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高校智慧食堂方案设计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开展,通常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份方案,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写方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方案策划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制定高校智慧食堂方案设计篇一
为了有效应急处置我园内可能发⽣的⾷品安全事故,确保事故处理⼯作⾼效、有序地进⾏,最⼤限度地减轻事故造成的损失,切实保障师⽣的⽣命安全,维护幼⼉园和社会稳定,促进幼⼉园教育的健康发展,特制订本⽅案。
⼀、领导机构与职责:
1、领导⼩组的主要成员:负责组长:孙景梅;副组长:姚雁玲;成员:⾕可慧、冷亚⽂、崔秀辉、⽩京欣、领导⼩组的主要职责:负责统⼀决策、组织、指挥园内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响应⾏动,下达应急处置⼯作任务。重⼤问题及时向教育局请⽰报告。
2、医疗救护组:当发⽣⾷品卫⽣安全事故时,应⽴即向就近医疗机构发出医疗求援,拨打“120”医疗抢救电话。要及时果断将发病⼈员送到医院抢救。主动向医护⼈员报告发病情况,做好秩序维护等⼯作。
3、机构职责:
统⼀指挥⾷品安全事故处理,协调各⽅⾯⼒量进⾏应急救援,控制事态发展。统⼀组织事故善后处理⼯作,落实整改措施,尽快恢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定期组织园内⾷品安全⼯作总结、研讨‘形成评估和反馈意见,并负责对幼⼉园⾷品安全⼯作的年度考核和评价。
⼆、⽇常⼯作开展:
1、完善制度。在教育局下发有关制度和⼯作意见的基础上,要求对本园⾷品安全制度进⾏全⾯修订完善。
2、强化监督。在领导⼩组的具体指导下,以各项⾷品制度落实为重点,结合我园其他安全⼯作,进⾏定期和不定期的督查,督查结果以通报形势反馈到幼⼉园。
3、加强教育。加强对家长、幼⼉⾷品知识的宣传教育,丰富卫⽣知识,增强卫⽣意识,提⾼⾃觉性和责任感。
4、添置设备。幼⼉园要对照设备标准,逐步完善和提⾼⾷品设备的配备。
三、事故应急处理。
1、报告制度。⾷品安全事故发⽣后必须及时报告。具体为:师⽣发现少量(5⼈以下)轻度症状(如呕吐、腹泻)及时向组长报告;发现较严重⾷品事故(指出现严重⾷物中毒症状或出现5⼈以上相同症状的群体发病情况,下同),应⽴即向教育局或卫⽣监督局报告,同时⽴即启动学校⾷品安全应急预案。在事故处理中根据实际情况建⽴定时报告制度。
2、救援措施。⼀旦发⽣较严重幼⼉园⾷品安全事故,由园长负责救援指挥。园长应当机⽴断,⽴即启动学校应急预案,按照预备⽅案,各就各位,组织救援⾏动。初步摸清症状,群体发病的还应彻查事故原因,排查发病⼈员,并建⽴动态性名册,防⽌遗漏。
员报告发病情况,做好秩序维护⼯作。
4、联系家长。幼⼉园发⽣较严重⾷品安全事故,应及时与发病学⽣家长取得联系,如实说明发病情况,不盲⽬猜测,做好学⽣家长的安抚⼯作,防⽌过激⾏为的发⽣。⼒所能及的为家长做好服务⼯作。
制定高校智慧食堂方案设计篇二
为确保我区学校师生生命财产安全,预防食堂食品卫生安全事故,及时高效、合理有序地处理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突发事件,根据《_食品卫生法》、《_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应急处理条例》和浚县教育局有关规定,同时结合我区学校教育工作实际情况,制定本应急预案。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师生生命安全高于一切,务实求是,明确责任,安全无小事,责任重于泰山。同时坚持“预防为主,积极处置”的方针,尽一切努力杜绝或减少校园食品卫生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尽一切努力把师生生命安全及国家财产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本预案所称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定义为:突然发生,对人体健康和人身安全造成严重危害或者具有严重危害的食物中毒;食用感染疫病的动植物及其产品引发或可能引发重大食源性疾患;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引发或可能引发严重的传染病爆发与流行;以及人为加入有毒物质,使人体健康受到损害的重大社会影响的急性事件。
卫溪区中心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田志文
副组长:宋庆如
徐军甫成员:所辖学校校体卫专干
食品卫生安全事件发生,立即启动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应急预案并及时向县教育局、当地卫生主管部门报告。学校领导小组召集成员会议,商量和布置处置方法,各司其职,开展工作。
集体食物中毒:
1.立即拨打电话120,对中毒人员急救,紧急将中毒人员送往医院救治,同时向教育局、和防疫站卫生主管部门报告。
2.立即查封学校食堂,对当天的饭菜清样及其他食物封存。
3.组织人员认真细致地调查中毒原因,同时保护好现场呕吐物,为公安_门提供第一手资料。
1.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的宣传,严格执行《学校食堂达标检查评估标准》;建立完善食品卫生安检制度。
2.校内食堂、小卖部严禁出售变质食品、三无食品、过期食品和有害物品。
3.建立完善学生食堂饭菜(包括外购的食品、饮品)留验制度。
1.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为第一责任人,各班班主任为责任报告人。
2.事故报告制度:各班必须在事发5分钟内向学校报告,学校在事发10分钟内向教育局和_门报告,在事发半小时内向教育局报告事态发展情况。
3.事故追究制度:对事故有延报、慌报、瞒报、漏报或处置不当,要追究当事人责任;学校食品卫生安全领导小组须组织力量做好学生家长及亲属的安抚工作,确保不让事态扩大,任何个人不得自行散布事故情况信息,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4.校长办公室负责接待新闻媒体,发布相关消息。
学校应急处理办公室在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协助下,努力作好食品卫生安全事故的后期处置工作并协助上级部门作好责任事故的保险理赔、经济赔偿、责任追究和报告总结工作。
制定高校智慧食堂方案设计篇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中秋将至,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及学校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决策部署,确保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结合学校食堂工作实际,食品安全管理科制定学生食堂新冠肺炎疫情工作方案。
一、加强宣传教育,掌握疫情相关知识
二、加强个人防控措施,督促检查到位
1.炊管人员必须做到:讲卫生、勤洗手、戴口罩、不外出、不聚会、不串门、不扎堆、不握手,未经清洗的手不得触摸眼睛、鼻、口,戴口罩前和摘口罩后应洗手,与他人保持相隔一米以上的距离,保护自己,不被感染。
3.口罩选择:选择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医用防护口罩(防生物的1860或9132)。
4.加强员工个人卫生管理,严格执行“四勤”(勤洗手、勤剪指甲、勤洗澡理发、勤换工作服)、“四净”(工作服净、帽净、口罩净、围裙净)制度。
三、人员管理
(一)员工体温筛查
(二)把好上岗关
四、采购管理
(一)禁止野生动物及制品
严禁采购、验收、加工、烹饪、销售野生动物及其肉蛋类制品;
(二)严格监管食材源头
(三)采购中交接货物管控
(四)食材配送车辆管控
(五)抽样检查
对易携带致病菌或易腐败变质的食材采取抽样送专业机构检测的措施。
五、烹饪与销售
(一)烹饪管理
(二)禁止生冷食品
(三)生熟食品分开
严格做到生、熟食物相分离,防止食物的交叉污染;
(四)加强食品保护
(五)公用餐具保护
(六)销售管理
(七)工作服要求
售饭人员工作服应每天更换,集中洗涤并进行高温消毒;
(八)一次性餐用具管理
不得重复使用一次性餐用具
六、后厨管理
(一)操作间管理
(二)个人物品管理
不得将私人物品带入后厨,手机进后厨应经消毒处理;
(三)通风管理
(四)智能化监管
七、餐厅管理
(一)通风管理
通过定时开窗或运行新风系统保持食堂就餐场所通风良好;
(二)洗手池、洗手液管理
(三)规范就餐程序
(四)创新就餐方式
3、采用分时段供应、自助分散就餐方式,避免扎堆就餐,尽可能减少人员聚集。
(五)个人分泌物处置
(六)餐厅清洁消毒
(七)餐厨垃圾处理
餐厨垃圾定点存放,每日由专业公司清运,每日对存放场所进行清洁并彻底消毒,消除病毒感染源。
八、清洗消毒
(一)公用餐具洗消
(二)餐具高温消毒
餐用具宜采用高温热力方法进行消毒;
(三)食材洗消和保管
对食品原料和加工后的半成品进行严格的洗消和卫生保管;
(四)回收餐具的洗消
每餐次对后厨餐具用具进行清洗消毒,坚持高温消毒方式对病毒灭活。
;制定高校智慧食堂方案设计篇四
食堂文化建设是学校创建“人文校园、绿色校园、书香校园、和谐校园”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食堂文化建设,旨在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校园人文环境。
(一)精心设计,创设良好的就餐环境。
根据小学生健康活泼的身心特点,广泛征求意见,对一、二楼学生餐厅的就餐环境进行布置,在学生餐厅的墙壁和立柱上安排一些水果、蔬菜等鲜亮逼真的图案,结合爱惜粮食、文明就餐、讲究卫生、和谐相处、助人为乐等基本要求有机安排一些宣传标语,让每一面墙都能与学生形成交流,让一句话都能给小朋友一个启迪。同时在食堂外走廊精心布置中华饮食文化、文明就餐要求及小厨师实践剪影等宣传画廊,使学生能够通过就餐学到知识养成习惯,并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良好品质。
(二)强化管理,加大对过程的考核和宣传力度。
组织后勤服务人员认真学习食堂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服务行为,讲究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在学生餐厅分别设立“后勤工作人员文明监督岗”、“文明餐区公布栏”、“岗位能手公示栏”及服务反馈意见箱及服务热线zz。为了提高各年级和班级就餐管理的水平专门设立“文明餐区经验介绍公示栏”,对文明餐区的管理水平和经验进行推广和宣传。行政处与学生处、大队部及值周老师共同配合,加强日常的检查、监督和考核,努力使全体师生员工自觉形成一种主动参与的责任感和乐于争先的使命感,从而使食堂就餐管理工作开创一个新局面。
(三)营造人文化、特色化的生活氛围。
食堂文化建设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工作宗旨,一方面根据住校生远离父母的情况,与学生处合作为住校生专门开展“生日祝福”系列活动,在当日公布“祝福×××生日快乐”展示牌的`同时,还专门准备一份生日礼物:一句祝福的话,一张祝福的卡,一碗祝福的面,一块祝福的蛋糕等,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欢乐的气氛,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另一方面,为了给师生员工提供营养搭配合理,价廉物美的菜肴和优质的服务,我们还组织后勤服务人员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学习交流活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四)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食堂运行管理台帐。
对食堂采购、操作、保管、财务等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深入的检查和总结,对运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薄弱环节及时进行整改,加大考核力度,加强日常管理的台帐建设,做到目标明确到位,制度执行到位,责任落实到位,检查评比详细记载并及时反馈,拟采用校务公开的形式对食堂运作管理过程中的财务收支,物品采购及保管、操作流程及要求,员工及餐区的考核等情况进行公开。
1、通过食堂工作研讨会提交方案并征求意见;
2、完善创新方案并拿出预算报校长室研究;
3、在已部分实施的基础上,全面组织实施方案;
4、学期或学年结束时,对方案实施情况进行总结。
制定高校智慧食堂方案设计篇五
一、专业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受到体育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的体育学科专门人才,为体育学及其相关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合格生源。
基本要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热爱体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艰苦务实、团结合作的精神。
系统地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体育科研能力。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初步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具备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二、学制
学制为四年,弹性学习年限为3―6年。
三、课程体系(详见教学计划)
本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等学科领域,以及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游泳等运动实践类课程组成。
(一)体育人文社会学类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为: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具体目标是:
1、掌握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了解学校体育实践涉及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问题。
2、具有综合运用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体育,尤其是学校体育所涉及问题的意识,形成将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解决实践问题的基本能力。
3、培养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学习的兴趣,初步形成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职业的正确态度。
4、在掌握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体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二)运动人体科学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为:人体形态结构与运动、人体生理功能与运动、人体运动与适应的生化基础和体育保健与健康;选修知识单元为: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运动与营养、体育康复等。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能量代谢变化规律及其适应机制,掌握体育保健康复的知识技能,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提高科学素养。
具体目标是:
1、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形态结构的基本特征和运动器官的基本工作原理;熟悉动作的形态学分析方法、人体形态测试方法及二者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了解人体生长发育一般规律。
2、掌握人体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运动中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规律和机制,熟悉常用运动生理功能检测与评价方法及其在体育教学、大众健身、运动训练及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掌握人体的化学组成以及运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代谢的规律与特点;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适应性变化的规律与分子机制;学会常用生化指标检测方法及其在体育教学、大众健身、运动训练及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4、树立现代健康观,了解影响健康的因素,掌握体育卫生、医务监督及运动性病症的基本知识,具备运动损伤的简易处理和预防、急救、按摩及运动疗法的基本技能。
(三)运动实践领域核心知识单元为: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等;选修知识单元为:健美操、乒乓球、球、羽毛球、跆拳道、体育舞蹈等。
运动实践领域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运动实践领域核心知识单元项目的基本规律,掌握其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通过选修知识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若干项运动实践类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
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体育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例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等;利用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等。只要转换视角和思维方式,就可以开发出常用器材的许多新功能。
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学条件。例如:用废旧的铁锨杆、锄把等制作接力棒,用废旧的竹竿和橡皮筋制作栏架,用废旧足球、棉纱和沙子等制作实心球,用废旧的棕垫、帆布制作沙袋,用木块制作起跑器,用树桩制作“山羊”,用砖头水泥或石块砌成乒乓球台,用砖头、木板、竹竿代替球等。
改造场地器材,提高场地利用价值。可以把学校成人化的场地器材改造成适合中小学学生活动的场地器材,例如:降低篮球架高度,降低排球高度,缩小足球门,缩小足球、排球、篮球的场地等。
合理布局学校场地器材。学校场地器材的布局,应当既要满足教学的需要,还要满足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内比赛的需要;既要方便组织,又要方便教学活动;既要确保安全,又要保证学生有地方活动;要形成相互依托、互为补充的多功能活动区。
合理使用场地器材。应当根据本校和周边环境,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空地,使学生能进行安全、适宜的体育活动。学校要加强场地器材和周边环境的协调、管理工作,安全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场地器材使用率,同时要加强场地器材的保养工作,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财力、物力,使每一件设施都能起到尽可能大的作用。例如: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体育场地,安装多向篮球架,因地制宜设计自然地形跑道等。
2、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现有运动项目资源十分丰富,要大力开发,以适应和满足中小学学生的实际需要。各地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情况加强对运动项目的改造工作,这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方面。这里所说的运动项目的改造,主要是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器材等。
新兴运动项目的引用。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适当选用健美、攀岩、现代舞等新兴运动项目。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体育专业课程应当大力开发和利用宝贵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
3、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课外体育资源的开发。这里所说的课外泛指锻炼和课外体育锻炼时间等。增加防治脊柱侧弯操、眼保健操、跑步、球类活动、民间体育、游戏活动等内容。锻炼内容可以由锻炼小组或班级确定,学生也可以自选锻炼内容。
4、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社区体育活动和竞赛;区县镇的体育活动和竞赛;体育俱乐部活动;节假日体育活动和竞赛。
5、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利用空气,可以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有氧操等。利用阳光,可以进行日光浴。利用水,可以进行游泳、温泉浴等。
春季可以开展春游、远足,夏季可以开展游泳、沙滩排球,秋季可以开展爬山、越野跑,冬季可以开展滑冰、滑雪。
6、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络,获取体育信息,不断充实和更新课程内容。由于地区的差异性极大,在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也可以利用教学挂图、黑板绘制简图等提高教学效果。
四、能力培养
(一)专业教学能力
本专业的教学能力,包括备课、课前准备以及在课堂教学中的讲解示范、喊口令、调动队形、纠正错误动作、保护与帮助、体育绘图等方面能力。
1、示范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完整示范、分解示范、示范点、示范面、示范时机等。
(2)训练要求
示范动作准确,示范点恰当,示范面适宜,示范时机合理,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的使用科学。掌握了示范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使学生感知动作,以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
(3)训练途径
各门教师术课教学中,应说明每一次示范为什么要做完整示范?为什么要分解示范?为什么要站在这样的位置?为什么要给他们进行正误对比?以加强学生对所有示范动作的理解与记忆。
每一门术课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出列做示范动作。每次示范后教师除了应当说明动作正确与否外,还应说明示范的点与面是否合理。
(4)训练测评
术课考核中的技评。
优:示范动作正确,示范点与面结合得好,示范时机合理,灵活运用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
良:示范动作较正确,示范点与面结合得较好,示范时机较合理,运用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
中:示范动作正确,示范点、示范面合理
合格:示范动作欠正确,示范点、示范面欠合理。
不合格:以上内容掌握较差或个别方面有错误。
2、口令、调动队形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口令的发音部位要正确,音长、音量要合理分配,呼喊出的口令正确、清楚、宏亮、有节奏。队形调动与指挥位置的选择要合理。
(2)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把口令与队形调动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列入教学计划,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分组练习和学生轮流实习来培养这一能力。
其他术课教学,特别是专项课中,教师应经常有计划地安排学生与指导学生领做准备活动。
(3)训练测评
优:口令正确、清楚、宏亮、有节奏、队形调动、指挥位置合理,掌握熟练。 良:以上内容掌握较好。
中:以上内容掌握一般。
及格:以上内容掌握欠缺。
不及格:口令不正确,不够清楚宏亮,节奏感不强,队形调动欠合理。
3、保护与帮助能力
(1)训练内容
运动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泛化、分化和自动化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保护与帮助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泛化价段一般是采用助力、信号、标志物、器材等方法保护帮助;分化阶段一般采用直接、间接的帮助,利用器材自我保护;自动化的阶段主要是利用器材和自我保护。
(2)训练要求
掌握保护与自我保护的位置、部位;(2)掌握保护与帮助的各种方法及脱保时机。
(2)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应详细地讲解保护帮助的方法与要求。
在体操课以及其它课中,教师应注意安排学生之间的相互保护、帮助。
(3)训练测评
学生保护、帮助的能力应作为体操课成绩的一个部分来进行考核(包括理论和实际能力考核)。
学生保护、帮助的能力作为评定教育实习成绩的内容之一。测评标准:
优:能熟练地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良:能较好地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中:基本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及格:基本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不及格:运用保护、帮助的方法不够熟练。
4、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正确分析出现错误动作的原因,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纠正错误动作。
(2)训练途径
在术课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动作,应进行原因分析,讲清纠正错误动作应采取的方法。
在术课教学中,对出现错误动作的学生,教师应经常让他们自己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纠正错误动作。
(3)训练测评
在各门术课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之间相互纠正错误动作的.训练。
在各门术课考核中增加这一内容。测评标准:
优:发现错误动作及时,原因分析正确,纠正错误动作方法合理。
良:能较准确地发现错误动作,并能较好进行原因分析以及采取措施纠正错误动作。 中:能发现错误动作,原因分析及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般。
及格:能发现错误动作,原因分析及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欠缺。
不及格:发现错误动作不及时,或发现错误动作后不能分析出原因,或不能采取正确方法纠正错误动作。
5、场地器材的布置及使用能力。
(1)训练内容
在教学、训练中能布置、使用场地器材,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场地器材的作用,以达到锻炼学生身体,掌握技术动作的最佳效果。
(2)训练要求
场地器材的布置与使用应符合教学、训练内容的要求;考虑到风向、阳光等要求;符合安全要求;符合学生特点;能体现在现有器材条件下,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
(3)训练途径
在学校体育学这门课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讲授场地器材合理布置及其使用的要求,使学生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在术课教学中,每堂课上场地与器材的布置、使用方法老师都应向学生介绍说明,使学生经常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在术课教学中,场地器材的布置应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值日的学生来完成。
(4)训练测评
在教育实习中,对学生每一次课的场地器材的布置、使用应给予评分。测评标准: 优:场地器材的布置科学合理,使用率高。
良:场地器材的布置符合要求,使用率较高。
中:场地器材的布置基本符合要求,使用率一般,
及格:场地器材的布置基本符合要求,使用率欠缺。
不及格:场地器材布置不符合要求,使用率低。
6、基本体操的编排能力
(1)训练内容
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根据教学、训练内容的需要,编排各种基本体操,达到活动身体的目的。
(2)训练要求
符合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和步骤,适合于练习对象及项目要求,动作及其组合准确合理。
(3)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应详细讲解基本体操的编排要求、原则、方法,使学生掌握这样的知识及技能、 二年级的术课教学中,应多安排学生做准备活动,让他们提高基本的编排能力。
(4)训练测评
在体操课中,应对基本体操的编排能力进行考核。
在教育实习中,基本体操编排作为教育实习的一个部分来评分。测评标准: 优:熟练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科学、合理。
良:较熟练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比较合理。
中:基本掌握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基本合理。
及格:基本掌握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欠合理。
不及格:不能很好地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不很合理。
(二)、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
对一名体育教师来讲,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指导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包括制订计划、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的组织编排,裁判以及学生锻炼身体等内容。
1、制订计划的能力
制订锻炼计划,包括制订学校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年级、班级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计划;制订训练计划,包括制订学校各种运动队的多年训练计划,全年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以及课时训练计划;制订竞赛计划,包括根据学期、学生学习、气候情况,制订全年和学期的各种竞赛计划。
(2)训练要求
制订的各种计划要科学合理,要符合学校、学生的特点,要切实可行。
(3)训练途径
在学校体育学以及有关术课的教学中,制订全年计划的原则,依据等内容要作为重点章节讲解清楚,并要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
在教育实习中,若遇到要制订计划的工作,应安排学生各自完成,并从中选择较合理的计划来执行,这样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这方面的实际机会。
(4)训练测评
优:制订出的计划合理,符合学校及学生的特点,切实可行。
良:制订出的计划合理,基本符合学校及学生的特点,切实可行。
中:制订出的计划基本合理,可行性一般。
及格:制订出的计划基本合理,可行性欠缺。
不及格:制订出的计划不合理,施行较困难、
2、运动队训练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选材到运动队的组队、训练、思想教育、日常管理以及比赛指导等方面的能力。
(2)训练要求
能依据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和不同兴趣爱好,结合运动项目的需要进行科学的选材,并能制订出科学的训练计划,运用现代手段科学地指导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而且在日常训练中,具有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日常管理的能力。
(1)训练途径
在有关课程的教学、特别是在专项选修课教学中,对本项训练内容和要求应作为重要内容来讲解,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学校组织的运动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组织训练;系队、班队,可以直接让学生组织训练,通过这种锻炼,可以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在教育实习中,一定要尽量安排学生参加带运动队训练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锻炼和提高这一能力。
(4)训练测评
在校内安排学生组织训练,指导比赛情况,应作为专项选修课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组织训练、指导比赛的情况应作为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能进行科学选材,合理地制订训练计划,运用科学手段进行训练及指导比赛,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良:能较合理地选材、制订计划、指导训练与比赛,有组织管理能力。
中:选材能力一般,制订的训练计划基本合理,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一般。 及格:选材能力一般,制订的训练计划基本合理,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欠缺。 不及格:选材不合理,制订计划不科学,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较差。
3、中学生各种运动竞赛的组织、编排能力
包括制定规程,经费安排,报名编排,准备场地器材,筹备奖品,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实施以及比赛后的总结等工作。
(2)训练要求
能较好地承担学校各种比赛的组织安排工作,重点培养规程制定、器材准备、组织处理及编排能力。
(3)训练途径
所有术课,特别在专项选修课中,该项目的竞赛组织,编排工作,应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讲解,使学生掌握这方面知识。
校内的各种体育竞赛应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实习进行编排工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方面的能力。
教育实习期间,实习学校的各种体育竞赛的组织编排工作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尽量由学生独立地完成,使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4)训练测评
在所有术课中,制定规程及编排一定要安排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纳入该门课考试的总成绩,也可在理论考试中直接安排这方面的内容。
在校内各种运动竞赛中,学生的竞赛的组织能力及编排能力应作为专项选修课成绩的一部分。
在教育实习,学生参加的竞赛组织编排工作的情况应作为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规程制定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合理、充分,比赛中有关工作组织、处理、应变能力强,编排科学合理。
良:规程制定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合理,比赛中有关工作组织、处理能力较强,编排合理。
中:规程制定基本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基本符合要求,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一般,编排基本合理。
及格:规程制定欠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基本符合要求,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一般,编排欠合理。
不及格:规程制定不合理,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不够合理,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较差。
4、裁判能力
(1)训练内容
中学常见的各种体育项目的裁判工作,以及各项裁判工作中的具体内容。
(2)训练要求
有一项能达到二级或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能胜任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3)训练途径
在教学计划中,每门技术课应当增加裁判实习的时间,专项选修课中的规则、裁判法应讲解得更细,实习时间应更多,能保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裁判水平。
在教育实习中,要求学生担任实习学校运动竞赛的裁判工作。
组织学生担任学校课外活动中各项裁判工作。
(4)训练测评
在每一门技术课考核中,都应有裁判的理论和临场实践的内容。
学生在校内担任的运动竞赛的裁判工作,至少有一次成绩作为专项选修课中的裁判实习的成绩。
优:一项达到二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能较好地完成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良: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基本能完成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中: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裁判能力一般。
及格: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裁判能力欠缺。
不及格:没有裁判等级,其他项目裁判能力较差。
5、指导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指导中学生科学地锻炼身体。内容包括、活动内容的安排,锻炼方法的选择,运动量大小的控制,场地器材的布置,环境气候的影响,安全因素等方面都能科学的安排,符合中学生的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的特点。
(2)训练途径
所有理论课、技术课中凡涉及锻炼方法的都应作为重点讲解,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应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分散辅导校内普通系科的同学进行课外活动,通过实践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3)训练测评
优:能科学地指导中学生进行锻炼:锻炼项目的安排、锻炼方法的选择、运动量的大小、场地器材的布置、环境气候因素的影响、安全因素都能科学地处理和全面考虑,符合中学生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的特点。
良:能较好地指导中学生进行科学锻炼,所有安排比较合理。
中:所有安排一般,个别方面考虑不全面。
及格:所有安排一般,个别方面考虑欠全面。
不及格: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锻炼。
(三)体育测量与评价能力
包括对学生体质的测量与评价,对教学、运动训练的测量与评价。掌握这一技能后,可以鉴别教学与训练的方法,检查衡量教学与训练及增强体质的效果。
1、中学生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指标的筛选,体质综合评价的方法,体质测量的内容与方法,中学生体质测定的制度。
一、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的必要性
1、专业发展需要
在高校里的教学分别是以不同的专业来划分的,因此人才的培养计划的制定也是分别以不同人的专业为基础的,那如何在仅仅只有三年的时间里,传给学生们必要而又全面的专业知识,那就成了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根本出发点。任何一所高校的所设专业一旦被确立,就可以说是基本稳定下来了,那么在短时间内可以说是变化不大的,而这个专业他所含的课程却得时不时的进行更新,那样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站在社会前沿。大学里的所有专业每隔一段时间都得考察一下社会的需要,研究知识传承的倾向,重新修订各自的人才培养计划。但一般来说,往往以三年为限,那是一个可接受的且比较理性的时间段。同时不宜太过频繁,如果那样的话,其结果是很难以形成自己教学特色,更不可墨守陈规,这样的结果是让学生们学不到应该学习相关的知识。
的高中生培养成那种专业建设人才,并且为高水平的理论研究工作做人才上面的储备。在高中生中固然有理科生、文科生、体育特长生和艺术等,但是他们并没有专业的基础,在真正的专业划分是从大学的时候才开始的。因此,高校人才的培养计划应该具有全局思维,尽量能涵盖专业上的方方面面,但每个科目他们相互之间又不能有太多的交叉性,否则,那样就会造成教师们上课的冲突与重复。 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应该贯彻教育的宗旨。每门的专业课程不应太细,概论性的课程也不妨多一些。那么“细”应该“细”在教学大纲也就是所教这的内容上,而且不应该在拟定的课程名称上下功夫。高校教师们应该在大学生们的脑海中建立起专业知识的框架,如果课程名称听起来太深,那么就会给教师们授课和学生们学习都带来很大的误导。除此之外,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时候,应该还要有“专业外的考虑”(原则上可以通过大学公共选修课的方式来完成),比如:法学专业的学生是否可以学习影视艺术方面的课程,会计专业的学生是否应该学习计算机图文处理软件如photoshop等等,因为这些知识他也是一位当代的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2、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
高校在制定着自己的人才培养计划的时候,同时要面对着从大一到大三的学 生,不应该把越重要的课程就越往前面排,这是非常错误的选择,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们自身的身心发展的轨迹,要让大学三年的课程完全与他们自身的身心发展轨迹相吻合。
从大一到大三,大学生一开始会从稚嫩的高中毕业生转变成为成熟的社会职业人或者是理论研究者,这样对任何个人而言,都是何等的巨变。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者应该对给这个巨变有充分的认识,如果有这样的可能,那就要深人学生,同时发现他们是如何一步步来完成这个巨变的。如果刚人学的大一新生从开学的第一天就有了一个成熟大学生的思维,能够接受较深的学术理论,那么在第一学期他的课程就可以设得细一点、专一点、多一点。但这样的可能能性似乎并不大,在实际上,从高中生到大学生是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的,可能这个过程还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有的学生他可能得需要一两个月,有的学生可能得需要至少半年时间。在这种的情况下,在大一上学期就实在应该多开设专业概论性的课程,那样可以引导学生慢慢进入所选专业的学习氛围当中。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事物都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大学生们的成长亦是这样。不妨可以这样看待大学生的三年学习生活:先是适应,再是提高,接着是集中培养,最后厚积薄发。人才的培养计划制定,就是应该配合学生们完成这样的一个转变,如果要是把第三阶段的课程放置在第一阶段来学习,就有失妥当。比如:新闻学专业学生第一学期就开始学习传播学,这就不恰当了,因为大一新生刚从高中毕业,还没有具备学术的思维,而传播学恰恰正好是西方学术理论界的贡献,思辨性比较强,虽然这门课是很重要,但是学生们接受起来将会很不适应。那样的话可以再等段时间,等到学生们的学术能力强了,再来教授他们传播学,那样就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了。
二、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和执行存在的问题
1、高校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考虑不全面
有些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时候,对专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们现有的知识构成考虑的比较多,但是对教师们自身的特点考虑的却是很少。如果想出什么新的或是好的课程,他们就马上急于开设,然后就在本校内找出一个适合的教师来教,如果本校内没有这个老师,然后就开始哀叹自身师资力量不够,接着就开始向外界招聘,其实这实际上是一个很不正常的举动。所以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一定要考虑到教师自身的特点,如果在短时间一门课程哪怕它的意义重大,但是找不到相应的一位合适的教师去教,那样宁可不开设,也不要去找不合适的教师去教授。
2、高校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方法不科学
现在不少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来,第一步做的往往都只是借鉴,看一下同类专业办得比较好的高校他是如何设置课程的,然后就开始照搬过来。如果是这样的话,会造成两个问题:(1)本校没有相应的师资,徒设课程也只会给教师们带来烦恼;(2)一味的模仿别人的课程,就永远没有自己办学的特色。因此,不少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缺乏原创性的原因就是在这里。我们要借鉴一下别人不假,但同时也要融入下自己的教学特色,结合本校的情况来制定。要想让自己的办学模式有吸引人的特色,靠的不是空谈妄想,而是教师自己的教研方向,在这样的情况下,参考教师自身特点来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那是十分必要的了。
三、解决的相关建议
高等的教育应该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发展科技,第三是为社会服务,这三个功能一般是通过高等学校来实现的,以高校来说,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功能那就是培养高级的专门人才。在科学技术社会政治、日益发展、科技、经济、文化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深刻地影响着高等学校教育的形势下,如果还不适时改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调整或优化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和专业结构,那就很难培养出适应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适应社会的需求, 是高校着眼大局发展和谐大学的最基本思路。任何一所高校的发展只有在全局中才能定位,才能发挥优势,拓展思路。和谐大学建设的目标是“和而不同”,也就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和”指的就是要符合国家教育的方针,顺应教育的发展规律,“不同”指的就是学校要有独特的办学理念。科学发展观是新的世纪新的阶段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的思想。作为高等学校的管理者而言,要认真的研究一些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在更高的起点上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要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在2015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比2015年增长了近5%,全国一半以上省份的高校就业率已经超过了本科就业率。
这就说明在高等教育中,高职教育培养的方案适合了当代的企业对毕业生的实用职业才能的要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当中求得发展和生存,用人单位就得对求职者知识结构的实用性和多样性也有越来越高的要求。现代的企业对求职者的知识结构要求是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并且能够根据社会的发展和职业具体的要求,将自己的知识科学地组合以形成合理的结构。
培养。也更多的鼓励大学生参与实践的课程,给大学生们提供相应地社会实践的机会。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应从课堂学习书本知识,也应该重视读无字之书,加强实践的锻炼。在不断地接触社会实践的过程当中,大学生还会发现自己的所学有所不足,从而做到缺什么补什么,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社会大课堂的锻炼,学生们不仅可以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