化联合后越来越大的概率。
(2)在地域文化中民俗文化和都市建造特色的关联民俗文化的种类多样,地域文化体系中的民俗文化部分,主要涵盖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商业来往、民俗习气及节庆活动等等。对于民俗,其为人们日常活动中非常直白的展现形式,从某个层面上来说,其为人们日常活动本身,民俗文化基本上不需要任何点缀,具有十分纯正古老的特征。而城市特色与人们的日常多动密不可分,静态的物质情境仅是特色的表面,某个城市特色的实际意义是人们日常活动内容的总和,因此民俗文化对城市特色的感染属于隐性的,然而同样是非常基础的,同时由于民俗文化通常意义上来源于人们的自主性活动,所以对城市特色的感染同样带有较强的持续性,其特点具备渗入性与长久性。
(3)地域文化中体制文明和都市建造特色的关联对于某个国家与区域的崛起,源自经济开发的效率和政治纯熟程度的相互适宜性,体制文明,想要符合个人生活和社会开发的需要,人们应当自主创建的有秩序的规则系统。其涵盖政治体制及各类别的体制,比如金融体制、司法等,然而当中的政治体制十分首要和关键。体制文明通常具备3个特色:由权威制定;具备确切的目标或导向;对社会具有威望的价值实施分派。在文明的平稳性方面,体制文明十分容易改变,在体制文明中,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展现的十分显著,另外,其还是地域文化系统中的主要架构,都市体制文明干扰了都市运行的寻常性,对于行政,其体制的优劣与运作效力的大小确定了都市开发的速率和利润,在都市中,对各种职责的分工实施调整,对体制和规则实施完备改良展现了都市体制文明的好坏。和都市开发彼此适宜的体制文明可以推进城市特色开发,反之,会变成都市开发的约束和牵绊。
1、邯郸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
(1)悠久的历史文化遗迹在磁山文明遗迹被挖掘出来的文物说明,远在8000年之前此处便出现了人们行动的痕迹。产生半地穴房子,喂养家鸡,培育粟,种植胡桃,产生精致有用的陶器、石器、骨器等日常物品,均为人们的文化史掀开了崭新的页面。
(2)宏伟的王城遗址对于如今保存的赵王城遗迹,作为古城遗迹,其为中国现在保留极其完备的一个战国年代的遗迹。赵邯郸故城到现在为止已有2000多年,尽管饱经磨难,然而它的都市方位没有改变,名字没有改变,遗迹保留完好,此在国内外都市史中都极其少见。但是在以赵邯郸故城作为核心的周边50km范畴中,仍然保留了大名城、邺城、易阳城、王郎城、固镇城、广府城、店子城、午及城、九龙口城、讲武城及界侯城等,这十几个或大或小的古城遗迹,民间曾经称为“十二连城”。
(3)以赵文明为首的丰饶多样的多样性文明邯郸产生在新石器时代,兴起在殷商末期,昌盛在战国与秦汉,中原文明与草原文明融合成一个整体,构建了赵文明旷达豪迈、激昂放歌的基本格调,另外邺都文明、磁山文明、广府太极文明、北朝佛教文明、成语故事、大名府文明、晋冀鲁豫边区文明、磁州窑文明以及革命文化等构建了邯郸多种多样的文明层级,其时代更迭较长,细则丰饶,层级显著,网络完备,在中国著名古城中较为少见。
2、邯郸地区地域文化现状分析
(1)文化产业观念落后目前,在邯郸很多区县意识到开发文明行业十分核心,并迫切需要,并且主动制作整体计划或专门计划推进文明行业的开发,然而有些县政府文明理念相对陈旧,以为缺少天然山水、历史遗址便无法开发文明行业、“民办县域文化产业无所作为”、县区文明行业缺少前景、县区文明行业极难步入全球墟市,对文化业开发的因素、样式、途径、前景等产生了含糊与延迟的认知。此外,邯郸市目前对于文化业开发的计划、方针、举措早就相对丰饶,然而贯彻方面仍然具有很多不够完善的情况。
(2)文化能源丰富,然而采掘、转换、开采欠缺对于邯郸,其文化史是7500多年,其建城市3100多年,此外还拥有年建都史,滋生了“十大文化脉系”,并形成了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到现在为止,在邯郸的文物保护机构中,国家级的是34个,省级的是98个,市级的是340个;在已经建好的33处开放景区中,a级18处,涵盖4a级11处;在非物质文明遗产中,国家级的包含25种、省级的包含种。在丰饶的文化能源本性的前提下,邯郸市产生了部分特色区县有关文化行业的群与商标,比如永年广府“古城水城太极城”、馆陶黑陶、磁县磁州窑、大名草编、武安京娘湖七步沟长寿村旅行产业等。然而,整体而言,邯郸文明资源转变成文明行业的纵度与宽度十分欠缺。邯郸文化古迹“地下多地上少”“名气大景点少”,具备可见化物资媒介的文明能源不多,而且缺少新意,推广不到位,对于邯郸有关文明的能源,其采掘较浅,转换量较小,开采较少。比如磁县北朝墓群,丰饶多样(134处墓穴,有天了冢、兰陵土墓等)、特点鲜明(比如水声台阶)、质量较佳(是国家a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事丰饶(比如曾被传为曹操72疑家)、周围文明能源丰饶(比如溢泉湖、西门豹祠等)、交通便利(107国道旁边),这样具备研发意义的文明旅行能源,现在则十分沉默,著名程度与赞誉程度十分受限。
3、邯郸地区城市特色的传承危机分析
在改革开放以后,邯郸都市的数目增加快速,都市的范围逐渐增大,同样,都市化的速率逐渐加快,很多昨日的县区就成为了今日的城市。摩天大楼、立交桥、及大的公共建筑充斥着都市空间。然而,都市策划的办法、思想,尤其是都市策划完美理论的延迟与都市开发脱节。开采商想要谋求商用收益就会毁坏历史文明遗产;都市领导者想要追逐成绩就会莽撞模仿他人,毁坏生态情境;都市经管者单单符合于都市部分区域表层的点缀与美化;很多都市舍弃了特色,失去了方向,很难找出能够代表自身特色的广场、标记物及建筑。仅是重视效仿他人,用来自己使用,追逐所说的当代化都市,都市开发最终定然要被掩盖在都市化的浪潮中,至于都市美感,根本无从谈起。主要因为其都市空间建造缺少坚定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根基,在起初的新奇感结束以后大家就会对其失去兴趣。
1、深刻采掘邯郸地域文化资源
邯郸地域文化是广博高深的中国文明构成的一份子,经过了数千年的时代变迁和历史更替,具有特别厚重的文明内涵。唯有深刻采掘文明资源,方可对其传承与发挥,以开发邯郸地域都市的特色。
2、发扬地域文化的主动作用
克制负面干扰邯郸地域文化和全部国家文明相同,对当代城市特色开发一样具备正面和负面两部分的差别干扰。比如邯郸文明中的重视教育兴办学校的习尚,兼收并蓄和开辟革新的精神,此类对推进邯郸都市的建造及金融的开发均具有显著的主动效用,是值当大家在文明建造中全力发扬的。但是在邯郸地域文化中,重视文化忽视科学、重视成绩轻视金融、重视经历忽视理智及道家文明中的潜隐退守思绪等部分理念与思考样式会在某一水平上对邯郸都市及社会的开发形成了负面干扰,这些则是我们要努力克服和消除的。
3、综合维护邯郸珍稀的历史文明遗产
对于邯郸的非物质文明遗产,其内容丰饶,种类繁多,关于此类具备地区特色的历史文明遗产,对其进行维护的价值要比“完成都市的现代化”高很多。集成体现在具有文明史的老街道、古城遗迹、文物古迹及老旧居。长久以来,此类文明遗产被当作是都市的标记,具有很大的艺术价值,此外外观优雅,对丰饶都市情境,建造城市特色具有正面价值,还对都市的空间状态具有核心的美学价值。
4、以行业计划为方向,开发主流文明行业
确认邯郸县区文明行业开发样式,也就是需要制作各个县区文明行业开发计划,科学定格各个县区文明行业开发的方针目的,确定行业布局,确认主流与关键行业,制作实际有效的保护举措,加强核心项目的执行。当中核心是处理好主流文明行业的开发,这些具备确定性价值,能够发扬“以点成线,以线带面,一面突起,众面拱之”的作用。
目前,全球迅速开发,在这种情境下,急切需要做的事情包括,对综合的地域文化观和开发观进行确认,对都市的地域文化传统和文明遗产进行确切的尊敬与维护。因此,此文主张社会各方尊敬都市文明传统,建立综合准确的都市地域文化价值观,来维护都市文化,使其避免受到好大喜功的开发进程的毁坏。另外,策划者务必意识到都市地域文化的核心性,在都市建造时,联合都市整体计划把都市的地域文化融进至各项现代化的建造中,在这个前提下持续进行开发、革新,建造出新式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都市格调。
地域文化的论文选题篇二
近年来,中国对外国留学生的吸引力增强。研究表明,中国经济水平、经济潜力、科技水平、教育水平,及双边经贸关系、双边学历互认等因素对留学生来华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而其祖国与中国地理距离远、文化差异大等因素有显着的负面作用[1].因此,在来华留学生增多,但文化差异对其学习造成一定困扰的情况下,需要思考如何在国际汉语教学中应用、体现中国文化、地域文化,使其能更好地了解中国及当地社会,并能一定程度上融入当地中国人的生活。这对促进来华留学事业的发展,使留学生知华友华,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汉语教学中杭州地域文化的应用需求
近年来,浙江省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根据浙江省教育厅统计,2015年上半年全省高校外国留学生共计17039人,同比增长16.45%,其中长期生14745人,同比增长14.51%,占总人数的86.54%;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8113人,同比增长18.8%,占总人数的47.61%.从分高校统计数据来看,由于在杭高校数量相对较多,这其中相当一部分外国留学生都在杭州学习、生活。
杭州市高度重视城市国际化工作,成立了城市国际化推进工作委员会,印发了推进教育国际化行动计划,出台了《杭州市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行动纲要(2015-2017年)》。《杭州市推进教育国际化行动计划》指出,要“加强华文教育基地建设,进一步吸引各国华裔青少年来杭游学,增进其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从世界各大高等教育强国的发展经验来看,教育国际化常常成为对城市国际化有着长远、深度影响的助推器。研究表明,国际大都市创建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而且与世界互动,在全球范围寻求各种资源,进行科技、教育、文化、经济的交流[2].纽约、伦敦、东京、巴黎、波士顿、洛杉矶、旧金山、新加坡等高度国际化的城市,同时也在附近集聚了国际化的高等教育产业。
站在我国及浙江省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的整体布局中来看,杭州在建设国际化城市的过程中,在杭高校都是吸纳来自各国人才的重要蓄水池。而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留学生来杭州学习的机会,在国际汉语教学中应用杭州地域文化因素,引导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杭州地域文化,既能使其更好地适应杭州生活,也能实现中国文化、杭州地域文化的国际传播。利用留学生来杭州学习、生活的机会,在国际汉语教学中实现杭州地域文化的国际传播,是提升杭州国际知名度的一项有力举措,可以推动杭州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杭州特点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
这两个方面的情况,为我们在来华留学生国际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体现中国文化、杭州地域文化,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和需求。
二、国际汉语教学中杭州地域文化的应用实践
(一)文化地理
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钱塘江下游北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也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西湖、大运河两大世界文化遗产。良渚文化距今有5000多年。自秦设县以来,杭州已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五代吴越国和南宋在此定都。元朝时,杭州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赞为“这座城的庄严和秀丽,的确是世界其他城市所无法比拟的”[3].杭州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中的工艺和民间艺术之都[4],有着丰富的文化地理资源。这也是吸引留学生来杭州留学的重要因素。
在使用杭州文化地理作为国际汉语教学资源的问题上,可以根据留学生自身的文化差异、汉语水平差异,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法。首先,文化实践活动组织过程中,介绍杭州文化地理知识时,可以根据留学生汉语水平,并结合汉语课堂教学的内容,在文化实践活动的情景中讲解汉语及其体现的文化内涵。如,杭州的“杭”字,取自“大禹舍舟登船”,古义为“方舟”、“船”等等,体现了杭州的历史根源。
初次来到杭州的留学生,对“杭”字是什么意思,常常很感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根据其汉语程度,选择合适的语言媒介,介绍杭州从良渚文化以来,源远流长的水文化,可以帮助其理解城市深层的文化底蕴,建立对杭州的最初印象。
其次,顺应留学生对中国手工艺的兴趣,介绍以茶艺、丝绸工艺等为代表的杭州地域文化。杭州茶文化历史悠久,据传陆羽在余杭径山撰写《茶经》[5].《茶经》里写到,“杭州临安、於潜两县生天目山,与舒州同;钱塘生天竺、灵隐二寺;睦州,生桐庐县山谷;……与衡州同”,是杭州茶文化的历史见证。杭州有西湖龙井、径山毛峰、千岛玉叶、雪水云绿、天目青顶等茶叶品种,历史上留下了“从来佳茗似佳人”(苏轼),“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陆游),“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烹煎黄金芽,三咽不忍漱”(虞集),“问山得路宜晴后,汲水烹茶正雨前”(乾隆)等与茶有关的诗句。在留学生文化实践中,留学生对杭州茶农采茶、制茶、售茶的生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饶有兴致地观看制茶机工作场景,惊叹从天然树叶变为绿茶的神奇过程。同时,也可以择取关于杭州茶文化的诗句,选择其中留学生能理解、接受的部分,配上适当的解释,介绍给留学生。
杭州丝绸文化同样历史悠久。早在良渚文化时期,先人就已经养蚕缫丝。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杭州春望》中写道,“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清代厉鹗记载,“杭东城,机杼之声”[6].明、清在杭州也设置了织造机构。
留学生对杭州的丝绸也非常感兴趣,回国要给亲人、朋友带礼物时,茶叶、丝绸常常成为他们的首选。参观位于玉皇山麓的中国丝绸博物馆时,其所展示的种桑、养蚕、缫丝、纺丝、染色等过程,给留学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各个朝代的丝绸制品,也显示了杭州在古代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亲身体验丝绸印染工艺,在手绢上染出亲手设计的图案的方式,留学生们非常直观、真切地体会了杭州的丝绸文化。第三,开展跨文化对话时,既要站稳立场,又要尊重对方文化背景,需要从文化接受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传播活动,形成良好的文化互动。比如对佛教文化背景的留学生可以较多地介绍杭州的灵隐寺、净寺、径山茶会等佛教文化,而对伊斯兰文化背景的留学生则可推荐凤凰寺这样的伊斯兰文化遗存等。
(二)共读文学中的杭州
杭州不仅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地理景观荟萃,同时历史上许多文学作品的情境就在杭州。穿越历史与文字的障碍,带领来杭州求学的留学生们与文学中的杭州相遇,其实也是为他们打开了一扇认识更有历史深度和人文底蕴的杭州的窗。
在历史小说方面,张慧禾认为,“在今存宋元话本中,杭州因其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地位,成为宋元话本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小说场景……受明代中后期话本集整理刊行的影响……杭州不但出现了以地域命名的西湖小说,明清两代长篇章回小说和文言小说也与杭州密切相联”[7].在这两个时期的小说中,可以选择部分与上文所述的杭州自然、人文地理资源密切相关,适合留学生接受的文学资源,用留学生可以阅读、理解的方式,进行介绍、呈现。比如“三言”中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俞仲举题诗遇上皇》、《卖油郎独占花魁》,“二拍”中的《神偷寄兴一枝梅侠盗惯行三昧戏》等等作品,经过本地化地选择、处理后,可以提供针对留学生的鲜活的国际传播内容。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也有很多作家写下了描写杭州的美文。例如诗歌方面,研究者指出,“忧伤又悠长的‘雨巷’成为书写杭州的一大成功意象……有别于古典杭城的明媚秀丽,却突显了江南都城的细腻、绵长、蕴藉的精神气质”[8].故乡杭州的精神内蕴,被戴望舒用现代诗歌的形式,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作为现代汉语运用的典范之作,《雨巷》不仅是中国人学习母语所熟知的文学经典,同时也可以成为留学生学习、体会汉语魅力的生动范例。因为,诗的情感是他们所熟悉的,诗中的场景传统的小巷、诗人的故迹,在杭州犹存,是留学生们生活其中的,可以身临其境地去体会,而诗的文字又是亲近而利于他们掌握的。
在散文创作上,钟敬文的散文集《西湖漫拾》、《湖上散记》,就是其在杭州期间出版的。描写杭州的《西湖的雪景》收入到了郁达夫所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9].在钟敬文的笔下,冬日的杭州“舟穿过西泠桥,缓泛里西湖中,孤山和对面诸山及上下的楼亭、房屋,都白了头,在风雪中兀立着”.对于有着一定汉语基础的留学生来说,要读懂这些描写杭州的美文选段,难度主要集中在个别书面语如“兀立”等上。俞平伯与杭州有着深厚的家族渊源,其在散文作品中表现了多生活侧面的杭州。相较而言,虽然俞平伯文中也有对留学生而言较难的书面语存在,但是如果选取其中的杭州日常生活描写片段,对留学生而言,则会有更好的接受效果。如《清河坊》写了与家人逛街、购物的场景,《城站》回忆了从上海坐夜行快车抵家的情形。《湖楼小撷》所表现的居住俞楼的生活场景,在今天游览孤山时读来,则给人以一种穿越历史而来的心灵冲击感。结合留学生阅读经验和能力,及其对杭州的直观了解,在此基础上补充文中所涉及的较难的书面语,就能将留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带向更高的层次。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体现了行知结合的学习态度。来华留学生的汉语学习、专业学习,也需要秉持这样的态度。一定的汉语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是留学生用汉语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的基础。而对中国文化、地域文化的了解与熟悉,则更有利于其深入中国人生活,领悟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建构起自身更加丰富、深邃的语言生活,更能顺利地与中国开展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3]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
[4]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杭州[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2.
[7]张慧禾。古代杭州小说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
地域文化的论文选题篇三
摘要:当今世界各大体育品牌,为赢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开始在其产品上运用地域文化符号,用来增强消费者的归属感,刺激消费欲望。此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地域文化符号在体育品牌中的运用进行评析,发现地域文化符号能够促进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对体育品牌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关键词:地域文化符号;体育品牌;体育消费者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产品已经成为多数家庭的必需品。体育产品的极大丰富化让消费者在购买这些琳琅满目的产品时往往难以选择。而在选购这些体育产品的过程中每位消费者都有着独特的选择标准。在这其中,一件体育产品所呈现出的独特性和归属性则是这些标准中最具说服力的。而能使品牌产品呈现出这种特质的方式就是“对地域文化符号的运用”。具体而言,就是指一件产品通过其独有的地域文化符号传递出某种设计语言,并使之与消费者产生共鸣,那么此产品将会深受该消费者的喜爱。这一点我们可以这样解释:当今这个时代的“消费”概念已经不简简单单是个经济学范畴的概念了。尤其是随着人们认知意识和消费水平的提升,“消费”这个概念的其他属性也逐渐显现出来,例如:文化性、社会性以及符号性等。尤其是符号属性,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而作为国民消费的一部分,体育品牌的消费也经历着这样的变化。在《地域文化符号在视觉设计中的应用》一文,作者概述了地域文化符号在视觉设计中的应用,阐释了地域文化符号的意义以及如何实现地域文化符号在消费者心中的传播。在《符号消费的意义解读》一文中,论述了符号消费产生的背景及其特征,并从品牌角度探究了构建符号消费意义的方式。在《体育消费中的符号消费及体育消费分层》一文中作者探讨了体育消费中的符号消费,认为符号消费正成为体育消费的重要内容。但是,关于地域文化符号在体育品牌中的运用还没有很深入的研究,地域文化符号作为促进体育品牌符号消费的重要途径,应受到更多的关注,该文旨在探讨地域文化符号在体育品牌的运用,为以后体育品牌更好地传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1地域文化符号的概念
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源于特定地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诸多因素,造就了这个地区特有的丰富印痕,是一种人文精神活动的总称。人类再将这些地域文化现象透过艺术创作的手法将其具象化,构思出一种可以传递信息的图形,就称之为地域文化符号,它同时也是代表该地域文化显性及隐形特点的所有符号总称。在产品设计中恰当地利用地域文化符号不仅能够增加作品的多样性和原创性,而且还能够使消费者内心中产生一种归属感,增强购买欲。
2体育品牌中地域文化符号的运用
一个体育品牌想要其新产品在大的市场环境中占据有利位置,将地域文化符号运用其中不失为一种捷径。在保持自身产品特征的前提下,对所销售地区的地域文化进行提取、概括、抽象,借助有形的、可感知的文化图形具化为文化符号,使它们在体育商品上给人以冲击力和新鲜感,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2.1地域文化符号的选择与提取
体育品牌在设计生产一件新产品时,首先要选择能代表这一地域文化特点的关键符号,用来形成产品的基础构架。能高度概括该地域文化特点且能运用在设计上的代表性符号很多,但是在选择和提取时,应该拒绝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应该建立在对当地风土人情的充分了解之上,使其能更好地与产品相结合,展现出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魅力。当然更多时候,在地域文化符号的选择和提取上,耐克公司都有着自己的成功之处,这个体育品牌巨头在的夏天,推出了一款带有北京地域文化符号的产品,引发了运动球鞋爱好者的广泛讨论。在这款体育产品中,耐克选择了极具老北京元素的“四合院”作为地域文化符号。整款产品运用了砖灰色为主色调,这与北京特有四合院建筑颜色不谋而合。产品两侧让人一看就能立马联想到历史悠久并历经沧桑的墙砖。而仿古皮革本身的特性使得每只鞋都呈现出独一无二的皮革纹理。北京胡同中遍布的传统地域文化符号,例如:金色的门口,红火的灯笼,“囍”字,鞋舌上的铜狮子以及鞋垫上“胡同”的字样都被耐克精准地一一选择提取,并运用在了整款产品上,这些奇妙地选择都迅速地拉近了该体育产品与中国消费者的距离,使得该产品受到广泛好评,销售场面也是十分火爆。
2.2地域文化符号的设计和创新
在设计地域文化符号时,首先,不能将其简单地组合叠加。一个成功的地域文化符号,需要设计师在符号的触动下激发灵感,加入自身的理解和认识,然后对符号进行打散和重构,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其次,在创新地域文化符号时,应充分利用各种设计手段,如分解转换、异形同构、置换构成等,意在创造出一种积淀了丰富内容与高度符号化的图形语言。其形象范式要具有普遍的美感和高度的文化品格。最后,体育品牌在运用地域文化符号时,要充分考虑到一些方面的约束。
地域文化的论文选题篇四
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起步较晚,但其发展较快,尤其是具有浓郁地域特色文化的园林景观设计,例如:拙政园、园博园、清晖园等等,都以园林景观为载体将地域文化特色展现的淋漓尽致。然而,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地域文化的园林景观设计越来越少,园林建筑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小。在笔者看来,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应该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基础,并融合外来文化进行创新,通过这种融合创新的方式设计园林景观,能对我国地域文化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1地域文化和园林景观的简述
1.1地域文化的简述
地域文化的概念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学术上专指秦朝以前在中华大地上不同地区流传下来的文化;另一种是指我国特定地区的独树一格、悠久历史并一直流传下来的文化。简单来说,地域文化就是在不同地理环境和人文特征经过时间的演变,随着自然变化、经济发展、政治中心的迁移形成的特色文化。
1.2园林景观设计的简述
园林景观设计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利用园林工艺和技术工程等方法,将区域地形、植物种类、局部建筑进行计划性的改造,在人为手段的参与下,使城市的景观的设计更加合理,也使园林景观更加具有观赏性并且能保留其日常使用功能,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园林景观设计是以设计为主要表现手段,在综合各种因素的前提下,设计出符合生态环境,通过设计人员的创作灵感,建设出美好的人类生活环境,让人们能从园林景观设计中感受地域文化所带来的历史厚重感,充实人们的精神文化层面,以期最大限度的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品质。
地域文化的论文选题篇五
摘要:随着时代不断地向前发展,当前教育理念已逐渐发生转变,素质教育被渗透到教育教学中,使得我国教育教学迈入新局面。舞蹈教学是学前教育专业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其对幼儿学习舞蹈的深度和广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质量成为当前高校需要考虑的重点。本文基于地域文化的角度,阐述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将地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对策,希望能提高舞蹈教学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地域文化;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融合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然而,我国目前的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学效果并不突出。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教师的摇篮,提升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水平有利于培养出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本文对地域文化和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融合进行讨论,以此促进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质量提升。
1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高校教学过程中重技能轻思想
1.2教学内容过于传统和单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发展,高校教育体制不断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已经开始转变思想。但舞蹈教学内容目前仍然维持传统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也比较单一,不能突出特色,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只能机械性地进行舞蹈技能训练,而缺少文化思想的涵养。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应该区别于其他舞蹈专业的内容,也不能和社会上的文艺团体相混,舞蹈教学培养出的'学生将来会成为幼儿教师,幼儿教师不仅要有专业技能,还要具备高水平的思想素质,所以在高校教学之中需要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全方面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传统的舞蹈教学内容比较固定,逐渐与时代发展的步伐有所差距,也不能满足当前新一代个性鲜明的学生的需求,这是目前舞蹈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2舞蹈教学缺乏创新性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与专业舞蹈学院不同,这里的学生既是学生的角色,也是未来幼儿储备教师的角色,他们不仅需要学习专业技能,提高舞蹈水平,还应该学习其他教学内容。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课程包括舞蹈技能、舞蹈理论、舞蹈编导等多个部分,每一门课程都需要学生刻苦练习。但在学习中,舞蹈教学常常忽视舞蹈教学的特殊性,学前教育的舞蹈教学需要培养学生个人舞蹈能力和理解能力,这是为了以后学生投入到幼儿教育事业中必须考虑的。然而,当前各个高校的舞蹈教学几乎都采取了同样的授课方式,缺乏对特色地域文化的考虑,使得学生对舞蹈内容的理解都形成了统一的固定模式。舞蹈教学缺乏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不能主动对舞蹈学习内容进行思考和揣摩。
1.3舞蹈教学中文化渗透程度低
我国舞蹈种类繁多,很多舞蹈类型都与特色地域文化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民族舞,就是汇集我国少数民族智慧的传统艺术。但是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中,高校很少从文化熏陶角度设置课程,这样既不利于培养具备地域特色的学生,也难以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学前舞蹈教学如果不能与地域文化相融合,很难使学生掌握地域舞蹈文化的内涵,这样,将来学生去到不同地域的幼儿教师岗位上,也无法发挥出自身的教学能力。
地域文化的论文选题篇六
一、音乐课程与文化的关系
音乐属于文化教育的重要部分,对其他课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音乐课程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究竟该如何处理是改革建设过程中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中国音乐与本土民族文化并没有很好地联结在一起,尽管人们已经意识到其潜藏的巨大意义。中华母语音乐体现的是我国音乐的独立,体现了人们对自身音乐的不懈探索。然而,人们面对西方音乐与中国音乐之间的矛盾感到束手无策,两者文化思维的冲突与隔阂始终难以消除。音乐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无论是东方音乐体系还是西方音乐体系都是处于平等地位的。在看待音乐与文化问题时,我们更多需要的是一种理性客观,结合当下国情,将我国音乐课程赋予时代的意义。因此改革音乐课程体系,将音乐课程的设计赋予更多时代的内涵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工作。
二、21世纪中国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及其意义
经济全球化带动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知识信息的爆炸让人们可以接触到各个国家的最新发展动态。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也给我国的教育事业带来较大的冲击,多种文化如何和平共处,如何发挥彼此的'价值成为教育人员深思的问题。就音乐文化而言,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文化都是平等的,它代表的是一种文化,一种审美,每一种音乐都值得品味。经济迅猛发展,音乐文化的传播便捷性增加,跨文化的音乐交流变得更加频繁,音乐的教育也逐渐向国际化发展。[1]我国音乐中的民族元素在这个多元化的氛围中得到弘扬和传承。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音乐和文化与国家教育目标息息相关,尤其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课程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等能力具有积极意义。人们通过音乐艺术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拓展文化认知领域。在音乐课中强调文化,学生会对音乐的生存环境有一定认识,同时也会在了解文化背景的过程中提高鉴赏水平。音乐的可操作空间较大,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倾向自由想象,增添音乐的个性因素,丰富音乐的内涵。音乐与文化的结合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联想力,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大大提高。
三、21世纪中国音乐教育课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基础教育改革也推动了音乐教育的变革,音乐教学局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增加,音乐课程更加规范和体系化,在音乐设施设备方面也逐渐得到完善。然而,21世纪的音乐教学仍存在不少问题,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不够深刻,将音乐价值片面化是教育界普遍存在的问题,音乐的艺术性、文化性降低。[2]音乐教学中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对音乐理论知识的过度关注导致学生的音乐潜力、创造力、审美都未能得到很好锻炼。在音乐课上,教师强调技能技巧却忽视培养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这使得人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逐渐降低。目前音乐教材的设置并不符合学生的需求,超出了学生的吸收能力,知识点的衔接缺乏灵活性,学生的创造力和活力被严重挫伤,这样的音乐教学违背音乐的本质,与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目标不符。
四、21世纪中国音乐教育课程体系的重构
音乐文化观念的转变是重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的第一步。在过去,人们将科学与艺术审美割裂开来,这不利于各种文化的互补共存。我国音乐教育课程体系的重构需要学习西方音乐,从中汲取精华。在21世纪,中国音乐要发扬传承音乐母语文化,广泛吸纳多元世界文化,增强音乐的生命力,推动音乐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音乐文化离不开母语,可以说,母语是中国音乐得以前行的根本。音乐母语文化所带来的思维、感官体验能够让人领悟到不同音乐的灵魂。[3]21世纪,我国音乐课程体系需要开设乐理、方言课、创作课、中国音乐风格课程、器乐课、音乐史、艺术、哲学等。在完善的音乐课程体系下,音乐与文化互相渗透。
五、结束语
21世纪,我国音乐课程教学面临巨大的挑战,教育工作者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伟大重任。在文化多元发展的背景下,为了进一步加快音乐课程体系的改革,音乐工作者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加大课程的理论研究,推动课程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娟.“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编写的学理逻辑分析及评价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2]姜君子.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音乐教材比较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5.
[3]刘晓慧.从音乐课程的三维目标谈我国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的培养[d].湖南师范大学,.
地域文化的论文选题篇七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应该充分认识到将地域文化融入教学中的重要性。我国的舞蹈类型都极具民族特色,除汉族传统类型的舞蹈外,很多舞蹈都涵盖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特色。将地域文化中丰富多彩的内容引入课堂,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们感受到将地域文化与舞蹈进行融合后的魅力。学生们通过二者的融合既能了解传统文化,又能提升舞蹈技能水平。高校可以邀请地方文化名人到校开展教学讲座,为学生介绍不同地域的文化内容。地方文化艺人是地域文化的传承者,他们对地域特色文化内容与风俗都有着独特的理解,可以为学生介绍每一个区域的舞蹈特点,甚至可以亲自为学生表演一段独具特色的舞蹈作品。
2.2结合地域文化内容,开展多样课堂教学
要想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极为必要的,所以高校应该不断地探寻将地域文化融入舞蹈教学模式中的方法。课堂教学能够直接传授给学生相关的学习内容,课外教学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可以适当地开展课外教学模式,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具备地域文化气息的地方,感受文化的熏陶,了解地域文化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现场感受当地的文化特色。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到布达拉宫,亲自感受藏族神圣之地的魅力,从中体悟藏族舞蹈的特色,提高学生对藏族舞蹈的认知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准备具有特色地域文化内涵的课件,将一些民族活动制成视频或ppt,让学生观察不同地域中举办的盛大活动,感受舞蹈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这样,不仅弘扬了民族文化,还会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2.3结合地域文化内容,创新高校舞蹈教学内容
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课堂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很多学校都是采用同样的基础教材,编导课程、民族舞课程、幼儿舞蹈课程等的教学内容也大致一样。这种统一的舞蹈教学,使得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缺少特色,对未来培养幼儿造成不利影响。就像不同地区饮食、穿衣风俗不同一样,在有差异化的区域,舞蹈内容也有很大差别。因此,高校需要结合地域特色,创新舞蹈教学内容,积极引入地域特色文化,培养学生们独特的感悟力,促使学生在地域文化熏陶中获得灵感,将来将这些感受传达给幼儿,使地域文化获得传承和发展。
2.4提升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识,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
地域文化影响范围局限于本地区,但是又会对整体的传统文化有所影响,身为中华民族一员,高校学生应该继承这些民族文化,将其发扬光大。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可以抓住先机,向学生宣传本地区的地域文化,介绍其他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通过对地域文化的钻研和探究,提升舞蹈创作能力,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
3结语
地域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紧密联系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与地域文化的融合,能够培养出具备文化涵养的储备教师。将来这些储备教师通过地域文化魅力和舞蹈魅力向幼儿进行耕耘和熏陶,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承,提升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地域文化的论文选题篇八
一、建筑工程施工类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任务
(一)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西安航空学院的定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所谓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介于研究型高校和高职高专之间的一种高等教育的类别或类型[1]。亦即潘懋元先生所说的“中间类型院校”[2],也有人称之为“一般本科院校”[3][4]。它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主要目标和办学层次。着重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建筑工程相关专业具有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理论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的特点。为使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尽快适应社会的发展,对建筑施工类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二)建筑工程施工类课程地位和任务
建筑工程施工又叫土木工程施工,主要包括土木工程施工与施工组织两部分,它与其他专业课一同构成建筑工程专业共同的专业平台[2],建筑施工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建筑工程施工的一般规律、建筑工程中主要工种施工工艺及方法、工程施工中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和应用。旨在培养学生对建筑现场施工的认识和操作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现场施工技术管理的能力。
二、建筑工程施工类课程的教学现状
从西安航空学院教学实际来看,教学环境主要存在以下实际问题。
(1)实验实训建设相对落后
由于建设资金和场地的.原因,实训实验室建设比较晚,使得一些复杂项目和新工艺、新方法的项目难以实现。
(2)授课方式单一,难以提高学习兴趣
目前的建筑施工类课程教学仍然以理论讲授为主,甚至是过于偏重理论,虽然在课堂教学里增加了一些施工模拟动画和视频,但是这些教学手段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甚至脱离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
(3)校外实训的弊端
由于校外实训基地的流动性大,建设周期长,并且存在安全性问题,所以建筑企业不欢迎在校学生去企业实训,校外实训基地达不到实训教学的目的与效果。
(4)实验器材重复利用率低
目前院校已开出的部分实验实训项目由于是建立在以实验室为中心、以拟定工程部位为主体的实践任务,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使学生掌握建筑工程中全面施工工艺的操作流程。
三、建筑施工类课程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一)改革的总体思路
本文充分依托西安航空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紧紧围绕培养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使工程管理专业面向建筑施工企业、工程监理公司、房地产公司,培养“懂技术、会施工、能管理”的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提出给改革措施。施工技术是建筑人的核心能力,而建筑施工类课程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起着主要的支撑作用。
(二)具体改革的措施
为了进一步做好建筑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工作,笔者借鉴其他高校同类课程的改革经验,结合自身的授课体会,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
1.技术知识与管理知识结合
授课教师在开课伊始就应该结合工程管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际,重点强调施工类课程的重要性,从思想上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另外,在授课过程中有计划地将施工技术与工程管理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穿插一些工程质量、经济、进度、成本、安全、合同管理的知识或案例,将技术与管理紧密联系,让学生意识到技术知识在工程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2.教材内容与工程前沿相结合
授课教师应该根据课程大纲的内容,认真对比分析各类教材,选出高质量的教材,教材的内容应该具有“广”、“浅”、“新”、“用”的特点,使得学有所用。
3.利用电子课件、课程教学软件、施工动画等视频资料等立体化教材[5][6]
施工类课程教材,不能仅以纸质材料为载体,可以使用电子课件、课程教学软件、视频资料仿真实训系统等立体化教材。
1)真实环境中拍摄的视频资料施工现场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可发挥重要的作用。利用教学录像可以展示如施工用脚手架的搭设、混凝土的浇筑工艺、模板的支拆、钢筋的绑扎和焊接,真实地向学生展示各种施工场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2)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应该模拟施工现场的环境布局,设置专门的理论教学区和实践教学区,具备教学和模拟生产的功能。还应开辟实践专区,按照施工场地进行布局,设置各种材料堆场、加工车间、垂直运输机械等,现场应该悬挂安全警示标志、关键工艺流程图等,营造高度仿真的施工环境。
3)利用2d-3d建筑工程仿真实训系统,综合行业规范、贯穿教学重难点、实现施工场景、建筑构造仿真模拟及流程动态演示。以钢结构实验室主体施工动画为例,三维施工动画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1)强效的宣传工具―直观施工的表现形式将复杂的教学简化为由口述介绍、图文信息、实物样品等教学模式。
(2)保证教学质量―有了施工动画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钢结构复杂的施工技术,可以在动画中展示钢结构构件的加工,螺栓连接、焊接的工程,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出现一些错误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抽象的课本知识。
(3)展现施工工艺―广泛应用于施工管理、工程造价专业的各门课程,通过施工动画技术讲解和介绍,在最短的时间传达最大的信息量,让学生掌握更多新技术和新工艺。
(4)提前展示成果―利用三维动画技术把施工的过程提前预演,提前了解施工后的面貌。
(5)提高学生技能―帮助学生动态直观的了解钢结构施工工艺、施工流程,有效提高本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
四、结语
建筑施工类课程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和工程造价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高质量建筑类学生的培养要求我们的教育理念是“重基础、重实践、重能力”。通过以上论述,建筑施工类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地域文化的论文选题篇九
“文化冲突”与“文化震荡”
文化冲突与文化震荡就逻辑而言是两种文化互动的结果。可谓有“矛”才有“盾”,有“碰”才有“撞”。并且由文化碰撞形成文化反弹的文化震撼,使文化互动的双方受到影响。然而,目下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一个奇怪的景观是:虽然东西方文化是互惠互利,而冲突与震荡只存在于东方——东方舞蹈家在文化交汇中深受的困挠,西方舞蹈家则毫无感觉。例如,在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先锋派舞蹈家默斯·坎宁汉得到一本英文版的中国《易经》如获至宝。他从这本中国古老的哲学著作关于世界万事万物不断变化的辩证思想中获得了艺术变化发展的重要启示,同时他把易理爻卦算命的原理用于他的舞蹈创作,形成“机遇编舞法”,坎宁汉先生似乎从未感觉到过东方文化对他的震荡问题。70年代,另一位先锋舞蹈家特丽莎·布朗的现代舞蹈团一边打着中国的“太极拳”,一边创造她的“放松技术”时,布朗女士亦从未困扰于东西方文化的冲突问题。他们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力创造了美国最先锋的艺术,并且,从本土到世界没有人对他们所创造的艺术的“美国化”问题提出任何质疑。显然,文化冲突与震荡好像一副“剃头挑子”——只存在于东方舞蹈家感觉中的“一头热”。追究个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莫过于现代东西文化发展强弱不均,带来东方舞蹈家在文化交流中心态失衡:或者为西方现代舞蹈文化以势如破竹风靡世界之势所慑,以教条主义的学习态度而丧失本土的立场;或者苦于自身文化的羸弱所囿,尚无拥有足够的文化积累以超越他文化的影响。
然而,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正视:冲突确实存在,并且,我们自身的现代舞蹈文化亦正是在解决这种冲突中不断建立。为此,我们首当其冲的问题是要清醒地意识到冲突是怎样发生的。
静心梳理东方现代舞蹈文化的发展,全面地受到西方舞蹈文化的影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影响首先不在于西方舞蹈文化的强大而在于东方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的需要。正如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所说,一种真正重大深刻的外来影响被一个民族接受,必然因为前者与后者的某种内在要求相吻合。因此,我们的关注点就应该主要不在于前者的影响,而在于后者的接受。
由于历史的原因,东方文化在近现代发展中处于相对滞缓状态亦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一种新的时代、新的生活、新的经验需要新的艺术语言及其方式表达传递,而文化发展的羸弱与积累的匮乏,东方现代舞者在西风东进中借力而行便成为必然——借外来文化冲击本土文化的封闭状态,用外来的身体语言符号表达和揭示自我新的感觉经验。那么,成在于此,败即于此。在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里,语言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的生命感觉和经验的传达方式,语言符号赋予我们周围世界的经验以形式及其色彩。语言学家爱德华·萨皮尔认为,人类建构真实的世界是通过他们对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的特别选择。他的学生本杰明·l·沃尔夫亦认为,说话的语言不同导致人的思维方式的差异。具有语言共同特性的身体语言——舞蹈语言成形于特定的文化土壤和生态环境,以特定的民族的思维方式,表现着特定民族生命生存的状态。因此,东方舞蹈家借鉴他文化他民族的生命经验来表现本文化本民族的生命经验之时,两种文化,两种环境,两种思维方式,两种经验之间的距离必然十分鲜明地凸显出来。如果我们对于这种距离和差异缺少足够的认识,在文化借鉴中对语言系统不进行应有的必要的转换,由于二者间的不兼容性带来的文化冲突便不可避免。
“走向本土”与“国际接轨”
“走向本土”与“国际接轨”是当下现代舞蹈家挂在嘴边上的两个口号。就其总体意义而言,前者是寻求外来文化“民族化”的一种努力,后者是民族文化“世界化”的一种追求。毫无疑问,两者方向的正确性都无可厚非。就其特定意义而言,这两句口号折射着东方的现代舞者期待被认同的心态,前者在于希望得到国人的认同,后者在于期待世界认同。从某种角度来说,或许出于走出本土文化困境的急切心情,或许国际认同更具有权威性,对接踵而来的本土认同更具有说服力,“与国际接轨”成为东方的现代舞者更心仪的目标。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这种心仪之后悄悄发生的立足点的偏移,恰恰容易使我们背离现代艺术创造的初衷。
问题绝不在于“与国际接轨”将艺术创造的标尺瞄准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而在于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现代世界文化格局往往使我们的价值尺度依然指向西方。而在事实上,与国际能够接轨的现代重大艺术节日和活动几乎均以西方背景为“麦加”,东方的舞蹈家常常处于被选择的地位。这样,与国际接轨所采用的价值判断的尺度不在东方文化而在于他者文化。在被他者文化与审美判断选择下的与国际接轨的东方艺术,尤其是为了“走向世界”而迎合他者文化与审美判断的东方艺术,很难说有多少东方民族文化独立的品格。
身体的语言作为人类最早的语言形态是对生命进行诗意的表达,舞蹈作为人类最早的艺术形态的本质在于对生命的发展作出贡献。因此,一些伟大的艺术创造往往不是诞生于艺术家刻意追赶时尚之中,而诞生于艺术家不失时机地关注和及时地提供了如何解决民族的生命的问题思考之中,当代东西方现代舞蹈家的重大成就亦产生于此。
20世纪代末,美国和欧洲经济处于大萧条时期,生活变得复杂和严峻,面对这样一个变化了的世界,美国现代舞的奠基人玛莎·格雷姆认为她的艺术不可能像前辈艺术家那样去做一朵花,去成一片浪,或像古典芭蕾那样关心美的线条,她的舞蹈是要使人体成为能量发动机,表现人类有机的`行为。玛莎·格雷姆以伴随着呼吸的强有力的腹部收缩和脊椎伸展,揭示人的欲望的人性的内在风景。为美国现代舞奠定了坚实的艺术基石。
70年代德国现代舞蹈家皮娜·鲍希一跃成为世界现代舞蹈剧场的先锋与核心人物,她那破碎、压抑并充满暴力的舞蹈剧场或使观众一头雾水或使观众趋之若鹜,但她受到人们仰视的决不是表面的破碎、压抑和暴力的形式,而是在这之后所呈现的战后德国人精神的状态和两性之间或人与人之间互动关系的本质,以及建立在其上的对德国现代文化的深刻反思。鲍希艺术的价值在于她负荷了整个战后德国人精神的破碎和沉重。
20世纪,西方现代舞蹈艺术向东方文化渗透一直是单方面的,然而在70年代,日本现代“舞蹈”则一反常态将其影响向西方回流。“舞蹈”震撼和影响了欧美剧场大约不在于它那黑暗、畸型、丑和死亡之美的形式,而在于日本舞蹈家对日本战后文化的深入反思——尤其是对广岛原子弹爆炸后精神肉体的畸型发展的揭示,对不断制造垃圾的现代工业文明的本质的揭露。
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说,艺术的先锋性和艺术的国际定位都不仅仅在于艺术家刻意追求的形式,而在于在这种刻意追求的形式之中的生命与情感的内涵,尤其是对于本民族生存状态的反映和对其现存问题的考索与解决。所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属于世界的往往是民族最好的,这一观点的价值不在于它对民族文化本身的强调,而在于它指出民族文化中那些解决特定民族生存问题的成功经验具有人性的普遍意义。
建构,才会有文化的广度、美学的高度以及哲学的深度,我们的艺术的本土定位才能成为现实。而当我们成功地解决本民族生命生存中的艺术方式对他民族提供了经验之时,东方民族艺术的国际定位亦成为不争的事实。“现代派”与“现代性”
关于“现代舞”亦是我们争论了一个世纪之久的概念。对于这个说不清的问题还必须说的原因是由于它直接关系我们前行的方向。现代舞虽说对其认识众说纷纭,但从表象上总括起来其基本特点主要与以下几方面概念相联,一是与过去时所对应的现在时的时间概念相联;一是与传统相对应的现代发展的历史概念相联;一是与现实主义相对应的现代主义美学概念相联;还有就是和古典芭蕾所相应的风格类别的概念相联。可是有人却狭隘地把东方的现代舞看成是西方舶来的一个现代派舞蹈流派,或仅把它界定为与芭蕾相区别的一个舞种风格,其结果是从本质上忽略了现代舞是一场实现舞蹈艺术从传统向现代转换的艺术革命和艺术运动,从而未注意到现代舞蹈家们对“现代舞”的“现代性”的体认与强调。即便西方现代舞蹈家本身亦不强调“现代派”的派别,而强调现代舞是一种观点,一种对当代世界中艺术功能的态度(塞尔玛·珍妮·科恩语)。把现代舞理解为是一种心态,一种对舞蹈艺术与时代同步的必要性的认识(霍塞·林蒙语)。因此,淡出“现代派”,强化“现代性”是在文化融合与文化借鉴中,东方舞蹈家解决文化冲突问题的一个思想方法的关键,亦是使现代舞蹈文化牢牢地建构在本民族的文化基石之上的关键。
所谓“现代派”是一个西方现代文化艺术发展到20世纪的特定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概念,可以说,它是形形色色的标榜反传统的文学艺术家的总称,它是对以现实主义为代表的理性主义的传统美学的一次彻底的反向运动。而“现代性”则应是指“现代人最深刻的本质,它即为现代思辨所揭示的灵魂深处的奥秘,是那种超越自身,无限发展的精神”(丹尼斯·贝尔语)。在这种精神引领下建构起来的具有“现代性”的舞蹈艺术一是具有现时代的独创性;二是具有现时代的经典性。如果这两者均属于一切优秀艺术品的标志的话,那么,对于现代舞而言,它还具有和一切传统艺术相区别的“实验性”——为艺术与为生命的发展寻求更多的可能性而作出的超出传统价值判断的种种探索。因此,作为一个现代舞者不仅应该具有批判旧传统中的僵化成分的勇气,亦应具有超越旧传统建设新文化的能力。因为只具有破坏力而缺少建设性的艺术行为较少具有说服力。另外现代舞者还应具有坚强的神经,去迎接旧习俗的攻击与挑战,承受失败和环境的重压。并且以健康的心态,不急功近利,不媚权媚俗,不取媚西方。因为,现代舞的艺术尺度永远存在于它作为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的特定的文化“角色”之中,永远存在于一个民族的现代审美理想之中。从另一方面而言,整个社会应对现代舞蹈的“探索性”与“实验性”具有足够的认识与理解,并对其敞开更宽广的怀抱。注意不要教条地以传统与主流艺术的标准来要求与规范它们,防止在这种要求和规范之中使这种探索与实验精神萎缩,而这种探索与实验精神萎缩所带来的不是作为现代舞一种舞蹈风格种类发展的滞缓,而可能将是一个民族舞蹈文化发展的新的可能性的丧失。因为这是由于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在现时代的角色定位与功能差异所致。前者代表着一个时代和民族已认同的价值标准与审美尺度,它以一种艺术的和谐维护着社会的稳定与安定。而现代艺术则代表着对传统秩序的一种突破力量,对旧有文化中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部分提出质疑,以一种新的可能性取而代之,试图将艺术推向前进。
关于现代艺术的标准,有学者曾提问:大众的口味,官方的尺度,专家的判断,学院派的规范,到底哪一个是艺术的最高尺度呢?并且现代舞、古典舞,民间舞到底哪一种更重要呢?本文再次重复著名理论家约翰·罗素的话语以为作答:作为真正的艺术,是何种类都不重要,“在伟大的艺术家看来,所有艺术标榜的标签都是可笑和无聊的,真正的艺术家总是沉潜到他的艺术生命的底层,去开拓全新的生命意义和真正的艺术瑰宝。”并且如果我们坚持用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艺术精神建构我们本土的现代舞蹈艺术,东方现代舞蹈文化摆脱东西方文化的冲突走向融合,并在全球化的世纪里使自己的舞蹈艺术纳入世界民族舞蹈文化的轨道一定成为历史的必然。
地域文化的论文选题篇十
1.陈和西油画作品中所折射的湖湘地域特色
不同的地域地貌造就了形态迥异的山水景观、生态环境和人文精神。湖南的山山水水都打下了湖湘文化的烙印,最大的特色就是奇山秀水与璀璨人文的紧密结合。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家所表现的对象往往是那些真正能够打动他的事物。陈和西多年以来坚持观察湖湘大地的山川风景,并自觉深入地探究了风景的本质精神,完美地将湖湘文化的深厚意蕴与油画风景艺术的风格化语言结合起来,形成了颇具个性的`风格特征,在油画领域获得了非凡的成就。他在进行风景写生时突破客观风景的局限,从大局着眼,创造性地表现了自己对自然的体会与内心感受,使写生成为倾注感情的主观创作。陈和西具有强烈的艺术形式感和创造性,他敏锐地察觉并把握了湖湘地区地域风貌与构图形式的内在关联,在创作中摒弃了视觉上与湖南地域风貌并不契合的竖高型或者横长型的构图,几乎都是采用更有传统意味的正方形构图形式,这种简练的构图力求饱满完美,艳丽而雅致。如,在创作于2002年的《旷野秋云》和2004年的《旱地》中,他以或长或短的线条与面积不等的色块分割画面,营造了全景式的辽阔画面,作品极具现代构成性。由此,画家通过深入地观察、体验湖湘地域的自然特征,形成了独特的个性语言,并成功表现出湖湘地域文化的精髓。
2.段江华在艺术创作思想上所体现出的湖湘地域特色
说起湖湘地域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马王堆汉墓。马王堆汉墓隐藏在古老的湖湘大地下,里面的帛画数量惊人。这些帛画彰显的楚文化性格格外鲜明,与战国楚墓前后相承。段江华出生于湖南怀化,从小就深受湖湘文化的影响,其艺术创作造诣注定与湖湘文化脱不了联系。时代的变迁以及地域文化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创作主题和方向,湖湘文化赋予了他很多创作灵感,他对自己亲身经历的湘楚民间文化传统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他的早期代表作《王与后?二号》就是汲取了马王堆汉墓和楚文化的营养,作品中有两个被时间风化的人物造型。在创作这幅作品时,他将凝重的西方语言风格与中国传统文化形式语言相结合,完全体现了湖湘文化气氛,整幅画着重表现湖湘地域文化精神与气势。他为了更具深度地表现长沙马王堆的楚文化历史,采用晦涩、阴沉、浑厚的色调,以及强烈的色彩对比,以湘楚文物中常用的朱红、黑等色,以及厚重、粗犷的笔触和综合材料语言,将湖湘文化雄厚悠久的精神以意象形态整体表现出来,营造了深邃、神秘、浪漫、陆离的历史氛围,透露出无尽的孤寂和压抑。此外,他还表现了地域文化符号与艺术的不朽,表达了对故乡历史文化的眷恋,作品具有典型的湖湘地域特色。就是这件彻彻底底地展现了楚汉文化精髓的作品,表现出他对湖湘历史文化特有的眷恋,其凝重的语言风格奠定了创作基调——与深层的“历史意识”相关。
湖南当代油画界的作品无不深深打上了湖湘烙印,具有浓郁的湖湘艺术特色。虽然湖南当代油画还有一些不足,但我们可以预见湖南当代油画将会发展得越来越好。湖南当代油画界应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壮大湖南油画家队伍,立足于学术组织,由湖南省油画学会牵头,以活动带动湖南当代油画艺术发展。湖南当代油画家正以矫健的步伐迈步向前,创造性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显示出敢为人先的力量和决心,这是对湖湘文化最好的继承与发展。
地域文化的论文选题篇十一
摘要:在进行室内设计过程中,极少主义主张“少就是多”,尽可能去掉一些无用或不太重要的元素,以简单、理性的特点来凸显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同时极少主义在室内设计中,对室内空间场所精神和内部质量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同时还对设计施工的材质、纯粹形体的塑造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因此加大对极少主义的研究可以更好的推动我国室内设计的发展。
关键词:室内设计;极少主义;应用
极少主义室内设计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出现,其借助简练的建筑空间形式,遵循理性主义的设计理念,选择纯净、静默的设计方式,以创造出具有一定视觉效果的空间表现形态。在进行室内设计过程中,极少主义将建筑自身以外的一些不重要的元素排除,并尽可能还原室内各要素的本质属性,并与现代材料和技术结合在一起,衍生出了一套独具风格的设计理念。
一、极少主义在室内设计中的概述
在建筑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室内设计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体现着整个设计的细节,也是整体设计的关键环节。如今室内设计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且与室外设计更好的衔接在一起。不管是进行建筑设计还是进行室内设计都隶属于造型艺术的范畴,这两个方面都与工艺美术、绘画以及雕塑共同构成艺术设计的内容,并且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上世纪60年代,建筑室内设计开始与极少主义相结合,并且大部分学者将其定义为光洁派,主要特征为:(1)抽象形体的构成,并对室内的板、柱、窗、梁、门、柜等构成元素进行了优化,并借助雕塑感的几何造型来使室内设计趋于光洁平整。(2)光线与空间属于光洁派进行室内设计的主要元素,为了保证室内空间的明亮,一般选择开口比较大的门洞、窗口,并且尽可能保持与室外环境相沟通。(3)室内空间在功能上使用舒适,在结构上具有明晰的轮廓,而且空间相对比较流通。(4)室内设计经常会用到金属、玻璃、塑料等硬质光亮材料。(5)室内设计时,一般会将现代派绘画作品或者艺术品悬挂于墙上。(6)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和材料来进行室内设计的高精度装饰,可以使其转化为欣赏对象,这样一来就不需要采用过多的装饰品。如今,随着建筑设计理念的发展,也在推动着极少主义定义的改变,并且不同的研究者对其有着不同的看法。pasoasensio将极少主义定义为:一些额外的室内设计符号,一些非常节制的作品,被最大限度的简化后便是极少主义。同时,annmcardle将极少主义定义为:室内设计一般强调物体自身所固有的美。此外,詹姆斯.史蒂勒认为:极少主义将一些不必要的细节全部去除,重点体现建筑自身内在“质”的一种表现形式。极少主义中的少是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并且具有非常丰富的精神内涵。极少主义并非简陋,不仅在关注的重点上囊括了空间场所的的材质和基本设施,而且还关注了整个空间场所所营造出来的分为和给人创造出来的精神情感,在极少主义下的室内设计并非贫乏的室内设计,其能够更好的体会室内设计的精髓。通过对上述极少主义室内设计进行分析和总结可以发现,极少主义室内设计遵循“减少”、“否定”、“净化”的思维,尽可能的去繁从简,摒弃琐碎的定式,通过用最简洁的手法和最精炼的设计语言,来表述复杂的内部设计结构,用这种化繁为简的方式,来带给人一种简约化和纯粹华的心理体验。
二、在室内设计中极少主义的精神内涵
1、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分析
1)西方哲学下的极少主义在古希腊的哲学家看来,单一物质是万千世界的本源,万物归根到底是单一物质。泰勒斯的观点指出世界上存在的物质最根本的是由水构成的,赫拉克利认为世界是永恒的活火,阿那克西认为世界的原质是气。德漠克里特认为世界万物是由原子组成的。这些理论都是为了对单一的物质进行还原,以便对世界有个更好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上述所提及的水、火、气是世界上实实在在存在的物质,因此世界上的万物能够被人所接触,进而被人的思想所认识和理解,长期如此反复的作用之下人类就从最初的神话思维,逐渐演变成了理性思维,开始理性地看待世界的各种现象和事物。同时,极少主义还认为室内设计是可以被理解的,具备一定的逻辑关系,可以通过理性思维来对其进行设计,在室内设计的过程中要遵循从简去繁的原则,以更好的表达建筑室内设计的含义,体现建筑物的本质。2)东方哲学下的极少主义在东方哲学中,最具代表的人物非老子莫属,其在《道德经》中曾经提出过:“因为一个杯子的中间是空的,才具有盛物的用途;一个房间,正是由于具备一定的空间才能够起到居住的作用;一扇门窗正是因为可以开关才能够更好的与外界进行连通。”因此,任何一个空间的存在,并不仅仅是它“有”什么,而是在于他是否存在独特的“无”。《道德经》中还提及过:“少则得,多则惑”,“五音令人耳聋,无色令人目盲。”这句话与极少主义反装饰所要表达的立场是一样的。密斯曾经说过:“少则多”,其意味着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要追求精简。在巴塞罗那德国馆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密斯的作品,都采用这种“少则多”的设计理念,通过都采用清晰简洁的设计语言,塑造出一种开放式的流动空间,配合以立体化的几何结构,展现给人一种极简的设计。3)完美学上的极少主义早在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学派(古希腊)就次提出了美学所涉及的范畴,即认为美学追求的是一种和谐的状态和感受。他认为美符合和谐的理念,同时和谐具有一定的数量关系。随后毕达哥拉斯学派开始将这一关系推广到绘画、雕刻、建筑艺术之中,其认为美在于“适当的比例”和“各部分之间的对称”,任何一幅作品的成就都离不开数的关系,而且细微的差别如果不认真对待很容易诱发比较严重的后果。任何一个简单的几何形体都具备了美的图形,而球形是一切立体图中最美的图形,圆形是一切平面图中最美的图形。因此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将极少主义应用其中,可以更好的提升建筑的整体美学。
2、从文化现象角度对极少主义室内设计进行分析
极少主义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是对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一种抗衡,或者说是一种反抗,具有“反装饰”的设计理念。从文化的发展来看,在历经物质刺激之后,逐渐衍变出了委婉的修辞艺术,人们也逐渐意识到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和真实表现出来的内容已经发生了偏离,甚至违背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而就在此时,人们陆续回过头来思考,进而逐渐产生了极少主义思想的火苗。可以说,极少主义可以视作对如今让人无法喘息的快节奏生活和拥挤嘈杂城市的`保护性反应,是人们追求简单和自由的情绪释放。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每天我们都会体会到来自于多元文化的碰撞,过度秩序的管理,图像过剩的视觉冲击。此时,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己能够寻求洁净的人生,逐渐从繁杂中解脱,以更好的体会大自然的美。但是一些娇揉作态的丰富形式和表面上的美丽已经无法让人感到感动了。建筑室内设计过程中,除了对生理上的保护与遮蔽之外,还需要为人类营造一个舒适、安静的空间。极少主义的出现,开始以理性或是冷漠的姿态来反抗夸张的、一时的、浮躁的社会思潮。其为室内设计提供了一个淡泊和明净的设计理念。将极少主义应用到室内设计之中,曾经一段时间内出现过矫情的浮华风格,但是由于极少主义对粗放奢华的修饰给予了全面的摒弃,强调以简洁通畅来引导室内设计,从而为人类营造一个耳目一新的设计风格。
三、极少主义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1、极少主义室内设计的单纯性和有序性
在进行室内设计过程中,极少主义能够呈现出一个明晰的秩序性,一个纯粹而有序的空间形式,而且与早期的功能主义在形式上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是通过对他们进行本质性的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且极少主义室内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就如同空间对于雕塑和绘画形象的关系一样,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和未知性,空间可以借助一些简单的室内设计来打动观者的感情,让人们能够进行复杂的联想。极少主义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一般会选择普通的几何形式来获得有序而纯粹的空间形式,能够使生活于其中的人慢慢的感受到空间的本质,并逐渐失去对表面现象的意识,这样一来就使得形式开始超越其自身的特征,使空间成为刺激感觉的触点,成为精神的最终载体。在极少主义中,形式语言也开始慢慢的简化为简明的几何形体,并被广泛的应用到室内设计之中。室内空间一般是由严格的几何形体围合而成,并进行了相对比较复杂的流线部署和功能分区,各种自然元素和建筑元素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使其成之为一个有序的理性整体。如图所示,这是著名的极少主义艺术家丹佛莱温的作品。他采用荧光灯来代替线条,通过将荧光灯摆成有序化的结构图形,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一种理性的氛围,并且具有伸展性的视幻艺术感。
2、独立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极少主义出现和发展初期,具有其特有的独立性,在其发展的初期,可以清楚地从雕塑艺术中看到极少主义的“身影”。雕塑创作最初的动机主要是为了打断外界与雕塑的联系,并对边界之间的区别进行描述,突出雕塑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思想。雕塑作品强烈的自明性将会使不同作品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大,并且使各个作品之间的联系逐渐被打断,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室内设计一般是借助围合手段来对空间状态进行描述,当其逐渐被分割之后就具备了一定的功能意识。围合不仅是空间创作的根本手段,同时也是空间生成的基本法则,而极少主义一般是通过精确的围合来创造空间的独立性,使“界”与“界”之间的界限更好的清晰,由此产生了室内设计的独立性特点。但是,极少主义室内设计也存在一定的开放性,因为室内设计与艺术作品存在一定的差异,室内设计往往置身于建筑,而建筑又置身于环境,室内空间往往是连续的、开放的,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独立性。这样一来,就使得极少主义室内设计的独立性与开放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其既保存了室内空间的私密性,又使空间与环境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3、极少主义在地域文化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如今,大部分的建筑室内设计基本上是千篇一律,从而使人产生一定的乏味和厌倦,缺乏一定的魅力。而极少主义强调设计的创造性和个性,并加强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其重视与当地的文化背景相结合,在室内设计过程中适当的加入地域文化的某些要素。同时在艺术发展的历史上,任何一次国际化现象都会有效的推动地域文化的传播,而且在不同民族或地域中,一种风格的先后出现,可以代表着一个地域的精神符号,并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容纳。同时,极少主义室内设计还需要尽可能汲取不同地域文化的美学特征,不断的进行发展和创新,从而使室内设计充满生命力。极少主义室内设计有助于人们跨越民族和地域的界线,体现出强烈的空间感受,并发扬当地的生活传统、地域文化、民族特征,因此极少主义值得被应用到室内设计之中。
四、结束语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充满喧嚣与混乱的时代,因此将极少主义引入到室内设计之中,可以从构思到施工、整体到局部,给人营造一种理性而严密的设计理念,而且极少主义室内设计还能够更好的了解和把握室内空间的本质,从而使室内设计更加的符合人类和自身的发展需求,有效的推动我国室内设计和建筑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5]魏慧慧.极少主义在居室空间设计中的运用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4.
[6]李晨.极少主义思想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5,08:45.
[7]吴健.极少主义的材料表现与细部构造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j].美术大观,,12:113.
地域文化的论文选题篇十二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艺术设计专业有了一定的延伸和进步,在该专业的建筑史论课程中,针对现在教学的状态进行改革进行改革,以此来弥补史论课在新时代发展下的不足。本文笔者主要针对艺术设计类专业在建筑史论课程上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分析,并且结合了当下该课程的发展变化,用地域视角来对该课程进行改革,在实践中将该课程进行完善,同时也更好的促进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发展设计类专业的发展。
关键词:建筑史论课程建筑史论课程;艺术设计;地域视角;改革;实践
1、前言
目前目前,在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影响下,艺术设计专业也有了新的外延业也有了新的外延,在本学科与社会现状和实际结合的过程中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将该专业中史论课程进行改革,以此来适应建筑类课程的新发展此来适应建筑类课程的新发展,将教学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促进教学阶段的模块化发展促进教学阶段的模块化发展,并且,可以将课程改革与社会的实际发展结合起来实际发展结合起来,以地域视角来促进课程更完善的发展。与此同时与此同时,针对该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将教学环节进行更好的设置的设置,改善教学中出现的滞后现象。
2、艺术类院校建筑史论课现存的问题
目前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在建筑设计专业上的培养类型主要从两种方向出发从两种方向出发,一种是以清华大学等“老八校”作为高校建筑专业的代表筑专业的代表;另一种是以中央美院为主的艺术院校中设置的环境设计专业作为代表的环境设计专业作为代表。对于建筑史论课程的设置,各大高校都有一定的基础课程高校都有一定的基础课程,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综合能力识以及综合能力。但是,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由于各大院校在生源以及办学制度上的差异在生源以及办学制度上的差异,艺术类院校在实行理论课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问题中主要有以下几种问题。
2.1教师教学观念与模式的问题。在我国的各大高校中在我国的各大高校中,大部分的设计类专业教师在进行史论课程时史论课程时,习惯性的用美术观念进行设计指导,将建筑的造型色彩等艺术特征进行强调型色彩等艺术特征进行强调,从而忽视了建筑的设计功能以及经济市场等问题及经济市场等问题。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理论课程就会得不到重视不到重视,学生也会对该课程有一定的轻视,收到功利思想的影响影响,认为没有实际用处。
2.2课程教学上的缺陷。从课程教学上来分析从课程教学上来分析,会发现大部分院校的史论课程教学中学中,主要内容是以时间作为主线,在年代的延伸中,将从古至今的建筑发展进行讲解至今的建筑发展进行讲解,知识点会呈现出多而散的现象,没有系统的内容有系统的内容,并且,课本的内容较为老旧,没有新的知识进行填充行填充,与该专业需要与时代紧密结合的特点不符合,学生对于新时代的建筑知识认识不够于新时代的建筑知识认识不够,同时在课程系统构造不协调的情况下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
3、地域视角下的建筑史论系列课程构建
3.1课程定位。在学生的课程安排中在学生的课程安排中,需要根据该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以及理论课程的定位出发以及理论课程的定位出发,将学生的学科专业进行剖析,针对性的进行课程安排性的进行课程安排。在史论理论课程中,主要是要将学生的理论基础进行完善理论基础进行完善,加强学生对建筑理论以及历史的认识,并且可以通过学习之后且可以通过学习之后,对本土的建筑文化进行分析,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以此来促进对历史建筑中设计方法和思路的分析设计方法和思路的分析,从中分析优点和缺点,并且与该建筑当时的经济文化基础结合起来当时的经济文化基础结合起来,加强对建筑风格的人是,并且可以通过对优秀建筑作品的了解可以通过对优秀建筑作品的了解,加强学生的设计思维养成。
3.2地域建筑文化。主线下的地域建筑文化主线下的“一平台,多补丁”相关课程设置由于艺术设计专业设置的方向较多由于艺术设计专业设置的方向较多,其中包括景观设计,场景设计场景设计,环境设计,建筑设计以及室内设计等,这些专业在理论课程上理论课程上,都需要对建筑史论进行学习,以此来将学生对建筑知识的理论知识进行完善筑知识的理论知识进行完善。课程中主要分为人文视角以及造型美学两大部分造型美学两大部分,在熟悉建筑历史文化的同时,还需要将本土的建筑风格文化结合起来土的建筑风格文化结合起来,以此来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应用,与实际的操作应用结合卡里,在史论部分之外还需要将园林园林,家具,传统民居以及城市建筑等方向的知识进行熟悉,以此来促进专业知识的发展和完善以此来促进专业知识的发展和完善。
4、课程改革实践与思考
针对建筑文化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针对建筑文化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需要课哦率到学习的认知规律认知规律,将理论课程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进行感受和分析,史论课程在建筑文化的赢下下史论课程在建筑文化的赢下下,需要将造型的美学基础以及建筑的空间组合进行结合建筑的空间组合进行结合,以此来实现多种方式的体验,并且且,可以从中补加“补丁”的学习方法,将史论学习的方法更加完善完善,将史论知识与专项史论进行结合,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理论知识与设计专业的结合实践上促进理论知识与设计专业的结合实践,将设计专业的理论基础完善化基础完善化。比如比如,在学习中国传统园林的史论知识时,作为教师,可以将代表作品进行展示以将代表作品进行展示,如北方皇家园林以及江南私家园林等等,用这些代表作品与广西地区的园林进行比较,可以分别从景观的结构图.竖向设计以及对景框景等设计的手法上进行分析分析,与此同时,还可以将各大园林的地域气候以及经济文化条件进行比较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其中出项异同的原因,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将史论课程的知识与专业中的设计思维相结合导学生将史论课程的知识与专业中的设计思维相结合。再比如再比如,在建筑史论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将国内外不同风格的建筑大师的代表作进行比较和分析格的建筑大师的代表作进行比较和分析,同时,还可以将我国本土的现代建筑进行分析本土的现代建筑进行分析,通过对不同风格的建筑风格进行分析之后分析之后,使学生对不同风格的作品有基本的认识,同时,还可以使用图解的方式将建筑大师的代表作进行分析可以使用图解的方式将建筑大师的代表作进行分析,从其作品的设计思路以及发展轨迹出发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记录品的设计思路以及发展轨迹出发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记录。针对建筑设计的基本问题对建筑设计的基本问题,如空间处理以及设计的基本原理入手手,将不同的设计方法和方案进行熟知,借助于数字软件来进行临摹行临摹,使用软件建模来讲作品的结构重现,将经典案例进行剖析的同时剖析的同时,学生也可以全方位的对建筑作品有深刻的理解,以此来形成自身的认识以此来形成自身的认识。
5、结论
综上所述综上所述,在针对艺术设计专业中建筑史论课程的改革过程中过程中,需要针对社会中的现状以及该课程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分析,并且,将艺术设计专业在建筑领域的延伸范围进行完善善,以此来讲该专业的发展趋向以地域视角去看待。本文笔者主要针对课程的改革问题进行探讨者主要针对课程的改革问题进行探讨,同时,结合社会实践和改革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改革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不断将教学的内容进行完善,将学生的设计思维进行开发生的设计思维进行开发,同时,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逐步完善善,促进在专业理论的基础上更好的与设计相辅相成,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其设计有更有力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支撑,并且,可以不断地促进该专业的完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震,顾大治.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下建筑历史教学模式整合创新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s2).
[2]韩月辉.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课堂教学改革新模式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7(5).
地域文化的论文选题篇十三
[摘要]本文首先对地域文化做了详细的介绍,之后分析了其产生的根源与其发展方向,并论述了地域文化跟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地域文化是园林景观设计的创作源泉,园林景观设计为地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载体。还指出了地域文化的回归符合现代人性化设计的理念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批判了那些抛弃本土特色而去追求其他文化的设计方法,强调应该根植本土文化。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人性化理念;吸收与借鉴
一、地域与文化的概念
文化不仅反映人们的物质生活,还反映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总体来讲文化是人们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精神财富包括人类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等意识形态的部分,非意识形态的部分,如自然科学与地理环境等。地域主要是从地理位置上来讲。地域主要包含几大特点:地域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区别;地域之间存在地理位置的差异,有一定的范围界限;地域带有本土特点,因此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不同的地域带有不同的特色。在不同的范围之内,地域有不同的概念,如果在世界范围内,地域文化指位置不同国家的文化。而从我国的地理位置来说,不同地域的文化指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不同地区主要包括南方、北方等不同的地区。因为社会结构的不同,发展水平的不同,自然环境等的不同,因此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即使是同在东方的中国与日本,在园林景观方面也因为地域的不同,建造风格迥然不同。我国的园林因为受到儒家、道家等的影响,因此强调“天人合一”,在园林景观建造方面更多的强调神似,而不追求形似,往往利用周边的景色,借景让建筑跟园林的景观融为一体;在日本建造园林方面追求精致,因为日本为岛国,其海洋面积较大,在其建造的园林景观中多体现海洋文化,因此其发明了“枯山水”园林设计的手法。
二、地域文化的发展历程
在我国一句著名的俗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指的是不同的地域文化造成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人们的生活习惯也不相同。众所周知,北方人豪放,南方人婉约。不同的地域文化的构成却是相似的,都是由自然特征与人文特征组成。自然特征包括当地的气候条件,自然环境等;人文特征主要包括当地的风俗习惯与行为方式,如北方人喜吃面食,而南方人以稻米为主食,这都是人们因为地理位置的不同,为了适应当地的环境而做出的改变,深刻体现了地域对人们生活方式以及生活观念的影响。俗语“百里不同俗’说的'就是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也正是因为这些不同,造就了现在社会的缤纷多彩,造就了多彩的世界。地域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不断地推移,其本身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地域文化固然有自身的特点,但是随着民族的不断融合,地域文化也在逐渐的接受外来文化,丰富自身文化底蕴。地域文化的形成需要一定时间的累积,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因为地域文化的形成要素以及机制的特殊,因此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形态稳定性、历史传承性等特点。地域文化也并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地域文化之间相互交流、沟通和借鉴。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是不与其他的文化相互渗透、交流的,这样一味的自闭,只能追溯不上时代的潮流,丧失文化的生命力。在历史上有很多的地域文化曾经很辉煌,后来因为没有追随时代的脚步,而被社会所淘汰,直到灭亡。因此地域文化只有拥有广阔的胸怀来接受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评判,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跟上社会的发展,才能成就地域文化的缤纷多彩,造就其独特的魅力,这同时也是所有文化发展的规律,今后地域文化要获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认清这一点。因此关于不同地域文化的研究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加大研究力度,其中内容包括不同地域文化融合的成果以及交流的经验等,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三、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表达手法
适度保留地域传统可反映园林景观的精髓,这就需要我们巧妙的处理所保留的建筑物的构造与空间。主要以删减为主,从而保留并提取出具有特征性的精华。由于保留相对简单,且能凸显出所保留部分的效果与协调性,同时对周围景观所造成的破坏力较小。通常情况下,价值较高的历史文物、古典园林需尽量保留,确保其整体性,通过减少损害来还原传统文化真实面貌。设计园林景观时切不可望文生义、纸上谈兵,设计人员应先潜心手机整理该地域的特色资源,然后提取出能展示风俗、传统的典型艺术元素,并以相应的形式加以体现。该设计方法重在元素符号的挖掘,且不必完全遵循传统空间设计思路。但需注意的是,该符号必须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与鲜明的形象感。上述元素符号不能局限于建筑物形式,还可充分放大文化与民俗特征,表现形式多为下品与园林雕塑等。此外,我们在保留既有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还需充分挖掘。如仅将保护和维持作为设计方向,其文化内涵则会随时间变化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因此,设计时不仅要有保护精神还需具备挖掘、传承的理念。这类设计需要设计师充分了解该区域的历史沿袭、风土人情,设计过程中不可一味模仿原建筑,还要再现历史风貌和整体思路。园林景观内的小品、雕塑等应作为历史文化的延伸与放大,充分体现出历史人物,当地民俗等更具历史特色的艺术品。这种设计思路是以传统建筑为依托,通过深度挖掘各种文化找出其潜在规律。如有可能,可将通过历史再现、文化沉淀、近代发展、当前状况等作为脉络加以演示。
四、地域文化与园林景观设计
因为地域文化的不同,园林景观的设计也不相同,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来不同的自然人特征与人文特征,这些自然特征与人文特征带给园林景观设计师不同的灵感,通过不同地域自然特征与人文特征的利用可以充分表现不同地域的历史文脉,也能够再现当地的风土人情与风俗习惯。园林景观设计师只有深刻的研究地域文化,并且对不同的地域文化的特点进行充分的挖掘以及吸收,应用到自己的园林景观设计当中,才能真正的体现不同的地域文化的内涵,让自己的园林景观的设计更加具有地域特色,也更有鉴赏价值。园林景观设计为地域文化的表达提供了载体,并在这整个创造过程中地域文化得到了创新,并且通过园林景观设计的成果展现按了出来,其自身的表现力给地域文虎的再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地域文化中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风俗民情等也通过园林景观设计的方式表现了出来。园林景观设计师可以通过对地域文化的理解与吸收,并且结合现代的设计理念,将地域文化的时代特征与现代文化的时尚性有机结合,这样也能够让人们更加地了解历史,体会当地的地域文化。园林景观设计当中的地域文化的主要表现的方式可以分为三种。一种为形似;一种为神似;另一种为神形兼备。形似是指地域文化的物态化的存在,是指在园林设计当中所建造的器物具有地域文化的形态特征,形似主要通过再现与点睛等手法实现,是文化意义上的表层的体现;神似是指在园林景观设计当中所看不到的东西,神似是游离在园林景观设计载体之外的,这种神似隐藏在形式之外,却也在形式之中,主要是通过园林景观的硬件反应出地域文化的价值观念以及审美意识等意识形态性质的东西,是文化的深层体现。可以通过地域文化的精髓进行提炼或者是夸张,重在神而不再形,人们所处的园林景观设计当中,虽然外在的东西没有体现,但是却能体现到那种意境,有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形神兼备,是指对神似与形似的结合,不仅体现在外观上,也同样体现在内涵上,形似中有神似,神似中有形似,两者共同融与景观设计之中。
五、地域文化的回归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加快,我国越来越融入到世界文化之中,文化在面临着发展与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外来文化给我国本土文化造成巨大冲击。有很多人被外来文化吸引,主张抛弃本土文化而发展外来文化。本文认为这是一种不理性的行为,因为外来文化有其根植的土壤,并不适合我国的发展。我国发展文化也只有基于本土文化的基础之上,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才能提升我国园林景观设计的水平,让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屹立于民族之林。
六、结语
因为地域文化正是因为地域的不同才有不同的特色,只要地域位置的不同没有消除,地域文化就不会消除,呈现出不同的特色。针对园林的景观设计本文认为只有根植于地域文化的土壤,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才能获得发展,得到更多认可。
参考文献
[1]宋婷婷,信桂玲.浅析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所起的作用[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3).
[2]郭永久.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解析[j].安徽农业科学,(11).
[3]邵龙,赵晓龙.走进人性化空间[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11.
[4]屠苏莉.地域文化、场所精神和景观的再现[j].安徽农业科学,,38(27).
[5]唐旭.简谈江南水乡传统文化景观的延续[j].广西城镇建设,2011(12):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