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陈奂生上城(实用7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陈奂生上城篇一
知识教学点: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传统手法。
能力训练点:体会作者运用心理、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领悟小说的主题。
德育渗透点:认识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精神状态,理解农民的内心世界。
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传统手法。
体会作者运用心理、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领悟小说的主题。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均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小说显示了主人公陈奂生思想性格的不同侧面,成功地刻画了某类农民的性格,塑造了新时期初期农民的形象。陈奂生这个典型形象有助于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有助于认识80年代初期的农民群众。指导学生从这个高度上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就能认识作品的价值。
1
教学步骤
一、常规教学:
1、背景以及文学知识介绍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彻底改变了农村贫困的面貌。这一重大的历史性转变,在八十年代的文艺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出现了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优秀作品,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乡场上》、《芙蓉镇》、《李顺大造屋》、《拣珍珠》、《哦,香雪》等。
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和《陈奂生包产》。主要写一个农民陈奂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巨大变化,从而歌颂党的政策。因此,我们要想更准确地把握陈奂生这个人物和本文的主题思想及高晓声的创作风格,就可以读一读这四部作品并加以比较分析。
2、相关评述:
陈奂生上城是一个有趣的题材。作品把视野非常狭隘的农民与城市文明联系了起来,把刚刚摘掉"漏斗户主"帽子的陈奂生置于县招待所高级房间里,也就是置于高档次的物质文明环境里,以此观照陈奂生。这样,农民的境况就得到了辨证的表现:温饱问题是初步解决了,但是生活水平毕竟还是很低很低;农民的灵魂也被深刻地解剖出来:农民的素质有好的一面,也有差的一面。这样辨证地表现新时期初期的农民,有助于我们增强认识,中国要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很长很长一个历史阶段。我们已经初步迈出了第一步,这是了不起的,但是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
二、导入新课
三、整体感知。
本文质朴自然,但有巧妙的情节设计,有耐人寻味的伏笔。本文的情节特点。
1、:漏斗户主竟住进了高级房间。
2、安排:
卖油绳(可见粮油有余)
买帽子(既显生活稍有改善又因好象变娇,"怕脑后生风了"而暗示着要得感冒)
渴求精神生活(反映农民的变;)
因感冒而住进高级房间从而得以表现陈奂生的心理、思想。
3、重点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提示:其一,可揭示背景:"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既可以指陈奂生上城时的天气情况和季节,即自然环境;也可以暗示当时中国社会刚刚被一场政治"寒潮"侵袭过,政治环境正在逐渐好转,揭示了当时正处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不长整个社会的变化,即社会环境。
其二,可烘托人物心情:"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句,不只是实写天气,更主要的是烘托陈奂生这位漏斗户主经济处境因政策的改进和改善后的舒畅、幸福的心情。
提示"漏斗户主"的帽子不翼而飞,正表明陈奂生的生活由于政治环境的变化而得到改善,他终于摆脱了贫困,而要买一顶"刮刮叫"的帽子也正是这一改善的具体写照。同时与"怕脑后生风"联系起来了,巧妙地为后文陈奂生因没买帽子而得感冒作了必要的铺垫。
提示:其一,陈奂生的想法、做法与其前辈"阿q"是相同的。但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过是"自欺"罢了,而陈奂生不仅"自欺",而且"欺人";更可悲的是,被欺之人居然买他的帐!其二,令人尊敬的事不是发明和制造汽车,设计和修建房屋,而是坐小汽车和住高级住房。这真是咄咄怪事。
其三,揭示了农民意识深处的封建等级观念及农村社会的落后。
其四,和《项链》的结尾一样,既让人大出意料之外,又点点都在情理之中,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
四、准确把握人物,体会小说的辨证主题。
1、从陈奂生的言行举止、物质追求、精神追求几方面分析人物形象。
提示要点:狭隘,患得患失;勤劳,易于满足;老实单纯,讲求实际。典型的善良、正直、无锋芒、无所专长、平平淡淡、默默无闻的中国农民形象。
2、研讨以下问题:
陈奂生追求的精神生活,不外乎是说东道西、妙语惊人,以求提高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地位。这显然带有浓厚的小农色彩。
提示要点:
花了五元高价,等于"做了七天还要倒贴一角","睡一夜要出两顶帽钱",陈奂生"想想又肉痛起来",说明他勤俭的农民本质。
由于出了高价,对招待所的物品从十分爱惜变为任意作践,用提花枕巾擦脸,不脱衣服钻进被窝,表现农民的自私狭隘。
由于坐了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过县委书记介绍的五元一夜的高级招待所,就感到精神的满足,得意非凡。这表现农民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
(3)陈奂生身上的进取心和落后面,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什么关系?
提示要点:
陈奂生的进取心是跟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的崭新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的。农村改革解放了生产力,陈奂生这个昔日的"漏斗户主"翻身了,他充满喜悦心情,也萌生了进取心,对精神生活也开始有了追求。
另一方面,陈奂生身上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在他周围的农村干部和农民身上同样存在。因为陈奂生坐过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过五元胰液的房间,人们马上对他友好、羡慕、尊重。可见这样的社会环境是陈奂生的落后面的生存土壤。
3、引导学生讨论并理解小说的主题。
提示要点:小说描写了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改善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追求过程中的喜悦、苦恼和尴尬,表现了作者对新时期农民终于前进的高兴,和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的感叹。
点拨:分析本文的主题,必须联系小说的时代北京、作者的创作意图。如果对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以及它的时代背景缺少了解,那么很难获得小说的真正内涵和主题。联系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农村社会生活,才有可能真正揭示本文的主题。否则,陈奂生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带点阿q相的农民而已。
五、研究小说出色的心理描写
1、概述:多方位多角度立体刻画。本文中作者运用了心理独白、作者描述、人物语言等直接的心理描写,同时还运用了景物描写烘托,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等间接的心理描写,全面、细致、真实地揭示了人物的思想。而且作者注意把对人物心理描写与情节的发展相结合,随时随地地表现人物内心的变化。
如陈奂生交钱前后在客房内的"表演"和心理的变化就是很典型的一例,可重点、结合起来分析。
提示要点;
《项链》的心理描写,运用了西方小说惯用的心理分析方法,写得细腻、深刻。
《陈奂生上城》的心理描写,用了"土洋结合"的办法。像西方小说一样,注重心理描写,但这种心理描写,是通过对人物的行动、肖像描写,对景物、天气的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这是我国传统小说的写法。
六、布置作业
完成以下迁移训练:
有一篇评论《陈奂生上城》的文章说:"面对生活,我们也时常碰到陈奂生式的尴尬,也时常作出陈奂生式的对策,去应付各种新的问题和新的处境,这些问题更多的时候不只是出在吃穿方面,而是精神、思想、观念和价值层次上的。所以我们忘不了他,他是我们这是我们这个新旧转型时期的一个烙印,同时还是一个难以言清、难以消除的隐在的痛?从小说实际出发,联系这段评论,写出你的感想,二百字左右。
陈奂生上城篇二
《陈奂生上城》发表于1980年《人民文学》第二期,是高晓声“陈奂生系列小说”中的第二篇。小说以其对中国社会急剧变化时期的农民心理和性格的深刻洞察和把握,获得了人们的好评,并获得了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可以说,这篇小说不仅思想内容含蓄、深刻,而且艺术手法新颖、独特,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以下就其艺术特色略作解说。
在《陈奂生上城》中,作者没去描写轰轰烈烈的人物,也没有去追求大波大澜的故事,却以敏锐的目光去捕捉活生生的生活,于细微处着墨,从实处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时代的变化,并含而不露地针砭一些社会弊端。陈奂生摘掉了“漏斗户”主的帽子之后物质生活有了新的变化。他“肚子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物质生活有了新的变化,也使他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过去的愁容不见了,他的脸上有了笑,变得轻松愉快了,“上城三十里,经不起他几晃荡”,一路“恰似游春看风光”。不仅如此,他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也发生了变化,“哪里有听的,他爱去听,哪里有演的,他爱去看,没听没看,他就觉得没趣”。作者着力写出陈奂生一系列的变化,正是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它让人们感受到党的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的恢复和发扬,给农民带来了实际的好处,党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农村所推行的各项正确经济政策,给农民带来了切身的利益。陈奂生的卖油绳之举,事情虽小,但却体现了党在农村中肃清极“左”路线的一个侧面。陈奂生不用怕割“资本主义尾巴”了,现在他可以理直气壮地去卖农副产品了,而不必担心游街示众挨批判。有了陈奂生们的上城,中国农民才能从多方面走上致富之路。作品的巨大现实意义在使人醒悟,催人奋发。我们说,作者笔下写的都是一些凡人小事。贯穿全篇的线索就是一顶微不足道的帽子,但它对陈奂生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帽子虽小,但来之不易,可见农民生活的一般境况。就是这样一种不太好的生活,和过去比起来,不知胜过多少。陈奂生的生活改善了,才想到要买顶御寒的小而来之不易的帽子。这就告诉人们,三中全会后,农民的生活虽有改善,但只是刚刚起步。它鞭策人们为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还要加倍努力。作者通过陈奂生的一顶帽子,既写出了他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也说明他忍受着传统观念的束缚。这些弱点如不克服,势必成为陈奂生们前进中的桎梏。不仅如此,在一些次要人物,如招待所的姑娘、村里人、大队干部和农机厂的采购员等身上,也集中反映了国民的劣根性。从这里我们痛心地看到,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仍有一群麻木、愚昧、趋炎附势的国民顽强地生活着。作者在这里写出了繁荣发展的表象背后仍存在的国民的某些劣根性,也许将来仍存在。这是很值得人们深思的。
《陈奂生上城》的故事,十分简单平常。写的是陈奂生上城想买顶帽子,没想到帽子没买上反生了病。被人送进招待所花掉了五元钱,心疼之余又得到了自我满足。乍一看,不感到什么,但越看越感到分量厚实,越看越觉得韵味无穷。究其原因,是与巧妙的情节安排分不开的。小说情节安排了不少的巧合,却又在情理之中。陈奂生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他要寻求精神的满足,便上城卖油绳,这为他的奇遇创造了条件,埋下了伏笔。车站人多,油绳好卖,是巧遇吴书记的最佳场所。寒潮刚过,昔日的贫困今日有所改善,好像变娇了,非买一顶帽子不可,又暗示着陈奂生有可能感冒。油绳连本带利八块钱,住一夜高级房间正好花得差不多,使他感到心疼成为十分真切的事。糊里糊涂地被送进了招待所,事后回忆当时的情形,这又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正好碰上吴书记,而不是村里的哪个老乡,这就使陈奂生置身于格格不入的高级房间成为十分自然的事。总之,这一切的巧合,使小说情节发展顺乎自然,而又引人入胜,有利于在情节发展矛盾冲突中展示出人物的性格来。
细节是小说中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许多细节,对于刻画人物性格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有时甚至是点睛之笔。在欣赏人物形象时,要特别品味那些能充分表现人物性格的精彩细节。《陈奂生上城》中就有许多有趣而传神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刻画大为增色。比如陈奂生的个头高,力气大;再比如陈奂生所卖的油绳,想买的帽子;又比如陈奂生在招待所里的情状等,都可以称为细节。这些细节构成了陈奂生性格的基本组成单位。个头高,力气大,是自感生活满足的基础。因为个头高,腿脚长,进城才不借助外物,来回六十多里不当回事儿。因为力气大,才能“囤里有米,橱里有衣”,才能象拎了束灯草一样地拎着装满油绳的包徒步做买卖,才能不怕打家劫舍的而放慢脚步,“一路如游春看风光”。如此身高力壮的人,凭自己勤劳的双手,完全可以生活的很好。可是极“左”时期却戴上了“漏斗户”主的帽子,这不能说是令人悲苦辛酸的。油绳,北方人称作麻花,是一种有特色的食品,这一细节成为小说情节发展的一条红线,贯穿全篇。这种小食品,陈奂生的乡人们都会做,卖油绳行当,“好些人已经做过一阵了”。这对陈奂生来说,也就很正常。上城卖油绳,不是图新鲜、出风头,只是为了买防风御寒的、打算了好长日子的帽子。陈奂生所卖的油绳是小本生意,他徒步三十里进入县城后,没有进饭店,而是“就着茶摊,出一分钱买了杯热茶,啃了随身带着当晚餐的几块僵饼,填饱了肚子”。满满一包“格啦嘣脆,又香又酥”新鲜好吃的油绳,他却不舍得吃一根。由此可见其素日生活的俭朴。住花掉了五元钱,他能不心疼吗?心理失衡产生的报复心尽管是小农意识在作祟,但最后还是在无可奈何中找回了心理平衡,愉快地回到了家中。招待所里的细小动作表现,更充分地展示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当陈奂生发现自己身处之境不同于家中与候车室时,很是吃了一惊,“连忙平躺端正,闭起眼睛”。这一细节,表现出其没见过世面,面对新事物时无所适从的一种慌乱心态。当陈奂生看到从未见过的家具时,“不由自主地立刻在被窝缩成一团”,又“生怕弄脏了被子”,“不敢出一点声音来”,拎着鞋光着脚走路等一系列细节,既表现了陈奂生的质朴,也表现了其孤陋寡闻的可笑心态。当陈奂生交住宿费时,抖着手伸进口袋摸钞票,细细数了三遍,“外面一张人民币,已经半湿了,尽是汗”。这一细节描写展示山陈奂生既心疼钱,又害怕姑娘轻视自己的心态。当陈奂生因住一夜花掉了五元钱而心疼地不得了时,便产生了用提花枕巾擦脸,使劲往沙发上坐下去,即使坐瘪也不管等一系列可笑又可悲的行为,又刻画出花五元钱之后由心疼转为报复,从而试图得到一种心理平衡的可笑心态。正是这一组组细节描写使陈奂生形象跃然纸上,如在眼前。
人的思想性格是复杂多样的,而往往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真实地表现出一个人平时所潜藏着的不为人知甚至让人吃惊的性格。陈奂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作者为了充分揭示陈奂生性格中的“精神胜利法”的一面,精心让他离开所熟悉的老家这样的环境,而跑到了陌生的城里,尤其是将他安置在从未光顾过的对他来说连想都不敢想的招待所里过夜。在这里与其说是吴书记将陈奂生送进了招待所,不如说是作者把他送进了招待所。对陈奂生来说,这样的环境是特定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陈奂生思想性格深处的某些方面,被唤醒了并表现了出来。先是“病中不知身是客”,“病醒”之后,面对陌生的环境无所适从,有的只是吃惊和懵懂无知。当花五元钱之后又心疼又懊恼,继而报复,继而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由此可见陈奂生肩背着因袭的重负,身体里潜埋着旧时代的遗传因子。这就是特定环境对人物思想性格的一种反作用。在这一点上,这篇小说做得非常成功。
心理描写是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因为心理活动是人物自身主观思想的直接展露,所以心理描写往往能够直接更壮丽人物思想性格。《陈奂生上城》中就有许多出色的心理描写,它不是大段大段冗长单调的心理描写,而总是在人物行动和语言中表现人物的心理。陈奂生内心深处的自卑心理是在他上城的路上,通过回忆表现出来的。生活好转后,陈奂生渴望过“精神生活”,但拙口笨舌的“死症毛病”严重地伤害了他的自尊心。有时自己也挤在人群中凑凑热闹,但话语出口,往往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对于人们的嘲讽,陈奂生不但没有义愤,反觉自己不如人。你看他多么自卑。不善言辞,并非陈奂生的过失。在苦难的日子里,陈奂生成了为生计而加速运转的疲惫不堪的机器,哪有什么精神可言,天长日久,自然嘴拙舌短,不善辞令。人们不能理解这一点,不但不同情,反而讥笑他,陈奂生本人也毫无觉察,反觉自己矮人一等。因而总想碰到一件大家不曾经过的事,讲给人们听听,以满足心中的渴望。作者通过这些日常琐事,无情地抨击了极“左”路线给人们精神上造成的苦痛。陈奂生得知自己生病后,也有一番生动的心理活动。先是吃惊、自责,害怕送掉老命。继而想到自己“一生干净,问心无愧”,心中便又坦然。而心理活动的高潮是在住进招待所时和回家的路上。这两处小说几乎完全在写陈奂生的心理,非常细腻地刻画了陈奂生如何由心理失衡到最后求得平衡的过程。被别人送进招待所时,在没有弄清情况前,先是不知身在何处,亦不知人间有此好去处。继而回想起事情的原委,想起吴书记,不免“心头暖烘烘,眼泪热辣辣”。在这里,作者对党的干部无疑是持一种歌颂的态度,但陈奂生在这样的干部面前,产生了一种自卑、感恩的心理,从理想的人格来看,这种心理是不应该产生的。因为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本是我们生活中应该具有的,可以说是一种做人的最起码常识,是无所谓官民之分的。在这里,是旧社会遗留下来而被特定时代强化了的一种特权思想在耍弄陈奂生,使他难于摆脱始发的束缚,遇事自轻。得知住的是高级房间后,是一种担忧和害怕,不知要花多少钱。当得知五块钱一夜后,是一种压抑的愤愤然。回家路上先是一种手足无措的沮丧心理,继而想通之后便是得意、自豪和愉快。在短时间里,陈奂生的心理发生了如此复杂地变化,使其性格得到了充分地展现,从而也深刻揭示了作品主题。
作者对陈奂生的刻画是漫画式的,所以相应地使用了幽默诙谐的语言。这集中表现在陈奂生住进招待所后的回村那一段情节。作者用幽默的笔调,写出了陈奂生“精神胜利法”的可笑可悲。阿q的“精神胜利”是虚无的,而陈奂生的自我解嘲的“精神胜利”却是有假有也有真,因为,“从此以后”,“陈奂生的身份显著提高了”,“陈奂生一直很神气”。陈奂生继承了阿q的解嘲术之后,得到了比阿q更大的“胜利”。由此可见,作者创造地继承了“自我解嘲”的幽默手法,塑造了具有时代色彩的喜剧形象。
综上所述,作者运用多种手法,着力剖析了陈奂生自卑、狭隘、狡黠的精神胜利法。揭示出陈奂生“生在做主人的时代,却不是做主人的材料”这一令人深思的问题。
陈奂生上城篇三
在《陈奂生上城》中,作者没去描写轰轰烈烈的人物,也没有去追求大波大澜的故事,却以敏锐的目光去捕捉活生生的生活,于细微处着墨,从实处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时代的变化,并含而不露地针砭一些社会弊端。陈奂生摘掉了“漏斗户”主的帽子之后物质生活有了新的变化。他“肚子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物质生活有了新的变化,也使他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过去的愁容不见了,他的脸上有了笑,变得轻松愉快了,“上城三十里,经不起他几晃荡”,一路“恰似游春看风光”。不仅如此,他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也发生了变化,“哪里有听的,他爱去听,哪里有演的,他爱去看,没听没看,他就觉得没趣”。作者着力写出陈奂生一系列的变化,正是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它让人们感受到党的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的恢复和发扬,给农民带来了实际的好处,党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农村所推行的各项正确经济政策,给农民带来了切身的利益。陈奂生的卖油绳之举,事情虽小,但却体现了党在农村中肃清极“左”路线的一个侧面。陈奂生不用怕割“资本主义尾巴”了,现在他可以理直气壮地去卖农副产品了,而不必担心游街示众挨批判。有了陈奂生们的上城,中国农民才能从多方面走上致富之路。作品的巨大现实意义在使人醒悟,催人奋发。我们说,作者笔下写的都是一些凡人小事。贯穿全篇的线索就是一顶微不足道的帽子,但它对陈奂生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帽子虽小,但来之不易,可见农民生活的一般境况。就是这样一种不太好的生活,和过去比起来,不知胜过多少。陈奂生的生活改善了,才想到要买顶御寒的小而来之不易的帽子。这就告诉人们,三中全会后,农民的生活虽有改善,但只是刚刚起步。它鞭策人们为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还要加倍努力。作者通过陈奂生的一顶帽子,既写出了他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也说明他忍受着传统观念的束缚。这些弱点如不克服,势必成为陈奂生们前进中的桎梏。不仅如此,在一些次要人物,如招待所的姑娘、村里人、大队干部和农机厂的采购员等身上,也集中反映了国民的劣根性。从这里我们痛心地看到,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仍有一群麻木、愚昧、趋炎附势的国民顽强地生活着。作者在这里写出了繁荣发展的表象背后仍存在的国民的某些劣根性,也许将来仍存在。这是很值得人们深思的。
《陈奂生上城》的故事,十分简单平常。写的是陈奂生上城想买顶帽子,没想到帽子没买上反生了病。被人送进招待所花掉了五元钱,心疼之余又得到了自我满足。乍一看,不感到什么,但越看越感到分量厚实,越看越觉得韵味无穷。究其原因,是与巧妙的情节安排分不开的。小说情节安排了不少的巧合,却又在情理之中。陈奂生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他要寻求精神的满足,便上城卖油绳,这为他的奇遇创造了条件,埋下了伏笔。车站人多,油绳好卖,是巧遇吴书记的最佳场所。寒潮刚过,昔日的贫困今日有所改善,好像变娇了,非买一顶帽子不可,又暗示着陈奂生有可能感冒。油绳连本带利八块钱,住一夜高级房间正好花得差不多,使他感到心疼成为十分真切的事。糊里糊涂地被送进了招待所,事后回忆当时的情形,这又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正好碰上吴书记,而不是村里的哪个老乡,这就使陈奂生置身于格格不入的高级房间成为十分自然的事。总之,这一切的巧合,使小说情节发展顺乎自然,而又引人入胜,有利于在情节发展矛盾冲突中展示出人物的性格来。
细节是小说中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许多细节,对于刻画人物性格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有时甚至是点睛之笔。在欣赏人物形象时,要特别品味那些能充分表现人物性格的精彩细节。《陈奂生上城》中就有许多有趣而传神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刻画大为增色。比如陈奂生的个头高,力气大;再比如陈奂生所卖的油绳,想买的帽子;又比如陈奂生在招待所里的情状等,都可以称为细节。这些细节构成了陈奂生性格的基本组成单位。个头高,力气大,是自感生活满足的基础。因为个头高,腿脚长,进城才不借助外物,来回六十多里不当回事儿。因为力气大,才能“囤里有米,橱里有衣”,才能象拎了束灯草一样地拎着装满油绳的包徒步做买卖,才能不怕打家劫舍的而放慢脚步,“一路如游春看风光”。如此身高力壮的人,凭自己勤劳的双手,完全可以生活的很好。可是极“左”时期却戴上了“漏斗户”主的帽子,这不能说是令人悲苦辛酸的。油绳,北方人称作麻花,是一种有特色的食品,这一细节成为小说情节发展的一条红线,贯穿全篇。这种小食品,陈奂生的乡人们都会做,卖油绳行当,“好些人已经做过一阵了”。这对陈奂生来说,也就很正常。上城卖油绳,不是图新鲜、出风头,只是为了买防风御寒的、打算了好长日子的帽子。陈奂生所卖的油绳是小本生意,他徒步三十里进入县城后,没有进饭店,而是“就着茶摊,出一分钱买了杯热茶,啃了随身带着当晚餐的几块僵饼,填饱了肚子”。满满一包“格啦嘣脆,又香又酥”新鲜好吃的油绳,他却不舍得吃一根。由此可见其素日生活的俭朴。住花掉了五元钱,他能不心疼吗?心理失衡产生的报复心尽管是小农意识在作祟,但最后还是在无可奈何中找回了心理平衡,愉快地回到了家中。招待所里的细小动作表现,更充分地展示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当陈奂生发现自己身处之境不同于家中与候车室时,很是吃了一惊,“连忙平躺端正,闭起眼睛”。这一细节,表现出其没见过世面,面对新事物时无所适从的一种慌乱心态。当陈奂生看到从未见过的家具时,“不由自主地立刻在被窝缩成一团”,又“生怕弄脏了被子”,“不敢出一点声音来”,拎着鞋光着脚走路等一系列细节,既表现了陈奂生的质朴,也表现了其孤陋寡闻的可笑心态。当陈奂生交住宿费时,抖着手伸进口袋摸钞票,细细数了三遍,“外面一张人民币,已经半湿了,尽是汗”。这一细节描写展示山陈奂生既心疼钱,又害怕姑娘轻视自己的心态。当陈奂生因住一夜花掉了五元钱而心疼地不得了时,便产生了用提花枕巾擦脸,使劲往沙发上坐下去,即使坐瘪也不管等一系列可笑又可悲的行为,又刻画出花五元钱之后由心疼转为报复,从而试图得到一种心理平衡的可笑心态。正是这一组组细节描写使陈奂生形象跃然纸上,如在眼前。
人的思想性格是复杂多样的,而往往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真实地表现出一个人平时所潜藏着的不为人知甚至让人吃惊的性格。陈奂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作者为了充分揭示陈奂生性格中的“精神胜利法”的一面,精心让他离开所熟悉的老家这样的环境,而跑到了陌生的城里,尤其是将他安置在从未光顾过的对他来说连想都不敢想的招待所里过夜。在这里与其说是吴书记将陈奂生送进了招待所,不如说是作者把他送进了招待所。对陈奂生来说,这样的环境是特定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陈奂生思想性格深处的某些方面,被唤醒了并表现了出来。先是“病中不知身是客”,“病醒”之后,面对陌生的环境无所适从,有的只是吃惊和懵懂无知。当花五元钱之后又心疼又懊恼,继而报复,继而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由此可见陈奂生肩背着因袭的重负,身体里潜埋着旧时代的遗传因子。这就是特定环境对人物思想性格的一种反作用。在这一点上,这篇小说做得非常成功。
陈奂生上城篇四
教学目标:
1、领会本篇当代小说独具辨证特色的主题和陈奂生这个新时期初期的农民形象的典型意义。
2、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传统手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问:在座的同学你的父母是农民吗?(请举手)
你了解农民吗?
1、背景知识介绍
2、相关评述:
3.巧妙的情节设计
“一奇”:漏斗户主竟住进了高级房间。
4、重点研究几个问题:
提示:其一,陈奂生的想法、做法与其前辈“阿q”是相同的。但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过是“自欺”罢了,而陈奂生不仅“自欺”,而且“欺人”;更可悲的是,被欺之人居然买他的帐!
其三,揭示了农民意识深处的封建等级观念及农村社会的落后。
5、准确把握人物,体会小说的辨证主题。
另一方面,陈奂生身上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在他周围的农村干部和农民身上同样存在。因为陈奂生坐过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过五元胰液的房间,人们马上对他友好、羡慕、尊重。可见这样的社会环境是陈奂生的落后面的生存土壤。
6、研究小说出色的心理描写
《陈奂生上城》的心理描写,用了“土洋结合 ”的办法。像西方小说一样,注重心理描写,但这种心理描写,是通过对人物的行动、肖像描写,对景物、天气的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这是我国传统小说的写法。
陈奂生上城篇五
1、体会作者运用心理、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作用。
3、体会小说精巧的情节设计。
教学目标1、3
教学目标2
教学安排:一课时
同学们,你们中的大多数人,包括我,都是农民的后代,对农民有着浓得化不开的感情。我们的农民善于动手,勤于劳动,特别务实。他们老实得受了损失不知道查究,单纯得受到欺骗全无觉察,他们甘于付出高额的代价换取极低的生活条件,他们能够忍受超人的苦难去争得极少的欢乐。这是一个质朴可爱的群体。但是,他们长期以来一直生活在贫困劳苦之中,党的农村政策使农民渐渐富裕起来。那么,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初步改善之后精神状态又怎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陈奂生,认识一下这个新时期农民的典型代表。
陈奂生原来被称为“漏斗户主”,我们先来看一下“漏斗户主”的生活(下发《漏斗户主》片断资料)。“漏斗户主”陈奂生连填饱自己及家人肚子的最起码的要求都得不到满足,那么,上城篇中的陈奂生生活情形又是怎样的呢?(同学回答:课文第一部分第6节)上城干什么?(板书:上城做买卖、买帽子)
1、把握故事情节
陈奂生喜气洋洋上城来,本来计划得好好的,但因为住招待所多花了五块钱,结果连本搭利几乎全部搞光。他担心向老婆交不了帐。但另一方面,他觉得这五块钱花得值透。请大家设想一下:陈奂生回家后怎么向老婆解释(用第一人称)
提问:陈奂生这次上城经历了哪些事?同学回答。(板书:卖油绳、偶遇感冒、巧遇吴书记、住招待所)
2、人物形象及心理描写
作者将陈奂生置身于巧妙的故事情节中,通过出色的心理描写及动作描写将陈奂生的性格逐步展现出来。
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所描写的陈奂生的心态。
(同学讨论,教师总结)
在文章的开头、中间(住招待所、付钱前后)、结尾都有精彩的心理描写(板书:心理描写)
(学生讨论,明确:这是一种封建等级观念。体现了他的卑微心理。(板书:卑微)这种封建等级观念在其他人身上存在吗?大家找一下(明确:第三部分第34节),这说明农民身上有好的一面,也有愚昧、落后的一面。
这就是陈奂生,新时期农民的典型代表,一个可亲又可笑的人物。所以,作者在描写这个人物时,心情也是复杂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练习一“有关资料”。
1、现在,我们不仅走近了陈奂生,也熟悉了陈奂生。《陈奂生上城》可以说是一部喜剧。我们跟随陈奂生上城,载回一路笑料,也载来一段沉重,啼笑皆非,耐人寻味。也让我们领略了一番无巧不成书的奥妙。同时也让我们明白,喜剧不只是笑笑,笑过之后是思考。相信同学们学过这篇小说后会有深沉的思考。
(1)结合人物的行动、肖像描写,结合天气、景物的描写来展开。
(2)直接对人物心理加以分析。
课后练笔:写一段心理描写的文字:《当自行车被偷时》
陈奂生上城篇六
一. 重点把握作品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和作品主题及其意义。
二. 学习本文“土洋结合”的心理描写手法。
教学设想:
一. 指导自读,安排一教时。
二. 帮助学生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以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旨。
三. 对比分析陈奂生与阿q、闰土等人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期更好地揭示人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步骤 :
一. 导入 新课:
我们曾熟识鲁迅小说《故乡》中成年闰土的形象,他是在封建制度和生活的重压下变成憨实而木讷、拘谨而自卑的旧时代的农民形象。今天,新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生活的主人。作家高晓声以他的系列小说为我们展示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的生活画卷。《陈奂生上城》是“陈奂生系列小说”的第二篇,第一篇是《“漏斗户”主》,后面三篇是《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和《陈奂生出国》。五篇的主人公都是陈奂生。有人评论说“他(指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已经成了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陈奂生的遭遇、命运,发生在他身上的悲剧与喜剧,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中国农民的艰辛与转机、灾难与希望”。
今天,我们就通过《陈奂生上城》来感受一下当时的中国农村和农民的生活和追求。
(板书课题)
二. 作家简介:
高晓声(1928――1999),当代作家,其代表作除包括本课文在内的系列小说外,还有《李顺大造屋》、《新娘没有来》、《觅》、《青天在上》等。作家擅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在普通农民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庄于谐,在新时期文苑独树一帜。
三. 自读课文,并完成以下思考题:
3. 第三部分是怎样写他的感激――不平――得意的心理历程的?
4. 给三个部分分别拟一个小标题。
5. 与闰土、阿q相比,说出陈奂生和他们的异同。
四. 讨论,明确:
1. 陈奂生上城的背景就是“自由市场开放了”、农民“囤里有米、橱里有衣”的时候,物质生活改善了。卖油绳的目的是“赚几个活钱买零碎”“买一顶簇新的、刮刮叫的帽子”。他相信生活还会越来越好,他竟“满意透了”“总算像家人家了”,可让他自卑和不满的是,对着别人,“实在是无可说”,什么也说不好,一说就要被人家笑,所以“他渴望过精神生活”,然而他的精神要求是极低的,他的新追求是“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
2. 第二部分写了陈奂生由悲到喜的两次情感变化。他首先碰到的不愉快是因没带钱而没有买到帽子,好在油绳卖得很顺利,尽管少了三角钱,毕竟还有三块钱的赚头。因此这种不快很快便随之消失。当他准备带着赚来的活钱“凯旋回府”时,忽又感到了浑身的不适,竟然病困火车站,他甚至悲观地想到在这举目无亲的地方,“耽误就医吃药,岂不送掉老命!”好在陈奂生还想得开,一想到自己活在世上还能“多种几年田,有益无害”时,他便又高兴起来了,两个嘴角不由得“向左右同时嘻开,露出一个微笑”。
3. 第三部分先写他的感激。他庆幸自己交了好运,遇到了县委吴书记这样的好人,在自己发高烧时给自己买了药,还用车把自己送到县招待所的高级房间住下,他能不感激吗?接着又写了陈奂生的苦恼和不平。只住了一晚上,还是半夜里来的,就要了他五块钱。两顶帽子的钱,不过七八个钟头就没有了,他一个农民,如何能接受得了?再想到回家没法向老婆交账,便觉得麻烦。紧接着,陈奂生便从这奢侈的消费中找到了精神上的平衡,这不就是别人不曾经历过的事吗?这不就有了足以让自己自豪的东西可讲了吗?自己的梦想不是实现了吗?于是立刻赶走了先前的烦恼,只觉得“这五块钱花得值透”,“仅仅花了五块钱就买到了精神上的满足,真是拾到了非常的便宜货”。接着“他愉快地划着快步,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
4. 在以上的分析上,三个部分的小标题水到渠成:
上县城 寻求新生活
卖油绳 病困火车站
遇书记 梦圆招待所
5. 陈奂生是一位改革开放后的农民形象,他在物质生活改善之后,对精神生活也有所追求。他是新旧转型时期的典型人物形象,在他身上,既有农民勤朴节俭的本质,又有自私狭隘、为个人生活患得患失和封建等级的观念。(根据交钱后再进招待所房间和炫耀坐书记车的心理描写)
与闰土、阿q相比:
异:闰土、阿q更多地表现了落后、愚昧而麻木的一面;陈奂生则 更多地感受到新生活的气息,有着忠实而进步的一面。
同:难以摆脱因袭的重负。
五. 归纳总结:
本文在心理描写方面体现了借鉴和创新,借鉴了西方小说惯用的心理分析方法,但更多地通过对人物的行动、肖像的描写,对景物、天气的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的,这又是我国传统小说的写法,所以可说是“土洋结合”。
陈奂生是一个人,却又是一个群体,一个阶层,一种现象。我们为陈奂生的喜悦而喜悦,为陈奂生的尴尬、苦恼而慨叹。作者自述:“我写《陈奂生上城》,我的情绪轻快又沉重,高兴又慨叹。我轻松、我高兴的是,我们的境况改变了,我们终于前进了;我沉重、我慨叹的是,无论是陈奂生们或我自己,都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作品启示我们,面对经济的飞速发展,面对家园的日益美丽,我们的道德水准,精神境界,同样需要快速提升;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同步,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作出不懈的努力。
六. 作业 :
写作文,题目:谈“精神贫血”
――《陈奂生上城》读后感
陈奂生上城篇七
一、理解辩证的人物形象与辩证的主题
二、欣赏巧妙的情节和耐人寻味的伏笔
三、欣赏文中出色的心理描写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一课时
二、学习本文应通过辩证的人物形象把握辩证的主题,同时以耐人寻味的伏笔和出色的 心理描写为艺术欣赏的重点。
教学过程 :
一、简介作者(略见于中国当代文学史p159)
二、自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三、通过人物形象把握文章辩证的主题。
1、人物形象
a、学生讨论发言
b、教师小结
有进取心,渴望过一种精神生活(哪里有听的,他爱去听;哪里有演的,他爱去看。)
具有小农的自私狭隘:由于出了五元高价,对招待所的物品从十分爱惜变为任意作践,用提花枕巾擦脸,不脱衣服钻进被窝。
具有农民的封建等级和落后愚昧的心理:由于坐了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过县委书记介绍的五元一夜的高级招待所,就感到“精神的满足”得意非凡。
2、作品主题(通过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比较准确地理解主题)
这篇小说描写了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改善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追求过程的喜悦与苦恼,表现了作者对新时期的农民终于前进的高兴,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的慨叹。
四、巧妙的情节设计和耐人寻味的伏笔
这篇小说质朴自然,但却有巧妙的情节设计与耐人寻味的伏笔。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抓住“感冒”这个细节深入领略作品趣味。看陈奂生怎么会得感冒,哪些是潜伏的因素,会发现处处都有伏笔。
文中除”感冒外,还有买帽子,车站的地点,书记巧遇陈奂生等许多处巧妙的设计,这些可以让学生从课本中思考找出。
五、出色的心理描写
这篇小说以出色的心理描写见长,同学们在欣赏时,应结合“项链”中的心理描写加以对比研究,从而了解中西方心理描写有何不同。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陈奂生付过房钱再进房间,有一系列动作:不再脱鞋,大摇大摆地进去........每一个行为为什么会这样做,都有心理描写,这些心理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就是解剖了人物的灵魂。这跟“项链”中的心理描写有所区别。
“项链”中的心理描写,运用了西方惯用的心理分析方法,“陈奂生上城”也注重心理描写,然而运用了我国传统小说的写法,是结合人物的行动、肖像描写,结合景物、天气的描写展开的,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
六、教师小结
七、课堂练习(具体见创新作业 本)
八、课后练习
创新作业 p48--p50
九、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