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整理笔记(实用6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整理笔记篇一
1、禹死后,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启,使世袭制度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整理笔记篇二
25、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26、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农牧业已相当发达,后代称为"五谷"(稻、黍、粟、麦、豆)的农作物,商周时已经齐备。
27、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们夏、商、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28、春秋五霸的说法: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其中最早的是齐桓公。
成语典故"不计前嫌"有关的是齐桓公,"退避三舍"有关的是晋文公,""一鸣惊人"有关的是楚庄王,"卧薪尝胆"有关的是越王勾践。
29、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时期。春秋,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战国,因各诸侯国连年相互争战而得名。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30、春秋是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31、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2、晋文公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城濮大战中,晋军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33、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公晋国,稍后齐国大夫四氏,取代原来的国君,并建立田氏齐国,这样就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后中间)七雄并立的局面。
为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基础的是长平之战
34、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牛耕开始开始使用。
35、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整理笔记篇三
1、义和团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欺压山东人民。
2、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扶清灭洋”
“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爱国的性质,它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外国侵略势力。但是,这个口号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却带有笼统排外的色彩。
3、《辛丑条约》的影响:
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打大规模勒索;为支付这笔巨额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按照条约规定,清朝官吏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
改设外务部的规定,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国家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除了穷凶极恶地对中国敲诈勒索外,还重新确立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继续充当它们的在华代理人。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的工具。《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整理笔记篇四
25、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26、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农牧业已相当发达,后代称为"五谷"(稻、黍、粟、麦、豆)的农作物,商周时已经齐备。
27、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们夏、商、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28、春秋五霸的说法: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其中最早的是齐桓公。
成语典故"不计前嫌"有关的是齐桓公,"退避三舍"有关的是晋文公,""一鸣惊人"有关的是楚庄王,"卧薪尝胆"有关的是越王勾践。
29、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时期。春秋,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战国,因各诸侯国连年相互争战而得名。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30、春秋是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31、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2、晋文公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城濮大战中,晋军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33、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公晋国,稍后齐国大夫四氏,取代原来的国君,并建立田氏齐国,这样就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后中间)七雄并立的局面。
为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基础的是长平之战
34、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牛耕开始开始使用。
35、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整理笔记篇五
1、西域的地理位置:汉朝时,指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北)和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广义的西域也包括葱岭以西更广阔的地区。
2、张骞出使西域的时间:第一次是前138年从长安出发,前126年回到长安;第二次是前119年从长安出发,前115年回到长安。
4、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5、张骞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的原因:西汉前期,匈奴控制着西域。威胁西汉都城长安的安全。
6、张骞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失败的原因:大月氏安于现状。
7、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联络乌孙,给匈奴以更沉重的打击。
8、张骞出使西域的积极作用、贡献:了解西域各国情况,勾通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为汉朝经营西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了巨大贡献。打通了一条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交通路线,即著名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整理笔记篇六
1、西晋统一南北,三国鼎立局面的结束
(1)公元263年,魏国灭蜀。
(2)西晋建立:公元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废魏帝,自称皇帝,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3)西晋统一南北:公元280年,西晋进攻吴国,吴国投降,西晋统一南北。
(4)西晋灭亡:公元316年,匈奴兵攻入长安,西晋灭亡。
(5)西晋灭亡的原因:西晋政府不断向内迁各族征收重税,强迫他们当兵、服徭役,甚至掠卖为奴婢。这激起了内迁各族的反抗。
2、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1)时间:西晋时,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2)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
(3)内迁的意义(影响):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有利于民族融合,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3、东晋和十六国
(1)东晋建立:公元317年,西晋皇族司马睿建立政权,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史称东晋。
(2)十六国的形成:西晋末年以来的130多年中,各族统治者先后在黄河流域建立政权。历史上把北方15个主要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十六国。十六国中期,氐族贵族建立的前秦曾统一北方。
4、淝水之战:
(1)过程: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南下进攻东晋,在淝水进行决战,东晋以少胜多,前秦失败。
(2)前秦失败的原因:
第一,前秦虽统一了黄河流域,但基础不稳;
第二,苻坚狂妄自大,一意孤行,战时又临阵惊恐;
第三,东晋内部团结,计划周密,战术运用得当。
(3)影响:前秦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此后形成南北长期对峙的局面。
(4)淝水之战中有的关成语,并反映了什么?
“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投鞭断流”都源于淝水之战。这些成语反映了前秦皇帝苻坚在淝水之战中由狂妄自大到临阵惊恐的心态,是前秦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